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2024-07-24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篇1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在一些中学,普遍存在物理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物理概念的讲解只是一味的灌输,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物理问题有比较感性的认识,也没办法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所谓的概念和定律对于学生来说就好比是空中楼阁。而物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且涉及到很多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物理概念引入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这一概念引入的原因以及引入这个概念的作用。这样,学生对一些具体的物理现象和事例就会有初步感性的认识,既而就有强烈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在实际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

1. 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物理概。

其实,物理这门课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学生通常都是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如苹果落地、太阳东升西落、气球飞上天等,虽然是这样,但是他们几乎都只是单纯的知道有这样一些事物和现象,至于其中的原理和规律,他们并没有理性地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类物理现象的共性,进行加工形成概念,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自己身边。这种方法形象易懂,简单易行,恰当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但创设了良好的物理环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运用的良好思维习惯。

2. 通过实验现象引入物理概念。

很多物理现象都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有时会很难从一个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描述概念的特征,让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再通过讨论、研究最终形成概念。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很好的将物理概念引入到概念教学中,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等。

3. 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这门学科的很多概念其实都是存在联系的,如磁铁有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的规律,而电流也同样有此类似的规律,异向相吸,同向相斥。所以,在新概念的教授中,要抓住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已经学习的旧概念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导出来。尤其是学生到了高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物理概念,在脑海中有了去联系新知识的认知结构,使新的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获得心理意义,从而理解知识,将其纳入认知结构中的适当部位,产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而获得概念,这就是概念同化。

二、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1. 演示实验法。

实验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物理这门学科做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实验能将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缩放,重复演示,甚至能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一个准确、完整、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如讲到力学,力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用弹簧秤来诠释力的概念——用手拉弹簧秤,弹簧秤会发生形变,而且有具体的刻度来衡量力的大小。这样就很形象的让学生体会到了力到底是什么。高中物理中有很多概念,如压强、电阻、电场、磁场等概念的教学,都能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

2. 设疑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乂可通过学生自己明辨是非,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如在“惯性”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有人认为,物体的运动速度是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是不是这样呢?”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通过具体的实验归纳物体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从而给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

3. 类比式教学。

所谓类比就是同类之间的比较,利用同类事物的相似性,将我们已经掌握一种事物的特点迁移到另一种我们陌生的事物上的研究方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类比就是利用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横向比较,把已知的概念的特点迁移到新的概念上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新学到的概念和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类比教学往往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熟知的物理概念,另外一个是学生陌生的将要学习的概念,在进行类比时,对类比的对象要慎重选择,尽量选择学生彻底掌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核外电子跃迁时能级的概念上,和平时上楼下楼走楼梯进行类比,通过上下楼走的楼梯时整数的,使学生心中有了不连续的概念,再进一步提出核外电子跃迁时和走楼梯是一样的,能级也是不连续的,从而提出量子化理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讲解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时,可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进行类比,电场中的功能关系和重力场中的功能关系相似。

4. 逻辑推理法。

“电场”和“磁场”这两个重要概念就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引入的。由力的概念可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通常物体间发生作用时,都是直接接触的,而电荷对电荷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直接接触,那么电荷间、磁体间是怎样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由逻辑推理可知,电荷周围和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电场和磁场。这样引入电场和磁场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觉得物理这门学科很难,很枯燥难懂,归根究底就是没有掌握好物理概念,从而导致对整个物理知识不能融会贯通,遇到问题就无法用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继而觉得越学越难学。相反,假如学生能搞清楚这些物理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点,就有很完善的理论基础来学习物理知识,也能很好的进行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也就不会对学习物理有畏难情绪了。作为教师,就要在概念教学这个环节下功夫,不断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学物理,都能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贾海东.浅析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概念教学[J].时代教育,2010,(5).

