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艺术的后现代解读

2024-05-27

服装艺术的后现代解读(精选十篇)

服装艺术的后现代解读 篇1

一、引言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 服装印刻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理想, 它直接或间接地展示着人类巨大的创造能力和永无止境的审美夙愿。因此, 我们可以说, 服装自从诞生以来就被赋予了美的内涵。那么, 服装从实用功能进化到自觉的审美追求的过程, 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于服装的功能要求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变, 人类在服装领域里对现实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能动性思考与反思。现代服装艺术就是以服装作为主要载体, 把设计师和使用者的审美追求充分地展现出来。应该说, 服装艺术的审美特征, 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 它既具有一般艺术形式的共同特征, 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服装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 在逐步形成自己个性的同时, 还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这样, 服装艺术才能够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二、现代服装艺术

所谓艺术, 就是指能够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 并一步一个脚印地追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 反映着人类历史变迁的一门学科。可以说,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 只有艺术才能具有这样巨大的魅力。无论是古希腊文明, 还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都在忠实地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成长与进步。因此, 艺术并不是简单的一种学科, 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其形成与发展无不受到时代与环境的制约。那么, 到底何谓艺术呢?事实上, 古今中外已经有很多人对其下过定义, 但是, 由于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 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会随之改变。这里的改变主要是指艺术的内容和种类得到丰富和补充。

那么, 服装到底算不算艺术呢?事实上, 人类工业文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其中, 作为人们蔽体的服装也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向精神层面的需求发展, 人们开始认可并接受服装设计师这个职业。也正是基于此, 服装才开始进入艺术领域。在日益开放的艺术领域中, 服装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作为新的成员接受进去。从此, 服装就有了艺术设计的内涵与审美追求。而在服装艺术中, 最早受到关注的还要属女装, 它是人类服装现代化的风向标, 尤其是高级时装的兴起, 更是让服装艺术成为一种发展潮流, 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也成为现代服装的基础。而男装则早在18世纪末就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注重服装的审美特性, 并且在审美的同时也追求服装的简约和环保。因此, 纵观现代服装的发展史, 我们发现, 它就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是人们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精神享受的过程的一种体现, 是人们追求艺术的一种新方式。

三、现代服装艺术的审美特征

现代服装由原先单纯的实用功能发展到具有了审美功能, 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意识形态的变革。一般来说, 现代服装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形式美、功能美、艺术美:

(一) 现代服装艺术的形式美。

现代服装作为美的象征, 其审美特征往往不是抽象存在的, 而是以一定的形象为载体展示出来的。正如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言, 任何美都是在具体的形象中出现的。因此, 服装作为一种物质存在, 其审美特征也只有通过具体的服装样式反映出来。诚然, 服装艺术的审美特征还需要与穿戴者的气质等相吻合。这就是所谓的服装的形式美。这里的形式美主要是指服装美的具体形式, 是人类经过长期艺术创作总结出来的一套基本准则。具体来说, 现代服装艺术的形式美主要有:反复、交替、节奏等, 还有各种点、线、面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这就是说服装艺术的形式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通过具体的人或物展示出来的, 这些外在载体、形式要能够把服装的内涵美展现出来。换句话说, 服装的形式美的根本旨意在于通过服装的外在美来突出人的形态美, 给人一种生命的活力和动力。这是因为服装仅仅是包裹在人体外面的一层物质材料, 要依附于人体而存在。因此, 服装的形式美主要是通过内形式与外形式共同体现的。这里的内形式主要指人的形体, 而外形式则是指服装的样式。而服装样式美感的展现手段就是裸露和再现。裸露作为服装展示人体形态的直观形式, 主要表现为暴露出人的外在体态和容貌等, 如比基尼泳装。而再现则是通过“形体再现”与“量感扩张”两种方式来体现服装的外在形式美。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旗袍就可以通过对身体的包裹来塑造出人的形体曲线, 展现出人的形体美。而量感扩张则是为了迎合某种审美需求而追求夸张的人体线条, 比如说使用胸垫来突出胸型。由此可见, 服装形式美就是要利于人, 又要制于人, 不能随意妄为, 而要巧妙地运用一些手段来体现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能力。

(二) 现代服装艺术的功能美。

所谓现代服装的功能美, 主要就是说服装的理性设计应该与服装原理相联系, 不能只考虑服装设计的艺术效果, 还要充分考虑到服装设计的应用功能, 要体现出服装设计的最初实用功能, 要符合人类的基本需求。这是因为设计出来的成品最基本的目的还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 至于其心理需求也仅仅是基于这些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现代服装设计的功能美是服装的最根本设计原则, 要在满足了基本物质功能的基础之上, 才考虑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现代服装艺术的功能美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物质功能美和精神审美。就物质功能美而言, 主要体现在服装的实用性上, 也体现在人的感官效果上。服装的实用性主要是指其物理性能以及对环境等的适应性, 而其物质功能则是指材质等方面。肌理美主要包含了材质的视觉美与触觉美、面料的视觉美、服装加工的视觉美等几个方面。所谓服装的精神审美就是指其心理功能和社会文化性能, 就是服装代表的不同民族和社会的审美特征。在很多情况下, 服装艺术设计的成果都是对穿衣者心理的外化表现, 也是对一些具体社会形象的塑造。服装的精神审美主要体现在性别美的差异方面, 还有社会功能的审美方面。具体来说, 现代服装艺术的功能美在某种程度上是阶级地位的符号、财富身份的炫示, 职业、民族与宗教信仰的标识, 性别的区分以及道德功能的审美。由此可见, 现代服装艺术的功能美主要体现在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 并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融入新的内容与审美意识。

(三) 现代服装艺术的艺术美。

作为一门造型方面的艺术, 服装艺术主要由材质、色彩、形态三大要素构成, 服装设计师往往根据不同的比例和韵律等造型原则来对服装材质进行不同的分割和组合, 从而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虽然我们说服装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基本需求, 但是, 其中也已经融合了服装设计师们独到的艺术理念与思维,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学科, 是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的艺术创造。那么, 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美从何而来呢?我们说, 现代服装设计的审美主体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意识和能力, 这是因为既然服装艺术称之为艺术, 它就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似的审美规律性, 也就是说服装设计艺术的审美主体自身也要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比如说, 审美主体对线条、色彩等的感受能力。我们说, 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美, 在线条方面的感知主要是指服装展现的人体曲线, 可以是人体自身的形态曲线, 也可以是由于运动而产生的褶线, 它是服装体现人体艺术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服装对体量的艺术美展示主要是指物理的量和心理的量, 要通过服装用料来体现出服装艺术设计对人的视觉器官的刺激能力。而服装的整体性则是说服装给人的立体感觉, 要呈现出一种完整的美, 要能够从多方面来考量美感。此外, 服装的艺术美还包含了服装的“稳定”性、“秩序”性、“色彩”感以及“和谐”感。这些艺术美的展现除了遵循与其他艺术类似的美学原理之外, 还离不开服装独特的艺术语言。这就是说, 现代服装艺术在空间上是一种立体艺术, 在时间上又是一种活动的艺术, 它多方面、全方位地给人以艺术美感。此外, 服装艺术的艺术美的独特性还在于它将人作为对象, 又把人作为表现要素进行处理, 在人体要素不可变的情况下, 通过服装设计师的巧妙思维与技巧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服装艺术形式。

