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审美教育

2024-07-21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精选十篇)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 篇1

关键词:国学经典,音乐,美育,培养

国学经典《乐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致乐以治心, 则易直子凉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凉之心生则乐, 乐则安, 安则久, 久则天, 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 神则不怒而威, 致乐以治心者也。”这就是说仔细品味音乐来加强内心的修养, 那么自然就会平易、刚直、宽容、诚实。具备这些就会开心, 开心就能安乐, 安乐就能恒久, 恒久就能成自然, 自然就能达到神的境地。天虽不言语, 但能让人信服;神虽不恼怒, 但能让人感到庄严。仔细品味音乐, 目的是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说明了音乐对人的审美、人性教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短暂而特殊的阶段, 是影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是人生中的黄金阶段。作为教育者, 我们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作为中学音乐教育者, 我们深知担负起中学生美育教育责任之重大, 并将中华文化瑰宝之国学经典融入中学音乐审美教育意义之深远。

中国古诗词歌赋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流传至今至少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古诗词歌赋的遗韵。这些古诗词歌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 而且展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是中华文化中的音乐瑰宝。

我用经典的古代历史人物及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把理解诗词歌赋与音乐演唱相结合的形式来滋养, 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培养并帮助形成中学生道德美、性格美、人才美。下面, 我从以下几个事例来谈谈我把国学经典融入中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做法。

1 培养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爱好

学生在脑海里对孔子是很有印象的, 我就先给学生讲孔子欣赏《韶》乐的故事, 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首先, 我巧设了一个悬念, 让学生对“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接着, 有学生说“三个月都没有吃到肉了!”;有学生说“味觉可能出了问题, 三个月吃肉都没有尝出味道”;也有学生说到了“孔子在齐闻《韶》乐, 三月不知其肉味”。紧接着, 我看时机已经成熟, 在表扬他们的同时立即抛出这堂课的主旨。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孔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时, 我问学生是否想进一步了解这句话的深沉含义?学生生动的表情告诉了我答案。

于是, 我开始从《韶》乐的起源讲起。《韶》乐, 史称舜乐, 起源于5000多年前, 为上古舜帝之乐, 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 三个月中尝不出肉味, 说:“想不到音乐的美妙达到了这种境界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音乐的那种感受、那种执著、那种痴迷、那种对音乐的深入。在孔子听了《韶》乐后, 竟然在三个月的光景中品尝不出肉的滋味, 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孔子对六艺的精通。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 没有对于这些古乐曲的真正认知, 是绝对不会达到这种程度的。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 成为万代师表, 能够使七十二贤人都能够身通六艺, 与他把追求学问作为自己的人生快乐, 并且达到了这样的治学境界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学者不成为圣人, 更待何人!

在这堂课上, 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很好的精神状态。对国学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课后, 有不少学生把这堂音乐课的所获写入了周记。

2 通过学习演唱《关雎》, 培养学生青春期正确的异性观

我本人是很喜爱阅读《诗经》的, 特别陶醉于它郎朗上口的古代韵律和美妙的意境。《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 是周代南国的民歌, 被称为中国古代韵律师的开山之作。首先, 我和学生一起朗诵《关雎》, 接着, 我抛出问题, 它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歌?学生通过中学语文课的相关学习, 对《关雎》是有一定的理解的, 但是, 在我的这堂音乐课上, 我以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教育角度来让学生得到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在朗诵《关雎》之后, 我用自然、柔和的声线开启了本堂课的教育意义。“同学们,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 来自民间的爱情故事更能真实地体现其中的意味而被千古传唱。《关雎》正是写这一题材的《诗经》名篇”。接着, 我为给解读、分析了它的含义。《关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思念心上人却怎么也得不到她的男子形象。诗歌融赋比兴于一体, 从水鸟和鸣, 引出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思念。接着又边写女子的形象边写男子对她的思慕, 两者相互对照, 女子的神采越是“窈窕””美丽, 男子的相思便越是深沉, 以至于“辗转反侧”, 甚至他由此而有了一连串的想象,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即要是能和她在一起, 他愿意弹琴奏瑟来亲近她, 愿意敲钟鸣鼓让她快乐。但终是“求之不得”, 这好像有点“悲惨”, 但从艺术上来讲, 却是极其成功的, 既然“求之不得”, 那么后来怎样了?有了想象就有了美。这便是这首千古名诗的妙处所在。此刻, 我顺势引导学生“青春期里, 同学们对异性有好感, 或者有着朦胧的感觉, 这是正常的现象, 这种感觉是一种美妙的, 自然的感受, 现阶段的你们正如一年中的春天, 又似春天里刚破土而出的新苗, 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 需要汲取积极向上的能量来茁壮自己的成长, 将这种朦胧的意识化作一份份动力, 帮助自己正确面对青春期的感觉, 使自己在这个阶段为将来更加美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既为自己, 也为国家去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最后, 我请学生一起用抒情而熟悉的旋律来演唱《关雎》,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 又恰如其分地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对青春期的学生不是用了回避问题, 或者堵住问题的方式, 而是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引导, 疏通。

