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形象

2024-08-05

留学生形象(精选十篇)

留学生形象 篇1

1. 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丰富学生想象力,建立空间观。丰富学生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如在“认识物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三角形、圆形等),任意设计喜欢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的学生要搭建一座房子,下面的支柱就不能选用圆柱体或球体,只能选择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反如果要设计一辆车,就必须用圆柱体来做轮子,不能选用方的,而圆的球体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学生对两类物体的特征就很清楚了。

另外,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限制,思路往往比较狭窄。可以以直观的实物为凭借,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如设计图案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具,任意设计自己喜欢的事物。学生的设计非常丰富,有火车、坦克、房子、“神舟五号”等,还有“旋转木马”、冰冻(带吸管)饮料杯等别致有趣的设计。学生们都争先恐后要将自己的创造展示出来,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2)丰富学生想象力,建立表象的认识。引导学生想象,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教学“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当梯形短底延长,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时,借助表象,能有机地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起来。还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记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得到升华。

在指导学生围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时,让学生用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构建了丰富的物体表象。

2. 直观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借助学具的操作,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激活思维。低年级的学生直接经验少,如何对新知识获得感性的认识,就应借助学具操作 ,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如:在“认识钟表”一课中,11时半与快6时、12时半与6时刚过,最易混淆,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呢?首先我让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之间互动,请左边同学拨11时半,右边的学生拨快6时了,让他们比较。他们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出了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接着一个拨12时半,一个拨6时刚过进行比较,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直观地得出答案。这样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很好地突破了难点,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标。

(2)借助学具操作,由感知向表象和抽象转化。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如果只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律,而不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很难把知识抽象化。因此,要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如:学习数字“0”时,我设计如下活动:让学生拿出3支铅笔,分给四人小组内的其他三位同学,在分的过程中,设问“谁的铅笔多?”让学生体会到3 > 1,2 > 1, 1 = 1;分完了(没有了),用“0”表示,0 < 1。通过操作实践,使学生加深了对“0”的认识,另一方面还渗透了数的大小比较。这样,物化的认知过程内化,使学生的思维由感知向表象和抽象转化。

3. 直观演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研究表明:把视听结合起来,能够使记忆的内容达百分之六十五,以直观教学为主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揭示知识,便于学习、理解、记忆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设计主要通过转化、比较、公式推导到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来完成。教学中运用电脑进行辅助教学,不但直观、形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这部分内容分三方面完成。

(1)把圆等分成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让在学生清楚转化过程中,虽然图形变了,但面积没有变。

(2)将圆等分成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与等分8等份拼成的图形比较,提问学生: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

(3)再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明白将圆等分成32等份,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从而进一步理解如果分的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在通过电脑的演示并结合拼好图形对比思考,学生很快明确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半径,这是教学的关键,再通过反复演示,强化了学生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注意从直观演示入手揭示事物的特征及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类、综合等方法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会学生形象说理 篇2

谈到议论文的说理,不少人总以为只有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的抽象思维进行。其实不然。用形象 思维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说理,进行形象化的议论。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我很相信说理文要 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

写作议论文时,怎样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形象化的议论呢?

一、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就是在议论文中进行说理时,不是单从理念出发去进行抽象议论,而是着力描绘一个画面, 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去理解并接受文章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在《庄暴见孟子》这篇议论文中,孟子为了论证“与民同乐,则王矣”的观点,没有从道理上去进行推 论,而是精雕细刻地为读者描绘了两幅图画,从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政治形式)中去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思想。

第一幅画面描绘了由于国君追求享乐,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引起 百姓怨声载道的情景。

第二幅画面是“黎庶安乐”图。它写出国君在享乐时应考虑到民生疾苦。百姓们如果能够活下去,能够 保住身家性命,他们就会祝愿国君的康健。

这两幅画面虽然只是形象描绘,但从本质上说还是在说明道理。因为看完画面,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为 什么人们怨声载道?为什么“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答案只有一个:是否“与民同乐”。这 个答案点出了苛政的弊害,得出了本文的结论:“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两幅形象描绘的画面,却使抽 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齐王欣然接受。

类似这样的说理方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屡见不鲜,后代学者也经常运用,如贾谊的《过秦论》与《论积 贮疏》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二、勾画形象

在议论文中,为了阐述抽象事理,或是批驳某一谬论,有时也可以通过某一形象的精心勾画来帮助说理 。这样做不仅幽默风趣,而且可以使行文多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 级的分析》一文中就用了这种手法来勾画旧社会里小资产阶级中一部分人的形象:

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的地位。他们看见 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毛泽东边议论边勾画“这种人”,“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 的.涎水”的形象,使文章叙议结合,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的嘴脸。

论说文中的勾画形象,有时和生动的比喻结合进行。读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人,大都不会 忘记鲁迅笔下的叭儿狗的形象:

……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 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地把这些资产阶级走狗丑恶的嘴脸揭露了出来。“是狗”,说其本质;“像猫”, 揭其伪装。怎样的一副猫脸呢:“折中,公允,调和,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 ’。”因为用“猫脸”掩盖了其“狗性”,所以这种叭儿狗更具有迷惑性、欺骗性。由于叭儿狗的虚伪性、欺骗性,必然得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宠爱,因而也就一直得以流传。作者就是这样,三言两语就狗的比喻 作了形象的描绘,阐明了叭儿狗必须痛打的道理。

三、妙用比喻

议论文中,利用比喻手段来进行说理是极其常见的。这种方式是通过揭示事物之间具有同类性质或相同 特点来进行说理论证,使人们对抽象事物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例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为了论 证“四个现代化需要的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的实干家,需要的是勤奋努力、虚怀若谷、老老实实的好作风 ”这个中心论点,以南郭先生为喻,通过南郭先生“混”的行为,“装”的伎俩,“溜”的下场的事实,使 “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现象、实质与危害昭然若揭,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

