英语新闻和英语教学

2024-06-01

英语新闻和英语教学(精选十篇)

英语新闻和英语教学 篇1

语言输入在外语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输入的内容、形式、数量等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都有极大的影响。然而, 由于受教师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信息渠道等因素的限制, 教科书和习题集成了很多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输入来源, 这一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形式单一、内容刻板且又数量有限的语言输入严重制约了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并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内容不断更新的报纸、杂志、网络等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海量的潜在课程资源。对这些资源加以甄别、筛选和运用将会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资源单一、匮乏的现状。因此, 本文拟就英语新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运用进行探讨, 以期为资源开发运用提供参考。

二、英语新闻的特点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时效性。新闻报道在注重客观真实的同时更强调快速、新鲜, 正是这种时效性保证了读者看到的内容总是新鲜的。与此同时, 新闻内容新颖, 题材广泛, 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宗教、历史等世界热点问题和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正反映了社会时下备受关注的话题, 同时也和读者的生活有密切关联。在日常生活中, 学习者有意无意地积累了一定的新闻背景知识, 这成为他们理解英语新闻的图式信息。因此, 将英语新闻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来, 引导学生发现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阅读新闻的乐趣和意义, 不仅会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新闻背景知识, 提升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兴趣和关注,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还可以改变课本题材陈旧、语言输入来源单一的现状。此外, 新闻内容的广泛性和题材的多样性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尽管新闻内容广泛、题材多样, 但它们整体结构大同小异, 内容结构有很大共通性。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内容一般涉及何事 (what) 、何地 (where) 、何时 (when) 、何因 (why) 和何人 (who) , 即通常所说的5W。这种大同小异的内容结构无形之中使得貌似复杂的新闻变得简单了许多, 同时也为开展课堂阅读创造了便利。只需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加以方法指导, 学习者就可以在必要的背景信息和语言材料支持下, 有滋有味地阅读新闻, 获取事件信息, 了解天下大事, 品味英语阅读的乐趣。

英语新闻语境真实, 语言地道。国内外新闻媒体上刊登的英语新闻一般都由外籍人士或国内受过专业训练、英语水平高超的专业人士撰写, 大都从事实出发, 采用最具时代特征而又易于为大众接受的语言材料, 它们或是对时事的及时报道, 或是对世界各地新闻事件的同步评述, 既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 又保证了语言的地道性。因此, 阅读英语新闻既可以弥补教材语料裁剪、加工所带来的不足, 更可以让学习者感受语言的丰富与真实之美, 学到地道的现代英语。再者, 新闻大都聚焦于某一特定事件, 所以新闻用词的选择也都围绕一定话题进行, 这在很大程度上和现在所倡导的以话题为中心的学习理念相一致, 便于相关词汇的集中学习。同时, 将词汇学习置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词汇的丰富性和使用的生动性与灵活性, 更可以将词汇学习与话题功能相结合, 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提高词汇学习效率。

三、英语新闻的开发与选择

随着纸质媒体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 英语新闻的开发已经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了。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订购“China Daily”“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China Today”等国内较有影响的英语报刊或是在订购英语报刊的部门搜集所需材料。此外, 很多国内和欧美大型英文报刊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 教师可登陆这些网站搜索自己需要的素材。再者, 教师还可以通过手机订阅或微博收听等方式获取最新的英语新闻。

选择英语新闻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现行英语教材一般以话题为中心编排, 学习内容也围绕话题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英语新闻时以语言话题为中心, 选择有助于丰富、深化学习内容, 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材料。例如, 学习《英语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中的“Health”话题时, 可以选择因为吸烟、肥胖、饮食、污染、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原因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新闻;学习北师大版《高中英语 (2) 》中的“Cyberspace”话题时, 可以选择现代网络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或是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报道。围绕学习话题选择新闻阅读不仅可以深化学习内容, 更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强化教材话题学习的效果。其次, 英语新闻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由于英语新闻的目标群体大多是本族语者或是具有一定英语阅读能力的人群, 语言难度也因报道内容和执笔者而大不相同。因此, 在选择时, 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语言难度过高, 学生理解有困难, 很难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语言难度过低, 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 在选择英语新闻时还要考虑阅读目的和学习者兴趣。为丰富、深化学习内容而在课堂上阅读的新闻不宜太长, 课外作为趣味阅读的材料则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四、英语新闻的应用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使用英语新闻丰富教学内容、深化词汇学习, 通过开展泛读来增加语言输入, 提高学习动机或是通过开展小型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或学习目的不同, 英语新闻阅读活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一般阅读英语新闻应有读前活动、阅读活动和读后活动几个环节。

读前阶段主要是阅读的准备阶段。在该环节, 教师要将教材学习和新闻阅读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巧妙生动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同时, 对难度较大的词汇或语法提供简单的解释, 扫清学习者阅读中的语言障碍。此外, 必要的情况下, 提供新闻发生的背景信息, 为学习者理解新闻提供支持。

阅读活动中, 可以根据新闻结构采取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新闻的导语一般篇幅较短, 提供了关于who、what、where、when的主要信息。对这部分内容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精读, 在阅读时捕捉有关who、what、when、where的信息, 并组织开展ask&answer的pairwork。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安排“一句话概述新闻”的阅读任务。同时, 对于导语中的关键词汇要通过释义、提供近义词、举例等方式让学生完全理解。

新闻的主体部分由于内容较多, 语言也趋于复杂, 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学习。泛读活动可以安排学生获取有关who、what、when、where问题的细节信息以及有关why的相关信息。

读后阶段一般可以安排一些语言练习或能力发展活动。例如, 如果教学目的是词汇学习, 教师就可以安排绘制词汇树、近义词匹配、选词填空等练习任务, 强化词汇学习。如果是为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则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安排小型讨论或辩论活动, 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新闻英语 新闻采编 篇2

班级:学号:专业班级:姓名:

Exam advanced,student feel anxiety

The Management Class Exam had been advanced from 13th to 6th today.It means many students could lose more than half part of time to review.My roommates expressd that they were under a lot of pressure.Two weeks before,the Management Class teacher tell my roommates the exam would be hold on 13th.So my roommates decided to begin review until the saturday before the exam.But then,there were only 4 days berofe exam and no weekends.The Management Class required student to remember many knowledge and definition.So students should pay more energy to the review.But we are just in mid-term.They have many other courses to study.So they only prepared a week of time to review.It could be enough without the changement of the exam time.‘I have to review overnight!’one of my roommates said, ‘There are too many knowledge points to remember.But I have only 4 days.’I can feel his anxiety.But not all the student were in trouble.Some of them study hard in normal times.These student can pass the exam without so much review.Even through the time is limited.But the students do the review as hard as they can.I believe they will pass the exam successfully.(Zhang Zheng, Nov,2)

The Lead:

Who—my roommates

What—under a lot of pressure

Where—in the school

When—these days before exam

Why—the exam was advanced

How—need to prepare for the exam in a short time

The body: para.2--para.5

[键入文字]

班级:学号:专业班级:姓名:

英语新闻和英语教学 篇3

摘 要: 在媒介多元化的今天,新闻标题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眼睛。新闻标题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整个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新闻英语标题对新闻内容进行恰当的提炼和概括。在将英语新闻转换成中文时,新闻标题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新闻标题有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特点,这给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各有其优势,译者应当根据选择顺应汉语的表达和审美习惯,即采用归化策略选择,或是尽可能保留或再现原文标题的特点,即采用异化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转换效果。

关键词: 新闻英语 标题 归化 异化 翻译

1.引言

看报先看题。标题犹如新闻的眼睛,用简练的文字浓缩新闻中最主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具有达意醒目的功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标题成为新闻有用信息的关键部分,从而使得新闻逐步进入“读题时代”。以现如今很受欢迎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为例,它作为周刊,平均每期版面有90-100页。在如此大量的新闻内容下,标题的主要作用就凸显出来。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浓缩新闻的灵魂,抓住文章主旨,吸引读者的眼球(朱伊革,2008)。

英语新闻遵循“ABC”原则,即accuracy(准确),brevity(简明扼要)和clarity(清晰),作为一篇新闻稿的门面,新闻标题应具有更高的要求,在做到高度概括的同时,还要“借助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手段”(张健,2008:1)抓住读者的眼球。因此,新闻英语标题的翻译要求同样很高。关于新闻标题的翻译,前人的论述多关注具体的翻译手段,而本文将从翻译策略入手,分析异化与归化这对常被用来处理带有明显文化特征信息的策略,因为两者在翻译或编译英美报刊的新闻时尤为适用。

翻译的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韦努蒂于《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2002)于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施莱尔马赫着重探讨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本文将以《经济学人》、《时代》等报刊(均为电子版或网页版)上的新闻标题为例,分析异化与归化在新闻标题翻译中的运用。

2.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现状

2.1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短小精炼的简短词因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常常被使用在新闻英语标题中。这类词语多为简短的名词和动词,用来避免陈词滥调达到节约版面的目的(朱伊革,2008:6)。比如用bug代替disease或者infection,用horror代替horrifying或者incident,用no代替refuse或者rejection等。简短词虽然使用的字母比较少,但却具有很强的表达力。英语新闻标题在简洁的原则下追求吸引力(朱伊革,2008;6),要在众多新闻报道中抓住人们的眼球,就必须有简洁明了且带有冲击力的新闻标题,修辞方法恰好是达到此目的的最好办法。英语新闻标题中常常使用对比、头韵、讽刺、双关等修辞方法,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修辞方法大概了解新闻报道所表明的态度,如能在翻译中体现原文标题的这些修辞用意,可说是皆大欢喜。例如:

