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性评估

2024-07-02

经济性评估(精选十篇)

经济性评估 篇1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电气设备, 广泛存在于不同电压等级的各个网络中, 其工作效率不仅直接关系到电网电能转换的效率, 还是用户能否正常使用电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些年, 由于钢铁等金属熔炼企业的发展、化工行业整流设备的增加以及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大量接入电网, 使得电网中存在谐波和负荷不平衡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2]。对电网来说, 大量的高次谐波会影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对工业用户来说, 高次谐波不仅会加速设备的老化, 更为严重的是, 它可能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 造成众多的次品、废品, 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本文在对某企业的数台变压器进行连续长时间测量的基础上, 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谐波对变压器造成的影响, 最后结合经济学原理计算出谐波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本文对工业用户评估、计算电力系统谐波造成的经济损失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1 谐波影响下的变压器等效模型

在基波条件下, 根据电机学理论, 变压器一次绕组折算到二次绕组的基本数学方程[3]为:

结合公式 (1) , 消去电动势E, 即可得出经典的变压器T型等值模型, 如图1所示。

图1中, 表示变压器一次侧折算到二次侧的电压;R1+j X1表示一次侧折算到二次侧的绕组阻抗, 流过电流为表示二次侧绕组阻抗, 流过电流为表示变压器的励磁阻抗, 流过励磁电流为;Z为负载。

当是含有多次谐波的电压源时, 由叠加定理[4],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多个不同频率的电压源相叠加, 图1即变为图2。

2 变压器谐波损耗计算

变压器谐波的主要来源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一个是变压器非线性特性引起的高次谐波, 另一个是系统“谐波源”传给变压器的高次谐波[5]。由于变压器制造技术和磁芯材料的进步, 通常可近似的认为变压器产生的谐波可予以忽略, 重点要考虑的是谐波源对变压器造成的影响。参照权威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378-1 (1997) 《变流变压器》标准, 可以认为变压器总的损耗是空载损耗与负载损耗之和。负载损耗是由额定非正弦变流器电流产生的。负载损耗又可以进一步的分为用直流测得的电阻损耗、绕组和引线的涡流损耗以及变压器导电结构中的杂散损耗。空载损耗则是与变压器额定电压相对应的值, 在通常进行谐波分析时, 可以忽略。于是有公式 (2) :

式中PN—电流IL下的变压器负载损耗;Pw—电流IL下的变压器绕组损耗;

Pwce—电流IL下的变压器和连接线涡流损耗;Pse—电流IL下的结构件杂散损耗;

IL—变压器非正弦波线电流方均根值。

2.1 变压器绕组损耗计算

高次谐波电流流过变压器时, 在绕组、铁芯、变压器箱体中均产生额外的谐波损耗。谐波电流使得变压器外壳、外层硅钢片和某些紧固件发热, 而且有可能引起变压器局部的噪声增大, 甚至运行失稳。目前常用的变压器绕组损耗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在谐波条件下考虑集肤效应, 导体的各次谐波阻抗[6]如公式 (3) 所示:

式中Rn—导线中第n次谐波电流所对应的电阻, Ω

由于集肤效应的存在, 电阻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变压器的绕组损耗Pw为[7]:

式中In—各次谐波电流, A;R1—变压器绕组基波电阻;HRIn—各次谐波含量。

第二种是考虑了变压器直流分量的影响。由于非全相整流负荷的原因, 变压器中会存在直流分量, 会使变压器产生偏磁。在这种情况下, 绕组损耗的计算式为[8]:

式中Rh (1) —第h次谐波下原边绕组的电阻;Rh (2) —第h次谐波下副边绕组的电阻;

Ih (1) —流过原边绕组的谐波电流的有效值;Ih (2) —流过副边绕组的谐波电流的有效值。

2.2 变压器涡流损耗和杂散损耗计算

涡流损耗是变压器的铁心中含有随时间变化的磁通, 它在副边产生感应电动势, 同时也在铁心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从而产生涡流。这些涡流使铁心发热, 损耗电能。而高次谐波电流在变压器中产生谐波漏磁场及在绕组和金属结构件中产生高次畸变损耗称为杂散损耗。

在谐波的作用下, 涡流损耗Pwce、杂散损耗Pse与电流和频率的关系[9]为:

式中hmax—最高谐波阶次;I1—基波电流;Ih—第h次谐波电流;

3 基于实测数据的谐波损耗分析

3.1 企业生产情况简介

该集团是集磷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硅化工等多元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化工集团。拥有先进的基于计算机系统和微电子技术控制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 年产高浓度磷肥等近百万吨。在与企业引入新型计算机系统提升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 企业的大量精密测量仪器及控制装置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交流过程中, 得知该企业曾经发生过因为电能质量问题造成计量系统发生故障, 出现计量误差, 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情况。

3.2 基于实测数据的谐波直接经济损失分析

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携带了美国福禄克公司生产的满足A类精度的电能质量分析仪—Fluke435作为检测仪器对硫酸车间的电能质量情况进行监测。硫酸车间电气主接线图如图3所示, 两台变压器均为S9-800/6。

Fluke435测量间隔为30 s。我们对1#、2#测量点进行全天24 h高精度不间断的连续测量, 故全天可分为2 880个微小时间段来测量 (以硫酸车间1#变为例, 2#变测量原理及分析方法与1#变相同, 故不再赘述) 。测量结果如图4所示 (文中仅示A相电流和总畸变率图, 具体的各次谐波电流含量均可从FLUKE435中读取, 它们是构成总畸变率图的一部分) 。

结合上章的理论分析, 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将图4的数据代入公式 (2) 即得硫酸1#变A相的谐波总损耗。如图5所示。

故硫酸1#变A相的谐波总损耗为:

同理可得, PNA=4.65 kw, PNC=4.01 kw

所以, 硫酸1#变每天的谐波损耗功率为:PN=PNA+PNB+PNC=12.78 kw

如果按工业电价0.6元/kwh来计算, 硫酸1#变每年仅因为谐波每年损失电量4 644 kwh, 多支付电费2 799元。

3.3 谐波造成的变压器间接经济损失研究

为了更为准确的评估谐波给变压器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 我们采用谐波电流的相关参数来衡量谐波对变压器寿命的损失情况。相对于谐波电压, 谐波电流的参数更能精确的反应出变压器损失情况, 具有更大的实际应用范围。这是因为谐波电压畸变率很难超过20%, 而谐波电流畸变率在30%以内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10,11,12,13]。图6是国外学者给出的变压器谐波与寿命的关系曲线[12]。

由图6可以看出, 当谐波电流畸变率超过10%后, 谐波电流对变压器的寿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应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如果谐波电流畸变率超过34%, 变压器寿命的标幺值将不足0.4。而本例中的硫酸1#变的电流谐波畸变率约为40% (见图4) , 即使我们按照谐波畸变率34%的参数来保守估计, 硫酸1#变的间接损失也相当的惊人。通过查阅报价得知S9-800变压器时价约为6.5万元。按变压器年运行6 500 h, 运行期限为10年计算, 结合设备折旧的基本知识[14]计算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硫酸1#变在谐波状态下的折旧费用是正常状态下的折旧费用的2.86倍, 谐波造成的折旧损失相当巨大。硫酸1#变在谐波状态下每年的间接损失多出正常状态约11 143元;再加上因为谐波多支付的电费2 799元。在忽略其他因素的条件下, 仅计这两项该企业在硫酸1#变上每年就要多支付13 842元。如果该厂的几十台变压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情况, 那么该企业每年仅仅因为谐波就要多支付几十万上百万的运行成本, 这种成本的增加是相当惊人的。

4 结束语

经济普查评估报告 篇2

2013年12月上旬,根据区经济普查办公室统一部署,我核查小组对长岭、姚集、蔡店、木兰山风景区进行经济普查核查阶段质量抽查,通过对四个普查单位各抽查一个小区进行实地核查,现将核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单位错报、虚报、漏报率为0,我小组抽查的四个普查街道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实地核查、地毯式清查的要求进行核查登记,单位无漏报、虚报情况。

