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Ⅰ作文题干评析

2024-07-15

全国卷Ⅰ作文题干评析(精选四篇)

全国卷Ⅰ作文题干评析 篇1

关键词: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内容分析,难度分析

高考试题渐入模式化, 无论是题型, 还是试卷结构, 多年稳定不变。变的是试题内容、能力考查、三个必修模块分数比例和难度值。下面就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内容、难度以及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一、总体评价

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按照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命题, 体现了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精神, 难度稳中有降, 立足教材, 突出主干知识, 注重实验和能力考查。

(一) 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如,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功能、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光合作用、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基因分离定律推理计算、遗传基本定律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内环境稳态、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纤维素分解菌分离与培养、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等, 全部为中学生物主干教学内容。

(二) 重视教材内容

部分试题直接取材于教材内容, 并对其加以改造和提升。如第6题考查的内容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73页种间关系部分;第29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第30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第31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渗透压平衡)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8页和第32页;第32题直接考查遗传的基本定律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等。

(三) 加大了实验和能力的考查力度

共涉及到的实验有:光合作用、质壁分离、有丝分裂等, 合计21分, 占必做题28%。还考查了理解能力, 如第1、3、6, 、29、30、31、32题;实验与探究能力如第2、4、29题;获取信息能力, 如第4、6、30、32题;综合运用能力, 如第5、30、31、32题等。这些都是考纲要求考查的能力。

二、试题内容分析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生物试题考查知识内容统计如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各模块分值分布:必修1共27分, 占分为30% ;必修2共15分, 占分为16.7% ;必修3共33分, 占分为36.7% ;选修15分, 占分为16.7%。必修3分值明显偏大, 是必修2的两倍多, 几乎恢复了2012年高考试题各模块分值比 (表2) , 这也应了我在2012年、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评析中说的, “命题人员是把稳态和环境当成两个模块来看待的”, 稳态 (16分) 、环境 (17分) 。因此, 在教学和复习时要重视, 特别是在复习时要把稳态和环境当成两个模块来对待。

还有一点要引起重视, 就是《考纲》中知识内容掌握程度要求Ⅰ以前是不考的, 或说是很少考, 今年考了, 出了两道题 (6和30题) , 合计17分, 都是群落方面问题, 6题考查“种间关系”, 30题考查“群落演替”。

三、试题难度分析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评价考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题的难度有两种内涵:一种是统计难度, 它依赖于考生群体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样一道题, 在不同的学校所统计的难度值是有区别的。在选拔性考试中, 一道题目过难, 20% 以上考生都不会, 这个题目就不是个好题目, 如果90%的考生都会, 这样的题目也不是好题目。在90分的考题中, 如果有2道题 (比如选择题) 都会, 就等于在90分当中只有78分能鉴别考生, 那12分是无效分, 没有起到鉴别考生的作用。难度最好接近0.5, 一半人会的题目区分度最高。但是在实际编制试题时, 不可能要求试题的难度值均为0.5, 但各个试题的难度值应控制在0.50±0.20之间, 这样才能把各种水平的考生都区分开来。一般来说, 较难的试题对高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 较易的试题对水平低的考生区分度高。如果是选拔性考试, 题目的整体难度值应接近录取率。

另一种是内容难度, 比如从生物学的学科内容上, 某些试题内容是难的, 但经过大量的反复训练和练习, 一考都会, 便成了统计难度的容易题, 相反有的题在学科内容上是容易的, 但是统计结果也可能成了难题。

(一) 小题难度分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项伯衡研究员认为, 确定试题的难度范围, 不同学科的做法不尽相同。就生物学科而言, 一般将难度值大于或等于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大于0.4或小于0.7的试题定为中档题;小于或等于0.4的试题定为难题。从高考试题实践来看, 整个考试的难度值在0.50~0.60之间比较合适, 且其中难度值在0.7以上的题和0.4以下的题相对来说都应该少一些, 难度在0.7以上的题大约占30%, 难度在0.4以下的题大约占20%, 难度值在0.4~0.7之间的题大约占50%, 也就是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比是3:5:2, 即中档题相对多一些。依据这个标准, 我们来看表3, 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难度统计表 (引自《2014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与考试情况统计报告》表3.73全省生物答题情况统计表) 。

