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创新

2024-08-06

原始创新(精选十篇)

原始创新 篇1

对于原始性创新的含义,目前中国理论界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前科技部长徐冠华认为,原始性创新是指原始性的科学发现和原始性的技术创新,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1]。原始性创新在所有创新活动中是最高层次的,它是通过采用最新的研究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率先获得新知识、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发明新的技术和原理,为推动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基础知识。原始性创新是其他创新的源头和基础。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有90%来源于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原始创新[1]。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自主创新作为中国今后十五年中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

二、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财政投入

1.提升R&D占GDP比重。目前,世界各国都将科技投入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其中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R&D/GDP),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按照一般规律,R&D/GDP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在1%~2%之间才会有所作为;大于2%则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根据科学技术部公布的统计资料[2],自1997—2007年,中国的R&D经费支出呈逐年递增趋势,R&D/GDP比例也逐年上升。2007年,R&D经费投入3 710.2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49%。而2007年美国R&D/GDP指标为2.62%,日本为3.39%,韩国为3.32%,德国为2.53%,法国为2.11%。可见,欲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中国对R&D的投入还应当进一步增加。

2.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3]。江泽民总书记在给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明确指出:“在未来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里,中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今天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创新成就,依赖于这些研究所必然孕育的优秀人才。”

根据科学技术部的统计资料[2],2007年中、美、法、意、日、韩、俄七国的R&D经费投入中,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最低,仅为4.7%,意大利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例最高,为27.7%,是中国的5.89倍;法国次之,为23.7%;美国为18.6%,日、韩、俄分别为12.7%、15.2%、15.4%,均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大的制约。因此,中国在逐步提升R&D经费投入的同时,也应调整R&D经费的结构比例,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

(二)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

1.优化立项评价指标。当前立项评价指标虽然有对创新的要求,但是过分强调既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因此,使得申报者只申报有把握成功的项目、甚至申报已经基本做完的项目,而具有原始性创新、风险大的项目却往往难以得到专家的认可。所以,要修改评价指标,真正做到把创新性摆到项目立项的突出位置,尤其要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的研究。对于新思路、新思想,应该要结合原创性成果的长期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进行评价,给予研究人员自由探索的环境,并且能够容忍失败。

2.优化评审专家团构成。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所以项目评审专家组应由不同领域、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这样有利于从不同侧面评价一个项目,防止同一领域专家受研究所限而产生的对创新项目的指责和扼杀。必要时还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参加重大、重点项目的全程评估。这有利于选准具有科学前沿的和创新性的课题,提高立项评估的公正性,还有利于从社会公众、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等多角度考虑自然科学和技术评估的作用,从更广的角度,实现考查项目的创新性及其经济、社会价值的目的。

另外,要注重对评估专家本身的评估。在目前的项目评估机制中,重视名人、重视保险性、跟踪国外选题方式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不利于涌现出大量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利于形成新人辈出的良好局面。为此,应当建立评估专家的信誉档案,对其在评估中的能力和公正性进行评估,引导评估专家科学、公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3.建立评估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形成透明的、可受公众监督的评估机制。各类原始性创新研究项目的评估程序、方法、内容等应当公开,评估意见应当反馈到被评审人,从而增加被评审人的知情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暗箱操作,保证评估工作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的监督。评估机制难免会产生误判,往往导致扼杀了许多有创意的思想,因此加强对评估制度的监督,有利于失误减少到最少。当然在出现错误时,评估机构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与胸怀。对于非共识性与反传统项目,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保持公正、谨慎的态度。

(三)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

1.倡导创新意识。创新是原始性创新研究最本质的含义。任何科学上的发现和发明,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飞跃”、“突变”的过程。只有敢于打破成规、标新立异,才能获得不为旁人所知的真知灼见。相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与创新无缘,更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科学境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提出,“科技人员一定要增强自信心,不能总看国外做了什么,人家没有做我们就不敢做。同时要有一个正确的创新价值观,能够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确定科技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创新为民。”[4]因此,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原创意识,营造挑战权威、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科研人员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科学观念,提升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和勇气,不盲从权威,勇于从事前瞻性、独立性、探索性的课题研究,努力使中国早日实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2.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原始性创新研究是一项风险性很大的事业,不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失败多于成功,这是科学发现、发明、发展的规律。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失败者”也对建构科学大厦作出了同样难能可贵的贡献。人类科技史上的每一次进步和飞跃,都是历经磨难,在总结无数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才最终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因此,要想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就要对创新中可能的失败多一些宽容,为各种创新思想、创新活动提供施展的舞台。在2007年中国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中,重点修改的内容之一就是增加了宽容失败的制度。创新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使科技人员敢于大胆探索。为此,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原始记录能够证明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该项目的,给予宽容。”这是中国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制度。这一宽容制度将在极大程度上减轻创新人员的思想压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原始性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

(四)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大学科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无论是从科学问题的深度还是广度来看,科学研究在规模以及研究方式等方面逐步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所以科研的合作也成为必然。

1.加强国际合作。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可以使国内研究人员从选题到完成尽快置身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分享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实现超越阶段的发展,有效调动国内外两种科学资源,加快提高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学术界的开放交流,不同学科、学术观点之间要撞击和交流,要广开渠道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制定有利于学术交流的考核指标体系。

2.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原始性创新是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等行为者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科学技术对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大学、研究机构和工业界的合作有助于为科技原始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科技研究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工业界将更加关注科技研究,更加关注与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界也可以为科技原始性创新提供大量新的科学问题,促进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原始性创新研究的重要性,从而为原始性创新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产学研的交流合作对于提高工业界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技术的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很重要。

(五)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

1.要建立重要科研设施的共享机制。原始性创新需要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作支撑,并且创新基础条件的科学水准越高,创新的效果越显著[5]。高水平的科研基地是产生原始性创新成果的温床。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狄实验室曾有25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德国的马普学会有17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公司实验室的代表贝尔实验室有11人获奖,IBM实验室有5人获奖。它们都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地的代表。中国要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野外观测台站的管理。调整重点实验室的布局,新建一批中国发展急需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实验室。通过建立虚拟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形式,促进相关实验室的合作。着力形成现代科学创新研究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数据、自然科技资源、信息网络资源等战略资源,建立健全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中试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并形成一种布局合理、开放有效的共享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创新研究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政府的开源节流。

2.建立科学数据资料的共享机制。收集积累科学数据资料等基础性工作,是原始性创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6]。如动植物区系分类、生物多样性、标本库、样本库,冰川编目、土壤分类,资源环境领域的数据采集、分析、整理,科学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共享等。要大力提高中国原始性创新研究的装备水平,加强科学仪器、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工作,为优秀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创造条件。同时,还应当注意到,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数据资料相互封锁是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共同努力,把建立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重要科研仪器设备和科学数据资料的共享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认真研究解决。

(六)建立多层次的原始性创新人才队伍

1.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第一,应当把发现和培养一流的研究人才作为第一位的重要目标,工作的重点是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大力培养、吸引和稳定高水平创新人才,对有独立思考能力、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及时给予支持,对少数高水平人才在严格遴选的基础上予以持续稳定的支持。第二,应当加大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原始性创新能否成功,首先这个创新群体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核心人物(或学术权威)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核心人物是影响一个国家原始性创新研究队伍整体实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他们本身的学术水平决定了创新群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他们需要把握科学发展的阶段和方向,从而作出正确的重大决策,需要引导自己的创新群体进入学科的最前沿,需要培养大量的后继创新人才。对于在国际科学前沿有重大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他们开展国际一流的研究。

2.建设跨学科创新团队。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许多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往往都是在跨学科的研究上取得的。学科交叉的力度和广度,已成为影响原始性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目前中国高校、研究院所部门条块分割、各成一体。这种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使多学科的优势发挥不出来,难以开展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多学科渗透的研究。

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是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以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为依托,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组建一批跨学科、跨部门、跨校际的创新团队和创新集体。鼓励创新团队加强原始性创新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同时加大对创新团队的重大特色项目的孕育和培植,力争能取得重大的原始性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冠华.重视基础研究,推动原始性创新[J].中国科技奖励,2001,(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EB/OL].www.most.gov.cn.

[3]陈雅兰,郭伟锋.原始性创新的外部效应及其控制[J].科学学研究,2006,(8).

[4]白春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

[5]陈雅兰.促进原始性创新的途径[J].发展研究,2005,(11).

