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

2024-08-15

中国导演(精选十篇)

中国导演 篇1

作为电影家族的四大片种之一,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 科教片 (科教电影) 在西方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包含在纪录片片种之内的一种电影形式。也就是说, 只有在中国, 科教电影才被作为独立片种, 分立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那么, 开始了解科教电影, 就不得不先从纪录片的认知开始。

1 纪录片与科教片的关系

电影的诞生便是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世界电影鼻祖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等12部实验性的电影, 都属于纪录片的范畴。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第一部是1905年记录京剧泰斗谭鑫培先生的作品《定军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看到的中国早期的一些珍贵的影像, 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 均为外国摄影师在当时记录拍摄的。

在目前的影视创作理论中, 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以展现真实为本质, 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那么, 科教电影又是在哪种语境中诞生的呢?

2 科教片在我国的诞生

建国初期, 最早在电影院播放的“新闻纪录片”是中国《新闻联播》的前身。观众们通过单位组织, 到各大影剧院内观看近期国内外发生的新闻新事。由于当时物质极度匮乏, 人民文化生活单一, 到电影院中了解国家大事以及先进生产知识成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使人欢欣鼓舞的大事。

在满足群众对新闻了解的同时, 为了更好的配合当时文化扫盲以及普及科学知识的教育方针, 一大批如《小麦的种植方法》、《家兔的养殖方法》、《红旗渠修建经验总结》等题材的科教电影应运而生。

在我国, 科教影片大致被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 自然科学类。作用在于宣传自然科学原理、最新科技成果等, 拓宽广大观众的知识视野, 解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困惑, 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栏目《人与自然》、《走进科学》等。

第二, 教育警示类。科教片以自己特有的严谨和严肃, 真实反映事件发生的影响, 具有较高的教育警示价值。如2005年是全国煤矿事故频发之年,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尤为严重,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迅速投拍一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电影科教片《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得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外, 为了提高人们遇到自然灾害时的能力, 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第一时间, 再次拍摄了《地震后校园安全系列》, 以普及教育的形式告诉孩子们, 在地震来临时应该如何从生理、心理等方面保护自己。

第三, 技术服务类。在我国, 农村缺少培训和学习的环境, 科教片的运用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在电影刚刚发展的初期阶段, 国内最早拍摄的电影系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在农业和科技培训中, 播出后农民学习热情, 施教效果很好。近年来, 利用电影放映、电视网络、远程教育站点的播放更是达到了飞速的传播作用。一大批动物饲养、疾病防治、饲料配制、品种介绍、经验交流、特种养殖等题材的科教片, 以及农作物的常规种植、食用菌、药材等特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都向农民朋友们免费的传播了最新的相关知识。

3 科教电影导演创作特点

科教电影顾名思义, 就是用于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和教育的影片。这样的影片要求讲述的科学理论基础扎实、学术严谨, 并且避免各种花俏的语言和表现力。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分解化, 使之成为普通观众能够接受;将抽象的原理图形化、分解成能够被感性理解的具象画面, 都是科教电影讲述科学原理的基础。

(1) 在电影画面方面, 科教电影创作者力图选择与理论主题相关的一些接近观众生活的场景, 用举例子、做实验、甚至打比方的方法做到浅显易懂。比如美国探索频道拍摄的《人体漫游》一片中, 将婴儿与母体的关系毫不留情的比喻成一只蚂蝗与人体的寄生关系, 能够让观众抛开传统意义上的母婴情感, 客观的得到“婴儿与母体的寄生关系”的结论。

(2) 近年来, 随着观众的观影习惯越来越成熟对科教片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就是内容故事化。一段理论如果过于抽象, 便会在短时间内失去观众的兴趣, 因此而失去收视率。科教片冗长的理论以及抽象的语言是最致命的缺陷。因此, 在近期的科教电影创作中, 导演与编剧的最佳组合方案, 便是将科学理论故事化、平民化。

(3) 在电影听觉方面, 越来越完善的视听感受, 要求科教电影从音响、语言以及声画关系等方面, 不但满足客观真实的需要, 而且要起到渲染效果甚至推动剧情的作用。可以使画外空间更加丰富。

(4) 在剪辑与特效方面, 科教电影的剪辑通常多使用无技巧剪辑, 过多的技巧剪辑会使得影片科学性受到削弱。当然, 在以表现特效为主的段落中, 技巧剪辑与特效的配合也是恰到好处的。例如, 在科教片《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一片中, 为了给观众展示在我们生活中不可能体验到的瓦斯爆炸的场景时, 导演专门安排以200倍的慢动作升格效果创作的“瓦斯爆炸过程”三维动画。整个过程细腻而真实, 不但起到了良好的感性认知作用, 而且在破坏力的警示方面也起到了非同一般的良好效果。

在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方针中, 科教电影创作有其特殊的地位, 它以唯物主义世界观, 有效应用电影电视手段,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推广科学技术, 弘扬科学精神, 深受影视创作者的重视和广大影视观众的青睐。目前来看, 科教片所表现的内容非常广阔, 涉及自然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在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光祖.影视艺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真实中国・导演计划”比赛 篇2

1.真实频道专家审定组将从所有申请人中初步遴选出 18 位入选者。他们将于2006 年 10月,邀请至上海参加为期 2 天的`最后选拔研讨会。入选者将对专家组成员,进行导演阐述。选拔研讨会最终将选出 8 位优胜者。未最终入选者也将纳入真实频道储备纪录片制作精英库。

2.真实频道将邀请国内外专业人士对入选者进行为期2-3天的培训讲座,培训内容为:节目整体风格样式、财务监管、后期编辑制作要求。

项目签约,节目制作阶段说明:(2006年10月- 2月)

真实频道与最后入围导演签订制作合约,并为各部纪录片确定适当的预算上限。节目启动及制作人员费用均按预算支付。(真实中国・导演计划旨在为本土纪录片爱好者提供播出平台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并非商业委托拍片。)

纪录片制作工作将从 2006 年 10 月选出 8 位优胜者后开始,直到 20 2 月结束。届时,所有影像作品都将送交真实频道。

a. 前期制作

1.完成纪录片故事脚本和拍摄剧本。

2. 制定预算。

3.进度控制时间表:具体制作时间节点按排(前,中,后期制作)。

b. 中期制作

1. 拍摄技术要求:影片拍摄格式可以是 SP Beta,SX Beta, Dvcpro 或 3 CCD版Mini DV (带有连续的时间码装置)。作品中重要的访谈或事件,至少应部分采用独立录音方式(即不能完全依赖摄像机在素材带上收录的原声),以便后面的混音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2. 拍摄制作期限:实际拍摄工作不得超过 10 天。

3. 严谨合法处理版权:签订各项制作协议合同,有关形象,场地,产品标志,档案及照片负责声明,音乐版权的处理,各项有效开支须明列包含在预算内。

4. 宣传资料:剧情介绍,剧照及幕后花絮镜头,以配合后期推广宣传。

c. 后期制作

1.脱机编辑工作预计需要大约 15 天。

2.粗剪地导演自由决定,相关预算申报。

3.精剪及后期音乐在SMG技术中心统一合成。

4.编辑剧本,访谈字幕。

制作控制说明:

1. 真实频道指定经验丰富的业内制作人、项目经理,跟踪,监控节目拍摄,提供专业支持,确保节目拍摄进度。

2. 申请人必须具备上网条件,方便互联网通讯联系。有关对纪录片编辑内容的监制工作(如对所提交编辑版的剧本改进和反馈意见等)将通过互发电子邮件进行。

3. 制作团队内需有专人负责行政事务和会计事宜。

项目验收阶段,节目播出:

