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金融投资

2024-05-19

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精选十篇)

我国家庭金融投资 篇1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未来趋势

一、大众家庭进行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分析

本世纪以来, 由于国内经济水平的飞速上升, 加上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大多数家庭逐渐认识到把钱放到银行中可能会贬值, 只有借助投资理财这种渠道, 让钱生钱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一) 均衡目前及以后的收支状况

以作者的观点来看, 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家庭来讲, 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外, 进行合理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人一生最多可以有四五十年能够创造劳动价值, 挣钱拿工资, 那么当你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后, 如何继续维持好日常生活?众所周知, 我国现在有着十分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惊人的人口增长速度, 所以单纯地依靠政府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同时, 将养老的重担抛给子孙后代是更加不理智、不可取的行径。因此, 在如今这种情势之下, 选择家庭投资理财这种方式, 更好地为自己带来收益, 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一份安心。

(二) 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状态

更好地均衡家庭目前及今后的收入和支出仅仅是被作为最基本的目的,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庭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都盼望薪酬能够一年高过一年, 期望家中的经济状况更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大部分大众家庭均衡目前及今后的收支状况想得仅仅是满足现在及未来的温饱需求, 只是为生存下去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但是, 若想生活质量更高, 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 家庭的投资需求大

现代中国的大众家庭对于金融投资的实际需求较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银行储蓄资金的大量转移。经由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调查表明, 现今中国民众对于银行储蓄的想法已有所改变, 没有之前那么强烈的意愿将自己的资金投入银行。考虑到这种情况国内的股市行情持续走高, 因此不少炒股爱好者把家庭的大量存款由银行转移到了股市当中, 起初这种现象尚不明显, 然而在本年度的第一季度末达到了一个高潮。这种状况并不难解释, 尤其是借助炒股这一方式获得收益的股民, 主动拉取更多的人进入到股市当中, 于是股市行情被抬得越来越高, 一般称这种状况为“跟风行为”。上述是中国民众思维习惯的一种特点, 觉得哪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赚到钱就全身心投入到其中, 更有些人会把全部的家当都投进去。通常来讲, 这种思维习惯需要谨慎, 除了考虑某种方式能够赚取更多的利益之外, 还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毕竟不论哪种投资均存在风险性。

我们都知道, 股票、债券、基金共同被称为金融理财的“三剑客”, 如今这三者的行情都还不错, 能够为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带来财富和收益, 激发更多人投资的潜力。

(二) 理财产品的分类较多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能够清晰地知道, 目前不少家庭早已不再偏好储蓄, 从上次央行降准降息以来, 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投资理财上, 仅仅几年时间, 便产生了一大批投资理财专员。就像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那样, 股票、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几年前根本不会想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做理财投资, 保险也被认为仅仅是车险和寿险。然而, 现在这些思维界限均已打破。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本来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 当出现社会大众不再偏好储蓄的情况时, 想要维系自己的资金源, 金融机构就应进行相应改革, 投其所好, 把人们所关注的金融投资理财引进来, 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持续运转。同样, 对保险公司来讲, 如若只做车险和寿险的话, 购买者一般不会太多, 但当引入投资理财产品之后, 人们的关注程度就会迅速增强, 进而激发保险业的潜力, 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就是由保险向外划分的, 由于国内民众对保险的认识不够到位, 才会引发这种状况。

(三) 投资理财从有形向无形过度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 在上世纪初期, 当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并为人所知的时候, 几乎所有炒楼的人都发了一大笔财, 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商的强力压盘, 外地务工人员对楼房的刚性需求等等, 都在此阶段显现了出来、刺激了国内房价的上涨。自古中国人对于房子就有家和温暖的共识, 十分注重居住品质。因此, 当国家养老、养儿防老等想法均无效的情况下, 楼房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年人养老的唯一保障, 与此同时, 各地政府也开始大兴土木, 一栋栋的楼盘平地而起, 以供投资者购买。前几年, 不少楼房的价格都涨了好几倍, 在这种利益暴增的情势下, 政府的管制政策像一盆冷水把房产投资的热情熄灭。目前投资者明显可以感受到投资逐渐由有形向无形转变, 股票、基金、期货等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 这些投资项目拥有操作便捷、收益明显的特征。除了不需要数量快速增加的股票交易所外, 也无需拿实物来兑换现金, 只需点击下鼠标便能够完成, 目前很多白领都用午休的时间进行交易和相关操作, 特别方便快捷。

三、大众家庭投资理财未来形势分析

(一) 大多数家庭选择加入投资理财队伍中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 每个国民都为世界经济创造了不少财富, 在刺激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 也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但是, 由于所增加、积累的财富无法平均地被分配到每家每户当中, 而是依照劳动人员的参与程度和所作贡献进行有关分配, 即我们常说的“按劳分配”。所以说, 大众家庭的资金除了来自辛勤劳动以外, 就是资本投资收到的回报了。当然, 所有的资本投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即使参与了也未必能有收益, 可如若不参与则一定无法获得任何投资带来的收益。在目前这种可观资本增值的前提下, 不管个人拥有资金的多少, 只要其不参与投资、不进行理财规划, 将会被财富边缘化。因此, 普通的大众唯有借助资本投资来参与市场的正常运作才能不被边缘化。

现在国内的证券股票和基金开户基数较大, 然而真正利用到运营中的比例极少。因股市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加上又没有掌握足够的股票专业知识, 不少股民一致认为专家投资是正确的、有极大帮助的, 进而大量购入基金期望获得和市场相对应的回报。现有的一个趋势就是, 在目前这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现有投资受益者高达八成的前提下,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股票投资的行列当中。由于政府的资金管制政策和大众家庭对投资方面技能的缺失, 我国大众家庭都将进入到门槛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稳定、变现能力好的金融投资产品, 像购买基金、股票等等;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些的购房、黄金、期货等投资, 大众家庭恐怕无法加入其中。

(二) 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预测及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1. 金融投资顺应投资理财趋势

不论是公司的投资理财, 或者是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 均需要依市场的规律行事, 把控好市场运营的主流方向, 切莫一味追求暴利。我们可以将市场运作的方向分成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及日常波动三种。基本运动, 即基本牛市, 举例来说, 就像是股市, 不可能一直涨或者一直跌, 这样才是正常的状态。对于大众群众来讲, 最应注重的就是中期趋势, 因为如若基本运动确立, 短期内无法改变其中期趋势。因此投资人员会准确掌握中期趋势, 在牛市的中期阶段, 主要根据市场氛围来调整行情, 其次调整的时间范围不等, 一般为几个月左右, 如若大盘进入到调整期时, 此时投资者应立即改变投资思路、变更方式。

2. 储蓄的偏好会继续下降、有形投资比重将会锐减

一旦普通民众形成了自身的投资理财观之后, 便会将自身的大部分积蓄投入投资市场。因此, 不管家庭经济实力怎么样, 都会选择保留一些资金, 这些资金在银行中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轻易变动, 所以说短期内, 大众家庭对于银行储蓄的偏好将持续降低。通过前一阶段的房产实例能够总结出:目前人们对房产的投资偏好有明显降低的趋势, 不只是房地产, 整个有形投资市场都是这种趋势。在几年前, 不少人以为必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才能让人心里踏实, 而现在多种无形投资突破了这种思维的局限和束缚, 并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金融投资理财已成为国内大众家庭最基本的管理个人财富的方式, 像股票投资和购买基金等投资都深入到了大众家庭的日常理财生活中, 银行储蓄现今已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的实际需求。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上升、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经济环境下, 预测会有更多的大众家庭参与到这种风险小、变现能力强的投资方式队伍中来, 并且投资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等都会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秦建平.中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探析[D].内蒙古大学, 2007-11-15

[2]徐升.中国个人理财的现状分析[D].复旦大学, 2010-10-10.