注重原始创新心得体会 篇2

在近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推进原始创新,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围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原始创新有三个基本特征:从性质看,属于“从 0 到 1”的首创,是“无中生有”的质变;从过程看,属于不连续事件和小概率事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从结果看,具有突破性、超前性和被承认的滞后性。当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向人们展示电磁感应现象时,有人提出质疑。后来,电磁感应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技术、自动化等诸多领域,人类因此进入电气时代。原始创新有着很强的“连锁效应”,往往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除了对科技创新具有重大牵引作用,还可能带来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的重大变革。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

机、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铁、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金融科技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在关键领域不被“卡脖子”、掌握主动权,才能建立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进而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然,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不是说要闭门造车,而是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抓手。发表国际科技论文的数量,是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产出指标。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同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是不相适应的,表明基础研究仍然任重道远。依靠改革激发

原始创新谁说了算 篇3

原始创新是属于科技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它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实现原始创新,不仅可以推动科技创新本身的跨越式进步,而且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必不可少的强大的科技支撑。

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依照笔者的见解,关键在于我国自主的原始创新贫乏。如果我国总是搞不出重大的自主原始创新项目,继续停留在跟着人家后面跑的局面,不仅仍然得不到诺贝尔奖,而且必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事业的更大进步,严重制约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步伐,甚至仍有可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通过管理创新推动原始科技创新

我国创新管理的专家评审制度,是在过去为了克服行政过分干预科研活动而制定的。这一制度,对于保证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加快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现今的原始创新都是双学科交叉或多学科交叉的,又超越于现有的科技理论体系。因而,如果科学意识和管理思维仍旧停留在跟踪、模仿时代的模式,仅仅依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和原有的学科理论体系来评价原始创新,势必导致失误。

根据笔者调查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已有很好苗头或已基本成型的重大原始创新多次申报立项申请经费,但往往难以取得由单学科专家为主组成的评审组的共识而被轻易否决,甚至既无答辩听证,也不给实践检验的机会;许多学科交叉创新的成果连论文也都发表不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原始创新,还被某些人随意当成伪科学、赝科学、假科学进行打击。致使许多原始创新长期得不到所需经费,延误了攻克制高点的步伐和国际竞争的时机。

在当今我国科技战线正在实施战略转轨的新形势下,亟须通过管理创新来推动原始科技创新,制订营造原始创新环境和保护原始创新的方针政策及其评价的原则、办法和制度。一般说来,基础研究是不可预测的,识别和正确评价原始创新是很困难的,这从单学科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但从多学科交叉和科学实践出发,并非完全如此。此外,还应区分立项评审和成果鉴定的界限,立项的评审和决策是在课题启动阶段确定是否支持其探索,对有重大原始创新苗头的是否应当使其获得实践探索的机会,是不能简单靠现有权威来决策的。

评价原始创新应有新标准

当前,国内有些学者用当今西方主流科学作为鉴别科学是非、评价原始创新的唯一“标准”。按照这种认识,中国科学家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何来自主创新?更不可能去搞什么原始创新。其实,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一词有着时代的特征和文化的烙印。笔者认为,可以将“科学”定义为;反映客观事物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性知识和理论体系。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是自然科学,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是社会科学;即使是自然科学,分科研究的是科学交叉研究、综合研究和整体研究得到的自然界客观联系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同样是科学,而且是当今更为重要的科学,尤其是依靠自主创新的思维,开创性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制约性的科技难题的新的科学实践和理论探索,更是不可多得的科学财富,需要倍加珍惜。因而,如果机械地将当今西方主流科学当成检验科学是非、评价原始创新的唯一标准,不仅有害,而且也不符合科技本身的发展规律。至于某些人用当今西方科学作为衡量科学真伪的唯一标准,很可能把一批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原始创新打成伪科学!这种做法,只能从源头上摧残原始创新,从根本上扼杀中国科学家和中国人的首创精神,万万要不得。

科学实践应是评价原始创新

的唯一标准

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正在各学科精确研究的基础上,向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迄今剩下的难点,仅在本学科框架内已经很难突破,必须代之以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国家建设实践和复杂系统研究中遇到的重大科学问题,必然更加需要综合性的多学科交叉的整体研究。因而现今真正的原始创新,必然是学科交叉和超越现有理论体系的。它们往往是常规单学科的专家、权威所不熟悉、不了解、甚至不懂的。实际上,评价原始创新的标准已经不能用分科的科学知识及其理论加以辨别,不再是学科的标准,而应是一种哲学标准,即科学实践(不仅仅指科学实验)应当成为检验原始创新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切科学是非和科学真伪的最终标准。

按照不同的类型,可分为五类:一是有悖于现有理论的新事实是否确凿可靠。如果确实可靠,就应当给予支持,创造其进行探索的条件;深入探究下去,有可能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现代物理学就是19世纪末的三大发现导致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两朵乌云”,打开了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的情况下,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大量实验和深入探索而诞生的。二是对于重大自然灾害预测的世界性难点是否确有预测能力。如果确有可靠的预测能力,就应予以支持。三是对于疑难病症是否确有可靠疗效。笔者曾参与旁听药检部门组织的一项中医医疗仪器的专家评审,其独特的物理效应用现有理论均难以解释,但用实践标准进行试验,却很快取得了共识,通过了专家评审。四是重大科技创新应以能否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性难题以及是否具有潜在的重大经济价值为准。五是纯理论的原始创新,则应视是否有合理而严谨的立论逻辑而没有明显错误。如果确属如此,反对者又始终提不出有没有错误、究竟错在哪里,就应视作反对无效。而主观臆断和旁敲侧击的种种“理由”,不应成为否决的依据。

评判原始创新不宜

以单学科科学家为主

正由于真正的原始创新有别于、超越于现有理论框架,往往比目前常规科学要高山一大截,而目前常规的单学科科学家往往不了解、不理解;尤其是,如果它一旦成立,客观上“威胁”到某些“权威”的名和利,涉及到“利害冲突”的问题。因此,笔者以为,评价重大原始创新,不宜由常规的单学科科学家为主进行,而应当以在交叉创新领域具有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且已有明显进展的交叉学科科学家、宏观科学家、高层次管理科学家为主,吸收所在领域的单学科科学家以及经济学家、哲学家参加,进行评审和决策。并且应当用平等的反复审慎的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进行,还应允许创新者本人举证和答辩。

学术争鸣有利子识别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探求的是未知领域,识别原始创新的有效方法,应当是民主的学术争鸣。对于那些确有可靠依据但又存在分歧的重大原始创新,应当让它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同时附上不同的评审意见(略去评审者姓名),也可发表反对文章;并应允许本人反驳和他人的反反驳。或者召开专门的学术会议(包括香山科学会议),正反两方人数对等,心平气和地、面对面地摆事实、讲道理和相互争辩。以此进行沟通和相互了解,争取尽可能的共识。

真正的原始创新也只有在学术争鸣中经受考验、发现不足并弥补和完善。有关原始创新的评审,要避免暗箱操作;其评审会,应当采取平等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而不宜停留在单纯的审查者和被审查者的角色。对某些公众普遍关注的不涉及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始创新,可以通过媒体,开展公开的讨论。通过公开的讨论和辩论,争取达到明辨是非和力求共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决策。对于特别重大的原始创新,更不能草率否定,通过公开的充分讨论和参考专家的意见,也可由政治家进行决策。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者,有责任组织有关重大原始创新的讨论和辩论,并创造平等的条件,给创新者以实践的机会,争取当好原始创新的伯乐。

原始创新 篇4

关键词: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阻碍,对策

按照企业经营规模的不同, 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小型企业经由出生期、发展期, 最后到达成熟期, 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最终发展成为大型企业。这就决定了大型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 积累了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经验。我国大型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采用模仿性创新, 实行跟随战略的技术创新模式[1], 积累下了大量的原始创新资本。实践表明, 从事R&D活动的企业与其规模高度相关, 企业的规模越大, 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越强, 支撑的能力越大, 开展R&D活动越普遍[2]。可见, 研究大型企业的原始创新, 不仅仅是因为大型企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升国家或者地区竞争力的主导力量[3], 更在于大型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历程决定了其是实现原始技术创新的最佳载体。

1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原始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有:973计划基础研究共性重大问题战略研究组[4] (2004) 指出:原始性创新可分为科学上的原始性创新和技术上的原始性创新。科学上的原始性创新是指, 开拓新领域、引领新方向和孕育新学科的创新活动, 其成果包括新现象的发现和新概念、新理论体系的形成。科学上的原始性创新往往会对技术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技术上的原始性创新是指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其成果包括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等的重大发明。技术上的原始性创新往往会导致产业发生重大变化, 它也会对科学上的原始性创新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徐长江[1] (2006) 从对我国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主体、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三个方面存在的阻碍因素作为研究的主线索和出发点, 按照企业发展的主体、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逻辑顺序进行研究, 提出了自己的对策。陈雅兰[5] (2007) 认为影响原始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原始积累、核心人物、创新文化、科研兴趣、激励机制、团队合作和原创技巧等七个方面。并指出, 其中, 原始积累、核心人物、科研兴趣、团队合作和原创技巧为内在因素, 创新氛围、激励机制 (包括经费支持、合理的立项审查和成果评价体系、待遇等政策体系及相应制度) 为外在因素。邝金丽 (2008) [6]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原始创新动力的影响要素进行研究, 从内部看主要包括: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和意识、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和企业文化等;从外部看主要有: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不合理、市场环境、需求牵引、刺激拉动力和政府等因素。