(1)Giving and Taking(The Economist-28 November 2015)

给予和得到(对比)

(2)A BARBLE FOR EVERY BODY (TiME-8 February 2016)

译文:各种身材的芭比娃娃(谐音)

(3)CODE WAR (TiME-28 March 2016)

译文:数据之战(谐音)

(4)Two little,too late(The Economist-7 November 2015)

两孩政策,太迟推行(头韵,谐音)

2.2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现存的问题

张健曾说,新闻翻译也应当同时遵守新闻报道的几个原则,如诚实、准确、公正(honesty,accuracy and fairness)(2008;3)。

然而,新闻最主要的特性——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记者或者是新闻译稿人的创作水平。由于时间的限制,新闻媒体都要赶在第一时间将新闻稿件发出去,因此很多英语新闻稿件的翻译版本准确度降低,甚至出现曲解原意、忽略原文的问题。比如2013年4月份的《经济学人》,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银行业的监管问题,标题是Capital Punishment,其想表达的意思为资本主义的恶果,但在所有的字典里面,Capital punishment都是作为一个短语出现,意思为“极刑”或者“死刑”。由于时间的限制,部分媒体在翻译这篇新闻稿时采取直译方法,翻译为“死刑”,而忽略文章本来想表明的意思。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背景的不同,在翻译英语新闻稿件时,很容易造成避实就虚、令人误解的局面。尤其在英语新闻中起到简明扼要作用的标题,短短几个单词背后有时代表着许多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时,不仅与新闻原本的内容不搭,甚至会让读者产生疑惑。例如2014年5月的《经济学人》,其中一篇有关于iSiS劫持人质的报道,其标题为A war by any other name(意为战争无论怎样称呼都难免血腥),这个标题的典故源于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但是在翻译这篇文章时,部分新闻译者会直接字面翻译为“战争的其他名字”。若这么翻,标题不但显得突兀,读者们也无法理解原文标题的内涵,以及标题与消息之间的联系。

3.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异化策略多保留源语的文化特性,再现源语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强调真实反映新闻作者对于该新闻事件的观点及态度。由于各国文化都有共性,时常能碰到语言间的相似处,此时用异化的译法可以保留新闻标题的文化特色,不仅可以取得与归化异曲同工的效果,更贴近反映语言风格特色。归化策略则是要把源语言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导向,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表达进行翻译。

3.1异化策略

在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中,异化策略大致采用对等翻译,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表达方式,如“Betrayal by the Press”译作“报界的背叛”,“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Degenerates into a Vaudeville Show”译作“总统竞选沦落为杂耍表演”,两者皆采用对等翻译的方法,译文忠实通顺并简洁明了。

2015年11月14日,在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让全球震惊。恐怖袭击事件发生速度之突然和迅速,更强调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国内媒体多采用对等翻译外媒对于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

(5)Paris attacks kill at least 120 (BBC News)

译文:巴黎袭击事件至少造成120人死亡(网易新闻)

(6)Attacks carried out by 3 teams (The Washington Post)

译文:三组恐怖分子制造了巴黎袭击事件(新浪新闻)

(7)Survivor:‘it lasted 10 horrific minutes(CNN)

译文:据幸存者透露,恐怖袭击持续了十多分钟(网易新闻)

3.2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作者,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译文要尽可能地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比如 “Up,Up And Away”译作“天高任鸟飞”,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意思的同时,也符合汉语的表达风格,生动精简,符合新闻标题的特点。原文为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会在标题中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果在翻译时同样能够使用各类修辞,自然可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在不能保持原修辞格的情况下,译者可大胆换用其他修辞格加以补充。如“Jazzy in Jeans,Sassy in Sweater”本身押头韵,这在汉语表达里几乎很难实现,但译者若换用修辞,译作“穿上牛仔裤,活泼利索;套上毛线衫,潇洒俊俏”,将头韵变为对仗,就能取得和原文类似的表达效果。

“No Bellas”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标题,原文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段,No Bellas与Nobel谐音,Bella又是女子名,谐音双关一般很难在汉语里对等再现;原标题指百年来鲜有女性获得诺贝尔奖,译文“寥寥粉黛诺贝尔”为意译,将隐含的双关意义显性化,同时采用朗朗上口的七字结构,再加上借代修辞的使用,对谐音效果的丢失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再如:

(8)Culture and psychology: You are what you eat (The Economist 2015)

译文:文化与心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译言网)

译者将“You are what you eat”翻译成中国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采用归化策略,通过运用中国俗语,不仅能够让读者对文章有大致的直观了解,还能在情感方面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9)Thinking outside the Bank (The Economist 2014)

译文:墨守行规?莫守陈规!(管鑫Sam微博)

管鑫认为,这篇经济学人的标题模仿习语Think outside the box,是指不要被限制固有思维之中。标题中的bank与习语中的box有相似之处,而文章是讲各个银行陈旧的思维方式,并且指出需要跳出固有的框架来建立新的制度。译者在翻译标题时同样也模仿了中国习语“墨守成规”,为了凸显出文章的大致内容,将“成”改为“行”,并且运用双关和对比的修辞手段反向表明文章观点,吸引眼球的同时将文章态度直接表明。

在使用归化策略时,译者必须考虑到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期待等接受心理。英语标题语言简单直接却有时忽略细节,所以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需要采用增译来补充说明一些小细节,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如“Astronaut Makes Voting History”译为“美国大选:华裔宇航员投出太空第一票”,增添了美国大选这一文化背景,赋予了读者熟悉的知识环境,使读者不会误以为该报道属于科学类新闻。

由于英文与中文的语法结构完全不同,因此在翻译英文新闻标题时,会根据中文语法结构选择省译部分英语语法功能词语。比如英文中的虚词,它们在英文中起到语法功能作用,但本身不带有任何意思,所以很多新闻译者在翻译时选择省译。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译者需要根据原标题的信息选择增译和省译策略,以达到让读者更加明确标题真实含义的目的。

(10)Bang bang,I hit the ground (The Economist 2016)

译文:重庆棒棒行业正在面临消失(译言网)

这篇《经济学人》的文章主要关注重庆棒棒行业的现状,如果读者不是重庆人或者没有去过那里,单单只是看标题到Bang bang,并不明白这篇新闻是关于什么内容,甚至连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也没有。但是译者通过增加“重庆”、“行业”等解释词语,将文章的主要方向呈现给读者,就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好奇心。

3.3归化与异化相融合

归化与异化说到底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过分强调归化或者异化,都会对译文造成曲解。如果过分追求归化,可能会导致不顾原文的语言形式、文化特性等因素,使标题译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样的译文虽可能迎合本国读者,但会产生“文化误导”等各种负面效果。同样如果过于追求异化,由于原文标题往往包含了原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单从字面看与新闻内容完全不搭,这就会导致标题译文晦涩难懂,甚至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新闻译者在具体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时,需要掌握二者之间的分寸。事实上,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往往需要将归化和异化进行融合,这样可以保证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不仅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民族特性,还能使新闻译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通过适当进行解释说明以消除读者的误解。例如:

(11)The taxi-app market Uber-competitive (The Economist 2015)

译文:打车软件市场的“滴烈”竞争 (管鑫sam微博)

译者在翻译这篇新闻标题时采用归化与异化相融合的方式,具体体现在对等翻译“打车软件市场”,对于之后的“Uber-competitive”采取归化法翻译,运用解释翻译策略和使用双关修辞的方法让人眼前一亮。Uber-是源于德语的一个前缀,相当于英语中的super,因此标题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非常激烈的竞争。这篇报道报道的是关于打车软件的竞争,正巧美国最有名的打车软件也叫Uber,所以译者联想到国内有名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别出心裁地将“激烈”变为“滴烈”。这样的翻译方法不仅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还能更深刻地了解背后的社会现象。

4.结语

英语新闻标题作为文章的“文眼”,具有简洁明了、不拘一格的特点,对于整个新闻报道的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一个好的英语新闻标题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将新闻事件强有力地表述出来。在翻译这类标题中,不仅要求新闻译者能够准确把握新闻事件本身特点,还要考虑到标题背后的文化底蕴及中外文化差异。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如何翻译的准确又新颖,这是新闻译者首先需要考虑的。

本文认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较适合用来翻译新闻标题,但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如果过分追求归化,虽迎合了目标语读者,但使他们失去了解源语文化的机会。同样如果过分追求异化,就会导致标题译本晦涩难懂,甚至与新闻内容的译文完全不搭。所以新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掌握好其中的度,为让读者感受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简单准确地把握新闻内容,可以将归化和异化相融合,尽可能实现两者兼顾。但无论采用哪种策略,都是服务于一个目的,即标题译本能够最终达到最佳的英语新闻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Attack carried out by 3 teams.(accessed 25/04/2016).

[2]Dockterman Ehana.A BARBLE FOR EVERY BODY[J].TiME.2016(8).

[3]Giving and Taking[J].The Economist.2015(47).

[4]Grossman Lev.CODE WAR[J].TiME.2016(11).

[5]Schleiermacher,D,E.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accessed 25/04/2016).

