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遗忘的角落

2024-09-10

关注遗忘的角落(精选十篇)

关注遗忘的角落 篇1

关键词:学困生,师生关系,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他们体验不到成功、进步的愉悦, 无法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结果出现恶性循环, 学习成绩受到了影响, 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 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在参加学校转化“学困生”课题研究后, 我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上积累了一些经验, 下面就如何转化“学困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的基础

大家知道, 一旦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 他们就不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从而影响自己学习的效率。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教师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上课充满激情, 对学生一视同仁, 特别要尊重和关爱“学困生”。对待“学困生”, 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接触, 多参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并参与交流, 发现消极情绪要及时找其谈心, 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同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修养, 身体力行, 为人师表, 用人格魅力去吸引他们, 感化他们。那些“学困生”非常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呵护, 由于自卑心理沉重, 便怯于接近教师, 更羞于讨教问题。

二、获得成功的愉悦是转化的动力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 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如此, 但是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思维上有严重的惰性,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教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学习意志,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 以非智力因素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 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 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 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感, 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教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例如, 在小组合作中指定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表意见, 这样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能注意收集各种信息, 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促进学习的兴趣。他们的作业差错率往往很高, 教师批改作业时, 不要一看到答案不对就打×, 应分析思考的过程是否正确, 是否合情, 指出对的部分, 划出错的地方, 待其订正后, 再给予评分。如果订正对了, 还可以打优给予鼓励。

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是转化的阶梯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困生”进步的重要方式,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它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 以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它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要解决的教学任务, 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小组合作的方式能使他们积极大胆地进行交流, 吸纳别人的意见, 补充自己的不足, 完善自己的思路, 创设出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品尝成功的机会, 激发学习的动力, 展示自己的特长。合作学习中的交流探讨动手动脑, 更有利于促进他们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最终实现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实现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被遗忘的角落 篇2

看不出来,每次答错问题后都平静坐下的沈嘉,竟会有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 “还记得那次英语演讲吗?没人知道我鼓了多大勇气,花了多少心血,没人知道我在台上的紧张与焦虑。也许我真的很差,可我只祈求有一点掌声,然而没有,什么也没有。我就那么没用吗?……” 我开始由惊讶转为不安,只是掌声而已,为什么会如此吝啬给予?谁都知道沈嘉那次的演讲出人意料的精彩,而这一切难道可以只归结为,我们这个沉闷的班级并没有鼓掌的习惯吗?我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信已到了尾声。 “……今天,是我的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孤独的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向大家告别,或许我会转学,或许不会再上学了,总之,这个讨厌的身影会从大家眼前消失。” 信读完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在这寂静下又分明有一股激荡的暗流,那是每一颗心灵的震撼。 班长站了起来:“老师,我们会找她回来,我们知道该怎样做。”是呀,谁都知道该怎样做,可似乎谁都忘记了去做,敏感的沈嘉用她的伤口提醒了我们:每个成员都要融合到集体中,不该成为遗忘的角落

关注被遗忘的角落 篇3

背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西堡镇有很多人远赴他乡打工、做生意。这些人的足迹遍及西藏、四川和青海省玉树、果洛、黄南、海北、海西、西宁等地。特定的人口流动,给当地学校带来日益关注的教育难题,那就是留守学生居多、单亲家庭学生上升。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及探索,笔者就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以引起社会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重视。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心理表现

根据《西堡学校单亲家庭学生基本信息》统计数据显示:父母离异、家庭解体是造成单亲家庭学生上升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父母亡故。由于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单亲家庭学生造成严重的、复杂的精神危机,并严重威胁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这些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良表现,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情形:

(一)自卑心理

单亲家庭学生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感受不到温馨的家庭温暖,接受不到家庭正常的教育。因此,在跟同龄人的对比中,他们的心灵受到重创,心理上失去平衡而形成一定的压力。这些学生在痛苦中学习,在烦恼中成长,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大多产生一些悲观、消极情绪,心事重重,行事倦怠,没有奋斗目标。如本校七年级学生丁某、樊某等,从小母亲就离开了他们,“妈妈”一词在他们嘴边消失。过早的失去母爱,家庭生活的艰辛,再加上父亲或临时监护人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缺乏自信,产生了不如别人、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二)失落心理

家庭结构变化、父母离异、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使他们产生诸多疑虑:为什么我只有爸爸或妈妈?为什么以前的快乐生活一去不复返?这种失落感使他们变得抑郁寡欢、多愁善感、冷漠与封闭,对未来一片迷茫,继而开始躲避家庭教育,充满脑子的不是对学习、人生的思考,不是对玩的好奇,而是无数的疑虑、茫然和伤害。他们体验到的是悲哀、不安全、被遗忘等失落心理。像本校七年级学生窦某某就是典型一例。父母离异后,她跟其父生活,但后来其父再婚,她不愿随父生活,于是跟奶奶住在了一起。自此后,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其它同学交往,甚至有意躲避自己的父亲,怕受到伤害。

(三)恐惧心理

父母离异后的恩怨情仇、矛盾冲突,无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创伤,并由此产生对整个社会及周围人们的不信任和怀疑,于是似乎觉得在他们的周围始终有危险存在,恐惧心理与日俱增。去年初三毕业的张某同学,四岁时父母离异,在跟父亲一起生活时,父亲给她讲她母亲的种种不是,而当她有一段时间跟母亲生活时,母亲又给她说她父亲的各种不是。结果,这位女孩子父母谁都不信,甚至连自己的老师也不信任。笔者曾跟她聊天时,她坦言自己觉得生活在一个周围布满危险的环境中,恐惧不安,她害怕周围的一切。这种恐惧心理的滋生,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四)早恋心理

