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案例

2024-08-04

问题案例(精选十篇)

问题案例 篇1

关键词:问题学生,自尊心,教育合力,等待

在每一个班级,总有少数被班主任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有时比较严重,使班主任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我班有一个学生叫Y(化名),开学第一个月,许多任课老师向我反映他的种种不良习惯。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在行为方面:懒散,不遵守纪律;对老师不礼貌;脾气倔强,经不起批评;没有什么朋友,班集体荣誉感不强。在学习方面: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目标;作业不按时上交或抄袭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性格方面:性格暴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有缺点或错误时,不肯承认;做事懒散,不能坚持,遇到困难易逃避。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该生智力条件其实还可以,中考的成绩也不差,处于中等水平。Y对英语特别反感,不肯记语法不肯背。兴趣方面,发现他特别擅长画画,但是我也发现他有“早恋”的行为,并且严重到为“她”而读书。但是到了高二,她突然提出了分手,这一消息给他的打击相当大。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该如何进行有效引导呢?

一、案例分析

1. 心理原因

Y的中考成绩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超水平发挥,初中的知识比较简单,通过初三一年的努力,结果出乎意料地考上普高。而到了高中,学科知识难度大大增加。Y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经常不做,长此以往,自然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由于中考的一次偶然成功,父母对他学习上的期望很高,当看到学生成绩差之后又特别失望,对Y的心理影响特别大。

2. 家庭原因

Y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他有一个比他大8岁的姐姐,姐姐比较照顾他。由于有的家庭重男轻女,所以,有的非常溺爱男孩,Y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里的事情基本不干。中考的时候,为了让他努力学习考上重点高中,父母对他提出的许多无理要求都满足。面对挫折与困难,自己不会与父母主动沟通,也没有毅力克服困难,造成了自暴自弃。

3. 评价原因

母亲读书很少,认为孩子只要将书读好就行,什么要求都满足他。父亲性格急躁,没有及时引导与沟通,更谈不上鼓励。据了解,他的父亲一整天也只对他说一句话:“Y,起床了,上学去了。”家庭教育的不当,造成Y养成了极差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有的老师对问题学生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孩子作业不完成时,经常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积极影响

对Y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老师家长配合好,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可以改变他的状况。

(1)发展画画特长。后进生往往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与“自我封锁”心理,如果让他察觉你想转化他,一般往往是拒绝接受,如果能像流水无痕般地帮助他,那么效果就会好得多。为此,每次班级出黑板报,总是让宣传委员带上他一起出谋划策。通过班级学生与他的交流,转移其注意力,增强其责任心。

(2)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Y的数学思维能力相当强。我与数学老师沟通后,数学老师多次在数学课上表扬Y。同时,让同桌与他共同探讨数学问题,让Y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3)呼唤同学友情,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他喜欢打篮球,我就让班级里男生随时叫上他;他喜欢唱歌,我专门组织了一次班会,让他一展歌喉。不出两个月,Y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很多,作业能认真完成。特别是数学作业,总是第一个交。Y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提高,集体观念增强了,同学关系融洽了。

(4)对于“早恋”问题,通过主题班会,进行疏导。要让高中生明白自己所处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树立远大理想。当然,对于“早恋”这类问题,除了引导,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慢慢会让他感觉“她”也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

(5)与家长进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爱学生。一方面,我跟Y的父亲沟通,希望家长对孩子采取肯定的态度,不要一味埋怨和批评孩子。另一方面,做好Y母亲的工作,让她明白溺爱只会害孩子,鼓励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多用身边的好例子去引导他,让Y学会积极向上。

三、教育效果

在家长的配合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生的状况有了可喜转变,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揭晓了,他两个B,两个C。我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了他,从他的声音中,能感受到他从未有过的喜悦。我相信,这次简单的成功,也一定能给他带来极大的自信。在英语听力考试的第一次考试中,Y考了21分(总分30分),这是他改变后获得的最大回报之一。