二、四个街道主要存在的问题在单位类型界定错误,单位类型界定错误率为2.5%;行业代码划分错误,错报率为1.5%。

经济性评估 篇3

[关键词]防雷措施;经济性;输电线路

我国的输电线路绝大部分架设于室外,所以改进防雷措施也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程度上估量和考虑其经济性,但是实际防雷工程中,很多供电公司忽略了线路特点和防雷措施,沿用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和单一的防雷措施,导致大量的人力财力白白浪费,而且效果往往较差,为此,本文提出了经济性评估的办法对防雷措施加以改造。

一、综合防雷措施概述

综合防雷措施是指在综合考量了各种因素,以及对各种因素的重要性排列后,为了达到目标层要求,而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包括:减小地保护角、加强绝缘、适当的减低杆塔高度、增加安装间隙及增设避雷装置(如在杆塔增设安装接闪器等,接闪器通常位于防雷装置最顶端,它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那些突出部位,将雷电引向自身,作为承接直击雷放电的重要部件)。

1.减小地保护角

在一些情况下,比如通过改变杆塔安装方式来减小地保护角(如图1所示),就要改变杆塔塔头的尺寸,但这样会增加施工的困难度,及会增加更换杆塔塔头的费用;其次可以通过安装耦合地线(一般采用导线下增设地线的方式,以此通过导线与避雷线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实现减低绝缘子过电压,达到降低雷击跳闸的效果。如图2所示)、提高接地电阻阻值和装设避雷器等措施进行防雷击,目前杆塔设计上已经从设计原4条接地射线增加至8条接地射线,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接地电阻的阻值。

2.架设避雷线

架设避雷线是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技术中极其常见的一种,而且也是当前较为有效的保护手段。避雷线能够将相导线屏蔽,从而拦击雷击,并且将雷电电流导入大地。避雷线通常在基杆塔处接地布置,并且于档距中的两根避雷线形成闭合回路,利用小间隙的办法实现对地绝缘。架设避雷线后,如果遭受电击,能够立刻通过避雷线装置将其导入到底,避免输电线路中绝缘子因电击损坏,最后,架设避雷线还能够起到分流作用,从而降低塔杆电流,进而降低塔杆顶部电位。

3.架设耦合地线

如果基杆塔所处环境恶劣,不能够实现降阻办法,则可以采用架设耦合地线的方式提高防雷水平。耦合地线通常架设于导线下侧,加强避雷线和导线间的耦合,从而降低线路过电压作用,与此同时,如果线路遭受雷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流作用,降低因雷击导致的线路故障率。

4.降低接地线阻

如果輸电线路的土壤电阻率越高,那么它的防雷水平也就越低。利用架设避雷线和减小地保护角两种防雷方法,能够降低线路遭受雷击过程中的电压作用,但是,在实际防雷时,还要考虑到土壤电阻率的因素,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接地电阻,控制接地电阻在可接受范围内。如果接地电阻超过规定允许值,要采用如下措施降低接地电阻,提供线路防雷性能。

(1)减阻剂,提高线路的接地尺寸,并且在接地点周围应用减阻剂,在小型接地网中降低线路的接地电阻。

(2)爆破接地,接地点出采用爆破的方式制造人工裂缝,然后在裂缝中填充电阻率较低的材料,降低周围土壤电阻率,从而降低输电线路的接地电阻。

二、防雷措施的经济性评估

在过去的工作中,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改造均是在效果良好的地区作为依据,据此来选择防雷措施,但是因为线路的风险来源、地形地貌以及基杆塔结构均具有差异性,所以沿用生搬硬套的方法将不利于实际防雷工作的有效性,所以具体问题需结合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

我国桂西石山地区存在雷暴活动剧烈地段,其中澄碧河一东笋的一条35kV输电线路就位于该地区。该处线路多年来频繁遭遇雷击,线路因雷击而发生跳闸现象较为频繁,每年在该处线路出现的雷击跳闸次数约8-9次,直接或间接造成输电不稳定,对线路安全和输电效率造成严重影响,也给该地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考虑如何降低该线路的雷电击杆率后,采用了线路型头部分裂均压式避雷针,对线路进行防雷改造,提升了线路安全稳定性,节省维修、维护成本,具有较强的经济性。

青岛地区220kV和110kV架空线路在2012年第三季度共因雷击跳闸90多起。该地区经研究表明,杆塔的耐雷水平大部分需要超过该处进线段耐雷水平的2/3。在此处线路增设耦合防雷接地地线,实现该线路的防雷功能。经实践检验,耦合地线的安装使得该处线路防雷击效果良好,直接或间接节省大量成本,经济效果良好。

所以,对所有防雷措施,都要综合分析,来评估其防雷是否可靠、经济,用于选择最佳的防雷方法,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风险评估,预测该措施的防雷效果。

总结

综上所示,进行输电线路防雷改造过程中,不仅要正确采用防雷措施,还要评估防雷措施的经济性,充分考虑防雷工程的差异性,降低供电线路的破损率,为不同地区防雷措施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长彧,李瑞明.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评估[J].高电压技术,2011,37(2):290-297.

新能源接入经济性评估方法研究 篇4

随着化石能源日益消耗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呈现出诸多问题。为应对传统化石能源日益紧张的供应形势,多国出台了相关的能源调整策略[1,2],并通过相关的立法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考虑到新能源具有无污染、可再生、施工周期短等优势[3],因此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的方式可以解决目前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但新能源的不确定性、成本高的缺点限制了新能源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经济性进行评估以指导新能源的规划与建设。

鉴于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层次分析法[10]与模糊评估法[11]从定量与定性2个方面构建新能源经济性评估模型。首先通过调研与分析影响新能源经济性的因素梳理出新能源经济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其分成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和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且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又分成定量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和定性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评估经济效益指标和定量社会效益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法评估定性社会效益评估指标;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1 新能源接入经济性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对新能源接入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分析评估,从成本与收益角度进行考虑,并遵从新能源接入经济性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2]梳理出新能源接入经济性评估指标体系。首先从单位发电成本、售电收益、节约能源效益、财政补贴效益、风险成本与单位输送电能效益6个方面构建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然后从环境效益、碳排放效益、减少社会损失效益、提升社会就业率、促进技术升级改造、收入分配效益、行业综合效益和调整能源结构7个方面构建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提升社会就业率、促进技术升级改造、收入分配效益、行业综合效益和调整能源结构5个指标属于定性评估指标,从而得到新能源接入经济性评估指标,如图1所示。

2 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新能源成本高的缺点限制了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因此需对新能源接入的单位发电成本进行评估。新能源的单位发电成本应综合考虑到初始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年发电量和投资回收期等因素[13],因此新能源单位发电成本为:

式中:It为第t年电站的建设成本;Mt为第t年的年运行成本;Et为第t年的发电量;r为资金折现率;n为电站运营期。

新能源接入电网能够实现电能的有效利用,通过售电能够获得一定的售电收益。如式(2):

式中:Sn为新能源安装容量;λn、Tn分别为第n种新能源的功率因素和年运行小时数;μ1为线损率;cs为售电电价。

新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能够有效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以及淡水资源的消耗,因此新能源接入电网可以获得节约能源效益。如式(3):

式中:m1、c1分别为单位发电量的煤炭消耗量和单位煤炭的价格;m2、c2为单位发电量的淡水资源消耗量及单位淡水资源的价格。

为了支持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新能源发电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补偿[14]。根据相关新能源补偿条例可以得到新能源接入所获得的财政补贴效益为:

式中:CCB为单位发电量的财政补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能的安全可靠供应提出新的要求,但由于新能源相对于传统火电具有出力波动性较大的缺点,采用新能源供电时易在负荷端因供电可靠性低造成经济损失,因此需要评估新能源接入的风险成本。风险成本从年利用小时数出发,基于相同的装机容量结合负荷端单位停电所造成损失的历史数据得到风险成本。如式(5):