评审团纪录片专家,对各导演的合成节目进行艺术质量评估,对未达标作品提出相关修改意见,并提出最终节目奖惩意见。

中国青年导演之崛起 篇3

曾获奥斯卡金像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美国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电影代表作《教父》)他这样认为:“我认为电影是当代最强大的一股力,特别是考虑今后几年电影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创造出来的梦想和幻境将越来越成为集体的意识。”这说明电影这个强大的力量,是需要大智慧,需要共同努力的。中国的电影实践也证明了集体的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电影处于大发展时期。青年导演也不甘落后在悄悄地迅速成长,他们在国内票房上没有太大建树,可是他们在国际上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还是做出了不小贡献,只是其作品在国内被观众接受的程度还不够。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出现,确实给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他们追求一流、追求卓越、创新思维、艰辛奋起、不懈努力、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青年导演的作品异彩纷呈、风格各异,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愿意走国际化线路,并在国际电影节上捷报频传获奖不断,可在国内还不能够成功进入电影主流市场,处在墙里开花墙外红的状态,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青年导演刘浩代表作:《老那》影片讲述了时代变迁下,空巢老人如何对待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故事。影片以尊严为叙事主线,摆脱了一般老年题材影片沉重严肃的调子,从全新角度表现老年人的生活、爱情及疾病。片中独特风格、极具人文气质,颇受国外观众欢迎。该片获得了17届法国维苏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三轮车奖”及埃米尔·集美奖和巴黎东方语言奖。之前刘浩还凭借《好大一对羊》在维苏尔获过最佳亚洲电影大奖等。

张弛青年导演代表作《地下的天空》讲述一个普通矿工家庭的故事,两代人有代沟,由于观念上的不同,在现实生活的有着不同经历。故事讲得很真实,叙事手法也独特,简单的色调透出唯美的艺术画面,生动的镜头语言,引发了人的思考与感动。该片获得了哥伦比亚波哥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多项国际奖项。

80后导演胡波代表作:《幸福并不遥远》是一部反映时代大主题的影片,它讲述了大学生村官成长、奋斗的故事,让人们在困境中看到新的希望。该片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唯美的创作理念,展示了乡村的风情与人际关系。女主人公宝凤(宋小宁饰)淳朴美丽、情真意切的表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的主题歌清纯悦耳、寓意深远:“插上心中的翅膀,追逐儿时的愿望,走过田埂,穿越麦浪。其实,幸福并不遥远……”2010年影片播出后反响很大,一时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幸福”热浪。该片入围了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是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新片展映影片。导演胡波获得了山西太原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导演奖;获得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大奖。

80后导演路阳代表作:《盲人电影院》影片讲述了无业青年卖盗版碟被城管追赶,情急之下误入为盲人放映电影的“电影院”,此后发生一列的事情。该片以独特的视觉、用真实的镜头述说着很有味道的故事,清新的风格能扣动你的心扉。这部影片在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受观众欢迎大奖。

中国青年导演有创新精神,有先进的电影创作理念,正处于上升时期,在国际上颇有名气,在国内电影市场上还没有成气候,他们拍摄电影措筹资金很难,历尽艰辛万苦,拍出的影片由于资金有限,没有实力大张旗鼓搞影片行销,只好另辟蹊径去走国际线路,一旦在国际上获了奖影片就有人买了,至少国际版权卖掉能回收一部分成本,而且影片在国外的艺术院线上映还是有不少观众喜欢的,这对于一个年轻的电影追梦人来说是很大的安慰。带着影片走向世界舞台也不是个容易的事,需不仅要勇气更需要实力。国际电影节上参赛影片有几百部或者更多,奖项就那么几个,多大的雨点能落到头上,得奖谈何易,奖杯的背后是一把艰辛的泪。不过一旦得了奖就不一样了,自己受益,也为国争了光,扩大了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两全其美的事,从某种角度讲也算是走了个捷径。

为什么青年导演的作品敢冲击国际电影节,因为他们大部分的作品不矫情、不哗众取宠、很真实。他们把拍电影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用真诚的态度和与众不同的创新手法,将事物的原貌表现出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身临其境的过一把瘾。作品也大多是描绘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命运,很能赢得国际上的认知,这些作品能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有它独到之处,需要去品味。电影既有大众影片,也有张扬个性的影片,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两种电影形态都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导演 篇4

今年23岁的李洪绸出生于广东省电白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 一家人靠父亲做小生意维持生计。

童年时期的李洪绸就异常喜欢童话故事和动画片, 时常缠着父母买故事书, 如果父母不买, 他就跑去书店里偷偷翻看。这种习惯使他从小就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时常在日记本上写下一些天马行空的故事。不仅如此, 李洪绸还时常被母亲关在屋里背成语, 这使得他的表达能力比同龄孩子强了不少。

升上初中后, 一次偶然的机会, 李洪绸从同学那里借到了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 那是他第一次接触武侠小说, 结果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 熬了整整一夜把小说看完。从那以后, 他便迷上了武侠小说, 起先是把金庸的小说一部部看完, 接着再看古龙、梁羽生等名家作品……那时的李洪绸对武侠小说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阅览群书后, 他偶尔也会自己构想, 思考如果是自己写, 会怎么安排接下来的情节, 人物要怎么发展, 结局又会有什么不同。原本就喜欢想象的他, 在小说中找到了另一番天地。

不过, 看小说所带来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了。李洪绸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 人缘越来越差, 还由于看小说花去了大量学习时间, 沉迷于小说中根本无心学习课本上枯燥的内容, 李洪绸期中考试的成绩一落千丈。父母和老师开始担心李洪绸的未来, 而这并没有阻碍他对小说的热衷和痴迷, 他甚至时常逃课去学校附近的书店, 一呆就是一上午。在阅览了大量的小说和文学名著后, 李洪绸运用文字的能力突飞猛进, 写起文章来驾轻就熟, 他写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当范文在班上朗读。看到自己的长处后, 李洪绸便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

很快, 李洪绸便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上课时趁着老师不注意, 他就拿出笔记本笔耕不辍, 把脑海中的片段用优美的文字描述出来, 这样偷偷摸摸地度过了一个学年。升上初三后, 李洪绸开始不久的写作生涯就被迫中断, 他的学习成绩已经远远落后了, 为了考上重点中学, 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已经开始着手的小说, 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经过一学期的恶补, 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的重点中学。

进入高中后, 李洪绸的写作欲望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他很快就拿起放下了一年的笔杆子, 继续自己当初未完成的构思。经过高中一年的努力, 他的第一部小说《主宰者》终于完成。在那之后, 李洪绸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写小说上, 学习只是马虎地应付着, 很快他就被列入“差生”行列。李洪绸的课余时间全部花在了写小说上, 别人在外面玩得舒畅时, 他却在教室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对于同学的议论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 他都抛到九霄云外。

2004年, 李洪绸还沉浸在小说世界里来不及回神, 就走进了高考考场。毫无意外, 他的高考成绩名落孙山, 除了语文成绩勉强过关, 其他科目都惨不忍睹。当李洪绸把成绩单递给父母时, 夫妻俩都傻眼了。

“你到底在学校做什么?”

“爸妈, 我再复读一年, 争取上个好大学。”面对父母的质问, 李洪绸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父母看来, 写小说就是不务正业, 李洪绸没有办法告诉他们实情。为了不让父母失望, 他决定好好复读一年。

就在李洪绸再次进入学校复读时, 一个好消息传来:他此前投稿的小说《预备飞》被上海榕树下出版公司看中, 决定出版。2005年高考前夕, 李洪绸拿到了人生中赚到的第一桶金1万多元稿费, 这让他对自己的写作生涯充满了信心。于是, 他再次把精力放在了小说上。

成就校园“前卫导演”

2005年, 李洪绸的高考成绩仍然令人失望, 只考了412分, 这样的分数只能上一所民办大学。再三抉择后, 李洪绸最终选定了一所民办大学的导演专业, 因为这个专业对他写小说有所帮助。

2005年9月, 李洪绸顺利进入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就读。李洪绸从小对学习就没多大兴趣, 他认为那些粗浅的学习并不能发挥各自的长处, 在上了大学后发现周围有不少同学都有着这样的想法。他发现, 当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即把读大学当作生命里的一种消遣。

看到了大学里灰暗的一面, 李洪绸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这些现象用影像表现出来呢?这是一个值得社会探讨的问题。于是, 李洪绸找到同学, 和他们探讨起自己的想法。

“拍电影?你在搞笑吧?”当好友得知他的想法时, 觉得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我已经计划好了, 我负责写剧本, 你们负责拍摄。”

“你想得倒美, 拍摄器械哪里来?租场地的钱哪里来?你有那么多钱吗?”