我国家庭金融投资 篇2

论文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误区

狭义的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家庭为经济尚未独立的子女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所支出的资金费用。广义的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家庭为子女或其他成员接受教育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总称。本文指的就是这种广义上的概念。

一、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家庭已经逐步成为教育投资的重要主体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当透过旺盛的教育投资热潮来冷静地思考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时,我们不难发现,里面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

1.投资理念偏斜且较为盲目从众

现阶段,许多农村家庭偏颇地认为,金榜题名、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其教育投资的直接目标,而提高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则是其根本目的,家庭教育投资理念偏斜严重。同时,投资盲目单一、从众逐流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为其“规划”好了“宏伟蓝图”,抱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想法,自己省吃俭用,却为子女报各种学习班,盲目地进行教育投资,一心希望子女上重点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上人”。

2.重视智力投资而轻视德育投资

作为一种投资,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也追求回报率的最大化。因此,能够带来较大回报的智力投资备受人们的重视,几乎吸纳了农村家庭所有的教育投资。他们为子女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教辅材料,甚至东拼西借地缴纳高昂的择校费,以使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道德品质、劳动技能等则较为轻视,缺少应有的德育投资。

3.重视物质投资而轻视情感、文化、时间投资

谈起教育投资,大多数家长都会狭义地理解为物质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为子女提供充裕的资金,让他们学好、吃好、穿好,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大多数农村家长都致力于努力挣钱、挣更多的钱,将眼光放在物质投资上。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与子女之间的隔阂愈来愈大、代沟愈来愈深、情感愈来愈远,缺乏应有的情感投资。他们希望子女好好学习,然而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缺乏应有的文化投资。他们忽视与子女的互动交往,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子女玩耍,辅导孩子学习,缺乏应有的时间投资。

4.重视子女投资而轻视自身投资

我国家庭金融投资 篇3

【关键词】居民金融资产 问题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大部分家庭手里有了点“闲钱”,如何让“闲钱”不闲,是每个家庭关心的问题。而让“闲钱”转变为金融资产是国内外居民最为经常选择的一种投资方式。从宏观层面来看,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状况对于投资、消费、储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以及金融政策的传导影响十分重要,也成为各个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类金融资产所占比重较小

2012年我国居民持有的保险准备金占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持有总量的11.3%,为52667亿元。这一数字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尽管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保险准备金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由2005年的8.8%上升到2012年的11.3%,和美国的28.1%的占比有较大的差距。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居民保险准备金都占到家庭居民金融资产的20%以上,例如2012年,欧盟占比是31.7%;日本占比是27.6%。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对各种保险产品的消费水平较低,我国的保险事业发展空间广阔。

(二)储蓄和现金占比过大

我国居民近八成家庭金融资产是“存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居民的金融理财渠道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基金、保险、债券、股票、黄金、保险、期货等理财方式没有得到国人足够的重视和青睐,大部分家庭的金融资产仍然是“存折”。2013年5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我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我国家庭金融资产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占比最高的是银行存款,比例为57.75%;排在第二位的是现金,比例为17.93%;处于第三位的是股票,占比为15.45%;随后依次是基金为4.09%;银行理财产品占2.43%。其中银行存款和现金占整个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75.68%。

(三)投资类金融资产比重明显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表一 2011年中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2)。

2011年末,中美两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分别为56.08万亿元人民币和50.23万亿美元,以2011年末汇率计算,美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是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的5.6倍。从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看,2011年美国现金存款类、股票类、保险类金融资产、信贷市场工具类金融资产占比分别为17.2%、40.7%、27.1%和10.2%。中国现金存款类、股票类、保险类和信贷市场工具类金融资产占比分别为70.4%、11%、11.5%和7.2%(见表一)。从结构看,我国居民的投资类金融资产比例还比较低,居民更倾向于风险较低收益较低的现金存款类资产。这表明一方面金融市场创新进程尚在发育初期,工具和品种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居民对金融工具投资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增强居民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能力。

(四)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率较低

一是占比最多的银行存款和现金收益很低。银行存款并非生息资本,不但不能让资产增值,在通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会迅速贬值。所以银行存款和现金占比很高的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资产的安全性虽然很高,但是收益性较差。二是占比第三的股票资产缩水严重。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市场波动不但远远高于股票市场成熟国家,而且也高于很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近年来,上市公司圈钱意图明显,投机之风盛行,投资者收益较低甚至亏损严重。

从综合分析我国居民家庭资产结构来看,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大致呈现“金字塔”状。“塔基”就是是银行存款和保险产品,占40%~50%,“塔身”是债券和人民币理财产品等收益较强的理财产品,占30%~40%;“塔尖”是基金、股票等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占20%~30%。因此,我国居民金融資产无论是总量、结构还是收益等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二、改善我国居民资产状况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居民金融资产中保险资产所占的比重

保险不仅具有风险保障功能,同时具有储蓄、投资等功能,在发达国家,保险是居民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英国和法国的家庭金融资产中保险资产占比最高,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保险资产在整个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也比较高。而我国居民却没有对保险产品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险产品在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很低。因此,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保险资产的持有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就要求保险业要通过增强行业自身的发展实力,提升保险资产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要把保险行业放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统筹谋划。保险业要根据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等业务,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拓宽居民金融资产的投资渠道

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既是金融系统选择的结果,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果。美国、英国等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直接融资的比例较高。因而家庭居民直接或间接持有的股票、债券的比例相对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可以选择的低风险金融资产较少低风险的投资渠道更是匮乏,居民选择储蓄存款实属无奈。因为我国目前情况下居民实在是没有更多低风险的金融产品可供选择,这就直接造成居民金融资产中存款的比例居高不下。因此,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改善家庭金融资产持有结构的必要条件,必须尽快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金融市场,进一步优化金融系统结构,把资本市场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地提高我国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的热情,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真正实现居民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居民储蓄存款收益

针对目前我国居民的资产结构中储蓄存款的占比高达70%左右,老百姓的有钱就存进银行吃利息,不愿意让存款搬家的传统观念的现状,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存款收益。只有实现利率的真正的市场化,摒弃长期以来的利率管制,才能提高居民的储蓄存款收益。长期的利率管制,致使管制下的存贷款利率无法真实的反映出资金的供求关系,也使央行的货币政策效用打了折扣。积极稳妥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开存款贷款利率的浮动比率,给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多更灵活的调整利率的空间,是我们今后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四)加快债券、股票市场的改革

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必须深化证券市场改革,统筹证券市场的融资和投资功能,鼓励证券、基金行业和商业银行在制度上进行金融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出更多的满足居民不同需求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拓宽个人的投资渠道。一是要加快债券市场产品多元化进程。债券市场总量的不断扩大、债券品种的不断地丰富和品质的不断地提升,不但直接有利于企业的直接融资,而且也为银行、保险、金融等机构向市场推出较多的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严格规范股票市场秩序。加快完善《金融市场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坚决抵制和打击过度投机、人为操纵股票价格和类似万福生科等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给投资者一个稳定、健全、科学和规范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西南财经大学我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我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3[N].中国证券报.2013.

[2]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1)[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2.

[3]秦丽.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第3期.

[4]于雪.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新变化与国际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1,6.

我国家庭金融投资 篇4

首先是承担风险的能力较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也开始逐渐复苏,并恢复至原有的稳定状态,但总体的经济情况并不十分乐观,经济发展的背后依然隐藏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不但影响了金融投资,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金融市场秩序。相较专业的投资机构,家庭投资人员一般较少接触专业性的投资信息,他们在投资方面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加之当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缺乏专业指导的家庭一般难以做出科学决策,这不但增加了家庭风险,也影响了人们的稳定生活。其次是投资规模较小,家庭资产十分有限,一般家庭收入主要依赖于固定的薪资待遇,一般没有过多的资金进行投资,因此家庭投资一般会选择小型的投资项目,这种投资虽然风险较小但回报也十分有限,虽然可以降低家庭的资金风险,但却并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最后是依赖性较强,家庭投资者一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研究金融市场走向,由于了解的金融知识比较匮乏,以至于无法及时地获取专业的投资信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很多家庭会选择金融中介机构为其进行打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中介机构会越来越多的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使得代理机构与家庭投资的利益方向不一致,这也会加大家庭投资的风险。

2. 家庭金融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也开始加入金融市场,投资形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近年来,股票、债券以及基金等行业开始成为家庭投资的关注项目,但投资期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风险问题。

2.1 家庭缺乏科学的理财计划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中国人认为小富即可,衣食足便是最大的幸福,因此很多家庭并不了解真正的金融投资行业,认为投资仅仅是富裕家庭获得高额回报的风险性行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却是可望不可即,甚至部分家庭还会可以的拒绝家庭投资行为。这种传统意识会使严重阻碍社会金融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很多家庭在投资过程中也比较青睐于收益率较稳定的投资项目,其他证券、股票等风险较大的行业得不到全面发展。

2.2 家庭主体的投资质量不高

受文化水平的影响,很多家庭对深层次的投资活动缺乏科学明确的判断,经验投资以及跟风投资等行为随处可见,这使得家庭投资项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使得投资质量十分低下。同时,高收入家庭的投资方面也存在很多矛盾,高收入家庭资产较多,可以通过股票、债券等高风险项目获得更高的收益,但低收入家庭的投资资金却十分有限,少量的财产投资只可以依靠利息等赚取额外收益。

