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斯

2024-08-02

威廉姆斯(精选十篇)

威廉姆斯 篇1

威廉姆斯综合征 (Williams Syndrome, 以下简称WS) 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常认为大约每20000个新生儿中有一个婴儿患有该疾病[1], 而最近一份研究认为其患病率为1/7500[2]。WS的遗传原因为7号染色体7q11.23区域的约25个基因的亚显微缺失。这其中包括ELN基因的缺失, 该基因主要负责编码弹性蛋白[3]。ELN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现在通常用于确认临床诊断, 因此WS是可以得到确诊的一种综合征, 这给研究人员界定该类患者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本文综述则主要围绕该类患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异于典型发展人群的一些语法上的问题, 从而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威WS人群在语法方面的障碍。

二、威廉姆斯综合征人群的语法能力

在障碍人群的语言习得中, WS患者是较为特殊的一类, 尤其是在语法能力上, 他们显示出了比其他障碍人群要更接近典型发展人群的表现。Bellugi[4]经过研究认为在语言系统中, WS人群的词汇句法规则以及语法能力近乎是未受损的。Bellugi[5]还通过理解测验, 发现WS被试对于被动句、否定句以及条件句的理解达到了天花板水平。并且在自然语流中, 他们能产出形式完备、语法正确的句子, 并包括一些形式较为复杂的句子。Pinker[6]也称WS患者拥有“完美”的句法和形态知识。Harald Clahsen等[7]则将目前学界对WS人群语法能力的看法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 即一种认为该类患者选择性地保留了他们的语法能力, 另一种则认为不存在这种保留, WS患者的语法能力和他们在语言系统中的其他能力一样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下面我们将主要从形态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讨论WS人群的语法能力。

(一) 形态

语法能力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分为句法和形态。句法指的是语言系统中单词组合成句子的原则, 而形态则指的是语法词缀的使用, 例如时态、数和性等。在形态方面, 我们主要介绍对英语动词规则与不规则过去式的研究以及对法语性范畴的研究成果。

1. 动词的规则与不规则过去式

对于WS患者习得动词规则与不规则过去式所表现出的问题方面, 不同的学者坚持的理论立场不同得出的解释也不同。

以Harald Clahsen和Mayella Almazan[7]为代表的两位学者认为WS患者在习得动词规则与不规则过去式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分离 (dissociation) , 即对两种形式的习得具有显著差距, 他们习得规则的动词过去式时的表现要比习得不规则形式时的表现好很多。

通过对四名WS患者关于规则与不规则形式的动词过去式的补全空缺句子的实验, Clahsen[7]等发现在现有的规则动词方面, WS被试组与典型发展匹配组一样, 都获得了很高的正确率;但是在现有的不规则动词方面, WS被试组的表现要比匹配组差得多。除此之外, 他们还观察到WS被试组能很好地概括出规则动词过去式添加“-ed”的规则, 但是同能够将不规则的过去式的构式扩展到与现有的不规则式新造动词上去的典型发展匹配组相比, WS被试组几乎不能利用这种相联系的概括。并且, 与典型发展匹配组相比, WS被试组更倾向于过度规则化, 即常将“-ed”规则过度使用到现有的不规则动词上去。很明显,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类患者在规则和不规则形式上产生了分离。

针对这种分离现象, Clahsen[7]等学者给出的解释是, 规则的动词过去式是基于计算系统2的操作, WS人群在这方面是没有受损的。而像动词过去式的不规则形式需要主体对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词汇实体的子节点进行信息检索, 而在这方面该类人群则是存在一定障碍的, 因此他们的表现产生了分离性。

针对Clahsen关于WS患者在动词过去式规则和不规则形式的习得具有分离性的结论, Thomas等[8]学者则提出了另外的看法, 并明确指出了Clahsen实验的不足与错误。他认为想要体现WS被试在不规则过去式方面的缺陷, 仅仅证实他们在不规则过去式上的表现比规则形式差是不够的, 而应该必须要证实他们在形成过去式时的表现比我们所认为他们语言发展应有的水平差。因为典型发展儿童一样也是不规则的表现差于规则形式, 并且显而易见的是, WS患者的语言发展是滞后的。其次他指出在相同任务中匹配组数据的收集上, Clahsen等人的数据同其他学者的实验数据出入很大, 因此数据显得不可靠。最后, Clahsen等人的实验样本仅四个人, 不具有说服性。

针对上述不足, Thomas分别做了增加样本数量, 扩大被试人数;增加典型发展匹配组数量;增加额外的过去式诱发实验等对应的改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本次实验增加了标准测验BPVS和BAS23, 这样就可以测出被试组儿童的BAS总体认知能力、BPVS测试年龄、言语心理年龄 (VMA) 、空间心理年龄 (SMA) 、非言语心理年龄, 以便于更精确地做比照。

通过实验, Thomas发现当匹配实龄时, 该分析结果似乎是支持Clahsen等人“WS被试在不规则过去式上有缺陷”观点的;但当匹配言语心理年龄 (VMA) 时, 数据显示WS被试对规则和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处理差异同典型发展匹配组一致, 这就表明在习得不规则动词过去式上所表现出的困难同样存在于典型发展被试身上, 故而这也就不足以说明WS被试组在处理不规则动词过去式时有特别的缺陷, 所以也就不存在Clahsen所谓的这种分离性。

除了反驳Clahsen“分离性”观点, Thomas还提出了新的影响WS被试习得规则和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频率, 他发现WS被试在处理高频词的规则过去式时的准确率要远远高于低频词, 而在处理不规则过去式时, 这种频率高低则没有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词汇的象形性, 他发现象形度越高的词WS被试的表现越好, 但对于规则动词过去式而言, 象形度的高低对正确率没有影响。这表明语义在阻止WS将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过度规则化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于上述两种关于规则与不规则动词过去式习得截然不同的结论, 我们认为首先两派学者的理论立场不同。以Clahsen为代表的一类学者实际上站在了Pinker“双重机制”的立场上, 他们认为WS被试的计算系统是完好的, 而词汇系统是受损的, 因此依赖于计算系统的规则形式的习得也自然会表现得比依赖于词汇系统的不规则形式要好, 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来看这一类学者支持的其实是语言的模块论, 这一部分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里具体讨论;而以Thomas为代表的一类学者则支持行为主义的观点,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提出的“词频”以及“象形度”的影响因素中就可以看出, 他认为词汇的出现频率能够影响儿童习得规则形式的过去式,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到这种词频对不规则过去式的习得并没有影响, 那么这说明行为主义所主张的后天的强化训练在习得过程中不是一概而论的, 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 性范畴

Karmiloff-Smith[9]曾对十四名法语儿童关于名词性短语的性范畴一致问题进行了实验调查。实验发现当名词性短语包含有真实的名词时, WS被试组同典型发展匹配组并没有较大的差别。但如果名词性短语中包含有无意义的名词时, WS被试会产生38%的错误, 而典型儿童只有15%, 差距明显。有一点要说明的是, 当名词在与数词的组合中出现时, 被试需要根据词尾来决定名词的性别 (例如词尾为“-ine”通常是阴性名词) 。在这一方面, WS被试表现得要比典型控制组差得多, 这表明他们和常人比起来更难掌握这一规律。因此Karmiloff-Smith等认为法语性范畴指派系统中复杂的线索系统 (complex cue-based system) 在WS被试中是受损的。同时他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 与典型发展儿童不同, WS儿童难以抽取潜在的形态系统, 而只能依靠对词汇的机械学习。由此可见, 以Karmiloff-Smith为代表的一类学者坚持认为WS患者的语法能力并不是“完美”的。

(二) 句法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过, 句法指的是一个语言系统中单词组合成句子的原则, 本节将从被动句和关系从句两方面来为大家介绍WS人群在句法习得上出现的问题。

1.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的句子。被动句通常有多种表达形式, 其中最完整的就是主谓语即动词的被动形式同现。关于被动句的习得问题, 主要考察的就是WS被试对于各种形式的被动句的理解情况。Clahsen[7]等人也对被动句的习得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通过对WS被试儿童关于四种形式4的被动句的理解反应的观察, Clahsen等发现WS被试组在所有类型的被动句中都表现出了成人水平, 并且该类被试比典型发展匹配组和特异性语言损伤被试组的表现都要好。总之, 他们认为动词性被动句的理解和转换在WS被试中是完好的。Ring和Clahsen[10]在其后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在增加了被试数量后, WS被试组对不同种的被动句的理解与心理年龄相匹配的典型发展被试组差距仍然不大。Schaner-Wolles[11]对一个十二岁德国WS患者的个案研究也表明该类患者对被动句的理解表现优异。