[2]李晓猛.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1,(2).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篇2

一、透过概念表象,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们首先看出的是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它与周围事物的一些联系,而对它的本质特征内在的联系却不容易看出,必须透过现象进行思维加工,最终才能形成一个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学好物理概念,就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表面特征和外界的关系上,而要抓住它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加以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明确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不只看出人拉车、蹬地,还发现车同时也在拉人,地同时也在蹬人。从而总结出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存在于两个物体间,不管两个物体是否接触,只要相互作用,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增同减和同时消失的,其中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就是力的本质物质特征。速度与加速度都是表征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或者说位置变化得越快。而加速度是表征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的,加速度越大,表示速度变化得越快,如对它们的本质缺乏正解的理解,就会误认为速度大,加速度也大,加速度大,速度也就大,速度减小,加速度也一定减小,甚或将它们两者的方向可能都混为一谈,从而导致一系列错误。

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认清概念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充分暴露错误的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或学习某事物之前就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某事物、现象的见解。前概念使学生以主观偏见去理解物理概念,从而阻塞了新知识的转入通道,形成学习的障碍。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等方法帮学生巧妙建立正解的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概念,不少学生有这样的错误概念: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它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认识,我在上课时拿一个电动小汽车,用绳子悬挂起来,打开开关,让学生观察小车有没有动。然后把小车放在粗糙的平面上让小车运动。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得出了结论。让学生拿出橡皮块,放在合上的物理课本上,让一个边慢慢绕着对边抬升,观察橡皮块的运动过程。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橡皮块先相对课本静止,然后开始滑动。做完身边的小实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与重力的正确关系。通过这些有效典型的实验,强烈对比,学生头脑中的片面的认识就会发展成为全面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就会转化为正确的认识;表面的认识就会深化为内在的认识。

三、运用概念的科学内涵,强化概念理解

物理概念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教学中,在介绍或学生已获取的有关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抽象思维的方法,参与“科学抽象”活动,概括总结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字不漏地背诵课文的定义。例如,要使学生形成“惯性”的概念,其关键在于要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本质属性。但是,在物体的纷繁复杂的运动中,这一本质属性却被许多非本质的联系掩盖着。

1、对于所得到的结论,要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字或数学式子来表达。一般先用语言文字表达,再“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这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获得一个明确、完整的认识。例如,要使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质的规定性),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的通过的位移(量的规定性),其单位是“米/秒”。我们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从概念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加深理解其意义。

2、对于概念的文字表达,不应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将其“返回”到具体事例中,使抽象的东西“物化”,并在具体与抽象的反复结合的过程中,使之对有关概念的物理意义不断加深理解。例如: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坐在车厢里的人,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此物体下落后会落到原来的抛出地点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断争论的过程,就是具体与抽象反复结合的过程,通过争论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就会深入一步了。

3、容易混淆的概念,可采用对比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学中,有些概念看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不相同。例如速度与加速度、电压与电动势、功和能等等。对于这些概念我们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其区别与联系。例如电压是反映静电场力做功,把电能转变成其它形式的能的物理量;电动势是反映非静电力做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变成电能的物理量。这是它们质的区别,在量值上它们都是以移动1C电荷做功的多少来量度的,二者单位都是“伏特”。所以电压和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当学生对这两个物理量有了这样的理解后,在他们学习全电路欧姆定律时,从能量转换和守恒的角度来推导和理解这个定律就不困难了。

4、通过阶段性的学习,让学生逐步形成概念。人的认识规律总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浅入深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概念的形成和掌握也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强调一次讲深讲透的做法是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正确的做法应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步扩大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应有明确的要求;同时,不同阶段的学习,又必须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以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篇3

一、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1.物理教材本身因素

(1)高中物理知识多数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而获得的。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方程,使学生难以较好地理解掌握。

(2)数学知识的大量运用,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变得困难。如“矢量”、“三角函数”等在高一物理必修3-1就已出现,而在数学教材中,都被安排到了必修4当中。变化率(变化率在数学上称为斜率、导数),斜率知识在数学教材中,被安排到了必修2中。由于这些数学知识滞后于物理教学,给学生学习物理矢量带了困难。

2.学生自身因素

部分学生学习物 理概念时 习惯机械 记忆,形成片面、肤浅的概念。如“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的导体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还有的把变化量与变化率弄混。

