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魔术

2024-08-21

声音的魔术(精选五篇)

声音的魔术 篇1

一、重视起始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重视起始课教学,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当我们拿到“科学”教材时, 翻开前言就有这样一段话:“儿童时代的你, 脑袋里可能时常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脚下的地球是谁造的?最早的人类是谁生的?那些巨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科学》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是《科学在我们身边》, 设置了如“种子为什么长成了幼苗?”“铅笔在水中为什么‘弯折’?”等问题, 因此, 课堂教学中, 要求教师在教学新课时, 尽可能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去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一开始就有疑惑、有好奇, 想质疑、想探究。

对于初一新生来说, 他们并不知道初中科学与小学科学的不同, 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性, 如果按课本的内容上下去, 学生不会觉得有什么新奇。所以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小魔术”:

(1)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杯食盐水。

师:这是什么?生:水。

师:是, 不过我想让它变成盐, 你们相信吗?刘谦会魔术我也会。

师:你们看着。 (做蒸发实验得到食盐)

生:哦, 原来是一杯食盐水。

师:对呀!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海水晒盐。

师:很好, 知道刘谦的魔术了吧?其实道理很简单, 说穿了你也会。不过, 想揭开秘密得学好科学知识啊!

(2) 老师事先准备三杯无色液体: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师:同学们, 这三杯又是什么呢?

生 (摇摇头) :是无色的液体, 但会不会里面又有什么东西?

师:现在我要让它们变成红墨水, 相信不相信?你们瞧。 (把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试液混合)

生:哇, 奇了!

师:我还能把它变回来呢, 你们看。 (再演示把稀盐酸放入, 从今天开始, 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科学知识, 这种谜底也将被你们一一揭开。)

课后本人还布置了“种子发芽”实验, 要求学生每人种一些种子, 并记录种子发芽的先后顺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知, 在生活中体验科学知识。

二、抓住身边话题, 维持学习兴趣

声和光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 但同学们总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此, 抓住这些最普遍的日常现象来提问, 往往会使学生无法解释, 从而维持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科学》第二册《光的反射》时, 在同学们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后, 可做这样一个“魔术表演”: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只黑箱, 里面放入一只U型潜望镜 (它的左右两底各有一平面镜) 。

师:同学们, 我们都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可今天老师偏要让光走一下弯路, 还要让发出去的光再回来, 你们信不信?

生:啊!不知道。

此时教师对着已准备好的潜望镜射出一束激光, 结果向下射出的却向上回来了射在天花板上, 而且还移动了一段距离。就在同学们感到不解的时候, 再转入新课教学。

课后告诉学生,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事例用到反射知识, 如:走在草地上为什么比走在泥地里不容易滑?结冰了为什么更要注意交通安全?衣服上的灰尘为什么掸一下就会掉?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汽水的盖子为什么能封得那么死?喝了汽水为什么要打嗝?利用这些学生身边的事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做好趣味实验, 强化学习兴趣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做一些趣味实验更能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用身体去感受

例:在教《科学》第一册《科学探究》这一节时, 可这样设计“小魔术”:教师在讲台上出示甲、乙、丙三盆温度高低稍有不同 (如20℃、25℃、30℃) 的水, 对学生说:“我这杯水 (乙杯) 很神奇, 它会变, 有时变冷, 有时变热, 不信的话, 我叫一位同学上来试试。”

同学们感到非常奇怪。

学生上台试过后果真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起始条件不相同。教师接着指出:设计实验要控制一些相同条件, 这叫“控制变量”。

上面这个例子, 也可用于《观察和测量》这一节内容的引入, 通过实验的适当调整, 让学生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有时要通过科学实验、仪器测量,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用高科技来吸引

在学习导体电阻受温度影响时, 我设计了如下“小魔术”:教师事先准备一块电路演示板, 把电源、开关、小灯泡、热敏电阻串联成一个电路, 电路演示板的正面只出现一只小灯泡, 背面靠下边是一只热敏电阻, 便于打火机点火。

师:大家知道, 家里的电灯是用开关控制的, 开关闭合灯亮, 开关断开灯灭。但我现在是要用打火机点火让灯亮或灭, 信吗?不信的话我给大家来做这个“魔术”。

此时教师在背面闭合开关接通电路, 但小灯泡是不亮的。然后叫学生注意观察, 点火靠近热敏电阻, 果然灯亮。移开灯灭。

学生惊叹……引入新课, 讲清道理后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热敏、压敏、声敏、光敏电阻的, 如家用电蚊香等,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求知欲望再次得以强化。

