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台湾

2024-08-25

直播台湾(精选四篇)

直播台湾 篇1

是台湾春天的气候多变吗?我想我不会忘记垦丁这个海洋度假胜地, 突然的大风大雨, 还有基隆雨港超级难得的烈日炎炎。虽然台湾这个小岛从南到北, 天气多变又难掌握, 但正因为这样去可以偶尔会给人惊喜!后慈湖的一点点飘雨, 不是挺有诗意的吗?台东的太阳也让飞行伞的画面拍起来更显明亮快乐了。

是台湾的食物吗?北京朋友说甜, 福建朋友说淡。大家都记得阿里山上原住民餐厅的大锅面吧!在赶路拍摄了几天之后, 柴火烤的山猪肉与香肠, 配上汤头浓郁的面条, 台湾口味的随意煮大锅面, 一定能满足大家的胃口吧?

而我最难忘的是, 你们敬业、执著的精神!台湾的太阳毒起来可真吓人, 但王世林与郑苏两位主持人一声不吭, 顶着艳阳, 一遍遍排练, 摄像同仁也扛着摄影机爬高涉险, 编辑与编导们更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 穿梭在直播车与拍摄地点间, 努力与我的乡亲们沟通, 他们试着尽量不卷舌, 偶尔还会用上几句刚学会的闽南语……大家收工回旅馆时, 可以看到手脚上晒脱皮的、蚊虫咬的斑斑点点, 不过大家还是继续开会、讨论、安排明天的行程。我感谢你们, 这样认真地对待我的家乡台湾, 让她美好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不能忘记的还有一些安静的、不匆忙的片刻, 听起记者们谈起先前踩点拍摄的心情, 我才知道, 原来台湾在你们眼中, 不只是一些新奇景色、海岛风情, 原来还有人会注意到旅馆服务员的细心、台北小巷或苗栗山城中的茶馆氛围, 原来还有人跟我一样爱上台东花莲沿海的质朴自然, 跟我一样会挑剔一个城市有没有文艺气息, 喜欢每到一个地点就找家咖啡馆坐坐。

因为工作很重, 直播很紧张, 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大家体会台湾的悠闲, 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不过凡事有余韵总是好的, 这样大家才会想再来更深入地认识丰富多采的台湾!

直播台湾 篇2

电视纪录, 是电视对非虚构的现实生活的一种有组织的再现和表现。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 电视纪录有三种性质不同的构成成分:“生活原生形态的信息, 经过选择和提取的再现性生活信息。经过加工、改造的表现性的生活信息。这三种信息的交错、交叉与融合, 构成了电视纪录节目 (含各类电视新闻报道、专题片及部分电视艺术片) 。” (1) 电视直播技术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 使得电视纪录的内容集中于“生活原生态的信息”, 电视工作者更多地把生活原生态信息原汁原味地, 以“即时”的速度传递到观众面前, 使观众“共时”地享受到直播现场的现场美。

电影的诞生和普及标志着人类文化从以印刷技术为代表的“文字语言”文化时代过渡到了“视觉语言”文化时代。而电视直播技术的诞生和普及则标志着人类文化从“历时视觉文化”时代走进了“即时视觉文化”时代。笔者结合《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的拍摄播出过程, 阐释直播技术所带来的电视文化革新、电视美学革新和电视受众观念革新。

一、直播带来电视文化革新

马丁·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时代》一书中论述到“从本质上看来, 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 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毋宁说, 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 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2) 从这段著名论述中, 我们可以获得两个信息, 一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被把握为图像了”, 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更多的是借助图像而不是文字或口头语言;二是现代文化的本质就是“世界成为图像”, 现代社会越来越倾向于用图像, 也就是视觉语言来阐释现实世界, 创造现代文化。

这个长达20集的《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内容包罗万象, 既有文化圣地探访, 又有文化现象解读。既有民俗文化展示, 又有传奇故事讲述。既有自然风光生动再现, 又有人文景观精彩呈现。《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彻底结束了大陆13亿人民对台湾认识的“语言文字时代”, 从而跨入“视觉文化时代”, 开创了两岸电视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二、直播带来电视美学革新

