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的生命教育

2024-07-14

关注幼儿的生命教育(精选十篇)

关注幼儿的生命教育 篇1

我们的教育研究机构非常多,教育科研经费也不少,从县一级开始有教科室、教研室,到市一级、省一级,科研人员众多。全国1000多所大学,每个大学差不多都有教育研究机构,都出版自己的刊物。每个学校都有课题,甚至有的达到人人有课题,每个课题要开论证会。许多学校开课题论证会的经费比课题本身的经费还要多,因此,用在真正的研究上面的钱太少了。我们的教育科研成本很大,但效率很低,真正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太少。

其实,教育科研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教室是教育的舞台,几乎所有重要的教育事件都发生在教室里。雷夫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克拉克在教室里发现了55个细节;杜郎口在教室里完成了课堂的革命;山东金茵小学的新教育实验老师常丽华在教室里引领学生学习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课程。但是,有多少教育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研究在教室里发生的这一切?

二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实验提倡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究竟有多少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情绪,有多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厌烦心理?有多少研究人员关心过教师的喜怒哀乐?有多少研究人员考察过学生的课业负担?

教育意义心得:对生命的关注 篇2

学习生涯仅仅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片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生活需要的品质了吗?一个人不仅是生命的自然存在,还是生命的精神发展,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回归真实生命的环境,唤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注。

对生命的关注是教育本真的存在。特级教师李镇西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给予无限关注。他认为,师生之爱,同学之爱,都不应仅仅止于班级内部,而应该有爱的扩展和升华。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的升华,是对我们祖国的爱。

作者:思荣

关注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 篇3

一、吃东西、小声斗嘴的课堂

传统的小学课堂是学生正襟危坐,手背后,脚都齐,桌面上摆放着整齐的学习用品。今年四月份,我在柏家沟小学三年级听课时看到的一幕令人诧异。上课铃快要响了,教室门前还有几个女生在摇呼啦圈,教室里两个小男生的一盘象棋还没下完,两个人争论着磨磨蹭蹭走向课桌,教师已经走进课堂,呼唤着门外几个女孩的名字,就像妈妈在呼唤自己撒娇又不肯吃饭的女儿。上课后,教师请学生自拟并口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一个学生外,其余学生都举了手,并且有两个女生已经条分缕析地说了起来。其他学生都在倾听同学口述学习目标,老师用目光扫视所有学生,到刚才下棋的两个小男生跟前时稍停了一下,我随即看去,这小哥俩还在为刚才的胜负小声争论着。老师及时点名叫其中一男生口述本课的学习目标,另一男生急不可待地越俎代庖,清晰地表述出了本节课的目标。老师和蔼地微笑了一下,点点头。小班化教育彻底改变了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的困惑,使学习成为一种体验,把对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自主生成后的“探讨和帮助解决”,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入学习状态的过程不是指令性的,而是因人而异的过程。

二、摇呼啦圈的高手

去年十月份,我们对全学区山区小学教师进行“小班化教学达标考核”。在大兴小学听课期间,我发现五年级六个学生中有一个女生反应有点迟缓。问老师得知,该生也是小时候感冒时用药出现反应,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五年级了,智力只有四五岁的标准,乘法口诀背了忘,忘了背,至今还没有背全,数着指头才能算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课间活动时,该生拿起了教室内的哗啦圈,走出教室,在院子里摇起来。先是摇一个,又加了一个,动作十分协调。校长说:“这是我校的呼啦圈高手。”在和校长的交谈中得知,自从小班化教育实施以来,教师观念转变了,实行精致教育,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出规划,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目标,使每一个应该享受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能入学,受到应有的教育,在小班教育的理念环境中健康成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遇山区智障学生而爱之、教之,更是一种人心善举,仁德人道。天使般的心灵、人心的旗帜、人世的脊梁、人群的魂魄是山乡教师永远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合格率和奖金奖牌。

三、多彩阳光课间活动

创设阳光课间,弘扬个性品质,放飞童心、童趣、童真、童稚。孩子的天性是玩,玩中有他们想象的世界,这是他们与现实世界建立秩序的有效方法,也是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的极好机会。小班化教育创设了弘扬个性的多彩课间。在戚家川小学听课时看到,学生下课后,教室里有吹口琴、竹笛、竖笛的,有弹电子琴的,打手鼓的,下棋玩积木的,校园内有打羽毛球、乒乓球的,有摇呼啦圈的、跳舞的。各种音乐合奏成一首和谐的生命交响曲,若林间天籁,像海浪敲石;一张张温润的小脸上散发着生命的清香,跳、跑、舞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标志。学生的成长不只是知识的滋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生活形成一种健康成长的习惯和心态,发展兴趣,张扬个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小班化教育的总要求。

四、坐在沙发里读书的小男孩

改善教室功能,使教室功能多元化是小班化教育对教室环境的创新。两三间房的教室内,坐十五个左右的孩子,空荡的教室,给人凄凉萧条的感觉,如果老师站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说教,学生的心思能在课堂上吗?我们借鉴了国内外贵族小班教室功能的做法,把教室建成集学习、生活、娱乐为一体的温馨家园。让图书、常规仪器、音体美器材直接进教室,并根据类别建立活动区角,添置小沙发、小皮墩、小茶几等。2012年5月在柏家沟小学检查时,我偶然发现教室里两个小男生坐在绿色的沙发里,手里捧着书在认真地阅读,没有注意到我的出现,我迅速用相机记下了这一温馨的画面,多次被引用到一些资料中。教室功能的拓展,拓展了育人平台,激活了农村教育资源活力,有效地运用时间、空间资源,使学校教育更具开放、人文关怀的本质。爱校如家,学校、教室本身就应该是个家。