四、课后拓展延伸, 巩固学习兴趣

活动是教学的中介, 是实施教学的有效载体, 特别是科学学科更加依赖独具特色的实验手段。动手实验不但是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础,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符合初中学生“好动”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和实验, 让他们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 动手动脑, 构建知识和能力。

1. 做“魔术”给家长看

“科学”内容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会使学生乐学, 让学生动手更会使学生想学。如教《科学》第一册《物质的溶解性》时, 可让学生回家时做“给家长泡杯糖茶”的活动, 告诉家长自己会把糖茶泡得:淡一点, 浓一点, 还能把淡变成浓, 把浓变成淡;蔗糖溶解多一点, 少一点, 既能叫蔗糖跑到水中去, 又能把它叫出来。

2. 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社会, 走进大自然, 去体验、去感悟, 可让学生去观察一下“电器中的科学”, 如: (1) 家里有多少电器, 铭牌上写了什么; (2) 计算一下一天消耗的电能, 一月需要的电费; (3) 电能表、断路器的作用等。

要求学生做后写好探究报告, 把看到的现象以及获得的结论写出来。学生通过课外练习, 获得第一手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讨论, 这对巩固知识, 增长见识大有好处。

濒临断代的声音魔术师 篇2

这位60岁的老北京人,有着气色红润的圆脸和敦实的身材,脸上总是挂着平易近人的表情和朴实的笑容。一旦谈到她所终其一生去做的拟音工作和正在筹备的拟音传承事业时,她身上就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和挥之不去的热情。

“趁着我有精神头,能培养几个人就培养几个人。这个事必须得做呀,而且很急。”魏俊华挠了挠脑袋,担忧地说,“拟音师如果后继无人了,那影视剧上的声音可真是没法展现了。”

拟音,神秘中的平凡

拟音师这个职业,从电影、电视剧出现之初,就已有之。正常情况下,拟音的工作随着摄制组成立就已经开始,包括了解剧情的发展、在拍摄现场体验、深入生活观察思考、看样片、采风录天然的声音等,待图像剪定后,就准备各种道具,开始声音的模拟,使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影视剧画面更加丰满。

10月下旬的一天,冷风呼呼地吹,让人有一种待在家里睡觉的冲动。《经济》记者如约来到魏俊华在北京皮村的工作室,铁门内,录音师连希东刚忙完了给章子怡《从天而降》的配音,随后转入给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配音。一个大概3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放着一台高清电视、两个音响、一台90年代的小电视(里面呈现的是拟音棚内的情况)、一台专门录音用的电脑加上一台调音设备。

连希东一手操纵着鼠标,随时调影片的进度,一手在调音器上上下拨动,并时不时地通过话筒告诉拟音室的工作人员:“后脚跟踩重一点。”“加门的声音。”“加草的声音。”……

与此同时,拟音棚内,两位拟音师盯着电视画面,手中拿着布料等道具,脚下穿着黑帮白底的布鞋,手脚并用,制造出各种电视画面需要的声音。

就这样,在录音师和拟音师的配合下,电视画面由无声变成了声画俱全、环境逼真的影片。

这两位拟音师,是魏俊华众多徒弟中的两位——24岁的牛思宇和27岁的刘佳齐,“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的拟音需要4位拟音师一起配合完成。”魏俊华说。

实际上像这种拟音师,全国范围内不足30人,在编的也只剩下5人。

拟音师同摄影师、剧作家、导演、演员等一起支撑起一部影片。每部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演不可能是全才,只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同时捧一部影片,到最后,这部影片才能做得非常好。”魏俊华说,术业有专攻,一定要尊重这一事实,特别在影视圈,每一环节的艺术性都不可忽略。

从业40年来,魏俊华和张秉钧、张艺谋等几代导演都合作过,从她手里做出来的影片不下500部,像《霸王别姬》、《暖》、《那人那山那狗》等都出自她手。现在国内一线影片的配音几乎都是魏俊华及她的团队在做。业界称她为拟音界的“北派泰斗”。

魏俊华模拟的马蹄声在业内很有名气,《三国演义》影片中的千军万马都是在这个拟音棚里,她用马桶搋子为道具模拟出来的,从而给观众展现出万马奔腾之感。

圈外人觉得拟音很神秘,圈内人都认为拟音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有的人甚至说:“你赶我,我也不走,就是喜欢干这个。”有的人觉得,在片子播出之后,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大众看到、听到、享受到,“心里有种难以言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魏俊华也是第一次接触拟音就深深地喜欢上这个行当,并且一做就是一辈子。魏俊华22岁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毕业后,走进拟音棚的那一刹那,看到在各种简单朴实的生活常见品的组合下,就能模拟出千奇百怪的声音,“当时就被吸引住了,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此后,魏俊华就再也挪不开身了,她向拟音的师傅说,自己想试试,那位师傅见这个小女孩如此感兴趣,就让她试了试,效果非常好。拟音师这个称呼就开始与魏俊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魏俊华看来,她更乐意把拟音师定位为“声音的魔术师”。她解释说,很多声音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也无法用画面表达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拟音师用各种道具来创新,从而创造出影片想表达的声音和感觉。

