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服务体系框架

2024-08-16

知识服务体系框架(精选九篇)

知识服务体系框架 篇1

1. 丰富和发展农村图书馆 (室) 建设和利用的理论体系。研究的目标是将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置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框架下, 研究其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是如何进行的, 探究农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是怎样受到所在环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的影响的 (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对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的影响) 。达成这一目的, 实际上就建立了一种新型视角下的农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理论体系, 将丰富和发展农村图书馆 (室) 建设和利用的理论体系。

2. 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研究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框架下的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问题, 实际上是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和图书馆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理论相结合, 结合的结果是产生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的实质是知识互补, 从而有利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知识创新, 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研究提供新鲜血液, 拓宽其研究领域, 深化其研究内容, 给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发展带来新的生长点, 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3. 推动农村图书馆 (室) 的健康发展。过去, 尽管理论界不断呼吁, 但是因农村图书馆 (室) 处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底层, 在我国, 许多县级图书馆的建设尚无法保障, 更何况农村图书馆 (室) 。本课题研究不再单纯地就事论事, 而是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看待农村图书馆 (室) 的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问题, 既明白农村图书馆 (室) 建设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也清楚地了解其促进因素, 从而以更加清醒的思路和姿态推动农村图书馆 (室) 的健康发展。

4. 为我国农村图书馆 (室) 建设和服务工作的优化提供助力。农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这方面研究的展开将紧密结合农村图书馆 (室) 的业务实践活动, 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下的农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模式, 研究成果可为农村图书馆 (室) 业务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从而为公共文化服务框架下的农村图书馆 (室) 建设和利用工作的优化提供助力。

二、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通过数据库检索 (提名+主题) 得知, 近年来, 国内涉及“农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模式”的文章有10余篇, 主要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图书馆 (室) ”等问题展开研究。其中大部分是介绍和评述国内农村图书馆 (室) 的办馆模式和服务模式, 有的只对办馆主体进行归纳, 有的介绍、分类和比较不同地区的农村图书馆 (室) 服务。目前, 同类研究的现状可以用“4多4少”来概括:即提出问题的比较多, 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少;笼统、泛泛阐述一般理论与方法的比较多, 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系统研究的比较少;谈服务模式的比较多, 而谈利用模式的比较少;孤立、就事论事地研究农村图书馆 (室) 建设和发展的比较多, 把“农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置于“乡村公共文化”框架下进行专门研究的比较少。

在国外,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学者们在社区公共服务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村社区图书馆”或者“农村教区图书馆”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他们运用调查统计方法对农村图书馆做了较为深入地应用研究。目前,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向两个方向迈进:一是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进行“整体式”研究, 例如, Y.Makinta等人分析了尼日利亚的农村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并对其在21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K.A.Raju研究了印度农村图书馆的信息需求, 提出了“农村信息中心”、“农村互联网信息中心”、“农村发展公共信息中心”的建设问题。二是对农村图书馆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现代化”的研究, 比如John E.Cox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密苏里农村图书馆媒体中心建设的无障碍利用问题, Emma Wood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研究了远程获取条件下农村图书馆和偏远图书馆的招聘障碍, 等等。上述研究既没有提到中国, 也很少涉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综合国内外研究, 有关农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的文献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点:现有成果数量少、零散, 研究深度有限, 总体上比较薄弱, 个别研究虽然涉及问题的某些方面, 但基本未见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框架下的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进行系统化研究的文献。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框架

乡村 (镇)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活动, 包括乡村图书馆 (室) 、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文化大院等基础文化设施, 也包括“文化共享”、“送书下乡”等工程。显然, 农村图书馆 (室) 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 经过系统思考, 特提出基于相应理论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框架, 如图1所示。

上述框架体系是一个“理论—实践”结合的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 有两大指导理论, 分别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图书馆 (室) 建设、管理和利用理论, 它们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的建设和利用提供科学性依据。实际上, 这方面的研究就是两大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在两个理论的指导下, 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分为4大部分。

1. 农民文化大院建设中的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国内基层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大院活动中的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是乡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乡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 发挥重要作用。从行政级别的角度看, 这主要是村一级的文化活动 (村文化室) 中的部分内容。当然在文化大院的建设和服务中, 图书馆 (室) 建设、管理和利用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文化大院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还是文艺活动, 形式多种多样, 五花八门, 包括文艺表演 (如二人转、快板、三句半、唱歌、跳舞、扭秧歌、皮影、舞狮子、跑旱船、耍龙灯、玩杂技、吹唢呐, 等等) 、书法绘画、剪纸、根雕、石雕、运动健身、武术等。其活动载体主要有农民小剧团、文化户、诗社等等, 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活动形式。相比其他文化活动, 图书馆 (室) 的建设和利用活力稍显不足, 毕竟它的利用具有个人化、静态化特点, 因此, 尽管许多文化大院提出了自己的活动设施建设计划和建设标准, 其中包含图书报刊和电子资源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 但是图书资料及其利用尚不能在其中占据主要舞台, 这是一个基本的现实。

2.“文化共享工程”和“送书下乡工程”中的农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简称文化共享工程) 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利用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性举措, 是保障社会大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强大武器, 是广受群众欢迎和热爱的文化惠民工程, 对改善乡村基层群众文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送书下乡早已有之, 作为一个专项工程, 其始于2003年止于2005年, 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 由国家图书馆承办, 向300个国家级贫困重点县图书馆和3 000个乡镇图书馆 (室) , 赠送匹配农村利用的图书390万册。每年给每个县图书馆送1 000册图书, 3年共送书3 000册;每年给每个乡镇图书馆 (室) 送书330多册, 3年共送书1 000册。为了送书下乡工程的顺利实施, 国家财政部每年安排2 000万元的专项经费, 3年共投入6 000万元。工程主要面向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 以解决贫困地区县基层图书馆 (室) 藏书少、经费缺的问题为重点, 希望通过工程的实施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信息需求。因为总体来说, 我国的文化建设尽管成绩喜人, 但底子薄弱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现有的文化设施及服务能力早已不能适应现实要求, 尤其是“三难” (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 的情况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 这就为共享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工程的实施把许多农村急需的图书送到农民的家门口, 为他们学习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 早日脱贫致富创造了便利条件。

