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2024-06-30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精选九篇)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来院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8 例,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 例, 其中观察组男19 例, 女15 例, 年龄61~78 (73.2±2.4) 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1 例, 四部分骨折13 例。 对照组男20 例, 女14 例, 年龄62~79 (74.6±2.6) 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3 例, 四部分骨折11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经X线、CT及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临床症状及体征为局部肿胀, 压痛、活动功能障碍, 可触及骨擦音;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合并内分泌性、代谢性等疾病患者;病理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及多发伤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全麻, 患者取仰卧位, 取肩关节前内侧弧形切口, 头静脉充分显露, 钝性分离胸大肌三角肌间沟, 保证肱骨头充分显露。 应用克氏针固定骨折块, 于距离肱骨大结节上缘6~8mm处放置锁定钢板, 在C型臂透视下, 观察钢板位置及固定的稳定性。术后反复冲洗术口, 使用无菌敷料包扎。

观察组采取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1) 手法复位:患者取仰卧位, 一助手固定患者头部及肩关节, 另一助手握住患者前臂, 沿肱骨纵轴方向牵引, 以纠正缩短移位, 增大骨折端间隙。 根据患者的外科颈骨折成角移位情况, 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 对外展型骨折, 术者采用端提复位手法, 同时助手在牵拉下将病人肘关节内收, 助其复位。 对内收型骨折, 术者两拇指压住近端骨折块, 由内向外按压, 同时助手将患肢外展, 纠正外科颈成角移位后, 双手环抱肩关节进行挤压。 对有合并肩关节脱位者, 可先将肱骨头复位, 随后再整复骨折。 (2) 固定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肩关节夹板作为外固定, 于股骨远近端及内外侧各放置三个压垫, 防止骨折移位。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功能锻炼, 如做握拳、耸肩动作, 以促进血液循环。

1.3 评价指标术后随访, 结合术后X线片结果,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2]对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总分为100 分, 优:≥90 分;良:80~90 分;中:60~79 分;差:<60 分, 优良率=优+良。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 评分越高, 代表疼痛程度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本组所收集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t检验, 完成计量资料的对比, 以均值±标准差 (±s) 来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完成计数资料的对比, 当P<0.05 时, 则提示在差异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4.12%, 对照组有效率为79.41%,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类型, 有资料表明, 有81%~85%的肱骨近端骨折为轻微移位或无移位骨折, 临床上采取保守治疗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只有少部分骨折移位严重的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 加上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较差, 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 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4]。 故本研究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采取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 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不仅可保持骨折整复后的位置, 肩关节的功能, 同时也呢个减少肩关节粘连、僵硬甚至肩周炎等并发症的发生[5]。经本组分析研究, 结果发现, 观察组有效率为94.12%, 对照组有效率为79.41%,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采取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缓解患者疼痛, 同时也恢复肩关节功能,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6]。 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法复位中, 采用的手法宜轻、快、巧, 不能用力过大, 盲目追求解剖复位, 使患者遭受较大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檀少强.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及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 :52-53.

[2]李韡.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14) :90.

[3]高益斌, 童松林, 虞建浩, 等.正骨手法结合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5, 28 (4) :335-339.

[4]陈立, 赵弟庆, 杨广忠, 等.两种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21 (52) :9011-9016.

[5]李雪飞, 王林祥, 王铁军, 等.锁定髓内针系统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 (6) :1681-1682.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篇2

关键词 孟氏骨折 手法整复 夹板外固定

资料与方法

1984年以来,收治孟氏骨折患者87例,其中男71例,女16例;12岁以下(含12岁)54例,12岁以上33例;受伤机制,76例为间接暴力所致,11例为直接暴力所致;受伤至就诊时间,49例为受伤当天,28例为伤后第2天,10例为受伤3天以后就诊。伸直型59例,屈曲型22例。

伸直型复位手法:复位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可行臂丛麻醉或者不麻醉,一助手握住患肢之上臂中段,术者一手握住患肢之腕部,另一手环握肘部,拇指抵于患肢桡骨头之前外方,肘伸直做对抗拔伸牵引3~5分钟,前臂旋后同时,拇指按压桡骨头向内向后挤压,同时迅速将患肘极度屈曲,桡骨头即复位。因桡骨头复位后屈肘时顶住肱骨小头,故不能再向前脱出而稳定。桡骨起到支撑的杠杆作用,借上、下尺桡关节及骨间膜的作用,前臂各肌肉得以恢复平衡,从而使尺骨骨折自动复位,回到平行的位置。倘若残留尺骨骨折端部分的前后错位,术后稍加提按手法即可达到满意的对位。

屈曲型复位手法:复位时患者仰卧,肩外展70°~90°,肘伸直,前臂旋前,一助手握持上臂下段,另一助手握腕部,两助手进行拔伸牵引,持续1~3分钟,以矫正重叠移位。术者两手握患者前臂,两拇指置于尺骨骨折向背侧成角突起部,向掌侧按捺,以矫正成角畸形,然后术者双手在尺桡骨间隙进行挤捏分骨,以矫正桡侧移位,然后拇指按压整复脱出之桡骨头。

