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价值最大化

2024-07-19

公司价值最大化(精选十篇)

公司价值最大化 篇1

上市公司股利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Fuller et al.(2011)发现,在熊市中股利的重要性要大于股利在牛市中的重要性。相比牛市,熊市中支付股利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每个月表现要强于不支付上市公司1%到2%,而且在熊市增加股利发放比起牛市增加股利更加重要。那么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是否会在不同股票市场状态下具有不同的股利支付倾向?前人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股利政策的相关理论,其中包括各种解释“股利之谜”的理论以及在不同国家中,因持股对象性质及持股的比例不同而对股利政策产生了不一致的影响。但是却很少有学者研究在不同股市状态下终极控制人的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因此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上区分了股市状态,并且考察了在股市不同的状态下终极控制人的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及股利支付水平,并采用最优动态反应模型、非参数检验、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和面板数据的Logit模型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采用最优反应动态模型进行理论分析。最优反应动态是指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小群体成员的反复博弈。整个市场中所有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行为最终决定了整个市场中股利的分配,这些终极控制人作为数量不大的群体,但是却拥有相当快的学习能力。第一,每个终极控制人属于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小群体成员。这些终极控制人属于有限理性人,他们虽然在复杂局面下准确判断分析和运用预见性的能力稍差,但他们能对不同策略的结果做出比较正确的事后评估,并相应调整策略。因此给定前期的经验, 各个博弃方本期都能找到和采用针对前期其他博弈方策略的最佳反应策略。第二,假设共有五个博弈方分别处于图1中圆周的五个位置上,每个博弈方都与各自左右的邻后反复博弃。在本模型中,每个博弈方都代表一个终极控制人,其通过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案与左右终极控制人进行反复博弈。每个终极控制人的策略只有两种即熊市多发放现金股利和牛市多发放现金股利,分别用策略A和B来表示。第三,假定此时终极控制人追求的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而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使公司的股价尽量保持较高的水平。得益都是指终极控制人在不同市场状态下获得的超额收益的平均值。如果双方都选择策略A,双方都可以获得因发放现金股利带来的股利溢价a。如果双方选择不同的策略,那么选择策略A的一方将会获得c的收益,而选择策略B的一方的收益为零。由于熊市中发放股利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更加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因此相比熊市少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而言,发放现金股利对公司的股价更加有利,所以c会大于a。如果双方都有选择同样的策略B,那么双方都会获得同样的收益b。根据Fuller et al.(2011)的结论,分配相同的现金股利,终极控制人在熊市中获得的超额收益要比牛市中多。综上可知,c>a>b。这些得益关系可以用表1表示。

最优反应动态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最优反应动态策略调整的规则。假设Xi(t)表示在t时期终极控制人i的博弈对手中采用A策略的数量,Xi(t)可能为0、l或者2。那么采用B策略博弈方数量为2-Xi(t)。在t时期,某个终极控制人采用策略A的期望得益为Xi(t)*a+[2- Xi(t)]*c,采用B策略的期望得益为Xi(t)*0+[2- Xi(t)]*b。因此根据最优反应动态机制,当采用策略A的期望收益大于采用B的期望收益时,博弈方就会选择A策略,反之亦然。所以当X大于(2b-2c)/(a+b-c)时,博弈方会选择策略A。基于c>a>b,且一般情况下c并不会大于a与b的和,所以不管各个博弈方的在初次博弈中采取哪个策略,最终都会收敛与所有博弈方采取策略A的稳定状态。因此,基于价值最大化大目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终极控制人的在牛市中的股利分配倾向会低于熊市中的股利分配倾向。当终极控制人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时,所有博弈方选择策略A将成为稳定状态。但是当终极控制人目标转变为公司融资成本最小化时,两终极控制人博弈得益矩阵以及最优动态策略调整规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终极控制人为了保持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往往不会轻易的减少持股数量,那么自从通过IPO获得大笔资金后,终极控制人往往倾向于忽视二级市场股价的波动。在熊市当中,即使发放股利确实有利于公司股价的稳定,终极控制人一般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另外在熊市阶段,宏观经济环境不好,企业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此时发放现金股利对于一般的上市公司更是难上加难。在牛市阶段,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相对较好,企业具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发放股利。根据证监会新规,企业再融资需要满足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的条件,此时出于融资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发放现金股利为以后的再融资做好准备。如果双方都选择策略A,双方此时达到再融资条件所付出的成本较高,所以只能获得较低的收益a。如果双方选择不同的策略,那么选择策略B的一方将会获得收益b,而选择策略A的一方的收益为零。如果双方都选择策略B,此时发放现金股利成本较低, 那么双方都会获得较大的收益b。分配相同的现金股利,终极控制人在熊市中的融资成本要比牛市中高得多。综上可知,b>a。在t时期,某个终极控制人采用策略A的期望得益为Xi(t)*a+[2- Xi(t)]*0,采用B策略的期望得益为Xi(t)*b+ [2- Xi(t)]*b,也就是2b。当X大于2b/a时,博弈方会选择策略A。基于b>a,所以不管各个博弈方的在初次博弈中采取哪个策略,最终都会收敛与所有博弈方采取策略B的稳定状态。因此,出于融资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终极控制人的在牛市中的股利分配倾向会高于熊市中的股利分配倾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备择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终极控制人的在牛市中的股利分配倾向和股利支付水平均高于熊市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终极控制人的在牛市中的股利分配倾向和股利支付水平低于熊市

假设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终极控股人在不同股市状态下的股利分配倾向和股利支付水平并无差异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483家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原始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本文的全部分析通过Stata12和excel统计软件实现。本文的研究中只包含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 不包括同时发行A股、B股或H股的公司;排除了金融业的上市公司;排除ST、PT的公司;剔除资料不全的公司,并且剔除一些存在异常值的公司。剔除不存在终极控制人的样本。最终得到符合上述条件的有效样本为2003-2011年间358家上市公司的3214个观测值。

(二)变量定义

(1)因变量。在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中衡量股利政策的替代变量多选取上市公司派发的股利这一定量指标。为了克服以上缺陷, 以现金股利发放的相对量和是否发放现金股利两个方面为出发点,构造了上市公司现金红利占总资产的比重(Div_to_a)和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红利(Div) 作为股利政策的替代变量。其中Div是虚拟变量,等于1表示支付了现金股利,0表示没有支付现金股利。

(2)自变量。解释变量为股市状态Status,它是虚拟变量,等于1表示处于牛市状态,0表示处于熊市状态。此外本文从股权结构、公司基本特征、公司治理、行业特征四个方面选取了10个控制变量,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变量属于公司基本特征变量。Fama和French(2001)经过研究发现公司的盈利水平、 成长性和公司规模是影响公司股利分配的基本因素。盈利水平高的、成长性低的、规模大的上市公司倾向去分配更多的股利。公司成长性用公司总资产的增长率来衡量(Fama et al.,2001),营运能力用流动资产的周转率来衡量。 公司盈利能力用资产收益率表示。一般来说,成长性较高的企业规模比较小,成长性较低的企业规模比较大(Lee, 2010),基于公司成长性与公司规模这两个变量的可代替性,本文并未添加表示公司规模的替代变量。此外财务杠杠过高,公司会受到债权人更多的合同约束及监督,此时过度分配股利只会是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因此财务杠杠也会影响到公司的股利决策(冯阳等,2010)。本文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公司财务杠杠。股权集中度和非流通股比例属于股权结构变量。国内外都做过大量关于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许静和张延良(2013)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支付呈正相关关系。由于中国股市特殊的制度背景,因此我国股市中存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区别。流通股、非流通股股东存在不同的现金股利偏好,由于两种股票存在重大的差别,使得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存在不同的利益倾向。因此本文添加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非流通股比例两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属于公司治理变量。陈立泰和林川(2011)发现二职合一的公司却倾向于少派发现金股利。二职合一情况是影响公司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二职合一情况用虚拟变量CC表示,当CC等于1是表示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当CC等于0时表示董事长与总经理并不兼任。另外在原始数据中有6个行业的分类,本文在删除金融行业以后建立了4个行业虚拟变量,分别是Industry1房地产,Industry2综合,Industry3工业, Industry4商业。具体的变量设计情况见表2。