3.教师因素

部分教师教法简单,较少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初学时没有理解透概念,因而学生难以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如讲“弹力”时,演示实验:1拉伸或压缩弹 簧使小车运动;2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将铅笔推 出去。在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的概念。

2.通过类比迁移,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

如:

还可类比:电势能、分子 势能———重力势 能;“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电磁振荡”———“弹簧振子或单摆”;“声波”———“光波”;“德布罗意波”———“光子”。

3.通过逻辑、归纳推理,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实质

逻辑推理归纳逻辑推理

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前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重力的……弹力的……

摩擦力的……重力的……电磁力的……摩擦力……

……电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深化物理概念的具体做法

1.细化知识点

如“速度”v=s/t,这里的s是位移(而不路程);v是“平均速度”,必需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2.难点突破

(1)如学习超重与失重时做下列实验:学生站在台秤上,静止时记下示数;然后加速上升,观察指针 位置,记下示数,此时发现秤的示数增大了;最后观察加速下降时秤的指针位置,记下示数,此时发现秤的示数减小了,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超重和失重概念。

(2)磁通量Φ:Φ=BS。

1B与S垂直;

2面积S是有效面积;

3穿过线圈磁 感线条数 越多,磁通量越大,与匝数无关;

4磁通是标量,但有不同的穿入方向。

(3)计算电热、电 功、电功率及 电表示数 时用有效值,计算某段时间内流过导体的电量时用平均值。

3.改正易错点

如电源的电动势U-I图像,直线的斜率等于电源的内电阻,有的学生认为斜率是图线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错误的原因是 把数学中 求直线斜 率的方法 照搬过来,没有考虑物理问题中纵横坐标的标度不同,纵横坐标交点也不一定是(0,0)等因素。

如质能方程E=mc2,是不是质量消失了,消失的质量变成了能量?要使学生明确核反应过程中不仅电荷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而且质量也守恒。

又如用功W =Fs进行计算 时,有的学生 把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混到一块儿。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篇4

讲授新的物理概念,是研究新的物理现象,要尽可能用演示实验以发展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师的演示实验做到什么程度、要求是什么、演示多久才合适,要看学生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是否都看清楚了,能不能过目不忘,是否一经提及就能在脑海里闪现。切不可使学生一看了事,回忆起来印象模糊。因为观念是形成概念的真实基础,概念是对头脑的观念作抽象而成。学生的观念不清,就失去了形成概念的依据。为什么同一教师,同一演示,有的学生形成了概念,而有的没有呢?问题不在客观的同一演示,而在于各人头脑里建立的观念发生了差异。因此,教师在演示时不只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而且还不能忽略教师本身所用语言以及其它因素的作用。在充分发展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切忌向学生强输硬灌,而主要是向学生交待物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头脑里形成的物理概念下定义。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5

一、细化概念,引导加深理解

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由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缺陷,导致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出现了障碍。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细化概念来引导学生理解,突破教学的难点。我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名称:记住物理量的名称是了解一个物理量的第一步,就像了解一个人就要先记住这个人的名字一样,教材上物理概念的名称,是用黑体字印刷的,这正是要引起同学们注意和重视。

(2)定义及物理意义:物理概念的定义是用科学严谨的叙述给出的,教材中常用加点字来表示,定义要熟练准确记忆,不能有半点差错。物理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于定义,如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定义是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3)符号:物理量的符号大多采用英语的第一个字母,一般情况,每个物理量都有特定的字母,要求学生记准物理量的符号,这样,有利于规范运算过程。

(4)表达式:一个物理概念的定义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写出了对应的定义式,因为任何一个物理量往往会和其他量建立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写出不同的表达式,这时就要弄清哪个是决定式,哪个是定义式。

(5)单位:物理量的定义式,既给出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又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要分清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并记准其单位符号及不同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做题时要求同学们统一单位。

