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出发

2024-08-27

从个体出发(精选五篇)

从个体出发 篇1

“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建构了“四大体系”:新文化体系, 新课程体系, 新课堂体系, 新管理体系。

“从个体出发的新文化体系”是指从“己文化”出发的“甲乙文化、小组文化、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县域文化、省域文化、国家文化、人类文化”体系。

“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体系”是指从“己课程”出发的“甲乙课程、小组课程、班级课程、年级课程、学校课程、社区课程、县域课程、省域课程、国家课程、人类课程”体系。

“从个体出发的新课堂体系”是指从“己课堂”出发的“甲乙课堂、小组课堂、班级课堂、年级课堂、学校课堂、社区课堂、县域课堂、省域课堂、国家课堂、人类课堂”体系。

“从个体出发的新管理体系”是指从“己管理”出发的“甲乙管理、小组管理、班级管理、年级管理、学校管理、社区管理、县域管理、省域管理、国家管理、人类课程”体系。

“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矢志不渝实施“五大教育”:体育 (体质教育、体格教育、体重教育、体态教育、体魄教育) , 情育 (志向教育、兴趣教育、感情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气质教育) , 智育 (观察力教育、注意力教育、记忆力教育、思维力教育、想象力教育) , 创育 (实践教育、个体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 , 和育 (和真教育、和善教育、和美教育、和乐教育) 。

“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极为重视“三育”:“自育”、“创育”“乐育”。

“自育”是“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的突破口”。“自尊、自爱、自由、自觉、自信、自律、自理、自强、自立”是新教育成功的根本保障。因此, 我们特别强调以拍手、拍头、跺脚的形式反复传颂“自主歌”:

父母不要靠, 老师不要依, 自己命运自安排, 自己快乐做自己。

志要自己立, 书要自己习, 自己学习自己抓, 自己就是好老师。

路要自己走, 饭要自己吃, 自己事情自己做, 自己开辟新天地。

“创育”是“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的命脉”。我们旗帜鲜明地亮出“创新歌”和“个性歌”:

创新是人的核心灵魂,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创新是人的天然属性。创新是教育的生命, 创新是教育的本真, 创新是真正的学习与继承。创新是一切文明的源泉,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通向美好未来的唯一途径。创新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创新是人延年益寿的秘诀, 创新是人永恒的墓志铭。

个性是金, 只要不被埋没, 便能闪闪发光;个性是木, 只要让其生长, 便能拔地参天;个性是水, 只要让其流淌, 便能通达四海;个性是火, 只要让其燃烧, 便能熊熊燎原;个性是土, 只要不被荒废, 便能造福人间。

“乐育”是“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的归宿”。“乐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活得真正的“乐”。为此, “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把“乐”按层次分为“小乐、中乐、大乐”, 按内容分为“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 并奏响“真乐篇章”:

从高处出发 篇2

选择了不同的起点的高度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我们都渴望接近梦想的曙光,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从何起程,至关重要:从高处出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平地极目,就会在咫尺的距离被地平线阻隔了视线;登上高山,“一览众山小”,才会有“山外青山楼外楼”,发现世界向你敞开了怀抱。“山高人为峰”,不同的高度为你展开人生不同的风景,只有广阔的图景才有无尽的视野,只有辽远的空间才易于纵横驰骋。

牛顿是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是他在黑暗浑浊的未知世界里建造物理学的摩天大楼,让人们看到了光明的天宇。然而他都说,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确,没有笛卡尔、伽利略已的有研究,这座科学大楼就没有了地基,也不会拔地而起,举世瞩目。高起点不仅使牛顿继承了已有的科学成就,更使他有能力突破,创新,不仅使他在前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更使他走出了新路,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道路。贝多芬在立足古典音乐高峰的基础上不懈创作,终成大师,更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古之集大成者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攀登制高点。韩非子聚法家各派之精华,成为法家一代宗师,使法家学说成为执政的理论基础;董仲舒不仅充分发挥了儒家已较成熟的学说优势,同时从道、法等不同学派中博采众长,成就儒家正统地位……高起点不仅使个人成功,更让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等各领域都能从古到今流出异彩纷呈的河流,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从个体出发 篇3