3 通过对知音的感受,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交友观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培养学生诚信、宽容、互助的品质。我把俞伯牙与钟子期,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讲授给学生, 并且把相关的诗歌又冠以熟悉的旋律加以演唱的形式来进行我的教育方式。

首先, 我给学生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 引导出战国时期晋国的俞伯牙与钟子期从相遇, 相知, 相吸到最后钟子期病逝离去, 伯牙恨从此世上再无其知音而摔破瑶琴的故事。

娓娓讲完故事之后, 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摔破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再带领学生用旋律填词演唱的方式进一步感受俞伯牙为了钟子期而写的《伐檀》, 感悟其中的含义。

我用类似的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讲授了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进一步让学生从中领悟朋友之交贵在诚信、宽容、互助。

4 培养爱国、仁爱、善良、忠诚、坚贞的道德品质

在上这一堂课之前, 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 去收集古代同时具有仁爱、善良、忠诚、坚贞、爱国品质的集道德美、人才美、性格美的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 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 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很好。不仅了解了杜甫人生四个阶段, 即读书北游时期、十年长安困守时期、身经战乱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而且把杜甫在不同时期面对重重遭遇至死不渝的所作所为用来启发自己, 激励自己。特别是在谈到杜甫在成都草堂时的一件事时, 学生都为他在如此困难时期还心里想着他人而深受感动和启发。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杜甫的茅屋被风刮破了, 屋内到处漏着雨。这时, 他心里想着的是老百姓, 认为:自己作为朝廷一员尚且这般艰苦, 老百姓在此刻将是多么的悲惨呀!于是, 他作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个学生听到这里站了起来对大家说道:“我们平时做人做事总是先想到自己, 很少像杜甫这样先想到他人, 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像杜甫那样, 心中先装着集体、他人, 然后再考虑自己。”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 他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和担忧。我把杜甫在四个阶段所作的诗选择了四首, 分别是《忘岱宗》、《丽人行》、《春望》、《登高》, 让学生一起朗诵, 感悟诗人的气节。最后, 我把《登岳阳楼》冠以学生熟悉的旋律, 引导学生再进行演唱“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上的感受和领悟是非常深刻的。

音乐对人的感化、启发和帮助的力量是无穷的, 古人也早有所知, 《礼记》上记载:故乐者, 天地之命, 中和之纪,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面对正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中学生, 作为美育之首的音乐教师, 我们更应该明了责任之所在, 意义之深远矣。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 篇2

关键词:音乐;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Abstract:Music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helps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es sentiment ,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This article,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aesthetic elements of middle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learning field of middle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alys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cultivating aesthetic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music teaching and prospect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Key words: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ability 一、绪论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此文件的出台又一次将美育推上了教育新高潮。国务院将美育课程范围解释为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课程。其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在美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审美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的课程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审美为核心,以审美体验为过程,将审美贯穿于音乐教育始终。

笔者在论文撰写前期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阅,在中国知网中将“中学音乐教育”与“审美能力”相结合的文章仅有12篇。这些文章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审美能力培养的探索,一种是从某一具体音乐教学领域来对审美能力的探索。本文从最新教育动态入手来分析中学音乐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本文核心,是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具体措施的分析;

而第三部分是对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展望。

二、中学音乐教育的审美要素分析 音乐教育之所以是一种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在于它的审美元素,不管是其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环境和教师本身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1.音乐内容美 音乐内容是中学音乐教育实施的参照依据,以音乐教材和课外音乐补充内容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中学音乐教材中,所有的作品都是从音乐历史长河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是人们精神和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不管是欣赏作品还是表现作品,或者是创造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这些作为经典的音乐作品无不蕴含着旋律美、曲调美、节奏美、意境美、和声美、结构美、伴奏织体美、配器美等等。在演唱作品中还富含歌词的立意美和演唱语言的韵律美。这些都是音乐内容所蕴含的审美元素,音乐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对音乐内容所有审美元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将这种分析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美的浓厚兴趣和对审美的渴望。

2.音乐教法美 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并非单一讲授模式。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多种学习方式,对应这些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法就显得非常的多样化。音乐学科区别于别的学科,它是情感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因此它的教法一般都是从情感体验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美。音乐又是实践的艺术,它以实践表现的形成呈现,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会采用表现(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等)形式来组织课堂。在这种表现行为中,教师的精湛技术和丰富情感会给学生美的享受,而学生的表现演出则更进一步深化审美体验,使其更自然地融入音乐之中。同时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会让音乐课堂绽放艺术之花。此外,教师还会运用实践活动、音乐游戏、情境创设、交流探讨、自主探索、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效率。

3.音乐教师美 音乐教师是音乐美的传播者,在长期形成的对音乐完美性的追求,也致使她们在言行举止等方面散发着审美元素。首先,音乐教师在仪态上是美的,仪表大方,服装美观,举止稳重,表情亲切,给学生以优美感。其次,音乐教师受音乐规律的影响一般语言都非常有韵律性,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容易使学生如沐春风。再者,音乐是一门饱含文化的艺术形式,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具备娴熟的音乐技能,还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姊妹艺术、人文科学等,这些内在的精神财富会外化为聪慧、自信的外在气质,给人一种气质美的感觉。总之,音乐教师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时刻给予学生美的引领。

