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

2024-05-19

VP(精选十篇)

VP 篇1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句子:① (他) 去看京剧了。② (他) 看京剧去了。③ (他) 去上课了。④ (他) 上课去了。

例句①③用的是“去+VP”格式 (VP代表动词性词语, 下同) 。②④句用的是“VP+去”格式, 二者的意思似乎差不多, 当留学生问这两种格式的区别时, 有些对外汉语教师就是这么跟学生说, “去上课”、“去看电影”跟“上课去”、“看电影去”的意思是一样的, 只是色彩不完全一样。这样就会给留学生一个错觉, 以为“去+VP”和“VP+去”这两种说法可以随便倒着说。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病句:

(1) “小王, 你下课后干嘛去了?”“﹡我打了一会儿篮球去。” (正确的说法是“我去打了一会儿篮球。”)

(2) 你把墙上的钉子拔掉去! (正确的说法是“你去把墙上的钉子拔掉!”)

(3) “大卫呢?”“﹡大卫去上图书馆了。” (正确的说法是“大卫上图书馆去了。”)

(4) “﹡田中, 走, 去上课!” (正确的说法是“田中, 走, 上课去!”)

可见, “去+VP”和“VP+去”并不可以随便倒着用, 否则就会出现上面的病句, 那么, 什么情况下用“VP+去”?什么情况下用“去+VP”呢?我们将进行具体分析。

二、“去+VP”格式与“VP+去”格式分析

首先看“去+VP”格式, 我们先看例句:

第一组:大卫去买了一瓶花;我去打了两个小时排球;你去把墙上的钉子拔掉;他去上课了…。

第二组:举手表决;骑车进城;倒杯茶喝;进门脱鞋…。

第二组是典型的连谓词组, 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组和第二组有共同之处, 那就是前后两个动作往往是有时间先后的, 一般各构成成分之间不能换位。可见, “去+VP”是汉语特有的连谓句。“去上课”和其他的不一样, 可以说“去上课”, 也可以说是“上课去”, 这个问题我们放到最后讨论。 再来看“VP+去”:

第一组:大卫上图书馆去了;玛莎进教室去了;小王回家乡去了…。

第二组:他看电影去了;我同屋上课去了;姐姐买花去了…。

第一组的“VP”实际上是趋向动词 (上、进、回等) , “去”属于单纯趋向动词, 它可以放在其他八个单纯趋向动词后面组合成“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等复合趋向动词。当复合趋向动词后面跟的是一个表示地点的名词时, 地点名词要放在复合趋向动词的中间, 如应该说“进教室去了。”“上图书馆去了”, 而不应该是“进去教室了。”“去上图书馆了。”

第二组的“去”用在另外一个动词 (看、上、卖等) 的后面做补语, 表示动作的趋向。这里作动词补语成分的“去”的动词语义都有不同程度的虚化。从与普通动词区别分类的角度来看, 趋向动词的动词典型特征正逐渐表现得不完全。在与典型动词相结合的结构中, 它们往往退居次要地位, 而只对谓语中心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不过有的语义已经虚化。如:“我同屋上课去了”, 表示“上课”这一动作的趋向。

和第一组不同的是, 第二组句子中的“去”既可以在动词前, 也可以在动词后, 如, 我们可以说“她看电影去了”、“姐姐买花去了”、“我同屋上课去了”, 也可以说“他去看电影了。”、“姐姐去买卖花了。”、“我同屋去上课了。”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上课去”“去上课”、“看电影去了”和“去看电影了”“买花去了”“去买花了”这类既可以用“VP+去”格式, 也可以用“去+VP”格式的句子。前面已经说过“去+VP”体现的是动作的先后顺序, 是一种连谓结构。马庆株 (1997年) 认为“VP+去”则涉及动词的主观范畴。这都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有关, 由此可以解释趋向动词“来/去”和含“来/去”的复合趋向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凡是动作造成不可见结果的动词, 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是否可以看到或者感觉到决定了对“来”、“去”的选择, 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来”、“去”分别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 是表示主观范畴的形式手段。“来”表示向说话人的方向移动, “去”表示向离说话人远的方向移动。如:“玛丽呢?”“她上课去了。”就表示说话人不在上课的地方, 玛丽朝离说话者远的地方走了。上述例句都可以用此加以解释。

笔者认为, 这还与问话人的问话方式有点关系, 说话人在回答的时候不免要受到问话人语言形式的影响。试比较下面两种询问方式: (1) “大卫, 你昨天干什么去了?”一般回答“看电影去了。” (2) “大卫, 周末你去干什么?”一般回答“可能去看电影吧。”语言交际原则要求我们遵循礼貌的原则, 礼貌原则中有一条“一致原则”, 就是要求在话语中尽量缩小与对方的差异, 尽量夸大与对方的一致。这样符合问话者的心理要求, 使得他可以很容易理解答话, 不用费力去分析。

三、教学启示

一是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拘泥于课本, 每节课中教师要把学过的生词用不同的对话或不同的情节穿起来, 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如“你去干什么了?”“你去看什么了?”等根据这些问话及相应语境下的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用刚学过的连动句“去+VP”来回答, 使语法教学与交际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语言交际。二是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语法的过程中应使用学生学过的词汇去讲新知识, 避免用生词讲生词, 可以用学过的一个近义词、一个动作、一句话等让学生去理解, 不求每一次都把每个语法讲透, 应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知和应用, 在应用中总结和归纳。三是学习语法要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 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一个语法内容要多次循环, 每循环一次就增加一次难度。比如, 教“VP+去”格式时, 不要同时涉及“去+VP”格式, 而应该在学生深入了解一种格式的基础上, 再讲解另一种格式, 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混淆。

四、结语

总之, 汉语语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习焉不察, 所以会觉得两种说法好像都可以, 好像没有什么差别, 可是外国留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汉语, 他们提出问题肯定是觉得难以理解, 这个时候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认真思考, 给予答复, 而不应该以一句:“差不多”“这是一种习惯”来交差, 这样会让留学生陷入更大的误区, 产生一些偏误。

摘要: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主要靠语序和虚词等语法手段表达语法意义。同一个句子, 改变了词语顺序, 其结构语义等都可能发生变化, 外国人学习汉语, 最难掌握的往往是这一语法形式。本文就以“VP+去”和“去+VP”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便在教学中解决好这一难题。

关键词:“VP+去”格式,“去+VP”格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范继淹.动词和趋向性后置成分的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 1963, 2

[2].刘月华.汉语语法论集[M].北京:现代出版社, 1989

[3].陆俭明.“V来了”试析[J].中国语文, 1989, 3

[4].马庆株.“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J].中国语文, 1997, 3期 (总第64期)

[5].陆检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现代汉语有+VP结构特征简析 篇2

现代汉语有+VP结构特征简析

从语言事实人手,把“有+VP”分为两类:一类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有+VP1”),一类不能受其修饰(“有+VE2”).主体部分对这两类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解释造成两类结构与程度副词结合状况差异的原因.

作 者:贾娟 JIA Juan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刊 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0(1) 分类号:H030 H043 关键词:“有+VP”结构   三个平面   语义特征分析  

VP 篇3

关键词:X+于+VP 构成成分 语义指向

一、引言

“于”最早产生于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气出受阻而仍然越过,本义是“超过”。随着语言的发展,“于”在古代汉语中已经是一个很活跃的介词了,可以介绍多种对象,如处所、时间等。到了现代汉语中,“于”发展出了更多的介引功能。有关“于”及其相关结构的研究,目前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如:龚娜(2006)《“X于”结构的多角度考察——兼论“V+P+N”结构》,范宁(2012)《汉语“V双+于+NP”格式及其变异考察》等。这些文章大多集中在对“X+于+NP”的研究上,对“X+于+VP”关注甚少。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于”后的谓词性成分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对“VP”的构成成分及其语义指向进行考察。

二、“VP”的构成分析

(一)“VP”为单个动词

(1)他赚了一笔钱,结婚,在家安于写作。

(2)学术期刊应严格实行匿名审稿制度,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公平性,鼓励不畏权威,敢于创新。

例(1)和例(2)中“X+于”结构后的“VP”都是一个单独的动词,如“摆布”“创新”。

(二)“VP”为动词性短语

1.“VP”为动宾短语

(3)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津津乐道于引进了多少“三来一补”项目,而是把重点、精力投放于扶持发展自营工业。

在北京大学语料库(CCL)检索到的语料中,这一类“VP”也是最多的。

2.VP为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可分为名词性联合短语和谓词性联合短语,这里指的是动词性联合短语。例如:

(4)袁盎敢于直言进谏,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怨恨,最后被赐死。

3.“VP”为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VP”主要是由有陈述关系的两部分组成。例如:

(5)如果你用心审视宋庆龄的每一组照片,你会惊叹于她的优雅无处不在。

4.“VP”为连谓短语

连谓短语是指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的多项谓词性成分连用的结构关系[1]。例如:

(6)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特别是灵魂观念产生以后,人类不再满足于用“神秘的存在”来解释自然。

5.“VP”为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定中结构,另一种是状中结构,前者属于名词性短语,后者则是谓词性短语。例如:

(7)此次运动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着眼于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成就,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掌握科学的方法的课程设计。