四、结束语

问题案例 篇2

马晓琳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忽然涌进来一群学生,个个叽叽喳喳地都冲着我喊:“老师,老师,咱们班的一堆人被校长抓住了。”听闻,我马上放下笔走出办公室,孩子们直接带我来到了操场。只见操场上六七个我们班的学生个个低着头,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压下一肚子的火,逐一询问事情的经过。原来以前教学楼过道的一扇门不知被谁踢坏了,孩子们觉得好奇都爬进去玩,并称之为“鬼屋”。这次我们班的几个进去玩的时候刚好被校长看见了,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看着一个个调皮的样子,我也有心惩戒一下,于是厉声说道:“到底是谁把门踢坏的?”孩子们都说不知道,只有小鱼一人不假思索地说道:“是丁当踢坏的,他亲口告诉我的。”看着他信誓旦旦的样子,于是我专门花了些时间来调查这件事情,结果证明:这扇门早已经不知被谁踢坏了。于是我让每个人下午都把家长请来,把门修理好。小鱼又是冲口而出:“老师下午我们自己带工具来修可以吗?”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庞,我心想:反正也就只是想惩戒一下他们,既然知道错误,自己也能去主动改正错误,顺便还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说道:“自己修理要注意安全。”下午孩子们还真的自己动手修好了门板。本来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我心里还一直在想小鱼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挺强的,本想就这件事情在全班先批评一下他们的错误行为然后再表扬一下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却又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是国庆节前,学校组织“迎国庆古诗文诵读”活动,要求全员参加。我之前选定的领诵人员因声音有些小,音乐老师换成了别人,就在这个角色被宣布换成别人的时候,小鱼和班里几个调皮的孩子一起哄堂大笑,此时那个被换下去的领诵孩子非常难受,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中午家长就打来电话,说是孩子一回去就哭而且也不吃饭,问了半天才说出原因。家长希望老师能批评教育一下那几个幸灾乐祸的孩子。下午一上班,我就走进教室,询问事情的始末,这次又是小鱼说是丁当带头起哄的,班里其他孩子却不吭声。(后经调查当时大家是一起笑的,只是小鱼笑的比较夸张,而且连蹦带跳的。)鉴于这两件事情都与小鱼有关,而且小鱼都有推卸责任,撒谎的迹象。这次我没有向上次一样简单处理,而是把小鱼叫到办公室和他促膝长谈了很久,最终孩子哭着说道,这都是跟爷爷学的,爷爷每次遇到事情都会推卸责任,而且他也看不惯那位同学的作风。听着这些话从孩子稚嫩的口中说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很有必要和家长谈谈。于是在放学后我单独留下了小鱼的奶奶,将发生的几件事情连带小鱼近期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孩子告诉我的话一并告诉了小鱼的奶奶,奶奶听完跟我略加解释,说是爷爷脾气不好,经常打骂小鱼,孩子从小就跟爷爷不亲,而且急了也会和爷爷对打,希望老师在学校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听到这里我心想,爷爷的问题是一方面,但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存在的,不能忽视。正想再和奶奶沟通沟通,此时奶奶就着急地说还有事先走了。后来奶奶又来找我了一次,说是这段时间她隔三差五就要问问孩子这两件事情,孩子的说法非常一致,而且言外之意就是

小鱼没有撒谎,老师有偏袒之心。听得出,小鱼的奶奶很有情绪,心里想着现在都是隔辈亲,爷爷奶奶只是一味的疼爱孙子,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于是我提议说道,要和妈妈沟通沟通。小鱼的奶奶一口拒绝,说是孩子的妈妈说了,孩子的事他管就行了。听到这里,我也只能作罢。但内心却是对家长的担忧。不是担忧他对老师的意见而是担忧他对孩子的偏袒。以我对小鱼的了解,我猜想他对奶奶隐瞒了更多他不对的地方,强化的是别人在这件事中的错误,我的心情愈发沉重。面对小鱼的撒谎、逃避责任我的心隐隐作痛,因为这个孩子很聪明,一直以来我很喜欢,也许就是因为聪明,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的聪明开始在各个方面蔓延开来,包括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课堂上调皮捣蛋,完成不了作业就找各种借口不来学校,或者干脆奶奶帮着写。我想孩子的这些个表现和家长对他的要求和偏袒是不无关系的。不忍心这个孩子就这样沾染不良习惯,于是我决定和小鱼的妈妈再沟通一次。在谈话中,我把这两件事的整个过程都告诉了小鱼妈妈,让小鱼妈妈对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心中有数,同时把我对孩子的喜欢和担心告诉他,面对我的坦诚和真诚,小鱼的妈妈说:“马老师,谢谢您今天这样坦诚的告诉我孩子的情况。其实我也感觉到孩子有不能直面自己错误的这个毛病,总喜欢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每次我都想好好的和他谈一次,但当我们都坐好后我又不知该怎么跟他谈?”真是一位可爱的妈妈,她把每次和孩子的谈话都要搞成两国会晤的形式。我告诉他:“孩子的问题应从一些事、一些话中去发现,发现后就要及时引导。这种引导是无声无息的,潜移默化的,当您和孩子像谈判

似的坐好时,先别说您有没有准备好,孩子已经变得异常紧张了,您还怎么和他沟通,充其量就是你说他听,这不是沟通。我建议您首先自己要重视和直面孩子这方面的问题,平时的谈话和事情中孩子一定还会埋怨别人,所以对他的引导和纠正就要在平时做起来。时间久了,这种意识就会在孩子的心里变得重要了。要学着改变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希望这次的谈话能让小雨的妈妈有所思,有所悟,至少能正确面对孩子的问题。

我们常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就有一个问题家长,而这个问题家长往往是对孩子的爱偏失了方向才导致了问题。就像小鱼的奶奶、妈妈,听到小鱼的辩解于是就认为孩子委屈了,冤枉了,没有客观的、理性的去想一想在这件事上小鱼到底错在哪,这件事情的处理小鱼会从中收获什么。如果片面的听从孩子的话,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就是:责任可以逃避,错误可以隐瞒。家庭是孩子生活的起点,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也是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是父母用人格、品质、学识、情感以及生活习惯给孩子以熏陶的基本教育。因此,父母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性格、习惯和行为,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成员自身的行为不良,是导致孩子行为发生偏差甚至犯罪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问题家长”,才会诞生许许多多的“问题孩子”!因为是父母将一颗原本纯洁无暇的心熏染、教育成了有问题的心灵!