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 目前对于原始创新的研究已经转向企业层面, 但是涉及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 往往从广义的企业来进行研究, 对于企业的规模和不同行业没有相应的区分, 同时, 这些研究成果往往仅仅针对一般的技术创新而谈, 没有突出“原始”。本文将从企业的规模不同的角度, 来专门对大型企业的原始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全文紧紧抓住“大型”和“原始”两大特点, 综合分析大型企业的特点和原始技术创新的特点, 分析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阻碍因素。

2 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阻碍研究

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大型企业和原始创新的自身特性, 从大型企业自身阻碍、原始技术创新自身阻碍、环境阻碍三个方面, 对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阻碍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2.1 大型企业自身方面的阻碍

大型企业在创新管理、生产技术、生产设备、风险承担、规模经济等方面, 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并且大型企业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 更能发现和把握创新的市场价值, 从而降低了原始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但是并不是说大型企业进行原始技术创新就会一帆风顺, 大型企业在以上方面具有原始技术创新的相对优势, 事物都具有双面性, 大型企业自身的某些特点也会对原始技术创新产生阻碍作用。

(1) 企业规模。

大型企业通常是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 此时, 大型企业的业务活动要比之前的更加复杂, 需要沟通的信息更加多, 分工更细, 部门、管理层次更多, 因此组织结构趋向于更加的复杂。大型企业在业务方面有着明确的分工, 不同业务、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间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及其困难[1], 同时由于大型企业的业务规模远大于中小企, 致使其信息量巨大[7]。一方面, 大型企业由于规模大而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 也使得自身对于市场的反应相对迟缓, 这会增加了大型企业进行原始技术创新的风险。

另一方面, 原始技术创新问题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问题, 其要涉及到企业几乎所有的核心部门, 然而大型企业的部门繁多, 管理层次多, 这就使得各层次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困难, 这就要求企业家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目前, 我国大型企业的企业家本身就缺乏原始创新意识, 加之大型企业的管理对企业家具有较高的要求, 受到个人知识水平、思想品德水准、管理经验以及企业内部领导更替等方面的限制[1], 此时, 大型企业的规模巨大给企业家带来的巨大压力, 使得企业家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2) 官僚体制。

在企业不断的壮大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的灵活性不断减弱, 可控性不断加强。由于管理上的需要, 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的大型企业会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不断壮大, 使得大型企业 (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 中普遍存在着官僚现象, 官僚体制除了使得大型企业决策层趋于保守、企业家精神弱化, 同时还带来了由于行政等级制度而产生的原始创新研究人员创新积极性受抑制, 大型企业原始创新人才流失的后果。人才流失造成了大型企业原始创新型人才的急剧短缺, 有关资料统计[8], 按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比较, 我国企业只是日本、德国的1/10, 创新人才匮乏直接导致了企业无力开展原始技术创新。

(3) 决策惯性。

我们知道大型企业在其发展的历程中, 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这些经验会对大型企业的原始技术创新产生惯性决策的影响。企业经过艰苦的发展, 成功的扩张规模, 在其成为大型企业的同时, 成功也会造成企业的创新惯性, 造成市场与技术的关系颠倒。原始技术创新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如果原是技术创新不是从市场需要出发的, 那么再好的技术也是无效的。在现实中不乏有一些成功的大企业试图通过自身的原始创新来引导市场需求, 但是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下面以曾经最具有战略号召力的索尼公司为例来说明, 在索尼内部, 没有集中的市场开发部门, 索尼也不重视市场调查, 而是鼓励设计师自己去想要开发什么产品, 这与绝大部分企业市场指导设计和生产的思路截然相反。对已有成绩的盲目自大, 索尼公司走向了技术引领市场的误区, 为此索尼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索尼公司的发展史上再难找到“第一”这样的字眼。索尼不再是主导市场的技术领先者, 而是几乎在盲目的追随对手们已成功的产品设计。

(4) 缺少科研机构。

我国的企业大部分是生产经营型的, 大型企业虽然有较强的生产经营能力,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普查资料[8], 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 已有研究机构的大型企业的研究机构都形同虚设[9]。由于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是原始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 然而, 由于缺少相应的科研机构, 原始创新源就需要在企业外部进行搜索, 这就给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源的获得增加了难度, 由于缺少科研机构给大型企业在搜寻原始创新源而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5) 设备老化。

我国大型企业的研究机构中普遍存在着设备仪器老化的情况[1], 这反映出我国大型企业对于R&D投入和R&D资金的使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 多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在1%以下徘徊, 而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指标为2.5%一4.0%左右,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都在5%左右。国际上一般认为, 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 占2%的可以维持, 占5%的方有竞争力。而我国很多大型企业根本没有R&D经费, 有R&D经费的也往往不足其销售额的l%, 自我积累能力很弱[8]。另一方面, 对于R&D投资的运用方向存在问题, 大型企业将R&D投资更多的用于先进技术的引进, 而对于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却极少投入。由于R&D投入不足、R&D投入资金使用的误区, 所导致的大型企业研究机构的设备老化问题, 将使得企业发展原始创新时后劲不足, 最终导致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搁浅。

2.2 原始技术创新客观阻碍

原始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高风险、资金回收周期长、需要多学科合作等特点, 同时原始创新存在巨大的外部效应, 创新主体的私人收益往往与社会收益不对称[10]。

(1) 高投资、高风险。

原始性创新所要求高投资, 并不是一次性的投资, 而是一个连续的、持续递增的投资过程[8]。对于处在成熟期的大型企业来说, 其具有相对较好的风险承受能力, 并且对于收入稳定的大型企业来说, 其在投资上也具有相对优势。原始性创新有对于投资的持续递增要求, 大型企业虽然具有较强的资金的投入能力, 但是大型企业也仍然要面对市场、产品等的不确定性。对于任何企业而言, 持续递增的投资都是很难实现的。

高投资、高风险虽然对应着高收益, 但是由于原始创新的外部性存在, 以及部分大型企业 (尤其国有大型企业) 不仅仅扮演经济活动主体的角色, 还担负着许多的行政、福利和社会责任[11], 因此大型企业通常不会选择原始性创新, 而会选择投资和风险性更小的渐进性创新。

(2) 周期长。

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项目存在较强的时效性, 项目开发、生产以及进入市场的时间过晚, 便可能导致产品滞销, 而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项目又需要一定的周期。当存在原始技术创新阻碍时, 原始技术创新的周期便会延长, 周期越长, 外部环境变化也就越大, 从而增加不确定性, 加剧原始技术创新的风险。

(3) 需要多学科交叉。

原始性创新通常是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 然而大型企业由于其规模过大、管理层次上的复杂性, 导致各部门之间交流的难度加大。原始性创新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于大型企业来说, 比中小企业更加难实现, 单纯的依靠原始创新的动力来拉动显然是不够的, 针对大型企业的特点, 需要专门的制定相应的策略。

2.3 环境方面的阻碍

环境方面的阻碍主要指的是, 除了大型企业及原始创新本身特点带来的其他方面阻碍的总称, 其中主要包括:机制问题、文化阻碍、法规政策三个方面。

(1) 机制问题。

第一,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是由于受之前长时间的计划经济的影响, 大型企业 (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 通常都是由政府主导的, 因此, 政府在大型企业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政企不分问题大量存在。大型企业保增值的责任不清, 原始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明确, 原始技术创新形成的资产和效益是国家的, 债务和风险是企业的, 责任是经营班子的, 负担是原始创新研究人员和广大职工的, 所以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原始性创新积极性不高。同时, 由于政府相应官员的任期考核制, 政府可能会出台政策偏重于短期行为[8], 而对于收效慢的原始技术创新兴趣不大。

第二, 由于我国体制上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结构的不合理, 主要是指:集中大量雄厚科技实力的研究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 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储备和研发人员, 而大量的技术创新人员却集中于科研机构和大学[1]。这样子就增加了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难度, 成为大型企业在原始技术创新中阻碍因素。同时, 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健全, 功能有限, 各自为政, 数量严重不足[1]。中介机构的缺失, 使得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这导致了大型企业对原始技术创新源的获得存在极大阻碍, 减少了大型企业进行原始创新的可能。