国家文化共享工程向乡村延伸和送书下乡工程给农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带来了重要影响:一是直接给乡村的图书室增添了赠送来的图书;二是给乡村图书室提供了一定的购书经费;三是给基层行政机构和领导以必要的思想认识, 使其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并采取必要的行动, 从而为乡村图书室的建设和利用带来新的契机。

3. 科技文化活动中的农村图书馆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在基层政府的主导下, 许多地方举办了农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动, 如“阳江农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动月”、“广东农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动月”活动, 等等, 这些科技活动多由当地的乡镇团委、农业站、林业站、文化站、计生办等共同举办, 聘请技术专家为农村青年开展科技、信息以及农林牧渔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的知识培训, 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对农村各种种植户、养殖户进行现场指导, 邀请医生志愿者服务队为群众开展义诊活动, 邀请法律专家为群众开展义务法律咨询援助, 邀请计算机和信息专家为当地的中小学生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邀请消防专家为中小学生讲解安全知识, 等等。上述乡村科技活动的举办非常有利地推动和促进了乡村图书室的建设, 如有的地方以此为契机, 建设农村青年活动中心, 建设新的农家书屋, 或者扩建、完善原来的农家书屋。

4. 文艺、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农村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农村各类文艺、宣传、教育活动对图书馆 (室) 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带来积极的影响。尤其是配合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而开展的活动, 比如基层开展的有关党的十八大文件、精神的学习、宣讲、教育活动, 多进行匹配的图书资料、小册子、辅导材料、报纸、专家解读资料、专家讲座资料的赠送, 这些资料最终会汇集到图书室、阅览室, 从而为图书室、阅览室的收藏增加新的内容, 也给这些图书室、阅览室的利用带来了新的活力。

知识服务体系框架 篇2

第十四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十五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知识服务体系框架 篇3

[关键词]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服务,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又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已发展数十年,但还远未形成整体有效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目前理论界对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研究也相对不足,因而为构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就显的势在必行。

一、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定义五花八门,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界定也含糊不清。结合我国的实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定义如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从科技成果产生到实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供必要的信急,资源等服务,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非政府机构。它主要包括科技咨询类、创业孵化类和科技成果转化类三种机构,涉及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流、技术经纪、信急服务、人才培训、职业经营者市场等行业。其内涵是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的以创业孵化与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中介机构;其外延是负责管理科技中介组织机构的各类管理组织,为科技中介服务提供配套需要的机构,包括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服务市场等。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其相关内涵、外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框架构成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应由市场行业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三方而组成:

1.市场行业体系

市场行业体系包括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功能全面、数量众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其次是指规范有序、供求旺盛的技术交易市场。我国的技术交易市场虽初具规模,但仍不够规范,主要是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不够旺盛,大量创新技术躺在科研院所而没有被企业应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组织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既包括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制度,也包括科技中介机构自身的运作经营方式。我国科技中介业是由计划经济时代发展而来,大多由政府创立,目前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很多中介机构还具有“半企业、半事业”的色彩,由于大多科技中介机构依附性强、独立性差,因而企业内部管理也不完善,未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竞争性不强。因而政府必须要转变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中介机构推向市场,让市场去实现优胜劣汰。

3.政策法规体系

任何一项科技活动,包括科技中介的发展都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而我国目前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全面规范科技中介的各项行为,致使科技中介的许多方面处于法律真空状态,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另外,在政策扶持方面,仅有“四技活动”税收减免等少数措施;在机构制度建设方面,很多科技中介机构仍然参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非营利机构等新型制度尚未真正得到实施。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科技中介的正常、有序发展。

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模式的运作机理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运作机理既包括该体系内部的运作机制,也包括其服务的对象以及其服务的途径和方式:

1.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存在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子体系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由市场行业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三方而组成。建立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应以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为指导,组织管理体系为保证,行业体系为根本。这三者的地位不分伯仲,缺少任何一方或者任何一方职责不到位,都将使整个体系的服务职能降低;这三个子体系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高效运作。

2.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将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

中小企业创造了我国GDP的大部分,但是中小企业有自身特点的限制,难以实现自身的技术创新,但其对新技术具有极大的需求,需求是多样化的,需求的层次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一切决定了中小企业需要科技中介来帮助其获得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为科技中介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而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又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与保障,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才能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联姻”。

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所有的科技中介服务必须要有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中介自身的存在就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加速经济的运转,科技中介的存在就必须降低技术的交易费用,使技术的供给方更快更好的出让手中的技术,而技术的需求方能真正找到自身需要的好的技术,繁荣技术交易的市场,最大程度上是技术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真正完成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宋光华:《市场中介组织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2]和金生姜秀莲汪晓华:《技术中介机构运行模式探讨》[J].2001(4)

[3]李恒光:《我国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2000 (4)

[4]魏宜瑞:《科技中介机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4(7)

知识服务体系框架 篇4

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旅游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成分。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未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和完整的保护法律制度,相关研究也很薄弱。随着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旅游经营管理、市场秩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旅游知识产权保护中问题突出,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亟待加强。本文试图就如何建立旅游知识产权框架体系展开研究,为我国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提供参考。

1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健全旅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实现我国旅游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条件:为了把旅游业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国家旅游局确定了旅游业新的发展目标: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旅游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000亿美元,形成一批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城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到2020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主导产业,旅游业增加值要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要使旅游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公共服务的功能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就业容量显著增加、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要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目标,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高效利用的各种资源、与时俱进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成果,而旅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是解决目前旅游市场混乱、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创新积极性低落、旅游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旅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促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多样化旅游方式转型,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升级。旅游产业的灵魂是特色、文明的展现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体现,这是当前旅游市场最需要和最本质的需求。实现这一需求,要广泛倡导和推广“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品质消费”的理念,解决目前很多旅游地服务质量差、产品重复无特色的局面。这就要求旅游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提供有特色、有个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服务质量、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支撑。建立健全旅游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是提高旅游创新积极性、促进旅游市场繁荣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我国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旅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旅游产品与其他物质产品相比,具有无形性的特点。旅游产品是先购买后体验,旅游企业必须将产品信息详细介绍给受众,这个过程很难保守产品的商业秘密。过去,由于旅游产品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信息等很容易被复制,形成“一窝蜂”式的跟进。一些旅游企业花大力气开发的产品或服务方式被其他企业模仿,以低成本操作,造成开发者经济利益难以保证。如“农家乐”是浙江省海外旅行社最先开发的旅游线路,现在全国几乎各地都有“农家乐”线路,毫无新鲜感,“农家乐”的首创者却由于低价竞争等原因放弃了该线路的经营。“孤岛生存”几乎是与“农家乐”同时问世的旅游线路,所不同的是开发这条线路的温州人人旅行有限公司当时就注册了“孤岛生存”的商标[4]。这条线路推出后受到不少探险爱好者的欢迎,其他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旅行社也只能有偿使用商标。人人旅行社一方面很好地经营这一项目,另一方面因此获利,无形资产转化成了有形价值。可见,旅游企业的产品拥有知识产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