式中:Thuo为火电年利用小时数;Tnew为新能源年利用小时数。

考虑到大规模新能源外送及我国地域因素,采用特高压输电实现新能源大规模消纳。特高压输电常采用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和特高压交流输电,为选择单位输送电能效益较大的输电方式构建单位输送电能效益评估指标。该评估指标结合输送单位电能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输电线路成本进行计算,得到单位输送电能效益如式(6)所示:

式中:Ss(Et,Es,Ee,ECB)为输送容量为Ss时的经济效益;C(Ss)为特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容量为Ss时的折算建设成本;E(Ss)为输送容量为Ss时的输送的电能。

本文通过±800 kV柔性直流输电和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2种方式实现新能源的外送,通过对比分析2种输电方式所获得的单位电能外送效益,从而决定采用哪种输送方式实现新能源的外送。

3 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3.1 定量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清洁能源大规模外送获得的环境效益如式(7):

式中:分别为第j种新能源单位发电量的SO2、NOx和粉尘排放量[15]。

考虑到新能源具有“零排放”的特点,大规模新能源接入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有效遏制温室效应,获得的碳排放效益为:

式中:Vhuoj为第j种新能源发电量转换为火电发电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Ccarbon为单位二氧化碳排放价格。

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每年因为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疾病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大规模新能源的接入利用,有效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相关社会损失。减少社会损失效益如式(9)所示:

式中:mcoal为单位火电发电量的煤耗量;为单位原煤消耗折合社会损失成本[16]。

3.2 定性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3.2.1 提升社会就业率

新能源接入电力项目的全寿命阶段涉及多个行业[17],主要表现在新能源发电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或采购、新能源发电场的建设及相关设备安装、新能源输电线路建设及发电场和输电线路的运行和维护等。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都能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可以提升社会就业率。

3.2.2 行业综合效益

新能源大规模接入除了为电力企业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外,还对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将这种经济效益以外的作用或影响称为综合效益。此外,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新能源接入开拓了电力企业的盈利空间,对保障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行业综合效益也是新能源接入的社会效益的一部分[18]。

3.2.3 促进技术升级改造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大容量的风电厂、光伏电站快速发展,原有的相关技术及设备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原有设备及技术进行改造或者创新,从而有利于促进技术及设备的升级改造[17]。同时,一些新能源发电厂所处的环境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需要对其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自然灾害的威胁。所以促进技术升级改造也应作为新能源接入的社会效益评估的一部分。

3.2.4 收入分配效益

我国的新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有利于我国资金的跨区转移,进而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通过特高压电网将电能转移到中东部地区有利于实现电费收入,从而将中东部的资金转移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带来收入分配效益。

3.2.5 调整能源结构

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轻我国对石油、天然气等进口能源的依赖。新能源接入不仅能够作为国内优质能源不足的重要补充,还可以大大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对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调整能源结构也应作为新能源接入的社会效益评估的一部分。

4 算例分析

4.1 基础数据

算例选取G省某风电项目作为算例进行计算分析。该风电场装机规模为199.5 GW,设计安装133台1 500 kW的风力发电机组,年上网电量为44 236 5 MWh。工程静态投资为197 294.31万元,动态总投资为204 260.97万元,建设期28个月。

为有效计算该风电接入电网的经济性,提供如下基础数据:风电场的单位装机成本为8 500元/kW,其运行成本约为0.069元/kWh,生命周期年限为20年,年利率为8%;设定单位售电电价为0.38元/kWh;按照国家发改委推荐的数据,火电生产1 kWh电能需要标煤0.36 kg,碳排放量为0.89 kg/kWh,风电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为0.29 kg/kWh;依据国家最新相关修订标准,我国政府对风电企业的补贴约为0.22元/kWh。

4.2 经济效益评估

根据算例中的相关数据,结合式(1)得到风电的单位发电成本为0.461元/kWh,若采用火电厂按照每年发同等电量计算,火电的单位发电成本为0.127 7元/kWh。根据等量发电量计算得到每年的总发电成本:风电为20 393.03万元,火电为5 427.82万元。以此为基础,按照单位售电电价0.38元/kWh计算,可以得到该风电场每年的售电收益为16 809.87万元。考虑到风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不需要消耗化石燃料,其能源成本为0万元,若采用火电进行等量电能外送,需要年均能源成本为11 582.6万元。如果该风电场单位电能获得财政补贴为0.22元/kWh,风电场总共可以获得财政补贴为9 732.03万元,而火电不会获得相应的财政补贴。在相同装机容量下,风火电由于年利用小时数不同,其外送电能存在一定的差值,并结合负荷中心缺单位电能的损失可以得到风电相对于火电的风险成本大约为364.18万元。

假设电源与负荷中心距离为1 500 km,采用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电和±800 kV直流2种输电方式,按照文献[19]中特高压单位输送容量成本计算输电线路成本,并综合考虑发电成本、售电收益、节约能源效益、财政补贴效益和风险成本,得到单位输送电能效益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表1为考虑财政补贴效益,表2为不考虑财政补贴效益。

4.3 定量社会效益评估

根据文献[15]中的相关公式及我国发布的《排污收费标准及计算办法》计算得到单位电量SO2、NOx和粉尘排放量,在发相同电能情况下,火电的环境成本为262.68万元;而风电具有“零排放”的特点,其环境成本为0。按照风火电单位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29 kg/kWh和0.89 kg/kWh,碳排放价格为70元/t计算,采用风电代替火电时将获得碳排放效益为1 857.93万元。按照文献[15]中计算方法与思想,该省采用新能源接入电网时可获得减少社会损失效益为3 258.41万元。

可见该省获得环境效益为262.68万元,碳排放效益为1 857.93万元和减少社会损失效益大约为3 258.41万元,即可以获得定量社会效益大约为5 379.02万元,因此采用风电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定量社会效益,采用风电进行大规模外送时单位输送电能效益如表3和表4所示。其中表3和4分别为考虑财政补贴效益和不考虑财政补贴效益的单位输送电能效益。

从表3可得到在单位输送电能效益方面,在同时考虑定量社会效益与财政补贴效益时,风电要远好于火电;从表4得到在考虑定量社会效益时,即使不考虑财政补贴效益,风电也与火电相差不大,并结合表2得到定量社会效益在其中占有极大比重。可见在传统新能源经济性评估中,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没有考虑社会效益的评估方法存在严重不足,由于忽略了比重值较高的社会效益,不能真实科学地评估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经济性。

4.4 定性社会效益评估

定性社会效益分为提升社会就业率(A1)、行业综合效益(A2)、促进技术升级改造(A3)、收入分配效益(A4)和调整能源结构(A5)。通过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得到定性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通过表5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到定性指标相应的权重向量,如表6所示。

由于目前我国对新能源电力项目经济性综合评价的结果并无统一的衡量标准,借鉴了其他行业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结合电力项目自身特点,建立起新能源发电项目经济性综合评分的标准如表7所示。

结合隶属度的确定方法,运用模糊数学分析方法计算定性指标的隶属度。在确定指标隶属度时,参考相关资料及调查报告结果得出各定性指标的评分等级,从而得出定性社会效益指标的隶属度情况如表8所示。

根据表8的计算结果得到定性社会效益隶属度矩阵为:

根据定性社会效益隶属度矩阵和各定性指标的权重分布得到定性社会效益的模糊评估结果为B=[0.799 5 0.174 5 0.026 0 0]。从模糊评估结果看出,新能源定性社会效益较好。

5 结论

基于新能源的工程实际,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构建新能源接入经济性评估模型,该模型从定量与定性2个角度梳理出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和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定量与定性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能够科学全面的评估新能源接入的经济性,从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从单位发电成本、售电收益、节约能源效益、财政补贴效益、风险成本与单位输送电能效益6个方面构建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从环境效益、碳排放效益、减少社会损失效益、提升社会就业率、促进技术升级改造、收入分配效益、行业综合效益和调整能源结构7个方面构建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能全面评估新能源接入的经济性。

(2)采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进行定量经济性指标的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指标的评估,能够有效解决定量与定性指标评估不兼容的问题,从而为定量与定性指标评估提供借鉴。

(3)通过算例分析表明,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新能源接入经济性差于传统能源接入,如果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能源接入的经济性要好于传统能源接入,说明传统的评估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间接说明了本文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摘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解决传统能源面临的能源供应和环境问题。为了有效指导新能源的规划与建设,建立新能源接入经济性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首先从定量与定性角度梳理出新能源接入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和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分别采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估法进行定量与定性指标的评估。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进行评估分析,验证了该评估模型与方法的有效性。

岳阳市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篇5

岳阳市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介绍了岳阳市地质灾害特征,依据区内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借鉴.

