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建设保障房试点

2024-07-24

公积金建设保障房试点(精选五篇)

公积金建设保障房试点 篇1

关键词:公积金建设保障房试点,问题,建议

一、背景

为了有效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不高、流动性差的问题, 2009年10月14日, 住建部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印发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2010年8月5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北京、天津、重庆、唐山等28个市为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28个市133个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造安置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建项目被确定为申请利用住房公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项目, 贷款额度约493亿元。

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利用公积金的闲散资金来支持保障房建设, 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笔者认为, 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正确的, 但是政策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考证。本文将从政策实行的基础、资金风险管理、目的能否达到三个方面来论述。

二、理论基础

1、住房公积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住房公积金主要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和在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购买国债。目前住房公积金除用于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之外, 主要存放于商业银行和购买国债, 住房公积金投资和增值渠道狭窄, 不仅造成了大量资金的闲置, 而且导致住房公积金在当前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经济环境下, 已归集的住房公积金贬值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增长乏力, 难以大幅增加增值收益进而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和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保障力度。姚东旭分析认为, 住房公积金制度应该强化其政策功能, 突出其政策性和保障性特点。

2、保障性住房制度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 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经济适用住房, 也包括在一些林区、垦区、煤矿职工的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

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正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的严重问题。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中央扶持比例小, 而地方政府开发保障性住房是双重吃亏, 一方面是土地不能出售, 失去一大笔卖地收入;另一方面是政府要掏钱, 各地积极性大大降低, 造成各地保障房建设缓慢的现状, 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据媒体报道, 2009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 我国保障性住房进展不够平衡, 进度比较缓慢, 尤其是资金配套方面存在问题。2009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 全国共需投入167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93亿元, 占29.4%;地方配套1183亿元, 占70.6%。截至2009年8月底, 中央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下达471亿元, 占预算的95.5%;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的394.9亿元, 完成率为23.6%。一些地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 难以完成建设计划。

3、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类似于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和“政府组屋计划”的配套。

1964年新加坡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的政府组屋计划, 它由政府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征用私有土地作为建房之用, 同时由银行和中央公积金局提供建房所需资金, 建屋发展局专门主持组屋的建造和管理。该局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建设政府组屋, 以优惠价格提供给中低收入阶层, 实现居者有其屋的计划。

中央公积金制度在组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备的公积金制度成功地运用了人们的储蓄积累, 为国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住宅建设资金。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缴纳比率将公积金储蓄存放在中央公积金局, 中央公积金局把公积金归集起来后, 除留足会员提款外, 其余全部用于购买政府债券, 政府利用发行债券获得资金支持组屋建设;公积金会员动用公积金储蓄购买建屋发展局的政府组屋, 以现金支付或抵押支付房款, 这又促使更多的款项转入国家手中, 为政府建立了强大的资金储备。政府利用部分公积金储备, 以贷款和补贴的形式注入建屋发展局的组屋建设, 从而使建屋发展局有能力大规模地进行公共住房建设。这样, 中央公积金局实际上就为公共住宅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大量资金来源, 由此形成了老百姓、政府和建屋发展局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北京市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的问题反思

1、政策推行是否已具备条件

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必须以足够的闲置公积金资金作物质基础。因此, 我们有必要分析北京市公积金闲置资金的状况。

第一, 资金闲置状况评估。公积金的大量闲置才会产生对于公积金闲置资金的利用需求, 公积金的闲置资金是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的先决条件。图1反映的是2006—2009年北京市公积金闲置资金状况。

(注: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网整理得出。)

从图1可以看出, 北京市自2006年起累积发放公积金贷款金额不断增加, 同时, 北京市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也有明显上升的势头。通过分析北京市近几年公积金贷出比例的趋势, 我们很容易看出:由于公积金贷出的增加额赶不上每年归集的公积金的增加额, 才出现公积金闲置资金呈上升的趋势, 详见图2。

(注:住房公积金贷出比例是年末贷款余额占累计归集公积金余额的比重。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网整理得出。)

第二, 政策合法性评估。根据试点的要求, 一定是在优先满足职工个人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以及留足备份公积金之后, 剩余的住房公积金才可以拿出来一部分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具体而言, 只有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率达到40% (经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核准, 中西部地区可适当放宽要求) , 闲置资金数额在10亿元以上的城市才有资格进行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试点。据北京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公布的数据反映, 截至2009年年底, 住房公积金的累计归集2296.31亿元, 提取1201.53亿元, 余额1094.78亿元;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435543笔, 金额1157.24亿元, 回收金额542.66亿元, 余额614.58亿元, 由此可计算得出, 北京市2009年住房公积金闲散资金高达480.2亿元, 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闲置资金的下限。并且北京市2009年当年发放公积金贷款金额305.39亿元, 当年归集公积金金额482.54亿元, 个贷率达到63.288%, 同样满足政策要求。

