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贸易

2024-07-31

海外贸易(精选七篇)

海外贸易 篇1

关键词: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倭患

晁中辰先生是山东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明史学会理事, 发表过《崇祯帝君非甚暗透析》 (《文史哲》2001.5) 等论文66篇。出版过《明成祖传》 (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改革通史·明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等多部著作。《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是晁中辰先生多年研究明代经济史的又一最新成果。

晁中辰先生关注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有二十余年之久, 《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正是晁先生这二十多年对该领域研究的系统化和精华提炼。

所谓“海禁”, 就是禁止海外贸易, 主要是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官方贸易也受到严格限制。在明代以前, 要么是官方派船出海, 要么是经官方许可后出海贸易, 也不许外国商船随便来华, 中外物品交换被严格限制在规模非常小的“朝贡贸易”范围内。这实际上是对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发展的反动。永乐年间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 私人海外贸易在暗中渐有发展。正德年间开始实行“抽分制”, 使明廷在海外贸易中有了真正的税收。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转变。再加上自正德以后西方殖民者陆续东来, 私人海外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嘉靖二年“争贡之役”发生后, 嘉靖帝再次申严海禁, 使迅速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遏制。海商们组成大大小小的海商集团, 进行走私贸易, 对明廷的海禁政策进行激烈的反抗。

纵观全书, 作者的个性思维在多处体现:如关于海禁原因的探讨, 作者把政治原因——海彊不靖作为重中之重, 把朱元璋个人的小农意识也作为明初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而传统认为的明朝商品经济水平低, 晁先生认为并不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至于西方殖民者的东来, “实际上不是明代实行海禁的原因”。

“海彊不靖”最初表现为张士诚、陈友谅的残余势力, 再有就是日本倭寇的入侵。自从唐末到明初, 日本一直未通中国。嘉靖时发生“争贡事件”, 宗设与宋素卿为争夺正宗贡使地位, 最后变成了一场对沿海人民的屠杀、抢掠和侵犯, 明王朝深深地感到海疆的安全遭遇到了严重的威胁。嘉靖皇帝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 认为加严海禁是政府能采取的有效办法。海禁趋于严厉更多仍是考虑海疆的安全。这一政策显然是消极的。

再如作者关于嘉靖时期“倭寇之患”的论述。作者认为“以王直为首的海商集团绝大多数是中国人, 真倭只是极少数。”嘉靖时期的“倭寇之患”实际上“是一场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这与一般观点认为的“倭寇之患”是以日本浪人为主对中国东南沿海的抢劫与骚扰, 中国海商只是其帮凶的观点截然不同。

作者的有些见解, 对于明代经济史的其他相关研究也有启发意义。如作者认为, 明后期开放海禁之后, 白银流入现象显著, 这既是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又反过来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改革也因此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作者认为永乐时期虽然有一些宽待外国贡使的政策, 但并没有废除海禁, 称不上“永乐开放”。即使隆庆开海以后, 一方面限制只能取漳州月港一地, 出海地点必须确定, 经营的物品及其数量也有限制。明王朝贯彻始终的依然是海禁政策, 在这一政策之下, 有的皇帝执行得较为灵活, 因而海外贸易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有的皇帝从政权维持的角度出发, 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海禁政策, 有的皇帝想把海外贸易限制在官方控制的范围内, 但事实上官方海上贸易发展之际, 民间海上贸易往往也有所发展, 当官方海外贸易停息之时, 往往是民间海外贸易来填补空白。

到崇祯帝时, 国内危机四伏, 海外贸易已无暇顾及, 它只能再度被动地使用禁海的祖宗政策, 但是实施的效果很差, 郑芝龙以民间力量统合起各支海上力量, 竟形成为一支巨大的海上商业集团。