四、结语

总之, 现代服装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 成为人们追求精神审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体。服装设计艺术往往以相对固定的人体作为设计基础, 根据不同的需求展现出服装的形体美、功能美和艺术美, 反映出服装艺术的个性化审美选择, 彰显出服装艺术的民族文化精神, 释读出服装艺术的生命感性。让现代服装设计既体现出服装设计的个性特征, 又符合时代精神,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们对于服装设计艺术的审美感受。当然, 在服装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考虑让服装设计师、欣赏者、欣赏对象三者处于同一层面, 才能够真正实现服装形式与服装艺术美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2]华梅.服饰美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3]华梅.服饰情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4]叶立诚.服饰美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5]袁惠芳, 顾春华, 王竹君.服装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6]曾红.服装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民间艺术与现代服装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皖西文化;民间艺术;服装产业;品牌打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传统民间艺术每天都在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很多国家都在为复活和重新演绎传统民间艺术不断做出努力。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服装,将会成为皖西民间艺术新的传播媒介。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同时位于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在规划中,涉及到了振兴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等产业布局。因此作为轻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皖西的服装产业发展的人才是匮乏的,同时相关部门对民间艺术的开发力度也不够,导致皖西地域文化影响力较弱以及服装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本文拟通过对皖西民间艺术内涵的深入分析,挖掘其艺术精髓,探索如何更好的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皖西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1皖西民间艺术的地域特征

皖西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战国时期,该地区是南北文化,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交汇地。战国中晚期,皋陶文化与楚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一统皖西。因此,该地区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艺术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民间乐舞、民歌、民间戏剧、民间工艺几个方面。

1.1民间乐舞

(1)流行于皖西的民间曲艺,主要有“四弦书”、“小调胡琴书”、“淮词”。[1]其中的四弦书又名“四股弦”,因其说唱用四根弦胡琴作伴奏而得名,它起源于六安,流行于皖西地区;小调胡琴书也是皖西地区特有的曲种之一,主要流行在舒城县。四弦书是以胡琴书为母体,独立发展起来的,而胡琴书中残存的专以民间小调演唱曲目的形式,被艺人保留下来了。

(2)产生于皖西的民间舞蹈主要有“十把小扇”、“十二月梳”、“打五扇”、“肘阁”。[1]其中的“十把小扇”产生于六安县,流行于皖西广大农村,已历100多年,它的唱词是通过10位农家姑娘对手持扇子上的10幅画面的赞美,抒发了她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十二月梳”产生于六安县,流行于舒城、金寨、寿县等地,它的画面生动活泼、绚丽多姿,歌词生动形象、朴实优美,节奏舒缓流畅、委婉动听,舞蹈开始,10个新娘身穿大红袄,下系百褶罗裙,左手拿一把椭圆形镜子,右手拿一把梳子,边梳边舞出场。

1.2民间戏剧

波普艺术与现代服装 篇3

服装是时代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与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样,都会呈现出该时代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情趣。每个时期的艺术潮流、艺术风格都会影响到设计领域,很多艺术家也积极参与设计领域,从事设计活动。20世纪60年代是波普艺术崭露头角的时期,艺术家们力图把生活中最为通俗与大众化的事物用直观的、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采用拼贴或者批量复制等手法,来增加生活产品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印有各种幽默或黑色幽默口语的T恤衫,就是波普艺术风格的体现。设计师维维安·谭将毛泽东头像加以变化处理,然后再进行组合排列印制在服装上。

波普时装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年轻的女设计师玛丽·奎恩特(MaryQuant)。1954年玛丽·奎恩特毕业于伦敦金饰学院绘画系。其后开始崭露设计天赋。1959年,玛丽奎恩特以伦敦街头的年轻人为设计服务对象,率先把法国时装设计师库雷热富有革命性的迷你裙推上街头。不仅如此,她还设计出简单而短小,统称“小衣装”的外衣设计及彩色长统袜、长统靴、几何图形罗纹毛衣、低臀的宽腰带及塑料涂层材质风衣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反传统服饰。服装上同时运用波普时装经典的抽象图案等纹样,色彩大胆艳丽。这种穿着很合体且反叛正统服装的时装一经推出就得到年青人的青睐,很快风靡一时。这和他们父母一辈的穿着风貌是完全不同的,迷你时装成了青少年与传统说再见的口号,它是20世纪60年代年轻人“反抗陈规”的革命性标志。从服饰发展的角度来说,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社会服装圈里“年轻风暴”运动时期。受该运动的冲击,高级时装“由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受到动摇。新一代的年轻人开始公然向传统的服饰禁忌挑战,他们完全无视正统保守的着装原则及陈旧的服饰审美观念。此时的街头服饰牛仔服、迷你裙、喇叭裤等反映通俗文化、流行文化的服饰开始登上了时尚的舞台。波普作为当时的前卫艺术很快被服饰领域借用了。

2001年,波普风格再度盛行于服装中。服装设计师为人民提供各种富有创意的选择,只要是喜欢的图案都可以出现在服装上。范思哲从街头艺术、绘画、音乐、电影、以及各种风尚文化和社会热点中寻找灵感,将玛丽莲·梦露的头像印制在系列服装上。混合各种面料,涂鸦字母服饰配件当中,将波普风格发挥到极致。对于60年代的波普设计运动中的实践者来说,他们代表了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文化立场、以及新的自我价值观。生活中的波普服饰图案具有艳俗、古怪、标新立异的特点。波普图案取材广泛,市井文化、商业广告、漫画等生活中的许多题材都被作为原型用于服饰图案上。在图案构成方面,波普图案打破了常规服饰图案中诸如对称、均衡、比例等的形式美法则,常以不规则的拼贴形式出现,几乎没有什么规律可言,色彩大胆艳丽,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同时,波普艺术绘画直接作为服饰图案运用在服饰上,本身就是一个大胆而又新鲜的尝试。

当一种艺术风格、艺术流派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服饰时,反过来服饰便会在生活中对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实用化、具体化的拓展。波普代表着流行文化,因此在波普艺术盛行的时期,生活中也处处体现了波普艺术。20世纪60年代生活中的波普服饰图案具有艳俗、古怪、标新立异的特点作为世界设计史上的一种设计风格,波普设计代表着一种艺术思想、代表着一种青年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时至今日它仍保持着永恒的生命力,它已根深蒂固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甚至已演变成一种经典风格。来源于大众生活,服务于大众生活,这就是波普。

关于现代服装装饰艺术的探究 篇4

一、服装外观造型反映装饰特点

服装外观造型反映装饰特点, 主要是在服装的结构变化。结构的变化通常是以一定的形式作为服装外形的基础, 然后再出现一系列的服装款式的造型变化:比如“H”字造型的直身型无省腰的大衣, “X”造型的曲线暴露的旗袍, “U”字造型的各种套服等都是服装骨架的代表形式。同时, 款式造型也在领型、袖型、下摆、裙腰等部位进行变化, 比如:无领的T恤衫、立领的制服、翻领的西装、荷叶边领的衬衣, 圆装袖的军衣、西装、插肩袖的风雨衣、连裁袖的中式服装、中袖的便装、半袖的衬衣, 圆下摆的西服、方下摆的制服, 以及开衩的旗袍、松腰身裙、连腰身裙都起到了造型上的装饰变化。服装通过外部装饰的艺术加工, 不仅可以显出千姿百态的款式, 并且可以看出着装人的生活资历、职业性格、个人修养以及不同的风度特征, 因此, 服装外部造型的装饰是服装的第一感观。

