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档案资源

2024-06-10

社会档案资源(精选十篇)

社会档案资源 篇1

1. 转变观念, 营造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有利环境。

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有两个条件:一是档案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其中, 优良的质量是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内在要素, 充足的数量是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外在条件。二是档案资源的社会认知程度。档案资源的社会认知程度越高, 档案资源共享的范围就越广。只有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 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才能成为可能。然而, 一些社会公众对档案的认知却十分模糊, 不了解它的价值和作用, 有的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扩大宣传, 提高社会公众对档案的认知度, 为档案资源的共享创造条件。同时, 作为提供档案资源的主体———档案管理部门应勤练“内功”, 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档案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和现代社会对档案利用的日趋频繁, 使得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与方法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利用需要和档案信息资源工作的实际需要, 取而代之以高效、快捷的方式提供准确、全面、系统的服务。所以, 在档案工作者心目中确立档案利用的社会观、价值观、法制观与服务观等任务日益迫切。社会观主要是指面向社会, 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思想与观念;价值观在于要求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认识到档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财富, 还应充分地认识到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社会资源, 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法制观是指在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依据《档案法》制定有关档案利用服务的法规及规章制度, 以法律为准绳, 处理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等。

2.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打好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

首先, 要“广开货源”, 即加大档案收集工作力度, 扩大档案征集范围, 既要内容全面, 又要注意特色, 既要注意当前需要, 又要兼顾长远利用, 保证档案资源充足、有效、高质。其次, 必须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向及要求,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宏观规划与协调;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 确立馆藏档案资源的结构原则与模式, 不断丰富馆藏, 提高文化品位, 使馆藏档案资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多形式、全方位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搞好档案资源开发, 加快档案资源共享步伐。

3. 顺应时代发展,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 档案管理部门应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新形势, 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 积极引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与网络工具 (如完善档案目录中心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 提高开发档案资源的能力与水平, 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造成的冲击, 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所引发的档案工作理论与工作方法的突破与变革;积极营造档案资源共享环境 (包括国家的信息政策、档案资源利用政策、社会文化环境) , 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资源, 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以此推进国家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4. 创新服务机制, 满足利用者需求。

创新服务机制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都已经过时了, 可以说, 档案馆 (室) 长期以来所提供的诸如阅览、外借、档案复制、制发档案证明、档案编研、参考咨询服务等传统服务方式, 积累了丰富经验, 有效地满足了档案利用者的各类利用需求。但是, 档案利用者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人, 其档案需求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水平状况有关, 也与利用者的主观行为、动机和目的有关。为了更好地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档案馆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 创新服务机制, 适时推出具有特色的服务项目, 以满足特定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5. 加强协作共赢精神, 畅通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渠道。

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实现, 有赖于档案管理部门内部、档案管理部门之间、档案管理部门与社会相关部门之间以及档案工作者之间、档案工作者与档案利用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因此, 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应增强整体意识、协调意识, 走集成与联合的道路, 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原有的藩篱, 弘扬协作共赢精神, 提高档案服务工作的效能。与此同时, 随着Internet的广泛运用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我们要适应国际惯例, 抓住有利时机, 加强国际协作, 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总之, 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 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 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所引发的档案工作理论与工作方法的突破和变革,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 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 推进国家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绍兴.陈智为.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启超.档案利用新走向[J].档案管理, 2002.5

社会档案资源 篇2

张格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刘新鹏

张格庄镇位于福山区西南部,面积73.49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人口1.88万,先后被评为中国大樱桃第一镇、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镇、省绿化模范镇,今年七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是烟台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党委。为进一步提升镇村档案信息管理水平,全面掌握镇村两级工作进展和动态,实现档案管理高效化、规范化、共享化,张格庄镇自2008年开始大力推行镇村档案信息一体化建设,实施镇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镇村档案信息一体化建设取得实效。成立了镇村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实施镇村档案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分工,规定了镇村两级档案明细,形成了齐抓共管、配套联动的工作格局。工作中,由镇党委办公室牵头抓总,负责做好面上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制订落实具体的实施意见和管理考核办法;把建立“村级信息”工作纳入各工作片包村工作体系中,要求倾注时间、集中精力,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相关业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做好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完善; 1

各行政村积极协助各业务口和工作片,配合做好“镇级信息”、“村级信息”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同时,为了更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镇党委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结合全镇实际情况,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张格庄镇信息化工作常态机制的意见》、《关于推进张格庄镇镇村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优化升级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张格庄镇ppt工作常态化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拓展平台,创新载体,凸显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优势。

二、突出重点,规范程序,努力构建科学化镇村管理体系。对镇村两级所有信息,包括基本情况、人事变动、重大事项、党建、信访稳定、计划生育、林权改制、社会保障、财务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完整地进行收集归档,努力构建重点突出、内容详实、涵盖全面、动态分析、科学决策、跟踪指导的科学化管理体系。建档过程中牢牢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分类归档原则。镇级档案信息以业务单位为主体建立,每项业务建立一档;村级档案信息以村为单位建立,一村一档、一类一卷。镇村两级档案全部由镇党委设置专门的档案室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保管。二是全面详实原则。档案信息既包含文字、报表等书面材料,又包含照片、录像、PPT等影音资料,确保最大程度地反映全镇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变化。三是动态管理原则。各业务口和工作片结合日常工作,及时对全镇发生的事件、信息、工作情况进行整理归类,定期进行完善更新,确保档案内容全、新、实、准。信息搜集过程中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各业务口和工作片牵头负责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通过座谈了解、进村核实、加强与职能

部门经常性联系等方式,逐村逐项对相关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摸底调查和反复核实。二是统一建档标准。各业务口和工作片按照统一要求的分类标准,对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完善、归类,并按照统一标准和格式建立档案。三是及时录入微机。镇党委安排专人统一设置电子目录和表格,将镇村两级相关档案信息录入微机,建立电子档案,并留存好相应的备份资料。目前,共整理镇级档案14项一级目录67项二级目录2000余条信息,村级档案10大项1000余条信息,并全部录入微机。

三、建章立制,加强考核,推动镇村档案信息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一是信息联络员制度。针对镇村档案信息一体化建设涉及部门数量多、种类繁杂、操控难度大的实际,要求各业务口和工作片分别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信息联络员,负责信息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和上传,进一步明确了责任,确保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二是检查考核制度。定期对各业务口和工作片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集中调度,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完备、形式新颖。三是奖励激励制度。设立专门奖项,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对各业务口和工作片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评比打分,对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大力推行镇村档案信息一体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管理、做好农村工作的有效手段,对维护农村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镇村信息档案”将镇村两级