6.“VP”为其他短语

“VP”用作格式“X+于+VP”的宾语,除了上述5种短语类型外,还有其他的类型。例如:

(8)改革反对一般地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反对去掌握那些繁琐的事实材料,而是倾向于使学生掌握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科学原理。

(9)他们都感叹于醒悟得太迟、动作得太慢,有了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

例(8)中的“VP”是一个兼语结构,带有使令性,例(9)中的“VP”则是一个中补短语。

(三)“VP”为带主语的小句

(10)我经常奇怪于大人们为什么总是急急忙忙去工作,这事看起来真是无趣,而且他们看上去也不快活,但好像总有些东西使他们不断地急着去工作。

(11)载博属虎,时年35岁。他显得很精干,也很有活力。我诧异于他比电视剧中“大卫”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

关于“小句”的概念,最早是由刘复在《中国文法通论》中提出的,但是在刘先生的语法体系中,“小句”仅仅只是一个名称并无句法地位。随后,很多语言学者对此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如邢福义(1997)提出了“小句中枢说”,并把“小句”定义为“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2]。近年来各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小句是一个动态的语言单位,它不同于静态的主谓短语。储泽祥、王文格(2009)提出了“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是语调”,而“判断一个结构是否有语调,可以在该结构的后面添加表示疑问、祈使和感叹的语气词来进行检验”[3]。以上文(11)为例进行判别:

(11)a.我诧异于他比电视剧中“大卫”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啊!

(11)b.他比电视剧中“大卫”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啊,我诧异。

在结构后面添加语气词“啊”,句子仍是通顺的。“啊”黏附于宾语结构之上,因此是小句,而不是主谓短语。

三、“VP”的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刘宁生(1984)《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一文中,随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使用。而对“语义指向”的定义,各家持有不同的见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支配或说明”说,如胡裕树(1994)认为语义指向是“词语在句子里在语义平面上的支配和说明的方向”[4];二是“匹配可能性”说,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卢英顺(1995),认为语义指向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相匹配的可能性”[5];三是“语义联系”说,认同这一看法的学者最多,如陆俭明(1997)认为语义指向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6]。我们采用第三种说法,并以税昌锡(2004)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出的八组语义指向结构模式,即“前指与后指、顺指与逆指、邻指与隔指、专指与兼指、单指与多指、强指与弱指、显指与潜指、内指与外指”[7]为基础,将“VP”的语义指向分为如下几种:

(一)“VP”语义的前指与后指

语义前指是在一个句子(或语义结构)中,指向成分指向其前面的成分;而语义后指则是指向成分指向其后的成分。例如:

(12)你们躺在现代文明的温床中安于享乐,对即将到来的决定人类命运的终极决战完全没有精神上的准备。

(13)只有勇于吃小亏的企业,才有以后的大便宜可占。

例(12)中的“VP”都指向前面的主语,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构成了“施事—动作”的语义模式,可见在格式“X+于+VP”中,谓词性宾语和句子主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例(13)中“吃小亏”的语义则指向其后面的施事“企业”,这是“VP”的语义后指。

(二)“VP”语义的邻指与隔指

所谓邻指是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直接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中间不插入与该语义结构体无关的成分;隔指是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之间插入了别的成分。如:

(14)您一定要相信,独树一帜永远胜于随波逐流。

(15)台湾人有钱,他乐于投资,我乐于重新开创一片新天地。

例(14)中的“VP”成分指向紧邻它的谓语“胜于”,而例(15)的“VP”则是指向其面前的主语“我”,中间插入了一个谓语成分,因此这是语义隔指。

(三)“VP”语义的内指与外指

一般而言,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中的,是这个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也称为“内指”。然而,客观世界的丰富多样和语言表达的多维性导致了语义指向有时并不明确,需要通过上下文语句之间的语义和表述来确定某一成分的确切所指。换言之,外指的语义指向是隐含在上下文或语境之中的。例如:

(16)冯特还认为实验的方法只适宜于研究基本心理过程,如感觉、联想之类的。

(17)对外面的人,也是开诚相待,乐于援助。(就说那浑河街上,谁不说小芳为人厚道?还送他一个“浑河街上第一好人”的雅号。)

例(16)的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都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因此是语义内指。例(17)中“VP”的语义在单句里是没有明确所指的,需要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援助”的语义指向。而这里的“VP”可以根据下文确定它的语义指向是“小芳”。

四、结语

本文对格式“X+于+VP”中的“VP”做了考察,分析了它的构成成分和语义指向情况。当“VP”作谓词性宾语时,可由单个动词、动词性短语和小句构成。其中,动词性短语又可分为动宾短语、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偏正短语、连谓短语等几类。当“VP”是小句时,不同于主谓短语,通过在小句后面添加语气词证明了在“X+于”结构后面带有主语的“VP”是小句。“VP”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与后指”“邻指与隔指”“内指与外指”。相比于格式“X+于+NP”,“VP”被关注得较少。通过研究,大致可以发现介词“于”后出现谓词性宾语“VP”在语义上、语用上以及对“于”的隐现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值得再做深入探讨。

注释:

本文所有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学语料库(www.ccl.pku.edu.cn)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储泽祥,王文格.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8).

[4]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4,(57).

[5]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5,(27).

[6]陆俭明.配价语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

1997,(3).

[7]税昌锡.语义指向结构模式的多维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4,(3).

VP 篇4

一、句法层面的比较

(一) 当主语为受事成分时, 两类句式对动词形式的要求

例:A.书在桌上放;画在墙上贴;鱼在鱼缸里养;小猫在院子里关;

B.书在桌上放着;画在墙上贴好了;鱼在鱼缸里养了三天;小猫在院子里关了很久;

C.书放在桌上;画贴在墙上;鱼养在鱼缸里;小猫关在院子里;

D.鱼在水里游;他在楼上住;他在床上躺;他在桥上站;

先看A、C两例, A类句子都不合格, 相同的说法却在C都中成立。再看A、B两例, 当B例中动词后面加上时态助词“着”和相应补语成分后, A类中的说法才成立。可见当主语为受事成分, 并且动词为光杆形式, 即句末无附加成分时, 只能使用“Vp+在+处所词”格式。只有我们在动词后加上附加成分诸如“着、了”和补语成分时, 才可以使用“在+处所词+Vp”格式。再比较A和D类, A类主语为受事成分, D类主语均为施事, 但D类中前面两个说法成立而后面两个不成立。因此我们只能说当主语为施事成分, 使用“在+处所词+Vp”时, 可以允许动词是光杆形式, 其后无附加成分。也就是说, 当主语为施事的情况下, 两类格式对句末附加成分的要求不是绝对的。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当主语为受事成分, 使用“在+处所词+Vp”格式时, 动词一定不能是光杆形式, 其后必须有附加成分, 如动态助词和补语。“Vp+在+处所词”格式则无此项要求。

(二) 能否出现在“把字句”当中

例:A.把字写在黑板上;把书放在书架上;把饭倒在篓子里;

B.把字在黑板上写;把书在书架上放;把饭在篓子里倒;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发现, “把字句”当中“在+处所词+Vp”都是不成立的。张旺熹 (1991) 认为:“把字结构表达了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结果。”我们认为汉语中“把字句”这种结构意义的表达除了依靠把字句本身的构式意义, 还要依靠句法成分间的语序。“把字在黑板上写”这句话中“字”出现于“黑板上”之前, 可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应该是先在“黑板上”写, 这一动作先出现, 然后才有“字”的这一结果的出现。所以这句话不合格是因为不符合汉语的逻辑语序。后两例也可以按成分先后顺序是否对应于客观事件发生顺序来评判。可见, 是“把字句”表示的结构意义要求我们使用“Vp+在+处所词”这类格式。

(三) 当动词后带附加成分时, “Vp+在+处所词”不成立

例:A.写清楚在纸上;趴累了在地上;看书在床上;删除在表格里;

B.在纸上写清楚;在地上趴累了;在床上看书;在表格里删除;

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 当动词后带有宾语和补语时, “Vp+在+处所词”不成立。这一点前人已经得出了结论, 但是没有具体说明不能后置的原因。我们认为述宾结构不允许出现在处所词之前是因为韵律的关系。至于述补结构, 则要考察两类句式的语义功能, “Vp+在+处所词”倾向于表达事件的结果, 有一个终点意义。在上文我们已经用把字句论证过, 而述补结构的语义也倾向于表示动作的终结, 这样述补结构碰上“Vp+在+处所词”格式就会造成表义的重复, 语言的使用遵循经济性原则, 语义重复则要适当删减或换用其他表达式。

二、语义层面的比较

语义层面的分析通常从语义特征、语义角色、语义功能这几个角度展开, 本文也将从这个层面对两种句式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动词、处所词语义特征的差别

A.吃饭在食堂;上课在教室;聊天在咖啡馆;唱戏在舞台;

B.骆驼骑在沙漠;球踢在足球场;车开在路上;