(6)矢量和标量:每讲一个物理概念,要求弄清它是失量还是标量。只有明确其特性,才能按相关规则进行运算。

(7)状态量和过程量:每讲一个物理概念,要求弄清它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如何通过状态量的变化把状态量和过程量建立起联系。

二、创设情景,引导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概念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加速度”的概念,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三、还原稀释,引导发现体验

物理概念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在教学时应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

如“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的比较,引导学生稀释加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杨振宁语):磁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在探究中理解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

四、实验探究,突破理解难点

物理概念的文字叙述严谨、简洁,多数学生能够读懂字面意义,但不能把握准确深刻的含义,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这时,我们应该安排相关的实验,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从而突破难点。比如教学超重与失重时,个别学生认为超重时物体重力增大,失重时物体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时物体重力为零。因此,在教学这一概念时我引入下列实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引导学生记下静止时的示数,然后提着弹簧加速上升,让学生观察指针位置,记下示数,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最后观察物体加速下降时弹簧秤指针位置,记下示数减小,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减小了,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超重和失重概念,这样既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以轻松地突破难点。

例如在引入“弹力”这一概念时,通过演示实验: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弹簧及弹性钢片发生了什么形变,弹簧在恢复原状时要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的概念。

总之,物理概念的教学既要科学,又要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只要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篇6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暴露出前概念重要途径。师生交流可通过课堂提问, 课内外练习、讨论、面谈及书面测试等手段。在进行交流时应特别关注异质性反馈, 这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 产生激烈认知冲突, 发现其矛盾部分。当然还可通过类比、悖论、创设差异性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总之, 只有收集到学生对哪些地方存在错误前概念的信息, 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正, 然后通过同化和顺应建立新的概念。笔者采用以下几种纠正错误前概念的策略, 达到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差异物理情景, 纠正前概念

创设差异性的情景, 顺着学生的前概念, 让他自相矛盾, 产生冲突, 暴露原来认识的错误, 对经验与物理知识矛盾的地方进行反思, 经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 促进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 则能用正确概念代替错误前观念。

例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中认识下落快慢于重力无关, 可创设以下差异性情景, 铁片小纸片同一高度下落铁片先着地 (暴露重的下落快错误认识) 。接着将小纸团与铁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看到几乎同时落得, (发现差异) , 再接着将大纸片与小纸片搂成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可看到小纸团落得快 (激发认知冲突, 引起学生思考) , 真空管实验, 可看到在真空环境中, 钱币和羽毛时落地 (使学生建立起忽略空气阻力时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下落快慢都相同)

二、采用“生成”教学, 转变前概念

“生成”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嫁接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这种错误前概念在学生头脑中仍根深蒂固。在大量的物理情境中建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念, 而后分析物体竖直上抛的上升和下降阶段的受力情况, 转变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前概念, 建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认识。在正确理解了加速度概念和牛顿第二定律之后, 促进学生建立“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的概念。在概念变化和重生中对力的理解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彻底纠正错误前概念。

三、加强学生探究实验, 消除前概念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规律都是人类在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人类抽象思维的结晶, 更是人类大量观察、实验的结果。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 只有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实验, 经过思维的提炼才能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概念。尤其通过探究性实验, 是消除错误前观念的重要方法。探究性实验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从而引发强烈的认识冲突, 消除错误前概念后, 正确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例如, 在单摆的振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 先引导学生猜想, 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 猜想周期可能与摆球的振幅有关———认为振幅越大, 周期越大。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测出同一个单摆在不同振幅时的周期相同之后, 才真正消除错误前概念, 否则任何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

四、重视物理模型, 修正前概念

物理模型对实际问题的科学抽象而建立的物理现象。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 抓住本质。例如在“机械波形成和传播”教学中, 许多学生认为“机械波传播时各点会随波迁移”的错误前概念, 以绳子波为例, 先建立物理模型, 将软绳简化为若干个质点连接而成, 再利用箱式横波演示仪演示机械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这样, 学生心悦诚服地修正了错误的前概念, 认识到“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不会随波迁移;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由于前概念的根深蒂固, 错误的前概念往往不是一堂课或一次练习评讲就可以彻底转变的, 错误的前概念向正确概念的转变是思维结构的转变, 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的一场思维风暴, 需要改变原有的认识结构, 建立新的认识结构, 需要克服旧模式的惯性, 因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晓娟.差异性事件在物理中的教学[J].物理实验, 2005 (12) .