(2) 文化阻碍。

文化阻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文化和市场原始创新文化。第一, 大型企业的原始创新文化, 是指大型企业中对于原始性创新的重视程度——对于失败的包容程度, 对于核心技术的渴望程度, 对于未来竞争的认知程度等。大型企业中创新文化的缺失将使得原始型创新人才不能发挥出全部才能, 同时由于一两次的失败就可能导致原始型创新搁浅, 创新文化的缺失是阻碍大型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第二, 市场原始创新文化是指市场对于原始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大型企业的原始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 原始创新的商品化之后必须从商品的市场化获得收益, 如果区域内对于原始创新产品的接受度不高, 这就使得企业为打开产品的销路需要做更多的营销行为, 增加大型企业的开拓市场的难度, 从而增加了原始性创新的不确定性。

(3) 法规、政策。

首先, 申报、审批制度纷繁复杂。由于原始技术创新本身的原因, 加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我国政府对原始技术创新的管理中存在着一些纷繁的申报制度、审批制度和一些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低下, 科技成果在不同实体间进行交换的转换交易成本是很大的。

其次, 具体针对大型企业的原始技术创新扶植政策少, 并且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1]尽管目前我国制订了有关保护企业原始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是没有做到长期的制度化、规范化, 加之执行力度不够, 造成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纠纷和侵权案例层出不穷。与此同时, 一旦原始技术创新成果出来, 有时由于各种原因, 知识产权的案件也接踵而至。大型企业非常容易受到政府管制信号的影响[2], 因此, 政策的缺少和不确定性, 都会对大型企业的原始技术创新产生不力的影响。

3 结论、对策与建议

本文从大型企业自身、原始技术自身、环境三个方面, 对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阻碍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下面针对以上阻碍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首先, 针对大型企业自身特点和我国大型企业的现实情况存在的原始创新阻碍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1) 由于大型企业的特殊性, 对于企业家具有全面和较高层次的要求。企业家是原始技术创新以及大型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才能的企业家, 在新活动中发现、锤炼和培养创新企业家[8]。第一, 政府可以通过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 共同开办专业的企业家培训机构, 来提高和创造优秀的企业家。第二, 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家的实践培训, 在实践中是企业家成长, 为符合大型企业特点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优秀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机遇。

(2) 由于我国大型企业官僚体制的存在, 所造成的人才流失, 阻碍了大型企业原始创新行为。针对此问题, 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官僚体制的问题, 在大型企业的内部建立多部门的相互监督, 实现多元化管理, 从而制约官僚主义的滋生。同时, 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产权的确定是经济有效的持久的原始技术创新激励手段之一, 因此, 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是保证企业原始技术创新长久发展和留住原始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1]。

(3) 大型企业中存在的决策惯性的问题。应该说, 原始技术创新本身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而不是以已往的成功经验或者个人直觉为导向的。满足市场现存需求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而原始技术创新是着重于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则有助于发现未来的市场需求, 挖掘发展的新源泉以赢得未来的成功。但是, 无论如何的具有超前性, 原始技术创新都必须以市场为基础, 要让决策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 是解决惯性阻碍的关键所在。

(4) 对于科研机构的缺少和设备的老化。一方面,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使科技开发投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另一方面, 实行国家、行业、地方与企业的资金相匹配的投资方式, 支持和引导大型企业加大技术经费的投人[8]。

其次, 针对原始技术创新自身存在的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等特点,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1) 原始技术创新需要一个连续的、持续递增的投资过程。对于这种资金投入要求, 可以从融资方面的角度来予以解决:积极发展风险投资, 引导国内外资金, 建立以风险投资机制运作的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担保公司, 为大型企业提供创业支持和资本经营服务。设立各类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基金,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费筹集提供更为广阔的资金渠道。企业经营者要端正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态度, 主动增加科技投人, 确保R&D经费逐年递增, 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8]。完善的、多渠道融资体系, 将保证大型企业对于原始技术创新的投资持续而稳定。

(2) 原始技术创新的溢出性问题。一方面, 通过健全法律制度方式加以保护, 给予原始技术创新者一定时间内对其创新的独家实用权和垄断, 另一方面, 通过反垄断措施, 防止由于垄断行为阻碍企业原始技术创新。但是, 对政府管制政策必须精心规划, 科学安排, 保持适度。因为过低的管制会引起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恶化, 如对知识产权不实施有效的保护, 将使企业原始技术创新者失去创新的积极性, 而过高的管制又对企业原始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1]。

第三, 关于环境方面的阻碍因素。

(1) 机制问题。加快政府转型, 政府要明确责任, 主要承担提供政策、规范市场、完善执法等宏观职能, 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 实施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通过合作制、股份制、产权转让、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 把大型企业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使科技成果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鼓励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 建立起企业与大学、研究院所互动开发的新机制。促进大型企业之间、大型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不断提高其研发水平和效益[8]。

(2) 文化阻碍。企业要转变观念, 树立原始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 努力营造一个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文化氛围。建立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承认和保护创新者的技术创新产权, 允许创新人员凭借其创新产权在企业占有股份, 从企业分得应得的利润, 激发员工技术创新的热情,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8]。政府通过舆论等力量, 积极倡导消费者对于原始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

(3) 法规、政策。是要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体系。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大型企业通过原始技术创新, 经济效益一定提高, 但能保证每一个大型企业不进行原始技术创新就无法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制定针对于大型企业有力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技术引进政策以及知识产权等政策, 激励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8], 同时由于大型企业对于政策的敏感性, 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可行性, 尽量保持扶植政策的稳定性。

本文通过对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全方位分析, 得出影响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阻碍因素, 并针对阻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在于, 虽然从企业规模的角度对企业进行了研究, 但是由于企业种类的繁多和相关资料较少等限制, 没有深入到不同企业具体行业的层次上。本文的研究为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填补了大型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研究的空白。

参考文献

[1]徐长江.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阻碍分析与政策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2]“技术创新研究”课题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基础及实证研究——福建、甘肃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调查总报告[J].管理世界, 1996 (2) :123-133.

[3]耿晓娜.江苏省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构建及评价[D].河海大学, 2006.

[4]973计划基础研究共性重大问题战略研究组.对提升原始型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J].中国基础科学, 2004 (2) :23-28.

[5]陈雅兰.原始性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6]邝金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J].管理现代化, 2008 (3) :22-25.

[7]许源.大型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06.

[8]杨虹, 李旭东.论企业技术创新阻碍因素及对策[J].大连干部学刊, 2006 (3) :27-29.

[9]张颖, 胡振华.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阻碍因素的深层次分析[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23-26.

[10]陈雅兰, 郭伟锋.原始性创新的外部效应及其应用[J].科学学研究, 2006 (8) :612-616.

原始股怎么买?原始股是什么意思? 篇5

原始股怎么买?原始股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原始股?

原始股是公司上市之前发行的股票。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原始股”一向是赢利和发财的代名词。在中国股市初期,在股票一级市场上以发行价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企业股票,投资者若购得数百股,日后上市,涨至数十元,可发一笔小财,若购得数千股,可发一笔大财,若是资金实力雄厚,购得数万股,数十万股,日后上市,利润便是数以百万计了。这便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桶金。

股权神话

购买原始股要先知道什么是原始股,看它的发行,也就是看收购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由于发起人认购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社会上出售的所谓“原始股”通常是指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向社会公开募集的股份。通过上市获取几倍甚至百倍的高额回报,很多成功人士就是从中得到第一桶金的。通过分红取得比银行利息高得多的回报。

注意事项

原始股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部分投资者了解股权投资的途径以外,大部分投资者并不知道怎样从正规渠道进行股权投资,而是怀着一夜暴富的心态,轻信一些地下投资公司的谎言,到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骗术一:

以创投或者私募名义撒网

近两年来,私募因业绩明显好于公募而逐渐取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因此,有些行骗者索性垫资成立一家“私募”,然后购买股民的联系信息,号称有即将上市的公司原始股出售。

骗术二:

明着澄清暗里诱人

在老式原始股骗局成为过街老鼠并远遁江湖后,骗子们又想出新方法。单纯设立网站营销已骗不了人,但是加上煞有介事的澄清声明,号称股份“转让有限”或者“只转让某某股东的股份,其他股东股份暂不转让”等,其作用就不同一般了。

再看它的转让,也就是申购公司发起人持有的股票为记名股票,自公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转让。一些违规的股权交易大多数是以投资咨询公司的名义进行的,投资咨询机构并没有代理买卖股权的资质。

