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2024-08-20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精选十篇)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篇1

一、采取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

互动讨论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融汇与沟通,是现代职教理念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围绕教学内容的互动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集中听课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思考程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发现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一言堂”授课模式,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到“良好道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时,我们组织开展“高尚道德为什么能够推进社会和谐”的主旨讨论。按不同的角色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主要围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依不同的论述方向有重点地发言。通过讨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明晰了提高公共职业素养和现代人文素养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进而把道德规范幻化为学生内心的律令,使道德活动成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精神追求。

二、采取突出职业特征的教学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服务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必须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结构,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对于“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的教学,我们一方面要给学生讲清楚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点,以不同的事例论证说明。对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以我校优秀毕业生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案例,告诉学生:岗位上的我,是企业的一分子,“我”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企业发展的未来和潜力。要通过自己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懈追求,去展示新一代技能型劳动者的别样风采和良好形象。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制定的“畜牧兽医执业道德”,让学生明确执业兽医是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采取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中职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教学形式是否具有感官反射性对其注意力和理解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许多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因此,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感性材料的优势,以教学内容为本,图画、视频配上音乐为辅助,使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直观媒体资料交互传输,从而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在学习“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一章时,我们利用网络多媒体给学生播放PPT《公民权利与义务》,动态展示我们生活、学习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突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原则。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积极思索,踊跃发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巧妙点拨,让学生凭借获得的感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四、采取实践性教学方式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仅仅帮助学生掌握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有目的性地去接触了解社会,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践行和提高。课下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到法院旁听庭审,确定相关的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比赛。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在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职业道德修养、法律修养与生活、工作的息息相关。

要使《职业道德与法律》成为中职生“真心喜欢,受益终生”的一门课,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岗位的客观需要,结合课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强化各种有益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引领学生在系统把握职业道德与法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独到的见解、独特的个性,切实推动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广东教育,2013,(01).

[2]赵丽娜.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新课程,2013,(06).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篇2

关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如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特别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求教于学界同仁.

作 者:卫岩伟 李慧超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6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改革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篇3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方式职业特征《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坚持“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方针,秉承“以培养职业素质”为主线的职教思想,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营造情趣充盈、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未来的求职就业大潮中占得先机。

一、采取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

互动讨论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融汇与沟通,是现代职教理念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围绕教学内容的互动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集中听课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思考程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发现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一言堂”授课模式,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到“良好道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时,我们组织开展“高尚道德为什么能够推进社会和谐”的主旨讨论。按不同的角色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主要围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依不同的论述方向有重点地发言。通过讨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明晰了提高公共职业素养和现代人文素养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进而把道德规范幻化为学生内心的律令,使道德活动成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精神追求。

二、采取突出职业特征的教学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服务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必须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结构,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对于“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的教学,我们一方面要给学生讲清楚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点,以不同的事例论证说明。对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以我校优秀毕业生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案例,告诉学生:岗位上的我,是企业的一分子,“我”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企业发展的未来和潜力。要通过自己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懈追求,去展示新一代技能型劳动者的别样风采和良好形象。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制定的“畜牧兽医执业道德”,让学生明确执业兽医是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采取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中职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教学形式是否具有感官反射性对其注意力和理解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许多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因此,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感性材料的优势,以教学内容为本,图画、视频配上音乐为辅助,使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直观媒体资料交互传输,从而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在学习“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一章时,我们利用网络多媒体给学生播放PPT《公民权利与义务》,动态展示我们生活、学习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突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原则。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积极思索,踊跃发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巧妙点拨,让学生凭借获得的感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四、采取实践性教学方式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仅仅帮助学生掌握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有目的性地去接触了解社会,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践行和提高。课下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到法院旁听庭审,确定相关的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比赛。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在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职业道德修养、法律修养与生活、工作的息息相关。

要使《职业道德与法律》成为中职生“真心喜欢,受益终生”的一门课,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岗位的客观需要,结合课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强化各种有益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引领学生在系统把握职业道德与法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独到的见解、独特的个性,切实推动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广东教育,2013,(01).

[2]赵丽娜.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新课程,2013,(06).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篇4

一、法律人道德培养应是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1], 而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2]。显然在法学教育的这三项内容中, 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都只是手段和途径, 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才是最终目的。换言之, 培养合格的法律人应是法学教育的最高追求。同理, 对法律人的职业道德培养应当成为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最高理想和教育革新模式设计的中心和出发点。

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指, 法律工作者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 有长期从事的、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 有着独特的职业责任的职业纪律, 形成了特殊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能够被社会所认可的外在形象和行为。当然, 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是法律工作者先天就具备的。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才可以认识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必要的社会认识能力, 才可以客观的运用法律;但只有法律知识, 不能算作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一定要于法律学问之外, 再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那么他的学问, 反倒会成为危害社会的重要根源。因此, 职业道德对于法律工作者的重要性不可或缺。

一个代替的可能更具涵盖性且更具分析力的概念是“法律人”。该术语强调了人的职业的专业性。政法口的专业工作人员可能落入法律人的范畴, 有时可能被视为同政法机关作对的律师如今倒成为法律人中的天经地义的核心成分之一[3]。应该明确, 现今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及一部分法学教师。

二、现存法学教育模式实现转变的原因分析

现存法学教育模式应该进行变革应由学术主导型教育转变为职业主导型教育, 其原因如下。

1.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对职业法律人需求的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 教育总是与市场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入, 劳动 (职业) 体制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 法律人职业必定是未来中国社会的“黄金职业”和“朝阳职业”。面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的强大需求, 我们法学院必须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培养职业法律人不但是法学院在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下所必须进行的, 而且还是高等院校和法学院生存竞争的“筹码”。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中国法治市场前景广阔, 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并一直保持迅猛势头, 如美国平均每200人拥有一位律师, 而现今中国每9 000人才拥有一位律师。