2、资金风险管理

一位研究人士指出, 住建部等七部委的方案虽然是按照零风险设计的,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引发资金风险。其中第一项是开发企业自有资金不足, 这里的“自有资金”仅指企业注册资本及历年收益结存形成的权益资本, 股东借款和关联借款实际上属于对外债务, 承包商垫资也属对外借款, 已到账的购房定金或预付款则可用作开发资金, 但不属于自有资金;第二项是资金被挪用的风险, 如果一个开发企业同时开发多个项目或一家集团公司下属数家公司, 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需要通过贷款合同约束和贷后监管等手段加以防范;第三项是在建工程滞销的风险, 如果区位环境差或工程质量有问题, 就有可能发生这一问题, 因此贷款项目的发放审查要严格把关;此外, 还有可能出现销售、租金形成的收入不及时用于归还贷款的风险。

3、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目的能否达到

政府推行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中低收入的住房问题。但是, 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解决的是前期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并不涉及营销阶段, 最终公积金推进的保障房建设能否真正被中低收入者所享有仍然是个问题。现行的保障房利用状况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

第一, 保障房被“异化”的现象屡屡发生。日前有媒体从北京海淀区3725个详细的区级保障房申请名单中分析发现, 与政府相关的人员占比超过了61%, 以至“法院楼”、“人大楼”、“建委楼”、“政协楼”、“公安楼”频现, 有人惊呼:北京市的保障房似乎变身为早年的福利房。制定、落实、监督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部门本身多是受益者, 根本无法监督和处理违规行为, 因此, 北京市的保障房很多被政府官员“内部”消化。

第二, 中低收入者的规定过于苛刻, 覆盖比例低。根据北京市的城市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要想申请廉租房, 个人月收入需在580元以下, 无住房或拥有住房面积低于7.5平方米, 并且还要有北京户口。申请经济适用房的家庭要求人均月收入低于1890元, 并且同样需要北京户口。这一苛刻条件恐怕只有为数很少的北京低收入者才能达到。按照联合国的标准, 如果一个家庭5—8年的总收入还买不起一套普通价位的房子时, 住房就应该纳入保障范围。很明显, 目前中国保障房所覆盖的范围不能汇集全部的中低收入者。

第三, 保障房带有浓重的户籍歧视。按照保障房的政策规定, 外省人士在京不被纳入保障房的范围。而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北京市近几年来都保持着很高的外来人口流量, 详见图3。

(注: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从图3可以得知, 仅2009年北京市市外迁入人口就有189744人, 外来人口在京工作同样需要交纳公积金。若实行公积金建设保障房政策, 却将外来人口排除在保障房的范围之外, 岂不是相当于拿着这些人的钱去盖房, 盖好房了却不让这些人居住?这明显是对外来人口极大的不公平。

四、结论和建议

1、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是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节的一个政策结果, 势在必行

一方面, 公积金大量的闲置资金形成了巨额资金潜在供给, 资金池的不断累积使得资金持有的机会成本和通货膨胀的损失风险不断增加, 理性的投资者会选择将资金投放出去;另一方面, 保障房建设缺乏资金的支持, 地方政府承担的财政压力巨大, 从而产生大量保障房建设资金的需求。正是这种供求市场的相互调节产生了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试点政策。

2、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需要尽快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如上述分析, 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可能面临的最大风险即违约风险, 这就要求不断细化和严格执行对开发商进行贷款发放前的资格审查工作, 类似于信用评估机构的设立, 可设立专门的资格审查机构, 制定资格审查标准, 逐渐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此外, 要量化“留足准备金”的法定比例。在试点政策中虽然规定了需优先满足职工个人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以及留足备份公积金, 但是对于备份公积金的比例未作规定。在资金风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 容易出现资金难以收回导致留存公积金应对个人提取的压力增大, 因此需要充分估算各项风险的发生概率, 留存必要的风险储备金, 以应对违约产生的流动性不足的资金风险。

3、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需要完善的保障房建设和利用机制作为制度保证

首先, 必须严格依照保障房建设的目的, 防范各种保障房挪作他用的现象;其次, 应该逐步扩大保障房的覆盖范围, 放开户籍限制, 重新划定中低收入者的范围, 实现中低收入者与公积金缴存者的直接挂钩, 优先满足公积金缴存者的购置保障房的需求, 充分体现公积金的互助性。

参考文献

[1]沈雪双、藏日宏: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缴存上限上调的效应分析[J].海南金融, 2009 (8) .

[2]刘宏长:中国能否借鉴新加坡“政府组屋”制度[J].中国经济周刊, 2006 (37) .

[3]刘凯华: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监管的建议[J].天津政协公报, 2009 (11) .

[4]高海燕:关于北京市住房公积金归集及管理问题的几点探讨[J].中国房地产金融, 1996 (4) .