从表3中可以看出必做题中, 难题 (P≤0.4) 有5、32题, 共计15分;中等难度题 (0.7>P>0.4) 有31题, 合计10分;容易题 (P≥0.7) 有1、2、3、4、6、29、30题, 共计50分 (6+6+6+6+6+9+11) , 易、中、难题分数比是50:10:15, 显然是容易题太多了, 中等难度题太少了。选做题39、40题都是中等难度题, 如果把选做题15分加到中等难度题中, 易、中、难题比是50:25:15。第6题难度值是0.97, 太容易, 97%的考生都会, 这样的题目不是好题目, 没有区分度, 需要修改或淘汰。

两道难题 (5、32题) 都是遗传题, 多年来难题都是遗传题, 2013年遗传题 (第31题) 河北省得分率是12.26%, 60%以上考生得0分。

(二) 整体难度分析

根据《2014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与考试情况统计报告》表3.77, 全省考生生物必做题试卷结构统计表 (表4) 。

从表4看出, 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 选择题 (1~6题) 平均分是26.22, 难度值为0.73。非选择题平均分是25.02, 难度值为0.64。整体难度值是 (26.22+25.02) ÷75=0.68。选做题39、40题难度值分别是0.54和0.49 (表3) 。

表5显示, 必做题部分, 2014年生物试题 (0.68) 比2013年 (0.6) 容易、近似于2012年 (0.7) , 2014年、2013年生物试题都属于中等难度题 (0.68、0.6) , 2012年生物试题属于容易题 (0.7) ;选做题部分, 2014年较2013年、2012年都难, 总体来说, 2014年、2013年、2012年都属于中等难度题 (0.7>P>0.4) 。

根据2014年、2013年、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与考试情况统计报告》表3.74, 全省生物选做题选做率统计表, 整理出选做题选做情况和得分率统计表6。

从表6明显看出, 选做39题的考生一年比一年多, 由2012年的16%到2014年的25%;2014年39题的难度值高于40题, 2013年、2012年都低于40题, 也就是说, 随着选做39题考生的人数增多, 39题显的容易了, 这可能与选修1内容少有关系, 与是否是实验内容无关, 实验内容考的不一定是具体实验 (如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操作技能、评价以及探究等) 。

四、非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非选择题部分包括4道必做题 (29~32) 和两道选做题 (39和40) , 下面逐一分析。

29题, 本题涉及《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所用的两种试剂的作用和性质以及细胞核的功能, 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于细胞核功能的掌握情况。满分为9分, 难度值0.80, 是容易题。部分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是对该实验中所用试剂的作用以及细胞核的功能等知识点记忆不准确, 或与其它实验中所用试剂以及与细胞膜的功能等相似的知识点相互混淆, 导致出现一些错误答案。

(1) 包含3个空, 其中第1空标准答案为“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明确写出“使细胞分开/分散/散开/松散/”、“解离/解离根尖”、“杀死细胞/使细胞失活/使细胞死亡”、“固定细胞/固定细胞形态/固定分裂相/固定染色体”、“改变 (或增加) 细胞膜或细胞的通透性”、或“更加有利于染色/破坏细胞或细胞膜结构, 有利于染色/使根尖酥软, 有利于染色”等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但是也有部分考生由于不知道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 而给出了“分离蛋白质与DNA/使DNA与蛋白质分开”、“分离细胞核”、“解离细胞壁”、“解离细胞器”、“分离染色体”、“使其发生质壁分离”等错误答案。还有部分考生回答为“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或细胞膜结构”、“使细胞脱水死亡”、“固定/固定根尖”等不符合题意或者表述有歧义的答案。

第2空标准答案为“碱 (性) ”,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答出“碱”或“碱性”。但是也有部分考生由于记忆不准确, 答成了“酸”或“酸性”等错误答案。