五、趴在地上玩积木的小女孩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是小班化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小班化教育旨在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的时间更宽松一些。2014年4月在大兴听课时,在课间,我到二、五年级复式班的教室里去,准备问学生,他们觉得复式课怎么上才喜欢,看见二年级几个女生趴在垫子上玩有转动装置的积木,每个女孩子都有分工,各执其事,聚精会神,也没有因为我与五年级学生的谈话而分神。我想,孩子们的童年就该是这样的,课堂高效而使课业负担轻,时空宽松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游戏时间,让孩子们活动丰富,生活多彩,童年幸福。

参考文献:

杨云.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方法例谈[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4.

教育科研应关注鲜活的生命 篇4

我们的教育研究机构非常多, 教育科研经费也不少, 从县一级开始有教科室、教研室, 到市一级、省一级, 科研人员众多。全国1000多所大学, 每所大学差不多都有教育研究机构, 都出版自己的刊物。每个学校都有课题, 甚至有的达到人人有课题, 每个课题要开论证会。许多学校开课题论证会的经费比课题本身的经费还要多, 然而, 用在真正的研究上面的钱太少了。我们的教育科研成本很高, 但效率很低, 真正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太少。

其实, 教育科研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 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教室是教育的舞台, 几乎所有重要的教育事件都发生在教室里。但是, 有多少教育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 研究在教室里发生的这一切?二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实验提倡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但是, 在现实的教育中, 我们究竟有多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情绪?有多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厌烦心理?有多少研究人员关心过教师的喜怒哀乐?有多少研究人员考察过学生的课业负担?

所以, 教育科研部门的同志, 研究教育理论的专家, 应该走出书斋, 走进生活, 走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要真正沉静下来, 耐得住寂寞, 那些伟大的成果必然来源于真实的教育生活, 同时又是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教育生活的。

关注幼儿的生命教育 篇5

关注校园安全 珍惜如花生命

安全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常常放在心中默念的主题。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师生幸福安宁的基本保障,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首要前提。失去它,我们的一切努力都会失去意义。

相对于安全来讲,“生命”又是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有人说,生命是黄金,有人说,生命是宝藏。可我要说,生命是朵花。它就像这春天绚丽多彩的花一样娇嫩、美好、可爱。我们的世界就因这如花的生命而精彩。然而,一旦你不珍惜它,你的生命之花就会过早的凋零,再也寻它不着。

生活在校园中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为年龄小,校园安全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位同学如花的生命,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可有的同学就认识不到这一点:午饭后楼梯口上随意地追逐、打闹、奔跑,不满十二岁老师不让骑自行车上学有人只管骑。这样很容易造成无为的伤亡。一旦悲剧发生,就给自己造成损伤,给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让我们看看发生在去年的一幕幕惨剧吧:

6月15日,xx县xxx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胡xx不听同学劝阻,下江洗澡后溺水身亡。

6月26日,黑龙江xxxx商务学院9名同学相约去学校6公里的松花江边游玩,3名同学下水洗浴,由于对地势不了解,其中2名溺水身亡。

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更是极其脆弱,极其渺小。今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瞬间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一千人,两千人……一万人,二万人……统计数目急剧上升,触目惊心!

让我们在看看发生在今年的一幕幕惨剧吧:

3月23日,福建xx男子xxx持刀在南平xx小学大门口行凶,杀死8名、重伤5名小学生,制造南平惨案。4月28日上午9时,郑民生被执行枪决。

4月12日16时30分左右,广西xx县xx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发生凶杀事件,2名死者中一名为8岁小学生,另一名为老年女性。

5名伤者包括:两名小学生、一名未入学小孩和一对中年夫妇。4月28日下午15时左右,广东省xx市下辖雷州市雷城xx小学发生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十余名学生和1名教师。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xx市xx镇中心幼儿园发生恶性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幼儿园,砍伤30余人,其中包括幼儿、教师、保安。

4月30日上午,山东省xx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村民王xxxx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

全国不到一个半月连发5起校园血案,究竟是谁污染了孩子们心灵这片净土?面对频发的校园惨案,各地急补安全漏洞的同时,也给全国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

尽管生活中有不可避免的突发灾难,未知遭遇,常让我们胆战心惊,手足无措,但研究表明,通过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若能在灾难和伤害降临的初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80%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小学生正处于生理的发育阶段,心理非常单纯,最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生命总是眷顾有安全意识的人,而安全意识是从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比如:遵纪守法,遵守交通规则,自觉抵制暴力、黄色信息和毒品,遇事要冷静,做事多想想后果,做到三思而行,同学间有了矛盾要冷静解决,不要以非对非。学会求助他人,学会躲避风险,如:遇到火灾要及时报告大人,或拨打119报警电话,不能贸然只身去救火,因为我们小学生人小无能力;遭遇暴力(以大欺小)一定要想办法及时脱身,报告老师或拨打110电话报案,要学会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或不良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知识很简单,但如果做不到,我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就可能收到威胁,同时我还希望同学们做到“四防”,即:防火——严禁玩火,禁止把火源带入学校,杜绝火灾事故发生,一旦遭遇火灾,要学会正确的逃生方法;防水——严禁私自下河洗澡,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同伴溺水的危急事情,要马上就近找到大人求救,千万不能因为害怕而逃离现场;防盗——关好门窗,注意自身财物的保管;防自身安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学校安全常规,严禁课间或户外活动时不听从老师教导、追逐吵闹伤害事故的发生。