公积金建设保障房试点 篇2

一、事例选择:

10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这意味着中国目前最大的公共基金——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实施意见》强调,在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留足备付准备金的前提下,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利率按照5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禁止无偿调拨使用。

为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工程质量,《实施意见》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在《实施意见》印发后60日内,将试点城市名单及实施方案送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核批准,非试点城市不得利用住房公积金发放任何项目贷款。同时,必须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的监督检查。对在住房公积金试点工作中出现违纪行为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建设保障性住房,必须严格控制供应对象,面向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完善申请、审核、轮候、复核等制度,加强动态管理等。

二、个人讨论提纲:

首先,我们从该实施意见本身来看一下(1)政策清晰 意义重大

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根据意见: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2)惠及农民的贴身利益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其中主要供款方是政府,而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新农保政策最核心的一点。新农保政策中有一条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里没有的,这个原则就是“有弹性”。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里面,规定的缴费比例、规定的领取资格、规定的支付标准。而新农保里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高低进行选择,同时允许地方增设缴费标准,可以向上增设,也可以向下增设,这就是为了适应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差异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

由此来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推动社会和谐,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强调惠及农民的贴身利益。

(3)强调和突出与旧农保的区别,做到与时俱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我认为它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此外,不同于老农保主要建立农民个人账户的模式,新农保借鉴了目前城镇职工统账结合的模式。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分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这意味着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不过胡晓义强调了即将启动的新农保仍处试点阶段,“新农保政策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开,并不是说从明天开始大家就可以领钱了。”根据规划,将于2020年前全部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新农保。

(4)加强监督管理 切实政策落实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从根本上来说,新农保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农保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办法和实施方案,切实做好实施工作。

三、小组讨论总结:

住房公积金新政的实施,有三方面利好。

首先,会加大保障房供应面积。无论是建保障性住房还是廉租房,资金从哪儿来?有一部分肯定是要靠地方财政出,其余如果全靠银行贷款的话,成本过高。此外,在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住房公积金的闲置率很高,因此,将住房公积金的闲置资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做法是可取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当地的保障性住房面积增加,全面改善居民的居住水平。另外,用公积金建保障房,对刚性需求也是一个排解的渠道。对这部分房子的价格能起到一定的平抑作用,但对普通商品房影响不大。

第二,增强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纳能力,大面积的保障性住房,会解决一些中低收入者居无定所问题,而每个城市的建设中,不可缺少这部分人群,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纳能力,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建设。

公积金建设保障房试点 篇3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保障房,建设,研究

保障房的建设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 在“十二五”时期要加大建设力度, 但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地方政府的头等难题。国家于2010年8月5日在全国28个城市启动了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从分析住房公积金应用于保障房建设的可行性开始, 在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提出解决建议。

一、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可行性

1. 住房公积金和保障房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

住房公积金是指企业及其在职职工缴纳及存储的长期住房储金, 也是住房分配社会化、货币化及法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住房公积金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制度之一, 是我国主要的城市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内容, 对提升城镇居民支付住房费用能力、推进住房市场化的改革、培育住房金融、促进住宅房地产业和住房市场繁荣、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每个企业及其职工都有依法按时按量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责任与义务。

保障房是指政府为缓解住房压力, 为中低收入并且有住房困难的职工提供的有一定限定条件的住房。通常情况下, 保障房包括两限商品住房 (限套型、限房价)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公租房四类住房。我国计划在2012年到2016年这五年中新建保障房3600万套, 使保障房的建设规模超过过去十年的两倍, 通过增加保障房的建设, 希望到“十二五”末期全国保障房的城镇覆盖率比以往有大幅度提升, 预计将达到20%以上, 意味着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将进一步解决, 进而缓解城镇困难家庭的住房压力。笔者认为, 保障房是为确保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居住权利而由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政策。就住房保障性而言, 廉租房面向的是真正的最低收入者, 保障性最强;而经济适用房则面向的是中低收入者, 尤其是中等收入者, 其保障性不如廉租房。因此, 廉租房给公民带来的实惠更显而易见, 但二者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公民的住房问题。所以, 住房公积金和保障房都是保证公民的居住权利得以实现的工具和手段。

2. 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降低保障房的建设成本。

保障房的建设主要是为了缓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压力, 因此, 建设成本是保障房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为了确保商品房房价与保障房房价之间的差别, 必然要考虑开发商的贷款成本, 而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利率远远低于商业贷款利率, 因此, 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保障房建设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设成本 (具体利率见表1) 。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至今还没有公布2009年及2010年我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数据, 根据目前情况我们不妨假设有四千亿的沉淀资金, 按照规定假设把闲置资金的50%用在保障房建设上, 贷款利率按五年期以上住房贷款利率上浮10%计算, 则成本差异为:4000* (7.05%-4.7%*1.1) *0.5=37.6亿。由此可见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成本远远低于商业贷款的成本, 而成本的减少也意味着房价的降低, 中低收入居民便充分得到实惠, 从而缓解了城镇居民的住房压力。