作者认为:“明中期以后, 尤其是隆庆开放以后, 随着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 才真正形成了华侨出国高潮, 但这个重大历史现象却长期被学术界所忽视。”原因在于隆庆以前海外没有较大的劳务需求, 中国人普遍对海外有“蛮夷”之地的想法, 即使出去了, 也多不愿久留, 多数仍找机会回到国内, 只有到隆庆之后, 有的去海外种植胡椒, 有的经营糖厂, 有的从事城市建筑, 也有一些从事农艺耕作。这些领域可以容纳较多的移民。隆庆开海使私人海外贸易得到蓬勃发展, 华侨出国的人数也迅速增多。隆庆开海后海外华人社会呈现出一些变化:一是出国谋生的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逐渐取代商人而成为主体, 他们不仅集中于商埠, 而且分布到更广阔的区域。形成一个个华人聚居区。殖民者对华侨的态度是两面的, 既要利用华侨, 以得到中国商品和开发当地资源, 又害怕华侨势力太大, 危及他们的统治, 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这样的认识丰富了华侨史的内容, 某种程度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论海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篇2

在世界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是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运作方式之一,且与国际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从总体上看,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扩大。但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是具有互补性还是具有替代性?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还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促进贸易出口的增长,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理论解析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注:Vem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in  the  Product  Cycle”,

pp255-267,Vol.41,No.4,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vember,1966).)

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

中国进出口贸易遭遇海外欠账 篇3

但在这形势大好情况下,却隐藏着令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即:居高不下的海外坏账率。

2005年,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仅为0.25%—

0.5%。中国进出口总额2004年达到11547.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933.6亿美元,按照5%的坏账率推算的话,中国每年因为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约有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00亿元。迄今为止,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相比于1000亿美元的巨额欠款,2004年爆出的长虹与APEX约4.7亿美元的欠款案只是冰山一角。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

68%的企业曾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遭受损失,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同时,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远远高于美国、欧洲和亚太其他国家。此外,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表明, 中国企业逾期未收境外账款中拖欠半年以上的账款比例超过65%,如果以欧美企业应收账款超过5至6个月的合理期限作为坏账处理的标准,中国企业的海外呆坏账将成倍增加。

海外高坏账率的根源

目前,中国正值入世后过渡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了国门,但出口贸易额增加的同时,海外欠款数额也在逐年递升。并且,海外欠款已呈现由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而拖欠货款的国家,也由以前的发达国家向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扩大。

究其原因,与其说由于海外企业缺乏信用度、信息不透明导致了我国千亿的海外欠款,不如从我们的企业自身找问题。据调查,中国企业至少有一半欠款来自海外华人公司,多发生在5至50人的“超小公司”。他们对中国国情认识更清,相比于其他人,他们更易测算拖欠款项的风险与收益。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尚未积累到应对海外市场的足够经验,向海外扩张时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日本和韩国的很多大企业在尝试国际化时都表现出了内部规范性和外部的一致性,同时有出众的产品和生产方式,而中国却少有企业具备这些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信息不对称,对对方的信用程度缺乏了解,且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l%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监管体系,而这11%当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大家都明白信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公司却往往忽略了对对方的信用调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商海中搏击,缺乏信用监控体系常常是发生海外欠账的导火线。

其次,国内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海外欠账的风险和成本。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好大喜功的心态,往往认为能把订单签下来就是做成生意了,殊不知,在风云变化的国际贸易中,签订单只是第一步,真正存在风险的却是货款的到位与否。为争取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大多依靠价格策略,或在结算方式、付款条件、货款追收等方面过度迁就客户,把得到订单视为经营成功的标志,而忽略了对对方资信的调查。许多中国企业担心催款会影响订单,不断的妥协,延迟应收账款的收回。美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平均为37天,而中国企业的回收期平均为90-120天,是欧美企业的4—5倍;美国企业追账成功率至少在6O% 以上,而中国企业仅为18.9%。

第三,结算方式也成为一些不法之徒拖欠贷款的“天然屏障”。中国的出口企业以前一直以L/C(信用证)为主要结算方式,这种基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非常安全,但要求加收国外进口商5%的手续费。因此,为了降低融资成本,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开始要求使用O/A(记账)或D/A(承兑交单)方式。这两种结算方式现在已经占总贸易量的80%左右。使用O/A或D/A作为商业信用,虽然节省了进口商的融资成本,却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此外,仍有诸多因素造成了如此庞大的海外呆账。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部分管理人员通过在海外设立壳公司,把原本盈利的企业做亏、做垮,继而用转移到海外资产中的小部分把原有企业买下,降低败露的风险,独吞腐败收益。此类利用海外应收账款手段侵吞企业资产的事件不胜枚举。