2.3 家庭风险资产的比例较低

当前我国家庭融资投资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如果银行存款、国债等属于非风险投资,股票、债券等属于风险投资,那么在我国家庭投资结构中,非风险投资的比例竟然高达80%,人们更加倾向于为自己保存储蓄,因此多数资金对市场利率并不具备较大的弹性。

2.4 家庭资产的管理能力有限

当前,我国家庭融资投资的渠道十分不畅,金融工具的种类也十分有限。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理财机构,但投资的起点多数为5万元以上,受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的影响,会使得很多家庭无法取得投资资格,因此居民便会转向更具潜力且更稳定的投资项目中去。

2.5 家庭投资风险系数较大

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的波动幅度也明显增强,为了进一步确保收益率,很多家庭投资者甚至出现了短期的投资行为,这将严重阻碍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为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很多投资分子也会利用投资项目的漏洞,实施一些违法的恶意操作行为,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家庭投资的风险系数。

3. 改善家庭金融投资风险的措施与方法

3.1 健全居民的收入增长机制

在需求理论中,马斯洛将人们的需求主要分为五个层次,这说明了人们的需求是带有一定的条件性。而健全居民的收入增长机制可以增加居民收入,进而为居民投资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投资条件。为此相关政府机构通过实际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并进一步规范体制外的高收入行为。同时,还可以通过完善分配机制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并积极引导社会的资金流向,从而保障居民实物投资的逐渐增长趋势,以便更好地引导家庭投资行为。

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当前,我国多数城镇家庭具有较强的预防储蓄意识,其自身的风险投资意识较弱,为了进一步改善此种现状,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降低居民的不稳定预期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住房、教育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改革措施,但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居民未来的收入与支出的预期并不高,家庭仍然承担着住房、医疗以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压力,为此只有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体系,加快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体制改革脚步,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的不稳定预期收入,以进一步增强居民的投资能力。

3.3 拓宽居民投资渠道

金融产品的本质在于不断突破现有的金融制度,并根据现有的金融问题,创造性的设计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当前我国的金融工具方面的创新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金融产品的创新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模仿,自主性的创新十分少,以至于产品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投资工具无法满足居民的根本需求。为此,我国的金融机构应适当引入市场细分的经营理念,并时刻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创新研发产品,进一步拓宽居民的投资渠道,这样才可以增强居民的投资实力。

3.4 提高家庭资产的管理能力

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风险管理是最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居民资产,居民应在做好预防风险的前提下做到切实节约实际成本,并构建最优的投资组合,进而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提高收益。但如果风险确实不可避免或很难避免,那么便要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将风险控制于可承受范围之内,而后在通过风险转移等方面提高家庭金融资产的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家庭收益水平。

3.5 建设专业的金融中介队伍

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设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家庭交易的成本,从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实现家庭资产的风险管理与增值。个人与家庭的投资风险主要体现于所委托的中介机构,但目前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无法适应家庭投资的风险管理需求,一旦中介机构无法满足投资者的基本需求时,那么家庭的风险收益便会大打折扣,为此,相关机构必须加强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设,以便更好地满足家庭投资资产的需求。

3.6 积极引导控制家庭投资方式

短期的投资行为是加大投资风险的关键因素,而这些行为产生的根源在于投资者没有全面了解投资因素。为此金融机构加强对家庭投资者的指引辅导,使投资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专业的投资知识,从而有效避免因个人行为而导致的投资风险。比如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社会、企业、股票、证券等宏观环境,向家庭投资者介绍最适合的投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还可以向其介绍组合型的金融产品,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同时还可以加强投资风险的评估力度,受投机心理的影响,很多投资者自身缺乏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比较容易出现过激的投资行为,致使自己陷入投资陷阱,为此相关金融机构还应进一步分析家庭的组成结构,并对其进行一定的风险投资指导,从而确保家庭投资者可以具有明确且理性的投资方向。在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的金融市场开始进入动荡不安的现状,这时就需要相关政府机构引导居民进行理性的金融投资,并在营造良好投资氛围的情况下提高金融投资的质量,这样才可以真正解决家庭的投资问题。但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顺利的,期间也会遇到很多矛盾与障碍,需要多层面的进行解决,并及时消除危害金融市场发展的因素,这样才可以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家庭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提升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结束语

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家庭融资投资开始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很多居民开始尝试进行金融投资,但期间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家庭投资问题,微观层面,居民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投资水平,并逐渐树立长期投资意识。同时宏观层面,相关金融机构以及国家政府也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充分保护现有的金融市场,及时消除一些不利于家庭投资发展的负面因素,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家庭投资的潜在风险,才可以真正实现居民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家庭投资出现的问题,指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家庭金融投资,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文建国.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03)

家庭投资理财方式 篇5

提起理财,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银行储蓄,居民可以选择5年、3年、2年、1年、6个月、3个月的定期存款,搭配投资。另外,活期储蓄因为其方便、流动性强,也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理财方式。

不过,提及家庭怎样理财,我们的目标便是收益最大化。活期存款显然离这一目标远了点。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该方法。整存零取方式可获更高收益,而且这样理财还可控制不冷静的随意开支。对于有长期打算的投资,可选择零存整取方式,每月从工资中取出一部分存入长期账户。

家庭理财规划之信托理财

对于年轻家庭来说,对于未来孩子的成长必须要有一笔可观的费用,而这笔费用自己又不能去随便支取。那么做一个信托理财是最好不过了。

其次,很多年轻家庭喜欢激进的投资方式,股票作为一种风险和收益比较大的理财产品也是一种适合年轻家庭的一个投资理财方式。当然,如果不懂得做股票投资但是又想投资股票的话,建议购买股票型基金。这是专门投资于股票的基金,将自己的钱给专业的人去投资。

家庭理财规划之购买保险

“帆船理论”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即在保障船身高速前行的同时,还应该为其配备相当的救生圈,以备不时之需。而对于对未来的保障比较重视,不敢冒太大风险,又不知家庭怎样理财的投资家庭来说,保险无疑是“上上签”。它不仅能为家庭减轻生命的危险造成的负担,提供养老保障,残障保障,疾病保障,而且比起银行储蓄来,保障更稳定,收益更高,同时能够享受免税的待遇。

家庭理财规划之国债和基金

如果说目前市场上风险最小的理财产品的话那就是国债了,除非国家信用出问题或者破产,否则国债是最安全的投资标的。而国债就是堪称最安全的理财产品了。还有一种就是基金了,基金可以做定投,成为自己投资的一种习惯,养成自己理财的好习惯。

家庭理财规划之基金投资

高收益必然有高风险相伴相随。如果家庭对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希望获取更高的收益率,而自己又没有太多精力或者对投资知之甚少,那么可以选择基金投资。

许多家庭之所以会有家庭怎样理财这样的难题,归根结底是因为隔行如隔山,普通家庭对理财知识了解太少。而证券投资基金是由投资专家组成的理财团队,具有知识、技术、信息、规模等各方面的优势,风险相对于证券市场中的个股投资要低,且从长期来看收益是有保证的。

家庭理财规划之P2P网贷理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网上投资理财已经不是新鲜的事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类产品”掀起了一股投资热潮。但随着其年化收益率的不断下降,P2P网贷就以低门槛、高收益等优势取而代之,成为现在最热门的投资方式。汇金宝平台发布的理财产品,100元起投,年华收益率15-20%,远远高于货币类型的宝类产品,是普通家庭投资的最好方式之一。

家庭投资理财报告 篇6

众所周知,美国排名第二的富豪巴菲特主要是通过股票投资让自身资产实现每年20%左右的增值,中国排名前十的富豪中,大部分是通过长期在房地产或股票领域的投资而积累起巨大财富。由此可见,投资理财是财富积累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普通投资者的财富虽不能与富豪相提并论,但同样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实现财务自由。目前,笔者的家庭已积累20多年的投资理财经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为实现风险风散,将家庭资产分别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和P2P产品中。本文记录了笔者家庭多年来的投资经历,其中既有亏损的教训,也有获得收益的喜悦。

1 股票投资

笔者的家庭资产中投资于股票的资金并不多,最高时也仅达到流动资金的1/4,但却是最早接触的一类投资工具。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的母亲以1元的价格购入5000股“鲁抗医药”的原始股,持有3年上市流通后,以接近10元的价格卖出,这可以说是家庭投资中赚取的第一桶金。

虽然第一次购买股票的经历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但在随后多年的投资中,不仅没有收获任何回报,反而交了不少学费,直到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才终于打了一场翻身仗。