好友的一席话让李洪绸从梦里惊醒了过来, 周围的同学都是穷学生, 就连器械和道具都买不起, 怎么可能拍电影呢?结果, 这个想法在“钱”的面前不了了之。

梦想受阻后的李洪绸心情十分压抑, 他把自己关在寝室里, 把所有的抑郁情绪都发泄在了书稿中。整理文稿, 废寝忘食地写小说成了他每天必须做的事。大一结束时, 李洪绸连续出版了3部长篇小说。几部小说的稿费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李洪绸看到自己的银行卡上已经有了一笔不菲的积蓄, 当初那个拍摄电影的想法又冒了出来。他再次叫来几个死党, 兴奋地说:“咱们的资金到位了, 开工吧!”

在李洪绸的吆喝下, 一个小小的剧组成立了, 李洪绸负责写剧本和导演。一次, 他偶然看到一篇新闻, 称国内某高校两个学生为了争取就业推荐函上在学会生任职的经历, 竟拳脚相向, 李洪绸便决定先拿这个当素材拍一个短片初试身手。买好拍摄器材和选好了场景, 演员们练好了台词, 便进入了正式拍摄阶段。他们利用课后时间, 跑到学校的各个教学楼取景, 有时候还会引来同学们围观。一时间, 学校里流传起李洪绸的剧组正在拍片的消息。

在经历了两天的拍摄后, 这部35分钟的《狗急跳墙》就此完成。李洪绸很快就把它剪辑出来, 一开始只是上传到校园网上, 大家听说剧组的短片拍好了, 纷纷下载观看。出人意料的是, 由于题材接近生活, 这部廉价打造的短片竟然得到很高的评价。李洪绸在高兴之余又萌发了新的念头, 既然好评如潮, 干脆放到互联网与大家分享。他很快将视频传到了网上, 令人欣喜的是, 片子上传到土豆网后, 两个小时后点击率就达到三千多次, 片子受欢迎的程度出乎他的意料。

初次尝试就取得成功, 让李洪绸充满了信心。在网友们的鼓励下, 他又接连拍摄了《飞来横财》和《人墙》两部DV片, 同样得到网友们的青睐, 引来200万的点击率。

2008年, 当同学们都在为毕业作打算时, 李洪绸决定专升本。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听说现在的大学生喜欢到学校附近合租房屋, 这种特殊的“同居”让李洪绸产生了兴趣, 他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题材, 虽然很敏感但是反映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 于是打算将这写成剧本。在构思好情节后, 李洪绸便开始动笔, 很快就写了一万多字。在创作剧本的同时, 他也在为拍摄这部片子做准备。

“我想要拍一部同居题材的片子,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参加?”毕业典礼那天, 李洪绸趁着同学聚在一起的机会向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此话一出, 立即引起了同学孙宵的兴趣:“同居?的确是个热门话题。”

看到孙宵兴致盎然的模样, 李洪绸便把自己写了一半的剧本给他看, 孙宵在看完后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当下决定加入到李洪绸的队伍中。

专升本后的新学期一开学, 李洪绸和孙宵就开始组建团队, 在校园网和学校张贴栏上发布招募信息, 引起了很多学生的注意, 很快剧组成员就招募齐全。在大家的支持下, 剧组筹齐了拍摄资金, 凭借着一股干劲, 这部被剧组命名为《大学生同居的事儿》的敏感题材顺利开拍!

虽然影片拍了不少, 也取得一点成绩, 可李洪绸的剧组依然受到器材限制, 一台摄像机、一台普通电脑、十多个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剧组成员全都是在校大学生, 遇到新问题总是得耗上几天才能解决。不过, 李洪绸独到的眼光早已传遍校园, 成了学生圈里名副其实的“前卫导演”。

80后剧组创奇迹

2008年10月中旬, 经过剧组人员一个月的奔波, 《大学生同居的事儿》正式在一个农家小院开拍。然而, 虽然沙发、“同居”演员等都万事俱备, 新的问题却出现了。原来, 学校附近廉价的农家小院因隔音效果不好, 拍摄时总是受到附近工厂的噪音干扰。为了避开干扰, 李洪绸决定把拍摄时间改在晚上, 当人们进入梦乡时, 正是他们开工的时侯。就这样, 剧组成员过起了日夜颠倒的生活, 对体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夜深人静后, 噪音是没了, 可拍摄灯光却成了新的问题。剧组花了一百多元自己组装的灯, 总是亮度不均匀, 给拍摄进度埋下了伏笔。一周后, 剧组人员都折腾得筋疲力尽, 好在第一集总算完工了!精心剪辑后, 李洪绸迫不及待地将它传到了网上。可喜的是, 仅一天时间, 该片的点击就超过了20万!这无疑给剧组成员打了一剂强心针, 大家又风风火火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拍摄中。

随着冬季来临, 天气渐渐转凉, 由于民房里没有暖气, 大家时常冻得手脚冰凉。李洪绸拍片要求精益求精, 每天指挥任务繁重, 一天累下来总是口干舌燥, 声音沙哑。好在经过几个月的奋战, 《大学生同居的事儿》第一季共15集终于拍摄完工!当时正值春节, 李洪绸和剧组成员们都没有回家, 而是在小屋里完成了剪辑等后期工作。

在剪辑完第一季最后一集后, 李洪绸轻松地把片子传到了网上。《大学生同居的事儿》很快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剧里轻松幽默的对白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好评如潮。第一季15集片子在网上单集点击率最多高达172万, 不仅如此, 导演和演员也因此走红。走在大街上, 不时有人找李洪绸签名, 也有人主动自荐当演员。演员博客流量也迅速增加, 引来一大批忠实粉丝。

喜事连连, 2009年3月, 一个陌生人向剧组的QQ号发来验证信息:“电视台联系合作。”经过一番详谈, 他们才知道对方是重庆广电集团都市频道《大戏当前》栏目制片人龙万长。龙万长在网上看了《大学生同居的事儿》后很感兴趣, 认为他们虽然不是专业团队, 但拍摄技巧已然达到了专业程度, 十分可贵, 于是通过QQ找到了剧组, 打算把这部剧集引进电视台播放。眼看机会到来, 剧组成员经过商议后, 决定同重庆电视台合作。

5月11日, 李洪绸和重庆电视台《大戏当前》栏目组签约。栏目组将《大学生同居的事儿》改名为《合租趣事》在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强烈的反响, 李洪绸心里有了底, 很快投入到了第二季的拍摄中。

拍摄第二季开始, 由于时间紧迫, 剧组调整了拍摄方式, 不再拍摄完后再在电视上播出, 而是一边制作一边播出。让人吃惊的还不仅如此, 他们甚至连剧本也是在拍摄中赶出来的。8月18日, 长达40集的《合租趣事》终于在重庆电视台落幕, 创下了2.8%的高收视分额奇迹。

其实, 自从《大学生同居的事儿》在网络和电视热播以来, 对它的思想、内容等评价毁誉参半。有人说里面讲述年轻人的“同居”做法不值得借鉴, 而有的则评价这是一部有追求, 有个性的电视剧。李洪绸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学生同居现象非常普遍, 同居合租是许多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值得关注, 值得正视。我们的片子更多反映的是大学生在合租房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正是李洪绸前卫的眼光, 才成就了自己的梦, 造就了这个草根剧组的奇迹。目前, 重庆电视台《大戏当前》栏目组正邀请李洪绸剧组, 准备第三季的拍摄。