[6]Survivor: ‘it lasted 10 horrific minutes.< http://edition.cnn.com/search/?text=Paris+attack§ions=>(accessed 25/04/2016).

[7]Two little,too late[J].The Economist.2015(44).

[8]Paris attacks kill at least 120.(accessed 25/04/2016).

[9]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经济学人》的双关语解析(读取日期 25/04/2016).

[11]朱伊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2]张健.报刊语言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指导项目“从‘归化和‘异化角度看新闻英语标题翻译”(项目编号:201411460059X)。

英语新闻的文本结构和词汇特点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信息、资讯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物质财富。每天中午12点CCTV-2的《全球资讯榜》早就喊出了“知讯者生存”的口号。这是一个传媒发达, 资讯无所不在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掌握新鲜的资讯成为现代人必须要具备的本领。新闻是普通公众了解最新资讯最方便快捷的途径。英语作为这个时代的通用语言, 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以英语为载体在世界各地传播。同时英语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语言, 它自身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因而也最先能体现英语语言的变化。了解英语新闻的文本结构和词汇特点, 对更好地了解资讯和更好地学习英语语言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 在如今不断融合的国际传播领域, 中国的对外传播也应该积极面对差异, 取长补短。 (1) 本文主要关注英文报纸英语新闻中的文本结构和词汇特点。至于广播电视媒体的英语新闻将另文进行讨论。

新闻文本结构

新闻的种类很多, 按分类标准的不同, 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照事件的性质分类, 新闻可分为“硬新闻” (hard news) 和“软新闻” (soft news) 两大类, 硬新闻即“纯新闻消息报道”, 指题材严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客观事实报道;软新闻是情感味浓、写作方法诙谐、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 社会新闻多属于软新闻, 这类新闻并不太注重时效性。就文本结构而言, 硬新闻基本上都是倒金字塔结构, 而软新闻的结构则相对比较自由。当今报纸上大概有90%的消息是用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 (2) 新闻英语中常见的体裁主要有三大类:消息 (news) 、特写 (features) 和新闻评论 (commentaries and columns) 。大体上说新闻文体的主体结构是由标题、导语、正文三部分组成。标题 (headline) :浓缩概括全文的中心实质问题。导语 (lead or introduction) :通常为文章的第一段。文章的第一段提供主要话题和最主要的事实。正文 (body) :在导语的基础上, 引入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的事实, 使之更加翔实、具体, 并展开评论, 进而得出结论。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并不是就篇幅的长短而言的, 而是指信息的重要性, 即将最重要的信息安排在最前面, 以信息重要性递减的次序来报道事件的。由此要读懂一则新闻报道, 掌握关键重要信息, 重点关注的应该是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好的标题所起到的作用是画龙点睛。而新闻的导语中一般会出现新闻事件最关键的六个要素, 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为何, 如何。 (3)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 (4) 2009年5月10日《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报道奥巴马出席白宫记者招待会时的新闻导语中, 新闻事件的关键六要素就一应俱全。

词汇特点

了解了新闻的文本结构,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新闻的主旨和脉络, 而进一步了解新闻语篇的词汇特点则更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新闻内容。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也更直接地帮助他们学习到英语语言自身最新的发展和变化。新闻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公众, 读者越多就越成功。新闻英语作为信息传播媒介, 其目的是便于读者抓住主要内容。所以新闻报道力求内容的精确性 (Accuracy) 、语言文字的简洁性 (Brevity) 和文章结构的条理性 (Clarity) , 也就是所谓的ABC原则。三者的统一, 就形成了新闻英语词汇特点。 (5)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 注重时效。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因而新闻报道的词汇覆盖面必然会比较广泛。了解英语新闻用词的特点, 对掌握社会生活的最近信息和英语语言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英语新闻词汇的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新词汇的大量使用。新闻总是报道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最前沿的消息, 因此新词汇的大量使用就成了英语新闻词汇的一个特色。很多如今已是妇孺皆知的词汇都是在新闻中首先出现的。如euthanasia (安乐死) 、CD (光盘) 、SARS (非典型性肺炎) 等。 (6) 赋予现在词汇新的意义也是新闻词汇用法的一个特点。如dove (鸽子) 和hawk (鹰) 在新闻词汇中已经约定俗成地被分别用来表示政治体系中主张使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温和派和主张采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的强硬派。

外来词汇的掺加。英语的新闻报道为了能及时传播最新的社会关注的流行的话题, 常常用直接借用事件发生当地的外来语言。这样, 既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词汇的原意, 同时也有助于生动地再现事件。如来自德语的blitz (闪电行动) 、来自汉语的kungfu (功夫) 和jiaozi (饺子) 、来自日语的tsunami (海啸) 和judo (柔道) 、来自法语的raport (和睦) 和visa (签证) 等。近日引发热议的“chengguan”一词又说明了外来词的借用有时也是外国媒体政治目的的一种实现手段。

形象化词汇的使用。正如上文所提到新闻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公众, 读者人数的多少决定了新闻的成功与否。为了引发读者的兴趣, 吸引更多的读者, 新闻报道中也常常使用一些俚语、俗语等形象生动的语言, 借以拉近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如 (7) :《纽约时报》2007年2月7日的新闻标题就是使用了“Edwards’s (约翰·爱德华兹的) Bloggers Cross the Line, Critic Says”, 其中Cross the Line是美国俚语中经常出现的词组, 意思就是“做得太过分了”。

缩写词广泛使用。新闻报道为了节约版面, 更为快速有效地报道新闻事件, 大量运用缩写词汇。英语新闻中的缩写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首字母缩略词, 另一类是节缩词。 (8) 首字母缩写词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组织机构、事物名称等。如:UN-ESCO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CP-PC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MP (议员) 以及上文提到的SARS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有时同一个首字母缩略词可以指代不同的意义, 在阅读时还应该根据上下文认真辨别。如AIDS最为人熟知和最广泛使用的是AIDS (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征, 爱滋病) 外, 还可以代表“自动情报提供系统”以及“美国决策科学学会”等。而节缩词指的是把完整的单词截取词头、词尾、中间部分或是只留中间部分, 目的是使单词变得更短。分别举例如下:quake=earthquake (地震) ;tech=technonlogy (技术) ;yr=year (年) ;flu=influenza (流感) 。

短小词汇的大量使用。出于和使用缩写词同样的原因, 即追求简洁, 英语新闻更偏好用短小的词汇。尽管有些情况, 不常使用的词更能贴近原意或增加句子的节奏美, 使之抑扬顿挫, 但更多的时候要避免。 (9) 这类倾向在英语新闻的标题中尤为突出。比如在表示“放弃”这个意思时, 一般不使用比较长的单词abandon, 而倾向于选择使用drop、quit或yield等。留心观察, 这类的用法还有很多, 如:用end而不是terminate来表示结束;用fake而不是counterfeit来表示赝品或骗局;用ask而不是inquire来表示询问等。

借代。在英语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会用各国的首都或是大城市的名称、著名建筑物的名称来借指该国以及有关的政府机关。例如:使用华盛顿 (首都) 、白宫 (政府所在地) 等都可以借指美国政府;而克里姆林宫 (政府所在地) 则可以用来借指俄罗斯政府;五角大楼 (机构所在地) 常用来指代美国国防部;唐宁街 (首相官邸) 常被用来指代英国政府, 而白金汉宫指代的则是英国皇室。英语新闻中也常可以借用地名来表示此地较为繁荣的事业的意思。例如:百老汇大街表示的是美国或纽约的商业性戏剧 (业) , 而好莱坞指的则是美国的电影业 (界) 。

除了上述的这6个词汇上的特点之外, 前人总结的英语新闻词汇使用还有诸如:广泛借用科技、体育、军事等用语;以及大量使用套语和陈俗语等等。 (10)

结语

通过对英语新闻这一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载体的文本结构和词汇特点的分析, 可以发现英语新闻所具有的这些结构和词汇特点都是服务于它向便于向民众传播信息这一宗旨的。“新闻, 由封闭变为开放”, (11) 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出版业所发生的举世公认的三大变化之一。了解英语新闻的基本特点, 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国, 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期望本文的探讨能为广大新闻爱好者和英语学习者提供借鉴。

注释

1 杨铮:《解读当今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趋势》, 《新闻爱好者》, 2009 (1) 。

2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5年版, 第42~43页。

3 章燕:《英语新闻的写法》, 《滁州学院学报》, 2007 (3) 。

4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5 王欣燕:《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6 赵树旺、栗文达:《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及阅读技巧分析》,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7 http://www.nytimes.com/2007/02/07/us/politics/07edwards.html?_r=1&scp=3&sq=cross%20the%20line%20&st=cse

8 胡珏:《小议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 (1) 。

9 王雨:《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科教文汇》, 2007 (2) 。

10 董力:《试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

英语新闻写作练习 篇5

Chen Xiuli(1st L)working with her fellow villagers to harvest bamboo fungus

In Nanping, southeast China’s Fujian Province, a woman villager has established the first fruit-and-vegetable women’s cooperative, leading the whole village in striving for economic prosperity.Chen Xiuli, a middle-aged mother of two in Shunchang, a county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anping, suggested planting bamboo fungus under the local trees because underplanting can save land and cultivation costs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trees.As a result of her efforts, Shunchang is now known as ‘home of the bamboo fungus’, with output there accounting for 16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yield.Creating More Demand

“Lack of access to markets is the major reason why villagers are held back economically,” said Chen.“Geographical isolation, poor infrastructure and lack of information or sales channels means that many villagers have no idea how to sell their farm produce.”

