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3+5”城市群

2024-07-22

湖南“3+5”城市群(精选四篇)

湖南“3+5”城市群 篇1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统筹区域及城乡发展的背景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国家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信贷、项目审批等优惠政策向中部地区转移, 共同构建合作政策体系, 加速3+5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形成湖南省经济制高点, 对发挥3+5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争取政策扶持

3+5城市群作为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协调沟通成本相对较低, 制度障碍相对较少。通过打造统一的经济发展体, 将长株潭合作机制扩大至3+5城市群, 争取政策扶持, 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和行政成本、扩大共建收益。

(一) 共同争取土地政策支持, 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土地建设需求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可以保障城乡建设发展的用地需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主要措施包括: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以“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突破口, 建立城乡土地利用利益互享、城乡互动的新格局, 以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城乡“保建”互动; (1) 多方式多途径鼓励资本参与, 适当给予地方政府土地法制法规探索权,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二) 共同争取税收政策支持, 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争取国家对经济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平衡与沿海地区的区位、政策差距, 降低税负水平, 提高经济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增强微观主体发展能力。主要措施包括:与产业政策结合, 实行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1]对重要产业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或实行加速折旧方法, 缩短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对符合产业、环保、土地、外贸政策及促进就业与技术进步的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税率、出口退税和补贴政策。

二、加快体制与机制创新

大力推进3+5城市群体制机制创新, 能有效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扩大经济交流, 吸引先进生产要素流入, 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打破行政壁垒

建立一个由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协调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能包括组织实施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制定区域发展规则, 并监督其执行;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提高投资主体投资自主权;启动电子政府的基础联网工作, 促进政府间信息沟通。

(二) 巩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规划衔接引导、部门对口推进的工作机制

建立市县区长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决定合作重大事宜, 提交协调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开展相临县域共建试点合作;建立领导保障机制, 各市分别成立领导小组, 负责对发展规划、合作项目及需要共同争取政策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建立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 向年度市县区长联席会议提交区域合作进展情况报告和建议;建立日常工作机制, 在市县区发展改革委设立办公室, 具体实施区域内合作的有关事项;建立区内各方发展与改革部门定期协商制度, 研究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三) 进一步加强成渝经济区统筹规划和产业协作, 扩大产业优势

共同开展区域性重大课题和重要政策研究, 加强区域内产业整合, 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共同培育和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发展物流、金融、技术、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加强产业技术升级合作;加强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库建设, 共同做好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前期论证;加快城市间客运专线铁路等点对点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网建设。

(四) 共建区域一体化政策, 强化区域合作政策措施的可执行性

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整体规划研究, 明确城市间的经济功能定位和产业重点;建立对违规行为的惩戒机制, 督促各方严格执行;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信息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共建工商管理部门办案机制与信用监管体系;强化区内信息资源的互通互享, 开拓信息服务领域。

(五) 引导民间交流, 提高区域内微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意识

鼓励建立各类半官方和民间跨地区组织 (2) , 通过民间力量自下而上推进经济区地方政府合作;组建跨地区的股份制集团公司、相互参股的跨地区超级企业集团。

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机构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机构, 就城乡统筹问题展开研究, 并针对区域内各城市具体情况制定可行性方案付诸实施。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经营;鼓励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与土地流转机制及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 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统筹城乡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研究破除城乡二元隔阂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制定, 完善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与公共财政体系;夯实农村民主政治基础, 健全城乡民主决策与监督机制等。

(二) 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探索城乡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土地经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村社保、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户籍、农民就业、土地流转领域展开合作;在城乡基础设施、空间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社会事业一体化规划与实施方案等领域展开交流;组织基层干部考察城乡统筹建设示范区等;共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机制。如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和跨区域流动的歧视性规定。

(三) 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共建项目

在市县交界地带展开城乡统筹建设共建项目, 促进交界地区市场体系建设、生产要素流动和基础设施贯通, 促进两地相邻地区经济、社会、交通融合;设立农业科技基金,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与职业教育;推进农村公共投资, 优化区域农业发展环境, 如加强邻近区县间的乡村公路连接。