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家庭解体,单亲家庭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亲情与温馨,缺少了应得到的呵护与关爱。为了弥补亲情的缺憾,使心灵得到充实,使孤寂得以慰藉,于是乎把情感希望寄托在异性同学身上,希望在异性那里得到愛和曾经拥有的快乐。如本校学生樊某某,自小父母离异后,她跟其父一起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刻意打扮自己,跟男同学有异常交往。我们也承认,这种朦胧情感的产生实际上是每一位学生进入青春期时的一种正常现象,而对于单亲家庭学生来说,表现尤为突出。这种朦胧情感产生后,如果不加以正确、正面引导,那么必然会导致这些同学沉溺于和异性的交往,产生不现实的美好幻想,影响学业,影响成长。

二、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教育中存在的普通问题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所以单亲家庭孩子的被监护人或是单身父亲或是单身母亲,或是再婚父母,或是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在家庭教育方面常常表现出:1.“溺爱”。这是由于单身父母为了弥补心理的愧疚而采取娇惯、宠爱行为,给予物质上的充分满足,而忽视精神上的引导和管教。2.“厌弃”。有些单身父母视自己的子女为一种包袱,重则打骂,轻在寄养。3.“无暇顾及”。在西堡村的单亲家庭学生中,有80%的单身父母都在外地经商或打工,多则一年两次,少则多年一次,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

(二)学校教育缺少关注

在农村学校,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一方面缺少共识性的关注,另一方面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不深入。有的班主任老师对本班单亲学生信息一概不知,有的老师将单亲学生的不良心理当作错误批评,有的老师对单亲学生不信任,失去了信心,从而加重了单亲学生的压力。

三、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对策探索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爱和责任,对于单亲家庭孩子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有责任去管理他们,有责任去关爱他们,使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建立单亲学生档案

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学生人数;作为班主任,必须熟悉掌握单亲学生家庭基本情况,产生单亲的原因,单亲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行为,以及不良心理表现;作为教师,必须熟知任教班级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掌握了这些学生的基本信息,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

(二)亲情化管理

西堡学校就有教师跟单亲学生结对的举措。教师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可以补偿这些学生的亲情缺失,使他们感受学校、班集体的温暖,逐渐化解他们内心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其次创造和谐快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加强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呼唤自信心,矫正不良行为,做到不厌弃、不责备、不用过激的言行去伤害,使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他们干涸的心灵会滋润,他们内心的灯会点亮。

(三)家校联系制度

教师对单身父母也要宣讲对单亲学生的教育方法,告知他们尽量忘却婚姻带来的痛苦,努力控制消极情绪,和孩子一起坚强地面对生活,同时也让单身父母都要有责任意识,教育子女是他们应尽的义务,而不应由于家庭解体而消失;其次,让单亲父母懂得精神鼓励的重要性,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被遗忘的角落 篇4

她总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因为学习成绩不好, 她在班里一直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仿佛被遗忘在那个角落里了。

又到开运动会的时间了, 班长拿着比赛名单稿, 在班里急寻参赛人员。由于班上的同学们一直都埋头苦干拼成绩, 根本抽不出时间去做运动, 所以一个个你推我让, 不报名。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让梦参加, 她的体育非常棒, 一定能为我们班取得好成绩的。”这时, 大家才注意到了在角落里沉默不语的梦。

大家一拥而上, 全部都跑向那个角落, 一个个问长问短, 热情无比, 把梦吓了一大跳, 他们都叫梦去参加比赛。

于是, 梦在大家的鼓动下, 参赛了。她不负重望, 在跳高比赛中, 就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围着梦, 跳啊, 蹦啊, 把她举得高高的, 梦高兴极了, 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变了, 她被大家注意到了, 而且是绝对的焦点。紧接着, 在200米比赛中, 大家全都站她身后为她加油, 希望她再接再励, 梦再一次获得了第一名, 这时, 大家对梦更加热情了。在4x100中……

因为梦的努力, 班级捧回了一张又一张金灿灿的奖状。

此时的梦, 简直被同学们奉若神灵, 大家对她都很亲热。连平时从未交流过的同学, 也都跑过来与她闲谈, 聊天……她们一起笑、一起嬉戏, 一切仿佛如此美好。这是梦到这个班以来, 头一次这么开心, 这么快乐。

但快乐总是短暂的, 在运动会后, 同学们再次投入到了紧张而繁忙的学习中。于是, 再没有人和梦一起谈笑, 一起聊天了。

梦再次被遗忘了, 被遗忘在那个角落。

一阵风吹来, 吹掉了那金灿灿的奖状, 梦也随着那阵风走了———她转学了。但大家仍然在埋头苦干, 没有人注意到那个角落已空了。

又是一次运动会, 班长又拿着比赛名单稿。发愁地向那个角落望了望……

被遗忘的角落 篇5

一天晚上,月黑风高,我正在柔软的床上熟睡时,窗子被大风吹开了那两窗户重重地摔在了墙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被惊醒了。突然我发现了一个人,他穿着黑色的夜行衣,手上带着灰色手套,背上背了一个大包,那熟悉的身影一看就知道是主人的好友――妙妙空手儿。只见妙妙空手儿将我床边的一个“大铁箱子”打开了,并从里面拿了什么东西放在背包内,我正想上前阻止,可他却冲我的肚子狠狠地踢了一脚,我疼痛万分,眼巴巴的看着妙妙空手儿从窗子逃走了。

