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

2024-08-13

坚持改革(精选十篇)

坚持改革 篇1

一、创设情境, 承上启下

在讲授新课时经常会用到前一节或以前所学的内容, 教师要注意复习引导, 如讲授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时, 如果利用上一节课的问题来说, 什么是对立事件, 什么是互斥事件, 其联系与区别如何, 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向新知识。这些内容的补充, 不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还较好地解决了认知前提的缺陷, 为讲授新知识扫除了障碍,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收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功”的效果。

二、探索研究, 画龙点睛

所谓探索研究画龙点睛, 就是教师讲授新知识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点拨, 让学生准确地把握知识。教师讲授的“新知识、新环节”, 每节课的内容可能很多, 但真正不好听懂弄会的新知识只不过一两点。所以抓住这一两点也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讲授分步计数原理时, 只需将分步计数原理应用方法及分类计数原理的区别和联系点明, 即可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例题也只需点拨一两点后让学生看书自己去归纳总结, 形成结论再做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把似懂非懂的知识转化为加深理解能运用的知识, 并且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充分实现,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精选例题, 巩固基础

教师要通过一系列例题的训练, 使学生熟练基本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的智能。精选课堂例题注意:1.达到一定训练量;2.达到本节教学目标要求达到的认知水平;3.保证例题对所有的学生起到一定的效果。同时, 要满足两个原则:A.低起点, 严要求, 直接应用本节定理、公式做题, 达到对定理、公式的“记忆”理解, 掌握做题的规范化。B.坡度小、标准高。要保证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都能做得出, 使学生每完成一题后都能有所提高, 做到“有坡度而无难度”,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心态, 并逐步深化和提高。

坚持改革,必定成功 篇2

——洋思中学学习体会

庄浪县阳川中学薛军红

借用洋思中学刘金玉校长的这一句话作为题目,我想这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只有改革,才能成功。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应用趋势,教育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要改变目前如大多数学校所面临的困境困惑,如:老师也苦教了,学生也苦学了。但为什么教学的成绩却并不如人意;相同的教学资源,相同的教育环境,但为什么总有一部分学生成绩不见提升;„„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我认为不外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变革。而理念的转变,方法的变革,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改革。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河北衡水一中、江苏东庐中学中学这些鲜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只有改革才能成功。二是改革是需要过程的,它必须以时间为保证。洋思中学从1980年建校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这30年来,洋思中学从过去的“三个三流学校”走到今天的“六多特色学校”这是一代代洋思人努力改革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早栽树,晚乘凉”的思想是绝对要不得的。必须以一定的时间为保证。所以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成功。

2010年11月28日——12月3日,学校安排我们一行10人去江苏洋思中学学习。走进洋思中学,看校园则知面貌。朴素大方的自然景观与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浑然一体,走进校园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净——清洁的地面一尘不染,幽雅的布局赏心悦目,诺大的校园悄无声息。我们依次参观了学生宿舍、学生餐厅、操场,再走过综合楼,参观教学楼。洋思中学校园设计独特,朴素大气,实在实用,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用。进入正门,一座石雕镌刻着书法大师启功书写的校训“真、善、美”,校园主干道笔直宽敞,两旁树起路灯,每根灯柱上都悬挂着激人奋进的教育名言,主干道右边是学生餐厅,正面书写着“让每位家长放心”,左边则是学生宿舍。连接两个校门之间的中轴线上,一条宽敞明亮的文化走廊,笔直的贯穿所有的教学楼。长廊顶上张贴着初中所有英语单词及所有古诗词。支撑长廊的32根立柱的玻璃上都镌刻着醒目的标语,感受至深。令人深思的标语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让每位家长满意”。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每节课都象考试那样紧张的学习”。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这些平实朴素的口号,凝结着洋思的教育智慧,凝结着洋思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的熏陶中,学生就会充满自信的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是洋思中学文化育人的功能。

刘金玉校长在报告中称: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都是在学习洋思的基础上起步的,刚听还有点不大相信,等听完课后,才明白听言非虚。这一次去洋思,适逢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进行课程讲赛,所以有幸得以一睹名校名师风采,我今天就以三校课堂的异同进行比较,谈谈洋思学习体会。

无论是洋思,还是杜郎口,东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1、课前都出示教学目标,如东庐中学李梅老师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时的学习1

目标是:①明确说明的对象,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②抓住使用的说明方法③理清说明顺序。杜郎口中学的孙海燕老师教学《短文两篇》出示的目标是:①了解作品出处。②朗读课文,掌握字词。③理解夸父,两小儿,孔子的人物形象。洋思中学殷高峰老师教学《治水必躬亲》出示的目标是:①能正确朗读理解课文。②理解海瑞人物形象。③懂得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在明确了目标之后,让学生根据问题紧扣目标进到学习中,做到了有的放矢。

2.课前都出示自学指导:

东庐中学李梅老师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自学指导一:速读,思考。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8分钟后比谁回答的正确)②完成探究练习一,二。

自学指导二:自由朗读课文思考:①联系课后练习三说说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②完成课后练习四,并说说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6分钟后比谁回答正确)

洋思中学殷高峰老师教学《治水必躬亲》:

自学指导一:请边小声读课文,对照下边注释,准备译讲。如有疑问,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8分钟后比谁能完成探究练习二,并正确译读课文。