四、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

(一) 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战略

人才是现代竞争的核心体现, 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速度与质量, 是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2]3+5城市群人才政策既要着眼于本土人才的培养, 又要利于吸引人才的流入。包括:整合区内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资源, 加速科研型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人才交流合作, 建立区域内人才高地;建立技术人员向产业领域流动的激励机制, [3]优化投资、生活、工作环境, 打造区域人才洼地;推进区域内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和技能资质相互认证机制, 促进人才流动。

(二) 资本核心竞争力战略

金融市场发育相对滞后、聚集资金的能力相对较低是经济发展重要瓶颈。创新融资渠道、吸纳各方资金、建设湖南资本市场体系, 应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包括:

1. 创新融资渠道, 广泛筹集建设发展资金。

如以离岸资产证券化模式开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

2. 制定投资基金政策, 吸纳各类投资主体。

如争取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鼓励设立信托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组建国有企业重组基金;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3. 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 扩大资金来源。

如争取各金融机构总部扩大区内金融分支机构授权;争取政策性银行向经济区提供更多信贷。

4. 共推区域民营经济发展, 汇聚民间资本。

如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 促进民营资本跨区域流动;共设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与科研项目提供财政补贴和贴息;设立共同担保基金, 为跨区域投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5.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构建多层次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

如推动区域性金融机构发展壮大;鼓励区域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并购重组;鼓励区域内租赁融资业务发展;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公司入驻。

6. 推进农村金融建设。

如整合农村信用联社, 组建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小额信贷, 探索担保合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组建和参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组建区域性现代化农业发展投资公司;设立区域农业保险基金, 发展区域性农业保险业和农业担保业。

参考文献

[1]史桂芬.地区税负“倒挂”与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J].经济纵横, 2007, (6) :32-35.

[2]张向前, 刘明杞等.人才战略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4) :22-28.

湖南“3+5”城市群 篇2

我院高度重视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积极参与到各项创建工作中。现将我院开展的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1、版面宣传:我院制作文明知识、文明城市创建宣传等各种版面近百个,内容涵盖“常用文明礼貌用语”、“强化文明素质 提供满意服务”员工感悟篇系列、“抽烟的害处”、“道德凝聚力量 文明传播希望”、“弘扬社会公德 告别不文明行为”等等。同时用不同的宣传、教育版面组成文明展廊,轮流展示,让每一名职工,每一个来院人员,都感受到浓浓的文明气息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紧张氛围。

2、电子显示屏宣传: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各种宣传、教育标语,如“人人参与城市创建 个个争当文明市民”、“倡导文明 共建和谐”、“全民动员 齐心协力 共创全国文明城市”、“温馨提示:每月11日是排队日,请自觉排队”等。在我院,不管是住院部还是门诊部,处处都能看到文明创建的宣传知识,感受到创建的力量。

3、标语、橱窗宣传:充分利用横幅等进行标语宣传,同时在医院明显部位设立固定的宣传橱窗,每月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大力进行文明知识宣传。

4、墙体宣传:利用墙体进行这精神文明宣传,打造熏陶医务人员的墙体文化和共产党员先进文化。

5、积极参与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征文活动,并获得特等奖和

二等奖各一名。二、十大不文明行为整治活动开展情况:

1、实行全院监控,确保及时发现、劝阻各种不文明行为。

2、制作标语、温馨提示,告知每一个人何为十大不文明行为,帮助他们自觉告别不文明行为。

3、安排专职保安、志愿者,全院巡回检查,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阻。

4、院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深入全院各个科室,进行督导检查。

5、利用院周会、科周会等机会,进行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并在全院开展文明知识试卷答题竞赛活动,人人参与;开展文明创建征文活动,倡导人人参与,要求每个科室至少提交模范文章3篇以上(人数多的科室按比例增加),优秀文章全院版面展示;开展演讲比赛,科室内部、科室之间、全院大赛等逐个环节进行比赛,颁发优秀奖。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全院职工的文明素质。

6、将禁烟工作做为全院的一项重点工作,持久坚持开展,并制定一系列禁烟措施,严格落实各项禁烟制度。

7、对院内职工实行奖惩制度,发现员工或包干区域内有不文明行为的,对该员工或该科室进行扣除当月资金、罚款、通报批评等处罚。

三、环境卫生整治情况:

聘请专业的保洁公司,对全院环境卫生进行保洁;聘请专业的绿

化管护人员,对全院花草树木进行养护;后勤管理科每天对全院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对清洁不到位的区域,对包片人员实行警告、罚款制,严重者要求保洁公司予以更换保洁人员。

同时筹资7000余元,对小十字门诊部进行外墙整体装修、粉刷,改善了患者就医环境,提升了医院整体形象。

四、存在问题:

我院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员工思想重视不够,控烟工作难度大等,这些都不利于创建工作的开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天的工作中,我院在巩固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尤其是针对个别员工思想重视不够的情况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争取全院人员人人都成为创建能手,努力为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湖南“3+5”城市群 篇3

关键词:“3+5”城市群,交通网络,产业布局

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产业推动力, 产业升级与转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产业升级与优化要以合理有序的产业布局为基础, 这又与交通网络建设密不可分。交通网络的完善, 不仅可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加速内联外引, 而且能促进沿线地区的产业布局优化, 整合区内资源, 推动城市群经济快速健康发展。“3+5”城市群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 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为节点, 是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是中部崛起的关键。完善“3+5”城市群交通网络, 优化产业布局, 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 交通网络建设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流, 在极化和扩散作用下, 通过铁路、水路、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组成的交通网络体系, 不断的在城市群区域进行优化配置。极化即各类要素持续向优势地域集聚, 进而产生规模效益, 逐步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中心域。交通网络体系整合优化, 使某一地域形成新的区位优势, 通常是这种极化效应产生的前提。扩散即中心域开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刺激周边地区参与社会分工, 促进周边地域的发展, 进一步可能形成集聚次中心域。极化和扩散的发生, 都需要以交通网络为桥梁。

交通网络体系的整合和优化, 能极大的促进效率提高, 不断刺激各类产业的分工协作, 优化产业布局, 提高产业专业竞争力, 从而实现经济飞跃。当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后, 又会对交通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 并为交通网络建设注入强大的资金支持。交通网络与产业布局互为前提和基础, 两者的优化都将极大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2 “3+5”城市群交通网络现状分析

铁路交通现状湖南“3+5”城市群铁路交通基础较好, 境内已有京广、湘黔、湘桂、浙赣、石长、洛湛、焦柳、武广客运专线8条铁路干线连接东西南北;2007年, “3+5” 城市群铁路营运里程2124公里, 占湖南省铁路运营里程的75.9%;铁路复线里程883公里, 占全省铁路复线营运里程的71.8%;完成客运量4391万人, 货运量3992万吨, 分别占湖南的74.5%和68.4%;目前, “3+5”城市群铁路交通的主要问题是:铁路主干线运营压力过大, 节点城市之间铁路衔接不够, 与湖南省内其他州市联系亟待增强。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

公路交通现状, 湖南“3+5”城市群拥有 (106、107、207、209、319、320、322) 7条国道, 京珠、上瑞、衡昆、长潭西、长常、常张、常浏7条高速公路, 湘潭—衡阳西、岳阳—常德、衡阳—炎陵等一系列高速公路正在修建。到2008年末, “3+5”城市群公路总里程101880.4公里, 占湖南省的55.2%;等级公路总里程69121.63公里, 占湖南省58.2%;高速公路里程1216.56公里, 占湖南省的60.8%。公路体系日益完善,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但依然存在主要节点城市路网联系存在较大缺口, 主要高速线路负荷严重等问题。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

水运现状, “3+5”城市群城市群水运网以洞庭湖为核心, 以湘、资、沅、醴为经络, 向东、南、西三面辐射。城陵矶是外联长江的枢纽港, 而岳阳、益阳、常德、长沙、株洲、湘潭则是湖南重要的联运中转港。2007年, 3+5城市群内河航道里程8363公里, 占全省73.4%;客运量308万人, 占全省的58.7%;货运量6964万吨, 占全省的84.6%, 整体而言, 湖南水运利用率不高。