3. 有利于保持GDP持续增长。

2011年我国的GDP增速为8.4%, 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从最近几年GDP的产业构成来看, 房地产业对于GDP的贡献在短期内会有所增加。那么在宏观调控对商品房经济持续打压的大背景下, 在人们持观望心理的社会环境下, 加快保障房的建设, 对于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加快我国城镇化步伐, 拉动国内需求, 保持GDP的稳定增长,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保障房作为一项惠民工程, 持续时间长, 项目收益较低。在建设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资金问题。中央政府在加大保障房建设投入资金的同时, 也要求各地方政府将保障房的建设情况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当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保障房的实施。但对于各地方政府来说资金问题仍然是头等大事, 因此, 针对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经过反复协商及论证, 建设部等七部委于2009年10月联合制定了关于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即《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并予以实施。2010年8月, 天津等28个城市成为了全国首批试点城市。

可以说, 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问题, 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监管, 有关的权利和义务尚待明确, 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 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

“加快城镇住房建设, 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水平”是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太抽象, 而且所规定的住房公积金重点保障对象也很模糊, 对实现目标也没有提到明确的方法和充分的信心, 从而不利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而现阶段关于住房公积金可以用于保障房建设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或许可, 因此现阶段的住房公积金应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做法是违反《住房公积金条例》的, 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这也是现在社会上争论住房公积金是否能够应用于保障房建设的关键所在。

2. 职责和职权的不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镇化的不断深入, 城镇居民人口数量不断上升, 如何解决住房问题, 实现“居者有其屋”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现阶段, 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商品房市场。主要是公民利用自身工资的积累或贷款来购买住房。二是保障房市场。这主要是针对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 包括进城打工的外地人、刚毕业的大学生、失业人群、下岗人群等等, 他们大都家庭贫困, 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住房。因此, 将住房公积金应用于保障房建设是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然而《住房公积金条例》明确规定, “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只限用于职工本人购买、建造、大修和翻建自住的房屋,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挪用”。可以说, 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并不是用来建设保障房的, 而是用来解决缴存者的住房问题的, 这样做就造成了权力和责任的不统一。

3. 利益的不均衡分配。

《住房公积金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的所有增值收益都要存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增值收益专户, 全部资金应用于管理中心的管理费用、贷款风险准备金和建设城市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此条例明确住房公积金收益的具体用途, 在公积金贷款和管理费用得到保障的基础之上, 将其余部分作为廉租房建设的补充资金, 也就是说缴存者为保障房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这部分增值收益的分配受法规约束, 毫无争议。住房公积金对保障房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包括住房公积金贷款等。但是, 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房的建设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必然会带来额外的增值收益, 那么这部分收益是属于缴存者可以支出还是继续存入公积金增值收益专户, 以及存入专户后这笔收益按怎样的原则和方式分配给缴存者, 存在一定的分歧。

三、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建议

1. 加快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出台, 在法律上规范住房公积金的用途。

住房公积金应用于保障房建设虽然处于试点阶段, 但其对于保障房建设的积极作用已经凸显出来, 相信进一步的推广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出台相应的法律条文已是大势所趋。况且现在的《住房公积金条例》已颁布十多年, 有些条例对现今已经不再适用, 因此需要对有些内容进行及时修订和补充, 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住房公积金对于保障房建设的积极作用, 需要法律强有力的支撑和支持。应当明确的是, 在保证缴存者贷款使用正常并且没有风险的前提下, 将部分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房建设, 这是个多赢的政策, 既能够缓解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保障房建设, 又能将闲置下来的住房公积金有效地利用,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尽全力做到公积金的保值增值, 还能够解决我国在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居民住房问题,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 各部门各司其职, 完善住房公积金监管机制。

就目前形势而言, 对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房建设的争论问题中, 更多的是集中在风险问题上。对于缴存者来说, 大多数都是普通的企事业职工, 他们并不太关心公积金的收益问题, 比较在意自己公积金的安全能否得到保证。因此, 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障房的建设就是政府把提取的资金用于建设当中, 而针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问题, 则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 因此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各部门就应该严格按照《住房公积金条例》的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二者各有分工, 不能合二为一。同时, 应将权利下放, 让缴存者自己也拥有一定的权利来监督公积金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的使用情况, 要建立透明、高效的反馈渠道,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 住房公积金对保障房的建设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3. 明确各方所需, 争取利益的均衡分配。

公积金建设保障房试点 篇4

沉淀巨额住房公积金用于当前处于资金瓶颈状态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堪称是“双赢”之举。然而在资金链流转过程中, 如何保证数额庞大的公积金能够用得安全, 用得有效率, 这就需要在公积金贷款项目的审查、发放、监管等各项操作程序中实行严格的内外部控制。

本文中, 笔者通过引入逆抵押贷款 (RAM) ——这类房地产金融工具进入公积金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贷款程序中, 分析并论证其可操作性以及对资金使用风险的分散, 以达到公积金使用安全、收益可靠以及最大化公积金的福利效能等多重目的。