二、服装材料反映装饰特点

通过服装材料反映服装特点, 主要体现在材料本身给人的一种感, 即质感。由于编织方法的不同, 衣料能产生多种不同质地的变化, 这种不同质地的变化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 如轻重感、厚薄感、软硬感、粗细感、凹凸感以及光泽感, 质地的变化, 不仅直接影响着服装的艺术效果, 也有助于突出服装的设计风俗, 例如:衣料的软硬感, 丝绸、丝绒等面料, 属于软质地的, 由此面料制作的晚礼服给人雍容华丽的感觉。而皮革面料属于硬质地的面料, 用皮革制作的服装, 给人粗狂豪放的感觉。灯心绒、牛仔布、麻织品、粗纺呢料属于粗质地面料, 用此类面料制作的服装, 给人朴素大方之感。而软缎, 毛料, 精纺呢料属于细质地面料, 用此类面料制作的服装给人高贵、典雅之感。不同质地的服装, 其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有毛涩的、有滑爽的、又厚重的、有飘逸的, 其装饰性是在材料的质地、色彩配合材料的纹饰排列出现的节奏、层次、对比中体现出来, 从而增强恬静轻柔、纯朴华贵的视觉特点。

三、服装的色彩配合获得装饰效果

通过服装的色彩配合获得装饰的效果, 从来都是十分出众的。对于服装的认识, 第一印象是色彩, 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是色彩, 体现民族特点的是色彩, 流行趋势的先导也是色彩, 人们生来就喜欢色彩, 就如同喜欢光明一样, 这正是色彩的魅力。设计师们也往往把色彩作为服装的第一要素, 因为色彩老远就能看到, 色彩是人与服装的媒介, 色彩是服装的灵魂。在社会环境中服装是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 缺少了它就显得平淡而无生气, 好似画龙不点睛、画水不起浪, 画天无彩云, 因此, 服装色彩的配合是人们生活精神所在, 而服装又是这种精神的支柱。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传统色彩和民间色彩,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生活习俗、性格特征。在我国的南方水乡, 农妇以蓝色为基调, 与白、黑二色组合成冷色调的民间服装, 由于采用了结构上分割变化手法, 单色与花色相互间的搭配处理, 因此色调清新高雅, 再在发髻上用玫红点缀, 颇具有装饰韵味。现代服装也同样是以一种主要颜色为色彩倾向, 或冷或暖, 或强烈对比, 或柔和协调, 流行色虽然追求各种色彩情调, 然而各种情调色彩都包含着装饰美的艺术特点。

四、服装的图案花纹体现装饰特点

通过衣料的图案花纹体现装饰, 是最显而易见的, 以格料为例, 服装裁片的对格处理, 往往能检验制作者的技术水平, 衡量其对左右裁片对称关系的理解, 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衣服的结构, 将格条材料作方向性的变化, 会自然产生既对称又不呆板的装饰效果。衣料的纹饰的设计与服装造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纹饰的处理, 以造型来分, 有大、中、小之别, 以性格来看, 又有动静之区别。花料服装作为独特形式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采用簌花形式或渐变形式出现, 给人以独一无二的感觉, 花料服装的纹饰一般安排在着装得肩、胸、摆等体态变化明显的部位上以很好地体现着装得端庄、娴静的性格特征。一般大花的纹饰, 适用面积较大的服装, 适合做长裙、宽幅斜裙, 由于裙身宽肥, 展开面积大, 裙身褶纹自然下垂, 可由于人体的动作引起动荡, 裙身可以容纳形状较大而且奔放自由的图案, 而中小型的纹饰, 则适合在部位面积较小、曲线变化较大的上衣和窄小的裙衣上, 它的装饰精细平匀。服装造型复杂的, 装饰要选用散点布局, 雅致的色调, 而服装造型较为简洁的, 可以采用较为丰满的满地纹样, 这样既能突出衣服的造型美, 也可以由于花色配合的协调, 增强其观感。

总之, 服装装饰艺术的设计风格和装饰特点, 体现在造型、色彩配合、图案纹饰和辅料配件上, 服装的装饰各个方面的密切相连, 相互交错, 由于服装上多材质、多功能、多品种的综合性艺术创造, 是人的体态风貌的体现。因此, 服装的装饰作用不能低估和忽视。

参考文献

[1]赵茂生.装饰图案[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2]刘元风.服装设计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3]孙瑄.服装艺术与理念[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4.

剪纸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剪纸艺术;服装设计;应用

0 前言

剪纸艺术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欢迎,将其应用在服装设计中,能够使服装作品呈现出非常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艺术效果,因此近年来剪纸艺术也受到了广大服装设计师的广泛欢迎,剪纸艺术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成为服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过程中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

1 剪纸艺术的特点

1.1 剪纸艺术的色彩特点

剪纸艺术中不仅追求形似,同时在剪纸艺术中也体现了意境之美。通过剪纸能够表达出人们的审美理念,因此剪纸艺术中具有显著的色彩神韵。在剪纸设计中,非常注重色彩的凸显,剪纸的色彩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分别是焦、浓、重、淡、清,剪纸艺术中十分重视空白部位的设计,达到彼此之间的和谐统一。现代的剪纸艺术中传达着美、意境和情趣,通过剪纸艺术当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运用不同的色彩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意境及画面。[1]

1.2 剪纸艺术的图样特点

剪纸艺术带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特征,而在现代服装设计当中也比较注重凸显地域性以及民族性,因此通过结合当地的特色将剪纸艺术应用在服装设计中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服装设计作品,同时也赋予了服装作品中更多的情感和灵魂,一方面能够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地区的人们感受到独特的剪纸艺术的魅力。

2 剪纸艺术应用在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剪纸艺术能够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当中主要是因为剪纸艺术中蕴含着服装设计当中所需要的某些特质。剪纸艺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服装设计当中,例如华胜、小品刺绣以及蓝印花布等,尤其是在我国的民族服装设计中,剪纸艺术的运用更为广泛。由于剪纸的色彩通常以红色为主,因此能带给人们喜庆、欢愉的感觉,将剪纸艺术应用在服装设计当中更能体现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2]同时在现代服装设计当中,通过运用剪纸艺术,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设计师的艺术风格,通过剪纸与服装的有效融合,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服装设计作品,也是展现服装东方风韵的有效途径,因此将剪纸艺术应用在服装设计当中具有可行性。

3 剪纸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1 剪纸艺术中的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色彩来对自己进行美化和修饰是人类所具有的能力和天性,而将剪纸艺术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色彩,通过选用不同的色彩能够确定该服装设计的主题,而在实际的服装设计当中,一件衣服中所运用的颜色数量是有要求的,最好少于四种,避免由于色彩使用过多而引起混乱。同时在确定某一设计服装的主体性颜色时,其余的搭配性色彩选用应该保持递减的状态,主要发挥衬托的作用,避免影响主体颜色。在服装设计中使用颜色时应该遵循同类色、近似色、相对色以及对比色的使用原则,其中近似色的搭配原则是使用比较广泛的方式,能夠更好地体现出色彩层次的变化,突出服装的主体性风格。同时我国的剪纸艺术中主要以单色为主,因此在服装设计时为了突出剪纸艺术的特点,应该尽量大面积的使用单色,将其他颜色作为点缀和辅助,从整体上突出服装的剪纸艺术风格。[3]

