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的价值

2024-08-08

商法的价值(精选十篇)

商法的价值 篇1

(一) 传统商法价值

商法的产生源于商事习惯的产生, 法国是最早进行商法成文化尝试的国家, 在西欧早期, 商人们为了挣脱宗教势力的影响以及封建制度的支配, 为了更好地自由从事商行为, 保护其阶层的利益, 逐渐地联合起来组成了商事自治性团体。这种团体内部没有强制机关, 它们通过自治的商事规约解决商事纠纷, 渐渐就形成了早期的商事习惯法。从它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 商法的产生是为了摆脱外来势力的影响, 能够自由交易。但是, 却不能说他们追求的是效益, 他们追求更多的是自由。

另外, 从传统商法的特点我们也可发现:第一, 它具有国际性。当欧洲商法进入资本主义时, 商法实现了第一次大的转折, 各国的国内商法取代了通行于欧洲的商法, 但是古代商法的国际性烙印依然存在。[1]第二, 它具有实用性。这是商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主要特点。商法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商事交换, 对交换的内同在合同法中已经体现, 则商法的规范就体现在交换的环节上。第三, 它具有更严格的身份性。商人作为特殊的阶层, 通过自治的规范约束自己, 同时保护自己。适用商法, 要求主体具有商主体的身份和特征。传统商法的特征显示商主体追求的是正义、秩序等, 通过一系列的商事法律规范形成墨成的行为。

商法的价值发展在不断扩大, 在不同阶段不同的价值侧重保护的对象不同, 价值位阶也不同, 传统的法律价值以秩序、正义和自由不断升高。但是, 从传统商法到现代商法, 商主体的地位不断增加, 追求的商法价值也不断发生变化。

(二) 现代商法价值

对现代商法和传统商法的分界,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当西方市场经济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时, 传统的商法或叫经典商法结束, 现代商法时代产生。[2]随着现代社会商的不断扩张, 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商法的价值也在发生变化:1.商法的交易效率至上。效率是每位商主体追求的价值, 无论是个人效率还是社会效率, 商事交易是以营利为目的。从最初的为了满足自我的生活需要到现在的生活满足, 营利成为了商人共同的目的;2.交易安全同样重要。防止和分散风险也十分重要, 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实际上就是商法追求的最高位价的价值, 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两者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现代商法的价值目标。3.包含效率与公平。效率和安全体现了商法的营利属性, 而公平正义则更多地反映了商事交易的社会属性, [3]效率和公平是商法价值中关于位阶较为争议的两大价值, 但也是商法中不可缺少的价值, 基于商人这一特殊的阶层, 效率是他们追求的外在形式, 效率之后考虑安全和公共利益。

现代商法价值在传统商法的基础上, 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 它的内涵都发生了变化, 从一般的法律价值到特殊法律价值的变化, 效率与公平的交替变化, 这表明商人地位的上升和商法意识的觉醒, 这对我们社会的经济转型具有很大作用。

二、商法价值的内涵

商法的价值包括效益、公平自由和秩序。

(一) 效益价值

效益是商法价值的核心, 商法对效益的追求表现出就是鼓励商事主体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培养商事主体商事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事法律制度要求商事交易迅捷并追求法律效益, 要求第一交易上的定型, 包括交易种类的定型和交易客体的定型, 这样加速了商事交易的迅速便捷, 节约了交易时间, 减少了交易费用。在国际商事交易中, 票据、提单和海运单等均采用统一的格式, 这样在交易中减少了交易纠纷;第二, 采取短期实效主义, 商法不同于民法, 为了更好的交易, 采取了短期实效主义。如票据法上的票据请求权, 海商法上对于船舶债权人的先取得权, 以及保险法上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对保险人请求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权利等。[4]效益价值是商法的最高价值。

(二) 公平和自由价值

基于效益价值, 商事行为具有很强的竞争性, 为了防止恶性竞争, 公平就存在关键作用。合理分配社会利益是商法中的公平价值。正如博登海默所说的“一个法律制度若不能满足正义的要求, 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它就无力为政治实体提供秩序与和平。”因此, 公平价值还表现在商主体之间可有公平的法律救济。

商法中的自由价值可以参照《合同法》中的自由价值, 表现在:商主体可以自由的选择交易对象;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 选择自由的交易方式, 确定交易内容;可以自由地选择解决交易纠纷的方式:调节、仲裁和诉讼等。

(三) 秩序价值

秩序价值是现代商法中的一个创新, 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缺少的部分。商事交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其本身存在着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要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 就必须要合理地预见和有效地规避这种风险。为了维护商事主体的利益及其交易安全, 国家通过公权力对商行为进行强制干预。国家对于商事交易的干预主要表现在:登记制度、外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

三、把握商法的价值尺度

法的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意欲通过法而实现的目的和追求, 并因价值主体——人的存在而产生意义。[5]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曾说过:“人人都使各种价值准则适应当时的法学任务, 并使它符合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社会理想。”

(一) 立足于经济体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商主体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所以国家的经济体制对商法的价值具有指导作用。

市场经济 (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 是一种经济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 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是自由发展的经济, 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这种自由平等竞争的经济体制要求商法的价值建立在其中。现代商法的价值包括效率、自由、平等等, 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商法价值的建构须在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上, 保障商人的人权自由。

效益是商法追求的价值, 也是现代人普遍认为的观点。拉丁语中有一句格言:“哪里有贸易, 哪里就有法律。”以营利为目的是商人的追求, 也是市场经济的追求。效益在平衡其他价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性的主体不是为了自由而自由行为, 追求效益最大化才是其根本目标;同样, 商事主体认同接受外在秩序的约束, 也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的理性选择。[6]当然, 商法的价值同样需要正义、秩序和公平, 市场经济的发展史无约束的发展, 学者张国键认为:“商事交易, 固贵敏捷, 尤须注意安全, 如果只图敏捷, 而不求安全, 则今日所为之交易, 明日即可能发生问题, 甚至于遭受意外之损害。”所以说, 商法的价值需要立足于当时的市场经济的特征, 把握根本的价值内涵, 确立商法的价值。

(二) 商法调整对象的判断

商法调整的是商主体的商行为, 其实不管是商行为还是商主体, 实质都是交易。通过商法调整对象的判断, 能更准确地判断商法的位阶。调整商主体, 更多的把握的是公平正义;调整商行为即营利行为, 则偏向效益价值。我国没有统一的商法典, 但我们从《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规范中发现, 法律调整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 所以说商法不但以效益为价值, 而且为了实现效益价值, 在些场合某种程度上要牺牲其他价值为代价。

对商行为的定义, 最主要的是商行为的营利性。与其他任何法律领域比较, 商法更能表现出法律与利益之间的较量以及利益对法律的影响, [7]商法的效益价值尊重商人之间的意思自治, 交易中最为简便的方法就是依据意思自治确立商主体交易过程中的内容和方式。因为当事人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谋求利润最大化。商法对某些商事交易事项做出这样的规定, 如公司法中公司章程的任意记载事项、票据法中票据的任意记载事项、保险法中保险标的价值的约定其宗旨即在于促使商事交易的简便迅捷。

商法的其他价值在调整商法对象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对效率的不断追求过程中, 会出现不安定的因素, 此时这些价值的作用便体现出来, 且不违背法之本来目的。商法发展的过程, 历经了由商人法到商行为法的过程, 在此过程之中, 商法不仅规范了商事主体的行为, 保障商事交易的安全, 而且规范商业活动中的交易秩序。所以, 商法中的价值存在着主次关系, 效益价值统领着其他价值。