2007年,由于缺乏投资经验,又受到某证券投资软件的吸引,在高位买入其推荐的股票,结果深度被套。这次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绝不可盲目迷信任何所谓的权威,成功的投资本质上缘于独立的思考和选择,在对市场进行分析后应坚信自身的判断。

2009年8月,我们借助股市反弹的机会将套牢的股票抛空,之后的几年股市一直“跌跌不休”。

2013年,股市已处于极度萧条的状态,不少投资者选择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中,鲜有投资者愿意踏足股市。而事实是,在多数人都不好看时,股市才更安全。

2015年6月股灾发生时,我们吸取了2007年的惨痛教训,果断卖出手中持有的基金和股票,保住了前期胜利的果实。

多年的投资经验表明,投资股票的第一要务是控制风险。A股市场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高杠杆和高泡沫。以前,投资者利用自有资金炒股,即使遭遇熊市,仍能耐心持有,等待股市回暖。如今一些投资者选择融资炒股,一旦股市下行遭遇平仓,很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始终要记住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名言“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和第二条。”

2 债券及债券型基金

对于追求稳定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来说,适当配置债券和债券型基金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笔者的家庭自2009年8月开始接触债券投资,当时A股市场经过近1年的反弹,上证综指从1600多点上涨到3000多点,我们借助股市的反弹将前期套牢的股票全部清空,并将资金逐渐投入到债券中。

在漫长的熊市中,债券是笔者家庭投资组合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当时选择的债券主要是票面利率高于8%、有担保、信用级别AA级以上的企业债,依据这一标准筛选出的企业债有怀化债、08铁岭债和银基债等。

在股市持续下跌的行情下,债券投资为笔者的家庭带来了稳定的回报。虽然2011年的“黑天鹅”事件导致债市出现恐慌性抛售,但从长期来看,债市的收益是稳步增长的,因此我们始终坚持长期投资的原则。但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自2015年开始减少债券配置,逐渐提升债券型基金的配置比例。

3 分级基金

在牛市中,分级B是最耀眼的明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以深成指B150023为例,在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中,由于超高的杠杆,其净值增长达10倍以上。但在2015年6~8月的暴跌中,净值又被打回原形。投资分级B就如同坐过山车,会经历大起大落,因此,在获取收益的同时,投资者要时刻警惕杠杆类产品的风险。

作为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笔者的家庭仅小仓位地尝试投资分级B。HS300B是笔者投资的第一只分级B基金,2015年4月20日以2.36元的价格买入,2015年5月28日以2.73元的溢价卖出。在买入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当时的市场处于牛市,HS300B的净值远高于0.3元的下折阀值,没有下折风险,溢价率也比较合理。卖出时股市已处于震荡行情,在暴跌前果断卖出,保住了胜利的果实。

虽然分级B在杠杆的作用下一度所向披靡,在牛市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但杠杆始终是把双刃剑,市场一旦变脸,下跌速度之快往往令人猝不及防,特别是在有涨跌幅限制的A股市场,投资者一旦满仓分级B,往往会因跌停堵路而无法及时止损,只能任人宰割。

与暴涨暴跌的分级B不同,分级A则稳健而深藏不露,但分级A的投资价值常常被投资者所忽视。其实,分级A才是真正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具有多重投资价值。

首先,投资分级A可获得4.5%左右的约定年化收益率,如果有不定期下折条款的保护,分级A类似于有担保的高信用评级债券,基本不存在违约风险。此类基金是所有基金理财产品中唯一可以使用约定收益率做宣传的基金。即使是货币型基金,也只能使用“过去7日年化收益率”,而不能使用“预期收益率”或“约定收益率”。

其次,分级A在二级市场中通常是折价交易,买入价格与分级A的净值之间存在价格差,其隐含收益率通常高于约定收益率。

最后,在市场持续下跌之际,分级A隐含的“看跌期权”能让投资者获得更多的超额收益。

笔者投资分级A不仅是为了获得5%的隐含收益,主要目标是获取下折收益。那么,如何才能在众多分级A中优中选优?折价率高、临近下折是笔者选择分级A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以中证500A为例,2015年7月22日,笔者以0.851元的市场价买入中证500A,与其当日1.008元的净值相比,折价率较高。此外,当时中证500B的净值临近0.25元的下折阀值,下折概率较大。

由于AB份额价格通常呈现跷跷板行情,当中证500B在2015年7~8月连续下跌时,中证500A持续上涨,当分级B出现下跌时,为了减少损失,更多投资者希望买入分级A并合并成母基金赎回,A份额看跌期权的价值凸显。

2015年9月,中证500分级基金终于触发下折,笔者在下折前以0.965元将大部分中证500A卖出,剩余一部分参与下折。2015年9月15日,中证500A按照1.017元的净值下折,下折后母基金又出现一波上涨。在本次投资中证500A的过程中,无论是否参与下折,收益都非常可观。

对于中长期配置低风险品种的投资者而言,分级A是个较为不错的选择。接下来,笔者计划逐步用分级A取代货币基金,并利用分级A的对冲功能,按照一定比例配置ETF和分级A基金,在选择合适的建仓时点后,用“ETF+分级A”的模式建仓,分别实现防御和进攻的目的。这种模式下,向上的空间虽然有限,但向下的空间可控,在牛市中可能无法实现收益的突破,但在熊市中却能充分保证本金的安全。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现状分析 篇7

1. 概念。

金融资产, 经营资产的对称, 亦称金融工具或证券, 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 可以分为基础性与衍生性金融资产。金融资产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量是其最大特征。

2. 分类。

金融资产分为现金与现金等价物和其他金融资产两大类。现金与现金等价物指个人拥有的以现金形式或者高流动性资产形式存在的资产, 其中高流动性资产一般是指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及人寿保险现金收入。其他金融资产指个人由于投资行为形成的各种资产, 例如股票和债券等。

金融资产包括提供到金融市场上的一切金融工具。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实物资产还是金融资产, 只有持有者把它们作为投资对象时才能称作资产。而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和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等对于央行和企业来说就不是金融资产, 因为它们对于它们的发行者来说只是一种负债。所以说不能将现金、存款、股票、凭证和债券等简单的称为金融资产, 而应称之为金融工具。金融工具对其持有者来说才是金融资产。

二、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现状

1. 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和人均持有情况。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量增加迅速。2004~2010年,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由18万亿元发展到49.48万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8.5%, 比同期的名义GDP增长速度高了2个百分点 (见表1) 。但是, 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 我国居民人均持有金融资产的规模仍然偏低。根据期末汇率折算, 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末, 我国居民人均金融资产持有量仅仅为5361美元, 而同期的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人均持有量分别为13.6万美元、7.7万美元、10.8万美元和14.7万美元, 因此我国居民金融资产规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情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居民理财观念的逐渐更新, 我国居民的金融产品结构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发展, 表现为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比重逐渐下降, 证券类资产比重在波动中上升, 基本上形成了多元发展态势。2005年到2010年间, 我国居民持有的股票类资产、理财类资产和保险类资产增长很快, 增速分别为40.4%、58.9%、19.2%。截至2010年末, 我国居民持有的现金、债券、股票类资产、理财类资产、金融机构存款和保险准备金占同期居民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分别为7.6%、0.5%、13.8%、3.7%、63.8%、10.6% (见表1) 。与2005年相比, 股票资产、理财类资产和保险准备金占比上升;金融机构存款、债券资产占比下降。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非股票类证券比重很小, 而且仅仅限于国债。2005年我国居民非股票类证券在居民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仅为3.1%, 并且以后逐年下降, 2010年只占0.5%。而发达国家的非股票市场非常发达, 投资品种丰富, 因此居民金融资产中非股票证券占比较高, 如2007年末日本、德国和美国居民持有的非股票类证券占比分别为8.6%、7.3%和8.1%, 可见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渠道仍然狭窄。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三、结语

总之, 从综合分析我国居民家庭资产结构来看, 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大致呈现“金字塔”状。“塔基”就是银行存款和保险产品, “塔身”是债券和人民币理财产品等收益较强的理财产品, “塔尖”是基金、股票等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 因此,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无论是总量、结构还是收益等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12) .