C.饭乘在碗里;汽车翻在沟里了;箭射在靶子上; (这三个例子来自《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A例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吃、上课、聊天、唱戏”都不具备“+位移性”特征, 所以“-位移性”动词不可以在“Vp+在+处所词”中出现。B中动词“骑、踢、开”虽然都具有“+位移性”特征, 但出现在“Vp+在+处所词”中时, 说法均不成立。原因是处所词并不是位移动作发生的终点, 处所词具有“-动作终点性”。C类说法成立, 原因是动词具有“+位移性”, 并且对应的处所词具有“+动作终点性”。关于“+位移性”张旺熹 (2001) 谈到把字句句式语义时提到“把字句是用来凸显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空间位移的典型句法形式”, 而我们上文也提到在把字句中能出现的只有“Vp+在+处所词”格式。

(二) 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子成分在语义上的支配限制关系。“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语义指向的差别主要是处所词的语义指向问题, 涉及处所词的语义兼指、语义多指、语义单指问题。

1. 语义兼指:句中某一成分同时指向两个句子成分, 但不会引起句子歧义。

例:A.我在院子里浇花;他在草原上骑马;

B.我把字写在黑板上;他把书放在桌上;

A中处所词同时指向句中施事和受事成分“我”和“花”, “他”和“马”。语义结构可以分析为:我在院子+我浇花+花在院子里”。B中处所词单独指向受事成分“字”和“书”, 语义结构分析为:我写字+字在黑板上。我们认为处所词的语义兼指现象仅在“在+处所词+Vp”格式中出现。因为B中把字句并不强调施事, 而是强调动作对象到达的处所。如果把B类转换为“被字句”, 甚至还可以把施事成分省略掉, 如“字被 () 写在黑板上”。

2. 语义多指:一个成分可以指向多个句法成分, 句子成分的语义关系不明确, 引发句子歧义。

例子:A.我在楼上看到他;

B.我看到他在楼上;

通过两例比较, A类处所词语义多指, 句子存在歧义。句子“我在楼上看到他”中处所词有三种指向情况: (1) 同时指向“我”和“他”, 即两人都在楼上; (2) 单指“我”, 即我在楼上而他在楼下; (3) 单指“他”, 即他在楼上而我在楼下;B类并不存在语义多指情况, 处所词仅仅指向受事成分“他”, 句义很明确。

(三) 语义表达功能

A.雪花落在肩膀上/雪花在肩膀上落;石头掉进河里/石头在河里掉;羽毛飘在身上/羽毛在身上飘;箭射在靶子上/箭在靶子上射;

B.在房间里摆花瓶/花瓶摆在房间里;在花园里种花/花种在花园里;在架子上放书/书放在架子上;

A例中动词都具有“+位移性”特征, 但在“在+处所词+Vp”中处所词都不是动作位移后到达的终点位置, 句子不成立。而在“Vp+在+处所词”中处所词都是动作位移后所到达的终点位置, 句子成立。是否可以认为“+位移性”特征的动词只能在“Vp+在+处所词”中出现?B例中的动词也有“+位移”特征, 但两种句式都成立, 即便如此还是存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在+处所词+Vp”强调动作的发生, 而“Vp+在+处所词”强调动作产生的结果, 物体在外力下产生的位移, 以及位移后抵达的处所。

三、语用层面的比较

(一) 句子的语用焦点

按照句子的信息结构, 旧信息一般放在句首, 新信息放在句末, 句末是语用焦点所在。“在+处所词+VP”中句末焦点部分是动词成分, 强调的是动作的发生, “Vp+在+处所词”中句末焦点部分是处所词, 因此强调的是动作发生后物体到达的处所。“把字句”被认为是显示句末焦点的句式, 上文我们谈到只有“Vp+在+处所词”可以出现在把字句中。将这一句式放入把字句, 则更能突出动作的结果, 物体的位移。

(二) 表达意外的结果

A.鱼在水里游/鱼游在水里;鸟在空中飞/鸟飞在空中;

B.头在墙上撞/头撞在墙上;猫在井里掉/猫掉在井里;

C.在泥巴上踩了一脚/一脚踩在泥巴上;在树上砍了一下/一下砍在树上;在他身上拍了一下/一下拍在他身上;

先看A例, 当表示一种常识性的、自然的、可预见的结果时, 一般是用“在+处所词+Vp”。再看B例, 当表达一种非自然的、不可事先预见的结果时, 一般用“Vp+在+处所词”。C例中两种句式语义差别更明显, “在+处所词+Vp”中动作都是自主的、有目的性和预见性的, 而在“Vp+在+处所词”中动作都是非自主的、无目的、出乎意料的。

(三) 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A.在院子里养猫;在黑板上写字;在架子上放书;

B.猫养在院子里;字写在黑板上;书放在架子上;

定指性就是“指说话人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 如果预料听话人能够将所指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起来, 能够把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分开来, 该名词性成分就是定指成分”。这里的定指其实是语用概念, 一定要放入语言使用环境中才能确定, 可以没有形式标记。从句法成分的位置上看, A格式中的动作对象出现在宾语位置, 而B格式中的动作对象出现在主语位置, 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 利用语境可知B中的猫、字、书是定指性成分, 不是泛指所有的同类物体, 与一般意义上的同类事物可以区分开来。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种句式的差异, 得出的结论是:句法上, 当主语为受事成分, 使用“在+处所词+Vp”格式时动词不能是光杆形式;“在+处所词+Vp”不能出现在把字句中;当动词后带附加成分, “Vp+在+处所词”一般不能使用。语义上, “Vp+在+处所词”中当动词具有“+位移性”时, 与之对应的处所词一定具备“+动作终点性”特征;当动词具有“+状态性”特征时, 两类句式可以互换, 只是在句法形式上和语义侧重上有差别;“在+处所词+Vp”语义指向复杂, 存在语义多指和兼指现象;语义功能上, “在+处所词+Vp”强调动作和状态的发生, “Vp+在+处所词”则强调动作位移或状态发生的处所。语用上, “Vp+在+处所词”语用焦点是处所;“Vp+在+处所词”可以表达意料之外的语用义;“Vp+在+处所词”中动作对象是定指的。

参考文献

[1]张旺熹.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 (3) .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张赤贞.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 (2) .

[4]陆剑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VP 篇5

Vic在Google最知名的事迹便是领导了Google+项目,但也由此导致对该项目以及对Vic本人的巨大争议。而Vic的离职也导致了外界对于Google+项目的大量猜测,不乏有报道称Google+项目已死。

对于这位争议人物和他的离职,包括他所领导的Google+项目,时至今日各位有何评价?

河南淇县话中的“很VP” 篇6

有关“程度副词+动词”问题,学界早有讨论,认为程度副词不能修饰动词的有赵元任(1979),认为程度副词可修饰少量心理动词的有张谊生(2000)、张亚军(2002),袁明军(2000)将“‘很类+V”中的“V”分为11类:1.[能愿]义动词;2.[言语]义动词;3.[态度]义动词,包括涉人动词、非涉人动词、既可涉人也可涉事的态度动词;4.[感受]义动词;5.[活动]义动词;6.[异同]义动词;7.[感知]义动词;8.[+/—花费]义动词;9.[需缺]义动词;10.[传播]义动词;11.其他动词,如“抽水、提神等”。从历时角度探讨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动词的有刁晏斌(2007)、任淑宁(2007)。刁晏斌认为“强调、折磨”等与程度副词的组合是一种新生的和正在发展的形式,并且列出了能进入“程度副词+一般动词”格式的动词所必须具备的3个语义条件:1.动词具有非动作性;2.动词具有性状义;3.动词具有程度义。任淑宁以“看”为例,把“很看”不加任何成分看作是语法规则泛化的一种体现,认为这样的用法目前还比较少见。总之,学者们对于“副词+动词”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不认可到逐步认可的过程,并且逐步形成一个共识:动词的意义越靠近状态或态度就越容易受程度副词修饰。对于典型的程度副词“很”修饰典型动词的用例前人涉及比较少,而笔者发现河南淇县话中大量典型动词都能受“很”修饰。如:很跑、很吃。文章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收录的词为样本通过内省的方法谈一下淇县方言中“很VP”问题。

二、“很VP”的构成

本文“VP”包括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这里主要从“短语、句子、复句中的分句”三个层面来讨论淇县话中“很VP”的构成。

(一)短语

以《现代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样本,排除淇县话不说或很少说的词,文章考察了1179个动词。

本文从动词能进入“很VP”而构成的短语可说度的强弱情况分为“很VP”“?很VP”和“*很VP”三个等级。

1.“很VP”

这类情况指“很VP”的独立性很强,有565个动词符合该条件。

(1)单音节动词:吵、打

(2)双音节动词:锻炼、观察

符合该条件的动词都有很强的动作性,在时间、力度方面的特点突出,前面加“很”表达的意思是该动词在时间或力度上量的增强。

2.“?很VP”

这类主要是“很”可以修饰“VP”,只是“很VP”单独出现的频率比第一类低些,“很VP”不太独立,需要语境的支撑。有388个动词可归入该类。

a.单音节动词:办、扶

b.双音节动词:帮忙、侍候

之所以说这类“很VP”格式不太独立,是因为常常有这些因素在起作用:

(1)使用频率不高,如:很订、很掉

(2)动词需要带宾语,如:很办事、很扶栏杆

(3)动词需要重叠或加补语,如:很调整调整、很争取争取

(4)动词前需要有状语或其他内容,如:很跟他谈、很叫他实践

(5)“很VP”后有语气词等足句成分,如:很干涉哩、很审哩

3.“*很VP”

这一类指的是动词不能受“很”修饰,或者对语境的依赖度极高。

(1)单音节动词:爱、对

(2)双音节动词:爱好、把握

(3)三音节动词只有一个:标志着

这类动词只能在现实语境中与其他成分一起出现,具体表义将在下文复句部分描述。

见,淇县话中接近一半的动词可以很自由地受“很”修饰,占该方言常用动词的47.9%,其中70.4%的单音节动词都可以较自然地进入“很VP”格式。

(二)句子

这里举祈使句、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四种句型分别说明。

1.祈使句

四种句型中,“很VP”在祈使句中的分布最常见,动词后带宾语与否也很自由。

(1)肯定式:很打!