集体经济及镇域内所有企业、固定资产数目、农村合作组织资产负债情况等各种指标进行统计建档,通过数据库指导村级充分挖掘人才、资源等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利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村情档案”对村级不稳定人员、不稳定因素、信访积案老案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登记,解决了村情民意不清、信息掌握不全等问题,有利于镇村两级对不稳定因素全面掌握、统筹把握,做到早决策、早介入、早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利于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村情档案”全面、准确、连续地记录了村情变化、班子更迭、人才储备等信息,既方便了农村干部尽快掌握镇村两级情况,迅速进入角色,又为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任用提供了重要依据,避免因村“两委”成员变动造成工作前后断档。四是利于推动基层党建创新。“村情档案”整理了全镇党员基本情况,记录了预备党员、积极分子的详细资料,便于各级对党员和申请入党人员加强管理、系统考察,在推进规范化建设中筑牢党的基层组织。同时,“村情档案”中记录了在外经商、务工的非党优秀人才,拓宽了发展党员视野,在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程序的前提下,对安排专人加强联系沟通,动员他们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提供了便利条件。五是利于发挥知名人士效应。名人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将在全国、全省、全市范围内的党、政、文艺、企业等各界张格庄籍知名人士的数据全部录入,便于安排专人定期与其进行联系与沟通,在宣传张格庄、提高张格庄知名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档案资源 篇3

可持续发展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具体到档案工作领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当然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一致,以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档案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有关调研报告指出:“文件和档案是构成国家信息资源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成份。”档案信息资源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诸多领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贡献力:

(一)档案可以证明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和各种利益,这对于一个民族历史文明的延续,一个主权国家利益的维护是十分重要的。

档案信息资源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巨大是其他文献资料无法比拟的,它较完整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事物的源流本末与具体细节,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历史的全貌,这是档案信息的特殊价值。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它承担着记录与留传人类社会经验与知识的历史使命,人类文明进步到什么程度,档案信息资源就会相伴共生、丰富发展到什么程度。

(二)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参与和拉动经济发展。一是作为管理要素参与管理活动,可有效提高经济管理、生产管理的水平,如通过利用档案而降低技术开发、生产设计、生产过程的成本,引导物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二是作为生产要素进入非物质生产的产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获取经济收益。

(三)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对社会进步发挥推动和保障作用。文件、档案等政府信息的公开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为公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民主管理提供条件;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社会走向法制与诚信;档案在维护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益,保障社会公正与和谐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档案的知识属性使之成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档案的文化属性使之可以满足人们查证历史、寻根溯源、了解社会活动真实面貌等方面的文化需求;档案信息资源在传承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衡量人类社会是否在正常运行与顺利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于是否拥有并善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这已经成为制约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些档案资源只有开发利用起来,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国家职能的转变,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家都知道,档案是各行各业生产建设活动的记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和参考信息,尤其是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更能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价值。以企业为例,档案对企业权益或资产归属的权威性证明,可以使企业避免不应有的经济损失。通过借鉴参考档案,可以降低资源的消耗,加速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大力促进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实现企业科技进步,推動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活动是一种继承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企业里设备进行更新,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工程设计进行修改等,都是在原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改进,所以都离不开档案。因此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帮助企业科技人员继承前人劳动成果,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加速科技进步进程,推动生产力发展。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对策 篇4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 是各级档案部门在经济社会条件下所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直接关系到档案部门开展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关系到各级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参与支配程度。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化, 可以有效地推动档案工作服务社会功能的合理实现, 有助于逐步培育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自主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缩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运行成本, 可以更好地为档案馆实现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流通”和“覆盖”范围、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 还可以全面促进整个社会公共管理, 尤其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完善。目前, 可供选择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的模式有: (1) 共建共享模式, 即通过某种形式或机制将社会急需的、分散保存在不同领域、行业、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形成集约化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 供社会各方面共同享用, 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与利用。 (2) 委托代理模式, 即有条件、有选择地将部分难以通过正常“流通”渠道进入各级各类档案馆进行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委托给社会化的专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与开发, 并形成制度, 使之接受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达到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辐射面、使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效能实现最大化的目的。 (3) 自主管理模式, 即由公民个人或公民自治组织接受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建立具有某种形式的社会“自治”机构, 接受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 形成“藏档于民”、“自我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达到有效减轻社会和政府投入负担、提高社会公众生活质量、丰富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公众档案信息需求的目的。

由于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是档案馆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 所以必须加强研究探讨, 确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对策。

1. 努力提高认识, 完善制度体系。

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过程中, 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 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迫使档案馆必须从转变工作理念入手, 坚持走社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加以变革。充分考虑社会化进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属性、作用及功能定位, 结合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需要, 重视相关制度的制定工作, 形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制度体系, 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与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的内容确定、对象选择、手段更新以及利用效果反馈渠道建立、获取经费、投入方式采用以及赢得社会支持的方法举措等方面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以制度体系的完善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能够始终沿着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有效实施。

2. 强化完善职能, 调整业务方向。档案信息资源管

理社会化的核心, 是使档案信息服务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强化档案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打造“公共服务型”档案馆, 必须首先强化档案信息服务功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 有利于采取“互动”的方式, 起到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的“眼球”、激发其参与互动的强烈欲望、搭建对话平台的基本目的: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意识, 鼓励他们献计献策, 支持档案信息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使档案馆能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特点、重点与领域,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另一方面可以使档案馆本着强化社会化管理与拓展社会服务领域的需要, 强化能力提高, 重视特色服务, 以追求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档案工作社会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 研究社会公众的需求趋向, 增进社会公众的认可程度, 满足社会公众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以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赢得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的支持与参与, 从而形成一种内外联动、左右衔接、上下兼顾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发展格局。

3. 加强调查研究, 更新管理理念。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是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内容, 必然要求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影响、限制因素进行必要变革, 也必然在客观上对传统的档案馆管理方法、模式、理念造成冲击。因此, 档案馆要主动争取支持, 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搞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工作;结合档案馆的具体业务工作实际, 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政策, 解决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发展方向的实际问题, 如档案信息产业模式的确立、赢得社会资助途径的选择、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应用等。以政策规定作为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基本导向, 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长效性, 力求使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作用功效得到持久发挥。

4. 注意总结经验, 培育人才队伍。

社会档案资源 篇5

敦煌市档案局赵红云

加强档案资源整合是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突出馆藏“特色档案”的重要途径,是档案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资源整合的力度大小,它直接关系着档案馆这个基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能反映出服务于民生的方式、水平和程度,进一步体现了档案馆馆藏特色档案的文化品位。加强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要在提高馆藏特色档案和改善馆藏结构上做文章、下功夫。