(三) 区别民法的价值

在大陆法系国家, 大致分为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两种模式, 但商法区别于民法这是学者们公认的, 民法和商法的关系已经不在是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 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们国家来说, 区别民法与商法的价值, 无论为以后的民法典还是商法典, 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很重要的。

正如前文所述, 营利是一切商事行为的本质, 商法的一些制度构造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例如:商业账簿, 商事登记制度, 都是为了确保商主体的营利行为。尽管在这些制度中, 不难发现存在公平、正义等价值, 其目的亦是为了保障营利目的。商法的效益价值可以表述为商法调整商事主体行为使市场资源配置达至效用可能性曲线或称“帕累托最优态”即经济实现“一般均衡”, 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安排, 都不可在无损于任何人的前提下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较前更好。[8]对商主体来说, 利己主义要求他们在自由竞争过程中, 从事商行为时要求其利益最大化, 效益包含效率与利益, 与民法相比较, 商法中更多认同的是“效益优先, 兼顾公平”。

而对于民法来说, 公平和平等是其追求的目标。英国著名的法学家哈特持这样的观点:“同样情况同样对待和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是公平观念的核心要素。”在民事活动中, 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确定其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分派的要求, 称之为公平。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它的立足点在于民事主体可以平等地产生社会关系。因此, 与商法相比, 民法更侧重于保障公平价值, 无论是实质公平还是形式公平。

参考文献

[1]乔新生.历史的商法和现实的商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9, (1) :61.

[2]乔新生.历史的商法和现实的商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9, (1) :62.

[3]刘琳琳.现代商法的价值理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 :71.

[4]冯玥.商法与民法对于效益和公平的差异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223.

[5]周灵方.法的价值冲突与选择[J].伦理学研究, 2011-11:110.

[6]杨俊蕊.试论商法的效益价值[J].演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5:36.

[7]张海涛.论商法的效益价值:内涵及制度展开[J].商品与质量, 2011-10:123.

商法的价值 篇2

引言:

但凡论及价值的问题,都是涉及判断的问题,亦即一个判断标准的问题。而一旦涉及标准的问题,必然是本质的、基础的问题。对于法律尤为如此。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中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发挥了莫大的作用,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法律制度是对人类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由此,讨论其价值问题便益发显得复杂。但是,若想真正达到本次讨论的目的,认清商法这一重要法律部门的价值……

一、什么是“商法的价值”

§1法律的价值——一般意义上的讨论

法律的价值问题是法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历代大师多有论述,因此,必不可少的要参诸各大家们的论述、观点,从各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自然法学派:正义乃法律的最高价值

自然法学派自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肇始,经斯多噶派自然哲学观的渗透,形成一种基于自然理性的观点:人类(甚至世间万物)要基于理性生存,故一切存在必然合于此最高的理性,对于法律而言,这个可以评判诸法的至高之法就是自然法。自然法乃是评判实体法的善恶公平与否的根本。自然法学家相信有绝对价值的存在,认为“法律就是实现这些价值的一种手段”。[1]而这些价值的归纳集合就是“正义”,“正义”是法的最高价值。

自然法作为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是好的,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值得怀疑。所谓一切法律“客观存在”基础的自然法到底是不是存在,人们只有存疑。法律的特点之一是明示,由明示而取得威信。而作为“万法之法”的自然法,仅存在于法学家自由驰骋的想象之中,理论上固然完美,却缺乏实际的意义。正如梅因所说,是“似乎可信的和内容丰富的、但绝对未经证实”的理论。[2]这样虚无缥缈的理论难免会让人想到万能的上帝,而万能的上的却是从不降临人间的,因此必得有更实际的解释才行。

新康德主义:自由意志+社会理想+社会的客观价值

新康德主义学派将康德的批判哲学方法用于法律价值的研究,尤以拉德布鲁赫为代表。他批判康德仅根据“个人的自由意志”来判断法律之形成流于空洞,无益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亦批判了施塔姆勒以法律内容与形式相对立将价值判断只限于形式,提出“自由意志”+“社会理想”+“社会的客观价值”为评判法律的标准。而所谓的“社会的客观价值”就是正义。与自然主义不同,拉氏不同意有终极的正义,他认为此正义乃由信仰决定,各个社会间颇有不同。然后基于技术的考虑,加上“法确定性”的观念,即要求国家颁布和维持一个实在的和有约束力的稳定的法律制度。

新康德主义把法律的价值看作法律的理想境界,属于“应然”领域之内,而用分配正义和便利、确定性诸原则,给法律的价值赋予更多现实的内容。这种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法学派: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以庞德为代表的社会法学派完全站在社会实证主义的立场来论述法律的价值。在他看来,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必须可以被人评判,且此评判准则必须为人们普遍接受。而此一准则就是经验的方法,“从经验中寻求某种能在丝毫无损于整个利益方案的条件下使各个冲突的利益得到调整,并同时经由这种经验的合理发展的方法。这样,尺度就成为能在最小阻碍和浪费条件下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的实际东西”。[3]舍此以外,任何评判都是不可取的(或不可行的)。

庞德的这一观点固然明白清楚,但有自己的困难:1、没有给道德评价留出余地。比如说,人体器官的买卖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的(买者得命,卖者得钱,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可是没有任何国家的法律允许人体器官的买卖。[4]2、利益之间的衡量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很难说相抵触的利益之间有主次优劣之分,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找不到解决的方案(想一想巴以冲突)。而此时,法律仅以强制给出一个并不合理的“解决”,难以体现法律的价值。可见,纯粹的实证主义的态度也是有困难的。

§2私见:借历史的观点与经济的观点;商法的价值

法律作为一种实然的存在,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更具有历史的意义。任何法律的形成都摆脱不了历史地塑造。诚然,法律自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规律是嵌入历史的整体框架之中的`,洽合于人类历史的逻辑的。因此,对其研究,不得不从历史的角度展开。萨维尼的历史法学观点过于强调民族差异性对于法学的意义,与此相反,我觉得历史对于法学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这上面。历史之于法律的最大意义,乃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或环境,使得法律得以在其中演进。用哈耶克的分法,人类社会可分为内部的自生的秩序(comos)外部的可控秩序(taxis)。他用这个观点来区分法律并反对国家控制乃至制定法以弘扬自由主义。这确乎有些偏颇,但亦不失其道理。法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因某些需求而产生的制度性的路径依赖,法的强制,正好保证了制度的稳定。从这一过程出发来考察法律的价值的概念,我们无需再将其推上崇高的“理性”,或者仅止于计算无法计算的利益的得丧,我们所可评判的,只是法律这一客观存在对于这一路径的合理性。此合理性,不只来自于历史的考察,即是说内生秩序的延续性,而且来源于对于现实的衡量。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不希求其有恒定不变的可能。对于法亦然。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权审视自己当代的法律,并有权做出修订,从而使其在客观上符合历史的内在逻辑(至于这一逻辑的具体内容,我实在是不清楚,这需要考察整个的人类文明是才有可能得出——而且未必是一个确定性的结果,因为历史在发展演化中),而又符合于经济性——这不是物质意义上的经济性,而是一种近乎于自然选择般的“趋势”,亦即路径选择过程在某一具体时刻的具体倾向(其实体的表现就是立法)。这二者是统一的。法的价值,就在于维护这种统一,从而保持人类文明的一致并使之沿自己的道路前进——文明是“人造而不可控制的”。

