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数学系学生

2024-07-14

高师数学系学生(精选十篇)

高师数学系学生 篇1

什么是教育实习呢?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早在1896年发表的《论师范》一文中就对教育实习有过论述“以师范学堂之生徒, 为小学之教习, 而别设师范学堂之教习, 使课之以教术, 即以小学堂生徒之成熟, 验师范学堂生徒之成就”.[1] 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 对教育实习 (educational practice) 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 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2] 可见, 教育实习是师范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是丰富多变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每位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从师技能的最好契机.正如《教育实习规程》中指出的, “教育实习, 是高师院校中必不可少的综合实践环节, 是师范生了解中学实际, 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和技能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教育实习这一环节, 师院大学生就很难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 教育实习对高师学生未来的专业成长影响深远, 理应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而当前我国高师学生教育实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下面, 我们对高师数学系学生教育实习的现状做一审视, 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策略.

2 高师数学系学生教育实习的现状

2.1 受功利主义科研观及现实主义择业观的影响, 部分指导教师与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众说周知, 我国许多高师院校对不同职称的教师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应该说教学是根本, 科研是辅助, 科研归根到底应为教学服务.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本末倒置, 许多教师整天忙于科研而置教学于次要地位 (当然这也与部分高师院校盲目追随综合性大学注重学术性而忽视了自己的师范性有关) .受这种功利主义科研观的影响, 承担着较重科研与教学任务的大学教师只能抽出时间指导教育实习, 从而对实习生的教案书写、练习试讲、正式听课、课后评价等重要环节方面关注不够, 个别教师甚至应付差事;同时, 受现实主义择业观的影响, 作为教育实习主体的一些大学生更是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认为, 教育实习无非就是中学数学教学, 非常简单, 无需重视, 因为抽象而高深的高等数学知识才是至高无上的, 想尽一切办法复习考研最后能找个好工作才是眼下大事, 还有的实习生想借教育实习好好轻松一下等.试想, 如果师生从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认识不到教育实习是一种艰辛而复杂的活动课程的活, 教育实习能搞好吗?

2.2 因为高师院校与中学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 使得大多数实习生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不熟悉

教育实习实际上是高师院校与中学就政策、知识、理论、实践等多种信息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熟悉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关注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了解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结构特点等, 才能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实习.但是, 由于许多高师院校与中小学联系不紧密, 缺乏长期有效的交流机制, 导致多数师范生对近年来中小学数学教改的情况不太了解, 例如, 多数学生不知道兰州市各中学初一用的数学教材现在是什么版本, 不知道现在高中的数学教材有无变化, 不了解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实习生如果对自己的实习对象及实习内容很大程度上不太了解, 则要搞好教育实习工作, 取得预期的实习效果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2.3 高师数学系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不足及缺乏对大学生从师技能的评价, 造成实习生从师技能普遍不足

作为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 笔者经过几年的指导体会及对部分实习生的调查发现, 有些实习生在基础知识和从师技能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缺陷:①知识面比较狭窄,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致使实习生备课费力, 讲课吃力, 教学枯燥乏味,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②对教材分析不透, 重点, 难点, 关键点把握不住, 内容的衔接过度不自然;③教案书写格式不标准, 往往将教案写成讲稿;④教学方法单一, 未能很好的运用启发式教学;⑤普通话不够标准, 语言表达能力差, 语言平淡不生动, 缺乏感染力;⑥三笔字 (钢笔字, 毛笔字, 粉笔字) 书写功底差;⑦制作简易教具的动手能力差;⑧几何作图的能力差;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差;⑩人际交往能力差, 与学生和指导教师交流, 沟通时缺乏技巧; (11)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能力欠缺, 对于如何制作课件, 如何操作演示多媒体等都不太熟练.以上从师技能的缺陷对实习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它折射出我国高师数学系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 也反映出许多高师院校缺乏对大学生从师技能评价的有效机制.

2.4 受大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多数实习生在数学教学中往往用知识的给予掩盖了数学知识还原点的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3] 尽管布鲁纳的观点有点言过其实, 但这句名言深刻指出了教学方法对学习者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较, 我国的中学新数学课程中注重了对知识来源的介绍, 注重了数学理论与现实模型的结合, 注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等.但绝大多数实习生在介绍新数学知识时, 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尝试, 没有向学生展示某一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材料, 不懂得知识还原点的教学, 而仅仅停留在给学生写出某一数学结果即可, 没有很好地把该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搞不清学这些数学知识到底有何用, 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5 由于受各自价值利益的驱使及对教育实习理解的差异, 使得大、中学校指导教师的协同性不够

高师院校有些指导教师由于科研和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对试讲阶段的工作重视不够甚至放任自流, 而学生又缺乏自我约束力, 造成了试讲实质上成为一种形式, 掩盖了学生正式登上讲台后在课堂教学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另外, 由于中学-线教师与大学教师对讲课带班等实习工作有着不同的理解, 如中学-线教师由于有着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严格的考试和升学目标, 更注意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工作的实际可操作性;而大学教师没有这方面的压力, 认为教育实习只是大学生在一定阶段进行理论与实践性结合的一次演练, 对于教学更注重它的教学程序和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理论上的正确性和完美性.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与弥补, 也对教育实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2.6 因实习期限太短及实习学校担心实习生的教学质量而提供的锻炼机会相对较少, 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

虽然高师数学教育实习的时间在四年的教学计划中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 但它却关系到高师教育的全局.根据教育部1980年颁布的规定, 高师教育实习的最短时间本科为8周, 专科为6周.目前, 几乎所有高师的教育实习都是按最短时间安排的, 并且只有一次, 除去刚开始听课的一周以及后面总结的一周, 实习阶段的时间大约为六周左右, 再除去节假日 (如国庆节) 及可能的一些活动 (如运动会) 占用的时间, 实习的时间更少, 这样以来有些实习生连5-6节课的实习时间都难保证.实际上,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时间和次数都比我国长和多, 如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要求师范生在中学从事教育教学时间两年, 而我们却要在几周的时间里完成教育实习的全部过程, 这是很困难的.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 很多实习生都抱怨:实习刚刚开始却马上就结束了, 真有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之感.[4] 另外, 由于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长期影响, 考试达标及高升学率仍然是大部分中学追求的目标, 因此, 很多中学都不愿意承担教育实习的任务, 从而造成了实习学校对实习工作不够重视的现实原因;另一方面, 由于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了实习人数迅速地增长, 引起了原有教育实习基地数量相对减少与实习生人数增长之间的矛盾, 而学校对于拓展新的教育实习基地速度比较慢.短暂的实习时间与相对匮乏的基地建设造成了教育实习质量的有效性很难保证.