一、逆抵押贷款 (RAM) 提出的背景

1. 保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的公积金使用安全是重中之重。

从过去公积金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大案要案来看, 沉淀的公积金一旦动用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防范资金使用中的安全风险:

第一, 在当前公积金用于保障房贷款项目的审批过程中, 政府扮演着放贷者和担保者的双重角色, 一旦产生“长官意志”, 将难以公平、公正地选择和评定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开发企业资质。

第二, 在开发商投资以及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风险环生: (1) 国内地产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普遍较低, 易造成保障房营销收益无法对偿公积金贷款本息。 (2) 工程建设过程中牵涉经济主体过多, 资金易被挪用。 (3) 保障房设计规划如若不当, 将直接造成在建的保障房项目出现滞销的风险。

2. 现行制度运行下, 公积金管理混乱, 使用效率低下。

第一, 从管理制度上来看, 作为事业单位的地方公积金管理中心, 既不是企业法人, 也不是金融机构, 其日常的资金周转来源于储户缴纳住房公积金, 一旦发生信用风险, 管理中心将无力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 从使用效率来看, 我国现行的公积金贷款有着“低存低贷”、“存易贷难”的特点, 公积金资金供求日益失衡。虽然近年以来资金利用率呈上升趋势, 但仍不容乐观。

3. 住房公积金的福利效能弱化。

住房公积金制度始于住房货币化改革, 落脚于“替职工积累住房储金”的政策规划, 其本质是一项福利性住房基金。然而, 近年来公积金在使用上却出现了“劫富济贫”、缴存比例悬殊、增值收益分配有失公平等问题。

第一, 与收入水平挂钩的缴存比例使得高收入者实际所获得的公积金福利更多;同时, 由于缴存住房公积金可以免税, 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俨然成了高收入阶层合法的避税区。

第二, 由个人与企业归集的公积金属于公民个人私有财产。然而由于保障房对象的局限, 使得《意见》试点工作的铺开对于部分无法申请保障房却仍需缴存公积金的民众来说, 是不公平的。

第三, 保障房贷款利率实行按照5年期以上公积金个人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 其贷款的高收益极有可能形成对个人贷款的“挤出”效应。

二、RAM操作模式下的保障性住房公积金贷款

当前, 直接向保障房建设项目发放公积金的专项贷款是最为传统、最为普遍的操作模式。然而, 作为放贷方的地方公积金管理中心并非是拥有专门金融技术人才的金融证券化机构, 直接参与大额资金的存贷项目是具有极大风险的。为此, 要实现贷款资金安全与收益提高的双赢, 剥离公积金管理中心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链条是必须之举。

1. 住房逆抵押贷款 (RAM) 与公积金联动机制:

住房逆抵押贷款 (RAM) 与公积金制度相结合的联动机制, 将以公积金的沉淀资金与增值部分作为逆抵押贷款的启动资金, 定期定额贷出资金给达到一定年龄限制的中老年缴存者, 贷款合同终结时借款者以其抵押的房产或资金还贷。从而, 还贷获得的资本增值或是房产将能够作为廉租房或公共租赁房的直接房源, 或是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贷款。

2. 操作模式可行性分析

第一, 从资金流来看, 公积金以逆抵押贷款的形式贷出,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只须定期流出定额闲置或增值部分公积金即可满足RAM启动资金的需要;同时, 从资金回收来看, 由于有借款人的房屋产权作为抵押, 而其保值增值性能良好, 机构在贷款终结时可获得借款人偿还的全额本息或是出售住宅回收资金。

第二, 从贷款对象来看, 常年累积缴存公积金的中老年用户, 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国营企业等单位的在职职工或退休人员, 其资金信用较高, 且大部分拥有固定房产, 贷款合同的道德风险、资金风险相对较小。

第三, 从对保障房建设项目的支持方式来看, 对于廉租房与公共租赁房等需要配租的保障房, RAM贷款终结时提供的房屋可以直接作为房源, 省去了另行建设的资金、材料、人力与时间消耗;对于经济适用房而言, 借款人偿还的全额本息以及房屋在二级市场上出售所获资金可以作为经济适用房专项建设贷款资金。

3. 增值收益、福利效能延伸分析

第一, 当前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 公积金为达到一定年龄段的缴存者或其家属提供逆抵押贷款, 产生的一笔稳定的现金流入能够基本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因而该操作模式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养老压力, 使得公积金的社会保障作用范围得到延展。

第二, 达到一定年龄限制的中老年公积金缴存人作为RAM贷款项目的优先受益人、借款人, 弱化、弥补了因公积金用于支持保障房建设项目带来的缴存人在分享公积金增值收益上的不公平问题, 使得缴存人能够优先享受到所缴纳的公积金产生的除买房外的更多福利, 为其老年生活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入, 实现老有“所养”, 老无所忧。

第三, 对于势在必行的保障房建设项目来说, RAM与公积金实现联动有利于平衡廉租房与公共租赁房的实物配租与资金配租比例, 提供了直接的中小户型房源;同时, 也为贷出经济适用房建设资金降低了信用风险。

