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文化

2024-07-13

传统家训文化(精选三篇)

传统家训文化 篇1

一、传统家训消费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渊源

传统家训消费伦理观是古人在长期的家庭生活实践中总结并概括出来的关于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的认识和感悟。在古代宗法社会中, 家训是一种逐渐形成和繁盛起来的家庭教育形式, 其中蕴含的传统家庭消费伦理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在消费生活中的直接训示、亲子教诲, 以指导和调节家人、族人在消费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我国古代家训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的消费伦理观念也异常丰富和复杂, 归结起来,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勤劳节俭、反对奢侈的消费伦理规范。在中国传

统家训中, 要求子孙节俭的训示随处可见。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学篇》引用孔子的话说:“奢则不孙, 俭则固;与其不孙, 宁固”[1]其意思是奢侈就显得不恭顺, 俭朴就显得简陋, 与其不恭顺, 宁可简陋。陆游认为节俭与否, 对事业的成败和家道兴衰至关重要, 他在《放翁家训》中指出“天下之事, 常成困约, 而败于奢靡。”[2]明代闵景贤认为“崇俭”是固家守业的重要原则, “斯保家之主也。”[3]

上述充满人生智慧的话语道出了古人崇尚节俭, 反对奢侈消费的伦理观念, 他们认为节俭不仅仅是节约了一些钱物, 而且是关系到家庭用度、个人事业成败、天下兴亡和国家盛衰的问题。时至今日“成由俭, 败由奢”仍是被广泛引用的一条古训。因而, 作为消费伦理规范, 崇俭抑奢在传统家训著作中被提到极高的道德维度, 也被赋予了深刻的道德内涵。

2、合理计划、量入为出的消费伦理准则。在以自然

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 生产力低下, 经济来源异常匮乏, 家庭日用开支必须合理计划, 量入为出。家庭消费一旦入不敷出, 便要靠借贷或变卖家产来偿还, 这样就有破家的危险。因而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指出不论家庭贫富, 家用开支都要合理计划:“富家有富家计, 贫家有贫家计, 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4]这也是强调要根据收入的情况来合理安排家庭消费, 收支方面最好是略有结余。此外, “未雨绸缪, 积谷防饥”、“随资产的多寡, 制用度之丰俭”, [5]这些训词生动的表达了量入为出的消费伦理要求。

3、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消费价值选择。

传统家训中的“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粗茶淡饭饮即休, 补破遮寒暖即休”等训词体现了古代社会人们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消费价值选择。这样的消费价值选择首先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在“自给自足”农耕经济条件下以现实为乐、以现实为安的个人物质消费心态。在这种消费心态指引下, 使人们在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关系问题上, 更注重“道义”精神上的追求, 从而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当然另一方面, 古代社会人们消费观念也表现出因循守旧、求稳怕乱、保守落后的特征。

如上所述的传统家训消费伦理观念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自然经济条件、政治、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具体表现为:

第一, 与“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农耕经济相适应。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 社会财产的匮乏, 使家庭所能获取的消费资料及其有限。人们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作, 并铢积寸累勤俭节用, 才能维持劳动力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 这就促使人们形成勤勤恳恳、奋力劳作的劳动态度。另一方面, 也形成量入为出、崇俭抑奢的消费理念。同时, 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在时间上的循环性、空间上的封闭性, 使人们极易滋生恒久意识, 进而造成循规蹈矩, 排斥新异的行为惯性和社会心理, 这种社会心理又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理念中, 使人们产生知足常乐的价值取向。

第二, 是当时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的反映。在我国, 自古以来多把勤俭视为美德, 把贪欲奢靡视为恶性, 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早在先秦时期, 儒墨道法各家都有崇俭抑奢思想、观点。荀子在《天论》中提出了“节用裕民”的主张;老子则把“俭”视为“三宝”之一, 他甚至视奢侈的生活方式为强盗行径, 主张见素抱朴;法家也提倡“适身行义, 俭约恭敬, 其惟无福, 祸亦不来”;墨家更是提出了“节用”、“节葬”的思想。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崇俭抑奢的消费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并日益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厚的消费心理。

第三, 受封建统治者政治教化的影响。早在西周时期, 统治者就认识到了追求奢侈无度的生活是导致殷商灭亡的原因。此后的历代王朝走向衰败, 甚至亡国, 往往都与统治者的过度奢靡相关。这样, 他们便认识到奢侈会造成人心涣散、世风日下, 家庭民族和国家的道德纽带被破坏, 而节俭特别是统治阶层的节俭则能造就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 使社会稳定且具有凝聚力, 国家能长治久安。故历代统治者都从俭则兴国、奢则丧邦的高度, 强调崇检抑奢。传统家训的作者自然深受其影响, 当然他们本身也认为崇抑俭奢之于家国有相似的道理。