胡智锋教授根据电视纪录节目再现与表现社会人生的深度, 将电视纪录的真实美划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哲理真实”。 (3) 直播用于电视纪录, 无疑极大地高了电视画面的“外在真实”性和“内在真实”感。因为直播的“即时”要求使得电视编导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被直播对象进行安排和调度, 也几乎不可能对电视画面进行剪辑和深度创作。电视观众通过直播视频几乎是与现场人员“共时”地获知现场信息和体验现场美感。而且由于直播镜头调度高科技化, 镜头运动轨迹多元而复杂, 这就使得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比现场观众更加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把握现场, 体验现场美。

在《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第16集《台东县——远离尘嚣的原住民之乡》中, 当王德凯在介绍台湾棒球队的历史时, 旁边起飞成功的飞行伞放出鞭炮, 王世林惊讶地转头看。这个令人意外的细节, 都让观众产生了较强的现场感:节目没有经过编导的修剪, 基本“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观众, 满足了观众的“共时知情权”。

直播的现场感让电视观众真真切切地把握现场事件, 镜头仿佛成了观众的眼睛, 观众们以接近“身临其境”的方式, 与现场人员一起“共时”地享受现场美, 这无疑给传统的电视纪实带来了巨大的审美革新。

三、直播带来电视从业人员受众观念革新

正如颜纯钧教授所说, 只有受众参与公共事务, “并被建构为公众, 大众传媒也才可能逐步建构成真正的公共领域。” (4) 我们只能呈现现实, 让“公众”自己来品味现实。直播的现场感带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 观众可以“即时”地获取现场的画面, 而演播室现场也可以“即时”地获得观众的反馈信息。直播技术, 再辅以手机短信和网络技术, 用于电视纪录, 使得《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颠覆了过去传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专题片的单向交流形式, 实现了立体网络式交流。创造者、被拍摄对象、电视观众都处于极为主动而且相互推进的合作地位, “在许多场合下三者往往是难分彼此,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 (5) 例如在第6集《文化台中, 创意都市》中, 电视创作人员通过卫星直播, 设身处地帮助被采访者——台湾林家第九代传人林光辉, 使得两岸的林家后人可以通过卫星视频进行沟通, 两岸骨肉亲情在电视荧屏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此时, 福建演播室也收到了许多电视观众感人肺腑的短信, 这一集很好地实现了创作者、被摄者、接受者三者的立体网络式交流。这些也给电视从业人员的受众观念带来了极大革新。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M].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3]、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 [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版

直播台湾 篇3

每天一个地方走遍宝岛的“直播台湾”部分,因其全方位展示台湾人文、经济的新鲜感、现场感,是整档节目最大看点。那么,《直播台湾》开始前与结束后的福州演播室部分,该以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才不会让观众有巨大落差感和说教感,才能成功地制造持续收视呢?兴奋点的设计尤为关键。

一、导入式兴奋点的设计

这指的是直播信号切入前,等待阶段的演播室内容设计。

一般说来,在节目有预告的前提下,观众在等待收看时,出于“怕错过现场”的心理,会锁定这个时侯的演播室内容。不过,“锁定”不等于“收看”。巧妙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即使在观众事先没有收看计划时,也可以为后面“现场直播”部分提前制造收视期待。《海东行》的前演播室部分的设计就以此为追求目标,使用以下几种电视手段:

1、现场S NG(卫星)连线

《海东行》每天节目开始,福州演播室主持人李明都会与在台湾的外景主持郑苏做一个SNG连线,请她推介当天“直播台湾”的看点。这个连线通常都在30~40秒以内。内容绝对不是流水账式的节目单汇报,而是卖关子式的推介。这主要为了制造“直通现场感”,一下抓住观众吸引力,以“只透露一斑,要窥全豹,请继续收看”一句话引导观众看下去。在《海东行》开篇———台北市,笔者就设计让郑苏在连线中预告说,“一会儿的《直播台湾》中将会介绍到一位200多年前的故人,而且这位故人与咱们福建还有一段渊源(注: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曾任福建巡抚),节目中我们会带着观众追寻他在台湾的遗迹”。在台湾追寻与福建有渊源的故人,这个关子有双重作用:首先是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福建与台湾的密切联系,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给演播室留下话题。