作 者:邹铁牛 尹辉 熊建安 ZOU Tie-niu YIN Hui XIONG Jian-an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410081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年,卷(期):29(2)分类号:P642.2关键词:地质灾害 现状评估 预测 岳阳市

驻华商会评估中国经济:魅力、乐观 篇6

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5》显示,2014年欧洲企业在华的扩张计划出现大幅下滑,而在2015年,欧洲企业在华业务的繁荣和低迷则进一步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本年度不计划扩大在华规模的欧洲企业数量增长至31%,较去年上升了6%,机械、法律和运输、物流和配送行业不扩张在华业务的意愿位列前三位。相反,经营汽车和汽车配件的欧洲企业计划2015年扩大在华的业务规模,该比例高达84%,远高于其他行业。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尽管欧洲企业对未来两年内的增长和盈利所持的乐观态度已降至2011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但他们不会放弃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仍具有投资魅力。

伍德克用“魅力”来形容中国市场的潜力,而“乐观”则成为在华德国和美国商会组织对中国2015经济的普遍认可。

中国德国商会在《德国在华企业商业信心调查2015》报告中称,受经济放缓影响,德国在华企业调低业务增长预期,但看好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报告指出,虽然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大多数在华德企依旧保持营业额和利润的健康成长,并对所在行业的持续发展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报告显示,65%的德国在华企业将新的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如汽车、机械和化工行业,相较于低成本和低技术的行业,德国企业更倾向于以技术为基础的领域。

“中国美国商会的会员企业看好中国市场,但随着中国致力于经济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企业仍需适应中国商业环境不断演变的挑战。”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吉莫曼说,“我们的会员企业了解并能够感受到中国领导层在进行经济平衡和实施改革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在中国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在2015年及之后的日子将会任重而道远。”根据调查,超过60%的企业仍把中国视为全球三大投资重点之一。调查分析发现,会员企业保持乐观态度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增长可持续、国内消费上升、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和城镇化继续推进。

一种电网差异化规划经济性评估方法 篇7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差异化规划设计指导意见》[1]的下发,对电网进行“普遍提高,重点加强”的差异化规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3,4,5],差异化规划设计逐渐用于指导电网规划和改造,以提高电网的抗灾能力和降低灾害损失,但是抗灾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投资的增加,因此必须对差异化规划后的电网进行经济性评估。

常规的电网规划经济性评估方法,有投入产出法[6,7]、成本效益分析法[8,9]、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Cost,LCC)的资产管理分析[10]等,文献[11]基于灾害经济学理论关于抗灾投资效益的“有无对比”计算原理,对电网抗灾投资效益的量化进行了探索。文献[12]针对差异化网架提出了抗灾型指标,分析了其对投资效益的影响,这些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差异化电网经济性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且均是针对常规的电网规划,对差异化规划后的电网并不适用。

本文以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13,14]为基础,结合灾害经济学中“有无对比”的计算原理,提出一种电网差异化规划经济性评估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将“有差异化设计”时的加强成本与“无差异化设计”灾害场景下的减损效益进行对比,在全寿命周期内进行管理,通过经济性量化指标IR,直观地反映电网差异化规划的经济性。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充分考虑了规划后的电网在灾害场景下的特殊运行模式,指标计算简单,对差异化规划后的电网经济性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及其改进方法

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电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指的是电网经济寿命周期内所发生的总费用,其基本模型[15]为:

式中:IC为电网的一次投资成本;OC为电网运行成本;FC为电网故障成本;DC为报废成本。

1.2 改进LCC在差异化规划中的运用

由于差异化设计是要确保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核心骨干网架稳定运行且重要负荷持续供电,故进行差异化规划所需的投资成本分为核心骨干网架的新建成本和对原有电网的改造成本,结合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并进行改进,所有的成本要素只考虑因为差异化设计所新增的成本,主要考虑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不考虑常规的故障成本。故改进后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为:

各差异化成本要素分解结构如表1所示。

提高设计标准,进行差异化规划后,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由于核心骨干网架的稳定运行和重要负荷的正常供电,能够大大降低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造成的损失,即带来差异化效益,也称为“减损”效益,根据灾害经济学中“有无对比”原则,可以定义为“无差异化设计”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计算模型为:

差异化效益构成要素分解如表2所示。

1.3 差异化成本和差异化效益计算方法

对于差异化投资成本,在计算过程中,将所有投资折算为单位线路新增成本与线路长度的乘积:

式中:Ci为第i条强化线路的单位新增成本;li为线路长度。

差异化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按差异化投资成本百分比进行估算。

式中:K1为运行维护比例系数,一般取0.1~0.2。

差异化报废成本也可按投资成本百分比进行估算。

式中:M1为处理成本;M2为残值;K2为报废系数。

对于差异化效益,主要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其中,电力设施抢修费用可用未加强时所需的投资百分比进行估算,即:

式中:K3为灾后恢复系数;CI为不进行差异化规划所需要的投资。

式中:λ3为电力公司的售电电价;λ2为发电公司的上网电价;L为保障的重要负荷数;λ为发电成本;I为重要保障电源非计划停运后重启费用;N重要保障电源数目。

间接效益可以通过与直接效益1个合理比例来计算,即:

式中:k为综合社会影响倍率。

2 经济性评估模型

通过对电网差异化规划成本和减损效益的分析,将成本和效益均折算至全寿命周期末进行比较。折算后总成本:

式中:i为资金贴现率;n为使用年限。

由于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灾害发生在不同的年份,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损效益折算至全寿命周期末的值不同。

式中:j表示灾害发生的年份。

电网差异化规划的收益:

显然,对于确定的差异化规划方案和特定的灾害场景,W单调递减,对W进行分析,有以下3种可能情形:

(1)无论灾害发生在哪一年,即在全寿命周期内无论j取何值,均有收益W≥0。

(2)无论灾害发生在哪一年,即在全寿命周期内无论j取何值,均有收益W<0。

(3)灾害发生在不同的年份,收益W将由正变为负,即当j=t时,W≥0;而j=t+1时,W<0。t表示年份。

情形(1)和情形(2)很明显分别表示差异化规划方案经济可行与不可行,对于情形(3)则需要具体分析。

定义使收益W≥0的年数与使用年限的比值为差异化回收期率,反映在全寿命周期内,差异化效益大于差异化成本的可能性,用IR表示,则:

IR越大,表示差异化规划后,差异化效益大于差异化成本的可能性越大,方案经济性越好,极端情形为情形(1),此时IR=1。

IR越小,表示差异化规划后,差异化效益小于差异化成本的可能性越小,方案经济性越差,极端情形为情形(2),此时IR=0。

至此,将收益W的3种情形用差异化回收期率统一起来,作为评估差异化规划方案经济性的指标。

3 算例分析

通过Garver 6节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主要考虑冰雪灾害的影响,算例数据如表3所示。

文献[16]计算结果显示,重要线路为3-5,2-6,4-6,均为新建差异化线路,其长度分别为20 km、30 km、30 km。

将设计标准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评估时简化认为寿命周期n=35 a,且灾害场景为寿命周期内发生1次30年一遇以上50年一遇以下的冰灾,加强线路正常运行并保障重要负荷,未加强线路均停运。设定资金贴现率i为5%,售电电价λ为600元/MWh,上网电价λ2为300元/MWh,发电成本为150元/MWh,灾害情况下期望停电时间为2 d,发电机非计划停运后重启费用I=30万元/台,K1、K2分别取值为0.15、-0.05。考虑到灾后抢修甚至比新建线路更困难,这里K3取1.2;由于大面积停电的综合影响远远大于停电本身造成的单纯电量损失,故k取值为15;据工程经验,30年一遇单回线路初期投资为104.19万元/km,50年一遇线路投资约为30年一遇投资的3倍,最低差异化投资期率ε取0.5。