看承销商资质

购股者要了解承销商是否有授权经销该原始股的资格,一般有国家授权承销原始股的机构所承销的原始股的标的都是经过周密的调研后才进行销售该原始股的,上市的机率都比较大;反之,就容易上当受骗。

企业经营情况

购股者要了解发售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了解考察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好坏可从企业的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利润总额等项情况去看,这些数字都能在企业发售股票说明书中查到。

看股票用途

要看发行股票的用途。一般说来,发售股票的用途是用来扩大再生产的某些工程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某些用项等,这些都是值得投资的。如若工业生产企业发售股票是用来补充流动资金私有制,那就要慎重考虑,是不是企业外欠资金太多,发售股票的目的是用来补窟窿还是偿还企业的亏损债务,购买这样的股票是不会创造新的再生价值的。因此也不可能给购股者带来好的收益,而且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

企业负债情况

要看发售股票企业负债的额度。购买某企业的股票时要特别注意该企业公布的一些会计资料报告,这些资料报告发售企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资产净值等。

看溢价比例

要看溢价发售的比例。企业发售股票大多采取溢价发售的办法。溢价发售的比例越小,购股者的风险性越小,溢价发售的比例越大,给购股者造成的风险性就越大。

看预测股利

要看预测分红的股利。股利越高说明资金使用效果越好,这当然是投资者最为期望的。所以,在选择购买股票时,要看预测分红股利的高低,股利高的是优先选择的对象,低的应当慎重购买。

居民购买股票不宜集中投放。投资股票具有高利润、高风险两重性,因此在利益风险并存的形势下,要采取分散投资的方法减少投资的风险性,增强投资的效益性。要对发售企业作出长远正确的预测。

原始股的认购

是通过其发行进行收购。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发起设立是指由公司发起人认购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由于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三年内不得转让,社会上出售的所谓原始股通常是指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向社会公开募集的股份。

通过其转让进行申购。

原始创新 篇6

基础研究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而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创新的学科。

一、原始性创新的内涵

(1)事物独创性的、原始性的品质或状态;

(2)独立地、以个性化的方式思考或表达的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

(3)强调的是科学认识论中的发现因素或者唯一性。

二、原始性创新能力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础研究缺乏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1、存在着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的思想,忽视积累过程,过于强调“产出”。这样只能出现阶段性成果,很难在国际领先。

2、科技系统封闭、重复立项的问题长期存在。这样容易抑制基础科学研究的创新,尤其是一些小人物的创新,同时,也容易导致单纯跟踪、模仿,形不成原始性创新。

这种情况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成果难以到达国际领先水平的一大“拦路虎”,将会影响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说到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有人说中国将会在十年内拿到诺贝尔奖,也有权威人士认为: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差一步之遥,但是诺贝尔奖特别强调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知识的原创性贡献,而由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现状来看,中国将很难达到诺贝尔奖的要求。

(二)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竞争实力较弱

国际竞争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竞争水平的公共竞争信息平台,而科技国际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国际竞争力排名结果中,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在世界46个国家中排名:1997年为第20位,1998年为第25位,2000年为28位,2001年为33位…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的科技竞争实力在明显衰退。

1、科技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很多都与基础研究紧密相关,对基础研究的考察主要是看该国的基础研究是否很好地支持长期经济和技术发展。

2、我国基础研究原创性重大成果偏少,科学支撑不够,基础研究的实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国际上普遍以各国论文发表状况作为衡量科研活动的产出状况、科技实力和水平的标志之一。现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学论文发表状况的比较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论文数量与先进国家相比相差较大。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年稳定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100余篇文章,而我国仅有数篇至十几篇。

其次,论文质量有待提高。如:2000年我国在《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的论文只有30%。

第三,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较小。像英国的《Nature》,美国的《Science》在世界上都是得到公认的、可作为世界科学成果评定依据的科学刊物,而我国却没有。这说明我国在科学交流中的学术影响力和受重视程度偏低。

三、提高基础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技目标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能像美国、日本那些发达国家一样全面铺开,只能坚持我们的科技目标,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加强原创性创新。

1、关于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科学领域,要坚持有所为;

2、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具有广阔应用和前景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要坚持有所为。

3、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学科和科学工程,要坚持有所为。

(二)大力吸收和培养创新人才

1、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

投入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R&D经费中,用于基础科学的占5.2%,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10%——20%相比较,差距悬殊。高薪养人才是我们目前吸纳人才的途径之一,对于在国际科学前沿有重大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各个部门、地方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积极建立各种基础研究的基金,利用国际资金发展基础研究。

2、善于对“小人物”的挖掘

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他们的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科研项目75%都出自于“小人物”之手。而我国由于对权威的迷信及对“小人物”的忽视,才难以出现原始性创新成果。所以要提高我过的基础原创性创新能力,必须给予那些“小人物”于大力的支持和赞助。

(三)加强学科建设、鼓励学科交叉

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科的长期积累,学科是基础研究的载体。

1、基础科学的发展

基础科学是基础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源泉。我国的学科建设中存在着忽视基础科学的倾向,这对我国学科综合发展和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为此,要更重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等众多基础学科的建设。

2、学科交叉的发展学科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时代特征。如化学与物理学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形成了生物物理学等。不过,也有不少交叉学科起源于新的研究方向,如纳米科技等。只有在综合了数个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时,这些研究方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例如,量子信息处理综合了量子物理及计算机科学,而生物信息学则把分子生物学引入了计算机科学领域。

(四)鼓励探索与创新,营造学术环境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原创性创新发展的条件。在基础研究中,我们要更重视自由的探索和思想的创新。如:青霉素、DNA双螺旋结构和办大题的发现,这些都是源于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它们都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影响。

江泽民总书记也曾经提出:“为科学家创造良好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科学家自由选题和探索。”所以,我们要鼓励和支持科学家的自由探索和思想创新,为科学家研究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并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紧密结合的基础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创新型研究,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做出贡献。

(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关系

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在学科及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不断加强,进行跨地区、全球性的科学问题研究,打破以往那种单靠科学家个人探索式的工作方式,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进行广泛交流,才能保持持久的创新活力和取得在科学前沿的突破。

1.可以使我国充分利用外国先进的技术、信息和设备,使国内研究人员从选题到完成尽快置身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分享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

2.可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更多的领域进入国际前沿,实现超越阶段的发展。

[1]王柯敏.对“十五”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1(9).

[2]彭以祺.关于我国基础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基础科学,2000(8).

原始创新 篇7

一、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内涵及特征

(一) 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内涵

系统论认为, 任何事物都以系统的形式存在, 都可以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因此, 原始创新动力系统也不例外。根据系统的定义, 以及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现状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可以定义为:影响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的相互作用的要素结合而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此整体具有特定的特点区别于其它整体。

(二) 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基本特征

1. 功能性与整体性。

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等动力要素向企业施加影响, 以促使企业进行原始创新活动。在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中, 只有当这些动力因素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时, 才能体现动力系统的功能。

2. 结构性与相关性。

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的各种动力因素, 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组织形式结成一个整体的, 通过特定的排列组合形式来推动创新活动。装备制造业企业动力系统具有密切相关性, 外部动力因素需通过企业内部动力因素发挥作用, 内、外部动力因素又要借助于企业的一系列创新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

3. 重要性与开放性。

由于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 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在研究中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存在于经济、技术、文化等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中, 不可避免地要同环境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因此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二、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

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包括企业外部动力要素和企业内部动力要素。这些外部和内部原始创新动力要素对促进企业进行原始创新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一) 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的外部动力要素

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的外部动力要素是指企业在原始创新中, 促使其内部动力形成并影响其内部动力作用发挥的外部条件要素。

1.科学技术发展动力要素。从科学技术史和科学哲学中知道, 科学技术在其宏观动力和内在运动规律的共同作用下, 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 不断应用于生产, 成为推动生产基础变革的强大动力。

(1) 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推动科学发展创新的内在动力, 是科学发展规律的重要表现。如果能够发现和克服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 往往能导致科学原始创新的出现。在科学研究中, 不同观点、理论和学派之间的矛盾和争论也是推动科学原始创新的内在动力。

(2) 科学与技术的互动。科学与技术的互动与循环加速为原始创新的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学研究为新技术开辟道路, 新技术的兴起又向科学研究提出新课题。如此循环反复, 相互促进, 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加速发展机制, 促进了科技原始创新的不断发展。

2.市场动力要素。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部分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原始创新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良好的市场是提高企业创新动力的强力推动器。

(1) 市场需求拉动力。市场需求是原始创新活动的基本起点, 也是原始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源泉和成功保证。需求拉动创新, 反过来, 创新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需求, 从而拉动新一轮创新, 这样循环往复, 使得需求拉动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和持续的动力。