2. 非市场因素也强烈地呼吁法律人的成长和法律人群体的壮大。

中国走法治之路, 法律人在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识形态框架内的地位不断提升, 法治的内在基础在于职业法律家阶层, 中国的法治之路要靠中国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开创。中外历史经验的对比告诉我们:没有法律自治, 就不可能有法治;而没有职业自治, 就不可能有法律自治。建立一个强大而自治的职业法律家阶层, 是中国步入法治社会的基本前提。更有学者进一步指出, “依法治国乃是以法律家治国, 而不是一堆死的规则对社会的调整。”[4]

3. 就业形势的“逼迫”。

近几年来,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职业法律人尤其是律师将会成为毕业生的主流选择, 该市场需求在目前已有明显地显露。笔者与许多法学院的已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交流得知, 大家在复习司法考试时, 很多人感觉好像自己是自学通过司法考试的, 至于在校期间学得的专业知识倒好像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中国的法学教育与职业法律人资格考试制度在理念上产生了巨大的裂痕。有学者更为干脆地指出:目前的中国法学院, 由于知识类型和传授方法的限制, 其传授的知识本身就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司法需要的知识[5]。法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了。

三、现存法学教育模式实现转变的路径

在美国, 市场要求学生是实用型的, 能打赢官司就可以了, 并不关心律师理论的素养和功底的深浅。尽管 (美国) 这种制度并不鼓励法学院的学术性教育和研究, 但并不意味着法学院没有学术性研究, 更不意味着法学院学生和教授学术水平比较低[6]。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亟需正确教育和引导, 必须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这是法学教育模式转变的关键。为此, 要抓住几个重点:

1. 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也是大学生成才基本方向。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大学生的头脑, 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加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 帮助大学生养成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加强国家意识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国家观念,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 推动大学生提高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使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

2. 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这是提高个人职业道德水平的前提。没有法律理论指导的法律职业道德是盲目的、不自觉的行为。人的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只有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 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才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要善于把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 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毛泽东有句名言:“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实践, 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也才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人们的职业道德修养提炼的过程, 是一个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积极扬弃过程, 它既需要自己主观的努力, 也需要客观外界的帮助。学习法律知识, 接受教育, 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境界。

3. 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能够使大学生倡导文明风气、摆脱低级趣味的影响, 培养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要努力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 加强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的吸纳, 以及西方的先进东西的学习。要加强感恩教育, 强化大学生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意识。从而使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尽早夯实职业道德的基础, 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地准备。

结语

有学者断言:如果没有一批像柯克那样敢于向国王说不的法官, 没有一批像斯塔尔那样敢于在总统头上动土的检察官, 没有一批像林肯那样成为政坛领袖的律师, 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7]。言辞虽过于激烈, 但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且吾等可宣称:没有培养职业法律人的良好的法学教育模式, 中国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法学院的遍地开花使更多的人能够步入法律之门, 但法学教育是要为法律职业服务的, 它不是一种纯知识的形而上学[8]。于是, 最重要的是, 我们法学院学生毕业时应当是这样的:“像法律人那样思考”![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34.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

[3]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209-302.

[4]贺卫方.具体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40.

[5]苏力.法官遴选制度考察[J].法学, 2004, (3) :4.

[6]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322-323.

[7]黄文艺.法律家与法治——对中国法治之路的一种思考[J].法苑, 2004, (1) :3.

[8]牛悦.拉下神秘的面纱——《法学院——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法学教育》[J].中外法学, 2004, (2) :251.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篇5

A.行政机关在作出重要决定时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

B.行政机关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

C.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所采取的措施符合法律目的

D.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已生效的行政决定

【答案】BC

2、甲与乙公司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约定:“乙公司收到首期房款后,向甲交付房屋和房屋使用说明书;收到二期房款后,将房屋过户给甲。”甲交纳首期房款后,乙公司交付房屋但未立即交付房屋使用说明书。甲以此为由行使先履行抗辩权而拒不支付二期房款。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甲的做法正确,因乙公司未完全履行义务

B.甲不应行使先履行抗辩权,而应行使不安抗辩权,因乙公司有不能交付房屋使用说明书的可能性

C.甲可主张解除合同,因乙公司未履行义务

D.甲不能行使先履行抗辩权,因甲的付款义务与乙公司交付房屋使用说明书不形成主给付义务对应关系

3、对具有职位特殊性的公务员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公务员法》明确规定的职位之外的职位类别。下列哪一机关享有此增设权?()(2011年卷二单选第39题)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

D.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

【答案】B

【解析】《公务员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4、2011年4月6日,张某在广交会上展示了其新发明的产品,4月15日,张某在中国就其产品申请发明专利(后获得批准)。6月8日,张某在向《巴黎公约》成员国甲国申请专利时,得知甲国公民已在6月6日向甲国就同样产品申请专利。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如张某提出优先权申请并加以证明,其在甲国的申请日至少可以提前至2011年4月15日

B.2011年4月6日这一时间点对张某在甲国以及《巴黎公约》其他成员国申请专利没有任何影响

C.张某在中国申请专利已获得批准,甲国也应当批准他的专利申请

D.甲国不得要求张某必须委派甲国本地代理人代为申请专利

【解析】本题考核《巴黎公约》中有关专利申请优先权的规定。

选项A正确。根据《巴黎公约》第4条的规定,发明专利的优先权期限为12个月,该期限内,在缔约国内每一个在后申请的申请日均为第一次申请的申请日。

选项B错误。根据《巴黎公约》第11条的规定,临时性保护原则要求缔约国应对在任何成员国内举办的或经官方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的商品中可取得专利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可注册的商标给予临时保护。如展品所有人在临时保护期内申请了专利或商标注册,则申请案的优先权日是从展品公开展出之日起算,而非从第一次提交申请案时起算。据此可知,根据临时性保护原则,2011年4月6日这一时间点可以作为申请日期。