由式(4)-(6)和式(12)得到各成本,结果如表4所示。

由式(7)-(11)可计算得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根据式(13)可算得灾害发生在不同年份折算至全寿命周期末的值,部分数据如表5所示。

最后根据式(13),可以得到全寿命周期内,不同年份发生灾害时的收益曲线,如图1所示。将表4和表5的数据进行对比,或从图1可以直观看出:当灾害发生在第23年时,收益W>0;当灾害发生在第24年时,收益W<0。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差异化回收期率。

在灾害场景和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将线路设计标准由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100年一遇线路投资约为30年一遇投资的4.5倍。得到的最终收益如图2所示。

此时差异化回收期率:

比较可得:IR50>IR100,说明将差异化线路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的经济性优于设防标准提高至100年一遇,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因为在文章设定的灾害场景下,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就已经满足规划要求,提高到100年一遇额外增加了投资,经济效益降低。

4 结论

(1)针对在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差异化规划后的电网只有核心骨干网架运行的特殊模式,本文所提方法对全寿命周期成本要素进行了扩充和改进,综合利用了全寿命周期成本和效益成本分析法的优点。

经济执法效果评估机制研究 篇8

1.1 经济执法效果的概念

经济执法效果是指国家经济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执行经济法律规范所产生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符的程度。

1.2 经济执法效果的构成

从动态角度来看, 经济执法效果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制订经济法律, 二是建立健全经济执法机关, 三是经济执法活动, 四是经济执法的结果。四个要素方面的差异及发展变化将会影响到经济执法效果的差异。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组成了经济执法效果。

1.3 经济执法效果的基本特征

经济执法效果具有政治性、法律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等基本特征。经济执法效果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坚持四个标准的统一, 才能科学地评估经济执法的效果。

2 影响经济执法效果的因素

经济执法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活动, 经济执法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其他社会活动的影响, 因而要正确评估经济执法效果还必须正视其他社会活动对经济执法活动的影响。影响经济执法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从实际看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2.1 执法者的素质

执法者素质包括法律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德及文化科技素质、心理素质等, 执法者的法律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执法者对包括经济法律在内的法律的理解, 对法律原意理解的准确性将影响到执法活动能否忠于法律本意, 进而影响到执法效果。

2.2 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包括执法者所在社会的总体执法水平、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执法有无干扰情况等。执法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 其执法活动总是在同其他社会动、其他人的联系中进行的, 因而执法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执法活动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越好将越有利于执法者公正执法, 社会环境越差将越不利于执法者公正执法。

2.3 经济法律体系

在法治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 经济法律体系自身的完备、完善状况对经济执法的效果有着其他因素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说在法治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 经济法律体系越完备, 经济执法的效果就越好, 反之亦反。

2.4 执法监督的力度

执法监督包括内部执法监督和外部监督, 执法监督体系是否完善是经济执法效果的重要保证。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趋向腐败。执法监督的力度强弱直接关系到经济执法效果, 执法监督强将减少执法过错, 提高经济执法效果;执法监督不到位则执法过错将增多, 经济执法效果就会受到削弱。

2.5 执法数量

执法数量包括立案数、破案数、打击处理数、提起诉讼数、判决数等, 在执法环境、执法者素质、人数等不变的情况下, 执法数量越大则执法效果差的案件的绝对数可能增多。

3 经济执法效果的评估标准

经济执法效果评估就是对经济执法的效果好坏、优劣进行估计、估算和评价、评议。经济执法效果如何评估, 在明确了评估对象及内容后, 关键就看评估标准。不同的评估标准就可能有不同的评估结论。评估标准是评估的尺度, 方法论及世界观有差异, 评估标准亦会有差异。

3.1 政治标准

政治标准首先体现在经济执法能否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上, 也就是说通过经济执法能否有力捍卫和巩固国家政权;其次体现在维护政权的统治阶级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上,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基础, 对危害国有资产的打击力度, 体现着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基础的力度;再次体现在维护统治秩序上, 即体现在对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如对扰乱经济行政机关办公秩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渎职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3.2 法律标准

法律标准要求经济执法活动能忠实体现法律的本意, 将经济法律所规定的精神完整准确地反映到经济执法活动中去, 归根结底就是在经济执法中做到公正、文明、严格执法, 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法律标准取决于两方面, 一是法律是否健全与完善;二是人们尤其是执法者对法律理解的准确性。法律不够健全、完善, 或人们尤其是执法者对法律的理解准确性不高, 则不会有很好的经济执法效果。

3.3 经济 (效益) 标准

经济 (效益) 标准现在讲得不够多, 所以在经济执法实践中才会经常出现不计成本的执法现象, 经济 (效益) 标准要求在经济执法中要在讲求法律效益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要求做到用尽量少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换取尽量大的经济执法效果, 即以最低的单位成本追求最佳的经济执法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一定量的投入不变而产出的提高, 以万元效益计则万元办案数增多, 显示经济执法效果的提升。讲经济效益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资源打击经济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立法的滞后性使得在经济违法行为高发时期不能总是依靠现有立法来解决全部经济违法问题, 等、靠、要的做法只能加剧经济秩序的恶化, 影响经济稳定运行, 而用足用活现有的法律资源则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3.4 社会标准

社会标准就是经济执法效果的好坏由社会来评说、通过社会实践来体现。经济执法的对象是经济违法行为, 经济违法行为最主要还是社会原因造成的;经济执法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 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 调查取证需要, 监督执法保障执法公正也需要, 甚至执法者本身亦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才能很好地行使好经济执法的职责;经济执法的结果要由社会来感受。社会标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一是群众对执法的满意度, 如执法力度, 执法的文明、公正情况等;二是群众的经济安全感状况, 如有无安全感, 安全感强还是弱;三是对经济犯罪的控制力度, 如发案率、破案率、抓捕率等;四是社会经济秩序是否井然有序。

3.5 文化标准

文化标准是通过经济执法活动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及文化取向来评估经济执法的效果。排除立法因素外, 经济执法中对法律所体现、追求的文化精神的忠诚程度将影响着经济执法的效果, 如对腐朽文化的打击程度, 对人类精神财富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对前者的打击不力及对后者的保护不力, 则既是对先进文化扶植、保护不力, 又制约着经济执法的效果。

4 构建科学的经济执法效果评估机制

经济执法效果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而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是评估结论科学性的保障。经济执法效果评估机制是依据测度标准对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经济执法工作进行理性分析, 作出科学评估, 以促进经济执法不断深化、效果不断提高的交互作用场。它既包括以静态的形式出现的评估指标体系, 又包括评估活动操作的动态过程。经济执法效果评估机制由三部分组成, 即评估的主体与内容、评估标准 (评估的指标体系) 及如何评估 (评估的程序与实施)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是评估结论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4.1 评估的主体与内容

评估的主体即评估任务的承担者。为保证评估的公正性, 评估主体应在经济执法中具有超脱性与中立性。要由熟悉经济执法业务, 又不与经济执法直接相关的机构来进行。从我国国情来看实现这一要求要分两步走:近期可由相对超脱的国家经济监督机构 (如监察部、保监会、银监会等) 组织实施, 国家经济监督机构既熟悉经济执法业务, 又有协调组织各方面资源的优势;远期可由社会上专业评估机构来进行。评估的内容 (对象) 包括经济执法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经济执法各环节的工作力度、对经济执法要素的协调程度。经济执法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经济执法的产出包括破案数、减少国家经济损失数、追回赃款赃物数等。经济执法环节包括立案、调查取证和执行等。对经济执法要素的协调程度包括对执法人员、经济执法机关、经济执法行为等的协调状况, 即执法要素的使用情况。

4.2 评估标准 (评估的指标体系)

分社会标准与专业标准, 围绕经济执法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经济执法各环节的工作力度、对经济执法要素的协调程度三个方面, 建立评估的指标体系。为此应建立一个参考系, 进行对照, 计算上升或下降的情况, 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对应出执法效果的状况。