这种观点尤其适用于商法。作为民法的重要部分,商法是一种典型的内生型秩序。与公法强调公权力不同,商法的规范领域与方式,决定它必是一种自发的、平等的、发展的系统。这类系统的价值,正在于维护自己所规范的领域本身,使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可以存在下去。因此,商法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保护商事传统的历史进行,表现在每一个特定的阶段就是保护市场的秩序。在这一范畴下,由于商事领域的特殊性,引入了许多原则,建立了一系列制度。由此架构起来的商事领域成了古代世界以来人类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并会持续下去。对外,则否决拒斥不守这种制度不遵从这些原则的可能,使人类的商行为仍旧沿着自生自发的道路前进。以下的论述,将着力于其内部原则及相应制度的实践价值的展开。

二、商法的价值:实践中的意义

基于交换发展起来的复杂多变的商行为,决定了商法的基本特征:趋利、公平、自由。这些理念,迭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亦为一般人所接受。由此引伸出的商法的原则,或者说,商法的基本内核,决定了商法的制度,进而实现了现实意义上商法的价值。

§1、利润最大化原则

“贸易乃财富的源泉”。[6]商事行为之本质在于追逐利益。因此,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商人追求利润的权利,相反,应该促进他们逐利的自由,进而促进共同的繁荣。所以商法严格遵守这一铁律。比如对于商事组织,特别是公司的资本的增减,商法有程序的规定,但都不予以绝对禁止,以

便于公司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调节取得最大利润。

§2、诚信原则

此原则基于公平理念之上,规制了商行为的具体形态。交易的经济学特性——平等体现在道德中为公平,交易的双方必须不得使用欺瞒手段使对方处于不利地位。这也体现了交易安全的需要。商行为的广泛与复杂性要求仅仅凭法律的规制是不够的,必须有道义上的注意才足以保障交易的安全。诚信原则之确立,不仅有利于保护交易相对人,推而广之,实际上有利于整个市场秩序的稳定,效率的提高,因此各国商法都确认了诚信原则。如《美国统一商法典》在其总则第1-201条第19款中还对此做出了定义:“诚信原则是指在相关的行为或交易中忠于事实的真相”。又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176条:“在债的商事契约成立之后,交易人应尽善良家父般的勤谨注意。”

§3、简便敏捷的原则

此原则也出于对与经济性的需要。当今商事行为数量巨大,必须有明确的规定时的交易的进行便利、快捷,以利于商事关系的流转,由此引申几个原则与制度:

1、自由原则:交易基于双方之意思即可成立,通过相互间契约的订立而达成。这就排除了繁琐的程序与方式,使得交易简便。

2、交易行为多用固定形式。比如各种证件如股票、汇票、本票、支票等都使其定型化,便于使用。又如有价证券的转让,只需已交付或背书方式即可。还有定型化合同,也是起到了便利交易的目的。

3、短期时效制度。商事交易反复进行,要求迅速了结,因此立法上多采取短期时效制度。如诉讼时效制度;票据付款期限制度。

4、权利证券化。为促进权利的转让与流通,设立权利证券制度。比如公司股票、公司债券、仓单、提单、保险单以及票据有价证券。

5、简易免责的规定。如买受人对于由他地送到之物,如不及时以相当方法证明其瑕疵存在,就推定其领受时无瑕疵。

§4、安全原则

商事交易与交易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重视交易安全。为此创设了很多有效的制度,其中主要有:

1、信息披露制度。主旨在于增强市场透明度。当事人了解确切的消息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如公司的设立、合并、分立、注销都必须公告;公司破产必须登记;船舶也必须登记等等。又如在交易活动中有众多的通知义务。如货物的买卖中,对迟到的承诺,要约人应向相对人立即发出迟到通知。

2、要式制度。某些商事交易在形式上应该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当事人不得随意变更。如票据法中关于汇票、本票、支票应记载的事实,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契约记载的事项,海商法中关于海上货物运所契约的记载或载货证券的规定,等等。

3、外观制度。继一交易当事人的外观为准去认定其行为所生的法律效果。依此原则,交易完成后,为重信用关系,避免给当事人造成意外的伤害,原则上不得撤销。如表见代理。

4、无因性制度。无因性制度保基础行为与派生性行为相分离,基础行为无效,不影响派生性行为的效力。主要是在票据制度中应用。

5、严格责任制度。由于商事活动最具社会性、利益性,为保护交易人的合法利益,许多国家商法都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包括无过错原则和连带责任。

§5社会责任原则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广泛,各种不确定性日渐增大,使得“个人本位”的局限性与现实的矛盾日渐突出,“社会本位”成为矫正私法不足的补充理念。商法也逐渐具备了公法的性质。商人已经不仅考虑如何盈利,还要关心社会利益,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尽可能的造福社会。

企业的社会责任,指企业在处理有关利益问题时必须遵守的法律上的和道义上义务和道德感。主要包括:

1、对相关社会集团的社会责任。相关社会集团指股东、顾客、债权人、雇员、政府和社会。对于以上不同的人群,企业要尽不同的责任,比如为股东谋取尽可能多的回报,为顾客提供价廉物美和优质服务,等等。

2、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现代生态环境之恶化,多是由于工业企业所致。上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日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各国也纷纷立法。企业应对于保护生态有极高的责任感并积极参与进来。这既是法定的,也是道义上要求。

3、保护消费者利益。企业和消费者是不可分割的。作为商行为的双方,自然应对对方尽善意的保护。又消费者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对其利益的保护更见紧要。只有商业企业充分尽到应尽的责任,才会有良好的经营业绩。

总之,商法对于商行为的方方面面作了全面的规定,有力的保障了交易的效率、公平、安全与社会责任性,对现实意义中的商事关系极为重要。以上所述只是极简略的一部分,仅此便已看出上法现实价值的巨大了。

结语

商行为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大生命力的行为。尤其在人已经普遍商化的现代,其重要性更是远远超出历史上的任何时代,而其复杂性也提高了。作为商行为规范的商法也日益复杂、重要。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写的这篇文章有很多缺陷,限于学识,暂时还不能弥补,因此热忱地希望老师的指导。

尾注

[1]《自然法——法哲学导论》,(法)登特列夫(A.P.d’Enterves)著

[2]《古代法》,(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P2

[3]《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美)庞德著

[4]《经济学家不能治国》,梁小民,《读书》第11期,P117

[5]《哈耶克论文集》,(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P9

[6]《历史》(古希腊)希罗多德著

参考文献

民商法价值取向探讨 篇3

【关键词】民商法;价值取向;探讨

一、引言

民商法中,民法的作用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财产与人身安全。而商法不仅包含了民法这些作用特点,而且还包括保护商业人员的公司企业的保险与财产等安全。从中可以看出,民商法的基本概念为:其法律本质为保护公众的人身与财产安全,确保公众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其价值取向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相结合,体现法律的公正严明。

二、民商法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民商法的关系

法律的价值取应是保护好人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同时还要与这部法律阶级代表的利益达成统一,同时法律的取向对社会的发展应起到积极作用。民法和商法在法律的形成、制法根据、法律的实施上符合多种基本原则,如:民法主要是针对人民的社会平等而形成的法律,强调人人平等、社会公正、司法自治等原则,而商法主要针对的是与商业活动有关的利益原则,如公平交易、交易明确等原则,民商法的法律原则都是由法律的制定来进行规范,而在某种角度上法律的原则受到明确的法律规范所影响,从法律效力的角度上对两者进行分析。

