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2024-08-26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精选十篇)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篇1

关键词:职业,工作过程,会计,税法,课程改革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各院校着眼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岗位性和实用性特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以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为契机,对品牌专业——会计专业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税法与纳税实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以院级课题立项,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探索与实践。

1《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改革的调研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其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的改革基于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1.1 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培养目标由市场需求而定。因此,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石,更是课程定位的前提,即课程改革必须以市场调研为着眼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教学内容,进而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以往届毕业生、多家企业和校企合作单位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专题会议等形式,对会计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约70%的毕业生在制造业和商业企业工作,85%的毕业生集中在中小企业,主要从事会计和出纳工作,认为税务处理是从事会计工作必备技能之一,自身最欠缺的就是纳税申报能力,而用人单位除了对学生专业能力有要求外,对职业道德也很看重。调研组通过对会计专业岗位群进行横、纵向分析,并进一步细化筛选,将高职层次会计专业的职业面向定位于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出纳等岗位,将专业技术等级确定为初级、中级水平,并认为会计专业应着力于“两大技能培养”,一是点钞、数码字书写等基本技能,二是包括手工记账等专业技能(见图1、图2)。

1.2 明确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宜定位于中小企业,这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目标也必须以此为参照。因此,《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应立足中小企业,以制造业和商业企业为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具备相应专业技能,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从而为以后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1.3 对目前课程教学的分析

通过专任教师、校外专家座谈及在校生调研发现,目前《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存在如下不足:一是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脱节,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教学中只注重税务处理中的核算环节,却忽略了纳税申报能力的培养,职业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只会进行抽象的数据处理,对真实的报税操作知之甚少;二是课程教学按传统的税种大类组织,缺少税种间的交叉,更缺乏行业综合性,导致学生对特定企业涉税综合处理能力有所欠缺;三是课程知识点繁杂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课堂缺乏仿真性和趣味性,学生容易感觉厌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调查中,66%的同学认为“授课方法和技巧”需要改进,55%的同学感觉“授课整体气氛”不活跃,这说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亟待改革和创新。

2《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

在职业岗位分析和论证基础上,我们认为改革必须以学生为本位,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紧贴社会需求;二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三是重视职业道德和素养,兼顾学生后续职业发展。我院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取得较好效果:

2.1 基于工作过程,优化课程内容

通过市场调研和岗位以及岗位群的分析,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学习领域,即为课程,它是一个独立的工作过程[1]。因此,《税法与纳税实务》应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的规律,分三个步骤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取和组织。第一步,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会计岗位进行深入分析,以制造业和商业企业经常性涉税业务为重点,明确职业岗位对税务处理能力的具体要求,最终确立符合实践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第二步,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将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结构改为工作过程导向,根据企业办税流程确立岗位认知、税款核算和纳税申报三大学习情境,并对工作项目进一步提炼,按认知规律将每个情境分为若干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紧密结合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考核要求,配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和课时分配。第三步,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进一步规范,形成新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参照,并严格执行。

2.2 与时俱进,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工学结合、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是高职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教、学、做”一体化则是实现工学结合、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2]。《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具有知识点繁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下,“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成为课程开发的首选模式。因而,改革中应建立“任务驱动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多种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践证明,除传统讲授法外,可选择的有效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行业教学法等。其中,在“任务驱动法”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课堂组织者,首先给定原始凭证,然后由学生判断是否纳税,如何进行税款核算和填制纳税申报表,从而使学生摆脱抽象的数据处理,体验直观、真实的会计核算流程,融岗于教。在“角色扮演法”中,由师生扮演会计人员、税务人员、银行人员等角色,按照一系列仿真办税流程进行操作,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运用其中,而且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就业适应性。在“行业教学法”中,选取特定行业的典型企业,由教师做引导,让学生先对经常性业务进行思考,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以此锻炼学生综合业务处理能力。

另外,课程改革还应提高信息化水平,教学中应配备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施,在视频教学和网络教学方面有所突破。我院选取2010级会计专业4个班进行教学尝试,采取多媒体视频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辅以税收动漫教程,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趣味性大大增强,教学效果非常理想,课堂教学满意率近100%。

2.3 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目前情况来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造成学生职业能力欠缺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学中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为保障,着力培养学生“一种意识”、“四种能力”,最终建立“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

2.3.1 加强校企合作,创建良好的实践教学“硬”环境

由于校外实习主要依赖于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可控因素较多,且许多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又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目前可把企业因素引入校内实训建设,采取“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习为辅”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校应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购买相关实训设备和软件,建设税务实训室,不仅要设立虚拟网上申报环境,而且从制度制定、物品摆放上也要模拟现实工作环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挖掘社会资源,寻找“校企共赢”的结合点,吸引企业力量参与,在优化实训条件、设计实训内容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共建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从而实现实训的开放化和社会化。同时,在建好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学校也应积极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深度,从而与校内实训相辅相成,共同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作强力支撑。

2.3.2 加强双师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软”环境

目前各院校的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薄弱,许多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成为开展实践教学的瓶颈。为此,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增强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其搭建业务实践的平台,定期安排到企业一线进行业务进修,将实践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注册税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为实践教学做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过程,对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提出指导意见,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实践证明,校外专家的参与为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2.3.3 科学设计实训项目,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实训体系

实训项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结合《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的特点和会计实际岗位需要,应以培养学生税务处理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目的,按工作过程设计分层次、分环节的实训项目,构建“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全方位系统化实训体系,并通过实训项目培养学生诚信纳税意识。首先,根据情境设计在相应学习单元安排课堂单项实训,培养相对独立的单项技能,如税务登记、单个税种的纳税申报,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消化课堂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并为综合实训奠定基础;其次,根据行业、企业实践需要,与会计业务、银行业务融合,分行业大类设计课程综合实训,如制造业企业实训、商业企业实训,并在实训中取材真实工作中的会计单证、报表及其他涉税资料,按实际工作过程和办税流程安排实训环节,以此实现实践教学的高度仿真,培养学生的综合税务处理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同时,在实训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上,应根据学生就业企业实际,坚持自行开发,在内容上保证与实训项目相配套,注重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并要依据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及时更新,以实现实训与职业岗位的高度一致。