4.3 评估的程序与实施

可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宣传发动阶段。通过宣传发动让社会各界了解、支持经济执法效果评估。第二阶段是准备阶段。建立组织机构, 制定计划方案及评估标准, 收集数据资料;可先提出初步意见, 向人大、政协、政法各部门及律师、综合治理等相关单位机构征求修改意见, 逐步完善评估标准。第三阶段是实施评估阶段。可由政法委牵头组织, 落实评估事项。第四阶段是评估总结与反馈阶段。重点是研究分析收集的数据、资料, 形成总体评估报告。

5 建立经济执法效果评估长效机制

评估经济执法效果不是单纯为检验效果而进行的, 最终目的应该是且只能是促进执法效果的提高。为此应将经济执法效果评估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长期坚持下去, 即在构建长效机制上进行探索。

5.1 选择适当区域进行试点, 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经济执法效果评估是经济法学领域内新的课题, 在尚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 有必要选择试点, 积累经验, 为构建科学的经济执法效果评估机制奠定实践基础。在条件成熟时, 以经济执法效果评估代替各种各样的考核检查, 节约社会资源, 发挥社会资源的最大效益, 使经济执法活动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5.2 制定和完善评估的方案及计划

为使整个经济执法效果评估活动有序进行, 有必要在评估开始前制定具体的评估方案与实施计划。方案及计划要明确、具体, 要明确方法、步骤, 每一阶段都要确定并围绕中心开展工作。

5.3 优化评估的指标体系

从理论上讲经济执法效果评估的标准有五个, 五个标准中前三个是基础, 后两个要适当兼顾。但因评估对象有区域性限制, 为此在实践中各地的经济执法效果评估标准在遵守一般规则的前提下会略有差异。关键是如何对以上理论标准具体化,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因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就尤显重要。以法律标准为例, 公正、文明、严格执法可以从准确性方面制定量化标准的指标体系, 从一定时空的错误立案数、错误执行、错误裁决数来历史地分析经济执法效果的变化情况。经济标准的指标体系则可以从万元执法费用支出与办理经济案件数、处理违法人数及追回经济损失量的比例来体现。社会标准的指标体系既要体现在群众对经济执法的满意程度等软指标上, 包括对执法的文明、公正、严格情况的满意度, 对执法效率、效益的满意度上, 也包括经济运行安全感状况;同时也体现在违法率、执行率等硬性指标上。

5.4 健全评估机构

评估机构是评估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具体实施者, 对评估机构的选择关系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问题。评估机构的社会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评估的中立性, 排除干扰, 增强评估结果的可信性。但目前只能采取由国家经济监督部门主导的、适当吸收社会组织参加的方式来进行。由于体制等因素, 长期以来经济执法的很多数据还是保密的, 外界掌握的不够多, 使得目前还不能将经济执法活动评估完全社会化。此外, 由于我国从事社会科学类评估调查的机构都是政府财政拨款的事业性机构, 虽然事业性机构的改革已经开始, 但还未能适应市场对社会科学类调查评估的需求, 现有的社会调查评估机构尚不能适应经济执法评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韩志红.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调控机制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3]韩志红.经济法调整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森林火灾经济价值损失评估探讨 篇9

1 火灾情况

火灾地点位于济源市蟒河林场孔山林区, 林区林地面积0.15万hm2, 栽植侧柏400余万株。2007年5月27日11时许, 因许苗石线高压线落火引起林区火灾, 过火面积约46.0203 hm2。

2 火灾现场调查

2.1 实地调查

采用GPS测量过火面积, 用ArcGIS软件绘图和卫片进行拟合分析, 测算过火区域和面积;在电子地图上用ArcGIS软件在过火区域内等间距均匀布设13个10 m×10 m样方, 把样方西南角点坐标输入GPS, 利用GPS的导航功能现场确定样方位置, 对样方内烧毁树木分树种进行测量调查, 查树木株数, 用测树专用围尺对胸径5 cm以上的树木进行测量;通过观察树木生长状况、抠树皮、折树枝等方法对被烧树木进行活性鉴别;现场调查时对每个样方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树木、地块、过火分界线等拍摄了照片。

2.2 过火林地地类、林龄、面积的确定

经访查, 过火林地大部分树木为1996年栽植的侧柏, 少部分为椿树、构树、榆树、桃树等。经综合分析, 该过火林地被烧毁前应为侧柏幼龄林地, 林龄确定为12 a。将GPS坐标输入计算机用ArcGIS软件绘图, 测出过火面积为46.0203 hm2。

3 火灾经济损失价值分析、计算

3.1 计算方法的确定

该林地位于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林种为特种用途林, 林龄12 a, 已能发挥生态防护功能。该林分树种为侧柏, 综合考虑其既是特种用途林又处于幼龄林阶段的特点, 在价值计算时, 采用重置成本法计算其造林重置成本, 对造林重置成本修正后加上管护费用价值损失和扑火费用价值损失, 作为其直接经济价值损失;参照《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一书中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算的方法计算其生态效益价值, 作为其生态价值损失。

3.2 直接经济价值损失分析、计算

直接经济价值损失包括造林成本价值损失、管护费用价值损失和扑火费用价值损失。

3.2.1 造林成本价值计算

按照重置成本法计算其造林成本价值, 计算年限为12 a。造林成本只计算乔木树种, 对于酸枣、荆条等天然起源的灌木未予考虑。

由于过火后经历了生长季节, 现场鉴定时椿树、构树、苦楝、荆条、酸枣已萌发新株, 因此只能根据调查现状统计现有存活情况, 为了区别与正常的存活, 统计时对新萌发植株仍按烧伤对待记载。

经抽样推算, 过火面积内总株数为238 981株, 其中烧死株数124 255株, 占51.99%;烧伤114 726株, 占48.01%。按树种分, 乔木树种株数为133 825株, 占总株数的56.00%, 其中烧死株数89 556株, 占66.92%;烧伤44 269株, 占33.08%。灌木树种株数为105 156株, 占总株数的56.00%, 其中烧死株数34 699株, 占33.00%;烧伤70 457株, 占67.00%。各树种中, 侧柏、椿树分别占66.65%和17.19%, 合计占乔木树种的83.84%, 构树、桃树、榆树、苦楝这4个树种共占乔木树种的16.16%;侧柏、椿树2个树种造林成本差别不大, 所以以侧柏的重置成本来计算过火林地的重置成本。

依据目前市场行情分析得出该类型侧柏造林成本为14 725元/hm2, 详见表1。

资金的投入是具有时间价值的, 运用重置成本法计算林木价值时, 充分考虑了造林投入的时间价值, 计算公式为:

式中:En—林木资产评估值, K—林分质量调整系数, Ci—第i年投入的实际成本, n—林分年龄, p—利率。

在利用上式进行计算时, 过火林地的林分生长正常, 所以K取1.0;Ci包括造林成本和管护费用;n为确定的侧柏林龄12 a;p值对计算结果影响比较大, 按照评估方法中合理利率的确定,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确定通货膨胀率、纯利率和风险利率, 最后得到合理利率, 一般应取4.0%~5.0%, 最高不超过6%为宜。在实际应用中, 投资回报率至少应等于林业行业平均投资回报率。2006年建设部公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 营造林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 (融资税前指标) 专家调查结果为10%, 行业测算结果为8%;综合考虑以上两点, p值按合理利率来确定, 取最高值6%, 计算出造林成本价值为1 307 223元

3.2.2 管护费用价值分析、计算

造林后对林地的投入费用主要是林地管护, 根据蟒河林场对过火林地的实际管护情况, 该林地需要1名管护人员, 每名管护人员每年工资及福利按15 000元计算, 再考虑到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的1 000元间接费用, 则管护费用为16 000元/a。由公式 (1) 可计算管护费用价值为203 520元。

3.2.3 扑火费用价值分析、计算

扑火费用包括人员用工费、车辆使用费、扑火设备折旧费3项, 按现值法计算扑火费用共计6 900元, 其中, 人员用工费4 000元 (按50人次, 80元/人次计算) , 车辆使用费用2 400元 (按8辆, 300元/辆计算) , 扑火设备折旧费500元。