航空运输现状, “3+5”城市群已开通航班的机场有长沙黄花机场和常德桃花源机场, 航线达100多条, 可直达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和地区, 并开通了直达香港、首尔、曼谷等地的航线。2009年, 长沙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 航空运输上升态势明显。

3 产业布局现状

目前长株潭“3+5”城市群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三市为核心, 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五市为节点, 沿京广铁路 (京珠高速) 、湘黔铁路、常长高速 (石长铁路) 为发展轴线的产业布局格局。长沙以电子、机械、轻纺、食品及化工等为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株洲以重工业为主, 新型电力机车、新型金属材料、超硬材料等全国闻名;湘潭的节能技术、机电智能化、精细化工等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岳阳是电力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益阳是农产品深加工地带和全省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带;常德逐步形成钛、铝等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卷烟等产业集群;娄底是湖南能源基地和重要的钢材生产基地;衡阳形成了汽车配件、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等产业群。

4 存在问题研究

4.1 交通网络无法满足城市群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一, 交通网络总量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3+5”城市群地区包括了湖南8个主要城市, 路网骨架虽已成形, 但铁路复线、公路支线相对落后, 路网密度与长三角、珠三角有较大的差距, 离世界发达城市群标准差距更大;城市群大多环洞庭湖或沿湘江而居, 但湘江“黄金水道” 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第二, 交通网络的内部协作效率不高, 结构性矛盾突出。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个节点城市的交通网络衔接度较低, 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 协作性较差, 城际交通主要由公路承担, 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物流需求。

4.2 产业布局与交通网络匹配不够, 资源与环境压力较大

目前, 城市群工业企业布点仍存在着严重的随意、分散现象, “多、散、低、小”现象突出, 与交通网络匹配程度不高。大产业集群依节点城市与主要交通干线集中布局, 形成了巨大的交通压力, 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5 优化交通网络与产业布局

(1) 整合优化各类交通基础设施, 提高内联外引的效率。

城市群建设应注重整合交通体系, 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 以等级公路、航道、管道为脉络, 以车站、港口、机场为节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3+5”城市群内, 应该加快湘潭—衡阳西线、娄底—新化、黄花—东风界、长沙—株洲、衡阳—邵阳、岳阳—常德、衡阳—炎陵、常德—吉首、醴陵—湘潭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连通更多的支线, 覆盖城市群更广泛的区域的同时, 也加大城市群对外的通达性;加快客运专线建设, 着力建设城际轨道交通, 抓好电气化改造和铁路复线建设工作, 提高运输能力, 增强铁路和其他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协作能力;加强航道的整治升级, 优化港口结构, 重点建设专业化的水运系统, 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 湘江水道为骨架的内河航运体系, 同时加快建设千吨级港口和集装箱港口, 消除水路运输瓶颈, 向北对接武汉城市群和长三角地区;着力将长沙黄花机场建设成区域性国际机场和客运货运中心, 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 提高城市群连通外部的能力。

(2) 以交通网络为骨架, 完善“一个核心增长极圈、三个产业发展带、五个次区域中心”产业布局模式。

一个核心增长极圈: 包括以长株潭都市区为核心, 浏阳、醴陵、湘乡、韶山、宁乡、湘阴等在内的城市区域。长株潭都市核心圈是承接资本与产业转移的排头兵, 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窗口。因此, 要强化发展这个核心圈, 着力打造中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技术研发中心, 使其成为湖南甚至整个中心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辐射源。

三个产业发展带:一是以京广轴为主轴线的产业带, 产业布局主要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武广高速铁路, 该轴线连接了岳阳、长株潭都市区、衡阳, 是湖南发展连南接北的大通道, 重点应发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等产业, 形成与武汉经济圈、珠三角相对接之势;二是以长常轴为骨架的产业带, 产业布局主要沿长石铁路、长常高速、319国道, 带状线路为长沙—益阳—常德, 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区域物流、绿色食品产业;三是湘黔轴产业带, 产业布局沿湘黔铁路、上瑞高速、320国道, 横向贯通长株潭核心圈与娄底, 重点应发展精品钢材、有色冶炼、新能源等产业。