2 我国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评析

旅游知识产权的客体指旅游企业在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无形的智力成果和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主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的游览与休闲等旅游需求,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而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或游乐项目)、旅游商品及相关旅游服务的组合。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以旅游资源、设施、设备为物质基础向旅游者提供的服务性劳动才能最终满足消费者获得一次完整旅游经历和体验的需求,它是旅游者的直接消费对象。所以,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要素[1]。长期以来,我国比较重视传统产业(如生产、科研)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对服务型产业知识产权关注不够。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政府对旅游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与旅游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旅游发展中的旅游项目、旅游线路、经营模式、旅游商品等“克隆”现象非常严重,重复建设现象十分普遍,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此外,学术界对旅游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很少。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总库检索,1979—2008 年在国内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旅游知识产权方面的科研论文不足20篇,专门研究旅游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著还没有面世,对旅游知识产权体系形成提供的理论支撑极其有限。管理人员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知识匮乏,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门人才缺乏,造成旅游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较低,严重影响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旅游收入的增长能力。因此加强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体系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3 我国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体系研究

3.1 旅游知识产权基本类型分析

旅游业是新型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吃、住、行、游、购、娱”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类型。分析旅游知识产权的基本类型有多种角度。从内容上讲,旅游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及商业秘密与信誉保护权:①专利权。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依据《专利法》所享有的权利,即在专利的有效期内专利权人所享有的排他性权利,他人不得未经许可擅自为经营目的而实施[2]。在旅游领域中,专利权问题主要集中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设计方面。旅游商品的外观设计、旅游商品(如特色旅游食品、特色菜肴)生产配方、生产技术、包装等极其重要,应注重专利申请,避免旅游商品被仿制,导致假货泛滥,影响商品的品牌地位,降低游客的购买欲望。②商标权。商标是区别不同企业和服务的标记,如旅游地名、旅游企业名称、旅游景点与历史古迹名称、旅游服务标志、旅游企业在互联网上区别网页所有权人的域名、旅游线路名称、旅游地形象标志、旅游吉祥物、特有产品名称及原产地名称等,它能够帮助旅游者识别旅游产品,对旅游经营者树立形象、培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地、旅游企业应重视旅游商标注册保护,享有商标权的企业有权将其商标使用在营业场所招牌和其他显著位置,也可标志在服务设备、设施上或用于广告宣传媒介上,扩大影响,而其他旅游企业未经商标人许可,不能在旅游服务领域使用相同或类似的商标。③著作权。旅游产品生产设计和经营中很多环节都涉及到著作权的保护,如旅游规划文本、图件、旅游标徽、旅游项目创意设计、旅游活动策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线路名称、旅游广告宣传资料、旅游美术摄影作品、旅游电影电视录像作品、旅游雕塑等都可以通过著作权予以保护。④商业秘密与信用保护权。在旅游产品生产与经营中,也会涉及到商业秘密和商业信用问题。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3]。如旅游饭店的特色菜肴制作方法、旅行社客源渠道等都属于商业秘密,可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而商业信誉,则是社会对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方式和质量、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与拥护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综合的积极评价[3]。商业信誉是企业形象的形成基础,对提高企业美誉度、构建游客忠诚度具有积极作用。商业秘密与信用保护均属于旅游知识产权的范畴,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从范围上讲,旅游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涉及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商业秘密与信誉保护权等内容,见图1。从旅游知识产权产出方式讲,包括科研院校、旅游企业、旅游行政事业单位、个人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

3.2 旅游知识产权的结构体系分析

从结构体系上讲,旅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旅游知识产权的基本类型,旅游知识产权的研究,旅游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旅游知识产权的立法,旅游知识产权制度的制定,旅游知识产权的管理,旅游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与制度的执行,政府政策的支撑等,见图2。在旅游知识产权结构体系中,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相应政策是建立健全旅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支撑条件。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各类学术团体加强对旅游知识产权基本类型的研究,并组织相关机构、学校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培养旅游知识产权保护专门人才,提高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接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为旅游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基础。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在对旅游知识产权基本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由立法部门进行旅游知识产权立法,并由行政管理机构根据立法制定相应制度,成为规范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依据,这是建立健全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在此基础上,由管理部有效管理,保证旅游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得到执行,做到依法保护旅游知识产权。

4 我国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探讨

4.1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知识产权问题

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我国,旅游业知识产权还没有健全的保护体系和完整的法律制度,带来诸如市场秩序紊乱、产业创新能力弱、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旅游产业竞争能力提升。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旅游知识产权问题,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旅游知识产权研究投入,增加人才培养和宣传力度,为尽快完善旅游知识产权立法、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奠定良好基础,为建立健全旅游知识产权体系和高效执行旅游知识产权制度提供保障。

4.2 完善旅游知识产权立法与制度建设

完善旅游知识产权的立法与制度建设是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任务。因为知识产权必须经过法律的确认才能产生,法律范围之外的不构成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由国家法律保障实施。我国是世界上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但发展很快,短短十几年时间我国已经走过了许多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程,但是对旅游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尽快完善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立法、健全保护制度,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旅游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4.3 提高旅游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提高人们旅游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把自我保护与法律保护相结合起来是旅游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重要基础。提高旅游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首先要求企业领导人甚至全体管理人员要掌握相应的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策略,以“自我保护为主,法律保护为辅”,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或避免知识产权可能受到的侵犯;其次,要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创自己的名牌,积累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使之不断升值;最后,对侵犯自己知识产权的行为不能等闲视之,应积极运用有关的法律途径追究其责任。

4.4 强化旅游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目前我国多数旅游管理局将工作重点放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运上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明显不足。名胜古迹的开发争议、旅游城市象征性标志物的形象和使用权的纠纷、旅游企业域名争端、侵犯著作权的案件等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在旅游管理中不仅要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经营管理,更要维护正常的旅游经营竞争,引导旅游企业创名牌和保名牌并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需求,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忻全.论知识产权的新客体——旅游知识产权[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24-26.