我国家庭金融投资 篇8

一、家庭生命周期消费、投资组合的决策模型

(一)假设条件

1. 效用函数假设

适用于家庭投资主体的常用效用函数通常分为CRRA形式、Cobb-Douglas形式和Epstein-Zin形式,本文选用CRRA形式的效用函数模型来分析家庭生命周期消费与投资组合决策问题,并对家庭的经济行为进行假设:(1)假设家庭要在生命周期内进行资产配置行为来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2)作为投资主体,家庭所做的投资决策是理性的,对风险一般持厌恶态度;(3)家庭获知信息的成本为零,对信息的理解无差别,并能根据信息的变化适当地对投资行为进行修正。以上三条是CRRA函数最基本的假设,为使本文的模型进一步数值化,假设家庭在寿命为T的时间段内只进行消费和投资两种经济行为,不考虑中途失业、赡养老人以及代际转移问题;在家庭寿命T的每个时间t中都需要对家庭的消费支出水平Ct进行选择,家庭每个时期的消费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常数相对风险厌恶系数(γ)的幂函数,即:

本文设定主观贴现因子(β)来代表居民家庭成员的时间偏好程度,该值越大表示家庭更加偏好未来效用;同时,假定家庭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用来表示风险偏好程度的风险厌恶系数(γ)为常数,不随着收入和家庭财富的变化而变化。若从单个家庭角度来看,这个假设不是很符合实际情况,但本文的家庭具有全社会家庭的典型特征,从整个宏观社会角度来看,只要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家庭风险厌恶程度不随时间变化即是合理的。

2. 生命周期假设

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家庭的诞生到消亡,家庭的诞生是以双方按照法定程序注册成为夫妻为标志,而家庭的消亡是以夫妻双方一方死亡为标志。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预算约束不同,本文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结合了家庭成员个人的生命周期和家庭执行社会功能的时点。根据家庭繁衍、抚养和教育后代的社会功能,家庭的年龄以户主的年龄为准,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如图1所示。

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呈现阶段性的差异,家庭的预算约束需要分阶段描述。图1标注了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分界点,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分类时刻为:T0(T0=25)时刻,家庭诞生,第二年子女出生;T1(T1=50)时刻,子女结婚组建新家庭;T2(T2=60)时刻家庭成员退休;T3(T3=75)时刻家庭消亡。根据家庭财富增减情况,本文亦以T2(T2=60)时刻作为分界线,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财富积累期(25<T≤60),这一时期的家庭收入主要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第二时期为财富消耗期(60<T≤75),退休之后,家庭收入主要以养老保险为主,75岁时家庭因夫妻双方去世而消亡。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家庭每代的间隔循环是25年;在上代家庭消亡时,本代家庭的孩子离家组建新的家庭,不会出现三世同堂的情况。本文假设家庭每代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涉及每代之间相互交叠的情况,且在每代家庭消亡时没有遗产行为,即在T3时点家庭消费完除房产以外其他所有的资产。

关于子女抚养费用,一般来说占收入的20%-30%,子女数多时比例会上升,但不会超过收入的50%。借鉴杨凌(2004)的研究,本文假设从家庭组建到子女离家阶段,每个孩子的抚养成本(COUt)固定为家庭当期收入的20%。

3. 家庭消费假设

家庭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用,家庭为实现效用最大化而必须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选择。家庭消费受到预算约束,本文假设家庭每期的消费(Ct)不得超过家庭当期的可支配资产额(Wt),即家庭不可以透支消费,也不可以通过借贷透支消费。

4. 劳动收入假设

本文假设家庭的总收入为夫妻双方的劳动收入,并且家庭的总财富是外生变量。根据劳动收入的来源和增减程度,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财富积累期(T0<t≤T2)和财富消耗期(T2<t≤T3),家庭劳动收入如公式(3)所示:

其中Yt是t时期的劳动总收入,Yt-1是t-1时期的劳动总收入,g为劳动总收入的增长率,ωt是服从N(0,σ2)正态分布的随机项的劳动收入冲击,YtK是家庭退休养老金收入,是家庭T2时期的劳动收入,ξ是养老金替代率。本文运用养老金替代率评估老年人退休阶段的收入,假设每期养老退休金的支付额度是退休前劳动收入的ξ倍。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显示,全国人均年收入为42 617元,本文假设家庭组建初期的年收入Y0=85 500元。

5. 金融资产假设

根据Cambell和Cocco(2005)、Viceira等学者研究生命周期模型的普遍假设,家庭通常会考虑以无风险的债券和风险性的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在生命周期内进行资产配置。这两项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分别按如下所示:Rf为债券收益率,亦即无风险收益率;Rt为股票收益率,亦即风险收益率,服从均值和方差固定的随机分布Rt~N(μ,σ2)。为了方便起见,本文运用银行存款表示家庭的无风险资产,运用股票代表家庭的风险资产。

6. 信贷约束假设

假设我国家庭不可通过借贷透支消费,并且我国大部分居民会选择房贷形式购买家庭自用住房,信贷约束只考虑房贷这一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商品房(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5 484元每平方米。假设家庭在组建初期会选择购买90平方米的住房,销售单价以5 484元每平方米为准,首付由夫妻双方父母支付,住房按揭成数为9成,按揭年份(L)为20年,贷款利率以2016年1月1日的基准利率4.9%为准,采用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得到每期房贷还款额M为40 301元。

(二)模型约束条件

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呈现阶段性的差异,需要分阶段描述家庭的预算约束。假定家庭组建初期财富为零,家庭在t+1时期的可支配资产(Wt+1)来源为:

其中n是家庭子女个数,COUt是t期的子女抚养成本,是抚养子女的时间变量,是住房贷款的时间变量,Ydt+1是家庭成员的退休养老金。

家庭在t时期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抚养子女、还住房贷款和即期消费后,剩余资金将全部用于投资风险资产(股票)和无风险资产(债券)(用Qt表示)。假设家庭必须决定每个时期的消费、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最优配置,其中用αt表示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比例,则约束方程表示为:

此外,本文假设家庭面临下述卖空约束,确保家庭金融资产在任何时候都是非负:

当家庭处于生命周期的消亡期(T3)时,将消费完除房产外其他所有资产:

(三)模型的构建

本文利用加入子女抚养成本和住房贷款的CRRA形式的效用函数模型,在家庭的跨期预算约束和卖空约束下,典型的代表家庭生命周期内每个时期的最优资产配置决策问题,可以表示为以下的贝尔曼动态规划问题:

其中State是状态变量,;A(t)是决策变量集,。

本文利用上述模型模拟我国家庭生命周期消费和投资决策行为,并分析主要因素的变动对其的影响。

二、模拟方案的设计及求解

(一)参数估计

1. 主观贴现因子、风险厌恶系数

主观贴现因子(β)表示家庭对时间的偏好,该值越大说明家庭注重未来期的效用,若该值越小表明家庭注重当期的效用,当前的消费权重高。本文借鉴杨凌(2006)的研究结果而对主观贴现因子进行估计,假定家庭主观贴现因子为0.99。风险厌恶系数(γ)的数值大小表示家庭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若风险厌恶系数值高说明家庭偏好低风险低收益的无风险资产,若风险厌恶系数值低说明家庭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产,本文将风险厌恶系数设定为0.5。

2. 劳动收入估计

本文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1995-2015年我国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模拟家庭在财富积累期的劳动收入所得,并依据劳动收入假设中的公式得到劳动收入对数趋势图。从图2中可以确定该趋势与本文的劳动收入假设相吻合,并依据劳动收入假设对上图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g为0.1465,ωt的方差为0.000603。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养老金的替代率是40%,本文按照家庭成员退休前劳动工资的40%作为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ξ=40%)。

3. 金融资产收益率

本文所提及的家庭金融资产投资类型主要包括无风险资产的银行存款或债券和风险资产的股票,以2010-2015年银行存款利率的平均数作为未来无风险资产的年收益率。假设风险性资产的收益率服从均值和方差固定的随机分布Rt~N(μ,σ2),利用2010-2015年的上证综合指数的年报酬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随机模拟未来风险资产的年收益率。

(二)基准方案设计

在进行敏感性分析之前先要确定一个基准模拟方案,设计基准方案是为了给出一个不变参照,便于比较不同参数、不同状态变化下对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综合本文中参数估计所得到的参数值,本文基准条件下的参数值如表1所示。

(三)比较方案设计

为了分析不同的参数对家庭生命周期消费和投资决策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优化模拟比较分析。

1. 生育决策变化影响的模拟方案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但2015年之后逐步实施二胎政策。在分析生育决策的变化对家庭消费和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文将分别对n取1(基准方案)和2,模拟其对家庭生命周期消费和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假设两个孩子是同时出生的,抚养费用随着子女数量增加而增加,占家庭年收入的25%。

2. 风险偏好变化影响的模拟方案

家庭风险偏好采用风险厌恶系数(γ)来衡量,γ数值越大表明家庭越偏向于低风险低收益的金融资产,具体体现为家庭会持有更多比例的无风险资产;γ数值越小说明家庭偏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资产,具体表现为家庭会持有更多比例的风险资产。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风险厌恶系数(γ)分别取0.4、0.5(基准方案)和0.6进行模拟,比较其对家庭生命周期消费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3. 时间偏好变化影响的模拟方案