135天以来, 潍外人始终坚信、坚持从个体出发的新管理建设, 第一次有了个体管理、甲乙管理、小组管理、班级管理、年级管理、学校管理, 有了由三大部分、三十一章、三百八十三条的《潍外全国品牌建设行动宣言和实施纲要》, 有了全A全员导师制、潍外一日流程、潍外周末自主教育、潍外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有了潍外科学院、潍外文学院、潍外吉尼斯, 有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也能进行自主教育的奇迹, 这在国内基础教育尚属首创!135天以来, 潍外人始终坚信、坚持从个体出发的新质量建设, 第一次有了个体质量、对子质量、小组质量、班级质量、年级质量、学校质量, 有了大批领导、老师走出了潍坊走向北京、澳门、昆明、苏州、青岛、海口、滨州作报告讲课的靓丽风景, 有了许多老师获得全国课堂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佳绩, 有了在本届生源不太乐观的情况下, 在潍城区柚考的物理、化学中“两项指标” (优秀率、合格率) 均获第一名的特大喜讯!有了潍外人走出山东走向全国的海南五指山分校的成立, 有了正在建设的海口分校、昆明分校, 有了5家发展共同体, 有了全国名校联盟理事会新加盟的50多所成员学校!齐鲁名校——潍坊外国语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基础教育百所特色学校·教育部社会公认特色育人成功学校·全国开设校本课程最多的学校 (300门) ·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实验学校·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山东省总决赛团体组第一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科研十大示范学校·山东省首届初中教育科研示范校·山东省教肓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学校·潍坊市素质教胄示范校·潍坊市课程领导力建设实验学校体牙:体, 赏8好.镰全.. (MT均体》«雇»:?·:注6*中.丰k.·志雏a厂ffl乐:, 个性�s.�, B-千.SK..人格辁i.:·«os:wife舊珀分辟奋w&】n馬f11MH, ’f ci r (r囊, #Ra, «象*广;迷人-萬

一切从实际出发 篇4

一切从实际出发

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全方面、多角度的谈谈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解。

关键字:实事求是

原因

怎么做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主观要符合客观,人们的思想意识要如实地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不能客观符合主观,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识来取舍或剪裁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不能颠倒事实,搬弄是非。

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实际,从事实出发。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联系实际,以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上的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同时,看待问题应从“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角度来考虑。

一切从实际出发

最终我们依靠这样正确的战略最终打败了侵略者,进而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所选择的富强之路是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从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就必须对实际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著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佳句,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而赵括因盲目迷信书本留下的“纸上谈兵”的惨痛经历,也足以让我们引以为鉴。从我们的切身体会来谈,就如做数学题一般,定理了解的再充分,不经过解题的实践,就不能牢固的掌握;一个新的题型,听老师讲解十遍,不如自己实际地做一遍来得清晰明了。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最基本的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兴趣,确立最符合自身利益的人生规划,努力为之奋斗,并在奋斗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只看眼前利益而随意改变自己的初衷,也是不被推崇的,也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本意

首先,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具体的实际,做到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应从小入手,切莫远离具体的实际情况,盲目采取措施。例如,分析一个苹果,要观察他的颜色、形状,种子,再进一步嗅苹果发出的味道,最后亲自品尝。我们可以得出,苹果是近圆形的、红色水果,同时能散发清香,吃起来香脆可口。其次,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全面的实际,做到从全面的实际出发。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的两面。看问题,既看到一方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每种制度都有利有弊,每种行为都有好有坏。因此,分析问题一定的全面,切莫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然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做到从变化发展了的实际出发。历史的长河源源不断地流淌,从过去而来,必将驶向未来。在这中间,有一条约隐形的纽带将历史串联起来,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之隔断,它是客观存在的联系,同时在同一阶段他又要其他事物相联系,不断地发展变化。

