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

2024-08-09

人间烟火味(精选六篇)

人间烟火味 篇1

吸烟对胎儿的危害

1.生长迟缓。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 吸烟女性所生出的婴儿较非吸烟女性所生下的婴儿, 出生体重较轻。尼古丁从母亲吸入的烟中进入血液, 使子宫血管变窄, 从而吸烟导致的畸形胎儿减少流人子宫的血液, 而胎儿依靠该血液才能得以健康的成长。较少的血液流人表示养分流入减少, 造成生长迟缓。

2.损害大脑。

胎儿脑部发育受损不仅是因为缺氧, 还因为香烟中的化学物质可以直接毒害胎儿发育中的脑细胞。他们在婴儿期头围较小, 一岁时智力发展较差, 智商较低, 有时会表现为较多的行为问题, 在学校学习成绩也可能较差。

3.先天性疾病的发生。

吸烟者所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约为7.3%, 而不吸烟者所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约4.7%。德国一项研究发现, 孕妇若每天吸烟10支, 胎儿患癌症的危险性将增加约50%, 患白血病的可能性会增加一倍。研究人员在吸烟产妇与新生儿的尿液中发现了典型的产生于烟草的致癌物质。

孕妇吸烟的危害

怀孕期间吸烟较多的妇女, 其子女染上烟瘾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两倍。而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至少有一天吸了至少一包烟, 其小孩与那些在母体中未接触过烟的人相比, 成年后可能更易染上烟瘾。不过, 那些每天吸烟从来不超过一包的孕妇的子女染上烟瘾的概率并不比其他人高。

孕妇抽烟的危害很大。接触尼古丁有可能改变胎儿的大脑结构, 使其在成年后更易染上烟瘾。在生完孩子后也不要吸烟, 因为尼古丁可以通过母乳或空气传递给婴儿。此外, 在怀孕期间吸烟还可能有些不良影响, 包括流产危险较高、出生时体重低、婴儿猝死症候群等。

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

吸烟危害人的健康已为广大人们所共识, 对青少年来说, 危害性就更大。据医学家研究表明,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 其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人为弱, 易于吸收毒物损害身体的正常生长。

吸烟损害大脑, 使智力受到影响。在烟草的烟雾中, 一氧化碳含量很高。吸入人体后, 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 使血红蛋白不能正常地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 因而失去携氧的功能。此外,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力要比氧气大很多, 而从碳氧血红蛋白中离解出一氧化碳的速度又比从氧合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氧的速度慢得多。由于人的大脑对氧的需要量大, 对缺氧十分敏感, 因此, 吸多了烟就会感到精力不集中, 甚至出现头痛、头昏现象。久之, 大脑就要受到损害, 使思维变得迟钝, 记忆力减退。这样, 必然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 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一些吸烟者在主观上感觉吸烟可以解除疲劳、振作精神等, 这是神经系统的一过性兴奋, 实际上是尼古丁引起的欣快感。兴奋后的神经系统随即出现抑制。所以, 吸烟后神经肌肉反应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均下降。国外一心理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吸烟者的智力效能比不吸烟者减低约10.6%。

有些糖友在发现糖尿病以后, 严格控制饮食, 加强运动, 可是他们发现自己的血糖控制得并不理想。于是着急的找医生询问。最后才从医生的口中得知, 原来是吸烟害了自己。那么糖友吸烟有哪些危害呢?

1.吸烟不利于血糖控制

大量吸烟可显著增高血糖, 不利于血糖的控制。研究证实, 在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中, 除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史、饮食和药物外, 吸烟年支数作为独立因素可影响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对2型糖友的血糖控制有显著影响。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 吸烟者的HbA1c水平高于从未吸烟者。另一方面, 吸烟还可影响激素调节和胰岛素清除, 从而引起严重低血糖。国外的研究报道, 吸烟者严重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是从未吸烟者的约2.6倍, 且肾病、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也会增高。这可能是吸烟加剧患者体内代谢紊乱, 导致胰岛自我调节能力丧失的体现。