固定方法:将桡骨头前外侧放置厚薄适宜的葫芦形纱压垫,掌侧放置分骨垫,用胶布将其固定在局部皮肤上,然后放置掌背侧夹板,用绷带包绕数圈后再放置尺桡侧夹板。桡侧夹板需够长度,并有塑性,以抵压住桡骨头处的葫芦垫。绷带缠绕后再用3条寸带扎缚。伸直型采用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固定;屈曲型采用肘关节伸直100°~120°前臂中立位固定,2周后改屈曲位屈肘90°固定。

结 果

疗效评价标准[1]:①优:不痛,可从事正常体育活动,X线片复位满意,桡骨头发育正常,肘伸屈,前臂旋转正常,本组52例。②良:剧烈活动和劳累后不适桡骨小头半脱位(小于1/2),活动正常,本组27例。③可:活动时痛,不影响正常生活,复位仅达1/3以下前臂旋转功能小于50°~100°,本组6例;④差:经常痛,少用或不用患肢,复位失败,前臂旋转功能不到50°,本组2例。优良率达90.8%。

讨 论

孟氏骨折为意大利学者Montaggia在1814年首先报道2例尺骨上1/3骨折并桡骨头脱位故而命名。本病病情复杂,手法复位难度大,成功率低。

孟氏骨折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的一种联合损伤。Babo氏以桡骨头脱位方向分为:Ⅰ型(伸直型)、Ⅱ型(屈曲型)、Ⅲ型(内收型)、Ⅳ型(特殊型)。临床上Ⅰ型、Ⅲ型多见于小儿。

伸直型比较常见,多发生儿童。肘关节伸直或过伸位跌倒,前臂旋后掌心触地。作用力顺肱骨传向下前方,先造成尺骨斜形骨折,残余暴力转移于桡骨上端,迫使桡骨头冲破,滑出环状韧带,向前外方脱位。骨折断端向掌侧及桡侧成角。成人直接暴力打击造成骨折,骨折为横断或粉碎型。

孟式骨折病情复杂,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原因多为年轻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体检时马虎和小儿因疼痛哭闹对体检不配合;加上摄片时X线球管中心线未以肘关节为中心或体位不正,以致于骨折和桡骨小头脱位不明显。另外小儿桡骨骨骺尚未出现,肱桡关系难以看清,读片时未加注意,而造成误诊。有的病例尺骨骨折已临床愈合,而桡骨头脱位仍未得到诊断及治疗,因肘关节功能障碍,进一步检查才发现脱位,而延误了治疗。我们认为对儿童的尺骨上1/3骨折必须仔细检查桡骨头是否同时脱位,凡有明显重叠或成角移位的尺骨上段骨折,摄X线片必须包括肘关节,以免遗漏。

正常情况下桡骨头与肱骨小头相对,桡骨干纵轴向上延长,一定通过肱骨小头中心,应仔细查体和观测桡骨头纵轴延伸线是否通过肱骨小头中央,必要时加拍健侧肘部X线片加以对比,如有向外或向上偏移,应诊断为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如X线片上仅有尺骨上段骨折,而无桡骨头脱位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桡骨头处有无压痛。注意,对桡骨头脱位后,由于伤后的活动检查,致桡骨头自行还纳者,也应按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处理。闭合复位时,应根据骨折线及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而决定先整复脱位,或先整复骨折。一般原则是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后整复尺骨骨折,但若尺骨骨折为稳定性骨折,或尺骨骨折为斜形骨折、螺旋骨折向背侧移位者,则应先整复尺骨。因背向移位的尺骨抵住桡骨,以及变位的骨间膜的牵拉,使脱出的桡骨头难于复位,故应先将尺骨骨折复位,消除阻碍后,桡骨头才易于复位。

手法整复时,拔伸牵引要充分,因骨折的重叠及桡骨头不同方向的脱位,大部分伴有环状韧带撕裂,肱桡关节囊撕裂和尺桡关节脱位。只有充分的拔伸牵引,才能矫正骨折的重叠移位,在拔伸牵引的同时旋转前臂,使嵌插在桡骨头处的软组织还纳,才能将桡骨头顺利复位。关于肢体的位置,我们将前臂固定于中立位,这是利用内在平衡相互协同的办法,防止骨折的再移位和桡骨头的再脱位,增加其稳定性,再加上分骨垫和外固定使其处于外在的平衡状态,符合CO系统生物力学基础及动静结合原则[2]。

本组无1例桡骨头再脱位,而尺骨骨折均达到功能复位标准,且无1例转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总之,我们认为本方法是治疗孟氏骨折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文臣.孟氏骨折伴橈神经骨间背侧支损伤的治疗.中国骨伤,2002,15(5):268-269.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年龄4岁~13岁,平均年龄6.8岁。男200例,女100例。闭合性损伤260例,开放性损伤40例。致伤原因:交通伤200例,摔伤50例,击打伤40例,坠落伤10例。骨折根据AO分型:A3型60例,B型30型,C1型60例,C2型50例,C3型100例。把上述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0例,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都首先采用手法整复治疗:局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由一助手握住患肢上臂,另一助手握住患肢前臂,并顺势作拔伸牵引。对尺偏型骨折,远折段旋前伴有向尺侧移位的,则在助手的拔伸牵引下,用对抗旋转内外推端手法,把远折段旋后,近折段旋前。内外侧的移位矫正后,用拇指按住肘后方的远折段及鹰嘴,并向前推顶,其余者环抱肘前方的近折段,向后拉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选用自制杉树皮小夹板三块,外、内两块夹板长度相等,超肘关节,后侧夹板超肘关节,呈“L”型。整复前根据不同体型,修整、塑形,现场制作。固定时术者和一助手保持一定牵引力度和位置。另一助手,在患处敷上跌打油布,绑带包扎二层后,放置杉树皮夹板。继续用绷带从上而下螺旋形包扎固定。用三角巾吊带将患肢悬吊胸前。依据肿胀消退情况每隔2d~3d换药一次。