留守问题学生转化案例 篇3

案例主题:如何促进留守问题学生的转化,使问题学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本案例就如何转化留守问题学生,提出了几点看法,以供大家讨论。

问题由来:我们班有个叫洋洋(化名)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常年不归,把洋洋托付给爷爷、奶奶监管照看,这就成了一个留守学生。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对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与家庭三个方面,如果有一方教育不能及时跟上,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从现实情况来看,孩子都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特别是儿子儿媳把孙子交到自己手上之后,就更不得了。百依百顺,溺爱有加。唯恐“小祖宗”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小孩都是最聪明的,一次得逞就掌握了你的规律,能次次得逞,只要一使出“杀手锏”,他们就投降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娇气也就惯出来了,再想笼住他的心就难了。因此,爱也是需要有节度的,一味的溺爱到头来就不是爱,而成了害。洋洋的爷爷、奶奶也不例外,对小洋洋往往只负责照顾吃饭、穿衣等生活事项,而在洋洋的思想、品行、习惯、学业等方面教育简单,甚至放任不管,同时由于网吧与成绩不理想诸多因素的影响;洋洋变成了留守问题学生。作为洋洋的班主任我深感忧虑。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怎么教育、帮助洋洋进步呢?便是我思考的问题。

情景再现:怎么帮助洋洋进步,我从四个方面入手:

1、我与洋洋的父母取得电话联系,对他们说:作为父母,谁都想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衣食无忧。于是你们背井离乡,含辛茹苦,到外面打工赚钱。可是你们的良苦用心,孩子又是否知道?孩子又是否理解?可能你们重视物质供给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教育。要知道育人更是育心!与孩子相隔千山万水,但并不代表你们不能心心相应。如今社会交通和通讯都非常发达,一个电话,一句嘘寒问暖,抓住一两天的假期来看看孩子,这都是举手之劳,可这却是你们和孩子沟通的桥梁。问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状态,发现孩子有不对的苗头适时地教育,或者和孩子说说你们打工的辛酸,钱来得多么不容易,读书有多么重要。只要和孩子能经常这样交交心,聊聊天,我相信你们父母也能够做到“远程教育”的。于是他们答应每星期与洋洋电话联系至少一次,通过亲情电话热线,让他觉得父母就在自己的身边,时刻“看”着自己、关心自己、鼓励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也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这样他便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从而正常地学习、生活。

2、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就是天职。让学生知道,除了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以外,还可以从老师这里获得爱,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一样可以健康成长。班主任是一班的代理家长,尤其是留守问题学生的代理父母,我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除了做好教学教育本职工作外,还充当第二角色——代理家长。对洋洋我除了在物质上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帮助,通过交流沟通,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就像他父母一样关心他的成长。

3、我引导班级其他同学争做洋洋的朋友,同辈之间更容易亲近交流更容易相处。在学习上多帮助,在生活上多关心,在思想上多交流,使真挚的友情变成汩汩流淌的“亲情”,让洋洋有在“家”里的感觉,甚至比在家里更温暖。

4、情感的沟通仅仅是第一步,这还不够,要转化洋洋还需要实施第二步:教会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陪养认真听课的习惯;洋洋平时放纵惯了,上课老是不能够专心听讲。针对情况,我就着重培养洋洋认真听课的习惯,安排一位品学兼优的同桌,一方面是给洋洋做示范成为他最直接的榜样,另一方面是时刻提醒洋洋注意听课成为他最好帮手。

二是培养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洋洋是个聪明的孩子,可就是有一个毛病——学习“磨蹭”得很,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果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就着重训练洋洋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并逐渐增加。每次按要求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后,我都给一定的自由时间,让他玩个开心,使他懂得“学要学个踏实,玩要玩个痛快”的道理。要求他一坐到书桌边,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当天的作业必須在当天完成。这样坚持训练了一段时间后,洋洋逐渐形成了专时专用的习惯。

问题案例 篇4

一、典型问题案例应体现情感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促进学生内在学习情感激发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学工作者的任何教学活动, 学生进行的任何学习活动, 都需要建立在积极情感因素基础之上,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抽象性、复杂性的教学形式, 更加需要情感的有效支撑, 而情感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能动探索、有效解答的内在源泉和保障。问题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的选择时, 可以抓住数学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以及历史性等激励特性, 设置出切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情感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活动, 得到内在情感上的共鸣, 形成积极向上、自觉主动的内在学习情感, 实现“自主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

案例1:一辆汽车从A点出发向西行驶100千米到达B点, 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50°走了200千米达到C点, 最后改变了方向, 向东行驶了100千米达到D点, 求的值。

案例1是关于“向量的概念”知识的问题内容, 通过上述问题案例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上述案例将该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行程问题”进行了有效结合, 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 使学生内在心理受到“刺激”, 有效实现探究问题、主动思考等学习情感的激发。

二、典型问题案例应具有丰富性, 凸显知识整体特性, 促进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2:设O、A、B为平面上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 求证当实数p、q满足1/p+1/q=1时, 连结向量的终点的直线经过一个定点。