4.音乐教学环境美 音乐教学环境有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之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上课的内容进行情境的设定,也就是创设相关的教学环境,如在墙上挂些著名音乐家的画像,各种艺术表演的照片,或者进行桌椅的摆放设计等等这些都是创设的环境美。除此以后教师还以运用语言、光线、色彩搭配、多媒体视频音频、香味喷剂等营造一种虚构的、通过想象获得的、丰富多彩的软件环境。这些环境的创设会帮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教学音乐之中,激发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愿望。

三、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中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对美的追求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对音乐也有了一定的欣赏、表现、创造的能力,而且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种完善阶段,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共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这些音乐的学习领域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表现以及审美创造都有所提升,下面笔者将依次具体分析: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音响的形式将五彩缤纷的音乐文化展现在众人面前。一首音乐作品不是写成乐谱就完成了音乐的全体过程,它必须通过演奏家的演奏和欣赏者的聆听后,在人们的心中形成美的感受才算是真正的完成。因此,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感知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也是审美进行下去的基础和前提。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不管是欣赏课、表现课还是创造课都需要对音乐作品的聆听,而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形成对审美对象——音乐本身的认识。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变化、和声的色彩、调性的变换等,在这些基本的音乐元素各自代表不同的音乐情绪,我们可从中感受到欢乐、悲伤、激动、热情、愤怒等多样的情绪(如小调代表忧伤情绪、大调代表明亮情绪等)。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音乐的本体进行分析,带领学生形成音乐思维,并建立起音乐与情绪之间的相互对应和关联的感知概念,最终形成审美感知。

例如北京八中特级教师李存的《怒吼吧,黄河》一课,李老师就对其主题进行了分析(见谱例1),这里的弱起是三个大跳,从四度到六度到八度,最后再上行二度。李老师从音乐的本体大跳不断的加大中对比分析出音乐情绪的不断起伏,让学生体会到怒火火焰的高涨,从而让学生从根源和本源上获得审美的感知能力。

谱例1 2.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提出运用各种形式参与音乐体验,以获得更为直接的审美体验。然而体验是非常抽象的,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运用语言描述是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体验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参与。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聆听的时候可以适当让学生以肢体律动、声势、哼唱、绘画、图形谱、自然音源、模拟乐器演奏等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参与到音乐当中,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并体验音乐的情绪变化。如某教师在上《梁祝》欣赏课的时候,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小提琴家,模拟小提琴进行表演,这样既把握住了音乐的走向,体会了音乐的音色,也体验了音乐的情绪。在演唱和演奏课上,教师则通过名音乐家音频视频、教师自身示范、同伴相互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获得体验。著名音乐家的演唱和演奏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而教师娴熟的示范也可以给学生美的听视享受,同伴之间的表演则更体现出同伴教育的可贵,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情感体验。而在创造课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对音乐的分析,运用循序渐进的形式,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体验旋律美、节奏美等音乐本体美和学会表达音乐的情绪美。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它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就能够直接体验的,必须通过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同时,音乐又是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像美术一样有固定参照物,它是凭空产生的。作曲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运用音乐语言表现出来,学生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音乐,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得到了锻炼。

在进行学生审美想象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音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想象应该更多的进行鼓励,只要学生说的出他的正确理解都应该给与支持。如在某教师欣赏刘天华《空山鸟语》这首作品的时候,事先没有告诉同学没这首作品的名字,让学生们在聆听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给这首作品取一个名字,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很多同学都联想到了相关的鸟、大自然等内容,但是有位同学却取名为“捉鸡”。其他的同学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哄堂大笑,但是教师却没有,她温柔的问这个同学他取名的理由。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农村转学过来的,在他的过去熟悉的都是乡村景象,他觉得这首作品像老奶奶追鸡,一下飞到这,一下飞到那,老奶奶就是抓不着。这位同学说的非常的形象生动,完全是贴合音乐的,体现的是一种生活美。而这位老师做的非常好,她没有纠正这位同学,并且对他的这种想象给予支持,保护了这位同学的音乐审美想象。音乐是抽象的、是模糊的,我们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想象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个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审美想象。

4.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保护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对音乐的内容理解,对音乐背景的理解,对音乐的作品形式的理解、对音乐中的深刻内涵的理解等等。教师们在进行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培养的时候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生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包括对基本乐理、基本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包括音乐作品与其同时代姊妹艺术的联系、与其同时代人文学科的联系,在深化音乐内容和社会意义之后,加深对作品美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学时代,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要更多的运用非陈述性语言,要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在探索中锻炼学生的审美理解。如某老师在上三种演唱唱法的课上,他首先让学生听了张雨生的流行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民族演唱歌曲郭兰英的《我的祖国》以及美声演唱歌曲《夜后咏叹调》,该老师并不运用讲述的形式来介绍这些作品,而是以问题引领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形成对流行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风格特征把握,并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了更高层次的审美理解。