3.2 剪纸艺术中的图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剪纸艺术当中的图案是服装设计中比较常用的设计元素,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以及意识观念等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剪纸图案,能够通过服装设计表达出某种情感以及象征意义。[4]设计中获取剪纸图案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案设计灵感,例如生活中丰收场面、一家人的团圆场面等都可以作为设计图案元素,一方面能够在服装中体现出剪纸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也赋予服装更多的情感元素和象征寓意。例如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花朵图案,是剪纸艺术中的常见元素,将其作为服装设计元素也非常适合,例如梅花图案、牡丹图案等,这种花朵图案不仅可以设计在服装的主体位置上,例如裙摆等,还可以将其剪裁成小图案设计在领口或者袖口等相关的位置上,增添服装的艺术特征。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也是剪纸艺术中的常见图案元素,例如龙凤呈祥图案、举案齐眉图案等,将这种元素应用在婚礼的礼服设计中,能够使服装具有寓意夫妻恩爱和谐、白头到老的寓意。同时具有中国古典艺术特征的牛郎织女、鸳鸯等图案都能够应用在婚礼的礼服设计上,而八仙祝寿等图案可以应用在祝寿服装的设计中,通过合理的运用不同的剪纸图案,能够表达出独特的服装设计理念。[5]

3.3 剪纸艺术中的刺绣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刺绣也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独特艺术魅力的民间艺术,通常用彩色的丝、棉等线材料,在绸缎或者其他底布上通过针的来回穿刺,形成的精美图案,刺绣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术,历来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广泛欢迎,例如我国的苗族、侗族等都将剪纸中的底样作为刺绣的底样运用在服装上,因此通过刺绣的方式将剪纸图案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当中,不仅能体现出我国的传统艺术魅力,同时还能使图案在服装表面的呈现上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将剪纸的图案以刺绣的形式运用到服装中能够营造出图案的肌理效果,使图案更加清晰和醒目,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3.4 剪纸艺术中的镂空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剪纸艺术中通常是以二维空间作为造型基础而呈现的平面艺术,剪纸艺术的形象主要是利用剪刀或者刻刀在纸上进行的镂空塑造,因此能够形成种类丰富、造型结构奇特的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具有质朴流畅和生动传神的特征。而剪纸艺术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带有地域性特征的镂空艺术,通过图案的阴阳结合,能够营造出完美的光影效果,因此在服装设计当中通过合理的选择服装面料,通过以剪纸图案为原型进行镂空设计,能够营造出服装灵动和优雅的感觉。

4 结语

服装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应该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应该汲取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将具有民族韵味的艺术形式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而将剪纸艺术应用在服装设计中不仅能体现服装设计的风格,同时也能展现出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魏茜.试述剪纸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大舞台,2015(12):57-58.

[2]王卫静,李颜肖.中国剪纸艺术的美学原理及其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J].丝绸,2016(05):50-54.

[3]周晓梅.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语言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57-159.

[4]赵晓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浅谈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03):154-156.

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解读 篇6

一、陶瓷材质的运用及审美价值

陶瓷是人类生活中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开始的以实用为目的, 渐渐随着工艺和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价值, 逐渐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

1. 陶瓷的制作材料

次利用天然物, 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 制成各种器物, 干燥后经火焙烧, 产生质的变化, 形成陶器。在陶器工艺的基础上, 人们又创造了瓷器。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 但和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瓷器是由瓷土作胎, 表面施高温玻璃质釉, 经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 胎质烧结, 变得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 敲击时可发出清脆的声音。瓷器作为观赏和实用相结合的工艺品, 其艺术价值, 除了表现在造型与纹饰方面外, 还决定于瓷器的外形美与整个瓷质的有机结合。

2. 现代陶瓷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审美价值

陶瓷艺术是艺术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观念、思想、工艺的结晶。制陶的过程带给人们的是惬意、快乐, 它以泥土的表现力展示艺术家特定的艺术风格。

陶瓷艺术的时代特征, 表现在某一特定陶瓷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原始陶器的朴素纯净, 魏晋青瓷的沉厚古朴, 唐宋风格富丽俊雅, 明清青花瓷的优雅清丽。各期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 负载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需求和美学内涵。陶瓷的审美观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 社会的高速发展, 必然会对人的审美观念有影响, 这就要求陶瓷艺术家把握时代的精神, 深入到生活中去找寻灵感、发现思路、表达理想。

二、现代陶瓷艺术的美学内涵

1. 现代陶瓷艺术的形式美学

形式美是指构成陶瓷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和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陶瓷的形、色、声等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所构成的形式因素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人类通过视听感官接受来自于它们的物质刺激, 并能感受到审美愉悦, 所以它们具有审美意义的属性, 是可传达和获得某种情感意味的属性。

2. 现代陶瓷艺术的造型美学

陶瓷造型的设计, 使用性是造型的第一属性, 造型的形式美是表现事物内容的外在形象, 它必须与内容完美地统一, 而外在形式美先于造型内在美被人们感知, 通过形状、结构、色彩等要素表现外在美。形态传达给人们的视觉印象是有很大差别的, 方形、圆形、三角形、矩形各有其独立的造型语言, 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形象和心理感受。其中, 圆形在造型中运用得最广泛。而方形则显示了端庄规整的气氛。

3. 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美学

在纹饰造型上, 陶瓷艺术注重自我感知、自我创造, 这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艺术家们更有别出心裁的创造, 用多种兽禽的部分组合成理想化的龙、凤;画鸡和羊表现吉祥;画牡丹、芙蓉寓意富贵;画莲花、石榴象征求生。在工艺技术上注重人与物的感情沟通, 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出很浓的人情味, 这种创造极大程度上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 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

由于陶瓷与生活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生活方式促使了陶瓷形态的不断变化发展, 使陶瓷形态不断出现新的面貌。陶瓷的审美功能是其内在和外在形式唤起的人的审美感受, 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是陶瓷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高级精神功能因素。具备美的陶瓷, 没有人的情感认同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1) 节奏美

节奏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经过相应的改造和应用过程中, 人们逐步将生活中的节奏运用于艺术, 比如远与近、大与小、断与续、虚与实、强与弱、起与伏等通过艺术处理, 都会产生节奏, 在陶瓷艺术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节奏给欣赏者带来的视觉和精神美感。陶瓷的节奏美是通过其构成因素的硬软坚柔、轻重缓急、光滑滞涩、疏密、曲直、大小、重复等运动来体现的。

(2) 肌理美

不同的陶瓷材质和工艺技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美感, 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形式。陶瓷外在肌理的设计需要体现其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不同意义, 使陶瓷肌理能够充分满足人的视觉、触觉感受和心理要求, 从而提高陶瓷的外在质量和审美内涵。

(3) 社会美

生产陶瓷的最终目的是以陶瓷产品的形式作用于人类社会, 其中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与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而且要充分考虑人类丰富的精神需求。

三、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

1. 商品价值

陶瓷是非常古老的手工业, 当陶瓷从家庭制作转向作坊制作,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属性已经完全显示出来, 陶瓷其实有着非常客观的经济价值。

2. 装饰价值

和传统陶瓷相比, 现代陶瓷艺术更强调作品的欣赏功能, 具有装饰价值。现代陶瓷艺术的建造基础就是欣赏功能, 无疑为其装饰价值确立了前程。

3. 收藏价值

艺术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是艺术价值。现代陶瓷作品不管是釉上色还是釉下彩都能够应用自如, 呈色艳丽, 先进的工艺技法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现代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已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陶瓷艺术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艺术风格体现出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思想情感, 反映出时代的脉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二十一世纪是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世纪, 新的世纪赋予人创造力, 陶瓷艺术家以神圣的创新使命, 努力推动传统陶瓷语言改革的变化和发展, 其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与当今世界艺术的多层次空间中脱颖而出, 创造出了能够表达当代人们乃至社会的超前艺术思想和新颖的符合语言, 并通过泥与火的工艺凝铸, 将彩绘与雕塑融合在一起, 使之在火的洗礼中不断趋于完美, 从而逐渐成为现代中国陶瓷艺术范畴审美理念的新导向。

参考文献

[1]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正安.陶瓷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1.