1.民商法在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虽然被称作为民商法,但是民法和商法所属的在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所以法律上有很多将其划分的方法,法学界认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因其所针对的对象为划分标准。民法所针对的对象是在平等的前提下所拥有的财产联系和身份联系,然而商法所针对的对象为在对于现代经济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中对市场经济的关系,如商业上的合作、交易等。从而可以看出两者的价值取向所针对的对象有很大差别。

民法主要是针对人民的社会平等而形成的法律,所以民法的价值取向更趋向于一种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也说明了如果民法的其他原则与公平公正原则不相符时,民法会对公平公正原则优先选择,也就是说民法的其他原则不能与其有所冲突,这也是民法在进行施法时会首先考虑到公平公正原则的原因,可能其他原则与公平公正原则相符合。

2.公平的含义。法律所提倡的公平主要由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制法者和施法者在处理民事诉讼事件的过程上应以维护人民为主体,将利益平衡化,同时符合公平公正原则;第二种就是在民事主体的前提下达到社会民众均为认同的公平公正原则下进行民事活动,从而确保民众的的利益达到平衡。因为公平原则与其他原则比较其更有概括性,所以公平与其他原则的更容易相结合。司法自治原则可以通过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概括,对社会成员的经济公平分配,这样民法的公平原则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感受到。而商法却是对效率原则的体现,民法是对公平原则的体现,这使得两者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下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差别。在社会经济上,公平大多数是指社会成员的工作任务需合理分配。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商法的价值取向概括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为确保社会主体宏观经济的调控工作能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并对资源的配置起到能配置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准确有效的使用民商法,它能平衡主体之间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财产的联系,能有效的改进商品的交易,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应做到以下调整。

1.要做到市场经济中平等与公平。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大部分为个体。并且大多处于中下阶段,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2.做到兼顾与稳定发展。商法在法律上比较注重效率,但同时要做到公平。民法则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还将其他原则纳入当中。从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民法还是商法,都没有很明确指出一类原则,主要是以兼顾与稳定的发展理念,而不管是什么价值取向,都无法一味的追求一个目标,必须要兼顾各个方面,才能将其法律作用最好的体现出来。从而使得公民与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将民商法中价值取的作用最好的发挥出来。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在我国的不断推行,社会经济取得了卓越性发展,而民商发的价值取向也相应进行了一些改变,所以相关的法律人员要结合民法与商法在目前经济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再来分析其价值取向的发展策略。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保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人民与商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延.浅析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3.03(34):187-192

[2]尚吉平.浅析民商法的价值取向[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1(78):456-457

[3]陈星生.浅析民商法立法精神[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法律研究.2014.05(15):26-28

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分析 篇4

一、民商法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民商法的关系

法律的价值取向强调法律的应然状态, 也就是良法, 这种状态的产生要和形成这部法律阶级代表的利益保持一致, 并且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民法与商法在法律的产生、立法依据和司法部门上遵循多种基本原则, 比如, 民法在法律上强调更多的是平等原则、司法自治原则、公平公正原则等, 商法强调公平交易原则、交易明确原则、交易明确等等, 民商法的法律原则为法律制定规范, 而具体详细的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原则。以互相影响和效益高低可以得出价值取向高于法律原则, 在法律效力上对两种进行详细的界定, 这是从民商法基本原则中进行窥探得知的。

二、民商法在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

民商法所包含的民法与商法属于不同部门法律, 因此在法律上存在许多不同的划分标准, 从法学界的观点看, 不同部门法由于调整对象差异成为不同部门法的划分标准。民法调整对象是基于平等主体之间所存在的财产联系与身份联系, 商法调整对象是现代经济竞争大环境下的市场经济关系, 即商业上的合作、交流等关系。因为两者处于不同的部门价值两者调整对象也不同, 所以民法与商法的价值取向也存在许多不相同的地方。

民法作为基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对象, 因此在其价值取向上也更强调一种公平公正的原则, 也就是当民法的其他基本原则与公平原则发生冲突时, 民法会首先选择公平的原则, 这是民法在处理民事问题是其原则的排名, 也就是民法的价值取向。虽然许多其他的原则也同样遵守公平原则, 但是不同法律对公平的追求并不相同。

法律上的公平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就是立法者与裁判者在民事诉讼与司法过程要尽量维护民事主体, 达到利益平衡的状态, 实现公平; 第二是民事主体要按社会公众一致认同的公平理念进行民事活动, 以保证当事人始终处于利益平衡状态。公平原则相比其他原则而言有更好的概括性, 因此在实际实践时要结合其他原则来实现, 例如借助平等互利原则与私法自治的原则来实现概括。经济公平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配额问题, 但是这是在一种比较纯洁状态下实现的利益公平, 然而即便这样, 民法公平也更重视人的感受; 而商法因为其价值取向更倾向于效率, 当商法中的效率原则与其他原则发生冲突时, 效率原则是有限考虑的, 由此可以看出民法与商法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很大差异, 这也是民法与商法在立法上的不同缘由, 体现了作为民法与商法两种不同部门法的不同价值取向, 使得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商法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目标是保证社会主体宏观经济调控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 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实施民商法, 民商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能调整基于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 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进行规范, 调整商品交易行为, 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 因此, 在实际中, 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应做到以下几点:

( 一) 市场经济中对平等与公平的保护

个体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数量最多, 且往往处于下层, 并且其利益很容易受到伤害, 民商法应该强调个体平等以及对公平的保护, 发挥其中民法与商法不同的价值取向, 重视个体的心理感受, 重视平等, 也即个体的主观意念认同的平等, 完善个体的救济, 充分保护个体的公平与平等。

( 二) 强调兼顾、和谐

商法在法律原则上强调效率并且同时强调公平, 而民法在强调公平上还强调其他一些基本的原则, 因此民法与商法都没有纯粹的强调一种原则, 而是追求一种兼顾、和谐的理念,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价值, 可以使用一味的强调来满足法律公平理念, 法律的任何一种原则只有在兼顾了其他原则才能在现实中具备更大作用, 这些也成为法律价值排序的依据, 正是因为法律价值的这种兼顾, 能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达到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使民商法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始终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民商法的价值取向会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做出改变, 因此法律工作人员要分析民法与商法在现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来分析其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 使民商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延.浅析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13 (01) .