对策建议

企业一旦遭遇海外欠账,将面临众多的难题和难堪,更为严重的是,海外欠账的发生有可能使企业走向衰败。因此,如何预防海外欠账的发生是企业必须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进行充分的资信调查,采用安全迅速的收汇方式。公司有关部门, 应加强对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 建立国外客户档案。对于新客户,要了解其经营规模、资金构成、信用情况, 选择资信好、实力强的客户作为发展业务的对象。在结汇方式的选择上, 应尽量选择即期信用证方式, 并选择信用好的银行作开证行, 以保证安全收汇。在安排出口合同前, 采取各种办法, 详细了解生产厂的财产、信誉和偿债能力等, 做到心中有数。要选择管理水平高、资信好、偿债能力强的生产厂。工厂带款提货, 从根本上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必须赊销的, 严格赊销手续, 让购货方对其所欠货款予以确认, 规定还款期限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占用费。

(二)鼓励催收呆坏账, 提取坏账准备金。对以前形成的呆坏账, 应组织业务、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分析、调查、分别不同情况及时处理。对于长期拖欠不能收回的, 应力争有关部门的批准, 作坏账核销, 彻底甩掉历史包袱;对尚有希望收回的, 应划定时限, 制定奖励措施, 尽可能收回。在出口商品收购资金供应上, 应将出口收汇回笼资金与供应收购资金相结合, 督促业务部门重视收汇工作。对业务部门出口完成情况的考核, 应以实际收汇数(银行结汇数) 为准, 即收汇后, 才算完成出口任务,督促业务人员迅速安全收汇, 防止新的呆坏账的产生, 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金。

(三)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外贸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除按照国际贸易惯例进行操作外, 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健全规范和保证业务运作的有关规章制度。可实行内部分部门核算, 将盈亏、费用和资金等指标分解到各业务部门, 每月核算其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各部门设立资金往来账簿,一切资金收付必须有真实合法的凭证, 有齐备的签批手续。在资金分配上, 优先分配给资金使用合理的部门, 促使各部门加强资金管理, 合理运筹资金, 而且通过业务部门又催收其有关生产厂的欠款, 把资金占用指标乃至效益指标同职工的工资、奖金和岗位补贴挂钩, 调动每个人抓管理、重效益的积极性。

温州古代海外贸易史述略 篇4

地处浙江南部的温州在春秋战国时“并属越, 秦属闽中郡, 汉初为东瓯王国, 后为会稽郡回浦县地”, “三国吴属临海郡”。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323年) , 析临海郡始置永嘉郡, 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 (今温州市鹿城区) , 是为温州建郡之始。唐高宗上元二年 (675年) 置温州, 自此以后, 历1300余年至今, 州名无改, 州境亦无大变。

虽然温州历史源远流长, 在战国时期温州的海外交通也有一定的发展。然而偏居浙南一隅的温州, 在东汉以前, 一直地广人稀, 户不足万。与当时其他的通衢大邑相比, 地位自然微不足道。东晋南朝时期, 温州相对安定, 中原名门土族、达官贵人, 纷至沓来, 中原文化、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 促进了温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唐初, 温州的海外贸易逐步兴起。唐中晚期温州海外贸易渐趋兴盛。唐代温州的主要贸易国是日本, 以民间贸易为主。唐武宗会昌二年 (842年) , 中国商人李处人在日本造海船一艘, 由日本值嘉岛启航, 直达温州, 是为有记载以来日本与温州的首次直航。由于当时温州与日本之间商船往来频繁, 一些日本高僧前来中国时, 也由温州入境再转赴各地。但综观整个唐代, 温州的远洋贸易仍然以转口到明州、泉州再行出口为主。

五代时, 中原战乱纷扰, 而吴越钱氏实行“保境安民”政策, 境内“休兵乐业二十余年”。温州成为吴越国重要港口之一, 设有博易务, “航海收入, 岁贡百万”。瓷器、茶叶等仍是温州出口的主要物资。温州的主要贸易国仍然是日本。两地交通不绝, 商船往来分外频繁。北宋时期, 随着造船业的兴盛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温州的海外贸易继续有所发展。北宋沦亡, 宋室南迁, 温州接受了大量的北方移民, 其中不乏世家大族, 更曾一度成为宋高宗避难的驻跸之所, 以往的“僻远下州”, 一跃而成为“十万人家城里住, 少闻人有对门山”的繁华都市。