最后,从实际出发还要反对主观主义。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一是经验主义。前者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后者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两者的共同毛病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从主观出发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

一切从实际出发

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我们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的多个角度与层面、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从实际的总和去正确把握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个体出发 篇5

关键词:媒介仪式,心理过程,路径

1 从传播的“仪式观”到“传播仪式”

仪式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既被人类学所最早关注, 也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中,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 往往作为一个社会或社会成员生存状态和生存逻辑的凝聚点存在, 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

20世纪70年代,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按照凯瑞之叙述, “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 而是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 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戴扬和卡茨在凯瑞的研究基础上, 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介事件这一传播现象上, 分析其社会效果。他们指出, 媒介事件是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 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包括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以及大人物们所经历的过渡仪式——我们分别称之为‘竞赛’、‘征服’和‘加冕’”。

英国学者尼克·寇德瑞2003年第一个提出“媒介仪式”的概念。他将媒介仪式表述为“围绕与媒介相关的核心类属和界线展开的一种形式化的活动, 这种活动的进行直接或间接表明了它和那些与媒介有关的宽泛价值之间的联系”。寇德瑞认为现代社会是被拥有特殊权力和影响力的媒介系统所“媒介化”的社会, 而社会存在某种中心, 媒介就位于这个中心, 正是借助形式化的活动——媒介仪式, 媒介将自身权利和中心地位自然化和合法化。寇德瑞将媒介仪式概括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媒介所报道的仪式性内容, 媒介报道该内容时的仪式化方式, 以及媒介本身成为了一种仪式或集体庆典。

按照孙信茹和朱凌飞为“媒介仪式”所下之定义, 媒介仪式可以表述为: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 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者象征性符号的过程。

关于媒介事件的仪式化传播中“盛大性、庆典性、神圣性和融合性”的研究比较多, 此处不做赘述。而媒介事件则通过仪式化的传播由独立的事件转变为一个饱含意义的政治和社会共性。

2 媒介仪式与个体生活相联系的可能性论述

传播的“仪式观”抑或“媒介仪式”得以成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仪式的存在的可能:“仪式观”为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现象, 其合理的存在是以人类可以共同分享信仰、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评判为前提。毫无疑问, 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群体, 是有着积累和分享共识的可能和需要的。其次便是传播在物理上得以实现之可能:在讨论传播行为在物理上的实现, 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思想、行为或者是某一个具体的事件的特定传播过程的完成。

“在大众历史的层面上发挥作用的一切因素, 在个人历史的层面上同样发挥作用”。此说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稍显绝对,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也为我们考察传播仪式与个体生活经验的关系提供了某种思考, 亦即个体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媒介仪式的影响。简言之, 之所以作为社会性的人, 个体与社会密不可分。

我们在把传播作为一种个体的心理过程进行考察的时候, 大致可以遵循这样一个路径:格式塔心理学到勒温的“场论”和“认知不和谐理论”应当看作是人需要传播的动因。从弗洛伊德的快乐和现实原则, 到“使用与满足”研究, 再到卡茨对于媒介接触的分析, 应当看作传播发生的主观原因。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导致了传播行为或者传播活动的发生, 使得“传播”这样一个过程成为可能。再次是理解, 从帕洛阿尔托小组的“精神生态学”注重组织传播, 重视“理解”作为处理个人和他人关系的一种手段看出, 传播中理解阶段的存在形式。

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义传递的过程, 也是一个对外界环境进行理解, 然后进行情景建构的过程, 在此吸收引用了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提出的“拟态环境”的概念, 用以说明传播之于意义建构的过程。最后是传播作用于个体, 促使传播的信息外化, 表现为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媒介接触的动机, 到传播的信息作用于个体, 实现传播效果的外化, 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从传播之所以发生的客观上的认知不和谐和主观上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的要求, 促使传播行为的发生, 再到传播发生中理解发挥其影响, 然后到达传播在个体心中的情景建构, 促成人的社会化, 达到传播之于个体的外化。