第3空标准答案为“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 大部分考生能够答出“染色体”、“染色质”、“染色单体”、“染色体或染色质”等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少部分考生由于不知道龙胆紫溶液的作用而答“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等错误答案。

(2) 标准答案为“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大部分考生都能够答出“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细胞内遗传物质 (DNA、染色体、基因) 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 (新陈) 代谢的控制中心”、“控制细胞代谢”、“控制细胞生命活动”、“是细胞遗传的中心”、“是细胞 (生物/生命体) 遗传信息库/遗传的重要场所”、“是细胞内遗传物质 (DNA、染色体、基因) 储存场所”、“是细胞内遗传物质 (DNA、染色体、基因) 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转录的主要场所”、“复制或转录”、“传递遗传信息”、“具有遗传作用”等不够全面但近似正确的答案。也有一定数量的考生将细胞核的功能与细胞膜的功能混淆, 做出了“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错误答案。此外, 还有一部分考生做出了“遗传”、“是遗传物质”、“控制生物遗传性状”、“有丝分裂的场所”、“控制中心”、“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人体 (生命体) 等代谢或代谢控制中心”等一些表述模糊不清或者带有明显错误判断的答案。

30题,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相关内容。题意明确, 是在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的基础上一个简单的应用。满分为11分, 难度值0.75, 是容易题。

(1) 例举了两个例子———光裸的岩石和森林被砍伐的地方分别开始的演替, 让考生指出哪个属于初生演替, 哪个属于次生演替。90%以上的考生都能正确回答“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前者为初生演替, 后者为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光裸的岩石开始的演替 (或光裸的岩石) ;次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森林砍伐的地方) ”或者“光裸的岩石开始的演替,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等正确或近似正确的答案。少部分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概念和题意, 出现的错误答案主要有三种类型:1将两种演替方式“张冠李戴”;2将两个地方发生的演替都答成“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3只给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没有与题目中给出的例子相对应。

(2) 考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演替时间长短的原因, 其中的关键就是两个环境中的主要差异———土壤条件。超过半数的考生都能够明确地指出两个环境中一个有土壤, 另外一个没有, 所以次生演替的时间有明显差异。部分考生没有得分的原因主要是将环境差异归因于“森林被砍伐的地方保存了植物的根、种子以及微生物”或者只笼统地答了“环境条件不同”, 但没有明确说出关键的差别在于“土壤条件”。

(3) 考核人类活动对于演替方向和速度有没有改变, 第1空标准答案是“变快”, 回答正确率在90%以上。第2个空标准答案是“未发生改变”, 却有近90%的同学回答是“发生改变”。究其原因, 在中学课本中所讲的例子中, 人类活动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因此很多同学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回答, 没有认真研读题干中关于“近五万年来的……, 这也是一种演替类型”这句关键的描述。

31题, 本题是一道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题目, 满分为10分, 难度值0.69, 是中等难度题。

(1) 第1空标准答案为“呼吸”。大部分考生能够正确作答;也有少数考生答成了“呼息、吸呼、吸吸、气体循环、呼吸道”等带有错别字或不规范名词的答案。第2空标准答案为“下降”。大多数考生能够正确作答或者答成“暂时下降、稍微下降、偏低、低、偏小、小、略有下降、酸化”等近似答案, 少数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升高”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

(2) 第1空标准答案为“降低”。大部分考生能够正确作答, 部分考生写成了“减小、小、低、减少、下降”等近似答案, 少数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升高”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第2空, 标准答案为“增加”。大多数考生能够准确作答或者答成“增多、大、增大、上升、变多”等近似正确答案, 少数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降低”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

(3) 标准答案为“会”。大部分考生能够准确作答, 部分考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 答成有“不会”含义的答案, 未能得分。

32题, 本题是以遗传育种为背景深入理解遗传基本定律在优良品种繁育过程中的应用的一道试题, 从内容来说难度并不大, 但是考生得分不高, 满分为9分, 难度值0.29, 属于难题。

(1) 超过半数的考生都能够答出正确答案, 但也有些考生对高秆、矮秆与抗倒伏与易倒伏的关系认识不清, 不知道真正的优良性状是什么。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的答案为:抗病高秆 (抗倒伏) , 可能是认为作物长的高就高产。