因而, 从当前现实条件、要求以及对问题的有效解决程度来看, 纳入逆抵押贷款的公积金操作模式可行并且能够带来保障房建设、资金安全与缴存人利益三者的兼顾。

三、新形势下, 公积金管理机构、制度与法律亟需完备

1. 公积金用于社会福利性质的保障房建设应当有法可依

将闲置的巨额公积金款项用于保障房建设贷款已是迫在眉睫, 而当前的争议主要在于其行为的合法性上。为此可以将《意见》中提到的“在优先保证过职工提取和个人贷款、留足备付金的前提下, 可将其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写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中, 为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找到一个平衡点, 也为公积金支援保障性住房提供法律依据。

2. 公积金放贷应实现操作模式专业化、机构专业化、人员专业化

事业单位性质的公积金管理中心、非专业的公积金管理人员以及资金管理程序的诸多漏洞弊端, 凸现了当前我国千疮百孔的公积金管理操作体系。因而该体系必须完善、机构必须健全:

第一, 打破各地公积金管理中心“各自为战”的现状, 建立全国性统筹管理的由专门金融投资专家组成的公积金委员会。

第二, 对于公积金个人贷款类项目, 应形成专门的贷款监控体系以做到“专款专用”, 即形成由承办委托业务的银行总行实行跨行联网监督。

第三, 对于闲置及增值部分的资金利用, 要建立第三方托管制度, 分离资金的使用权、占有权与保管权, 形成专项账户与严格的内控“防火墙”制度。

第四, 为避免地方公积金管理中心人员专业技能不足、风险识别与规避能力较低的问题, 可以设立专门性的保障房基金投资管理公司, 为住房逆抵押贷款提供专业、独立的服务。

四、结语

RAM、保障房建设、公积金三者的联动模式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防范风险的效果虽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逆抵押贷款纳入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项目所能产生的效益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实现;并且父财子继等传统观念的阻碍、咨询评估质量问题、贷款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等对于该操作模式效能实现的干扰程度仍需要计量。

摘要: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巨额公积金沉淀银行, 保障房项目开工捉襟见肘的现象。为了能够有效的将闲置的公积金用于弥补保障房建设的资金缺口, 同时规避巨额资金调动产生的安全风险, 纳入住房逆抵押贷款 (RAM) 的公积金新型贷款操作模式的研究意义重大, 其能够在实现公积金、保障房、福利效能联动的同时, 保障资金安全与增值收益。

关键词:公积金,保障房,住房逆抵押贷款,联动

参考文献

[1]陈超.闲置公积金投资经济适用房建设初探[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9, (09)

[2]苏多永, 施允鹏.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框架设计[J].中国房地产, 2010, (01)

[3]杜朝运, 黄小璇.我国推行住房逆抵押贷款之现实思考[J].投资研究, 2007, (04)

[4]吴凯, 黄湘红.逆抵押贷款——中国养老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消费导刊, 2009, (13)

[5]符振彦.公积金闲置1.2万亿用其建经适房引争[J].北京房地产, 2009, (06)

公积金建设保障房试点 篇5

在全国各大城市楼市成交量不断攀升的同时, 住房公积金贷款也呈快速增长状态, 杭州、广州、青岛、北京、上海等地频现公积金贷款难, 多个城市公积金出现缓贷甚至断贷的现象, 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挤提”。

一度巨额“沉睡”的公积金, 缘何也闹起了“钱荒”?这背后究竟有何深层原因?

(一)

从“沉睡”到“钱荒”

人们对前几年巨额公积金“沉睡”的烦恼还记得清清楚楚, 然而今年以来, 公积金“钱荒”现象却悄然出现。

“辛辛苦苦交了七八年公积金, 好容易攒到钱买个房子, 要用的时候却告诉我公积金贷不出来。”许多购房者开始如此抱怨。

在上海, 一家商业银行某支行信贷部负责人透露, 最近该支行每个月能分到的公积金贷款额度都只有五六百万元, 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客户的贷款需求。

在江苏, 泰州、苏州等多个地区已陆续收紧公积金贷款, 或者是延长办理周期, 一些地区的公积金出现了年度“赤字”。

来自上海、苏州等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发放贷款的数量都超过了归集量, 其中上海5月份单月放款72.39亿元, 创造了公积金个贷业务开办以来的月度放款的最高纪录, 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公积金也闹起了‘钱荒’?”类似的焦虑情绪引发了连锁反应。8月底, 济南引发“挤提”风潮, 最多时一天约有1500人涌向济南公积金大厅。

10月13日和14日两天之内, 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的公积金管理部门集中辟谣称:“公积金额度充足, 并不存在贷款难、提取难的问题。”

一时之间, 从杭州、南京、武汉等热点城市, 到西安、郑州、济南等中等城市, 甚至从未传出过“额度紧张”的小城市漳州、通辽等地的地方公积金管理部门也纷纷表态“公积金余额充足”。