(三)模型构建由于衡量股利政策的变量一定不会是负值,而且因变量的许多观测值都为零,因变量为截取变量时,使用一般的估计方法会存在偏差,因此本文借鉴了Singhania et al.(2012)和Lam et la.(201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使用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来来研究股利决策中关于股利占比的变量。另外本文运用Logit回归模型来研究公司是否支付股利(Fama et al.,2001)。根据研究假设,本文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以及Logit模型如下:

其中β是回归系数,i是指样本公司的排列号,t是指公历的年份,ε是指误差项。

(四)股市状态的确立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短、波动也较成熟股市频繁, 为了使判别标准更适用于诊断我国股市的牛、熊市周期, 本文在借鉴的基础上对Pagan et al. (2003)的牛、熊市判别标准作了适当的调整。股市年度价格水平用Pt表示。如果Pt是一个宽度为3年的价格窗口中的最大值即ln Pt-1<ln Pt>ln Pt+1,那么时刻t对应着一个波峰。如果Pt是一个宽度为3年的价格窗口中的最小值即ln Pt-1>ln Pt<ln Pt+1,那么时刻t对应着一个波谷。我们要求波峰、波谷交替出现。波峰和波谷不一定会交替出现, 可能出现连续波峰, 也可能出现连续波谷。为了保证波峰和波谷交替出现, 我们消去连续波峰中价格较低者和连续波谷中的价格较高者。本文把一个波峰到一个波谷的运行状态称为熊市,一个波谷到波峰的运行状态称为牛市状态。为了不遗漏股价较短时期内大幅涨跌对应的大牛、大熊、以及排除虚假牛、熊市周期, 我们还要求诊断到的牛、熊市周期满足:(1)如果牛市和熊市的单程时长不超过一年, 则股市价格逆转前后价格的升跌幅必须超过30%。否则我们依然认为该年仍处于前一种市场状态中的调整期。(2)鉴于本文使用的是年度收盘价数据,所以仍要考虑包括序列端点附近股价水平低于端点处股价的波峰、以及股价水平高于端点处股价的波谷。由此可以从2002-2011年收盘价中找到3个波峰,分别是2003年、 2007年和2009年;4个波谷,分别是2002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鉴于2002年到2003年涨幅并没有超过30%,而且该时期上一个股市状态属于熊市,所以把2003年视为处于熊市状态。因此我们可以确认2003年到2005年、2008年、 2010年到2011年为熊市运行时间。而2006年到2007年、2009年为牛市运行时间。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根据牛熊市的划分,本文给出不同市场状态中各个变量的统计性描述,从表3中可以看到熊市中Div以及Div_to_a的均值略微小于牛市。熊市中Div_to_a的最大值均大于牛市。另外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表可得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除少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大部分变量之间具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以本文利用这些变量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是可靠的。

(二)非参数检验分析为了比较两个独立样本是否来自于相同分布,考察终极控制人的股利支付水平是否因股市状态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本文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法进行检验。它是最强的非参数检验方法之一,是对两样本均数比较的秩和检验, 检验两个独立样本是否来自同一总体。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Mann Whitney U检验,可以拒绝原假设,即可以得到牛市中终极控制人的股利支付水平与熊市中股利支付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别,两个独立的样本来自不同分布的总体。通过非参数检验可以得出,不同市场下终极控制人的的股利支付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从而可以拒绝假设3。

(三)LOGIT与TOBIT回归分析由于自变量的变异主要是来自于组间变异,因此依赖于组内变异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量可能不是有效估计量。另外固定效应LOGIT模型还会删除整个样本期间因变量没有变异的个体观测值。因此本文优先考虑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表5显示,Status的系数均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牛市中,终极控股股东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和支付水平显著的高于熊市。模型(1) 中的系数表示在其他条件同等的前提下,当熊市转变为牛市时,终极控制人支付现金股利的对数几率比(log-odds ratio)将增加0.221,牛市中的终极控制人派现的概率比熊市中的终极控制人高出0.555。模型(2)中Status的系数表示在其他条件同等的前提下,与处于熊市的终极控制人相比,处于牛市中的终极控制人所支付的现金股利占总资产的比率高,也就是说牛市中终极控制人的股利支付水平高于熊市。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状态的改变不仅可以影响终极控制人股利支付倾向,而且可以影响其股利支付水平。一旦熊市转为牛市,终极控制人的股利支付倾向与股利支付水平都会提高。在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LTA的系数全部为负,在模型(1)和(2)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终极控制人的股利支付倾向与股利支付水平越低。资产收益率ROA、流动资产周转率Run和总资产增长率Growth的系数全部为正,除了Growth的系数没有通过模型(1)假设检验,其他系数均在模型(1)和(2)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公司盈利水平和营运水平越高,终极控制人的股利支付倾向与股利支付水平越高。此外,股权集中度与非流通股比例均对股利支付倾向与支付水平具有正的影响,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具有较高的股利支付倾向,非流通股比例高的企业的股利支付水平较高。当公司总经理与董事长不兼任时,公司的股利支付倾向高于二者兼任的企业。 表5的结果支持了假设1而拒绝了假设2,说明终极控制在进行股利决策时,优先考虑的是实现公司融资成本最小化而不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从而导致了在牛市中呈现出更高的股利支付倾向与支付水平。但是假设1是否可靠还需要通过稳健性检验来考察。

(四)稳健性检验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 首先根据企业性质对样本进行分组,然后检验终极控制人的性质对本文结论的影响稳,其次通过更换控制变量检验变量的稳健性,最后改变计量方法以检验方法的稳健性。 (1)分组检验。本文按照产权性质将样本分成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产权性质对终极控制人股利分配倾向与股市状态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不管终极控制人是否为国家,其仍会在牛市中保持较高的支付水平。(2)变量的稳健性。替代控制变量可以检验模型的稳健,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在表5分析中,本文采用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的代理变量,为了检验变量的稳健性,采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的代理变量,然后再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股利支付倾向和股利发放水平依旧呈正相关,Status的系数显著为正,替代控制变量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3)计量方法的稳健性。为了检验本文计量模型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固定效应的LOGIT和固定效应模型对表5中模型(1)和(2)重新进行回归。检验的结果表明改变计量方法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注: *, **, *** 表示估计系数在10%, 5%, 1%置信度水平显著。

五、结论

公司价值最大化 篇2

一、CRM的昨天·今天

早在60年代,管理学界的泰斗彼得·德鲁克就指出“企业经营的真谛是获得并留住顾客”,这可能也是CRM最初的理论雏形。之后,诸如关系营销、接触管理等等概念更是在CRM出现之前,把“客户关系”深深地印在每一位管理者的脑海中,而做为支撑其运作的信息系统也在供应商的宣传之下迅速成为许多企业CIO的新宠。与ERP、BI或者EAI这些专业味十足的术语相比,他们似乎更容易接受“客户关系管理”。按照供应商的逻辑,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客户就是上帝”,想要赢得“上帝”的喜爱,就需要CRM这双翅膀,插上它就是天使,失去了恐怕就会变成恶魔。

然而自2000年以后,全球CRM行业经历了连续3年的负增长。在美国,2003年各大企业在 CRM方面的投资总额超过20亿美元,但巨额投资并没给他们带来想象中的回报。与此相对应,去年年末,国内知名的CRM供应商联城互动正式易主,人员大量离开,宣告了曾在CRM领域走在前列的MY CRM寿终正寝,也给国内CRM市场增添了些许寒意。一位资深的CRM专家不禁感叹:“就目前的CRM市场来看,长期的市场疲软需求不旺,本来不多的消费者被分摊后,真正盈利的又有几家呢?也许华丽外表下掩盖的只是空壳。那么这些看好CRM诱人发展前景的公司如何实现长久持续的发展并笑到最后呢?”