第二天早上,主人来到我的房前时发现保险箱中的几百万美金和一张地契不见了,他恼羞成怒,冲我拳打脚踢。最后把已皮开肉绽的我拎到门口,愤怒的向我咆哮道:“我对你这么好你却不好好保护我的财产我留你何用!”话音刚落,主人就叫我扔到了街上。

当我正要离开这冷酷的世界时,一个男子出现了,他抱起我就往宠物医院跑去,我冰冷的心一下子温暖了。男子见我已经痊愈,便把我买到了马戏团,在马戏团我努力跳过火圈翻过单杠赢得了观众一致好评,可好景不长,一次表演驯养员的辫子抽到我我的脚跟我一下子失去了知觉刚想跳过火圈火就一下子蹿到了我身上。工作人员拿一盆水救了我,可接着就把我放进了一个盒子扔到了一个角落里。

被遗忘的角落 篇6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性与性别研究领域展开了一场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论争,毫无疑问,折射在作品中的自然和建构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直以来女性主义艺术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它决定了学者怎样为作品在历史中定位。3传统女性主义艺术史认为以芝加哥的《晚宴》为代表的70年代的女性艺术都是强调女性生理的本质特征,而忽略了一些作品的复杂性,例如《女人之家》通过复杂化自然与建构的主体之间的界限很巧妙地引发了人们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关注,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70年代的女性艺术。“女人—家”这个题目本身对于性别角色的探索意在使自然与建构的意义之间的严格的界限变得混乱。一方面,“女人—家”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自然主义的,因为它提倡一种为女性保留的空间即根据与男人的不同来定义女人。另一方面,它又揭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某种限制,所以它又具有社会主义的意图,《女人之家》所要质问的便是父权制下人们对于女性与身体、自然、家庭之间联系的态度。

知晓《女人之家》复杂的内容、良好的公众反应后人们不禁疑问为什么这么一件早期的作品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兴趣和关注。造成这种忽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它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展览关闭后大部分的作品都被毁掉了,现在的学者很难进行参观或重新体验在此上演的各种表演,因此很难想象它对于艺术家及观者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记载,好多观者都被感动的痛哭流涕。此外由于许多作品都是由几个艺术家合作的并没有单独标明作者的名字因此也很容易被忽视。最后,《女人之家》的创作时间较早,当时的批评语言还无法处理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复杂问题。其实,相较于《晚宴》,《女人之家》仅仅是引起较少的争议、关注和不和。

从启蒙运动开始,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就不断被塑造为圆满的家庭女神。“幸福家庭主妇”是流行于美国50、60年代并被千百万妇女效仿的典型女性形象,而《女人之家》正是对这个神话的解构。事实上,對这种角色的广泛的反对早在1963年贝蒂·弗里丹(BettyFriedan)的《女性奥秘》出版时就已深深扎根在美国社会中。她在书中揭露了在“女性的奥秘”所笼罩下千百万美国家庭妇女的无名痛苦,主张妇女突破传统角色的局限,争取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该书改变了一代美国妇女的生活,被视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女人之家》的创作深受这本书的影响。4

《女人之家》是在一所有75年历史的废弃房屋里创作的,房子由于多年失修各项基本设施都已废弃,修理工作让许多艺术家承担了一向为男人所承担的工作—很少有女人会干力气活或天天与五金器具打交道。在房子渐生变化的同时学生们自己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艰难的修复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绪也渐渐清晰。虽然当时的美国还是形式主义艺术的天下,但她们决定以自己作为女性和家庭生活的经验为主题,建立一些房间和作品。5

当代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Bulter)在《性别麻烦》一书中提出“性别操演”理论,认为重复和拙劣模仿的行为揭露了社会角色的建构的特点。6巴特勒主要探讨的是通过对男同和女同的模仿特别是通过扮装所导致的对异性恋的颠覆,但她的观点在此也可以引用。《女人之家》破坏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的家庭妇女的期待,通过对这些期待的重复模仿指出她们具有某种被指定的角色,这种角色具有表演性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持续这些角色所必需的表演。

观众进入房间的一刹那就会发现关于家庭生活的性别期待无处不在。表演艺术《阳具与阴部》(CockandCunt)是由芝加哥编剧,菲斯·瓦尔丁(FaithWilding)和詹尼斯·莱斯特(JaniceLester)来表演的。这件作品探讨了基于生理差异而建构的性别角色。就像题目所指示的那样,她们所带的巨大滑稽的生殖器分别标明了两个人物的性别。下面是他们之间简短的对话:

她(在洗盘子):你要帮我洗盘子吗?

他(震惊):帮你洗盘子?

她:对啊,它们也是你的盘子!

他:但是你没有阴茎啊!(抓起阴茎并用力晃动)

她:要那个干什么?