3《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未来的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必将发生变化,这就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课题。因此,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既要考虑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保持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税法与纳税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必须以社会需求决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依据实际岗位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继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由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习为辅”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变为“校外实习为主”,将单个课程实践技能的培养融入生产性实习,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人杰,蒋慧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初探[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18.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篇2

说道生产,涉及到的岗位很多,在这里按照顺序依次进行总结。

一、原料进厂质检:

在生产中,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产品质量的保证,稳定,都离不开原材料质量的保证,所以,在原材料进厂时的质量检查是我们产品质量保证的第一关。原材料进厂后: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称重,我们的相应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车辆的毛重,车牌,货物的来源地,供货人,货物的名称等)。

第二步:我们的质检人员对运货车辆进行检查,看是否车辆有雨棚或苫布等保护,车上货物是否有淋湿现象。

第三步:对货物进行抽样检查,对车上不同位置的货物进行取样,在取样同时就原料的外观进行检查(形状、颜色、气味、味道、杂物、是否结块、是否霉变、是否潮湿等)。

第四步:样品送交化验室检验,同时填写报表(编写编号、供应商、数量等)。第五步:卸车入库,有独立包装的原料可以不必等实验室结果出来就卸车入库,在卸车过程中,质检人员要再次取样,必要时可以开包检查;无独立包装的原料必须等到实验室检验结果出来后,方可决定是否卸车。

在原料质检过程中要求我们的质检人员认真、心细,取样时取样位置多变无规律,坚持工作原则,在卸料过程中要随时抽检,确保检验工作准确进行。

二、原料入库仓储:

原料入场后经过质检人员的同意就要入库储存。

第 1 页

第一步:仓库保管员与质检人员沟通,记录这批原料的名称、数量、批次、产地或供应商。

第二部:卸车入库,由专业人员进行卸车,保管员监督每拍码放是否整齐,数量是否一致,并指挥叉车把每拍原料码放到库房的指定位置,码放整齐。(入库时注意,由于原料的一些特殊因素,堆放位置也要注意,原则是,鱼粉和豆粕分开放不挨着,仔猪料和气味大的原料分开放,羽毛粉单独放,液体原料和固体原料分开放,重点原料和普通原料分开放。使用过程中先进先出)第三步:挂标识牌,在质检人员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指导下,对入库的原料进行挂标识牌,标识牌上注明原料名称、数量、产地或供应商、批次、是否可以使用等。(检验结果没出来的原料、检验结果没通过的和检验结果通过但是还没有进入使用流程的原料挂禁用标识牌,正在使用的原料挂正在使用标识牌)第四步:存储,保管员每天要对仓库进行巡视,配合质检人员对库存的原料进行抽样检查,检验库存原料的品质,并根据原料使用情况,更改原料的标识牌,根据每天生产的投料通知单进行原材料的发放,并保证库房的整齐,整洁。做好库存保管帐的填写。

在这一环节要求我们的库管和质检人员都能够认真负责,根据每种原料在当地的保存时间进行抽检,确保我们生产时所用的原料是合格放心的,保管员能够合理的安排原材料在生产中出库的顺序,做到先入先出的原则,适时调整标识牌的悬挂,以及一些原材料重要指标的标注,特别是在出库环节,一定要检查好原料的名称数量相应的参数指标是否与生产需要的相符。在这里,保管员最好接受过原材料质检培训,掌握原材料初步质检的方法。

三、称料:

在生产中有些原材料每次使用投放量很少,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工人去称量

第 2 页

这一类原材料,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第一步:称料工在接到小料投放计划单和出库单后,及时到库管那里去领所需的原材料,领取包装袋,库管要核对出库单和小料投放计划单,准确发放,对于不是整袋的,整袋发放,完事后由称料工把剩余的送回。

第二步:领完料后,要对所用的电子秤进行校队,达到使用需要水准。第三步:根据小料投放计划单进行称量、装袋,要求一个品种全部成完后,再去称下一个品种,称完后每个品种单独放在一起,然后一个计划所需的小料放在一起,并做出标注,表明是那个生产计划的。每次更换种类时,都要对工具进行清理,防止交叉污染,导致称量不准确。

第四步:称量完后,把剩余的料送回库房,交给库管,此时,库管要对交回的料进行分类称量,并结合该计划的出库单,计算出剩余料所属种类原料此次计划的实际出库使用数量,与该计划的计划使用量进行对比,确保使用数量准确。第五步:称量完毕后,对工具和工作场地进行清洁整理。

该工序主要是对小料的称量,重点是保证实际使用量与计划使用量相符,库管 这一关的检查,可以在使用的每一类原材料的总量上进行检查。要求工人细心、耐心,称量后码放时准确,不会出现码放错误。

四、投料:

这个环节是生产环节的真正开始,可以说这个环节影响着生产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生产的效率能否提高。

第一步:对所需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并启动预热,场地进行清洁整理。第二步:工人拿到投料计划和原料出库单后,到原料库领料,库管认真核对投料计划和出库单,并根据出库单,按照投料计划中,投料的顺序进行放料出库,第 3 页

原料出库时要核对好种类名称,数量,批次,做到先入先出的原则。第三步:料领会来后,根据投放顺序进行摆放,并由记录员,质检进行记录和质量检查,投料员通知中控,准备开始投料和所投原料的种类、名称、数量,在得到中控准许后,进行投料。在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小料的投放,由于小料在投放时,同一锅料要投放好几种小料,在小料从库房领来后(称量完的),质检员要进行抽检,检查种类、重量、数量,看是否符合生产计划的需要,投料工在每一锅投料前,每一种小料都要用电子秤进行称量,并与生产年计划上的对应的小料重量进行对比,检查是否准确,然后进行投放。

第四步:在每一种原料投放结束后,都要让设备空转1--3分钟,同时对投放现场进行清扫保洁,然后与中控沟通,在进行下一个种类原料的投放。小料投放处每次投放后都要对场地进行清扫保洁。

第五步:原料投放时,要分清原料是否需要粉碎,选择好投放口。投放时,要对正在投放的原料进行外观质检,对于有异常情况出现的要及时与质检员沟通、处理(异常情况包括:结块,霉变,潮湿,有异物等)。每次投放时都要对所投原料的名称、批次、数量、投放时间进行登记,下班前交予中控室。第六步:在原料全部投放完后,让设备空转3-5分钟,多工作场地进行清洁打扫,检查设备是否正常,然后停机,对设备进行清洁保养,并把过滤下来的异物清理出去。