宋室南渡后,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阻绝, 南宋统治者愈加重视海上贸易, 这也是温州海外贸易繁荣的重要因素。加上南宋时罗盘针得到广泛使用, 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 使温州的海外贸易在南宋时达到鼎盛。

南宋初年, 温州设立市舶务, 管理海外贸易。温州市舶务设立后, 温州海外贸易日益兴盛, 海内外的友好往来也非常频繁。除了国内东南沿海各港口之间的贸易往来之外, 日本、朝鲜的商人亦来温州经商。除此之外, 温州还与大食、印度、交趾、占城、渤泥、三佛齐、真腊等国有贸易往来。朝廷还专门设立来远驿, 作为各国客商居留之所。同时, 市舶务还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了保护措施, “番舶为风飘着沿海州界, 若损败及舶主不在, 官为拯救, 录货物, 许其亲属召保认还”。如遇风水不便, 船破桅坏者, 即可免税。

南宋从温州输出的产品主要是青瓷、漆器、书籍、文具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瓷和漆器。瓯江上游处州的龙泉窑在当时是全国最大的窑场, 所产的青瓷, “胎薄如纸、光润如玉”。这些产品大部分沿瓯江经温州出口, 远销东亚、南洋和非洲诸国, 再到欧洲, 是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组成内容。温州的漆器在宋代号称第一, 工艺精美绝伦。由于当时海外贸易的发达, 也有许多外籍人士在温州经商或驻足, 南宋永嘉著名诗人徐照在他所写的《移家雁池》诗中就有“夜来游岳梦, 重见日东人”之句。所谓日东人, 即是指日本人。庆元元年 (1195年) , 温州市舶务撤销, 并“禁贾舶泊江阴及温、秀州, 则三郡之务又废”, 温州的海外贸易一度陷于停顿。

元初, 由于战争的原因, 温州人口剧减, 商业一时萧条。至元二十一年 (1284年) 在温州设立市舶转运司后, 温州成为元朝对外开放的七大港口之一, 温州的海外贸易恢复了往日的繁盛景象, “百货所萃, 廛氓贾竖咸附趋之”。至元三十年 (1293年) 温州市舶司虽并入庆元市舶司, 但温州的海外贸易并未完全断绝。

明朝建立后, 为防止沿海居民与反明势力的联系和抗击倭寇进扰, 实行了与宋元时期完全不同的“海禁”政策, 三令五申“申禁人民, 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温州的海外贸易几乎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温州沿海居民只好冒禁出洋市贩, 以走私形式维持宋元以来形成的海上私商贸易。嘉靖年间, 温州沿海倭患猖獗, 百姓深受其害, 人口流散甚众, 资财耗竭, 四业委顿, 海外贸易又陷于低谷。隆庆元年 (1567年) , 朝廷面临财政危机, 为开辟财源, 宣布部分开放“海禁”, 默许私人进行海外贸易, 但仍加以诸多限制条件, 尤其是以往的主要贸易对象日本, 更严厉禁止, “贩倭奴者, 比于通番接济之例”, 因之温州的海外贸易并没有多大的起色。

清王朝建立后, 以郑成功为首的抗清力量在温、台沿海活动。清政府为隔绝温州沿海人民和郑成功联系, 于顺治十三年 (1656年) 宣布“海禁”, 严禁商民下海交易, “片版不准入海”, 犯禁者治以重罪。顺治十八年 (1661年) 又下“迁界”令, 强迫沿海10里居民内迁, “三迁而界始定”, 温州所属濒海居民被迫内徙。迁界后, 温州沿海为之一空, 鱼盐之利尽失, 海外贸易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 清政府平定台湾后, 废“迁界”令, 开“海禁”, 许百姓往海上贸易。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 清政府置浙海关于宁波, 下辖温州、瑞安、平阳等15个海关分口。温州海关分口的设立, 标志着温州海外贸易的复苏。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 一艘温州商船满载货物前往日本长崎销售, 温州与日本的海上交通恢复。但清政府又规定, 温州海关只准出口贸易, 进口须经宁波等地转口。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 清政府又颁布禁令, 仅限广州粤海关一口对外贸易, 封闭江、浙、闽海关, 温州、瑞安、平阳三个分口亦随之关闭。同时又设置种种禁令, 使温州民间海外贸易陷入困境。三年后, 又禁外国商船来浙。为谋生计, 温州沿海居民不得已只有铤而走险, 以武装走私对抗朝廷的禁令, 并不时与清军在温州海域发生冲突。