案例2是有关“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识的数学问题案例, 教师在该问题设置时, 遵循新课标标准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索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抓住该知识点内容的密切联系和区别, 在深刻研究分析教学目标要求基础上, 所设置的一道数学问题案例。在解答中,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特性,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找寻问题解答思路和途径, 在探析过程中, 学生发现“本题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平面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能力”, 经过讨论辨析, 从而得出解答问题的方略是“定点应该是点O、A、B确定之后能由之唯一确定的点。可以采用构造法, 在连结两个向量终点的直线上任取一点, 依据向量共线的条件列出向量之间的关系式, 转化为与已知条件有关的量, 再将变量特殊化, 即构造出定点, 可以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求证。”

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抓住了数学问题案例内容的丰富特性, 认真研究分析各知识点之间关系基础上, 所设置的一道具有整体性的教学问题案例。学生在解题中, 探究知识的能动性和思考分析的发散性得到了有效凸显, 并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 找寻到解答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典型问题案例应彰显时代性, 符合高考命题要求, 促进学生综合数学思想提升

众所周知, 数学知识内容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时代特性越来越强。通过对近年来,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以来的高考问题案例的分析, 可以清楚的发现, 问题案例的设置更加注重实用性, 更加注重能力性, 更加注重发展性。而且, 高考试题的综合性更加鲜明, 包含着更多的能力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时, 首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认真研析高考政策要求, 实现与高考政策的同频互动。其次, 在问题设置时, 不仅要注重问题的综合性, 更要重视问题的思想性, 引导和教会学生运用发现的、整体的目光, 让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进行类比、化归、分类、辨析等数学思想的运用,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案例3:已知向量, 定义函数 (1) 求f (x) 的最小正周期和最大值及相应的x值; (2) 当时, 求x的值。

案例4:如图, 摩天轮的半径为40 m, 摩天轮的圆心O点距地面的高度为50 m, 摩天轮做匀速转动, 每3 min转一圈, 摩天轮上的点P的起始位置在最低点处。 (1) 已知在时刻t (min) 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f (t) =Asin (ωt+φ) +h, 求2 006 min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 (2) 求证:不论t为何值, f (t) +f (t+1) +f (t+2) 是定值。

上述两个问题是有关“三角函数”的高考问题案例, 通过对上述问题案例的分析, 可以发现, 案例3在解答过程中, 需要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法、辨析法, 案例4需要运用化归、整体、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对这些问题案例的分析和解答, 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促进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品质。

总之, 问题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思维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紧扣典型问题案例特性, 凸显学生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在感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中, 实现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双提升。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标纲要及学科实施纲要要求, 对当前高中数学学科问题教学中, 运用典型问题案例进行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论述。

问题学生转化案例 篇5

案例基本情况:

丹丹,女,13岁,七年级学生,家距就读学校二三里,生活习惯较好,每天清早自己起床弄早点吃了后按时走路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但学习习惯很差,从来不做家庭作业,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听讲不用心,有时干脆埋头搞小动作,屡次说教都不起作用,成绩下降明显。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可以说是问题学生了,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过分自卑。丹丹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他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严重伤害,通过询问其他的同学,我知道了她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并且听他母亲说丹丹曾经被狗咬过4次,每次都注射了狂犬疫苗,丹丹认为自己不聪明了是疫苗惹的祸,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了,导致她意志消沉,甚至变得自暴自弃了。

2、逆反心理。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对教师的简单说教,喜欢从反面思考,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而在丹丹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因此,她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教师对她进行教育,他会不理不睬,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模样。

3、意志薄弱。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有求上进的愿望,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但许多学生往往不能持久。像丹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他的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又让惰性占了上风,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

二、家庭教育的原因。

1、教育方法的粗暴。她爸爸对丹丹在生活方面极其宠爱,对她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孩子应该弥补他们的缺憾。因此,他对丹丹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丹丹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2、家长的宠爱。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丹丹爸爸整天忙于工作,妈妈外出打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祖辈对其比较宠爱,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祖辈总是有求必应。这无形之中给孩子形成了一种固执的性格。采取的措施

我了解情况之后,结合自身的认识,认为学生的主观因素才是决定性因素,而家庭、学校的因素都是次要因素。所以,我常对丹丹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满足丹丹心理方面与学习方面的需要,帮助她正确地了解自己,确立适当的生活目标,教她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作了以下工作: A、以激励的教育方式,唤起她对学习的信心。

为了消除丹丹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我经常对同学说:“看,丹丹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丹丹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渐渐的,丹丹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对学习也开始有了信心。B、积极鼓励,合理调适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问题学生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绝对是个好办法。有一次,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她热情高涨,参加了100米短跑赛,并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我趁热打铁,把她的这一成绩反复在班里进行表扬,并通过学校广播表彰了她的这一成绩,此时,她的成就感就溢于言表。

C、家校沟通,促进自觉性的培养。

首先,我找家长谈心,我真诚的告诉家长,不能盲目的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同时详细地分析了丹丹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平时可以多鼓励他说说学校里的事,并给予孩子适当的建议,使他渐渐的乐于表现自己;实施奖惩结合制度,如果最近一周作业的书写有进步或者正确率提高了,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相反则有相应的惩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并给予积极地鼓励,家长、老师常见面

