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绿化

2024-06-17

西宁市绿化(精选八篇)

西宁市绿化 篇1

关键词:南北山,绿化工程,生态文明,青海西宁

西宁市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省会, 是青海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也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古称西平郡、青唐城, 素有“海藏咽喉”“西海锁钥”之称, 是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全市土地总面积7 649 km2, 总人口226.8万人, 地处青海东部, 黄河支流湟水上游, 四面环山, 三川会聚, 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势由北向南倾斜, 西北高, 东南低, 东西狭长, 形似一叶扁舟。海拔2 170~2 850 m, 相对高差500~600 m, 坡度15~35°。两侧的南北两山是全市的主要自然景观区, 属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 年均降雨量仅368 mm, 年均蒸发量却达1 763 mm, 年均气温6℃, 无霜期只有140~160 d[1]。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 地形破碎, 岩石裸露, 土壤贫瘠, 植物稀少, 不少地方寸草不生。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 其景观与环境同省会城市的地位不相称。历史上的南北山森林密布, 湟水两岸水草丰美、树木葱郁, 是西宁市的天然绿色屏障[2]。

1 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概况

针对西宁市缺林少绿、水土流失严重实际, 1989年3月青海省启动实施了被誉为西宁“造肺工程”的南北山绿化工程, 由西宁地区共168个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驻军、武警部队和部分个体参加, 相继划片承包并成立117个绿化责任区开展西宁南北两山绿化。怀揣着绿色梦想, 西宁人开始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2003年又成立西宁市南山绿化指挥部, 在南北山一、二期绿化工程的基础上, 实施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一、二期工程。多年来, 省、市各级党委、政府, 各绿化单位, 社会各界持之以恒, 造林绿化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2年底, 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累计投资16.1亿元, 绿化面积1.4万hm2, 占西宁市郊总林地面积的72.6%, 林木保存率达80%以上, 森林覆盖率由7.2%上升到了33%, 林草覆盖率达到了62%。2013年西宁市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获住建部颁发的“人居环境范例奖”。

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实施是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 其建设使西宁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昔日的荒山现绿树成荫, 郁郁葱葱, 现已成为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绿色屏障。其建设探索了高原干旱地区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的模式, 从政策保障、组织管理、融资渠道、技术措施等诸多方面积累了一系列丰富、宝贵的经验, 为全省乃至西北干旱地区绿化建设提供方向性、示范性的指导, 业已成为的高原城市生态建设典范工程, 也是青海省推进造林绿化、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2 主要建设成效

2.1 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自1989年实施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以来, 绿化总面积1.4万hm2, 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7.2%增长到33%。初步形成了以乡土针叶树为主, 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比较完善的山地森林生态体系, 昔日荒凉的南北山生机重现, 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 优美的山林向城市渗透, 构成了大规模的城市风景线和绿色屏障, 使西宁市的自然景观有质的飞跃, 同时也明显改善南北山的生态环境, 遏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

2.2 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绿化基础设施体系

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 采取“先上水、后绿化”的思路, 统筹规划, 建设灌溉设施, 加快道路建设, 为造林绿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建成了由62座泵站, 逾2 000 km输水管道, 总容量27万m3的589座蓄水池等设施组成的基本覆盖造林区域的林灌网络系统。修筑各类绿化区道路601 km, 形成了较完善的路网系统。建成瞭望台、管护房等128处, 同时建成了部分管护点的生活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林地管护和防火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为后期景区景点建设及综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建成一批惠及于民的景区景点

随着有林地面积的扩大和郁闭度的不断提高, 绿化效益日渐显现。通过统一规划, 集中投资, 陆续在南北山兴建了一批公园、景区和景点, 已建成湟水森林公园、大墩岭建设公园、石峡清风等景区, 与此同时10余个绿化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 建成一批小景点。这些公园景区景点的建成, 有效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让人民充分享受南北山绿化成果, 满足了市民休闲游览观光的需要。

2.4 形成符合南北山绿化实际的管理管护体系

省市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驻军、武警部队和民营企业参与承包南北山绿化及管护, 形成以省市两级指挥部办公室为核心、各绿化区为基础的管理管护体系。指挥部每年和绿化单位签订绿化管护目标责任书, 主要任务是林地灌溉、林木抚育、防火、防盗、防破坏和防病虫害等, 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 进行目标量化考核, 做到责、权、利统一。

3 取得的经验和主要做法

3.1 南北山绿化的关键是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

25年来, 青海省、西宁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作, 把南北山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省、市政府将绿化工作列入各单位目标考核范畴, 明确职责, 落实任务, 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历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担任省、市级绿化指挥部总指挥及指挥长, 各级领导率先垂范, 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有力地推动了南北山绿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南北山绿化的重要保障是依法绿化, 出台政策