1.3 功能评价

优:伸肘<15度,屈肘>130度;良:伸肘<30度,屈肘>120度:可:伸肘<40度,屈肘>90度;差:伸肘>40度,屈肘<90度[3]。同时观察两组临床愈合时间。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骨折愈合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术后疗效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150例中,优82例,良38例,可23例,差7例,优良率为80.0%。对照组150例中,优53例,良37例,可34例差36例,优良率为53.3%;治疗组的术后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统计方法分析

经用t检验,二组方差等齐,即P1=0.587>0.05,用配对资料t检验,P2=0.017<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3 临床愈合时间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8.56±6.21)天,对照组平均为(25.96±4.39)天,说明治疗组的治疗组的临床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众所周知,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临近解剖结构复杂,再加上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各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不同,造成的损伤和预后千差万别,处理不当会造成各种严重并发症[4,5]。

传统手法复位骨牵引及外固定不能达到满意解剖复位及有效固定,手术切开复位虽可解决上述情况,但手术中广泛的骨膜剥离和直接粗暴的复位方法,也可造成感染和骨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6,7]。我们知道,由于肱骨髁上骨折系近关节骨折,未超肘腕关节固定其稳定性、牢固受到限制,存在着远端固定不稳易致新移位,特别是在肿胀消退又未及时换药重新收紧扎带以前[8,9]。传统四块直夹板固定不能有效防止远折端内倾和内旋移位而发生肘内翻[10]。本文治疗组所用的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具有质轻、弹性、韧性、可塑性及通透性的特点,且容易制作、换药,可同时内敷中药,是治疗小儿骨折的首选外固定材料[6]。同时在治疗中,我们将小夹板制成L形状超肘腕关节固定能使整复固定后上肢如管形石膏固定,使骨折远端固定牢固、稳定,前臂、上臂成为一个整体,克服了重力倾向、内倾剪力对远折端的影响和睡觉时前臂上肢内旋对远折端的影响[11]。

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150例中,优82例,良38例,可23例,差7例,优良率为80.0%。对照组150例中,优53例,良37例,可34例,差36例,优良率为53.3%;治疗组的术后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8.56±6.21)天,对照组平均为(25.96±4.39)天,说明治疗组的治疗组的临床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总之,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加快骨折的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0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0例,两组都首先采用手法整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150例中,优80例,良40例,可20例,差10例,优良率为80.0%。对照组150例中,优40例,良40例,可20例,差50例,优良率为53.3%;治疗组的术后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8.56±6.21)天,对照组平均为(25.96±4.39)天,说明治疗组的治疗组的临床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加快骨折的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法整复,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肱骨髁上骨折,小儿

参考文献

[1]周方,郭琰.成人肱骨髁间髁上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2(1):13~15

[2]黄雷,张波,王满宜,等.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0;21(3):158~162

[3]马元璋,郑祖根.临床骨内固定学[M].第八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3

[4]徐华梓,林焱,陈跃忠,等.Baumann角测量预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29(1):6~8

[5]杨礼淑,郭焰,王英,等.正常肱骨远端旋转及巩固髁上骨折断端旋转移位的肘部x线解剖研究[J].中医正骨,2011;13(11):15~165

[6]Eralp L,Kocaoglu M,Sar C,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intraarticular humeralfractures in adults,Int Orthop,2011;25(4):46~50

[7]Korner J,Lill H,Muller LP,et al.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results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J].Osteoporos Int,2005;16(2):73~79

[8]刘擎国.功能锻炼在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2009;16(2):115

[9]郭小回.手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39例[J].中国骨伤,2011;4(1):54

[10]曾小平,焦锋,钟观桥.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J].中国骨伤,2012;4(1):28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篇4

关键词:桡远骨折 郑氏正骨手法复位 小夹板外固定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车辆的增多,时间概念的增强,使车祸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而发生的外伤性骨折越来越多,而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1]。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手掌或手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由手掌或手背上传;而身体的重量则由上臂向下,二者互相撞击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骨折。20岁以下是的患者由于骨骺尚未愈合,损伤后常致骨骺分离。而直接暴力造成损伤比较少见,亦可见于“摇柄骨折”。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有手掌撑地史,手腕环形剧痛,外形呈餐叉形或枪刺形,X片明确诊断。共55例,男21例,女34例,年龄4~78岁,平均49岁,粉碎性骨折27例,波及关节面的骨折10例,合并下尺桡关节或桡腕关节脱位18例。采用郑氏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临床愈合期最长7个月,最短4W,经3个月到1年随访,无功能障碍。