自学指导二:请自读课文,认真思考,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 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新的认识?2分钟后看谁回答的正确。

杜郎口中学的孙海燕老师教学《短文两篇》:

自学指导一:读课文,看谁读的准确。(3分钟)

自学指导二: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翻译课文,准备小组挑战。(3分钟)

自学指导三:学完课文后,对夸父,两小儿,孙子有什么认识,准备2分钟,抢答。

可以看出,一节课内连续几次出示自学指导,而课堂教学的各环节,教学内容的完成都是以自学指导的指导下完成的。而教师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扮演了引路人。

当然相同之中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的地方是教学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尽相同。

洋思中学:洋思中学在出示自学指导之后,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讨论相对较少。我所听过的几节课都是第一课时,基本的步骤是:出示一次自学指导,给一定时间,学生动手做,之后老师则进行大面积的提问,以提问的方式解决自学指导所提出的问题。洋思中学课堂提问面广,提问幅度之高是平时课堂所难以见到的。在教师提问引导之下,最终得出问题的准确答案。、东庐中学:和洋思中学相比,东庐中学则明确提出前后左右进行讨论。其基本步骤是:出示自学指导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然后又归到提问,在提问过程中解决问题。

杜郎口中学:杜郎口中学则完全打破了前两者的格局,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了竞争机制,以小组形式解决问题。具体步骤是:以孙海燕老师《短文两篇》教学过程为例:比如在学习自学指导

(二)时,学生进行了几分钟的自学讨论之后,就开始了挑战:第一组学生向第二组某一学生问一个问题,第二组被提问学生回答,如果该生不会,则由组内其他成员帮助解决。问题解决后,第二组进行反击,这样循环往复,学生为了在挑战中胜出,就会尽最大努力从课文中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正如孙海燕老师所说:“你们组被人提问,就抓紧时间去还击,就像打乒乓球一样!”

杜郎口中学正是将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就这

样在小组之间相互攻击的过程中解决了课堂中问题。

从对三所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比较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在杜郎口和东庐中学的教学模式都有洋思模式的影子。也就是说,他们在学习洋思的过程中又进行了适合自己的改革。而正是这种必要的改革,才造就了他们今天的成功!

从洋思中学回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到底该向洋思学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到底该怎样改革?

1、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借搬学习,抑或是摸索独创,都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正如刘金玉校长所说,坚持改革,必定成功;改革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见其成效。

2、改革需要领导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决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它需要全民参与,这不仅仅是全体教师参与,更需要领导、家长以至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一种氛围,改革成功才会有希望。

3、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只能借鉴,绝对不能照搬,因为学校之间本身存在着很大差异:设备,师资,生源,经济等等,所以一味的照搬只能是一时,而决非有自己的真正成功。我个人认为,借鉴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情况的,具有自己特色课堂教学模式,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杜郎口、东庐就是有力的证明。

4、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有效地评价机制。一种好的教育模式应该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有效评价师生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素质教育提的响,学生用分数看能力的现状下,进行课堂改革无疑还是需要很大压力的。

坚持改革 不断创新 阔步前进 篇3

1999年12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经陕西省政府批准企业整体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职 工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懈努力,不断创新,埋头耕耘,阔步前进。经过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内部各项管理,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了资产质量,使经济运行的质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在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200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销售收入分别比改制前的1999年增长了61%、92%和58%,创造了汉川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今年更是形势喜人,上半年已提前实现了销售回款、产值双过亿,相当于往年全年的指标,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经营计划。全年产值可望突破2个亿。

一、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成立之后准时召开定期股东会,向股东报告工作,交由股东会审议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平时凡遇重大事情,亦及时向各股东报告,需要做出决定的,也均经过股东批准或同意。公司成立之初,针对当时的情况实行了董 事会和经理层混合办公,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有意识地分清两者界限,使总经理及其班子有职有权的处理公司的日常工作。2002年又加强了监事会的工作,董事会充分尊重监事会的权力,主动配合,支持其独立开展工作,使其走上了正轨。至此,公司决策权与执行权相互独立,互相制约的制衡机制已经形成。

二、坚持不断深化内部改革

公司成立后,我们及时提出并确立了以"单位化小,市场运作"为核心内容的继续改革思路。几年来,我们坚持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取得了丰硕成果。

首先,剥离有关部门。将企业生活、生产后勤部门整体剥离出去,以独立法人方式成立了"汉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人员、社会服务职能、核算体系与总公司的分离,使公司能够集中精力经营好自己的主业。

其次,进一步推行子公司化。在对公司内部各生产单位实行全面的独立核算 的基础上,依照机床行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大趋势,进一步推行子公司化。近几年来,通过职工再集资入股、总公司适当参股的形式,先后设立了9个独立法人的子公司。机制上的重大转换,极大地促进了观念的转变,这些子公司更加贴近市场,走向市场,适应市场,赢得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空前提高,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年,除保留总装分厂外,计划将其它所有分厂改制为独立法人的子公司,作为辅业分离出去。展望未来的汉川,将是一个以企业群为特色的新汉川。