中国导演 篇5

1、【意】费德里斯·费里尼 《8 1/2》 《道路》 《卡比利亚之夜》 《甜蜜生活》 《我回忆》 《罗马》

2、【日】黑泽明 《罗生门》 《七武士》 《影子武士》 《战国英豪》 《梦》 《红胡子》 《德尔苏·乌扎拉》

3、【意】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 《放大》 《红色沙漠》 《夜》 《奇遇》 《蚀》 《中国》 《扎布里斯基角》 《云上的日子》

4、【瑞】英格玛·伯格曼 《芬妮和亚历山大》 《野草莓》 《处女泉》 《犹在镜中》 《冬日之光》 《呐喊与细语》

山田导演告诉中国人什么 篇6

年轻一点的中国人对山田洋次可能不是很熟悉,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他导的电影在中国却是家喻户晓的,如《幸福的黄手帕》(1977年)、《远山的呼唤》(1980年)、《男人的辛酸》(系列片,1969~1995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虽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距离普通中国人仍然遥远。而山田的电影里,中国人看到的恰恰不是日本最现代化的一面,而是浓厚的乡土人情,和众多的如你我一样并无大志、毛病不少的普通小人物。

比如《男人的辛酸》中的寅次郎,绝对算不上在日本经济大潮中得志的人。“见到漂亮女人就想追,却一直找不到一个能成婚的女人。我要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不成功的男人,”山田导演说。幸好寅次郎有自己的家,每每遭遇曲折的时候,最终总能回家,在这里感受到兄弟姐妹的爱与关怀。

另一位到处惹事、终身一事无成的小人物,是山田导演2010年制作的《弟弟》中的弟弟铁郎(笑福亭鹤瓶饰)。这位弟弟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事就是,姐姐家的女儿是自己起的名字。而让弟弟起名,是因为姐夫对姐姐吟子(吉永小百合饰)说:“铁郎一生没有被人表扬过,该给他一个露脸的机会。”弟弟临终前,最怀念的也是自己给侄女起的名字,因为他没有因一事无成而失去家族对他的关怀。

直到今天,再回头看这些普通的人物,仍然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那些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潮流中后部的平凡的人们。说实在的,我们中间的多数人,不也正是位于第N个方队中的某个小人物吗?

山田的另一部代表作《远山的呼唤》则是真正拨动心弦的纯朴之作。在80年代,电影就是电影,一个纯粹幻想的世界。其实只有《远山的呼唤》中才有真正的北海道四季美景,田岛(高仓健饰)和民子(倍赏千惠子饰)那溶于北海道美景中的纯朴情感,也只有山田导演至善至美地表现了出来。相对来说,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展现的,是那些最具商业价值的北海道景色。

山田洋次从业50年来,一直只关注小人物,用电影语言提倡对小人物的宽容,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和电影导演在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增加,但能一直专注于小人物的导演有几人?描绘小人物的电影又有多少能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导演 篇7

关键词:蝶,音乐剧,导演艺术

自从1927年美国纽约百老汇上演小哈默斯坦编剧与科恩作曲的《演艺船》作为西方音乐剧里程碑标志以来,音乐剧再以其本身内核规律的日渐发展和成熟,由综合原因她“漂洋过海”地到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不断的发展,成长出来第一部中国原创音乐剧《我们现在的年轻人》(1982年首演),下面就以2007年法国导演吉勒·马呜执导《蝶》与2008年由王晓凡导演执导的《中国蝴蝶》(后称中蝶)导演艺术美学比较研究为例分析,来重审中国音乐剧演剧样式美学形态和价值。

《蝶》剧情简介:很久以前或许是现代(剧中年代交代不详)有一个叫“世界的尽头”的地方,生存着由祝父(祝英台的父亲)充领的一群蝶人部落,祝父为了解脱蝶人的“诅咒”成为真正的人,把女儿祝英台嫁给人类,在新婚之夜以“不速之客”的身份梁山伯流浪诗人搅乱之后,蝶人们发现了一个“消息”是在二十年前祝母(祝英台的母亲)和她的女儿有一样的命运,但是她早已和祝父相爱,并生下一个女儿,祝父为所谓的信仰背叛爱情,向首领告发此事,并承诺等女儿长大代替母亲嫁给人类(祝作为嫁给人类实是作为一种形式上的“祭品”),祝母为了逃出蝶人的追逐,乔装打扮成“老醉鬼”,祝父和蝶人们要判决梁,祝坚决奔向用“火刑”燃烧着的梁,化成比翼双飞的“蝴蝶”。《中蝶》剧情梗概:在古代有一位美丽聪颖的祝英台女扮男装,恰巧与英气爽朗、儒雅英俊的梁山伯一起去红罗山拜师求学,因两人一见如故、情趣相投遂在草桥义结金兰,同窗三年生情以后,祝返家,梁十八里相送,在长亭两人依依惜别,甚感凄凉,祝却是言:家中有和我长得一模一样的“九妹”。并把蝶双飞环佩赠予梁,三日之内梁拿着环佩作为定情信物,赶往祝家庄登门求亲,然而祝父已经把祝许配给马知府大人的儿子马文才,梁得知之后,心里惨绝悲痛吐血含恨而死,祝便赶往草桥祭奠梁之后投向坟墓,与梁化成翩翩起舞的“蝴蝶”。

其一,剧中思想立意、最高任务和“形象大于思想”。首先《蝶》的思想立意:通过梁祝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自由、真诚、真挚的爱情对抗在某个时代下一个“世界尽头”的黑暗社会的伟大力量,揭示了此黑暗社会的罪恶性、虚伪性和不合理性。《中蝶》的思想立意:通过梁祝生死相恋的爱情故事,来揭露封建主义阶级道德制度不合理性、残酷性和虚伪性。其次是最高任务,一般导演者分析剧本最高任务有三个:此剧作家、剧作和演出的最高任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对最高任务解释:“吸引着一切任务,激发演员—角色的心理生活动力和自我感觉诸元素的创作意向的基本的、主要的、无所不包的目标”。两剧最高任务同言:阐述梁祝的理想爱情与所处现实社会不可调和性,梁祝成为当时不合理社会的牺牲品,谴责和控诉梁祝二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表达创作者对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最后分析梁祝民间爱情“形象大于思想”的意义。两部剧情是以剧中梁祝的爱情为主线和“化蝶”为主题内核来陈述两个完全不同年代的故事。梁祝是全世界就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其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戏曲作品较多。尤其是1959年5月27日陈刚和何占豪两位作曲家借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形式演绎梁祝故事,为交响音乐的民族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温暖、婉转悠扬动人的旋律滋润人们的心间。这两部音乐剧中使用了《梁祝》协奏曲中经典的“化蝶”部分旋律,正如与“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美学理念等同,人们心中有自己想象和期待的“梁祝”意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经典“梁祝”的审美是动态性,其梁祝意象本身有多义性、模糊性和不可穷尽性,所以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经历、人生感悟和审美情趣对其再创造,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总之是艺术创作者对梁祝故事的再解释、创造和演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魅力可见一斑!