然而,另一方面许多新的供应商仍不断涌入这片充满希望的市场。微软表示今年将带着自己的CRM商业解决方案进军中国市场。IBM携手著名CRM厂商 Siebel推出基于ASP的CRM,把随需应变的触角伸向国内的CRM市场。而许多咨询公司也对CRM保持乐观的态度,研究机构AMR预测2005年中小企业的IT开支将增长6.6%,而CRM是这些企业最希望投资的领域。META. Group也指出包括SalesForce.com在内的在线CRM系统正在中小企业市场突飞猛进,就连全球500强中也有数十家企业已经选择 SalesForce.com并部署于全球的分支机构。针对目前这种情况,有专家指出正是从几年前的不活跃市场向活跃市场的发展,2005年在中国CRM 市场,将会聚集国内、国际的大量CRM厂商,出现“战国”的格局。混战后,新的格局也许会在2005年底、2006年迎来后CRM时代。

二、客户关系VS客户价值

纵观国内外的CRM供应商,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前景诱人但仍任重道远。而对那些把客户奉为上帝的企业来说,一方面是有着尝试CRM的冲动,另一方面又在同行的失败案例中迷失了方向。于是他们痛定思痛,开始重新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

1、通过对客户关系的系统管理能获得明显的盈利增长吗?

2、将客户价值转化为企业盈利的瓶颈在哪里?

3、在客户价值管理方面企业如何规划将来的投资重点?

4、目前为获取更多客户价值企业还能做些什么?

问题的重心在于CRM不仅是简单的管理客户关系还要注重客户价值。如果后者是目的,前者则是方法和手段。许多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类似关注前者而忽视后者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体现必然会导致企业在CRM方面的投资回报率低下。

客户关系及其作用

客户关系是指企业为达到其经营目标,主动与客户建立起的某种关系。这种联系可能是单纯的交易关系,也可能是通讯联系,也可能是为客户提供一种特殊的体验机会,还可能是为双方利益而形成某种买卖合同或联盟关系。客户关系不仅仅可以为交易提供方便、节约交易成本,也可以为企业深入理解客户的需求和交流双方信息提供许多机会。

客户价值及其特点

客户价值就是指客户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取决于时间和价格两个因素。长期稳定的关系表现为客户的生命周期。例如一个经常与企业保持接触的客户与偶尔与企业接触的客户是不同的,而一个十年的老客户和只有一年的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也往往不同,

“承担合适的价格”决定了客户为企业提供的价格收入,一个喜欢讨价还价并且斤斤计较的客户是难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的,更谈不上忠诚度。因此客户价值有如下特点:

1、客户价值具有潜在性。在不同的环境因素下,客户追求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其性质与程度都会随着时间与环境而变化,企业必须通过营销策划来争取将客户潜在的市场价值转化为企业的现实收益。

2、客户价值是独立于企业的。客户价值实质上是客户为满足其需求而进行消费所体现出的市场价值,而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与具体的产品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客户价值的市场存在尽管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但与具体的企业却没有必然联系。[next]

3、客户价值受多因素的影响。客户价值受到客户收入水平、客户对自身需求的认知程度和客户的个人素质等因素影响,这些都是在企业进行营销策划所需要考虑的。

4、客户价值与时间长短成正比关系。注意这里的时间是指客户可能具有的客户关系生命周期。举例来说,拿企业的两位客户比较,一位是年近花甲的富翁,另一位是年轻的职业白领,前者可能购买力更强但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可能比后者少很多,因此其客户价值也远远不及后者。

三、客户关系价值VS客户让渡价值

区别了客户关系和客户价值这两个概念之后,可以发现两者虽然不同但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客户关系价值与客户让渡价值。

客户关系价值

客户价值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无差异的,是独立于企业的。与之相反的是客户关系对于不同企业则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是由于企业与客户关系的亲疏不同造成的。因此客户关系价值是指企业为获得某一客户的实际价值所付出的成本。其特点是:

1、客户关系价值注重客户的实际价值。企业进行营销的目的就是将潜在的、独立与企业之外的客户价值转化为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客户的实际价值,这就是企业围绕客户关系所付出成本的目的。

2、客户潜在价值的转化系数。高的转化系数表明企业可以将客户的潜在价值充分地开发出来,为企业带来收益。反之则会落入前述的投资陷阱。而转化系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市场开发能力和企业的客户关系基础。

3、客户价值开发成本。作为衡量客户关系价值的因子,转化系数从正向反映客户关系对客户价值的影响,而客户价值开发成本则从反向表明企业实现客户价值的转化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在相同的转化系数下,该成本越高说明企业的客户关系基础越差,反之就越好。

客户让渡价值

客户让渡价值是客户总价值与客户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部分。

客户关系价值和客户让渡价值分别从企业和客户两个纬度来看待CRM中的价值问题。CRM在管理客户关系的同时,就是要通过这两个变量的作用最终把客户潜在价值转变为客户的实际价值,也就是企业的利润。

四、CRM中的信息技术

在明白客户关系、客户价值、客户关系价值和客户让渡价值之后,再回过头看看前面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分析思路已经变得清晰起来。客户关系价值可以衡量企业开发客户价值的效率,客户价值则决定了开发程度的最大值,同时也是客户关系价值的基础。企业的利润取决于潜在的客户价值。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模型表示:

从这个模型中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使者,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客户关系管理可能还是早期的关系营销和关系管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的分析客户数据,积累和共享客户知识,根据客户的偏好和特性提供体验服务,从而提高客户价值。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辅助企业识别不同关系价值的客户关系,针对不同的客户关系采用不同的策略,从而实现客户让渡价值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之间的平衡。从客户的角度而言,客户让渡价值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促进其忠诚度,进而促进客户关系的良性循环发展。

结束语

关于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途径

1.企业价值概述

“价值”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多重的含义,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都有着尤其自身相符合的解释,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判断个人或企业价值的大小不是通过其自身获得的收入或利益多少,而是通过个人或企业对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大小来评判的。对于企业价值而言,其内容与体系也是广义的、复杂的,对于不同的企业关系人来讲,价值判断的标准就不同。在顾客看来,企业的价值就是能够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为人们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作为社会对于企业的价值判断就着重体现在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多少。由此可见,企业价值的评判有着多重的维度,从不同的角度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判断,这就决定了企业价值的系统性。

从宏观层面来讲企业的价值可以大致分为企业经济价值与企业社会价值,两者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的经济价值是企业管理者价值、企业员工价值与股东价值的内在体现,企业的经济价值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的经济价值决定着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的地位,对于企业的整体形象与实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浪潮中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实现企业经济价值。

企业的社会价值指企业在社会的发展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多少,这是社会评价企业发展的主要方面,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的实现,最终的目标仍是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企业长远利益的根本保障。