(2) 市场竞争推动力。市场竞争给原始创新主体一定的压力, 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 形成企业的原始创新动力。面对市场竞争, 无论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做出何种程度的创新反应, 市场竞争都是企业创新的动力之一。

3.政府政策动力要素。政府政策作为推动原始创新的外部社会动力形式, 它体现为一种宏观上制度化的社会动力模式。相对于市场的推动力而言, 政府政策推力对原始创新的牵引和促进更具有先导性、强制性和权威性, 这是政府政策推力的重要特征。

(1) 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创新活动, 起到重要的保障和调整作用。国家通过不断地完善知识产权和竞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创新活动创造适宜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 从而推动企业创新活动。

(2) 财政税收政策体系。政府直接通过拨款支持企业提高创新动力, 也可以通过采购政策为新产品提供市场。原始创新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必须逐年提高, 是企业原始创新动力提高的有力保障。税收政策, 如税收优惠、关税优惠、利率优惠等措施来解决平衡问题, 从而推动企业进行原始创新活动。

(3) 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在创新的金融投资方面, 国家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也是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途径。当企业缺乏资金开发新产品, 政府给予一定的信贷政策, 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政府也可以制订相应的利率政策, 来鼓励企业创新。

(4) 基础设施服务。国家需要建立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政府要完善各类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 规范金融、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 强化中介机构的建设, 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信息、金融、法律等全方位的服务。

(5) 产业、科技政策。政府通过审批项目以及定期公布淘汰产品目录, 使企业了解国家鼓励什么项目、不鼓励什么项目, 从而起到推动企业创新的作用。

(二) 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的内部动力要素

原始创新的内部动力是指企业家在利用创新资源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中, 所需要的推动其原始创新的内部要素。

(一) 企业利益动力要素

利益驱动力是企业原始创新的最主要的内动力, 它在所有内动力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对创新利益追求的过程, 事实上就是创新利益目标的实现过程。在市场发育健全、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经济环境下, 创新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市场意义上的企业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获取利润, 在利润的驱使下, 企业具有开展生产性的创新活动的动机。

(二) 企业家精神动力要素

企业家精神, 正逐渐成为驱动一个企业不断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精神动力。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 企业家精神对一个企业的原始创新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企业进行原始创新中的巨大推动力。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而创新则是企业家精神在现实中的一种集中体现。

(三) 企业内部创新制度动力要素

内部创新制度因素主要指企业内部是否存在有利于创新的正式制度规章及非正式制度安排, 包括企业的内部激励制度和企业文化等。

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作为企业原始创新的“催化剂”在整个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 企业能否持续创新, 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能否构造一套有效诱发员工持续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通过制定刺激性的创新鼓励政策和对有重大贡献的员工给以丰厚的物质奖励和多样的精神鼓励, 会提高员工钻研和开发的积极性, 从而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助动力。

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 对企业原始创新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感染和推动作用。企业创新文化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之后, 就会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目标之下, 调动企业内部有利于创新的力量, 进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创新而拼搏的献身精神, 形成对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强烈使命感和持久驱动力量, 激励企业全体员工不断追求创新。

(四) 企业原始创新资源与能力

实现企业原始创新, 要求企业不断丰富与扩大创新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了信息、资金、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企业的成功与竞争优势的形成, 不仅取决于目前拥有资源的多少, 更取决于能比竞争对手更具有重新组合这些资源的创新能力。一般地说, 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能够使企业不断开发研制出新产品, 扩充企业的发展空间, 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从而可以使企业保持强劲的创新动力。总之, 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会从企业内部产生一种推力, 并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

笔者从企业的内外部两个方面建立了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为我们分析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而且也可以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提高原始创新动力提供帮助与指导。此外, 我们将在构建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的基础上, 进一步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摘要: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是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建立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是原始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发展动力要素、市场动力要素, 政府政策动力要素是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的外部构成要素。企业利益动力要素、企业家精神动力要素、企业内部创新制度动力要素, 企业原始创新资源与能力是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的内部构成要素, 从企业的内外两个方面建立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 不仅可以为分析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 也可以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要素

参考文献

[1]陈雅兰.原始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探究[J].科学研究, 2003, (8) .

[2]徐冠华.重视基础研究推动原始性创新[J].中国科技奖励, 2001, (9) .

[3]徐维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1) .

[4]杨华峰, 申斌.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11) .

原始创新 篇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也是一个农业弱国, 出口竞争力较低, 抑制了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农业龙头企业是我国农业经济体系的中坚力量, 对于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的开发负有不可推卸之责, 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希望之星。然而, 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滞后和薄弱, 阻碍了农业龙头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也阻碍了农业出口对国内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拉动, 因而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自主技术创新包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类型, 而原始创新是自主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经济的内在性需求, 因而成为这一方向的关注焦点。

原始创新是最根本性的创新, 是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研行为, 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根据现有的研究, 农业龙头企业原始创新分为专项资金支持、专业人员素质、市场调查机制和研发团队协作4个要素, 其中, 专项资金支持是指为原始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资助, 专业人员素质是指配备一支合格的研发队伍, 市场调查机制是指对原始创新的市场需求实施翔实的调查, 研发团队协作是指加强研发人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1,2]。同时, 根据现有的研究, 农业龙头企业出口竞争力分为绝对出口竞争力、相对出口竞争力、比较出口竞争力和潜在出口竞争力4个要素。其中, 绝对出口竞争力是指各项出口指标绝对量的增长幅度;相对出口竞争力是指相对于全球出口量而言, 各项出口指标的相对增长幅度;比较出口竞争力是指对于国内同类产品出口量而言, 与同类出口企业相比较的各项出口指标的增长幅度;潜在出口竞争力是指未来出口竞争力的持续性和成长性[3,4]。可见, 从微观层面看, 农业龙头企业原始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 等同于专项资金支持、专业人员素质、市场调查机制和研发团队协作4个要素对绝对出口竞争力、相对出口竞争力、比较出口竞争力和潜在出口竞争力的促进效应的合成。

原始创新对农业龙头企业出口竞争力的促进具有持久性, 近年来也引起了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视, 不断针对自身的资源优势实施各个领域的原始创新, 初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 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体制僵化等负面因素的影响, 农业龙头企业的原始技术创新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有待改进。因此, 出口竞争优势视角下的农业龙头企业原始创新的微观机理解析, 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 可以为原始创新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可靠的理论借鉴。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 专项资金支持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效应解析

原始创新的专项资金支持对农业龙头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成长存在着现实性的促进效应。首先, 原始创新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创新, 需要设置足额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存在, 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原始创新输送动力。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一些创新项目很有前景, 但由于资金供应的中断而不得不夭折。其次, 专项资金的存在是出口竞争力全方位成长的前提。出口竞争力包含多种要素,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始技术的持续成长, 因为竞争力的积累是一个不可间断的过程。西方农业龙头企业在制定竞争力培育方案时, 直接将专项资金的设置作为一个战略要素。最后, 随着农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原始创新过程中有可能需要追加资金, 必须专款专用。在原始创新过程中, 需要不断吸纳各种前沿性的创意、理念和经验, 扩大创新的规模, 更改创新的路径, 调整创新的方向, 也影响到资金的筹建和分配。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a:专项资金支持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绝对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1b:专项资金支持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相对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1c:专项资金支持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比较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1d:专项资金支持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潜在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二) 专业人员素质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效应解析

原始创新的专业人员素质对农业龙头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存在着现实性的促进效应。首先, 一定量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存在, 是原始创新取得成功的保证。原始创新是一项规模庞大的工程, 也体现在人员配置上。但是, 对参与原始创新的人员而言, 必须在研发业务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内在的潜力, 不可东拼西凑。其次, 参与原始创新的技术人员应是复合型人员, 才能有利于出口竞争力的成长。在这里, 复合型人员是指既拥有农业技术研发的知识和技能, 又具有一定的市场敏感性的人员, 能够对原始创新的市场前景高瞻远瞩。这样的人员是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的重点。最后, 核心研发人员的选拔是创新团队组建的关键环节。根据西方农业企业原始创新的经验, 在一个创新团队中, 骨干人员的作用非常显著, 不仅有助于关键技术的突破, 也会激励其他科研人员的能力成长, 进而形成一个学习型团队。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a:专业人员素质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绝对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2b:专业人员素质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相对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2c:专业人员素质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比较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2d:专业人员素质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潜在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三) 市场调查机制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效应解析