选项C错误。根据《巴黎公约》第4条及第6条的规定,关于外国人的专利申请或商标注册,应由各成员国依本国法决定,而不应受原属国或其他任何国家就该申请作出的决定的影响。专利的申请和商标注册在成员国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优先权期限内申请的专利,在后申请是否提供保护、申请的结果如何,与在先申请没有关系。据此可知,张某在中国申请专利获得了批准,并不当然导致其在甲国的申请就会获得批准。

选项D错误。《巴黎公约》要求缔约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给予缔约国的国民和在一个缔约国领域内设有住所或真实有效的工商营业所的非缔约国国民以国民待遇。一切不得损害公约特别规定的权利。国民待遇的例外是各成员国在关于司法和行政程序、管辖以及选定送达地址或指定代理人的法律规定等方面,凡工业产权法有所要求的,可以保留。如有的国家的工业产权法要求外国专利申请人必须委派当地国家的代理人代理申请,并指定送达文件的地址,以利于程序的进行。据此可知,《巴黎公约》允许各缔约国在国内法中就委派代理人作出相关规定。

【答案】A

5、甲县宋某到乙县访亲,因醉酒被乙县公安局扣留24小时。宋某认为乙县公安局的行为违法,提起行政诉讼。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扣留宋某的行为为行政处罚

B.甲县法院对此案有管辖权

C.乙县法院对此案有管辖权

D.宋某的亲戚为本案的第三人

【答案】BC

6、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构成因素。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分类的表述哪一项可以成立?

A.《律师法》第l4条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以律师名义执业,不得为牟取经济利益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此规定为禁止性规则

B.《中小企业促进法》第31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此规定为强行性规则

C.《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此规定为命令性规则

D.《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62条规定:“军队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据本条例制定。”此规定为准用性规则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B项为任意性规则。C项为禁止性规则。D项为委任性规则。故A项正确。

7、关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磋商是争端双方解决争议的必经程序

B.上诉机构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常设机构

C.如败诉方不遵守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申诉方可自行采取中止减让或中止其他义务的措施

D.申诉方在实施报复时,中止减让或中止其他义务的程度和范围应与其所受到损害相等

【解析】本题考核WTO争端解决机制。

选项A说法正确。磋商是申请设立专家组的前提条件。很多争端通过磋商程序得以解决,磋商是争端解决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经程序。

选项B说法正确。上诉机构是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常设机构,任何争端方,在专家组报告发布后的60天,都可以向上诉机构提起上诉。

选项C说法错误。如败诉方不遵守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申诉方可以向争端解决机构申请授权报复,对被诉方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但是申诉方不可以自行采取中止减让或中止其他义务的措施。

选项D说法正确。申诉方拟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程度和范围,应与其所受到的损害相等。

【答案】C

8、甲去购买彩票,其友乙给甲10元钱让其顺便代购彩票,同时告知购买号码,并一再嘱咐甲不要改变。甲预测乙提供的号码不能中奖,便擅自更换号码为乙购买了彩票并替乙保管。开奖时,甲为乙购买的彩票中了奖,二人为奖项归属发生纠纷。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

A.甲应获得该奖项,因按乙的号码无法中奖,甲、乙之间应类推适用借贷关系,由甲偿还乙10元

B.甲、乙应平分该奖项,因乙出了钱,而甲更换了号码

C.甲的贡献大,应获得该奖项之大部,同时按比例承担彩票购买款

D.乙应获得该奖项,因乙是委托人

9、国家禁毒委员会为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关于该机构,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1年卷二单选第40题)

A.撤销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决定

B.可以规定行政措施

C.议定事项经国务院同意,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按各自的职责负责办理

D.可以设立司、处两级内设机构

【答案】C

【解析】选项A错误。《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决定。

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六条第七款规定,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承担跨国务院行政机构的重要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议定的事项,经国务院同意,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办理。在特殊或者紧急的情况下,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可以规定临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

选项D错误。《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在职能分解的基础上设立司、处两级内设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立司、处两级内设机构,也可以只设立处级内设机构。据此可知,可以设立司、处的机构不包括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10、关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磋商是争端双方解决争议的必经程序

B.上诉机构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常设机构

C.如败诉方不遵守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申诉方可自行采取中止减让或中止其他义务的措施

D.申诉方在实施报复时,中止减让或中止其他义务的程度和范围应与其所受到损害相等

【解析】本题考核WTO争端解决机制。

选项A说法正确。磋商是申请设立专家组的前提条件。很多争端通过磋商程序得以解决,磋商是争端解决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经程序。

选项B说法正确。上诉机构是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常设机构,任何争端方,在专家组报告发布后的60天,都可以向上诉机构提起上诉。

选项C说法错误。如败诉方不遵守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申诉方可以向争端解决机构申请授权报复,对被诉方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但是申诉方不可以自行采取中止减让或中止其他义务的措施。

选项D说法正确。申诉方拟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程度和范围,应与其所受到的损害相等。

【答案】C

11、下列哪种情形中,当事人的回避申请应被同意?()