2.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

2.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企业在发展中出于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中,因此,影响企业价值的外部因素就较为的广泛,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因素都对企业价值的外部环境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政治环境是企业发展存在的根本载体,政治环境的优劣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总是处在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国家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政府的决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定与约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家在不同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下会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我国各项事务的正常发展,这些政策与决策的制定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就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社会发展的日益不确定,政治因素对于企业价值的发展不影响也日渐不确定。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也对企业价值的实现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几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出各种保护政策,这大大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公平性,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发展日益混乱的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影响日益增大。

最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总是处在社会信息、社会价值与社会动态中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利益团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不断的勾心斗角的发生利益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因此,社会环境的优劣对于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

2.2影响企业价值的内部因素

企业价值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受到现金流与资金成本的影响,而现金流则受到价值增长期、销售增长利润税率与营运资本的制约。企业为增加其价值,可以采取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增加新增资本的边际收益和新上项目的效益、提高新增资本投资回报率、在新增资本回报率超过单位资本成本有资本溢价的情况下,提高投资资本增长率、降低筹集资本成本等手段。这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与最大化有着重要意义。

3.企业价值最大化内涵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在科学的政策指导下,不断加强自身的政策建设,完善财务管理的手段与措施,提高财务管理的效果,将企业的长期发展作为企业追求的核心要素,将企业的价值实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强自身的各项制度建设,使企业的总价值实现最大化。

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应更加关注现金流,将现金流的管理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当中。现金流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现金力量做基础,企业的各项发展才能顺利的进行,没有现金流量做后盾,任何发展的策略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应将现金管理全面的灌输到每个环节、每名员工当中,实现全面现金管理的理念,做到在企业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控制现金的管理,不断加强现金管理重要性的教育,使全员、全程形成现金管理至上的理念,增强现金管理的效果。

企业价值最大化还应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理解不断加深,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大多数的国家所认可,这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发展当中,只有建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才有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使企业的发展从整体系统的方面考虑得失。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使上市公司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满足当前竞争的需要,从而在更长的时期内保持持久的发展潜力。

4.实现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途径

4.1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 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就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监督体制,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只有完善的制度作保证才能使监督的各项措施有章可循,才能使各项措施有指导的纲领。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将其放入到整个经济活动中进行研究才能有良好的效果。要重视监督企业的诚信建设,将诚信纳入监督体系,增强企业诚信观念,树立诚信的发展理念。诚信的发展理念对于良好的企业竞争氛围的营造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企业的价值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中,还应注意对监督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不断强化监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增强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使监督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4.2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当前,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较快,社会的更多目光都集中在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于债券市场的重视明显不足,尤其是企业的债券市场,长期以来都受到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的渠道,严重影响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由于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还不够健全,债券市场还缺乏相应完善的措施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上市公司的筹资渠道较为单一,这就造成了市场资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增加上市公司的债务比重,这对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4.3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激励机制

上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与上市公司内部激励制度的完善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利于自身价值的正确判断。上市公司应通过管理者增持股票、股票期权等方式促使公司的管理者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其更具发展的动力,更大限度的调动公司管理者的积极性。但应注意,这种激励措施不应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还应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鼓励,避免激励的功利性,充分发挥激励的正面作用。这种激励机制一旦成熟,这对于上市公司良好企业文化的构建,形成积极向上的奋斗局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4完善法律制度和法律环境

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上市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实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优良的法律环境对于良好氛围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发展来看,完善立法工作是构建和谐法律环境的基础,只有健全的相关法律作保障才能保证各项措施有章可循。这就要加强与上市公司价值实现的相关法律建设,使其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上市公司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规范,限制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有效地促进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5.小结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建设对于上市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与进步,上市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得到了各方面日益广泛的关注,探索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发展之路对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作者单位:中国联通新疆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邵正林,林云刚.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J],金融观察,2004,(3):45—47.

[2] 刘星,李豫湘,杨秀苔,等.影响我国股份公司股利决策的因素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1997,(1):19-24.

[3] 洪柳.基于顾客价值的商业模式创新论[J].中国集体经济,2009,(05).

公司价值最大化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企业竞争将更加深入, 单纯战略领先、品牌征服、资源占有、产业优化、产品对抗、市场争夺、技术创新等竞争手段, 已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2011年国资委将“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发电企业作为央企的重要一员, 身处关系国计民生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重点行业, 更需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系统运用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做“精”做“细”, 以精细化管理追求卓越,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 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 (日本20世纪50年代) 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 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 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 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 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通过将管理的对象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 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 以及基于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 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 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 可以说,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高效、节约的企业管理方式。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从规范化到个性化的必经之路, 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 它有三个原则, 即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 精细化管理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 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 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为目标, 为组织成员行为提供精确的指导, 并通过对组织成员的科学化训练, 最终使组织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如图1示。

2 精细化管理相对于发电企业的意义

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对于发电企业而言, 就是要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 以更低的成本, 实现更高的发电收入。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发电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基础管理、员工素质建设、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距离国际一流发电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如何实现精益和高效管理, 达到一流发电企业的标准呢?这就要求发电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 系统设计和建立一套执行有力、科学持久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和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将各项计划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 统一企业整体目标。通过建立精细有效的管理机制, 持续提高员工素质和岗位执行效益, 使各级人员转变观念, 深刻理解“我们总说敌人在外部, 但真正阻碍我们进步的是我们自己”的内涵, 减少协调损耗, 提升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进而全面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 确保企业高效运转,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 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精细化管理, 不单纯表现在“字面”意义上, 这是一项系统、全面、持久、深入的无界工程, 需要超前规划、严谨设计、认真实施、全员参与、扎实运作、动态监控和持续完善, 具有极为突出的系统工程特点。

3.1 发电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努力营造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氛围, 是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员工的认同是企业执行力的源泉, 没有认同的决策和指令只能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因此, 推行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前引入这一理念, 并使其尽快被广大员工理解和认同。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决不是将简单的工作复杂化、无谓地增加工作量, 而是要通过落实责任、量化细节、加强监督等措施, 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以有效地降低重复劳动所带来的额外工作量, 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同时, 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可以说, 精细化管理是有利于员工、有利于企业、有利于社会的一种管理模式。因此, 只有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有利于”, 才能在广大员工中形成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感, 才能在企业内部营造出精细化管理的氛围, 才能更好地激发和调动起员工实施精细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是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3.2 发电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立足当前发电企业的特点与实际情况, 结合发电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制定有发电企业特色的精细管理方案:

1.建立指标体系, 对标寻找差距;→2.梳理管理流程, 完善管理流程;→3.汇总差距不足, 归纳改进措施;→4.评价优先级别, 明确执行方案;→5.建立评价和控制体系, 跟踪实施效果;→6.建立长效机制, 持续改进提高。

3.2.1 建立指标体系, 对标寻找差距

没有量化就没有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必须对发电企业各经营指标进行分解, 通过建立详细的经营指标体系, 与一流发电企业进行对标, 寻找差距和不足。 (图2)

3.2.2 梳理管理流程, 完善管理流程

流程化才能精细化, 高效的管理来自流程改进。流程化管理是将任务或工作事项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有工序单元, 将作业过程细化为工序流程, 然后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优化。通过对管理流程的系统梳理, 找到深层次改进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 实现由职能管理逐步向流程管理过渡, 依据管理实际需要, 在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 采用清除、简化、整合等方法建立完善管理流程, 明晰执行层、管理层、决策层三个管理层次, 明晰事先策划、事中监控和事后分析三个控制阶段, 把更多的权力和控制, 分解到流程和标准化之中, 通过监督流程和标准的执行以及工作职责的完成来实现监督和控制工作, 真正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3.2.3 汇总差距不足, 归纳改进措施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 通过精细化管理达到的目标是明确的, 即“精益、协同、高效”, 即生产经营精益求精, 效益优良;员工目标价值统一, 高度协同;流程优化, 执行力提升, 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为业内一流,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就必须对指标对标和流程梳理找到的差距和不足进行归纳汇总, 确定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制定精细化管理的具体目标, 依据目标归纳制定改进措施。