2、话题设计

现场直播开始前的演播室话题设计,要注意一个平衡。《海东行》每一天都请嘉宾作客演播室,嘉宾与主持人李明在《直播台湾》开始前的对话设计,就类似于一个是谜底揭晓者,一个是谜面解说者。还是以《海东行》开篇为例,在SNG连线郑苏后,笔者就设计让福州演播室主持人李明点明郑苏的关子,顺势问一个问题:“这位故人会是谁?”并就此与嘉宾对话,请嘉宾列出几个可能的备选人(如郑成功、刘铭传、陈弟),邀请观众参与。制造关子,让观众参与,是演播室的兴奋点之一。可惜当天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简单略过。

另外,现场直播开始前,一些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可以增强观众的收视期待。比如,《海东行》每期开场部分主持人李明都会就着台湾地图,简单介绍当天要去的地方。作客的嘉宾也会以他/她到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带动观众的兴趣。

3、热身式短片

不管是SNG连线还是嘉宾访谈,实际上都是清谈。当然,其中可以调动各种手段,比如音乐或者资料画面,延缓观众的“审美疲劳”,但是如电影界那条兴奋点的定律所言,三分钟前后,如果直播信号还未切入,观众的吸引力自然会“飘移”,所以必须寻找新的方式,制造新的兴奋点,刺激观众。短而精的短片,能起到不错的舒缓作用。比如《海东行》第15集屏东县篇,就抓住在屏东垦丁取景的热播电影《海角七号》,在演播室中插播了一小段电影片花,对引导观众进入当天“直播台湾”起了个不错的热身作用。第16集台东县篇,则是从一名热心观众因为喜欢台东出身的张惠妹,所以期待台东篇的留言说起,制作了一段介绍包括张惠妹在内的台湾原住民出身的演艺明星的MV,既扣紧了台东“原住民之乡”的主题,又调节了演播室节奏,制造了一个兴奋点。此外,将一些新闻背景制作成短片,也是一种选择。

二、延伸性兴奋点的设计

这指的是直播现场结束之后的演播室内容设计。

在现场直播之后,附加一个演播室访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主题。也因为这种天然的理性定位,使得这部分演播室的可看性少、思考性多。因此这部分内容中兴奋点的设计,难度更大。如果说,直播现场前的演播室,观众会因为收视期待而连带性地收看的话,那么在最具看点的直播现场结束之后的演播室,如果没有立刻端出另一种精彩,很可能沦为“狗尾续貂”。《海东行》的后演播室设计时就面临这种典型的“困局”:一方面,《直播台湾》部分的精彩不可复制,而且这部分本身就很完整,观众完全可以不必继续收看演播室访谈;另一方面,作为地方媒体与央视定位的不同,闽台“五缘”关系这个“规定动作”的话题,如果操作不好,很容易变成宣教。所以,这个阶段演播室兴奋点的设计,不仅要扣紧刚刚结束的现场,尽量做到“软着陆”,而且一定要抓紧时间,在现场直播结束后,观众惯性地收看的一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内立即“出招”,吸引观众持续锁定。一个比较简单可行的操作原则,就是提前预留好“扣子”,吊起观众胃口,等着现场直播后回到演播室再一一解开。这个“扣子”,可以是话题,也可以是人。

1、呼应式S NG(卫星)连线

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直播现场前演播室部分就埋下的伏笔。以《海东行》开篇为例,开场白中,福州演播室主持人李明在介绍节目定位“走东岸、寻西岸、海峡连连看”时,对此有一个说明,“两路SNG记者,东岸郑苏,在台湾,每天一个地方,带您走遍宝岛;西岸武燕楠,在福建,寻找闽台两地隔绝不断的五缘关系。”此时,电视画面切出的是三个视窗三个人物:李明、福州;郑苏、台湾;武燕楠、泉州。这等于开宗明义地交待了今天节目要出场的三位主持人和他们所在的位置。那么,在“直播台湾”部分结束后,有心的观众可能还会记得,还有一位主持人———武燕楠还未登场,他在泉州会带来什么?这种好奇心,可能就是吸引他/她看下去的动力,那么,和武燕楠的连线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兴奋点。