[2]徐棣枫,解亘,李友根.知识产权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

[3]李正华.旅游经营管理中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21-25.

[4]章苒.为游线注册商标“名利双收”[N].华东旅游报,2001-08-30.

[5]王景平,刘书忠,陈万本.论旅游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J].德州学院学报,2004,20(4)∶85-87.

[6]胡允银,邓艺,马惠琼.我国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云南科技管理,2007,(6)∶60-62.

[7]杨美霞,张鸿飞.我国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紧迫性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6)∶560-562.

[8]李国本.一种旅游商品上的三项知识产权[J].成人教育学刊,2002,(4)∶12-16.

[9]王增强,闻建华,周静.论旅游商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83-85.

高校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框架构建研究 篇5

创业就存在风险, 影响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个人综合能力方面。而大学生基本上是从小初高直接到大学, 社会经验空白, 实践能力与经验欠缺, 创业过程中不免会出现闪失。学校则是通过创业教育体系对校园创业的教育、引导和支持服务, 以弥补创业外部因素的缺失。汪某直接走向社会, 脱离学校的政策支持;胡某某、李某的创业经学校审核, 为其提供免费场地、启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取得初步成功, 三位同学创业实践结果也证明学校创业教育体系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人才的培养, 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了解创业和创业者的素养, 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观察洞察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创业者素质;引导学生的行业和市场情况, 洞悉创业机会, 明确创业风险, 掌握创业过程、策略等方面的技巧和程序;通过活动的开展与参与, 鼓励学生的创业模拟, 体验创业过程, 积累创业经验, 促进学生创业潜能的未来性转换。

创业教育重在教育, 而教育资源往往集中于学校。创业教育内涵应融入大学精神、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探索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 政产学研联合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方伟, 2007) 。刘影认为国家应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宏观指导, 通过行政方式推动创业教育发展, 增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广泛性、系统性、规范化, 地方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创业营造有利的氛围, 高校明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 从观念体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师资体系、保障体系等七个体系方面构建创业教育体系。从宏观角度, 部分学者认为创业教育体系包括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社会支持体系 (李耘, 2008;刘万兆, 2011) , 邢大立则构建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为主导, 通过教育理念、教改、学科体系、师资、教育形式等工作做好创业教育“教”的方面, 政府做好创业教育的保障系统, 社会做好创业教育的支持系统。

创业教育体系由校内体系和校外体系两部分构成, 校外体系由政府、社会构成保障和支持体系;校内体系主要从课程教育体系、创业实践体系、师资队伍体系、教育模式体系、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李伟铭, 2013) 。创业教育实施过程, 应扩大创业教育实施广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增强课程内容针对性, 完善外部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 (张琳琳, 2008) 。曲殿彬指出创业教育体系应该从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包括学科、活动、环境、实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包括政策、师资、服务、文化环境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四个大方面进行建设。有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入手, 构建由知识运营、组织运营、资本运营等三大系统支持的, 由创业知识运营要素体系、创业组织运营要素体系和创业资本运营要素体系三大要素构成创业教育体系 (莫光政, 2011) 。

综之, 创业教育体系可分为目标体系、教育实施体系和社会体系, 教育实施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师资体系、实践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创业服务教育体系及框架结构

(一) 创业服务教育体系内容

服务指的是不以实物形式为其他人提供某些特殊的需要使其他人从中获益的活动。广义上说, 创业服务体系可以理解为创业教育体系;狭义的创业服务体系专指创业教育体系中针对创业主体创业实体成立到消亡的过程中, 学校组织对创业主体服务扶持工作。在校大学生的创业, 需要学校予以支持、指导和帮助, 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首先, 为创业者创业提供参考意见。大学生的自身问题尤其是创业前期的市场、行业、特殊人群喜好的调研等方面工作欠缺, 校园创业存在着盲目性。学校对创业进行评估, 根据学生创业策划书, 进行仔细的评估与筛选, 结合行业的市场行情与校园创业的整体安排, 给出评估意见与改善的建议, 对创业项目进行专项扶持。

其次, 为创业者落实政策支持。根据相关规定和政策, 从人力、物力、资金、场地和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为减轻创业者的资金负担, 提供项目基金或启动资金补助;通过校内创业孵化基地, 为创业者提供合同期内无偿使用的场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从技术方面的合作或转让支持创业;挖掘人力资源,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促进创业;利用校内机器设备、产出品等为创业者提供物力支持;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平台, 为创业者提供校内外的创业信息和平台。

再次, 为实体运营过程提供数据分析、运营方面的建议。创业者会忽视数据分析这项重要的工作, 或因能力所限不能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学校的为创业者提供运营数据分析服务, 总结出运营过程存在的问题, 为实体的发展提供建议。

第四, 对校内实体运营终结, 及时总结分析, 为理论和实践体系提供成型案例。校园创业是要促进创业的社会化进程, 必然会涉及到创业实体转型、消亡或创业市场化。无论是哪种情况, 针对每一个案例进行总结分析, 形成完整的案例分析模板, 为创业教育中理论体系、实践体系, 提供现实的教学案例。

最后, 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 打破象牙塔的封闭, 与政府、社会机构的合作, 宣传政府创业优惠政策, 为创业社会化和市场化做好政策支持准备;进行项目引进与合作, 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与资金支持;通过经验与技巧传授, 提升创业者能力和处理技巧;协调校内职能部门, 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便利。

(二) 创业服务教育体系框架

根据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可以得出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运作框架。与其他部门组织人员协调合作, 服务支持需要其他部门组织人员的共同努力, 同时也体现出其他部门组织人员对创业教育支持的效度, 两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关系, 共同作用下促进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完善。通过专业机构的设置, 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 宣传创业优惠扶持政策, 引进项目合作与基金支持, 聘请精英人员、专业人员进行经验介绍与传授, 协调校内部门为校园创业做好前期准备, 与相关人员机构合作, 做好创业中期服务工作, 对创业实体运营进行总结分析, 为理论、实践教学提供现实案例分析, 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见图1) 。