原始创新的市场调查机制对农业龙头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存在着现实性的促进效应。首先, 市场需求是判断原始创新价值存在的一项根本性准则。农业龙头企业原始创新的最终目标, 是为市场提供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 不能完全脱离于现实的市场需求。如果原始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 将会为农业龙头企业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其次, 市场调查是调整原始创新方向的依据。对于出口型农业龙头企业而言, 出口竞争力方向的变化是原始创新路径调控的指南, 需要十分关注市场需求的动向。最后, 市场分析已逐渐成为包括原始创新在内的自主技术创新的一个内含的要素。狭义上的原始创新专指技术上的进步, 而广义上的原始创新还包括市场、组织、采购等要素。西方一些农业企业的原始创新团队中, 专门设置了市场分析小组,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a:市场调查机制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绝对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3b:市场调查机制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相对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3c:市场调查机制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比较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3d:市场调查机制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潜在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四) 研发团队协作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效应解析

原始创新的研发团队协作对农业龙头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存在着现实性的促进效应。首先, 加强研发团队协作是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原始创新的当务之急。团队的高度协作是创造力的源泉, 这已是公理性的常识, 但在许多研发团队中举步维艰, 远未达到精诚合作的境地。我国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在实施原始创新时, 严重缺乏科研团队的管理经验。其次, 团队协作有助于原始创新的行为专注于出口竞争力的成长方向。研发人员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不但有利于技术本身的改进, 也有助于对技术市场需求的正确认识。最后, 现有的研究表明, 研发团队的协作程度与企业竞争力的成长, 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尽管现有的研究结论并不是直接依据于农业龙头企业的样本检验而得到的, 但也会促使农业龙头企业将研发团队协作的维持和改进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a:研发团队协作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绝对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4b:研发团队协作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相对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4c:研发团队协作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比较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H4d:研发团队协作显著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潜在出口竞争力的成长。

三、模型检验

本研究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 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它是一种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 常用于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在模型检验之前, 先进行要素分解、问卷设计和数据调查。

原始创新的专项资金支持要素分为资金支持及时性、资金支持足额性、资金配置合理性和资金运营有效性4个指标, 专业人员素质要素分为专业人员的研发兴趣、专业人员知识积累、专业人员研发能力、专业人员学习的持续性4个指标, 市场调查机制要素分为拟研发技术前沿性的调查、技术市场需求的调查、技术应用前景的分析和技术生命周期的预测4个指标, 研发团队协作要素分为核心研发人员的遴选、团队共同愿景的培育、知识扩散效率、对创造性破坏的宽容4个指标。

农业龙头企业绝对出口竞争力要素分为出口绝对量的增长幅度、出口绝对价值总额的增长幅度、出口绝对利润的增长幅度、单位投入所产生利润的增长幅度4个指标, 相对出口竞争力要素分为相对于全球份额的出口增长幅度、相对于全球份额的出口价值增长幅度、相对于全球份额的利润增长幅度、相对于全球份额的单位投入所产生利润的增长幅度4个指标, 比较出口竞争力要素分为相对于全国份额的出口增长幅度、相对于全国份额的出口价值增长幅度、相对于全国份额的利润增长幅度、相对于全国份额的单位投入所产生利润的增长幅度4个指标, 潜在出口竞争力要素分为产品标准化改进成效、产品安全性改进成效、产品低碳生产的改进成效、产品品牌化建设成效4个指标。

根据要素分解的内容, 可以进行测度问卷的设计, 分别包含原始创新16个题项和出口竞争力16个题项。本研究以我国出口型农业龙头企业为样本单位, 数据采集方法是7点量表制, 样本调查方法主要是委托调查法, 即委托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对出口型会员进行调查。本次数据调查自2014年9月9日起, 至2014年10月10日止, 历时31天, 获取有效样本189份, 满足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基本数据要求。

基于有效样本数据, 借助于SPSS和LISREL8.7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全模型检验, 得检验结果如下:假设H1a、H1b、H1c、H1d、H2a、H2b、H2c、H3a、H3b、H3c、H4a、H4b、H4d通过了检验, 而假设H2d、H3d、H4c没有通过检验。同时, 各项拟合指数列表符合最优值趋向的范围, 说明模型检验的效果较好。

四、研究结论

根据检验结果, 结合于对农业龙头企业原始创新和出口竞争优势培育的调查性认识, 可知, 基于出口竞争优势的视角, 农业龙头企业原始技术创新应遵循如下改进路径。

第一, 深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育, 为潜在竞争力的成长蓄积能量。在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中, 专业科技人员的队伍在扩大, 专业技能在提高, 专业研发经验在积累, 但是, 相比于西方同业人员而言, 我国农业技术研发人员缺乏国际性的视野, 对前沿性的经济思想和发展理念关注不够, 未能将低碳生产、食品安全、绿色环保等观念融入技术创新机制中, 因而对未来竞争优势的促进乏力, 应引起农业龙头企业的警觉。

第二, 优化市场调查机制, 尤其加强对国际农业市场未来需求的调查。在国际农产品需求市场上, 需求方向在不断变化, 从而要求各国对农产品国际需求动向的变化具有较为准确的预测能力, 才能在出口转换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 农业龙头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只着眼于现在, 缺乏对未来演化趋势的把握, 从而仅为原始创新战略提供了短期的参考信息, 致使农业龙头企业无法实施长远的原始创新规划。

第三, 加强研发团队协作, 以快速在国内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在包括原始创新在内的自主技术创新上存在着一个弊端, 就是创新的雷同性, 即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显而易见的领域, 缺乏深度和广度。究其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技术人员之间缺乏精诚合作, 各自为战, 导致团队能力未能得到显现, 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团队研发力量, 只好将研发目标停留于肤浅的层面。

摘要:农业龙头企业是我国农业出口的主力。原始创新对农业龙头企业出口竞争力存在着持久性的促进效应。实证性的检验揭示了原始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机理, 从而为原始创新的优化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原始创新,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敬学, 毛世平, 王志丹.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8) .

[2]李柏洲.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1 (12) .

[3]张涛, 邹建华.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0 (5) .

灯,冲破原始的黑暗 篇9

■第一堆篝火, 第一盏“灯”

大约在3万年以前, 人类发明了利用木头之间相互摩擦生热而取火的方法, 即“钻木取火”。

认识与利用火, 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创举, 它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使人类的脑与手的功能逐步进化, 开始向人类文明迈进。从照明的角度来讲, 我们的祖先所使用的第一堆篝火, 就是第一个照明的光源, 也就是第一盏“灯”。

■窑洞里的壁灯, 室内照明的鼻祖

因烹饪上的需要, 导致人们将火源引进洞穴, 在保持火种不灭的同时, 也诞生了火在室内的照明功能, 并由此揭开了人类照明灯具的历史。1987年至1988年, 在我国宁夏海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 发现了八座窑洞式的建筑物, 这是史前远古人之家。

在其中一座窑址的门洞两侧、居室及套室内, 距地面5至130厘米之间的窑壁上, 残留着50余处火苗状烧土, 有26处密集分布在居室的西壁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 在那墙壁上的烧土下端居中都有一个圆形的小孔, 小孔内周壁呈青灰色。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小孔应该是灯孔, 它们用作插置油松枝条, 点燃它就可照明。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有意识在室内照明而留下的历史痕迹。这种窑洞里的原始“壁灯”, 应该说是灯的鼻祖。

浅议原始凭证审核 篇10

原始凭证审核的政策依据

(1) 《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受理, 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 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2)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十五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 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 在不受理的同时, 应当予以扣留, 并及时向单位领导人报告, 请求查明原因, 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 予以退回, 要求经办人更正、补充。