2.吸烟加重糖尿病并发症

心脑血管并发症。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众多研究提示, 吸烟是2型糖尿病合并致死及非致死心肌梗死的显著危险因素。其中, 女性糖友吸烟与冠心病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剂量相关性;相反, 戒烟10年以上的糖尿病女性患者, 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与从不吸烟者相似。

糖尿病肾病。吸烟可导致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糖友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从而诱发糖尿病肾病。因此, 糖友应尽快戒烟, 即便没有明显肾损的糖友, 也应远离烟草, 减少终末期肾病的发生风险。

损伤肺功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吸烟史对糖友肺功能的影响最大, 远大于年龄及糖尿病病程的影响。对于吸烟和非吸烟的2型糖友, 都存在肺功能的损害, 但程度不同, 前者的肺功能损害明显大于后者。

吸烟的糖友一定要戒烟

从预防相关疾病的角度来说, 不吸烟无疑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有吸烟史的糖友来说, 戒烟更是一种不花钱的防治并发症的治疗方式。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 戒烟10年的糖友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不吸烟的患者趋同, 死亡的总体危险度恢复到从不吸烟者水平。

而戒烟的短期益处, 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统计学证据, 从临床角度观察, 戒烟对于身体的益处毋庸置疑。从这个角度来说, 糖友需要尽早戒烟, 不要等到发生各种并发症时才意识到戒烟的重要性。戒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糖友戒烟时需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

人间烟火味 篇2

十四岁那年的冬至,爷爷要过八十大寿,我自告奋勇要给爷爷烧一碗桂圆炖蛋汤。妈妈有些担心,但拗不过我,便和我一起去买菜。

迎着瑰丽的朝霞,踏出家门。清晨的小菜场,蔬果都带着一股清新的味道,消失在过道上,叫人抖擞精神。先要买鸡蛋,妈妈说得是新挑来的土鸡蛋,土鸡蛋的蛋壳颜色要比其他的蛋深一些。这样煮出来的,蛋即使捏得有些扁蛋白,也不会开裂,接着买桂圆,鲜桂圆早已过了果期,要用果干来代替,在阳光下晾晒了十几天的桂圆干,赋予了它新的活力,褪去了以往的晶莹与生涩,变得味道浓厚。

有人说,最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法,只有自然新鲜的食材,才会让自己的菜做出来味道更好,好的食材便是成就烟火味的第一关。

将鸡蛋洗净,放入煮锅中,待水烧开,将火调小,等到锅中的水微微沸腾,再煮上三分钟,把鸡蛋捞出浸凉水当中,鸡蛋在台上一滚便绽开,露出蛋白来。桂圆和红绿色糖一起下,入沸水。红糖一下水,就把水染成红棕色。桂圆干也涨成了一个个小团儿,此时再把鸡蛋放进去,水在灶上“咕嘟咕嘟”地冒着泡,带着些甜味的水雾钻入鼻腔。别以为这样就结束了,我正想要关火时,妈妈捧着一大把红枣走过来,放进汤里,桂圆炖蛋汤里放红枣是我们家独有的传统,我想美味的每个瞬间,无不需要用心创造。然而每一双手做出来的汤,味道都不一样,祖辈的智慧需要代代相传,这传承便是烟火味的第二关。

木桌搬到小院的腊梅树下,一家人围坐桌旁,闻着梅香桂圆炖蛋汤,颜色清淡,甜米一口,满嘴的香,满心的甜食材都是圆圆的,仿佛也在主导着来年团团圆圆,爷爷也拿出他亲手酿的酒。对他来说,儿孙满堂,和他一起把酒言欢便是一年中最好的滋味。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做饭,用食物慰藉家人,凝聚家庭。在锅碗瓢盆中,人们成长相聚相离一碗热汤,承载着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家庭爱与思念,这便是人间烟火味的第三关。