《劝学》一文更是通篇运用比喻,使人对所说道理理解得具体生动,全面深刻,而又不觉得重复腻烦。 文中有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有正反 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有 反复设喻,如“qì@①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说明一个共同 的道理:学习的重要作用。

在运用比喻时,有的单说比喻而将道理隐含其中,留给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等。有的设了比喻,引出道理后,再 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课文第三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作进一步论证。

全文极少抽象说理,所引比喻多是生活中常见事物,形象具体,所以读了以后使人感到津津有味,从有 味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讲述故事

为了说理,有时可以选择一个典型故事进行叙述,然后针对这个故事加以评述,画龙点睛地揭示道理。 这在古代论说文中颇为常见。韩非的《五矗》就是一例。

韩非为了阐明“不期修古”的论点,除了举例和分析进行论证外,还说了“守株待兔”的故事,然后进 行评述,一句话将故事扣住了论题:“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反对因循守旧,反对 固步自封的道理本来十分抽象,可作者以一个故事,尤其是故事中的“笑”字,与论题有机联系起来:一个 是为新圣所“笑”字,一个“身为宋国笑”,深刻地揭示出“法先王”观点的幼稚可笑。

论说文中讲故事,有时为了需要可以连用。吕叔湘先生的《谈谈虚和实的关系》一文就是这样。他在论 文中用“有眼与无眼”的故事来说明“光是观察也不容易”;用禅宗和尚的故事来形象地论证:前人的理论 是我们的财富,但只是一种参考,要用自己的观点来验证。此外,作者还用了达尔文的事例,门捷列夫的事 例,叶斯丕森的事例等。这样,不但使论述的问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且可以使文章变得到娓娓动听, 避免议论文容易出现的干瘪枯燥的毛病。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形象说理的方法。这几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但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特别需要 提及的是,形象说理中的“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概念内涵有所不同。前者可塑造,通过场面和 情节详尽地描述出来,后者则是使抽象道理形象化,深奥道理通俗化的一种议论形式。我们写作议论文时一 定要区分清楚,这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说服有力的议论文章来。

字库未存字注释:

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篇3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它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与数学等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在小学生逻辑思维薄弱,抽象思维正在发展阶段,如何提高学生形象思维水平,促进其他思维活动的发展,对达到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方法有许多,但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深究课题,浮现形象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心灵”的窗户,让学生深究课题,展开联想,就便于构筑出文章要描述的形象。如《晏子使楚》一课,让学生理解题目,就可以知道:A主要人物是“晏子”;B主要事件是“使楚”。还可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联想:A为什么要“使楚”?B“使楚”做什么?C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这样通过深究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准确地理解课文中的晏子的形象打下坚实基础。

二、边读边想,呈现形象

初读课文,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想又一边读,读书中的文字,想书中描述的艺术形象。这样,一个个素象,一个个情节,就像放电影似的不断地在脑海里形成,并连接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受到课文中艺术形象的感染,体会其中的道理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和想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如在讲《花潮》一课前,老师先让学生想象并用语言描述出花潮是什么样的景象,使学生想象,然后学课文,学生通过对比,找出自己想象与课文描述的疑问。小学生具有刨根问底的特点,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联想的兴趣。再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具体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极快的特点。学生交流时,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另外,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看到的景象,如,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还有其他什么形状?让学生借助想象或结合实际,也学着作者的方法进行描述。

三、赏析词句,理解形象

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典型形象的深入理解。如《金色的鱼钩》最后一句:“在这长满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隐喻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学生比较难理解。让学生从重点词入,逐层深入,剖析这句话。可以在理解“红绣”、“闪烁”、“光芒”这几个重点词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鱼钩长满红锈了说明了什么?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学生通过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后,句中隐喻着老班长的高大形象就鲜明、突出了。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再现文章中的形象。根据教学需要,在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可以增强艺术形象的真实感,更易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以配上哀乐,进行朗诵,以声传情,以乐动人,更易激起学生对敬爱的总理的无限怀念。

四、利用图画,再造形象

再造形象思维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图样的示意,或文字的表达,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最经常、最广泛的一种形象思维,是学生进行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充分利用这种形象思维,有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对古诗教学有过精辟见解:“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诗歌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的感情,无疑是最重要的目标。

比如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从课本上的图片看不出山里人家、蜿蜒的小路和缭绕的云雾。如何解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呢?可以让学生边念诗边在课本的这幅图上添上蜿蜒石径,山里人家和缭绕云雾。学生作画时责任对这两句诗产生了表象,饶有兴趣地记住了这两句诗。

学生只要动手,大脑思维就会跟着动。这样想一想、画一画、看一看,实际上就是过去生活中积累的表象的提取、加工和利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

五、知识迁移,创造形象

一篇课文的知识量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结合本单元、本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对头脑中已存在的形象进行加工完善,创造出新的形象。可以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可以续编故事,可以运用对比手法谈体会,也可以运用文章的结构模式创造出新形象。如《桂林山水》一课,结构严谨,表达优美。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结构模式是:运用排比手法,采用“( )真( )啊,( )得( )”的句式。然后让学生由此及彼,设计练习,运用这种表达模式描写教室的“净、静、雅”,从而促成知识迁移,创造出新的形象。

六、实践观察,丰富表象

外界真实事物生动具体的形象,经过人们多次的知觉,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心理学称为表象。正如没有概念就难以进行逻辑思维一样,没有丰富的表象就不能创造出新形象。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想象越活跃;表象越贫乏,想象越狭窄;表象越准确,想象越合理;表象如果错误,想象就荒诞。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和材料,并利用可能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等,在实际活动中让儿童积累丰富而准确的表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表象丰富。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虽然很丰富,但它像幼苗一样需要保呵护,如果教师在学生作文中过分求全责备,就会使幼苗夭折。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的不合理,教师应讲明道理,有意识地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朝着客观的方向发展。