第三,继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本着"高效、精简"原则,撤并管理处室,整顿干部 队 伍。公司的管理处室由原来的17个精简为11个,处室管理人员由244人,下降到现在的157人 ;中层干部由130多人减少到70多人,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干部队伍战斗力。每年都要部署安排公司整体的减员增效工作,通过解除、终止劳动合同、除名等方式,使职工在岗人数现已下降到1225人,比公司成立之初的2295人下降466%。内部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总公司通过以购买制为核心的多种方式控制各分厂、子公司、经营处室和管理处室的收入总量,完全下放二次分配权于基层单位,实行了结构工资制改革,体现了同工同酬的原则。并全面实现量化考核分配,个人收入突出向科技人员、销售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倾斜,形成了合理、适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理顺了各子公司、分公司职工与总公司的人事关系。凡是新设立的子公司,与总公司的劳动关系即解除,与新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通过上述举措,建立起公司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三、全面加强企业管理

1、始终不渝地把质量工作放在企业的首要位置。公司成立伊始,董事会作出的第一个决议就是《关于强化质量意识的决定》。这不仅是针对当时产品质量多年下滑不止的状况而采取的措施,也把质量管理重于一切的思想溶入了企业发展长期战略中。几年来,改革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质检体系,把质量检查责任落实到生产一线,克服过去工、检两张皮,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质量管理部门从日常检验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后,集中精力抓好全公司的综合质量管理和加强质量工作的全面考核,从宏观上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销售工作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改进。建立了严格的合同管理、应收货款管理、用户信息备报、用户质量信息反馈、产成品管理、备品备件管理、统计报表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以买断制为核心销售激励机制,使销售工作正规化、上水平,较好地完成了近年的销售任务。到2001年,首次实现了当年回款额大于当年发货额,应收款出现大幅下降。

3、在财务管理中推行了会计电算化,并通过了财政验收,结束了建厂以来传统手工记帐的历史。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核查,使多年来混乱不清的在制品、产成品和应收款等三项帐目完全核对清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严格的管理制度,结束了建厂以来在制品管理混乱的历史,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4、为了跟上时代信息化的步伐,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在这方面的引导和投入,在着力压缩机构编制的情况下,2001年专门成立了信息部,统一全公司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目前,一个规模较大的计算机网络已经建成,部分管理领域已经应用数字管理技术。以"技术开发数字化、生产制造数字化、经营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为内容的汉川"四化"建设开始起步。信息化管理工作在陕西省经贸委系统处于领先地位,2001年,我公司成为"陕西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现在公司的信息化工作正朝着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

四、不断加大产品研发的力度

近年来,公司紧跟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了产品研发方向,使公司可供产品的品种型号有了成倍增长,促进了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

1、加强新产品开发。每年的公司经营计划中,都对新产品的研发项目的确定 给予极大的重视,近3年计划设计开发新产品累计达42种,完成新产品试制累计39种,使产品结构越来越合理,越来越适应市场。公司被评为陕西省"九五"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先进集体。

2、树立"用户第一"思想。在产品设计工作中已牢固树立起"用户第一"的 思想,每年都接受大量用户的特殊订货,在很多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展、规格变型,丰富了本公司可供商品的目录,有力促进了销售任务的完成。

3、积极推动产品产销上规模。根据市场需求,近几年突出狠抓立式加工中心和数控铣的技术提升工作,不断改进工艺,促进生产上量;不断压缩成本和售价,促进销售上量。因此,该系列产品在四年里从年销11台,增长至236台,从数量上在国内同行业名列前茅。2001年,我公司被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评为"数控产值十佳企业"。也因此,公司在去年投标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中,以较大优势在"数控铣产业化支撑技术"课题项目中一举中标。该项目完成后,将使我公司成为我国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批量化制造基地。

五、狠抓技术改造工作

公司成立以来,就坚持狠抓技术改造工作,终止了企业日益衰败的趋势,使公司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加强公司改制。公司改制时,原企业还承担着数个国家技改项目,总计 贷款4890万元。当时贷款早已用完,项目的主要内容根本没有进行。这不仅使企业面临着银行追还贷款、加罚利息的压力,也阻塞了企业争取新项目的正常渠道。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完成了这些技改项目,通过了验收。同时,我们以股权置换的资金,归还了银行逾期贷款。这就使公司重新获得了争取新的技改项目的主动权。

2、狠抓技改投资。通过艰苦的努力,我们在2001年取得了国家第四批国债贴 息贷款的技改项目,给公司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项目实施进展良好,已完成绝大部分工作量,并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积极申报技改项目。由于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产销量的不变化,技术 装备也有了一个不断适应的问题,所以技改工作应常抓不懈。因此我们每年都在积极争取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申报新的技改项目。目前,这些申报工作中,"产品出口技术改造项目"已接近完成审批。

六、做好公司长远发展的规划工作

1、制订好长远发展规划。2001年董事会根据国家和行业"十·五"计划的精 神,制定了本公司的"十·五"发展规划,并提交股东会通过。这样就使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纲领和宏伟目标,促进企业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坚持推进改革是中国道路的关键 篇4

作者:周天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简介:周天勇, 经济学博士, 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9年, 周天勇教授用了一年的时间, 写了一部《中国向何处去》, 在书中, 他论述了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及其原因, 也谈到了中国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问题, 未来面临的风险和陷阱, 还比较了中国、印度、拉美和东亚日韩等四种发展的模式和道路。我看了他的稿样后, 很有收获, 为书作了序。