商法的价值 篇5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评价法律价值的两个重要因素, 其影响着整个法律在社会中的运作。文章认为, 民商法和经济法, 对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并不相同, 但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处理好民商法和经济法在公平与效率方面的关系, 将对推动社会经济平稳发展有积极作用, 也能更好地保护个人利益, 尊重私权利的伸张与实现。

关键词:公平; 民商法; 经济法; 价值取向;

一、法律价值的概念

法律价值的理论分类中并不相同, 法律价值的重要性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由此可见, 法律价值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更不是按照统一的原则来进行价值位阶的优先顺序考量。法律价值位阶的原则就是当几个或者两个不同位阶的法律价值发生了冲突的时候, 排在前面的价值优于排在后面的价值。虽然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有自己的法律价值位阶排序, 并论证丰富, 但是这些理论存在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法律价值在法治过程的优先顺序。然而, 尽管法学理论认为法的价值在发生冲突时首先适用位阶基本原则, 从高到低依次是:自由、正义、秩序, 但是到了不同的部门法里, 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取向。

二、民商法与经济法之公平与效率的法律价值

(一) 民商法与经济法的比较

民商法和经济法本身是两个不同的部门法, 需要在比较法律价值之前先比较两个部门法存在的不同之处。首先, 从调整对象来讲, 民商法主要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经济法则是以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公共性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 不存在人身关系的调整。其次, 主体和主体之间关系存在不同的分类。民商法的所谓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组织。民商法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不存在管理关系或者调控关系;经济法的主体地位却不要求平等, 表现在其主体主要是集体类的企业或者组织, 甚至还包括国家机关, 当然也存在部分主体是个体的身份, 比如公民或者个体户。再次是两者不同的调整方式, 作为民商法的大民法归类, 民法属于私法, 强调自由平等, 而民法的调整方式更注重意思自治原则, 常说的社会契约论, 拥有权利的一方也必定具有对等的义务。商法尽管被囊括在大民法的部门之内, 但是出于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 不免会存在国家调控的现象, 也就是说不免会兼顾公法属性。与民商法不同, 经济法兼顾公法与私法属性, 存在国家调控, 也遵循市场规律。所以, 经济法的调整方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却也不乏意思自治的因素。最后, 是正在研究的价值取向的不同。本文重点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下民商法语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的比较。

(二) 公平与效率的法律价值

公平与效率是法律价值的两个方面, 可谓互相促进, 互相制约。公平价值是正义的衍生, 效率这一价值原本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 后来为法学界所借用, 追求效率成为经济法的重要价值目标。首先, 二者存在明显的价值冲突。公平重点强调的是平均、一致, 效率则更加注重强调发展、快速, 因此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从法理学角度来讲, 公平价值位阶应当优先于效率成为法律的首要原则, 为了追求效率而损害公平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在经济法中, 二者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地被定义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由此可见, 在经济法价值中二者之间的.位阶是效率高于公平。其次, 效率与公平价值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尽管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 但是这种冲突不是绝对无法克服的, 二者可以达致统一, 可以协调发展。

(三) 民商法与经济法公平的法律价值

每个学者对公平价值都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正义即公平”, 有学者认为“公平的含义就是平等”, 有学者认为“公平的正解应该是合理的分配正义”。关于公平的最终定义, 众说纷纭, 不一而足。马克思说:“古罗马人与希腊人的公平就是认为奴隶制是公平的存在”。由此可见, 公平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理解。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世界两大法系, 各国不同的法律中, 公平依然有不同的解读, 目前我国的公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体间权利义务的分配。在全部的法律价值中, 公平价值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可以描述出来的, 更不是一个具体的案例就可以直接演绎出它的真实模样, 而是随着法律的不断变迁进行不同的定义和规范, 让社会的各方面利益都达到平衡的状态。

(四) 民商法与经济法效率的法律价值

法律关系本身就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综合体现。法律之所以可以调整人们之间的矛盾, 就是因为法律可以平衡社会关系和冲突, 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因此, 法律与其说是一种调整, 不如说是一种平衡和协调。通过将人和人或者人和社会之间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平衡, 最终实现法律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的都是利益。”因此, 法律就是在人和人之间, 人和社会之间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 然后将人和人以及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利益其实就是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的总和。而法律的最基本作用就是把个人利益合理化、社会化, 并且将这些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法律制度进行规范。民商法之所以是私法的代表, 就是其尊重个人追求效率的本质, 而经济法具有公法属性, 也是因为它可以将个人的行为不断的转化, 让个体效率迅速地靠近社会整体效率。

三、民商法和经济法关于公平、效率的价值取向

(一) 民商法与经济法相同的价值取向

民商法和经济法都是部门法, 不同的是, 经济法是独立的部门法, 而民商法实际是大民法体系下, 将民法和商法相结合的一个统称。就此而言, 商法部分的价值位阶就更靠近民法。民商法作为一个整体, 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二者是市场经济下调整经济关系不可或缺的两大部门法, 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保障, 更是市场交易公平进行的最佳后盾。在民商法体系中, 公平价值的位阶要高于效率, 更是民商法体系的精髓所在。这一切都是由民商法本身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 民商法的任务即追求目标就是公平原则, 公平可谓是民商法的灵魂。同样的, 无论在民商法还是在经济法中, 效益价值都很重要, 但从制度设计上而言, 二者都是以实现社会利益和实现经济利益为间接或直接目标的, 即最终目的完全一致, 从而通过法律手段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进而推动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民商法从平等角度入手, 通过利用个体财产的公平交易原则获得终极利益, 在商事法律中, 更加强调效益价值, 经济法则是通过利用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和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 提高社会或者公共利益。因此, 无论是经济中的个体调整即商法, 还是经济中的集体保障和管理即经济法, 都是经济体中的一部分, 更是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民商法与经济法公平价值的不同取向

民商法与经济法从调整方式上的比较就可以看出两者价值取向不同的根本原因。民商法注重个人角度出发, 而经济法的大部分出发点都是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再细分到其他方面的价值, 二者之间的不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权利保护不同

这主要取决于民商法和经济法价值产生的基础不同。民商法比较注重的公平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这就注定了民商法更加注重对私权的保护。经济法的公平理念是当商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失衡的时候, 国家从“守护人”的角色转变为主体之一加入市场经济中, 这种产生的基础决定了二者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不同, 法律价值取向自然有所区别。

2. 侧重点不同

在公平价值的追求上, 民商法的公平更加追求平等的身份环境以及相同的经济地位等, 由于这种追求得出的结果相对而言更加公正, 那么保护个人私权的目标就更容易达到。经济法则不同, 它更加追求社会整体的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就难免会牺牲个人私权的一部分利益。

3. 实现方法不同

民商法通过对平等原则的应用, 就对所有权的相应制度和私权保护乃至社会契约论等私法制度进行了认同。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因为追求公平交易而对市场规则进行了限制,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公平价值的实现。经济法则不同,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一只大手, 通过制定相关的准入制度和建立市场秩序实现社会利益实现公平的宏观调控手段。

4. 内容不同

民商法的公平价值和经济法的公平价值在内容上是不同的, 这也是从产生基础就决定了的, 因此民商法的公平趋于形式上的公平, 个人之间的公平, 而经济法则强调结果是实质的公平和社会整体的公平。

(三) 民商法与经济法在效率价值的不同取向

民商法与经济法在效率价值的取向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包括两点:一是在利益的强调上不同, 二是效益和效率关系上的不同。首先, 关于利益的强调, 民商法以强调个体的经济利益为重点, 从而利用个体推动整体。而经济法则强调的是整体社会利益。其次, 关于效益和效率的不同, 效益并不是效率的低层次概念, 而是整体和个体的概念。民商法保障的私权具有趋利性, 是个体的效率, 因此无法与整体效率发生直接的联系。即使个体效率有所提高, 也不会带来整体的效率提高。经济法的效率价值取向则是直接追求整体的效益与效率的。

从商法的基本理念看商法的独立精神 篇6

【关键词】商法;理念;独立精神

一、商法理念的概念界定

商法最早产生于大陆法系国家,是指以商事关系为其规范对象的各种法规,即包括以“商事”和不以“商事”命名的一切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科学设计,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正确指引。作为商法的基本范畴之一,商法理念是商法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商法理念是关于商法的内在本质与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总体看法和根本观念,是有关商法在调整商事生活实践中所应达到的终极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种理想、信念和追求。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商法理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对整个商法都有普遍的一般性指导意义。