明清两朝长期实行的海禁政策, 使得温州传统的输出商品, 如漆器、青瓷等由于出口不畅, 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日趋衰落, 造船业也因之一落千丈, 从而严重抑制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道光年间, 鸦片走私开始盛行, 温州也不免波及。英国更觊觎东南沿海, 英军战舰不时侵扰温州沿海。鸦片战争爆发后,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温州的海外贸易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温州古代的海外贸易, 虽几经沉浮, 却始终维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优越的地理条件。位于瓯江口的温州港是天然良港, 历经各代不断修缮, 至元代, 沿江“大石堤延袤数千尺”, 且建造有灯塔以作航标。沿江而上连绵800里的瓯江, 流经处州、温州两地, 流域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瓯江及其支流沿岸各地借舟楫之利, 和温州交通往来, 并经此进行海外贸易活动。“江城如在水晶宫, 百粤三吴一苇通”, 地处中国海岸线中端的温州, 同邻近的闽浙各港口也交往密切, 海外贸易由彼处转运亦极为便利。

第二, 发达的造船业。温州造船业历史悠久, 早在三国时期, 就是中国沿海主要造船地区, 其附近的平阳就有“横屿船屯”。降及唐代, 温州的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 已能建造远洋海船, 成为中国主要造船基地之一。北宋初, 温州年造船125艘, 为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到哲宗年间, “岁造船以六百只为额”, 居全国各船场之首。南宋以后, 除官营造船厂外, 私营造船业也十分兴旺。

第三, 海纳百川的移民社会。温州偏处东南一隅, 不太容易受到中原战乱的波及, 再加上适于人居的气候, 因此西晋末年以来, 为躲避战乱南来的中原移民骆绎不绝, 周边地区也有大量移民涌入, 这就造成了温州民间社会少有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 有着四海为家的勇气和魄力。再加上从自然环境来看, 温州处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地理, 耕地匮乏。为了求生存, 面对贫乏的土地, 历代温州人更多地选择了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其货纤靡, 其人多贾”, 是其最好的评价。

第四, 工商皆本的价值观。一面向海的温州, 却又是三面环山。由于高山阻隔, 交通不便, 与中原文明的交流相对闭塞。因此温州本土文化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就来得不那么深厚, 温州人也就少了些正统观念、规范意识, 少了些拘束, 行为也有敢闯之精神。南宋的永嘉学派就是顺应并反映了当时宋代温州这种普遍的自发的市民意识, 经过自觉的理性加工, 指出“抑末厚本非正论”, 提出了“以利和义”、“工商皆本”的新价值观。这些新思想对宋代温州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6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 1958

[3][明]胡广等:明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4][明]张孚敬:嘉靖温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 1981

[5][明]姜准:歧海琐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6][明]张燮.东西洋考[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7]林正秋:中国与亚洲诸国交流史论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

海外贸易 篇5

该公司运营总监Doug Klutz表示,如果中国供应商用美元报价,公司实际上支付的采购成本会更高,因为中方必须防范美元兑人民币的汇兑风险。

Klutz表示,公司目前正在逐步转向使用人民币来结算采购交易,他认为此举有助于将进口中国钢材的成本降低10%左右。

海外公司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益处良多,因为这样一来中国交易对手就不会再把汇兑风险转嫁给海外买家。对海外公司而言,相对于降低下来的成本,与人民币相关的汇兑风险是值得承受的。与此同时,中国在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之际,也为中资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敞开了方便之门。

相比之下,人民币在其他领域的接受程度却在降温,例如中国大陆以外的人民币交易。近期香港银行系统的人民币存款规模有所下降,香港市场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虽在扩大,但速度也在放缓。

由于中国经济放缓令人民币今年的升值速度受限,投资者购买人民币计价资产的热情有所消退。

分析人士表示,人民币贸易结算需求上升主要是受企业的实际需求推动。据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的分析和中国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和8月,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人民币4.2万亿元(合6,715亿美元),其中12.3%是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高于今年上半年的10.7%。