在学生心底建立“音乐形象” 篇4

一、激发情趣,唤醒学生音乐细胞

音乐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学生对音乐也充满喜爱,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还比较单纯,只是喜欢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对音乐内质掌握甚少。小学生大多钟情于流行歌曲,对教材上的很多音乐作品并不感兴趣,听不懂也不愿意听,无法理解音乐内容,在他们心里当然难以建立音乐形象。因此,音乐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情趣,唤醒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细胞,使其逐渐走进音乐的世界,感知音乐的无限魅力。我们可以从学生喜欢的音乐作品开始,让学生仔细倾听音乐,并用心感知音乐内涵,然后对音乐形象进行阐述,要让学生学会用心来听音乐,而不是单纯用耳朵听音乐。只有用心去聆听,才能分辨清楚音乐构成因子。

在欣赏《快乐王子的小船》时,学生对音乐形象还比较模糊,如果教师能够先来讲“花甲虫王子的故事”,让学生先了解故事情节,他们心里很快就会建立音乐形象。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把音乐故事化。这不仅是音乐内涵感知的需要,也是对音乐与生活密切关系的准确解析。音乐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音乐形象的原型,音乐感知就不会是虚无的。学生一旦认识到音乐产生的根源,也不会再把音乐当成生活的消遣。音乐有娱乐性,但音乐更丰富的内质特征,却体现在教育熏陶上面。

二、整合资源,构建音乐形象雏形

音乐教材中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但从适用性方面来看,这些音乐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广泛,对音乐的感知也有多种渠道。如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都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资源。由于学生对这些音乐作品没有鉴别能力,对音乐的接受呈现盲目状态,而很多不良音乐作品会产生许多负影响。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做好音乐资源的整合,课内、课外都需要进行干预,给学生一些有益的指导,让学生掌握鉴别音乐作品的标准,培养健康的音乐欣赏观念,在心底建立健康的“音乐形象”雏形,从音乐欣赏中获取正能量。

在学习《小小兵》这个单元时,教材选取了《学做解放军》《我是小海军》《士兵进行曲》等音乐作品,学生对这些音乐作品并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士兵进行曲》,这是德国音乐作品,学生感知起来有些难度。如果我们能够将《解放军进行曲》《一二三四歌》等音乐作品整合到音乐课堂里,相信学生会非常喜欢。在具体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件视频,进行模仿表演,这样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更真切。整合音乐资源,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特点和拥有的音乐基础,不妨教师圈定范围,让学生来挑选,这样就可以提高针对性。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都是学生自己挑选的音乐作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增。

三、增加互动,提升学生感知水平

音乐有“音乐形象”效应,在学生心底构建“音乐形象”,让音乐发挥教育功能,这是我们音乐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需要有一个过程,增加互动学习因素,可以大大缩短这个认知过程,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音乐教学互动有众多形式,我们要注意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筛选。表演、竞赛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教师要适当调度,让大多数学生都有互动表现的机会。像表演,可以让一些学生演唱,另一些学生伴舞或者是伴奏,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获得的音乐感知,自然是刻骨铭心的。

在教学《有趣的声音世界》时,我先将录制好的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播放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模仿了什么声音,是采用什么工具进行模仿的。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后,用教师提供的书本、报纸、绸子等工具,到台上进行表演。这样的互动很热闹,学生要仔细地听,还要用固定的工具进行模仿,这对开发学生音乐潜质有重要帮助。或者让学生用周围能够找到的工具,给教师演唱伴奏。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伴奏的基本要求,节奏急缓要适中,特别是敲击声要有乐感而不是噪音,注意强弱要适中,教师不妨先做示范,让学生感知“乐动”的内涵,在律动中达成各种感知器官的和谐统一。互动应该是音乐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正确运用互动探究模式,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感知音乐的水平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知习惯,建立“音乐形象”,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这应该是音乐教学的全部内涵。我们需要积极创造音乐学习环境,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要启动更多互动模式,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走近“音乐形象”,获得音乐美感的熏陶。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习惯,使学生建立“音乐形象”,从而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本文从激发情趣、整合资源、增加课堂互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学生心目中建立“音乐形象”的措施。

中学生形象作文 篇5

阳光――

阳光自信是我们的标志。都说中学生是初生的太阳,充满着蓬勃朝气,洋溢着澎湃激情。简单大方的校服,精神抖擞的短发,不需要更多的装饰,就显示出我们的青春美丽。操场上,有我们活跃的身影:篮球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激情四射;赛道上,同学们挥汗如雨,奋勇争先;拔河比赛,同学们团结一心,欢声震天,青春活力的身影是我们的特色。校园中,我们彬彬有礼,见到老师同学总会微笑着打声招呼;我们乐于助人,在同学困难时,我们总会伸出援助之手,互帮互助;我们平等待人,和每位同学都友好相处,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文明有理的举止是我们的习惯。课堂上,总是出现一双双求知的目光,总是涌出一只只高举的小手,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我们陶冶高尚的情操,我们快乐,我们自信,我们是阳光向上的新时代中学生。

责任――

进入了初中,我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我们成为了新班级的一份子,所以我们有责任维护好班级的形象。若在一个集体中,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不遵守校纪,那么这个班级也必定会受到影响。人人都是班级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管好自己,也督促周围的同学不要违纪。这样,整个班级才会团结向上,积极进取。我们长大了,也要在家庭中承担一份责任。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打扫自己的房间,这些细小的动作,都是责任心的体现。孟佩杰,她从十几岁就开始照顾病重的养母,几十年如一日,用她稚嫩的肩臂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也为社会撑起一片晴空,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所以,责任心不仅体现在学校、在家庭,甚至对社会,我们都要对身边的一切负责。

勤奋――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中学是人生汲取营养的关键一步,我们必需把握好这黄金时期。都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在中学多付出一点,勤奋学习,将来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就。许多同学都说学习很苦很累,要做无尽的作业,要记无数的笔记,但转过来想想,此时不学习,我们有什么本领,将来面对生活、面对社会?让我们抓住这宝贵的青春年华,努力地学习吧!