3.2.4 直接经济价值损失分析、计算

由于过火面积内还有存活株数, 所以不能把造林成本价值直接作为直接经济价值损失计算, 而要对存活株数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 估算其所占比例, 对造林成本价值进行折算后作为其损失价值。

从现场看, 过火林地内没有完整无缺的树木存在, 除烧死树木外, 大部分树木的烧伤程度十分严重, 其树木生长势及防护功能均受到很大程度影响, 所以对烧伤树木的保留价值按原有的1/3计算。在乔木林中, 烧死株数占66.92%, 烧伤株数占33.08%。则可以计算出损失折算百分比为88.97%

管护费用、扑火费用是一次性投入, 不存在保留价值, 所以这两项费用价值不进行折算, 直接计入经济价值损失。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 可以得出过火林地直接经济价值损失为:

造林成本1 307 223元×损失折算百分比88.97%+管护费用203 520元+扑火费用6 900元=1 373 456元。

3.3 生态效益价值损失分析、计算

主要参照由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具有较高权威性的《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 (2007年) 中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及有关参数分析、计算。

3.3.1 生态效益价值分析、计算

参照《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 经计算得出12 a生的侧柏林分每公顷每年各项生态防护效益为:涵养水源价值:29 519元/hm2·a;保育土壤价值:36元/hm2·a;固碳制氧价值:7 602元/hm2·a;营养物质积累价值:236元/hm2·a;净化大气环境价值:5 257元/hm2·a;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10 000元/hm2·a;森林游憩价值:14元/hm2·a。

过火林地周围农田较少, 故森林对农田防护价值予以忽略不计。过火林地位于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仅有蟒河林场工作人员在此居住, 所起的节能减排效能也微乎其微, 在此亦予以忽略不计。

由火灾现场情况可以断定其过火前林分生长正常, 则计算生态效益价值如下:

涵养水源价值:46.0203 hm2×29 519元/hm2·a=1 358 464元/a;保育土壤价值:46.0203hm2×36元/hm2·a=1 657元/a;固碳制氧价值:46.0203 hm2×7 602元/hm2·a=349 846元/a;营养物质积累价值:46.0203 hm2×236元/hm2·a=10861元/a;净化大气环境价值:46.0203 hm2×5 257元/hm2·a=241 928.7元/a;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46.0203 hm2×10 000元/hm2·a=460 203元/a;森林游憩价值:46.0203 hm2×14元/hm2·a=640元/a;共计2 423 600元/a。

3.3.2 生态效益价值损失折算率分析、计算

因过火林地内仍有存活烧伤树木和新发植株, 所以不能简单的把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当作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损失, 而是应该分析残留、新发树木所占比例及其对林地生态效益发挥的影响程度, 计算一个合理的折算系数, 对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折算后作为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损失。

由现场情况看, 过火面积内大部分乔木和灌木已被烧死, 其余部分也已烧伤。仅有榆树和桃树由于冠幅较大、林下可燃物较少所以烧死株数相对较少;萌发性强的椿树、构树、苦楝、荆条、酸枣, 经过了一个林木生长季节, 可看到大量新发的植株, 统计时新萌发的植株按烧伤进行记载。

按样方抽样计算, 乔木树种烧死株数占66.92%, 烧伤株数占33.08%;灌木中, 烧死株数占33.00%, 烧伤株数占67.00%。从各树种情况看:侧柏烧死株数占91.69%, 烧伤株数占8.31%;椿树烧死株数占10.80%, 烧伤 (存活) 株数占89.20%;构树烧死株数占24.73%, 烧伤 (存活) 株数占75.27%;桃树烧死株数占28.57%, 烧伤株数占71.43%;榆树烧死株数占22.12%, 烧伤株数占77.88%;苦楝烧死株数占0.00%, 烧伤 (存活) 株数占100.00%;酸枣烧死株数占36.06%, 烧伤 (存活) 株数占63.94%;荆条烧死株数占3.70%, 烧伤 (存活) 株数占96.30%。由于烧伤树木仍能维持部分生态防护功能, 加之椿树、构树、苦楝、荆条、酸枣等具有较强的再生萌发性, 烧死后第二年已萌发新株, 从样方抽样概率上降低了对树木烧死所占比例的统计数据。在确定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折算率时, 对这一因素应予以考虑。

综合上述因素, 乔木树种生态效益损失折算率为:

烧死株数占66.92%+烧伤株数占33.08%×2÷3=88.97%

灌木树种生态效益损失折算率确定为:

烧死株数占33.00%+烧伤 (存活) 株数占67.00%÷3=55.33%

过火林地生态效益损失折算率为:

乔木树种生态效益损失折算率88.97%×乔木树种所占比例56.00%+灌木树种生态效益损失折算率55.33%×灌木树种所占比例44.00%=74.17%3.3.3生态效益价值损失计算

过火林地的生态效益价值损失为:1 797 564元/a

4 结果与分析

参照《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中的参数与方法计算, 以及保护区有关数据, 经分析计算可知:济源市蟒河林场孔山林区“5.27”森林火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 373 456元, 其中造林成本损失价值1 163 036元, 管护费用损失价值203 520元, 扑火费用损失价值6 900元;生态效益价值损失为1 797564元/年, 其中涵养水源损失价值1 007 551元, 保育土壤损失价值1 229元, 固碳制氧损失价值259481元, 营养物质积累损失价值8 056元, 净化大气环境损失价值179 439元,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341 333元, 森林游憩损失价值475元。

对以上结果, 与按照征占林地的植被恢复费补偿标准差价法计算出的过火林地价值损失进行对比。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财政[2002]73号) 文件规定, 征占林地的植被恢复费补偿标准宜林荒地2元/m2, 特用林地8元/m2, 按两者之间的差价, 再考虑过火林地价值损失的折算率, 可得出火灾经济价值损失为:差价6元/m2×46.0203 hm2×10 000×74.17%=2 047 995元。

由差价法计算出的火灾价值损失大于计算出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效益损失, 但又小于两者不考虑年份的相加之和。对此, 建议在对火灾价值损失评估结果的实际应用时, 除对直接经济损失予以考虑外, 还要考虑生态价值损失的补偿。

摘要:采用重置成本法, 使用GPS、ArcGIS软件等, 对济源市蟒河林场孔山林区“5.27”森林火灾经济价值损失进行评估, 孔山林区“5.27”森林火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 373 456元, 每年生态效益价值损失为1 797 827元。

木材经济价值评估的实证指标 篇10

关键词:木材,经济价值,评估,实证指标

一、与木材相关的知识

在林业生产中我们经常把木材统分为软材和硬材, 在使用中对许多木材经常统称为硬杂和软杂。这四种称谓的真正含义取决于生产中的来源。由于针叶材材质一般较软, 生产上又称软材。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针叶材如落叶松等, 材质还是坚硬的。由于阔叶材一般材质较硬重, 又称硬材。生产上由于阔叶的种类繁多, 统称杂木。其中材质轻软的称软杂, 如杨木、椴木、楸木、白松木等;材质硬重的称硬杂, 如柞木、桦木、曲柳等。

在评估木材时, 常用俗名, 如柞木, 椴木, 楸木、水曲柳, 究竟有无统一的商品材名称?回答是“有”。木材作为生产和加工利用上的一种商品, 其名称必须统一。林业部曾划定商品材树种名称26个, 随着生产的发展, 开发利用的树种日益增多, 为此各地在原有26个商品材名称的基础上, 已发展和扩大到200余个, 延续至今, 仍在发挥较大作用。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将生产中已提供的近800个商品材树种归为241个商品材类, 分别给予商品材标准名称。每个商品材标准名称中, 相应地列出了树种的标准名称和俗名及拉丁学名, 作为国家的木材基础标准之一在全国统一执行, 所以说, 中国的商品木材是有统一的商品名称的。

商品材与商品材树种是有区别的, 前者为类, 包括一个或几个, 甚至同科不同属的商品材树种或同科同属的所有商品材树种如“栗木”包括壳斗科栗木属中所有商品材树种, 后者仅指商品材树种中的一种, 两者不能混淆。