第二种方式就是与现场记者的再次连线。观众在收看完现场直播后,一般说来,自然会产生自己的“观后感”。这种“观后感”需要交流、需要认同。在电视外,他们可以与其他同时收看的观众交流,但令他们更有满足感的,是看看电视里的现场记者是否和他/她想的一样。与现场记者的再次连线,就是对观众这种“观后感”、“满足感”的回应。不过,与第一次介绍式的连线内容不同,再次连线的内容,应该着重于记者对现场的分析和感想,补充直播画面之外的信息。以《海东行》为例,“直播台湾”部分结束后,福州演播室内,主持人李明与嘉宾简单聊几句观后感后,会立即再次连线在台湾的郑苏,请她以第一次到台湾的福建人的身份,说说现场感受。这种设计,一方面,可以引起电视机前观众的共鸣,另一方面,以郑苏的观察,水道渠成地点出当天“直播台湾”中有关闽台“五缘”的内容,使得演播室接下去的访谈话题不至于显得突兀。通过现场记者的串联,使得从现场到演播室,观众的收视心理不会有太大落差。比如《海东行》第七集彰化中,郑苏第二次连线的内容就集中在彰化的“小泉州”风情上,演播室内的访谈于是很自然地就引出闽台两地民俗的相近性。

2、嘉宾与道具

不管现场记者的分析、感想是不是和观众一致,观众都需要一个客观性的判断起到引导作用,这就是演播室内嘉宾的功能。道具同时能避免现场的单调。比如《海东行》第五集苗栗县,后演播室部分谈到闽台两地木雕交流时,演播室内请到台湾苗栗县三义木雕协会总干事张家琪,他就带来一幅木雕作品,形象地讲解台湾木雕艺法源自福建。那幅巧夺天工的木雕作品的亮相,一下子就让访谈生动许多,吸引人看下去。

3、第二现场的拓展

直播台湾 篇4

非节目因素不和文稿解说、画面拍摄、制作播出直接发生关系, 但在一场大型直播中又不可或缺, 往往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应对。一场重大新闻活动固然要有好的选题、好的策划和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团队, 但负责项目带队的负责人和制片人都坦率地说, 一半的精力都不是花在节目本身, 而是花在非节目因素上, 很多类似的例子引发了笔者对“有多少功夫在诗外”的非节目因素的思考。

在《直播台湾》的团队中, 有一批每年想做一个大项目的热血同行, 带着“网罗一切事务而待其变”的心态, 执着地瞄准这个时代的焦点, 把握变化中的脉动, 期待在职业生涯里做一些开创性的选题和报道, 从中得到自我提升。在这个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的是充满变数的非节目因素。笔者认为,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非节目因素:

一、团队管理和系统结构

《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是两岸三家媒体搭建起来的一个团队。3月30日, 在中央台和福建台的第一批人员入岛第五天, 台湾项目负责人林大法先生就发表了一份公告式说明 (摘要) :

各位:《直播台湾》首批赴台的朋友们, 来台已5天, 各项工作正有序进行中。我想再说明一次:因为《直播台湾》这种规模和模式的大型采访报导, 在台湾是第一次, 不论是台湾的主管部门、各县市政府或是TVBS, 都希望把这次事情做顺、做好, 因此希望所有参与这次活动的朋友们, 都能彼此包容, 相互协调, 让我们平平顺顺把这次两岸新闻交流的新历史写好!以下几点, 恳请各位配合:

1、本次活动, TVBS方面的最高负责人是本人。具体协助整个报导团队和台湾各政府部门关于政策面的沟通、协调。执行负责人是TVBS大陆事务部的主管蒋翠芳小姐。举凡报导团队所有与TVBS资源有关的事宜, 例如器材设备、数据片查询等等, 都请央视和福建广电集团的朋友们安排一位协调人, 并告知我方, 由这位朋友和蒋小姐作为沟通窗口, 以期沟通、协调具体有效。为使此项工作更具效率, TVBS不接受个别朋友提出的个别要求。

2、请务必至少在一天前, 提供所有报导同仁的采访行程给蒋翠芳, 以便向台主管部门申报。另因《直播台湾》采访报导期间恰逢TVBS新大楼搬迁工作陆续展开, 若有需要进TVBS大楼, 也请事前提供人员名单、来访时间及具体需求, 以便我们先做协调。