5.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 审美表现包括审美演唱、审美演奏和审美综合艺术表演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有表情的进行表演。如在演唱过程中培养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在演奏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情绪来表现乐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等等;

在综合艺术表演方面,则要培养学习小音乐剧、小话剧、小戏剧的表演能力,将音乐孕育于综合表演形式之中。

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审美表现欲望,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导向性评价;

表现的内容页应该循序渐进,难易合适,并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得到”的表现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得审美表现的愉悦感。

6.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 中学的创造领域主要包括音响探索、综合性创造活动、音乐创作等多方面,其形式主要都是即兴性的创作活动。这种即兴性创造不需要过多的排练,也具有较少的技术负担,形式比较多样,自由灵活,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的训练,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作用。

在中学音乐创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自身特点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如让学生运用音乐模仿现实中的自然音源,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歌词接龙或旋律接龙,对现有歌曲进行节奏重组或者旋律改编,根据内容进行歌曲或乐曲创编等等。总之要避免一种死气沉沉的专业课的现象出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以自然轻松愉悦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

四、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展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审美教育的结果,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加强美育教育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音乐教育,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以兴趣为动力,实行课内外一体化,并将美育思想融入各个学科实行学科综合,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1.兴趣培养——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也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坚持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先导,也是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和体验的基础。在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也在此时期逐渐形成。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引导,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如在进行古典音乐欣赏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不感兴趣。而第五届优质课的胡萍老师《永远的莫扎特》一课,却选择用SHE的《不想长大》作为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这首作品古典的原版产生好奇,从而在对比中听了莫扎特的《第四十一号交响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著名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也发现了作品的美,并知道它美在何处,因何而美。其实再高深的音乐也是美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不了解,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激趣,就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并在音乐中获得审美愉悦。

2.课内课外一体化——让学生沉浸审美熏陶 音乐课堂的审美提升不应该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就结束了,它应呈现出辐射的状态,即以一堂课为基点,在课外进行辐射,让课内外形成一体化,从而使学生生活在整个审美熏陶之中。

课内外一体化的形式就是将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延伸,在课外举行一些音乐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验音乐之美。而另一种形式就是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在课外也进行一定的审美熏陶。如笔者曾看到一节瑞士的音乐课,课的主题就是《什么是音乐?》,老师首先给出六段音乐,有交响乐的,有纯打击乐的,有钢琴的,有无调性的,有现代流行演唱的,还有夹杂着海鸥叫声和大海潮汐声的音响。老师问学生哪些是属于音乐?哪些不属于音乐?为什么?并总结出什么是音乐?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的说纯打击乐不是音乐,因为它都是噪音;

有的说无调性音响不是音乐,因为听不懂;

有的是大海潮汐声不是音乐,因为没有音符只有自然音;

还有的说这六段都是音乐。大家都说出自己的理由,而且说的有道理。这时候下课铃响了,大家以为老师会揭晓答案,但是老师说她也不知道什么是音乐,这个问题同学们下课后可以自己再探索,下节课大家再将自己的结论呈现出来。结果下课以后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有的主动查阅资料,有的主动请教专业人士,有的咨询音乐爱好者等。笔者相信在课后很多学生肯定会去听大量的音乐,然后来寻找答案,哪怕最后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但是笔者相信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课外依然沉浸在音乐之中,依然追寻着审美追求,依然受到审美的熏陶。

3.美育思想的学科渗透——让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音乐技能的提高,还需要有很多外围的音乐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来支撑。所以笔者觉得在美育思想下实行学科综合是很好的途径。如北京三十五中现在在实行人文主题下的艺术综合教育,也就是以一个人文主题为核心,用其他学科来综合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以《黄河》为人文主义,将音乐学科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协奏曲》等,《黄河》舞蹈作品,美术《黄河》作品,黄河的历史、黄河流域的地理、人文、衡量、黄河流域的动植物等等,所有的学科以音乐形式串联起来进行综合,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五、结论 21世纪是审美价值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世纪,审美能力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以及教学环境都具有美的因素,时时刻刻都能为学生提供每的熏陶。在众多审美元素中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浅论中学音乐的审美教育 篇3

关键词:审美情感;审美感受;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50-01

我们的欣赏教学往往不能以教师所期望的“我要听”为期望值而进行,这种现象似乎也很正常,可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研究太少。作为美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音乐教育,对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启迪智慧,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仅就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中,培养音乐教育对象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方面做点初浅的探讨。

一、中学音乐是是审美教育,关键在于实施审美情感教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情感贯穿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全过程。柏拉图说,音乐“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并使“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中国古代的《乐记》也说“致乐以冶心”,意思是说音乐以它的情感陶冶性格,塑造心灵。《大纲》十分明确提出要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这就是要求音乐教育发挥它特有的美誉功能,运用情感渗透、潜移默化的特殊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操练、情感灌输,让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慢慢地渗透学生灵魂深处,从根本上育人。