二、商法理念的内容分析

1.保护营利

(一)保护营利是商法最基础最核心的理念。通过法律保护,商人能够更加积极的投身商事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从而活跃经济。相应的,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商法中的标准化契约、权利证券化、程序简易化、短期时效等制度,在保证商事交易简便迅捷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交易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商主体的营利创造条件。

(二)我国以农业立国,自古以来商民地位卑贱,被列入国民之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后世儒家据此认为孔子重义轻利。这是重农抑商思想的起点。汉代独尊儒术后,重农抑商作为一种主流思想的地位被奠定下来,并受到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的一致推崇。实际上,孔子本人对商业和商人都不持反對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贡(即端木赐)善于经商,孔子也曾与其言商。只是后世统治者基于统治的需要,断章取义,才造成我国两千多年来对商人的误解。清末被迫开国后,这一错误思想虽然得到缓解,但仍无法彻底根除。清朝挣扎七十余年后崩溃,商业上的失败亦是重要原因,虽时过百年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商人自治

(一)我国缺乏商人自治的传统,商人多寻求政治保护。官商不分,“商”一直与官僚、封建和宗法纠缠在一起,未能摆脱束缚,加之商事活动自身不够发达,使得我国的“商人自治”远未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

(二)商人自治的合法性,可以通过市场存在缺陷和政府出现失灵两个角度来阐述。首先,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一手促成了世界经济在近400年的时间实现了爆炸式的发展。但是,因为商主体的惟利性、市场机制本身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存在失灵。其次,经济法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引入了政府干预机制,但政府干预又产生了官僚作风、效率低下、成本奇高、权力设租寻租等新的问题,形成了新的政府失灵,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市场和政府均不能完全解决市场经济问题的情况下,商人自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当然,商人自治不等于完全放任自由。从立法来看,这种限制应明确规定在商事法律之中,给予商主体以指引;从商主体来看,自治需以自律为前提。鉴于商事法规的不健全和商主体自律的缺失,未来的努力方向是废除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制度、完善商事法律体系,以及培育商主体的自律意识、规范竞争行为。

3.严格责任

(一)严格责任是指商主体必须承担严于一般社会人的义务和责任。商法赋予商主体以经营活动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自由配置,掌握大量资源的商主体获得了生产要素的集中。基于趋利避害的天性,商主体必然利用其拥有的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不可避免地侵害相对人的利益。为避免这种负外部性,立法者应明确商事主体要比一般民事主体承担更严格的义务与责任,使其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处的地位相称。

(二)规定严格责任,符合私法公法化的趋势,政府对商业社会的干预,反映了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渐变。在商事交易中,应管控商主体的权利边界,防治其越界侵害相对人权益,减少和避免因商事活动带来的经济问题和道德风险。

4.效率优先

(一)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虽然也在平稳发展,但只重公平而忽视效率。经济上的扭曲自然反映在了法律体系的失衡上,法律也就难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更多的是被束之高阁,毫无用处。虽然我们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仅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已然错过了世界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其中的教训何其深刻!

(二)实现效率优先的机制是:从法律制度上规范以营利为动机的商事行为,保护商事主体的营利,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商业效益的最大化。规范从来不是限制自由的枷锁,反而是保护自由的利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也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更是对计划经济时期绝对平均主义的反思。

三、商法独立精神的再思考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商法面临的问题趋向于复杂化、多元化,有时需要商法和其他法律部门协同解决,这反映了各部门法之间的融通性。其次,公私法混合使得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商法的许多规定都具有公法性质。上述现象似乎都在论证法律部门之间争论的无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是部门法之间的协同和交流并不等同于它们要趋同甚至合并。部门法之间划分清晰、明确的界限,并不妨碍他们协同合作来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反而可以生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高效办事的效果;二是公私混同的概念和实践应当被限制在一个部门法内部,无论如何不应该溢出该部门法以外,维持部门法的基本架构是其融合其他性质法律的前提条件。保持商法的独立性,是进行部门法交流和部门法内制度演进的根本前提。只是,独立性并非绝对,特别是商法和民法确实有许多共通之处,不可能也没必要将二者完全割裂,粗暴的人为切割百害而无一利。只有对商法的独立精神秉持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更好地进行商法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结语

商法是否具有独立性,是决定商法能否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商法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正确理解商法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在思想上认识商法的独立地位,在社会上消除错误思想,辩证地看待商主体的营利行为。前述商法的基本理念中,保护营利是核心,商人自治是基础,严格责任是保障,效率优先是要求,缺一不可。在未来《中国商法典》的立法建构上,应充分考虑商法的基本理念对商法的指导意义,在具体法律条文中渗透其理念,以充分彰显商法的独立精神,为商法的发展和中国法治的建设做出贡献,为中国商业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参考文献】

[1]雷兴虎樊启荣主编.商法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覃有土主编.商法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任锐涛.商法严格责任理念研究[D].厦门大学,2014

[4]高宁村.我国商法的基本理念.[J].法治与社会,2015

商法的价值 篇7

关键词:民商法体系,人权保护,特点,重要性,不足之处

人权是每个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 具有普遍性和能动性。法律赋予人应当享有的权利, 同时也保障了人们的应有权利,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们的法律权利, 法律应当讲人权法律化, 从更高的层面上保障人权。本文从人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出发, 在叙述我国现如今民商法体系的特点, 最后分析我国民商法体系中对于人权的保护之中的不足之处。

一、人权的概念及人权保护的重要性

人权是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 有三种含义:法律权利指的是法律和规定的人应有的权益;应有权利指的是人作为生命体应有的权利;实有权利指的是人在实际中享有的权利。其基本特点是众生平等, 即人权是每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利, 而且人权具有普遍适用性, 它的存在就代表了人是平等的, 是自由的。人权的使用范围很广, 不仅人类享有人权, 有些时候一些团体也是享有人权的。人权如果细分可以分文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公正权等。

我国治理的特点就是民主和人权相结合, 只有保障了人权才能更加促进法律的实施。所以, 只有人权和法律相互结合, 共同作用, 切实保障人权, 才能更好的保障人们的权益, 市场活动也会得到促进, 进而对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现今民商法体系的特点

我国在多种法律中对于人权的作用做出了规定, 对人权的保障措施也已经趋近全面。总结起来, 我国民商法在发展方面有以下特点:

首先, 民商立法已经初具规模, 我国近几年已经完善了我国的民商法体系, 一方面我国的一些法律如婚姻法、继承法等基本上可以解决民商上的大部分难题, 另一方面我国民商事关系的各领域大都覆盖了民商法法律, 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其次, 我国的民商法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求, 民法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 民商法率逐渐适应市场的需求, 民商法对于市场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 不仅是一些新制定的法律, 在一些原有的法律上也能有所呈现。

另外, 民商法理论已经趋近完善, 在一些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符合我过完国庆的民事立法对我国的民商法体系的完整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 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已经吸取以往的经验进行了意识上的提升, 而在人权方面, 我国民商法对人权的重视比以往更深, 一些出台的法规对人权保护的意识也很清晰, 这也是充分体现了我国民商法对人权的重视以及保护。