[3]刘秀兰.走进陶瓷[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1.

[4]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1.

[5]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6]蒋才东.陶瓷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7.

服装艺术的后现代解读 篇7

时尚,是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审美纬度。如何在服装设计中既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着服装所必需的时尚性是中国服装设计师面临的鱼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在时尚界我们看到:国外不少设计师能出色地运用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进行服装设计,而国内服装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时尚运用还存在差距。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及其文化内涵,对国内时尚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传统服饰元素与服装时尚的契合点。从这一角度探寻中国本土服装设计发展的出路。

二、传统服饰元素分析

传统服饰在造型上以平面结构、宽松和上下联属为基本特征,这种结构的服装各相缝合裁片的边缘形状相同,缝合时相重叠的裁片可置于同一平面,成衣后自然平摊仍为二维平面。无论是广袖拂风的汉袍,还是长裙曳地、轻薄袒露的唐代大袖罗衫长裙,以及清代满族服饰,在结构上都是这种平面造型。这种平面结构的服装,忽略自然人体的三维特性,其目的不是让服装来雕饰、突出人体,而是通过宽衣广袖、披帛、飘带等虚实变幻的装扮,使人衣着自由随意、不露形迹,从而掩盖人体特征,产生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应。

传统服饰还强调色彩的象征作用,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色彩的象征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历代帝王都对各个等级服饰的色彩做过严格的规定。“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也有尊卑的区别,青、赤、黄、白、黑是正色,正色是礼服的色彩,象征高贵。

中国传统服饰注重装饰,装饰用的图案也强调象征作用。宋元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在装饰艺术领域反映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化。社会的政治伦理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宗教观念都与装饰纹样的形象结合起来,表现某种特定的含意,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后来图案界就把它们叫作“吉祥图案”。吉祥图案利用象征、寓意、比拟、表号、谐音、文字等方法,以表达思想含意。装饰纹样要求美与内容吉利的统一,这也是我国传统服饰艺术的特色。

中国传统服饰是以平面二维为特色,所以在工艺手段上也是突出这种平面特色的。工艺多是在衣身上进行平面装饰的手法,如绣、盘、绲、镶、嵌、手绘等,都是制作出平面的效果,而不是像西方服饰那样用立体的装饰工艺如荷叶边、褶裥、切口等手法做出立体效果。

三、继承传统与现代服装艺术时尚创新的关系

如何把握好继承传统与服装时尚创新的关系,是当前中国服装设计师面临的关键问题

应当明确,继承传统是时尚创新的前提。不了解传统文化,现在的设计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就无从谈起。虽然我们已经有了20多年服装设计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为了创造名牌走向世界,仍然需要卧薪尝胆,脚踏实地地学习传统文化,因为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设计师要学会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产生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属性。任何传统文化都有两面性,既有“优秀的文化遗产”之正面意义,又包含着落后、保守等负面意义,在“古为今用”时,必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批判性地吸收与借鉴。要创造服装时尚文化,就必须在不丧失民族个性的前提下,敢于对传统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敢于否定过去。继承传统的正确态度是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超越它,不断推陈出新,使传统与现代更加融合,从而创造出有个性的时尚服装。

四、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

(一)工艺亲和

因为中国的传统服装是二维的平面效果,注重装饰,所以在工艺上采用的工艺手段也是突出平面效果的。传统的装饰手段有:镶、嵌、绲、盘、绣、手绘等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应用,使造型简练的中式服装呈现出多姿多彩、美艳华丽的效果。中国传统服饰的工艺手段有很多,总的来说有三大类:

加法:面料上加衬、垫、贴补,或绣、盘、钉、镶印、手绘等。

减法:挑去面料上的部分经线或纬线,如镂空、抽丝等。

加减法并用:如雕补、抽绣等。

提到中国传统服饰的工艺就不能不提到刺绣,中国传统服饰上最常用的工艺就是刺绣。刺绣工艺东西方都有,但风格不同,中国传统的刺绣在题材内容、针法上都与西方刺绣有很大区别。绣是用针将绣线绣于布上,主要针法有:平绣、套针、十字绣、打籽绣、影绣、拉锁针、柳针、坝针等,以平绣、影绣、十字绣最为常用。手绣的自然、柔软、亲切,是机器绣花无法达到的。某些复杂的或创意性的图案、层层叠叠、变化丰富的针法等,也是电脑绣花无法做到的。所以,这也就是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所在。随着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这种传统工艺的价值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款式适体

传统服饰的款式结构要素因其功能性和审美性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它们在新的时代精神下,重新被诊释和组合。设计师在应用中国传统服饰时可以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特征和细节,拆开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元素,重新审视和整合,结合时尚设计出适合现代生活的服装。我们可以从西方服装设计大师的成功例子中学习如何应用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

西欧的服装与东方服装不同,身体与衣料之间的空间极窄,一般是根据人体的曲线进行缝制,虽然服装的风貌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着服装的造型,但是这些造型都是沿着身体的曲线进行夸张的,或胸部或臀部,或收腰或翘臀,以突出身体曲线。相对而言,东方的服装空间就要宽裕的多,东方的设计师在极力地创造着人体与服装之间的活动空间,东方服装只是把人体作为衣架撑起衣服,很少考虑人体的曲线。

中国传统服饰在款式造型上有很多独特之处:深衣、旗袍、交领、右衽、插袖……这些都具有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特色。我们的设计师也可以把这些传统造型元素应用在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时尚结合起来,在面料、色彩、装饰、工艺上都可以有所创新,在整体款式风格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宽松、适体的优越性。

(三)色彩和谐

色彩也是文化的产物,它是一个民族意识形态在色彩应用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也具有强烈的中国风格。上古时代的夏、商、周时期,崇拜“天神”,认为黑色是支配万物的色彩,所以连冕服都是“玄衣纁裳”。汉朝以后,转向对大地的崇拜,以黄为贵,黄色遂成为帝王御用色彩。传统服装颜色因受阴阳五行的影响,以“青、红、黑、白、黄”诸色为正色,多为朝廷衣冠服制所用。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现象的研究中,不管是建筑、壁画还是服饰,都呈现着所谓“中国味”的那种色彩感觉,这种色彩感觉来自传统的色彩构成观念,这就是中国的彩调文化现象。彩调,就是以装饰为目的组成的画面,也可称为“装饰色彩”的组合,它是一种色彩和谐组织的认识观。

许多国外设计师在体现中国风格时也会选用“中国红”。意大利服装设计师瓦伦蒂诺·卡拉瓦尼(Valentino Garavani)偏爱东方文化,中国的服饰文化元素不时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来源于中国的“中国红”和“V”字母是Valentino品牌的象征,大红(simple red)是Valentino的标准色,富丽华贵,傲气十足。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丰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的设计师可以从中得到灵感,将这种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应用到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去。