毋庸讳言,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音乐教育),无时不再对学生进行美丑、是非的判断教育、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价值取向,从而对他们的审美观(美丑观)、世界观的形成和人格层次的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發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学校音乐是是审美教育无疑要把审美情感教育的任务放在首位。切实有效的做法是,通过广泛多样而又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引导学神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产生于音乐美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引起感情的感染,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共鸣。这是音乐审美情感教育最基础的工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和自己内情感的表达能力。这一工作当然要建立在音乐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音乐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并能动地表达出来。这两方面的情感教育至为重要,决定着音乐审美情感教育的成败。

二、训练学生感受音乐的耳朵,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课题

马克思认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的耳朵对美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这里必须指出,感受音乐的耳朵有着潜在的先天因素,有的学生的耳朵自幼对音乐反应木然,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只占少数,广大学生知识表现出素质的高低,都有着不同程度对音乐美的爱好天性。只因升学率重压等原因,他们的音乐天赋遭受压抑,传统型音乐教育观念模式又漠视他们的存在,才使他们到了高中还是“音盲”、“谱盲”。在实际生活中,一旦有了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包括音乐环境),他们爱好音乐的天性就会复苏,音乐感受力就会被激活。当前校内外一些青少年沉迷于形形色色歌坛百态,从反面证明了这一事实。因此,肩负着国民素质教育众人的音乐教育者,对此绝对不可置若罔闻,应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通过激活多数在学生的音乐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成为音乐的主要听众,力避重复过去音乐只注重培养少数音乐骨干的历史教训,这也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

三、音乐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最高要求

如前所说,音乐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感,训练感受音乐的耳朵,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鉴别力、欣赏力,旨在培养学生将来有更完善的“自由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一种素质教育。《大纲》要求音乐实施审美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人的创造力大小是其素质高低的表现,创造力与素质二者往往成正比,且相辅相成。

那么中学音乐教育要如何实现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呢?我认为最基本的有两点:

1、启发、培养审美创造性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基础,音乐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这种高级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采取趣景人乐四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很值得借鉴。其中既有启发、诱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思维,又有扩大视角、听觉范围的思维;既有唤起对作品以外自然和事物想像、联想的思维,又有对人物形象补充性刻画的思维。

2、培养创造性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的能力

但是能要求他们在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技能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地运用知识的“创造”。学生在教师引导写进行创造性活动中的答案正确与否、结果好坏并不重要,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是他们对创造性表现的方向的把握和素质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创造能力的日常基础工作,应予以充分重视。

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4

21世纪的人才观, 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长期以来, 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 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做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 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 以致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树立以育人为目的, 加强审美教育, 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 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情感的体验。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 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 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 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 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 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 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

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 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 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 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接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 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 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如果资料准备不足, 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 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 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 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 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 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 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挂图、幻灯片, 录像片、图片等等, 可增加信息量, 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 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等方式进行, 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 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 使他们整体参与意识增强。

4. 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

实践证明, 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 可拓宽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 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 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 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 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 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 激发起学习兴趣, 进而产生共鸣。兴之所至, 趣味盎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对蕴涵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 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 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 对于节奏, 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 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 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 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 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 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 以便面对全体学生, 让大家都能够接受, 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 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 音乐课的每一环节, 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 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 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培养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与道德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 篇5

3.1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高中的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具有独特的特点,所以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要结合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断调整自身的表达,尽量选取幽默的语言以增强课堂的活跃氛围,其次,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即兴表演,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推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2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所以为了提高音乐课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效果,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设备,例如多媒体的使用和加入网络资源,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唯美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产生审美体验,进而推进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美的辨别能力。

3.3合理设置音乐教学的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育中音乐课程的设置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感受出发,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不拘泥于课本知识,适当加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音乐内容,使学生在音乐熏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对美的认知,提高审美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学作为一种艺术上的熏陶,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中课堂上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各方面加强研究,推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潘伟.让高中音乐审美之花绽放光彩[J].新课程导学,(10):24.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观察、理解及思考能力进行锻炼,同时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在中学生教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取代的。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我国中学音乐教育模式分析

中学音乐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学生内在情感的挖掘和释放,让学生学会认知、感受音乐美,进而形成对人格的塑造。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一个美的诠释的过程,有种无形的力量,来建造审美心理结构。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向着音乐家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的理性、情感能够全面地发展。从审美学的角度看,学生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形成自觉审美的过程,教育的任务也是让学生在长期美的发展环境中形成审美的情操,最终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审美教育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

1.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程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不以学生的成绩为最终考查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寻找适合中学音乐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中学音乐课堂不应该只有单一的教与学,而应辅以各种创意的想法和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欣赏、理解能力为前提,并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来不断优化教学课程,因材施教。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了解音乐艺术的发展,感受音乐美的魅力,不断对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行升华。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现音乐之美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必备的成功之匙,是人对于某一事物喜爱且心理上有主动接近的情绪,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和认知一项事物往往具有更高的效率。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更为重要。音乐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地认识到音乐的魅力,形成自身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美感的内在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学生具备足够的兴趣,在音乐的学习和审美教育中将会表现得更为出色。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力,并以自身独特的思维来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寄托,进而形成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认知音乐作品、感悟作品中艺术魅力的重要前提。因此,中学音乐课堂不仅要向学生灌输音乐常识,也应该智慧地引导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对音乐的感悟,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最终形成自身的音乐素养。