(2)否定式:别很玩!

(3)肯定形式否定意义:很喝!(=别很喝!)

2.陈述句

“很VP”在陈述句中往往需要伴随句末语气词,在肯定式中表现尤为明显。

(1)肯定句:很读哩。

(2)否定句:没很吵他(啊)。

3.疑问句

淇县话的疑问句有“是非问、选择问和特指问”三种。

(1)是非问:很写字来(来着)?

(2)选择问:很洗还是轻轻儿哩洗?

(3)特指问:谁很哭哩?

4.感叹句

“很VP”在感叹句中与在肯定式陈述句中分布情况相似,只是感叹句中的动词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如:

很夸你哩!

(三)复句中分句

由于每个复句所包含单句形式的类型不外乎以上四种,这里不再一一举例,下文就一些特殊用法进行讨论。

淇县话中,“很VP”可以单独运用充当复句的功能。主要是用来表假设或纵然的意思,这一般要有语境来支撑。

1.表示假设,如:

很缠(纠缠义)他!(他就依了)

我们赋予以上例子合适的语境:当孩子想让爸爸陪他出去玩时,爸爸不答应,旁人就会出主意说“很缠他!”意思是让孩子一直在爸爸面前讨好纠缠,那样爸爸就会屈服。

2.表纵然义,如:

(纵使/任凭你/他)很哭!(我也不理会你,因为那又不是我的错!)

这类句子相当于紧缩的让步条件句,所涉及的动词的主体往往不是说这句话的人,这句话可以用于指对方也可以指第三方。当有人提到与“很VP”中“VP”相关内容或做着“VP”动作时,对方不感兴趣可以如此说。比如,当甲、乙双方吵架后甲哭时,乙说“很哭!”意思是“纵使你一直哭或哭得厉害我也不理睬你,那又不是我的错。”

三、“很VP”的特点

普通话中,表程度高的“很”类副词在运用中可以互换而意义几乎不变,如“很漂亮”“非常漂亮”“十分漂亮”意思几乎一样,“很想”“非常想”“十分想”意思几乎一样。不同于普通话中的“很”,淇县话“很+V”式中“很”不能用其他“很”类程度副词来替换。如“很跑”不能说“十分跑”“非常跑”,若想换种表达方法可以说“跑快点”等。

能替换“很VP”中“很”的是与动词有关的具体的补语或状语,具体替换内容不止一种,说“很VP”时,可以表达其中一种或同时表示几种含义。如:

很跑

①两臂用力甩开,脚尖点地,上身前倾,很跑。

②后面人快追上了,加快速度,很跑。

③马上就到终点了,坚持下去,很跑。

④很跑,跑到天边也得把你追回来。

动词在哪方面具有量的特征,“很”就有表达动词在该方面量的增加的功能。其中动词最为凸显的量也就是“很VP”表达增量最凸显的方面所在。如:①表达“跑”在力度、动作幅度上的增量;②表达“跑”在速度上的增量;③表达“跑”在时间上的增量;④表达“跑”在路程上的增量。

从动词方面来讲,动词越典型越容易进入“很VP”。

“很VP”可以表达众多的量的含义也说明该格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其主观性还可以从句子语气的分布显示出来。上文提到“很vp”用在肯定式陈述句中表客观陈述往往需要加语气词(哩)才能足句。否定式陈述句对语气词的依赖度就不那么高,而祈使句中多数不用加语气词就能独立成句。这里所说的语气对应的正是“很VP”的主观性。主观性低的句子必须附加语气标记与“很VP”的主观性相和谐。

综上,“很VP”的语义特征可表示为:

很VP:[+VP的增量 +主观]

越是典型的动词越容易进入该格式。同样,一些不太典型的动词用在该格式中也就具有了格式义,如:“很出汗”。“出汗”作为动词并不太典型,一旦受了“很”的修饰,便也得到了与典型动词进入该格式一致的解释。

四、有关“很”和“VP”的补充说明

(一)“很”

1.淇县话中的“很”与形容词

普通话中“很”可作状语修饰形容词用在肯定或否定式词组中。如:

(1)肯定:很美、很生动

(2)否定:否定1:很不好、很不对(一点也不……)

否定2:不很对、不很好(不太……)

也可作补语用在形容词后表程度高,如“高得很”“红得很”。

方言中“很”与形容词共现有两种情况:

(1)在否定式偏正结构中作状语,如“不很好”“不很红”。

但这里“很”的重点不是客观描述形容词所修饰物体的属性,而是说话人对形容词所修饰的物体性质程度有个预设的标准(这个标准与客观标准不一定相同),表达现实与预设标准不符的意思。“不很红”也可以说成“不是很红”,意思是某物没有达到说话者预想的那么红,话语中含有主观性。

(2)在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好哩很”“高哩很”等,做补语时“很”在淇县话与普通话中无差别。

2.淇县话中的“很”与“可”

淇县话中用于修饰形容词表示程度高的副词通常是“可”。如“可好”“可热”等。

普通话的“很不好”对应于淇县话中的“可不好”①,方言中的“不很好”不能用“不可好”来替换。“很”与“可”各有分工:②

“很”与“可”互补分布,不能互换。另外,二者在使用中的等级是不一样的,“可”的使用领域大于“很”的使用领域,“可”可以放在否定副词前,而“很”只能后置于“不”,如“可不好”“不很好”;二者共现时,“可”位于“很”前,如“打哩可很”等。

(二)“VP”

这里动词主要是指动作动词而不是心理动词或性状动词,若形式上出现了“很”修饰的内容超出了典型动词,那是另有原因。可能的原因有:

1.动、形兼类

形式上看是修饰形容词,实则该词是动、形兼类,“很”修饰的是其动词义。如“很热”在淇县话中指长时间给食物加热,“很”所修饰的“热”是指“使之热的行为”的动词义。

2.动词多义

(1)同是及物用法,“很”修饰的是该动词典型性强的义项。如“很想”中“想”可以是“思考、回忆、推测”的意思,“很想”义为“好好思考思考”“认真回忆回忆”“努力推测一下”。而非“十分思念”的意思。

(2)同一个词性既有及物用法又有不及物用法,“很”修饰的是及物动词。如:“很摇晃”指“某人用力摇动或晃动某物”而非“物体保持摇晃这个状态很厉害”。

3.义素对立

动词同时包含动作、状态两个相互对立的义素,加在“很”后的动词专门表示含有“动作”义素的情况。如:“很摆”“很挂”表示“摆”“挂”等动作的力度或延续。

4.主观可控

动词为非自主动词,但说话者主观上认为该动作可操控。如:“很死”。

五、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淇县话中“很VP”的构成、“很VP”的特点、“很”与“VP”在该方言的定位。得出“很VP”具有主观性的结论。“很VP”格式的存在说明了典型动词、与典型动词相关的名词可以共用一个程度副词“很”来展现;③动词在人们心中也同形容词一样是有度可量的。至于该方言“很VP”中“很”的由来、其强大的生命力的原因以及对考察普通话中程度副词“很”功能扩大化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 释:

①该方言“可不好”在语篇中有主观性的用法,(表劝阻)“可”读轻声,这里不考虑。

②方言中“可”在动词前有“值得”义,此处不议。

③主要指“很”可以同时修饰动词和动词支配的宾语。

参考文献:

[1]刁晏斌.试论“程度副词+一般动词”形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2]杜晓萍.很“VP”结构研究述评[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任淑宁.再论“程度副词+动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3).