2.7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教育实习效果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通过对高师数学系近几年教育实习评价情况的了解, 我们发现, 高师数学系对教育实习效果的评价体系还不太完善.第一, 高师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实习结果的评判与鉴定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例如, 对同一个指导教师所带的若干个实习生而言, 指导教师一般在实习期间以随机听一节课作为评价学生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 而教师的听课效果又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 对中学一线教师的意见采纳较少, 造成了评价不太公正.第二, 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太全面:注重教学, 不注重班主任工作及基础调研;注重最终结果, 而不注重实习工作过程及体现在该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师德修养等.第三, 由于预先没有制定好科学而统一的评价标准, 不同指导教师由于专业水平的差异而对同一层次实习生的评判结果不同.第四, 评价结果公开程度不够.这种不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习生的实习热情.

3 对高师数学系学生教育实习的几点建议

3.1 各级领导及广大师生必须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提高对教育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实习使师范大学生在师德、知识、技能、能力、心理等多方面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从长远看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理应受到各级领导及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首先, 学校要从政策与资金上给实习工作予以倾斜与支持, 从组织纪律等方面对实习生提出要求, 要把每位实习生的实习成绩与其毕业分配挂起勾来, 增加每位教育实习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同时, 作为各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 更应从各个方面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与调控工作.如实习前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得深入细致, 实习过程中要严把教学质量关尤其是试讲质量关, 返校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认真总结等.而作为教育实习的主体, 每位实习生必须要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教育实习是一个非常艰辛且非常复杂的教学活动, 无论在实习前的思想准备、实习过程中的组织纪律、实习后的归纳总结都要认真对待.广大师生只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提高对教育实习的重要认识, 才能为搞好教育实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2 建立健全教育实习质量的有效监督机制

如何使教育实习保质保量的完成是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首要问题, 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如有学者提出高师混合编队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教育实习信息监控系统、教育实习督导监控系统和教育实习管理监控系统.[5] 针对高师数学系部分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起不到应有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部分实习生自律性较差的现象, 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有效监督实习全过程, 为实习提供机制上的保证.在校内试讲时, 应选择有责任心, 学过教育学的专门教师全程指导.学校应对教师指导情况进行随机调查, 确保教师真正指导实习生并起到实效.在中学实习时, 分管教育实习的有关部门应派出有关人员对每个学校的实习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以确保质量, 并加强与中学的联系, 认真听取中学的反馈意见.由于实习时间短, 实习基地匮乏, 所以学校更应加强对校内试讲的监督, 确保试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3.3 改革高师数学系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内容设置, 注重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高师数学系的《数学教学论》课程尽管概括地讲述了数学教学的有关理论知识, 但随着基础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尤其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 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高师数学系的课程设置, 尤其是《数学教学论》、《初等数学研究》这两门数学教育类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革.《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应增设有关基础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内容, 加强数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 注重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 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备课, 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科学而有效地进行说课、听课、评课, 如何懂得教学艺术等.同时, 《初等数学研究》课程中应介绍与数学课程标准配套的中学数学有关内容, 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中学数学新课程中的知识体系, 以便为教育实习奠定良好的从师技能及知识素质.

3.4 通过理论学习及实践锻炼, 加强高师数学系学生从师技能基本素质的训练

从师技能是高师数学系学生成长为专业数学教师的必备素养.概括说来, 现代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具有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材分析能力, 读、说、写、画等的能力, 课堂驾驭的能力,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等.这些从师技能共同整合成数学教师的从教素养, 且对教育实习的质量效果起着重要的制约与影响作用.因此, 对高师数学系的学生加强从师技能的训练已刻不容缓.第一, 学校教务处可制定师范大学生必须通过一些最基本的从师技能测试才能毕业的政策文件, 并为师范生规定相应的学分要求.第二,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突出从师技能的教师教育类的选修课, 鼓励数学系学生积极选修.第三, 推广微格教学 (Micro teaching) 在教育实习中的应用.微格教学是把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细微环节进行分类研究, 从而使教师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以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 在现代视听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控制的、微型教学训练体系.微格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各种教学技能得到训练, 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4] 第四, 积极开展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各类从师技能竞赛活动, 如“普通话及数学语言演讲比赛”、“校园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比赛”、“规范汉字与板书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模拟数学课堂教学大赛”、“教案设计及网页设计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有效地促进高师数学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

3.5 建立长期合作的教育实习基地, 探索有利于实现实习生供需平衡的实习模式

要让高师数学系的师生与中学师生建立有效的互动交流机制, 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高师数学系的师生走下去, 把握中学一线教师的需求情况, 了解当今中学生的思想及知识需要, 从而回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高师数学系的教改;反过来, 也可以让中学的师生定期到大学里去了解一些最新的教育理念, 这对他们进行教学研究, 提高教改意识很有益处.通过这种长期的合作, 可以使两者都及时掌握彼此的需求状况与教改信息, 这对高师数学系的学生顺利地进行教育实习很有好处.另外, 改革高师数学系传统的由纯数学系学生组成的、大学教师带队兼主要指导的专业实习模式, 探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提升中学教师积极参与指导的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这种模式可实现高师学生在实习基地的专业互补、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指导互补、实习生的上课数量与上课质量互补等, 这种以追求“杂交、互补, 发挥整体优势”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实习模式正成为许多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方向.[6]

3.6 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认真做好教育实习的总结工作

针对教育实习时间太短, 次数太少的情况, 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教育实习的时间及次数进行调整:在大学期间安排两次以上的教育实习, 时间长短总共为一个学期比较合适.具体时间可以在二年级安排一次, 四年级安排一次.当然两次实习的方式应当有所侧重, 第一次以观摩、见习为主, 第二次以亲自实践为主.其它的可灵活安排, 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比如, 带学生到实习学校去听公开课或请中学的优秀教师来高师举办讲座等.这样, 一方面能够使实习生提前了解自己的职业愿景, 培养专业思想, 了解中学生, 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艰巨性, 产生紧迫感.另外, 教育实习后, 教师应组织每个实习生认真总结在该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 只有这样不断总结经验, 既能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发展方向, 又能使高师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校的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以便改进教学工作.

3.7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效果评价体系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效果评价体系, 必须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 客观性原则, 即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对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绝不能掺杂有个人的感情;第二, 全面性原则, 教育实习成绩应综合反映实习生全面的教学、管理、调研等实习状况;第三, 发展性原则, 实习中一定要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实习成绩的评定工作;第四, 教育性原则, 实习成绩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实习成果的鉴定, 而且还对实习生未来的工作热情、态度、思想、精神等都有影响, 所以教师应通过成绩评定来引导实习生正确认识、分析、评价自己, 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五, 可行性原则, 评定标准应抓住一些主要的、重要的、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性因素, 评定方法和程序的设计更应简单明确、易于操作.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28-3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 (第2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73.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327.