因此,同学们:为了悲剧不发生在我们身上,请注意以下七点:

一、提高认识。

平时做个有心人,时刻注意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及时向老师和学校汇报。

二、活动安全。

课内外不互相打闹,上下楼梯时不拥挤追逐,要礼让靠右慢行。不在楼梯的扶手栏杆上向下直滑,不攀爬栏杆、围墙、下水管道、树木、窗户等。身体有疾病的同学一定要提前报知老师,防止在体育课或做其他剧烈运动时发生意外。

三、交通安全。

请大家遵守好交通规则,走人行道或人行天桥,主动避让机动车辆,横穿马路时要注意来往车辆和红绿灯。不乘坐无安全保障的车辆。不满十二岁的不骑自行车,更不能带人。

四、财物安全。

放学、体育课或下课离开教室时,要关好门窗,放好自己的贵重东西,不给小偷和有不好行为的同学造成可乘之机。

五、食品安全。

不在校门口和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不购买三无食品,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或过期变质食品而造成食物中毒。

六、为自己负责。

放学后不在外面逗留玩耍,不进入网吧游戏室等不宜场所,不到废墟建筑工地、江河水库、池塘等不安全的地方去玩。同学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七、防火防电防坏人

不把打火机火柴等火源和刀枪鞭炮等危险东西带到学校。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交友要慎重,不将社会闲杂人员及以前的同学带入校园。不贪陌生人的便宜,以免上当受骗。

同学们,生活在校园中的我们是幸福的,如花的生命是美好的也是最宝贵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安全。让我们一起关注校园安全,珍惜我们如花的生命吧!

韩吉学校

关注生命——教育评价的深层视角 篇6

一、尊重个性生命是个性化发展的前提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一条条活生生的个性生命。教育对生命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独特性,也叫个性,是个体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和倾向性以及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它使人对事物的反映带有个人的选择和特征,形成个人化的精神世界。教育的使命就是让个体生命朝个性化的方向健康成长。因此,作为教育重要一环的教育评价就必须尊重个性生命,尊重生命个体的自由选择。教育评价应该有利学生的自我自由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发动学习动机。而不应该把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强行灌输给学生。教育评价更不应该划定知识圈圈,诱导学生去学习。如果将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外在意志强加给学生个体,甚至以教育评价为指挥棒强制学生服从,那将是对个性生命的极大伤害。

在教育评价中尊重个性生命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发展。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和参与评价的权利。在教育评价的操作层面上,应当考虑三点:其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只有保证个性化评价,才能有利学生个体特有的思维、经验、兴趣和需要。思维个性化、经验个性化、兴趣个性化、需要个性化,还得有评价个性化,才能导致学习个性化要求和倾向,也才能保证学生个性学习的权利。其二,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有个性,倡导评价多元化,摈弃统一的标准化。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孪生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因材评教,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去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其三,教育评价要情境化。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具有鲜明的情境性。情境是千差万别的,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课程,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教育评价体制。比如农村的教育和城市的教育,由于其所处环境的不同,就不可能用划一的标准去评价。同样,同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接受教育的环境背景也不尽相同。所以,教育评价必须情境化。

二、呵护发展的生命是教育存在的根基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完善,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成熟,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受教育是生命的一种发展需要。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生命,再发达、再繁荣、再重要的教育,都因为失去了根本而丧失教育的本真。既然生命是教育之本,生命也应合乎逻辑地成为教育评价的根本依据。抛弃生命意义的评价,是物性的评价;没有生命的评价,不是教育的评价。因此,教育评价必须呵护发展的生命,促进生命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地发展。

反观中国教育的历史,无论是哪一历史时期,对生命的关注都是不够的。从“头悬梁锥刺股”到“十年寒窗苦”;从“赴汤蹈火”到“堵枪眼炸碉堡”,我们的教育老早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灌输了一种不惜生命的观念。在这种文化教育的背景下,人们的评价观念自然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往往把在面临危险时因珍爱生命而逃生的人称为逃兵懦夫而大加鄙夷。这种对生命置若罔闻,甚至践踏生命的教育和教育评价观念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既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又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在充满各种激烈竞争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人要面临各种严峻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考验。因此,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保护自己。教育评价要为学生获得生存知识、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珍爱生命保驾护航。