[5]袁明军.程度副词和动词的类[A].语言学论辑[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6]张亚军.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VP 篇7

以前的研究报道包含杆状病毒GP64信号肽序列和水疱口膜炎病毒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 G蛋白膜锚定区域的表面展示系统能够使得外源蛋白在昆虫细胞中高效、大量表达[2]。该系统也成功用于展示非包膜病毒中某些蛋白。例如蓝舌病毒的VP2蛋白与水稻矮缩病毒P2蛋白利用这一系统在昆虫细胞进行表面展示并证明该蛋白具有膜融和活性[3,4]。本文中作者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昆虫细胞膜表面展示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将HAV VP4-VP2蛋白展示在昆虫细胞的表面, 从而为下一步研究VP4-VP2蛋白质的功能以及病毒检测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Ac MNPV) Bac-to-Bac系统购自Invitrogen公司;含VSV G基因的质粒和E.coli菌株DH5α为扬州大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保存;兔抗HAV VP4-VP2多克隆抗体由作者实验室制备;含HAV全基因组的质粒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馈赠;Sf9细胞培养于加10%胎牛血清的Grace培养基。

1.1.2 试剂

Ex Taq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T4DNA连接酶、p MD19-T vector购自Taka Ra公司;DNA分子标签、抗生素为上海生工公司产品;转染试剂cellfectin购自Invitrogen公司;Grace昆虫细胞培养基和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其它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1.1.3 仪器

凝胶成像系统 (美国Bio-Rad公司)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德国Zeiss公司) ;PCR扩增仪 (德国Biometra公司) ;台式高速离心机 (德国Eppendorf公司) 。

1.1.4 培养基

大肠杆菌的培养采用常规固体或液体LB培养基, 昆虫细胞培养基为Grace添加10%胎牛血清 (Gibco BRL) 。

1.2 方法

1.2.1 膜表面表达载体的构建

首先以Ac MNPV Bacmid为模板, gp-F/gp-R (表1) 为引物扩增杆状病毒Ac MNPV gp64信号肽编码序列, 克隆于穿梭质粒p Fast BacⅠ的多角体启动子下, 转化DH5a, 提取质粒, 酶切鉴定得到p Bac-sp。然后以作者实验室保存的含VSV G基因的质粒为模板, vsv-F/vsv-R (表1) 为引物扩增VSV G蛋白跨膜区与C端区域的基因片段 (VSV基因组的4 401~4613bp区域) , 扩增产物连接于p Bac-sp, 得到含有编码gp64信号肽序列与VSV G蛋白跨膜区的重组质粒p Bac-sp-VS-Vtm。最后以含HAV全基因组的质粒为模板, vp-F/vp-R (表1) 为引物扩增HAV VP4-VP2全长基因片段, 并将其连接到载体p Bac-sp-VSVtm的sp与VSVtm之间得到重组质粒p Bac-sp-VP0-VSVtm。另外以质粒p EGFP-N1 (Clontech) 为模板, egfp-F/egfp-R (表1) 为引物扩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 GFP) 的全长基因片段, 扩增产物也同样连接到载体p Bac-sp-VSVtm的sp与VSVtm之间得到重组质粒p Bac-sp-e GFP-VSVtm。

1.2.2 重组病毒的构建

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分别取3μL转化含有Ac MNPV Bacmid和helper质粒的DH10Bac感受态细胞, 筛选白色单菌落扩大培养后提取Bacmid DNA。PCR鉴定重组Bacmid DNA的正确性。取1μg鉴定正确的Bacmid DNA用转染试剂cellfectin转染昆虫细胞。27℃温育4h后除去转染混合物, 加入2m L含10%胎牛血清的Grace继续培养。

1.2.3 重组病毒的鉴定

细胞转染后4d左右出现明显的病毒感染的症状, 5~6 d收集上清转移至有贴壁细胞的50m L细胞培养瓶感染, 感染后3d取上清, 将其放入15m L的离心管中, 锡纸包裹, 4℃存放。取500μL上清, 提取病毒基因组。取1μL为模板PCR鉴定重组病毒。

1.2.4 免疫荧光分析

接种Sf9细胞在置有圆形盖玻片的24孔培养板中爬片, 细胞贴壁过夜后, 重组病毒以感染复数5 (MOI=5) 感染。感染48h后细胞用PBS洗3次, 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10min。PBS洗后加入抗VP4-VP2的多克隆抗体, PBS洗3次, 随后加入FITC标记的二抗, 37℃孵育1h。300nmol/L的DAPI染核, PBS洗后将盖玻片捞出, 含贴壁细胞的一面盖在滴加了5μL 50%甘油的载玻片上, 指甲油封片, 然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的分布。

2 结果与分析

2.1 膜表面表达载体的鉴定

重组杆状病毒膜表面表达系统的构建方法如前所述。图1显示了重组杆状病毒膜表面表达系统的结构图。在供体质粒的多角体启动子下依次插入GP64信号肽序列、egfp或VP4-VP2、VSV G蛋白膜锚定序列。然后将供体质粒以Tn7介导的转座方式插入Ac MNPV中来构建重组病毒。多角体启动子为强启动子, 可以启动目的蛋白在昆虫细胞中大量表达。目的蛋白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为前有GP64信号肽, 后有VSV膜锚定区域的融合蛋白。GP64信号肽可引导目的蛋白穿过细胞膜, 后面的VSV膜锚定区域可将融合蛋白锚定在细胞膜上, 从而使目的蛋白展示在膜表面。

为了检验本文所构建的膜表面表达系统是否能有效地将目的蛋白展示在昆虫细胞膜表面, 含GP64信号肽、VSV G蛋白膜锚定区和e GFP的重组病毒 (Ac-e GFP-VSV) 和只有e GFP的重组病毒 (Ac-e GFP) 分别感染Sf9细胞作为对比。用DAPI对细胞核染色,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在感染Ac-e GFP的细胞中绿色荧光分布于整个细胞, 而在感染Ace GFP-VSV的细胞中绿色荧光出现在膜上 (图2) 。这表明本文所构建的重组病毒膜表面展示系统是成功的, 能够将目的蛋白表达在昆虫细胞膜表面。

2.2 VP4-VP2蛋白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

HAV VP4-VP2蛋白的编码片段插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穿梭载体的GF64信号肽与VSV G蛋白膜锚定区之间, 随后转化含有Ac MNPV Bacmid和helper质粒的DH10Bac感受态细胞, 得到重组病毒Ac-VP0-VSV。接种Sf9细胞于24孔板内盖玻片上, 每种重组病毒以5个MOI感染细胞。感染后48小时加入一抗 (兔抗HAV VP4-VP2多克隆抗体) , 洗几次后加入FITC标记的二抗, 最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 绿色荧光出现在细胞膜上 (图3) , 这表明利用本文中构建膜表面表达系统所表达的HAV VP4-VP2融合蛋白可定位于细胞膜上。

将egfp或HAV VP4-VP2基因片段插入到杆状病毒膜蛋白GP64的信号肽序列 (GP64 sig) 和水疱性口膜炎病毒糖蛋白的跨膜区与C端区域 (VSVtm) 之间形成融合蛋白, 然后该蛋白在杆状病毒的多角体启动子 (Ppol H) 下在昆虫细胞中大量表达。Baculovirus transfer vectors was constructed in which the coding sequences of egfp, HAV VP4-VP2 were fused in-frame to the signal peptide of the baculovirus gp64 and the C-terminal part of VSV G

Sf9细胞分别感染重组病毒Ac-e GFP-VSV (A) 和Ac-e GFP (B) 。用DAPI对细胞核染色,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比例尺为10μm。Sf9 cells were infected with recombinant baculovirus Ac-e GFP-VSV (A) or Ac-e GFP (B) .The nuclei were stained with DAPI and then the cells were visualized on a Zeiss LSM510 confocal microscope.Bar, 10μm.

3 讨论

表面展示技术可用于设计生物大分子并分析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最早出现的噬菌体表面展示系统已经应用广泛, 后来发现的以杆状病毒膜蛋白GP64的表面展示系统开始应用[5]。昆虫杆状病毒作为一种真核表达系统, 其表达的蛋白进行了糖基化修饰, 因此对研究真核蛋白的功能更有利[6]。本研究利用构建的杆状病毒膜表面表达系统使本不在细胞膜表面的甲型肝炎病毒VP4-VP2蛋白及EGFP展示在昆虫细胞的膜表面, 这说明杆状病毒膜表面展示系统构建成功。该系统对于将外源蛋白展示在昆虫细胞膜表面是是个强有力的工具。

Sf9细胞用重组病毒Ac-VP0-VSV感染, 48h后加入一抗 (兔抗HAVVP4-VP2多克隆抗体) , 随后加入FITC标记的二抗, 最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比例尺为10μm。Sf9 cells were infected with baculovirus Ac-VP0-VSV.48 h after infection, the cells were labeled polyclonal anti-VP4-VP2 antibodies, followed by FITC-conjugated secondary antibodies, and were visualized on a Zeiss LSM510 confocal microscope.Bar, 10μm.

展示在昆虫细胞表面的HAV VP4-VP2蛋白对于研究其免疫原性以及作为一种ELISA抗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我们下一步将利用展示在细胞表面的VP4-VP2蛋白研究该蛋白质作为多肽疫苗免疫小鼠的可行性, 另外, 通过将细胞固定在酶标板上去分析利用该抗原检测甲肝患者血清中Ig M的可行性。

摘要:目的:利用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将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的衣壳蛋白VP4-VP2展示在昆虫细胞膜表面, 为甲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检测奠定基础。方法:将HAV VP4-VP2基因片段插入杆状病毒膜蛋白基因gp64信号肽序列和水疱口膜炎病毒G蛋白跨膜区基因片段之间得到重组质粒pBac-sp-VP0-VSVtm。利用Bac-to-Bac系统获得含有该融合基因的重组病毒Ac-VP0-VSV。重组病毒感染昆虫Sf9细胞, 免疫荧光分析目的蛋白在昆虫细胞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AV VP4-VP2蛋白可在Sf9细胞的膜表面大量表达。结论:昆虫细胞膜表面展示系统构建成功, 利用该系统HAV VP4-VP2蛋白可在昆虫细胞内表达并被展示到了细胞膜表面。

关键词:甲型肝炎病毒,VP4-VP2,杆状病毒,表面展示

参考文献

[1]Theamboonlers A, Abe K, Thongmee C, Poovorawan Y.Complete coding sequence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hepatitis A virus from a chimpanzee with fulminant hepatitis[J].Journal of Medical Primatology, 2012, 41 (1) :11–17.