Chen was born in Dali town in Shunchang County.In the summer of 1990, she set up a stand to sell som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town.One day, a passer-by asked her whether she would like to help him purchase a load of watermelons, and she said yes.She was extremely happy when the passer-by afterwards gave her 20 yuan(US$ 3.3)as compensation for delaying her half-day business, because at that time the daily wages of local farmers was only 3 yuan(US$ 0.49 dollars).The watermelon growers also thanked her for helping their business.It was then that the idea came to her to collect and sell bamboo fungus outside the village.When she heard that the

purchase price of bamboo fungus in Jianou, a county-level city of Nanping, was much higher than

in her village, she and her best friends, Zhang Fengdi and Xie Yayu, decided to collect bamboo fungus in Dali and its neighboring villages and then transport them to Jianou.“We did not have cellphones at that time so we had to go door-to-door on foot to ask the villagers whether they had any bamboo fungus for us to collect.We carried the collected bamboo fungus to Chen’s home and then transported them to Jianou.I was exhausted all the time because I would not be home until midnight but still had to get up early the next day to prepare breakfast for my family,” said Zhang.In 1995, the women collected 1,000 kilos of bamboo fungus and netted 100 yuan(US$ 16.3)in profit.It was then that they thought about asking the other villagers to help them.In 1996, 14 villagers joined Chen’s group to collect bamboo fungus, with at least two villagers responsible for each village.The volume of collected bamboo fungus surged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fits climbed gradually.Some time later, they expanded their range to watermelons, oranges, mao bamboo, chestnuts and more.According to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n January 4, 2013, the 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of farmers in Fujian Province was 9,967yuan(US$ 1,624), but each member of Chen’s team earned over 20,000 yuan(over US$ 3,258).Establishing a Cooperative

In 2010, Chen and seven other women set up a cooperative specializing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Although there are a small number of cooperatives in Nanping, Chen’s has done exceptionally well in improving farmers’ access to city markets to sell their agricultural produce,” said an official from the Nanping Agricultural Bureau.“Everyone likes working with her because she is a trustworthy leader.Although she is the organizer, she does not get additional benefits.She even bought some tools with her own money.She has the ability to unite us,” said Zhang.Chen and her team have also encountered several challenges.Once, a truck that was taking a load of bamboo fungus to deliver to the purchaser met with an accident and the driver died.It was Spring Festival at the time and Chen and Zhang had to rush to the nearest village for help.To make matters worse, the buyer refused to purchase the produce because he thought they brought ‘bad luck’.A Big Family

Making money is not the only aim of the cooperative.The members have found that the cooperative is also a form of support in daily life as well.In the autumn of 2012, cooperative member Liu Jinfeng’s husband fell ill and was unable to

harvest their 5 mu(0.05 hectares)of land.Chen and 30 other cooperative members helped Liu to bring in the harvest.In addition, the cooperative regularly visits elderly villagers who live alone, those who are disabled, as well as orphans and needy children.They also hold gatherings on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and at the end of the bamboo fungus harvest.“Our working conditions have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fixed,” said Chen.She has been going for professional training sessions to upgrade her leadership skills.“My family could not afford to educate me when I was young.Now that I have more access to education, I’m determined to learn as much as I can,” she concluded.《林下竹荪熟了,山沟沟女人“抱团”发展笑意浓》

6、7月,福建顺昌的女人们,带着笑意穿梭林间,采摘刚刚成熟的菌菇——竹荪。这些女人来自“山沟沟”,由她们创新培育种植的“杉沟源”牌竹荪,已在各种展销会上得到外国友人、客商的称赞。

福建顺昌县是中国“竹荪之乡”,竹荪产量占全国的15.6%。过去靠竹荪种植富了许多村民。如今,随着多年的种植,竹荪的产量越来越低,种竹荪的村民越来越少,制约了竹荪产业的发展,有些村民甚至打起了主意:将林地改为烟田。顺昌县山多,但为了保护生态,林子不能砍。能否将竹荪从大田“搬”到林下仿生态栽培呢?让村民不砍树也致富。山沟沟果蔬合作社理事长陈秀丽想:能不能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空间生态种植竹荪,树枝叶遮荫免搭棚,省工省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腐烂在地里的培养料疏松土壤为林竹生长提供有机肥料,促进了林竹的快速生长,形成菌林共生的生态群落,解决菌与稻、烟等农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竹荪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走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崛起之路。她的想法与顺昌县大历镇科技特派员高允旺在“拉家常”时不谋而合,他们在顺昌县供销社支持下,选定阔叶林、毛竹林、杉木林三种不同的林地种2亩作示范地,取得林下经济中“林菌模式”成功,预计亩产干品竹荪45公斤,产值9000元,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这是“山沟沟”女人的又一个创举。

这个创办了山沟沟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女人叫陈秀丽,只要在当地一打听她,许多农户手机里都有她的手机号码,不管家里是收成了笋、板锥栗还是西瓜,他们总会拨打这个号码,让陈秀丽前来收购。每到农作物收成的节令,陈秀丽便派出小分队收购菌菇、笋菜,去冬今春,她已为周边地区购销冬、春笋100多万公斤。从2009年迄今,陈秀丽和她的姐妹们创办的山沟沟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年组织各村妇女购销柑桔、西瓜、板锥栗等时令农副产品达500多万公斤。

陈秀丽的山沟沟果蔬专业合作社原来仅有7名股东,去年发展至52人,人均分红8000多元,2013年初进一步壮大,股金扩展至120万元,入社社员113人,其中有53名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户等育龄妇女,成为南平市首家由育龄农村妇女组织参股的专业合作社。“山沟沟”如今已拥有核心种养基地1670亩,带动周边高阳、岚下等乡镇800多位农户,辐射基地种养面积8000多亩,成为顺昌

县“生育关怀·幸福工程项目基地”、南平市“示范专业合作社”、福建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巾帼示范基地”。陈秀丽理事长因此先后荣获顺昌县“双学双比竞赛活动流通女能手”、南平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

从一车西瓜到流通大户

“如果没有那车西瓜,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围着丈夫孩子和锅台转的农村家庭妇女,还在镇里的农贸市场摆摊。”44岁的陈秀丽说。

陈秀丽原是大历镇立墩村民,与不少农村孩子一样,有着艰难的成长经历。15岁时父亲去世,自强自立的她为了贴补家用,小学毕业后就到运输公司跟车卖票,到筷子厂打工„„但这些都不足以完成她改善家中窘况的愿望。21岁那年,她嫁给大历村同龄人徐太诗,就在镇上摆摊设点卖些农副产品。

1990年夏天,一位过路的客户见她卖的西瓜个大瓢,在她摊前徘徊许久问她能否帮他进一车西瓜。爽快的陈秀丽答应帮助他到村里西瓜大户收瓜,但因为耽搁了下午的生意要求能否给20元作为补偿。陈秀丽开心地说,当时农民一天工钱仅3元,20元补偿款可谓是一笔大数目。

这趟生意,自己不仅赚了钱,邻里乡亲和客户都十分感谢她。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陈秀丽琢磨着如何将山里的东西卖到山外?1995年,陈秀丽已是两个年幼女儿的母亲。是年春节,她到建瓯市房道镇姐夫家玩,打听到姐夫朋友在做竹笋流通,每公斤的收购价比大历及其周边乡镇高出不少。她与姐夫商量得到允诺返乡后,与要好的姐妹张凤娣和谢雅玉商量到各村收笋。

“那时没有手机,我们三个人就一个村一个村的走,有笋就收来,挑到镇里的陈秀丽家,最后集中雇车运往建瓯。”张凤娣回忆当时的艰辛说。我们收笋一般是下午出发,收回集中到陈秀丽家,经常是傍晚甚至半夜,睡不了一会儿,第二天一早又得起来给丈夫孩子做饭,那段时间累得是一趴到桌上就睡着。

“第一车收了1000公斤笋,净赚了100元,可扣除自己的差旅费和损耗仅基本保本,真有点灰心不想干了。”谢雅玉接过话茬。陈秀丽坚持干下去,说从乡下挑出来那么累都熬过来了,与其在家闲着还不如去闯。

大家都觉得笋要有量才有赚头,要多找些人手帮忙。商量后,大家各村回村发展人帮忙收购,然后统一挑到陈秀丽家里,由陈秀丽联系对外销售。第二年,陈秀

丽的“姐妹团”发展到了14个人,每村基本有2人,冬春笋的收购量也开始大幅度上升,这个育龄妇女小团体逐渐开始有了盈利。

她们还把销售范围扩大到西瓜、柑橘、毛竹、板锥栗等其它品种,只要是当地有的,外面有人需要的,都成了陈秀丽的销售对象,妇女姐妹们一年到头的时间,也被排得满当当。如今,她们年均分红年加上自家田地、山林的农副产品销售,每人每年收入都能达到2万多元。

合作互助“抱团”闯市场

2010年,陈秀丽与7名妇女骨干一道共同入股成立了山沟沟果蔬专业合作社。南平市农业局经营管理站站长游生嫩说:“南平市由妇女组成的合作社比较少,全由计划生育的育龄妇女组成的合作社山沟沟是首家,更为可贵的是她们不仅在生产上而且在流通上,将山区农副产品推向城里。”