而在三年前中国政府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时,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在中国跨境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还不到1%。

经济学家表示,人民币结算需求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中国贸易规模已有所下滑,但同时也说明人民币的市场化程度正在提高。

起初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的主要是海外的出口商,因为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且具备升值潜力。而现在,尽管人民币交易方式仍受中国央行管制,但市场力量开始发挥更大作用,这从今年的人民币走势就可以看出。

人民币最近的疲软使得更多外国企业愿意向中国供应商支付人民币,与此同时,人民币波动性的增加也鼓励了更多中国企业接受人民币支付,以此来避免未来的汇兑风险。

从中国外汇监管部门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用人民币结算的进口和出口已经变得更为均衡。

人民币2011年年底以来走势较为波动,起初兑美元走低,但最近几周又出现反弹。截至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已经收复今年所有失地,并在最近触及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周三美元兑人民币收盘报6.2833元,人民币今年以来累计上涨0.2%。

全球支付服务提供商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 Co., WU)旗下Western Union Business Solutions业务副总裁Alfred Nader称,全球的企业正在重新考虑如何与中国进行业务结算。

Nader称,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美国客户对中国进行的人民币支付金额较上季度增长了15%。他称,英国客户的人民币支付金额增长了近10%,法国和澳大利亚客户则分别增长了30%和25%。

英国旅行社Furlong Travel最近与西联汇款签订了一项远期合约,合约允许该公司以既定的汇率获得人民币资金。该公司所有者Richard Furlong称,在即将到来的一次旅行中,该公司将使用人民币资金支付中国供应商,包括酒店和运输公司。

Furlong称,他们主要是为了锁定汇率避免汇兑风险,向中国供应商支付人民币更能节省成本。

瑞典家具零售商宜家是最早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公司之一。该公司2009年就开始使用人民币支付一些企业票据,后来开始向中国运输商支付人民币,今年开始向一些供应商支付人民币。

中国是宜家最大的原材料及其他商品供应国,该公司大约20%的采购预算花费在中国境内。

不过,人民币若要挑战美元在国际贸易和投资结算中的主导地位,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系 篇6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趋显著, 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国际直接投资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对世界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学者德鲁克在其《从世界贸易到世界投资》一文中指出, 世界贸易对国际投资的依赖性日益增强, 而且当代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是产业内贸易和公司贸易的迅速发展, 跨国企业内部以及跨国企业之间的贸易成为当今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看, 在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海外直接投资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即在国际化的进程中, 对外贸易是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在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一定水平后, 海外直接投资才与对外贸易一起充当经济增长点, 海外投资就会得到快速发展, 海外投资的依存度明显提高。

发展中国家的海外直接投资, 规避了东道国的贸易壁垒、降低了劳动成本, 为自身经济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它们不仅没有阻碍投资国的出口,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自身的产品竞争力的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也就是说, 在一定条件下, 海外直接投资具有贸易创造效应, 即带动本国企业向海外出口产品, 否则由于东道国贸易壁垒的存在, 这些产品不容易通过正常贸易渠道出口。在海外企业的带动下, 东道国的进出口异常活跃, 出口能力增强。当然, 也有的海外企业捷足先登当地市场, 通过建立新的营销网络, 诱导新的消费需求, 从而导致其它同行业的海外企业纷纷效仿, 从而带动本行业产品的出口。

二、我国发展海外投资和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 海外投资的增长速度过慢, 规模过小

海外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进出口的增长速度、GDP增长的速度, 表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据资料显示, 我国年度合理的对外投资规模为50-70亿美元, 绝对数量偏低。海外投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没有呈现明显的趋势。

2. 海外投资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喜忧参半

我国海外企业一半以上都是与贸易相关的进出口公司, 这亦可视为国内进出口公司在国外的办事处, 设立这类企业的目的就是为寻找出口机会, 对外推销我国商品, 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但这类海外企业经营的商品都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初、中级产品, 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并没有多少益处。而且这类公司经营商品的趋同性, 往往造成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 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

三、发展我国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对策

我国对外投资规模明显偏小, 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是不相称的。对外投资的总量及单个规模均太小, 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国家应设立有关机构, 对海外投资行为进行归口管理, 协调海外投资行为。