树立美好形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篇6

摘 要:让学生经历寻访——创造——学习形象的过程,亲身感受形象的美好,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形象教育;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51-01

人格教育的起点是“他律”,而终点是“自律”。从“他律”到“自律”是人格教育的必要途径,而“形象教育”则可以成为这中间的桥梁和纽带。

班都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既不是如精神论者所说的那样单纯地由内驱力所决定,也不是如古典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单纯地由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与环境作用的基本形式就是观察学习,而被观察学习的基本对象就叫形象或行为的范本。因此,形象教育就是由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引起个体道德认知内化、思想情感的同化,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具体的形状、环境、姿态的教育。

那么,如何从实际出发对学生树立形象呢?

步骤一:寻访形象。由于当前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活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社会环境的日益城市化,使许多学生表现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谓之社会不成熟性;不理解他人而只知道理解自己,甚至听天由命;体格虽好但心理承受力和挫折耐受力差,缺乏竞争向上的决心和毅力;不关心社会,对周围事物无感动之情;喜欢独处独居等。鉴于此,我们立足于当地的丰富德育资源,从学生生活环境出发,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寻访形象。

如我们浙江仙居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特产极多,而且还有许多未被开发的胜地,于是我们就组织学生展开寻找“形象”的行动。经实践,有的学生寻找到了具有家乡特色的“美景形象”——“仙居八景”的搜集;有的学生寻找到了“小吃形象”——仙居街头各种风味小吃的特点;有的学生寻找到了“街道形象”——仙居街道的今夕演变;有的学生寻找到了“人文形象”——各种文化遗迹的变化,当然学生们还找到了其他许许多多类型的形象,如“名人形象”、“改革形象”、“农村形象”等。

步骤二:创造形象。寻找形象是基础,建立形象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利用寻访到的形象,进行加工整理,浓缩成有序的、集中的“形象群”。如创办体验基地,开设形象展室,自编教育读本等,变“说、压、管”为“实、形、引”的教育方式,增强实效性。如我们组织的一次开放课,让学生带着“我们的身边处处是美景,去看看我们的街道发生了哪些变化,最令你惊叹的是什么?”等问题进行“街道形象”的寻访,让学生自由组队,自由选择寻访时间,自定形象建立方案,并且做好成果汇报。结果学生三五成组,或命名“雏鹰小队”或命名“揽胜小队”等。利用绘图、美术、摄影等多种方式去发现、寻访司空见惯的街道上的“新靓点”,体会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最后写好调查报告,编辑成册。这种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后写出来的调查报告真是精彩纷呈,有不少真可称得上颇有档次的小论文呢。现采摘一段如下:“——经过这次采访,让我了解了不少商业竞争的办法,更明白仙居的经济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惯不得街道上各种商店,不同招法都有呢。”

有人说:“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不错,多彩的校外天地,精彩的“生活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再也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可怜虫”,他们在这种寻访建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体验到了快乐,其产生的效果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步骤三:学习形象。寻访、建立形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形象发挥其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过程需要反复学习,在学习中完善、提高,在学习中知不足。人格教育要注重学习。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说:教育学生,应该像青松翠柏一样,能够经得起严寒的考验,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经得起磨练,使学生成为“言必行”、“行必果”、“行笃敬”的具有坚强毅力的人,必须经过学习和锻炼。正因为如此,所提供的形象及创造性地创设学习形象的阵地,可以加快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达到对学生的人格目标的培养和发展。如在“名人形象”的学习中,组织学生展开了采访本县的“模范交警”、“环保小卫士”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受到了如何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负责思想的教育,增强了责任感和群体意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实实在在地发展。。

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主体——学生道德行为定型的过程和积累的基础阶段,而寻访——创建——学习形象的过程,就是要把学生放置于教师所创设的特定的人格教育环境中,让他们去沐浴、去感受、去升华,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人格教育。

从形象教育的实质看,寻访、创建、学习形象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形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这一过程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使人格教育开始于实践,形成于实践,并最终融于自身的实践,逐渐变“他律”为“自律”。如在形象教育中采取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讲一讲、写一写、画一画的“同行”、“忆苦”、“砺志”等实践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实践中易于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和行为,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活动的实践能力。

形象教育有利于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形象教育具有直观性,可触摸性。中小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阶段,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人格发展单凭枯燥的说教,刻板的灌输,简单的宣传,难以让学生接受,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形象教育就是由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引起个体对于人格认识的内化,人格情感的同化,从而提高行为锻炼的要求,强化知行的联系,磨练意志。

“形象教育”正如“春风化雨”,“涓涓细流”,在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它使受教育者于情境之中接受教育,体现自我意识,发展个性,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品质。

参考文献:

[1] 《学生人格培养指导丛书》 华语教育出版社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美的培训 篇7

1 培养护生良好的特质, 获得最佳第一印象

心理学上把相互陌生的人第一次见面时, 通过外界感观感知后, 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叫做第一印象。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 有的人能使他人一见如故、赏心悦目, 而有的人却使他人退避三舍或近而远之。关键是相互之间的直观感觉, 而美感的对象总是她外在的形态给人以第一美感审视。人的外在形态除了形体外貌, 人的言谈举止、行为等也同时构成了人的视觉形象。人的形体、相貌就并不是纯粹外在的、而与内在心灵美相关。例如面试时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这是在起跑线上争取跑下去的首要环节。这需要有良好的气质和方方面面得体的表现, 因此我校对护理专业的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1 待人礼貌周全、衣着整洁得体