4.以情来动人,深化审美教育

音乐之所以具备极高的欣赏价值,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寄托了作品创作者的情感,能够触动听者的心弦,引发欣赏者的共鸣。音乐之所以具有美的形象,也是欣赏者自身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表现。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未知、对情感懵懂和不断探求的年龄,本身就对情感具备较高的热情和动力。中学音乐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和情感的发挥中不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基础性的提升。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科教学。中学音乐教育应遵循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鉴赏美、发现美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王恒.浅析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J].大众文艺. 2011.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 篇7

(一) 有利于减轻学生压力, 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高中生都背负着繁重的学业压力, 从进入高中校门的那一天起, 就开始紧锣密鼓地为高考做准备, 使得学生们身心疲惫, 甚至在这样的高压下, 部分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情绪。而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独特艺术美的课程, 它不仅能让学生身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还能帮助学生培养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在高中应试为首的枯燥生活中发现点点滴滴的美,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从而使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生活、去学习。当学生具备审美能力的时候, 也就会发现学习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只要用心去探索, 学习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二) 有利于帮助学生远离低俗趣味, 培养高雅审美情趣

现在的生活环境中, 处处充斥着一些低级趣味, 例如崇尚拜金主义的一些电视节目、各种无聊粗俗的言情武侠小说以及存在暴力倾向的一些网络游戏等, 这些极尽低俗的事物不仅污染了社会风气, 阻滞了社会文明进步, 而且直接或间接地污染着学生的心智。而音乐作为一种高雅情趣,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使学生具备审美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培养一双识别美的慧眼, 增加抵制低级趣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进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领略生活的真正意义。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创造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学科, 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在音乐的世界中充满着想象, 学生可以在音乐的欣赏、演唱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脑海中绘制心目中的理想画面, 在想象的过程中灵光闪现,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从而达到感受美、创造美的效果。因此, 音乐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创造力, 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无限热情。

二、高中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一) 通过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 给学生留下良好的体验与感受

高中音乐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上欣赏音乐、演唱歌曲, 也应该通过一些有关音乐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良好体验与感受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 举办校园歌手大赛, 通过这样的比赛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 同时还让参赛选手和观众获得了良好的音乐体验。对于作为选手的学生来说, 通过对所选歌曲的反复练习, 充分挖掘歌曲中所蕴含的音乐美, 从而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 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去诠释整首歌曲, 通过自身创造的音乐美, 使其他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激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于作为观众的学生来说, 通过享受这样一场音乐盛宴, 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与审美情趣。

(二)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在高中音乐课堂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一改往日的“模板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音乐体验, 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 教学人音版《高亢的西北腔》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西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视频, 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迅速集中注意力, 为后面的课程讲解做铺垫。随后, 教师在放映幻灯片的同时, 要配合自己的一些讲解, 让学生感受到西北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西北民歌独特的风格特点。在讲解到“花儿”时, 为学生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的音频, 并且放映事先搜集到的西北高山、平川的图片, 为学生营造一种仿佛置身于西北高山俯瞰平川的感觉, 让学生在高亢的音乐中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 改善评价机制, 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和审美需要出发去把握审美对象并对其进行评定的综合思维过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对于学生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识别美、发现美。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结组的方式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 小组按照先后顺序在每节课开始时进行演唱。演唱完毕后, 其他小组要通过组内讨论对本堂课演唱的小组进行评价, 同时演唱小组也要进行自评,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自评和他评的方式, 演唱的小组可以了解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从而保留优点、改善不足, 更好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演唱中。在这期间, 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演唱技能, 还能培养自身辨别美的能力, 从而促进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音乐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 它可以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 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因此, 作为一名音乐的传播使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用音乐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 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用音乐帮助学生远离低俗趣味, 培养高雅审美情趣;用音乐激发学生灵感, 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同时, 要通过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 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体验与感受;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为学生创设音乐氛围;通过改善评价机制, 为学生创造提高审美评价能力的机会。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这美妙芬芳的音乐森林中自由呼吸, 感受世界的美妙。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 对高中音乐的审美教育进行了研究。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 篇8

展示音乐自身的美,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美, 体验音乐美, 是体现和实践审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音乐各要素 (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 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让学生亲身感受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音乐, 而不是进行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要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 感受音乐的魅力, 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激荡, 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进行支离破碎的讲授;坚持音乐概念和音响的尽量统一, 摒弃对于一般音乐教育来说几乎是毫无意义的记忆概念;淡化教育活动中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 强化师生双方主动投入, 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强调音乐与语、数、外、政、体育、美术等其它学科结合教学, 实现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 从而达到“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的教育目标,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遵循音乐的规律, 让美的音乐给孩子美的享受。

一、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 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 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 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 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 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xi与美术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