三、建议

校园创业支持的力度对创业运营的持续性呈现正向关系, 高校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下, 逐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加快创业理论体系改变, 增强师资力量, 活跃实践体系, 提升与校外组织机构的合作层次与力度, 加强校园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对校园创业进行有力的扶持。

其一, 育人是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 校园创业主体是大学生, 本身还处于学习阶段, 作为教育者应坚定育人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服务管理, 从育人的角度, 进行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运作相关制度和运作机制, 多方位、多措施提升工作效率, 促进校园创业实体转化;通过关注运营细节、扶持措施到位等工作, 促进创业实体健康成长。聚思于行, 教管人员是服务体系的具体执行者, 不仅明晰职权范围, 更应从思想上和实际行为上进行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综合角色的转变, 切实落实学校的扶持政策。

其二, 专业服务机构的设立。服务机构是服务工作具体落实的部门, 创业教育服务的实施涉及部门繁多, 工作繁杂, 无专属机构负责会造成工作混乱;增设专业服务机构, 统筹安排创业服务工作, 专职专人, 提升效率和质量, 更好地为校园创业进行服务。

其三, 合作是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的有效方式。创业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合作是实现创业教育的有效地途径, 横向合作与纵向合作, 校内合作与校外合作, 多方位立体式合作共同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此外, 创业者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通过数据分析对校园创业进行成长分析与支持, 这都需要创业者的坦诚与合作。

最后, 配套心理辅导体系的跟进。创业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多方面的不顺, 给创业主体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对创业成功的追求使得创业主体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虽然创业压力是创业主体自我挑战的一部分, 是必须经历和承受的, 但挫折会给创业主体心理蒙上阴影, 如不能及时解决, 对创业主体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创业服务机构, 对创业者进行分析和扶持的同时, 相应的做好创业挫折心理介入, 引导创业者走出挫折心理, 用积极地行动消除创业挫折的影响。

摘要:经济步入新常态时代, 创新创业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高校不仅承担着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方面的任务, 还且更关注于创业型人才的培育, 通过教育方式传播着创业的思想和思维模式, 组织活动加强创业实践。对于校园创业先驱者和实践者, 高校从多方面进行扶持, 务求创业的成功。相关的校园创业案例, 也从侧面证明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创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07) .

[2]刘影, 赵志军.论构建与实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01) .

[3]李耘, 李长安.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5) .

[4]刘万兆, 西凤茹, 李学东.创业教育本质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 (02) .

[5]邢大立.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08) .

[6]李伟铭, 黎春燕, 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 2013 (06) .

[7]张琳琳, 张桂春.美国创业教育实施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04) .

[8]曲殿彬.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知识服务体系框架 篇6

关键词: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知识体系,能力要素法,功能分析法

高层次会计人才指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具备硕士、博士学位,在企事业单位中担任会计部门主管以上要职的会计人员。高层次会计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型人才,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职业领域已然由传统会计核算拓展至价值管理、战略规划以及投融资决策等高端管理领域,这对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带来新的挑战。然而,目前的研究大都基于会计从业人员这一整体,缺乏对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研究。利用能力要素法,针对高层次会计人才这一群体,本文尝试构建其能力框架,并基于能力框架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期为我国会计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作出贡献。

一、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模式

基于Hager et al.(1990)以及陈佳俊等(2009)的研究,目前,关于能力框架的构建存在以下两种模式:

(一)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亦被称为“产出法”,这种方法重点关注工作的实际产出,以及人们对工作绩效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当前职位所承担的责任、角色以及所处的工作环境,并从中分析、提炼出该工作职位的职责以及所担当关键角色;其次,基于在复杂环境下对工作业绩的预期,制定若干可接受的标准,并结合上述职责和关键角色确定胜任力单元;再次,根据上述胜任力单元,分析其构成要素所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二)能力要素法

能力要素法亦被称为“投入法”,此种方法重点关注个体为了胜任工作所需具备的技能、知识以及职业价值。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曾指出,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构成要素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及职业价值。根据其建议,将功能分析法与能力要素法结合使用,是构建能力框架的最佳模式。本文拟采纳该建议,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环境高层次会计人才角色定位,推导出角色扮演应具备的胜任能力,最终,利用能力要素法初步构建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

二、高层次会计人才核心能力理论分析以及假设

(一)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关键角色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会计人才能力研究,其关键角色的划分标志通常包括如下几点:(1)专业技术职称,如高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以及助理会计师;(2)会计市场准入资格,如会计从业资格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3)其他,如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刘玉廷,2010)。而高层次会计人才作为行业的领头雁往往在企业内担任会计部门主管及以上职务,具备高级会计师职称,部分甚至具备会计领军人才称号。

(二)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指高层次会计人才基于一定的职业价值观,综合运用其专业知识,按照特定标准履行其职责的能力。高层次会计人才作为会计行业的领头雁,是行业发展的标杆,因此,应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够洞悉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会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并能够予以前瞻性的应对;应具备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以保证会计信息公允、可靠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应具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具体财务制度的能力,以应对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应具备综合运用企业财务信息,为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意见及建议的能力。刘玉廷(2004)指出,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过硬的财务管理的能力以及执业判断能力,能够在本单位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同时能够综合运用财务信息,为管理层经营决策提供意见以及建议。许萍和曲晓辉(2005)认为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领导能力等。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笔者假设,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

1. 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指人们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认知过程。逻辑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的运用可以帮助高层次会计人才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应对企业面临的层出不穷的问题。

社会进步依赖创新,一切创新活动都来源于创新思维,是人们创新思维的外化和结果。新时期,高层次会计人才将逐步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管理中去。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很难找到“教科书式”的措施以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创新的举措加以应对。而批判思维是个人治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综合,注重逻辑分析和判断的运用,提高批判思维可促使人们更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技巧,同时与创新思维相辅相成,只有充分认识到事物的长短利弊,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加以不断创新。

2. 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财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相互衔接依次继起的特点。高层次会计人才只有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充分利用企业会计人员提供的数据,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判断,从而提高整体“战斗力”。

3. 决策分析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不同政策的选择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有着质的影响。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不同的投、融资决策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高层次会计人才只有在具备上述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决策分析能力,才能在若干可供选择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实现企业发展的“帕累托最优”。