五个次区域中心: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五城市为次级区域的城市圈中心。岳阳可充分发挥水陆联运优势, 重点发展石化、旅游、农产品加工、航运物流等产业, 与武汉经济圈对接;把常德建成湘西北交通物流中心和中心城市, 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食品轻工、卷烟、区域物流等产业, 形成对湘西北的辐射、带动之势;把益阳打造成为长株潭与环洞庭湖经济区对接的连接点和战略支撑点,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纺织品精加工、生态旅游休闲等产业;娄底是承东启西的节点, 应着力发展精品钢材、有色冶金及新能源新材料, 构筑沿湘黔经济带的重工业走廊, 强化对邵阳、怀化等湘中、湘西地区的辐射;衡阳则要抓住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 突出产业融合和产业特色, 重点发展钢铁冶炼及管材深加工、输变电制造、有色冶金、盐卤加工等产业, 将衡阳建成湘南中心城市, 强化对湘南地区的辐射以及与珠三角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洪艳.“两型社会”视角下湖南产业集群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 2008, (3) .

[2]欧盛玲, 夏安桃.湖南省“3+5”城市群产业发展和空间推进研究[J].城市, 2008, (9) .

[3]李文陆, 张正河, 王英辉.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评述[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2) .

[4]文先明, 刘解龙等.对湖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若干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06, (9) :21-3.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湖南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J].统计观察, 2008, (15) .

[6]夏飞.城市群建设中交通网络体系整合与优化的研究-以湖南“3+5”城市群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 (8) .

湖南“3+5”城市群 篇4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 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经济建设

湖南省《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指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 人均水平偏低, 经济发展方式仍然粗放,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 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都十分繁重。”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 创新创业人才将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创业往往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进入市场, 为社会经济注入新鲜活力, 这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中心和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 在知识的创造、传播、转化和应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而言, “三市集中了全省半数以上的大学、研究所、高科技产业和高级科技人才, 是湖南省社会、经济程文化重心所在。”[1]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充分挖掘、培养、发展他们的创业素质, 使其成为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这对于实现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重要意义。

2. 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社会和谐

当前, 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2009年长沙市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15.5万人, 在长沙市就业的毕业生总数预计超过10万人, 创历史新高, 而全市社会就业总需求则比去年减少25%左右。严峻的就业形势, 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不安定因素。就业是民生之本, 和谐之基。为了做好就业工作, 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 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功不可没, 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实践表明, 大学生是最具创业潜能的群体,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多种经济成份、发展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如中南大学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促进了以创业带动就业。“4年来, 这个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达214人, 其中本科生150人, 研究生61人, 创办企业103家。”[2]通过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来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3. 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是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和引领区, 必然会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2009年8月, 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签订《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服务能力上有新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在战略层面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 通过先行先试,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以适应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贯彻到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 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而大学生创业教育直接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把体现时代特征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有利于促进高校知识创新体制的形成, 推动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革新;二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这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 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 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有利于培养具有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 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给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机遇

1. 国家政策提供的机遇

设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是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湖南及长株潭“3+5”城市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3+5”城市群有望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同时, “两型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国家今后投资的重点领域, 必将引起全国乃至世界极大的关注, 这将有力地促进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流入长株潭城市群, 彻底改变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作为内陆地区一直游离于中国改革开放中心区域之外的历史, 而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改革发展的聚焦点和投资洼地。

2. 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机遇

长株潭“3+5”城市群作为国家批准的第四批试验区, 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具体来说, 就是要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率先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此, 湖南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8-2020年) 》提出了“加快产业`两型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科技创新的先导示范作用, 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信息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提升基础工业, 发展现代农业。”这将有力地推进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新型产业的拓展, 尤其是适应“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服务业的发展, 如品牌经济、创意产业、文化、教育、物流产业的发展, 都将为大学生在“两型”产业的发展中提供更多自主创业的机会。

3. 人才开发提供的机遇

“两型社会”建设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新的行业、新的企业、新的产品将不断涌现, 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去振兴传统工业, 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 创新创业人才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人才结构不太合理、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发展投入不足等问题, 湖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人才全国战略的整体要求, 制定了湖南省第一个《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纲要》提出:“在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按照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边干边试的原则, 建设长沙大河西人才创业示范区, 对人才创新创业给予融资、税收、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全省人才工作。”[3]这些都有利于积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4. 创业政策提供的机遇