然而这种稀缺的技术如今却走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这让魏俊华等老一辈拟音工作者焦虑极了。“全国的拟音师越来越少,我也退休好几年了,眼看着自己年龄一年比一年大,还没有培养出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接班人,我这心里难受啊!”魏俊华搓了搓自己的脸,声音有些焦急和颤抖。

这个和声音相处了一辈子的人,从和几代导演相处的记忆中,她了解到那个年代艺术家对影视创作环节的尊重和声画相依的过去。这让魏俊华神往不已。

她身边的现实却是,影视片中对声音的要求越来越低,有的人不尊重艺术规律,致使到配音环节时催着赶工期,给的报酬也低。人们不再追求声音与画面的高度融合,反倒是以要与时俱进,弄一些超现实的声音为主。

“现在影片的质量很难保证,浮躁心态下难出精品。”魏俊华感叹说,“拟音改变了影视,影视却抛弃了它。”

行业,值得坚守

在魏俊华心中,拟音模拟的不仅仅是声音,它是掺杂着情感、是需要用日常生活的感觉来展现的奇妙领域。

作为拟音界泰斗的魏俊华,深知拟音的一些门道。声音不但能表达出现实生活中可听的声音,还能表现出文学性的东西。除此之外,声音也是使画面有时空穿梭感的介质,显得一切过渡都那么自然。

“古装剧中,主人公拔出剑的同时出现的咣咣啷啷的声音,都是通过拟音后期展现出来。或者突然来一阵‘妖风’,那么可能是在暗示观众,在这里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场景,或是故事情节在转换了。”魏俊华手舞足蹈地示范着,像说起自己心爱的宝贝一样,露出自豪满足的神色。

尤其令魏俊华印象深刻的是,在《中国窑》影片的一个情节,需要把大香炉运到山顶上,但这个拉到山顶的声音无论怎么录,都不像那么回事。当时,导演就找到了魏俊华,她在拟音棚里三下五除二就录出了像模像样的声音,导演十分惊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魏俊华指了指桌子上的小坛说:“小坛就是香炉,拉的时候用一个小布条,来回在纸杯上拉,再运用话筒的原理,就能制作出拉重物时的厚重声音。”

这么多年来,拟音对于魏俊华来说,不仅是她一生为其坚守的事业,也是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

比如,用匾滚黄豆的声音来拟下雨;用报纸和白菜相搓揉的声音来拟切冬瓜的声音;用质地柔软的布料来拟甩袖子的声音……

“我特别喜欢去感受生活中的声音。”魏俊华说,一次去南昌出差,下飞机时看见机场有一块玻璃刚好碎了,当时她心里琢磨的就是这个声音可以模拟出哪些声音,怎么加以创新来进行二次模拟。

别看魏俊华这么热爱生活,实际上她的童年是苦涩的。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从小父亲就又当爹又当妈地把他们3个孩子给拉扯大。魏俊华指着工作室墙上的一幅画向记者聊起了她的艰苦岁月。她的父亲多才多艺,一把琴在她父亲手里都能奏出美妙的音乐。“非常动听!”从小,她就学着吹口琴、弹钢琴等,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正是因为这些爱好,培养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和听力,也是因为这些对生活的感悟,让魏俊华模拟出来的声音都那么到位和充满感情。

除此之外,拟音的过程也是拟音师内在修行的过程。“不同年代的戏,做十部之后,就会对当时的年代有一定的了解,包括人们服装的穿着、那个年代的文化、风俗习惯等。”魏俊华语重心长地说,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人文底蕴的内在积淀。

凭着对拟音事业的执着热爱,魏俊华在40岁的时候,专程奔赴美国,一边工作,一边在美国的两家公司体验了4年,一个担任艺术总监,一个在美国梦工厂做风险投资,并和他们一起探讨怎么把中国的电影做好。回国后,魏俊华继续在各大高校担任教授,把自己所学所感传达给一批批的学生。如今,魏俊华仍然担任着很多社会职务,在她看来,“一个人的能量再大,也需要团队的力量来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传承,说起来容易培养起来难