交流,并当着孩子的面总结做得好的地方与有待改进之处,从而共同督促孩子认真学习。不给孩子零花钱,实在有必要给的话,也要以奖励的形式发给孩子,让他感觉到钱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体会到凡事只有努力过才会有报酬,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作为家长,每天应抽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交流,了解当天老师讲的内容,学校里发生的事、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等,家长也在一旁看看书籍、报刊,形成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她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辅导效果。

“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实践案例 篇6

一、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1.(“导趣”)问题一:怎样测量学校旗杆高度?(要求不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问题解读:首先播放几张在华南师大数学系拍到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照片,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然后让学生想各种怪办法解决问题一,如:将旗杆放倒;把旗杆砍成几节;爬上旗杆;用氢气球将绳子带上旗杆顶端……这些“山寨”的趣法与后面“利用数学模型”解题方式形成对比。

问题解决方式:本问题由学生自由口头回答。

2.(“导向”)问题二:怎样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中测量旗杆高度?(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问题解读:这个问题的设置比问题一要具体,括号里的附加条件也不一样。它的提出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方向引导到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来。教师先介绍阳光的直射原理和几个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带领学生一起通过简单的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进行求解。

问题解决方式:本问题由教师带领几个学生示范解决。

3.(“导疑”)问题三:没有阳光的天气,利用其他简单工具能测量旗杆的高度吗?供选择的工具有:电灯、镜子、标杆、卷尺、绳子、秒表、照相机等。(要求有一定的数学思想。)

问题解读:这个问题的设计不同于问题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给予学生更加朦胧的解题途径,同时带给学生更多的困惑。它的设计妙在针对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自身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激发其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问题解决方式:学生自由分组,分工合作,讨论敲定测量方案。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工具实地测量。小组成员由记录员、测量员、计算员、解说员等组成,各司其职。教师组织小组间开展竞赛,哪个组测得的数据误差最小,哪个组将获胜。

4.(“导法”)问题四: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还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哪些测量问题?如:河流的宽度、楼间距离、山峰的高度、雷区长宽等。(构造相似三角形,标出线段,列出式子。)

问题解读:设置问题四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能力形成的基础上扩充、延伸已经构建好的图式,重新搭建知识结构体系,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得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还会“用数学”。

问题解决方式:本问题由学生构造相似三角形,建立数学模型独立解决。

5.(“导馈”)问题五:通过今天的课,请你按照自己的理解,描述一下什么是“数学建模”。

问题解读: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反馈的不只是数学知识,关键在于通过解答前面的四个问题去形成某种“数学思想”。学生对问题五的答案各抒己见,各自谈出自己对“数学建模”的理解。这个题目教师不设置标准答案,重在让学生意会!

问题解决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二、“问题导学”教学策略自我构建

“问题导学”是本人在综合问题探究、建构主义、以教导学三种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并结合个人教学特色总结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本人教学个性的提炼。经历这次公开课后,我的教学风格逐渐成熟,备课、上课更加水到渠成。我将“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的精髓浓缩成六个字:“三中心,五引导。”具体诠释如下,以供教学同仁借鉴。

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三个中心。

(1)教学内容以“问题”为中心。每个环节建构一个问题,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线索贯穿课堂。让教师带着问题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学。

(2)教师教学方式以“导”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形成技能,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3)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学”成为课堂的重头戏,要以“学生学”来带动“教师教”。让学生感觉自己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2.“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策略五部曲。

(1)“导趣”。通过感情调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导向”。指示教学目标,引导学习方向,使学生进入自主性学习。

(3)“导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层构建学习问题,激起疑问。

(4)“导法”。反思诊断,总结方法,培养技能,改变、扩充学生图式。

(5)“导馈”。引导学生反馈,及时矫正;锁定学生,问题跟踪,获取反馈。

问题案例 篇7

一、公共管理学科特色

1、综合性。公共管理学科一门综合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公共管理主体管理公共组织及其行为的规律的科学体系, 其不仅拥有厚重的理论背景, 而且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所涉猎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 有基于此也就要求所有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更具有综合性。

2、实用性。公共管理学科实际上就是一门运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应用性科学, 一般来说公共管理学研究多以问题为导向, 研究如何解决某类公共问题方法或手段的内在规律, 并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归纳总结。

3、交叉性。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是基于其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的问题内容而言的。公共管理学科以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 对某一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都必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及案例选取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理论与现实结合, 完善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它不仅仅是教师讲某一理论和相匹配的案例结合起来的一起分析, 更是一种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的接轨。

2、丰富教学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一般来说, 社科类学科教学总是显得比较呆板, 学生会认为理论性太强, 课堂缺乏一个活跃的气氛。然而案例教学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好方法, 现实性的案例总能给学生一些可触感, 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公共管理案例更是让学生感同身受, 这样案例教学不仅是对教学形式的一种丰富, 更是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实现教学相长, 促进教学工作接地气。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若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老师单向将只是传输给学生, 总难免有些狭隘之疑。实际上, 教学也是老师学习一个很好的形式, 这种学习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上, 也更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再思考和更跟新上。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性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都是很具有实时性的, 在案例对认识收集、认知、分析、讲授系列过程中, 实际上也是帮助教师学习到了更多的新知识, 并使得教学工作接地气, 不归属空中楼阁。