其二:形象种子。形象种子是戏剧导演者处理演出总的形象立意,是导演构思中重要的基本要求之一。演出总的形象种子是导演在深刻剖析剧本主题思想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艺术审美思维、对剧中的社会内容和所处民族的现代生活一定的深刻体会,从而不断的积累、创造、孕育出一个富有哲理内涵、多义性和象征性的形象。正如著名导演焦菊隐说:“先有心象才能创造形象”。《蝶》的形象种子:“一双穿越生命之火、紧紧相拥、赤诚相恋的蝴蝶”。象征梁祝坚决捍卫真挚的爱情,反抗命运对他们的压迫,在浓浓燃烧火焰中升华他们伟大的感情而成为一双飞舞的蝴蝶。《中蝶》的形象种子:“漫天飞舞着一双生死相依的蝴蝶”。象征梁祝凭借“生死相依”的意志守护伟大的爱情谱写了一首绝唱,其绝唱响彻在天地间而久久无法忘怀,对现代人民生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关于梁祝形象种子的再解释和再创造,只能无限接近她而不能穷尽她。

其三:两剧舞台呈现样式比较。《蝶》总共投资6000万,《中蝶》从1999年张远文执导、2003年李立宏执导再到2008年王晓凡执导的三次修改版本总共投资不足100万(因演员和演职人员等是该校师生),《蝶》的导演是法国吉勒·马呜和灯光设计是阿伦·罗尔蒂(他是1999年法语版《巴黎圣母院》音乐剧的导演和灯光设计)。整体是浓重的、严肃的、神秘的、压抑的舞台气氛,呈现出写实主义的舞台真实幻觉,色彩倾向于蓝、黑调,演员的服装是赋予个性的绚丽夺目、五彩缤纷的色彩,舞台上使用自由移动伸展缩短的钢铁架。在剧中“判决”时,梁站在钢铁架上面对垂吊着笔直木排,灯光透过梁而形成梁的监狱。最后“化蝶”是燃烧中的梁祝变成火红蝴蝶的大场面是用舞台灯光和宽屏LED结合呈现的。由以上数字和演出舞美、场面可知《蝶》是所谓的音乐剧发展产业中的三大:大制作、大场面、大投资。从欧美音乐剧的历史以来有商业属性,中国的经济、历史、文化特征与欧美不能相比的,个别创作者盲目去学习这种欧美音乐剧“三大”特征,往往造成的效果是适得其反。相较而言《中蝶》空灵、简单、浪漫、唯美、诗意的舞台写意美学,是以有限的“空的空间”来表现社会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人的波澜壮阔的感情变化。舞台后方有两对一大一小左右对称的翅膀,借鉴传统戏曲“一桌两椅”的舞台表现美学,翅膀、灯光、音响技术和演员表演来表现梁祝的“草桥结拜”、“书生求学”、“十八相送”、“长亭惜别”、“化蝶”和祝的“抗婚”、“控诉”以及“投坟”的舞台空间,得益于中国戏曲舞台的无穷魅力。试想一下若在当时2007年投资《蝶》的6000万放在《中蝶》的团队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由英国国家剧院出品,在2007年10月17日英国伦敦皇家奥利弗中型剧场首演《战马》,舞台上通过一个“木偶马”的视角来阐述人与马和人与人之间关于“友爱、尊重、理解、悲怜”的人文情怀,在舞台使用的是基本的灯光、舞美、音响技术等,不是用“三大”复杂科技手段来呈现绚丽多彩的舞美,一样得到较多国家的戏剧专业人士的好评。所以优质作品不一定需要所谓“三大”。

其四:“蝶魂”—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一方面阐述为:“蝶魂”在《蝶》的美学表达上较倾向演绎成西方戏剧审美情趣。一是宿命论:在古希腊悲剧英雄人物中具有反抗不公平的命运不屈不挠的态度,为正义、幸福和追求而顽强斗争的坚强意志。曹禺解释宿命论:“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井”。《蝶》剧中20年前的前首领为了蝶人解脱人类命运的诅咒要把祝母作为“祭品”嫁给人类,这是一场血水交融的婚宴,祝父向首领告发“祝母”,承诺20年后将女儿祝替代母亲嫁给人类,也同样被梁破坏了。蝶人被神秘性、残酷性、未知性的黑暗社会控制着,怎么样的挣扎也难逃这“黑暗宿命”的井—蝶人所在时代的“诅咒”,因此这个“世界的尽头”的时代是神秘性、残酷性和未知性。二是欲望。人类应该理性去看待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人生是一个欲望不断向前发展和满足的过程,正常、合理和自然的欲望是人类生活和事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失去理性的不可控制的欲望是悲剧的源泉。《蝶》中首领祝父正是利用了浪花儿对梁的欲望而杀害梁,祝父赐予浪花儿一杯欲望之毒酒,谎称如果让梁饮下毒酒,就成全浪花儿和梁的爱情,由于浪花儿对梁爱的急切,急忙替梁饮下了这杯毒酒而倒在梁的怀抱中死去。在莎剧《哈姆雷特》中阴险自私的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替父报仇的欲望而致使雷失去生命。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剧中的艾比由起初的农场主和土地的物质欲望转向对伊班爱情的欲望,为得到与伊班的这份真情而付出沉痛的代价—“杀子”。《蝶》中表明流浪的蝴蝶是蝶人的前身,他们不想过非蝶非人的现实夹缝中苦苦压抑生存的生活,首领以及蝶人们是为了更大的欲望—追求真正意义的“人”—剧中小女孩眼中期盼的新世界(剧中没有交代清楚蝶—蝶人—人的严格逻辑关系和为什么蝶人会有一个“诅咒”)。另一个方面阐述为:“蝶魂”—情至—化蝶。《蝶》最后的“化蝶”只是满足观众的视觉体验—“燃烧的梁祝化成一双翩翩起舞火红的蝴蝶”,更像是古希腊悲剧美学的“静穆的伟大和高贵的单纯”的理念直观体现形式,没有获得强烈感情和撼动心灵的审美体验。《中蝶》剧的“化蝶”在祝去草桥祭拜梁中,用一段与八个黑衣抬轿夫抗争的舞蹈是祝对梁的坚定、热烈的情感外化的直观表现形式,表达了英台与八个象征着封建主义道德黑暗势势力的黑衣抬轿夫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和抗争精神。在祝表演了一段感人至深、潸然泪下的《与君共舞》唱段之后直投向梁的坟墓,观众无不为梁祝的情感至深而流泪。明朝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这样解释“情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由梁祝情至的伟大和坚定,与所处现实社会的不可调和性,一双漫天飞舞的蝴蝶寄托着梁祝的魂魄和情思传递到千家万户,对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是何等强烈!传递着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愿。化蝶的“蝶魂”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体现,是天、人、文三者之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善美三者统一的追求。

中国导演 篇8

一、能够充分的反映现实社会残酷的一面

余华在谈到什么是经典作品时, 说道:“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 而是意味着忠诚。”王小帅的电影无论是在拍摄手法还是在叙事方面, 就如一部社会记录片, 真实反映社会残酷的一面, 而这些残酷的现实性力图展现出底层小人物与强大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下必然产生的悲剧。理想与现实, 总是令人遗憾地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平等, 可以是崇高的理想, 也可以是呐喊的口号, 而现实社会的残酷性, 自从私有制产生之后就一直伴随社会左右, 无论怎样的努力, 都不能够甩掉它。于是在《扁担·姑娘》中的高平虽然与东子是黄陂同乡, 却从来不像东子那样做“扁担”干活, 只跟城里人打交道。《十七岁的单车》中小烟纸店店主劝小贵尽量别让城里人开出他是外地人, 而小保姆红琴也总是偷穿主人家的衣服鞋子招摇过市。青春期的少年需要成长, 需要面对社会的残酷现实。正如王小帅自己所说:“在人的生命阶段里, 有刚刚对生命的那种冲动, 青春期成长的阶段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候。对于社会, 它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阶段, 有好多东西都在这个阶段里留有痕迹, 冲动啊, 迷茫啊……”从王小帅的所有电影来看, 社会底层小人物都是怀揣着美好梦想来到城中奋斗, 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孤立无援, 却又苦苦挣扎, 最终美好的梦想被社会现实所击败。