“山沟沟”能有今天,在“娘子军”背后,是丈夫们默默无闻的支持。收笋车坏在半路是常有的事,一个电话老公们都会赶到现场。张凤娣的老公就是姐妹们眼中的“模范丈夫”,每次遭遇难题总能在现场看到他的身影。

让陈秀丽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与死亡擦肩而过。“那次我和凤娣押车去卖货,晚上10点多开到离岚下一公里的地方连人带车一起翻进了田里,司机当场死亡。那时快过年了,天气特别冷,四下无人,我们俩哭着光着脚跑去附近的村子找人救援。”陈秀丽说,那件事后她好几天睡不着觉,“收笋人还说是死人的笋,不能要,当时真的都想放弃了,但想想这么多姐妹,自己还是决定坚持。”

“抱团”闯市场除了能致富,让她们愿意坚持下来的就是社员姐妹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山沟沟有个不成文的“互助制”,姐妹间谁有困难,大家都义不容辞相互帮忙。2012年秋,刘锦凤丈夫患病,5亩稻田没人收割,陈秀丽组织30多名姐妹和各自丈夫帮助她收割。每年的“三八”节和一年收笋结束的那天,陈秀丽附近的20多位姐妹都会固定在一起‘过节’。”大家一起买菜做饭,各展厨艺,有说有笑,像全家人一起过年一样开心。

大家也喜欢跟着陈秀丽干。“管账”多年的张凤娣说:“这么多年了,她做事总是让人心服口服,没因为自己是组织者就多收一分,称啊,工具啊,也都是她自己掏钱买的。我们也愿意跟着她干,好像她有种天生的号召力,交给她我们放心。”忙里忙外,陈秀丽并不觉得当“头”吃亏,“其实不吃亏,我现在认识的朋友一

年比一年多,要找客户的时候,这些朋友总开玩笑说他们愿意像全球通一样,帮我找号码。”

2012年,陈秀丽与她的姐妹们还发起组织了全省第一个农民志愿者服务队。将爱心互助扩展到社会。是年春节,志愿者姐妹们到洋后毛根土、前洋何亦锐等孤寡、残疾老人家上门送温暖献爱心,帮助收拾卫生,老人们现在逢人便夸;寿山寺庙老阿婆去年手脚不慎摔断,志愿者姐妹们献爱心之余,不忘分批轮流上门看望;白沟村与祖母相依为命的12岁孤儿高一凡,不忘是“爱心妈妈”陈秀丽让他树起对生活的勇气和学习的信心„„

精听英语新闻提高英语听力 篇6

关键词:英语听力;新闻

英语听力可以分为“精听”和“泛听”,本文我想通过“精听”,美国之音(VOA)或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英语新闻,向大家介绍利用英语新闻反复精听来提高听力水平。

一、在进行这种“精听”训练时a,关于听单词的读音方面您需要特别注意四点

1. 某些英语单词的弱读

比如介词of,它的音标是[ov](o=hot中间的那个元音),但它通常被弱化成[ev](e=maker的第二个元音),有时甚至被弱化成[v]或[f],您在“精听”一条新闻时,一定要把所有的弱读单词听出来。

2. 语单词的连读

比如您在“精听”一条新闻时,听到一个生词,发音好象是notatal,不像是外国的人名、地名,而且《英汉词典》中也查不到,这时,您就应当想到,它很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的连读,按照这个思路,您应当猜出它是not at all。

3. 单音节的英语单词

多音节的单词,比如foreign、minister、immigration等,由于音节多,很容易听出来,比较麻烦的是那些单音节单词,比如did、was、him等,只有一个音节,发音时间短促,很容易被忽略,因此您在“精听”一条新闻时,一定要重点识别这些单音节单词。

4. 单词与头脑的同步

弱读、连读、单音节单词这三个问题解决之后,最后的问题就是“单词与头脑的同步”,也就是您每听到一个单词,头脑中必须马上想到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比如听到Russia,马上想到“俄国”,听到president,马上想到“总统”,听到visit,马上想到“访问”,等等。

二、在进行这种“精听”训练时,关于听新闻内容和词汇方面您需要特别注意五点

1. 尽量先以自己熟悉的语言了解新闻内容

许多刚来中国不久的外籍人士,虽然有许多中文程度也不差,可当翻译或阅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新闻时,就往往有些困难了。发生这样的状况,一般都会让他们先看英文报纸中同样的一则新闻,透过自己的母语来了解其来龙去脉。再回来看中文稿时,就顺畅的多了。

同样的,当我们在看每天的新闻之前,先从国内的媒体中大致的了解当天的国际国内新闻内容。然后再回去听英文新闻时,就容易的多了。当然,这只是对于刚刚入门的同学来说,等过了这个阶段,就不需要了。

2. 掌握各类新闻英语的有限单字

世界之广,事件之多,大部分的人一定认为,要掌握英语单字,恐怕好几千个,要背完一整本的新闻字库,才有办法听懂。这个想法似乎很合邏辑,但是其实有个极大的错误,从政治新闻到娱乐新闻,当然很可能有几千个单字,但是相关的单字每几个月,甚至每几年才出现一次,就是所谓的rarely used vocabulary(罕见单字),例如:"multilateral currency realignment"(跨国货币调整)或"planned obsolescence"(计画的陈废),如果连这些也要背,那可真是不得了。

3. 遇到听不懂的地方不要去想它,继续听下去

你一定有个经验,在听英语新闻或英语节目时,遇到一个你不会的字或没听清楚的段落,就开始想它的意思,往往造成接下来的内容全都没听清楚。所谓"一心不能二用",绝不可以在听的同时,边想前一句的意思,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遇到不太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思考,专心听下去。某个段落没听懂,可能的原因有几个,也许有个没学过的单字,或有较特殊的句型,也许主播播报的速度一时加快,甚至自己分心没听好。无论原因是什幺,不管它就继续听下去,还是有可能将主要内容听懂,因为九成的时候,漏掉一点,不会是关键到让你无法连接下面的意思,但是如果思惟卡在前一句,肯定全军覆没。

4. 不要太在乎特殊难懂的人名及地名

2000 年初夏,裴济发生政变,没多久就宣布戒严令,军方的领导人,头衔连姓名叫"Fiji military commander Commodore Frank Bainiarama",每次我播报新闻,念到这里时,都差点要吃螺丝。想一想,连我都要花时间先练习这些较难念的名字,而听众听我播报,三秒就过去了,难怪有人对这些外国人名及地名叫苦连天。遇到这样的状况时,该怎么办呢?别理它吧!说实话,再厉害的英语达人,大部分在听到不太熟悉的人名或地名,如某国家的人,也答不出来,但是多半时候对了解新闻内容并不影响,只要知道他是某国的国会领导人就够了。再如俄罗斯南部某个难念的小城镇发生什幺事,清楚它他是俄罗斯南部的小城镇,足够了解新闻内容。你也可以试试这种方法,不要为复杂的名称所困扰。当然,重要的新闻人物及地名还是得熟悉一下。

学习任何东西,尤其是语言,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到了某个阶段,学习的速度会自然而然的加快。学习新闻英语的起步阶段,也许经常觉得听不懂,但是继续努力,不知不觉会发现,费的精神较少,但听得懂的部分变多了。

为何了解这个过程是诀窍之一呢?因为很多人还不到"半途"就以为自己学不会,但是其实只要有恒心,绝对可以有令人非常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卢峭梅. 双向听力法雅思完全破解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2009.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结构和特点分析 篇7

关键词:新闻标题,语法结构,语法特点

读新闻首先要看的是标题。那么, 标题到底是什么, 有什么功能?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内容并以醒目的文字和字母出现在新闻之上的简短文字。标题的重要功能就是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向读者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由于新闻反映的是变化中的事件, 有极强的时效性, 而在同一报纸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既要设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又要尽量“收缩”以适应版面的整体要求, 所以新闻的标题必须做到简洁 (brief) 、准确 (accurate) 、抢眼 (eyecatching) 。[1]

在有限的版面上尽可能清楚地说明新闻内容、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除了采用一般的英文语法规则以外, 新闻的标题在语言上多会有一些特殊的变化。英语新闻通常借助一些词汇、语法和修辞来增强标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了解标题中的语法结构和特点有助于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1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结构

1.1 传统语法结构

事实上, 英语新闻记者所写的标题多数都是比较符合传统语法要求的完整结构。只是在报刊编辑过程中, 为了适应版面的要求, 通常是篇幅的限制或者是整个版面的活跃和变化, 标题的制作有字符大小、字数多少、主体、副题甚至标题行数等方面限制。基于这样的原因, 英语新闻标题中符合传统语法结构要求的反倒成了“少数派”[2]。

《中国日报》 (China Daily) 2010 年1 月29 日头版刊登了一条新闻, 是关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演讲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中有关就业的计划, 这条新闻用了这样的传统标题:“Obama’s job plan‘will not affect China’”。[3]也许是报纸版面设计的原因, 有足够的空间留给标题, 所以使用了“主语+谓语+宾语”的标题结构。

1.2 名词短语作标题

名词短语多数是在句子中充当一个独立结构, 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在新闻标题中, 名词短语寥寥几个词就可以把消息的主要内容描述清楚。2013 年11 月24 日美国《时代周刊》 (Time) 中一则新闻标题为“Obama’s Iran challenge”。这条新闻讲述了奥巴马总统面临着伊朗问题的巨大考验。如果按照传统的英语语法要求, 这个标题应为“Obama is facing huge Iran challenge”。明显地, 名词短语作标题更明了, 也符合英语报刊新闻的版面要求。