2 护理方法

2.1 复位前护理。骨折病人因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骨折致骨断筋伤气滞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和功能障碍,所以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担心无法痊愈留下终生残疾,特别是靠手做精细活生活及家庭主力军的人们,往往对医护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要求用新技术,新药物的治疗,一旦医护人员的治疗方式与其主观愿望不符时,便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消极态度,被动接受治疗或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我们应当耐心向病人解释骨折转归过程,教育病人预防因骨折而产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取得病人对护理的信任,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早日康复。当病人来到医院就诊时,就应该给予及时的关心,帮助,让病人体会到医护人员是关心他的,已经在尽力为他救治,可给予简单的前臂悬吊帮助患者减轻一部分疼痛,监测生命体征是否正常,采集病史建立患者病历,询问患者进食、水的时间,以便为患者实施麻醉后行郑氏正骨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外固定,禁食、水时间到时应该检查患者心电图的变化,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预防麻醉中及复位中发生意外。

2.2 复位后护理。患者进行郑氏正骨手法复位后使用缓冲包裹垫齐腕包裹,放置相应骨位垫片再以桡远夹板、中立板固定,屈肘90度胸前懸挂。这段时期应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以利于肢体肿胀的消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如有剧痛、严重肿胀、青紫、麻木或者水泡等,应及时处理;夹板固定4W或5W,固定期间分别于首诊后第3天、10天、17天、27天、35-42天进行复诊,随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皮肤清理、张力性水泡处理、更换缓冲垫与骨位垫,保持有效固定,以免骨折再次移位或压迫血管神经。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关心、体贴,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和需要,日常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指导。①整复后当天应摄片复查骨位情况,告知患者整复当天患肢肿胀的必然性及注意事项,应90度悬吊于胸前,夜间睡觉时可把悬吊患肢的三角巾取下,把患肢放在床的一侧用被子或枕头垫高以利于血液回流。②整复后3天,摄片了解骨位有无移位,观察肢体肿胀及皮肤情况,有无张力性水泡出现,如有大的张力性水泡出现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消毒覆盖无菌纱布,小的张力性水泡让其自行吸收。根据患肢的肿胀程度调整束带松紧度。③整复后10天,摄片复查骨位情况,观察皮肤、肢体情况,治疗进展是否符合预定程序,有无导致骨位变化的原因,详细记录,指导指、腕运动锻炼。④整复后17天,摄片观察骨位,观察骨痂生长情况,有无引起治疗时间延长的情况。⑤整复后27天,观察骨折生长及关节活动情况,判断能否解除中立板/小夹板。⑥整复后35-42天,拆除小夹板。

2.3 饮食指导。老百姓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吃啥补啥,骨折了就应该多喝骨头汤才有助于骨痂的生长,可是补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及时机,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注意钙磷的补充。多饮水和食用含纤维素高的蔬菜、水果等以保证创伤修复的需要和大便通畅。①骨折早期(1-2周)散瘀消肿,可用月季花(开败的)3朵洗净加水煎汤,冲冰糖30克搅匀温服,每日一次,连服15-30日。②骨折中期(2-4周)去瘀生新,接骨续筋,利湿健脾,可用猪骨头1-2斤洗净剁成块,黄豆一斤或半斤,加水共炖至烂熟,放葱、姜、盐适量调味搅匀,吃豆饮汤,每日一次,连服90-100日。③骨折后期(4周以上)养血益气,补肾壮腰强筋骨,鸡爪炖章鱼,章鱼80克,红枣5枚(去核),鸡爪6对,生姜少许。根据“肝主筋,肾主骨”的治疗原则,多吃排骨汤及动物的肝肾等滋补之品,加速骨折愈合。[2]

3 功能锻炼指导

功能锻炼是使患肢迅速恢复功能,避免发生关节僵直、肌肉萎缩或粘连,而且能促进肿胀消退和骨折愈合,为了患者做好功能锻炼,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近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其积极性[3]。我们医护人员应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功能锻炼的护理计划,按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复位固定后立即做手指关节的屈伸运动,要领为尽量伸直、尽量屈曲,尤其是掌指关节的活动度要到位,每次屈或伸10秒,5次-10次为1组,每天3组-6组[4],此阶段主要是外固定范围以外的关节活动和固定肢体的功能锻炼,主要是肌肉的舒缩运动;2周以后,继续加强伤肢未固定关节活动及固定段在内的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主动增加主动活动范围和次数,加大活动力量,指导患者练习伤肢推磨动作,以活动肩肘关节,防止关节粘连;骨折后期,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摄X片后视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则加强患肢各个关节的主、被动活动锻炼,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洗外涂药物,指导其充分练习腕关节的屈伸及前臂的旋转活动。

4 讨论

通过郑氏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远骨折辅以针对性的护理及功能锻炼,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针对患者的畸形程度,对疼痛的主观评价,患肢的背伸、尺偏、旋后、掌屈、桡偏环形运动、下尺桡关节疼痛度的客观评价,有无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最终结果55例病例中,33例恢复优,20例良,2例差。对于恢复差的患者给予持续的功能锻炼,8周后腕关节屈伸30度以内,前臂旋转16-30度。所以郑氏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远骨折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姜保国主译.创伤骨科核心知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0,142