一年多以后, 他的另一本《中国梦与中国道路》样稿放在我的案头, 回答了前一本书中提出的向何处去, 包括未来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难题如何解决问题。40余万字看下来, 从提出“中国梦”, 到讨论中国道路, 再到转变发展模式和调整结构, 协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关系, 防止两极分化和缩小贫富差距, 推进资源价格、财政税收、土地制度、金融体系、国有经济等等改革, 最后提出了中国道路路线图和时间表。周天勇教授实际做了一项考虑未来30年中国发展、改革和民生综合、宏大和长远的战略和方案, 是一本未来30年中国具体怎么办的书。也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中国国策论著中, 顶尖级水平的一部书。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开创了新的境界。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 我们抓住了机遇, 战胜了种种困难, 实现了化危为机, 做到了科学发展, 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展望“十二五”时期, 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 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实现崛起, 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力量也阻挡不了的, 这是一个历史的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经济领域问题与社会民生问题、体制改革问题和发展问题相互交织, 增加了解决的难度。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明年将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在这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对过去的发展成绩、经验, 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理性系统地思考, 应是学界、政界、产业界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相信, 本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引领更多学者, 积极投身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

在转型的关键时期, 面对未来的发展, 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更具有凝聚力、更给人希望、更具有竞争力的发展共识。这个发展共识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具体化。让老百姓通过辛勤劳动, 摆脱饥饿、贫穷和勤劳致富, 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重要社会共识。也正是这一社会共识, 成为老百姓相信、响应和参与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在目前的转型时期, 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居民过上了新的生活, 老百姓的利益诉求发生较大的改变。准确把握老百姓利益诉求的变化, 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结和提炼新的社会发展共识, 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形成新的发展动力的基础。周天勇教授提出了“中国梦”, 并较为系统地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 认为“中国梦”主要包括进城梦、安居和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平等的公共服务梦、生态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梦等。这些方面, 总体上体现了过上小康生活的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体现了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主要方向, 体现了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民生问题。

发展实践表明, 选择正确的发展道理, 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对中国过去30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道理和发展模式大都持肯定、赞同的态度。事实上, 过去30多年来, 我们强调发展生产力, 改革国有和集体经济体制,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等, 我国走了一条富有成效的发展道路, 国民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 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从发展的眼光看, 过去的发展道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经济结构过度扭曲, 城市化相对滞后,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等等。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新的发展任务, 特别是老百姓新的利益诉求, 发展道路应该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向什么方向调整, 如何调整, 特别是如何破除已有的利益格局对调整的掣肘, 是一个涉及面广、关系错综复杂的重大课题。周天勇教授在该书中, 在总结过去发展道路成绩、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 对中国道路的调整和完善思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道路的选择要重点调整城乡结构, 走人口自由居住和迁移、城市所有人口享受同一公共服务、迁移人口有体面安居住房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重点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扩张第三产业;重点调整企业结构, 大力发展小企业;实施科技赶超战略, 提升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改革是选择走中国道路的最大动力。为此, 坚决推进改革是中国道路的关键。最紧迫改革的是放宽创业就业的改革。最核心改革的是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这是第二次改革的重点。

实现“中国梦”, 不仅需要经济继续发展, 而且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持续进步。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缩小贫富差距日益成为影响中国道理选择的关键因素。周天勇教授认为, 我国发展模式不转型, 资源环境方面无路可走。要通过技术进步、调整城乡及产业结构与生活消费方式, 建立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市场机制与治理体制等多种手段, 来化解资源和环境对发展的约束,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实现共同富裕不能走老路, 要从“公要多一些, 私要少一些”、“计划要多一些, 市场要少一些”等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 科学和全面地认识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原因, 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动、地区人口流动等这样一些经济规律和趋势的大的角度和大的格局去思考问题, 鼓励创业、增加就业、调整结构, 防止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基尼系数的攀升, 积极调动社会自我平衡收入分配的机制和力量, 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周天勇教授多年来以学者的良心和责任感、巨大的学术勇气、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持续的高强度投入, 对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 提出很多对决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 出版了一系列著作,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经常强调, 术业要有专攻。其实, 研究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这样的宏大课题, 没有宽广的研究视野, 扎实的理论知识, 专注的研究投入, 是很难驾驭这一课题研究的。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篇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具有开创性的新尝试,发挥着奠基石的作用。而改革开放理论又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的支柱地位。正是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的交替作用下,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一、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回望历史,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关键抉择: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实行改革开放。老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再走下去就危险了,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邓小平同志这样评价当时的情景:“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倒数第2位,是印度的2/3,日本的1/20,美国的1/30。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1978年全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当年城镇失业青年多达2000万,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19%左右。整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评价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建国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严重挫折和巨大损失,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革错误,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正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抓住机遇、扶摇而上,经济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大陆的周边出现了“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实现了经济腾飞。在“内忧外压”之中,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已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当时,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1分钟起落1架飞机,1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小时起落2架,还被搞得手忙脚乱。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之大令人震撼,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压力之巨,也前所未有。

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邓小平代表全党发出呼吁:“我们要赶上时代”。为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再不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点正是推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思想。也正是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期,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可见,改革开放是我们站在十字路口做出的正确选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没有动摇的理由。改革开放创造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从1978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即使是遭受严重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仍然创造了GDP增长8.7%的世界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和处于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相差无几。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跨越。30年前的“后发展国家”如今被国际社会誉为“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好评。