这样看来, 既然媒介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个体之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而传播又可以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来作为考察, 那么媒介仪式对于个体 (涵盖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 的影响, 也就可以成立了。

3 媒介仪式与个体生活相联系的路径

媒介仪式毫无疑问为社会个体之间提供了谈资和某种情感体验。无论是从新闻起源的本能论、群居说还是好奇说, 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作为仪式进行的传播活动在实际上是可以为个体观阅者所用的。首先它可以为参与者或者观阅者提供一定的信息、资讯, 为个体决策提供参考;其次是参与者有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 而媒介仪式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条路径;同时媒介仪式的传播活动本身来说对于观阅人来讲是新鲜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观阅者个体的猎奇需要。

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 伊格尔顿曾表述说:“制度可以塑造我们的心理体验”。饱含“历史性、民族性和国家性文化符号”的媒介仪式可以视为一种富含意识形态纠葛的社会性传播活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意识形态的具体实现或者表现形式, 也可以视之为上层建筑为改善或履行其职能所进行的活动。在一定的意识形态苑囿中, 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为社会个体融入这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因应下的社会组织提供了可能。反过来说, 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也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所需要;以上所述是一种对于媒介仪式的强化既有倾向的可能, 此处不否认媒介仪式也有弱化既有价值倾向的可能。

由于“盛大性、庆典性、神圣性和融合性”的特点, 媒介仪式也为观阅者 (参与者) 提供了一个观察自己所处之周围环境和了解社会的角度和方法。尽管出于仪式化传播的需要, 此类活动多注重形式和表象, 但参与其中者依旧可以藉此契机而获得独特的视角和体验, 从而对周围环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观察环境并对之做出判断是人类本能, 而媒介仪式在这个方面的影响就显得更为明显了。

具体到媒介仪式对于观阅者的媒介接触的影响则更为明显。由于各媒介在物理形式的差异, 具体的媒介仪式呈现上会各有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各种媒介使用偏好的观阅者的需要。同时, 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获得媒介仪式所转播的事件更为全面或使观阅者自身感觉更为舒适的信息, 也成为观阅者要加以关注的地方, 因此媒介仪式在某种意义上为观阅者提供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既有的媒介接触习惯的可能。出于大众传播游戏化的趋势的考虑, 同上文所述对于价值倾向的影响一样, 媒介仪式的传播也有可能对于受众产生负面的影响, 我们也不否认受众对媒介仪式的传播出现心理抵抗并对媒介产生不良印象的可能。

4 小结

从上文所述可知, 尽管富含意识形态纠葛, 并在很多时候被视为“象征、表演和重复性”的传播活动, 媒介仪式依然受到权力主体、传播媒介以及普通观阅者的重视, 并通过各种方式与之产生联系。由于传播活动实现的可能, 以及人类认知的共性, 媒介事件成为一种可以在实践上可以推进的社会性活动。无论是对既有生活经验、价值倾向和观阅习惯的强化或弱化, 其影响都不容忽视。

对于受众而言, 如何更好的参与媒介仪式的传播过程, 并从中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对自身所处环境做出正确的观察和认知, 并更好的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怎样的媒介接触动机出发对仪式的传播活动进行观阅参与, 以获得愉悦的观阅感受;如何更好的进行媒介的消费以满足自己的传播需要, 都是需要作为社会个体的媒介观阅者更为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Couldry.Media Rituals:A Critical Approach.Routledge, 2003.

[2]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著, 麻争旗译.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3] (爱尔兰) 理查德·卡尼, 王广州译.故事距离真实有多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朝霞.媒介仪式对媒介形象的建构研究, 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申天红.现代社会中的电视媒介仪式.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孙信茹, 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 , 2004.

[7] (英) 特里·伊格尔顿, 李杨、任文科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 2011.

上一篇:不正当竞争:电子商务下一篇:产业理论研究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