[2]Zhao SL, Dai XJ, Liang JS, et al.Surface display of rice stripe virus NSvc2 and analysis of its membrane fusion activity[J].Virologica Sinica, 2012, 27 (2) :100-108.

[3]Fordan M, Wirblich C, Roy P.A capsid protein of nonenveloped bluetongue virus exhibits membrane fusion activit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101 (7) :2100-2105.

[4]Zhou F, Pu Y Y, Wei T Y, et al.The P2 capsid protein of the nonenveloped rice dwarf phytoreovirus induces membrane fusion in insect host cell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7, 104 (49) :19547-19552.

[5]Meng T, Kolpe AB, Kiener TK, et al.Display of VP1 on the surface of baculovirus and its immunogenicity against heterologous human enterovirus71 strains in mice[J].PLoS One, 2011, 6 (7) :e21757.

“Vp+去”的歧义现象分析 篇8

一、“去”的虚化历程

“去”的基本字义有:1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去(离开义) 2去除、去掉3用在动词后面表趋向等意义。上古的去可以分为两个,“去1”的含义是离开,在句中是自动词。 “去2”的含义是“去除”,这里是他动词。关于自动词“去1”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他动词“去2”主要是作结果补语,它前面的动词主要是带有 “使失去”义动词。“vp+ 去”当中的“去”最开始多是“离开”义,“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上”是趋向动词,此时“去”带有方向趋向义。起初,这只适用于vp表趋向动词时。后来,“去”所结合的之前动词的类型扩大,已不再限于表“方向方位”的状态性动词,“只恐夜深花睡去”。随着“去”的词义不断抽象化, 最终成为辅助性的语助词。

二、“vp+去”内部语义特征

“vp+ 去”语义结构复杂,至少有六种情况[2]:㈠ 受动成分在v后,寄钱去;或在v前,钱给他寄过去。“去”表示受动者位移的趋向,读轻声。㈡ “vp”和“去”指向同一施动者,“vp”表方式,“去”读本音。㈢ vp表示事物位移终点,可以指v的施动者位移终点,回娘家去;也可以指v的受动者位移的终点,又把那本书塞到抽屉里去了,“去” 读轻声。㈣ “vp”指明位移者位移的时间,强调改位移发生在另一行为完成后,吃完饭去,“去”读本音。㈤ vp为动宾结构,其宾语是v的受动者,是“去”的施动者。叫他去, “去”念本音。㈥ “vp”和“去”说同一施动者“,vp”表目的。 择菜去,“去”读本音。这六种情况中,2、4、5三种条件下的“去”不能省略,省略后vp由修饰限定语变为句子的中心动词,表义发生变化。其它三种情况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表达。

通过以上对“vp+ 去”语义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两者的语义关系来把握它的意义类型。第一种表方式状态,v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并且“v”与“去”的位移方向相同,即“方式状态义”的语义特征为[+ 同向位移,+ 伴随,+ 方式/ 状态] 且vp具有[+ 均质] 的特点。第二种表目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 同向位移,- 伴随,- 方式/ 状态] 且vp具有[+ 异质] 的特点。第三种是歧义类的,开车去。它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 同向位移,+/- 伴随,+/- 方式/ 状态] 且vp具有[+/- 均质] 的特点。

三、“vp+去”和“去+vp”的比较

表方式状态类的“vp+ 去”,“vp”表修饰限定;表目的类的“vp+ 去”,“vp”表“去”的目的,这里的“去”为动态助词。在前面讲到了“vp+ 去”中“去”的虚化历程。这里, 简要说一下“去+vp”中“去”的虚化历程。去1(离开义) +vp,“汉军败还,保雍丘,去击反着王武等”。这里的“去” 是有目的的去。这就导致去的趋向意义的产生,成为“往义” 产生的重要条件。到西汉时,“去2(往义)+vp”的格式产生。 “随温去与债主戏”,去的终点是债主。“去+vp”内部分为表位移和不表位移两种。表位移时与表目的的“vp+ 去”有可比性。不表位移时,它的动词既可以是抽象动词,也可以是动作动词。第一种情况下,“去”既不表处所意义,也不表趋向意义,“去判断”。第二种情况下,“去”也没有实在意义,“去批评”。一般来讲,强调施动者从事某事时,用“去+vp”,强调施动者的位移时,用“vp+ 去”。

四、“vp+去”产生的原因

表方式状态类的“vp+ 去”中的“去”是实义动词,“vp” 与“去”构成连动关系,中心落在“去”上。表目的类的“vp+ 去” 是在语言应用中,由于说话人想要在最短时间内把最重要的信息传达给对方,或是急于知道自己最想知道的东西,就会把语序在语用中做出调整。”“vp+ 去”正是如此,这也解释了“vp+ 去”产生的原因。

五、结语

关于“vp+ 去”的歧义现象本文是从语义特征入手分析, 来解释它的三种意义类型。其次,通过两种格式的比较,“vp+ 去”和“去+vp”各有价值,缺一不可。

摘要:“vp+去”是现代汉语常用的一种结构,它最迟在西汉已产生,最初的“去”表“离开”。随着vp的变化及“vp”和“去”关系的改变,“去”最终虚化为语助词。它与“去+vp”的“去”的虚化道路截然不同。此外,它的构式体现三种不同的意义,即表示方式状态类的,表目的类的,还有二者兼表的。以上情况的出现,跟“vp”与“去”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只有弄清楚“vp+去”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准确地理解它。

关于“差一点(VP)”的研究 篇9

一、“差一点”的语法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 “差一点”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即动宾短语、述补短语和副词。为了便于区分, 把作为动宾短语的“差一点”写作“差一点1”, 述补短语的“差一点”写作“差一点2”, 副词的“差一点”写作“差一点3”。

(一) “差一点1”

在现代汉语中“差”可以作动词, 是“缺少、欠缺”的意思, [2]“一点”表示不确定的佷少量, [3]作宾语。因此, 在这里“差一点”是作为动宾短语来理解的。此时该短语可以表示为下面两种形式:其中“一点”既可作“差”的直接成分, 也可作“差”的间接成分。

1.“一点”作“差”的直接成分

“一点”直接作了宾语时, 作为动宾的“差一点”, 其中的“差”和“一点”结合得不是很紧密, 常常可以插入指示代词“那”“这”等。如:

(1) 我错了吗?大生意不差这一点嘛。

2.“一点”作“差”的间接成分

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差一点”也可能是“一点”先作了中心名词的定语, “一点﹢N”作了动词“差”的宾语。如:

(2) 收费, 那也收费, 而且都贵的出奇, 比如, 电动观光和景区内中巴, 只有一公里的路程, 却要收费10元;几百里的索道, 收费30元。景区内唯独缺少了一样东西——服务;唯独差了一点东西——管理。

这种情况, 虽然也有形式上的“差一点”, 但是“一点”不是作了“差”的直接成分, “差一点”是跨层结构。[5]

(二) “差一点2”

现代汉语中, “差”有形容词的用法, 表示“不好、不符合标准”等[2], 而“一点”表示程度轻的意义。[3]所以, 当形容词的“差”和表示程度意义的“一点”在一起出现时, “差一点”就成为述补短语。

作为述补短语的“差一点2”, “差”和“一点”也结合的不是很紧密, 它们之间也常常会插入“了”等。如:

(3) 其中一位学生, 专业达到90分的高分, 古代文学也得了近80分, 仅仅是英语差了一点就被挡在门外。我也咨询过一些文科生的学业, 都说一进校门, 70%的时间花在啃外语上。

(三) “差一点3”

“差一点3”也可以作为副词来使用, 相对于短语来说这种用法要多一些。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作状语, 修饰限制后面的动词结构。所以, 副词的用法和“差一点 (没) VP”的用法差不多是一样的。“差一点 (没) VP”中的“差一点”就是作为否定副词来使用的, 由于后面所跟动词的性质不同, 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如:

(4) 卓云说, 大太太你也说得太轻巧了, 差一点就把眼睛弄瞎了, 孩子细皮嫩肉的受得了吗?