改革开放也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代世界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的波澜壮阔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住了、站稳了。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挫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改革开放以其实实在在的成就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同,但在前进中也有一些杂音,有怀疑和责难的声音。有人说“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改没了,改向资本主义了”。这是怀疑改革的正确方向,否定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与实与理都严重不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变,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始终不变,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不变,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不变。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这些“不变”,才使我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邓小平同志说,搞改革当然要改变很多东西,但“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老祖宗不能丢!”可见,改革开放绝不会改向资本主义,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会更加巩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会更进一步增强。

还有人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的。这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等同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成是对立的对立论,这种论调是不对的。事实上,英国、法国、日本等都有经济计划,都对经济进行国家干预。就是自称经济最自由的美国,为应对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政府亦频频出面对银行、保险、汽车等行业施以援手。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当然可以有市场。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基础、分配制度、宏观经济政策上,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根本区别。我国改革开放的事实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不仅不是搞资本主义,而且是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势。

三、坚持改革开放决不走回头路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走回头路,就会使中国重新回到贫穷落后、僵化封闭的状态,就会丧失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宝贵发展机遇,就会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就会葬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很显然,这样做人民不高兴,人民不赞成,人民不答应。

人们从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走回头路就意味着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穷折腾,意味着死路一条。

走回头路,就会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发展陷于停滞。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走回头路,就无法聚精会神搞建设。我们不能忘记,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党和国家事业长期停滞不前。30多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呈现出空前繁荣大好局面。抚今追昔,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走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

走回头中,就不会有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及富足安康的人民生活。人们常说,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进步,实实在在体现在人民的生活中。回首30多年,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越来越殷实的生活:从吃得饱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从穿得暖穿得美再到穿出个性,从筒子楼棚户区到现代化住宅区,老百姓的期待从满足温饱变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从解决生存问题变为追求全面发展。这些历史性变化从何而来?来自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一次登山时曾对陪同人员说过一句寓意深远的话——“向前走,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对于我们当时及现在乃至于未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都具有深刻启示意义和指导意义。不走回头路,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一条宝贵经验。回首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不是没有争论,不是没有困惑,但无论遇到什么干扰和困难,无论遇到什么风险和考验,我们党都始终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能走回关头路。我们从不断的试错之中找到的道路,应当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即使一路荆棘,我们也应当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开拓,坚持到底。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针对怀疑改革开放的错误意见和主张指出,改革开放的政策要长期保持稳定,不要受任何干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严峻,他又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世纪之交,当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时,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要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200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斩钉截铁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就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坚持改革创新 致力合作共赢 篇6

纵观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复苏态势总体平缓,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暗藏其中。尤其是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引发资本无序流动,令国际市场信心受挫,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于预期,亚太经济也随之面临着诸多现实和潜在的困难和风险。作为引领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引擎,亚太地区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经济方略,备受世人关注。

亚太地区拥有中美两大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携手合作,形成合力,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希望所在。在这方面,中国的努力有目共睹。今年前三季度,在经济总量10万亿美元的高基数之上,仍以6.9%的增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30%的贡献率。中国的实践再次表明,在国内外严峻挑战面前,仅仅依靠货币工具推动经济增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定地致力于经济结构性改革,才是冲破经济下行压力的治本之策。

中国主张与中国实践的自信,不仅源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与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等自身条件,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坚持加快改革创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创造发展新机遇,并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致力于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不断创造合作共赢的新契机。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篇7

一、人民群众是深化改革的主体

改革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 同时也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成就的直接受益人。在改革进程中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民群众心声要认真倾听, 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这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表现。在面对改革问题的时候避免出现个人英雄主义, 不断向人民群众学习, 人民群众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这是总结改革经验教训, 深化改革进程的重要指导意见。应该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这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具体体现。

在确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同时应该完善民意表达机制, 这样能够使民意充分的反应在政策的制定中。保证制定的方针政策体现民意的需求。我国现在处于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 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有着自我表达的意愿, 关注民生诉求使其能够充分的进行表达这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实现政治科学民主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反馈机制能够将民意进行系统的分类, 同时也是改革决策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对民生诉求进行收集能够及时了解民众思想动态, 保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这是促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 激发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积极性, 充分发掘人民群众的潜在实力, 通过人民群众创新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事业的深化转型发展, 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要不断的强化市场资源配置, 这是人民群众实践主题地位的重要体现。要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协商民主集中体现人民群众政治地位。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在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改革事业创新活动, 建立社会创新体制, 能够保证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实现自我, 促进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实践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够使社会各个领域为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时能够奠定制度保障。我国经过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政治框架。在党的政治领导下实现政府高效行政管理, 提升人大的立法监督, 完善政协参政议政。完善的政治体系构建能够进一步保证我国政治生活的含, 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发挥实践主体作用的基本情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保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基础。人民群众作为改革主体能够使市场经济繁荣、民主政治开明、先进文化创新、和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不断强化。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最佳体现。完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保证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市场与政府和谐发展能够为人民群众实践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空间。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是我国政府职能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增强公共财政管理支出, 能够提升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能够积极有效的调动社会的创造力。激发人民群众潜力能力使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升。针对这种情况, 构建非政府公共组织, 完善社区自治, 大力培育专业人才。不断加强社会秩序建设以规范社会调整可能带来的失范问题, 形成生动活泼、和谐文明、规范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