3.2.4 评价优先级别, 明确执行方案

有标准, 才能执行到位。对推进精细化管理归纳的主要措施的难易程度和潜在效果进行分析, 综合评级, 确定优先级别, 制定精细化管理工作执行标准, 确保执行到位。 (见图3)

3.2.5 建立评价和控制体系, 跟踪实施效果

建立精细化管理评价和控制体系。指标体系就像一把尺子, 为开展指标评价进行现状分析, 梳理、优化和完善各项业务流程提供条件。评价体系则是运用全程和分阶段进行评价的方法, 明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工作各阶段与确定目标的指标差距, 从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技术标准等方面查找产生指标差距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对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工作进行纠偏, 确保其方向性、准确性和统一性。控制体系则对评价体系的规范有效运转提供制度保证。

3.2.6 建立长效机制, 持续改进提高

精细化管理不是一场运动, 而是永续精进的过程, 是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的常态式管理模式。推行精细化管理要有阶段性目标, 不能急功近利, 一蹴而就, 只能循序渐进, 步步为营, 一步一个台阶的, 最终以构筑精细化管理体系, 建立员工对精细化管理高度认同的氛围, 通过落实责任、量化细节、加强监督等措施, 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将工作精细化变成一种习惯, 使精细化管理成为企业的日常工作内容, 使精细化管理真正转化成为员工的行为规则和企业的运作模式,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 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适应外在生存环境的内在需求, 是企业超越自我、超越竞争者、谋求基业常青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企业进一步创新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目前部分发电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并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与方法, 希望本文也能开拓各发电企业的思路, 为发电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之路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郭慧玲.浅谈发电企业的财务精细化管理[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03) .

[3]吕强.新形势下我国发电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03) .

[4]郭姝英.发电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探讨[J].北方经贸, 2009 (06) .

IDP:让员工培训价值最大化 篇5

无论你进入IBM时是什么颜色,经过这种培训,最后都会变成蓝色。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文库网,“人”是关键因素。员工能力是否跟得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家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企业的员工能力体系可以通过外聘、培养、保留、解雇、借才等方法来建设,其中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法。因此,建设一个符合企业发展进程的培训与发展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跨过员工能力的瓶颈,真正地成长壮大起来。

目前,大部分高速发展的企业相继进入规范或精细化阶段,设立了专职的培训负责人,培训部已经成为独立的部门。但大多数企业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以课程为中心开展工作,即企业需要什么课程,根据课程找讲师,由讲师准备课件,然后安排培训。从课程的设计来看,更多是以公司相应知识的传递为目标,处于较低价值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能提高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界定学员范围,让学员、讲师、课件三者相匹配,产生最大价值。而以人为中心构建的IDP(个人发展计划)模式的培训体系就是首先从人的.发展规划开始,从能力素质模型分析得出需要获得的能力,然后再设计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动态验证,动态提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过程。这是一种全员的技能开发制度和流程。如今,IDP模式的培训体系在很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如IBM的培训就是“无论你进入IBM时是什么颜色,经过培训,最后都会变成蓝色”。

公司战略决定培训发展方向

公司的培训与发展必须同本公司任务和战略目标紧密相关。例如,一个公司制定出其经营战略目标为销售额要比全年的销售额翻一番,则必须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可以选择研发新产品并投入市场来增加收入,也可以选择拓宽销售渠道(例如将产品销售到海外)来提高收入。而不同的经营策略,对关键员工能力的要求不同,培训发展的方向也不同。如果选择了研发新产品的策略,则员工能力培养的重点在于新产品研发能力、新产品销售能力;如果选择了拓宽销售渠道的策略,则员工能力培养的重点在于提升渠道拓展能力。

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发展的方向、企业职位体系及素质模型,制定出所有职位的培训路径图,向全体员工公布。培训路径图举例如下:

个人年度培训与发展计划

每个员工根据自己本年度工作计划及个人发展方向,在直接上级的指导下,对自己进行评估并确定需要提升的能力。结合培训路径图,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年度培训与发展计划。但是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注意的是:

该计划应连同个人工作计划及个人发展计划一起制定,它是完成工作计划,帮助员工发展能力的有力保证;“途径”包括参加公司举办的培训、阅读书籍、网上学习、工作中学习(OJT)、辅导等;该计划可以帮助员工有更充分的能力去适应现任岗位工作要求,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

宫雪:让时间价值最大化 篇6

坚持学习置换最大价值

宫雪说,对投资而言,最大化的时间价值就是将时间置换为学习。对于基金经理来说,知识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不可以间断的事,知识是永远都学不完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了解与各类资产价格相关的信息,并能够分析和判断这些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

就像宫雪所说的那样,她的生活也的确是“学习、思考、自我调整,再学习、再思考、再完善”的过程。她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开车变道,要先打灯、变道,然后回灯,这是司机的习惯性动作,投资也是一样,就是上面的“学习、思考、调整、完善”的过程习惯化,变成习惯性动作,这就需要在日常中时刻对时间进行计划安排。

一般来说,没有计划的时间使用效率极低,如7天的长假,没有事先计划的话,很可能收获甚微。因此,合理的时间规划极为重要。作为基金经理,宫雪每天一定要留出较为固定的时间进行系统地思考、分析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投资框架和思路;而零散时间则会广泛地阅读各类信息,这一方面为了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分析判断信息的价值以及对信息进行投资响应,另一方面这也是她系统思考时的重要素材。

当下,信息源极为丰富,人们盯着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每日系统地思考和回顾能够有效地保证自己不会迷失在每天纷繁冗余的信息中,当然,也不能因此不去关注信息,信息的筛选还是要以知晓为前提。宫雪表示,定期的总结回顾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有助于对重大变化有所准备,不会在发生时不知所措。

巧用择时赢得超额收益

生活中的时间规划是提高投资时间利用率的预养成。在基金经理的工作中,择时是和时间过招时的重要战场。择时的目的在于在恰当的时候配置更具上涨潜力的资产,择时的基础就是对资产价值的分析和判断。“国金通用今年8月发行了一只新产品鑫安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我担任该基金的基金经理。这只基金保本的特质很好地诠释了收益择时和波动择时的重要性。”宫雪说。

在投资过程中,收益的择时体现为固定收益类资产和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配置比例的动态调整过程是为了获取更高的资产总收益;与此同时,对风险资产价格波动的判断会引入股指期货进行风险对冲,有助于稳定资产的总收益,以达到锁定收益的目的。

基金择时能力反映基金经理对于市场时机的把握能力,对于已经到来的四季度,宫雪认为,资金面仍将保持宽松,利率水平进入长期小调阶段,房地产等资金紧缺的行业将因此受益。此外,受益于社会大环境的医药等行业仍将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

如何将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 篇7

一、在语文教学中鼓励自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的“不放心”, 使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 在素质教育下,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逐步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 在教学《山中访友》时,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 在授课的时候, 我选择了自主学习的模式, 首先, 我引导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自读课文, 如:作者为什么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都访问了哪些“友人”?文本中作者都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并在教材中画出来……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赋予的那份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而且, 还能使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知识视野等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提高。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 我们可以借助朱自清先生的《春》以及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的教学, 让学生在多媒体展示的一张张优美的图片中感受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 进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我们也可以借助《背影》和《我的母亲》等有关教学, 让学生在多媒体播放的一首首感人的歌曲和一段段发人深省的视频中感受父母的无私, 去感受那份人间至情, 进而使学生学会感恩, 也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进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实现价值最大化 篇8