五、制粒:

制粒是颗粒饲料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重点是看好温度、气压和电流。

第一步:设备调试,在接到生产计划后,检查制粒机环模是否是需要的环模,第 4 页

如果不是,进行调换,给设备进行加油、检查,排空冷凝管中的水。第二步:打开卸料孔,按顺序启动设备。

第三步:让设备低速运转,少量给料,給蒸汽,物料达到合适调质状态,关闭卸料门,送料。

第四步:调整设备,达到稳定状态,生产。

第五步:生产结束后,及时把调制器里的余料放出,并对制粒机进行清理保洁。

这个工作环节要求工人细心,反应迅速,坚持按操作流程操作,对不同的配方对环模、原料调质后的要求要清晰。

六、中控:

这个环节是整个生产的中枢神经,可以说,生产过程当中所有的信息都要归拢到这里,有这里发出各种指令。

第一步:根据生产计划、相应配方计算出所需原材料的多少,结合巡仓员对仓室存储情况的汇报,与巡仓员一起制定补仓计划(原料补仓种类、数量、顺序、存储仓室等),并把计划下达到原料库管和投料工处。

第二步:依次启动相应设备,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对设备运行预热。同时根据计划及配方在电脑程序中进行设定。

第三步:在接到投料工原料到位,根据仓储情况,开始放料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及时根据投料工、巡仓员、制粒工人以及设备的运行指示及时进行调整,操作设备顺利进行生产,通知巡仓员进行巡仓检查并及时做记录。

第四步:生产结束后,按顺序关闭设备,对当天生产做好记录,打扫卫生。

这个环节工作要求工人责任心强,细心,有耐心,反应机敏。

第 5 页

七、巡仓:

这个岗位要求工人对原材料和仓室分布,生产流程非常熟悉,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相应设备维修常识,了解相应设备。

第一步:根据上一个班组巡仓员下班时仓室存储记录进行巡仓检查核对。第二步:根据巡仓结果,结合中控的生产计划,与中控员共同作出本班次补仓计划。

第三步:根据中控发出的补仓命令,对传输管道进行调整检查相应的仓室进行检查,对所补充的原料进行检查,并及时把情况反映给中控。

第四步:生产完毕后,对仓室进行检查,并对仓室存储情况进行记录,留给下个班次参考核对,并进行清扫保洁。

八、接料:

第一步:根据生产计划领取包装袋和产品标签,并清点数目是否符合生产计划需要。

第二步:检查设备,调整电子秤,准备所需物品。

第三步:成品料下来后,开始接料,同时检查成品料的颜色,颗粒,等物理特性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封包码拍,并由叉车送至成品库。第四步:生产结束后,对设备和工作场地进行清扫保洁。

这个环节的工作要求检查产品标签上的日期是否对,生产前检查成品舱室内是否还有剩料,封包时标签按规定封,码拍时要码的整齐。

九、成品仓储:

成品进入成品仓库要按类摆放,并且摆放整齐,成品库管要记清不同时间

第 6 页

生产的同类产品,出库时要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放货出库。

十、记录员:

对投料工投放原料种类,数量,时间进行记录,对成品的种类,数量进行记录等,并配合生产经理做好生产计划,根据配方算出需小料量,通知称料工提前做出准备。

十一、叉车:

配合好车间生产需要用车,在原材料到货,成品出库做好转运工作,工作时注意安全。

十二、品控员:

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料和小料进行检查,对成品进行检查并取样,交予实验室检验,并做好记录。

十三、装卸工: 原料到厂和成品出厂时,做好装卸工作,争取做到不浪费、不损坏。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研究—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7-02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模式,突出了“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一致,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一致,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致”的典型特征,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能够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尽早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及教学组织实施既是高职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其难点表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设计的思路

市场营销这门课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前提下,能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市场营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上岗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作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将以市场营销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在对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内容,通过学生参与和完成实践任务,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构的总体思路是:专业教师在对市场营销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和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市场营销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市场营销典型工作过程,对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市场营销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结合学校的资源(硬件和软件)细化成多个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教学情景),分析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形成市场营销实务课教学情景,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

三、课程构建设计方案

(一)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市场营销工作实际过程和行业标准,分为四个岗位群:市场调研和分析岗位群、市场策划岗位群、促销岗位群和销售岗位群。根据以上四个岗位群相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四个核心教学单元,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目标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管理与策划、销售计划实施与管理,增加第一单元市场营销导论和第六单元综合模拟实训(用一个任务贯穿整个实训过程),整体设计为六个单元,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架构来进行教学,重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业务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践训练,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理实一体性。如市场调研与分析专员,具体见下表:

市场营销核心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教学目标一览表

(二)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来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采用小组工作法,把学生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以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努力探索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如在教授“人员推销”这个知识模块时,将课堂设计成一个推销现场,模拟推销人员和客户,让每个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面对各种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的推销技巧,对出现的各种不同销售情况都能知道应说什么、做什么,并提出针对各种销售情境的最佳对策。

(三)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来确定评价手段

本课程采用“全程化、开放式”的课程考核,取消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建立了“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考核中特别注重实训考核,实训过程考核包括实训态度、出勤情况、与人合作、营销能力、职业道德等考核指标。成果考核包括课程五项策略运作技能、问题思维与创新、实训报告撰写质量考核指标等。如产品策略运作实训,成果考核包括产品整体概念运用技能、新产品开发技能、包装与品牌策略运作技能、产品生命周期策略运作技能、问题思维与创新与实训报告撰写质量。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课程设计依据的是对职业工作的整体化行为过程分析,通过构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重在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支撑。具体实践效果如下:

1.通过对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促使教师、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推进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

2.通过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使得学生一接触课程教学就产生一种身临营销第一线的感受,迫使学生不断地面向企业、面向顾客,从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注重市场营销人员的职业行为的模仿与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真正使学生在校学习的两至三年时间内,实现从“进来是社会人”到“出去是职业人”的转变。

3.通过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影响到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从而带动这些课程作出相应的改革,使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改革整体优化,形成改革的合力,促进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简介: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篇4