一、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是要做好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

首先,要认识到档案来源于文件,档案又是文件的归宿。档案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措施,监督、检查和指导各部门、各立档单位各种文件材料的形成、管理、立卷归档工作,达到符合档案整理要求,达到便于科学管理要求,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一句话就是说,凡是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要标准化、规范化,比如文书处理部门在起草文件时严格按照文书处理方面的规定标准执行;其它各专业主管部门,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有专业文本标准和要求,应严格执行。这是档案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加强档案监督、检查和指导的关键性一步。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档案室与案馆的关系,做到工作互补,资源共享。档案室是档案馆的基础,馆藏档案大部分来源于各个档案室。档案部门要投入精力,帮助和培训基层档案人员,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特别是让那些新手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如机关档案室创建示范活动时,我们应积助他们做好机关档案工作,把重点放在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上,进一步做好整理、鉴定工作,使之档案符合质量要求。只有这样,档案交接才能顺利,才能保证案卷质量,档案馆档案资源得以充分。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必须要严格贯彻落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工作通则》《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使档案室工作与档案馆工作同步发展。

第三,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中心,重点做好经济建档工作。这就要求档案部门的同志,随时掌握和了解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抓重点、早安排,跟踪服务,做好经济建档的指导工作。特别是要根据县市的发展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做好建档安排,如敦煌市委、市政府2008年在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集中精力狠抓了“五件大事”和“十件实事”,档案部门随时关注着大事要事的发展,很快研究出了方案,制定出了岗位责任,指定专人负责,落实了经济建档工作,基本做到了经济建设发展到那里,档案工作跟踪服务到那里的意识。另外,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档案部门密切和有关单位、部门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作战,为完成经济建档工作打好基础。

第四,要在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中,加强重点档案的指导性安排。做好重点档案指导工作,是档案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2007年酒泉市档案局在全市作了加快重点工程建档和旅游资源建档安排后,各县市按照要求都作了这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2008年又提出对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部门进行建档,在各县市档案部门的努力下,已拉开了建档头绪,特别向敦煌市作为旅游开放城市,获得二星级以上的宾馆、饭店36家,工作量大,任务重,计划在二、三年内完成旅游部门建档工作。

二、新时期,地方特色档案的框架构思

过去,县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结构存在非常突出问题,就是种类的单一化。各档案馆文书档案占了馆藏的90%以上,其它档案的数量很少,甚至是空白。1979年,敦煌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旅游开放城市,那时,馆藏档案才4737卷,主要是文书档案和少部分的图纸,种类极度贫乏,更谈不上结构合理。随着我市旅游开放城市的整体推进,国际旅游名城

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档案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到1991年,馆藏档案达14299卷,2008年馆藏档案达36696卷,包括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教学档案、印章档案、人事档案、公证档案、统计档案、票证档案等,时间为1949年至2001年;馆藏还有珍贵的历史档案,现存12件藏文经卷(中唐时期);清代档案共14件,如《敦煌乾隆志》(清抄本)、《敦煌道光志》(属木刻版印刷),清代档案还有、如文契、尾契、证书等档案;民国档案如《重修敦煌县志》(又名吕志)(属手抄本)等.。

新时期的档案馆,需要现代特色档案来装饰,更需要具备文化品位较高的地方特色档案来曾托,一个地区一个县市的地方特色档案不完全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总结。敦煌作为旅游开放城市,其特色档案也有所不同,下面就特色档案的框架结构问题进行尝试,仅供参考。

首先,了解市情,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来定位特色档案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市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平均海拔1138米,年平均气温9.3℃,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0毫米,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其市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独特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具有近4000年的文明历史。历史上的敦煌,是塞种、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集散的大舞台,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地,丝路边塞文化、两关长城文化和东西方文明交融汇聚的结点。著名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7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92年经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敦煌旅游经济开发区”,1998年敦煌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敦煌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风光奇特迷人。现存各类文物景点24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4A级景点三处,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特别是被称为“文化瑰宝”的莫高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还有被国家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奇观鸣沙山·月牙泉,著名的古关遗存玉门关、阳关,保存完整的汉长城、积薪堆和大自然神工鬼斧、妙造天成的雅丹地貌(魔鬼城)等等,这一切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寻秘探幽、观光揽胜,使敦煌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热线上的黄金旅游点。近年来,敦煌市大力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形成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光旅游区、阳关渥洼池绿洲旅游区、玉门关汉长城古战场观光区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光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

敦煌地处内陆,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年平均气温9.3℃,平均最高气温24.9℃,平均最低气温零下9.3℃。太阳年辐射总量153.76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150天左右,为发展优质林果业、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敦煌是甘肃粮食、棉花、瓜果、蔬菜主要产地之一。敦煌市还盛产葡萄、苹果、李广杏、紫胭桃、香水梨、鸣山大枣、敦煌蜜瓜等40余种名优水果和蔬菜。敦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钒、铁、磷、硫、石棉、芒硝等4大类(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26个品种,品位高、贮量大,开采方便。其中位于方山口的钒矿,属大型矿床,探明储量125.8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07%,位居全国第四,平均品位0.86%,最高达3%,潜在经济价值28.24亿元。

3、基础条件完善,发展环境优越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优越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敦煌铁路已建成运营,开通了敦煌到西安、乌鲁木齐、兰州、银川、酒泉三条线路,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已基本建成使用;境内公路是通往新疆、西藏、青海的交通纽带,313线高等级公路已全线贯通投入运营;敦煌机场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西安、成都、西宁、乌鲁木齐、兰州等12个大中城市的航线,旅游高峰期每周达120架次,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二是优质充足的能源电力供应。党河水库及坝下四个水电站年发电量达2400万千瓦/时。总投资2.78亿元,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燃机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每年输入敦煌的2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又为敦煌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三是优化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投资1亿元的8万吨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日供水量达到2.2万吨;全长9.7公里,总投资1亿元的城市外环路建设工程已批准立项;全面启动实施了城市立面改造、城市夜景灯光、风情城、党河风情线等城市十大景观工程;与旅游业发展相配套的接待服务设施已具规模,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42家,其中国际社5家,国内社37家,取得资格的导游706人。四是优惠灵活的招商引资政策。1992年,敦煌市被批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五是优秀一流的社会发展环境。敦煌市先后建成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省级“文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和“全省综合治理模范市”、“全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城”、“全省广播电影电视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全市上下处处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其次,结合实际,寻求档案资源,划定特色档案的范围