A.某侦查人员曾被单位作出过纪律处分

B.某侦查人员态度生硬、粗暴

C.某侦查人员接受过另一当事人的吃请

D.某侦查人员业务能力差

正确答案:C

12、某诈骗案,被告人甲17岁。在开庭审理过程中,甲的父亲乙提出申请,要求担任本案庭审记录工作的书记员丙回避,理由是听人说被害人的父亲丁在开庭前曾请丙吃过饭,关于本案中的回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提出回避申请时,应经过甲的同意

B.乙提出回避申请时,应该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C.是否批准本案中的回避申请,由审判长决定

D.是否批准本案中的回避申请,由法院院长决定

正确答案:BD

解题思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乙是甲的法定代理人,具有独立的申请回避权,因此,A项错误根据《刑诉解释》第27条的规定:“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提出回避申请的,申请人应当提供证明材料”因此,B正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0、31条的规定,D正确

13、关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磋商是争端双方解决争议的必经程序

B.上诉机构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常设机构

C.如败诉方不遵守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申诉方可自行采取中止减让或中止其他义务的措施

D.申诉方在实施报复时,中止减让或中止其他义务的程度和范围应与其所受到损害相等

【解析】本题考核WTO争端解决机制。

选项A说法正确。磋商是申请设立专家组的前提条件。很多争端通过磋商程序得以解决,磋商是争端解决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经程序。

选项B说法正确。上诉机构是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常设机构,任何争端方,在专家组报告发布后的60天,都可以向上诉机构提起上诉。

选项C说法错误。如败诉方不遵守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申诉方可以向争端解决机构申请授权报复,对被诉方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但是申诉方不可以自行采取中止减让或中止其他义务的措施。

选项D说法正确。申诉方拟中止减让或其他义务的程度和范围,应与其所受到的损害相等。

【答案】C

14、于某和张某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张某因情节轻微被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在开庭审判时于某发现张某被法院通知出庭作证,而张审判长是张某的姐姐,本案还存在有附带民事诉讼。那么关于本案中的回避问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张某作为证人不属于回避制度适用的范围,故张某不应回避

B.张某作为共同犯罪人之一,如不出庭作证,案件就无法查明,故张某不应回避

C.张审判长的弟弟与整个案件有利害关系,故其应当回避

D.张审判长是本刑事诉讼中当事人张某的近亲属,故其应当回避

正确答案:BD

解题思路:回避的适用人员,是指在法律明确规定的回避情形下应当回避的公安司法人员的范围只有属于这一范围内的人员才需要自行主动回避,或者被当事人等申请回避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条和第31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解释的规定,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参与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曰法警察、勘验人员、执行员注意其中不包括证人,故而张某作为证人是不适用回避制度的,A项说法正确,B项错误注意在本案的刑事诉讼中,由于张某未被起诉,故而不能被称为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而根据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张某有可能成为本案.中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则刑事部分的审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有利害关系,张审判长作为其姐,应当回避,故C项正确

15、某市安监局向甲公司发放《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后,发现甲公司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系伪造。对于该许可证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二单选第42题)

A.吊销

B.撤销

C.撤回

D.注销

【答案】B

【解析】《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本题中,甲公司凭借伪造的申请材料而获得行政许可,因此,应予以撤销。

16、甲将房屋租给乙,在租赁期内未通知乙就把房屋出卖并过户给不知情的丙。乙得知后劝丙退出该交易,丙拒绝。关于乙可以采取的民事救济措施,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请求解除租赁合同,因甲出卖房屋未通知乙,构成重大违约

B.请求法院确认买卖合同无效

C.主张由丙承担侵权责任,因丙侵犯了乙的优先购买权

17、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在行政执法中应当自觉践行。下列哪些做法直接体现了执法为民理念?()

A.行政机关将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的费用由2元降为1元

B.行政机关安排工作人员主动为前来办事的人员提供咨询

C.工商局要求所属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将原20工作日办结事项减至15工作日办结

D.某区设立办事大厅,要求相关执法部门进驻并设立办事窗口

【答案】BCD

1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关于“依法治国”,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依法治国以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为必要条件

B.依法治国依赖于法制完备,法律健全完备了,法治就实现了

C.依法治国应当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

D.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为前提,做到职权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1)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拖的必要前提。

(2)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行敢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合法行政。二是要求合理行政。三是要求程序正当。四是要求高效便民。五是要求诚实守信。六是要求权责统一。

(3)坚持公正司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第一,要坚持司法公正。第二,要实现司法高效。第三,要树立司法权威。

(4)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社会成员知法、信法、仔法、用法,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

(5)强化监督制缃,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要从法律上构建起“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以保证执政党的权力阳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种权力的设置和行使始终不偏离我国民主政治的正确轨道。

本题答案为B。

19、在某刑事公诉案件中,如果审判长与案件有利害关系,那么,下列哪些人员有权申请审判长回避?()

A.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审判长回避

B.被害人的近亲属有权申请审判长回避

C.被害人有权申请审判长回避

D.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审判长回避一

正确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刑事诉讼中回避申请权的归属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条的规定,只有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才有权要求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人员回避,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当事人的近亲属都无权申请回避

20、关于回避的复议程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案件被告人提出审理该案的审判员王某是被害人从前的朋友,申请回避,被当庭驳回,被告人不能申请复议

B.一案件被告人提出审理该案的审判员王某是被害人从前的朋友,申请回避,被当庭驳回,被告人可以申请复议

C.一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提出审理该案的审判员和被害人李某有近亲属关系,被驳回,该被告人不能在恢复庭前申请复议一次

D.一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提出审理该案的审判员和被害人李某有近亲属关系,被驳回,该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不能在恢复庭前申请复议一次

正确答案:A

解题思路:《刑诉解释》第28条规定,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恢复庭审前申请复议一次;被驳回回避申请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当庭申请复议一次A项的情形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第28条、第29条所列情形,应由法庭当庭驳回,并不得申请复议