中国林业生产中常用的已有近800个商品材树种, 归为241个商品材类, 并把这241个商品材根据材质优劣、储量多少和提高发展利用等原则划分为五类, 即一类材, 二类材, 三类材, 四类材, 五类材。常用的如下:

一类材:红松, 柏木, 红豆杉, 香樟, 楠木, 擦木, 格木, 硬黄檀, 香红木, 花榈木黄杨, 红青刚, 山核桃, 核桃木, 榉木, 山楝, 香桩, 水曲柳, 梓木, 铁力木, 玫瑰木、椴木。

二类材:黄杉, 杉木, 福建柏, 榧木, 鹅掌揪, 梨木, 槠木, 水青冈, 麻栎, 高山栎, 桑木, 枣木, 黄波椤, 白蜡木、榆木。

三类材:落叶松, 云杉, 松木, 铁杉, 铁刀木, 紫荆, 软黄檀, 槐树, 桦木, 栗木, 木荷, 槭木。

四类材:枫香, 桤木, 朴树, 檀、银桦, 红桉, 白桉, 泡桐。

五类材:拟赤杨, 杨木, 枫杨, 轻木, 黄桐, 冬青, 乌柏柿大。

二、木材的特征及其含义

(1) 异常着色 (Abnormal Stain) 。指因真菌而引起的任何木材变色。通常在板面上见到的是黑色线条。 (2) 气干板材 (Air-Dried Lumber) 。指板材暴露于空气而干燥的板材, 这类干燥通常在储木场进行, 而且不涉及人工加热。 (3) 树皮斑块 (Bar K Pocket) 。指板材表面含有树皮状斑块, 但该斑块并不延伸至板材的侧面。 (4) 木材腐朽 (Decay) 。木材腐朽是指因真菌侵入而导致木材内部组成发生变化。 (5) 木材变色 (Discoloration) 。指原木过度暴露于阳光使其颜色发生变化。 (6) 疏松树节 (Encased Knot) 。当某一树节与其周围生长轮不连结在一起时, 该树节被称为疏松树节。 (7) 生材 (Green Lumber) 。指刚刚锯切下的木材。 (8) 窑干板材 (Kiln-Dried Lumber) 。指在干燥窑里用人工加热的方法而干燥的板材。 (9) 物质条纹和斑点 (Mineral Streaks and Spots) 。在硬枫和锻木中常会见到一些深色木材着色, 这就是所谓的矿物质条纹和斑点。在无疵的锯切木板中, 这类矿物质条纹和斑点, 或类似性质的条纹和斑点是允许存在的。但是。很多树种如硬枫一等和二等及锻木主要等级对板材表面着色都有限制条款。另外。无疵的锯切木板不能有任何含树皮的矿物质条纹。 (10) 髓心 (Pith) 。髓心指位于原木中心部位疏松的小圆柱。 (11) 干燥而引起的裂纹 (Season Checks) 。指木材因干燥而产生穿越若干年轮的开裂。无疵的锯切木板里已不允许有这类裂纹存在, 除非这些裂纹延伸很浅。但在坚实型锯切木板里, 如果这类裂纹不影响锯切木板的强度是允许存在的。 (12) 轮裂 (Sha Ke) 。年轮与年轮之间而出现的开裂称为轮裂。 (13) 结实的树节 (Sound Knot) 。指不含树皮或腐朽的硬树节。 (14) 木材开裂 (Split) 。指木细胞撕开而导致的木材分裂。 (15) 板材边角缺陷 (Wane) 。该缺陷指板材边角含树皮或缺少一部分木材。 (16) 板材变型 (Warp) 。指板材表面上的各种变形, 包括弓形凸起、弯曲、杯状变形、扭曲或若干种变形的组合。

三、木材的尺寸检量

材长以米单位, 量至厘米, 不足1cm的舍去;直径以厘米为单位, 二进制, 不足1cm的舍去;宽度和厚度以毫米为单位, 不足1mm不计;材积以立方米为单位。

(一) 原条的尺寸检量

1. 长度检量:

从大头斧口 (锯口) 量至梢端直径6cm处止, 1m进位, 不足1m的, 由梢端舍去, 经舍去后的长度为检尺长。大头或小头打有水眼的, 应除去水眼检量长度。

2.直径检量:离大头斧口 (锯口) 2.5m处检量, 以2cm进位, 不足2cm时, 凡足1cm进位, 不足1m的舍去, 经进舍后的直径为检尺径, 如用卡尺检量, 以长短径的平均数经进舍后为检尺径。

(二) 有缺陷时的尺寸检量

1. 检量直径与有节子, 树瘤等不正常现象时, 应向梢端方向移至正常部位检量。

如直径检量部位遇有夹皮、偏枯、外伤及节子脱落而形成的凹陷部位, 应恢复其原形检量。

2.大头劈裂, 不论是否脱落, 其中所余最大一块断面厚度 (进位尺寸) 相当于检尺径的不计;小于检尺径的, 应扣除到相当于检尺径的长度, 重新确定检尺长, 但原检尺径不变。劈裂长度自2.5m以上的, 其检尺径仍在离尺头2.5m处检量, 以脱落的, 以其长短径的平均数, 经进舍后为检尺径, 原检尺长不变;未脱落的, 仍以原直径 (扣除裂隙后的直径) 经进舍后为检尺径, 检尺长度按上述规定扣除。

(三) 原木的尺寸检量

1.长度检量:如量得的实际长度小于原木标准规定的检尺长 (简称长级) , 但不超过负偏差, 仍按标准规定的检尺长度计算;如超过负偏差, 则按下一级检尺长计算。 (1) 锯口偏时, 应取大小头两端断面之间相距最短处取直量。 (2) 伐木时根部大头斧口砍痕, 如该断面的短径, 经进舍后不小于检尺径的, 材长自大头端部量起, 小于检尺径的, 应让去小于检尺径的长度。兜部砍成尖削的, 材长应自斧口上缘量起。 (3) 靠近端头打有水眼的原木, 应让去水眼内侧至该端头的长度, 再确定检尺长度。

2. 直径的检量:

通过小头断面的中心, 先量短径, 再通过短径的中心垂直量取长径 (带皮者去皮厚) , 如短径不足26cm, 其长短径之差自2 cm以上, 或短径自26 cm以上, 其长短径之差自4 cm以上者, 以其长短径平均数, 经进舍后为检尺径 (简称径级) ;长短径之差小于上述规定者, 均以短径经进舍后为检尺径。检尺径以2cm为一个增进单位, 实际尺寸不足2cm时, 足1cm增进, 不足1cm的舍去。 (1) 原木小头下锯偏斜量取检尺径时, 应将尺杆保持与材长成垂直方向检量。 (2) 小头因打水眼而让尺的原木, 或者原木的实际长度超过检尺长, 其检尺径仍在小头端面量起。 (3) 小头断面有外夹皮的, 检量检尺径须通过夹皮处时, 可用尺杆横贴原木表面检量。 (4) 双心材, 三心材以及中间细两头膨大的原木, 其检尺径均在树干的正常部位 (最细处) 量取。 (5) 双桠材的两个干杈, 如在同一检尺长范围者, 以较大一个断面量取检尺径;不在同一检尺长范围者, 以较长干杈的断面量取检尺径。另一个分杈按节子处理。 (6) 两根原木干身连在一起的, 应分别检量尺和评定等级。

(四) 锯材的尺寸检量

1.长度检量:沿材长方向检量两端面间的最短距离。实际材长小于标准长度, 但不超过负偏差, 仍按标准长度计算;如超过负偏差限度, 则按下一级长度计算, 其多余部分不计。

2. 宽度和厚度检量:

在材长范围内除去两端各15cm任意无钝棱部位检量。板材厚度和方材宽、厚度的正、负偏差允许同时存在, 并分别计算;板材实际宽度小于标准宽度, 但不超过负偏差时, 仍按标准宽度计算, 如超过负偏差限度, 则按下一级宽度计算。

上一篇:专业地位下一篇:中考思想品德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