音乐的本质是听, 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 (包括音高、音准、节奏、节拍) 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 对于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认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 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 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 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 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 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 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 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 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 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背景、提示主题。例如:八年级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之《暴风雨》一课中的插图、话剧、散文诗等就一目了然地展现了音乐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我在教学生之前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这样就直接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了其音乐风格, 对乐曲的表达就更准确, 真是既开阔视野又加强记忆更启迪思维。

二、欣赏与活动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具有运动特性。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 把传统的唱歌、游唱、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 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 正是渗透体育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 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 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 (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 和不同的风格 (如进行曲、摇篮曲) 光靠欣赏或者讲解, 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运动, 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抻曲等作出反应才能事半功倍。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 我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做动作, 有些学生很自然地做起了连绵起伏的浪, 展现黄河水汹涌澎湃的场面……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体会了黄河的气势磅礴还对歌曲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时, 他们的身体也就成为了一种乐器, 情感就能得到抚慰。

古人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说的就是情有所感, 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语言描绘与想象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体验, 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 中国》, 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 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 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但想象不是幻觉, 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 对于中学生来说, 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教师的语言描绘帮助了学生更准确地欣赏了音乐。尽管音乐有不可指向性的特征, 学生的领悟也各不相同, 但是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 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 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 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 普通话标准流利, 字正腔圆, 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 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紧松有度;其次, 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 诠释其思想感情, 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 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 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 因此, 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 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主地创造, 这是我们所期盼的音乐教学。

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授得法的重要标志。比如, 在初一创编歌曲一课时, 我采用了《两只老虎》。学生们争先发言:有的说这首歌太简单了, 有的认为我们可以改变原有的歌词, 有的认为可以加上动作……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使得老虎这个音乐形象更清晰、更准确、更生动、也更丰满。孰不知此歌也有一定的难度。创编歌词:“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 跑得快, 跑得快, 一只没有尾巴, 一只没有眼睛, 真奇怪!真奇怪!三只老虎, 三只老虎, 跑得快, 跑得快, 一只没有尾巴, 一只没有眼睛, 一只没有耳朵, 真奇怪!真奇怪!四只老虎, 四只老虎, 跑得快, 跑得快, 一只没有尾巴, 一只没有眼睛, 一只没有耳朵, 一只没有鼻子, 真奇怪!真奇怪!……”一个接一个, 并且按秩序唱。这就是说, 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路人, 细心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 帮他们排忧解难, 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观察世界, “一千个人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艺术效果, 绝不能横加指责, 讽刺挖苦, 因为你熄灭的很可能是一个未来天才音乐家的灵光。

音乐是艺术, 艺术教育最本质的、最独特的是审美。音乐, 只有在以育人的前提下, 才能由“美”向“善”达“真”。在音乐教育中, 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 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 形成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发展, 那么音乐教育一定能丰富多彩, 日臻完美, 音乐教师们也就无愧于创新时代赋予的高尚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三期、第四期.人民音乐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中学音乐教学审美功能发挥 篇9

一、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在音乐教学的历史上, 中小学的教育大纲经过了几次修订, 有删改的、有增加的, 使得教育越来越完善, 但是唯有音乐教学的什么教育没有改变, 一直被保留下来。我国的素质教育讲究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音乐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故而中学生学习音乐是必须的, 必须“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审美素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审美功能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具有专业的音乐审美能力, 能够体会出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 从而使人心情平和, 开启一道智慧的大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说音乐只是几个音符的跳动, 演绎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然而任何的音乐都有其独有的感情色彩, 音乐更是一种情感艺术, 他可以随时演绎不同的人生故事, 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它千变万化, 但归根到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会识人禁不住的思索以前的种种, 引人入胜。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往往起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让蒙恩价接近音乐, 体味音乐阐释的的酸、甜、苦、辣。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 更能让他们感情随着音乐而起伏, 达到学生从外形到气质、感情的巨大改变, 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还能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 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 也可以说, 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

三、音乐教学中审美功能的展现

1. 音乐鉴赏引审美

走进音乐的第一步是学会鉴赏音乐, 这是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拥有一个好的鉴赏能力的学生而言, 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情, 提高个人素养。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音乐体验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自己的评论, 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 音乐是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 必须把发展学生的音乐敏感度, 有一个好的音乐摄取介质也是很重要的。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 让其在课堂这个神圣的地方欣赏一些经典之作, 以净化他们的心灵。我们在欣赏乐曲的同时, 也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对音乐美的熏陶, 自觉地抛弃那些粗俗的杂念和情感, 使心灵得到净化, 让教育与自我完整融为一体。音乐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

2. 音乐歌唱显审美

歌唱时表现音乐的最原始的途径, 通过不同频率的声调来传达情感, 在古代男人女人会在田野里面高唱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 歌词也是即兴而作, 这之中透漏出他们的点点愿望、期待。再现在音乐教学中, 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一种表现形式。歌唱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在唱歌的过程中, 他们深入的接近音乐, 可以更好的表现音乐、表达自己的感情。由此可以看出, 演唱也是需要倾入感情, 加入感情的音乐会更有韵味, 在表演时也更能将人们带入自己的感情中, 引人入胜。