本文选取主观贴现因子(β)来衡量时间偏好,β数值越高,说明家庭比较看重未来效用,β数值越低表明家庭看重当期效用,本文选取主观贴现因子β为0.89和0.99(基准方案)进行模拟。

(四)方案求解

本文所建模型属于有限期随机动态规划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求解。目前,针对本文中的动态规划模型最有效的求解方法是带网格搜索的逆向推导法,本文以T3时间点为研究起点,进行逆向计算求得每个阶段最优消费投资决策,并得到家庭消费、存款和股票的最优配置比例(Ct/Wt,Bt/Wt,St/Wt)。

三、模拟结果分析

(一)基准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由图3所示,家庭生命周期各时期的最优消费金额占可支配资产的比例随着家庭组建时间的延长及家庭财富的持续积累而逐年上升。在该上升趋势中,由于中年家庭阶段(50<T<60)已还清房屋信贷,并且子女离家组建新家庭,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后在家庭步入60岁之后,医疗费用开始显著增加;同时,由于家庭无遗产行为,在进入老年家庭阶段后,消费金额占据可支配资产的比重开始显著增长,并达到最大。

由图4所示,家庭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最优风险资产占据可支配资产的比重,都随着家庭组建时间的延长呈现反方向变化。在新生家庭阶段(25<T<50),家庭较低的收入不足以支付住房贷款和子女抚养费用,年轻夫妇一开始会选择投资风险资产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一般从劳动收入中获得,劳动收入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会对家庭风险资产造成一定的挤出作用,这符合图4中显示的在新生家庭阶段最优风险资产占比随家庭生命周期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除此之外,我国居民家庭的风险资产投资战略趋于谨慎,在步入中年家庭阶段(50<T<60)后,由于住房贷款和子女抚养费等大额支出减少,对风险资产的需求大幅度降低,家庭最优风险资产占比迅速降低。因为家庭无遗产行为,在家庭消亡时风险资产占比降为0%。

由图5所示,家庭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的最优无风险资产占可支配资产的比例比较小,并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增长和家庭财富的不断累积,家庭无风险资产占比持续下降。在新生家庭阶段,家庭可支配资产较少,并且由于房屋信贷和子女抚养费用的增加而使得家庭对收入的需求较大,除了一定的消费外,家庭更多的是将剩余资产投入风险资产中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在进入中年家庭阶段以后,房屋信贷已还清和子女离家组建新家庭,家庭的负担减轻不少,这时由于人们传统的风险规避观念而使家庭适当地调高了无风险资产的占比。在老年家庭阶段,由于家庭医疗费用的增加和无遗产动机,无风险资产占比再一次大幅降低。

综上所述,在居民家庭的财富积累期(25<T≤60),劳动收入是家庭财富累积的重要来源,并且该阶段家庭最优风险资产占比是比较高的,带来的收益对家庭财富进行了补充。由于本文假设家庭不可以透支消费,也不可通过借贷透支消费,家庭财富在财富积累期不断上升,并在退休时达到最高值。家庭步入财富消耗期(60<T≤75)后,由于具有养老金保障和无遗产行为,居民家庭在消亡前会消费完除房产外其他所有资产,以扩大家庭消费、投资决策效用水平,家庭总财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生育决策变化影响模拟分析

本文模拟了本代生育两个子女的情况,反映生育决策的变化对家庭消费和投资决策的影响。由图6可知生育两个小孩的家庭,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最优消费占可支配资产的比重都低于基准方案,而最优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占比都高于基准方案。家庭组建初期消费水平大幅度降低,而风险资产和储蓄水平的增加,这表明家庭在为两个孩子的就学准备教育资金。后期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受教育支出和子女抚养成本的影响。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增加,生育两个孩子的家庭的最优消费投资占比越来越接近基准方案,但不会超过基准方案,多生育家庭整体效用水平会降低。

(三)风险偏好变化影响模拟分析

如图7、图8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三种不同风险偏好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家庭生命周期内的消费行为呈现典型的三阶段特征:第一阶段为新生家庭阶段,不同风险偏好程度下的家庭消费水平相似;第二阶段为中年家庭阶段,风险偏好程度较高(风险厌恶系数γ=0.4)的方案家庭消费水平越高,而风险偏好程度较低(风险厌恶系数γ=0.6)的方案家庭消费水平较低,但三种方案下的家庭消费水平差距不大;第三阶段为老年家庭阶段,与第一阶段相同,不同风险偏好程度下的家庭消费水平相似;导致三个方案在中年家庭阶段消费水平差异的原因,在于家庭风险偏好程度改变家庭最优投资组合,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风险资产投资比例越小,导致金融资产积累越少,后期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会降低;反之则提高。

(四)时间偏好变化影响模拟分析

如图9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个不同时间偏好方案模拟结果显示主观贴现因子(β)越大,家庭越注重未来期的效用,除了必要的支出外会将可支配资产更多的用于风险资产投资。而主观贴现因子较小的方案,家庭更注重当期的效用,整体消费水平高于基准方案,而风险资产投资比例降低,使得家庭整体效用水平降低。

四、结论

本文利用CRRA形式的效用函数,将子女抚养成本和住房贷款纳入模型,构建了基于家庭生命周期消费投资决策模型,并探讨了家庭生育决策、风险偏好和时间偏好变化对家庭生命周期内最优消费投资行为的影响,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我国家庭消费投资行为存在生命周期效应,基准方案下的家庭生命周期最优消费投资行为呈现典型的三阶段特征:新生家庭阶段,家庭较低的收入主要用于满足子女抚养成本和住房贷款,储蓄水平较低,风险资产比例较高;中年家庭阶段,住房贷款已还清并且子女离家后家庭支出项变少,从而会扩大家庭的消费,由于家庭投资战略较为保守,风险资产占比大幅度降低;老年家庭阶段,由于医疗费用的增加和无遗产行为,家庭会消费完除住房外其他所有资产。

2.多生育的家庭由于子女抚养成本的增加,提高家庭教育储蓄水平和风险资产占比,从而降低了消费水平。

3.不同的风险厌恶系数影响家庭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家庭的消费水平。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越低,表明家庭偏好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产,导致金融资产积累越多,后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会提高;反之则降低。

4.主观贴现因子的高低表示家庭对时间的偏好程度,主观贴现因子越大,家庭越注重未来期的效用,除了必要的支出外会将可支配资产更多的用于风险资产投资,从而提高家庭整体效用水平;反之则降低。

另外,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预算约束也不同。在新生家庭阶段,子女抚养成本和住房贷款是影响家庭消费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而风险厌恶程度、时间偏好和养老金保障是影响中老年家庭阶段的主要因素。因此,应该准确把握家庭的不同需求,明确家庭投资偏好,秉着为家庭提升总体财富水平和效用水平的原则对提高家庭合理投资决策做出判断,进一步提升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改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包括制定金融法律政策、拓展与创新金融工具、完善养老金保障体系等,鼓励更多的家庭参与到金融活动,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财云.基于家庭消费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14.

[2]李志兰,江林.家庭生命周期对我国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2):126-132.

[3]蒋志刚.基于生命周期投资理论的最优资产配置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4]王聪,张海云.中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6):9.

[5]杨凌,陈学彬.我国居民家庭生命周期消费储蓄行为动态模拟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24.

[6]邹红,喻开志.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特征分析——基于6个城市家庭的调查数据[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5):19-22.

[7]张展.中国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8]JUDD K L.Numerical methods in economics[M].MIT press,1998.