[4]李金霞, 韩俊丽.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2 (1) :116.

[5]涂珍梅.高师混合编队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质量监控[J].高教探索, 2005 (5) :59-61.

高师小教专业数学教法课程 篇2

实施方案与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概论”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本学科课程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又要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职前教育与职后教师发展的衔接与联系。就教学策略而言,它应以方法为取向,以问题为中心,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就教学方法而言,它应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构建一个以“案例教学+小课题研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教学概论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概论”通称小学数学教法,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重要的并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能力与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时至今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有教学策略与方法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本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亟待改进与创新。

一、现有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事实判断

1.从课程取向上看,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法课,仍未能走出终结式培养的基本模式。表现为:往往以理想状态下完美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素质)为终结性的培养标准,而很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四年的奠基阶段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一课程取向源自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认识上和理解上的不足,其后果是:在不断的技术性模仿与训练中、在严格的理论识记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中,师范生虽然暂时成为了合格的知识传递者甚或教学能手,但从长远来看,后劲往往不足。其原因是,这种急于求成的终结性培养模式导致了那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过程中的失落,诸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研究能力等。

2.从课程内容上看,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法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走进了枯燥、陈旧、繁琐的、理想层面的象牙之塔,远离了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如此去武装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师,等同于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训练教师的思维与教学行为标准,其结果自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创造性、决策力的极其缺乏。尽管他们也许能够遵照相关的原则与规律进行教学,但他们所具有的是遵照执行的教学观,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而不大可能成为创造者,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往往会走上固定僵化之路,鲜有活力。

3.从课程实施上看,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法课,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生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里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娴熟掌握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教育实践,但事实上,教育教学的理论却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学实践本身。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

基于如上思考,我们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概论”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思考与改革,力图充分体现出本门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更好的服务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需求。

二、课程的教学策略

如果把教师特性设定为一个不变的“常量”,那么,一门课程教学策略的确定,主要受制于下列因素:

1、目标设置。一般而言,一门课程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侧重于知识承传还是注重技能的培养,所要求的教学策略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2、知识类型。所有的学科课程都负有传承知识的使命,但也应看到不同类型的课程承传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课程在知识类型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教学策略的选择。

3、内容编选。如上所述,课程内容的编选方式,既受制于课程目标及其知识特性的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策略的选择。具体言之,单一知识类型的课程,一般采取相对比较单纯的教学策略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而知识类型比较复杂的课程,则要求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配合。

4、教学对象。教学对象的不同特性,也会影响到同一课程在教学策略上的不同选择。例如,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获取教育教学理论可能会显得十分困难,但对那些有过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获得隐含着大量感性经验的教育教学理论就会十分容易。因此,即使是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当其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时,也应选择适合它们各自特点的不同教学策略。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特点,这里尝试着提出一个小学数学教法课程的一般性教学策略。至于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方法取向;

2、问题中心

3、建构知识体系。

所谓“方法取向”的基本含义是,根据小学数学教法课程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注重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教学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处理某一类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学生以后再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迎刃而解。不过,方法获得需要两个方面主观条件:一是学生应有意识的去学习它。二是学生只有在认真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才能亲身体悟并掌握它。这样一来,就涉及对第二句话的具体理解问题。“问题中心”的涵义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不是传承系统完备的教育教学理论,而是围绕一系列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教学实际问题而展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真钻研一些教学实际问题。随着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的不断提出与解决,学生就可能获得一定的思考和分析教学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当然,一个具体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肯定与学生平时的兴趣、知识面和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才能发现一些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并敏锐的感知到这个问题的价值。由此而来的,就是“建构知识体系”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又一个具体教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不仅可使学生获取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的技能和方法,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积累起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特定知识体系。不过,比较而言,这种知识体系有以下几种明显的特点:一是它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二是这种“体系”是在学习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把知识作为一个整体一下子灌输给学生。三是经过学生的自主吸纳和消化,这种知识内容已经有机的镶嵌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而不是经常游离于其知识结构之外。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落实上述教学策略,很有必要引入组织行为学中的“案例教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最早实践于医学、法学及工商管理领域的教学中,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小学教师培养中颇为流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正是通过把那些活生生的典型教学事件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般的直面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成为了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小学教师培养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

1、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但教学课时数少,学生实践经验又普遍缺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解决教学矛盾,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要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在学生认真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选择恰当的、典型的、实际中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掌握和理解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归纳出理论知识的脉络,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抽象的基本理论,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搞好本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讲授变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唱主角,运用典型、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关注的焦点;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积极地思维,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使比较抽象、呆板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案例教学有利于强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教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知识灌输和对已有理论的讲解,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为主,学以致用”,学生要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能使我们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中走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新模式的跨越。

(二)小课题研究的内涵及其可行性

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称为project,在美国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s,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完成这些小课题。在完成小课题过程中,学生往往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目前,在我国,小课题的研究统称为探究型课程研究,也受到了极大重视,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据调查主要存在三种形式:1.综合实践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社会调查活动,反映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科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以课程中的文本内容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社会调查、文献查阅等活动或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对文本做进一步拓展。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了解,并把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起来。在研究中体验学习,合作交流,养成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探索精神。3.课堂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或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并在当堂课或在下一课堂中解决问题。据有关研究和实践表明,综合实践小课题注重对现实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评论,学科小课题则注重知识的生活化,而课堂小课题则更需要教师的指点和诱发。

小学数学教法课程实施小课题研究也是可行的,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小学数学教法课所展现的教材内容应具有现实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这为本门课程开展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内容线索和空间。

2.从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段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求异心理是这个年龄段的主要特征,好探究的心理已经具备。小课题研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异心理,同时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开展研究的资料收集和信息处理提供了方便,也开阔了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认识的视野。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案例教学与小课题研究在理论上蕴含着共同的理念,在实践中汇合于共同的追求。他们都强调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要密切结合,都关注学生在直面教学实践中领悟有关理论知识,生成实践性知识,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反思、研究教学实践,以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法课教学中,二者应该也是能有机结合的,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本门课程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成为造就反思型、研究型、创新型小学数学教师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高师考试数学解题思维分析 篇3