人间烟火味 篇3

庄周对于庖厨的看法,明显迥异于孟子。庄子笔下解牛的庖丁,不仅是出色的屠宰家,而且超凡脱俗到圣贤的地步,技艺之纯熟,与思维之自由灵犀相通。对于厨房里的烟火味儿,积极入世的孟子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逍遥而游的庄子却津津乐道,倒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圣贤们或许可以远离人间的烟火味儿,但对于我们凡夫俗子、寻常人等来说,烟火味则是头等大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哪一件跟厨房都难以分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看来孔圣人还是很重视饮食这档事儿的,不过,这也让不少男人无所适从,又要饮食,又要远庖厨,看来只好下馆子等着服务生来上菜了……

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天天都下馆子,每个人也都不得不沾染厨房里的烟火味儿。其实,仔细想想,厨房里的烟火味儿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前一段,同一位在电视台做主播的朋友闲聊,她就坦言相告,自己很喜欢做饭,而且也有近十年的丰富经验,我亲口鉴定过她的“作品”,发现她所说绝非虚言。一个基本上每日都做饭的主持人,依然美丽非凡,才华出众,丝毫没有因为烟火味儿让她形象逊色。倒是有不少懒婆懒汉,借口做饭会熏坏皮肤、衣服上有油烟味儿等,视做饭为大敌,甚至因做饭问题引发家庭战争,最终闹到分道扬镳……

很早之前,我也有过两个小小的愿望:一是写一手好文章,给相知的人去看;一是做一手好饭菜,给亲爱的人去吃。写好文章的愿望,至今我仍在努力,虽近而立之年,这愿望还在远远地等着我;而做一手好菜的愿望,我已经略有成绩,烧出的饭菜至少已能让家人朋友露出会心的笑。

人间烟火作文 篇4

——题记

几帘微雨,冲刷前世的记忆;几卷秋风,可曾迷离谁的眼眸。望着铁青色斑驳的城门,数着一圈一圈的年轮。我孓然一身,驻足于城门之下。回望浮华尽褪的往昔,我的心再一次被泪水填满。

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一天,洛阳城繁华尽染。淡淡的雨色勾勒着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徐徐清风携来花的芬芳与馥郁。也许命中注定这不平凡的一天;也许命中注定,这场人生的邂逅。

她身着一袭素装,在花香流融处,轻抚素琴,琴声氤氲,望见一位披坚执锐的将军,宽广胸襟怀着一颗赤诚而火热的心。说不明道不清的尘缘,让他们相遇,流年斑驳,依稀前世烟火。在眼波跳转的刹那,在四目相对的瞬间,他们暗许终生,只愿一生落户山水,又何须更问浮生事。

他们踩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劳耕,在晚霞辉映时停下脚步。抛却尘世喧嚣,挽手一同走过春秋。倘若一生如此,岂不乐哉?

此生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北魏来犯,金戈铁马,国家存亡之秋,百姓苦不堪言。是内心的火热,是国家的呼唤,让两人分离。爱情固然宝贵,但女子知道,在战争面前,一切都微不足道。离别之际,将军向女子许诺: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归朝。持枪面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袍。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当战争的号角吹彻,洛阳城一夜繁华尽褪,忘却了昔日的灯火通明,遗忘了昨夜的小楼风雨,到处弥漫着哀伤与凄凉。纵然战火不断,纵然世事难料,但烽火中翘首相盼的身影,却一直在,一直都在。绰约的身姿偶尔俯身轻抚青石板,或许数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女子终究在时光暗淡处流尽了相思的泪。

战火绵绵,洛阳城内哀鸿遍野,城外更是马革裹尸。

寒风涤荡着孤城,凋谢了牡丹花,凋谢了春天,也凋谢了整个国家。将士们夜以继日地奋战,体力匮乏,而宋文帝却自戮良将,听信小人,使得国家一度深陷战争的泥沼,难以脱身。

又是几年几载,瑟瑟的风夹杂着几丝细雨,散落洛阳城。雨丝打湿了,布满尘埃的城门,也打湿了女子的衣裳。岁月不晓人间苍老,女子浓密的青丝已然点染白发。而在疆场奋力杀敌的将军,却也早已心力交瘁。内心无望的他,看破世间的纷扰,无颜面对女子。殊不知伊人独守空城,如今早已青丝成雪。