我国家庭金融投资 篇9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家庭经济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经济和金融业获得了快速稳步的发展, 家庭财产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渐进式的社会制度变迁更使家庭在结构、功能和观念上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近年来, 城镇居民家庭需求已从一般商品和劳务需求, 发展到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消费, 倾向于多样化的资产组合。特别是90年代后期家庭金融需求呈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新一代金融消费群体更倾向于利用各项金融资产保障未来生活。本文基于我国6个城市1170户家庭的调查数据, 重点从职业、收入、生命周期和区域维度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特征进行分析, 以期揭示出城镇居民家庭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和资产选择行为的变化。

1 城镇居民家庭的资产组合构成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本人组织的“家庭资产选择行为调查”①。该调查时间为2008年6~8月, 利用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部分大学生、研究生暑假回家等其它方式采用入户面访调查, 共在上海、广州、郑州、长沙、成都、兰州6个城市抽样调查了20周岁以上的1500余户居民, 最终获得了1170份有效回答问卷。从样本的分布情况来看, 调查对象男女比例相当;主要是已婚的3口之家;年龄大多介于31~50岁人群;职业以专业人员、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为主;其教育程度大多数集中在本科、专科和高中学历人员, 专科学历受访者超过1/3;家庭月收入在6000~9000元的中等或中等偏高收入阶层在各自分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东、中、西部所选择的城市抽样较为均匀。

城市居民家庭总资产的组成一般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 (实物资产) 组成。本文所涉及的金融资产包括储蓄存款、手持现金、股票等10种, 非金融资产包括房产和经营资产②。根据我们的调查 (见表1) :户均家庭总资产为691015元③, 占比最大的是房产, 平均占家庭总资产的48.41%;其次为银行存款, 占16.45%;而手持现金、债券、外汇、期货则分属重要性最低的4类资产。尽管由于股票、基金等理财形式的冲击, 2007年出现了“储蓄搬家”的现象,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储蓄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由21.6%下降到16.45%, 仍然占大头。特别是随着股市和房市的深度调整和银行存款不断加息, 居民理财趋于谨慎, 对定期存款的热情再度抬头。城市家庭在参与各种金融产品的同时, 非正规放贷和自营资产的比重也在上升, 由2002年的1.79%上升到2008年的9.14%。

根据表1, 从2002~2008年, 我国城镇家庭资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2002年和2005年相比, 在前两年股票市场牛市效应的带动下, 2008年股票、基金、理财产品和借出得到了迅速发展, 家庭的储蓄存款、现金、国债占金融资产的比例有所下降, 具有了分散化金融资产选择的雏形。由于银行实际利率为负等因素影响, 储蓄存款的积极性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家庭金融资产的统治地位。理财产品作为介于股票等风险类和储蓄等无风险类的固定收益产品, 其需求会越来越大。但当前固定类收益投资品种的稀少助长了城镇家庭资产结构的畸形发展, 也形成了提高家庭财产性收入的主要障碍。

就风险程度而言, 家庭资产可以划分为风险和无风险资产。如果把股票、基金、期货、外汇和理财产品作为风险资产, 城市家庭风险资产为122171元, 仅占家庭总资产的17.68%, 安全性资产为568844元, 占家庭总资产的80%以上, 仍然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考察股票在家庭总资产中的地位, 家庭总资产中涉及股票的部分包括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等。其中, 股票是直接的投资者持股, 而基金和理财产品则是间接的投资者持股。受访者家庭中涉及股票部分的资产平均为110493元, 占家庭总资产的平均比重为15.98%④。直接持股形式的股票平均为54037元, 占家庭总资产的平均比重为7.82%;间接持股形式的基金和理财产品平均为56456元, 占家庭总资产的平均比重为8.17%。相比2002和2005年, 股票在家庭的重要性在增加, 间接持股的比重超过了直接持股的比重, 说明家庭对金融风险的意识在增强, 金融机构在家庭金融业务上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2005年奥尔多投资者行为调查报告;2002年国家统计局金融资产调查报告。表中借出项目的结构比例包括自营资产和借出的比重。

从当前持有金融资产的家庭比例来看 (表2) , 超过89%的家庭和银行打交道, 银行有存款账户;约79%的家庭拥有房产;超过45%的家庭持有股票;43%的家庭购买了保险;约33%的家庭购买了基金。说明当前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结构发展到了以储蓄存款、股票、基金、保险为主, 但银行理财产品、期货和外汇相对较少。

无论从家庭资产结构和参与比例来看, 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资产组合都已经初步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无论家庭收入的多少, 全体居民的金融资产和财力都有所增长。参与股市的比重有所提高, 家庭在进行投资组合时开始利用股票市场对其未来现金流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对冲。财富向富人积聚的速度在加快, 贫富差距在继续扩大, 20%低收入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增长乏力令人担心。

2 城镇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特征分析

2.1 按职业的家庭金融资产分布

金融资产根据风险程度不同, 可以分为无风险金融资产和风险金融资产。我们根据家庭资产重要性程度, 选取现金、储蓄和保险为无风险金融资产, 股票、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为风险金融资产。进入90年代以来, 经济制度的急剧变化对不同行业或职业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有较大的影响。从表3来看, 职业对金融资产的构成以及金融资产中无风险金融资产和风险金融资产⑤的配置比例都有明显的影响。

企业主、公司高管、专业人士等收入相对高的职业, 掌握的风险金融资产和保险比例较多, 而非技术人员、农民工等低收入人群, 积累的总资产和金融资产相当有限, 无风险金融资产比重较高, 保险在所有不同职业的城市家庭都占据重要的比例。企业主可能由于自营资产比重较高, 股票参与比例为10.1%, 低于专业人员的15.5%, 总的风险金融资产比重26.6%也低于专业人士的31.7%。专业人士、企业主和技术工是参与风险金融资产的主体, 这些家庭大多也是前两年“牛市”时期的积极参与者。不同的是失业人员虽然金融资产总量有限, 但有限的资产中风险金融资产比重高达22.3%, 高出农民工和非技术人员。

2.2 不同收入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特征分析

居民收入不同, 其拥有的金融资产总量、无风险和风险资产构成比重会有所不同, 消费性支出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此, 我们将受访者家庭收入的不同 (月均家庭总收入超过15000元、6000~15000元和6000元以下) , 分别界定为高、中、低收入家庭。在这里, 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是指各自占家庭总金融资产中的比重, 消费性支出指消费性支出占家庭月均总收入的比重。

根据调查结果, 月均家庭总收入超过15000元的家庭共60户, 占样本5.1%, 但这5.1%的高收入家庭平均掌握了28%的总资产, 36%的金融资产总额。居民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 使更多的钱聚集到高收入层, 这个群体在生活消费饱和的情况下, 把收入转化为金融资产。根据调查结果分析, 高、中、低收入家庭无风险资产比例分别为89%、78%、69%, 风险资产比例分别为31%、22%、11%, 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性支出占家庭月均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1%、63%、42%。说明收入差距引发的金融资产中持有无风险和风险资产比例的差距非常明显。

处于不同阶层的家庭, 其金融需求不同:低收入家庭的金融需求相对单一, 主要集中在现金、转账和保障上;中等收入家庭的金融需求最为复杂, 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金融产品;高收入家庭由于收入和财产的累积较多, 其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银行卡业务和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上。

2.3 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金融资产选择特征分析

分析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 生命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随着人的年龄增长, 人们面临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未来的收入流都会很不一样, 那么显然, 经济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建立适合自己需求的投资组合, 这也是城市家庭资产选择行为相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表4发现, 我国城市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效应, 在所考虑的资产中投资股票的比例存在“倒U”型趋势, 在50岁以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但在50岁以上却有所减少, 绝大部分老年人相对比较保守, 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很低。而且从整体上来看, 家庭投资于上市公司股票形式的资产占其流动性资产的比例基本上还是上升的趋势, 这个现象与大量金融文献描述的情况相反, 可能是由于股市行情较好时的特殊反应。

不同年龄阶段的住房——净财富率 (住房价值与净财富价值的比值) 能比较好的解释家庭资产组合的生命周期模式。根据调查结果, 住房是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最大的不流动性资产, 20~30岁的家庭其住房与净财富比率最高, 高达2.3, 住房挤出了金融资产的比重;30~40岁的家庭住房占净资产的比率逐渐缩小, 其它金融资产增加;房产在50~65岁家庭所占比重最小, 说明这一年龄阶段资产多样化比较突出。风险资产的年龄化效应比无风险资产更强。总的来说, 住房在中国是与财富的多少相联系的, 有住房的家庭财富远远高于无住房的家庭财富。

2.4 东、中、西部地区家庭之间的金融资产选择

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家庭金融资产参与的水平也不同。从表5可知, 上海和广州持有的风险资产比重明显高于其它4个城市。在这6个城市中储蓄仍然是占比最大的一项资产, 可见我国城市家庭确实存在十分强烈的储蓄动机, 但上海和广州其储蓄占资产组合的比重最小;而股票、基金和理财产品占资产组合的比重, 上海和广州最高;各城市持有保险资产的水平大致相当, 说明保险意识在城市家庭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融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此外, 金融业在不同城市的效益和效率、专业化和扩散程度可能也导致了家庭资产持有的显著不同。

综上, 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城镇居民家庭的资产规模、资产结构和资产选择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 职业、收入水平、生命周期、金融需要和金融意识等因素的不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和资产选择行为。虽然当前城镇家庭储蓄动机还是比较强, 在银行存款、基金、股票、保险、债券、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黄金、外汇、期货、权证等众多金融产品中最倾向的品种依旧为银行存款, 但家庭金融意识已有了很大提升, 相信未来城镇居民家庭财富的提升会增加家庭参与资本市场的概率和深度, 资产结构会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参考文献