(二)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关于案例选取的一些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早已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问题, 在理论研究上已然有很多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教学也已是相当普及, 但存在的问题也依然是很多, 尤其是在案例选取上。本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案例选取存在的一些问题小作阐述。

1、难离理论式讲授, 案例少。

虽然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在教学中长期以来都在极力推崇案例教学, 但或许是出于社科类学科的通病, 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还是难以走出思辨的窘境, 难离理论式的讲授, 选取案例很少, 甚至是以老僧读经般的精神去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咀嚼无味的理论。

2、陈年旧事, 缺乏时效性。

不容否认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存在很多经典的案例。但公共管理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总具有的时代性又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时效性, 如此说来, 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案例也就必然不存在永世的经典。

3、不具典型意义, 缺少代表性。

案例作为个案来分析研究, 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为了找出解决这问题的具有普适性的方法, 无论基于哪个原因都无疑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而现实总会有不少教学案例的选取过于随性, 不能代表某一类问题或说不具备典型性。

4、过于高大全, 脱离实际。

当知识也有了统一的标准, 总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大全的东西, 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不外于此。在标榜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标准化后, 不少教师容易在教学中紧扣标准要求, 在选取案例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模范案例, 而忽然了现实环境, 严重脱离实际。

三、关于案例选取的想法

1、穿插讲授, 突破理论化的枯燥。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考虑数量和质量, 还应对案例出现的时机予以考量。案例扎堆出现容易偏离中心理论主题, 理论过于集中又容易让学生反感理论的枯燥, 所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穿插进去案例显得尤为重要。

2、结合最新时事, 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前文我们已经对案例时效性的重要做了相关阐述, 新的时事总会具有很强吸引眼球的功能。教学过程中选取新时事作为案例来讲解, 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案例相关理论学习的兴趣, 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用更多理论知识去分析时刻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3、讲典型, 注重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案例不仅有很强的代表性, 也很能加强人们对它的兴趣。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典型性案例的一般都是一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广为人知的事情, 选择这类案例来结合理论讲解, 能很好地带动大家参与到课堂的案例分析中来。并且, 由于大家都案例有一定的了解, 在参与分析中也会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有较好的思考和发言, 这也是案例教学中极为难得的。

工业企业电能质量问题诊断案例 篇8

一、前言

电能质量在近几年已经成为广大供用电各方日益关注的问题, 特别是拥有大量敏感电气设备的电子制造业、设备生产厂、纺织业、食品业、造纸业、化工业、冶金业等。工业用装置和设备, 包括微处理控制装置和电气装置, 除了断电外, 对各种类型的电力扰动也很敏感 (工业电路示意图见图1) 。对这些用户来说, 电能质量和扰动特性的测量是很重要的。

引起电能质量扰动的因素通常有负载转换、系统故障、电动机启动、负载变化、非线性负载、间断性负载以及电弧炉。这些因素可造成许多扰动现象, 如冲击、低功率因数、电压骤降、谐波畸变、断电、闪变以及信号电压等。

电能质量测量分析是发现引起电能质量扰动的重要一环, 可以用来确定设备误动作的原因。电能质量测量分析的内容包括日期、时间、受影响设备清单、各电能质量参数值, 精确的信息可以为解决方案提供有用的线索。电能质量测量分析仪能快速、系统地显示这些有用的信息。下面就通过两个具体的电能质量案例, 讨论如何分析工业企业的电能质量问题。

二、案例分析

1. 案例一:三相马达的故障

某企业有一个大型的三相马达, 在使用的3年中, 每年都要出现两次故障, 企业找来了供电企业和马达的制造商, 但是双方都互相推诿, 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此用户外请了一个独立的集成商, 为马达供电系统进行了一次电能质量测量, 以确定马达故障原因。

(1) 测量

首先将Fluke 434手持式三相电能质量分析仪连接到为马达供电的电路中, 按下View Config (查看配置) 按钮。仪表上所显示出的配线图证明, 电路连接正确, 配电类型为三相三角型。然后按下Scope (示波器) 按钮, 观察三相的波形和数字读数值。根据显示的数值之间的差进行判断, 确定在相线之间存在不平衡问题 (见图2) 。

为了收集更多的信息, 将数字读数切换至电压、电流、频率档。该屏幕上所显示的电流读数更高, 且不平衡 (见图3) 。

将显示切换至三相不平衡档, 检查了电压和电流值以及矢量图, 查看马达是否在可接受的极限范围内运行 (见图4~6) 。

最后, 为全面起见, 从菜单中选择了谐波功能, 以确认谐波是否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一 (见图7、图8) 。

(2) 数据处理分析

从不平衡测量中可以看出, 不平衡引起了非常大的相电流。又检查了马达的技术指标参数, 确认相电流超出了马达的额定值。通过观察三相的数据, 跟踪到电流不平衡是由于一个相电压的过载造成的。

进一步检查发现, 在3年前安装设备时曾将车间所有的单相负载都连接至同一根相线, 这引起了电力系统的明显电压三相不平衡, 使导线和马达绕组的工作温度升高, 造成事故。