在学生掌握好演唱的歌曲后, 根据自己本身的优缺点对歌曲进行处理加工, 是自己驾轻就熟。在这个过程中, 音乐从速度力度、乃至演唱形式等方面进行一些变化, 使歌曲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情感的表现更加深刻、动人。

3. 音乐创造促审美

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中创造性的有意义的活动。在现在多元化音乐的局势下,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慢慢对音乐更加重视。课程标准把创造列入音乐教学的领域之一, 而且创造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掘出学生的潜力, 提高审美的水平。音乐创作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中学生是具有创作能力的。在实际教学中,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以增加他们的自信, 更快的肯定自己, 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摘要:中学教育是人生的基础阶段, 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也是美感教育, 是一种美与感动相结合的教育, 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人生、体味人生。本文从音乐教学的发展历史开始介绍, 介绍审美功能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音乐鉴赏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10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时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音乐鉴赏为欣赏者提供了较好的审美实践活动, 是欣赏者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 还能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格调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 哲理的美, 并促使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 扬善弃恶、褒美贬丑, 从而提高发展审美能力。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 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因而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属于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慢慢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他们才会从音乐欣赏中慢慢体会音乐中的美。有时候学生对“音乐鉴赏”开始播放几段音乐后的反应都很一致, 都感到“很好听”。至于为什么好听, 好听在什么地方, 谁也说不上来。可见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只是停留在“不完美的音响感知”这一心理状态上, 只是生理感官上一种肤浅的满足———好听。却未能从音乐的语言上完整地感受音乐, 更不用说从作品内容、形式、哲理上体验作品所赋予的情感内容, 思想境界理性的思考。

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呢?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 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 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了解, 当代高中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 这是因为它们的通俗易懂, 很容易就被接受, 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 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 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 我们在上课时, 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 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 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 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鉴赏融听觉和情感体验为一体, 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一开始就应抓住他们对音乐“不完美的音响感知”这一心理状态,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表现要素, 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与音乐作品本身所赋予的情感内容产生共鸣。

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泛, 学生不可能一一掌握, 这就要求有选择性地欣赏一部分学生熟悉的作品, 学习和掌握里边的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 具体的表现为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方面的知识, 并且在音乐欣赏中感受它们的美。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音乐的表现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几首不同的曲子来说明问题。如在速度方面, 我可以选择电影《大腕》中哀乐的慢版与快版演奏, 让学生感受同一段音乐速度的不同产生的不同听觉和心理感受。在力度方面, 可以选择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在一部作品中让学生感受音乐力度的不同产生的不同感受, 在情绪方面, 我选择世界著名的音乐剧《猫》, 通过主人公魅力猫和迷人猫演唱的同一个片段《回忆》, 由于她们在演唱这个片段时发自内心的不同情绪的阐释, 让学生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对音乐的影响。在音色方面, 我选择电影《神话》中的主题歌《美丽的神话》, 通过古筝和二胡两种不同的乐器对同一音乐主题旋律的演绎, 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然而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是依靠它内部的逻辑及旋律的上行下行, 音程的级进跳跃, 大跳小跳及横向进行来实现的, 而不同的进步、不同的关系又有不同的表现意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乐曲, 从旋律要素的不同侧面让学生领会该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比如, 在让学生理解旋律的上行, 尤其是较长时间, 音域较宽的音程表现宽阔激昂、高涨兴奋的情绪时, 给学生分析、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 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旋律上行, 跳进手法的运用与作品本身赋予的情感内容产生共鸣, 从而加深其表现要素在具体作品中表现意义的认识。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往往会融进许多音乐表现要素, 因此在教学中有时可以通过一首曲子来说明几个不同问题。如作品《祖国颂》这首作品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 就是运用众多的节拍交替、丰富的节奏、调式对比及和声织体的进行来抒发对伟大祖国的情感。因此,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 可以让学生理解节奏、调式、和声、织体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 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由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处在“不完善的感知”状态, 在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各表现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时, 其音乐欣赏作品范例的题材不宜过大, 一般以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歌曲和有标题的小型器乐体裁为好。如当让学生体会调性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时, 其音乐欣赏作品的范例的题材不宜过大, 可通过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朝景》, 让学生在调性变化中, 运用联想的类比法体会大自然中晨曦初现时的美丽景色。

另外, 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在于如何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体裁中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美的能力。世界上的音乐作品, 浩如烟海, 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 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结构、不同个性的作品, 总是用它那特殊的形式伴随着人类生活, 体现着人类的美与丑, 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就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 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 愤怒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和罪恶, 表达寄托世代劳动人民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和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假如我们不从全曲的结构形式上加以分析, 学生就无法从音乐所引示的“相爱抗婚, 化蝶”为主要构思布局上理解音乐的内容。

音乐是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 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的。因此,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在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过程中, 不仅培养和提高了他们对音乐整体的感受能力, 与音乐作品所赋予的情感产生共鸣, 而且在欣赏教学中渐渐的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审美观, 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性情得到陶冶, 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使他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摘要:音乐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和娱乐的功能, 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高中音乐鉴赏课扩大了高中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 培养其音乐的审美能力, 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上一篇:安全运营监测下一篇:新闻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