21、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关于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B.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C.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D.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以标签、说明书的内容为准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食品安全法》第50条的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可知A项正确。

根据该法第49条的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可知B项正确。

根据该法第48条的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4.美国甲公司以CIF价格向新加坡乙公司出口一批电缆,甲公司租用韩国货轮“Han—jin”轮承运,后货物在驶往新加坡途中,在我国领海发生触礁,乙公司与承运人协商后决定到中国广州海事法院诉讼解决该运输合同争端。根据我国现有规定,选项正确的是:

A.由于当事人各方均与中国没有实际联系,因此我国法院没有管辖权

B.若乙公司在中国法院起诉承运人,我国法院可以基于当事人的协议管辖约定行使管辖权

C.若我国广州海事法院拟受理该案,则在受理之前须报广东省高院,广东省高院认为可以受理,则应报最高院,最高院答复前暂不受理

D.我国法院受理后,在处理该纠纷时,应适用我国实体法

【参考答案】:B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必修课程,对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逐步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自“基础”课进行课程改革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少新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对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大学生真正喜欢的思政课有些帮助。

一、“基础”课教学现存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多,教学效果不明显

现“基础”课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成的,改革后的“基础”课教学内容较多,教材包括绪论部分共有八大章,每章有3~4个小节,由于这门课是针对大一新生的,因此,一般高校都是在“十一”假期结束后才开始正式上这门课,这就导致了该课程的教学时间比其他课程的时间都相对较短。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的情况,“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无法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授课,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或者有些内容只能给学生大概讲,无法做到全面,这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教师知识老化,教学质量一般

现“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几乎都是高校思政课老师,他们之前是专门讲“思想道德修养”这块的,而“基础”课改革后新增了“法律基础”的知识模块,要想把课程上好,这对任课老师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挑战。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了解教材新增内容,才能讲授好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但有部分任课教师没有认清实际情况,还是按照以前讲课的知识上课,注重讲“思想道德修养”,随意讲授“法律基础”,甚至完全跳过这块内容,这种“有偏向”的教学正说明“基础”课任课教师的知识亟待更新,每位教师都能够独立完成两块教学内容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学校重视不够,定位较低

从目前来看,在高校的思政课中,“基础”课是比较不受重视的,许多学校认为这门课程太简单了,跟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差不多,在高校的思政课体系中是可有可无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该课程投入的教学经费较少;二是认为该课程不需要太多理论知识,任课教师非科班出身的也能上该课程,安排任课教师较随意;三是对该课程的教学监控不严,导致有部分教师经常不上课,或是上课时不授课,只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视频。这些情况无形中就把“基础”课的定位拉低,导致教师上课不用心,学生听课不专心。

4、教学方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前,许多高校“基础”课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简单说教的层面,授课只讲授教材内容,不结合实际教学,在课堂上一味给学生讲大道理,灌输思想,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注入式”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听了没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抵触的情绪,更谈不上对该课程投入更多的热情了。

5、考核方式简单,不注重实践成绩

各高校“基础”课的考核方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方式,平时成绩(作业、课堂出勤、回答问题等)和考试成绩两项指标,平时成绩一般占30﹪-50﹪,考试成绩占50﹪-70﹪,两项指标都合格了,该门课程也就算通过了。所以,学生在学习“基础”课时,他们会按照这两项指标的要求去做,通过考核一般也相对较容易。“基础”课虽有安排实践课堂,但是由于这项成绩不列入考核范围内,学生普遍也不重视,随便应付过去,实践效果大大打折。

二、“基础”课教学改革建议

1、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教学体系

“基础”课由于授课时间短,教学内容较多,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如人意。任课老师在授课前应先集体讨论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哪些内容应讲,哪些内容不必讲,或者如何将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授课,从而形成“基础”课的教学体系。这有助于该课程的连贯授课,也使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准备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2、加强培训,合作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高校应注重对“基础”课教师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培训“法律基础”这块,使任课教师能同时讲授“基础”课两大块的内容知识,而不会出现“失衡”状况。考虑到目前高校里的“基础”课任课教师绝大部分是思政体系的老师,因此,高校可以邀请法学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给这些任课教师培训法律知识,请他们给如何上好“法律基础”这块内容提出建议。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思政老师与法学老师联合上课,“思想道德修养”由思政老师上,“法律基础”由法学老师上,各自发挥所长,提高教学水平。笔者曾认识一个“基础”课教师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她本人讲授完“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后,请她一个学法学的好友给学生讲“法律基础”,结果非常受学生欢迎。

3、学校给予重视,加强教学监督

“基础”课面临的尴尬地位跟各高校的重视不够是密切相关的,要改变这种局面,唯有各高校给予重视,慎选任课教师,加强教学监督。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要改变“基础”课可有可无的观念,对任课教师严格把关,既要考虑教师的专业出身,也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把好提高教学水平的第一关。同时,要加大投入科研经费,鼓励教师积极研究如何上好“基础”课,组织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科研能力。此外,教学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础”课的教学监督,可聘用一些学生、退休教师当教学监督员,经常检查课堂情况,对于一些对教学不负责任教师应给以处分或辞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nlc202309040203

4、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基础”课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制作PPT课件、电子课件、影像资料等,把枯燥无味的教材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的材料,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教材内容,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辩论式、案例法等方法授课,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刻。