三、深化改革的成果要普惠民生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主体。改革的发展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都是不能够允许出现的。改革宗旨遭受破坏将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利益格局进行调整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 也是带动社会发展, 提升改革成果的关键。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公平和谐普惠民生新模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保证人民群众价值主体, 明确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 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建立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标准的改革事业新规定。民生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 普惠型社会的构建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 积极有效的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 化解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人民群众价值主体性不明情况, 根据人民群众整体利益完善体制建设, 实现系统性改革发展, 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人。

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全面社会改革发展的效果, 巩固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的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转变社会财富发展, 实现利益格局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在实现共同发富裕的基础上使人全面发展, 这是深化改革树立公平正义理念, 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完善法律制度切实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 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这次改革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使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体现。

摘要:群众路线是全面进行深化改革发展的基本工作路线。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说明要坚持群众路线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创新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 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基础。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确保产业安全 篇8

一、“产业安全”需要共识

近两年来,产业安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但究竟什么是“产业安全”,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产业安全是介于企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一个宏观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中观”问题。

有人认为, 产业安全可以从产业控制力与发展力两个方面来考察, 我基本上同意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应当用综合的、系统的、动态的观点,来考察产业安全。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掌握所有产业的控制力和发展力。正如个别企业的不安全通常不会影响产业整体安全一样,个别产业的不安全通常也不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个别产业当前的不安全,并不表明它今后永远都不会安全。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温家宝总理最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强调:“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而不是权宜之计。”“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累计引进外资已经超过7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吸收外资国,但我国的经济从整体上说仍然是安全的。我希望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逐步取得一个共识,那就是“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确保产业安全”。

二、理性看待外资并购

我国对外开放的成绩有目共睹,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在2002~2006五年间,外商投资企业累计交纳税收2.8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1%;实现工业总产值31.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2%。我国多年来利用外资的方式, 是让外资选择“绿地投资”,就是让外资买地、独资或合资合作建立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国际上目前外国直接投资中的80%以上是采用并购的方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我认为,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就要理性看待外资并购。

首先,应当看到并购之所以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流,是因为世界经济中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有限。而虚拟经济却发展迅速,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已经起着主导作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已从增加生产能力的绿地投资,转向提高企业价值的并购。

其次,应当清醒地看到外商来华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追逐利润。因此,它必然要尽量增加其所并购企业的价值;外商中绝大多数都是私有企业。它们并不总是代表其所在国政府的利益;而且,外商之间也是相互竞争的,并非“铁板一块”。在并购中,绝大多数外资考虑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政治目的。因此,我们对外资要做客观分析,既不能丧失警惕,也不应一概视为洪水猛兽。

再次,要着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就是要引进在市场、技术或管理等方面有益于我国企业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并购可以盘活资产存量,提高竞争能力,加强企业管理,改善经营绩效,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最后,要以互利双赢来评价并购的结果。一是要合理定价企业资产,不仅考虑有形资产,还要考虑无形资产,更要考虑动态资产(即企业未来的价值增加);二是要看并购后企业的价值是否增加;三是不要看外资赚钱多少,而是要看赚得是否合理。例如, 我国几家商业银行在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以后,在香港上市的溢价大大提高,外商因占股25%而赚了大钱,但我方占股75%赚的钱是外商的三倍,应当说效果是不错的。

三、规范审查外资并购

由于并购已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流,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纷纷通过立法来规范外资并购,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例如,美国在1988年由总统发布行政命令,授权外国对美投资委员会对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外国投资项目进行审查;欧盟于1990年9月开始实施《企业合并控制条例》,规定企业并购必须事前申报审查;日本则主要根据《禁止垄断法》第四章,对企业并购进行审查。

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开始注意对外资并购的审查。2006年8月,商务部联合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管局正式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今后境外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 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当事人没有申报,但其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12月18日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下一步要将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要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等方式实现国企产权多元化,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这一领域国有资本总量增加、结构优化,一些重要骨干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同时,国有经济要对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控制力,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这一领域国有资本比重虽然会有所下降,但却应努力增强国有经济影响力和带动力。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8月通过、将于2008年9月1日实施的《反垄断法》中明确规定,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反垄断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在此法实施前,还有20多个配套法规将陆续出台,使外资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有法可依,既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又要促进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并购。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世界各国屡次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甚至政治事件, 都不断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没有金融安全,就没有经济安全;没有经济安全,也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将保障金融安全放在首位,其次是物流、军工、能源、电信等产业的安全,重点对这些领域内的外资并购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在不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以及国际竞争力不强、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应允许并鼓励跨境并购。

四、关键在于做强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也是产业的基础。要保障产业安全,关键在于不断推进改革,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由于市场变化迅速及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仅有一般的技术创新能力,是难以保证其持续发展的。为此,企业必须有目的地引导技术创新、技术合作及技术引进,并将它们进行集成,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果将一个多元化的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其核心产品就是树身和主干,其业务部门是树枝,其各种终端产品是树叶,而核心能力就是为其吸收营养并使其保持稳定的根部系统。