4. 人际沟通能力。

高层次会计人才往往担任财务经理等要职,对内需要向管理层报告企业财务信息;对外,需要与外部审计人员沟通以便更好地支持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这需要高层次会计人才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5. 持续学习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主要指高层次会计人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应不断学习,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以满足会计准则的不断变化以及所面临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要求。

三、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理论分析以及假设

根据能力要素法,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品质。如前所述,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决策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持续学习能力。而高层次会计人才专业品质以及专业知识的分析如下:

(一)专业品质假设

高层次会计人才的专业品质指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专业品质在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中处于基础地位,决定了高层次会计人才以何种价值观开展工作。2008年,IESBA发布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指出,会计人员要遵守如下基本原则:诚信、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保密、职业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比照征求意见稿全面修订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守则,并于2008年发布征求意见稿。结合国内外研究,笔者认为,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专业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遵守准则。

遵守准则要求高层次会计人才严格按照准则规定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不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不授意参与舞弊活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 严格保密。

由于地位的特殊性,高层次会计人才一般掌握企业内部的商业秘密。高层次会计人才要恪守保密原则,维护公司的正当权益。除特殊情形外,不得公开发布任何重要信息。

3. 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要求高层次会计人才在进行职业判断时,不能以企业业绩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会计政策,不能以个人偏好决定企业投融资决策,在工作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的态度。

4. 终生学习。

终生学习要求高层次会计人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面对准则的变化以及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或者利用外部专家的帮助等方式,持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二)专业知识假设

为满足工作的需要及掌握相应技能的要求,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掌握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专业知识是能力框架的“左膀右臂”,在专业品质的约束下发挥作用。许萍、曲晓辉(2005)指出,高级会计人才应掌握诸如公司治理、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企业价值管理、财务与会计相关理论、经济学以及行为学等知识。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如下专业知识:

1. 财务会计知识。

财务会计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中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理论、审计以及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些知识是基础,据此,高层次会计人才可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进而为提高财务决策有效性提供支持。

2. 预算编制理论与实务知识。

预算编制理论与实务主要包括界定编制主体、分配预算编制管理权限,确定预算编制的方法,执行已通过表决的预算,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调整。只有掌握了预算编制理论与实务,才能根据企业现有经营活动预测未来经营业绩,才能将经营目标细化,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指导与支持。

3. 企业战略与企业价值评估知识。

企业战略与价值知识主要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企业估值等。高层次会计人才作为企业会计的核心,在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管理层,只有正确把握企业自身的价值并能够公允估计其他企业价值,才能通过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高层次会计人才应掌握企业战略及企业价值评估知识。

4. 风险管理知识。

任何偏离企业战略目标的重大行为对企业而言都意味着风险,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内部控制即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即风险管理(李维安、戴文涛,2013)。作为企业管理层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在制定及实施企业战略的同时应注意偏离战略目标的行动,并加以不断调整。因此高层次会计人才应掌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

四、基于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专业知识体系建设研究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知识体系是构建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保证。新时期,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相应的专业品质、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为支持、保证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在教育过程中应设置相应的课程,搭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专业品质在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在其约束下发挥作用,加强对专业品质的教育在构建能力框架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而目前本科教育缺乏系统地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的过程,因此需要通过设置商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加强对高层次会计人才专业品质的培养。

专业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课堂活动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孵化师”的重要角色,通过任务的分配,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实现学生语言组织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决策分析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逻辑思维中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可通过学术论文写作培养。学术论文的写作首先需阅读大量文献,从文献中寻找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的锻炼。然而,目前学者大都在做Ball和Brown风格和类型的实证研究(陈冬华、李真,2015),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首先要加强方法课程教育,具备实证会计理论和计量经济学这些基础性课程。

知识的获取离不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实现知识的积累最有效的途径。知识通常包括职业基础知识、执业技能知识以及职业环境知识。其中执业基础知识指管理学、经济学一般知识,这部分知识的积累为高层次会计人才的终身学习和相关专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高层次会计人才而言,这部分内容属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设置相关课程。执业技能知识指高层次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为满足较高层次特定目的的需要而应具备的知识,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的核心,高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功底,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准则,能够组织开展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能够对企业中发生的合并、重组等重大的财务事项做出准确、合理的职业判断,因此,应具备企业估值、企业合并、资产重组相关知识;能够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应具备管理学、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据此,应设置财务会计类(具体包括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报表分析及预测)、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战略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企业估值与公司并购、公司理财前沿问题等方向课程。职业环境知识指高层次会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等方面的知识,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宏观环境,只有把握宏观框架,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合法、合规,因此,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法律法规、准则应用等内容。

知识服务体系框架 篇7

生殖健康 (reproductive health) 是指人类在生殖系统、生殖功能和生殖过程的各个方面处于健康和良好的状态。生殖健康在其发展的十几年中, 随着充分的探讨和实践也被赋予了更宽泛、更深刻的内涵。在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生殖健康”定义为:于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因此, 生殖健康表示人们能够有满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 有生育能力, 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和何时生育及生育多少。最后所述的这一条件意指男女均有权获知并能实际获取他们所选定的安全、有效、负担得起和可接受的计划生育方法, 有权获得适当的保健服务, 使妇女能够安全地怀孕和生育, 向夫妇提供生育健康婴儿的最佳机会。

2 我国生殖健康领域标准化需求分析

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以来, 我国致力于将生殖健康引入本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方案, 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积极开展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加强关注和满足特殊群体的需求。同时, 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网络的建设, 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并建立完善服务机构管理制度, 规范医疗文书和技术服务工作, 提高对技术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的监控力度, 制定产品技术标准, 确保产品安全;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 开展宣传倡导和健康促进, 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普及力度。

积极开展生殖健康相关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其对标准化的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对象需求

生殖健康服务的对象群体已由过去单一的妇女、少女转变为现在的所有需要和要求服务的人群, 特别是尚未有效覆盖的青少年、老龄人口、残疾人口以及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边缘和弱势群体, 而针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服务标准尚属空白。制定全面的、综合性的生殖健康服务标准是促进全人群生殖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之一。