(3) 结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应将车间的单相负载在三相之间进行平衡分配, 降低总的电压不平衡度, 从而降低了马达处的电流不平衡。

2. 案例二:网络集线器的故障

一台工业设备和一个网络集线器存在着通信故障。在初步检测的数据收集阶段, 将设备故障现象和端口故障归结为集线器设备安装。在设备公司费尽周折设置了全部的硬件和软件选项后, 怀疑与设备供电的电能质量问题有关, 于是利用Fluke 434三相电能质量分析仪检查是否为电能质量问题引起的故障。

(1) 测量

在将Flukl 434连接至为集线器提供电源的支路后, 观察配置屏幕 (见图9) 中的图表, 检查连接是否有误。然后按下了Scope (示波器) 按钮, 并观察到异常的大零线波形信号 (见图10) 。检查屏幕顶端的数字值, 发现零线电压非常大, 约为23V, 表明可能是零地问题。为了进一步确认, 将分析仪切换至V-A-Hz屏幕 (见图11) , 并再次检查了电压信号, 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按照标准的电能质量惯例, 开始在支路上查找接地问题。

(2) 分析

顺着支路一直检查到接地插座, 没有发现接地导线。这不仅会引起电子设备的故障, 而且对人和设备都存在危险。将设备接地后, 设备工作正常。

在检查支路的同时还发现该电路是由一个通用的配电盘提供电源的。由于集线器比一般设备需要更高质量的电能, 所以应该检查一下配电盘上的电压骤降和骤升信号。为此, 按下了Monitor (检测) 按钮 (见图12) , 并将记录时间设置为24h。在最初的15min之后, 虽然按下了趋势绘图功能, 仪器后台仍然保持连续记录 (见图13) 。在进入记录时段的很短时间内, 就观察到线路上的骤降现象。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 又按下事件表按钮, 检查数字读数值, 并观察到了支路上更加明显的电压骤降现象 (见图14) 。

很明显, 配电盘在为大的负载提供电源, 很可能是一个或多个设备的大型负荷。这就意味着集线器受接地的影响承受高电压, 而受骤降的影响承受低的电压, 这两项问题导致集线器工作不正常。

(3) 结论

由于在支路上重新进行布置, 需要一定的费用和时间, 工厂决定在集线器电源的前端增加一台UPS (不间断电源) 。由于支路上的其他设备并没有造成骤降, 所以也没有采取其他措施。

三、结语

地理案例教学应规避的问题 篇9

关键词:地理,案例教学,规避的问题

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以一种开放性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 更是受到大家的推崇。作为注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学情、师资及教材的限制, 不少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会陷入一些误区, 出现一些问题, 应及时加以纠正和规避。

一、避免把举例教学等同于案例教学

随着案例教学的迅速推广和普遍应用, 课堂教学上使用的地理事例动辄就被冠以案例的名称, 只要进行举例分析就被称为案例教学。这实际上是对案例教学概念的误解, 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 (举例说明) 混为一谈。

首先, 案例与实例不同。案例比实例有着更详尽的细节叙述,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案例能够引发讨论, 并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在这个情境中, 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甚至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地理案例是地理问题情境中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而实例却不具备案例的特征, 只是地理现象或原理的佐证。

其次, 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差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交流, 旨在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特征或原理;而举例教学法则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 在讲解理论时列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理论。具体来讲, 它们具有以下区别:第一, 两者的地位不同。案例教学是教学的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案例展开的;举例是一种论证问题的辅助工具,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 两者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的创新型教学, 是通过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 形成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主要是教师单方的知识型教学, 是为了解释和阐明某个知识问题或社会现象。第三, 两者的作用也不同。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性,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 注重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举例教学是教师讲评知识点的手段, 是教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即使同样一个事例, 教师对其处理的方式不同, 就性质可能存在天壤之别。

二、避免用案例教学替代系统的理论教学

运用案例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也并非完美无瑕。有的教师在取得案例教学初步成功之后, 便产生了片面的认识, 认为只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就可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于是便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 片面夸大案例讨论的作用, 却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事实上, 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意味着摧毁案例教学的基石。

首先, 案例教学需要处理好案例的学习和系统的原理掌握的关系。因为案例教学不能孤立存在课堂教学中, 它的实施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前提下, 才能充分地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教学不是就事论事, 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 把完整系统的知识学习演变成零碎烦琐的事例展示, 而是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来加深对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确保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 用原理和规律来引导案例分析, 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能够使案例教学发挥出最佳功效。

其次, 案例教学并不否定和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理论知识普及与更新方面, 传统讲授式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 它能更系统、更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 而且还领会和掌握蕴涵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 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因此, 案例教学法要充分发挥其价值, 就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教学。实际上, 案例教学要求理论知识与典型的案例分析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案例的因果、问题与对策, 从而揭示案例所包含的内在本质。因此, 案例教学把生动的案例与平实的原理统一起来, 学生由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到对相应课题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避免以案例素材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有的教师曲解了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 把对案例表象的介绍作为教学内容, 缺乏对其原理、规律的归纳与拓展应用, 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的现象。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老教师的身上, 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 穿新鞋走老路, 照本宣科, 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 且要求学生背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相关教学案例进行灵活的处理, 以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实效。