尽管一直在担心继承的问题,但拟音界有一个行业戒律:每位拟音师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招,一般不外传。因此,拟音界对传承问题迟迟没有什么行动。真正让魏俊华感到事情严重性与紧迫性的是,直到这两年,眼看着再不行动,这行真的就会成为历史,对于整个艺术界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2014年,魏俊华开始和黄庄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并着手开始向教育局申报专业代码、买需要用的器材、宣传、进行招生等。“这样折腾了一年半,在今年终于完成了招生工作,现在已有28个学生。”魏俊华愁苦地说,现在看来,像其他专业一样培养是很难的。“拟音不需要很多的理论讲解,都是要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实际拟音过程中,边学习边指导。拟音师的大批量培养,不现实,培养出来之后依然没办法拟音。”

魏俊华团队给影片配的音,很多影片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她有独立于其他团队的诀窍,也被称为“拟音第一人”。斯皮尔伯格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除好莱坞的两名著名拟音师外,他最欣赏的就是中国的魏俊华女士。

如今,虽然已招收了28名学生,但魏俊华觉得远远不够。“有些小孩学到七八年的时候可能因为结婚等原因,就离开了这个团队。”魏俊华说,“到最后能真正成才的很少。”

魏俊华收徒弟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对拟音热爱,对生活热爱。

正在拟音棚里拟音的两位拟音师,一个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已经做了两年了,一个刚来一个月。他们之所以会来做拟音师,就是因为看了魏俊华的节目,觉得这项工作很有创意性,能从创作中得到快乐,所以自己来报名想学。

“热爱这行的人可能很快就能学会,不喜欢这行的可能做了很多年也只是个工匠。”魏俊华向记者反复强调做拟音师,兴趣的重要性。

魏俊华向记者讲了以前来学习的一个学生的故事:一个男孩子来应聘拟音师,第一次让他接触的是宫廷剧,他没有一点兴趣,最后考核的时候,什么也答不上来。第二次,让他接触的是枪战剧,由于这男孩非常喜欢这类型的电视剧,在考核时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每种声音。

“最终这个男孩还是没有通过考核。”魏俊华十分惋惜地说:“这不行,太随性子了。”

魏俊华解释说,当一段时间片子比较多的时候,往往一天的时间当做一天半用,以他这种情况,根本不行。对他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艺术家必须要有责任感。”这是魏俊华一直秉承的理念,所以她认为,如果拟音这一环节没做好,对整个影视界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魏俊华想好了,把皮村的工作室搬到黄庄职业学校去,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

环境,如家般温馨

在这之前,魏俊华每到一个地方,都不忘告诉别人,拟音师的重要性和神秘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拟音师的行业中来。

在一次次的宣传和推广中,魏俊华意识到,她要面对的不仅是大众对拟音的无知和艺术家们对拟音的尊重问题,更是培养拟音师对生活热爱的问题。

魏俊华的工作室,走进一看,根本不像工作室,反而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位专门负责拟音师生活起居的女士、一位配音师、魏俊华和他的丈夫以及其他的拟音师。进入大门的两端一边是录音棚、一边是拟音棚。顺着过道一直往里面走,是一个很大的客厅,客厅上挂着各种拟过音的电影海报。

这个工作室有三层,每层都挂着魏俊华在拟音界做出过贡献的照片。桌球、休息室、私人影院等都很齐全,但现在因为要搬到黄庄的缘故,基本上都已清空。

这样的安排恰好契合魏俊华的理念:从生活中发现声音,然后运用到影片中。“太工厂化了反而不好,限制了拟音师的思维。”魏俊华说。

现在让魏俊华非常苦恼的是,学校对拟音的教学设备能批下来的经费很少,只能买国产的设备,但这些专业的东西都必须用国外的专业设备才能达到拟音的要求。魏俊华想的是,如果实在难以申请下来,就自己贴点钱进去,买最好的设备。

当然,在拟音行业也有一些潜规则,有些人学了一半就出去自己单干。对此,魏俊华说,“咱们还是不说这个了,把传承做好就行了,哪些人在专心做,哪些人是仅仅是为了赚钱,行内人一看就知道。”

拟音,看着出来的是声音,但如何把声音和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很看拟音师的功底。“这需要对生活的感觉,对电视剧中人物情绪的揣摩,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应出来,并拟出相应的声音。”魏俊华带着记者观看拟音师拟音时说。

此外,录音师和拟音师要有非常高的默契,当画面出来之后,这两者的感觉必须达到高度一致,才能完成配音。“快一点慢一点都不行。”录音师连希东说。

在连希东看来,他们的工作就是尽量还原出影视剧中需要的每种声音,比如画外音、周边环境的声音等。开始时尽量做得饱满,最后导演需要什么样的声音直接往进拉就行,不需要的删掉即可。