[2]刘莹.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2):78

[3]李瑾.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河北北方学报,2008,25(5):37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篇5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尺偏,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外展过头位,疗效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肘部骨折,最常发生于5~7岁儿童,在出生后5年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通常男孩高于女孩。Wilkins指出有报道的4520例骨折中伸直型占97.7%,屈曲型只有2.2%[1]。在伸直尺偏型骨折的保守治疗中,常出现初期手法后骨折复位满意,但逐渐出现旋转移位等情况,远期容易出现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我院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外展过头位固定治疗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1例,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X线、CT或MRI检查确诊;并排除如下患儿: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肌腱断裂伤,开放性骨折,同一肢体其他部位骨折、脱位,陈旧性骨折或多次手法整复失败。其中男31例,女10例,年龄2~10岁,平均4.8岁,病程1~4天,平均2.3天;左侧15例,右侧26例;均为闭合新鲜骨折。

1.2 治疗方法

1.2.1手法整复

患儿平躺,伤肢外展,在肘关节过伸位及前臂旋后位拔伸牵引;长度恢复后纠正旋转及内外移位,然后维持牵引下整复前后移位并屈曲肘关节至90°,然后上臂四夹板超肘关节固定骨折。

1.2.2固定方法

整复后患儿维持仰卧体位,上肢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前臂自然旋前,用被单垫高前臂,使前臂轴线与水平面成角约60°。维持该体位及夹板固定至骨痂开始生长(约2周)。

1.3 疗效标准

根据Skaggs[3]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每级标准均需同时具备3项以上。优:①肘关节屈伸较健侧减少≤10°;②携带角较健侧减少≤5°;③前倾角较健侧减少≤10°;④骨折解剖复位,或远端向桡侧移位1/5以内。良:①肘关节屈伸较健侧减少1 1°~20°;②携带角较健侧减少6°~15°;③前倾角较健侧减少11°~20°;④骨折功能复位,不需特殊处理。差:①肘关节屈伸较健侧减少≥21°;②携带角较健侧减少≥21°;③前倾角较健侧减少≥21°;④骨折畸形愈合,需进一步治疗。

2 结果

41例患儿均手法整复成功,随访时间为7~26个月,平均13.8个月;无1例发生Volkmann挛缩;其中3例因固定期间患儿不配合而致骨折移位需改行手术治疗。优30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0.24%。

3 讨论

尺偏型或伸直内收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高,这是因为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折端常有水平方向旋转,且远端向尺侧移位或嵌插及向后移位。Wilkins和其他学者曾注意到水平方向的旋转易发生冠状面倾斜,加上后侧移位,将导致三维的内翻畸形[4]。

目前该类骨折常采取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但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和5%[4,5];也有报道称运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该类骨折,但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并未有明显降低,且时常并发肘关节功能障碍[6],切开手术治疗切口还有瘢痕形成而影响外观。在伸直型尺偏型骨折的保守治疗中,远期容易出现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主要原因为:①骨折端移位明显,多发生旋转、重叠、侧方移位,对经验缺乏的医生来说复位较为困难,且复位后难以维持骨折对位等情况;②前臂肌群对骨折端的牵拉作用使骨折移位;③常规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后,伤肢悬吊固定,前臂处于中立位状态,旋转移位难以控制。

针对以上因素,采用先纠正旋转、侧方移位后再使用顺势拔伸牵引屈肘纠正前后移位状态,可达到整复成功;整复成功后再用夹板固定,夹板固定需注意压垫的使用,通过压垫加压的方式控制骨折移位;且需保持肘关节屈曲90°,因为当骨折复位屈曲肘关节超过90°(肘关节中立位为0°)时,肘后组织被拉紧,在骨折端之间形成“铰链”,对骨折前方形成挤压,有利于骨折端稳定。因此,屈肘<90°固定,其关节稳定性差;>90°固定,则骨折复位较稳定,且屈曲度数越大稳定性越强[6]。但屈肘>90°又可能扭曲前方的肱动脉而导致前臂缺血,故屈肘90°固定既可使折端获得稳定,又不致前臂血运受到影响而发生Volkmann挛缩。将前臂旋前可消除骨折外侧间隙,从而减少内翻性倾斜,进而防止肘内翻畸形[7]。采用仰卧体位,上肢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前臂自然旋前,用被单垫高前臂,使前臂轴线与水平面成角约60°,该姿势前臂自然旋前,且较为舒适,患儿一般能配合维持。

综上所述,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外展过头位固定治疗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美)比提,(美)凯瑟.洛克伍德-威尔金新儿童骨折[M].第5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4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4-155.

[3]Skaggs DL,Hale JM,Bassett J,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The consequences of pin placement[J].J Bone Joint Surg Am,2001,83-A(5):735-740.

[4]Canale ST.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49.

[5]Lyons JP,Ashley E,Hoffer MM.Ulnar nerve palsies after percutaneous cross-pinning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in children's elbows[J].J Pediatr Orthop,1998,18(1):43-45.