关键词:数学考试;解题;思维

·【中图分类号】O13-4

前言:高师数学考试实际是一种数学思维的考试,是一种运用数学思维来解答题目的活动。参与数学考试的学生一般拥有一定的数学天赋,思维敏捷具有学习主动性,他们的知识量可以提前于课本知识并且加强对于数学的课外学习。我国对于高师数学考试的思维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通过这种研究对于思维训练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高师数学考试解题思维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摸索出解题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建立参与考试的信心。

1高师考试数学的解题思维的过程

数学考试的试题一般具有涉及知识领域广、内容新颖、思维方法奇特、解题技巧多变等特点。在数学考试的教学中,通过研究和探讨数学解题的思维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能力。很多学者和专家对此进行过研究,国外著名的心理学家杜威早在1910年就提出过解决问题的五个重要阶段:感觉到疑难问题、确定疑难问题、提出可能的答案、思考各种结果、确定解答的方法。我国的学者和专家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也在积极的探索,并且取得一定成就,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例如思维的过程应该为:呈现出问题、分析问题、互相联系、选择行为、检验答案。总体上来说,我们可以得出解题的思维应该从理解问题出发,然后找出解题方向,积极思考解题的策略,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并且要做到检验解题,遵循了这一过程规律,才是完成了整个数学考试解题的思维过程。

2高师考试数学解题的思维方法

2.1 局部思维为主的方法

一些数学题目在整体上可以看出一定的性质特征,但是却不适合从整体来进行思考,比较难以找到思路。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到从局部出发,局部的问题也提示到整体的问题。从局部思维来确定解题的思路可以通过对问题局部的调整来找到问题所隐含的条件,解决了局部的问题从而解答了整个问题。局部思维比较整体的考虑略为简单,常常可以使问题简化。在采用局部思维方法来解题时可以采用分解局部和局部調整两种途径。

2.1.1 分解局部

综合性的题目一般都比较复杂,不能够直接的来进行求解,这种情况下可以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部分,通过局部的问题解决从而达到对整个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转化问题的思维方法,将原本的问题转化为几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解决各个局部问题时,要能够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局部问题之间可能是层层递进的,也可能是各种独立的,这就需要解题的时候能够认真分析,且报解题思维的正确性。

2.1.2 局部调整

局部的调整是通过对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进行分析,找出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对于问题的各个部分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减小问题和目标的差异,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加强,逐渐接近目标,最终达到所需要的理想状态。

2.2 整体思维为主的方法

整体思维方法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根据实际需要避开单个元素或是细节局部,从整体上抓住问题的特点以确定解题的思路,找到解题的最终方法。在运用整体思维时,虽然是从整体上处理问题并且观察问题特点,但同时也要注意问题局部间的联系。整体思维具有思维的跳跃性和通缩性,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通过整体思维方法可以通过整体的不变性,也可以从问题的整体性来考虑解决问题。

2.3 逆向思维的方法

逆向思维是指在相对立的意义上背离原本的认识去解决探索问题的思维。人们一般习惯在思考问题时形成定向思维,在解题时候从条件出发,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正面的思考。但是有些题目从正面思考是难以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打破固有的定向思维模式,根据实际的问题进行灵活的思维变动,采取逆向思考的方法。任何事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和可逆性的特点,如果从正面思考难以解决时,就可以考虑逆向思考;如果一个命题直接解决会遇到困难,便可以考虑间接解决。总之逆向思维要求我们能够考虑到与传统常规的思维模式相反的探索方式,从问题的发面来进行思考。

3培养高师数学考试解题思维

3.1 培养细致全面的观察习惯

人们发现认识事物最好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观察,这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高师数学考试的题目是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融汇为一体的整体题目。在解题时只有通过深入全面的观察,通过题目的表面探索到题目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到题目的特征之后,才能正确分析出题目表达的知识联系并且确定解题的思维方法。高师数学考试的题目一般知识面广,指有通过细致的观察从题目中分析出对解题有效的信息,为解题提供基础的信息。

在对题目进行观察时,要有主次之分,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如果观察时候没有分清主次会严重的影响解题效果,分析主次之后要有意识的寻找题目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并且对于局部进一步的深入观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确定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3.2培养敏捷丰富的解题思维

解题者需要敏捷的思维,尤其是在限定的时间内解题。高师数学考试与一般的数学考试不同,题目具有新颖性和艺术性,也不像一般的数学题目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便要求解题者具有敏捷的思维和想象力,能通过题目的信息迅速的找到之间的联系。思维的敏捷性可以通过想象来培养,根据题目的内容想象,通过空间来帮助推理逻辑,通过问题外形类比来转化,通过借助形象思维来对抽象问题构造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解题者快速判断问题,明确解题的思维。

3.3培养灵活多方位的解题途径

在数学考试解题的过程中,解题者在进行思考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并不是顺利的可以达到目的。当思维遇到困难时应该能够运用灵活性来随机应变,根据情况来改变思考的方向,转变思维方法。思维的灵活性包括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和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培养灵活多方位的思维可以提高高师数学考试的解题效率,开拓学生的智力。

3.4 培养创造性的探索思维

在题目解答完成后,对于题目的总结、归纳和反思有利于提高解题者的创造性思维,对于解题过程中应用到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进行深一层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优化解题的方法,使思维创造力得到提高。

结束语:数学考试强化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发现和培养数学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对于学生数学解题思维的培养,开拓思维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慧娜.高中竞赛数学解题思维研究[J].信息教研周刊,2012,(6):75-75.

[2]于宝军.高中数学考试解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高师数学系学生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总体目标”中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每个学段都包含“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并有具体的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总目标中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基本理念提出, 指出:“20世纪下半叶以来, 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 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同时, 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 因此, 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 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我们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加强培养, 然而许多数学教师却对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重视, 甚至自身在这方面也比较薄弱。这样, 一方面要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 就是对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 (以下简称高师生) ———未来数学教师, 要重视对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本文着重于后者.

我国的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扎实、训练严格的传统优势.但知识面窄、内容过于形式刻板、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是数学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 使股票、保险、利息、分期付款、工期、效益、预测、评估、优化、选择、决策等大量应用问题需要用数学来解决.数学不仅仅是思维的体操, 它已更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数学的素质和能力将成为人们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之一.因此, 保持我们的优势,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柯朗在《什么是数学》中指出:“数学教育正在出现严重危机.不幸的是, 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此应负责任.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能力, 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忽视应用, 忽视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 这种状况丝毫不能说明形式化方针是正确的;相反, 在重视智力训练的人们中必然激起强烈的反感.”柯朗的批评是尖锐的, 也是实际情况, 我们在课程中尤其高师生的课程中应改变这样的现象.