1.3 省略系动词的分词短语标题

动词“be”+分词短语 (包括现在分词短语和过去分词短语) 在句中充当谓语。现在分词短语表示正在进行或主动的语态, 过去分词短语表示已经完成的时态或被动语态。新闻标题中的分词短语作谓语会省略前面的动词“to be”。如:《中国日报》 (China Daily) 2010年2月4日的新闻标题“Obama warned on Dalai meeting”。事实上, 我们可以在这个过去分词前加上系动词, 使之语法完整, “Obama was warned on Dalai meeting”在理解上肯定更加顺畅, 但它显然不符合新闻英语简短明快的要求。

1.4 省略系动词的不定式短语作标题

Be+不定式短语“to do”作谓语常常用来表示即将发生的时间。在标题中, 这些不定式前也经常会省略“be”。请看下面的例子:“China to seize illegally- built buildings” (The telegraph, 2013.11.25) 。标题中用省略了系动词的不定式表示即将要发生的动作, 给人的感觉似乎更有动感。

2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2.1 用词特点

英语新闻标题多使用精悍短小的词或字母最少的动词。这些短小易懂、形象生动的词语不仅能增强新闻的简洁性和可读性, 还能调解美化版面。例如:

(1) European Centre Bank cuts interest rare to record low. (Time, 2013.11.07) (cuts=decreases)

(2) Dolan Family Offers $19 Billion in Bid to Take Cablevision Private (The New York Times, 2006.10.9) (Bid=Attempt)

第一例中的cut相当于decrease或reduce, 简洁形象地向读者传递了一个无形的观点, 即欧洲中央银行对降低利率多少带些“大刀阔斧”的感觉。相比之下, 如果换成decrease或reduce就无法涵盖这些隐含的信息。同理, 例二中的bid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 避免了臃肿啰嗦。

英语新闻标题在用词方面的另一大特点是使用缩略词 (acronym) 。将冗长、复杂的词或词组的几个词的首字母连在一起大写, 以节省版面。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缩略词:IOC—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C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美国中央情报局) ;EU—European Union (欧洲联盟, 欧盟) ;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联邦调查局) ;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

此外, 词性活用也是英语新闻标题的一大特色。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用名词代替动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 信息量大, 同时又具有广泛的语法兼容性 (grammaticality) , 它即可以充当多种词类, 如形容词、动词、副词等的角色, 也可以以简约明了的形式和结构表达完整句法概念。以下这些词是常被作为动词用的名词:to access; to advantage; to bus; to chair; to impact; to parent。

2.2 语法特点

下面介绍英语新闻标题中常见的几个语法特点。 (1) 省略冠词a和the。

Man Drowns Trying to Save Boy From Riptide Off Asbury Park (New York Times, 2006.8.2) (Man和Boy前面都省略了A)

States are better at running Obamacare tha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he Washington Post, 2013.11.25) (States前面省略了The)

(2) 省略连词and, 用逗号代替。

4Dead, 1 Wounded in North Tulsa Shooting (Time, 2013.11.25)

(3) 一般现在时表述新闻事件。通常情况下, 报刊所载消息多为已发生过的事情。按英语语法, 标题中的动词应使用过去时态, 但是这样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陈旧感, 缺乏吸引力。采用现在时, 使读者在阅读时如置身于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现在时” (Journalistic Present tense) 。[5]

Iran strikes nuclear deal to ease sanctions (The Times, 2013.11.24)

(4) 直接用动词不定式表示将来动作或事件。

Newspapers to Use Links to Rivals on Web Sites (New York Times, 2010.2.12)

2.3 修辞特点

英语新闻标题除了在选词和句子结构上做到新颖、抢眼以外, 还会采用修辞手段来增强语言的简练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所谓修辞, 即根据情境, 选择多种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在新闻标题中使用修辞的作用在于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 增强可读性, 突出新闻事实, 同时赋予标题美的形式。英语新闻标题中常见的修辞手段有四种:比喻 (拟人) ;押韵;双关;对照。[6]

1) 比喻或拟人

Hospitals houses elderly. (China Daily, 2010.06.09) 标题中的“house”以拟人的方式传达了医院对于老人的作用, 这样的修辞起到了揶揄和讽刺的效果。

Big storm threatens Thanksgiving travel. (USA TODAY, 2013.11.25) 标题中的“threaten”以拟人的手法表达了暴风雪对感恩节旅行的负面影响, 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2) 押韵

押头韵 (alliteration)

Infected, but not isolated, in Hong Kong (infected和isolated押韵) 在香港, 感染却不孤立 (China Daily, 2010.05.05)

押尾韵 (rhythm)

Name and shame threat for late-paying companies (name和shame押韵) 逾期付款的公司将面临坏名声和羞耻 (The Times, 2013.11.25)

3) 双关

Have a heart, share your chocolate (heart为双关语) 拥有一颗真心, 分享甜蜜美味 (China Daily, 2010.05.12) 文章大意是说研究表明, 多吃黑巧克力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 这里的“heart”既可以指人的心脏, 也可以指对别人付出的一颗真心。

3 结束语

在英语新闻报道中, 有些标题语言直白, 简明扼要, 一语道出主题;有些标题引经据典, 巧用各种修辞手法, 韵味深长。准确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结构和语法特点将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新闻的读者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真正内涵, 从而更好地领悟全文的主题思想。本文从大量实例入手, 分析说明英语报刊新闻标题在语法方面的一些具体特征, 主要包括句子结构特征、用词特点等方面, 以期给英语新闻的读者一些帮助, 使他们快速准确地把握英语新闻的内涵, 提高英语新闻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建国.英文报刊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周学艺.美英报刊导读[J].英语文摘, 2005:1-3.

[3]於奇.新闻翻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4]马建国, 马桂花.新闻英语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许菊.英语报刊标题的美感功能的表现手法及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 1999 (4) .

英语新闻和英语教学 篇8

1 话语标记语的界定与分类

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又因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也不相同, 因此文献中对话语标记语的定义也没有一致的说法。对其定义也可谓是五花八门, 有的称之为语义连接词、语用标记语, 还有的称之为话语小品词或者话语策略语, 由此对话语标记语的分类也有分歧。

1.1 话语标记语的定义

Schiffrin (1987) 把话语标记语定义为, 即“标记话语单元序列关系的独立的语言成分”[1];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 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 也是一些在交际中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 从句法结构上看它们似乎是冗余的, 但从语篇建构和功能表达来看是不可缺少的。话语标记语本身没有意义或很少负载意义, 在交际中只有通过语境或情境线索才能被人们理解, 或通过依附在它们身上的常规语用意义而得到理解[2]。从结构上话语标记语不仅限于单词, 还包括部分连词、副词、介词、感叹词以及一些短语和小句 (even though, you know, I think) , 它们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 只是为了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 其作用主要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 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3]。

本研究中话语标记语定义以王立非和祝卫华的研究为基础, 指新闻中出现的用于衔接语篇, 传达语篇信息, 引导话语理解的标记词、短语或者小句。

1.2 话语标记语的分类

因为研究者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 所以分类也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Faster (1990) , Schiffrin (1997) , Lenk (1998) , Pauk (1998) Philip (1995) , 王立非和祝卫华 (2005) 等的分类都不相同。本研究以王立非和祝卫华 (2005) 的分类为基础, 采用逻辑连接标记语和填充标记语二分法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分类, 并对具体的分类条目依据新闻语料自身特点进行局部调整 (见表1) 。

逻辑连接标记语分为13类, 是指以逻辑关系将语篇连接起来的连词、介词或副词;填充标记语是不传达信息内容、只是用来充当话语停顿的标记使话语保持更流畅自然, 它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填充标记语分为两类, 一类有语义意义, 另一类无语义意义, 只有交际意义[4]。该文通过研究以上分类中的15类话语标记语 (127个具体话语标记语) , 研究新疆英语新闻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特点。

2 研究方法

2.1 本研究具体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新疆英语新闻使用的话语标记语从整体上与BBC英语新闻有何异同?

2) 新疆英语新闻使用的话语标记语在类型上与BBC英语新闻有何异同?