由于受传统评价标准的影响及科学评价制度的缺失,长期以来的教育评价更多的是根据升学率或分数高低来评定学校的优劣,在评估中唯学科知识至上,而将考察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保护自身生命这一重要的评价值给遗忘了。在各个层次的考试大纲中几乎找不到生命意识的痕迹。这种失误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近年来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被拐骗的新闻可谓不绝于耳。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因八大类伤害造成意外死亡的人中,有半数以上是在校学生。血淋淋的事实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忽视生命的教育评价以深刻的反思。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严重的分裂。不仅如此,人的自身也存在着不和谐的问题。要实现人自身内在的和谐与平衡,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人间革命”,以使人自身成为关爱生命、关注人性的存在。从这个意义而言,在教育评价中呵护生命,不仅包括保护自己的生命,还要将保护的意义延伸到他人的生命体上。在倡导学生学会独立生存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人是一种族群动物,个人只有处在群体之中,自身的生命才有获得真正提升的可能。因此,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和评价。通过教育和评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和艺术,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睦相处;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人际关怀、社会关怀素养,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携手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人不仅生活在人之中,还生活在自然、宇宙之中。所以,教育评价要走向更加宽阔的领域,引导学生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中,热爱自然,胸怀社会,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三、造就自由的生命主体是教育评价的神圣使命

教育的目的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启发人的良知。在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虽具有多优秀的智慧和人格,如果没有知识,那么也不可能发挥其力量。但更重要的还是智慧和人格的修养。以人为本,阐明本质,启发学生提高道德水平,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因此,教育评价不能停留在教人珍爱生命、保护自己、呵护他人的基础层面上。应当朝教人体察人生、领悟人生真义、追求人生价值的更高层次努力,实现生命在文化层面上的升华,使生命形成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让学生成为大写的人。

当今社会,很多青少年学生深受社会功利主义和学校功利性教育评价的影响,越来越成“无根之人”,他们心灵枯竭,思维定势,人生态度世俗化,行为方式畸形,使生命的诗意尽失。教育一旦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这是十分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是学习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去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为此,许多社会学者都在呼唤“立人”、“成人”的生命化教育评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对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物质金钱的利诱,挣脱功名利禄的羁绊,融入自然,融入宇宙,与万物对话交流,悲天悯人,培养博大深沉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使生命自由地、无羁束地、和谐地发展,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人是有追求的动物。教育,包括教育评价在内,就要为培养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供给养料。教育评价应当为培养求实精神的生命本质服务,将为人的本质意义如自尊、自信、梦想、激情、人格精神等作为评价生命价值的重要内涵,设计相应的评价机制,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法和手段,以保证教育将生命培育成自由的价值主体。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生命不可能离开文化而生长。教育是文化的动力,是构成人的形成的根干。生命化教育评价是知识、智慧和人格教育评价的统一,因此,生命化教育评价必须以知识作为评价的内容,作为评价的依载。但知识不是人的生命评价的唯一,知识作为人的生命的营养素,如果没有智慧的点燃,是无法释出能量的。生命智慧的意义在评价中处于显著突出的位置。用智慧来点燃知识,再用生命来统帅智慧,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的评价才有其真正的内涵。这,在技术统治的世界是无法寻求得到的。因此,知识、智慧、生命意义的评价内涵是完整的统一体,而不是单一的一个向度。只追求一个向度的评价,必然造就单向度的人,决然不是完满的人格,也决然不是自由的、和谐的、发展的人。

关注个体生命生长的美国基础教育 篇7

一、尊重个体和个性

美国基础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尊重个体、关注个性, 换成我们的语言就是关爱每一个孩子。不过, 我们更多体现在口号上, 做得远远不够, 他们已经在行动上, 而且有切实的保障措施。表现在:

(一) 小班化教学

每个班学生在22———28个左右, 而且分组学习。这样, 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教师有条件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说话、表达, 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学形式已经形成集体分享, 共同操作的文化氛围。我们在纽约一所小学看到, 教师要么一对一倾听学生阅读, 要么随一个小组与学生共同学习, 教师都呈现出关注个体的状态。教室里琳琅满目, 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均摆放在教室里, 按生活区、学习区、运动区等有序摆放, 师生学习很方便。

每一个学生的作品和学习情况进度都在教室里展出, 都能受到关注。我们大部分学校, 特别是所谓优质学校, 班额较大, 有的竟上百人, 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有的小班额, 关注个体的意识却不够强。

(二) 选修课丰富

美国中小学都有丰富的选修课, 这是让个体和个性充分发展的具体保证。比如, 在我们参观的小学, 有双语班, 因为有西班牙和法国人的后代, 学生除英语外还可以学西班牙语, 也可学法语, 还有其他选修课。去中学, 选修课就更多了,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课。我们考察的高中也有汉语选修课。高中有些像大学模式, 没有班级概念, 学生完全依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跑班, 想学什么课就到什么课堂去学就可以了。学生可选的课程足够丰富, 这给学生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有利于学生的专长和个性良好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了选修课的重要, 特别是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以来, 许多地方、学校这方面工作也有声有色, 但整体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地区、学校之间差异很大, 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三) 作业推崇个性

美国中学的作业是鼓励个性, 倡导与众不同。他们的作业倾向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人人可以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后文还要有具体论述) , 不像我们的作业和考试都强调标准答案。这样, 学生的个性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训练, 创新品质就能达到很好的培养。我们的标准答案意识一步步限制了学生的个性,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让我们本来生动活泼的孩子上学时间越长, 反而越胆小, 思路越窄。所以, 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这一点, 少“求同”, 多“求异”。