二、体现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王小帅的电影作品中时刻体现着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对身份焦虑的关注。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总有那么一群人被淹没在社会潮流之中, 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 才能够坚守自己的安身之地。但是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 他们在与命运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伤害, 在梦想被击碎之后, 原有的朴实善良不复存在, 转而代之的是迷失自我。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小贵和小坚共用一辆单车来保护他们各自的梦想, 但是这种平静却被当地的小痞子所打破, 他们逼不得已将砖头抛向了那些阻止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流氓。在电影《青红》中, 当小根在得知青红与他的感情不能够再走下去时, 他一时失去了理智, 强奸了青红, 致使爱情再也无法回头。在电影《二弟》中, 当二弟得知儿子再次被带回美国时, 他毅然决然的离开中国, 通过偷渡踏上去美国的征程。在这些电影中, 王小帅对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以及弱势群体的欲望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展示, 同时还表现了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问题;城乡差别之大而造成的世态炎凉等, 表达了王小帅对小人物的同情和怜悯, 他试图通过对他们生活的刻画, 来引起社会对这些底层人物的关注, 体现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三、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众观王小帅的所有作品, 其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长镜头的运用

如世界著名导演特吕弗一样, 王小帅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运用了长镜头, 长镜头具有纪实性特点, 特别是在时间、空间、过程、气氛、事实等方面表现的更明显。长镜头的使用使王小帅的作品具有逼真的影像效果, 也有力的体现了他驾驭电影作品的能力。在《十七岁单车》中, 早上出门上学时, 小坚发现自行车不见了而穿过狭窄的、凌乱的小胡同使用了长镜头, 被父亲教训两次后爬上屋顶也使用了长镜头, 这里刻画出了一个身处于恶劣环境中, 需要被尊重、需要温暖而又不能够得到的底层青少年形象。在《青红》中, 青红放学时走在被父亲监视的山路上, 在家时从烧水壶向暖瓶中倒开水都使用了长镜头, 既表现了青红压抑的生活环境也体现了她内心感情世界的无趣。这些长镜头有着逼近真实的修辞目的, 现场感表现的十分明显, 它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冷静地呈现出了底层人物生存处境的艰难与困顿。

(二) 色彩的使用

在王小帅的作品中, 环境基本上被“灰”这个颜色所定调, 昏暗的天气、潮湿的地面、灰色的街道、灰色的脸, 以环境来衬托主人公压抑、灰色的心理, 从而折射出社会冷酷的一面, 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一面, 但是在这些“灰色”的环境里, 总可以看见一抹绚丽的色彩, 而这抹色彩更加衬托出主人公悲剧的命运。在电影《青红》中阴冷的天气、潮湿的山路、规整的广播体操为主人公青红的生存环境定下了一个压抑、苦闷的格调, 当她穿上小根为她买的红色高跟鞋从小珍面前走过时, 为灰色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而红色也正是象征着希望、活力和幸福, 而父亲的出现阻断了红色高跟鞋的去路, 也预示着他们的爱情并不够走的长远, 最终发生了青红被强暴的悲剧。

四、结局的开放性

王小帅电影中另一独特风格是在结局的设置上, 他并不像大多数导演那样安排一个喜剧结局、大团圆结局, 而是以开放形式安排结局, 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在《十七岁单车》中, 小贵带着满身伤痕扛着单车站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 在此影片结束, 导演并没有明确地告诉观众小帅的命运今后会是如何, 而是促使观众去想象、去思考。在电影《二弟》中, 二弟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再一次踏上了前往美国的偷渡轮船, 女孩边啃苹果边和身后的男孩笑, 而主人公二弟则是在一旁默默的吸烟, 进而把镜头转向了苍茫的大海, 至此电影结束。

结语

在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的影视圈, 王小帅以独特的风格、以独特的视角来展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 使电影耐人寻味, 成为经典之作, 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参考文献

[1]曹冰清.论王小帅电影的创作风格[J].文学教育, 2013 (4) .

中国导演 篇9

台湾导演侯孝贤无疑是这场新电影运动中的佼佼者, 侯孝贤在1986年首先拍摄了自传性的电影《童年往事》, 由于内容涉及批判当时的国民政府, 拍摄过程十分艰辛。后来拍摄的《恋恋风尘》打破了台湾电影市场上充斥的过度矫情、虚伪的言情片模式, 这部着重写实的文艺爱情片受到许多国际影评人及大导演的喜爱, 比如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和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就曾在影评节目中提到过这部影片。

真正使侯孝贤导演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是“台湾三部曲”, 或称“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 (1989) 、《戏梦人生》 (1993) 、《好男好女》 (1995) 。其中, 《悲情城市》是第一部获得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华语电影, 而《戏梦人生》则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这三部电影确立了他台湾电影大师的地位。

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 侯孝贤导演对写实主义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使他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侯孝贤的电影作品大多立足平凡人的生活琐事, 却饱含对历史、社会变迁的深刻思索, 以及他对人生、命运的达观态度。这些都彰显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精神理想, 所以我将侯孝贤导演的电影称为“中国式诗意写实”电影。

一、关注现实的题材:侯孝贤电影中的“入世”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 而儒家思想最为注重的就是“经世致用”之学,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入世”。这样的人生观可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看出来, 儒家哲学崇尚主动、积极地思考治国之道, 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 曾子说的“是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是整个儒家学派的共识。

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多关注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 清晰地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1983年, 侯孝贤导演的《儿子的大玩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乡村里的失业青年坤树为了养家糊口, 替电影院做“广告人”。他化装成小丑, 身前身后挂着厚厚的广告牌, 但却得不到家人和亲友的认同, 总为此事争吵不休。当坤树终于找到了一份“正当工作”, 卸掉化妆的油彩时, 他未满周岁的儿子竟认不出父亲的容貌, 吓得哭闹起来。影片最后定格在坤树重新涂抹油彩时的面部特写上, 他的表情似哭似笑, 眼神中有说不出的酸楚和无奈。透过侯孝贤镜头下的坤树, 我们看到在台湾逐渐起步的时候, 还有很多被遗忘在角落的底层民众在辛苦地生存, 他们希望凭借自己仅有的能力建构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生命的挣扎与韧性。

对平民生活和成长问题的关注是侯孝贤导演早期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儿子的大玩偶》, 影片《童年往事》也是立足于平凡人的普通生活, 影射台湾社会变迁的作品。《童年往事》可以被称作是侯孝贤源自个人经历的自传性作品, 表现的是大陆移民融入台湾社会的心理过程。通过主人公阿孝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过程, 影片一方面呈现了阿孝一家“外省人”融入台湾社会的艰辛过程, 一方面描绘出台湾从淳朴的农耕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 讲述了台湾二十年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

《悲情城市》是侯孝贤的代表作, 也是他走向国际大师的关键作品。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台湾得以光复。基隆一户林姓人家遭遇了许多波折。“二二八事件”发生后, 家中的四兄弟只剩下聋哑人老四林文清。然而, 因为和进步人士有联系, 林文清也没能逃脱被逮捕的命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台湾仍然处于一个戒严的时代, 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对“二二八事件”等敏感事件闭口不谈。侯孝贤则大胆地将摄像机镜头探向台湾历史中最黑暗、最血腥、最丑陋的角落, 让谎言遮盖下的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

《悲情城市》集中体现了侯孝贤对台湾历史的反思, 其中充满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孔子提倡的“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的思想, 即是劝导有识之士投身现实社会活动, “以天下为己任”。侯孝贤导演在电影作品中关注现实生活, 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进行反思, 正式受传统儒家“入世”思想的深刻影响, 带有极强的中国儒家哲学烙印。

二、风格化的电影语言:侯孝贤电影风格与中国美学思想

提起侯孝贤, 就一定会想到他那舒缓的电影节奏, 在平凡生活中流露出的平和气氛, 以及由高山、大海、天空构成的开阔空旷的台湾景色。侯孝贤导演以极具风格化的电影语言表达着个人思想, 但细细品读之后会发现, 这些风格化的表现手法都是建立在传统中国美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首先, 侯孝贤导演偏爱使用长镜头的大景别来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 少用中景和特写。在影片《童年往事》里, 密集的夏蝉在树上鸣叫, 阿孝把满兜的弹珠和从家里拿来的钱放在路边。母亲察觉到少了钱, 就拖他出来找, 结果钱和弹珠全都不见了。母亲气急打了阿孝, 又被祖母拦下, 一群人闹闹哄哄地走回家中。直到这时, 镜头还直直地停在那里。刚刚母亲打阿孝的路口现在变得空空荡荡, 看到满地斑驳的日影, 听到没完没了的蝉鸣。镜头没有改变, 景别没有改变, 当我们看到热闹归于平静的全过程后, 心中却升起了一抹挥之不去的愁绪。