一、从静态方面分析企业发展能力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增加获利、扩大规模和成长的状况。传统的财务指标主要以净收益增长率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 而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 用它能够更科学地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本文从自由现金流量的角度设计了评价中小企业发展能力的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等指标体系。因此, 企业应积极针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积累能力进行分析, 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1. 偿债能力分析是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是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 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生产经营实现盈利。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实现盈利或发生亏损。如果企业经营不善, 财务状况较差, 甚至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就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偿债能力是企业的首要问题。另外, 企业的经营不可能完全依赖所有者的投资, 即所谓的“无负债经营”。当企业的资本利润率高于借入款项的利率时, 举债经营就会通过财务杠杆获得杠杆收益, 即利用负债融资获取收益。负债就要偿还, 企业偿债能力的大小对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至关重要。

2. 营运能力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

企业资产结构和资产效率的分析, 来反映一个企业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和资产营运能力的强弱

在对营运能力进行评价时, 除应用各种资产周转率指标外, 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到营运效果的高低。例如, 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其经营背景、企业经营周期的长短、企业资产的构成及其质量、资产管理的力度及企业的财务政策等。

3. 盈利能力体现了企业运用其所支配的经济资源开展经营活动, 从中赚取利润的能力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尤为重要。企业的获利能力无论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 还是对于衡量企业决策人员的经营业绩和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等都相当重要。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报表的使用者对盈利能力的分析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因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对不同报表使用者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

4. 积累能力是指企业是否具备扩大经营的能力, 积累能力愈强, 说明企业愈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扩大生产经营规

模的保障

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留存收益和外部筹资两个途径。前者属于内部积累, 是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一般使用营业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积累能力。

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好坏除了体现在大家所熟悉的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方面之外, 还体现在企业的发展能力方面。发展能力是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积累能力的综合体现。发展能力的分析通过对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量化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企业的发展能力也是企业的成长性, 是通过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累积扩大的发展潜能。从财务角度看, 发展能力是提高盈利能力最重要的前提, 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未来预期收益现值的最大化, 它体现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从一般意义上看, 发展能力是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持续变革的过程。由于持续变革过程的存在, 企业在某一段时期可能出现成长道路上的曲折过程。

而传统意义财务政策的制定是以静态角度出发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只强调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分析, 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静态的财务分析已不够全面。所以, 要全面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 不仅要从静态角度分析其经营能力, 还应从动态角度出发, 分析和预测企业发展能力。

二、以价值衡量分析企业发展能力

1. 企业发展能力衡量的核心是企业价值增长率

通常用净收益增长率来近似地描述企业价值的增长, 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的重要指标。

净收益增长率是指当年留存收益增长额与年初净资产的比率。

2. 净收益增长率的因素分析

净收益增长率 (g) =留存收益增加额÷年初净资产=当年净利润× (1—股利支付比率) ÷年初净资产=年初净资产收益率× (1-股利支付比率) =年初净资产收益率×留存比率

该公式表示, 企业在不发行新的权益资本并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固定股利政策条件下, 企业未来净收益增长率是年初净资产收益率和股利支付率的函数表达式。企业未来净收益增长率不可能大于期初净资产收益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留存比率是影响企业净收益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净收益增长率也越高;企业留存比率越高, 净收益增长率也越高。

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运用中经常把净收益增长率扩展成包括多个变量的表达式, 其扩展式为:

净收益增长率 (g) =年初净资产收益率×留存比率=年初总资产净利率× (总资产÷净资产) ×留存比率=年初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年初权益乘数×留存比率

综上, 企业在各方面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只能以g的速度每年增长 (该增长率是可持续增长率) , 当企业增长速度超过g时, 上述四个比率必须改变, 也就是企业要超速发展, 就必须要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总资产周转率) , 要么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 (销售净利率) , 或者改变企业的财务政策 (股利政策和财务杠杆) 。也就是说, 企业可以调整经营效率、获利能力及财务政策来改变或适应自己的增长水平。在实际情况下, 实际的净收益增长率与测算的净收益增长率常常不一致, 这是因为上述四项比率的实际值与测算值不同所导致的。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测算增长率时, 企业将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实际增长率小于测算增长率时, 企业存在多余资金。

3. 评价

以净收益增长率为核心来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 其优点在于各分析因素与净收益存在直接联系, 有较强的理论依据;缺点在于以净收益增长率来代替企业的发展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的发展必然会体现到净收益的增长上来, 但并不一定是同步增长的关系, 企业净收益的增长可能会滞后于企业的发展, 这使得净收益无法反映企业真正的发展能力, 而只能是近似代替。

三、影响企业价值增长因素的分析

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着方法和实施上的困难, 但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可以不去计算企业价值的增长率, 而仅对影响企业价值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

1. 对销售增长的分析

销售是企业价值实现的途径, 只有企业销售的稳定增长, 才能不断增加收入。一方面, 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充足的资金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对资产规模增长的分析

资产是取得收入的保障, 资产增长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总资产收益率固定或增长的情况下, 资产规模与收入规模存在着同向变动的关系。总资产的现有价值也反映着企业清算可获得的现金流入额。

3. 对净资产规模增长的分析

净资产的积累越多, 企业资本的保全性越强, 其应付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在净资产收益率不变或增长的情况下, 企业净资产规模与收入规模存在着同向变动的关系。净资产规模的增长反映着企业不断有新的资本或收益留存, 反映了所有者对企业的信心增强, 在过去的经营活动中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净资产增加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保障, 提高了企业的筹资能力, 有利于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

4. 对利润和股利增长的分析

利润的增长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积累状况和发展潜力。股利是企业所有者获利的来源之一, 虽然企业的股利政策要考虑到企业面对的各种因素, 但股利的持续增长一般被投资者理解为企业的持续增长。

5. 对资产使用效率的分析

企业资产使用效率越高, 其利用有限资源获得收益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企业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即使资产或资本规模能以较快速度增长, 也不会带来企业价值的快速增长。

以企业价值增长率作为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考核指标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现代企业战略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战略财务体系,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发展业绩评价指标与企业资本提供者要求比资本投资成本更高的收益目标相一致。经济利润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 要求在扣除全部所用资源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 正确地核算企业经济状况。它可以促使企业高层更加有效地使用资本金和留存收益, 努力提高资产的运作效率, 也可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如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培养等, 促使社会投资投向于能为社会真正创造财富的企业。显然, 企业价值增长率作为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是一个现实选择。

当然, 在现行社会和价值管理理念下, 企业在考核发展能力时, 也应注重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增长, 其衡量的指标还应包括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等非财务指标。