(四) 特殊学生特别关照

我不知道美国的特殊学校怎么样, 在考察的小学, 我们看见特殊学生与其他学生在一个学校, 但是区别对待。特殊学生如果需要特别关照, 首先需要征得家长同意, 在家长带领下, 由专业机构对学生测试、认定, 才能作为特殊学生对待。否则, 要和正常学生一起对待。这样充分尊重了特殊学生的心理感受, 也说明每个学生都平等的观念很受重视。在考察的中学, 我们看到坐轮椅的学生受到更特殊的关照, 到处都有轮椅通道。放学时, 有一辆专用车辆, 有专人用车辆上装置的专用升降器械让坐轮椅的学生连轮椅一起坐上车。虽然只有两位特殊学生, 但还是有专用车辆和专人服务。这是给特殊学生以特殊关照, 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我们学校的管理, 统一要求多, 满足个性少, 固然有我们的国情、校情等许多因素, 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特殊需求, 给予适合的关爱, 应该成为我们提高办学品位必须正视的问题。

透过这些表象, 我们可以看到, 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得到了尊重, 都在切合实际地生长。特别是美国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以后, 学生的达标率, 也就是过关率成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更加关注每个个体。教育水平发展到高层次, 就是从“人人有学上”到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各自适合的教育, 使“人人都达到充分的生长”。这点儿, 在美国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美国的高中毕业率要求达到80%, 虽然已经普及高中, 但肯定有不会毕业的, 他可以在上完高中四年以后, 继续读一年, 再不行就直接打工去。而优秀的高中生, 被称为“要上大学的那一类”, 学习都非常刻苦, 他们的目标就是“各界精英”。学校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和条件。这一点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二、呵护生命的自我生长

美国基础教育给我的感觉, 很呵护生命的生长。它是从生命自我生长的角度给予阳光雨露。在尊重生命自我生长的前提下, 给予一些必要的校正和导引。让生命自我探求、觉醒, 从而更好地生长。表现在:

(一) 关爱心理

美国基础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高中考察时, 我们发现, 高中生居然没有班, 没有班主任, 一个年级, 一层楼有一个心理辅导员。一个人负责二、三百个孩子, 他会通过学生的成绩、表现, 发现孩子的问题, 主动找孩子沟通。当然, 孩子有问题, 也会主动找心理辅导员寻求帮助。确实, 只要心理阳光、健康, 人就会快乐成长。我们虽然有班主任, 有辅导员, 也要求建心理咨询室, 我总感觉这方面形式多于内容, 关爱学生心理在大多数学校没有落到实处。许多校园悲剧都是学生心理问题酿成的, 我们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学校领导, 应该把学生心理问题当成重要课题去关爱、研究, 帮学生解决, 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 注重实战

美国基础教育很注意联系生活, 让学生亲身实践, 解决问题。这一点众所周知, 这可能也是杜威“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的具体体现吧!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强调动手能力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讲课时, 老师尽量减少记忆知识环节, 把力度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 让学生知道用哪些技能解决问题。比如:高中学生会被老师问到小说分析类问题, 分析技能不是对事实的回忆, 要加入个人的思考和观点。老师会让学生对阅读的作品进行讨论, 每周写一则读书笔记来检查阅读情况, 每周收一次读书笔记或日记, 老师能确保对每位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会让2至4人一组解决一个问题。按他们的说法, 老板们要求员工需要哪些技能, 教育就要怎么样为之做准备。这真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观念, 教育就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小学的三门主科是阅读、数学和科学。我们的语文, 他们叫阅读, 就是理解, 体现的是如何用。科学, 更明确地教如何用, 不像我们很多科目, 缺乏整合, 知识分散, 是死知识, 学生学了也不会同生活联系起来, 没用。比如一所高中的政治文化类课程, 教师给学生一篇《经济人》杂志上的文章《关于中国计划生育的问题》, 问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好不好, 让学生讨论。先在教室讨论, 周末让学生回家找5个结过婚有了孩子的成年人讨论, 问他们有什么感想, 收集数据, 再和资料上的文章对比。比如, 资料上显示:1980年, 中国已婚夫妇平均5.1个孩子, 2008年只有0.8个, 心痛的是, 很多女孩被杀或被送人。下周上学时学生会与老师讨论这些问题, 必须谈个人观点, 同时比较自己搜集的数据和资料文章中的数据。这个问题主旨是政治和文化, 其实还涉及到了其他几个主旨, 再次论证了孔子的观点:知之不如行之。这样, 就落实了四项学生创新的技能。首先是解析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分析论证, 判断对错, 而不是看什么信什么。第二是知识的重组重建。周末回家后自己收集数据, 需要找到不同的观点、看法, 搜集数据、评价这些数据, 重塑对计划生育的认识, 落实到笔头上, 写出来。第三, 反馈的能力。建立数据系统。第四步, 演讲展示的能力。这都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才是真教育, 高效教育, 这是一生需要的知识, 这是真本事。这是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中得到成长。不像我们考查的只是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考试过后, 也许一辈子都不再用, 所以学了物理, 不会引线, 不会安装电器, 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也明确地提出了这个目标要求, 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是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人才。这一点我们从教学到活动都应该给予深度借鉴。