其实, 类似长镜头和大景别的创作手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可以找到相似的对应。在中国绘画作品中, “远”是山水画追求的一种意境。艺术的画面从有形趋向于无限, 往往和“远”的观念相联系。侯孝贤导演多用固定机位, 以中、远景长镜头的取景模式, 更有利于对生活状态的完整再现, 使画面充满内在张力, 给观众以思索和回味的意境, 完成画面整体的诗意追求。

第二, 侯孝贤的电影作品中多有表现自然风光的空镜头, 这些空镜头往往出现在片中人物情绪到达顶点的时候。比如在影片《悲情城市》中, 一群知识分子在餐厅中聚会, 谈到时下台湾的社会现状时, 不禁齐声唱起《流亡三部曲·九一八》, “哪年, 哪月, 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这群青年人在歌声中表达着对祖国命运未可知的惆怅, 以及对当权政府高压统治的不满, 情绪逐渐推向高潮。这时, 侯孝贤导演不仅没有推向特写, 反而接了一个固定拍摄的空镜头, 画面上是暮色苍茫中的海滩, 而《流亡三部曲·九一八》的歌声仍然延续。在这个镜头的末尾, 天边响起了轰鸣的雷声。

侯孝贤的电影作品中一向极少采用直露的方式进行情感抒发, 这种含蓄内敛的表达类似于中国诗歌中“起兴”的倒用。“兴者,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是一种借物言情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文说到《悲情城市》中的这个空镜头长达37秒, 暮色苍茫的海滩配以《流亡三部曲·九一八》的歌声和隐隐的雷鸣, 暗示了知识分子的反抗活动即将受挫, 实则是导演借用风景来喻示情节的发展走向。另一方面, 侯孝贤导演也借这个空镜头表达了他对历史悲剧的思索, 在苍茫的天地中, 虽然青年们的歌声十分飘渺, 却依然清晰可闻, 无论反抗压迫的行动是否成功, 它终究在台湾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 谈到侯孝贤电影, 还有一个独特的元素——文字。侯孝贤导演特别善于用文字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交代故事发展。在《悲情城市》中, 梁朝伟饰演的林文清是一位聋哑人, 他与宽美进行交流时只能依靠文字。宽美讲到明治时代的日本, 一名年轻的女孩跳瀑布自杀, 不是因为厌食和失志, 而是面对这么灿烂的青春, 怕它一旦消失, 不知如何是好。不如就像樱花一样, 在生命最美的时候, 随风离枝。这时画面出现了几行文字, 是那位女孩的遗书, “同运的樱花, 尽管飞扬的去吧, 我随后就来, 大家都一样”。此时的画面没有配以任何的音乐和人声, 只有隐约的同期音响。文字在这时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导演通过这样的手法表现了这两位年轻人渴望生命能够拥有价值, 青春就该恣意挥洒的追求。

最典型运用文字的影片是《最好的时光》中的《自由梦》一节, 这一段完全没有对白, 有的只是从头至尾的字幕。张震饰演的进步知识分子反对纳妾, 却帮艺妓的妹妹赎身做妾, 当艺妓问到她自己的将来时, 这位书生却无言以对。书生替他人赎身却不能照顾朝夕相伴的艺妓, 这就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悲剧命运。影片的色调和情绪基调都十分压抑, 只有文字这种表达方式才符合这种诗意的气氛, 符合那个年代的气息。侯孝贤影片中的文字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说明和补充, 更为影片增添了一份情境, 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张力。

三、淡化情节的故事:侯孝贤电影中蕴含的人生哲学

侯孝贤的作品总让人感到一个“冷”字, 那些长镜头和大远景让人长生距离感, 而淡化情节的叙事使影片的基调趋于平淡, 甚至是冷淡。

在影片《恋恋风尘》里, 对阿云和阿远之间恋情的描摹, 素淡到几近于无, 但那淡淡的、纯纯的爱情, 却好像特别打动人心。《海上花》全片只有39个镜头, 长长的的中景镜头, 固定机位的拍摄, 那些妓女的生活, 总是困顿在一个状态里, 就像一幅油画固定在画框里, 这样的手法已经到达了几近冷酷的地步。这样的观察角度,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冷眼看生死”的人生态度。侯孝贤导演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 冷眼观察社会生活, 沉思着历史变迁, 这也符合传统中国式的从容、淡定面对人世沧桑的处世哲学。

另外, 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中大多淡化了故事情节, 淡化了矛盾冲突。《悲情城市》讲述的是在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历史背景下林姓一家人的生活变化, 影片将关注点放在林家几个儿子的生活琐事上, 并没有正面表现“二二八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爆发。而林家几个儿子的命运虽然多舛, 但导演也并未展现他们处于困顿之中的痛苦和情绪变化。仿佛在巨大的打击面前, 片中的人物依然过着平凡的生活, 影片并没有大的节奏起伏。这样含蓄内敛的表达手法也是侯孝贤导演的风格之一, 他很少直接在画面上呈现冲突和矛盾, 也不会渲染人物或快乐或伤悲的情感, 这符合儒家所提倡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侯孝贤导演用这种方式展现对人物、历史的温柔、敦厚的态度和对台湾历史的反思, 充满着十足的东方意境。

四、结语

作为台湾新电影领军人物之一的侯孝贤, 他无畏地解开历史的真相, 把目光聚焦在普通的台湾民众身上, 传递出对写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强烈追求。在观看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时, 看似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变化, 却在影片播放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涌动。这与根植在他灵魂中的中国文化紧紧相连, 关注社会现实, 同时又以包容、敦厚、平静地心态反思现实, 这种“中国式诗意写实”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 也是他成为国际影坛无可争议的电影大师。

参考文献

[1]孙慰川.秉持写实主义精神, 谋求美与真的统一——谈侯孝贤的“悲情三部曲”[J].当代电影, 2006 (5) .

[2]倪震.侯孝贤电影的亚洲意义[J].当代电影, 2006 (5) .

[3]李相.儒梦人生——侯孝贤电影的作者特质[J].当代电影, 2006 (5) .

[4]王睿.平静与深思——侯孝贤电影风格解读[J].电影文学, 2011 (14) .

中国导演 篇10

近些年的电影市场, 中国似乎进入了瓶颈期, 小时代系列的电影无疑是近些年电影市场中最大的赢家, 2015年上映的《左耳》《小时代4》以及何炅导演的《栀子花开》在7月份上映以来引起了新一轮的影迷狂潮, 这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半路出家, 但是电影的地位绝不低于名导拍摄的电影, 在票房上看甚至有所超越, 但除了几部青春、怀旧题材的电影外, 几乎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

反观来看, 《小时代》《栀子花开》等类似于这样的青春电影一上映就伴随着各种骂声, 骂声越高, 票房越高。艺术, 已经悄悄远离电影, 悲哀也就在此。一部电影的价值就在于其艺术性与可观看性。但时至今日, 探寻中国电影市场的病症, 首当其冲的应是非艺术因素主宰了一切, 电影没有艺术手法, 没有镜头运用, 无论是令人捧腹的喜剧片、令人怀念的青春片、恐怖片, 还是叙事性质的生活片, 都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多少淡忘了艺术的使命。

二、名人做导演的优势及其目的分析

跨界导演的勃兴, 也是当下主流观众群体大规模换代的标志, 其一大原因就是当下的观众也具有跨界的特征。众所周知, 导演是在所有艺术行业中成就较高的职业, 名人纷纷投身于电影制作, 做导演当制片人做监制, 这其实是许多名人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他们拍摄的电影不论拍摄的好坏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就, 这主要归功于他们背后强大的粉丝团。而一般刚出道的导演则完全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这是名人具有的绝对优势, 因为在商业市场中, 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 毕竟还是票房说了算。所以类似于赵薇、苏有朋、何炅、韩寒、郭敬明等这样一大批导演利用明星效益, 电影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作为跨界导演, 郭敬明和韩寒本身就拥有众多粉丝、书迷。而粉丝基础就等同于市场基础, 粉丝就是忠诚的消费者。