如何实现知识资本的价值最大化 篇9

人类在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三个阶段后, 目前正进入第四个阶段—知识经济时代, 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时代。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对知识经济定义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 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综合国力的增强, 都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据有关资料报道, 英、法、美等14个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不是来源于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 而是依靠知识资本的贡献。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在20世纪初为5~20%, 在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左右,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到60-80%。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生产和传播知识的智力资源已取代传统的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而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并且形成新的资本形式, 即知识资本, 又称为智力资本、隐形资本。它包括员工素质、产品创新、专利和商标等资产, 是传统的会计体系反映不了的无形资产价值, 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 众多的学者都对知识资本的定义、构成、特点和价值计量进行了探讨和论述。综合前人的分析, 基本的观点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知识综合体, 以无形性、创造性、高增值性为突出特征, 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价值回报和持久竞争优势的资本形态。在对知识资本构成的研究中, 对知识资本价值的计量, 不同的学者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典型的有市场-账面价值差额法、Tobin“商数法”、无形价值测算法和AHP指标评价法等。目前的大多数文献着眼于对知识资本内涵的界定和其对企业绩效和价值影响的定量分析, 但对于企业应在知识资本各构成要素上投入多少才能通过协同效应的发挥使企业的知识资产价值总体最大, 以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更大推动则很少有研究, 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的论述从理论上确定知识资本投入要素最优比例, 以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知识资本构成要素含义

知识资本通过人才资本、技术资本、结构资本、市场资本的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来推动企业发展, 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是未来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国内研究领域对知识资本构成的研究主要是借鉴西方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人才资本、技术资本、结构资本和市场资本四方面构建知识资本体系。首先对各构成要素的内涵做出界定:

(1) 人才资本

人才资本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 (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价值总和。人才资本是知识资本的核心, 是企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重要基础。主要表现在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经验以及为客户解决问题的业务能力, 还包括员工知识更新、共享公司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即学习的能力, 以及员工对公司和工作的态度等。

(2) 技术资本

技术资本是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持技术优势而进行的投入, 是企业抢占市场独具竞争力的实力所在。技术资本主要包括:企业自主开发或外购专利、商标、版权、专有技术、商业机密, 建立科研室或开发基地等发生的费用支出。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技术等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谁拥有前沿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 谁就拥有了未来市场竞争的入场券, 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使企业对技术资本的投入必要而紧迫。

(3) 结构资本

结构资本是支持人才资本的“基础设施”或“知识平台”, 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大类, 内部结构为雇员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 而外部结构则保证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如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系统、组织结构形式、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它还包括一整套的企业特有的能力与系统, 如企业促进创新的能力、提高和创造自身价值的能力, 以及使得员工学习知识的时间缩短并更快、更容易和更有效的共享公司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结构资本的作用是为激励人才资源创造知识并发挥知识的增值作用提供环境支持。

(4) 市场资本

市场资本是指市场营销渠道、营销网络、公司信誉及长期客户关系等。在知识资本向市场价值转化过程中, 企业的经营性资本起着桥梁和催化作用, 市场资本是保证人才资本和结构资本的有效互动和匹配所创造出的知识的价值实现, 没有强有力的市场资本, 没有完善的营销网络和相应的顾客忠诚, 即使是有价值的知识, 也难以走向市场, 实现其价值。

三、知识资本价值最大化的模型设计

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增长的推动作用已得到普遍公认, 正因为此, 很多企业都在不断加大对知识资本的投入, 然而要取得最优的投入收益, 企业需要对知识资本各构成要素的投入比例做好筹划, 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如上所述, 企业的知识资本是由人才资本、技术资本、结构资本、市场资本四要素构成的整体。知识资本被投入企业后, 相对应的形成了知识资产, 而知识资产的价值正是企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尽管知识资本各构成要素在外延上相互区分, 但是却共同服务于知识资产价值这一内核。也就是说, 知识资产价值可以表示成以这四要素为自变量的函数:

(V总—知识资产价值;m—人才知识资本;k—技术知识资本;h—结构知识资本;s—市场知识资本)

知识资产价值最大化的模型可以描述为:

(c表示企业在知识资本投入上的预算约束)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对等式两边求偏导, 可得知识资产价值最大化的条件:

这表明, 在知识资产投入预算一定的情况下, 当企业在知识资产各构成要素上最后投入一元钱所带来的知识资产价值的增值相等时, 企业知识资产总价值达到最大。否则, 只要企业在各构成要素上的投入带来的知识资产价值增值不等, 企业就可以通过在边际知识资产价值高的要素上加大投入同时在低的要素上减少投入来增加知识资产总价值, 直到所有要素的边际知识资产价值相等时为止。

因此, 知识资产各构成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 (m*, k*, h*, s*) 应使得:

这种理论推理也符合日常经营实际。比如:企业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 即增加技术知识资本投入, 会使企业开发出新的产品或工艺, 从而技术实力得到加强, 但是, 如果企业没有进行品牌和渠道建设, 即在市场知识资本上的投入匮乏, 那么企业的新产品或新工艺就难以得到推广, 技术知识资产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同样的道理, 企业高薪引进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专业精英, 即在人才知识资本上的投资很大, 但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制度规范等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 即结构知识资本上投入不足, 那么人力知识资产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的发挥。因此, 对知识资本任一构成要素的偏废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实施效用。只有各构成要素比例协调, 才能发挥协同互补作用, 促进企业知识资产总体价值的提升。

四、加强对知识资本运作管理

1、在观念上接受知识资本

要想对知识资本进行管理, 必须在观念上首先接受知识资本, 承认知识资本是比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更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理应取得“剩余索取权”。知识的资本化是产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运作提供实施支持和保护。

2、建立知识管理制度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知识资本的重要源泉。企业首先应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增加企业技术研究和开发投入, 努力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 鼓励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要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 鼓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 全面提高企业知识资本的拥有量。

3、处理长期短期效益分配

企业对物质资本的投入往往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比如可以通过购置大量的生产设备, 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等, 从而在短期内就使企业获得效益。但是, 在知识资本上的投入却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积累期后, 才能见到明显的效果。比如:品牌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要经过很长的市场考验期, 逐步赢得顾客的信赖, 进而使企业拥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利润回报;企业的研发可能会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 发生很多的沉没成本后才能有新产品和新工艺的问世;企业在人力资源培养上可能需要很长的培养期才能锤炼出一流的人才;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更需要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 才能建立起为员工普遍接受和自觉执行的行为准绳;与外部关系的处理也并非一劳永逸, 需要永续的经营和保持。因此处理好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关系才能使企业既快又稳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对知识资本的投入预算, 也就是公式 (2) 中的c值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测算。企业一方面要有短期的利润来维持日常经营运作, 不能盲目追求对知识资本的投入而不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这是战术上的要求, 而另一方面, 又要避免短视行为, 不能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知识资本的投入, 要培养持久竞争力以求长远的发展, 这是战略上的筹划。

4、抓住知识资本重点投入的有利时机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对知识资本各构成要素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在某一状态下, 对某种要素的投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知识资产价值, 因此显得更为迫切和必需。因此企业应适时把握住契机, 加大对该要素的投入强度。比如;当小企业逐渐成长为大企业, 原有的组织成员由于知识、技能、精力所限已有些力不从心, 这时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应更为重视;当社会进步和人们对高科技的推崇催生对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的强大需求时, 对技术知识资本投入应相对突出;当企业面临组织架构的革新、企业文化的重塑以及业务流程重组所引起的信息系统重建时, 对结构知识资本的投入应成为当期关注的焦点;在企业创业初期, 品牌的知名度还不高, 市场销路还未打开, 这时, 市场知识资本的投入显得格外重要。当然, 在某阶段对某种构成要素的突出投入并不意味着对其它要素的忽略, 而是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的轻重缓急, 把握契机, 抓重点, 抓主干的投入, 因为这些重点和主干意味着可以创造较高的边际知识资产价值, 可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论

知识经济的发展, 使得企业对知识资本的投入成为必要。企业在妥善处理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 合理确定知识资本总投入的同时, 还要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 有效的调整知识资本各构成要素的投入比例关系。此外, 企业进行的知识资本投入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本的利用者。从知识资本构成要素和一般企业的组织架构来看, 人力知识资本多由人事部利用;技术知识资本多由研发部利用;结构知识资本多由高管层、人事部、信息部等利用;市场知识资本多由市场部或营销部利用。因此, 这些部门对知识资本的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知识资本各构成要素创造的边际知识资产价值。所以, 企业应建立对知识资本利用者的有效激励机制, 提高其利用知识资本的效率, 以增加知识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和企业的知识资产价值。

参考文献

[1]Edvinsson L, Sullivan P.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4.