一、课程设计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使用该方法, 可以对现代职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深入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应用到教学设计中, 从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 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特别是职业竞争力的根本目的。根据会计与统计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工作任务分析, 在此基础上, 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使课程的设计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的工作任务相一致, 即做到课程与岗位的零对接, 那么工作任务分析就成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工作任务分析主要包括两步:

(一) 实际的工作任务分析

这项工作在企业完成,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专家研讨等方式, 认真分析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结合各自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 由行业企业专家、一线会计实务工作者、毕业生、骨干教师、课程专家来共同完成。

(二) 由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

这项工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采用由行业企业专家、一线会计实务工作者、骨干教师、课程专家研讨 (头脑风暴) 方式, 立足于工作过程, 对会计核算、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统计核算四大类岗位群职业标准进行分析,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优化筛选, 使典型工作任务既体现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又涵盖相关职业标准, 按照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主要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如表1。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行动领域, 并实现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构建出《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核心课程, 对该课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在设计学习情境时, 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个学习情境都对应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情境都属于同一范畴;三是各学习情境之间应满足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和由生手到熟手的职业成长规律, 可以呈平行、递进或是包容关系。

(一) 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通过将企业实际会计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任务为载体, 遵循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 安排分岗实训和混岗实训两大实训单元, 9个学习情境。第一单元涵盖了会计机构中的主要岗位, 通过实训了解各岗位工作任务, 掌握各岗位典型业务的处理技能;第二单元分别在手工、信息化环境下模拟企业一整套业务处理, 将第一单元岗位知识、技能串联起来, 使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更能熟练运用各个工作环节的核算方法, 强化核算能力。学习情境及课时设计如表2。

对每个学习情境制定其学习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所需设备对象与使用工具、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内容, 采用“任务导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拓展”的逻辑开展学习。

(二) 根据学习情境设计工作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 如“出纳及货币资金核算岗位”工作由4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构成, 学生完成这4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就基本掌握了该岗位的主要核算过程及操作技能。《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各学习情境中工作任务与学时设计如表3。

(三) 按“手工”———“信息化”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上将手工与信息化中各岗位的实训结合起来, 通过典型业务将会计岗位串起来, 使各个岗位的职责、工作流程与各个核算方法都得到训练, 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 先进行手工会计实训, 再进行信息化操作。这种安排解决了信息化与理论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提高学生使用财务软件的能力, 能够较自如地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增强应变能力。一套业务, 两种实训方法, 学生通过对比, 不仅提高了操作技能, 而且深刻理解了操作的理论依据, 减少了实际操作的盲目性, 增强了自觉性。

(四) 课程设计充分考虑新准则下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该课程在设计时, 充分考虑了诚信执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课程理论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沿理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计的发展方向, 德国高职教育的成功证明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是成功的, 在我国的本土化中, 一些已经采用该理论实施教学的高职院校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说,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已经成为了深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力培养模式, 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现方式, 应该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 不断创新, 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形成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6期。

职业健康体检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篇5

负责职业健康体检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按照《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制度》实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二、主检医师职责

1、负责《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汇总、评价、编制和审核;

2、体检结束后,对各科室的检查结果进行审核分析,对阳性结果做出体检处理意见,进行综合评价并 在检验报告单上签名;

3、掌握职业健康检查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程序;

4、组织疑难问题讨论会,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记录讨论结果;

5、负责出具各类职业健康体检的结论和处理意见,体检结论规范,处理意见准确;

6、作好各类体检结论的汇总统计工作;

7、热情接受职业健康咨询,体检过程中对有疑问的受检者做好职业卫生知识宣教工作。

三、体检报告质量审核人职责

1、负责《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质量审核工作;

2、掌握职业健康检查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程序;

3、对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进行核对,纠正错误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告知主检医师。在职业健康检查报告 上签全名;

4、参加疑难问题讨论会,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四、健康检查受理岗位工作人员职责

1、负责体检单位联系,约定体检时间;

2、组织、实施体检;

3、协调受检单位(人员)的具体要求;

4、协调临床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5、负责职业健康体检综合评价和分析工作;

6、发现疑似职业病人向县卫生局报告,并通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

7、发现健康损害或需要复查的劳动者,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

8、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

9、发现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及时通知用人单位调离原工作岗位;

五、健康检查资料分析工作人员职责

1、协助主检医师对受理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对阳性结果和 职业健康状况做出详细的分析报告;

2、填写复查通知和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

六、特检室工作职责、负责职业健康体检心电图、B超、肺功能的检查;

2、熟悉仪器性能,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规程开展健康体检工作。操作人员指导受检者按 要求配合好测试工作,告诉其除去身上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与临床医师 取得联系;

3、及时、准确报告心电图、B超、肺功能检查结果并详细登记,报告签全名。建立阳性结果登记本,列出阳性结果,报职业卫生科;

4、心电图、B超、肺功能等仪器由专人保管,注意安全,每次操作完成后清洁、消毒仪器,仪器定期 保养、维护,并做好使用登记及维护记录;

5、落实质量控制责任制,认真执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仪器经过批准和登记手续方能外借;

6、保持科室整洁,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对室内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日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1h/次),每日开窗通风2次;

7、坚守工作岗位,主动热情,工作不推诿,树立良好窗口形象。

七、内科检查室工作职责

1、负责职业健康体检内科检查及问诊;

2、掌握内科知识和检查技术,熟悉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程序,详细询问既往史、症状。阳性症状用“+” 表示,阴性症状用“–”表示,并签全名。进行一般项目和内科项目的检查,将结果填写在《职业健 康检查表》中的相应检查栏内,并签全名;

3、体检医师要严格按规定进行认真仔细体检,严防漏诊、误诊及缺项。对疑难病例进行分析,必要时 请其他科室进行会诊;

4、建立阳性结果登记本,列出阳性结果,尽快报职业卫生科;

5、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合理安排、有序开展内科体检工作;

6、遵守文明服务公约,态度和蔼,举止端庄,认真做好内科各项检查工作;

7、保持体检室清洁,提供良好体检环境,定期消毒。

八、外科/皮肤检查室工作职责

1、负责职业健康体检外科、皮肤科的检查;

2、掌握外科、皮肤科相关知识和检查技术,熟悉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程序,仔细询问既往病史,进行外 科、皮肤科相关项目的检查,将结果填写在《职业健康检查表》中相应检查栏内,并签全名;