(四)装饰经典、寓意丰富

中国传统服饰上经常用作边饰的几何纹样也富有中国特色。几何纹样造型简洁、淳朴,但可以随着色彩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效果。国内品牌服装“渔”最初源于纯粹的中式情结,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古典、纯朴的传统几何图案,以新的形式巧妙地装饰在造型简洁、自然的服装上。“渔”保持这种风格十多年来不曾改变,透过时尚与经典结合的图案文化诠释服饰内涵,体现浓郁的东方色彩与时尚的西方元素之间的交集荟萃。“渔”始终洋溢着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精神风范,为崇尚自然的知识女性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服装,使穿着者感受一种深厚的文化氛围。

摘要:传统服饰元素必须赋予在时尚载体上才具有价值,因为时尚性才是中国传统文化能为其他民族的人所共享的主要因素。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因主客观原因,国内设计师在运用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时,没能以充分的时尚形式展现中国特色。现在国内外设计师都用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我们要体现中国特色,需要独立、原创的时尚设计,需要以充分的时尚性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既不能固守自身的传统,也不能简单地模仿和抄袭西方,而要把传统文化内涵植入设计作品中同时体现出时代精神。设计要能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服装中,丰富服装设计的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关键词: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传统服饰元素,时尚

参考文献

[1]服装设计艺术应加强传统民族风格的体现周利群艺术与设计2008/01

[2]服装设计教育应注重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导入杨敏华艺术教育2007/05

[3]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阐释李丹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08

[4]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设计的启示柳文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解读现代艺术的“阅读障碍” 篇8

1 现代艺术作品中存在的“阅读障碍”

所谓现代艺术,是一种含混的泛指,它也被称为新潮艺术、前卫艺术、当代艺术、先锋艺术、实验艺术或者边缘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不仅装置、行为、影像、架上绘画中的“波普”、“泼皮”、“艳俗”、“卡通”等等被称为现代艺术,甚至一些运用传统现代派手段制作的学院派作品,也往往都被笼统地归入现代艺术之列。

1.1 模糊的逻辑概念使人误入歧途

解构主义的作品“异延性”,现代西方艺术的替代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混淆了这二者之间最起码的概念,他们利用模糊的逻辑概念使人误入歧途,并以“装置艺术”、“前卫艺术”作品进行某种“观念误导”,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并非取消“美”的概念,偷梁换柱的诠释艺术审美价值观念中的核心内容,西方的“行为艺术”及其它前卫艺术形式缺乏人类接受审美土壤的基础。

1.2 不能整体叙述的表达方式

形式是重要的,形式是直接传达作者意图的载体、媒介,只有完整地传达作品的思想,才能使观者无障碍地全盘接受语义信息,引起心理互动。从前一阵在上海博物馆的“晋唐宋元绘画展”与“达利互动展”同时展出的情况看,前者观者如潮不仅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重要的是作品具有直逼感官的场景待征的“现实性”与“可读性”。审美的主客体间没有任何障碍地引起各自心理的互动,真实的氛围与形象共同熔铸的情境直达审美者的心灵,而达利作品,那种怪诞的令人费解的信息代码使人不知所云,尽管现代艺术有着多的足以令人窒息的理论给予铺垫,但驻足于作品之前,欣赏者无法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意图”。这不禁使人想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普鲁斯特的晦涩难懂的语言及跳跃而不连贯的语序,始终不能让读者真正地把握住作者的真实思想,而导致作者与读者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其障碍的设置正是作者所采用不能整体叙述的语言表达方式。

1.3 令人费解的艺术形式语言

运用令人费解的艺术形式语言是艺术家面对大众不能妥协的态度,“我们同意绘画的最后结果是与大众相沟通这一说法,然而,艺术不应该用大众的语言对大众说话,而是用其身自的语言。”艺术家是以自身的艺术语言去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不能仅用纯粹的,令人费解的艺术形式语言使人们在普通意义上给予接受。

1.4 叛离传统的美学评判标准

人们审美的心理定势仍然有着不可位移的偏爱性,一切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反映现实的作品仍然是为广大人民所能接受的东西。而达达主义的领导人马塞尔·杜尚曾宣称:任何物体,一经换上或做上标记便可成为艺术品,命名为“R.Mutt”的小便盆,正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作品。由此,他认为他的作品“从不为美的享受所左右。这种选择是在不分优劣的视赏冷漠上建立起来的……事实上完全是一种麻醉的结果。”他有意叛离了传统的美学评判标准,为非艺术品作为艺术作了注脚,同时从此使现代艺术的解读造成了“阅读障碍”。

2“阅读障碍”的原因分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形成了反理性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试图用模糊的,以情感为主导的直觉体验等取代理性。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由于受人类中心主义 (anthropocentrism) 、科学主义 (scientism)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的影响,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人类精神生活呈现出相对落后的局面,并且表现出复杂,迷离的现象,享乐主义也很快得以流行,并导致人类精神领域产生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人的物化等全球性问题。但人作为一种理性的、有意志、有情感的动物,具有超越其他动物的品格,享乐主义则贬低精神生活,看重官能享乐与物质享受,势必导致人情感上的堕落和物欲膨胀,必然导致信仰危机。现代艺术的“阅读障碍”就在就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

3. 跨越现代艺术中的“阅读障碍”的思路

艺术家的作品形式不应有意设置某种“阅读障碍”,要使自己的作品让接受者“心无旁骛”融入其间,感受到创作者心灵的情感体验过程与创作心路的轨迹,诱发“心灵的波澜”,这才能真正起到作品的“启迪心灵”的感化作用。

3.1 感受艺术可感性审美体验

艺术家的职责在于他通过艺术作品展示艺术的可感性,在特定场景烘托下通过可视形象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一种感人的情绪氛围,使接受者能从美的感受中引起内心潜在的“心旌摇荡”以至于震撼,哪怕是仅仅溅起了“微小的心理波澜”。

艺术可感性审美体验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心理互动,艺术家的的审美价值取向经作品可视形象向欣赏者(接受者)输送情感信息,而欣赏者在解读该作品时首先应读懂它的信息代码,即作品外在形式的表达符号,欣赏过程从浅层次向深层次演进,从而达到接受者与传达者之间的心理互动,这里,作品实际演绎为一种传达情感的载体,潜移默化地融铸了创造者的审美趣味及他的人格品质。

3.2 领悟艺术融入现实的精神

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题材,才有足够的生命力,我们看到在梵高与塞尚的笔下,他们作品的形象也无不反映出他们那个时代的特有的“场景特征”,透射出画家身外那个特定社会环境里产生的情境,明确的笔触与充满张力的视觉画面,毕加索独有的画面形式结构不正折射出他在心境压抑的情绪下宣泄出他的内心本质,传达出爱与恨,喜与忧的情感特征,同样通过他有力的笔触与强有力的平面结构,直令我们的视觉感受到画家振奋、惊惧、迷惘、忧忿的心态变化,这些都说明了现实的精神正是艺术作品里最核心的部分,只有将这一因素融入于具体的形象塑造之中,才能使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而现实的精神正是通过视觉艺术的情绪感染的审美特征传达给欣赏者引起内心的共震共鸣。

3.3 加快艺术形式的整合与互融

外来艺术在现实背景下需要与传统形式的整合,这种整合称为文化整合 (Cultural integration) 它是指因受外来文化冲击或本身蜕变而发生内容与形式变化后由于新旧体系与观念尚未协调,而需要进行相互适应的过程,艺术的整合也是如此,艺术之间的互相融合,在不断整合中,更趋向于带有各自地域文化特征的双方间的互融,亦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代艺术的引入、认同、磨合从而也相应地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在潜意识中逐渐同化。