敦煌市委、市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下,重新确定了“旅游立市,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以优势资源培植支柱财源,以市场理念推动旅游开发,以敦煌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以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以改革开放推动全民创业,努力把敦煌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国际旅游名城。在紧紧围绕打造“魅力敦煌、艺术之都”,着力推进“城市特色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档案部门紧密结合这一实际,提出以下地方特色档案的框架。

1、历史档案。广泛向社会征集散存在民间的能反映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各种历史档案资料,时期为解放以前各个历史阶段。敦煌市档案馆在这方面已坚持了多年,很有成效,如从各种专业期刊收集到的反映与敦煌文化、敦煌艺术有关的学术论文,民间征集的老照片,清代、民国时期的文契、各种证件等,这些填补了档案馆缺乏历史档案的空白。

2、旅游档案。敦煌为旅游开放城市,我们把旅游资源建档和旅游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纳入建档范围很有特色。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42家,其中国际社5家,国内社37家,建档完全达到标准化正是一项大工程,但市档案部门已启动了此项工程。

3、突发事件档案。自然灾害如风灾、火灾、水灾、震灾,还有向03年的非典、09年甲型H1N1流感预防、山体滑坡、煤矿瓦斯爆炸等造成的直接危害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事

件。我们应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收集整理应急预案、现场录音录像、照片及后期处理结果等,一定要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4、重大活动档案。主要是在本地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以及重要接待方面的档案资料,比如,敦煌市档案馆在近几年,始终注意收集市上举办的大型活动材料,如市上已成功举办的四届文化旅游节会、招商会,敦煌航空口岸开通庆典活动,08年北京奥运火炬敦煌传递活动等档案收集、整理非常到位。还比如市上的重大接待,向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到敦煌视察、参观考察、调研等活动中形成档案资料,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接待日程安排、题词和照片上,但我们的经验是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应亲自参与各种活动和接待,重点拍摄第一现场的照片。

5、民生档案。涉及民生方面的档案很多,如,教学档案、职工档案、劳动合同档案、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医疗保险档案、失业登记档案、工伤事故档案、生育保险档案、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拆迁档案、房产档案、病案档案、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土地承包档案、复退军人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以及知名人士档案、劳模档案、家庭档案等。这部分档案相关单位每年不同程度的都在做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6、名优产品档案。各地有各地的名优产品,敦煌为了让农产品产生“品牌效应”市上围绕“敦煌”二字的含金量,在品牌销售上打响敦煌牌,先后在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阳关牌”葡萄,敦煌“飞天牌”棉花,“飞天牌”弹棉胎,“飞将军牌”李广杏等7个农产品和30多个加工产品商标。2008年我市生产的无核白、红地球葡萄被评为全国“中华名果”。我们在这一方面应该注意收集获得名优产品的申报材料、照片以及证书等。

7、城市改造档案。城市改造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编制城市规划,按规划分批实施。近两年来,敦煌市在城市改造上以敦煌文化特色为主线,先后启动实施了党河风情线、敦煌风情城、城市街景的立面改造和道路改造、城市夜景灯光设置等“十大城市景观工程”,使敦煌的城市特色日益凸显了出来。特别能让游客体验到的是敦煌文化元素包装了整个敦煌城,大到建筑物的整体色调、外观造型、浮雕图案,小到人行道的改造、大理石的石刻花纹都精心设计制作,出出体现敦煌文化特色。在人行道的铺设上,按照方案精心选择了石窟壁画中隋代、唐代的莲花砖及藻井和从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古币图案,铺装了莲花街和古币街。走在敦煌大街上,使人有一种“眼中现古今,脚下生莲花”的感觉。敦煌市档案馆抓住这些特色,已启动收集工作,列出了收集计划,先着手将以敦煌古文化元素包装的城市五条大街和人行道街景用摄像机、照相机拍摄出现场景色。

8、荣誉档案。包含两个方面,既,一是市委、市政府等部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证书、奖杯等归入档案馆保存;二是个人获取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劳模、先进工作者等领回的证书、奖杯争取收交档案馆保存。

9、名人档案。这里面我想从几方面着手,一是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有特殊贡献的,将他们的论著、论文、证书收集归档;一是在摄影、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有成就的地方名人,将他们的作品、获奖证书收集归档;一是研究地方曲子戏并有成果的名人,将他们收集的地方戏曲、词以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证书等收集归档。

10、实物档案。档案馆重视收集一些比较珍贵实物档案很有必要,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依据。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探讨和构思出的敦煌市特色档案框架,在这些特色档案中,有些档案已收藏进馆,有些我们在做积极努力,准备开始收集整理,还有些需要创造条件,如经费问题,专业人才问题,特殊保管设施问题等,只有条件具备时,才能对那些具有地方特色档案做系统的收集、整理、鉴定和归档。

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挖掘;档案文化资源;建设

档案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记录和写实作用。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能够对知识和文化起到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档案作为追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据,对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档案文化并非档案和文化的总和,而是以档案为中心建立的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档案文化是对人类从起初到现在的一个真实的记录,其具有储存和传播双重功能,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国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如何挖掘档案文化资源

1.明确目标,主动采集。首先,档案工作者到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其他的文化展会采集文字资源和影像资源;采集省内的重大会议、大型文化活动的视频资料。

其次,随时关注省内各大事件,进行网上信息采集和现场影像信息采集。及时关注省内新闻频道和中央新闻,通过视频的形式采集时政要事和影响力大的事件。

2.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主题征集活动。档案工作者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便民性设计,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出发,活跃百姓的参与度,吸引广大市民参与进来。在活动开展的前期和中期要做好宣传工作,后期要做好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留工作。通过有序的文化资源征集活动,能够采集到大量的文化资源,丰富档案文化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3.借助市场,征集资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对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档案文化资源挖掘时,可以借助市场经济的调控手段,对价值较高、较为珍贵的资源通过荣誉证书或者有偿奖励的形式进行采集。这些资源的稀缺性对档案研究和档案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途径