护生在校期间, 每学期开展一个月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统一着装、校园内经常听到问候语, 礼让三先、互帮互助的情景随处可见。在护理教学中, 教师身先士卒体现专业的服饰美, 要求遮丑扬美、得体、适体、适度、并且体现专业特点。学生上课必须穿护士服, 应是整洁、庄重、大方、适体、衣裙长短、松紧适应, 方便操作。护士帽、袜、鞋都要干净、规范。燕尾帽不仅是护士职业的标志, 且能使护士的仪表显得美观大方, 衬托护士角色形象善良、圣洁, 也象征护士的自信和高尚。整齐后梳短发或用统一颜色和样式发网聚扰的长发, 反映护士的不俗和高雅的气质。

1.2 笑容亲切甜美、目光明亮安祥

护理教研组配合校团委开展一年一度的“5.12护士风采大赛”。同时, 护理专业班级开展护士礼仪与美的微笑展示、护生才艺展示, 包括应变机智大比拼、展示合作精神的小品、舞蹈、歌唱、书法、绘画等等。尽可能发动每一个同学积极参与。

1.3 热情开朗或文静娴雅, 语言流畅, 善于沟通

在日常教学中, 鼓励护生选修“演讲与口才”“就业指导”等课程, 培养她们言辞恰当, 充满自信又不失谦逊随和, 意思表达准确流畅, 条理清晰简明。目前许多单位都通过面试时简短的谈话来看学生的性格和表达能力, 看看是否善于与人沟通。作为护士除了在就业时需要推销自己, 更重要的是沟通良好, 病人的满意度就高。

1.4 气质文雅清丽、自然大方真诚

医务人员代表着医院的形象, 因此各医院对毕业生的外表气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护生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气质形象会潜移默化与日俱增的影响学生, 学生通过仿同化作用改变自我。

2 培养最佳专业形象, 服务于病人

2.1 护生美的精神境界

精神境界可以简称为心灵, 心灵美是反映护士美的镜子。护士的心灵美, 主要表现为情感美、情操美、诚实美、宽容美等。不同患者有不同的情感需要, 选择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方法, 使患者在感受情感美的同时, 产生有益的生理机能。 在实验室教学中, 首先护理教师对情景表演进行示教, 然后学生反复练习、揣摩, 最后在实际真做考核中, 让每位护生真正体验护士和病人的感受。只有这样, 护生才能认识到:护士面对的是有病缠身、失去理智, 或连至亲好友都难以忍受的人。但护士都要带着爱护、同情的情感, 不厌其烦地为其护理、治疗。护士带着最大的职业涵养去理解患者的痛苦, 谅解患者因痛或病态所产生的失礼或不轨言行。这就是护士与其它职业不同的, 特定职业情感美。

2.2 护生语言形象美

2.2.1 语言的道德美

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 一定要注意保护性, 在交谈时应体现同情与体贴, 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中接受治疗与护理。护生在校期间, 重视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善于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经常开展“护生口才大赛” 、“情景表演”, 在护理技能操作甚至在面对模拟人实施护理时伴随清晰的语言、温和、准确、达意, 同时也要融进对病人同情、关爱, 并且纳入考核内容。

2.2.2 语言的通俗与科学性

教师在教学中, 逐步渗透护理的社会文化, 向患者解释、说明或宣传防病知识时, 要群众化、口语化, 使之通俗易懂。要尽量避免咬文嚼字, 或用患者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 以免误解而引起不安心理, 甚至影响医疗护理效果。

2.2.3 语言的文明和礼貌性

讲究文明礼貌, 是护患交谈的原则。如对患者要适当的称谓:对病人可视年龄、职业称呼, 如老伯伯、老妈妈、同志、小朋友等, 不可以床号代称呼。为患者进行护理时, 要采用商量的口吻, 避免用命令式的语气, 对能配合的患者, 应表示感谢, 如“谢谢您的协助”。

2.3 动作性“语言”的培养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 5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无声的体势语言实现的。其包括五大类—标记动作、指示动作、情感表达、调节动作、适应动作。护生在学习《人际沟通》时经常开展自编自演的情景表演, 通过善于倾听其诉说痛苦, 并不断的点头、微笑或给予同情的表情或简单明确的手势动作, 来向病人表达出你对她真诚、亲切、关心和理解, 在这样动作性“语言”中使扮演病人的护生感受出一种愉悦、可信的氛围, 从而使护生更加感受到动作行语言在护理中的重要。

3护生技术操作美的养成

从护理美学角度来衡量操作技术美的标准, 应是动作和谐协调、准确、均衡、敏捷、姿态优美等。一个天生丽质、服装整洁、气质高雅的护士, 如果经常出现操作差错事故, 或因操作技术不熟练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即使她漂亮无比也不会使人感到她的美。教师在训练学生操作中的特点是“轻、柔、净、静”, 并配合在生活中的一些手工操作, 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开展第二课堂, 护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了舞蹈班的训练, 对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美的体现, 起到了很大帮助。另外病人养病, 要求有个良好、安静的休息环境。因此, 训练护生进行任何操作应做到四轻即:动作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 。而且头脑冷静、思维清晰、忙而不乱、动作稳健、紧张而有秩序, 并纳入考核范围。

4护生的姿态美的训练

在护理教学中, 教师训练护生站立:端正、头微抬, 目光平和、自信, 两肩水平, 上身挺直收腹, 双手自然下垂在躯体两侧或两手交叉轻放小腹处, 左右手大拇指交叉, 其余四指平放, 两足靠拢, 足间夹角呈15~20℃左右, 重心在足弓处坐:端正、头微抬, 目光平和、自信两肩水平, 上身挺直收腹, 单手或双手把衣裙下端持平, 轻轻坐下, 臀部坐位占椅面1/2~2/3, 两手轻握拳, 放在小腹前, 两膝轻轻靠拢, 两足自然踏地。行走:护生步态要敏捷轻盈, 显示精力充沛, 切忌歪脖驼背、耸肩、两腿叉开或弯曲, 或随便倚靠在患者床边、墙壁等。持治疗盘:双手持治疗盘, 肘关节靠近躯干呈90°。持病历卡:左手持卡, 轻放在左胸前, 右手轻托病历卡右下角或自然下垂。