3、由于TVBS数据室的带子只能拷出SP制式的带子, 可能无法自行编辑利用, 我们会在3月30日协商解决办法。

4、为使采访工作更为顺利, 务请采访之前先与受访单位或个人具体沟通, 得到受访方同意后即可顺利进行采访工作。务请避免“强行采访”, 以免影响后续采访工作。

从这封公告式邮件可以看出, 参与直播的媒体尽管在三合一前做了无数次的沟通协调, 并开通专用邮箱往来邮件上百封, 但实际上还存在有序中的无序、团队管理和组织结构还不到位等问题。每个岗位一旦都调动起来, 作为地主的TVBS一时无法多方应对, 需要调整一个针对新情况的游戏规则, 以期“沟通、协调具体有效”, 达到有无相生、长短互补、形成相辅相成的和谐团队。一个团队由20个工种的不同专业人才组成, 必然会产生摩擦。在大原则下彼此会有共识, 但在安排先后缓急的程序等琐事上往往会引发莫须有及不必要的争执, 因此, 由于团队的背景不同, 管理层越要关注团队和谐, 让大的共识引发动力而不是阻力, 达到“彼此包容, 相互协调……使此项工作更具效率”。

二、协调服务与公共关系

除了直播时段是不能变动的以外, 分集方案、片子甚至直播点在行进中一直处于微调状态中, 因此不到节目的最后, 所有的变化与变动的意外都有可能发生。《直播台湾》为有效地进行协调, 根据前期的采访、节目的进度等制作了三张表格:1、记者截稿时间表, 2、独立制作人提供的采访行程表, 3、每天的住宿、用车安排表。这些表格, 是对节目进度做动态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施工作进度控制的必要手段, 从中也凸显协调服务这种非节目因素对节目的作用。一个直播团队包括了节目系统、技术系统、前后方直播对接系统、车队服务系统、公关联络系统等, 系统之间面对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 团队中的多元化、复杂因素带来的大小意外也时时考验着每一个人。少一道程序就多一个隐患, 少一个系统就多一个障碍。协调服务和对内、对外的公共关系处理, 是每场大型活动面临的重要问题, 如果在结构、关系、运转等方面不协调, 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问题, 因为电视直播的现场是最充满变数的。

三、效率和评价

《直播台湾》经历了多团队的搭建、多系统的组织、多关播兼切换、视频工程师兼司机、主持人兼记者、摄影师兼剪辑师……专业效率让我们几乎无可挑剔。《直播台湾》节目直接体现的效率是收视率, 间接体现的是观众的反馈和权威部门的评价等社会效益。这些非节目因素从节目播出开始, 就要时刻听取和调整。好在节目的收视不错, 评价很高。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 《直播台湾》节目播出20天里的平均收视率为0.334。在大陆, 收视率每0.1个单位, 相当于一千万观众, 也就是说每天有33400000人收看《直播台湾》节目。可以说, 这个节目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国台办5月12日发文说 (摘要) :

中央电视台、福建广电集团和台湾TVBS联合制作播出的《直播台湾》节目, 是大陆电视媒体首次环岛移动直播, 成就了大众传媒在两岸民众交流中的新价值, 它是一次重要的历史开端, 揭开了两岸媒体创新合作的新篇章。在入岛报道人数、节目运作周期以及报道内容的丰富程度等方面创下多项记录。希望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强与台湾媒体的交流合作, 不断创新合作模式, 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着力推进两岸新闻、文化及人员交流合作, 为两岸和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台湾海基会5月7日致函认为 (摘要) :

《直播台湾》节目经播出, 促进了大陆民众对台湾细腻、真挚的一面, 有了真切的了解、拉近两岸人民的距离, 可谓成果丰硕。在此, 谨表达热忱的祝贺, 并向所有不辞辛劳付出的工作人员, 致上最高的敬意, 并期两岸交流能在诸位的努力下, 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 海峡两岸已经有学者和同行指出, 《直播台湾》这种有脚本的直播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由此, 新的课题提出来了:我们离真正的无脚本直播还有多远?当要做一场真正的实时的无脚本直播时, 我们具备各专业的人才吗?卫星直播车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记者能不能拿起话筒就说?各岗位的配合能否达到播出要求?车辆、场地条件、事发地的协调沟通等非节目因素能否各就各位, 为节目加分?还有多少功夫在诗外?……我们还要努力去面对新挑战, 去尽我们的责任, 去完成我们电视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中介论—改革方法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施工缺陷下一篇: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