时光荏苒,岁月流失,当年只身一人的女子,终究在无尽的思念中香消玉殒。流年斑驳,一圈又一圈枯黄的年轮,仿佛书写着昔日的累世情深。

等战事平息,洛阳城不复当年。一位面容沧桑的僧人来到城门之下,轻抚青石板,留下了相思的泪。

秋雨纷纷,旧故里花木草深。城郊外牧笛声声,可曾迷离谁的心扉,青史不改,忆当年魏书洛阳城。绝世情深,用苦等与泪水书写。

爱上人间烟火 篇5

尽管男友是典型的“富二代”,出手阔绰,而向来不喜欢张扬的她,心里还是感到不舒服。男友看似随意的炫富,让她感觉这份感情蒙上了些许尘埃。

女友不无羡慕地对她说:“你真傻,他愿意为你大把地花钱,正表明他十分爱你啊。”她摇头:“明明吃不了,还要点那么多,实在有些暴殄天物了。”女友笑她有点儿夸张了,她嘴上没再说什么,心里却有了隐隐的忧,为他们刚刚开头的爱情。

果然,没过多久,她的初恋便无疾而终了。

后来,她喜欢上了一位来自大西北的男孩。那个黄昏,男孩兴冲冲地请她出去吃饭。她随他走进街头一家有些肮脏的小面館,坐在那张油腻腻的餐桌前,男孩用劣质餐巾纸擦了擦同样油腻腻的筷子。两大碗拉面端了上来,两根瘦肉丝下面,散着几片菜叶,清汤寡水的。男孩又往里面撒了不少辣椒油,声响很大地吃了起来。她要了一双一次性筷子,一根一根慢慢地挑着面条,吃得那般艰难。

半夜饿醒了,她吃了半个苹果,涨潮般的思绪暗暗涌动,那粗鄙的不单单是一碗拉面,青涩的男孩偏偏选了那样一个吃饭的地方,坏了胃口,也坏了心情。

直到多年以后,她爱上如今的丈夫,才更明白:真爱藏在一蔬一饭里。即使是普通的一个土豆、一块豆腐,他也能妙手烹出形、色、味俱佳的美食。记得第一次去他刚刚收拾好的新家,他只是买了几样很寻常的蔬菜,但一转眼间,他便像一个高级魔术师变出了几道看着就让人口舌生津的小菜。那一餐,她吃得十分愉快,聊得也很投机。他自酿的葡萄酒,似乎也有一股特别的甜味。

李昕 要食人间烟火 篇6

李昕 北京三联书店原总编辑。1982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有文学评论、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1994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1996年12月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后任执行总编辑、总编辑。2005年初奉调回京,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辑、编审,2010年12月任总编辑,2013年被“深圳读书月”评为年度“致敬出版人”。2014年7月,卸任总编辑。

“我这大半辈子,下乡不算,只从事了一种职业,就是编辑。”坐在一间靠近北京火车站的办公室里,卸任北京三联书店总编辑的李昕向来访的记者侃侃而谈。字正腔圆的语调,与他挺拔俊朗的身型相得益彰。经手过周扬、冯牧、陈荒煤、茅盾、丁玲的文字,与周有光、杨绛、蓝真、王蒙等多有接触。京城多豪杰,李昕已习惯隐退于大词与光鲜之后。他骄傲编辑这一身份给予自己的丰富馈赠。

“几十年来,我不在意做官,而重视做事,‘出好书’是我一生的理念和追求。” 三十多年编辑生涯,李昕阅书无数,因好书而交友,因友而出好书,由他策划或编辑的两三千本书,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我最近在写一本书,回顾几十年来与这些文化大家交往的故事。”李昕告诉记者,这些名流对学术与文学的真诚、为人的坦率、胸襟的开阔,有流传下去的必要。

相遇香港出版“教父” 2014年11月27日清晨,北京的寒风中,李昕接到一个来自香港的噩耗,蓝真刚刚去世。“我顿觉天地失色,泪水夺眶而出”,“我与蓝公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是因为蓝公于我,堪比恩师。”三天后,一篇回忆恩师的文章就挂于新浪博客上。