他:有阴茎意味着不用洗盘子。你只有阴部,意味着你要洗盘子。

她(看着阴部):阴部上没这么说。

他(指着她的阴部):愚蠢,你的阴部是圆的,看起来像盘子。因此你只能洗盘子。我的阴茎又长又直又硬,意味着可以像枪或导弹一样发射。这一点每个人都能看到!(向每个方向晃动阴茎) 7

这个对传统家庭角色的戏仿指出了基于身体的社会建构。当他用女人缺乏阴茎来评判她必须洗碗时,她抗议道这种要求并没有写在身体上。他因此捏造了伪科学的原因并尝试使其自然化:“圆的=盘子,长的=导弹”。对于女人和盘子之间关系的质疑与《晚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晚宴》中盘子直接象征了女性的生殖器。女性天生的身体条件使她们被强迫地定义为家庭主妇。就像朱迪斯·巴特勒所指出的那样“为了坚持,权力必须被重申,这个作品预示了这种权力重复的必要性并彻底摧毁了它。”8通过这件作品我们便可看到参与《女人之家》的许多艺术家相较于强调女性身体的本质特点更乐于揭示对于女性身体的偏见所带来的后果。

nlc202309031545

下面几个房间的表演戏仿了女人是怎样为讨好男人而不断使自己变美的过程。主要包括《利亚的房间》《口红浴室》和《鞋柜》。由凯伦·莱克(KarenLecoq)和南希·优德曼(NancyYoudelman)创作的《利亚的房间》(Leah’sRoom)戏仿了中产阶级白人妇女对于美的渴望及随之而来的对于年龄的惧怕。这个房间是利亚所居住的西瓜红色的卧室,这个角色来源于科莱特的小说,是关于一个高等妓女的故事。虽然利亚非常年轻但她的爱人还是对她失去了兴趣。在表演中,观众们看到利亚日复一日地坐在一个梳妆镜前一丝不苟的画着妆,因为不满意而又一遍遍地擦掉重画,这无用的努力只为了保持年轻的容貌。根据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主体的形成来源于规范的合并”9,而女人将规范内在化到自身正是这件作品所要探讨的。《利亚的房间》揭示了中产阶级白人家庭主妇所作的化妆是一种表演,既为男人而演也是她们将关于女人和美的规范内在化的过程。

由卡米尔·格瑞(CamilleGrey)创作的《口红浴室》(LipstickBrathroom)和贝丝·贝森海莫(BethBachenheimer)创作的《鞋柜》(ShoeCloset)强调了女性的化妆、美、自我表演以取悦男性的行为。鞋柜里数目奢侈的鞋子与燃烧的浴室强化了女人有时候为迎合社会对她们变得美丽与时尚的期许而做出的疯狂行为。这两个房间的夸张表演展示了对家庭主妇主体的建构,她必须不断地化妆与变装以取悦自己的丈夫,以此保持自己经济上的稳定。

人们总以为白人家庭主妇很乐意牺牲自己,以满足家庭其他成员的需要,《女人之家》的其他房间流露了西方社会对女人的这种期许。最明显的就是由苏珊·弗雷泽(SusanFrazier)、维基·豪德盖茨(VickiHodgetts)和罗宾·伍尔特斯科(RobinWeltsch)创作的《养育厨房》(NurturantKitchen)。屋頂上的鸡蛋形状的东西逐渐变成女人胸部走下墙,最终包围了食品架上其他食物。伴随着哺乳而发生的生理变化,不断下垂的胸强调了女性作为养育者的传统角色。然而,对于厨房的戏仿揭示了这些期待其实是单调的沉重的。一盘盘食物放在一排单调的灯光下揭露了家庭杂务的工厂一样非人性的一面,在这里做饭成为一种乏味的劳动而失去了传统文化中将女性身体与养育结合起来的那种喜悦。

女人通过做家务寻找幸福感和满足感的神话同样也是“维护系列”:克里斯·拉什(ChrisRush)表演的《洗衣》(Scrubbing)和桑德拉·奥格尔(SandraOrgel)表演的《熨衣服》(Ironing)的主题。10展览的导言描述道:“一个女人趴在地上擦地板。四肢紧贴地面。来来回回、一遍又一遍,她的胳膊不断在地板上打圈,胳膊肘不停地来回运动以带动刷子擦拭地板。之后表演的是另一个女人熨烫床单,一条又一条,又或者它们是同一条床单?”11打破、分离、表演如此单调陈腐和非人性的家务劳动是为了突出任务的表演性特征和它们在性别建构中的角色,这种单调的劳动彻底地消磨了她们的思考能力。在质疑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参与女人之家的艺术家们揭露了掌控家庭生活的潜在的父权体系的期盼,这仅仅是她们重申自己的空间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行动里她们将家庭生活作为强大的父权体制导致的虚幻结果而将其抛弃,就像《玩偶之家》所作的那样。

《玩偶之家》(Dollhouse)是《女人之家》的关键因素之一,由雪莉·布罗迪(SherryBrody)和马瑞安·夏皮罗(MiriamSchapiro)创作(作为这个项目幸存的一件作品现在陈列在史密桑尼博物院)。这件作品通过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孩童的玩耍颠覆了传统的性别期待。作为一间大房子里的一个微型的小家,《玩偶之家》可被看做是女人之家中所有东西的象征,同时暗指《女人之家》对于游戏的运用—例如扮装和角色扮演。

《玩偶之家》,就像《女人之家》一样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问题。玩偶之家最初起源于德国皇室,18世纪时风靡欧洲,后来随着移民潮的兴起从英国传入美国,成为美国第三大民间嗜好,而爱好者多为女性。在提供给妇女一种有效的游戏和社交手段的同时,微型房屋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性别角色的建构,成为日益内在的规范的外在显示,即使在属于没有子女的女人的玩偶之家里,最大的房间也经常是分娩室和哺育室。这便是将女性禁锢在家庭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女性典范,特别是母亲的角色。12在19世纪晚期,微型房屋大量生产并普及到孩子们的游戏中,通过这种游戏,更会强化性别角色的规范。