[2]Thomas A Stewart.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M].New York:Doubleday, 1997.

[3]安妮·布鲁金 (著) , 赵洁平 (译) .智力资本第三资源的应用与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13-19。

[4]王兴元, 成冰.企业知识资本内涵及其评价研究[J].企业管理, 2003, (09) .

[5]杨新华, 林健.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1, (03) .

[6]刘谷金, 盛小平.论知识资本价值的测量[J].求索, 2001, (04) .

[7]尚洪涛.企业智力资产价值的计量与披露[J].现代财经, 2002, (01) .

谈审计成果促进银行价值最大化 篇10

一、通过审计成果利用来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审计成果指的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过实施审计程序, 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 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审计成果的利用,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即被审单位通过及时整改审计揭示的具体问题, 防范和化解具体风险;二是系统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即管理部门通过对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审计简报、审计要情所揭示的普遍性、重要性问题及形成原因的分析、判断, 全面了解内部控制中的重大风险点, 修订制度、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加强业务条线的管理, 达到改进内部控制的目的。审计成果被及时、有效、充分的利用, 是实现内部审计宗旨的落脚点, 审计成果利用率的高低是体现和衡量审计工作价值大小的标准。

(一) 规范成果转化机制,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审计形式, 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各个金融系统的关注, 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的实现形式, 对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临海农信联社以合理确定审计时机为前提, 使成果利用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 实行“先审计后离任”、“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先审计、后任免”的审计方式, 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 最大程度地实现审计价值。

1.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材料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通过评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带领并监督其行政和经营行为。通过一些具体的审计工作为主动改革, 业绩领先的领导干部辨明是非。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作用, 是实现干部效用最大化的关键。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为领导干部提供给参考, 这是选拔提升干部的主要方法和考查内容。同时它作为管理并监督干部行为的具体制度, 在其实际工作晋升、奖励惩罚中也起到了积极地指导意义。

2.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责任追究制度

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司法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结果出现偏差等方面的问题, 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目的。

(二) 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 打造内审的新利器

1. 以内控风险数据按月非现场审计为手段, 强化内部管理

临海农信联社按月进行非现场审计, 在审计系统上线之前, 主要利用SQL数据筛选功能, 组织联社的业务数据开展按月非现场审计, 设定了贷款资金转入第三方存管账户、转入承兑保证金、流入信贷员账户和向有不良记录的客户发放贷款等违规问题及19个关注风险线索脚本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结果针对重点进行了验证式核查。2011年6月份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上线, 进一步了提高审计能力。

2. 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有机结合, 进一步提升审计管理能力

非现场审计是一种远程测试, 只支持发现疑点和线索, 所发现的疑点只是表象, 深层次的问题仍需要现场查阅资料、访谈乃至实地查看才能得出完整、准确的结论。因此, 要准确定位, 将二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统一于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之中。根据非现场的审计结果, 在识别、分析金融机构的各项经营风险的基础上, 选定重要风险模块、重点风险领域, 明确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的频度、范围和重点, 增强了审计工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二、通过实现内审的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来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随着农信社深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要适应这种新形势, 内部审计必须不断探索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风险。

(一) 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审计优势, 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为了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 台州市办事处按照省农信联社的统一布署, 于2011年6月份开始着手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上线工作, 成立了系统推广实施小组, 由审计相关部 (室) 牵头, 相关的科技部门负责购部置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类设备, 由杭州信雅达公司负责安装和数据导入, 各县 (市) 农合行 (农联社) 在审计系统上线前夕对审计全体人员进行了培训。目前, 该系统已顺利推广, 利用计算机的辅助系统, 连续、全面、系统的分析, 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异常, 逐步实现审计对象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事前”、“事中”、“事后”立体化审计监控和风险预防。

(二) 实行咨询传导性和参与性的非审计服务方式

非审计服务方式有时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咨询传导性审计可以在审计部门与经营部门以及分支机构之间建立经常的沟通交流渠道, 如案例分析、问题研讨、专题调研、参与决策和制度的制定等, 都是审计人员发挥其独特作用的方式, 有利于审计部门与经营部门的信息沟通和相互促进。

三、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来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一) 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

想要更完善的开展内部审计, 就要从提升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入手。今后审计人员的工作发展需要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全面的知识能力和高学历的知识背景。这样的人员发展要求需要我们尽快构建并培养监督服务性的内部审计的现今人员。想要符合目前商业银行内审工作要求, 实现和世界范围的工作接轨, 就要为内审人员参加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 (CIA) 考试提供支持条件, 以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再有就是要构建审计文化, 主要是为了规范审计执业行为, 提升审计素质, 强化审计人员的整体能力, 完善队伍形象。最后是要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 很多内审人员不能够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 使得审计结果不真实, 对于这样的行为没有追究其责任的制度。没有责任限制, 就不能督促其展现更高的业务水平。所以说, 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是提升内审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 要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的选拔、使用和培训机制

用人事激励约束机制来优化人员结构,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审计人员交流, 吸收一批精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等业务的专业人员, 提高审计人员的战斗力。

四、通过建立和强化内部审计规范和标准来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行为、流程和目标及工作态度, 确保内部审计质量, 提升银行价值。

(一) 构建系统的审计计划体系

通过风险评估分析不同业务和机构的风险情况, 依照风险导向的原则制定审计内容和时间, 编制科学的审计计划, 把有限的审计资源运用到最有价值的审计方向, 确保能够提前审计风险较大的内容。

(二) 构建科学有效的审计程序

构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审计规则, 包括战略规划, 审计安排, 审计记录, 审计评估和具体测定, 最终结果在内的一系列流程, 要对这些内容做出具体安排, 制定一般审计项目的具体审计计划方案、报告和详细格式要求。

(三) 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绩效考核

要强化工作考核条例, 严格执行奖优惩劣的原则。以审计计划管理、项目质量监督、培训计划、技术和工具应用、信息档案运用等内容为重点, 强化综合性的审计考核。要从多方面入手重视对项目质量的整体考察, 构建机构责任整体, 根据业绩考核作为考察指标, 具体应用专门的奖励约束机制, 提升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环境构建能力, 确保审计结果公正严谨。

五、结合内部控制评价, 提升内控制度的具体实施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内控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内控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内控执行是否到位都和内控环境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目的;这一过程贯穿银行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单元;力求实现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但相互交叉的目标;这一过程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因为银行的经营风险比较大, 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分析操作风险多数都是由于内控漏洞和程序不统一造成的。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提升其内部控制水平, 强化银行风险的抵御能力。首先是强化思想理念培训、加强文件和流程梳理、重视风险点辨别等根本任务, 强化已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是强化检查监督, 推进审计对象构建完整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能力, 强化内部控制结构, 构建相应平台, 强化审计标准, 实现对银行业务运营的规范监督;最后是要根据内审部门的内部控制年度评价作为依据, 强化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公正公平的评价内控审计对象, 为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临海农信联社一直以来以内控管理情况审计调查为推手, 促进风险防控。2011年4月开始, 审计部组织力量开展对临海农信联社内控管理情况审计调查。后利用SQL数据筛选功能分析全市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的业务数据。

上一篇:民间组织新迹象下一篇:故障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