二、传统家训消费伦理观念的现代审视

尽管传统家训消费伦理观念是在封建时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但作为几千年来中华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积淀, 在社会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1、促进家庭和谐稳定, 有利于调节家庭生活。在原

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造成家庭经济十分脆弱, 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 往往一场天灾人祸就足以使家庭经济完全崩溃, 既使富裕的家庭也在所难免, 因而传统家训十分强调崇俭抑奢、量入为出, 反对挥霍消费、寅吃卯粮, 这对于增强传统家庭抵抗风险的能力、维持传统家庭的安定, 促进家庭的和谐, 具有积极作用。

2、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有利于保障社会秩序。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口放任的封建社会, 如果整个社会鼓励消费, 就可能造成积蓄与消费、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调, 加剧消费品供求不平衡, 造成经济生活的混乱与紧张。同时, 倡导节俭反对奢侈, 有利于调节“吃香喝辣”的统治阶层与“饥肠辘辘”的底层老百姓的矛盾, 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作用。

3、有利于提升个体道德, 淳化社会风气。

物质欲望的节制, 可以使人集中心力追求高尚的道德精神境界, 避免沦为物的奴隶, 直道而行, 保持廉洁正直的美德。而奢侈和纵欲, 沉眠于酒色之中, 放纵沉溺于物欲, 往往令人丧失理智, 为了感官欲望的满足, 就会不择手段, 甚至偷盗抢劫, 胡作非为。可见, 传统家训中提倡的节俭, 对物质欲望进行节制奠定了道德自律的基础。

综上所述, 传统家训的消费伦理观, 是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 它也释放了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当然, 传统家训消费伦理观念毕竟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 作为一种旧时代的思想体系, 它在某些方面已变得过时, 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消费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甚至有其明显的理论缺陷, 譬如:一味的节俭会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 其中还是包含不少真理性颗粒的, 如“崇俭抑奢”“量入为出”等消费伦理观念, 即使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 也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家训消费伦理观的现代价值

传统家训提倡的“崇俭抑奢”、“量入为出”等消费伦理训示, 日渐被宗法社会家庭成员践履、实施和内化为自身消费理念, 升华为内在的道德品质, 这样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勤俭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有其永恒的价值意义, 因而我们要善于挖掘蕴藏于其中的现实价值。

1、崇俭抑奢的消费观, 有利于提升个体道德, 促使

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消费观。传统家训认为节俭不仅关系着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富足, 而且也有利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完善。因为, 节俭使人们对物质欲望有所节制, 这样便指引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精神境界, 避免人沦为物的奴隶和陷入一种无聊空虚的精神危机中。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迅速发展所诱发的享乐及腐化堕落思想, 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今天我们不能要求人人一味节衣缩食, 但也绝不能鼓励放纵物欲。珍惜财物, 节俭用度的消费观, 仍应大力提倡, 这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使得国民的消费与我国实际国情和民情相适应,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消费观有利于调节家庭

和社会的经济生活。就家庭和个体而言, 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普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的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尚处于艰难起步阶段, 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 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消费观对于人们防范生活风险、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 具有积极作用。就国家而言, 在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这个角度看, 传统家训“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消费观导致的高储蓄能成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

3、提倡节俭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生态

文明的迫切要求。近代以来, 随着科技发展, 经济不断增长, 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其实许多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物质的过度消耗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传统家训中的勤俭观念, 不失为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短缺、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资源的有价值的对策之一。勤俭节约、勤俭持家、勤俭治国, 乃是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也是自然生态文明发展的迫切要求。因而从爱惜“小家”的一财一物开始, 斟酌慎用, 才能保证“大家园”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

总之, 传统家训所倡导的消费伦理观念是健康和积极的, 作为一种生活美德的价值品质和精神意义是值得倡导和肯定的。因而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仍要通过辛勤劳动创造财富, 创造自己的生活, 珍惜一切资源, 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 努力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这既是我们当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当之举, 也是我们汲取传统家训伦理消费观的合理成分应有之义。

摘要:传统家训提倡的“崇俭抑奢”、“量入为出”等消费伦理训示, 指引着古代宗法社会家庭成员的消费生活, 起到了调节家庭生活, 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面对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积极探析传统消费伦理观的历史意蕴, 而且要善于挖掘该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家训,消费伦理观,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2][南宋]陆游:放翁家训[A]周秀才, 中国历代家训大观[M]大连:大连出版社, 1997;