首先, 案例教学的实质, 是从个别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个别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从典型的案例中概括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或者把知识原理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创新思维。教师要针对教学案例作细致而全面的教学法分析。一方面, 要分析案例本身的内容结构, 把握案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着重提炼出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和本质。另一方面, 要掌握案例蕴涵的基本原理, 明确案例涉及相关的理论观点, 分析需要引进什么理论展开深入的讨论,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关于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作为案例, 从中提炼出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环境) 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影响或危害→解决的措施;然后再将这样的分析思路应用于研究。诸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湿地退化等环境问题。这样, 案例教学才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围绕主题有序地进行, 从而把个别现象与普遍原理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次, 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调整。教材中的案例多采取陈述的方式, 往往不尽完美:有些过于简洁, 有些过于烦琐, 有些案例已显陈旧。因此,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适当的补充、削减或更替。第一, 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简洁, 对于学生未知的、知识体系缺失的内容却叙述得很少。这时,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关的情境材料, 从而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信息。第二, 过于晦涩和问题指向不明的案例可能加大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 冲淡推导地理规律的主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选用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一般来说, 案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已有经验、通俗易懂, 尽可能增加思考容量, 突出启发性, 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的同时, 逐步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第三, 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烦琐, 将本该由学生分析、归纳的特征等全部展示出来, 缩小了学生思考、探讨的空间, 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记忆案例的情况, 这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如新工业区中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硅谷”两个案例, 教材具体罗列出两种新工业区的特点、区位优势, 案例便成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归纳, 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 案例教学时可以用叙述性背景材料代替课本中的总结性的论述, 且结合具有梯度、层次感的问题, 来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展开讨论和探究, 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 教师可以对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进行精简和重组, 使学生能够围绕其开展有意义的质疑、合作探究与分析活动。

问题案例 篇10

2009年秋季, 我担任七 (10) 班的班主任, 在这个班中有个K学生,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 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内向、孤僻, 不喜欢与同学们一起玩, 但脑瓜机灵。他胆大, 脾气大, 纪律散漫, 常请假, 学习态度不端正, 不肯踏实努力学习, 成绩平平。一面是平平无奇的学习成绩;一面是孤僻内向的性格;一面是心灵的寂寞。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使得小小年纪的K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一天到晚, 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 便是幸灾乐祸。他以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 他越能享受到快乐。

据我了解, 他从小是在母亲身边长大, 父亲因触犯刑法在监狱劳教。因为家庭的缘故、父爱的缺失, 所以他很少与他人沟通。他母亲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无法及时地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来想解决的方法, 一旦他犯了错误, 就只能是粗鲁地解决问题, 要不骂一顿, 要不打一顿, 因此长期以来就造成他性格内向, 不擅长与别人交流, 孤僻不合群等。

对K同学, 仅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务必多方位强化管理, 多管齐下, 以诚感化。于是一开学我先同其家长商榷, 希望其母亲改变自己以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多与孩子交流, 做孩子的朋友, 放下自己做家长的架子。

而我们老师要有耐心, 对其不足,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忍受、等候;对其转化进程中体现的闪光点或先进, 则要及时挖掘, 予以激励, 使其有成就感, 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从而树立更正缺陷、纠正错误的信心。因此, 自小K进入我班的第一天, 我就努力去发现他的闪光点, 看到他值日工作做好了我就及时表彰, 见他英语作文写得不错我就在班上读一读。但看到他有问题时, 我则要求自己忍一些, 做到不揭他的短, 不当众批评他, 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 等到课后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我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榷的口吻, 常采用“角色换位”这一方法, 引导他自我检讨, 找出自己错在哪里, 该怎么处理, 同时也让他学会宽恕和体谅别人。时间一长, 我发现小K的性格有了变化, 喜欢与同学在一起玩了, 也敢与老师说说话了, 上课也自信了起来……

K愿意当班干部。为了较好地约束他的行径, 扼制其一些不良意念的萌芽, 我有意让他当值周班长, 负责一周的纪律、卫生, 但是没想到他却站起来竞争班长, 班里其余同学一开始不怎么同意, 在我的协调下, 同学们最终同意让他先干两周试试。在我的协助下, 没想到他的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 不仅带领班级夺得了卫生红旗, 同时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他也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同学的重视, 从此他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规范, 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增加了。现在K的脾气有显著好转, 基本上能抑制自己急躁的思绪, 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 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平时他还能主动与我讲心里话。

面对K的转变, 高兴之余, 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形成错误定势, 要转变并非易事, 而且其转变是反反复复的。为此, 老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进程中, 要充满信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 老师在转变进程中要有“四心”, 即对学生要有爱心, 生活上要多关心, 处理矛盾要小心, 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务必紧密结合, 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务必得到家长的支援和配合。老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搜集和反馈信息, 周全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 全部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 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 改善教育方法, 与老师通力协作, 尽快促使“问题学生”根本转变。

3.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 通过正确途径, 采取有效手段。学生品行过错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也不同, 因此, 老师应依据其过错的特点和程度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 不能单一地以惩罚为主。

上一篇:体检中心下一篇:搭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