也有学者尝试从新的角度去探究威廉姆斯综合征患者对被动句的习得问题。Perovic和Wexler[12]通过实验发现WS被试对于含有动作动词的被动句和含有心理动词的被动句的习得情况是有区别的。实验结果显示WS儿童在习得含有动作动词的被动句时表现较好, 而这之前的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也往往仅限于含有动作动词的被动句。但他们在习得含有心理动词的被动句时表现却差很多。研究者认为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动词性被动句的结构是造成WS患者习得被动句的主要困难, 同时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是参数链的形成问题。研究者提出了扩展的参数链缺陷假设 (Extended A-Chain Deficit Hy-pothesis) , 即认为WS患者理解被动句的语法参数没有得到正常发展, 因此他们不能进行这一语法操作。总而言之, 我们认为WS患者对被动句的理解较之于其他障碍人群, 具有一定优势, 但绝对不可能与典型发展人群相提并论, 有更多的细节和差异等待研究者进一步去发现和解决。

2. 关系从句

关系从句是指句中修饰名词的子句, 与中心词的关系是修饰成分与中心成分的关系。相比于单句来说, 考察WS患者对关系从句的理解更能表现出他们的处理复杂句法的能力。

Grant等[13]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设计和研究。研究者首先将关系从句分为SS (主句和从句的主语一致) 、SO (主句的主语同从句的宾语一致) 、OS (从句的主语同主句的宾语一致) 以及OO (主句的宾语同从句的宾语一致) 四类。同时还将被试对听到这些关系从句的反应划分为了逐字重复、句法变动、词素变动等子类。需要说明的是, 早期实验结果显示, SO类关系从句很难被被试模仿说出来, 因此增加一类句子, 即在SO类关系从句中加入关系代词“that”来辅助理解。

最终该实验结果表明, 在任务的错误数量以及错误类型方面, WS被试组的平均水平和五岁的典型发展被试组最为相似。但尽管WS被试组的表现不佳, 但是他们在实验中展现出了同典型发展儿童一样的理解关系从句的困难, 四组被试均受到了句法结构对理解模仿的影响。其中, SO类最难, SS类最简单, 并且没有任何一组被试将这些句子视为无结构的单词序列。

除此之外, 实验还发现WS被试组在重复SO类关系从句时, 尤其需要一个明显的关系代词“that”做辅助。像“that”这样明显的标记能使得母句和嵌入的从句之间的句法关联更加清晰, 而这或许有益于使得句子成分之间的概念关联更加清楚。与典型发展匹配组不同, WS被试组如果没有大量的语法线索做辅助, 就可能无法获取句法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的意义。由此我们能够发现该类人群在处理句法结构时存在明显的障碍。

三、威廉姆斯综合征人群形态句法的模块化问题及相关思考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Clahsen指出的学界关于WS人群语法能力的两种对立观点, 其中认为该类人群有选择性地“完美”地保留了语法能力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认为他们的形态句法能力是独立于其他语言能力的模块论观点。

由Pinker提出的双重机制的观点认为语言系统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机制, 一种是计算的、句法的、基于规则的, 这种机制主要负责人们习得抽象的语法规则;而另一种机制即联合的记忆系统则负责人们学习独立的词汇信息。同时Pinker[14]以WS和特异性语言损伤两种患者的语言习得表现证明了这种双重机制的合理性。他认为这两类人群恰恰相反, WS患者的计算系统是完好的, 因此他们在形态句法能力上显现出了“完美”的表现, 而特异性语言损伤患者在记忆单词的能力上是完好的, 语法能力却受损较严重。由此以Pinker、Clshsen为代表的一类学者认为这两种机制是分离的, 是自成模块的, 因为它们能独立地导致两种相互区别的发展性障碍, 这也就是Pinker所说的“基因的双重分离”。不得不说, WS患者和特异性语言损伤患者在语言能力上的表现似乎验证了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也让不少学者开始研究这种语言能力内部子模块的独立性和分离性, 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计算系统和词汇系统[15]213-225。部分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他们在搜索更多的证据说明WS患者语法能力的缺陷, 以及他们在其他语言能力上的优异表现。

笔者认为关于语言能力的内部分离性即模块化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去验证。首先我们很难通过合理的实验来验证WS患者在形态句法上具有如前人所说的“完美”表现。通过与典型发展匹配组的对比我们发现他们的语法能力还是存在众多缺陷, 不能仅仅通过理解实验就认定他们对这些形态句法的掌握;其次如果我们的语言能力真的能够模块化, 那么我们如何精准界定这些模块, 是按照现有的病症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还是明确的生理区分?总而言之, WS患者在形态句法上的表现虽然优于其他障碍人群, 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被选择性地保留下来, 还有很多未知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摘要: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成果上, 对威廉姆斯综合征患者 (主要是英语儿童)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语法问题进行了综述研究, 发现该类人群在形态和句法的习得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滞缓问题, 并表现出一种语言能力的内部分离, 同时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者对模块化的讨论。

小威廉姆斯的公开信 篇2

近日,小威廉姆斯发表了一篇掷地有声的公开信,鼓励女性运动员们“继续心怀伟大的抱负”,并继续力争打破性别歧视,争取平等。

她的这一封公开信是《Porter》杂志“伟大女性”专栏的一部分,呼吁的对象是“所有追求卓越的伟大女性”。在这封信中,小威还分享了她的童年理想——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网球运动员——“不仅仅是最出色的‘女性’网球运动员。”

小威说:

“我很幸运,有这样一个一直支持着我,鼓励我追求自己梦想的家庭。我学会了无所畏惧,也了解到追求梦想的重要性。还有,最重要的是,心怀伟大梦想的重要性。在我仅仅三岁的时候,我的奋斗历程就已经开始,并且自那以后,我从未停下过自己前进的脚步。

“但是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很多时候,女性无法受到足够的支持,也难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改变这样的现状。对我而言,这是关于适应能力的问题。别人认为,种族、性别这些方面都是我的劣势,但我将它们视为自己成功的动力。我从不让任何人、任何事左右我的人生,只有我自己,才能掌控自己的未来。

“所以当同工同酬的说法被提出来的时候,我有些烦躁。因为我和你们一样很清楚,我们和男性运动员们付出的努力、做出的牺牲是同等的。如果我的儿子和女儿做同样一份工作,我当然不希望女儿得到的报酬会更少一些。你们也是一样吧。

“我们都很清楚,女性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须面临更多的考验。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总是被提醒‘你们不是男人’,好像这就是一个天大的缺陷一样。很多人都称呼我‘世界上最出色的女性运动员’之一,但是你看到过人们称呼詹姆斯、泰格·伍兹、费德勒他们为‘最出色的男性运动员’吗?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是女性。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人们对我们的.评价应当基于我们的成就,而不是我们的性别。

大威廉姆斯 篇3

在新书《Come to Win》里,威廉姆斯鼓励年轻人多投入运动,因为从运动中,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人生启示:“运动教你如何竞争、如何反击、如何获得胜利,它是让你建立信心最根本的方法。”以下是她在美国“全国记者联谊会”(NPC)发表演说的内容摘要:

我来自加州康普顿,4岁就开始学打网球,网球是我们全家热爱的运动。我们每天放学都要到球场去,带着一整台手推车的网球,我总是吵着要把推车里的每个球都打出去,爸爸要是不让我打完,我就开始哭。

我和姐妹们成长在一个独特的家庭,我爸像个梦想家,我妈则非常踏实,父母都是我们的典范,他们教导我们要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这个观念在几十前,是非常不寻常的;一般人多半教女孩要顺应社会的期待,但爸妈却教我们要有自由的想法,长大后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勇于展现不一样

网球教我许多东西,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运动与人生:从运动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人生启示,所以我鼓励每个人都要运动,即使不是职业级的选手,也没关系。

运动让人学会“专注与拼劲”。你必须很专注、很有纪律、想要打好球,就得天天报到练习;想在比赛中胜出,就必须在练习时保持专注,不能分心,也不能有失误。人生也是这样,无论在学校或职场,想要获得成就,一定要专注。

“纪律”太重要了,小威廉姆斯跟我常会检讨:“今天打球很没有纪律,没有做到该做的事。”纪律得花时间维持,并不容易,而运动就是让人学习纪律的好方法,特别是当你有好教练,像我还有父母的协助,他们会灌输纪律的观念,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纪律的重要。

运动还可以建立“信心”。我跟年轻人聊天时,必定告诉他们:没有任何事比得上鞭策自己在身体、心智和情感上,追求更高突破目标来得有意义。我总是告诉他们,运动会让你更加了解自己,对自己更有信心:“嘿,既然我在球场、在校队都做得到,那么在教室、在人生一定也没问题。”

不仅这样,运动还能帮助你做好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准备,以我为例,运动让我学会成功之道:如何成为赢家、如何尽一切力量争取胜利。更重要的是,运动也让我学会面对失败,帮助我在后来获得成功。

我14岁就成为职业网球选手,但当时我不常比赛,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读书,只不过每天放学后,要花5个小时练球,父母亲并不希望我们将来只会打球,其他什么都不会,所以要求我们在学校必须有好成绩,否则不准练球。

直到1997年,我才开始变成全职选手,迅速崭露头角,原本我的排名大概在200,1997年结束时,我就挤进了前20,因为这是我的目标。

养成把目标写下来的习惯

在我家,我们总是定出目标,还要把目标都写下来。我父亲常说:“目标不要放在脑袋里,一定要白纸黑字写出来。”我觉得这个习惯很重要,因为当你看着自己写下来的目标,它就会烙印在脑海,成为视觉化、活生生的东西。而我那一年的目标,就是要打入前20,女子职业网球协会年度新人等。