1.正确认识档案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档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时要从档案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入手。第一,档案具有储存社会文化信息的作用。档案的储存功能,能够将人类几千年的变化保存下来,稳定性较高;档案的储存功能能够在社会不同的区域内进行,社会性强、范围广;档案能够及时吸收新的社会文化信息,因此具有连续性。档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信息储存工具,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档案具有选择优秀文化的作用。档案文化作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纽带,在对文化进行继承的过程中具有选择性,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才能传承下来,而与社会发展实际不符的档案文化无法被传承下去。第三,档案对社会文化价值的传播作用。档案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对社会文化价值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第四,档案对学术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档案作为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工具,对社会的建设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想要推进档案文化的建设,就要对档案文化的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合理利用档案文化资源,发挥档案文化资源促进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2.加强对档案文化的传承,推进信息化档案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档案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要不断进行档案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在对档案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要扩大档案的采集和接收途径,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保存,丰富档案馆的藏储种类和数量。档案强大的储存功能和传播功能,使得人们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大量的档案数据,无法精确的对社会生活做出有效的指导,因此要加强对档案的加工、整理,将原有的档案资料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开发大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促进档案文化的传承,推进档案文化的建设。档案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具备重要的传播作用,因此在档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创新档案文化的传播途径,推进信息化档案文化建设。在信息化档案文化建设中,利用互联网、电视媒体等拓宽档案文化的传播途径,让广大群众能够高效、便捷的享受到档案文化信息,提高档案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增强对原始档案的保护。在档案文化的建设中还可以借助档案文化资源进行公益活动,加大对档案文化重要性的宣传,为推进档案文化的建设提供更多的便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档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多种形式挖掘档案文化资源,重视档案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加强档案文化的传承作用,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对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英.增强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推进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2013,S1:51-54.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解析 篇7

目前, 可供选择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的模式有:

(1) 自主管理模式。

即由公民个人或公民自治组织接受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建立具有某种形式的社会“自治”机构, 接受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 形成“藏档于民”、“自我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达到有效减轻社会和政府投入负担、提高社会公众生活质量、丰富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公众档案信息需求的目的。

(2) 共建共享模式。

即通过某种形式或机制将社会急需的、分散保存在不同领域、行业、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形成集约化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 供社会各方面共同享用, 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与利用。

(3) 委托代理模式。

即有条件、有选择地将部分难以通过正常“流通”渠道进入各级各类档案馆进行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委托给社会化的专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与开发, 并形成制度, 使之接受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达到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辐射面、使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效能实现最大化的目的。

由于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是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 所以必须加强研究探讨, 确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应对之策。

(1) 加强调查研究, 更新管理理念。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是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内容, 必然要求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影响、限制因素进行必要变革, 也必然在客观上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模式、理念造成冲击。因此, 档案馆要主动争取支持, 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搞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工作;结合档案馆的具体业务工作实际, 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政策, 解决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发展方向的实际问题, 如档案信息产业模式的确立、赢得社会资助途径的选择、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应用等。以政策规定作为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基本导向, 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长效性, 力求使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的作用功效得到持久发挥。

(2) 努力提高认识, 完善制度体系。

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过程中, 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 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迫使档案馆必须从转变工作理念入手, 坚持走社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加以变革。充分考虑社会化进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属性、作用及功能定位, 结合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需要, 重视相关制度的制定工作, 形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制度体系。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与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的内容确定、对象选择、手段更新以及利用效果反馈渠道建立、获取经费、投入方式采用以及赢得社会支持的方法举措等方面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以制度体系的完善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能够始终沿着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的有效实施。

(3) 注意总结经验, 培育人才队伍。

在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 总结先进典型, 推广先进经验, 扎实稳步地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的建设步伐。同时还要注意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 势必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具备在浩如烟海、良莠混杂的档案史料中采撷整合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文字表达、信息加工的技能;具备研究判断利用者心理, 合理开展公关活动的水平以及求实创新、默默奉献的精神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一问题已影响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能否顺利实施, 能否取得实效。要努力使档案馆与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及档案利用者群体之间形成互动的局面, 使档案信息服务具有突出个体性、兼顾趣味性、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满足社会各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的系统需求。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切实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能够拥有一个坚实的人才基础。

(4) 强化完善职能, 调整业务方向。

论地方社会治理档案的资源体系建设 篇8

一、加大收集力度是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前提

1.加大社会治理档案收集整理力度,需要把握档案资源的连续性。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工作,包括连续收集和持续利用两个方面。具体看,一方面是不断拓展收集新产生的社会治理档案,另一方面是不断提升利用已经归档的社会治理档案。以辽宁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社会治理档案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有大量的新档案需要收集和利用,如1993年12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发布《辽宁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12月6日省政府印发《关于〈辽宁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2006年6月1日省政府下发《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10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下发《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进一步看,社会治理档案的“加法”工作需要强化资源的前端控制,严格执行社会治理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加强对各种社会治理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保社会治理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但是,由于地方60多年的社会治理工作在机构和行政区划问题上发生很多调整变动,为了防止有关档案发生流失问题,必须及时规范社会治理档案的归属与流向,妥善进行档案处置。从行政区划调整的角度看,1949年10月24日—29日辽西省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文件,1950年12月15日辽西省人民政府发出《进一步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等等,都属于辽宁省社会治理档案的组成部分。从机构变化的角度看,1968年9—10月辽宁省革委会政工组教育组关于《从松山小学的成长看农村办学的方向》的调查报告,1970年开始废除录取考试制度,实行招收“工农兵学员”制度,特别是1971年8月25日—9月25日辽宁省革委会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也都属于辽宁省社会治理档案的组成部分。后来,改革开放开创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新时期,1977年辽宁省恢复高考制度,1983年6月11日省教育局向教育部呈报《辽宁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情况汇报》等等,反映了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新变化。上述不同时期不同机构的相关文件,都需要列入社会治理档案收集整理的范围。

2.加大社会治理档案收集整理力度,需要把握档案资源的完整性。例如,关于医药卫生领域社会治理档案的收集,必须做到全面覆盖,注意在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相关文件,而且要特别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档案,才能为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方面,辽宁省的相关档案很丰富,其中有1988年7月9日省政府批转省卫生厅《关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明确了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改革重点,并对加强预防为主,培养卫生人才,卫生经费和医疗收费,城市支援农村等提出具体要求。1997年1月6日为解决农民医疗保障滞后,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省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解决农民看病难等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从辽宁实际出发,引导农民互助共济,发展合作医疗。2004年5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方案》,确定2004年在桓仁、阜新和大洼三个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4年7月26日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上述文件,已经成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医药卫生监管、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方面的重要档案资源。

3.加大社会治理档案收集整理力度,需要把握档案资源的同步性。例如,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问题上,各级党委和政府成立专项工作机构或协调机构时,应该吸收档案部门参加,确保建立档案与开展专项工作同步进行,有利于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从1989年1月14日省政府批转省物价局、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医疗收费管理坚决制止滥收费的意见》,到2006年11月16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都有大量的档案工作需要做。其中,省政府组织省卫生厅、物价局等单位,对市县区及其医院进行联合检查,先后取消了56项医院自行确定的乱收费项目,降低了20项擅自提高的收费标准,查处384件乱收费严重的医疗违纪案件档案材料,档案部门需要收集齐全。从2006年末全省各市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到2008年末全省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设备、人员等基本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再到2010年全省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设备、人员等基本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服务诊疗的人次占城市居民就医总人次50%等方面的档案材料,档案部门需要及时归档整理。特别是2009年8月7日省委、省政府下发《辽宁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包含了具体的档案工作内容,要求“2009年,启动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实施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到2011年,全省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建档率农村达到50%,城市达到90%以上。”因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专项工作的档案收集齐全,对于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等项重点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归档制度是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