3、体检医师要严格按外科和皮肤科体检操作规程逐项检查,操作全面仔细,动作轻柔。对疑难病例进 行分析,必要时请其他科室进行会诊;

4、对患有传染性皮肤病者体检后,体验医师及时更换体检用品和清洗消毒双手;

5、男医师给女性体检者检查和取材时,必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

6、建立阳性结果登记本,列出阳性结果,尽快报职业卫生科;

7、遵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文明行医。热情接待体检者,耐心解答问题;

8、保持体检室清洁,提供良好体检环境,定期消毒。

九、质量管理岗位职责

1、负责职业健康体检的质量管理工作;

2、制定和修改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

3、对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隐患;

4、发现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协助科主任组织分析讨论,减少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十、档案室职责:

1、负责督促、指导和协助健康监护资料的收集、整理;

2、负责职业健康监护汇总材料的管理;

3、做好各类资料的分类归档工作;

4、做好各类资料的登记工作;

5、做好各类资料的借阅工作;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篇6

【关键词】解读 基础 模式 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94-01

近年来,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不断要求各类职业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建设。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对“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解读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一语道破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期待,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是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专业应该培养出能够适应一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专业是应该和行业、企业岗位相适应的。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直接成才。目前的人才培养程序是学校-顶岗-就业三步走,其中,顶岗是学生从学习走向工作的缓冲环节,是实现知识向工作能力迁移、学生身份向工作一线技术人员转变、学习过程向工作过程转变、学习任务向工作任务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及实践中,如果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思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培养转变身份意识,将会调动学生深层次的知识探索意识。

二、增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践实效性的基础

1.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为理论基础,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活动。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能适应一定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2.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开展教学实践探索要实现几个目标的对接。

(1)要注重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对接。目前众多的教材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逻辑体系,组建教学内容,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目标为教学目标。但是,在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调整教学目标及过程设计思路,变教学知识目标为工作任务目标,以工作任务目标为引领,工作完成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在“目标引领、过程落实、体验完成工作任务”的环节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岗位能力。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对接有利于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2)要注重知识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基于“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学习即是工作,工作即学习,从类比角度看,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理念一脉相承。

(3)要注重技能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工作目标的直接要求是工作者要具备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要围绕工作问题解决所需的技能,进行专项技能训练(表面需求,是显性的),并在训练中、对规范和相关知识(内在需求,是隐性的)不断强化。

(4)要注重情感目標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在组织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多种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不尽科学,但是中职的学生,如果没有端正的学习意识,再好的情景、再好的模式,也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地投身学习中,再好的教学组织,也不能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

(5)要注重教学环节与工作流程的对接。教学环节转变为工作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不知不觉改变身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专项专业技能,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也易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几种实践模式和做法

1.在教学情境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学校教学和实训环境中实施。根据特定的企业、行业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编制学习流程,组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2.在工学交替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学校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中实施。利用企业工作项目,开展教学实践;拟定学习项目,设计工作过程,利用学习项目的组织,拟补企业工作项目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3.在企业实践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企业环境中实施。学习目标立足于企业工作目标,而高于企业目标,具有一定适合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

四、保障条件

1.教材的内容要求。教材理论知识要具备学科科学性(全面)、具备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和行业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具备实用性(直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具备拓展性(知识、技能紧密围绕某项职业岗位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前瞻性)。

2.教师的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与知识技能的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突出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全面落实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制度,校本培训制度,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化、运作规范化、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组织开展可行性活动。

3.有效的教学行政管理或科研组织。在成熟的条件和实践模式中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实践,需要必要的教学行政管理,保障实施的实效性。在探索的条件和实践模式中,可以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征集实施骨干教师(具备一定素质)开展教学,组建项目研究团队为实践教师制定行动计划、帮助实践总结和调整、同时对“对接”的教学实践,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和理论化的研究。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篇7

1.《营养与配餐》课程开发意义

《营养与配餐》课程是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必修课程, 讲述了平衡膳食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人体营养状况评定、膳食调查、食物营养及利用、配餐与食谱编制等, 在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强本课程开发建设, 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设计理念:本课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导, 按照营养配餐师等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 遵循营养配餐师工作流程[2],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组织教学过程, 进而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

设计思路:2.1 深入企业、人才市场调研, 经企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反复分析论证, 得出本课程主要面向营养师、配餐师等职业。2.2 邀请一线营养师和配餐师对工作过程进行解析, 得出主要工作流程, 分解为典型工作任务, 并以此为学习情境, 选取教学内容。2.3 丰富与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创建开放的实训实践模式。2.4 教学效果反馈, 动态调整。

3.《营养与配餐》课程开发实施过程

3.1 以公共营养师三级考试要求为指导, 科学选取教学内容。以公共营养师三级考试要求为指导,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达到胜任营养师等岗位的要求。营养配餐师工作的一般流程为:对配餐对象进行膳食调查和评价→对配餐对象进行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食物营养评价→为配餐对象编制合适的食谱→对食物进行合理加工→营养干预。基于以上工作过程, 把《营养与配餐》教学内容设计为6 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学习情境:膳食调查与营养评价、食品营养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食谱编制、食物的合理利用、营养管理和营养干预。

3.2 针对不同学情, 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3.2.1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营养与配餐》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不了教学要求。比如在“膳食调查与营养评价”这一学习情境里, 需要学生掌握设计膳食调查表格、估计食物重量、使用食物成分表、膳食评价等技能。我们创新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中有学、学中有做、以做促学”。以“膳食调查与营养评价”这一情境为例:首先把“膳食调查与评价”这个大任务分解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四个子任务:“设计膳食调查表格”、“估计食物重量”、“使用食物成分表”、“膳食评价”。再把子任务布置下去, 同时告知学生目前完成的学习任务即以后作为营养配餐师需要做的工作。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利用电脑软件使用食物成分表等。在“估计食物重量”这一子任务中, 教师准备若干蔬菜水果、馒头、杯盘碗等教学道具, 让学生对估计食物重量有更直观的认识。3.2.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案例法、项目教学法、游戏法、情境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准备了膳食宝塔模型并把塔中食物模型全部打乱, 把全班同学分成6 组, 要求每组同学把食物模型重新放回正确的塔层里, 用时最短并正确的一组为赢, 赢的一组给予适当奖励。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来,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成就感。3.2.3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建成了《营养与配餐》课程网站, 上传了PPT课件、习题、企业录像、营养讲座视频、电子图书等教学资源, 供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学院出资建成了营养仿真实训室, 实训室配备50 台电脑, 每台电脑上预装了“营养之星”专家系统, 学生通过此营养配餐软件, 可以模拟对个人或集体进行各项检查得到营养状况评价, 同时给出营养指导原则和制定个性化食谱。仿真实训室为顺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保障。