原始凭证审核的着力点

(1) 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是指原始凭证上记录的应当是经济业务本来面目, 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情况记录, 而不是经过掩盖、伪造、歪曲或颠倒的情况记录。具体包括如下:经济业务发生双方当事单位和当事人是否真实。发票上所填写的购货单位或付款单位是否与本单位的名称相符, 有无涂改、挖补的痕迹甚至篡改票面的数量、单价、金额等, 以防报账人员将自己或其他单位的发票拿来报销, 或把小金额改成大金额。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地点、填制凭证的日期是否真实。不得将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时间改变为以前或以后的时间;不得将在A地发生的经济业务改变成在B地发生, 也不得将填制原始凭证的真实日期改变为以前或以后的日期。假如某人去B地出差开会, 提供的电脑车票是6月3日A→B, 返程回来报销的住宿费发票日期是5月20日, 在复核时必须结合会议通知等佐证材料来辨别其真实性。经济业务的内容是否真实。如果是采购业务, 应该标有商品的名称、规格、型号等;属于运输业务, 应注明交通工具、起止地点等;属于劳务业务, 应该附有用工合同、工资标准等, 在审核发票时根据单位与劳务公司签订的合同上的工资标准进行核对;对住宿业务, 要标明住宿日期;如乘坐交通工具业务, 须标明交通工具种类和起止地点;就餐业务, 须标明就餐, 防止篡改、混淆业务内容。经济业务的“量”是否真实。购买货物业务, 要标明货物的重量、长度、体积、数量;其他经济业务也要标明计价所使用的量, 如住宿2天、购油100公升、参观展览3次等。最关键的一点是单价、金额必须真实。不得在原始凭证填写时抬高或压低单价, 多开、少开、重开金额。在实际工作中对可信程度差或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 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审核票据印章。一看有无财政或税务部门票据印制 (或监制) 章;二看有无收款单位财务专用 (或发票专用) 章;三看有无收款人签章。正常情况只有印章齐全才视为有效票据, 审核票据票面清晰程度。票据应为上联的复写件, 其正面应无涂改、挖补、刮擦等痕迹, 背面无文字内容, 只有正面复写痕迹, 无其他任何更改、涂改痕迹。票据的书写字迹应连贯, 前后字迹一致、粗细均匀、书写流畅, 无“大头小尾”情况。审核票据真伪。通常情况下普通发票具有以下特征:国税监制的发票加盖椭圆形发票专用章, 地税监制的发票加盖圆形发票专用章。上环刻“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字样, 下环刻制“国家税务局监制”或“地方税务局监制”字样, 中间刻制税务机关所在地的全称或简称, 字体为正楷, 套印在发票联的票头中央。发票监制章是识别发票真伪的重要标志。

(2) 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原始凭证的完整性, 是指原始凭证应具备齐全的共同要素, 应具有必要的附件以及齐全的审批传递手续, 防止出现空白、漏项等情况, 具体包括如下:原始凭证各项要素要按顺序、逐栏、全联一次性完整填制, 不得错填、漏填、重填或数字模糊、字迹不清。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内容是否含糊不清, 或故意掩盖事情真相或与经济内容不符的情况, 如商品销售发票经济内容记载“修理费”等, 则属于与经济业务发生不符。同时要审核数量乘单价是否等于金额;分项金额相加是否等于合计数;小写金额是否等于大写金额;阿拉伯数字是否有涂改现象。审核票据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或缺项。大写数字金额一律以汉字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为准, 不得以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来代替, 不得任意使用不规范简化字;小写阿拉伯数字应当一个一个地写, 不得连笔, 标点符号要规范, 币种符号与数字之间不留有空白。以“元”或“角”结尾应当写“整”字, 以“分”结尾不能写“整”字。对票据上大小写金额不一致的, 应以大写金额为准;对大小写缺项的, 应退回予以补齐。对发票的正面和背面都应仔细查看, 若背面无局部复写的印痕, 应及时询问报账人员。必要的原始凭证附件起着证实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强化辅助核算的作用, 按规定此类附件应与原始凭证一起报账, 以真实反映资金的全貌, 避免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如汽车报废需附报废汽车回收证明及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报批单, 采购材料需附明细清单及采购人、保管员经办验收的入库单等, 业务招待费发票需附支出明细清单、机动车维修费需附维修明细结算单等, 维修房屋、水电安装工程等业务, 还需附相关的业务合同、工程审核单、结算清单等。原始凭证加盖的印章 (个体户且在税务机关代开统一发票的除外) 应齐全完整清晰, 印章必须是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或销售专用章, 而不应由行政章或其他无关印鉴代替。原始凭证上的开票人、收款人应签名或盖章, 以示完整。特殊情况下需有旁证并经领导批准才能报账。原始凭证审批传递的程序要完整, 领导审批、有关经手、验收、复核人员的签字要齐全。审核时重点看有无不签名或是只签姓的现象。会计人员对记载不完整、必要的附件不齐全的原始凭证应予以退回, 并要求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予以补充。例如, 不需入库的物品, 发货票上还应有使用证明人的签名;需要另外登记的原始凭证, 需经登记以后再到会计部门报账 (如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要有固定资产验收单) ;要审核审批的程序是否正常, 审批负责人的字迹是否一致、审批权限是否合规、有无越权审批行为。

(3) 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是指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财务制度 (包括本单位制定的正在使用的一些内部会计制度) 和计划、预算规定, 各项支出符合增收节支原则等。发票的真伪性。发票一般都是经国家税务机关监制, 具有高技术的防伪标志, 应特别注意防伪标志的真实性, 防止假发票的出现。现在通用打的费、餐费都是电脑票, 也有部分餐费是定额发票。识别定额专用发票真伪, 一是直观地审验发票防伪标志, 发票盖具的发票专用章或财务专用章是否清晰;二是登陆相关网站查询真伪。有些原始凭证虽是真实的、完整的, 但不符合规定制度报账, 凡个人购置私用物品或非因公外出发生的各种费用都不能用公款报销。只要熟悉制度, 就很容易辨别其合法性。购物时使用返利卡、储值卡, 按规定不能据以报销。有些原始凭证虽能报销, 但制度对报销的比例或金额有明显限制的, 超过比例和限额的部分不能报销。如职工因公出差乘坐火车轮船、到旅馆住宿, 对不同的级别都有限额, 超过规定的部分要自理。单位购买需政府采购的商品, 即使原始凭证是真实的也还要确认它是否超过计划、预算, 以及是否按照有关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并附相关的批准购买证明。如单位购买空调, 首先要核对是否列入当年预算, 有无相关政府采购手续。不同的经济业务应使用不同种类的合法原始凭证, 业务内容应与相关业务凭证配套一致。要杜绝用旧、废等非法票据代替正规合法的原始凭证。如经营性单位不得出具非经营性收据或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票据。合理性。该类开支肯定要发生, 只是资金的用途和使用问题如何把握。如在课题的调研过程中, 会发生招待费等, 但如所占比例过大, 其性质就会改变;再如,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向调研人员发放“劳务费”是不合理的, 因为这就是课题组成员份内的工作。

(4) 审核原始凭证的其他方面。审核原始凭证的付款方式。同城结算千元以上金额必须采用“公对公”转账方式结算, 千元以下可以采用现金付款方式;异地购置货物、商品可通过银行汇票 (或电汇) 方式支付;大宗物资采购、基建工程建设或维修项目, 必须根据合同上所确定的银行账户信息给予转账;人员工资、奖金、课时酬金、人员劳务、出差可以采用现金结算。审核原始凭证的附件材料。原始凭证的附件材料是对原始凭证的补充、说明和界定, 如购置一批商品和材料的发票, 其发票上不可能明细注明所有东西, 只能通过所附清单予以说明;基建工程原始凭证后所附的合同、工程决算报告、工程进度、工程监理意见等均是支付工程款的重要依据。这些必须仔细核对, 在确认会计信息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方可支付。审核固定资产入账情况。为确保学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在原始凭证中只要存在属于固定资产范围的, 都必须在办理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手续后, 方可办理财务报销手续。

原始凭证审核的现实意义

(1) 真实、及时、全面、正确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完成情况。任何单位的经济业务, 都要由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 将经济业务的内容、发生或完成的时间、地点、数量及金额等, 如实地填写在凭证上, 该原始凭证经过严格的审核以后, 再登记账簿, 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并为日常分析和检查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2) 明确经济责任, 加强财务管理。由于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要取得或填制凭证, 有关的经办人、负责人都要在凭证上签名盖章, 并且审核凭证人员也要签名或盖章, 对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全部责任。这样促使各部门相关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严格按政策和规章制度办事。

原始凭证审核的防范对策

(1) 国家行政机关加强行政管理。财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禁止非法票据的蔓延, 确保会计凭证的真实、可靠;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经营者的管理, 坚决取缔非法经营, 确保经营者的合法性;税务部门应加强税征宣传, 使每个公民都具有自觉纳税的意识, 对那些纳税者在税据上进行偷税漏税的行为要依法从严处理;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收据管理, 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收费事项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规定, 确保收费标准的规范化、合理化。

(2) 明确单位负责人“第一责任主体”意识。提高公民素质特别是单位领导人的经济业务素质, 以廉正为荣, 对单位负责人及中层管理者, 提高其财务管理知识, 加强相关财务法规教育, 发挥其在财务工作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主导地位。

(3) 加强《会计法》的宣传工作。不仅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实施《会计法》, 特别是单位领导负责人及各部门中层负责人也要学习《会计法》, 必须明确各相关人员对会计应承担的责任, 要求相关人员提供正确、真实、合法、完整的原始凭证, 从会计工作的源头抓起, 是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4) 完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会计法》的重要基础,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是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等是否符合会计制度、《会计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审核, 明确各自责任, 同时签章。

(5)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多种多样的票据的出现, 新的财务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需要财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以杜绝一切不规范原始凭证。

上一篇:供电稽查下一篇:STC51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