(三) 持续发展

美国的基础教育, 小学、初中、高中培养方式基本相同, 是一种连贯和持续。小学, 一个老师要上全部主课, 除非有特别优秀的学科教师, 才给全年级上特色课, 这是一种连贯和持续。最值得倡导的是美国的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连贯和持续, 美国高中生在高中学有余力就可以选修大学课程, 完成的学分在大学可以免修, 大学对高中的信任和认同, 让很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上高中就等于上大学。上大学三年都可以毕业, 学分积够就可以领取毕业证, 节省时间、金钱、生命, 让天才尽情发展。当然, 你如果四年完不成学业, 还可以延期进行, 可以边打工边学习, 什么时候积够学分什么时候就可以毕业。这不同于国内死板的年限教育, 到时候一起离开校园, 这可能也是美国教育的活力所在。我们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和持续发展也要一以贯之。这样有利于学生一生习惯、性格的良好养成。

三、注重培养基本素质

学生是国家公民的基础群体, 社会规则和要求在美国的学校有着很明显的特征。我们的德育喊得很响, 做得很轻, 美国的行为准则要求在学校表现得就很充分, 突出的是诚信和合作, 这也是个体生命生长的必需。

(一) 讲究诚信

美国是一个讲究诚信的社会, 在学校教育中诚信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石。他们的目标是培养优秀公民, 诚信很受推崇, 不诚信后果严重。比如教师对学生的诚信评价, 绝不走私人关系, 所以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 三封教师的评价推荐信非常重要。美国中小学也统考, 特别是近几年, 3———8年级全考, 一年一次, 统考成绩对学校声誉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 但他们不作弊。据在纽约市教育局的华裔教授张洁博士介绍, 校长根本不敢作弊, 学生和教师都会举报的。我们在纽约大都市博物馆就碰到一位华裔女孩, 三年级, 却在认真地临摹馆中珍藏的中国画, 她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了解中国文化, 她就实实在在地来实地学, 一点也不作假。高中学生不达标就没有毕业证, 老师讲学生没听懂就不往下讲等等做法都很值得我们重视。诚信是一切的基础, 是人和社会的基础。我们的许多教育问题都源于假, 教人虚伪、作弊, 人格扭曲、分裂。陶行知早就讲教人要求真。回归真, 就回归了教育的本质。诚信社会的建设, 除了政治社会的作用外, 我们教育要有担当和责任。

(二) 崇尚合作

这是美国教育, 乃至美国社会成熟的一个思想。美国也有可以选拔学生的优质公立学校, 他们参照分数, 但绝不光看分数, 其中一个条件引起我的高度关注, 那就是面试时, 看学生能否在与他人合作中更好地学习。学校上课也特别讲究分享, 分享学习成果, 学校和老师也尽量考虑怎么布置一些综合性题目, 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连他们选拔教师的标准中都有一条, 看能否在合作中更好地工作。听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讲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 其中一条就是合作, 我才突然明白, 他们是多么崇尚合作。确实, 人是群居动物, 没有合作, 一个人单打独斗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 不会合作简直就不可想象。美国中小学强调合作, 合作学习、共同生活, 这也是在培养人适应社会的基本品质。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 特别是中国的基础教育, 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合作、分享应该成为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都有明确要求。这些我们过去的“虚功”现在要实做, 做扎实, 做出成效。

关注幼儿的生命教育 篇8

一、学校教育的根本依靠:儿童自然的学习天性

教育缘于生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儿童是具有无限灵性与可塑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体, 具有健康的自然生长态势。儿童生命的成长, 一方面时刻要求将其生命体的内涵对象化, 另一方面又时刻要求将其生命的展开主体化。儿童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是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儿童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 是如饥似渴的学习者。教育就是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内在的自然天性, 保护和帮助儿童生命力的正常发展, 并为之提供最为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教育环境, 使之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有效地学习。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人的生命自然是教育中起支配作用的“大自然”, 教育的要义在于顺自然而为, 使儿童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认清教育的本体和它的真正主体的核心是明确教育的生命机制:人之教育是一种精神生命成长现象, 它最终和基本上依靠学习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它不因外部因素的强大和权威, 如行政介入、师道尊严或教者的一厢情愿而有所改变。教育之于儿童, 关乎儿童的生命本质。教育必须尊重生命, 遵从儿童的生命规律。然而, 长期占据绝对优势和话语权的成人社会统领并主宰着儿童教育, 人们往往不尊重儿童的生命自然, 不重视儿童自然的学习天性和教育的主体力量, 自觉不自觉地用成人的立场和眼界分析、设计教育问题, 规范和控制儿童的学习行为, 想当然地给儿童施与教育。由此, 教育负载着过多的成人意志, 编织着过多的成人约束, 它迫使天性自然的儿童承受着成人世界不自然的欲望, 甚至出现以各种非自然的形式压抑、干扰、阻击和破坏儿童学习天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耗散甚至泯灭儿童自觉学习的天性, 阻滞儿童的自然生命成长。

二、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

所谓生本, 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儿童的学习热情不仅具有自然的本性, 而且很容易在成人的启蒙和引导下走向自觉。教育过程是顺应学生天性的过程, 教育的着力点是遵循儿童自然的学习规律, 保护儿童的学习热情, 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 正如人们常说的:雄鹰只有放飞天空才能自由飞翔, 蛟龙只有回归大海方能任意腾跃。生本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起点非零, 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 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潜能无限, 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儿童的本能力量的调动, 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不仅主张儿童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而且主张儿童的学习自觉是教育的根本动力, 回答了儿童的发展“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密不可分的, 一切为了儿童, 一切依靠儿童, 二者的统一构成完整的“以人为本”体系, 它既符合唯物史观的要求, 也符合儿童生命自然和成长规律。