《课标》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提出, 很好地对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出了相应的吻合, 遗憾的是, 《课标》里对这一亮点却未作详尽细致的阐述.因此, 探讨与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相关的问题, 对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大的关注, 把这一理念真正贯彻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7月15日在贵州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地方师范大学联席会议上,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对地方师范大学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殷切希望.师范大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 教师教育承载着支撑基础教育的重任, 在一定意义上说, 师范大学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基础教育的水平, 师范大学要紧密联系基础教育, 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师范教育可以兴邦”的重要指示精神, 认真思考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 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她指出, 师范大学改革要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师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职业, 我们要从宏观政策的创新到学校具体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科的调整等方面来推动师范生质量和结构问题的解决.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在本世纪初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并且经过几年的试验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已经取得一些进步与共识, 但现有的对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研究主要都是集中在对中小学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的认识、培养研究上, 实际上将中小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的薄弱主要归咎于学生, 以及教育的不当与不重视.并未将其提高到重视师资的培养上来.高师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却不受重视, 甚至是被忽视的.然而, 随着中小学课程的改革, 我们不得不重视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培训.而高师院校作为未来的教师及在职教师培训的主阵地却静水一坛, 要从源头来解决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差的问题.正如S·拉塞克和G·维迪努所说的那样:“不事先了解教育前景的教师培训是没有前途的.”我国近年的高师教育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不够, 两者缺少对话交流, 以至出现断裂.因此, 对高师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就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重要性及紧迫性.

作为培养未来中学数学教师的高师院校, 无疑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高师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使命.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也迫切需要能够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现代高师毕业生.

摘要: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已有了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的危险, 在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进程中, 数学的应用已经进入到科技、社会、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 高师院校要认识到培养未来教师应用意识和能力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张奠宙.“三根导线”的故事.数学教学[J], 200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高师学生技能大赛答案(二级) 篇5

参考答案

第一卷 英语语言技能部分(70分,共八大题)Part I 1—5 BCADB Part II

6.Honolulu.7.Palm trees and hula dancing.8.In June or July.9.An umbrella.10.Because they don’t want the rain to keep visitors away.Part III 11.history 12.major 13.1993 14.computer 15.reserve Part IV

16.rewarding 17.open doors 18.cultures 19.similarities 20.a great deal Part V

21—25 CDADD 26—30 BBADC Part VI

31.spends 32.with 33.afternoons 34.both 35.volunteers 36.on 37.build

38.hours 39.well 40.average Part VII Text A.41—45 TTFFT Text B.46.because 47.lend 48.next / following 49.using 50.clubs Text C.51.It means a mistake in which you forget something or do not notice something.52.the coursebooks do not deal with speaking by breaking it down into micro-skills work.53.Yes, it is.54.本文认为直接的讲授策略可用来帮助学习者发展口语技能,特别是能帮助他们了解互动模式。55.学生在双向沟通方面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输出的内容,也取决于他们参与到会话交流中的有效程度。Part VIII.Omitted.第二卷 教学技能部分(80分;共三个部分)A.隐性素质制约的技能:判断正误

1—5 √ √ × √ √ 6—10 √ × √ × × 11—15 √ × × √ × 16—20 √ √ × × × 21—25 √ √ × √ × 26—30 √ × √ √ × B. 显性素质制约的技能

1—5 AACCC 6—10 BBCBA 11—15 BABBB 16—20 CCACA 21—25 CCACA 26.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27.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28.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9.在什么时间、地点、如何对谁说什么话 30.感性经验认识阶段和理性思考认识阶段 31.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32.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智能 33.语言习得机制,或LAD 34.稳步推进

师生共建高师课堂数学文化 篇6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师数学;课堂教学

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意识是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首要条件。要在高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体验数学文化,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一个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构建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的就不仅仅是教科书中展现的基础知识,还能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按行列展开行列式的结论:

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若一开始就给出理论证明,是有一定的难度。可先以三阶行列式为例,让学生分别以第2、3行以及第1、3列展开,把获得的结论推广到n阶行列式,再给出aiAi+aiAi+……+aiAi=D的证明。在三阶行列式按行展开的结果中,令a2=a,a2=b,a2=c,令a=a3,b=a3,c=a3,结合行列式的性质可知行列式为零。其实,在此变换过程中,行列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行列式为零的原因是有两行相同,可以进一步验证。此时若把a、b、c分别令作第一行元素,结果也为零,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去验证对于行列式的列有同样结果。

由于展现了知识结构,找到了行列式为零的根本原因是有两行(列)对应元素相同。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够轻松完成理论的证明,而且不用死记硬背结论便可以牢固记忆。剖析知识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并非深不可测,使教学内容自然、亲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根可寻的,以此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知能力

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把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观点和方法借助数学符号展示出来。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感悟能力、认知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符号的抽象意义,展现数学文化的逻辑推理魅力。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计算、验证,进而观察、比较、分析,就可以充分感悟到数学符号和数学方法的简洁,可以体会到数学符号是数学特有的语言,逻辑严密,方法巧妙,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用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其实是将未知数的系数加减消元,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来取代,符号简单,运算过程简单,运算方法合理、科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的方式在不断改变。中小学的新课标,无论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都强调对数学符号的感知能力,注重在课件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的文化特征,这对于高师数学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三、贯穿教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要把中小学新课标的思想、方法贯穿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帮助师范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把数学事实呈现给他们,帮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对于教学内容必须多个维度分析探讨,培养师范生的数学信念,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由此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高师文科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篇7

数学是一种文化, 而且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学不但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且在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美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不断的得以应用, 并且建立了政治经济学、教育统计学、金融数学等与大学文科数学紧密相关的各类学科。尤其是现代社会进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时代, 数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从而使社会科学越来越向数学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许多大学在文科系也开始陆续开设大学数学这样的数学课程。从人文精神的意义上说, 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数学学科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在全面发展高校文科学生的素质方面起着其它任何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 它还不但对提高文科类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有很大意义, 而且能促进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观察事物, 分析解决问题,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 要求学生通过对大学数学的学习能掌握近现代数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思想方法, 能加深对数学的人文价值的认识, 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或是教学实践打下基础。然而, 如何使文科数学教育由装饰点缀的作用向精神熏陶、智力培养以及实用方面转化, 使数学教育真正渗透到文科专业教育之中, 并贯穿于文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之成为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却是当代文科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亟待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我校作为新建师专, 在文科系如英语系中文系的初等教育专业也开设了大学数学课程, 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有诸多问题。

通过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我从学生、教材及教学方法三方面对存在的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1) 学生方面。大多文科类的学生, 对学习大学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就是为了逃避数学的学习而考了文科, 但到了大学还得学, 兴趣不足;有些学生意志不坚定, 开始的学习兴致较高, 当遇到困难问题时就开始心浮气躁, 不能认真的攻克难关。