(5) 小红, 真可惜呀!这次语文考试, 你差一点及格了。

例 (4) 所表示的内容是说话人不企望发生的, 所以意思是否定的, 即没把眼睛弄瞎。例 (5) 所说的及格是说话人企望发生的, 所以意思是否定的, 即没及格。

二、“差一点”的语义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使用过程中, 作为动宾短语的“差一点1”和作为述补短语的“差一点2”的用法比较少, 意思也比较单一。而副词“差一点3”的用法和特点比较多, “差一点”后面所跟动词的性质不同, 意思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将主要讨论作为副词的“差一点3﹢VP”的句式所表达的意义。

朱德熙先生的观点可以归纳为: (1) 企望肯定形式:A.差一点儿及格了 (没及格) ;否定形式:B.差一点儿没及格 (及格了) 。 (2) 不企望肯定形式:C.差一点死了 (没死) ;否定形式:D.差一点没死 (没死) 。 (3) 中性肯定形式:E、昨晚儿我差一点儿找你去 (没去) ;否定形式:F、昨晚儿我差一点儿没找你去 (没去) 。

下面我们把这些例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分析:

(1) a.小红, 真可惜呀!这次语文考试, 你差一点及格了。 (没及格)

b.这次考试差一点没及格, 正好60分。 (及格了)

c.这次考试差一点没及格, 我要把最后那道题答上就好了。 (没及格)

(2) a.罗叔叔差一点死了, 是王大夫把他救活的。 (没死)

b.我二大爷差一点没死, 最后还是让大夫救活了。 (没死)

c.我二大爷差一点没死, 他都跑出来可是又回去救人了。 (死了)

(3) a.昨晚我差一点找你去。 (没去)

b.昨晚我差一点没找你去, 刚想走家里来人了。 (没去)

c.昨晚我差一点没找你去, 原来是打算看戏去。 (去了)

上面三组例句中, (1) 组三个全都是朱先生所说的表示企望——及格的例子, 因此“差一点及格”和“差一点没及格”肯定、否定两种形式应该分别表示“没及格”和“及格了”否定、肯定两种意思。可实际上只有a、b两句符合此结论。c句中“差一点儿及格”的后面一句是“我要把最后那道题答上就好了”, 表明说话人希望实现的事情 (及格) 几乎实现而终未实现, 含有惋惜的意思。这样就与朱先生的结论不同。再看 (2) 组:这组三个都是朱先生所说的表示不企望——死的例子, 因此不论肯定还是否定形式, 意思都是否定的, 即“没死”。但事实是:a句侧重表达“结果没死”, b句也侧重表达“结果没死”, c句想要表达的是“死了”, “死”是不企望的, “没死”就应该是企望的了, 其后一句“他都跑出来可是又回去救人了”, 表明说话人希望实现的事情 (没死) 几乎实现而终未实现, 也含有惋惜的意思。这样也与朱先生的结论不同。最后来看 (3) 组:这组是朱先生所说的中性情况, 即无所谓企望不企望——去找你, 因此按朱先生的说法, 不论肯定还是否定形式, 其意义都是否定的, 即“没去找你”。但实际情况也并不如此。c句后面一句是“原来是打算看戏去”, 说明尽管现实结果是去了, 但从说话人的表达意图看, “差点儿没找你去”应该是“险些没去”的意思。可见这也与朱先生的结论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句子出现两解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否定结构上, 这些否定结构补上具体的语境就有所不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两解的情况呢?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差点儿+没+VP”的格式比较特殊, 有时“差一点”后的“没 (有) ”是否定副词, 如 (2) 组c句;有时“差一点”后的“没 (有) ”是羡余成分, [6]如 (2) 组b句, 二者在形式上是相同的, 并且在形式上是无法分辨的。但是两者在句法上的区别比较明显, 否定副词“没 (有) ”在句法结构中作状语, 对后面的“VP”进行否定, 而羡余成分“没 (有) ”在句法结构上已经完全失去了作用, 因此通常被称作羡余成分。羡余又叫冗余、多余, 它是语句中使用了超出语意表达成分的一种语用现象, 句子中“差一点”已经含有否定义, 但是为了加强否定义, 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在状语位置上加了一个“没”, 这是语言运用中产生的强化现象, 反映了人们强调事情没有发生的心理。因此羡余的“没”适应的语境有限制, 多用于说话人不愿发生的事情, 比如“死”“摔倒”“闹笑话”等等。因为这些事情通常是对人们不利的, 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 人们往往强调这一类事件确实没有发生, 因而用羡余“没”强调“事情几乎发生但最终没有发生”的意思, 有一定的“庆幸”语气。

本文介绍了“差一点”在现代汉语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重点说明了“差一点”作为否定副词时, “差一点3”对其后VP的选择限制, 在对“差一点+ (没) VP”进行语义分析时, 在否定结构中出现两解的情况。由此我们得出客观事实、实际语境才是分析句子的基础, 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从语用方面对该句式进行分析的必要性, 进而有助于我们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来对“差一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由于对该问题的研究还有欠缺, 因此有待于继续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说“差一点”》[J], 《中国语文》, 1959年第5期.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P137.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P1531.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2年9月第一版.

[5]朱燕.《“差 (一) 点 (儿) ”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 P8.

[6]张东华.《“差点儿+没+VP”格式辨析》[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7]杨静夷.《“差一点 (没) 句式新说”》[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

VP 篇10

本文例句皆选自北大CCL语料库。

一、“小心”的含义

目前常使用的一些词典对其解释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等一般类词典认为“小心”分两种词性 ,一类是做动词,“小心”做修饰语,后面加被修饰的成分;一类是做形容词,如很小心。

《现代汉语用法词典》认为“小心”是动词 ,其用法有两类 :1.注意 ,留神 ,做程度副词修饰 ,可带宾、带补 ,谓语、宾语可以是非名词性词语;如小心他碰上你,路上小心些。2.作状语,能带“地”。如他非常小心地照顾生病的同志,大夫小心地检查病人的伤口。

现代汉语中的“小心”是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其用法繁多,可以单独使用,如“小心!”“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 ”“小心”可以加名词,如小心玻璃。既可以理解成一张贴在玻璃门上的提示语,让我们不要撞上去撞碎了玻璃;也可理解成地上很多碎玻璃我们不要踩上去,以免受伤。有“警告”和“提示”双重含义。“小心”可加形容词,如小心烫! 表示提示。还可以加动词,此时用法比较复杂,下文即以“小心+VP”结构作为主要讨论内容。

二、“小心+VP”的分类

本文将“小 心+VP”结构分为 两类 :状中结构 的“小心+VP”;述宾结构的“小心 +VP”:此类中可根据语义和用法不同分“提示类”,如小心摔倒;和“警告类”,如小心打断你的腿。

(一 )状中结构的 “小心+VP”

此类“小心+VP”结构中间可加状语标记“地”,“小心”做状语修饰动词中心语,可转换成“做……时要小心”。

小心开车小心地开车*小心别开车开车时要小心

小心质疑小心地质疑*小心别质疑质疑时要小心

格外小心拿球格外小心地拿球 *格外小心别拿球拿球时要格外小心

旨在让听话人集中注意避免某件不好事情发生。结构本身并不直接说明不好的事情是什么, 但情境中的听话人可以根据常理推测。例如:

(1)雨天路滑 ,请小心开车。

(2)前8场比赛你都要格外小心拿球 ! 用双手 ,不翻转。

从以上两例可看出“小心”是说话人的一种善意提醒。如“小心开车”即需要听话人在进行开车这样一种动作时集中精力,而“格外小心拿球”也是提醒听话人拿球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所以此处的VP的要求是:符合我们认知当中值得集中精力做的事。

此处的“小心+VP”有表示建议的语用功能,建议听话人做某事时应精神高度集中, 之所以要小心是因为上下文中明确指出或暗含的可能由不小心导致的不好后果。例如:

(3)“庚”与“更”同音 ,“更”是更革、变化的意思 ,所以碰到庚年、庚日都很忌讳,须小心行事。后来的术士还有“逢庚必变”的说法。

(4)主动权在他们手里 ,我们处于弱势。我们在进入他们的市场之前要小心研究以往的案例,避免踩到‘地雷’。

例(3)将“建议”放在表结果的分句中。因为忌讳这个同音的年份或日子,所以才格外集中精神。例(4)将“建议”放在表原因的分句中,表明通过集中精力避免某个不好的结果发生。

(二 )述宾结构的 “小心+VP”

述宾结构中的“小心+VP”又可分为两类:表“提醒”和表“警告”。

1.表 提示的 “小心+VP”

我们对此处的“小心+VP”结构进行变换分析,从形式检验中发现特点:

小心滑倒小心别滑倒 *小心地滑倒

小心感冒小心别感冒 *小心地感冒

小心磕碰了哪儿小心别磕碰了哪儿 *小心地磕碰了哪儿

小心靠得太近小心别靠得太近 *小心地靠得太近

此处“小心”做动词,“小心”加这类VP是为防止这类动作事件发生。由于上述短语中第一列和第二列表述的语义完全相同,此时“小心+VP”=“小心别VP”,可以理解成紧缩复句的省略形式,符合语言发展中的经济性原则。

此类“小心+VP”结构是听话人要努力避免发生的事。说话人常常会在该结构前后指出为什么需小心, 或前后常暗含为什么要小心。例如:

(5)小心引发火花! 点燃了木质渡船上的油桶就不好了。

(6)小心惊动了“贵客”!

上述例(5)中“小心”引导的是结果,不小心可能会因为地上有水而滑倒。例(5)中“小心”引导的是原因,要谨慎小心不然会点燃油桶。例(6)不能直接从字面看出“小心”引导的是原因分句还是结果分句, 但该句出现的语境肯定是有人做出了很大的动静,希望通过这一句使听话人安静下来,“贵客”不会被惊动。

此处是“小心+听话人要努力避免的事”。正常思维下,努力避免的事应该都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一般带有消极性。所以此类结构对其中动词词组的要求是[+消极性]。例如:

(7)小心引爆弹体 ! 后果将不堪设想。

(8)在公园玩耍的时候 ,小心磕碰了哪儿。

(9)已提醒别的司机 ,这辆车的行驶有时会不正常 ,小心靠得太近。

(10)天这么冷 ,你却穿这么少 ,小心感冒 !