[2]赖小琴.物理前概念及纠正错误前概念的策略[J].广西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篇7

一、高中物理概念的主要特点

(一) 简单易懂

物理概念主要由简短词语构成,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物理概念。通常情况下, 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相关原理、定义及推理紧密相关, 主要由一句话构成, 并包含一个或者多个限定词, 通过易于理解的词语表述物理概念, 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物理概念。例如:在对物理概念弹力定义的过程中, 弹力指的是由于物体在发生弹性变形后, 需要恢复原状, 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一定力的作用, 称之为弹力, 由此可以看出, 弹力的定义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二) 科学性较高

物理概念具有较高的逻辑性与科学性。众多专家学者在历经多年研究编制高中物理教材, 其中, 专家们历经较长时间提炼出物理概念, 因此, 物理概念具有较高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因此, 家长与学生应提高对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 珍惜专家学者们的劳动成果。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重要作用

(一) 物理学习的基础

通过解释简单的物理概念及原理, 可以理解生活中物理现象。因此,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原理重要要素, 脱离物理概念的支撑, 则无法正确地解释简单物理现象。物理学习重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并实践活动中灵活地应用物理概念。因此, 学生掌握物理概念, 可以更好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 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 找寻物理真理。

(二) 概念与物理课关系紧密

物理课不仅包括物理理论课程, 同时包括物理实验课、习题课、规律课等, 因此, 物理概念与物理课程关系紧密。例如:学生只有充分地掌握物理概念, 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物理规律, 此外, 学生掌握物理规律, 则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学生在解答物理习题时, 需要物理概念的重要支撑, 而在学生练习物理习题中, 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 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效果。

(三) 学生忽视概念课

大量实践表明, 学生由于感到物理概念课枯燥乏味, 因此, 学生普遍在物理课程学习中感到困难, 学生的物理学习压力也有所加大。因此, 学生只能够选择机械记忆方式背诵物理学概念, 通过做大量物理习题, 加深对物理概念记忆, 但是, 学生忽视对物理概念的更层次的理解, 在物理习题练习过程中, 常常出现概念不清等问题。

三、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的基础较差

教学在开展物理概念课程教学过程中, 忽视学生的基础水平, 未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学生在初中学习一定的物理知识, 奠定一定基础, 但是,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存在较大区别, 因此, 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 学习基础差异性较大, 在较难的高中物理学习中, 一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要点, 另一部分学生则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 因此, 教师应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有针对性地开展物理概念教学。

(二) 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 过于强调物理习题练习重要性, 严重忽视物理概念教学重要性。因此, 在学生还未充分地理解物理概念的前提下, 则开展物理的“题海战术”, 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长期以往, 学生丧失对物理概念知识学习兴趣。

(三) 教师专业素质较差

教师在讲课时, 不注意词语的运用, 在讲课时经常出现用词不准确状况。加之, 教学用语缺乏足够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某些年龄较大的教师采用方言讲授课程, 致使学生缺乏足够的物理知识学习的严谨性, 用词口语化现象比较明显。

四、加强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的策略

(一) 科学地安排物理教学顺序

物理概念间存在较强联系, 因此, 物理概念中包含着概念, 教师应抓住教学重点, 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 灵活地应用物理教材, 科学地安排物理教学顺序, 有针对性地安排物理教学内容, 无需按照教材编排开展教学。

(二) 引进现代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因此,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 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电影、电视、物理实验及物理挂图等形式,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物理概念。引进多媒体技术, 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功能, 不仅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理解, 更增加物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三) 引入“问题式”教学法

教学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教材内容, 巧妙地设置物理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首先, 教师向学生提出物体问题, 而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交流, 让学生在激烈讨论交流中, 一方面, 增进学生间情感交流, 另一方面, 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质认识,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物理概念教学奠定物理知识基础,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至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 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郑淳, 郭定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11)