2.2 服务人员需求

生殖健康服务的全面推广实施, 离不开相关服务人员的努力。调查分析显示, 多数基层服务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单纯的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 缺乏一专多能的综合服务技能, 不能很好地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且部分地区服务人员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识, 对生殖健康的新知识、新理论学习不够, 没有掌握好必要的健康教育手段和咨询技能, 不能有效地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服务以及咨询。因此, 规范化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行为, 以及严格的职业化教育、考核评审、资格认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信息化建设需求

与新时期生殖健康事业发展要求相比, 生殖健康领域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当多的地方重建设、轻维护, 重硬件、轻软件, 重网络建设、轻业务流程优化, 贪大求全、应用软件系统低水平重复开发等问题突出。二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许多地方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各业务部门协调、参与不到位, 严重制约着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滞后。各地信息系统信息标准化程度及覆盖率、准确率、变更及时率还不高, 对生殖健康服务支持不够。四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国家和多数省级人口计生委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尚未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

在充分认识、深刻分析标准化工作在生殖健康领域相关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后, 继续加快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进程, 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 对于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夯实各项工作的基础具有无法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实践证明, 标准化是各项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基础。

3 构建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体系

构建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体系是以信息服务标准规范体系为基础、以公共服务集成为载体、以第三方运营服务为枢纽, 针对广大育龄群众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的实际需求, 通过区域综合示范, 创建面向社区、家庭和个人的现代人口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体系, 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 实现生殖健康标准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 为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制定全面、系统、可靠和持续的国家人口与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技术层面看, 涉及到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领域的各项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殖健康领域工作的需求及应用提出的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体系框架 (如图1所示) 包括4个分体系, 分别为:服务基础标准分体系、服务设施标准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分体系、服务安全标准分体系。并根据实际需求, 进行二级类目的划分。

3.1 服务基础标准分体系

服务基础标准分体系研制在现代人口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领域标准化建设中所需的总体性、基础性、通用性的标准规范, 应满足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目标、总体规划的要求。服务基础标准分体系位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体系的最上位, 从功能上看, 它是现代人口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化工作提供宏观指导。服务基础标准分体系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包括基础通用和信息资源两个二级类目。

(1) 基础通用标准:主要研制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术语、标准体系、标准化指南等标准。

(2) 信息资源标准:主要研制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核心元数据、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字典规范等标准。

3.2 服务提供标准分体系

服务提供标准分体系研制针对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应用服务、应用系统相关的各种标准, 目的在于规范服务和应用系统的开发, 保证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的统一, 保障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善、性能优良、技术先进、架构开放, 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降低对特定开发商的依赖。

服务提供标准分体系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 包括服务与交换、流程与控制、应用系统建设3个二级类目。

3.3 服务管理标准分体系

服务管理标准分体系是用来支持现代人口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应用和存储、服务信息数据采集、处理、产品加工、系统运行维护的保障性标准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分体系解决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政策保障问题, 确保现代人口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建设的各类资源可互连、可访问、可交换、可共享、可整合。

服务管理标准分体系层次结构如图4所示, 包括质量管理、资质与评价、测试、运维管理4个二级类目。测试标准中包含了测试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等软件产品的各项指标与相关标准 (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内部标准) 所规定的指标之间的符合程度。

3.4 服务安全标准分体系

服务安全标准分体系是保证各类服务和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 以及保密性、可核查性、抗抵赖性、可靠性等技术和管理要求的标准与技术规范, 是保障现代人口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服务安全标准分体系层次结构如图5所示, 包括信息安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 其中安全管理中包含了服务的安全管理, 如公共服务伦理安全、知情选择等技术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本文给出了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发展蓝图, 指出了未来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化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及标准明细表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变化, 变得更加完善。

摘要:本文在充分调研分析我国生殖健康领域标准化需求的基础上, 构建了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体系, 并对每个分体系进行详细说明。加强标准化工作的进程, 对于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夯实各项工作的基础具有无法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关键词:生殖健康,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的报告, 1994年9月5至13日, 开罗.

[2]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年7月24日.

[3]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纲要, 2005年11月15日.

[4]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知识服务体系框架 篇8

一、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

近年来, 在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十分大的成果。但是,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建立健全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要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有准确把握, 如此方能推动我国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公共服务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设施;信息服务;安全检测以及体育指导等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体育公共服务内容中既包括物质方面, 例如, 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械等, 也包括人力资源方面, 例如, 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服务人员对群众进行锻炼进行指导的工作人员。信息服务类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体育锻炼人员对体育信息的实际需求, 通过媒介县群众宣传国家制定的体育目标以及给类方针, 使群众及时了解我国体育发展概况。

安全检测是保证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使群众可以放心的进行锻炼, 维护群众的省敏感全。体育指导指的是由专业的人员对群众的体育锻炼进行科学指导, 确保群众进行健康的运动, 避免不健康的运动习惯。

二、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坚持的原则

建构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为宗旨。早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 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减少因为收入水平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体育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一) 坚持社会化原则

目前,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在转型期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若政府, 强社会”的特点。政府的许多功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向社会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社会组织出现并取代了政府的部分职能。因此, 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 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 坚持多元化的原则

目前,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法面:一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者的多元化, 这既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也包括私人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 打破公共体育服务来源于政府的但以途径;二是服务与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要满足不同人群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要不断弥补城乡之间的体育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

(三) 坚持公平性原则

加强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要逐步实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的过程中, 要坚持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统筹城乡公共体育发展, 满足不同群体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在公共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平性。

三、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

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随着我国政府服务模式的转型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具体而谈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了国家、市场以及社会三个主体。

(一) 国家供给主体

国家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社会公共体育服务是通过其强制力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的。国家作为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具有公益性的特点, 国家机关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 是政府提供社会服务职能中的一部分, 维护了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权力。

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具有整体性以及普遍性的特点, 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权利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一方面政府是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引导者, 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政府指定的相关政策的引导, 另一方面我国公共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体育服务者提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政府需要政府加以协调以促进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 市场供给主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已经逐步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已经转变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的需求。

市场共公共体育主体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呈现出功利性的色彩。在市场供给主体在提供体育锻炼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人民群众实现了锻炼身体的需求, 另一方面提供体育服务的市场主体实现了自身的效益。

(三) 社会供给主体

社会主体是我国公共体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体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具有功利性特点, 坚持自愿与半自愿性的原则。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在我国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共体育组织, 另一方面是体育公共事业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组织构成了我国公共体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不断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做到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

二是要制定科学的发展原则, 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基本原则;