(2) 标准答案为“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 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这是考查两对相对性状在育种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遗传基本定律问题, 即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本小题的得分率很低, 除了少数考生能够完全理解题意之外, 相当多的考生所做出的答案为“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高秆和矮秆两对性状位于两对染色体上、高秆和矮秆两对基因不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等, 这些答案都不规范明确, 脱离了本题应该作答的具体性状及其基因, 暴露了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不到位的问题。

(3) 标准答案为“将纯合的抗病高秆和感病矮秆杂交, 产生F1, 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本题要求严格围绕限定条件, 描述测交过程。本题得分率也不高, 除了很少一部分优秀考生能得满分外, 绝大部分考生都未能得分。丢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对测交的定义及应用目的不清楚。具体作答时, 能够完整写出测交过程的很少, 大部分考生存在对亲本的描述不准确, 所以所得F1不正确;还有一部分考生虽然能正确描述出F1的产生过程, 但让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的过程没有正确写出来, 导致答案不完整、不明确。

39题,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满分为15分, 难度值0.54, 是中等难度题。

(1) 共两个空, 标准答案分别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正确作答。由于这两个答案是专有名词, 也是唯一的答案, 所以有一部分考生回答为“纤维素”、“纤维素二糖”、“二糖”“单糖”等非标准答案, 导致未能得分。

(2) 两个空的标准答案分别为“红”和“透明圈”, 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正确回答, 部分考生将两个答案分别写成了“橘红、粉红、刚果红、深红”和“透明带、无色透明圈、透明区域”等贴近标准答案的回答。

(3) 第1空和第2空的标准答案分别为“不能”和“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准确作答, 部分考生将第2空的答案写成了“培养基中没有琼脂, 不能形成固体培养基”、“不含琼脂, 是液体培养基”等近似正确的答案。第3空的标准答案为“不能”。大部分考生都能正确回答。第4空的标准答案为“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 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 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只有很少一部分考生能够完全理解本题所考核的主旨而正确回答;部分考生写成“没有纤维素”、“不能形成纤维素-CR复合物”、“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应含有纤维素, 但乙中不存在”等贴近标准答案的答案;有一部分考生回答为“培养基中存在淀粉, 培养基中碳源不唯一, 所以不能筛选”等离标准答案比较远的答案, 未能得分。

40题,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满分为15分, 难度值0.49, 是中等难度题。

(1) 有3个空, 标准答案依次为“4”、“Y”、“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大部分考生都能够正确作答前两空。在回答第3空时, 部分考生写出了类似“抗体效价增长更快”、“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最大”、“Y小鼠比X、Z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高”、“Y小鼠血清抗体效价高达24000, 而Z小鼠刚刚到16000”等描述合理的答案, 一部分的考生回答为“血清抗体较多/更多/最多”等, 比较贴近标准答案。但是, 也有部分考生只回答了“血清抗体效价高、血清抗体多”等不能体现Y比Z小鼠更优越的地方, 或者只写了“血清稀释倍数大”、“Y小鼠B淋巴细胞增长多”、“Y小鼠免疫反应灵敏”、“经免疫后, 抗体效价越来越高”等表述不清的回答, 未能得分。

(2) 第1空的标准答案是“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 只有部分考生回答了标准答案。大部分考生表述为“同种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含同种细胞核的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细胞自身融合形成的细胞”、“融合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双倍染色体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浆细胞自身融合形成的细胞”、“效应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等表述合理、符合题意的答案。另外一些考生写成了“双核细胞”、“多倍体细胞”、“杂合细胞”、“杂种细胞”、“杂交瘤细胞相互融合的细胞”、“多个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等错误答案。