其次, 名人做导演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有较好的人脉关系, 正因为如此, 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苏有朋的《左耳》、徐峥的《泰囧》、郭敬明的《小时代》等等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而这样的观众并不是因为电影的故事或是制作团队, 而是因为“星导演”而受吸引。他们在影视圈多年的奋斗经历让他们积攒了各方面的人脉, 他们拥有明星自身绚丽的光环, 以及强大的粉丝基础, 也拥有强大的行业人脉资源。韩寒、郭敬明则更多因为小说的畅销为他们的电影积累了潜在观众, 形成一种独特的优势。何炅在主持综艺节目的过程中同样结交了各个领域的朋友, 这些都是他拍摄电影时必备的人脉关系, 人脉才是做导演最需要的资源。

三、电影营销过程中水军的力量和观众的心理

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 要想票房大卖营销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业内人士认为, 国内导演的片子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 如果宣传做到位, 也能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整个电影市场是逐步开放的大趋势, 国产电影只有扎扎实实把质量做上去,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些年的国内电影市场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电影的骂声越高, 票房的收益就会越好, 这其实就是观众的求奇心理和惰性心理, 越觉得电影不好, 就越想去影院看看究竟。这样就是一些糟糕的电影依然取得不错票房的主要原因。事实上, 对受众观影观念的控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网络水军的言语。随着新型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运用, 新媒体社交网络的大力发展, 近年来, 凡是引起受众广泛关注形成强大舆论风潮的社会热点, 都源于网络或经网络而扩散放大。电影宣传也不例外, 网络水军直接控制了受众的观影愿望。由于网络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隐匿性和传播性等因素, 使得网络平台成为电影宣传的重要战场, 电影没有上映之前网络就能炒作的沸沸扬扬, 从选角到服装定型到开拍杀青、花絮、片花最后的上映, 网络新媒体总是做好的宣传平台。

电影创作者要想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必须掌握观众的心理因素, 这是很多电影制作方考虑很多的一个问题。把握好观众的观影心理, 就取得了影片的成功。国内有些娱乐电影照搬原有的故事, 寻找当下比较火的明星, 利用明星效益, 满足观众的惰性心理, 即使没有照顾到观众的求奇心理, 影片再糟糕, 都会有粉丝去买单。例如, 《富春山居图》这部电影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部很糟糕的烂片, 但是由于网络上对这部电影骂声如潮, 不少受众就想到电影院一睹其究竟, 看看到底有多烂, 这就是制作方抓住了观众的求奇心理, 果不其然, 《富春山居图》在后边几天的上映中同样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观众的观影心理成为制作方挖掘的重点。

四、名人做导演抓住了营销方式

跨界做导演的名人们很会选择电影的题材, 小成本的投入让他们赚取了更多的电影票房, 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左耳》《栀子花开》等青春怀旧题材的电影在制作上不会有较多大制作的投入, 恰巧这类电影在题材上很投巧, 这些电影通常能够带动人们对青春的怀念, 导演对观众的定位可以是00后, 也可以是80后, 受众定位很广泛, 电影在观众定位上很明确, 定位观众, 定向营销, 所以电影的成功不足为奇。

不论是《小时代》还是《栀子花开》或者是其他名人拍摄的电影, 新浪微博都是这类电影宣传的最好阵地, 微博的内容重点都是发布主演明星的信息, 或者是影片拍摄的花絮、照片等, 从转发量来看, 粉丝最喜欢的也是这类微博, 导演一旦发布这样的微博, 就会有很高的粉丝参与度。从营销主体看, 粉丝关注的核心人物是电影微博营销的主力。从粉丝数量、微博原创率、微博转发量来看, 《小时代》的编剧兼导演郭敬明无疑是这部电影微博营销的主力, 主演明星的微博在内容上以影片宣传为主, 但是关于明星们生活工作的私生活内容能够吸引更多粉丝关注和参与, 所以在宣传阶段, 主演的自拍或者是一些生活状态都会引起粉丝的疯狂转载和评论, 这无疑增加了电影的宣传力度。

五、国内电影市场的担忧

《栀子花开》《小时代》等影片的不足但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进一步暴露出图像时代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的弊端。中国的电影事业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 导演电影人不应只把眼睛盯在票房商业收益上面, 当然也不应只满足于暂时的影片成功, 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品质, 如何让中国的电影走向世界舞台, 是每一位导演、电影人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当然也离不开导演的社会良知和职业责任感。电影是一门艺术, 艺术就是应该要细致沉淀完成创作的, 并不是导演心血来潮就能创作出一部佳作, 经典的电影必然是建立在艺术性和商业性平衡的基础之上的。过度的艺术性忽视商业性, 电影就会走向一种极端, 这样就不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文化;过分的重视商业, 而忽视艺术, 就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这类影片就会受到社会的摒弃。

电影是艺术性的大众娱乐产品。离开艺术性, 电影就变成了娱乐搞笑的商品, 片面追求商业性, 这种电影是一种低级取悦受众的娱乐方式, 中国电影市场如果不加改变, 很难保持国内电影的持续发展。

六、电影市场的整顿发展

在笔者看来, 大量的名人做导演现象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 真正的大片导演不能拍摄出好的电影, 拍摄出来的好电影关注度又不高, 反而一些名人利用名人效应, 拍摄出比较糟糕的电影却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这其实也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近些年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国产电影产业链条不完善, 市场监督力度不强, 整合营销薄弱。电影的制作过程原本应该是制作、发行、上映协调发展, 但是按照现在的市场状况来看三个体系的自成一体、互不联系。这样的情况使中国电影缺乏整体的协调性, 不成体系, 使整个行业都变得混乱无章法。另一方面, 影片在档期上映的计划中也缺乏考查与实际性, 原本拍摄的不错的影片应该获得不菲票房的影片扎堆上映, 这样就势必造成影片的观众分流, 致使影片制片方陷入互黑、雇佣水军“放狠话”等恶性循环中。

实际上, 导演在创作过程中要遵循提高电影质量, 树立道德营销秩序的规则, 建立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时代, 电影竞争的核心应该是品质竞争而不是票房竞争, 电影人要提高电影质量, 不断提升文化品位, 这样就能创作出不错的电影。虽然网络环境复杂但是受众一定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 能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 不能一味地抱着从众心理和求奇心理去看影片, 能够区分出什么电影是优秀文化, 什么电影是糟粕文化。

七、总结

名人跨界做导演虽然有其自身的优势, 能够通过电影制作来包装他们自身, 但是如果拍摄的电影实在太差, 即便凭借自身的明星效益、自己所创造的粉丝经济以及品牌宣传达到了赚钱的目的, 可最后依然会被观众和投资方所抛弃。当下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处在一个急速膨胀的时期, 急功近利的导演情绪, 浮躁的社会风气让中国的电影市场陷入了困境, 所以每一位电影人都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修养。电影市场也应该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建立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时代, 电影人创作出高品质的电影艺术文化, 给中国的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春天。

摘要:2015年7月, 《小时代4》《栀子花开》两部电影上映首日票房过亿, 虽然叫骂声不断, 但两部电影票房不菲, 两位导演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但是名人跨界做导演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究竟是好是坏?他们虽说影片不佳, 为何又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呢?何炅作为一名主持人拍摄的电影《栀子花开》上映首开票房过亿, 然而观影之后的吐槽声不断。演员跨行做导演的更是不计其数, 他们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这是电影市场的春天吗?文章通过对名人跨界做导演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探讨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发展之路。

上一篇: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一篇:三轴深层搅拌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