1. 积极发展海外投资, 扩大对外投资的规模, 提高海外投资的质量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我国应制定海外直接投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投资区位的选择上, 将境外投资的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 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在行业选择上, 以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作为对外的投资的重点, 突出资源导向型和出口导向型行业的发展。同时制订优惠政策, 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投向的海外投资行为。尤其是资源开发类项目, 应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项目, 可考虑相应的财政补助。另外要完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外部环境, 规范与对外投资相配套的法律、财政、外汇、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境外投资的保险、保障机制, 强化与投资有关的会计、咨询以及评估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2. 规范海外企业经营, 提升经济效益

海外企业应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成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实体。在不影响公司经营和保守技术秘密的前提下, 鼓励海外企业尽量进行本土化经营, 大胆利用当地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技术工人。引导海外企业有序竞争, 防范恶性竞争行为, 保证海外贸易公司相互协作, 扩大当地市场占有率, 避免东道国政府的倾销指控。

3. 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

可以通过海外投资企业在新的出口市场上建立贸易型、生产型和资源型企业以及零部件组装和加工企业, 扩大中国商品在该区域内的销售, 以改变目前中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的状况, 开辟新市场, 实现多元化的出口市场, 保证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使进出口贸易总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 保证两者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良性循环。

4. 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建设与发展

探析海外代购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篇7

所谓代购, 是指通过别人来帮助自己购买需要的产品, 这些产品或者是在国内没有现货, 或者是通过代购人可以获得的产品价格比当地便宜。2003年-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 在这十年无论是国内市场电子商务, 还是国际电子商务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都得到了近指数级增长。各种海外代购网店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与扩张。本文简述了海外代购市场发展的现状, 并对于海外代购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究, 提出了应对海外代购不利影响的措施与对策。

二、海外代购发展现状

(一) 海外代购的特点

海外代购的方式主要是借助海外代购机构或个人通过EMS、SF等快递形式转运到购买者手中, 或者由人直接从海外带回, 送达购买人手中, 代购商品的来源分散世界各地, 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 除此之外, 还包括国内的台湾和香港等具有关税折扣的地区。海外代购具有三大特点, 其一是为消费者打通了跨境的商品服务, 为购买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海外购买方式与平台, 极大满足了那些需要出国才能购买境外商品复杂的出国流程, 降低了海外购买成本。其二, 商品服务定制化, 海外代购是以购买者先提出购买需求, 通过推荐或指定所需的具体境外商品, 实现购买效率和购买质量的提升, 节省了购买者的网购浏览时间。其三, 满足购买群体的特殊性, 由于海外代购是一些留学生或航班空姐等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为国内购买者提供商品购买的配套服务, 对于国外商品的信息了解较为真实, 容易得到购买者的信赖。

(二) 海外代购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价格和质量的优势, 自从2008年三鹿曝出三聚氰胺事件以后, 国内奶粉行业受到了重创, 使得奶粉购买者对国内奶粉的依赖和信任程度显著降低, 妈妈们为了让自己的小宝宝可以吃上安全放心的奶粉, 在购买时更倾向于从国外购买海外奶粉品牌。其次是影视剧对人们消费习惯的影响。受到美、日、韩的影视剧背后宣传的文化冲击, 大批年轻人对于购物更热衷于像日本的马桶盖 (随后后来证实是中国制造) 、韩国的化妆品、美国以iphone为首的电子消耗品等等。人们在消费上喜欢追求潮流, 跟风现象较为明显。然后是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由于我国走的是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经济发展上政府会对市场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 所以我国减缓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渐加快, 购买国外的商品更加优惠, 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海外消费欲望。最后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作为海外商品的购买手, 可以从海外代购中获取客观的利润。同时在与购买者交流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商业思维与口语交际能力, 一些海外华裔人群借助国内对于海外购物先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实行代购活动, 推动了海外代购市场的发展。

(三)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调查

本文对人们对于购买海外商品种类进行了调查, 主要分为四大类, 分别是日用产品 (例如服饰、化妆品、箱包等) 、电子消耗品 (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商品) 、食品类 (奶粉、保健品、糖果和巧克力等) 和奢侈品等。这些商品主要是国内的白领级别的上班人群, 为了追求自身的生活品质采取的海外购物行为。以2011年为例,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海外代购最受欢迎的十大品类 (具体见图1) 。