[3][明]闵景贤:法楹[A], 丛书集成续篇[Z],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

[4][南宋]倪思:经锄堂杂志[A], 周秀才, 中国历代家训大观[M]大连:大连出版社, 1997;

中国传统文化――家训家规作文 篇2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买了冰激凌吃,随手把包装袋丢在了地上,外公、外婆拉着我的小手,严肃地对我说:“小蹊,你这样把垃圾随手丢在地上,让干净的地面顿时变得不好看了。”我惭愧得低下了头,并把它重新丢到了附近的垃圾桶里。从此,我深深懂得不文明的事,不好的事,哪怕再小,都不能去做。而好的事情,哪怕再小,都要积极去做。这和外婆、外公嘴里常念叨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家规不谋而合。

一天,有位来自福建的外地游客向正在楼下散步的外公问路,由于他说着一口闽南话,沟通起来不是很顺利。后来外公叫了在一旁玩耍的我,一起做向导,陪着这位外地来的客人找到了他要去的地方。我向外公抱怨说:“我们和他又不认识,走这么远的路,真不划算。”外公听了哈哈大笑,而后又严肃地对我说:“你长大了以后肯定要出远门吧。你要是去了外地,是不是也变成了别人眼里的陌生人呢。”我一想,是这个道理,顿时羞得满脸通红。正所谓:我友善待人,人亦友善待我。

传统家训文化 篇3

——向梁启超先生学习如何传承好家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渝能建安公司的土建工程师杜斌,很荣幸能代表我们公司参加本次的“传承好家风”宣讲会活动。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向梁启超学先生习如何传承好家风》。

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大力宣传家庭建设,不仅央视专门推出了系列片《中华好家风》,中宣部组织开展了《最美家庭讲好家训》万场巡讲活动,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也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传承好家训,树立好家风的热潮。

要把切实弘扬优良家风,就离不开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注重”重要指示精神,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深刻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把“三个注重”放在了建设家庭文明的重要位置,上升到了“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注重的高度。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急速提升的同时,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与时俱进的传承好家风家训,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在“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的情况下搞好家庭建设,就不能死板地生搬硬套某一种具体做法,比如古有孟母三迁传为佳话,但今天你要是讲话的模仿就会适得其反,因为就算你搬到清华大学旁边,没有北京户口你一样上不了清华呀!可见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也要变化。我是80后,从小生长在厂区大院里,童年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树掏鸟中度过的,那时候老爸叮咛我时常说,“你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我总不能给你栓根绳子吧!”老爸这话现在看就有点落伍了,不是说不要注意安全,而是现在真的很多妈妈给孩子栓着绳子上街,生怕离自己远了出什么危险,那还能像过去那么放养啊。养育孩子的方式有了重大的变化,建设家庭的具体方法当然也要跟着变化,我们不能机械的套用孟母的具体做法,而是要学习孟母三迁那种全心全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环境的精神。

下面,我就以“三个注重”为主干,“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有益于家庭建设为标准,结合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的事例,来阐述我对目前要如何传承好家风的一点理解。

一:注重家庭

梁启超是一个非常注重家庭的人,对每个儿女,都倾注了“发自肺腑的,自然纯真的”的爱,类似:“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 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这样的表白在他写给孩子们的信中随处可见。这是一种博大的爱、包容的爱。这种爱不仅惠及九个子女,也无私地给予女婿和儿媳。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后,他在写给二人的信中按捺不住他的喜悦之情:“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他一生写家信超过百万字。梁启超事情很多,著作、讲学、办杂志、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很多信都是午夜之后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慈父爱子的拳拳之心。百忙之中,给孩子们写信,读孩子们的来信,成了他闲时的快乐和享受。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关心并不仅仅体现在书信上,子女们生活中的各项事务,他也尽量亲力亲为,竭力为孩子考虑周到。因梁思成和林徽因赴欧洲旅行结婚,梁启超不仅给予了5000元的资助,还在充分考虑他们各自事业的情况下,十分细致地安排了路线,“你们由欧归国行程,我也盘算到了。头一件我反对由西伯利亚回来,你们最主要目的是游南欧,从南欧折回俄京搭火车太不经济,想省钱也许要多花钱。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替我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如此精细而周密的安排,作为一个繁忙的社会活动家和大学问家是很少见 的。梁启超的对家庭的珍视于此可见一斑。