[6]徐华梓,李也白,池永龙,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术后肘内翻畸形[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1):28.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篇6

关键词:Colles骨折,外固定,后遗症

Colles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约占全身骨折的7%, 多发于中老年人, 现总结84例Colles骨折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 治疗4周~6周后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4例患者中男43例, 女41例, 年龄最大者75岁, 最小12岁, 50岁以上患者75例。69例有不同程度的移位, 其中嵌入短缩者19例。

1.2 治疗方法

(1) 复位:患者取仰卧位, 肘关节屈曲90°, 前臂中立位, 一助手握住肘上部做反牵引, 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 其他四指置于其腕部做对抗牵引2 min~3 min, 以解脱嵌插, 恢复长度, 牵开后将远端旋前同时利用牵引力将腕关节向尺侧倾斜并向掌侧屈。 (2) 固定:复位后采取反骨折作用机制的固定即屈腕尺偏位做前臂小夹板固定, 夹板用4块, 桡侧背侧夹板稍长, 应超过腕关节, 以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屈, 掌侧和尺侧夹板稍短, 达腕关节近侧, 以利于手腕的掌屈和尺偏活动。扎上3条绷带, 松紧度要上下可移动1 cm为宜, 固定后前臂保持中立位, 三角巾悬挂胸前。 (3)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注意观察患肢肿胀及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定期复查并调整夹板松紧度。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复位固定后可做手指、肘、肩关节的伸屈活动, 4周~6周后可拆除小夹板。

1.3 治疗结果

1次复位成功72例, 2次复位成功12例, X线片证实达到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随访2个月~6个月, 78例骨折愈合, 腕关节活动正常, 无疼痛;4例骨折愈合, 功能恢复欠佳, 掌屈、背伸受限 (20°~30°) , 腕关节活动后疼痛;1例出现腕管综合征 (掌侧碎骨片压迫所致) , 1例出现肩手综合征。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治愈率92.9%, 好转率7.1%。

2 讨论

2.1 桡骨远端存在特有的解剖结构, 正常时桡骨远端关

节面存在掌倾角10°~15°, 尺偏角20°~25°, 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1 cm~1.5 cm。这些结构均与腕关节功能密切相关, 在骨折复位时应尽可能恢复上述结构的解剖关系。当背侧皮质粉碎、掌倾角为负角、桡骨短缩大于5 mm时, 骨折复位后不稳定, 易发生再移位, 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2]。

2.2 Colles骨折的并发症、后遗症及预防

2.2.1 肌腱损伤

肌腱损伤可涉及屈指肌腱和伸指肌腱, 最常见的是肌腱间或肌腱与腱鞘间粘连形成。其主要原因有:骨折后血肿、骨折块移位、瘢痕组织形成、拇外展长肌和伸拇短肌肌腱肿胀, 还可因畸形愈合的骨突及骨增生致肌腱慢性磨损而断裂。因而, 骨折的复位应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早期开始手指活动、减轻肿胀以及骨折愈合后手的功能锻炼是很关键的。

2.2.2 腕部神经损伤

Colles骨折也可并发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损伤, 其中以正中神经损伤最为常见。Colles骨折后正中神经损伤发生率约为0.2%~7.9%, 继而可引起急性腕管综合征。Colles骨折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多数是由于骨折整复后固定不当以及骨折断端或掌侧骨折片直接压迫引起的, 值得注意的是闭合复位后不应固定于腕关节极度掌曲位。Gelberman观察在腕掌屈45°时, 时间过长, 则腕管内压力超过神经纤维存活的阈值。因此, 在去除小夹板或石膏后, 症状可立即获得改善并逐渐消失。少部分经保守治疗无效须行腕横韧带切开及屈肌腱滑膜切除[3]。

2.2.3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多见于老年患者, 主要由于长期固定或患者担心运动时可能使骨折移位, 而引起肩关节及手部僵硬、活动受限。因此临床在整复固定后即应开始手指、肘及肩关节功能锻炼, 解除夹板后逐步加强关节功能锻炼至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68~169

[2]田伟.积水潭骨科教程[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124~125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篇7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桡骨下端骨折,效果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 临床上十分常见, 大部分病人都可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我们自2001年6月至2008年10月采用此方法治疗桡骨下端骨折58例, 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 男39例, 女19例, 年龄9-76岁, 平均年龄37岁, 左侧26例, 右侧32例, 摔伤37例, 车祸伤8例, 其他伤13例, Colles骨折30例, Smith骨折12例, Barton骨折7例, 桡骨茎突骨折6例, 儿童桡骨下端骨折3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19例, 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9例, 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1例, 双侧同时骨折3例, 受伤后就诊治疗时间1小时至5天不等。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于床上, 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 肩关节外展, 肘关节屈曲90度, 一助手握住手部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 另一助手握住肘下做反方向牵引, 经充分牵引, 重叠移位得到纠正, 断端牵开后, 术者双手握住腕部, 拇指压骨折远端向远侧推挤, 其余手指顶住骨折近端, Colles骨折, 同时用力屈腕, 纠正成角, 再将骨折远端向尺侧挤压, 纠正桡侧移位, X线透视检查对位情况, 如复位良好, 视情况在不同的部位加棉垫或纱布垫, 以矫正剩余骨折移位, 在屈腕尺偏位用超腕关节小夹板外固定, Smith骨折则手法相反, 其他类型骨折根据情况相应调整手法[1]。