5、加大情感投入,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投入情感会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是全身心投入的,在课堂上会跟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至于分散课堂上的注意力。相反,若教师在课堂上毫无情感投入,上课沉闷,学生自然也会神游太虚。此外,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尽量走到学生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实现情感上的交流融合。现代课堂基本采用的是多媒体授课,有些老师因太过依赖于多媒体,上课时不愿离开讲台,或坐在多媒体前上课,这样整个课堂就缺乏互动、缺乏交流,课堂效果也会受影响。

6、注重实践环节,选好实践主题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课堂。实践主题的选取对于能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课堂非常重要,因此在安排实践课堂的环节中,应认真选好实践的主题,例如,可结合时政、社会热点来选实践主题,兼顾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课堂。

7、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应改变“基础”课单一的考核方式,要坚持自评与互评的原则,既要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两者结合使考核方式更合理。除此之外,要改变以前不重视实践成绩的观念,应把学生参加实践课后所提交的实践报告或其他实践成果列入考核成绩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基础”课教学面临或多或少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要紧紧围绕育人、塑人的教学理念,不断研究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研究,充实教学环节,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魅力,实现“基础”课的时效性和育人的功能,使之成为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孟繁华.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3).

[2]于兴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

作者简介

林凤凤(1985—),女,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助教、硕士(广西桂林 541006)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篇7

教授这门课时, 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又要联系实际, 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与此同时, 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的宏观性, 在部分学生看来可能显得空洞乏味, 对此, 要对该门课程做出一定程度的改革,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去学, 乐于去学。就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实际而言, 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成为该门课程改革的主要着眼点。

一存在的问题

1. 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 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基础部分完全孤立, 互不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顾名思义, 这门课程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 之所以将两个内容放在一起, 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然而实际中, 无论是课本编写还是教学内容安排, 都没有实现这两个部分的有机融合。这样将两个部分融入一门课程里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课程用书编排方面, 思路模糊, 在内容的选择上较为随意, 更不用提在书本编排上将两部分有机整合。有的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 有意识地将这两个部分的知识进行结合, 但显得很生硬, 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两部分的融合应该不是生硬地凑在一起, 而是对内容进行合理的交叉整合, 使原本孤立的部分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互相补充。

2. 任课老师讲学方式、素质参差不齐

每个任课教师的知识背景不同, 有的擅长思想道德领域, 有的擅长法律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会根据自己擅长的部分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上随意性较大,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发展。而有的教师完全是照本宣科, 未对教材知识做出取舍, 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还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明重点与非重点, 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 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只是走形式, 缺乏实效。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新颖和生动。虽然这些方法的采取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过于强调方式, 反而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论多么新颖、多么生动, 它们终究只是教学媒介,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 过于强调这些媒介反而会本末倒置, 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3. 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政治理论课程, 内容上偏宏观性、理论性。单纯地传授理论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必须要联系实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 一些老师往往拘泥于课本, 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并且也对大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判断、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缺乏任何实际的指导效果, 甚至使学生难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解决的对策

1. 要将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有机地整合起来

这不仅是对课程用书编排者提出的要求, 更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书本编排者而言, 要充分比较两个部分之间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 在编排中能够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不能将两部分的知识孤立开来, 而是要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形成一个体系, 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2. 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

对于这门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拔上, 要挑选那些两方面知识都具备的教师, 对于一部分存在的薄弱之处, 应该由其他在该部分擅长的老师提供帮助或者学校组织相关培训, 弥补不足。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之前, 应对书本的知识点有全面的熟悉和了解, 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 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有的放矢, 重难点知识仔细讲解、一般知识进行基本的讲解,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结构和框架, 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追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新颖和生动的同时要兼顾教学效果。如在举办辩论赛、演讲赛的同时, 要将知识与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即能让学生提升兴趣, 又能学到知识, 达到教学目的, 实现教学效果。

3. 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和热情很高, 甚至远远超过了政治理论课。对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答案。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割裂开来或许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乏味, 进而对这门课程厌烦、抵触。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多联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 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理论知识、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还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朝.逻辑的力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专题教学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3)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篇8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从学生对于其接受情况进行总结, 可以从中发现该门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对于教材内容的评价, 认为内容太过抽象, 而且缺乏可读性的学生人数占有37.8%以上, 认为教材内容缺乏实践性的学生占有21%。从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上来看,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由两门课程合并而成, 因此融合度会略显不足。有超过10%的学生认为教学体系安排逻辑性不强, 缺乏知识的协调性, 而且不够系统化。从教材的专业性角度而言, 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普及性, 而不是专业性, 因此, 法律基础的专业性需要相对降低。针对于法律知识的难度接受程度而言, 超过21%的学生认为法律的内容概括性强, 而不够细化, 因此而使理解力降低。超过9%的学生认为, 法律知识的专业性过强, 导致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相融合, 是为了将两门课程形成一个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体, 但是将该教材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后, 就会感觉到要将道德知识与法律知识相互衔接出现了障碍, 超过5.8%的学生认为, 法律与道德知识的脱节导致很难于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加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缺少理论知识结合实例的教学, 因此而导致语言表述模糊, 无法对学生形成吸引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两门课程的集合体, 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从教学目的而言, 需要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这就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然而目前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按照新课标实施改革, 而依然是照本宣科,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 因此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模式单一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素质化教育发展, 并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关联。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 就要将原理知识向实践性转向, 相应地, 教学模式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实施多样化教学。虽然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丰富了教学形式, 但是建立单一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的, 因而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过于单调, 理论知识讲解乏味, 使整个课堂给人以压抑之感, 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触的情绪。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 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利用率, 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课堂中已经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但是, 从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替代黑板的作用。进入到大学阶段, 学生会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知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 因此在大学阶段的教学, 要强化实用性教学。将教学内容高度浓缩, 运用课件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适当地扩展, 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二) 做好课程设置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要将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范围扩大, 同时减少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内容, 将延伸的内容以课件的方式呈现。法学是一个庞大知识体系, 将法律知识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 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 很难于在短短的几个课时的时间掌握法律基础教学内容。在课时的安排上, 可以将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课时缩短到25%,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扩大到75%, 在法律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性研究, 将思想政治修养融入其中, 做到两门知识的有效结合。以便于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原理的基础上, 还可以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解决实际问题。法律意识是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培养的结果。当法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社会上传播, 并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 可以切实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法律观念,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结论