1.完善社会治理档案的归档制度,需要调整馆藏结构。调整社会治理档案的馆藏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减少”,体现了社会治理档案工作的新需求、新探索、新监管。

第一个“减少”是,减少未建立社会治理档案的单位数,减少未纳入档案部门管理的社会治理档案数,减少应进馆而未进馆的社会治理档案数。可见,“减少”的实质是要着眼社会的新需求,加强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其结果必然导致改善社会治理档案的馆藏结构。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治理长过程永不淡化的问题,过去的60多年里,相继形成大量重视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的档案。1954年3月19日辽东省人民政府颁发《辽东省劳动力统一调配实施细则》,1954年8月16日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进一步解决初中、高小毕业从事劳动生产和学习问题的指示》,1960年11月25日辽宁省人民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委员会议关于加强和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力的意见。因此,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要向民生领域的档案资源延伸,向新成立的就业机构档案资源延伸,向促进就业创业的社会组织档案资源延伸,向就业创业的新载体档案资源延伸,向创业就业的新形态档案资源延伸,向创业就业的新专业档案资源延伸。加大进馆单位创业就业档案的创业就业接收力度,确保所有档案应进尽进。

第二个“减少”是,减少未整理、编目、鉴定、数字化、开放的档案数。这个“减少”的意义在于,需要积极进行社会记忆工程和典型个体全宗建档工作的新探索,加大对社会记忆工程、重大历史事件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整理。例如,在就业工作中曾经发生误入歧途的沉痛教训,特别是1969年10月28日省革委会《关于认真学习,推广江西省干部插队劳动经验的决定》,导致全省共有103117名干部、9304名工人,连同25万名家属被下放到25个县(旗)516个公社“插队落户”,这种负能量方面的档案资源也是不能忽略的。

第三个“减少”是,减少社会治理档案的安全隐患,强化监督管理。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过程中,监督指导有关方面及时建立相关档案,对于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1999年4月1日省政府印发《辽宁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将原分散在有关部门的医疗保险管理职能统一划转到省劳动厅,各市要按照辽编发(1999)7号文件要求,尽快统一本市医疗保险行政管理职能,确定机构、编制、人员,明确职能,做到领导、机构、人员、工作四到位,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档案工作。对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不断健全的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的档案材料,也需要积极收集,依法监管。

2.完善社会治理档案的归档制度,需要明确时空规范。社会治理档案归档的时空规范,主要是指社会治理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即空间规范)和保管期限表(即时间规范)。对于这些规范,各单位档案机构需要及时制定或修订,并且需要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实施。过去这类规定可能不全面、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完善社会治理档案的归档制度。明确上述时空规范,需要各单位档案部门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或修订社会治理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例如,1979年4月4—11日辽宁省统筹安排城镇待业青年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会议文件,8月5—12日省革委会召开全省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工作会议文件,1986年3月23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1994年7月25日省政府批转省劳动厅《关于在全省实施再就业工程意见》,1998年10月4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关政策的通知》,2003年3月14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06年5月20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2009年2月24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标志辽宁省在积极实施就业政策,广开门路解决全省城镇待业人员安置问题,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在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都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

二是将社会治理档案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并在审核批准后实施。做好收入分配领域社会治理档案的归档就需要按程序办事。例如,1955年9月17日辽宁省人民委员会转发《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1955年9月24日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加强全省劳动工资工作的领导、贯彻中央的劳动工资政策的决定,1957年4月2日辽宁省人委《关于改革新公私合营企业职工工资的决定》等等,都是收入分配领域重要的社会治理档案。这些档案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健全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保护劳动所得,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和教训借鉴价值,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认真、大胆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施规范化收集整理。

3.完善社会治理档案的归档制度,需要积极补救损失。社会治理档案的损失包括损毁和丢失等情形,不论是哪一种损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要依法查处,并督促档案形成单位积极予以补救”。2004年4月23日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十一方面五十三条具体措施。实施上述措施过程中,如果因各种原因把涉及个人权益的档案、涉及本单位历史的档案损毁了或者丢失了,将使很多人的权益受到损害。2006年9月9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就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及劳动管理、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维护权益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以及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等问题,制定了十方面四十一条具体规定。2007年11月29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这是辽宁省第五次上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全省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2008年7月14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这是辽宁省自1994年以来第六次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也是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调整后的工资标准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实施上述措施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和防止发生损毁、丢失档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三、做好民生工作是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心

1.做好社会治理中的民生档案工作,需要关注群众疾苦。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档案归档范围问题上,必须看到我国很多地方的社会保障事业是从社会救助和优抚工作开始起步的。在辽宁,早在1949年11月22—24日沈阳市第一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就通过关于处理劳资关系三个条例和救济灾民的决议,1950年2月6日辽西省人民政府颁布《灾区生产救灾方案》,1953年4月25日辽西省政府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加强救灾工作的领导问题等决定,1960年8月21日辽宁省生产救灾委员会成立的文件,1979年2月到7月末,省民政局在全省城乡组织开展优抚对象普查登记工作,查清全省共有烈属、病故军人家属、失踪军人家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等200多万人,逐户建立了档案。特别是结合普查落实了政策,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叛徒”、“特务”、“反革命家属”、“假荣军”的3783名优抚对象平反昭雪。进一步看,由于地方的社会保障事业是通过扶贫工作得以推进的,因此,建立地方社会保障档案体系要把与扶贫工作相关的各类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档案文件相当多,1980年3月省政府批转省民政局《关于积极开展扶持农村困难户摆脱贫困的报告》,1983年1月11—15日省委、省政府在沈阳召开全省农村扶贫工作会议的文件,1984年12月29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1994年5月28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的文件,2003年8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促进辽宁省西北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民族自治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意见》等等。上述材料是加强涉及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具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价值,对于建立起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做好社会治理中的民生档案工作,需要增进人民福祉。各级国家档案馆要积极接收各类民生档案,把民生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在构建社会保障档案体系时,必须注意积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档案资源,其中1997年11月6日省政府在葫芦岛市召开全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文件,12月17日,省政府发出《关于在全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1年2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同年7月6日省政府印发《辽宁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2002年9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试行)》,2007年8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的意见》,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的通知》,2010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标准的通知》,都是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志性档案资源。