3.3 课证融通,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把公共营养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纳入到期末考核, 以此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公共营养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期末考核主要分为两部分, 平时考核成绩占4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公共营养师三级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在此考核评价体系下,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

结语

通过基于岗位工作工程的《营养与配餐》课程开发设计, 根据营养配餐师工作流程把教学内容分为了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6 个学习情境;引入了案例法、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游戏法等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改革了考核评价体系, 把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纳入到期末考核中, 实现“课程融通”。

摘要:对《营养与配餐》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 提出了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营养与配餐》课程设计与开发方案, 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营养与配餐的职业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营养与配餐,岗位能力,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篇8

面对极其严峻和困难的钢铁行业形势, 龙钢公司积极号召全体职工眼睛向内找差距, 紧盯成本要效益, 全面调动各级人员挖潜增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为在产品和服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企业的竞争凸显在生产成本的竞争上, 钢铁价格的持续下跌, 对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企业的自身局限, 在现有的条件下, 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体制、新举措, 是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一个重大挑战。龙钢公司工会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和借鉴相关企业的经验的基础上, 于2014年4月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岗位创新、降本增效”工作, 旨在进一步激发全体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节资降耗的工作热情, 鼓励广大职工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公司的经营管控、营销采购、生产运行、工艺技术、设备能源、安全环保、工程项目等方面工作中去。

通过一年多的推进和运行, 该项工作得到一线职工的认可。2014年共收集岗位创新项目281项, 审核通过167项, 其中金点子42项, 组织现场验收后共认定项目130项, 其中A级项目4项, B级项目27项, C级项目99项, 预期年创效不完全统计1644万元。为了进一步推动公司降本增效工作向纵深开展, 提升全员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节约意识, 龙钢公司于2015年2月份对岗位创新工作实施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 实行了“简政放权”, 这一举措充分激发了一线职工的创新动力, 截止5月份, 公司岗位创新项目达617项, 其中A级项目17项, B级项目127项, C级项目383项, D级项目90项, 预期年创效不完全统计2000余万元。

1 岗位创新工作在龙钢公司的实践

1.1 开展岗位创新工作的必要性

岗位创新落点在于企业每位职工, 职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职工创新能有力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不仅创造物质层面的成果, 同时还能创造精神层面的成果。一方面公司的一线职工, 对于一线生产情况非常熟悉, 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流程、时间安排等, 他们是职工岗位创新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 职工通过创新改进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工作强度和成本, 提高收入, 这是岗位创新的主要动力;而企业则可将职工的创新成果进行更大的范围推广、实践和持续优化, 最终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创新, 全面提高企业效益。

1.2 工会组织在岗位创新工作中的作用

在职工创新工作中, 工会组织的平台作用和推手作用不可替代, 工会组织全力为职工创新工作搭建平台、提供支持, 在普及、推广及表彰先进等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一方面各级工会以鼓励岗位创新为重点, 主动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 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资源共享、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围绕企业当前的重点工作, 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不断创新积极营造创新文化的氛围, 积极培育务实创新、追求卓越、鼓励尝试、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努力营造人人能创新、事事可创新的环境氛围, 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2 岗位创新工作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创新方法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岗位创新工作开始在公司实践的半年多时间里, 广大职工对于创新的认识多半停留在传统概念上的“颠覆式”的创新, 前所未有的创新。因此常常听职工抱怨自己岗位没有可创新的源点, 自己没有创新的能力也懒得去创新等等。部分一线职工并没有真正立足岗位, 沉下心来深入思考本岗位的创新工作应该如何去做。另外, 广大职工不同程度的存在创新思路太窄的情况, 对创新的认识局限在技术层面的创新上, 没有大胆思维, 深入思考, 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 其实还包括理念、管理、产品、营销、服务等各个层面的创新。

2.2 缺乏创新知识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职工的学习能力远不如私企, 多少还存在铁饭碗的思想;加之职工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老工有经验没学历, 新工有学历没经验;另外, 因为大部分岗位职工工作内容的单一, 决定了其知识层面比较窄;加之一线职工因工作性质的原因, 缺少与外界的学习和沟通, 因此自主创新的路越走越窄。

2.3 缺乏有效创新

每个月从基层上报的创新成果比较可观, 但是非常有效值得全面推广的项目为数不多, 不同程度的存在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的情况, 也就是所谓的“创新泡沫”, 甚至有职工把创新当差事, 为了收入的提高所做的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行为。在企业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 我们更加需要和追求的应该是有效创新, 每位职工应将创新与企业发展、自身成长很好的结合起来, 把创新当成责任和使命, 用一种大气和豁达, 拼劲与闯劲、释怀与舍得的心态去创新。

2.4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一年多的创新工作实践中, 公司岗位创新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是也曝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岗位创新工作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成果如何实现固化, 持续为企业降本增效;三是创新成果如何实现行之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四是创新成果如何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 即由个人创新到班组创新最后上升到企业的创新。

3 如何进一步做好企业的岗位创新工作

3.1 从可操作可模仿的创新方法入手

企业创新需要落到实处, 工会组织要加强引导一线职工掌握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是事关创新的成败。根据企业目前的职工队伍的综合素养, 我们需要的是从具有可操作性、可模仿性的创新方法入手。比如加强对小计小改的深入研究, 先从“改进式”创新入手, 从模仿学习创新, 进而在更高层次模仿并进行更高水平创新。创新需要一步步去做, 创新需要从小处着眼, 贴近需求, 简单快捷;一线的创新更应该应着力于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易于推广的项目, 因此我们的一线职工定要在“如何可行”上去多思考、做好文章, 下好功夫, 每一步都需要有可行的方法。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山东电力基层班组的“头脑风暴法、创新十二法”等, 根据自身岗位实际摸索出切实可行的班组创新方法, 并让这种创新方法在一线岗位横向流动。