1.3 术后处理

(1) 应住院严密观察肢体肿胀情况及末梢血循环、疼痛及麻木情况等, 适当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 (2) 术后立即进行手指主动伸屈功能锻炼, 防止肌腱粘连, 有利消肿, 减少并发症。伸要用力伸直, 屈要用力屈曲, 争取一周内达到完全功能范围。 (3) 术后一周背部夹板翻转, 以利腕关节背伸功能锻炼, (4) 如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 应及时手术切开减压治疗。

1.4 效果评价

术后随访3个月-1a, 良好:腕关节及手指功能完全恢复, 骨折处无疼痛, 外型良好;尚可:腕及手指功能完全恢复, 骨折处无疼痛, 但外型稍差;差:腕关节及手指功能大部分恢复, 骨折处疼痛, 外型差。

2 结果

本组58例病人中, 优46例, 占79%;良好10例, 占17%, 系对位稍差患者;差2例, 占3%, 其中1例因对位很差, 行手术切开钢板内固定, 有效率96%。

3 讨论

3.1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多数桡

骨下端骨折, 无论是哪一类骨折, 都应首先考虑手法整复, 只要骨折复位良好, 小夹板外固定是最佳选择。禁忌症:开放性损伤, 肿胀严重, 皮肤大面积损伤, 复位不良或复位后骨折不稳定者[2]。

3.2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优缺点: (1) 、优点:方法简便, 患者

痛苦小, 术后恢复快;医生观察病情方便;小夹板外固定能有效地防止再发生成角、旋转和侧方移位, 由于固定带和固定垫的压力可使残余的骨折端侧方或成角移位进一步矫正;可早期功能锻炼;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等。 (2) 、缺点:手法复位后, 需X线透视检查对位情况, 医患双方有辐射风险;小夹板固定后, 捆扎或固定不当, 骨折可能再移位;观察不仔细或捆绑太紧可压迫皮肤形成坏死、缺血性肌挛缩可致残废等;病情需严密观察, 医生需投入的精力较多[3]。

3.3 应注意的问题

(1) 骨折后要尽早手法复位, 前三周每周用X线检查对位情况, 根据病情随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 直至骨折愈合。同时注意调整固定垫的位置, 以利骨折复位, 防止皮肤压迫坏死。 (2) 选择棉垫的大小要合适, 放置加压点要准确, 并有胶布固定, 以防移动。 (3) 选用小夹板的型号要合适, 且要按规定顺序放置前、后、内、外侧的夹板, 先由助手扶托稳固, 术者用布带包扎, (4) 捆扎布带的长短要合适, 先扎骨折端部位的一条, 然后向两端等距离捆扎, 松紧度以布带能横向上下移动各1厘米为准。 (5) 布带捆扎完毕后, 应检查伤肢末端察。 (6) 在小夹板固定期间, 每天都要鼓励和指导患者定时定量地进行伤肢功能锻炼。⑷⑸

总之,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方法简便易行, 只要手法熟练, 患者痛苦小, 治疗效果好, 费用低, 如果是适应症, 应首选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汝专, 赵华桥.手法复位桡骨下段骨折84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 3 (1) 54-55.

[2]陆裕朴,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227-228.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33-734.

[4]罗治学.手法复位、小夹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9, 6 (11) :682-683.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篇8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Colles骨折,治疗

Colles骨折疾病具体指的是在桡骨远端3cm左右出现的一种伸直型骨折类疾病, 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腕部骨折疾病, 中老年人及少年儿童是该病的高发人群[1]。本文对患有Colles骨折的患者应用手法复位方式与小夹板外固定技术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患有Colles骨折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7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5例;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 (41.3±0.5) 岁;骨折发病时间1~13h, 平均发病时间 (4.4±0.8) h。治疗组中男23例, 女14例;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 (41.2±0.6) 岁;骨折发病时间1~12h, 平均发病时间 (4.5±0.9) h。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 已被确诊为Colles骨折疾病; (2) 骨折发生时间在1d以内; (3) 患者年龄18~80岁; (4) 患者选择接受非手术治疗; (5) 排除合并有其他骨折类疾病的可能; (6) 以往没有骨折疾病史; (7) 患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3 方法

采用手法复位方式与石膏外固定技术联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手法复位方式与小夹板外固定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具体方法:患者在充分麻醉后取坐位, 将患肩外展90°左右, 屈肘前臂旋前90°左右。助手握住患者的前臂近端实施对抗牵引, 手术操作者的双手拇指并列于背侧把持住骨折的远端, 双食指保持微曲状态后置于掌侧把持住骨折的近端, 余指分别将患者的大小鱼际握住, 实施维持对抗牵引操作, 保持该状态5min左右。整复程度轻微移位的时候, 操作者的双拇指向掌侧挤按, 双食指向上端提, 用力屈腕对骨折掌侧的成角进行纠正, 用力尺偏以对尺偏角进行纠正。对重度移位进行整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折顶方法, 对重叠移位进行充分牵引纠正后, 先使成角加大后, 操作者双拇指向掌侧挤按, 双食指向上端提, 迅速掌屈尺偏。取4块前臂小夹板, 夹板长度以超过腕关节2cm左右为宜, 掌侧及外侧夹板的近端应该略缩短3.5cm左右, 可以有效防止由于夹板过长对曲肘功能造成障碍, 小夹板远端末端2cm的位置采用酒精灯烤弯45°左右[2]。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Colles骨折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5 疗效评价