2) 教材方面。教材的编写不能适应所有的学校,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大学数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有差异的。

3) 教学方法。针对文科类和理科类学生教学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艰涩而枯燥的逻辑推导与证明文科类学生望而生畏。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尊重教材, 因循守旧, 对部分内容应当灵活处理。

2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定位

在历史上,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的相互分化的过程集中体现在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庭抗礼, 各自为阵。因而, 进一步使文科数学教育融合到文科专业教育, 渗透到文科学科的学术研究中, 切入到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的轨道, 并从数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一致性、相容性出发共同构筑起完整的价值体系让数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动发展, 是十分必要的。文科数学教育的对象是文科大学生, 是为培养文科专业人才服务的。因而, 文科数学教育不同于理科数学教育的理论性, 也不同于工科数学教育的工程性, 更不同于中等数学教育的初等性。文科数学教育面向文科生这样的教育对象, 面向文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面向文科学科学术的研究方向。这是文科数学教育课程定位的基本点, 也是实现文科数学教育课程价值与目标的出发点。数学教育在提高文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同时, 也为文科生学习文科专业课程打下了数学文化的基础, 这有利于文科学生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不同侧面理解文科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使数学知识学有所用, 从更深层次推动文科专业教育的发展。

3 高师开设大学文科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 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和上述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 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3.1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为主的教学改革

1) 结合教学内容, 查阅收集与之有关的数学史、数学文化有关的资料, 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授数学文化, 让文科学生更多的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注重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

每一次新课讲授之前, 对以往知识做大概的回顾。文科学生比较不同于理科学生, 再加之专业的特点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向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 上一次课程的内容会有一些遗忘, 适当的回顾能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另外, 注重概念的教学, 数学的许多定理、计算、推导证明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了基本的概念, 方法, 才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3) 讲练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多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数学课程不同于文科专业课程, 听懂了未必能解决问题, 数学方法的掌握更多的是看学生能不能应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一些力所能及或是略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2 针对本校实际, 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做适当合理的处理

1) 重视学科的总体介绍让学生通过第一堂课———绪论课了解开设大学数学的背景和意义。

绪论课是课程与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新生刚入大学对高等数学的认识是模糊的, 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和喜好也存在盲目性与局限性, 所以抓住机会, 上好绪论课,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伺机了解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背景, 如文理分科, 掌握水平、程度之类, 做到心中有数, 便于有效教学的开展。

2) 依据教学大纲,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处理。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该可能的学习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总体来说, 这个教学目标是大方向, 所以得对教学内容的每个章节进行分析处理, 确定出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重点难点, 这样展开教学更易让学生接受。

3) 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

如在向量组的秩这一节中, 一开始就介绍极大线性无关组, 很唐突。在这里可先回顾矩阵的秩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一步学习向量组的秩, 向量组的秩对我们学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有什么帮助。

4) 对所授知识和方法常总结。

如求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有两个方法:逐个比较法和利用初等变换法;求逆矩阵的方法:利用伴随矩阵, 利用分块矩阵, 利用初等变换等。一些数学方法的及时总结, 有利于学生加固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3 给文科系授课的教师教学工作一定要结合专业实际和学生实际

文科系的学生所学专业不是数学, 大学数学只是一门提高其文化素养、数学素养、让他们掌握一定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科。大学数学无论是知识难度还是知识系统的完备性方面都不能与高等数学或数学分析等相提并论, 因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充分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和能力实际来开展教学工作。但大学数学知识难度降低了并不等于教学工作的要求和难度也降低了, 教师更应该关注如何才能让文科类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4 结束语

在高师开设大学文科数学, 并没有太多经验和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在探索中前进。

但注重大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交流和总结, 势必能让我们在大学数学教学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必将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黄莆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及基本原理[J].教育研究, 2002 (10) :36-41.

[3]张国楚.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王自华.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兼论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教材[J].高等理科教育, 2003:48-50.

[5]王元.大学数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董义琳.必要与困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1) :22.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数学教育 篇8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中学数学教育从教材建设、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行为的变化等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角色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行为上,对待师生关系更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与学的关系更强调帮助、引导.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其中有这样3条: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③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笔者认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或易或难)的能力.

回首过去的20多年,许多著名的专家教授都曾疾呼,要重视并努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高考试题中已加大了数学应用问题的考察力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导向作用,教师加强了数学应用内容的教学,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建模能力已有所提高.如今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作为中学教师的摇篮,高师的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未来的中学教师!)这种解决数学问题及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呢?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综合体现,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及其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而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抽象总结出来的.现在的学生普遍智力发育好,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应该能达到一个适当的统一的高要求,若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合理设计,将单元小结的部分工作分散到日常教学中,使每一节课的教学更显生动活泼,就可以使全体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达到一个适当的高度,而且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特别是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可以在同等的教学时间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在文[2]第2.6中,讲了Lagrange插值公式后有这样一道例题:

例题 求次数小于3的多项式f(x),使f(1)=1,f(-1)=3,f(2)=3.

教材上是这样解答的:

解法1 由Lagrange插值公式得:

f(x)=(x+1)(x-2)(1+1)(1-2)+3(x-1)(x-2)(-1-1)(-1-2)+3(x-1)(x+1)(2-1)(2+1)=x2-x+1.

解法1显然旨在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插值公式.如果就此告终,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这种解法,对这道例题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道例题应有的教学价值也得不到充分体现.这时,教师若再问学生:用以前在中学学过的方法,这道题怎么解答,学生不难想到下面的解法.

解法2 (待定系数法)设f(x)=ax2+bx+c,其中a,b,c待定,将已知条件代入解得a,b,c,然后得到所求多项式.

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待定系数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基本方法,不仅在中等数学中常用,在高等数学的许多问题如因式分解和求余式、插值和曲线拟合、解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积分计算、正交化与正交分解等中都很有用.这样做,对于学生理解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互相渗透也是有益的.

接着再问学生: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联系到前不久学过的余式定理,启发引导学生可给出:

解法3 (余式定理)

因为f(1)=1,由余式定理,设

其中∂(q1(x))≤1,则

再由余式定理设q1(x)=(x+1)q2-1,则

于是得

结合解法2与解法3,学生还会给出:

解法4 因f(1)=1,∂(f(x))<3,由余式定理,设f(x)=(x-1)(ax+b)+1,其中a,b待定,考虑到f(-1)=f(2)=3,得a=1,b=0,从而f(x)=x(x-1)+1.