李昕在香港的编辑生涯,正因有了蓝真的点拨,风生水起。蓝真早年参加广东韩江纵队,抗战打游击,继而转入生活书店,25岁后主持香港三联书店,长期为香港中资出版界主要领导人。那时虽然退休,却仍然是香港三联的精神导师,公认的香港出版界的“教父”。蔡澜与蓝真有较密来往,在蔡澜眼里,八十多岁的蓝真讲话大声,笑起来像个儿童,酒愈喝愈猛,时常听蓝真说:“办出版的,需要一点勇气才行。”

李昕在香港三联工作时,蓝真总是提醒李昕,越是本地的,越是有特色的,越有价值。蓝真不止一次地谈起廖承志对于“三中商”(三联/中华/商务)的定位:三联要“旗帜鲜明”,中华要“文史传家”,商务要“正襟危坐”。说他本人多年来,一直在实践廖公的话,要李昕一定记牢。李昕说,“我听了有如醍醐灌顶,觉得廖公真是慧眼澄明,一语中的。”

2005年初,李昕被上级机关调回内地。蓝真知他要走,很是不舍。真正离开了蓝真,李昕才日益体悟到蓝真的价值。“虽然我去香港三联之前,自认为是个训练有素的编辑,也懂得要出好书,要出精品,但是真正树立出版理念,还是在认识蓝公之后。我从蓝公身上,更多地懂得了一个出版人要以图书参与现实。”

当年自武汉大学毕业后,立志要做编辑时的情景,李昕仍不时记起。“做编辑最重要的不是学问,也不是才华,而是眼光。”已近而立之年,面对留校、留学等机会,李昕毅然选择了去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

事不凑巧,李昕被分到了人民文学出版人事部。一日在食堂,当时的总编辑屠岸独坐一桌埋头吃饭,李昕瞅准机会毛遂自荐,希望能让他做编辑试试。屠岸沉思一会儿,落下四个大字,“一言为定”。

一朝踏入出版界,李昕的编辑生涯自此海阔天高。

“你是我学术生涯绕不开的人” “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让我与学者杨义结下了近30年的友谊。” 李昕回忆道。这是奠定李昕编辑地位的开山之作。

李昕如愿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部理论组,才发现,编辑部中严文井、韦君宜、牛汉、舒芜、楼适夷等一代名编云集,作者中黄药眠、唐、蔡仪、蒋孔阳、胡风等老一辈文艺理论家捉旗扛鼎,在这样一流的平台之上,李昕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时组里曾收到了一部三卷本长达一百五十多万字的书稿一《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是青年学者杨义。编辑们读过书稿都啧啧称奇,但又着实为其忧心,没人拿得准这书能不能出一毕竟作者年仅三十出头,资历尚浅,书稿又着实是个大部头。在那个年代,哪怕是省里一个不知名的作家,谁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本小说,就立刻在圈内站稳脚跟,或者自此“改头换面”。

李昕想接这个烫手山芋。他立刻报告给副总编辑李曙光,未料到李曙光当即将了他一军:这种书若要出,就得按出版高校教材的程序办;若要按一般的学术著作出版,还是免谈。李昕没有退缩,拿着书稿“直捣黄龙”,约访高教部教材司,对方秉公办事,提醒李昕,“做教材也可以,不过也得有名家推荐。”

李昕信心大增,回去同杨义一商量,四个推荐人很快确定,两位是杨义的研究生导师,唐、王世清,另两位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严家炎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樊骏。四位学者都写了热情洋溢的推荐信。“人家那边不需要你送一分钱的礼,不需要你找一个关系,一看到这四份推荐信马上就批准。”

随着《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出版,杨义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破格选聘为学部委员,破格分房子,“三卷本每出一本就破一次格,后来做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自此杨义的学术道路畅达无阻,夏志清称其为“新一代治小说史、文学史的第一人”。杨义常跟李昕说,“你是我学术生涯绕不开的人物”。这部鸿篇巨著后来获得了新闻出版总署首届(1978-1990)“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高山流水遇知音,李昕与杨义的相逢,无疑成就了彼此人生中的一场空谷绝响。