(11)*小心这次考得很好。

以上(7)、(9)例中的“引爆弹体”、“靠得太近”本身是中性词组,但在该语境下,弹体本身有稳定性,车辆运行也有稳定性,“引爆”、“靠太近”这一动作会导致其稳定性被破坏,产生一个在该语境下的说话人并不希望发生的后果,而(8)、(10)例中“磕碰了哪儿”、“感冒”更是说话人不愿发生的,所以此时后面动词短语都含有[+消极性]。例(11)不为我们的正常认知所接受,因为考得好是我们期望发生的,不具有消极性。但如果此时赋予其可产生消极意义的语境,如“你这次考试偷看别人的,小心考得很好,被老师发现了”。这个例子就能说得通了。所以,能进入这一类“小心+VP”结构的VP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2.表 警告 、恐吓的 “小心+VP”

生活中常见的一类“小心+VP”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警告,如:

(12)你要敢靠近一步 ,小心 (我 )开枪。

(13)再这么说的话 ,小心 (她 )生气 !

该类常出现在以下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中:

要/敢/要是/如果/再……+小心+VP!

说话人告知听话人若是表假设关系的前半句中条件满足,说话人将要做的事。例如:

(14)爸爸说 :“再不早点回家 ,小心打断你的腿。”

(15)你再和我吵 ,小心离开你 !

(16)要再说谎 ,小心不给你饭吃 !

此时的句子都可在动词“小心”前默认主语都是“我”,即说话人。此时VP有[+消极性]。如打断,离开,和不给饭吃。同时还有[+夸张性],说话人企图通过语言上的夸张,警告听话人不要做某事。如果此处的VP不具有[+夸张性],那么句子的警告意义就没那么强,可接受性就差。例如:

(17)你要再打我 ,小心报告老师 !

(18)你再多嘴 ,小心打烂你的嘴 !

(19)*你再多嘴 ,小心不理你。

例(17)多出现在小学生的交流中,算是很大的威胁了,要是高年级的学生说出来不免显得搞笑又无力, 因为不具有夸张性。比较例(18)、(19)发现,“不理你”这种句子因夸张性弱而接受性较差。

表示“恐吓威胁”这一类的“小心+VP”违背了会话礼貌原则,不利于人际交往,甚至会产生直接冲突。此处夸张语气的使用不符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即说了违背真实的、自己不确定的话,这些原则的违背是为达到恐吓、威胁的效果。

( 三 ) 状中结构的 “ 小心 +VP” 和述宾结构表提示类的 “ 小心+VP”的区别

由于状中结构的“小心+VP”和表提示类的“小心+VP”主体常常都是“我”(说话人)让听话人做出一定的反应,有时同一句子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会分属两类,有时带来歧义。如“小心踩线”这个句子可以理解成“小心地踩线”和“小心别踩线”两种意思。

上文已论述表提示类中“VP”常具有[+消极性],而状中结构中VP常常是中性的,如“小心开车”、“小心放好”等,其中“开车”、“放好”等动词不含消极或积极义。且表消极义的VP常有[+瞬间性],如“小心滑倒”中的“滑倒”是瞬间性动词。就“小心踩线”这个例子而言,“踩线”是瞬间性动词,笔者认为“小心地不断踩着线”虽理解时有些牵强,但赋予其“马戏团在空中走线的表演者,小心地踩着线”这样的语境,也可以成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小心”

(一 )教学大纲及对外汉语教材对该结构的介绍

《汉语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将“小心”列为乙级词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1规定“小心”是初级词汇。《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汉语8000词词典》指出“小心”作形容词时意为“谨慎”,如十分小心,特别小心。作动词时意为:注意,留神。如小心石头,别碰着;又如小心前面的坑,别掉进去了。

《中文基础读本》(上 )注释为 :形容词或动词。例句 :它就开始很小心地走到驴子旁边。《初级汉语课本》指出“小心”的动词用法:街上人多车多,您得小心点儿。《汉语精读课本》中有例句:龙小心地把公鸡的角戴到头上。《HSK单词速记速练》中举例:小心地说,小心汽车。《速成汉语基础教程》中“小心”的英文注释为:to be careful, to be cautious, to take care. 而课文中的例子是:过马路时要小心,对应翻译三,没有其余两种用法的例句。

(二 )教材中该知识点设置得不足

综上,许多常用经典教材并未谈到“小心”的用法。如《实用汉语课本》、《汉语初级教程》、《汉语初级强化教程: 综合课本》及中级汉语教程《桥梁》等都未提到该语言点。

谈到此点的教材介绍其也只有一两种用法。《速成汉语基础教程》的注释较为详细,但三种意思一起罗列反而影响学生的理解,因为提醒(to be careful)和警告(to be cautious)是完全不同的用法。学生如果看到标识语“小心滑倒”被译为“slipcarefully”,完全有可能以为是“小心地滑倒”,而此公示语的标准翻译是“Caution: wet floor”,学生很难理解此处意合形不合的译法。

(三 )留学生的掌握情况

1.调查目的和对象

为了解留学生对“小心+VP”这一语法点的掌握情况,调查中级水平的留学生的具体使用情况, 以探求留学生具体习得了“小心”的哪些用法,哪些用法使用频次最高,还有哪些用法并未掌握,收集正确习得的用法和可能产生的偏误,分析其原因,从而更好地促进未来教学。

笔者选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二年级2班和3班两个班级做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被试都是已有1年半以上汉语学习经验的中级汉语水平学生。两个班级共有48人,由于各种原因,回收有效问卷33份。

2.调查材料与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成让学生造3个带有“小心”的句子及根据提供的语境回答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在强制状态下使用“小心”一词的情况。严格意义上说,此份问卷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测试,属于诊断测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检验学生某个阶段或学习某些语言项目上的效果,即掌握了哪些项目,哪些项目掌握得比较好,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哪些项目上有欠缺,以便今后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 为这种目的进行的测试是诊断测试。 (方绪军:2013)具体类型属于诊断测试中的语法项目考察。以问卷之名让学生填写是为了得到更真实的结果,有些被试人比较在意测试,可能会去查阅字典写上查来的句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得到留学生用“小心”造的句子共79例,整理分析发现,留学生的偏误率较低,近90%的句子都是正确的,但小心的各种用法使用频率不同。述宾结构表提示义的“小心+VP”使用频率最高,而没有收集到述宾结构中表“警告义”的“小心+VP”结构,“小心+AP”也没有。具体分析见表1:

被调查的学生30人反映生活中见过“小心滑倒”的标志,并知道其提示的意义,3人反映没有见过且不知道其意思。认为“小心开车”和“小心滑倒”中“小心”用法相同的有19人,认为不同的有14人。说明学生对此语法点还是存在疑惑的。

针对收集的例句中的8例偏误分析如下:

由于错别字影响理解2例:小心炒热凡事小心总没有坏处。

由于其他词语使用错误2例:小心忘卡;你一定会小心在晚上。

由于不理解“小心”的词义造成偏误的2例:小心的周围、小心安全。对小心词义理解有误导致以上两个短语不合理,但不排除留学生造句子时的因遗漏造成错误,如“小心你的周围”和“小心你的安全”。

由于“小心”具体搭配使用没有完全掌握造成偏误2例:小心掉你的东西、你别着急小心。前一例是由于没有掌握“小心+VP”的用法,后者是句法上的错误。

(四 )对教学的启示

测试显示,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法是述宾结构的“小心+VP”和“小心+NP”,从语义上很好理解,都是加上“不要发生的事情”(VP)或“具有危险的事物”(NP),所以此用法在教学中可简单讲解。使用频率其次的是状中结构的“小心+VP”,讲解时要阐明后面所跟的是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是“小心地”做 ,这样可避免学生出现搭配不当的错误。至于述宾结构中表警告类的“小心+VP”,由于语用上的不礼貌性和夸张性,中级阶段教学可不涉及,阅读材料中如遇到可适当讲解。

在测试中收集到一例歧义句,“小心进去”。该句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既可以理解成“小心地进去,门有些低,别砸到头了”,又可以理解成“小心别进去,里面有只野兽”。所以中高级阶段“小心”用法教授的重难点是阐明“小心+VP”有“述宾类”和“状中类”两种类型,存在交叉地方。可告知学生通过添加个别字,如“别”或“地”消除歧义,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表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用法讲解应由浅入深。教师对不同用法可有选择地教授, 但自身需要清楚某结构包含的具体用法, 才能解释清晰一些机械翻译导致的错误或学生学习中出现偏误的根本原因。

摘要:本文刻画了“小心+VP”结构的具体用法,将其分为状中结构中的“小心+VP”、述宾结构中的“小心+VP”,后者又分为表“提示”和“警告”两类。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大纲中该知识点的设置,通过测试了解中级水平留学生对本结构的掌握情况,最后结合具体偏误给出了教学建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VP】相关文章:

上一篇:电液比例下一篇:提高计算能力策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