根据实际情况,解法2-4可以适当给出提示,让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解法2-4都是学生乐于且易于接受的,这样的处理正是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角色,体现了师生关系上尊重赞赏、教学关系上帮助引导的教师行为,有利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改善并形成好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进而有利于全面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举这一例子,笔者绝无在一题多解上下工夫的意思.北京大学丘维声教授曾指出:有的难题是人为的生拼硬凑出来的,既没有理论意义,又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学生的时间都花在做题上,不重视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的掌握;不少学生做题是套题型、模仿做题,不是自己去分析问题,不会运用概念和理论做题;追求解题的小技巧,忽视理论和一般方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很少;相当多的学生做了大量的题,但是能力却没有上去,素质得不到提高.笔者认为,本例题看似简单,却是一道好题目,且通过以上处理,运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不仅顺便复习了待定系数法、多项式乘积的次数、余式定理等有关知识,总结了相关方法,而且使学生对余式定理的理解会更深刻,应用会更灵活熟练,不仅使这道题成为理解和应用插值公式的例题,也成为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余式定理的绝好例题,况且教材上给出的解法只是机械地套用插值公式,而补充的解法2-4不是套题型,不是模仿做题,而是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是运用概念和理论做题,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想,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点到知识面的转化,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枯燥乏味感,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学效果,培养探索精神和应用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说:“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伟大寓于平凡.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数学观念,是数学教学成功的标志.教材中的许多题目,往往包含着一些奥秘等待我们去发掘,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我们应该努力去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种形式,变换一种想法,去挖掘它潜在的教育功能.北京师范大学赵慈庚教授特别重视理论体系和逻辑推理,反对耍小聪明,在其教案、著作中,都坚持“大匠授人以规矩而不示人以巧”的原则.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增强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量变引起质变,长此以往,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尤其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追求的是使学生获取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与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J].数学通报,1999,(1).

[2]张禾瑞,郝鈵新.高等代数(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丘维声.寓素质教育于教材内容中[J].数学通报,1999,(2).

[4]郭立昌.加强数学教学中“学法”的研究[J].数学通报,1998,(2).

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数学教学的思考 篇9

一、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 已严重影响着新型高素质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仍没有摆脱普通高校的“学科型”教育课程体系, 过分强调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 重统一要求, 轻个性发展;重基础, 轻应用;重理论推导, 轻数值计算, 学科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等弊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也一味地想完成教学计划, 而没有起到教师应有的引导、示范作用.

二、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数学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新课程实施中, 数学教学任务发生了变革, 数学课程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而且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数学课程也使学生学会了用理性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表达条理清晰, 因而对完善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教师报》铁华等撰文也指出, 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与理念应回归师范性;课程设置与实践应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建构, 课程伦理建设应关注专业态度培养, 注重专业身份建构.

三、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应基于小学教育本科的定位, 大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核心.

在教学内容上, 应该增加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有利于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内容, 进一步介绍现代数学思想和广泛应用的数学方法以及用高等数学思想理解小学数学的思想方法, 加强学生的数学修养, 拓宽他们的数学知识面, 使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现代数学的观点、概念和方法.整个教学内容可以以模块形式教给学生, 将必修课分为微积分模块, 线性代数模块, 统计模块, 数学实践模块, 知识应用模块, 数学方法模块等.在每一个模块中, 仅仅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小学有联系的部分.例如, 数学实践知识模快, 就应该去掉很多烦琐的证明, 而仅仅要能把小学数学的内容放在高等数学这一背景中理解的部分.如果小学数学教师都能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能科学地认识到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能有意识地运用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在思维形式上的相通性, 准确地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融会贯通, 并且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 那么将会对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那将会对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教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突出教学而不是教书.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当中的最高层次.教育学认为, 学生无所谓“好”与“坏”, 其差别只是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知识水平, 是培养创造型小学教师的途径之一.在具体落实时一方面应注意引导作用, 作为教师,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 指点学生学会思考, 思考概念之间的关联、定理之间的关联、方法之间的关联;思考不同方法之间的异同、强弱;思考所讨论的课题中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 这样经过四年大学学习, 他们就会形成习惯.另一方面应注意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 学生要以听、看、讲、写四种方式学习, 随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化而交替使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四种不同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教师的讲述,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来接受相应的信息.教师的写, 即板书, 学生由阅读书本转为看黑板上的板书内容, 因此教师的板书既不应该成为书本搬家, 又要体现教材的核心部分, 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提问, 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来解读信息, 实施对信息的加工, 进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教师的提问应该是精心准备的, 紧扣讲授内容的重点及学生最容易混淆、模糊的环节, 提问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问题的水平与清晰度.

另外,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打破教师“注入式”教学观念, 营造一种互动的、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和对待知识的平等接纳.教师应尽力营造适宜的数学情境, 引出数学问题, 以启发引导的方式来传授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摘要:本文在充分调研小学数学教学后, 对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教学目标定位与模式选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傅苇.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加强素质教育初探[J].石油教育, 2004 (2) .

高师数学系学生 篇10

一、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要对象的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正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近公式的各部分结构有深刻理解,也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与解题技巧。

比如我在教学贝努利概型计算公式Pn(k)=CnkPk(1-P)n-k时,为了讲清公式中Cnk的理解,设计了这样一串问题:(1)某射手射击一次时,击中目标的概率为p,他连续射击4次,是不是独立重复试验?(2)射击4次时,恰好第一枪未击中的概率是多少?(3)射击4次时,恰好第二枪未击中的概率是多少?恰好第三枪未击中的概率是多少?恰好第四枪未击中的概率是多少?(4)某射手射击4次时,恰好三枪未击中时,共有几种情况?(5)射击4次时,恰有三枪未击中的概率是多少?(6)请思考:某射手射击4次时,恰有两枪未击中的概率是多少?恰有一枪未击中的概率是多少?(7)若射击6次,恰有三枪击中的概率又是多少?(8)若射击n次,恰有k枪击中的概率又是多少?我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学的难点便迎刃而解,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Cnk的含义,即使遇到有些变式的题目,比如:抛8次骰子出现三次2点,其中最后一次就是2点的概率是多少?学生也会毫不费力地作出解答。

2.4在复习巩固阶段以问题解决为主导。

复习巩固阶段,既指每节课的复习巩固,又指整节整章的复习巩固。每节课的练习与作业布置,其实就是以问题解决为主导(解题),但是整节整章的复习巩固,如果仅以简单的解题的反复堆积,对于中职生,很易产生倦怠心理,作业抄抄应付了事。为此,我作了这样一些尝试。