二:注重家教

在教育子女的方面,梁启超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个性、才情自有其特色,而不只是父母的再现,采取引导子女而不是改造子女的教育方式,一直潜心为子女提供发挥自我、展示才华的必要的客观条件,尤其是受良好教育的条件。

梁启超一生育有九个子女,其中的三位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其余六位有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图书馆学家以及爱国军人,都在不同领域有相应的贡献,所跨领域之广实在罕见,也说明了梁启超家教的成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条件,鼓励他们实现心中所想的同时,梁启超并没有把教育的重担完全甩给学校的教师。

首先,他以身作则,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子女做出表率,时刻把曾国藩的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谨记在心,并把他归纳为“无所为”来告诫子女们切莫事事都“有所为”,从内心杜绝那种“上大学就为了拿文凭,拿文凭就为了找个好工作,好工作就为了挣大钱,有了钱就为买房买车享受生活”的庸俗功利主义。他不希望孩子把求学当作一块敲门砖,因为一旦门敲开了,砖也就成了无用的东西。

同时,当梁启超发现子女的国学根底不够时,一方面亲自指导他们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又在家中开设了国学训练班。据其外孙女吴荔明回忆:“为了提高、充实孩子们的国学、史学基本知识,请了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先生来做家庭教师,在家里办起了补课学习组……课室就设在老房子——原来梁启超所用的楼下的饮冰室书斋里。”

梁启超的对子女的教育,不仅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现代知识,而且由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枝干,可谓是全方面、无死角,为子女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其中,人生理念是家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传输科学的人生理念也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说,充足的条件是物质的,那么,人生理念则属精神的,二者缺一不可。虽然父母不能强迫子女接受甚至必须按照他们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去生活,但毕竟父母有多年的生活积累,不乏经验乃至教训,将这些人生的感悟去告诉子女,影响子女,自然是子女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活理念决定人生的态度。

作为思想理论家的梁启超,总是从哲理的高度把人生的一些基本理念,抓住有利时机,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希望他们少走弯路。梁启超所谈的人生理念涉及做人、心性修养、如何面对社会和面对自己等许多方面,而且感悟深刻,不仅对其子女有用,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的精神财富。将这些论述大体概括起来,精华的东西是:做人应该尽兴、理智、随缘。

所谓尽兴,就是将兴趣和能力发挥到极致。梁启超视兴趣为幸福 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时常教诲儿女们对生活、对事业要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并且要对感兴趣的事尽自己所能去钻研。用现在的标准来说,梁启超希望自己的子女都能成为做自己喜欢的事的T字形人才。

所谓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他认为生活固然需要理性,但太理性了,生活就枯燥无味了。所以,在梁启超的家书中处处洋溢着炽热的情感,也同时渗透着理智。他教育其子女任何时候都要头脑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即使是感情的事,也还是要有理性。

所谓随缘,就是对得失顺其自然。人生总是要经历不可回避的挫折和失败,能从容面对,那才是最重要的。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梁启超深知这方面的重要性,他一再用自己的感受和体认去谆谆教导儿女们。梁启超的基本思路是:遇到失败或挫折首先要平静地接受,任其自然;其次要看作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妥善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克服困难中更上一层楼。

这样苦口婆心、情理相融的劝慰,活现出梁启超慈祥而负责任的家长的可人风貌。客观来说,梁启超归纳的这些人生理念,确实是非常实际而精深的至理名言。但是,对于思想家来说,常常是知易行难。客观地讲,就是梁启超本人,都未必能做得到,但这些精深的人生理念,却一直埋藏在子女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的指路明灯。

在梁启超先生循循善诱的教导下,九个子女,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他们不仅沿袭了父亲的爱国思想和治学态度,而且保

持了“爱国、务实、上进、勤俭”的家风,其中在国外留学的,学成之后纷纷回国,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四女儿梁思宁更是加入了新四军,真可谓“一生家国梦 几代赤子心”。

综上所述,梁启超先生对家庭、家教、家风的注重,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时期内,梁启超先生仍旧坚持中西合璧,对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技术包容并蓄,其家风的开明,超过了很多现代家庭,在强调传承家风要“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当今社会,有很强的的借鉴性,梁启超以自身为榜样,以身作则的同时,没有因为公务而怠惰于家教,反而身体力行的教育子女,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学校的做法,也很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以上,我从“三个注重”的角度阐释了我在学习梁启超的家庭建设中的一些小感悟,我的人生阅历尚浅,对“三个注重”精神和梁启超先生的治家经验学习的还很不到位,在此抛砖引玉,如果有说的不妥之处,还希望在场的各位领导和同事能在之后指出了,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上一篇:配件库存下一篇:物理专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