然而, 地方公积金管理中心众口一词、言之凿凿的表态却并未打消各方对于“公积金额度告急”的猜疑。

“最近一段时间, 我们对各地公积金归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抽查, 上周刚刚向部里做了汇报, 一些城市确实存在额度紧张的情况。”住建部公积金督查中心的一位官员表示:“这种情况从今年5月份之后开始比较明显, 从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出现额度紧张的城市来看, 这些城市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房价水平较高的一二线城市, 在其他西部或三线城市很难见到额度紧张的现象。到目前已经有所缓解了。”

“对于额度告急的说法, 地方政府肯定是很紧张的, 因为这关系到当地大多数在职职工的利益, 很容易引起挤提等难以收拾的局面。”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解释称。

而在上述督查中心官员看来, 目前出现的公积金额度紧张, 原因却很直接简单:“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 国五条出台之后, 上半年各地购房需求出现了集中爆发, 公积金个贷集中放量提取导致了资金紧张。”

(二)

援建保障房的算盘

事实上, 公积金告急除了提取放量, 还和公积金被挪作他用有关。

住房公积金被挪用建设保障房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2009年, 住建部、财政部等7部委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试点城市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 贷款利率按照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这个意见的出台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将公积金挪作他用的一个通道。

上述督查中心官员表示, 如果公积金用于保障房建设, 地方政府不但能获得比个贷或者银行活期更高的利息收益, 还可以不必专门划拨用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

于是, 许多地方政府开始算着一笔“精明”的账:一方面集体采取“拖延”策略控制贷款流出;另一方面“公积金援建保障房建设”的思路却越走越活。

“今年上半年, 公积金支出量增多的时候, 各地已经出台了收紧公积金贷款的政策, 一方面是配合楼市调控, 另一方面也控制公积金贷款的支出。”陈国强称。

不少成交热点城市纷纷出台了收紧公积金贷款的政策。譬如, 北京、杭州、徐州宣布推出“个人住房公积金转商业贴息贷款业务”;合肥推出公积金贷款“轮候制”;而广州低调的提取新规和延长贷款发放时间, 则是比较少见的双管齐下“组合拳”。

除此之外, 针对公积金提取的相关政策也在8月份以来被集中使用。南京、武汉、厦门等地都限定了公积金已购房账户一年只能提取一次, 济南市则要求已办理公积金贷款的购房者不能一次性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里的余额。

“公积金沉淀资金大都以活期的形态托管在银行, 产生的利息加上公积金贷款所得均属于公积金增值收益范畴。”一位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但是如果用于援建保障房, 地方政府将获得更大收益, 这使得大量沉淀资金被投入到保障房项目建设上。”

按照上述地方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的介绍, 正常情况下公积金的沉淀资金大都占当期归集资金的五成以上。“如此数额庞大的资金躺在银行睡大觉, 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他透露, “现在很多地方, 尤其是管理较松的中小城市, 都在想方设法‘越线’增加公积金的援建额度。”

2010年济南市成为山东省首批获批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城市, 而在试点的几年中, 济南市将公积金投入保障房的资金量也逐年增加:2010年当年, 济南用于支援保障住房建设资金1.91亿元, 而到了2013年, 按照济南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计划, 将发放9.1亿元贷款用于支持保障房建设;但数据却显示, 今年1~8月份公积金结余金额仅为9亿元。

“济南市的公积金使用率达到了92%,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65%左右的使用率。”一位长期跟踪济南市公积金政策变化的业内人士说, “这与一部分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不无关系。”

(三)

挪用公积金安全吗?

“现在, 相关部门对公积金援建保障房建设的态度是积极和支持的。”上述公积金督查中心官员告诉记者, “相对于各地的公积金结余来说, 试点城市用于援建保障房项目的资金其实只占很小一部分。”

如今, 全国公积金支持保障房试点已由首批的29个城市扩围至93个城市。而按照上述公积金督查中心官员的说法, 公积金支持保障房的试点城市还将继续扩围。“如果公积金不能用于保障房建设, 那地方政府还要专门划拨用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 但很多地方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拿出这笔钱。”他表示, “所以现在有很多城市仍然在申请成为公积金支持保障房试点城市。”

不过, 对于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试点, 业内一直存在争议。

支持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的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王涌表示:“在现有体制下, 高收入群体不屑用公积金贷款购房, 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 因此他们都不能享受公积金贷款购房的优惠利率。”王涌认为, 将公积金用于公租房建设, 优先服务缴存群体中的低收入、买不起房的缴存者, 公积金制度会更显公平。

但是, 用公积金援建保障房也无疑增加了这笔资金的使用风险。

“公积金用于建设公租房, 资金就沉淀下去了, 而且未来贷款规模还将扩大, 用于资本市场投资的公积金贷款数量会受影响, 这个矛盾怎么平衡?如果公积金援建保障房的收益高于个贷, 那么购房者的个贷权益如何保证?”业内分析人士陈剑波称。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强调, 公积金是所有缴存者的钱, 要保证公积金的安全, 一旦出现风险, 损失的是大家的钱, 所以还是应该慎重。