4 结语

当代艺术家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新形式下的传播者,他们的作品必须要具有新时代的特征,无论何种题材,反映的场景应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导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起了新的信息革命、数字化时代(digital times)宣告了新的审美观的产生,而艺术作品必须留有这个时代的现实特征,或通过作品折射出现实社会里的“脉搏起伏”,而作品的生命力是通过可感的真实形象反映这一时代的典型环境特征,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已任,全面的向人们、向全社会提供高品质的视觉艺术作品,让历史留下这灿烂的一页。

摘要:分析现代艺术的“阅读障碍”及艺术作品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等问题, 跨越现代艺术中的“阅读障碍”的思路。

关键词:全球性,教育功能,审美素质,阅读障碍,文化传输

参考文献

[1]卢风著.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2] (美) E弗洛姆著, 孙凯详译.健全的社会[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3]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服装艺术的后现代解读 篇9

任何艺术形式,必定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历程,扎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一定的历史涵韵。扎染(tie-dyeing)又称为扎缬、绞缬或染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扎染技艺历史悠久,在防染手段、绞扎手法与染色艺术上,由单纯到复杂,由单色染到多色复染,工艺技术日渐成熟。扎染产品纹样图案变化丰富、随性,且每个扎染产品个体都具有独特性,晕色染色变化各异,其独特的纹理变化及染色效果独具魅力,总能给人惊喜,充满文化气息。扎染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相传早在唐宋时期,随着文化交流活动就已传到东瀛日本。例如,日本传统和服的纹彩就是以我国古老的扎染工艺作为主要装饰手段的。扎染艺术除了广泛运用于服装及服饰品之外,在室内家纺用品中也有所涉猎。

二、现代扎染的艺术表现形式

现代扎染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设计学,它同样是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艺术、现实与价值、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一门设计艺术,除了艺术设计、工艺文化设计之外,它还包括管理设计、销售设计,即具有艺术、科学与市场三重属性。现代扎染与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工艺相比,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符合现代人个性化的生活态度,轻松、自然、舒适、不拘一格,与时尚潮流审美相适应,技术与艺术的创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传统扎染较具民俗特色,但大多以写实的二维图案为主,比较规整,且手法、工艺及染料对面料有一定的限制,总体呈现的是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相较于传统扎染,现代扎染在传承传统扎染独特意境的同时,又与现代扎染科技、数码技术及后整理手段相结合,充分诠释了传承与发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代扎染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扎染手法的自由表现性

传统扎染以规整的绞扎型为主,成品图案较为规整,比较形象。现代扎染则将诸多不规则扎结工艺引入现实制作手法中,表现方式更为多元化。

(二)设计题材的多元化

“自由、随意、抽象、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纹样形态是现代扎染的基本特征。”当下时尚是以个性化、多元化为主要引导的时尚,丰富的设计题材,文艺气息的传达,多样的灵感来源均赋予了现代扎染不一样的风格面貌。

(三)二维图形创新多变

扎染图形设计题材的多元化决定了其无论在技法、色彩构成还是纹样形态上,都显示出极大的随意性、自由性。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意境,又融入了不断变化的流行艺术美,技术的创新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二维图形的表现形式。

(四)三维立体肌理美感

利用现代扎染对面料进行工艺处理易产生褶皱、肌理等立体造型的原理,现代扎染艺术还特别具备了三维记忆成型的艺术特色,不规则的压褶改变了面料的原始面貌,赋予了不一样的纹样及色彩,显示出一种全新的3D肌理效果,相当于对于面料进行了多重设计,打破了面料的单一效果,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新鲜素材。

三、扎染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以南通扎染市场调研报告为例)

南通素有纺织之乡之名,蓝印工艺是本地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扎染、印染在本地也占有绝对的主导优势,如,南通海安华艺扎染服饰有限公司等,针对这一特色,我们对南通扎染产品市场做了一个简单的调研。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南通地区扎染产品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小店产品较为单一,品牌服装设计感强,但价位较高,有一部分消费者会止步于欣赏,总体而言现代扎染服饰虽然市场占有率不高,却足以让人感到这股现代力量的发展势头。

四、现代扎染艺术于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表达

在现代服装设计的领域中,设计师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心理,往往会探索新的设计语言,现代扎染艺术常常成为设计师们的钟爱。利用现代扎染艺术的各种特殊肌理效果,搭配不同款式造型,将扎染艺术以更为时尚的面貌展现给世人。现代扎染服饰设计的创新表达主要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规则造型设计与自由染色相得益彰

现代扎染在二维图形的创意设计上,表现较为丰富,工艺技法不拘一格,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广阔的设计思路。吊染处理形成的渐变,自然随性;注染泼染视觉冲击力强,意境深远;传统绞扎浸染亦动亦静,具象与抽象图案,表现丰富;自由涂鸦,朋克摇滚风随意表达。配合现代扎染二维图形的创意表现,服装设计师们往往将款式设计为不规则的造型、宽松的廓形、简洁明了的结构等等与自由染色的扎染艺术相得益彰,色彩设计语言丰富,技术、艺术与设计相辅相成。

(二)三维肌理的设计表现

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对于褶的运用总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带来三维立体美感的同时又提供给穿衣人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样,现代扎染三维记忆成型的工艺特色,同样赋予了面料全新的三维肌理美感。利用这一特色,尝试性地打破了二维平面图形设计的局限性,将褶皱与扎染艺术融合,增强了服装所呈现的三维视觉效果。

在进行三维立体肌理设计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平面面料的二次立体处理。将面料和服装按工艺设计要求,经高温高压获得稳定的褶皱外观造型,形成不同于一般面料的立体形态。具体可表现为立体压褶面料,浮雕艺术面料,褶皱弹性面料等。在充分表现面料质感的基础上,将现代扎染艺术表现于这类面料之上,赋予服装设计的视觉新面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心理。2.与面料变化相适应的工艺技法创新。将现代扎染中浸、注、拔、喷、绘等多种平面技法与三维工艺技法交叉互渗,使得技法与面料变化相互辉映,产生多种组合方式,开拓设计师的思路。

(三)与时尚流行相接轨,丰富设计语言

拓宽现代扎染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创作思路。利用形式美原则对服装局部或者整体进行扎染处理,起到点缀装饰作用;将现代扎染与各类面料相结合,丰富扎染服饰设计的品类,如T恤、衬衫、外套、牛仔裤、文艺气息的长裙、连衣裙等,在保留传统扎染质朴风格的同时,与流行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更具魅力的现代扎染服饰。

总之,现代扎染是具有艺术和科学双重属性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扎染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法和先进科学的生产流程,突显出感性和理性相融的特点,丰富了服装设计师的设计语言。现代扎染技术与艺术的不断创新,同样带来了服装设计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扎染艺术借助服装的表达,为世人所接受,所认知,所喜爱;服装设计借助扎染面料的表现,体现出创新、创意。新观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思路,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同样也为服饰造型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只要设计师们把握住扎染艺术的“神”与“意”,最终是可以寻找到属于现代扎染艺术的新形象、新定位的。

摘要:介绍我国传统扎染的历史源流及现代扎染的艺术设计形式。通过对南通扎染市场的调研,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分析归纳现代扎染艺术于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现代扎染,二维图案创新,三维记忆成型,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星.中外女性服饰文化[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1):49-52.

[2]叶继宏.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M].群言出版社,2005:340.

[3]董春燕.浅谈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研究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3(6):60-61.