在现代护理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要不断进行护理专业形象美培养和训练, 使学生逐步产生兴趣的同时, 真正意识到职业形象在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护士角色”的期望, 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 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洁主编.护理礼仪[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

[2]戚丽, 陈莉霞, 何仙美, 等.护生护理礼仪教学与实习评价体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12 (23) :44

浅析中外媒体中大学生的形象 篇8

一、对国内部分媒体中标题含“大学生”的新闻分析

(一) 人民网

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 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 在国内极具权威性、大众化和公信力。

结合样本归类后的统计来看, 人民网在一个月内关于大学生的新闻报道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 所有报道均为正面报道, 甚至在所有正面报道的新闻稿件中也不存在任何消极或负面因素。第二, 所涉及到的45篇报道中, 有33篇与社会活动实践有关, 占据报道总数的79.55%;其次为职业发展, 占据报道总数的17.8%;生活交际、学生活动和学校教师社会活动也均有所涉及, 但仅占据报道总数的不足0.1%。第三, 人民网在样本范围时间内对于大学生学习科研、犯罪案件均未给予报道。

总结以上特征, 不难看出, 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 基本坚持了正面报道的原则, 并且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报道范围具有选择性。所有的报道均为正面报道, 这与人民网的媒体定位及其担负的社会宣传责任基本吻合, 一方面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正面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 也启迪引导社会其他领域与群体都从积极的一面出发, 更多地关注大学生, 并给予这个群体正面认知与理解。同时, 报道中有33篇涉及到社会实践, 而这33篇社会实践类的报道基本都涉及到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热门话题。近些年来, 大学生“村官”经历了从无到有, 再到快速发展的较长时间的发展积累过程。

(二) 南方报业网

南方报业网囊括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南方周末》等的新闻, 以自由、及时、大胆的报道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全国乃至世界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结合样本归类后的统计来看, 南方报业网在一个月内关于大学生的报道有58篇, 平均每天近两篇, 且其中许多新闻并不单纯阐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事件的发生, 也伴有大量的调查、评论等。可见南方报业网对大学生关注程度是较高的。

在相关的新闻报道、评论中, 可以看出该媒体对大学生利益得失相当关注。例如在一篇关于“重庆大学生带薪实习”的新闻报道中, 记者指出:由于带薪实习并非面向所有的大学生, 只针对那些贫而优的学生, 因此实习机会将会令就业经验值大幅增加。这是很明显的稀缺资源, 如何防止有人从中“寻租”, 或许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可见, 记者力图通过新闻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揭示重庆有关部门实施此项政策的不合理和不足, 引导社会积极思考该政策是否真正能起到帮助大学生的作用, 从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利益。

总的来说, 南方报业网的新闻报道更接近实际情况。在体现如人民网所报道的大学生正面形象的同时, 又通过对大学生求职难、压力大、误入歧途等主题的报道, 呈现当代大学生抗压力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学术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二、对国外部分媒体中标题含“college student”的新闻分析

国外样本的内容包括了美、英等西方传媒大国的主流媒体和独立撰稿人的相关作品。结合样本归类后的统计来看, 101篇报道中, 正面报道共44篇, 分布较散;负面报道共57篇, 多为犯罪案件。

在正面报道中, 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两类所占比重最高, 分别占正面报道的25%和31.8%。其中的教育改革、教育补助、比赛获奖、参与游行示威等的内容是国内媒体在样本调查的一个月里所没有涉及或疏于关注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国外大学生创新意识强、社会意识与政治关注度更高、公民意识更强的特点。

同时, 在国外英文媒体中, 正面新闻的比例占总新闻量的43.6%, 正负面新闻的比例差趋近于0, 体现了其对平衡报道的注重。

通过广泛比较和研究可以发现, 大学生在国外媒体中的形象稍微良好。大致形象是:注重科学研究以及各类社会实践, 但是在生活交际、学生活动以及犯罪案件中形象略微稍差。

三、中外媒体比较分析及总结

现阶段的大学生出生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段时间, 在成长过程中, 社会高速发展和变化的日新月异, 对其心智和行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体来看, 在国内外媒体的新闻报道中, 报道内容丰富, 正面、负面报道均有出现, 呈现出大学生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体现了媒体的监督导正职责。

当然,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 当代大学生身上要有敢为人先、奉献社会的时代精神, 要展现符合社会进步潮流和积极向上的一面。

对于媒体而言, 正确利用新闻媒体这一社会公器, 客观、全面地展示大学生形象,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长久以来被冠以青春、活力的光环。社会的高速发展, 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心智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而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因为如此, 大学生这个群体往往会得到媒体的重点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外媒体部分新闻内容的对比, 就大学生的媒体形象进行浅析。

关键词:大学生,形象,中外,媒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卢德平, 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报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1

[2].曾庆香, 新闻叙事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

[3].侯迎忠、罗利娜, 主流媒体大学生形象塑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的内容分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02