但是我虽然打得好,却还没拿下任何大赛的冠军。1999年,我和小威打人美国公开赛的准决赛,妹妹那场比赛打的非常好,而我呢,面对强敌辛格斯,竟然紧张了起来,连连失误,最后输了球。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痛的失败,因为我以为这会是一场我们两姐妹包办的对决。

这次的失败让我领悟,球场上一定要全力以赴,坚持按自己的打法去打,不能因为一时紧张,怯场或疑惑而松手。正因为有了这次的失败,造就了我日后的许多成功,这是很重要的一课,有时,你真的需要有这种惨痛的失落经验,才能痛悟,进步到下个新境界。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备竞争的能力,以我为例,我自认是个资质聪颖的选手,但早年的我,并不懂得如何激励自己奋发振作,直到小威让我看到了她怎么做。

我们两姐妹经常一起打球,相互学习,1998年我们在澳洲参加悉尼国际邀请赛,当年她才16岁,而对手是世界排名第三的戴文波特。她连续两盘以1:6/2:5落后,却一路硬拼,结果后来居上,出乎意料打败了戴文波特。

向妹妹学习拼搏精神

过了不久,我在另一场比赛遇到了强敌,她曾经打败过我3次,所以那天在换场时,我把毛巾放在手上,掩面哭了起来,“我不能再输给她,再输我的前途就全毁了,我不能再被打败……”大约30秒后。我站起来,心里一直想着妹妹在悉尼是怎么用不认输的拼搏精神逆转胜利,我需要这种精神。最后,我终于拿到了生平第一座单打冠军,就在那一天,我学会了用坚忍的心智,振作求胜。

运动给我的启示实在太多了,特别是那些失败给我的教训,小威和我总是不断检讨自己犯的错误,我们绝不会自满,“你看,我那一球打得多好,帅呆了!”一定会说:“你看那一球打的多糟,害我好丢脸,真想从球场消失!”

所以我学会要谦卑,不论球打得再好,世界排名是不是第一,或拿到多少个冠军,终究都有落败的时候,你必须学习从失败再出发,而且坦然面对“某人再也回到巅峰”之类的批判。

最近几年,女子职业网球运动出现一些重大改变,包括将每年的赛季长度缩短,减轻球员体力负担。这正是我和妹妹从出道以来的坚持,我们不参加太多比赛,这样才能保持健康,职网可以打更久。

另一件重大改革,是温布尔顿等大型公开赛终于同意实施男女选手“奖金平等制”,多年来,女网球手的奖金始终比男选手低,前几年,我们发起活动,大声呼吁改革,主因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女选手都是运动精英、女性的典范,但如果拿的奖金比男性还低,我们要这么成为榜样?

我甚至跑去跟温布尔顿主办单位沟通,后来,当他们真的同意改革时,我简直不敢相信,我也希望,这项改革成为我在女子网球界所留下的功绩,大家会记得:大威除了赢得大满贯赛冠军,也为提升女性地位,做出了贡献。

威廉姆斯 篇4

实际上,威廉姆斯在塑造一个个柔弱、命运多舛、神经质和饱受残酷社会现实蹂躏的女性人物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南方视角,以南方内战后及南方种植园制度变革为背景, 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系列具有典型南方特性的男性角色,他们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角色陪衬,而是南方社会巨大变迁中,因遭遇传统身份危机而被颠覆南方绅士形象。作品既折射了作者和其家人的痛苦,也反映了历史交替时期的南方人在物质崇拜和精神空虚挤压下所必然承受的命运,表现出作者对于南方旧文化的眷恋、反思和批判。

《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是美国文学和戏剧史上的经典,威廉姆斯在其中创作了众多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 他们以“错位的”的病态形象登场,令人印象深刻。本文主要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角色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找出这些以前曾经代表南方传统文化、承载南方原来社会角色的男人是怎样被颠覆,进而与传统身份“错位”,丧失他们传统的男性身份的。

《玻璃动物园》中塑造了隐形和显露的两个主要男性角色。隐形角色是未曾出场却深刻影响剧中人的父亲温菲尔德, 他曾是妻子心中的“白马王子”,现在却是儿子汤姆心中的“杂种”,因为他根本未曾履行传统社会赋予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义务,成为一个社会和家庭的叛逃者,只留给家人痛苦和无奈的回忆。显露的是挣扎在现实和理想夹缝中进退两难的汤姆:是按照母亲的要求,担起家庭重任;还是追究自己无拘无束的理想,汤姆在选择间陷入危机。虽然汤姆最终也同他父亲一样,作为“诗人”叛逃母亲和姐姐,但最终也没逃得了“旧生活”,翻不过心灵的牢篱,带着对过去的深深愧疚,成为没有未来的流浪者。总之, 两个男性角色,不论父亲还是儿子,都是抛弃了原来社会赋予他的角色,转而选择逃避现实的失去男性传统身份的被颠覆者。

与《玻璃动物园》中被颠覆的男性角色父亲和儿子相似的是《欲望号街车》里的艾伦和米奇,艾伦也是剧中的隐形人物,在剧情开始之前,就已经自杀,但是这样也影响了他妻子布兰奇的一生。艾伦生前英俊潇洒浪漫,但同时也有当时被社会排挤的身份—同性恋者,他无法自拔,希求妻子布兰奇的帮助,在被拒绝后,脆弱得经不起任何打击的他饮弹自杀。从一个被崇拜的诗人到被唾弃的同性恋者,艾伦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南方绅士的异化。他也和温菲尔德先生性质一样,颠覆了男性传统身份,抛弃了原先社会赋予他的角色,虽然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空间,却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米奇父亲早逝,由米奇养家糊口和伺候病危的母亲,所以母亲在情感上过分依赖和控制儿子,同时米奇也存在“恋母情结”,这个敏感、阴柔,被戏称“糖奶头”的男人是“妈妈的儿子”,他常常以母亲为由压抑自己对社交游戏和爱人朋友的渴望。他欣赏布兰奇,却因为布兰奇的不堪历史和心中对母亲纯洁的不可侵犯,最终终结与布兰奇的恋情故事。正因为米奇被父权世界里隐形的母权所控制,让布兰奇没有成为真正的男人,进而失去了男人阳刚、有胆量、 独立、敢于冒险的传统身份。

无论是《玻璃动物园》里的父亲温菲尔德和儿子汤姆, 还是《欲望号街车》围绕布兰奇周围的两个男性——死去的艾伦和活着的米奇,都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一种绝望色彩, 南方绅士传统虽还存在影响,但已经和传统角色大相径庭, 传统意义上的南方绅士只能存在于阿曼达和布兰奇的心中, 现实中却无法存在。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简介人物资料 篇5

出生后8个月后:指出地球的卫星为月亮。

19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出生后18个月,阅读纽约时报。

2岁时自学拉丁文,3岁时自学中文。

4岁时、可以用希腊文阅读荷马史诗,以拉丁文阅读高卢战争。

6岁时、自学解剖学和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

7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入学测试。

在4岁到8岁之间、写了四本书。两本解剖学和天文学的书已流失。

8岁时、通过MIT的入学测试。

8岁时,可以流利的使用拉丁语、希腊语、法语、俄罗斯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并自己发明一种新的语言,把它称为Vendergood。

9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入学测试。但是哈佛拒绝他父亲让他过早入学。

10岁时、修正哈佛大学逻辑学教授书稿的错误。

11岁时、入学哈佛,精通高等数学和天体运动。比如,在哈佛数学俱乐部演讲四维体。曾有麻省理工教授预言,他会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并未来在该领域成为领袖级人物。

16岁时、获得文学士学位,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不久他告诉记者,他想要过完美生活,意味着他要隐居。并报道,席德斯发誓要单身,永不结婚,他说女人不可能吸引他。后来,他深爱上一个叫做玛莎·弗莉的女人。后来,他进入哈佛艺术与科学研究生院。

17~21岁时、在哈佛,教书并继续学习。他教三门课程《欧几里德几何》、《非欧几里德几何》和《三角学》(他用希腊语写了一本欧几里得几何的教科书)。不到一年,因为对于部门和教学要求的失望,和比他还大的学生对他的不好待遇,他辞职并且回到了新英格兰。当一个朋友问他离开的原因时,他说,“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起初要给我这个职位——我不不善于教书。不是我要离开,而是我被要求离开。”18岁时,他放弃了对数学研究生学位的追求,转而进入哈佛法学院,21岁时,也就是毕业前一年,他又放弃了该学位。

21岁时、因为参加社会主义者May Day游行被逮捕,并被判入狱18月,基于之前的社会名气,引起轰动。在审讯期间,他说自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对者,是社会主义者。后来,他发展了自己的个人权利自由意志主义哲学和“美国社会连续性”。他父母送他去疗养院,着手“改造”他,并以送他去精神病院威胁他。