连希东以前是做计算机网络的,也是因为喜欢就来到了拟音的世界,这一做就已经好多年了。

“最后虽然没有我们的名字,但看着片子播出,心里很开心。”连希东说。

前景,科技不可替代

如今科技这么发达,有人会说“为什么非要用人工拟音师?直接用高科技做出来就可以了。”魏俊华认为,“拟音师这个职业永远也不会被科技替代,因为科技最多也只是程式化的展现,是没有感觉的。”

她进一步解释说,像鸟叫的声音可以录在电脑上,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合成,但人是有感情的,科技做的东西往往都是那么冰冷。就算在电影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好莱坞,他们的拟音也是人工来做的。

况且拟音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只是作为影片的辅助,可能有些环境声音可有可无。但在有些影片中,模拟的声音是要支撑整个故事情节的。

为了让记者真实感受到拟音的重要性,魏俊华还拿出了她的“必备神器”——用竹子做的小板凳,“它可给我的拟音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魏俊华拍拍板凳,笑着说。

《潜伏》中孙红雷摇床的那个故事情节,整个过程中声音就是起着主角的作用,“要不然用画面是无法表现出来的。”魏俊华自豪地说。

尽管拟音这么独一无二,魏俊华还是有些担忧。在现实中思考一下,国内所有的大学都没有拟音这个专业,她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年前,魏俊华已经出版了一本《影视拟音技巧》的书籍,现在她仍然给硕士、博士们讲课,传达一些艺术的理念和实际操作性的东西。但具体到怎样作为一门专业,一代代有衔接地培养下去,魏俊华也在一步步摸索中。

影视展现的就是艺术的真实。“天气好的时候,人们心情舒畅,走路的脚步声是欢快的,不高兴的时候脚步声是沉重、没有力气的。”……两位年轻的拟音师给记者讲述着拟音的一些小技巧,他们觉得未来能够继续做拟音。

声音的魔术 篇3

《金牌魔术团》开办于2009年4月12日, 是湖南卫视继《勇往直前》后开办的一档周播魔术节目, 节目分为全民大汇演和主题魔幻秀两阶段。专业评审团由香港魔术师程广生、阿根廷魔术师Mirko Callaci以及日本魔术师小林浩平组成, 刘谦作为专业标准核心, 将从创意、技巧、表演各个层面对选手进行评分和点评。

一、电视魔术节目的发展

其实, 电视魔术节目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 早在1960年, 魔术师马克·威尔逊在美国电视上成功上演威尔逊系列魔术节目, 这主要是由于电影出现后, “原先支撑魔术杂耍业的剧院纷纷改为放映电影, 魔术师不得不寻找新的表演场地, 夜总会是其中一个。” (1) 还有一个就是电视。西方魔术的发展经历了杂耍剧场阶段、魔术奇观阶段和艺术融合阶段。现在, 西方电视台多制作街头魔术节目, 如《克里斯安吉尔的街头魔术》、《街头魔法阵》、《大卫·布莱恩的街头魔术》和《街头魔术揭秘》, 其中以《克里斯安吉尔的街头魔术》最受欢迎, 该节目创办自2005年, 按季推出, 每季二十集左右, 现已推出至第五季, 在我国亦拥有一定观众。克里斯的装束和表演近似于巫术, 配乐和标志都来自撒旦教, 他阴郁黑暗的外表、另类的脏乱穿着、长长的黑发和厚黑眼部妆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整个节目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东西方魔术发展至今, 都已脱离传统的舞台表演, 趋于社会化、多样化和娱乐化, 力求贴近群众的生活。在电视节目的划分中, 电视魔术节目被归为综艺娱乐节目。但是与西方的魔术节目相比, 我国电视魔术节目的普及率不高, 发展缓慢;表演形式单一, 欠缺与流行元素的结合, 大多采取真人秀晋级赛的方式, 使整个节目零散缺乏整体性, 不利于节目日后延伸;选手帅气有余, 个性不足, 节目的风格化特征不甚明显。

二、当下电视魔术节目存在的问题

各大卫视接春晚刘谦魔术的热潮, 纷纷斥巨资打造各类魔术节目, 但节目内容大同小异, 互相模仿导致魔术节目创新的枯竭。面对电视魔术的泛滥之势, 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各大卫视将于七月结束电视魔术节目, 难道魔术节目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 而且已经走到了尽头吗?