第2空的标准答案为“细胞融合是随机的, 且融合率达不到100%”。很少有考生能回答出标准答案, 大部分考生回答出“细胞融合/杂交是随机的”、“同种细胞能相互融合, 异种细胞也能相互融合, 但是不一定都融合”、“任何细胞都有可能融合”、“所有细胞都有可能融合”、“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有可能融合, 也有可能不融合”、“任何两种细胞/任意细胞间可自由融合”、“各细胞可自由组合”等比较合理的答案, 将上述答案中的“随机性”描述为“不特异性、不定向性、不专一性”等的答案也被视做了正确答案。部分考生写成了“自由组合”、“细胞间无识别作用”、“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融合具有盲目性/无针对性/多种多样性”、“相似相融”、“细胞接触”、“细胞结合”、“PEG试剂不具有特异性”、“细胞融合技术不具有特异性”等表述模糊或明显错误的答案。

(3) 有2个空, 第一个空标准答案为“1”, 90%左右的考生都能够正确作答;第二个空标准答案是“100”, 40%左右的考生能够正确作答。

(4) 标准答案为“不能无限增殖”。部分考生能够给出标准答案, 更多的考生将“无限”描述为“持续、一直、不断”等, 将“增殖”描述为“繁殖、分裂、传代”等, 用“增殖/繁殖/分裂/传代次数有限”来描述, 这些答案都被视为正确答案。少数考生回答成了“细胞没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未获得不死性”也被视为正确答案。少数考生写成了“不能无限生殖/复制/交配”、“只有骨髓瘤细胞才能不限增殖”等表述模糊或具有明显错误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张海彦.2012年高考新课标理综卷生物试题评析[J].中学生物教学, 2012, (12) ;62.

[2]张海彦.2013年全国高考课标卷Ⅰ生物试题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14, (3) ;33.

评析全国高考生物ⅠⅡ卷试卷 篇2

年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卷(以下简称“试卷”)遵循高考评价体系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核心价值引领,突显对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检测考生学科素养发展水平,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基本要求。试卷整体稳中有新,彰显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新情境,运用必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注重基础综合,引导“中学教学”

必备知识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试卷以核心主干知识、课堂实验为蓝本,注重对知识的准确记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考生必须对基础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

例如,考查考生对细胞呼吸、群落、细胞结构与功能、微生物培养等核心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考查考生对课内基础实验的精确记忆和运用。

二、重视“关键能力”,助力人才培养

关键能力是高水平人才的必备素质,试卷通过实验探究题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综合运用题考查思维认知能力,通过开放性试题考查语言表述能力。

如设置试题,以农作物生产、药物探究为情境,给出表格、文字信息,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实验探究分析能力;以实验探究形式,设置问题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最后概述总结,考查思维认知能力。此外,还设置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三、立足情境创新,突显素质教育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向。试卷通过创设新情境,设置开放性题目,考查考生能否在新颖和陌生的情境中,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任务,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成为创新型人才。

例如,有试题以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新冠疫情为情境,考查考生运用病毒和灭菌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中耕松土的农业生产为情境,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问题分析能力。

总的来说,2020年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卷体现了“稳中有新、注重基础、突显能力、素养导向”的命题思路,加大回归教材的力度,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生物试题评析

一、总体评析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理综试卷生物试题(以下简称“生物试卷”)紧密围绕“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展开,在考查生物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生物必备知识的过程中,引导考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

在考查方式上,保持生物试卷一贯的风格特征,稳中有进,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倡导学以致用。在考查内容上,重视核心概念与主干内容,强化基础,引导教学回归本质,助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试卷结构

三、试题特点

1.重核心知识纵观整套生物试卷,对于必备知识的考查突出基础性,重视核心主干知识。

如第2题、第4题、第29题,依次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面上对免疫、变异、遗传的分子基础三部分核心知识进行了考查,对学生生物知识积累和深度理解提出了要求。

2.重知识在情景中的应用

在情景中灵活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考查生物学科素养也是生物试题的一大特点。

如第1题、第6题、第31题、第38题,设置了生活及科研中常见的情境,试题较为灵活,既考查基础也考查思维。第1题结合社会热点,在考查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在向社会传递问题解决要以科学知识为依托的信号。

3.重实验应用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高考中对实验的考查始终是一个热点。本套试题从教材基础实验及实验探究两方面进行了考查。

教材基础实验方面,如第3题对必修一中涉及的多个基础教材实验进行考查。再如第30题则将教材中的一种实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考查。