三是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 发挥群众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积极作用。

摘要:近年来, 在社会需求以及政府工作只能转变的要求下, 建立我国体育公共体系的要求越来迫切。加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了人们的身体素质, 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公共体育体系的建设中明确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以及建设的主要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内涵, 我国公共体育的建设原则以及如何加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理论框架,供需主体,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高艳敏, 张清华.试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

知识服务体系框架 篇9

关键词:教材管理系统,浏览器/服务器,框架体系,数据库服务器。

一、导言

自1999年以来, 随着高校规模扩招的进行, 在校学生数量呈几何倍数增加, 从原来的几千到过万, 甚至是几万。到2013年, 高校发展从规模扩张进入内涵建设时代, 各种先进的管理体制、信息化技术不断地被引入到高职院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现状分析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 教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也是非常复杂的一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 一方面因开设专业不同, 课程不同;另一方面, 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 因来源不同, 课程也不同, 就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来说, 同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 也因学生基础不同, 分为对口班, 普高班, 单招班。另外, 教材管理还涉及学校教学计划制定, 毕竟教材是跟教学计划紧密联系的, 学生专业不同、来源不同, 即便是开设相同的课程, 选用的教材也可能不同, 各种各样情况, 造成高职院校教材种类繁杂。我院仅2015年春季的教材征订品种就多达600余个。

高校的教材管理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 对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过去的教材管理中, 主要利用Excel统计各院部教材征订、使用情况, 统计汇总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录, 并且难以及时发现纠正, 核对费劲。而目前已有的一些主流教材管理系统没有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 不能满足学校教材管理的要求。因此从学校实际出发, 系统分析教材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详细设计各环节的具体流程, 设计开发囊括教材管理中如教材选定、发放、结算等全环节的管理系统, 势在必行。

三、系统设计

3.1框架体系设计

通常在客户机/服务器系统中, 由于客户机本身还需要安装运行多种软件, 这就限制了系统服务的使用。本系统摆脱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进而采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它保留了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全部优点且改进了其不足。很好的避免了“胖客户机”的出现, 十分易于实现不同类型网络的互连。使用过程中, 只需在web服务器上安装应用程序以减轻客户机的负担, 客户机只要安装浏览器就可以完成操作, 并由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的处理。本系统因数据处理量较大, 采用了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结构, 如图1所示。

3.2功能模块描述

教材管理系统按使用人员不同分为学校教材管理员、院部教材管理员、教研主任、任课教师、学生这几个模块。同时, 实行上级功能嵌套下级功能, 上级功能模块可查看下级功能模块所有功能。功能模块如图2。

1、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主要功能为查询, 分为学期教材查询, 教材单价查询, 教材价格汇总等功能。

2、教师模块。

教师模块包含教材征订, 教材查询。教材征订有时间限制, 指教师可在特定的时间内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征订教材;教材查询没有时间限制, 可以随时查阅教材清单, 选择合适的教辅教材, 也可以通过教材查询功能查询学院各专业各学期教材选用情况。

3、教研主任模块。

教研主任模块主要功能为教材审核和汇总功能, 教研主任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 审核各任课教师教材征订的合理性, 同时对教材做出评价, 并汇总本专业各任课教师的教材征订的数量、类别等信息。

4、院部管理员模块。

负责本院部教材审核, 教材汇总, 查阅本院部历年各专业各学期的教材征订情况。

5、学校教材管理员模块。

学校管理员是系统的主要操作者和使用者, 负责各院部教材的审核、征订、发放、结算等工作。本模块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 书费管理。实现对各院部学生应补、应退书费的计算, 和对缴费状态标记为已交/未交的学生名单进行汇总、查询、增加、删除等管理。

(2) 教材圈订。通过对各出版社新出版教材的整理, 圈定本学年教师可选用教材, 实现教师本学期教材管理中征订的圈订管理。

(3) 教材发放。对各院部、各专业的征订教材进行清点以及师生用书进行发放管理。

(4) 库存管理。对各院部、各专业库存教材进行查询、统计、汇总,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操作。

(5) 账目管理。对各专业征订、发放教材数目、账目进行录入、核对、分类汇总等。

3.3数据库设计

本教材管理系统采用的是目前最常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SQL SERVER 2008。它具有强大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扩展性, 可以组织管理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 并将它们直接存储到数据库中, 能够在不改动应用程序的情况下对数据库文件加密, 能自如控制存储在各种设备上的数据, 从移动设备、桌面系统到大型服务器。

就我校系统来说,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结果, 定义了用户表, 教材表, 院部表, 专业表, 教材入库表, 教材出库表, 教材发放表, 教材结算表, 教材零售表, 教师教材领用表等数十张数据表, 通过对数据表以及表中数据的操作来实现系统设计的功能。其中的关键数据表如下:

(1) 用户表 (User_table)

用户表用来记录所有使用教材管理系统的用户的有关信息, 创建了用户名、密码、真实姓名、校园卡号、用户类型字段, 其中, 用户类型分为:学校管理员、院部管理员、教研主任、教师、学生。

用户表结构如表1。

(2) 教材表 (Textbook_table)

教材表用来记录所选定教材的详细信息, 创建了ISBN号、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版次、数量、单价等字段, 学校教材管理员可对表内字段进行增减、修改操作。结构如下表2。

四、创新点

本系统在给予系统管理员最高操作权限的同时, 也给予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自主权, 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账号直接从系统中查询相关情况。

教师通过查看库存、选定教材等直接参与到教材管理工作中, 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各学期书籍使用和教材费用花费情况, 客观上提高了学校教材管理的透明度, 有利于促进教材管理工作的开展。

五、结束语

采用基于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结构技术开发的教材管理信息系统, 可与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共享数据服务器, 实现院部、专业、学生等信息维护, 教材征订发放, 库存、账目管理等功能, 系统流程化操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达到系统开发的初衷, 通过使用得到了教材管理员以及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黄智, 基于ASP.Net技术的高校教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1407。

[2]周丽莉、狄巨星、李耀辉、宋淑彩, 基于B/S结构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02。

[3]叶青、夏利民、潘泽强, 基于Web的教材选购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03。

[4]丁立明, 基于网络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903。

[5]洪晓斌 (刘法贵教授指导) , 基于.net技术的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01212。

上一篇:作品收藏下一篇:本科生科研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