23岁后、过上独立的生活,只从事类似与体力活的工作,并与父母疏离。并受到社会上的挫折。

走西口 德隆.威廉姆斯 篇6

一石激起千层浪

北京时间7月17日,德隆在推特上正式宣布,自己加盟了土耳其贝西克塔斯俱乐部:“这是官方声明,我要去土耳其与贝西克塔斯签约了……”

这则消息一经发布,便引来了广泛的关注,因为这笔签约无异于为那些无球可打的NBA球星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海外的大门。之前有消息说德隆将会拿到月薪20万美元的合同,但后经贝西克塔斯队证实,他们给德隆开出的合同为年薪500万,而且球队还答应给他提供一套公寓、一辆车还有保镖。当然,一旦NBA停摆结束,德隆就有权回到篮网这项条款是必备的,这也让德隆可以带着太太和四个孩子安心前往。本来,在这则签约达成之后,国际篮联曾横插一杠,颁布了有合同在身的NBA球员不可以与其他球队签约的条款,但随后也不了了之。

其实在与德隆签约前,贝西克塔斯就已经火了,可原因并不那么光彩——他们因涉嫌打假球而被土耳其司法机关进行调查。不过,东窗事发的并非是篮球队,而是俱乐部旗下的足球队。调查期间,土耳其警方冻结了俱乐部的部分银行户头,但这并没有影响俱乐部和德隆的签约,因为签下德隆的资金并非来自俱乐部本身,而是由俱乐部寻找的相关赞助商提供。德隆在篮网还剩两年合同,价值3400万美元,但即便是他这样的全明星球员,在欧洲也只能拿到500万美元,是不是有些屈才了,要知道在一个多月前,科斯蒂奇与莫斯科中央陆军的合同都达到了两年980万美元。

没错,欧洲的球队就是看中了NBA球员只是出外“打短工”的心理,而最低限度地压榨他们的价值。而且,德隆的新东家贝西克塔斯非常重视“眼球效应”,上赛季签下艾弗森,今年又搞定了德隆,但这家俱乐部在欧洲并不属于真正的豪门,他们上赛季在土耳其联赛也仅仅排名第六,依靠在杯赛中获得亚军才获得了欧洲杯资格赛的名额——欧洲杯资格赛将在9月27日开始,如果停摆到那时尚未结束,这就很有可能将是德隆在贝西克塔斯的首秀时间。更主要的,这支俱乐部在欧洲的名声并不好。“你到了这里就会知道,贝西克塔斯是最垃圾的俱乐部之一。”一位效力于该俱乐部的球员说,“他们这几年花了大价钱引进球员,但球队却没怎么赢过。因为大部分球员都被拖欠着工资。最近三四年他们从没有一次按时、全额地给球员发过工资。”

德隆或许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去年艾弗森在离开球队时,就得到了所有工资,可这却成了俱乐部拖欠其他人工资的借口。由此不难推论,德隆在薪金方面不仅有所保障,在生活方面也会高人一等,只不过,他如何和队友相处就成了不小的问题。

非暴力不合作

也许有人会将德隆的行为归结为“叛徒”,球员工会这边正与NBA斡旋,那边他却跟没事人似的离开了。在这场劳资双方的利益战争中,他没有站到资方(老板)的阵营里去,也没有公然和球员工会唱反调,而是另谋出路,尽管背上了瓦解球员利益同盟的帽子,也算明哲保身了——“你们要罢工,我不捣乱;可我要去别的地方挣钱,你们也别拦着。”

其实,如果有更多的美国本土NBA球员追随德隆的脚步去欧洲的话,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球员工会的谈判筹码。在和土耳其的球队签约以前,德隆曾先咨询过球员工会,问他这样做会不会坏工会的大事,而比利·亨特对此事完全赞成。自从德隆去欧洲打球的消息传开后,已经有不下10名球员——其中有些还是超级明星——想去海外效力。“你可能会吓一跳,我和很多球员聊过这件事。”不过德隆拒绝透露名字,“我知道有些球员也在很认真地考虑这事。不过自从我要去欧洲的消息公布以后,很多人都来问我什么时候动身?其实很多人一样想去。”

这种标准的“非暴力不合作”姿态是最让人无奈的,但你也必须承认,它是球员避免经济损失的最佳方法。“就资方的提案来看,如果老板们坚决不肯让步,我们就很难再重返NBA了。”德隆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话代表了大多数球员的心声,如果球员们被球队老板逼得无可奈何,只能违心地接受资方提案的话,相信很多大牌球星宁愿长期在海外打球。想想看,资方提议将球员的年薪削减掉三分之一,如果真的让科比这样的球员一年只能拿到1100万美元,谁还会在这里干靠?“我敢打包票,科比在海外能赚到更多的钱。”德隆拍着胸口说,“如果能保证在欧洲打满整整一个赛季,我们会拿到大得多的合同。”

其实在两年前NBA传出停摆可能的时候,德隆就已经考虑去海外打球的事了,因此当这次正式停摆之前,他就已经跟篮网队的高层们打过招呼了,否则那个令人讨厌的、不能和球队高层接触的规定会阻碍德隆的好事的。而且,下个赛季结束后,德隆还拥有球员选项,如果真的因为停摆而取消整个赛季,那他可能不会再回新泽西了,这对于这支计划在2012-13赛季搬去布鲁克林的球队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不过,德隆并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他还是对下赛季抱有很大期望。他对球队所做的一切也很满意,停摆前,他还和篮网总经理比利·金,主教练“小将军”约翰逊一起打高尔夫,两人同时表达了篮网在搬到布鲁克林后会继续以他为核心建队的意愿,所以,能回NBA打球还是德隆的首选。“球队对布鲁克林充满了期待,我也很憧憬。一想到就有点激动,那肯定很震撼。”德隆说道。

德隆去海外打球也不是没有风险。在2008年的夏天,勇士后卫蒙塔·埃利斯由于一次违反合同的摩托车事故,导致左脚踝的三角韧带断裂,被勇士队处以30场停赛的处罚,一次性地拿回了300万美元。而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德隆刚刚完成了右手腕手术,如果他在土耳其打球时受伤了,网队同样可以不给他发工资,但德隆对此并不担心:“大家都说你会受伤,在其他地方也一样,就连下楼梯都有可能受伤,所以受伤是在所难免的,我会小心注意去避免伤病的。”

很多人都对德隆前往海外的原因归结为金钱,可你要知道他在六年的生涯里赚了不止4000万美元了,而且他也不是那种特别能浪费的球员。“去另一个地方打球会让我变得更有竞争力,我不想懒洋洋地坐在那什么都不干——那些老板就希望我们无所事事,他们把训练馆和健身房都关了,但我们要自己找地方练球、打比赛。我在那边可以和一些我们接触过的球员一起系统地训练和比赛。那样,一旦停摆结束,我马上就能拿出NBA比赛需要的状态了。”

威廉姆斯 篇7

一、基于教师作为学术个体的高度自治

(一)教师全权负责某些管理委员会或专门小组。美国私立文理学院的教师要求从事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其中服务活动不仅包括利用他们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还包括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类委员会的活动;而且在各项具体工作中教师均处于主动地位。对教师这三项活动的评审,也是由教师评审委员会来执行。教师不仅仅是个学者、研究者,而且是管理者和领导者。在威廉姆斯学院,教师的高度自治主要通过教师参加校内各种委员会体现出来。学校不仅各个委员会都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代表,而且与教师紧密相关、专业性强的委员会的成员全部由教师组成。如负责课程的设计与评估、对同事的评议、终身教职的评定和同事的晋升评审的委员会全由教师组成。同时,教师除了负责专业性强的相关管理工作外,还参与其他一些治理任务,如规划学院大事、设计和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制定学校的福利政策等。总之,不管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在服务方面,教师都参与其中;教师是学校名副其实的管理主体。

(二)教师在学术上高度自治。威廉姆斯学院在教学上,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可自行安排课时、课程目标、参阅资料、课外作业、 考核方式等。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和评估,对学生的学术指导、为学生提供的咨询服务方式等都由教师委员会自主管理。高校教师管理并不只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侧重于教学科研人员学术事务的管理。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而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和学者。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已成年的大学生,所教课程专业性较强、难度较高,而且其劳动方式主要是以个体为主,由此教学上的高度自治受到威廉姆斯学院的重视。教学与学术紧密相关, 威廉姆斯学院强调学术权利实质就是突出大学教师和专业人员在学术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在各自学科领域拥有发言权,进而保障学院内部管理按照学术自身规律向前发展。

二、基于对学生参与精神的高度关注

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学校的相关管理是美国私立文理学院的又一个显著特色和强项。 由于学生数量不多,威廉姆斯学院在课堂教学和其他相关管理方面都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重视对学生参与精神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如今,有关学生参与的研究越来越多。阿斯丁的“学生参与理论”把学生放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阿斯丁认为,为了实现课程的预期目标,学生必须参与进来。 他把这种参与描述为“学生在学术经历中所投入的生理和心理能量”[1]。19世纪中后期,威廉姆斯学院已经拥有较高的声誉,院长马克霍普金斯在积累教学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付诸行动。这一传统从此便成为威廉姆斯学院的一大资产,并一直保留下来。威廉姆斯学院鼓励学生融入到课前的准备之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之中,融入到教师的课程作业设计中, 以及融入到教师的科研中等。学生除了完成校内的课程学习,还必须参加校外学习课程,因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和融入到学校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活动中,共同体才能够形成。