3.2 实行多措并举, 上下齐动的创新模式

一是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和探讨, 对职工技术培训常抓不懈, 通过有效的方法, 激发职工学习创新知识, 拓宽自身创新知识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学习邯钢的网上练兵, 通过攻关式的学习法, 既掌握和提升了本岗位的工作技能, 又了解了相关岗位的技术知识;二是定期加强组织班组间、职工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将相互间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充分结合,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多的创新灵感, 更好发挥职工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三是充分利用发达的通讯设备和宣传平台, 加强职工对外界的认识和沟通, 拓展创新知识面。

3.3 注重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工会组织需要引导和鼓励职工首先要有奉献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善于创新、勇于攻坚的团队, 因此要引导职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班组团队和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上, 在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赢得更大的发展平台与价值实现空间。

工会组织需要注意创新文化的培育, 逐步追求“有效创新”。加强营造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要把培育创新文化与培养创新人才结合起来, 使创新思想得到鼓励, 创新成果得到认可, 创新价值得到尊重与实现。应注重激发每名职工的自主精神, 创造潜能和主人翁责任感, 为职工创新提供必要的精神与物质支持, 建立职工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双轨激励模式, 既调动职工个人的积极性, 又体现团队协作, 效益共生, 实现同一目标下的价值认同, 在有效创新中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

3.4 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

一方面是制度的保障。对于创新成果不仅以数量论成效, 同样要以质量论成效, 充分发挥创新小组成员的专业作用, 制定相对公平的评价机制, 对于创新成效不佳的团队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成果固化、推广和应用的相关制度, 并持续进行跟踪和督导, 对不适宜的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 将创新制度规范化, 使得该项工作开展更加科学, 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另外, 是要根据企业实际, 灵活运用一些宣传手段和载体, 促进创新成果的固化和有效推广, 最大程度的激励职工的内在潜力。比如将个人创造力汇聚、整合、提炼, 形成可推广的岗位创新成果, 从而将“有效的创新成果”制作成画册, 将创新的背景、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包括技术的创造性和先进性、适用范围以及安全性、实际应用等加以说明, 并配有创新过程中的原始图片, 使职工的劳动成果一步步跃然纸上, 这其实对于职工来讲是莫大的荣誉, 是一种精神动力, 因为每一项创新成果都承载着创新者的汗水和心血, 加以珍视会极大提高职工的创新进取心, 也更好的宣传了创新成果, 鼓励了职工个人甚至是班组团队的创新热情, 也有利于企业汇聚整合创造力。

摘要:职工岗位创新是在一线生产过程中, 职工自发进行的开放式、渐进式的群众性创新行为, 同时也是当前公司降本增效、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的重要手段, 更是公司一项长期工作, 成本控制需要从细节着手, 岗位创新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有效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职工发现问题、主动改进的意识, 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结合公司实际情况, 就岗位创新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何寻求解决办法, 提升该项工作的成效, 让岗位创新工作焕发新活力。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篇9

一, 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这个过程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 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 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这就要使课程的设计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的工作任务相一致, 即做到课程与岗位的零对接, 那么工作任务分析就成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工作任务分析主要包括两步: (一) 实际的工作任务分析, 在企业完成。可以采用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 由企业技术工人、技术员或工程师、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课程专家来共同完成。 (二) 整合的工作任务归纳, 在学校和企业完成。可以采用研讨 (头脑风暴) 方式, 也是由企业技术工人、技术员或工程师、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课程专家来共同完成。我们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品课程《电力机车电气线路的调试》中对牵引电器及控制屏柜产品组装制造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说明。第一步, 实际工作任务分析:零部件制造及工艺、装配、焊接、检验、典型线路分析、计算, 接线、排故、机车配件产品的生产管理, 安全操作及安全用电等;第二步, 整合的工作任务归纳:电力机车高、低压电器的维护、检修、更换及参数调整。这就完成了工作任务分析这个步骤。

第二, 立足于工作过程, 按照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来完成。学习情境要满足这几个条件:一、每个学习情境都对应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二、各学习情境都属于同一范畴;三、各学习情境之间应满足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和由生手到熟手的职业成长规律, 可以呈平行、递进或是包容关系。例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品课程《导游实务》设计了校园导游服务、长春市区地陪导游服务、长白山导游服务、东北全线全陪导游服务和领队出境服务五个学习情境, 这五个学习情境即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来设计的, 呈递进关系。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品课程《插花艺术》则设计了酒店用花、节日用花和礼仪用花三个学习情境, 呈平行关系。总体来说, 递进、平行或是包容关系等设计思路的选择依课程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第三, 恰当选择载体。载体是各学习情境之间的联系纽带, 对成功的学习情境设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载体可以是产品、风格、目的、品种、工作场所、任务、功能等, 同一门课程由于载体的不同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情境。例如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品课程《插花艺术》, 以目的为载体时, 设计了酒店用花、节日用花和礼仪用花这三个学习情境;以风格为载体设计了西方式插花、东方式插花和现代自由式插花这三个学习情境, 可见, 成功的学习情境设计来自恰当的载体选择。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课程理论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沿理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计的发展方向, 德国高职教育的成功证明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是成功的, 在我国的本土化中, 一些已经采用该理论实施教学的高职院校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说,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已经成为了深化教高16号文“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力培养模式, 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现方式, 我们应该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 不断创新, 对自己教授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形成自己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J].基础教育参考, 2006.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篇10

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包括发动机特检、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检测计量和飞参处理等重要岗位, 这些岗位涉及学科知识面广、渗透交叉、专业技能要求高, 直接关系航空装备安全, 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发挥。 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培训是加强航空维修保障能力建设, 推进航空机务训练, 促进机务维修持证上岗的重要举措。 随着特定维修专业工作在航空机务系统的广泛推广和普及, 其工作任务越来越重, 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 当前从事特定维修岗位工作的人员多是经过简单的自我学习、短期培训、设备带教等培训方式后上岗的。 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与航空机务实现跨越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为此, 加强特定维修岗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系构建理念与过程

(一) 体系构建理念模式。

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 我单位确定提出以特定维修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照“3343”理念模式开发培训体系。 即:体系构建分为岗位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3个阶段;其中课程开发是核心, 按照先开发专业课程、再改造公共基础课程、 最后进行保障体系建设的3个步骤实施;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注重头脑风暴、分析开发、研讨确认和决策计划4个关键环节, 最终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3个转换。