此外, 还对近几年我国海外代购市场规模的扩张进行了数据调查与分析, 具体贸易数据见表1。2009年我国海外市场交易规模仅为50亿, 截至2014年达到1549亿, 平均每年以210%的速度增长, 说明海外代购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显示, 预计2015年的国际电子商务将占贸易总额的35%, 海外代购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新兴经济发展市场。

三、海外代购对经济贸易发展的有利影响

(一) 推动经济发展

我们习惯认为进口是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 因为这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向国外, 但从长期角度来看, 进口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战略的不断推行, 任何一个大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 当然一个国家的消费需求, 仅仅依靠本国的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 特别是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海外代购逐渐成为了各国进行民间贸易交易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于国外商品的购买, 可以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提高民间资本的流通效率, 进而为国际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 促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

通过对于海外购买商品的功能和价值评估、分析, 有利于国内企业深入挖掘消费者的内在消费需求, 对于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功能的不足或价值的倾斜, 可以借助国外商品来为企业的后续生产提供指导方向。我国目前处在经济发展转型时期, 海外代购市场为我国经济市场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生产出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用户体验好的多样化商品, 由于我国劳动力较为低廉, 继而将建立在国际上的企业竞争优势, 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三) 完善国内经济贸易市场的内容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来说, 我国经济贸易市场起步较晚, 发展内容还很不完善, 目前对于国内经济市场的完善, 并没有发现很好的对策, 海外代购的出现, 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其市场形成与快速发展的原因, 这样就可以为我国经济其他市场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和理论基础, 进而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不断研究配套的方法论, 通过经济贸易发展实践来不断完善方法论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最终建立一套适合完善我国经济贸易市场内容的理论原理。

四、海外代购对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 冲击国内零售业, 导致税收外流

海外代购由于其自身的渠道较为简单, 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同时货品优势以及时空上的便捷性、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与广泛性, 对于国内相关企业特别是处在销售一线的零售企业造成严重的市场冲击, 加上我国对于海外代购法律制度不健全, 海外代购的入境方式很难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 这必然会减少国家海关的税收, 对于海外产品的限制能力极大减弱, 危害国家海关安全。

(二) 抢夺国内支付市场, 引发金融风险

目前对于海外代购的支付主体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资金的清算, 例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国外的PAYPAL等等。对于海外代购的资金如果没有准确、及时的申报国际收支明细, 会造成经济监管数据失真, 容易产生以海外代购来进行非法转移资金、洗钱现象。增加了金融资金监管难度, 由于第三方支付交易周期较长, 容易泄漏经济金融信息, 进而可能引发经济外汇金融的风险。

五、海外代购经济贸易发展对策

(一) 加强监管力度, 扩大监管范围

善于发现国家法律法规关于海外代购问题的空白, 及时立法, 健全经济发展法律和制度体系, 同时, 要加强对于各类交易的监管, 及时掌握海外交易的真实状况, 利用云存储和大数据技术对海外代购交易进而详细的存储, 以方便出现交易问题后有据可查。与此同时, 政府可以搭建一些海外代购交易认证平台, 强化交易平台的监管力度和监管范围, 协助政府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海外交易记录监督, 杜绝一切采用代购运营的非法经济活动, 保障国家和消费者财产安全。这样还有利于税务部门开展工作。

(二) 提高入境关税, 鼓励本土企业创新

为了有效的保护本土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减少海关税收的大量外流, 需要政府制定一些海关政策来提高海外商品的入境关税。在2014年, 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调整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管理措施有关事宜》, 极大限制了海外代购的“灰色渠道”,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更加理性的购买海外商品。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对于本土生产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保障企业可以规范的进行自我升级, 提高自身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赢得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进而不断拉动国家内容, 促进经济稳固发展。

六、结束语

海外代购市场的发展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对于给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手段, 只能通过相关的政策的健全来避免, 最终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海外代购市场。

摘要: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国人的眼界更加宽阔, 国内的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 人们在选择商品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的购买。由此衍生了海外代购的行业, 近几年网络海外代购成为海外代购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海外代购,经济,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少京.对中国海外代购热的经济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 2013, (12)

[2]田明华.网络海外代购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J].北方经贸, 2014, (2)

上一篇:手机应用下一篇:中外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