(二)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相关管理中。学校在重视教师高度自治的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各方面管理。 威廉姆斯学院的很多委员会都有学生代表。学院经选举产生的常设委员会和管理小组中,主要成员有教师、直接被调任的管理人员和学生代表。在学院的教育政策委员会里,教师、直接调任的管理人员和学生代表的人数分别是7、4、6。他们主要是评价和执行学院的课程,向学院提出相关的教育政策建议,并对全校课程进行监督,课程、专业、项目的增删、课程说明的重要改变。这些都由教育政策委员会审查之后才给学院审批。本科生生活委员会中教师、直接调任的管理人员和学生代表的人数分别为5、3、6。该委员会负责学生专业学习以外的所有其他方面。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管理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基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国外学者Seifert,T.A.等人试图在调控学生个性的环境下探究文理学院的一大特色———高度重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与博雅教育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研究表明,学生的这种经历给博雅教育六大成果中的四个(跨文化效力;倾向于探索和终身学习;幸福感和领导力)带来积极的影响[2]。 一般而言,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威廉姆斯学院不仅加强课堂上的师生联系,而且为课外师生互动创造种种便利条件。

(一)课堂上的师生充分互动。学校实行小班教学,师生比低于1:10。这使得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有利于教师关注到大部分学生。同时,威廉姆斯学院也有极其注重学生参与的牛津模式辅导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研讨式、 口头报告、讨论式等几种教学组织形式互相结合,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融入。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学生可随时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向教师提问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传授者身份和学生的学习者身份均不明显;师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双方互相学习、平等的合作。

(二)课外的紧密师生联系。威廉姆斯学院加强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咨询这三种方式的紧密结合。教师还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期望以及自我挑战很大程度上也会增强学生的期望和挑战自我[3]。作为一位教师及学院的一个成员,给予学生咨询和指导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为此,一般情况下所有定期的、 长期聘任的教师在其工作了一年之后,都要作为大一新生的“首年学术顾问”来开展工作。这种咨询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学校还出版专门的学生咨询书刊提供给教师。威廉姆斯学院的师生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交流,而且学生在课外也能很方便地联系到教师本人。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与教师见面的机会,方便师生之间的课后交流, 给以教师特殊的待遇———教师都可在学校食堂免费用餐。这个优惠政策是专门用来鼓励教师跟学生交流和沟通。此外,每个院系都有用于资助师生互动的小预算,教师可获得接待学生所需开支的补助,经费的发放由系主任负责;而作为一年级新生顾问的教师,可向院长办公室申请到专门的基金。 总的来说,威廉姆斯学院为师生的课外交流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四、基于对教师福利的高度重视

(一)学校对强制性福利的满足。强制性福利包括强制性个人福利和强制性国家公众假期。强制性个人福利指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各种福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 在津贴福利方面,有威廉姆斯学院集团保险计划。 其中包含了健康保险福利、延续的门诊病人心理健康津贴、牙科保险津贴、税前溢价支付计划、医疗费用报销账目、免保险证书、人寿保险和意外死亡及伤残保障、长期伤残保险、抚养返还账目、员工援助计划、退休员工和提早退休员工的福利、福利索赔程序等。且每一项又分别链接有详细的条款说明。 总之,威廉姆斯学院对教师的福利管理精细、明确, 维护了教师的利益。其激励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学校对非强制性福利的拓展。非强制性个人经济福利是学校为了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主动设置的一些激励项目,如子女教育津贴、住房津贴、交通津贴、人寿保险、餐费津贴以及各种节假日的过节费等。个人经济福利与教职人员的层级和职位有关,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公共福利是学校为回报和激励教职员工而设置的全体职员都可享受的一些福利项目。通常包括劳动保护、内部医疗和旅游等。威廉姆斯学院制定的相关策略和采取的措施都能体现出对教职员工无微不至的关心,真正融入到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学校会根据新聘任的教师或管理人员的旧地址与威廉姆斯学院的距离远近给以相应的搬家补助。又如学院人力资源办公室公布所有能向威廉姆斯教职员工打折的商店信息,信息内容基本满足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一项目又都包含有具体的内容,如包括商店地址和电话、提供的服务种类、享受的具体折扣等,甚至还有相关的产品或活动的介绍。这给教职员工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使教师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4]。 五、美国文理学院的管理特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美国文理学院师生管理特色对我国高校的发展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一)支持教师自治,鼓励学生参与。高校教师是知识和学术的精英,各方面素质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准,且自主意识和能力强。而高校学生也都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且各方面的发展也具备很大的潜能。所以,不管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学校的其他管理方面,我国高校应重视师生的自主管理和参与度。威廉姆斯学院的教师委员会地位重大,教师和教师-学生委员会在制定与执行学校政策时,享有巨大的职权。教师常务委员会是由教师进行表决产生的;同时有权选举和任命相关的教师。而任命和职工升职委员会、学院督导委员会、教育政策委员会、教师审查小组和教师薪酬委员会的分区代表的成员,均由教师投票选举产生。在师生参与背景下,学校管理不是上级对下级的层层束缚、干预和限制,而是行政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协商,最后各方都给以比较完善的方案和措施。这些都值得我国高校思考和借鉴:根据学生的能力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来参与管理,在教学上让学生融入到课前的准备之中,融入到教师的课程作业设计中等。

(二)以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为导向。威廉姆斯学院给以教师各方面的支持及丰厚的福利待遇,学校也因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而获得了无限的收益。学校利益与师生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特别是师资队伍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兴衰。威廉姆斯学院是以学生为导向的,关注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所受到的教育质量等。为了使学生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学,学校在以学生为导向的同时也积极维护教师的各方面利益,在教师的聘任、培养、评价、晋升、 薪酬等各方面,都关注到教师的多种需求,从而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激励教师。我国高校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不足,难以满足其基本需求。今后在诸如对教师的培养和激励, 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获得的能力等,都应尽力与国际接轨、与广大师生的现实发展需要紧密结合。

(三)重视教师的教学及与学生的互动。美国私立文理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有学者认为私立文理学院的小规模、学生在校住宿、教师以学生为导向这三个因素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次数。 私立文理学院有自己独特的风气,如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问题,对学生的能力持积极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给以坚决的承诺,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课堂内外师生互动的机会都很多,有浓厚的学生导向;学生与管理者彼此信任; 学校提供给学生慷慨的服务等。我国高校在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度、师生互动程度应有所增强,而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互动;教师应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等。

参考文献

[1]王春春.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210.

[2]James E.Eckles.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Top Liberal Arts College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10,51,(3):269.

[3]Harry,J.,N.S.Goldner.The‘Null'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72,(45):58-59.

威廉姆斯 篇8

《伟大的数字》 (The Great Figure) 一诗记录的是在一个盛夏的傍晚, 诗人刚从诊所出来, 托着疲惫身躯行至一条大街时, 忽闻铃声震耳, 一辆消防车风驰电掣般地驶过。这一突兀的印象强烈地冲击着诗人, 他随即在纸片上写下:在雨水/和光线中/我看见‘5’/呈金黄色/在红色/消防车上/车子驶过/那么匆忙/无人留意/伴着轰鸣的钟声/和警报的长鸣/车轮隆隆/驶过漆黑的城市。这首诗是威廉斯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以下我们从标题、题材、形式、节奏意象等方面分析由这一首诗反映出来的视觉艺术与威廉斯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关系。

一、杜尚对威廉斯作品标题的影响

在众多的欧美艺术家和画家中, 杜尚对威廉斯产生的极大影响不容忽略。1915年, 杜尚从法国移居到美国, 很快便成为沃尔特·阿伦斯伯格沙龙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威廉斯和史蒂文斯常去Arensberg工作室欣赏杜尚的画作。威廉斯也承认, 尽管他不能极为敏锐地领会杜尚的画, 但却使他心绪不宁, 十分着迷。实际上, 威廉斯比其他美国画家、作家更能较为深刻地领会杜尚的作品和思想, 并从中获益匪浅。因为从小聆听着法语长大的威廉斯是唯一能自如、流利地用法语与杜尚进行交流的作家。威廉斯首先注意到杜尚作品标题的独特。例如, 杜尚的一幅题名为《泉》 (Fountain) 的画面上实际上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尿壶。杜尚之所以用富有诗意的《泉》命名他的作品, 主要是为了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激起他们的兴致。杜尚经常对标题十分重视和感兴趣, 他把标题视为艺术作品中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部分。他认为“特定词语的意义中有种类似爆炸的东西, 他们比词典中的意义更具有价值。”杜尚对作品标题的情有独钟促使威廉斯对诗歌标题的作用重新思考。于是, 威廉斯也开始把标题视为诗歌创作的工具。他通过重新投射诗歌的语境把读者引到一个新的构架中去。例如, 他的《一个机车的舞会的序曲》 (Overture to a Da nc e of Loc omotive) 、《献给孤独弟子》 (To a Solitary Disciple) 、《愿望顶楼》 (The Attic Whic h Is De s ire) , 这些奇特的标题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伟大的数字》 (The Gre a t Fig ure) 这首诗看似与诗人的许多作品一样, 记录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场景, 但秘密却掩藏在诗的标题Great一词中。据诗人后来讲, Great一词是双关语, 不仅表示形体的“硕大”, 又兼有“伟大”之义。和穿行于城市中, 除艺术家之外无人关注的气宇轩昂的“5”字相比, “我当时对公共城市中所有‘Great’数字都怀有‘鄙夷之情’”。由此可见, “Great”在这首诗中显然是夹杂有诗人反讽情感的。