1、刘谦“代言”电视魔术节目, 同质化节目恶性竞争

《魔星刘谦》、《魔星高照》、《金牌魔术团》等节目都是以刘谦作为核心, 自春晚后, 刘谦开始辗转于各类魔术节目, 赚得盆满锅满, 还有卫视台为了争夺刘谦, 闹出各种绯闻, “湖南卫视《金牌魔术团》在刘谦的执掌下争执多多, 频频抢夺眼球;安徽卫视不满刘谦改投湖南, 大手笔请出刘谦的师公王凯富助阵《星光魔范生》, 并高价邀来众多明星;浙江卫视信誓旦旦推出‘跟刘谦学魔术’也在一旁使坏。” (2) 各电视台相互跟风、蓄意炒作、争抢刘谦, 春晚后, 刘谦已经被视为魔术的代名词, 被誉为“节目的灵魂人物”、“重中之重”。

电视娱乐节目批量生产, 大量复制。但随着数量的增多, 节目的个性逐渐淡出。在电视魔术节目制作中明显暴露出二者之间的矛盾, 魔术的创新并非易事, 需要魔术师很长时间的钻研和实验, 但电视节目播出频率高, 魔术资源的供给贫乏, 无法适应电视的大批量播出。于是, 同质化表演频繁出现, 导致观众对魔术的兴趣降低, 缺乏创意和内涵的节目让观众味同嚼蜡, 兴味索然。安徽卫视《星光魔范生》总制片人罗法平无奈地说:“魔术正当红, 收视率高, 你不做别人也会做, 谁都不愿放弃这个好资源。”过度供应, 导致魔术节目的生命力衰竭, 收视率下降, 广告商纷纷撤资。

也有一些电视台为了抢夺收视率, 从观众的好奇心理出发, 开办揭穿魔术秘密的节目, 尽管这类节目在刚开办时取得好的收视率, 但却无异于杀鸡取卵, 同时也遏制其他电视台魔术节目的发展。

2、不差钱, 浮夸整垮魔术节目

据业内人士称, 五花八门的魔术节目轮番上映的原因只有一个字———“钱”, 魔术节目热播期间,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魔法奇迹》节目15秒的广告每条要达到十一万元, 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团》也以三千万元居收入榜首。魔术节目的收入不菲, 但其投资也是巨大的, 魔术节目对硬件设施的要求很高, 如演播室、灯光、舞美等都要求是一流的;软件也不容怠慢, 大牌评委、嘉宾都得让节目组一掷千金, 据《金牌魔范生》节目负责人易骅说, “魔术节目的成本很高, 起码要几十万一集, 上不封顶。”《星光魔范生》制作人罗法平透漏, 某一期投资额达到2000万元, 其中仅邀请蔡依林出场就花掉了60万元。明星们乐于上魔术节目, 一方面在于出场费丰厚, 另一方面也因节目轻松好玩。但娱乐明星加入魔术节目的意义何在, 在娱乐类综艺节目中加入魔术表演, 降低了魔术的品味, 魔术变成搞笑、滑稽、取乐的工具, 失去原本神秘、震撼的效果。

3、西化严重, 鲜见中国传统魔术

《金牌魔术团》2009年4月12日第一期, 反而是一名日本选手小森谷翔平以自己在中国学习为背景创作了一个魔术, 4月19日第二期来自德国的魔术师乔奇龙表演魔术《I be lie ve I can fly》时选用的背景音乐是经典粤语老歌《连锁反应》。而其他中国参赛者均表演国外魔术, 身着燕尾服、西装、马甲或者小丑服, 在背景和情节上都没有中国元素的注入。也是在第二期, 中国北派古典戏法第四代传人方振勇老师身着唐装表演中国传统魔术———《六连环》, 博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六连环》蕴含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间故事, 展现了老艺术家对中国传统魔术的热爱。但这样的中国传统魔术在比赛中却属异类, 绝大多数选手还是在表演西方魔术。

三、电视魔术的发展对策

1、告别“刘谦”, 增加智力型资源

诚然, 刘谦获得无数国际奖项, 表演遍布世界各地, 在业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对魔术的执着、精湛的技巧、新奇的创意和帅气的外形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但是, 魔术节目对观众的吸引, 不应只依靠一个明星, 更多的还是要用魔术本身感染观众, 通过电视化的手法向观众更好地展示精妙的魔术表演, 毕竟具有恒久魅力的是魔术本身, 而不是个人的光芒。

国外也有很多电视魔术节目, 但是每个节目都有其固定的“主人公”, 节目名称也是以其姓名命名的, 这样就使各节目具有唯一性, 风格迥异, 各不相同, 即避免了恶性竞争又实现了电视魔术节目的多样化生存。

各电视之间抄袭和复制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节目资源的匮乏, 一档节目成功, 其他电视台便争相效仿, 推出类似的节目。“电视经营的核心能力就是经营信息的能力。” (3) 加大资源的智力成分, 才能使节目更具吸引力。智力型资源具有不可掠夺性、能动性和经济性, 是节目最核心、最本质和最独特的内容, 具有不可替代性。“人优我特, 人特我绝”的道理在魔术节目的设计中同样适用, 《克里斯安吉尔的街头魔术》中所表演的魔术都来自他原创, 整个节目以故事化形式叙述, 连续性强, 克里斯不断制造极度危险, 挑战自身极限, 把电视魔术节目推向“绝”境。