三、民商法体系对人权的保护的价值探讨

以上是民商法的现今发展特点, 就最后一条来说, 我国的民商法终于提高了对人权保护的意识, 在一些调理中报对人权的保护加了进去。但是对于真正人权的保护还不够。

(一) 《民法通则》的内容太过宽泛, 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

《民法通则》是我国民商法的基本法律, 但是从现今情况来看, 《民法通则》的内容太过宽泛, 很多条例都是只讲了原则, 并没有加入实际发生的法律行为, 当法官具有裁量权的时候, 社会关系、人情世故都会对裁决结果产生影响。这样法律在实行过程中只考虑到公允因素, 并没有考虑到人权因素。

(二) 民商法结构单一

此外, 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民事法典。民事法典指的是用抽象的规则或条例在规范各式法律行为和身份行为的准则, 对规范平等个体间的司法关系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正如上文所说, 民商法的基本法根本起不到调节民事事件的作用, 所以根本算不上是独立的民事法典。另外我国民商法结构单一, 民商法主体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 大多是行政处罚, 权力部门的保护是的权益主体根本得不到合法权益的保护,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 民商法的结构也在渐渐改善, 变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体制。

(三) 民商法律具有滞后性

干扰我国人权保护的是权利部门的保护。我国现今实行的是三审终审制, 这种体质根本无法限制再审的次数, 影响司法办事的效率;再加上现在存在的对法律程序的轻慢, 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 导致再审的案件增多, 更加降低了司法办事的效率。而这样司法机关的办事方式根本起不到保障人权的作用, 大都是按照惯性办法来办事。

四、结语

法律是人权保护的最直接方式, 但是完善法律对人权的保护也是一项十分大的工程, 现行的民商法在人权保护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导致民商法体系对人权的保护还是不够全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转换法治冠冕, 根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对民商法进行完善;同时要结合当今经济的发展, 适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制定符合我国基本现状的民事法典。民事法体系的改善必须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在保持法律权威地位的前提下提高多人权的重视, 给人权最基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万飞.我国民商法体系中关于人权保护的价值探究[J].求知导刊, 2013, 04:42.

[2]张晋芳.我国民商法对人权的保护现状及措施建议[J].中国市场, 2015, 09:76-77.

商法的价值 篇8

一、立法价值取向的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一) 立法价值取向的意义

了解立法的价值取向, 对于明确法律的形式和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立法的制定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效果和目标, 因此在立法制定前期, 国家已经存在对立法的期望;其次, 当在立法过程中出现价值取向的矛盾时, 需要选择最高的价值取向, 以免满足最终目标的需要。在立法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中, 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价值的可取性, 二是价值的重要程度, 可见, 法律目标是价值取向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二) 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

由于调整的对象存在差异, 导致了不同的法律的执法内容也不尽相同, 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法律的立法目标。在法律的价值取向中, 公平是基本的立法前提, 也是立法的最高价值取向, 但是在不同的法律中, 对公平的需求程度不同。特别是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 一些与利益相关的因素融入到立法过程中, 并对法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其中商法和民法在价值取向方面就存在很大的不同, 前者以效益优先为原则, 后者以公平优先为原则, 可见, 价值取向导致立法的不同, 体现了商法和民法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时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和独特价值。

二、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分析

(一) 民法立法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项私法, 民法的最主要目的是保护人的权利, 因此在民法的立法中以公平优先最为价值取向, 是以社会正义的角度着手, 以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作为标准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公平原则强调的是是权利与义务, 并对利益和负担进行合理的分配, 这种分配必须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公平性原则尊重了个人的意志, 也就是实现了对个人利益的尊重, 每个人的逐利行为既会导致社会财富最大限度的增加, 也会实现社会的公平。

(二) 商法立法的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对商法的立法调整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坚持商法立法的效益原则。商法的出现是以对商品经济进行调整为目的的, 进而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可见商法的价值和作用与市场经济是息息相关的。效益是以对紧急利用的追求和实现为目的的, 这就需要加强对个人利益的尊重和保护, 进而推动生活的进步。在对商法立法的过程中, 是将效益优先原则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 有时候会为了效益目标的实现牺牲公平, 其中有限责任制度和票据无因性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说明。综上所述, 民法和商法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这就导致了立法的侧重点不同, 二者都是法律的调整, 相互配合, 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 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实现。

三、民商法价值取向对我国立法模式的影响

从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二者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民法坚持公平优先原则, 而商法坚持效益优先原则, 可见, 二者的侧重点明显不同, 但是共同致力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持和发展。虽然两者的价值取向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是无法构成对我国民商合一的立法体系造成威胁。因此, 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使用民商合一的立法体系仍然是我国主要的立法模式。

(一) 民法和商法的共性

虽然价值取向优先原则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 但是民法和商法也有共同之处, 例如对平等性价值和诚实信用原则以及效益原则等的追求。商法和民法是以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为主要调整目标的, 都是为了规范市场发展而采取的调整手段, 因此商法的利益追求和民法的公平追求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逐渐趋同, 对效益的追求受到公平原则的约束, 而对公平的追求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可见, 二者能够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制约和管理。特别是随着经济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民法和商法之间的调节对象和内容的区分不大, 其适应性也不断增强。

(二) 民法和商法构成体系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 需要多种法律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其中民法和商法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护市场秩序, 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民法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才能够实现市场活动的公平, 进而推动商法价值的体现, 最终最大限度的提升经济效益。因此作为约束和管理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法律, 需要加强二者的结合, 做到民商合一, 将基本法确定为民法典, 并以单行法作为特别法对其进行补充, 这种立法形式是我国商事立法的理性抉择, 以两者之间在价值取向上所存在的差异为基础, 确定在当前法律体系中商法相对独立的存在。即商法的调整对象和法律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其调整内容丰富。

四、结束语

民法和商法作为调节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 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法律发展的过程中, 民法和商法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侧重点明显不同, 这就需要加强对价值取向差异的分析和研究, 进而提高民法和商法立法的合理性, 进而充分的发挥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摘要:作为调节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 民法和商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者相互配合, 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同时二者又有着各自的特点。除了调整对象的不同以外, 其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异同。本文笔者对民法和商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分析了民商法价值取向异同对我国民商法立法的影响, 目的是为民商法立法模式的选择提供指导和借鉴, 进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法律保障。

关键词:民法,商法,价值取向,异同,公平优先,效益优先

参考文献

[1]黄卉.论民商法价值取向差异的基础和原因[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25) .

[2]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J].现代法学, 2011, 23 (02) .

[3]白晓勇.我国民商合一体制下的商法地位谈[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4) .

[4]王玫黎.通则上的民商合一与各商事单行法独立并行—中国商事立法模式的选择[J].政治与法律, 2009 (03) .