“杨义后来有几本稿子,全是在我手里面起死回生的。”二人后来合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图志》以及《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皆开图书出版界的一代新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杨义搜集了几万张图片,编纂了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图志》,首创了图文互证的文史研究方法,但几经辗转,书稿始终未能出版。原因是制作图版的工作太烦琐了,令人望而生畏。李昕听说台湾一家出版社已准备出版,就把排好的台版样书拿回两本。

nlc202309040909

当时台湾已经采用了先进的电脑排版,而大陆普遍还是铅字排版,照相制版。李昕卷起铺盖,在床上开始工作:把台版样书上的图片一一剪下,再一条一条地配上简体文字,送去照相制版。李昕的妻子至今依然记得一千多张图片铺满一床的忙乱情景。此书一经出版,几个月后即再版。

放下身段,参与竞争 在万象更新的上个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伤痕文学、先锋文学种种文学流派纷纷破土而出。王蒙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谈我国作家的非学者化》,忧心我国有些作家读书太少,“既不懂任何外文、也不懂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轰动一时。

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曙光和李昕不谋而合一既然王蒙如此倡导,想必也会身体力行,就这样,李昕和王蒙有了第一次见面。约稿时,王蒙还在《人民文学》杂志当主编,等到1985年拿到文艺评论集《创作是一种燃烧》时,王蒙已升任文化部部长。

李昕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到王蒙家的情景,那是在天桥下一幢老旧的红楼,两人相见即热切地交谈起来。李昕把编辑好的稿子交给王蒙审阅,“你可别给我改错了啊。”王蒙接过稿子说。李昕自信满满,“这哪会啊!”

没想到正聊得热闹,王蒙翻着稿子就蹦出来一句,“你看,这儿给我改错了!”李昕顿时满脸飞红。“王蒙这个人很厉害啊,常常能够一心二用,他一边跟你聊天,还一边能看稿子,”李昕向记者回忆,原来是文中一处该用“的”的地方用了“地”。

“做编辑一定要守住一条:勤查资料、勤查字典,书稿不要出硬伤。”当年在武汉大学读书时中文系老教授陆耀东的话,在王蒙的提醒下,又一次闪现。李昕说,从那以后,这句话“一记记了一辈子”。

2005年初李昕调回北京三联后,连年春节都要到王蒙家去拜年, “有什么东西你可要直说啊。”李昕总是不忘预约下王蒙的书稿。

三联曾经给王蒙出版过 《点评<红楼梦>》《红楼启示录》,那几年王蒙在天津《今晚报》开了专栏,续写《红楼启示录》,每周一篇,成书得一两年。“你就等着,我不会给别人,到时候自然给你。”王蒙让李昕放心。

待2009年李昕再见王蒙,却得知书让别家出版社拿走了。“嘿,咱俩不是说好了吗?”李昕一时摸不着头脑。王蒙直言,“我真不想让你太为难,我也知道你想帮我,但人家给我的合作条件,你们三联达不到”。这话深深触动了李昕的神经。思量半天,李昕说:“三联以后会放下身段,参与竞争,今后无论如何,你还是先问问我。”

杨绛先生曾这样评价北京三联书店的特色:不官不商,有书香。一直以来,北京三联书店坚持少而精的出版路线。而面对新世纪图书市场的重新洗牌,三联有了逐渐被挤出舞台中央的危险。离开王蒙家后,李昕内心的波澜久久难以平复。然而三天后,三联竟突然收到了王蒙的书稿—《老子十八讲》。王蒙发邮件给编辑吴彬,“是你们李总把我感动了,他连续几年来给我拜年,跟我约稿,我都没给他,这部书稿算是一个补偿。”

在李昕看来,上个世纪50年代的作家中,王蒙是硕果仅存的常青树,新著频出,作品畅销不衰。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是北京三联书店,对于这样的作家一定要优待。“优质,就应该优价。”李昕认真地说,王蒙作为这一代人的代表,就该有自己的身段。