服装艺术的后现代解读 篇10

关键词:泰山皮影 造型艺术 服装设计

泰山皮影戏最早出现在明代,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六代——泰山皮影戏的传人沈正安。泰山皮影戏汲取泰山文化的精髓,剧目主要来自泰山文化,演出的人物主要以泰山石敢当为重点。

一、泰山皮影戏的概述

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重要一部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分支,在中国民间皮影戏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千百年来,已发展成集灵活的操作方式、优美抒怀的歌唱特色、精致的美术艺术等为一身的艺术形式。

泰山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泰山皮影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獨树一帜的,其风趣诙谐的人物形象,声色俱佳的舞台表现,一直发散着齐芳异彩。为了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的需要,其艺术创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它的艺术形态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和唐宋寺院壁画的风格与手法。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细腻浪漫,或淳朴粗犷。通过四肢灵活和剔透的工艺制作效果,使人赏心悦目。

二、泰山皮影的艺术特征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品,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样的,泰山皮影戏也是在经历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以和谐统一为主要思想,将其艺术手法、造型特征、艺术特色、艺术语言的运用等方法贯穿其中,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泰山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

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最为独特,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必要时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皮影戏的表现方式通常是使用幕影进行,是比较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它的造型艺术特点是抽象与写实艺术的结合,皮影的诙谐造型与服饰造型特点,使观赏皮影戏的人从中能够感受到皮影戏的不同魅力所在。

泰山皮影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它巧用点、线、面把装饰、观赏的审美艺术与夸张的表现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泰山皮影人物造型粗犷,大多采用写实手法,极少数采用夸张造型手法,并受到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精髓的影响。人物角色上,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在制作上,刀法简练明快,用刀拙朴。皮影人的造型与制作具有齐鲁文化的风骨和浓郁的泰山文化特色。

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不同,使得各地的皮影艺术也有明显的差异性,泰山皮影在造型上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泰山皮影戏有四个基本特点:1.在题材上,许多剧目取材于泰山文化传说;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称;3.在皮影制作上,刀法简练明快,着色对比强烈,蕴含着山东人豪爽的民风情感;4.在唱腔上,以山东大鼓为主,刚中有柔,具有杂家风格,体现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

(二)泰山皮影的图案纹样特征

泰山皮影在造型上整体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剪纸、戏曲人物、画像等造型手法,人物服饰图案纹样多以几何图形为主,如点状、线状、椭圆形、月牙形等。有时也会用一些吉祥图案来刻画人物,例如“祥云”图案,代表福禄,“龙”图案,是吉祥、正义的象征,代表着无穷正义的力量。无论祥云图案,还是龙的图案纹样,都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皮影中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的图案代表着平安如意,这是老百姓常见的心理需求和内心期盼。观赏性的泰山皮影图案有阖家欢乐、年年有余、财源广进、早生贵子等的寓意,体现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纳福求福的心理需求和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泰山皮影的色彩艺术特征

泰山皮影的色彩搭配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变换各种着装服饰,色彩鲜艳,根据每个剧情、人物造型特点进行色彩搭配,对整体形态、饰品佩戴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例如雕刻的武将,是头上戴着五彩色的红缨头盔,身上穿着连环的金锁盔甲,手里拿着青龙偃月刀,胸前佩带有一个老虎图案的护心镜,脚上穿着高底牛皮靴;小生的雕刻,头上戴有文生的公子头巾,穿着淡黄色的长袍,腰里扎着丝袍的长带子,两条袖带长长的,轻轻的飘动,脚上穿着一双白底青布的履鞋。因为雕刻的整体基本相同,用不同的色彩进行区分,就会得到不同的人物造型。在雕饰上,镂空的地方很多,将几何形状、鱼鳞状等雕刻在内,使得皮影具有仙气,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在涂色上采用强烈对比的颜色,也要讲究整体的效果,这样,在灯光下才能更加地引人注目。

三、泰山皮影对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人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国服装设计界已意识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具有本土语言特色的服装设计作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本土设计风格的创造与运用上显得简单直接,而运用泰山皮影艺术的服装创作,结合现代的服装审美观念和服装的设计原理,融汇创新,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与弘扬。

nlc202309081222

泰山皮影造型简朴,装饰花纹少、形象朴素;雕刻上,粗犷豪爽,充分体现了泰山人朴实、豁达、豪爽的性格;色彩上,泰山皮影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主要以红色、黄色、绿色、黑色为主,这几种颜色在运用上都是高纯度的,给人鲜明的视觉效果。比如:皮影面部的眼睛和外轮廓运用了黑色,嘴唇上点一抹红色,相互衬托。人物的区别就在于自身所具有的突出特征,象征性是人物色彩中非常重要的表现部分。泰山皮影在用色上讲究的是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的差异性,这也是现代服装所要表达的设计元素。泰山皮影强烈的色彩融于服装中,这样的搭配效果既明亮又不失浮夸,根据比例大小、色彩的布局范围等进行配置,完美地呈现出泰山皮影色彩的梦幻感和抽象性,使泰山皮影强烈色彩撞击的创意给服装带来新的生命力。

面料作为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展现服装质感的载体,面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装设计的成败。面料的美感决定着服装的质感,泰山皮影所用的驴皮材料本身就具备弹性好、定型好、硬度大的特点,这样的材质更能呈现出轮廓的繁简与粗犷相结合的造型美感。现代科技的发达,很多工艺手法和新型材料为服装设计创造出很多思路,时尚的服装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质的搭配组合,在面料上运用皮影光与影的关系(皮影表演是通过光感效应的原理所呈现出来的表演艺术形式),借鉴这一原理,使同等效果的服装面料得以再现,完美结合泰山皮影光与影的关系进行设计创作,得以展现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戏剧化的情感表达。

泰山皮影做工技巧细致,人物逼真传神,用刀朴实,粗略真实,写意但不失真实,体现了泰山人民敦厚、真诚实在的性格,泰山皮影戏人物粗犷,但是雕刻精美细致,颜色美丽,是齐鲁文化的结晶。泰山皮影的工艺主要是雕刻工艺,泰山皮影的雕刻工艺受到寺庙雕塑与古老壁画的影响,图案夸张形象,表现出不同性格的人物特点,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图案纹样。在服装设计中,不同的细节处理会产生不同的外观效果,泰山皮影的独特的雕刻工艺手法运用到服装设计中,给服装增添了丰富感和层次感。例如:口袋、领子、下摆等部位,借鉴泰山皮影造型工艺,再与其他工艺手法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使服装散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装设计的创新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是通过自身存在的形式直接反映出来,服装作为文化传递的媒介,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作为桥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随时代的推移赋予新的时代价值。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泰山皮影造型艺术被深深地烙有地域文化的印记,无论是从表演艺术还是造型艺术方面都可以融合到服装设计的理念当中。总之,泰山皮影艺术在服装时尚领域的应用,将会形成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及丰富的诠释手法。只有深入地观察生活,体验社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和魅力,才能为服装注入全新的设计活力,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在崇尚多元价值的当今社会,皮影艺术的魅力在未来服装设计中将会绽放出灿烂的辉煌,只有主动把握社会动向和时代的脉搏,才能推动传统民俗艺术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宋伟.浅析传统皮影艺术的美学特征[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7,(03).

[2]龙云.中国传统文化图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3]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陳建辉.服饰图案设计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5]王晓威.服装设计风格鉴赏[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对非洲传播下一篇:《小珊迪》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