浅谈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 篇9

一、良好的形象即得体的言谈举止, 既体现教师的内在素质, 又给学生精神感染

教师良好的形象, 能够增强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 受到学生的敬重与欢迎, 给学生以良好的精神感染。社会上曾经有关于学生对教师形象要求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普遍欢迎那些有着过硬的教学技能, 精湛的教育艺术, 高尚的精神品格, 健康的个性形象, 关心热爱学生的教师, 并且将他们作为自己崇拜、模仿的对象。众所周知, 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取决于教师, 更关键的是学生学习兴趣所在。具有良好形象的教师, 对学生有极大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力, 容易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有效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说明人的外在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内在素质。温文尔雅、形象端庄、穿着得体、干净利索、充满书卷气的教师, 很容易使学生对他产生好感和信任感, 甚至可能有盲目的崇拜感。学生一旦确立了这样的思维定式, 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对他所传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缩短彼此的距离, 增加师生的接近度。如果一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的教师在课堂上沉着镇静、有条不紊, 举止得体, 气度优雅, 能够从容、自信、挥洒自如, 在学生面前展示“学富五车”的内在气质, 就能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并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反之, 若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语无伦次、举止呆板, 或者心神不定, 或者死盯着教科书、天花板与学生交流, 这不但反映出他的知识缺乏、信心不足, 同时也难于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 从而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的外在形象应与内在素质相协调, 从而融洽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的学习, 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良好的形象即大方的仪容仪表, 既吸引学生课堂注意, 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课堂上, 教师的发型、服饰、姿态、表情, 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21世纪的到来, 社会审美意识经历着变革, 孩子们对美的变化更为敏感, 更容易受到影响, 教师的仪容仪表无疑对学生的审美起着暗示的作用。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会把教师的仪表作为审美客体来欣赏, 美的仪表对学生的精神有愉悦作用。实践证明, 教师的仪表、仪态足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行为方式和对教师本人的态度。教师健康明朗、雅而不俗的形象是对学生审美情绪一种无声的引导。课堂上, 教师得体的衣着、整洁的装束、优美的形象可使学生感到如沐春风, 似阳光普照, 好感油然而生, 也更愿意亲近教师, 欣赏教师的水平, 热爱教师所教科目。由此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和教师交流、探讨。可以想象, 若一位教师浓妆艳抹, 珠光宝气, 或不修边幅、衣冠不整地站在讲台上, 这不仅会和课堂的学习气氛格格不入, 而且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都会因拒绝接受而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 影响教学效果。反之, 如果一个穿着入时得体、形象优雅、注意适当修饰面容的教师则会容光焕发, 精神饱满, 显示出生命的活力, 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因此, 大方、整洁、自信、稳重、举止文明的教师形象能让学生懂得真、善、美, 并学会创造美好的人生。

三、良好的形象即昂扬的精神面貌, 既是精神文明的体现, 又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里宁普说:“教师仿佛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测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 在不断地盯着他。”学生就在这种“盯视”的过程中, 把教师的言与行和公共道德标准相对照, 从而作出关于教师品格的评价, 并不断接受其影响。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修养, 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这颗心爱教育、爱学生、爱人生, 这种爱外化于教师的行为、形象, 因而使得教师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美好而崇高形象, 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在校学生都有很强的可塑性, 外部事物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优美、精神昂扬的形象可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导他们向美、向善。如体育课, 体育教师健壮的体格, 专业的运动服、饱满的神情, 充分体现出体育赋予的“健、力、美”, 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无形力量;再加上其生动、形象的语言, 高超的运动技能和优美示范技巧, 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这不仅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还能使教材化难为易,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与老师良好的形象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师形象也成为教学中一个不应忽视的因素。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 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四、良好的形象即高尚的人格与师德, 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学生是具有思想活动的人。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强, 容易受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会对自己身边的新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喜欢什么, 厌恶什么, 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一个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喜欢和信任, 首先要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对学生给予热情、关怀, 使学生随时都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样师生才能心心相通, 课堂上的双向活动才能配合默契, 这样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 不能对学生抱有偏见, 要信任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正确对待那些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教师、个性鲜明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尊重、爱护、关心并引导那些行为特别、好标新立异的学生;要以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育人, 摒弃封建的师道尊严, 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独辟蹊径而不排斥他人, 赞美智慧冲动而不盲目, 弘扬主体意识, 完善个体性格, 建立健全崇高的人格精神与完美的性格特征。这种师长般的引导, 朋友般的交流, 往往会在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高尚的人格与师德形象, 还体现在对事业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上。多年来曾先后出现了不少令人感动、受人爱戴、崇高的教师形象。以2008年为例: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李桂林、陆建芬老师, 他们在悬崖小学支教并扎根深山18年, 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了彝寨, 他们的清贫、坚守和操劳, 沉淀为精神的沃土, 让希望发芽。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 他用自己的双臂将四名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 将死神拦在自己身后, 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这些老师, 在平凡的教学中, 在危难时刻表现出作为教师所具备的师德、师魂, 树立了崇高的教师形象, 是当代教师的表率。

从学生受众心理谈教师“育人”形象 篇10

筅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秦初生

“受众”是传播学的一个术语, 信息的发出者称为传播者, 信息的接受者即为受众。一般来说, 信息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符合受众心理的特点和满足需要。我国在改革开放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学生受众的心理特点较之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变, 这些改变,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特别是“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探讨面对学生出现的新的受众心理特点, 教师“育人”形象的转变。

一、受众的“求新求异”心理与教师的“创新”形象

1. 受众“求新求异”心理

从传播学角度看, 学生 (受众) 接受、消化、吸收教育信息的效果“决定于”也“决定着”教育信息的发送效果。从接受心理学角度看, 求新求变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 反复、单调、一成不变的信息发送易使受众产生麻木不仁和厌倦心理。而且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受众——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命发展的旺盛时期, 他们充满生气和活力, 渴望新奇、鲜活的学习探究活动。学生受众的这一“求新求异”心理特征, 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道德教育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革去过去一些教条、僵化的模式, 尽可能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师“创新”形象的呼唤

由此,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应具有善于“创新”的形象, 道德教育的方式, 即教育信息传播方法和形式上应有所创新。道德教育中形式方法要多样化。如在要求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 既可以是老师介绍,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调查、访谈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和典型人物的点点滴滴, 会使英雄的形象更加鲜活, 更有说服力, 对学生的影响力会更大。如与其对生活条件较好的城市学生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不如让他们与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学生进行“手拉手”活动, 效果反而更好些。与其“谈网色变”, 还不如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并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如通过班级博客进行道德教育。