生本教育实践证明:生本教育从传统教育的主要依靠教师教转为主要依靠儿童自主学, 给儿童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 鼓励、支持、帮助和引导儿童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 培养和锻炼儿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活儿童的思维。教师在高度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丰富和引导, 由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转为“蹲”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一起讨论问题。儿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本教育使课堂充满生命关怀的气息, 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爱、幸福成长。

三、生本教育的实现策略: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生本教育, 不仅是一种理论主张, 更是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 它需要广泛的社会理解、支持和配合, 需要广大民众达成共识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需要合力营造尊重学生学习天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对教育管理者而言, 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 增强生命意识和改革意识, 赋予生本教育改革的空间, 给予生本教育政策的支持, 为生本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对教师而言, 要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 相信儿童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的生命能量接受最基本的东西, 养成最基本的习惯和人格, 大胆践行生本教育, 改革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让教育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对广大家长而言, 要正确认识儿童, 尊重儿童的生命世界, 顺应儿童的学习天性, 摒弃短期的教育功利, 助力生本教育实践, 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都需要有一大批信念坚定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如今, 生本教育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真实地向我们走来。让我们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实践和发展生本教育理论, 努力创造一种真正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 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

语文教学应关注生命教育 篇9

关注生命,让语文重新回归到人。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可以说,语文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生。

下面我以《我与地坛》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些体会。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内涵不仅体现为认识生命,也体现在尊重和敬畏生命之根上,尊重和敬畏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和敬畏别人的生命。教师可利用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之树,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多彩之花,从而开出珍惜生命之果。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无限生机,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一、尊重生命是语文生命教育之根

生命教育的首要条件是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尊重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生命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并遵循其生命成长的规律,提升学生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赋予教育以人性,让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要让学生将这样的态度转而对待他人,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且被人尊重的,从而尊重他人的生命。

教师应该从生命的高度看待《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史铁生在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又有谁会将痛苦看做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炼自己的机会呢?正是有了这些磨炼,我们才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才懂得热爱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应该说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

生命是神圣的,也是脆弱的。正是因为它的神圣和脆弱,我们才更应该加以珍视和眷恋。

二、丰富情感是生命教育之树

教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内容和生命价值,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生的需要。

史铁生在沉思中,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史铁生终于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呈现为对人类的整体存在的担当。他在反复说着欲望不息使个体生命的延续得到了最充分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使他对残酷和伤痛的忍受都成为一种阔大的境界,个人的苦难都已为全体存在所包容。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成就了学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寻。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史铁生写《我与地坛》所体现出的个人心境的痛切之处以及他对自我的真正超越。

教育不可能,也不足以去解决生命情感的全部问题,但教育却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怀。生命情感化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三、体验生命是生命教育之花

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险阻、挫折和困顿。这和欢乐、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当痛苦来临之时,在顿悟之后找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使生命的过程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心情、旷达的气度和庄严的胸襟。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做积极的自我探寻, 并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这个“生活的世界”中积极去交往、感觉、理解,用肉身、心灵去感觉,用整个的身体去感受,而不是排斥。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学生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联结着生活和生命,痛苦是深沉的土地,它孕育着生命,感染着灵魂。在痛苦里,我们认识了这纷繁的世界;认识了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才能称得上辉煌的人生。

四、珍惜生命是生命教育之果

史铁生是伟大的,因为他从苦难启示中,终于明白了并非所有不幸的命运都能凭借“智慧和悟性”获得救赎,于是,这明白中就多了一份悲悯,虽然,那悲悯也许首先是来自对自己的宽慰和怜惜。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它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当学生读着这情深意长的文字时,就根本无法像阅读那些闲情逸致的文字那样一目十行。这样的文字给予学生的不可能是阅读的快感,而是澄净的思和深切的悟带给学生的启迪和引导。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加深了理解。

课文充满生命的真实,生命的性灵,作者正是在欣赏生命、体验生命中的过程写出来的。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的是生命的精华,感受的应该是生命的鲜活与滋润。生命视角中的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注幼儿的生命教育 篇10

一、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道德情感的升华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个人道德发展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他在生活、学习中情感的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生命成长的旅途中,成功、迷惘、失败、挫折,随时伴随其左右,那些使他的内心世界发生过震动的事情,他在心灵深处就有将其表达出来的愿望,并且从事情发生之后,他就处在各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以及“关照”自己的内心空间中。如果他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不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助于消除负向的情绪,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生命叙事恰恰可以帮助叙事个体对生命历程中所产生的诸如困惑、羞愧、压抑等内心感受,在叙事中得以化解、宣泄,从而释放内心的压力,使内心获得澄净并走向平衡、和谐。

小刚,一个高达英俊的小伙子,上个月从临县的一个特教学校转到我班。刚到班里不久我就发觉,他与同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孤独、冷漠和压抑。凭着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想他的内心一定受到什么沉重的打击。我小心翼翼试探着接近他。在一个寂静的傍晚,经过耐心的启发,我们终于开始了对话。