实验探究方面,第38题结合选修知识考查了实验结果的分析,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实验训练中形成良好的实验素养。

4.重新技术与生态治理

关注生态文明,倡导环境保护理念,落实社会责任。试题坚持学科素养导向,着意传递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担当。

如第38题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问题,创设无废弃农业、污水净化灯等情境,考查考生对生态工程、生物净化的理解和运用。

全国卷Ⅰ英语评析 篇3

与2015年相比,2016年课标全国卷Ⅰ没有太大的变化,整体体现出平稳发展的风格。全套试卷以中档题为主,没有偏题怪题,没有难度太大的试题,注重从听、读、写三方面考查同学们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同学们独立思考能力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下面我们以课标卷试题的顺序,依次探讨高考英语试题的命题特点。

[阅读理解]

作为一种传统题型,2016年课标全国卷Ⅰ的阅读理解在选材方面延续一贯的多样性、跨文化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文章的选材注重人文精神的传递,有人物介绍、生活故事、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中沉默的内涵。记叙文与说明文是主要体裁,兼顾应用文和议论文。2016年阅读理解的总文长为1112个词,而2015年课标全国卷Ⅰ的阅读理解文长为1103个词。试题以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为主,有11道题考查细节理解,2道题考查推理判断,主旨大意和猜测词义各1道题。

[阅读理解七选五]

自从新课标卷采用这一题型以来,文章的体裁一直是说明文。2016年课标卷Ⅰ的七选五阅读介绍密码解密的三种方法。文章加上选项的长度保持在300~350个词,选材多为常见话题。文章注重层次性和概括性,备选项可分为主旨概括句(文章整体内容或段落大意)、过渡性句子(文章结构)和注释性句子(上下文逻辑意义)三类,注重关键词的再现或同义复现。

[完形填空]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从文章的选材到试题的设置都体现了新课标的“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这一理念,能有效地使同学们“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文章的立意积极向上,很多都是励志小品文,试题利用这些“心灵鸡汤”向同学们传输着积极向上的情感,体现了高考英语完形填空文章弘扬“真善美”的永恒主旨。文章长度保持在220~250个词,试题的选词均为基础词汇,要求同学们通过空格之间语篇、逻辑信息分析整个事件的过程。

2016年全国卷Ⅰ该大题的选项的设置有了微妙的变化,不像往年那样严格遵循每组选项的词性一致,出现了根据上下文的需求,不同词性的单词或词组同时出现在同一题中的情况。

[语法填空]

作为高考新题型的语法填空试题,该题型的文章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长度控制在200个词以下。10道题中,有超过半数的试题会给出提示词,考点分为词法和语法两部分。词法部分包括:

1. 词类的转换,结合语境考查提示词的名词、形容词或副词变化;

2. 介词的固定搭配,名词的复数形式及运用。

语法部分包括时态和语态的综合运用、非谓语动词和各种从句等。

从近年全国卷Ⅰ的语法填空试题看,给出提示词的考点主要包括:词类的转换(名词与动词的转换,形容词与副词的转换);形容词比较级与最高级的变化;名词单复数的变化;动词的时态语态、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的变化等。给出提示词考点多为实词,所填写的词汇根据语境和短文或对话内容可以是1~3个单词。挖空分布均匀,考点的安排注重多样化。

不给提示词的考点主要包括:连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介词(动词与介词的搭配、介词与名词的搭配)、代词和冠词等。

[短文改错]

从近年全国卷Ⅰ的短文改错试题看,命题人通常给出一篇100词(90~110)左右的文章,体裁以记叙文为主,题材是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的话题,不会出现很复杂的句子结构,注重考查同学们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要在一篇100词的文章中找出10处错误并改正,而且“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这些都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近年课标全国卷考试结果的统计数据表明,短文改错的难度系数为0.4左右。

[书面表达]