通过戏拟和夸张,《玩偶之家》中的六个房间批判了20世纪中叶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被社会所赋予的角色,它们可以看做是整个《女人之家》的微型版本。在这个微型房屋的右上方是艺术家的工作室。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钢琴架上站着一个裸体的臃肿男人,在他脚下有一个盛着香蕉的托盘。据前言介绍,艺术家的这个人物来源于琳达·诺克林(LindaNochlin)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裸体的男子手拿一个装有香蕉的托盘以此来影射西方19世纪以来将女人胸部与苹果联系起来的绘画和照片。13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这个男人看做一名模特,艺术家意图将出现在工作室里的这个男人比作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视觉文化中的裸体女子,男子竖立的阴茎是对将艺术家创造力与男人性力量结合起来的观念的嘲弄。男人性力量是创造力的源泉的观念兴起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当时的男艺术家广泛采纳,例如,康丁斯基将画布比作纯洁的处女必须要服从他的意志;雷诺阿晚年遭受关节炎的困扰,他宣称从此要用阴茎作画。《女人之家》,当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戏仿这种观点的艺术品,像安迪·沃霍尔,布尔如瓦等艺术家也创作过许多作品来嘲笑这种说法。

然而,对于这个男人的身份还有另外的解读。考虑到工作室里艺术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缺席,裸体形象不能仅仅被解读为模特。虽然这个男人是裸体的,然而他并不具有性诱惑的的特征,很明显他没有躺下或摆出一个有性意味的姿势。从他直立的姿势及其位居房间最顶层的位置可看出他不仅支配着画家的工作室而且支配着整个玩偶之家。这种猜测可以从他右边的画架得到证实,画架上展示了夏皮罗的《十六个窗户》的微型版本,这微型的网格状的艺术作品参照了当时由男性主导的艺术风格。14如果这是女艺术家的工作室,那夏皮罗肯定更乐意展示她“femmage”系列中的一幅,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她尝试在画布上再现男性形象。15在戏拟和夸大中暗示了男性艺术家的掌控地位,艺术家工作室提醒观者女性在艺术和家庭生活两方面之间是不能兼顾的,而这正是对性别的社会建构所产生的后果。

nlc202309031545

画家工作室左边的养育室指出了家庭主妇受限制的地位。支配这些房屋的是男人和一个被怪物占据的婴儿床(暗示要求过多的婴儿?),强调了艺术家们所质问的父权体系下的等级制度。家庭主妇没有自己的空间以自由和完全的追求自己的兴趣,而所有的房间—梳妆间、卧室、客厅和厨房都是用来关心或取悦她们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俗语“女人的空间便是家”在中间层两个房间里体现的最为明显。它们分别是化妆间和卧室,两个房间都有床。在对这些空间颠覆性的再创造中,布罗迪和夏皮罗揭露了家庭主妇作为一个性物体的角色,社会期许她们只关注于自己的家庭。名义上化妆间是女人的私人空间,但化妆的目的是掩盖年龄以取悦隔壁卧室里的丈夫。此外,墙上的明星海报是女性一直努力但永远达不到的美的理想。女人微小的尺寸和她在梳妆桌前的位置预示着她在家里的地位十分卑微,当与上面直立的大尺寸男子进行比较时这一点更为明显。卧室被命名为“后宫”,房间里的装饰包括地板、墙、床品、地上的枕头都采用了典型的中东风格,还有一只稀有的鸟。这就将家庭妇女与被禁锢的妻妾群或高级妓女联系起来,通常她们的目标是永远具有性价值。暗示了中产阶级家庭妇女以性服务换取结婚所提供的经济地位的安全,并再次提醒观众本该是女人的私人空间却到处渗透着父权社会的期待和假设。

因此,《玩偶之家》作为一件到处充满性别期待的装置艺术作品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下人们习惯将女人看作漂亮的玩偶,毫无怨言、温柔不懂反抗,没有自己的需要而只是男人为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建构出来的玩偶。《玩偶之家》作为一种游戏暗示着艺术家们将充满父权期待的家庭生活视为虚幻的游戏,而艺术家所要做的就是消除对于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的这种偏见,将玩偶重新定义为有自己坚定观点和意愿的女人。

事实上,1970年到1975年夫勒斯诺的女性主义艺术计划和加利福尼亚艺术学会的有许多作品都试图解构对于女性的自然主义的假说并假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在《女人之家》的筹备之前,学生艺术家们曾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来探讨对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妇女的期待。比如说,芝加哥和学生们在夫勒斯诺举办了嘲笑美的露天表演:她们打扮成各种类型的女性,比如娼妓、维多利亚妇女和丘比特仙童等并自己拍照,命名为《芝加哥小姐和加利福尼亚女孩》(1970)。16她们嘲笑女性一直以来所承受的期待:变美、时刻注重自己的身体,为男人的快乐而表演。就像在《女人之家》一样,她们将戏仿化为一种力量来嘲笑使性别期待得以形成的偏见。在《阴部拉拉队长》(CuntCheerleaders)(1970)中,四个女艺术家穿上红色和粉红色的运动衫,后面的字母拼起来是“cunt”,也就是阴部的意思,不仅取笑了人们意识中阴部与女性的惯常联系而且取笑了女性自我表演以引起男性欲望的行为。通过将这种潜在的假设公布于众,艺术家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粗鲁,但实际上揭示了女性的无力。