临床治愈:骨折症状表现经治疗彻底消失, 肘部功能和外观完全恢复正常, 没有对正常生活能力造成影响;有效:骨折症状表现经治疗明显减轻, 肘部功能和外观有显著改善, 生活能力略受到影响;无效:骨折症状表现经治疗没有减轻, 肘部功能和外观没有任何改善, 生活能力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3]。

1.6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详见表1。由表1可见,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尽早实施复位处理, 手法应该保证准确, 避免反复复位操作使病情程度加重, 对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使肿胀程度加重。不能为追求复位效果, 对腕关节进行过度的屈伸。 (2) 小夹板的松紧程度应该保证适中, 过松起不到防止移位的作用, 过紧内压力过高, 会对血运造成障碍, 应根据局部情况随时对松紧度进行调整。 (3) 术后早期应加强功能锻炼, 锻炼要循序渐进, 主动和被动相结合, 活动肩、肘、掌、指各关节, 最大限度上预防上肢功能出现障碍。

参考文献

[1]金旗林, 李佛保.老年骨关节扭伤与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31.

[2]曹学伟.不超腕关节的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12, 12 (12) :41.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篇9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可达到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标准, 其中男32例, 女48例;年龄26~78岁, 平均 (52±8.2) 岁, 80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 平均伤后27.3 h, 合并肩袖损伤25例, 合并肱二头肌腱滑移11例。X线片示:外展型48例, 内收型32例。随机予80例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就每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后就诊时间、合并伤等资料相比, 差异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应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患者正坐靠背椅上, 助手1站在患者背后, 两上肢分别通过患者胸前, 背后, 双手四指分别插入腋下紧贴胸壁, 两拇指分别压在锁骨和肩胛冈上向患肢的内上方牵引;助手2双手握肘部顺肱骨畸形方向将上臂牵至中立位;医者双手握骨折部, 按外展或内收型骨折不同类型, 双拇指推按近端, 余四指拉骨折远端, 复位后于骨折部周围放棉垫3~4个, 内侧放短蘑菇头夹板, 外展型头向上, 内收型头向下;分别于上臂前、后、外侧放置3块长夹板, 并用3条绑带捆紧夹板。然后用绷带十字搭肩包扎使上臂靠于侧胸壁上, 屈肘90°挂于胸前。初期指导患者行指间、腕掌及肘部关节的屈伸锻炼;3周后锻炼肩关节的屈伸、握拳和逐渐环转肩关节;4周复查X线片后可酌情拆除外固定;6周可加大肩关节的环转并少量负重。

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1) 手术前需要加强的综合护理措施:在患者进行手术前, 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对出现焦虑以及抑郁等情绪的患者要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增加患者对医护工作者的信任感, 从而提高依从性。 (2) 手术后需要加强的护理措施:手术后的患者一般会出现术后疼痛的情况, 因此, 要提前向患者进行解释, 对出现的疼痛可以进行局部的冷敷等措施来进行缓解, 避免出现的疼痛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以及心理恐惧等。此外, 患者在手术后进行严密的心率血压的监测, 并观察伤口的出血情况, 对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每个班次的严密交接班。

肩关节功能评价分析[3]: (1) 优良: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2) 好转:肩关节活动尚可; (3) 差:肩关节活动差。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 治愈:解剖复位, 骨折骨性愈合; (2) 好转:功能复位, 骨折骨性愈合; (3) 差:骨折对位对线不良, 骨折畸形愈合。

统计分析学:观察中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作为统计学分析, 用χ2进行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分析: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显著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肩关节功能评价分析:对照组治疗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骨伤科疾病中好发的一种骨折, 大约占全身骨折的3%~4%, 以中老年患者, 特别是女性中老年患者居多, 肱骨外科颈位于胸大肌止点以上, 解剖颈下2~3 cm, 此处稍细且是松质骨向密质骨移行处, 作为解剖薄弱环节, 临床发病率高, 其治疗的目的是在达到骨折解剖复位、骨折骨性愈合的前提下, 得到一个各种功能无障碍、骨折后期并发症少的无痛且无畸形的完好肩关节[4]。

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主要是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套的护理计划, 全面结合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以及术式等进行评估, 区分明显的围手术期的不同的阶段, 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患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护理队伍由小组护理与责任制护理相结合, 由一组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对患者的全面护理工作, 专业护士负责制定患者的护理计划, 并保证每个班次护理患者的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综合护理配合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方式对肱骨外科颈骨折进行治疗, 骨折骨性愈合率高, 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 由此缓解广大患者痛苦及减少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观察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复位后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配合手法复位及夹板外固定治疗,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配合手法复位及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的骨折骨性愈合率及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综合护理配合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可取得骨折骨性愈合率高, 功能锻炼早, 软组织修复快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骨折骨性愈合,护理

参考文献

[1]樊书新.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23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2) :151-153.

[2]温建强, 陈健荣, 王旭.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外科颈不稳定骨折67例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1) :2198-2199.

[3]朱贤友, 吴威.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J].中医正骨, 2010, 22 (10) :61-62.

上一篇:纳西族象形文字下一篇:三本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