[2]刘乃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 2015 (02)

谈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8

第一, 要重视物理概念

要认识到高中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公式、定理的必备条件, 只有明白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知识结构, 才能进一步学习公式和定理, 才能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笔者在“质点”这一概念教学中, 由于刚工作, 经验不足, 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 只是强调看成质点的条件,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忽视了把一个物体看成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来分析, 同一个物体在一个问题中可以看成质点, 而在另一个问题中就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不能单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关键是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于研究的问题有没有影响。所以, 思想上要重视, 实践中要落实, 只有教师自己透彻理解好概念, 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概念。

第二, 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

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 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 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综合, 通过类比, 建立物理概念。避免从定义讲概念, 这样讲会枯燥乏味,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达不到使学生透彻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在引入概念前设置一些适当的物理情境, 结合一些实例, 让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科学的物理概念,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同时, 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从而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 在学习“静摩擦力”时, 学生对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在教学中, 不直接讲解这一概念, 而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具体设计实验如下:找物理课本和化学课本各一本, 让两本书的书页交叉叠放在一起, 然后放在桌子上压一压, 用手提起其中的化学课本, 则可以把物理课本也提起来, 然后让学生共同探究物理课本在升高的过程中, 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这样, 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知的情境, 让他们明白下面的物理课本受到的静摩擦力为其提供了一个向上的动力。在情境活动中, 学生增强了感性认知,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 理解了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才不会感到空洞, 也不会觉得物理概念太抽象, 对概念的理解会很透彻, 学生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物理概念。

第三, 要重视概念的巩固

学生通常认为自己能复述出定义就算是理解物理概念了, 我认为在建立概念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 让学生在运用概念中发现对概念理解的偏差, 并针对偏差加以纠正, 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学生掌握了物理概念后, 在用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概念的理解将会更深刻。例如, 在学习“平抛运动”这个概念时, 学生知道了平抛运动的条件是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和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平抛运动是匀加速曲线运动, 其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再让学生判断如果一个物体在空中运动时, 其初速度沿水平方向, 加速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 方向竖直向下, 这个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答案是不一定, 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只受重力则是平抛运动;如果除了重力还受到其他力, 但是其他力的合力为零, 满足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这样的运动就不是平抛运动。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所以只有把物理概念应用于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体现出物理概念的价值与作用,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物理知识不在抽象、难懂。

第四, 要重视物理概念与物理公式的联系

物理公式可以把物理概念很简单地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解决计算问题, 离不开公式, 而记忆公式, 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普遍存在重公式轻概念的倾向, 认为只要记住了有关公式, 并会用这些公式来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题, 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 如果不理解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 以及公式和概念的依存关系, 就很难正确理解公式的内在联系和深刻含义, 对所学物理概念也就难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程度。所以,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概念, 正确理解应用公式的前提或条件, 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运用物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篇9

关键词:教与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深化认识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规律 (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 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分为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与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四步。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 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 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 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 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排除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 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 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 以深化认识。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 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 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 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篇10

1高中物理学习中前概念的特点

1.1广泛性

高中生正处在十六七岁的年纪,他们在十多年的生活经验中,已经接触过许许多多的物理想象,因此他们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前概念是相当广泛的。当然,这里的广泛性也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学生有关物理认识的前概念主要集中在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上,特别是自己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而相应的,那些微观层面的,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学生很少会形成相关的前概念。

1.2顽固性

正因为学生的前概念是十几年生活经验的结晶,因此有关认识可谓是根深蒂固,异常深刻。就像亚里士多德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错误认识能延续上千年一般,学生前概念的顽固性不亚于此。所以,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不是去创造新的思想,而是帮助学生摆脱旧观念的束缚。

1.3负迁移性

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会积极地推动新认知的构建,当然也会产生负面的作用。比如,学生在对跟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总是会将一个沿运动前进方向的静摩擦力添进去,因为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有力推了,物体才会前进”,这就对应一个前概念“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前概念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