这些作品中对于女性身体的使用经常被误读,认为这些身体的使用仍然是强调女性身体的本质特征的自然主义。在《屏幕上的1970s》中,波洛克这样写道:“朱迪·芝加哥的作品中女人的性器官是作为女人自然主体和一致性的标志,在这种传统下性特征被理解为一种品质、倾向,是先天的、本质的、有益的。”17波洛克认为芝加哥的作品是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的。而在《养育厨房》和《阴茎与阴部》中,艺术家们引用女性身体是为了破坏社会所赋予女人的期盼而不是强调女性身体的本质特征,虽然尚存在很多争议,但从这样的意义来说,无疑《女人之家》对以后女性主义艺术的创作具有更重要的影响。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将那十年的艺术浓缩到芝加哥的《晚宴》和轴心图像上不仅会导致对一些作品的忽略还会造成女性主义艺术的断裂。1993年一个名为“女性主义艺术的力量”的节目对朱迪·芝加哥进行访谈时问道这样一个问题:“《女人之家》在洛杉矶产生了什么影响?”芝加哥回答说:“虽然隐藏在這件激进作品背后的思想已经成为主流但它本身却一直受到忽视,我对此深感不安。”18

《女人之家》通过戏仿和夸张探讨了性别的社会建构问题,这在现代女性主义运动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像这样的作品应放到更丰富的女性主义艺术史中重新解读。

不该遗忘的角落——展示台 篇7

一、展生活之趣味

新版实验教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因而在展示台中的识字小栏目“识字擂台、字词游戏、识字加油站”等的教学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汉字, 激励学生展示课外认识的字, 这不但为巩固课内生字开拓了良好的途径, 而且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语文, 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如语文园地二的展示台是“识字加油站”, 学习小伙伴的话是“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 让我读给你听”。在教学这组的第一篇课文《看电视》时, 学了“电视”两个生字, 我就告诉学生, 电视是家用电器的一种, 你还认识哪些家用电器呢?为加深学生对这些字的认识, 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和家人一起去逛超市, 认识各种家用电器的名称:电脑、洗衣机、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等字, 学生通过现场认识, 对字的掌握程度就大大加深了。我又问:“你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哪些字?”让学生留心电视上的字, 把在电视上认识的字记在自己的识字本子上, 看谁认识得多, 同时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其它途径识字。一周后, 举行识字擂台赛,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一周识字收获。先分四人小组打擂台, 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再让小组出线的学生打擂台, 最后, 评出获胜者, 产生班级擂主。在激烈的打擂活动中, “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动漫世界、智慧树、鞠萍、绿泡泡、蓝猫、虹猫、旺仔奶糖、木糖醇……”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从学生的口中蹦出, 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汉字是这样写的, 真是惊喜不已。有的孩子在一周时间内通过电视认识了一百多个字, 少的也认识了几十个字。他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识字收获, 而且从别人的展示里学到了不少生字。之后, 我又鼓励学生向本次获胜的擂主挑战, 将识字的动力延伸下去。

我还要求学生在平时和父母上街买东西时处处留心, 多认生字, 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我还让学生收集一些食品的商标, 把它们剪下来, 贴到自己的识字本上, 积累一段时间后再安排一个展示的机会。

新课标指出, 要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的课堂。通过生活实践与“展示台”的结合, 学生能够明白原来识字这么有趣、这么有用。这样, 将语文学习向学生的生活开放, 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语文、创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语文资源的开发者。

二、展阅读之快乐

如果学生的识字量只停留在课本上, 那一学期下来, 识字量最好的不过只是识字550个, 会写250个 (第二册) 。由于汉字有枯燥无味, 抽象, 难以理解、难以认识等特点, 汉字学习过程始终是教师主动地教, 学生被动地学。新版实验教材则全新地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图文, 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认知规律, 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识字。如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外书上认识的字。于是, 在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生字之外, 我让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学生在阅读时, 一开始有许多生字不认识, 我就让学生先读带拼音的课外读物, 让学生先借助拼音阅读。读完了, 再看看能记住几个生字。为了提高学生认生字的兴趣, 有时我拿同一本课外书让全班学生进行阅读识字比赛, 看谁读完后认识的生字多。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 我指导学生用好两种课外读物:一种是装在书包里的课外读物, 那就是其它学科课本;一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儿歌、童谣, 各种童话、寓言、故事等。一段时间后, 安排一个展示的机会, 举行“识字大王”课外阅读比赛活动, 看谁阅读的课外读物多, 看谁通过阅读课外读物, 掌握的生字多。展示时可以拿课外书来用实物投影显示, 当场点读给同学听, 也可以事先把认识的字用电脑打印出来, 展示在“识字角”中, 与同学交流, 还可以用认识的字组词说话。这样通过课外阅读识字, 既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与其它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 真可谓一举多得。

这些得益于实验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自由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展示台”给学生提供了无限自主、互动的空间,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展个性之风采

展示台是一个充满个性的舞台。展示的内容很广泛, 既可以讲一个故事 (语文园地八) , 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又可以唱一首歌 (语文园地一) , 表达对语文的感受;既可以展示招牌识字, 又可以展示标语识字、报纸识字和其他教科书识字, 还可以展示几位学生合作表演的小品。只要是自己的爱好特长或者得意作品, 都可以拿来展示。

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七时, 这次“展示台”是展示谁认识的生字多。学生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有的学生就学过的一个词进行编故事;有的讲某一词时拿出厚厚的识字本, 放到实物投影上, 当众读给大家听;有的用自己认识的生字组词、扩词、造句给同学听;有的把学过的字词编成儿歌唱出来;有的把独体字编成字谜让同学们猜:王+里=理, 又+寸=对, 禾+口=和, 木+朱=株, 门+口=问, 虫+下=虾, 门+木=闲, 等等。展示台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张扬个性、相互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到表现自我的喜悦以及对别人成绩的认同。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励学生走出书本, 走出教室, 扩展自己的视野。