3. 做好社会治理中的民生档案工作,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目前,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文件材料收集中,突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档案资源,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管理、提供利用和移交。其中,地方是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档案体系建设。从辽宁看,1987年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起步,1992年5月13—14日省政府常务会议作出《关于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档案资源。同年6月18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养老保险金完全依赖国家和企业负担的传统做法发生变革。1995年10月24日省政府下发《关于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同月,省政府还先后发出《关于妥善解决困难企业特困职工基本生活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企业离休干部生活补助费的通知》,着力解决企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1997年3月26日召开了辽宁省社会保险工作会议,全省开始了社会保险制度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在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市级统筹、实施按一定比例提取养老保险基金、扩大多种用工形式的劳动者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化服务管理水平五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1998年5月20日辽宁省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辽宁解决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工作重点。2000年6月25日,省政府印发《辽宁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方案》,就确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顺利进行等七方面,提出二十八条具体措施。2001年7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2003年6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办法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2005年5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全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工作的意见》。2006年6月27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2008年4月15日省政府批转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可见,完善民生档案管理体制机制,需要构建以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为主体,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民生档案工作格局,扩大民生档案覆盖范围。

总之,构建立足民生的多元化社会治理馆藏档案资源体系,需要不断增加民生档案馆藏比重,并建立区域性、多层次、规范化的民生档案目录中心和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不断完善民生档案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开创社会治理档案工作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需要建立健全社会治理档案资源体系。首先,加大收集力度;其次,完善归档制度;第三,做好民生工作。总之,要立足民生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社会档案资源 篇9

一、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横向技术路径

1. 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共享路径。

在网络时代, 不同档案机构实现共建共享是大势所趋。网络条件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途径已不仅是拥有档案资源, 而应该尽可能通过共享获取更多档案资源来实现这一服务。档案馆本身的功能就是为全社会服务, 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过程中更要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因此必须提高对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 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实施得到有效的支持。

2. 分散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路径。

根据我国的实际, 相当一部分档案都保存在机关档案室或各部门, 由于利用的随时性和隶属关系的不同, 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弊端, 这些档案中相当一部分始终被保存在形成部门而未能进入档案馆, 而且这些分散保存的档案并非形成于一个部门, 很难得到统一管理。对于分散型档案信息资源, 其开发实际上只是本部门的简单利用, 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日益激烈的今天,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积极参与分散型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开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 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路径。

各企事业单位都有许多信息资源, 在不影响企事业单位自身利益的条件下使其信息资源的使用开发社会化, 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知名度得到提高, 为企业在人员招聘、宣传自己和产品带来好处, 也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好企事业单位的网站, 保证企事业信息资源及时、准确。企事业网站的主要服务内容为产品数据库, 其他事业单位网站主要包括科技信息数据库、报刊新闻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等。

二、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纵向技术路径

1. 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

针对各级政府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应不仅仅局限于各级档案馆藏资源, 还要对政府系统其他有关部门掌握的一些相当重要的信息, 包括各部门建立的档案信息中心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主要是通过建立档案信息网站, 建设国家或省市级的开放档案目录等形式。针对不同服务对象, 首先要做好查档接待大厅与现行文件中心窗口的现场服务, 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充分挖掘档案的潜在价值。同时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应向网络化发展, 向个性化、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检索目录体系建设;建立全文信息数据库, 完成馆藏数据库在公众网上发布整合、挖掘馆藏档案资源, 建成一批专题档案与珍藏档案数据库。重要全宗与珍贵文件资料的纸质档案数字化, 以目录、全文、照片、音像数据库等不同内容与形式, 使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在线综合管理与利用,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逐步实现网络化和社会化。

2. 与档案信息相关的其他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

(1) 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是指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技术标准包括基础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 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技术标准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工作包括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检索目录体系建设;建立技术标准摘要和全文信息数据库, 完成各种技术标准在公众网上发布。实现技术标准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逐步建成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分布式网络的组织形式, 形成面向全国各区域的服务平台。 (2) 专利文献信息。专利文献是专利制度的产物, 专利是科技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专利文献以其同时拥有技术性信息和法律性信息而成为人类生产活动、商业活动的重要依据。

三、运行方式和技术管理模式

1. 运行方式的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贸易、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极大地丰富了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网络的建立是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重要条件。国际互联网和各类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 激发了人们对网络目录的需求, 而网络目录的出现, 又极大地提高了各种专题目录、综述、述评或预测类信息产品的开发速度。信息资源和网络化的发展, 把网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组织与开发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有些网站可以借用网络通讯系统, 实现对用户的服务。这类网站的特点是利用因特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2. 运行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化。

社会档案资源 篇10

关键词:社会服务,高校档案,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

近年来, 有关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的理论探讨层出不穷, 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践中也不乏有益尝试, 但总体看我国高校档案机构社会化服务进程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动力不足。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高校档案机构敞开大门向社会开放。因此, 构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 让高校档案机构得到真正的利益满足, 把社会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校实施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是指国家、社会、高校、档案机构及个人等档案信息资源服务过程中的主体推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的动力源及其作用机理、过程和功能。社会化服务的利益动力源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方面, 前者主要指高校实施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 后者主要包括法制保障、政策支持、资金支撑等给予高校的激励和约束, 推动高校档案事业发展。

一、构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需要是人劳动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 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 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把人与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 是需要和私人利益。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 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一旦社会有了这种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需要比所有制度、法规、规则更能把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的利益驱动机制推向前进。

利益驱动机制是以利益作为驱动力的体制。人的行为受利益的支配和驱使, 利益产生动力, 诱发人的行为, 驱使人的行为朝一定方向努力, 从而激发人的潜能, 诱导人努力, 激励人实现自身满足与发展。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只靠自觉, 没有受到激励, 则只能发挥其总能力的30%—40%, 而一个人如果受到充分而正确的激励, 就能发挥其总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 可见激励作用之大。

2. 现实依据。

(1)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增加了服务成本。虽然我们可以提倡有条件的高校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服务, 但是并没有提供实现这一功能的相关配置。高校档案机构开展社会服务后, 服务对象由高校变为高校和社会公众两个对象, 这就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服务成本较原来有所增加。但是, 从现行体制看, 高校及其档案机构无法从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中得到直接的、相应的收益, 国家对高校的投资并没有体现专门的档案经费预算, 更没有考虑高校对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得到补偿的问题。这是制约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构建利益驱动机制是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利益具有诱导和激励的双重功能, 因此, 只有构建提升高校档案机构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 强化激励机制, 给予其相应补偿, 使其得到真正的“实惠”, 保证其在社会化服务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高于成本, 高校档案机构才会主动采取各种措施, 由“要我向社会开放”变为“我要向社会开放”, 真正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构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因素