课标全国卷Ⅰ的书面表达在稳定方面做足了文章,每年都是“李华”在写信或写电子邮件。但是书信只是考查的载体,因为通常会给出书信的格式,即开头的呼语和结尾的落款,重点考查的是同学们书信内容的表达。书信的话题多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适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体现英语的学科特点。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提示信息在“瘦身”。2016年的书面表达给出的不是汉语提纲,而是一段文字,只交代写作背景。面对这样的写作素材,我们往往只写了几句就觉得写作素材已经用完了。如何做到“有话好好说”(不出现常识性表达错误),“有话慢慢说”(有自己的发挥和过渡词语),需要我们在复习备考中注意积累。比如2016课标卷Ⅰ的书面表达,谈到“给外教写信,请她修改……”,我们就有很多好词好句可以信手拈来,作为话题的过渡与转移,如: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spare some time to ...(虚拟语气),It can’t be better if you can ...(形容词比较句式),I’d appreciate it if ...(状语从句句式)。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不能迷信写作模板,而应该注重各种词汇和句型的积累。

[如何备考]

1. 注重考纲,回归课本,应对考查重难点

高考英语试题“求新,求活”,着重考查同学们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对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首先要注重梳理考纲词汇表。梳理词汇知识,既能复习词汇,又能巩固短语,为语法填空、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直接考查词汇知识的试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法的专题复习也不可轻视,因为阅读理解文章中的长难句理解、短文改错、语法填空和书面表达这些题型都需要我们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2. 强化阅读,找准信息,注重能力发展

阅读理解作为一种传统题型,在选材方面延续一贯的多样性、跨文化性和新颖性的特点。阅读材料的选择尽量做到体裁分布均匀,题材多样,语言地道,材料多为最近几年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具有时代性的原汁原味的文章,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近年高考阅读理解的命题思路保持稳定,突出“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2016年全国卷Ⅰ的阅读理解试题看,通常不会出现“根据第几段我们得知……”,或“下面哪个说法是错误的”这种问法。从题干问题的设置开始,命题人就在考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并且让每个干扰项都显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比如全国卷Ⅰ的第32题,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about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根据题干中的silence in conversation,我们把答案定位在第一段的A silence in a conversation ...,这个部分提到show stubbornness, or worry;entremely uncomfortable;value silence and view it a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 person’s needs。根据这些信息,我们需要逐条判断四个选项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高考全国Ⅰ卷作文管仲作文 篇4

第一大错误,想必大家也知道了吧!对了,就是对公子小白射的那一支箭没有致命。后果可是明摆着的,导致他辅佐的公子纠被杀,小白继承王位。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春秋第一霸——齐桓公诞生了。

第二大错误,知道的人可就少啦!齐桓公26年,齐国以讨伐蔡国为理由,召集联合国大军(其实是想攻打楚国,顺道就把蔡国灭了)。齐国可是当时第一强国,出兵400乘战车,浩浩荡荡地直逼蔡国都城。在城下,桓公和管仲商讨让谁当先锋。两人一致认为,对于齐国来说,蔡国太微不足道了,随意挑一个人都能取胜。最后,决定让桓公的第二宠臣——宦官树雕当先锋。树雕是个贪心的人,他暗地派人到城里与蔡候说和。蔡候正求之不得呢,哪里敢不答应?忙回赠金银珠宝3箱。树雕大喜,就为蔡国说情。齐桓公正要答应,管仲正色道:“放了蔡国,联军就没理由在这附近呆下去了。我们本来就打算乘楚国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如今没了幌子,楚国必有防备,仗还怎么打?”桓公觉得有理,就拒绝了树雕的请求。但树雕想:“金银珠宝总不能白收吧?”于是又派人进城,把真相告诉了蔡候,劝他赶紧逃走。蔡候逃至楚国,将一切告诉了楚成王。于是,齐军扫兴而归。

第三大错误就是没培养好接班人。管仲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却忘了发现和培育人才。临死前只能告诉齐桓公,按照内阁的顺序依次立上卿,轮完后让鲍叔牙接任。当时,内阁成员也都是老年人了,管仲死后没多久,内阁成员便陆续逝世,3年后,鲍叔牙也与世长辞,齐国的繁荣富强也到此结束。

上一篇:人造板企业下一篇:林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