对于揭穿类魔术节目,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揭穿魔术破坏了节目资源, 不利于电视魔术节目的可持续发展。魔术资源是有限的, 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将有限的魔术资源转化为创新变化的节目, 在制作魔术节目时, 也要为魔术本身保留空间, 寻找电视与魔术的平衡点, 合理驾驭魔术节目。

2、打造品牌, 坚持魔术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品牌体现商品个性与消费者认同感。” (5) 从表面上看, 广告主是在购买广告时间, 但实际上购买的是品牌, 因为只有良好的投放环境才能带来最大化的利益。《金牌魔术团》也需打造本节目的“金牌”, 创造个性化节目, 进而形成品牌。

与小品、歌舞相比较, 魔术属于边缘题材, 主要诉诸于视觉。电视是视听媒体, 电视魔术节目也需要在听觉上下功夫, 如加重表演者的语言和音响效果的成分, 国外的节目经常采用内心独白或和节目风格相符的音乐填补。魔术本身的可参与度高, 趣味性强, 可以借此进行品牌营销, 如“金牌魔术团”就将在10月开始全国巡演, 即在外围上创收, 又为节目打响知名度。巡回过后再制作电视节目, 也使观众的兴趣得到了积累, 实现节目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与企业产品一样, 电视节目同样具有生命周期, 任何一个节目都不可能保证会拥有永恒的收视率, “它一定会存在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4) 这是由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生活经历不断变化造成的。所以, 要延长节目的成熟期, 就需要不断地创新, 创新是节目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魔术节目来说亦是如此, “一掷千金”不能使节目永葆青春, 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模仿西方大投入、大制作的方式不是我国魔术节目发展的可行之路, 只有抓住魔术本身, 不断发掘其内涵, 不断创新, 提高节目品格, 才能保证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3、弘扬中国传统魔术, 引进本土化策略

中国魔术历史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期, 产生于古人祭天、祈年等游艺色彩较浓的习俗活动。早期的中国魔术有《钓鱼》、《九连环》、《仙人栽豆》、《古彩戏法》等, 均在世界魔坛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现在各大电视台播出的魔术节目中, 中国传统魔术比较少见, 属于中国的本土魔术在自己的土壤中发育不良, 年轻人大都喜欢学习国外的魔术, 而中国传统的魔术得不到传承, 创新更无从谈起。这一现象恰是电视魔术节目的突破口, 在电视节目策划的过程中, 要注意选题的绝对性, 即保持所属信息的惟一性, 避免和其他同类媒体正面冲突。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从自身着手, 在节目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上充分发挥本土优势, 通过电视魔术节目在弘扬中国传统魔术, 向内地推广魔术, 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 还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

电视魔术节目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 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电视魔术节目有差距, 也有特色, 这需要我们在借鉴国外魔术的基础上, 立足国情, 加大智力型资源的投入,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开发本土资源, 才能使我国的电视魔术节目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铁犁:《魔术趣史》, [J].《世界博览》, 2002年, (10)

②王一惟:《刘谦赚了, 节目“垮”了》, 《烟台晚报》, 2009年6月29日, A20版

③④张海潮:《电视中国——电视媒体竞争优势》,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第242页、第220页

难忘的“魔术”课 篇4

只见罗老师把四个纸杯反扣在桌子上, 然后走出教室关上门, 让我们把一枚5角钱的硬币放在任意一个纸杯的下面。我们放好后, 罗老师从门外走了进来, 用手在四个纸杯上来回挥了几下, 突然在第三个杯子上停住了。罗老师让我们掀开杯子, 果然第三个杯子底下扣着一枚5角钱的硬币。“哇!”同学们都高声尖叫了起来。我们简直不敢相信, 大家决定让老师再猜一次, 还派了好几位同学在门外监督。没想到第二次罗老师又猜对了。第三次我们耍了点花招, 故意把硬币藏在了梁启雄同学的口袋里, 没想到罗老师进来后, 从第一个杯子看到第四个杯子, 又用手左右拂动了几下, 眨了眨眼睛, 清了清嗓子说:“你们根本没有把硬币扣在纸杯底下。”顿时, 同学们个个目瞪口呆, 罗老师怎么这么厉害呀?