“在历史的夹缝中创造历史” 30年前,著名作家刘再复和姚雪垠有过一场关于文学主体性的争论,一时沸沸扬扬。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编了一套 《百家文论新著》。刘再复的那篇《论文学的主体性》即收录在其第一本评论集《文学的反思》中,作为丛书的一册。《百家文论新著》这个名字,李昕绞尽脑汁才得,但成书的难度依然远超想象。因为丛书收录了各家各派的著作,不断有人打电话给李昕表示不屑于与某某人为伍,让他压力颇大,但他说,“出版是社会公器,我支持百家争鸣。”

自刘再复出国后,二人失联多年。直到2004年,刘再复受聘香港城市大学,二人才复相见。李昕去听了刘再复关于《红楼梦》的演讲后,很受启发。在演讲中,刘再复提到传统上《红楼梦》研究分为两派,一派是以俞伯平为代表的考据派,一派是从王国维开始的《红楼梦》论。而自己既不辨也不论,只是感悟其中很微妙的东西。

当时李昕灵光乍现,“悟”虽不是评论,确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他当即请刘再复写本《红楼梦悟》。出于对出版环境的过虑,刘再复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李昕反复约见,“逼”他写就,可等刘再复写出了第一本《红楼梦悟》时,李昕已经要调职北京三联。

李昕想把书稿带到北京出版,刘再复更加不抱期望。2005年底,李昕再去香港城市大学,正好住在刘再复楼下,房号201。天下快意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刘再复得知李昕来了,非常欢喜,当夜十一点半从301打电话到201,两人约在了楼下的咖啡店。刘再复不明白自己的书为何一直不能面世,“意识形态性太强”,李昕一语道破。“干脆从古典入手。”李昕建议刘再复从美学的角度再悟《红楼梦》。刘再复很受启发,一连写了四本,集成《红楼四书》。

李昕如约在北京三联出版了这四本书,没请示,没送审。出版后,各个出版社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刘再复的书还可以出!直到现在,刘再复的书出了将近40本。这场“破冰之旅”让刘再复无不感叹,“你是在历史的夹缝中创造历史。”

“三联一定要食人间烟火”

2005年初,从香港回北京三联工作后,李昕发现,有一段时间,北京三联的选题中风花雪月的题材比较多,钻学术象牙塔的艰深书籍也不少,关注现实的著作却十分匮乏。李昕便在编辑中呼吁“三联一定要食人间烟火”。

他很快付诸行动,亲自参与或主持策划了一批具有强烈现实观照和人文关怀的图书,包括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于幼军的《求索民主政治》、吴敬琏的《直面大转型时代》等。

吴敬琏一直强调中国又重新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必须当机立断,重启改革议程。李昕告诉记者,“他非常坦诚,敢于直言,这种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胆识,是其他很多经济学家所没有的。”出版作为市场改革派代表人物吴敬琏的书,就是在“食人间烟火”。

《直面大转型时代》图书出版后,凡是和书相关的讲演,吴敬琏欣然往之,不取一文,而商业讲演一概拒绝。“现在很多经济学家把讲演当做一场表演,动辄出场费十几万,但吴先生只希望别人能读他的书”。李昕至少陪吴敬琏跑过十几场演讲,李昕好问道,吴先生好解惑,忘年之交却相谈甚欢。

2012年7月1日,是三联的80年店庆。筹备中,李昕和同事们要编辑一本纪念性画册。以什么为题目,颇费心思。想来想去,李昕决定用《激流勇进》做书名。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深感三联80年历史,是在时代激流中勇立潮头、探索创新的历史”,李昕在一篇文章中说,它的基本理念,是邹韬奋先生提出的“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它所倡导的是“人文精神,思想智慧”,它所追求的是做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些,都是始终如一的三联传统,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三联在坚守文化理想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出版思路,在不变中求‘变’。”

2014年7月,李昕卸任,成为“三联书店原总编辑”。而正如屠岸所言,这个“原”字永不会免去。三联人间的感情,三联人与作者间的感情,正应了韬奋先生所讲的那种“同志爱”,书里书外,李昕依然和朋友们一起守护着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过度医疗的原因下一篇:融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