利益驱动机制主要是通过利益促使某种行为多次出现, 这里的“利益”, 可以是物质、有形的, 可以是精神、无形的, 可以是“短平快”的利益, 也可以是内蕴式的、长远的、深刻的影响。笔者认为构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校档案机构自身发展。

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有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内在意愿, 高校档案机构也不例外, 应推动其根据社会需求、自身条件和竞争状况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努力推动自身与社会发展。

2. 工资、奖金。

在市场经济日渐发达的今天, 如果个人的贡献与工资、奖金挂钩, 并且运用恰当, 注意保持工资奖金增加幅度与其贡献大小相一致, 得到大家认可和接受, 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是, 如果运用不当, 就会适得其反, 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 还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 职位、职称晋升。

任何组织中都有一部分人勇于竞争, 善于创先争优, 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影响和控制他人, 如果给这些有较强工作能力而又敬业的工作人员提供晋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就会产生很好的激励效应, 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

4. 表彰。

表彰是一种精神激励, 是对努力工作行为的公开表扬, 是常用的激励措施。表彰管理成本低, 且表彰的传播范围越大, 知名度越高, 其激励效果就越好, 就更容易促使某种行为多次出现。如果在表彰的同时, 加上奖金或晋升等其他激励措施, 效果会更好。

三、美国大学档案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利益驱动机制

美国大学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 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具有的比较成熟的利益驱动机制。

1. 以对利用者友好为责任, 实现社会效益。

美国人普遍认为, 档案如果不积极利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虽然档案工作者收入并不是很高, 但他们总是使档案被尽可能多的人利用, 尽可能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尽可能帮助每个利用者从档案馆中找到他们所需的档案, “对利用者友好”, 这是美国档案工作者的专业责任。从对馆藏、业务的熟练程度, 到对利用者、对本职工作的态度, 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逐渐意识到, 学校和所在地区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大学档案馆除服务校内外, 还应积极主动为社会服务, 这是大学及其档案馆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哈佛大学档案馆除了为校内各部门服务外, 校外不少单位和个人也来借阅利用。近年来, 每年约有18000人次来馆利用档案。对所有来借阅或查询问题的人, 他们都尽可能满足。本特利历史图书馆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档案馆, 用户除了该校教师、员工、学生外, 还有密歇根州市民、校友、国内外学者等。像这样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大学档案馆在美国不在少数。

2. 提升大学及其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 争取更多资金。

美国大学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三种: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和社会捐赠。据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 (CAE) 资料统计, 美国大学的社会捐赠一般来源于校友、非校友个人、基金会、企业、教会和其他机构。大学档案馆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培育档案馆的捐助者, 以便从社会筹集到更多资金。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历史图书馆, 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档案馆, 它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和广泛收集知名人士 (包括州长、美国国会议员、参议员等) 的私人手稿, 重视提供历史性的档案资料, 对民众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还编写教材, 因此该馆在美国档案界处于领先地位, 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密歇根州的许多社会活动家和知名人士都愿意将他们的文件移交或捐赠给该馆保存, 并且愿意为保存好他们的文件而大量捐款给该馆, 十分关心该馆的发展。因此, 除了1973年建成的新馆, 其费用来自私人捐款外, 该馆许多内部设施的费用也来自社会名流或商人的捐款。同时, 该馆也定期召开捐存者的座谈会或纪念会, 征求他们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与文件捐赠者的联系。这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与档案馆的社会活动深入人心不无关系。

四、建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的途径

1. 修改《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把社会服务作为国家向高校拨款的重要依据之一。

2008年9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 “高校档案机构应当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虽然政府鼓励高校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 但是目前高校档案机构开展社会服务还只是一种自觉行为, 做与不做一个样, 做多做少一个样。随着高校档案机构软、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 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日渐成熟, 国家也应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及时修改《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明确提出高校档案机构社会服务的义务、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保障措施和评价体系等, 评价结果作为国家向高校拨款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2. 地方政府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开展社会服务。

高校档案机构原来的服务对象只有本校师生, 服务体制只能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 要拓展到社会层面, 为政府机关、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社区建设、公众个人等提供服务,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高校没有专项经费。据调查:天津市高校中, 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录入条目占馆 (室) 藏量30%以上的院校仅有12所, 只占约27.3%;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录入条目占馆 (室) 藏量90%以上的院校仅有7所, 只占约15.9%;建立专题目录数据库的院校仅有3所, 只占约6.8%;进行全文数据库建设的院校仅有11所, 只占约25%;进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的院校仅有10所, 只占约22.7%。经费投入不足, 势必影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因此, 高校所在地方政府应每年拨出一定专项经费, 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提供资金保障。

3. 将社会服务与高校档案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表彰及晋升密切挂钩, 改革分配制度。

在目前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若一项工作与其参与者的利益没有关联, 或者口惠而实不至, 就很难长久地唤起参与者的工作热情。要把社会服务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高校档案机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中去, 和其工资、奖金、表彰及晋升挂钩, 激发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服务社会的热情。

五、建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的条件

建立各种相互联系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制度是利益驱动机制实施的基本条件, 同时利益驱动机制的顺利实施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高校条件。

1. 社会条件。

要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需要全社会具有强烈的档案意识。社会档案意识的高低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社会档案意识是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制约着档案事业自身的发展, 而且影响着档案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美国成熟的大学档案馆服务社会利益驱动机制的顺利实施与其全社会强烈的档案意识不无关系。如果社会档案意识淡薄, 国民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认识就不深刻, 档案工作就很难融入社会,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2. 高校条件。

为了确保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发挥作用, 高校领导和档案形成者必须树立社会化服务意识。如果校领导认识不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重大意义, 就很难对档案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档案形成者缺乏社会化服务意识, 就很难保证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这部分档案材料齐全完整, 那么, 利益驱动机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 要推动我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进程, 就必须在国家、社会、高校及其档案机构和个人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利益联系, 使高校档案机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全面、深入地开展社会服务, 只有这样,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功能才能得到真正提升。当然, 要构建完善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利益驱动机制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及档案机构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侠.高校图书馆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 (19) .

[2]邢星.论文献资源共享[J].情报资料工作, 199 (63) .

[3]徐玉清.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历史图书馆[J].档案学研究, 1991 (3) .

上一篇:超大功率高压变频器下一篇:集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