比如在讲完统计这章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统计本班同学的每月的零花钱,要求写出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累积频率分布表。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作为一次实习作业,学生都做得很认真。有些学生本来连频率分布表都不懂,也认真地复习,独立地完成任务,真正地点燃起了学习的热情。通过这次的问题解决,学生普遍感到对知识的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与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学生感到自己的零花钱很多,增强了节约意识,这也是一个很成年来,在教育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状况来看,我国的高等师范数学教育实习还存在着以下缺陷与不足。

1. 实习时间短。

目前,教学计划安排的数学教育实习周数太少。如果按6—8周的时间安排数学教育实习,见习两周除外,进行数学教学实习时间仅为4—6周。另外,部分老师担心实习生的进入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与质量,故不愿给实习生多排课,导致实际数学课堂教学实习时间与机会少之又少。没有足够的实习时数作保证,实习生不可能完成一个完整单元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势在必行。

2. 对实习生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

首先,对实习生角色的定位会影响到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生、实习班级的学生三者之间的态度和互动关系,最终影响到实习生的专业成长。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看作是“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种功的德育过程。

2.5教学的评估以问题解决为主导。

考试是我们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评估手段,中职生大部分数学基础较差,每次考试,及格率都很低,有些班级平均分甚至只有20多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校一再要求保证学生一定的及格率,但是如果学生真的不懂或不学,无论试卷怎样降低难度,不会做还是不会做。通过分析,学生成绩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不愿去死记硬背公式,公式记不牢,概念理解出现偏差,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以开卷形式,题目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考核,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完三角函数这章节内容后进行考核,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考核设计。

1.什么是角?(填空形式)

2.三角函数定义。(填空形式)

3. 三角公式的推导。(若干,有学生对照书本推导)

4. 公式应用。(若干,由刚才推导的公式解决,类型包括计算,化简,证明)

5. 三角函数图像。(作图,可选正弦型曲线五点法作图)

6. 三角函数的性质。(学生由图像归纳性质)

7. 三角函数性质的应用。(若干,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考核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三角函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真正调动起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主体意识。这样的考核变被动考核为积极主动探究,使学生充分展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数学素养。

在数学教学环节,即引入、概念定义的建立、计算证明的过程、复习巩固、教学评估中,引入以问题解决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够大面积地提高中职生参与学习数学的热情,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而问题的建立与设计,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挖掘、提练,既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又符合生活生产的实际规律,本着对数学教育的热爱,只要我们努力,肯定能够提高中职的数学教育效率,满足中职学生对数学的需要。

定位往往导致师范院校教师更关注实习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而忽略实习生对教师角色的需求,忽视对实习生角色规范方面的指导,不利于实习生的角色转变。其次,不少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也把实习生看作是“学习者”,是向自己来学习经验的。这种定位往往导致实习指导教师担心实习生教学经验不足、能力差,进行课堂教学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太愿让他们上课,或尽量让实习生少上课。他们还害怕实习结束后在学生管理上与原班主任形成反差,给实习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混乱而不愿让他们深入班级实习班主任工作,导致实习变成了在教师指导下教几节课,实习生难以脱离教师、班主任“助理”角色。

3.实习指导缺乏协调,管理欠到位。

在师范院校进行的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辅导实习中,高校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长期在大学任教,对中小学的特性及运作情形了解不多,对新课程教学的指导能力普遍不高,而新课程教学指导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师范生适应新课程教学、驾驭新课程教学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质量。

4.缺乏稳定高效的实习基地。

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师范生教育素质的保证。目前,不少师范院校面临学生校外实习机会少、难以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学生就业能力差等问题。一些师范院校没有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师范生大都是自己回生源地实习。学生分散全省各地,分布地点广,所要处理的问题复杂,而辅导教师又需兼顾校内的授课,无法顾及学生的个别需求,只能利用巡视或分区座谈的机会和从实习总结、调查报告中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因此,辅导的成效十分有限。

二、应对策略

1. 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增强与中小学的广泛联系。

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师范生的快速成长,而且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协议走进大学校园去选读课程或自修提高。优秀的中小学指导教师甚至可以走上大学讲台、客座讲演实践课程。这种大中小学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发展与需要能及时反馈到师范院校,给师范院校的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既跳出了高师院校单方面管理实习的自我封闭状态,又实现了教育实习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的大教育、大服务的转变,拓展了实习基地的教学空间,为建设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创造了物质基础。

2. 增加教育见习、实习时间,优化数学教育实习考核评价制度。

数学教育实习时间的不足已经在实际中显现出其弊端,从而直接影响到数学教育实习质量。我国数学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只有6-9周。高师生一入校就应该进行不间断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期,这样的教育实习才能使实习生对中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另外,为了优化数学教育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和模式,对实习生的数学教育实习作出公开、公正、准确、合理的评价,使他们明确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3. 加强教育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数学教育实习教学队伍。

在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数学教育实习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教育实习指导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具有中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或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数学教师投身到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作用。建立一支数学教育实习与数学教育理论互通,教学、教研、科研技能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数学教育实习教学指导队伍。作为数学教育专业的高校任课教师,应该紧贴中学数学课改实际,深入中学实地调研,观摩听课,参与中学的数学教研活动,对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做好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努力提高实习指导质量。

4. 加强案例教学,让“教育实习”进入课堂。

数学教育理论的学习要密切结合教学实践,强调教学实践活动的早期性、经常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法》课可加强案例教学,营造师范性氛围。教师应针对中学数学某一内容作具体的分析,包括如何实现教学目的,如何确定重点、难点、如何贯彻教学原则,如何构思和创设教学情境,如何才能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与调控,等等,使学生对理论有感性的认识,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5. 重视技能训练。

搞好教学工作除要有教育理论指导,还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掌握好理论不一定能教好书,因为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技能的强弱有很大关系。这些技能的获得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学习训练的积累。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训练,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第一,教学设计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的,分析和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策略和编学教案。第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包括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等。这部分重点是讲解技能训练。对讲解技能的类型按教法进行分类,在传统的讲授方法训练基础上让学生逐渐掌握启发式教法,并将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其他技能融合在一起。第三,数学问题解决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推广引申,在解完题后,对原题的条件、结论、题型和解题方法作进一步的开拓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工作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实习时间短、对实习生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实习指导缺乏协调、管理欠到位、缺乏稳定高效的实习基地等。如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师范生的技能提高,动摇其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损害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师院校,数学教育实习,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4-160.

[3]孙晨红.改革教育实习的新设想[J].教育探索,2006,(4):69-70.

[4]李伯春,侯峻梅,崇金凤.数学教育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5]范永顺,刘爱德.数学教学基本素质养成指要[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

上一篇:科学布置作业下一篇:政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