二、色彩的表达

美学家黑格尔曾经这样说:色彩感是每一个艺术家所必须掌握的, 是一种应该掌握的能力和运用的能力, 因此这是一种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本元素, 诗人努力去选择各种色彩以传递他们的感知、感觉和感情。威廉斯诗歌在其诗歌中广泛地使用了色彩的表达, 他试图采用绘画的技巧, 来展现日常生活的景象, 以此来激起读者强大的想象力以及审美意识。威廉斯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庞德, “我所做的一切皆是努力用事物其本来的色彩和形状来理解事物”。在诗歌《伟大的数字》中威廉斯充分运用了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是一种展现色彩之美最为基本和强有力的绘画技巧。当一辆红色的救火车呼啸而去的时候, 救火车尾部的那个大大的金色的数字“5”映衬在雨夜灰黑的背景上, 给当时的作者留下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映像。为了能展现记忆中的这种感觉, 威廉斯运用了色彩的对比, 在“雨水”灰暗的“光线”中来凸显“金黄色”的“数字5”, 而“金黄色”的数字在“红色”的救火车的映衬下又分外显眼, 整个金黄色和红色调和成的亮色域又被强烈对比地归置在“漆黑的夜”这样一个大的暗色域中, 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首诗歌的意义就在于, 威廉斯运用了一个画家的分析的眼睛成功地展现了一幅充满了运动、速度、和能量的现代城市的普通生活场景。通过这样一组组色彩的对比塑造了一种光与影的组合, 产生了一种不稳定的、不规则的、充满张力和动感的视觉效果。

三、意象

意象作为“智力与情感”的复合形成体, 有其自身的性质特征。威廉斯的诗歌将现代派诗歌的意象表达推向极致。在他的诗歌中, 意象多带有非理性色彩, 也即非正常现实性。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荒诞性、解体性、不定性、冷漠感。这些特点来自于诗人主体对外部世界、现实人生的个人体验, 与主体深层人格的觉醒、对宇宙人生高层次的期望相关联。在这首诗歌中, 威廉斯展现了一个现代城市中生活的一个场景:在一个雨夜, 一辆尾部映着数字5的红色的救火车急速消失在雨中。“金色的数字5”“红色的救火车”“匆忙的路人”“漆黑的城市”, 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意向体现了威廉斯诗歌中现代派诗歌意象表达的荒诞性。那呼啸而过的救火车, 究竟来自哪里, 又开往何方?路人对之漠然。正像现代生活中人类对生命的思考一样, 时时只是一段匆忙的瞬间, 它稍纵即逝, 没有固定的价值。世间没有固定的事物价值和行为意义, “寻求”又有何价值意义?无论怎样追求都是徒劳无功, 无论怎样行为都只是不知何为的所为。在这首诗歌中威廉斯砍掉解释性、连贯性的链条环节, 使意象的连线成为若干距离甚远的点组成的峰值变化甚大的曲线, 造成各组成意象之间的“突然对照和反差”。全诗包含三重突转:雨夜的光线中救火车上鲜红的数字更感突现、极速飞驰的救火车更见生命之匆忙、呼啸而过的漆黑的夜更裹挟着绝望。三重突转又包含着三组意象的跨跳:雨水的灰色光线———鲜红的数字、飞速地疾驰———恍惚的路人、轰鸣的笛声———漆黑的夜。这三组跨跳性关联正构成一种强烈对照的反差效果。值得注意领悟的是跨跳的两点之间的过程往往是一种空间的隐蔽性错置, 或是一种音乐的休止性断裂, 它有错而未错, 断而未断的魅力, 是暴雨前的沉寂, 通向富丽的真空层。跨跳时由断裂, 错置建立起一种结构的张力, 通过意象的集中或概括性的简化, 使诗在上下连贯的结构整体中显示出一种向内的意识层聚力。

结束语:威廉斯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但他的文字却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一首诗, 它来自可信的、人类生活的根本, 而意象正是通过这类感觉使主题生动活跃起来的。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 意象是他们作品中的绝对核心。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说的“思想诉之于有形”, 似乎是专为那些雄心勃勃的写诗新手们写下的。由于记住了威廉斯的话, 一位年轻的诗人就把自己特别钟爱的一句诗“由于你的缺席, 我怀着热望彻夜无眠”改为“你走了, 街灯熄灭/那蓝白色的光芒掠过我的床前”。这一改将视觉和触觉融为一体, 使诗句顿时生辉。诗是一种美的体验, 而不是什么浅薄的哲学思想, 也不是无聊琐事的堆砌。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 意象是使作品生动起来的重要方法。正如诗人米勒·威廉姆斯所说的那样, 让它如电影般一幕幕流过。

摘要:作为20世纪美国意象派的代表性诗人, 威廉斯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是现代视觉艺术勃兴的时代。本文通过对威廉斯诗歌《伟大的数字》分析, 探讨现代视觉艺术与威廉斯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关系。他确立了“一切皆可入诗”的文艺思想, 在诗中构筑了复杂的张力体系, 并在诗中借用绘画的元素——色彩, 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张力表现多样并存、运动变化的世界。正是这些富有开创性的成就, 使威廉斯成为美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词:美国诗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意象派

参考文献

[1]张跃军.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实用主义诗学观[J].当代外国文学, 2002 (2) .

[2]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威廉姆斯 篇9

威廉斯的抒情诗短小精炼, 述写平常人和琐细的事。他的诗直接再现生活中的一瞬间以及诗人在这一刻的感受, 而不对叙述的事物做任何评论说理。当时的美国文坛盛行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风气, 大诗人艾略特的诗旁征博引, 文人味十足。威廉斯厌恶像艾略特这样向美国诗坛散布欧洲文风的作家, 认为《荒原》一诗的受欢迎是一场灾难, 并终其一生为在美国国内创造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诗歌而努力。他十分重视对诗歌形式的创新, 反对传统, 强调诗歌必须反映现实, 与现实直接联系。在《像是首诗》 (ASortof Song) 中, 诗人提出了自己的名言:观念只能寓于实物之中 (N o ideas but in things) 。他的诗歌也往往被称为“实物诗”、“感官诗” (poetryofthings, poetry of senses) 。诗中是有关人的感官 (如视觉、嗅觉、触觉) 直接感受事物, 与事物发生联系, 因此诗风朴实、具体、生动, 反映人的真情实感。

1909年至1917年间, 英美一些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意象派这一文学运动。意象派诗以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单位, 直接表现所观察到的事物而不加任何解释或评论。诗人只不过是“搜集体验, 尤其是视觉的体验”, 而“不允许抽象的语言进入诗中”[1]。庞德是前期意象主义的主要成员, 意象派 (im agism) 这一名称就是他在1902年确定的。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期间, 威廉斯就结识了庞德和H.D.并与之成为好友。他的早期诗作明显地受到意象主义的影响, 有几首还成为实践意象主义主张的名篇。他后来的作品也始终保持着意象派所推崇的意象语言。著名的《红色手推车》 (The R edW heelbarrow) 一诗如静物画一般, 风格独特, 新颖别致。诗人用简洁具体的语言仅描绘了三样事物:红色的手推车, 闪亮的雨珠和白鸡。诗中未加任何评论, 但平常的景象通过色彩的对比、物件的搭配构成了一副美的图景, 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另一首很优秀的诗作《春天和一切》 (Spring and A ll) 也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艺术主张。诗人这样描写到:

沿着去传染病院的路上

凛冽的东北风

驱赶着斑驳的蓝云

如波涛般奔涌。远处

广漠泥泞的荒原上

满地苍黄, 野草时起时伏

几潭凝滞的死水

几株零落的大树

沿途色彩斑驳, 淡红

浅紫, 开叉的, 直立的, 细枝繁茂的

灌木丛, 低矮的树木上

垂着几片黄叶, 再下面

是无叶的枯藤———

外表毫无生气, 步履艰难地

春天茫然地走来

它们闯入这崭新的世界, 赤裸裸

凉冰冰, 一无所知

只知道已进入春天。四周

依然刮着熟悉的寒风———

眼下, 小草返青了, 明天

野胡萝卜将吐出坚实的芽胞

万物将逐个展露芳容———

迅速抽芽, 模样清晰, 叶子呈现轮廓

然而现在, 是一派庄严的

初春景象———深刻的变化已经

降临人间:扎下根去, 它们

使劲向下伸展, 大地开始苏醒

(摘自刘守兰编著《英美名诗解读》)