商法的价值 篇9

民商法在社会经济中对于经济所发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民商法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资源所具有的优化配置的功能。民商法通过合理和规范地调整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交易关系, 很好地保障了社会主义商事法律主体的权益, 避免了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有效地调节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 民商法对于民事与商事法律关系的调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确保了其健康与稳定地发展。民商法对于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关系主体的商事关系的调节和规范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民商法保护民商主体的营利化价值。民商法本质的体现在于民商法功能的表现, 民商法的本质功能体现在民商法保护民商主体的营利性方面。民商法对于民商主体营利的调节机制是民商法发挥作用的主要调节机制, 民商法对于保护民商主体的营利方面具有一定的倾斜度。民商法的这一机制使得民商主体的营利观念和动机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保护。民商法的这一作用调节机制不仅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保驾护航的法律依据, 并且也体现了民商法保护经济活动中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为我国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经济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民商法对商主体的地位给予确认。所谓的商主体指的是以自己的名义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从事一定的商事活动, 并且要承担一定法律义务, 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的组织或者是个人。如若按照民法的具体规定从事民事活动, 具有民事上的法律关系, 则成为民事主体。如若按照商法的具体规定从事商事活动, 具有商事性质的法律关系, 则成为商事主体。民商法对于民事主体与商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予以确定是对民商法主体享有的权利的法律保护, 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民商主体法律地位的法律依据。

民商法有助于交易顺利实现。商事法律主体在从事一定的交易行为时, 以最小的经济成本的付出最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其从事商事活动的最终目的, 客观上要求商事法律主体一方面缩短交易的周期, 另一方面降低交易的成本。民商法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做出了对于商事法律主体极为有利的法律规定。民商法对交易方式以及具体的交易客体均做出了一定的定型化的规定。所谓的定型化, 即预先设定不同类型的交易方式, 并且这种交易方式不会因为交易时间的不同以及交易类型的不同而发生任何可能的变化。民商法对于交易客体进行了证券化以及商品化的定型, 并且规定了具体的相关法律规定, 有利于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民商法对于商事主体的短期时效也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民商法旨在运用短期时效制度对民商纠纷作出快速的裁断, 以体现民商法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其保障交易顺利实现的价值。

民商法提高交易安全度的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商事活动正在呈现着日益复杂化、范围日益扩大化、风险日益提高化的特点。民商法对于商事活动中的交易制度以及方式进行了法律规定,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度, 减少了对于商事活动的不利因素, 保证了商事活动的法律效用的最大化以及交易的法律后果的可预测度。商法对于交易的主体进行了严格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 并且制定了多种对于商事交易活动的法律制度保障的规定, 例如, 对于企业商业保险的具体规定以及企业证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不仅保障了商事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提高了商事活动交易的安全度。

民商法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价值。民商法将公平原则作为本法的基本原则, 并且民商法的公平原则始终贯穿于民商法对于商事活动调节以及纠纷处理的全过程。民商法的公平原则是对民商法的其他原则, 例如禁止民商行为人滥用权力原则和自愿原则的指导性原则, 体现了民商法的公平价值。民商法将参与市场经济的理性经济人的趋利特性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规定和保护。民商法在授予性的具体规范方面体现了民商法法律效率的价值。民商法对于理性经济人自由、平等、自愿地从事经济活动并且追求自身利益作为一项不可侵犯的及其神圣的权利加以规定, 不仅有利于理性经济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因此, 民商法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民商法的发展, 民商法一方面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定的行为法律规范, 同时对从事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主体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保护依据和措施, 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民商法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功能, 才能在社会主义浪潮体现其更大的价值。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民商法做为我国有关调整商品经济的特殊法律规范, 对调整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商法在一个国家发展的程度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对现代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以便更好地对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进行定位, 从而更好地发挥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调节和规范作用。

关键词:民商法,经济,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邵阳, 刘作翔.法与公平[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5.

[2]徐国栋. (民法基本原则解释) 成文法局限之克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3]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

[4]津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5] (美) 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经济学[M].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6] (美) 曼昆经济学原理[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8]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9]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182.

商法的价值 篇10

关键词:民法,商法,公平,立法

前言

如何处理民商法立法中民法和商法的关系, 是决定我国民商立法道路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正确理解民法和商法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深入研究民法和商法中相互联系的内容, 结合实际进行立法, 这在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现行法律价值取向的意义及其在立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 法律价值取向的含义

法律价值取向指的是法律在客观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种法律制度的有无实在价值, 实在价值的大小, 既在客观上决定了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 有决定了这种法律制度的满足范围。在我们的实际法律立法过程中, 往往容易混淆法律价值取向和法律原则取向, 逻辑上的本质关系并不能决定它们就说相同关系, 法律的价值取向的最好体现是法律原则取向, 他们是上位与下位的上下级关系, 法律原则体现出来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律价值取向。

(二) 法律价值取向在立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立法过程中, 一个法律实施程度的高地是由它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 法律的价值取向都是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逻辑适用性。法律自颁布开始, 在价值取向这个重要环节需要法学家们经过严谨认真的讨论, 现代的法律都是以人为本, 当人们需要诉诸法律,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时, 首先要知道的是是否有利于自身, 所以法律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立法过程中最重要的讨论问题。

二、民法和商法的价值取向异同点

(一) 民法的主要价值取向

民法是立法更多的是实施公平优先价值取向原则, 公平是每个社会都在追求的社会秩序问题, 旧社会被淘汰就是因为法律的不公平, 有的社会甚至没有法律存在, 作为一种长期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观念和意识, 主要判别方向主要是从社会的正义这个角度来进行, 加以人们对经济利益上的合理、公平、等价的概念认识。公平原则既是民法立法的中一种任务的主要体现, 也是民法立法价值的体现, 但是民法对公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民法中所提出的公平局限于经济个体相互之间平等, 形式上的平等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整体利益中的实质公平原则。

(二) 商法的主要价值取向

商法主要是实施在商事主题之中的一种现行法律制度, 商法中也有民法所倡导的公平原则, 但是商法中公平这一价值体现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效益平衡这方面, 商法是实现主体自由和发展的保证, 商法中商事的自由自古以来就是商法的主要追求目标, 所以商法价值取向的主题是从商的这一部分商人团体, 它所倡导的是在商法允许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社会经纪效益, 虽然也是体现以人为本, 但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要让商事顺利的开展, 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现商事活动与目标实现提供最优平等原则。

三、民法和商法价值取向对我国特色社会的现实影响

(一) 民法价值取向对我国民法立法的影响

民法中的公平原则确定了我国民法的立法角度, 影响了立法的本质, 本着对法律实施对象的负责, 民法这一国家基础法律在得到全面应用实施之前的价值取向问题, 直接影响了这部法律的实施宽度和影响力大小, 在民法的未来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 为人服务的法律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实现长远的发展。

(二) 商法价值取向对我国商法立法的影响

商法作为商事正常运行的主体法律, 我国的商事要能够实现长远发展, 商法必然要做出它必须的贡献, 而商法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更多商人及商事团体关注的主要目标, 如果在商事中不能做到商事资源的分配公平原则和商事公平竞争原则, 那么我国的社会经济不但会受到强有力的负面冲击。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受到影响, 那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没有好的立法就会产生社会秩序混乱, 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讨论方向。

结语

先现实经济生产生活中, 民法和商法的作用发挥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施, 并对产生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整修改, 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民商法, 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实现名商法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民商法价值取向的有力体现。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冲击下, 民商法不仅要符合经济民生, 形成不同的需求体例, 发挥应有的效用, 从调整对象, 调整方法, 基本原则和立法原则所特有技术方面来看, 立法机构建立并完善法律, 不仅要广为人知, 实际应用也十分重要, 民法则要树立以人为本, 立法为民的公平平等价值取向, 商法则要树立以人为本, 立法为商的平等价值取向, 抓住着重点, 根本上为民商法的立法过程做出正确的指引。

参考文献

[1]陈卫延.浅析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13, 01:137-138.

[2]马韶.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 07:275.

[3]赵万一.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异同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影响[J].法学论坛, 2003, 06:12-21.

上一篇:非语言预测下一篇:电气控制回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