“口子不能开”

更为突出的, 是民众的反对态度。

不久前, 武汉公积金中心想动用公积金全面介入公租房建设, 即由公积金中心筹资买地、建设, 建成后主要租赁给武汉公积金缴存职工。

然而, 对于武汉公积金中心欲参建公租房, 一家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 显示78.38%的被调查者不同意此做法。不同意的原因, 58.57%的认为公积金或许会被滥用, 中间过程无法有效监督, 32.86%的认为建好的公租房自己也无法享用。

一位市民说, 用公积金来建保障房, 项目是否存在风险, 财政如何担保, 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如果到时候大家去提取公积金, 而公积金账户里没钱可取了, 那又该怎么办?

还有评论人士指出, 其实, 公积金被挪用保障房建设, 不仅需要考虑会否增加权力寻租的空间。如果只是讨论挪用公积金是否安全, 就等于变相承认公积金是可以被挪用的, 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公积金被挪用。

公积金的定位究竟是什么?《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如果公积金被挪用建设保障房成立, 那么许多项目恐怕也会争相效仿。

“口子不能开, 口子开了之后的话, 必定有些地方政府会把这个口子拉大。”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 公积金是一块肥肉, 公积金是职工交的钱, 但这个钱是由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管理的, 地方政府为了达标保障房建设力度和目标, 它没钱就拿这块资金去建保障房。将想像力合理延伸一下, 不难发现其实可以将这个选择菜单拉得很长。假定用于保障房建设是合理的, 那么用于其他的消费未必不行。因为每一个具体的消费者的选择排序是不一样的。所以, 此通道一旦打开, 一些省市并不会只局限于保障性住房的修建上, 还将公积金用于铁路、公路等基建投资。它把这个钱贷出去过多后, 就导致职工买房子需要公积金贷款的时候没钱了。

劫贫致富之嫌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公积金援建保障房到底意味着什么?

目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公共租赁房。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 我国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但在一些城市中, 由于种种限制, 尤其是户口的藩篱, 很多已经缴纳了很多年住房公积金的人却无法享受到建设保障房的好处, 那就等于让许多已交纳公积金却无力买房的人, 出钱让买得起房的人去买房, 显然, 此举有劫贫济富之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陈淮指出, 在前期一些政策设计思路中, 颇有一些人提出要挪用公积金来建保障房。这等于是把救助穷人的责任转嫁到了中间阶层的头上。

“我们一定要明确, 公积金是缴存人的私人资产, 不是政府资产。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是把社会中间阶层的资产挪用来救助穷人的。救助穷人就是政府的责任, 救助穷人的资源来源应当是从富人身上收税。如果政府觉得需要给低端群体以更大额度、更宽松条件的贷款, 政府就应当提供担保和贴息, 而不能把风险强加到公积金缴存人的私人资产上。简单地说, ‘拓宽低收入群体的公积金使用渠道和降低贷款门槛’, 恐怕是把公积金当成政府财政的援助资金了。”陈淮表示。

(四)

公积金究竟该如何改革

公积金, 从本质上讲, 是交纳公积金的个人私有财产 (一般退休后全部返还本人) ,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也明确规定:“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属于职工个人所有。”如此看来, 动用公积金建设保障房, 难道不应该征得交纳公积金的个人同意吗?这就等于拿了人家的财产, 但并未征得人家的同意一样, 如果拿了人家的钱财却未经过他人同意, 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 但挪用公积金建设保障房, 却未经过缴纳者的同意, 又该谁来担责?这也暴露出公积金监管的漏洞。

其实, 对于公积金制度在设计、监管等方面一直有争议, 大家都在呼吁公积金制度改革。

杨红旭认为, 公积金改革早就有提到过, 但是因为这个制度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 时间长了改革就比较困难。但公积金必须要改, 因为矛盾已经很深了。

他指出, 当年建立公积金制度是学习新加坡, 但新加坡的制度是什么?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政府利用这些钱, 建了很多保障房, 80%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所谓保障房, 但在中国, 广大职工都交了公积金, 但只有少数的人可以享受到保障房的福利。拿很多人的公积金去支持少数人住房保障, 在公平性上站不稳。

现在的公积金制度分配不均, 穷人想贷款, 但是穷人买不起房子, 所以他也没机会去贷款;富人买几套房子, 拿公积金, 等于说是占穷人的便宜。所以公积金制度现在必须要改革, 它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了。

改革方面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大力度变革的, 取消公积金制度, 转向发展住房储蓄银行, 国家给政策优惠, 谁储蓄谁贷款优惠, 不强制, 纯自愿。另一种是小调整:加强监管, 缴纳与贷款, 都向非高收入以下阶层倾斜, 高收入群体不允许缴, 也不允许用。

上一篇:模拟广电中心下一篇:触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