2.2 对英语新闻语料的描述

本研究采用两个自建新闻语料库:1) 新疆英语新闻语料库;2) BBC-Home News语料库。新疆英语新闻是对有关新疆境内发生大大小小事的一个全方位的报道,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疗、法律、环保、娱乐等方面, 是一个较有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新闻报道, 所以笔者选择BBC-home News (报道的是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的地方新闻) 与之进行对比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选取两类英语新闻语料, 其中新疆英语新闻词符为60897, BBC-home News词符为60867, 对两者新闻语料的变量严格控制后, 两者新闻语料大小内容基本一致, 且BBC-home News作为对比参照语料。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 3.2.1, 主要运用单词列表 (Wordlist) 和词汇检索 (Concordance) 两个功能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软件检索, 然后人工剔除非话语标记语的部分, 最后统计两个语料库中话语标记语的频率和类型, 希望发现两者之间话语标记语使用的特点。

3 结果和讨论

3.1 总频率

表2为两者新闻语篇中话语标记语的总频数及其各分类的整体情况, 并且列出了两者新闻每万词符中话语标记语的数量。结果显示, 新疆英语新闻使用话语标记语共3853个, 涉及四级分类86类。BBC-home News使用话语标记语3649个, 涉及四级分类109类。新疆英语新闻在使用话语标记语数量上比BBC-home News多, 这一结果和之前国内外学者们对有关话语标记语各个领域研究得出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其主要体现在:话语标记语在总量上多于本族语, 打破了以前从总量上少于本族语的这一特点。但在其三级、四级分类上却比BBC-home News少, 尤其是在四级分类方面, BBC-home News在话语标记语使用的种类上体现出了多样性。

3.2 话语标记语的类型及其各频率的分布

为研究两者英语新闻中是否使用同样的话语标记语来建构新闻语篇, 或者表达语义关系。笔者基于表一对话语标记语的分类标准分析了两者新闻中话语标记语的语义功能。结果显示, 不同语义功能的话语标记语的分布在两者新闻中没有显著差异, 但各类型的出现频率却有所不同, 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新疆英语新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从整体数量和种类上与BBC-home News并无太大差别, 即, 新疆英语新闻使用话语标记语13类共3853个, BBC-home News使用话语标记语15类共3649个, 其总量分别占整个语料的6.327%, 5.999%。其中, 新疆英语新闻共计逻辑连接标记语3822个, 填充标记语31个, 分别占话语标记语总量的99.19%, 0.81%。BBC-home News共计逻辑连接标记语3489个, 填充标记语160个, 分别占话语标记语总量的95.61%, 4.43%。

如上所述, 两类新闻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虽然在整体数量和分类上没有较大差异。但是在三级分类的频率方面话语标记分配不均匀, 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尤其是附加性、对比性、重复性、因果性、让步性、强调性、资格性、选择性、和有明确含义的填充语9类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 新疆英语新闻明显过多使用了一类话语标记语:即, 附加性话语标记语, 而其它类别的话语标记语则使用明显较少 (参考精确Sig.值) 。下一节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高频词中使用过度、过少的话语标记语的类型和频率。

3.3 高频词中使用过度/过少的话语标记语

通过对两者英语新闻中话语标记语的对比研究发现, 新疆英语新闻在使用话语标记语的时候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通过分析两者英语新闻中前十个高频的话语标记语, 结果发现, 前十个高频话语标记语有七个 (and, also, now, after, or, very, but) 在两者英语新闻语篇中同时出现, 其中新疆英语新闻涉及5类, BBC-home News涉及7类 (见表4) 。其次, 在使用附加性标记语时, 两类新闻都使用了高频词and, also, 在使用时间性话语标记语时, 新疆英语新闻使用now频数最多, after since, till次之, 而BBC-home News则使用after频数最多, when now次之。然而, 在使用对比性标记语时, but的频数在两个语料库中相差甚远。除此之外, 还有些诸如选择性、强调性标记语详情如表4所示。表5和表6分别是新疆英语新闻高频中使用过度、过少的话语标记语, 通过数据SPSS检验, 发现新疆英语新闻高频词中使用过度的标记语有and, also, now, 高频中使用过少的标记语有or, very, but。

4 结论

本研究有两个重要发现, 首先新疆英语新闻和BBC-home News在表达新闻类语篇时使用的话语标记语不同。与BBC-home News相比, 新疆英语新闻在使用话语标记语的数量方面较多而类型方面较少, 这个结果与其他学者们之前所作的语料库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其次, 新疆英语新闻对少数附加性和时间性标记语如and, also, now使用过度, 同时也过少使用了某些选择性、强调性、和对比性标记语如or, very, but, 对总结性标记语和无明确含义填充语没有使用。

本研究有助于新疆英语新闻工作继续开展, 并且向新疆英语新闻工作者提出几点建议。首先, 让新疆英语新闻工作者注意运用多种话语标记语来丰富语篇整体结构。其次, 建议他们尽量借鉴和使用本族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以求接近或达到本族语者使用话语标记语的标准和效度, 希望今后新疆英语新闻工作者从使用话语标记语小处着手, 从语篇生成能力和人际意义角度两方面继续加强以求更好。

摘要:该文以新疆英语新闻为语料, 以BBC-home News作为参照, 旨在探究新疆英语新闻语篇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发现:第一, 新疆英语新闻和BBC-home News在新闻语篇中使用的话语标记语不同, 与BBC-home News相比, 新疆英语新闻在使用话语标记语的数量方面较多, 种类方面较少。第二, 新疆英语新闻对少数附加性和时间性标记语使用过度, 对某些选择性、强调性、和对比性标记语如or, very, but使用过少, 对总结性标记语和无明确含义填充语没有使用。该研究对新疆英语新闻工作者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英语新闻,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席建国.英汉语用标记语意义和功能认知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11.

[2]何自然,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149-157.

[3]何自然, 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 .

[4]王立非, 祝卫华.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研究[J].外语研究, 2005 (3) .

[5]王海鹏.英语专业学生话语标记使用情况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6]黄大岗.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 2001 (1) :5-12.

[7]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s[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 2007.

英语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 篇9

标题

一篇新闻报道首先吸引人注意的部分是它的标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标题力求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新闻的内容。因为标题揭示的是新闻最主要的、读者最关心的核心内容, 在印刷上它通常比辅题 (包括引题和副题) 更醒目一些。除了单一的标题外, 英语新闻报道的标题还大量采用复合式结构, 通过主标题、引题和副题的配合, 报告新闻的内容, 指明其性质和意义。引题位于主标题的上方, 是将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作铺垫, 引出主标题, 或烘托渲染气氛, 或扼要介绍背景, 或简短交代原因, 或揭示思想意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起着辅助说明主题的作用。如:

Spent fuel shipments

Germany to lift ban on transport of N-waste

引题的意思是:核废料运输。它的作用是帮助读者进行分类, 说明这个消息是哪方面的。而主标题则说明“德国准备禁止运输核废料”。

副题位于主标题的下方, 其主要功能是对主标题进行解释、补充和印证。如:

President:US relations matter

Links conductive to world peace and stability

主标题为江主席称中美关系很重要, 突出新闻的核心内容, 而副题:两国加强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稳定是对主标题的补充。

在英语报刊中, 新闻标题常采用多种版面格式, 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或者增加变化、避免单调。就标题的格式而言, 根据标题所占的栏数和行数, 可以分为通栏标题 (banne或streamer) 、单栏单行标题 (one-column and one-line) 和双栏双行标题 (two-column and two-line) 等。标题的排列有左侧对齐式 (flush-left head) 、单行式 (cross line) 、中心式 (center head和逐行缩进式 (drop line) 等。

新闻报道注重的是重要性、及时性、独特性和趣味性, 它必须写得清晰而简洁。因为每天值得报道的新闻很多, 每个新闻能够占据的空间是有限的, 而且西方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 人们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详细阅读一篇新闻报道, 因此, 新闻的标题要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所以, 英语新闻标题在文体上要做到简洁、清晰、有趣。这些特征主要靠标题语言的词法、语法特点以及修辞手段来实现。

从词法上讲, 英语新闻标题常用短小词 (short dynamic word) 、缩略语 (abbreviation) 和省略语 (omission) , 使语言简洁明了, 而且还可以节省一些空间。如下面的两个标题:

Big Cuts (reduction) in School Budget

学校预算大幅削减

Bus Ban (prohibition) on Pupils

公共汽车禁止学生乘坐

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 标题中通常不使用括号中长而正式的词汇。短小词的运用使标题生动、简短, 读起来铿锵有力, 而且通俗易懂, 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缩略语和省略语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使用截短词, 即将较长的词汇“截头去尾”, 如govt.=government (政府) ;二是使用首字母缩略词, 如ABC=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美国广播公司) ;三是省略无关紧要的冠词、人称代词等虚词, 如Charles, 32, seeks bride=Prince Charles, who is 32 years old, is seeking a bride (32岁的查理斯王子想谈情说爱) 。

从句法上讲, 标题中常用逗号代替and, 如Bush Takes Office Facing Limits, Expectations (布什入主白宫:权力有限, 期望无限) ;用冒号代替say, 如Russia:keep ABM treaty intact (俄罗斯称《反弹道导弹条约》不能改变) ;用现在分词表示现在进行时, 如N.Korea Moving Fuel Rods into Reactor (北朝鲜在给核反应堆加注燃料) ;用不定式符号to表示将来时, 如Gillette to Cut 2700 Jobs, Close 8 Factories (吉列公司将要裁减2700个工作岗位, 关闭8家工厂) ;省略形容词前面的系动词be, 如Beijing firm on one-China policy (北京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省略介词前面的系动词be, 如Geo interactive under the spotlight (Geo Interactive公司成为舆论焦点;省略被动语态中的助动词be, 如Identities of Hijack Suspects Released (劫机疑犯身份公布) 。

英语新闻标题常常运用修辞手法, 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节奏、声律和神采, 使其朗朗上口;另一方面, 能化平淡为生动, 渲染气氛, 使读者产生好奇感, 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Russian Reform:Old Wine in New Bottle (俄罗斯改革:新瓶装陈酒) 就运用了隐喻。当然, 这些修辞手法除了用在标题中之外, 也常用在导语和正文中。

导语

导语是一则浓缩的微型新闻, 其作用首先是用精练、简洁的文字反映消息的要点和轮廓, 使读者看了之后就知道大体意思;其次是唤起读者的兴趣, 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因此, 导语是消息的精髓和作者文彩得以展现的窗口。