正是由于上述的相关性质,前概念的存在对学生的高中物理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严重影响学生正确科学概念的形成,降低了物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前概念存在的一些正面价值,虽然很多前概念与科学的物理概念不太吻合,但是教师只要辅以适当的引导和解释,并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的材料进行分析和处理,就能够使得学生脑海中的某些前概念进化为科学的物理认知。高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脑海中的前概念会促进物理概念的建构和相关规律的掌握,这些前概念属于一种良性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将其作为学生构建物理认知的土壤,将高中物理新的知识以种子的形式撒下去,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例如,“相同的作用下细弹簧就比粗弹簧更容易拉伸”,这一前概念其实就对应着劲度系数这个物理概念;“铜和铝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导电材料”,这也可以认为是电阻率的前概念·

3错误的前概念转化策略分析

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直面学生前概念的存在,结合教学设计要有效利用学生正确的前概念,使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因为错误的前概念的负面影响更为强大,因此对其进行转化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大工程,相关操作可由以下角度人手。

3.1创设情境,激起有效地认知冲突

教师提供情境使新的认知与学生的前概念发生冲突,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观念的错误,进而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原有的经验,在自己感性认知与物理知识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思,经历过思想斗争,并进一步打破原有认知的平衡之后,推动相应认知体系的重构。在将错误观念替换为物理认知的同时,也实现了错误的前概念向正确科学认知的进化。

例如,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同时释放的羽毛和金属片,金属片先着地,因此学生有了前概念:重的物体落体运动更快,对此概念的转化,可以用实验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真空管演示实验进行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猜想一下:真空环境下,同时下落的羽毛和金属片谁的下落更快呢?然后,让学生对比实验演示出来的过程和自己的猜想是否一致,并引导学生分析真空管实验和生活中落体运动之间的差别,从而进一步构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及发生条件是什么。

3.2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体验中构建认知

前概念的根深蒂固很大程度源于他们来自学生切身的体验,因此要实现相关概念的转化,就必须让学生切身去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构建过程。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就是让学生以更为直接的方式来形成概念,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科学探究一般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直接感知,并让学生自己来描述探究对象的一般特征,从而从中总结物理概念和规律,并通过与其他物理现象和过程的一般特点进行比较和区分来进一步界定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探究过程中的提出猜想、实验设计以及操作等步骤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来规划进行,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将自己现有的体验和原有的认知进行对比,自发地实现前概念的转化。

例如,让学生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不断地调整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对比合力的有关特点,其间夹角较大的情形下肯定会出现合力小于分力的情形,这一场景的体验必然会让学生纠正“合力必然大于分力”这一错误的前概念。

3.3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协助中实现概念的转化

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积极倡导并开展合作学习能有效克服学生个体认知系统的局限性,有助于学生剖析问题的内涵、认清事物的本质,而且在合作团队中还有助于形成更为积极的研究态度,学生不同思想的碰撞能够激起思维的火花。在合作团队进行讨论时,平等和谐的气氛会使得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畅所欲言,把学生从不同角度所总结出的大量的前概念汇总起来,加以修正并重新组合后,将成为一个较为系统而更为真切的认知。这种学习的方法就像“盲人摸象”一般,不同的人认知角度不同,一旦结合起来,一个体系化的认知就会接近于真理。

例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项探究任务非常巨大:从控制变量的思路设计到实验器材选择,再到实验操作,乃至数据处理等等,单独由某一个学生独立完成是不现实的,在团队中群策群力才是最佳的方案。

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来实现前概念的转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促进学习者自由学习的方法有“同伴教学”、“分组学习”、“交朋友小组”和“探究训练”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掌握、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合作能力,改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探究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还可获得探究的方法,发展其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对于每个学生而言,由于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较深刻、有的流于表面。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闻就会产生不同观念的碰撞、交锋,从而引发概念冲突。所以教师应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呈现自己的观念,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念。此外,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不同的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以获取最科学的概念。

上一篇:抑郁倾向水平下一篇:古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