提高核心能力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包括公司治理、企业组织、员工激励、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再加上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的绩效。在企业做强以后,才能够通过资本市场或并购来做大。而大而不强的企业,从长远看来是没有生命力的。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大约有70%在财务绩效和公司治理方面尚未达到国际标准,关键就在于内功欠缺,底气不足,缺乏核心能力。我国有些企业曾经辉煌一时,在市场占有率方面独占鳌头,但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大力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应当做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经营战略;另一方面,要重点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使其能逐步占领技术上的制高点,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少国家都出现过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反全球化的思潮,在我国也不例外。目前,确实有些舆论在夸大我国产业的不安全,并以此质疑我国的开放政策。有些企业自身缺乏活力,反而想利用“产业安全”的大旗来阻挠其他同行企业被并购,唯恐自己将来会远远落后。有些人并不了解真实情况,就说我国多数产业安全面临严重问题,对质疑开放政策的舆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国资委对国民经济95个主要行业的调查,有64个行业的前六名企业全部或主要是国有性质,占67.4%,有24个行业的前六名企业主要是民营性质,占25.3%,只有七个行业的前六名企业主要是外资性质,占7.3%。根据商务部对22个重点行业和充分竞争行业的调查,有17个行业内资占主导地位,占77%,只有5个行业外资占主导地位,占23%。统计局还调查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及餐饮业,外资占实收资本的比重分别为9.92%、12.35%、40.15%和23.05%,均未超过50%。到目前为止的并购案中,有一半左右是由中方控股的。

坚持改革 篇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设备装备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载体, 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现代化的设备装备不仅是衡量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决定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为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也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作为我国设备装备行业的社会团体, 自1982年成立以来,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的大力支持下, 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促进设备装备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解放思想, 积极发挥聪明才智, 在创新发展中提升水平, 在服务发展中彰显价值, 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 推动设备装备管理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努力探索为政府和企业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贯彻落实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决策部署, 在河北、山东、四川等地选择国内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建立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中国电子机箱制造基地、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和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推动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依托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建立设备工程技术中心, 加大产学研合作, 帮助企业扩大国内外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对于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规范设备资源要素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加大现代设备管理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问题研究。承担《设备再制造业的现状及推进设备再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课题, 《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的报告》、《中国设备管理发展报告》, 提出新时期设备管理工作的战略思考及决策建议, 得到了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设备装备现代化成为政府引导产业发展和企业加强管理的共识。尤其是国家明确提出提升再制造产业创新能力, 推广产品再制造技术, 研发再制造技术装备, 重点支持建立10—15个国家级再制造产业聚集区和一批重大示范项目, 大幅度提高基于表面工程技术的装备应用率, 对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 推进设备装备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先后举办九届全国设备管理表彰活动, 表彰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2756个、优秀工作者4007名。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推广经验, 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设备装备管理工作氛围, 引导企业以安全、节能、环保、质量和创新为出发点, 加强设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推进我国设备管理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拓展企业服务内容, 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始终把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作为设备装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举办工业博览、装备制造、设备维修及诊断、监测技术等展览会, 组织企业和专家学者举办论坛、研讨会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 帮助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大技术进步, 助推企业发展壮大。通过建立设备工程专家库、供应商库、服务商库和机电产品库, 举办闲置设备交易会, 为企业设备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 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 提升了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

加强设备管理能力建设, 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按照行业自律要求, 稳步开展设备维修企业资质认证工作, 维护行业发展秩序, 规范企业经营活动。围绕设备管理信息化、设备维修、诊断及监测、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主题, 组织专家教授开展设备管理与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培训, 提高了企业设备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组织设备领域专家编写《现代企业设备管理》、《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现代设备维修技术》和《设备润滑技术与管理》, 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 为系统开展设备管理、维修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先后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机构联合主办世界工程资产管理及智能维修学术会议、世界维修大会、中国先进设备管理与维修技术大会、先进设备技术展览会等, 组织国内企业到装备制造业发达、设备管理水平高的国家学习考察, 加强中国与世界设备装备先进技术和信息的交流沟通, 促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和设备装备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二、坚持改革创新, 进一步开创设备装备现代化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加快实施政社分开, 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等社会组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深化改革, 坚持体制创新, 坚持服务宗旨, 探索创新发展的模式与途径, 加强服务平台和能力建设, 当好政府与市场的桥梁纽带, 为推进我国设备装备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勇于探索与实践, 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要。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引领设备装备现代化发展全局。坚持大胆探索与创新, 积极推动企业创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设备管理方法,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备综合管理体系, 为政府制定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等提供参考依据。把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作为推进设备现代化发展的工作着力点, 促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视和推进设备的节能减排, 特别是高能耗设备装备的节能改造和重污染装备的减排治理, 总结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力争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促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顺应社会发展的大势, 突破旧有模式和传统思维的束缚, 转变思想观念, 发挥自身优势, 大胆尝试符合政府转变职能和企业实际需要的服务模式,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整的现代产业集群。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 带动各地区、各行业设备协会结合实际创新发展。加强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源整合, 通过联合开发资源、共同开发市场, 逐步建立统一谋划、全面开发、利益共享的工作机制, 不断增强发展合力, 为企业开拓市场架桥铺路, 促进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协调维护企业利益, 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 建立资质认证准入制度, 指导企业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 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坚持不断创新,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主线, 推动设备管理创新。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 联合地区、行业设备协会,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装备产业基地。继续依托具有先进技术和经济规模的实体企业,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推进设备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组织力量开展设备租赁服务和闲置设备调剂工作, 尝试军民装备技术融合、为国防建设服务。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动态, 为企业提供设备工作信息和管理方法, 采用各种方式推介国际国内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机构和企业的联系及合作, 拓宽对外交流渠道, 组织企业参加国际高端研讨会、博览会、大型投资贸易洽谈活动和签约投资项目等, 帮助企业增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设备技术, 切实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 篇10