(二) 体系构建基本过程。

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课题准备与调研阶段。 一是到各航空机务工作单位, 通过专家研讨、工作实践、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工作、职位、职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调研。 对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 发动机特检等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维修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二是对各特定维修岗位工作任务和胜任能力进行综合归纳, 确定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训能力目标模型。 三是通过工作任务及胜任能力的分析, 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 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论证。

第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论证阶段。 一是对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认证和专题轮训相衔接的人才培养途径进行论证。 二是研究制定特定维修岗位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三是对油液分析、无损检测等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制订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论的指导下, 重点对航空油液监控专业进行课程建设和实践保障条件建设。

第三阶段: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 课题组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深化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在前期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课程开发思路的基础上, 一是按照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 修订特定维修岗位职业标准和考核大纲;二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和课程,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三是以工作行动为导向, 创设学习情境和开发课程教学项目, 完成无损检测、发动机特检、发动机综合监控、飞参处理、航空油液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条件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一) 基于工作过程, 科学提出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新思路。

一是以工作过程观为指导, 确定“四个坚持”的人才培养思路。 即:坚持贴近岗位, 使学员获得与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岗位知识、技能与态度;坚持能力为本, 围绕岗位能力生成组织学习领域,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岗位工作情境, 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坚持职业标准为依据, 人才培养过程融合职业标准要求, 推行“双证制”;坚持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典型工作任务整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设计学习领域课程。

二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五个对接”专业建设策略。 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 准确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五个对接”的专业建设策略是指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群对接; 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培训证书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任职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是以院校为培训主阵地, 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 着眼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队三方各自优势, 在上级业务机关的组织领带下, 建立了以院校培训为主阵地, 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 部队岗位实践“三位”, 集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评定和专题轮训于“一体”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多学科专业知识渗透的特点, 课题组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化课程结构模式, 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 按照“基础单一能力、中端复合能力和高端复杂能力”三个层级能力目标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使学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中知识结构相吻合。 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序化工作过程和梯度化能力目标的逻辑结构特点, 符合“初学者到实践专家”军事职业人才成长和能力形成过程。

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一方面, 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结构, 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员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理论知识, 并发展相关岗位任职能力。 另一方面,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 充分考虑相关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并将特定维修岗位文化和职业情境直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编制课程标准。

三是遵循行动导向原则, 创新教学方法。 在特定维修岗位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 遵循以行动导向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 探索应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载体法等符合主体性教育思想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 以情境学习为典型的特征教学方法, 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是建立资格认证体系, 推行毕业学员“双证制”。 课题组应用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制定了特定维修岗位的职业标准与考核大纲, 修订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等法规文件, 建立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认证体系, 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学员毕业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施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制”。

(三) 聚焦理实一体化要求, 配套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新环境。

通过昂贵仪器模拟化、 一般设备实装化、 训练环境虚拟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建设思路, 建设功能完备、资源丰富、设施先进、与维护装备同步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是以专业教室、实验 (习) 室为重点, 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场所。其中, 新建专业教室3个, 实验 (习) 室4个。 拥有各型发动机解剖件、飞参等实装10台套, 模拟装备20台套。 拥有与毕业后岗位工作实验室配备相一致的光谱、 铁谱、 自动磨粒、 污染度等油液分析仪器6台套; 拥有五大常规及激光、红外、DR射线、视频孔探仪等先进无损检测设备30余台套;各种检测计量设施20台套, 满足了特定维修岗位实践教学需求。

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定期组织教学双方深入岗位工作一线。 与多个特定维修岗位工作开展较好的部队单位和航空大修厂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定期组织教员和学员深入岗位了解一线工作情况。

三是开发多种信息资源, 建成网络化的教学平台。 建设了包括超文本教材、视频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辅助训练软件等信息资源。 其中, 编写相关航空机务体系教材3本, 公开出版教材5本, 面向部队发行3000余册。 采用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航空油液监控虚拟训练系统, 再现了岗位工作真实环境, 实现了油液分析操作技能的虚拟训练。 基于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的“无损检测技术”网络课程, 开发的多部无损检测人员II级培训系列软件, 为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的远程教学提供了便捷。 建成的CBT网络教室包括多台联网计算机、投影教学设施、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等, 为多媒体教学软件运行、网络课程学习和专业信息资源的学习共享奠定了基础。

(四) 适应转型建设需要, 加速 “ 双师型” 专业教学团队培养。

一是多措并举, 提高教员专业能力。 借助教员岗位能力达标训练活动, 提高教员岗位专业能力;通过经常性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系列活动, 提高教员课程开发、设计与施教能力; 通过定期组织教员参加特定维修岗位实践与调研活动, 提高教员岗位实践能力;推行专业教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 促进教员岗位操作技能提升。 鼓励教员深入科研生产一线, 提高专业科研学术水平。

二是广开渠道, 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从部队、制造厂和科研院所选调、聘请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员队伍中, 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定期邀请参与专业授课, 保持教学团体的新鲜活力。

四、实践效果

(一) 学科专业建设形成新格局, 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随着航空油液监控、 发动机综合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新专业的建立, 学院已形成以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为龙头, 传统机、军、特、电等专业为重点, 新增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 累计完成各类型20期的教学任务, 组织岗位资格培训班30期。 航空机务从事探伤工作的人员90%经过本专业培训, 年平均约12人次因发现航空装备缺陷故障而立功受奖, 满足了航空机务系统对该类专业人才的急需。

(二) 科研学术研究形成新局面, 服务部队能力突出。

在本培训体系强力推动下, 所属教学组科研学术研究已形成了检测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方面优势突出, 红外、激光等先进无损检测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独树一帜, 在新型航空材料与结构维护保障研究方面紧跟发展的可喜局面。 近年来, 所研制的各类无损检测仪器、维护保障设备累计推广56套。 解决某型发动机叶片榫槽裂纹检测、复合材料损伤检测等技术难题3项。 承担各类科研计划课题17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三等奖2项。 教学组成员参加演习、演练等重大活动5次, 完成技术支援任务11次, 受到机关和部队的肯定和表扬。

(三) 教学保障条件形成新规模, 建设经验意义深远。

上一篇:成人远程教育平台下一篇:信息技术大学生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