“我知道,你们都看不起我,我是个小偷,我偷了别人的东西。”说完,他突然失声大哭,泪珠像雨水一样流出。我静静地看着他,心中阵阵发痛,长时间的压抑和委屈终于决堤而出。“孩子,别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把以前所有的委屈都告诉我吧。”原来,小刚上学期偷了同学一只好看的卡通手表,被发现后学校通报批评。这对于一向品学兼优、性格内向的小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他陷入了恐慌、羞愧和绝望之中,潜意识里所有的同学都在嘲笑和唾弃他。他终于承受不了这样的重压,转到了我校。时间悄悄地流淌着,小刚还沉浸在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中,只是他的表情不再压抑和紧张,而是慢慢舒展起来。听完他的叙述,我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告诉他:“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只要他能够改正错误,仍然是好学生,仍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落日的余晖透过窗户照进教室,看着他久违的欢悦,我如释重负。

二、生命叙事有助于人际道德关系的融洽

生命叙事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自己的生命故事只有在判断对方可以信赖时,且自己可以被对方接受的情况下,生命叙事才有可能进行,所以说生命叙事体现了叙事主体对他人的信任。在叙事的过程中,讲者和听者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双方可以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启迪。不仅如此,生命叙事还使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他们能够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意识到彼此的信任,而且在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说:“通过分享彼此的故事,获得彼此的了解、信任,以及一系列共同的价值与共同的理想,因此生命叙事有助于团体、集体的建设。”

多年来,我校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传统,每到“助残日”“六一”儿童节,我们就会邀请职小、实小等其他学校的孩子到我校联谊。他们会拿出珍藏的礼物,一块画有卡通图案的橡皮,一张自己精心绘制的儿童画,抑或是一个新买的日记本,他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你那些乡间的趣事,也会坦诚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梦想和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在他们欢乐的笑语中我们看到了彼此的信赖、真诚。听者和讲者促膝交谈,咫尺之间充满了和谐、温暖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分享着快乐和友谊,也分担着烦恼。麦金太尔说过:“叙述形式不是伪饰也不是装饰。哈迪写到:我们在叙述中做梦,通过叙述来记事,表达希望、绝望、相信、计划、修改、批判、设计、闲谈、学习、爱与恨。”另外,我们还会让在校学生给已考上大学或已在社会自立自强的残疾人写信,叙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抱负。在这种来往书信的叙述中,他们感受到别人的奋斗历程,期待着自己的成长,同时这种方式也促进了人际道德关系的融洽。

三、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自我接纳

生命故事凝结个体对人生的理解,生命叙事的过程恰是将其呈现出来。在叙事的过程中不但为他人提供了真实、鲜活的事例,而且在与他人分享时自身也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所以,关注个体生命的经历与经验,扩大其经验范围,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原则。生命叙事恰恰是对个体生命经验的直接关注,在叙事过程中,一个人的经验不但得到了呈现、交流,而且获得了反思、深化。因此,生命叙事不仅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而且有助于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和自我接纳。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曾经有一个男生叫小雨,这是一个典型的自虐症者,他孤独,自卑,一个月三次用刀割伤了自己的手腕。这样一个特殊的病人,必须用特殊的办法。于是,在生活、学习上我用慈母般的温暖关爱着他,一遍又一遍试着接近他,给他叙述许多优秀少年的成长故事。慢慢的,他冰冷、固执的心开始融化。后来,他也给我讲述他的故事。在他的叙述中我了解了他不幸的家庭:爸爸经常酗酒,打他和妈妈,父亲离婚又娶了后母,家里像冰窖一样寒冷。在叙述中他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见此情景,我不失时机地又为他制定了学习目标。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他今年如愿考上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正是生命叙事让他走出封闭、阴霾和自虐,变成一个快乐、自信、能够接纳自己的大男孩。

四、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意义的重建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意义的发现与追求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对的永恒问题。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去发现、追求与建构生命意义,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其长久的价值。而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生命之中,它需要在他人的参与下,通过亲身活动来生成,所以道德教育就必须回到个体生命生活中遭遇的事件中来,回到个体生命的体验和现实的活动中来。生命叙事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同时,生命叙事不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简单再现,而是借助所发生的事情,来理解生命、理解自己、他人或社会。生成性是生命叙事最具有意义的特征。

有一天,学生们在教室里安静地做作业,突然,一只小鸟跌跌撞撞飞进来,它张大惊悸的眼睛望着四周。原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它的一只翅膀已经折断,耷拉着垂下。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捧起它,爱不释手。放学了,学生们跑到食堂里拿来了小米、馒头和水,有的学生跑到草地里捉来小虫。虽然大家精心照顾,但是小鸟毕竟伤得太重,第三天早上当学生们来到教室,看到小鸟已经闭上了眼睛,静静地躺在同学为它装饰的小盒子里。大家围着它,有的学生眼里噙着热泪,久久不愿离去。虽然我也很感动,但我不愿让大家心情这样沉重下去,于是告诉大家:“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很留恋它,但是有的生命真的很渺小、很脆弱,这只小鸟虽然离开我们,我相信它一定会感激你们对它的照顾,在它回到天国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些心里话要对它说,那么拿起笔写下来吧。”学生们回忆起这短短的三天里,与小鸟朝夕相处的每个细节,记忆都是那么深刻、难忘和留恋,还有一个学生在日记里写到:“可爱的小鸟,我真后悔没有把你救活,请你相信,我以后一定会爱护你的同伴的。”一个生命的离去唤醒了许多心灵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和关注,谁也不曾想到,那只受伤的小鸟维系着孩子们对弱小生命的丝丝温情。

上一篇:农业“走出去”下一篇:突出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