为激发广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 加快推动创业式发展, 建设创业型社会, 长株潭“3+5”城市群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意见》、《湘潭国家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基地优惠政策》和《株洲市创业优惠政策和小额贷款政策》等一系列文件, 努力降低创业门槛, 破解创业融资瓶颈, 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特别是长沙市的《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意见》, 从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创业场所、加大创业资助力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开展创业培训辅导、完善创业服务和保障等方面大力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自2009年起, 长沙市每年安排不低于5.5亿元创业扶持奖励专项资金, 使长沙市在创业富民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 长沙和深圳、温州等一起成为我国首批20个“中国创业之城”之一。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1. 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但是, “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3%, 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约为20%。”[4]大学生有过创业冲动的不少, 但真正创业的人不多, 就业、考研依然是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因此, 强烈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创业的前提条件。创业意识的提高源自人的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 不是一时的冲动或凭空想象出来的。长株潭城市群应充分发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优势, 提高大学的创业意识。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 营造宽松的创业氛围。在对待大学生创业方面, 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改变, 不允许失败, 缺乏足够的宽容, 更多本可以成功创业的大学生, 在巨大的压力下其潜能被扼杀。因此, 要结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先行先试”的特点, 多给予创业大学生宽容和鼓励, 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提高创业意识。另一方面, 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创业理想是创业者对创业认识的升华, 它使创业者的个人发展、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有机地溶合在一起, 把创业视为奋斗目标, 因而一旦形成往往不易改变。所以, 应通过发扬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等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从而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勇于创业实践。

2. 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育, 最突出的特点即实践性。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我国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实践环节亟待增强。事实上, 实践是我国创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 也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增强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 成为我们当前开展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 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与地方政府、社会和商业团体等合作, 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践与锻炼的机会。具体而言, 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建立高校校内创业园。高校应整合校内资源, 建立校内创业园, 积极引导大学生将创业实践和他们所学的专业联系起来,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平台, 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成功率。第二, 推进校外创业实践。高校应与公司、非赢利机构、政府机关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联合有关方面推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金, 积极创优服务环境, 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招商推介、项目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拓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三, 建立创业实践服务体系。高校不仅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而且在创业基金、学籍管理、学分申请等政策方面也要大力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形成从大学生创业教育到创业实践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由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因此,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高校要使创业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客观上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来加强创业实践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当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创造条件, 一方面组织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大中小各类企业挂职, 另一方面鼓励创业专职教师创办经营企业, 让其在体验创业过程中去把握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的变化, 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 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其次, 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的激励机制。因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 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从经济上、政治上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形成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 吸引具备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政府人员、成功的企业家、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法律专家等在内的各类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采取单个辅导、会诊辅导、授课辅导、陪伴辅导、咨询辅导等方式, 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4. 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材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选用的教材基本都是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YB和KAB项目教材。SYB项目教材是为有愿望开办自己中小企业的创业者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KAB项目教材是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虽然引进西方创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启发与借鉴作用, 但其终究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基础之上, 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具体实际存在诸多差异。所以, 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应在吸取国内外优秀课程教材经验的基础上, 编写一套适应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本土化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教材时, 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之上加强三点:第一, 增强吸引力。现有的许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材都有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 刻意追求概念上的罗列和理论上的阐述, 常使大学生觉得枯燥、空洞, 所以应将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作为重点编入教材, 以便于今后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行案例教学法, 从而吸引大学生学习兴趣。第二, 加强针对性。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而教材编写应透彻分析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的社会特点, 特别是经济特点和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植政策, 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 找到创业项目突破口。第三, 提高实效性。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应大幅地增加创业实践活动内容, 如开网店等, 大学生只有在创业实践中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真正增强决策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创业能力, 从而切实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翔.构筑中部发展轴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中南大学: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10/content_10983471.htm.2009-03-10.

[3]湖南省委省政府.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湖南日报, 2008-08-24 (3) .

上一篇:预防措施体系下一篇:新兴应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