看着罗老师一脸得意的样子, 同学们都吵着让罗老师教大家这个魔术, 罗老师却摇摇头说:“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 等到期末考试全班各科平均分超过90分, 我就把你们每个同学都教成魔术师。下面请把变魔术的过程写下来吧。”这时, 我才恍然大悟, 罗老师是想用这个魔术教我们写作文并激励我们努力学习, 考出优异的成绩。我决心好好复习, 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力争早日学到这个魔术。

这节作文课让我对罗老师更敬佩了, 她不仅会教书, 还会变魔术!这堂“魔术”课真令我难忘啊!

(指导教师:罗新梅)

罗老师悄悄话:

温暖心灵的魔术 篇5

季雨挺直的身子消失在了暮色中, 而众多孩子的身影开始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一个叫杜刚的学生, 内向而认真, 上课回答问题时话语往往带着颤音, 成绩一直徘徊在20 名左右, 但我发现不管留多少作业, 第二天他都会按时上交, 从不放弃。我想, 这种态度是他身上的闪光之处!于是我在班上大力表扬他, 并举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博士曾说过的话:这世界上, 聪明的人很多, 但成功的人都是最努力的人。一个学期下来, 奇迹出现了, 他名列班上第五!毕业时考上了北邮的通信工程系。现在他已经是北邮的在读博士了!一个孩子的改变有时需要的就是那么一次震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每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都有一颗渴求上进的心。赏识、关怀会让他们拥有自信, 自信必将产生巨大和神奇的能量!

还有一个叫安松韬的学生, 性格开朗, 但遇事总有畏难情绪, 正值学校艺术节, 孩子们排演了一出话剧, 他积极参与, 但表演老不到位, 同学们甚至提出要换他。我知道, 如果这时被否定, 他以后就更难战胜自己的弱点了。于是我不停地鼓励他, 与他一起琢磨角色的心理, 演出时他真的给我们惊喜, 完美无缺!后来他远赴异国求学, 在越洋长途中告诉我:“在最孤独最难受的时候, 我都会想起您教导我的话。所以我坚持下来了!”融开了满河冰冻的是温柔的春风, 化解了心中愁绪的是理解的微笑。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各式各样的潜能, 他们的大脑有着成人难以想象的吸收力和可塑性, 每个孩子的心中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教师一定要帮助孩子培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耐力, 这才能追逐梦想, 才能够穿越路上的荆棘坎坷, 登上梦想的巅峰!

在鼓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还不应忘记借助课文这一载体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思考人生。新课标的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禀父书》, 这是一位叫方声洞的烈士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写给老父亲的诀别书。学之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有老父妻儿兄嫂, 牺牲不仅使这些家蒙受心灵上的打击, 更让他们失去了依靠。他即使最后为国尽忠, 也并没有挽回中国沦落的局面, 不过是匹夫之勇, 他这样做真的值得吗?为何有这样的气节甘心去送命?

也许我们民族的骨子里“明哲保身”四个字刻得太深了, 自我保全被视作遇人处世之黄金法则, 于是常有见义勇为却落得吃力不讨好, 救死扶伤却被套为冤大头的事情发生, 学生很难理解烈士们的所思所为。于是我又带着他们读了一篇叫《与妻书》的文章。这是一位叫林觉民的烈士在赴义之前, 写给有孕在身的妻子的诀别信。当读到“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天灾可以死, 盗贼可以死, 瓜分之日可以死, 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 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 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的语言, 体会到先烈放弃了生命, 放弃了圆满, 怀着极度伤悲, 泪珠和笔墨齐下, 却要尽力写出理智文字的复杂心绪, 感悟到作为一个正直有良知的国民, 以天下为己任, 以勇者的牺牲换来了今日中国的安宁和平和, 他们震撼了;我又带着他们阅读了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 如雷的呐喊, 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 江南春闺的遥望, 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 将军圆睁的怒目, 凛凛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 又一阵烟尘, 都飘散远去。我相信, 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 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 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 他们扭曲地倒下了, 化作沙堆一座。”战乱、腐败带来的黑暗使得我们的历史一次次地泪水浸湿, 史书暗黄的书页在风中颤抖, 每一页都写满了有情人的苦难。我还引了热播的电视剧《潜伏》的歌词:“温暖若只在你心里, 愿用一生祝愿, 生命只为一个信仰,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 澎湃着心中火焰, 燃烧无尽的力量, 那是忠诚永在。” 学生理解了, 他们写道:“先烈们心中承载着中国四万万人民, 祖国的每一个苦难、每一分屈辱都会让他们感到切肤的痛, 即便拥有美丽深沉的爱情, 他们也凭借一份坚定的信仰而毅然转身, 放弃自己的生命, 去做救国之路上一颗的坚硬的石子。”“生活在现在中国的我们是幸运的, 我们应珍惜这种安宁的生活并铭记这些先行者的贡献。”

上一篇:关键转型期下一篇:传感器节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