英语新闻的导语常占据一则新闻的第一自然段, 一般以一个或两个完整的句子概括全文, 能全部或部分回答Who、What、When、Where、Why、How等问题。最为典型的导语是直接导语 (summary lead) 和延缓性导语 (delayed lead) 。直接导语多用于硬新闻中, 直接叙述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事件, 而延缓式导语多用于软新闻中, 它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 而是通过渲染气氛, 制造悬念, 吊起读者的胃口。在导语的前面, 一般会显示电头 (news peg) , 它包含稿件发出的时间、地点和新闻机构, 其作用是表明新闻稿的“身份”。如下面一个完整的导语:

SYDNEY, June 11 (UP) ——Warwickshire police announced late last night (when) that Arthur Prentice (who) , a 35-year-old lorry driver of Cambridgeshire, want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17-year-old Blenys Dennis from her home in Cambridge last March (why) , had been arrested (what) in Birmingham (where) . (合众通讯社悉尼6月11日电——沃里克郡警方昨晚宣布, 35岁的剑桥郡卡车司机亚瑟尔·普林泰斯在伯明翰被抓获。他曾因涉嫌17岁少女布雷丝·蒂尼斯去年3月在家失踪一案, 遭到警方通缉。)

这个导语的英文只有一句话, 但它提供了新闻事件的主要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原因。

导语的文体特点是语言简练、具体、准确、明白。导语最忌华而不实、内容空洞、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力戒冗长、壅塞、呆板、枯燥、流于形式, 读起来应该活泼明快、铿锵悦耳、有节奏感。

正文

正文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是对导语进行展开、解释和补充, 或者是对导语所设悬念的解答。正文往往由所要报道的多个事实组成, 记者通常把最重要的信息或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放在前面, 然后是略为次要的信息, 而最次要的信息则置于正文的最后, 从正文的这种排列特征来看, 其构架恰似一座倒放的金字塔, 故被称作“倒金字塔式”结构 (inverted pyramid style) 。

英语新闻正文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除了使用大众化的语言以贴近广大读者外, 为了使新闻报道生动活泼, 经常使用一些生造词 (coinages) 。新闻的包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前瞻性, 同时也决定了它必然发挥辞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词的使用具体表现在旧词赋新意、杜撰新词、派生新词等方面, 如:think tank (智囊团) , brain drain (人才外流) , money laundering (洗钱) 等。

其次, 为了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魅力, 英语新闻写作中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例如, 用Beijing (北京) 代替the Chinese government (中国政府) , 属于借代 (metonymy) ;用call girl (应召女郎) 替代prostitute (妓女) , 属于委婉语 (euphemism) 。为了让文字增加一些变化, 使新闻显得活泼, 或者为了与被描述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特点更加吻合, 记者还常使用行话 (jargon) 、俚语 (Slang) 等, 如get hitched (拴起来, 指结婚后被管住了) , on the back burner (搁在靠后的炉子上, 意为“靠边站”) 。

从句法来看, 由于新闻报道注重事实本身, 强调客观性, 被动语态占有一定的比重。为了反映事实的真实性, 让读者听到“原声”, 以体现记者报道的客观性, 正文多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而在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 为了凸显新闻内容, 记者倾向于使用“掉尾句”, 即把说话人或信息来源放在句尾, 如:At least 77 people were killed and 115 others injured, the Civil Defense chief said (内务部长称, 至少77人死亡, 115人受伤) 。

结语

阅读英语新闻报道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 也是增进英语知识、掌握现代英语的一个重要途径。英语新闻报道具有独特的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 对它们进行分析和研究, 可以帮助读者提高对英语新闻报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也有助于读者提高英语新闻的写作能力,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腾:《浅析新闻英语的语用文体特征》,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5 (3) 。

[2].孙宕澎、徐晓澎:《略谈新闻英语文体》, 《语言学研究》, 2002 (12) 。

英语新闻和英语教学 篇10

2014年3月8日, 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号航班, 在执行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线途中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 BBC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 对这一事件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和关注。但这些新闻语言也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 影响着听众的理解。

本文选取了6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 分别摘自英国和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新闻报刊媒体BBC和《中国日报》官方网站, 从中各选取3篇报道, 分别是关于报道马航失事后中国政府的态度, 马航的搜救工作以及乘客家人的反应。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性语篇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又称“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ics) ,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 于80年代初发展成为一种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1]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学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 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语言学的批判”[2], 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 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或意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3]概念功能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 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人际功能反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 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即如何组织语篇。本文主要从词汇分类、及物性及情态等方面展开。

二、马航事件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一) 标题分析

标题是以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是一则新闻中最突出、最容易引起读者关注的部分。除了提供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信息, 标题还具有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4]对同一新闻内容的不同表达, 体现了不同的信息侧重点, 传达给读者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以下是6篇新闻的标题:

Chinadaily: Hunger strike off, but anger remains (T1)

Li vows not to give up plan hunt (T2)

Challenges in serch for MH370‘unprecedent’ (T3)

BBC:Malaysia flight MH370: Chinese families vent anger (T4)

Malaysia Airlines MH370: China 'will not give up' on plane (T5)

Malaysia Airlines MH370: Searching in an ocean of uncertainty (T6)

对比以上标题发现, 在T1中并没有强调主语, 在表达时并没有强调主语, 并且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乘客家属们焦急的心情, 而在T4句表达同样内容时, 直接表明了主语Chinese families, 并且用一种直接的方式解读了中国乘客家属的生气。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的分析, T4句属于物质过程, vent angry意思为发泄出气, 强调了中国乘客家属们的冲动和烦躁,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的形象, 给读者一种误会。

(二) 及物性

韩礼德认为人们思想中反映的主客观世界可以分为6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6个过程的发生涉及到一定的实体 (即参加者) 、时间、空间和方式, 这就是及物性。[5] (Halliday, 1985) 本文将从及物性视角具体分析马航事件6篇新闻报道中的过程类型, 探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为了便于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新闻文本的主句中出现的过程类型。通过数据统计发现, 6篇新闻报道中, 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占了半数多, 其中《中国日报》为54.9%, BBC为55.6%。其次为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 其中《中国日报》的比例为29.4%, BBC为26.7%。

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说明两个媒体都旨在追求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物质过程动词使用上, 不同的媒体所使用的不同的词语也隐藏着他们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日报》中多运用pledge, urge, promise等正面的、负责任的词语来表示中国政府对马航事件的态度, 例如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Hong Lei said on Monday, “China will not reduce its current forces and will expand the search area on water and on land by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而在BBC中却出现了complain等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词语, 例如Earlier, China's foreign ministry complained that there was“too much confusion”regarding information released about the plane's flight path. 同样是对外交部发言的描述, BBC的转述展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

言语过程是指用话语的形式来讨论事件的发生。语篇中常引用当事人、知情人或者权威人士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来增强语篇的说服力。言语过程中的讲话内容可能是直接引语, 也可能是间接引语。统计中两个媒体的言语过程的数量虽然相差不大, 但是其言语的来源是存在差别的。《中国日报》中直接引语有7次, 而BBC中直接引语只有3次, 所以《中国日报》中信息来源更加直接, 真实可靠。在间接引语中《中国日报》中大多引自政府, 外交部以及当事人, 而在BBC中则有部分引自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官员, 引述源较为模糊。

(三) 情态

情态系统能够表达出作者或者报道者对事物所持有的判断或者观点, 体现了语篇的人际功能。通常, 英文语篇中的情态主要通过情态动词 (can, must, will, etc) 、情态形容词 (supposed, aloowed, etc) 和情态副词 (probabaly, possibly, etc) 来表现。

此次收集的新闻报道中, 报道者并没有使用一些带有绝对意义的情态动词“must”“have to”等, 但使用了一些带有情态意义的副词等。例如, the oceans play an absolutely critical role in the climate system.在马航搜寻的过程中,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印度洋是一个重要的搜寻点, 所以BBC在报道中使用了absolutely这个情态副词表达印度洋的重要性, 但是同时在文章中也透露出搜寻的不确定性和困难, 从文章的标题Searching in an ocean of uncertainty就可以看出。在接下来文章中Put that another way: it would take 20 dedicated ships10 years to do the same task. This could be achieved for about $3bn.其中的would表示了一种推测, 进行一个完全的搜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可见BBC认为马航搜索的前景是不乐观的。

三、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对中国媒体和英国媒体在马航事件中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发现, 看似公正客观的新闻语言的背后隐藏着新闻媒体及其所代表的权力组织的意识形态和立场。新闻报道中的选词、引述等都反映出作者及其所代表的权利机构的意识形态, 这也证明了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 人们在审视新闻报道时, 需要培养一种批评的眼光, 去发现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Van Dijk, T.A.Power and the News Media[M].New Jersey:University of Amsterdam press, 2006.

[2]田海龙.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 2006 (02) :40.

[3]黄国文, 葛西达.功能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Van Dijk, T.A.News as Discourse[M].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英语新闻和英语教学】相关文章:

新闻英语词汇04-22

英语新闻写作05-06

英语新闻导语05-25

英语新闻加翻译05-24

英语新闻播报材料04-07

英语新闻知识范文06-04

英语新闻结构范文06-04

英语新闻讲解范文06-04

英语新闻高频词汇06-04

时事英语新闻入学06-10

上一篇:使用注意事项下一篇:教师办公室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