四、展成功之自信

展示, 给了每一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表现自己, 产生成功体验, 这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比比谁最快”, 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在教学时, 我让已经学会音序查字法的学生先展示, 一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让他们体验小老师的角色, 让他们介绍自己是怎样学会查字的, 介绍查字方法, 再让他们教同学查字。在学生都学会了之后再开展竞赛, 同桌赛、小组赛、找伙伴挑战赛、全班赛等, 比比谁查字最快。这样, 先学会查字典的学生通过当小老师, 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喜悦, 获得了自信;后学会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学会了查字典, 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从查字比赛中获得了学习的自信。

要搞好展示活动, 教师需要在课前 (语文园地以前的) 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中, 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这样, 展示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展示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一段时间来学习成果的舞台,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受到肯定、赞扬、鼓励的机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 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展示台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而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提高素养的多彩舞台。

摘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展示台”,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展示收获的舞台, 提供了一个学生受到肯定、赞扬、鼓励的机会。展示台, 可以展生活中学语文之趣, 展阅读学语文之趣, 展个性学语文风采, 展成功学语文之乐。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 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展示台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而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彩舞台。

板书,语文教学不该遗忘的角落 篇8

1. 板书能较好体现教学意图与思路

好的板书如同一份“微型教案”, 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既能体现教师提纲挈领、概括剖析、优化教学的能力, 又能理清文章思路,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它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 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曾经在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录像《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见到这样的情景:课上到激动处, 黑板上的板书也被“毁灭”, 只剩下两个大大的狂草:“怒!”“恨!”。虽只剩下两个字, 却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情感体验的空间。对八国联军入侵的“怒”, 对侵略者疯狂掠夺的“怒”, 对带不走就要毁灭的“怒”……对封建统治者软弱无为的“恨”, 对卖国求荣者屈膝献媚的“恨”, 为国人蒙受奇耻大辱的“恨”……狂“怒”痛“恨”, 已深深地刻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 文本所蕴涵的深刻内涵也得到了凸显, 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2. 板书有较大的灵活性

在追求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的现代语文课堂中, 随时都可能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把握好板书的时机, 对于何时板书课题、何时板书重点和难点内容, 应事先做好统筹安排。多媒体刚进课堂时, 不少教师做课件时把所有的文字都预先录进去了, 点点鼠标, 需要呈现给学生的内容就出现了。渐渐地,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进一步推广, 我们有时也能看到, 一些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课堂中直接往屏幕上输入文字。只不过, 在很多场合, 现场输入也不过是形式转换而已, 输入进去的文字主要还是老师备课时设计好的。这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运用的一个缺陷:更多情况下需要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进行, 有时难以根据课堂实际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 随机、适当地调节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传统板书就可以避免这些。板书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 操作也相对比较灵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加以变化, 尽显教师的教学机智。板书可以文图结合, 也可以白彩结合, 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3. 板书可以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

多媒体课件虽能生动直观地协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 但是, 随着过程的推进, 展示页面更替较快。多媒体课件尽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 但它的画面显示的内容常常是一幕一幕的,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内容很快被新的页面代替。而板书就不一样, 它可以将学习内容的精华浓缩于黑板上, 学生始终能从教师的板书中捕捉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 从而轻松地掌握课堂内容。笔者在高三复习阶段的诗歌鉴赏训练中曾做过这样的尝试:两个生源基础差不多的班级, 在一个班级利用多媒体呈现总结出的鉴赏方法, 然后在课件中出示课堂巩固题。另一个班级把鉴赏方法归纳后板书在黑板上, 多媒体出示巩固习题。第二个班级的学生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 明显高于第一个班级。显然, 板书有助于学生记忆延长加深。

4. 板书具有示范和引导功能

不少人认为计算机使用已经十分普及, 对于汉字书写不太重视, 字越写越差, 语文教师应当肩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重任。许多学者认为, 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硬功”之一。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 “良师出高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榜样。板书, 不仅提纲挈领地展现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充分展现教师的魅力。教师在设计板书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 设计出“形式美、艺术美、内容美”的板书。记得中学时期, 语文老师是个四五十岁的先生, 写得一手漂亮的行书。不厌其烦地学写老师黑板上的一撇一捺, 曾悄悄地成为我们某种浓厚的兴趣。板书字体端正规范, 字里行间疏密得当, 大小适宜, 能给学生最直观的示范作用。

不要让课堂板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篇9

有人说, 课堂板书有“微型教案”之称, 它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 学生掌握数学内容的显微镜, 是帮助学生提炼总结的航标灯.数学课堂中的板书对于学生准确地理解知识, 加深记忆、使知识结构化, 对于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梳理简明的教学思路等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好的板书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呈现和记忆,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感, 开发智力潜能, 促进思维发展.如何才能有效地设计课堂板书呢?

一、布局要设计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做任何事首先都要在脑中有个大体的轮廓, 这样实施起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板书设计也是如此.常规的黑板面积约为4平方米左右, 往往一边还会被投影屏幕覆盖, 真正可用的面积并不大.有的教师上课, 由于事先未做考虑, 板书比较随意, 信手涂几个字, 写几道算式, 是否缺乏科学性我们暂且不谈, 最起码给人感觉杂乱无章, 缺乏美感.课前要针对课的内容进行周密的安排、设计, 这样, 上起课来才会了然于胸, 对号入座, 条理清晰.否则, 板书太多, 既花时间, 又不突出;太少又不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 黑板的大小来统筹安排板书, 做到既突出重点, 又要适量.正副板书必须主次分明, 这样才能使板书内容显得既集中又丰富, 既统一又富有变化, 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计划的板书不仅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帮助, 也为学生书面作业的书写规范作出榜样.