综上所述, 思想道德教育备受重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领域中, 由于其理论性较强而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却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模式没有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实施改革。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中, 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田安国, 徐光科.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2 (03) .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篇9

一、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启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 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可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 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

针对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应该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在此谈几点认识。

(一) 因材施教。

授课老师不应以教学任务为教学目的, 而需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教学目的和对象, 依托学生的综合条件实施教学计划。项目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 使其事事亲力亲为, 获得真实工作情境中的真实体验, 在“做”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 锻炼实践能力, 激发创新精神。

(二)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更具体化, 表现为以项目为中心。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学生完成自己选定的项目为形式, 这个项目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来。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 以项目为核心, 在实施、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与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生交互作用, 从而获得实施项目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三) 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因此项目教学要以小组合作为主的方式开展。通过与他人的合作,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拓展创新思维、激发内在的潜能。

(四) 学生应该注重学习成果的多样化。

项目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而职业能力主要通过职业实践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情景, 让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确实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 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总体规划, 合理布局, 充分发挥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发挥省级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在精品课程评审学科中, 单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而且在具体申报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申报给予了一定的倾斜, 如2010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通知中对已经入选超过4 门的同类课程本年度不再接受申报, 但是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课程。目前《基础》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一共是7 门, 所以2010 年本课程依然可以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 加强监管, 建立精品课程年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彻底改善“重申报、轻建设”甚至“不建设”的不良倾向。一是把好入口关, 调整现行精品课程评审的指标体系。二是建立精品课程年检制度、信用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与入选课程所在学校及精品课程的负责人签订建设协议, 明确课程建设方的权利与义务, 并对入选学校和课程开展年检。三是鼓励教师利用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 宣传精品课程, 提高精品课程的知名度以及大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知程度。四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

(三)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使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要鼓励并组织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与研究, 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参与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讨中来, 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具有理论的根基, 在先进的课程建设理论的指导下推陈出新, 创造性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理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 这种只考核学生道德理论水平和法律基本知识, 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操守进行考评的考试方式, 存在着许多弊端。

针对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同时, 必须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一是必须搞好每个学生平时道德法律行为的考核记载工作, 这是搞好期末考评的依据和基础。对学生平时道德法律行为如果没有进行记载和考核, 期末全面综合性的考评就没有依据。二是要分步实施考试方式的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方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 不可能一步到位, 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逐步完善。如学生道德与法律行为考评体系所包括的内容, 先可以粗一点, 等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后, 再逐步由粗到细。三是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方式的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性工作, 不仅要给教师增加很大的工作量, 而且需要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班委会以及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参与和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因此, 要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方式的改革取得应有的效果, 必须明确每一个考评者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做好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之间的分工协作。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成的一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 这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本项目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全面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 以提高其教学效果, 增强实践应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成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2].郭玉伟.项目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2

[3].许高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 2008, 5

[4].教育部人事司著.高等教育心理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9

[5].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6

[6].李俊义.关于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2, 11

[7].罗雪莲.关于精品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1:57~60

[8].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 (2010) [EB/OL].http:∥www.zl-gc.org/Detail.aspx?Id=1239

职业道德与法律改革 篇10

一“基础”课的特点与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的特定要求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基础”课内容涵盖大学生活全过程,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都是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直接相关的,所说的都是学生自己今天和明天的事,学生完全能够直接体验到、感受到、验证到的。做与不做的差别、做好与做坏的后果,与学生的前程利益直接相关,或者是短期可见的,依理应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投入。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是否得当、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灵活、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否开放。

“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特定要求。“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1]从教材建设上来说,要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从教材作用的发挥上来说,要有会使用教材的教师。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手上所发挥的作用相差甚远,所以,有了科学的课程设置和高质量的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这里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特定于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把握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积累教材相关内容的知识背景,特别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体系整体的认识和掌握;是否充分了解先修后续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并合理加以运用;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把教材理论化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语言。二是如何把握学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本专科学生不同的政治理论基础素质。三是如何增强专业针对性,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特性,实施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特定性关联非常密切,课程教学要立足专业特定性,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时,要把教材内容的一般性意义转化为具有专业特定性的教学内容。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发挥、能否发挥、发挥的程度如何,首先在于学生对自身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其次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是否充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能力如何,最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相关内容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常说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在这里什么是学生实际呢?笔者以为学生的专业特定性和成长阶段性就是教学过程要面对的最直接的实际。

二教材体系的处理要与学生的成长阶段性差异相关联

“基础”课首讲适应大学生活,多数学校从课程特点考虑,在大一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有的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或从教师课程教研方向的专业性出发,把全校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大一上学期开课,另一部分在下学期开课。新生入学初期是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如果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基础”课,可能会使多数学生错过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学效果必然会有所减弱,特别是“基础”课绪论部分,其适时性就在于针对新生入学后的最初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基础”课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贯穿大学生活四年,时间、程度、层次跨度都很大,无论在哪个学期开设这门课,对教与学双方来讲,都是极有挑战性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大学一年级新生正处于学会适应大学生活阶段,对大学生涯还没有感性体验,很难理解和把握课程中之后几年他们才要接触的问题,所以,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学生考试成绩无法准确体现出来的。