诗中展现的是一幅冬末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与传统诗描写春天花红柳绿的情景不同, 在这首诗里, 初春凛冽的东北风吹过长满枯草的荒原, 春寒料峭, 池水凝滞不动, 大树还光着枝干。眼前似乎是一片萧索的景象。然而, 透过黄叶和枯藤, 小草正在返青, 根儿正在向地下生长。万物将抽枝发芽, 长出新叶, 春天的气息浓起来了, 大地开始苏醒……诗中斑蓝、苍黄、淡紫等冷色调的运用暗示了荒原的寂寞和新生命力到来之前世界的清冷。死水、枯藤、灌木等意象的运用显得真实自然, 给人静止、凝重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富有动感的意象, 如东北风、奔涌的云、起伏的野草、垂落的黄叶、返青的小草等。读者能感觉到, 在萧索的视觉印象背后, 春天的脚步在挨近, 一股新的生命力正在冲破阻碍, 带给人们希望。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即情语。”诗人的写实描写精确地展现了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场景, 静中有动, 诗中有画, 给人无限亲切之感。在其它一些诗中, 威廉斯还运用意象成功的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处境, 如《年轻的主妇》 (The Y oungH ousewife) , 《叫醒老妇》 (To W aken A n O ld Lady) , 等等。

威廉斯的诗作也深受现代视觉艺术的影响。诗人的母亲早年曾在巴黎学过绘画, 这使诗人从小就受到欧洲艺术的熏陶。在上大学期间, 他与画家查尔斯·德姆士 (Charles D em uth) 建立友谊。威廉斯一生都定居在他的老家鲁瑟沃德 (R utherford) ;从这个小镇到纽约市乘公共汽车仅需二十分钟。诗人在周末便来到纽约与他的艺术家、作家朋友们会面。1890到1916年间, 现代艺术的发展发生激变, 出现了诸如达达主义这样的先锋流派。1913年, 一些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在纽约军械库展出 (A rm ory Show) , 并通过德姆士直接地影响到威廉斯本人。马赛尔·杜尚 (M arcel D ucham p) 是这些现代艺术家中最具叛逆性者之一;他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 提出了“现成品”概念。1913年他做了《自行车轮》, 1917年他最著名的现成品作品《泉》 (一个签了名的小便池) 被拒绝参加展览。杜尚自己解释说, “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东西放在一个新的地方, 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和一个全新的观看角度之后, 原来的作品就消失了, 意义也改变了”[2]。

杜尚的观点启发了威廉斯, 他积极创新诗歌主题的取材, 放弃传统诗歌高雅的审美方式, 主张一切事物皆可入诗。他的抒情诗“简约洗练”, 描述的是“极为琐碎细小”的事物。在他的笔下, 嚼梅子充饥的贫穷老妇 (To a Poor O ld W om an) , 春日里幽怨的寡妇 (The W idow’s Lam ent inSpringtim e) , 诗人英国祖母临终的话 (TheLast W ordsof M y EnglishG randm other) , 医院后道路上的煤渣和绿色碎玻璃片 (Between W alls) , 散发着腐烂气味的白杨树的败花 (Sm ell) , 这些凡人琐事在全新的角度下无不描写得生动形象, 让人难忘。威廉斯在一些诗中还直接对自己进行刻画、描写。《俄罗斯式独舞》 (D ance R usse) 便是诗人对自己肉体的歌唱,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理解的孤寂心情。威廉斯一生行医, 只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他的生活经历在他的诗作中打下了深刻烙印。

威廉斯坚持在诗中直接表现事物 (thethingitself) , 而不希望诗的内容被形式或语言所束缚。尽管如此, 他仍强调诗的语言应该鲜活坦露, 充满生命力。朴素、精炼的用语是他写诗的特色。在1931年写给女诗人玛莉安娜·穆尔 (M arianne M oore) 的一段文章中, 威廉斯赞扬她“去掉污染的词语, 或使它们重新变得洁净, 摘除过去一直附在这些词上的光环, 将它们的实质从粘滞的上下文中解脱出来”[4]。这也可以说是威廉斯自己在创作中追求的目标。在《这不过是想要对你说》 (This Is Just to Say) 一诗中, 诗人用独特的句法, 打断日常句子的形式进行重新组合, 从而达到了这一目的:

这不过是想要对你说

我把

冰箱里的

梅子

全吃了

而那

是你

专为明天早餐

留下的吧

原谅我吧

梅子真好吃

是那样的甜

又是那样的冰

(选自朱通伯等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诗看起来更像是诗人给妻子芙罗塞 (Florence H erm an) 留的一张便条。诗人向妻子道歉说他把她为做早餐准备的梅子吃了, 并将便条的内容拆成几句诗行, 拆成一个个短小的词组, 直截了当地写出梅子的味道和温度。简单的词语在经过提炼后具有特别的节奏和清新的美感, 把诗人最直接、最细腻的瞬间感受记录下来, 并传给读者, 使读者读后舌尖仿佛也触到了那又甜又冰的梅子的味道。

威廉斯一生对现代派绘画很感兴趣, 并从中吸取艺术养分。1913年杜尚的画《正从楼梯上走下来的裸女》 (N ude D escending a Staircase) 在军械库展出, 威廉斯看后感触很大。画家试图在画布上表现时间, 把裸女在下楼梯的一段短时间内的多个正面、侧面的不同体态同时表现出来, 观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流动的图画。威廉斯在诗歌革新上也试图把空间引入诗歌, 内容上不遵守逻辑性, 将没有联系的情节放在一起, 只有从总体上看才能领会诗人创作的深意。《水仙花的圣·弗朗西斯·爱因斯坦》 (St.FrancisEinstein of the D affodils) 便是这类尝试的结果。诗是为1921年春天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第一次访问美国而作的。诗的题目别具一格, “将中世纪的圣·弗朗西斯与现代的爱因斯坦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仙花相提并论”[5]。弗朗西斯认为世界万物无论尊卑都是可爱的;而水仙在初春绽放, 代表着生机和活力。爱因斯坦在春天里来到美国这个被称为美好的国度 (sweet land) 的地方, 见到的只是一些普通的水仙、梨花和紫罗兰。真实的美国具有的是平庸的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辉煌在这儿见不到踪影 (在诗里古希腊地名利兹比亚Lesbia成了一只猫的名字) 。只有曾托起维纳斯诞生的浪花才能让人想起古典文化。但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写到, 夜晚刮起了东南风, 气温转暖, 果园的主人不用再盖很厚的被子, 春意已经浓了。这暗示了美国仍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度, 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一如既往的热爱。

威廉斯还大胆改革诗歌的节奏韵律形式, 提倡美国诗歌本土化运动。他认为传统的韵律诗束缚诗歌的自由发展, 不符合现实中的语言习惯, 不能表达人的真情实感;惠特曼 (W hitm an) 的自由体诗 (free verse) 虽开了诗歌本土化运动的先河, 但形式过于松散, 不足取。威廉斯号召建立以美国方言为主的美国诗歌运动, 主张人们用实际语言的节奏———一种随重音而变化的节奏进行创作。他认为诗歌的“本质”意义和“现实的真谛”包含在美国普通老百姓的语言和音调节奏之中。他在《自传》中写到:“它不是在我们的想象中, 它就在这儿, 在客观事实之中。这就是那个根本实质和真谛, 它深深地包藏在我们耳朵里每天都能听到的那些词和言语之中, 我们应当以现实主义的态度, 犹如从矿砂里提炼金属一样把它的深刻含义提炼出来”[6]。《致词》 (Tract) 一诗便是威廉斯使用口语写实的典范。这首诗就像是一幅素描画, 勾勒出一位给乡亲们建议如何办葬礼的自大而又幽默的人物形象。

在后期作品中威廉斯还创造了一种新的格律技巧, 称之为“可变音步” (variable foot) , 指的是自然语言中一个能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长短不限;威廉斯认为一个诗句一般有三个“可变音步”, 他取名为“三拍诗行” (triadic line) 。威廉斯认为“这是美国语言的通常节奏”[5]。为了标明节拍, 在一些诗里, 他把一行中的三个拍子排成梯形。反映诗人与妻子爱情的诗《日光兰———那浅绿色的花》 (A sphodel, ThatG reeny Flower) 就使用了这种三行一组的词语组合。他在七十岁那年所作的诗《致街上一只受伤的狗》 (Toa D og Injured in the Street) 中还写到:

是我自己,

而不是躺在那儿的那只可怜的动物

因痛苦而嗥叫着

这情景猛地把我拉回现实中

就像当一枚炸弹爆炸

的时候, 一枚炸弹使

整个世界变为一片废墟…… (笔者试译)