二、内容要系统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科学, 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数学课堂中的板书设计尤其要注重科学系统性,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做到层次清楚、科学合理.有条理的、结构化的板书定格在黑板上, 可以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外显出来, 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这样, 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知识, 也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复习.那么怎样做到科学系统性呢?一是板书的速度要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同步;二是板书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 做到边问边概述边板书;三是要不断总结提炼.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 全面理解和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便于信息的储存、记忆、检索、提取和应用.

例如“圆的认识”板书设计:

先让学生用圆规画任意圆, 化抽象为直观.然后通过操作、观察、演示, 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接着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在这样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小结提炼、相机板书, 最后形成系统的板书.这节课中, 板书真正成为了顺应学生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三、形式要灵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内容因形式而更加清晰.板书设计在把握呈现内容的基础上, 还要考虑呈现的形式.好的形式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新颖、独特、精妙的板书, 会令人爱不释手,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振奋学生的精神.因此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设计出形式多样、直观形象的板书.

例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板书设计:

此板书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打破了教材的编排, 把前后两个相互联系紧密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教学, 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了对小数点的移动规律的认知, 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板书设计比较直观:图示小数点向右移动, 斜线张开的角度越大;小数点向左移动, 斜线张开的角度越小.学生通过板书能形象地看出小数点向右移动, 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 数就缩小.上下两条斜线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成功地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灵活性.

当然, 不管何种形式的板书都必须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 围绕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 这样, 才能真正使板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

四、文字要精确

板书是教学内容高度浓缩的结果, 是沟通编者意图、教学内容本身、教师教学思路和学生学习思路联系的直观线路板.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板书设计要求以简驭繁, 浓缩信息, 语言文字精炼、准确.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提炼出教材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 组成板书的基本内容.板书应该“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少而精、简而明”.“少”不是支离破碎, “简”不是杂乱无章.

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设计:

以上板书简洁、明了, 既精又准, 寥寥数笔, 不但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而且高度地浓缩了知识要点, 形象地揭示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的板书有机地沟通起了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的联系, 沟通起了学习知识与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 既有承前的作用, 又有启后的意义.

当然, 板书设计具有不可替代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 随时可能迸发思维的火花, 产生引人深思的问题, 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心预设的, 教师可以适时地利用板书把它们呈现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讨论和交流, 把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向深入.形象、动态的板书, 能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不应被人遗忘的角落——数学阅读 篇10

一、开发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阅读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中所描述的情景, 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所呈现的数学问题, 都会对学生的人本对话产生刺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哪些材料可以被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 开发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材料呢?

1.扶本固元, 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 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数学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意识。

(1) 阅读目录:解读教材编排顺序, 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 思考编者的编排意图。

(2) 阅读概念、定理、公式:正确理解字、词、句, 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

(3) 阅读例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所在, 尝试解题;与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 学习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的解题过程的表达;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2.强化应用题的阅读指导, 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新课程背景下应用题的呈现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 应该努力实现应用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除文字叙述外, 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 适当增加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 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 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 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经常发现学生解应用题不会分析, 有的题学生解答不出时, 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 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 他就会叫道‘哦, 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 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通过平日的观察, 有的同学在做题时, 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 添字、漏字, 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 理解错误了, 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 从整体入手, 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 深入地理解, 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 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 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3.“锦上添花”, 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 还包括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可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书, 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书。如《数学家的故事》, 《趣味数学》, 《数学课外读物》等等。另外, 我校学生还订阅了《小学生数学报》, 通过阅读让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 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 体会数学的价值, 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通过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 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 学习了10以内的数, 可以去品读“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的数字韵律;学习了比例, 可以走近金字塔, 用数学去解释古埃及人花样百出的测量方法;学习了圆周率, 可以翻阅《九章算术》, 去感受古代数学家用各种数学方法与圆周率所作的一次次亲密接触……

二、突破障碍, 指导数学阅读的策略

(一) 搭建平台, 让学生能读

给学生阅读的机会, 形成学生阅读的大环境。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 开展多途经阅读, 大力挖掘数学阅读资源。如我校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自觉收集数学普及读物, 报刊, 师生自办数学手抄报等, 创造一切机会, 让学生能真真实实地进行数学阅读。

(二) 及时反馈, 让学生想读

数学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交流过程。如我校数学组的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数学阅读笔记, 定期进行交流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通过交流来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 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撰写数学阅读笔记, 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数学思想和观点的机会, 满足了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强烈愿望和需要, 开启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数学学习中, 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掌握, 很多时候惯性模仿往往占主导地位, 审题时面对文字叙述走马观花, 缺少独立深刻的阅读, 当题目中诱导性干扰因素增加时, 学生会显得尤其不适应。因此, 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用“心”阅读,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加深数学体悟, 达成数学理解。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壳, 数学思维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更依赖于文字符号的表述, 对文字符号作数学意义上的阅读, 以形成正确的数学理解, 对数学学习相当重要, 教学中我们要多重视数学阅读, 让数学阅读走进明媚的数学课堂, 不再被人遗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法探究》邱学华、戴如潜著。

上一篇:多角度品味语言之美下一篇:《江苏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