二、受众“喜真厌假”心理与教师的“求真”形象

1. 受众的“喜真厌假”心理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 以真、善、美来点燃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是我们教师的共同愿望。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叛逆期, 青少年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往往在这时强烈地反映和爆发出来, 他们厌恶那些虚假、教条式的毫无生命力的说教。能否满足学生受众内心的需要、兴趣和愿望等, “决定着”教育信息的发送效果, 也决定着学生 (受众) 接受、消化、吸收的效果。因此在道德教育中, 既应重视道德教育的理想化, 又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现实化, 把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引导与现实主义的道德底线结合起来。在倡导学生有一定理想追求的同时, 还应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一般来说道德总是意味着某种“理想”和“应当”, 然而就人的生存状况而言, 人的存在“不仅有一个应然向度, 还有一个实然向度”。人之“成人”意味着道德教育只是引导个体成为现实中的“真”人, 而不是“神”人。因此, 如果忽视个体道德生长的现实可能性, 把道德的理想诉求无限拔高, 把对个体道德的设计绝对化, 不考虑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 忽视个体道德生存的社会基础, 忽视个体真实的道德境遇和道德情感, 把理想化的道德普世化, 反而容易造成道德规范的虚化、道德评价的偏失、和道德行为的失范。我们既要提倡道德高尚, 但也允许合乎道德底线的行为存在, 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经济改革一直都公开承认个人利益的合法地位, 通过正确合法途径利己合理性, 甚至鼓励人们合理合法地利己。但是我们在道德教育上却始终不承认利己的合理性, 始终把利己作为万恶之源, 希望人人都能“毫不利己”。这样道德教育目的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形成强烈的反差, 结果一方面由于人难以做到毫不利己而容易加重人的道德负担, 另一方面, 片面地要求人们“无我”会导致一些人表面上的“无我”, 往往内心掩藏着“唯我”, 从而带来普遍的道德虚伪性, 也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化为零。如学生在预设和定向好了写作的内容和价值取向高考作文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中, 为了取得高分, 编造了父母双亡、遭受车祸等巨大不幸, 自己经受考验, 战胜灾难和脆弱的假话。在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中编造出拾到钱包后经过“心灵的抉择”上交;公共汽车上, 经过“心灵的片刻犹豫”给别人让座或勇斗歹徒等等。这种带有灌输性质和一元性倾向的考试和评价模式除了使学生心灵扭曲之外, 还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什么好处呢?

2. 教师“求真”形象的呼唤

学生受众的“喜真厌假”心理呼唤教师的“求真”形象。它要求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感情“真”流露, 进行榜样教育时的“真”榜样, 包括对典型人物的“真实”描述, 以及教师的“真实”榜样作用。学生受众作为具有一定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受众, 不会不加选择、不加区别地对待他人和被传播的内容,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态度较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内化, 成为他们观念、意识的一部分, 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让座, 现实中自己就应给老人让座, 要求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自己就不能闯红灯。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也不能千篇一律地强化优点、弱化缺点, 塑造“完人”甚至“圣人”形象, 而应真实地反映有血有肉的英雄或典型人物。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曾经有一篇报道“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文章, 说他曾经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袁隆平看后则澄清, 他并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并说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 累倒了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宣传典型人物时应去掉那些子虚乌有的捏造、夸大事实的渲染、捕风捉影的臆断, 反之既损害了英雄人物的形象, 也容易造成学生受众的逆反心理。而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旦产生, 就会使教师的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可能与施教初衷背道而驰。

三、受众“喜导厌训”心理与教师的“民主”形象

1. 受众的“喜导厌训”心理

在道德教育中, 信息传播者即教育者的态度影响甚至决定着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循循善诱, 潜移默化, 还是居高临下, 发号施令, 喋喋不休, 颐指气使。“引导式”与“灌输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学生受众显然乐于接受前一种。学生也是有血有肉的有着丰富情感的人, 他们人格上和老师是平等的, 因而同样追求自尊地生活, 自尊地学习, 反对强迫服从, 反对教师居高临下般地像宣讲“圣经”的“上帝”角色或权威的角色。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告诉”式的输入方式, 没有或很少考虑接受者的心理需要、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 那么教育者就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工作人为设置了一个来自我们自己的障碍———“家长心态”和权威态度。它必然导致道德教育只重形式、不重效果的强制性灌输。教育教学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课堂也容易因此而失去生命力。相反, 教师若把学生看成积极主动的信息接收者———既是接受信息的客体, 同时又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主体, 则可以使教育教学过程转变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不断激扬生命的过程。

2. 教师“民主”形象的呼唤

由于学生受众的“喜导厌训”心理, 因此呼唤教师改变过去传统的“权威”教师形象, 树立“民主”教师形象。教师“民主”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师生观, 认识到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有独特性的具有与教师平等人格尊严的人。为此, 无论是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和组织形式与方法设计、道德内容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订, 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尊严和其他基本人权。要看到学生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 并尊重和珍视这种精神生活, 让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应参与到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中, 而不应把成人文化无条件地强加给学生。如对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则的制订, 不能仅由学校或老师制订, 然后强加给学生, 强令学生执行。教师“民主”形象的树立显示出对人 (学生) 的尊重, 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体现。现代著名教育家马丁.布伯 (Martin Buber) 认为,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关系, 而不是把双方看作某种物品的“我—它”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双方不是把对方看作要改变的对象, 而是要把对方看作与“我”讨论共同话题的“你”。沟通交流中的“你”, 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他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都参与到“我”与“你”的对话中。“‘我’与‘你’相遇, 我步入与‘你’的直接关系里。”

综上所述, 根据在改革开放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受众的心理特点的变化, 树立新的教师育人形象尤为迫切, 现代教师应重视创新, 提倡民主, 以真、善、美的“真”形象带领学生走进真善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295.

上一篇:脊柱骨折患者下一篇:文件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