[1].Campbell.J.Y, J.H.Cochrane.household finance[J].Journal of Finance, 2006, (64) :1553~1603

[2].臧旭恒.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75~83

[3].张桥云.银行产品的家庭消费[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32~34

[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42~79

[5].吴卫星, 齐天翔.流动性、生命周期与投资组合相异性——中国投资者行为调查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7, (2) :97~110

我国家庭金融投资 篇10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因此,许多城镇居民都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从而使得资产获取有效的保值。在城镇居民家庭当中,其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结构是家庭所持有资产差异的最直接体现。同时,资产的组合结构也会对家庭带来不同的金融风险、对等的回报,并会影响到城镇居民家庭的风险承担能力与消费水平。从现阶段我国的家庭微观视阈来分析家庭资产组合配置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总体的低消费状况,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当前阶段我国的学术界在关于金融风险资产配置与消费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放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对于房地产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影响。由于房地产投资也并不仅仅具有投资的性质,同时也带有消费的性质,因此,在这方面的实证分析当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关于风险资产的研究,例如股票等,但是对于风险资产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论证。

在本文当中,笔者对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修正Valentino Dardanoni的消费者最优选择模型,引入家庭信贷约束与家庭资产结构状况,很好地避免了上述问题。同时利用CHIF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对当前阶段的城镇家庭金融资产对消费水平的财富与风险效应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环境的发展是否能够促进家庭扩张消费的动机,检验金融体系拉动家庭消费支出的效率。

2理论模型

在笔者所建立的模型当中,创造性地引入了家庭信用约束与家庭金融风险资产配置两个重要变量,并分析了家庭消费的最优方式[1]。

在模型当中,笔者首先假定,家庭在存在信用约束的前提之下,并不能从任何渠道获取零风险的资金来用于消费,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家庭动态预算如下所示:

在上式当中,我们可以将Zit看成家庭的所有资金,同时根据以上所有公式我们将引用约束带入重新考虑家庭的动态预算,如下所示:

在充分考虑家庭的信用约束与家庭资产配置时,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下:

上述的公式(4a)与(4b)一起对家庭的消费与决策的过程进行了描述,而公式(5)家庭的收入状况呈现出明显的随机分布的特点。联立预算与信用约束方程以及Bellman方程可得如下的结果:

进一步将C*(Z i)定义为家庭的最优消费,则其一阶必要条件如下所示:

将C*(Z i)带入到公式(6),并进行微分可以得到如下所示的结果:

将上面的两个公式进行对比与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

为了求出上述微分方程的解,同时要求其解是闭合的,我们需要假定代表性家庭i的用函数具有常对数风险规避系数。即如下所示:

对两边去自然对数可得如下所示的结果: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家庭的最优消费当中一共存在着6个不同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家庭收入、家庭负债、家庭信用约束程度、家庭财富、预防性储蓄以及消费时间偏好因素[2]。

3 数据样本选择与实证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

在本文的实证分析当中,所采用的数据样本是来自于CHFS的统计结果,在该数据当中对家庭的资产配置、消费水平以及信用的约束状况作了详细的描述。这就是从微观方面使得本次实证分析具有较高的准确性[3]。在进行样本数据的筛选过程当中,笔者首先取出了收入最低的5%的家庭,主要是因为在该部分家庭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家庭收入有一部分来自于社会保障,因此,对于本次的实证研究并没有意义。

同时,只选取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户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避免研究的家庭对象当中存在退休的现象。此外,笔者还将务农家庭以及个体户家庭排除在外。最后,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并不具有较好的市场投资环境,因此,大部分的农业家庭都并不符合此次的实证研究特征,因此,在本次的实证研究当中,笔者采用的是城镇的家庭,并没有将农村的家庭结构考虑在内。笔者通过相关数据的筛查最终确定了1344个样本。

3.2 定义变量与模型建立

在本文中的实证分析当中,笔者通过对上文中所筛选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其对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与防御性储蓄进行分析,选取的解释变量为家庭非日常的生活必需品与上文中公式(13)中所提高的影响因素,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上式当中,ln Ci表示家庭年消费支出,为了使得随机误差具有正态分布的特征,笔者采用了对数的形式进行表示,年消费支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饮食消费、衣物消费、服务消费、交通消费、娱乐消费以及其他类型的消费项目[4]。

上式当中,yi表示家庭的所有非营业收入的总和,具体是指工资以及资产的收入。Φi表示在家庭当中金融风险资产与家庭资产总额之间的比值,家庭金融风险资产主要包括:黄金、基金、股票、证券以及其他金融类的产品和非人民币的财产;Wi表示家庭的资产总额;li则表示的是家庭的负债量;σi2表示预期家庭收入方差;bi则反映出了家庭的信贷约束情况;X为人口统计特征等控制变量;β1、β2是我们需要观测的主要参数[5]。

4 结果分析

首先对调查样本进行OLS估计,并在其基础之上,笔者将家庭是否拥有金融风险资产假设成为虚拟变量,并进一步分析家庭是否拥有金融风险资产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同时对比不同家庭在资产的边际效应以及预防性储蓄方面是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本文的实证分析当中,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我们发现,相比于没有金融风险资产的家庭,拥有金融风险资产的家庭在资产边际的消费方面要明显较高,同时预防性储蓄也相对较高[6]。

而在家庭信贷约束方面,我们首先将设定虚拟变量“家庭的净资产是否大于家庭半年内的总收入”。在本次的实证分析结果当中,其估计系数为0.144,同时拥有信贷约束的家庭相比于无信贷约束的家庭,家庭的总消费支出要大14.4%。但是在实际过程当中,由于许多家庭的净资产较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可能并不会存在着明显的信贷约束,这就导致上述的结论与实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可以将虚拟变量重新设定为“家庭是否拥有信用卡”,并进行回归检验。检验的结果显示:如果家庭拥有越多的金融风险资产,则其所拥有的家庭预防性储蓄的量也就越大,从而使得家庭的消费水平下降[7]。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采用了不同的衡量变量,但是家庭信贷约束与家庭金融风险结构在回归方程当中都显示出家庭融资风险资产对家庭的消费支出存在着双面的影响——风险效应与财富效应,风险效应越明显,则家庭的消费水平就越低,而如果财富效应越明显,则家庭的消费水平就越高[8]。

此外,笔者还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对样本当中的家庭进行分类,具体方式是以18、30、40、50、65为界限,将所有的样本分为四组,同时对家庭金融风险的结构与消费的影响进行组间的比较,并进行回归检验,通过检验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金融风险资产的财富效应就越明显,其消费的水平也就越高[9]。而在不同年龄段当中,家庭金融风险资产的风险效应呈现出明显的抛物线分布,即在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家庭样本当中,金融风险资产的风险效应相比于30~50岁之间的家庭样本要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30~50岁之间的家庭样本承担的信贷约束最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家庭金融风险资产的配置对消费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与风险效应,同时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老年户主家庭的金融风险资产持有权重对预防性储蓄与资产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都最高,而对于年轻户主家庭,金融风险资产对家庭消费支出影响主要体现在风险效用,财富效应的影响有限[10]。

5 结语

在本文当中,由于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过程中,发现了现阶段的研究大都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为了避免这些缺陷笔者采用了从消费最优路径入手,假定家庭存在着信贷约束,同时家庭收入也并不是稳定的,从而对家庭金融风险资产配置对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在此之后,笔者又利用了CHIF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而文中笔者所提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的模型都同时表明了家庭金融风险资产的配置对消费的影响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家庭所持有的金融风险资产越多,其进行预防性储蓄的概率也就越大,由此可见,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当中,无法有效地促进家庭的消费,而当前阶段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的需要,因此,需要对金融市场进行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宗庆庆,刘冲,周亚虹.社会养老保险与我国居民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5(10).

[2]罗娟,文琴.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6(01).

[3]宋炜,蔡明超.劳动收入与中国城镇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研究[J].西北人口,2016(03).

[4]韩立岩,杜春越.城镇家庭消费金融效应的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研究,2011(S1).

[5]徐丽鹤.中国农户私人借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6]王书华,杨有振.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与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机制——基于状态空间系统的估计[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02).

[7]吴卫星,王治政,吴锟.家庭金融研究综述——基于资产配置视角[J].科学决策,2015(04).

[8]程兰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9]崔惠芳.开放式基金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

上一篇:钉形水泥下一篇:三维实时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