诗人由看到街上一只受伤的狗而抒发感怀, 既展示了诗人对每一条生命的深切关念, 也表现了对战争的恐惧和憎恶。“三拍诗行”的运用, 使词语一串串地慢慢出现在读者眼前, 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唤起他们参与体验和联想。读者仿佛感到时间的脚步缓了下来, 狗和人的痛苦在延长, 背景里似乎还有爆炸声, 眼前是一片茫然和空白。诗中展现的并不美好的一瞬间使人们看到了生活中也许是真实甚至丑陋的一面, 而这也体现了威廉斯一切都可入诗的主张, 生活中的每一条生命、每一时刻都弥足珍贵, 都可以映射真理。

威廉斯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美国现代诗人。他深受意象主义、欧美现代视觉艺术的启发和影响, 突破艾略特等人的诗风, 在诗作中运用简洁的语言、强烈的色彩对比、无所不包的主题内容, 并改革诗歌表现形式和节奏韵律, 成功的诠释了他自己提出的“观念寓于实物之中”的主张。他的诗歌根植于美国国土, 再现美国人民的生活, 在美国诗歌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摘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作扎根于美国国土, 言美国人所言。在意象主义和现代视觉艺术的影响下, 他积极创新诗歌形式。他的诗歌用语取材于美国现时代语言, 诗行的韵律来自于美国人日常生活用语中的音调节奏。他的名言是:“观念只能寓于实物之中”, 诗人在诗中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细节而不作任何评论。他还创造了“三拍诗行”。

关键词:实物诗,感官诗,意象,现代视觉艺术,节奏

参考文献

[1]张子清著.《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年:190.

[2]周黎隽著.《诗有画意——论现代视觉艺术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的影响》[J].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九期, 转引自陈君著.《杜尚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

[3]Elliot t, Emory, ed.Columbia Lit erary Hist ory of t he Unit ed St at es[M].New York:Columbia UP, 1988:973.

[4]Parini, Jay and Bret t C.Millier, eds.The Columbia Hist ory of American Poet ry[M].New York:Columbia UP, 1993:406.

[5]钱青等著.《美国文学名著精选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

詹姆斯·马奇:寻找组织之美 篇10

詹姆斯·马奇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学者, 既有社会科学家、管理学者的逻辑和理性, 又有诗人、艺术家的睿智和才情。从1980年到1995年, 在他长期讲授的组织领导力课程上, 几百名MBA研究生们都被要求认真阅读《战争与和平》全文, 讨论《唐吉诃德》的精髓,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领导力问题。马奇的思考往往深入浅出, 常由美学观点出发, 延伸至组织行为层面。他认为, 在研究组织及领导力问题的过程中, 构成这些问题的基本因素, 最终是世界、人生、真理、美等基本命题。

决策是不是扔进了“垃圾筒”?

作为有限决策理论的支持者, 马奇眼中的企业行为是“解释企业如何配置和管理资源”。而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决策, 与其说是“抉择”, 不如说是“在有限的注意范畴内搜寻”。当员工面对一项决策时, 他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但这些方案实际大都被扔进了垃圾筒, 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著名的“垃圾筒模型”。

马奇认为, 组织决策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要么通过理性分析决策;要么遵循适当匹配原则进行决策。“垃圾筒”内有无数方案, 一个个评判显然不可能。由于注意力、理解力的差异和限制, 人们不会考虑所有的备选方案, 而是仅仅集中考虑为数很少的几个备选方案并进行决策。1971年, 在Phil Knight创办的Blue Ribbon Sports体育用品公司, Carolyn Davidson完成了各式各样的若干设计方案, 但Knight却总是举棋不定, 时间逼迫下, 他最终还是从几个比较具备“运动感”的标志中找到一个俗称“对勾”的Logo———Nike的历史从此开始。

在这一决策过程中, 时间因素、“运动感”的标准、Knight的个人偏好, 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 环境、决策者、要解决的问题、选择范畴等因素, 在复杂交互的作用下, 最终决定了从“垃圾筒”取出什么。马奇指出, 理性决策的根本在于注意力和搜寻。个人偏好的不确定性、技术与方法的不明确性、参与决策者的流动性, 都会对“垃圾筒”产生影响。一个组织在一定的决策情境中, 在纷繁复杂的解决路径中搜寻适合自身的方案, 考验的不是信息是否充足, 而是对这些信息的关注、理解、分析和处理。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 其配置影响信息, 并且影响决策。

现代世界的信息海洋, 充斥着无数可以利用的资源, 也为正确决策的制定增加了难度。一个组织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搜寻成功?关键是把握什么是“重要的”。对于一个服装零售连锁公司, “店铺的库存水平”是重要的, 因为它可以对其他决策甚至绩效产生影响, 包括避免缺货、促销和定价策略, 以及订货趋势等等。对于一家在线礼品公司, 时间因素是重要的, 而客户的在线行为是最关键的信息类型:访问人次、耗费时间、点击次数等信息需要及时反映到决策者面前, 以便促进网页设计、技术功能、客户体验的提升。

目前, 许多国外公司在内部建立了“商业情报能力中心”来支持商业情报活动, 譬如宝洁的IT部门更名为信息和决策解决方案中心。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通过重新设计信息分析、分享和传播流程, 大大降低了决策时间和决策难度。

被“热炉”所伤, 还是以它取暖?

除了“垃圾筒”的隐喻之外, 马奇还阐述了对“热炉效应”的看法。就像人们一般不会再去碰烫伤过自己的炉子一样, 当一个组织尝试某种新事物、探索某种新模式、阐述某种新理念失败后, 通常情况下就不太可能重复类似的动作。

“趋利避害”能够避免“掉进同一个陷阱”, 但也会粗暴地浇灭组织创新的火花。“热炉效应”隐喻了一个人乃至整个组织学习、发展、成长中潜藏的危机:学习具有自我强化功能, 它会鼓励人们持续钻研那些他们钟爱或是游刃有余的领域;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做得越差, 就有可能越不愿意向这个领域延伸。

寿命已达1436年的日本公司“金刚组”, 在进入昭和年间后, 遇到了重大的危机。第三十七代的传承人———首领金刚治是一个只知钻研技术、无心着力经营的技艺工匠,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匠人, 他在经营方面却屡经挫折。管理经营这个“热炉”, 一直令他“受伤”而无计可施。1932年, 金刚治觉得有负众望, 在先祖的墓前自杀了。虽然这仅仅是一个个例, 但却让我们不能不对“热炉”的威力心有余悸。

当一个组织承受了某种损失后, 它也常常转过身去, 不再朝“热炉”伸手。成功的组织往往乐意采取“利用”性学习, 取得更快、更确定的回报。就此, 马奇提出了组织学习应构建的两种平衡机制:利用———运用并发展已知的东西;探索———追求未知的新东西。

一手是现实, 一手是梦想

马奇的辩证法不仅体现在对“热炉效应”的阐释, 也体现在对领导力的深刻洞察中。他认为, 领导力有两个基本维度, 一是通过应用现有技术和配置人、才、物诸种因素, 驱动团队实现组织目标;二是书写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追求“美”与“快乐”。

领导者首先需要保证组织协作系统的有效运转。这需要“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最重要的是通过识才、用才来提升员工的胜任力。同时, 对于组织中的某些“异类”和不同声音, 领导者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和保护空间, 倾听这些天马行空甚至匪夷所思的想法。对于组织中的“诋毁者”和“抱怨者”, 也可以尝试用沟通、交流的态度, 去了解、关注他们, 更重要的是关注导致他们产生并存在的组织氛围和问题。也许这还能给组织带来一份新鲜和惊喜!

在马奇看来, 伟大的领导者不仅着眼现实, 更引领梦想。Facebook COO雪莉·桑德伯格曾说:“我们的终极享受是将激情与贡献统一起来。”成功领导者能够点燃这种火花。人们追求最终的结果, 但是堂吉诃德展示了行动的价值, 对也好错也好, 重要的是去尝试。一个能够包容犯错的领导者, 才会营造起创新、和谐的团队文化, 激励下属为探索未来世界而积极行动。

大师小传

1928年, 詹姆斯·马奇 (James G.March) 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

1953年, 获得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分别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任教。

1958年, 与赫伯特·西蒙合著的《组织》一书出版, 宣告了“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

1963年, 与理查德·赛尔特合写的《企业行为理论》, 是组织研究的经典之作。

1968年, 获耶鲁大学威尔伯十字勋章。

1972年, 与迈克尔·科恩、约翰·奥尔森合著《组织选择中的垃圾桶模型》。

1984年~1994年, 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理事。

1997年, 获美国政治学协会约翰·高斯奖。

理论贡献

在决策理论上, 马奇发展了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 指出了决策在本质上是注意力和搜寻理论。核心问题是决策者如何通过有效搜寻重要信息, 合理配置有限的注意力,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做出正确的决策。

有效的组织决策需要四个因素:胜任力、主动性、认同感、协调力, 它们也是领导力有效性的核心。

决策的选择基本上是模糊的;决策的结果取决于问题、解决方案和决策者之间各种流动的时机。决策可视为问题、对策和决策者的选择三者的某一特定组合。

上一篇:初中起始年级下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