一、解决看病难,让病人挂得上号,看得上病

说到看病难,首先是挂号难。在老百姓心目中,北京协和医院不仅是全国疑难重症诊治中心之一,也是重医德、重技术的殿堂,成为病人千里寻医的终点站。这也是导致北京协和医院挂号难的主要原因所在。

协和医院门诊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如今应对上万人次的门诊流量,显得空间狭小、服务窗口有限。门诊高峰时多个窗口排起长龙,百姓多有微词。

面对每天数以万计的求医者,怎样才能让病人挂得上号、看得上病、住得进院?

要解决病人挂号难,科主任是关键。为此,医院领导三次率各科主任亲临门诊挂号早高峰现场,感受病人为看病付出的艰辛。同时,为了让每一位来协和医院挂号的病人都能看得上病,院领导请各科主任动脑筋、出点子。接着,医院公示各科门诊诊室利用状况、医师出诊情况等。在科主任的支持下逐一落实改进措施,全方位调动医疗资源,满足患者需求。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协和医院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打破常规,开设夜间门诊、节假日门诊,使常规工作时间满员的门诊诊室得到进一步利用;二是开设疑难病会诊中心、专病门诊等,减少病人往返多号,采取分时段预约的方式分流患者就医;四是出台严格的医师停诊管理办法,医师停诊首先要取得科主任同意并签字,同时,由科主任协调安排替诊或择期补诊;五是出台政策,激励医生多出门诊。

经过周密安排后,医院采取措施优化流程,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例如,挂号高峰时全部窗口均不分专业挂号;改善门诊治疗室环境等。从今年5月起,日门诊量达1万人次以上,挂号早高峰控制在30分钟内,交费、取药、取检验报告控制在10分钟内,缓解病人挂号难的工作初见成效。

二、提高服务效能,让更多病人住得进院

看病就医的另一个问题是住院难。为此,提高床位使用率、缩短平均住院日被列为医院2010年工作目标之一。

为提高床位使用率,各科室均拿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胸外科出台“床位动态管理制度”,将床位利用最大化作为科室对带组教授的考核指标。神经外科将减少并发症、加快周转率等任务指标落实到人。骨科要求全科医生把工作做得更精更细,减少并发症、减少压床,提高周转率。

平均住院日是一项能反映一个医院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指标,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缩短检查预约时间就是方法之一。经过流程改造和加班加点,放射科使CT检查当天完成的比例由原来的3.01%提高到82.47%,MRI检查当天完成的比例也由原来的7.08%提高到48.96%。检验科通过增加设备、科学调配人员、优化技术与工作流程、加快数据分析等手段,基本做到生化、免疫、临检等检查90%当天发报告。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我们每个病人缩短半天的住院时间,一年不就可以至少多收2000多个病人了吗?”

医院对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进行重点监控后收到明显效果,2010年上半年出院病人人数较去年同期增加2250人,平均住院日较2009年缩短0.8天,缓解了部分病人的住院难。

三、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让病人看得好病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之根本。注重学科建设与发展,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与医疗质量,提升整体实力,是协和医院医疗管理之重。同时,医院从病人的角度抓安全,构筑病人安全防线,把保障病人安全作为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首要任务,让病人看得好病。

推行手术安全核对,确保手术病人安全。在医疗工作中,手术是外科诊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医疗风险相对较高。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关于手术安全的十个事实”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实施的大手术约1.34亿例次,每年手术后的并发症导致约700万患者残疾,100万患者死亡。

国内外手术安全形势要求管理者在快节奏、高效率状态下必须建立一个“做对容易,出错难”的手术安全系统,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2009年1月,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手术安全核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病人离室前三个时间点,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护士三方共同进行手术过程中重要环节的核对,提高手术安全防范意识,保障手术安全。

鼓励报告安全隐患,构建更安全的医疗系统。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发表了一份著名的报告——《错误人人皆有,关键是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系统》,从病人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医疗差错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减少差错、构筑病人安全管理体系。问题关键是怎样得到关于不良事件、病人安全隐患的风险信息。

对不良事件、病人安全隐患的主动上报,无疑是医疗风险防范的“对症良药”。但以往的做法多是以惩罚为最终目的,致使大家都不愿意公开或主动上报事件和隐患。2009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出台《不良事件和病人安全隐患报告制度》,明确这是一个学习型的非惩罚的系统,旨在通过剖析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的过程,发现工作系统和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纠正和完善。从2009年到2010年7月,医务处共收到不良事件和病人安全隐患报告753件,组织和参加不良事件分析讨论会60多次,建立或改进系统流程50多个,如严重过敏处理流程、手术室外全麻安全流程等。

正如希波克拉底所说,“首要的是,不要带来伤害!”北京协和医院从强调医疗安全到强调病人安全,最大的是立场的转变。过去多是考虑降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风险,现在是站在病人的角度寻找隐患和不足,构建病人安全的医疗体系,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到实处。

摘要: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北京协和医院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挖掘内部潜力,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落实到让病人挂得上号、住得进院、看得好病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赢得病人的理解和信赖。

上一篇:军队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下一篇:3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