根据“基础”课教材体系的具体情况,课程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阶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材体系处理方式,体现适时性要求。

大一学生———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实现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道德观、法治观、人生观,爱国爱校、立志成才。

大二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人生问题。

大三学生———培养他们自信自立,勇于探索的精神,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和人生责任,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把自己塑造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大四学生———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应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调整就业期望值。

但是,目前“基础”课教学管理基本上是一刀切,一门课程一个学期一贯制,实际上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不仅忽略学生不同专业的特定性,无论什么专业都以同一个要求、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案例、同一个教法;而且忽视学生成长阶段思想变化的渐进性差异,把涵盖成长成才全过程的一本教材在一个学期对新生讲完,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超前”与“滞后”的现象并存,这种教学设计不利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当然如何对“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分解,有效地进行阶段性教学,使之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更好发挥这门课的功能,却是一项涉面极广的工作。同时,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分解后的教材内容如何落实。按照有的学者的观点,“基础”课是落脚点,那么这一点要如何来落呢?

三教材内容的讲授要与学生的专业特定性差异相关联

1“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与专业关联的教学思路的可行性

专业关联不足必然使“基础”教学缺少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理应适合学生不同的专业要求和未来的职业要求,为大学生适应大学特定专业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活的要求服务的。“基础”课绪论部分“适应人生新阶段”讲大学生活特点、树立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讲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三章“创造人生价值”讲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讲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讲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2]专业的学习特点,理想的专业基础,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专业条件及专业实践,职业、择业、创业与专业的关系,实体法律制度在不同专业及其职业中的体现等等,各章的教学内容中专业特定性无处不在。这里的专业特定性指相关内容、案例要有专业针对性。如计算机专业,适应这个专业的学校生活、专业学习特点、专业理想信念“对专业的信心”、专业的职业道德、专业的法律规章及违反的后果等等。没有专业针对性将使得部分内容的教学过于空泛,无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其教学效果不如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有效,但事实上,“基础”课教学中基本上没有做到联系不同专业的特点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专业关联性的教学要求对“基础”课教师提出严峻挑战

联系不同专业的特点,在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中,以专业特点为导引,更容易缩小与学生需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课程内容的顺利展开。比如案例教学中,比较现实的案例应该来自学生自己专业的学习生活体验、各种形式的专业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来自学生自己活动的成功与失败。这些绝大多数学生能亲身实践或体验的鲜活事例,由实践回来的学生现身说法式的事例,这种事例来源更广泛、内容更多样、更新最便捷、参与更方便,有更强真实性,更具现实性,更好共鸣性,更有实效性,更具操作性。

但这样势必给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我们要求学生“广博精专”、“文理兼修”,“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各方面知识”,[2]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多数人与理工科专业、甚至与文科许多专业也基本上是形同陌路,对学生的专业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从专业特点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因此,要实现专业关联性教学必须发挥“基础”课教师的团队力量。根据专业特点实施“基础”课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首先要对相关班级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专业成功范例、专业目前形势、专业就业趋势、专业发展前景等有基本的了解;其次要搜集掌握相关专业的案例,如与专业有关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再次要掌握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关性的对接能力。这些工作不仅量大,而且难度更大,以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所以,必须发挥教师的团队力量,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逐步建立并及时更新资料、资源共享,使“基础”课教学能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的变化发展,真正做到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与学生的行为表现相关联

“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1]据此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是理论素养与道德品质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评价应该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体现在课程学习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否转化外在的实际行为表现,也就是说理论学习成绩与实际行为表现是否具有统一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脱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有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优秀,却在专业课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刚刚学习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被确定为入党考察对象,甚至处于预备党员转正考察期,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却较差。(2003级某院系一位学生会主要干部,入党考察期满,即将确定为预备党员时,却在期末《思想道德修养》课考试中,成绩在全班最后一名,而且仅得28分。)

学习成绩、内在品质、外在表现相脱离是谁之过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考,到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效果,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失败。根据笔者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历和十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结,影响理论学习成绩与实际行为表现统一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比如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教来衡量,满意率的统计数字掩盖了实际效果存在的缺陷。学生的满意率往往有多种因素形成的,有的教师很会迎合学生的喜好,虽然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怎么好,但学生的评价往往很高。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双重标准。理论成绩考核与思想表现考察各自倾向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课程理论教学,根据课程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效果,重在检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而不能体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成果的内化及其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的考核,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重在考察学生日常行为及其后果,无法考察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真实思想在行为上的表现,还是投机心理作祟。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教学与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在各高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部门职能的分离出现了学习成绩与实际表现相悖,实际上使双方的工作成效都受到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没有纳入或没有及时纳入、甚至主观上不予纳入思想表现考察范围,割裂理论学习与行为表现的一致性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来说,若能把学生的行为表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考核范围,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行为表现统一起来,更能起到理论学习与行为表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体制上的难题、管理上的难题、教学上的难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无法突破的。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区域内高校之间从资源共享到学历互认,已经逐步走出体制的局限,高校内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管理割据的现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体制因素、管理因素、教学因素进行改革。

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要求任课教师具有关联性意识,即把“基础”课教学建立在学生成长阶段差异性和专业特定性点基础上。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仅盯着教材内容,只关心教材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大纲的规定性和教学内容的既定性,忽视教学对象成长阶段思想变化的差异性和专业的特殊性;只备教材、只讲教材,不备学生、不看专业,既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课堂教学缺少灵活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事实上既不利于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课教学应该努力重视课程教学与学生成长阶段和专业特点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Z].2005-02-07.

上一篇:动力工厂下一篇:内定位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