为使南北山绿化工作有法可依和做到依法治林, 省人大于1990年批准颁布了《西宁市南北两山绿化条例》, 翌年西宁市政府发布了《西宁市南北两山绿化实施细则》, 成立了两山公安派出所。根据绿化工作的特殊性, 对参与两山绿化的单位和个人就林地权属、建设项目减税、造林育苗补助、林用水电价及其他一些费用的减免问题,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作出明确规定, 给予优惠。

3.3 南北山绿化采取划片承包、明确责任的成功模式

实行主要领导责任制, 目标量化考核, 权属清楚是西宁南北山绿化能够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参加一期、二期绿化的168个责任单位和个人承包了117个绿化区的6 270 hm2荒山, 签订承包合同, 颁发林权证, 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有效机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 由各相关行业部门包干筹集资金, 安排建设项目并实施公开招投标, 统一组织实施。各绿化单位根据任务及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实施方案, 落实绿化资金、造林苗木、专职负责人、造林专业队、义务造林等, 开展造林工作, 确保了造林任务的全面完成。

3.4 南北山绿化成功先决条件是规划引领, 注重实效

南北山绿化在项目安排上事先充分论证, 事后认真总结, 把长远规划、短期安排和阶段性总结、检查结合起来。在指导思想上, 注重实效, 分片治理, 先绿化、后美化,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在治理措施上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结合起来。在组织形式上把群众、集体和专业队植树造林结合起来。在技术措施上, 强化科学实验和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 分类指导, 适地适树, 乔灌结合, 形成阔叶树为骨架、针叶树当家、灌木覆盖的格局。在灌溉方式上采用节水灌溉, 以网络化管道供水, 采用移动管道进行坑灌, 有效地提高灌溉质量。在成果巩固上坚持“造管并重”, 派专人常年管护苗木及基础设施, 防止山林火灾及病虫害。

3.5 南北山绿化的必要条件是加强基础建设, 突出水利工程

南北山绿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干旱缺水, 基础设施工程建成, 是顺利完成两山造林绿化工作的必要条件。20余年来, 两山绿化遵循“绿化造林, 水利先行”的原则, 统一规划, 重点解决灌溉水源及水利配套, 建成了由泵站、蓄水池、输水管道等设施组成的覆盖整个造林区域的林灌网络系统。修筑通向各个绿化区的硬化及简易绿化道路601 km, 初步建成较完善的路网系统。建设瞭望台、检查站、管护房128处, 解决了部分管护点的生活用水用电, 初步建成了服务于林木资源保护的基础设施。

3.6 南北山绿化成果巩固的重要保障是加强抚育管护, 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南北山绿化工作目标考核量化标准》, 对绿化区年度工作进行全面目标量化考核。实行正常巡查、日常督查、年终检查为主的管理“三查”法。全面性、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和数据化的“四性一化”养护工作, 全面细致记录绿化区林分改造、补植补栽、林地灌溉、有害生物防治、施肥、防火等各项工作信息和奖优补优等多项措施, 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了两山绿化工作水平。

3.7 南北山绿化的动力是典型引路, 形成全社会造林氛围

在南北山绿化20余年的建设中, 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单位和个人, 20余家单位连续多年被省政府评为两山绿化先进单位, 40余名个人先后受表彰。西宁市被林业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植树基地, 省市3家单位进入全国400家绿化先进单位行列, 有3人成为全国绿化先进个人。2009年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先进公务员集体”称号, 2013年西宁市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被授予“人居工程”奖。“军民共建林”“青年林”“三八林”“组工林”等由点到面, 不断扩展延伸, 一些个人也纷纷加入到承包绿化两山的行列中, 全民动员、绿化两山的良好氛围愈来愈浓。

4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1 山体景观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经过20余年的持续建设, 南北山的绿化景观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 水土流失严重, 特别是阳坡地段裸露荒凉地块仍然较多, 自然景观差, 山体景观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状况依然存在。

4.2 资金投入不足

干旱缺水、海拔高, 立地条件差, 种苗、肥料、劳动力、管护成本不断上升, 水、电、路配套设施老化, 使造林成本逐年提高, 绿化及抚育难度加大, 成果巩固难[3]。

4.3 建设与管护任务重

西宁南北两山现有的宜林地多为干旱阳坡或陡坡, 造林难度较大。同时, 森林林分结构不合理、单位面积蓄积量小且森林综合效益低, 大面积低产低效林分亟待改造。此外, 林地面积不断扩大, 成林速度慢, 森林经营管护任务日趋艰巨。

4.4 林业产业发展滞后

西宁市的造林以公益林为主, 在造林树种选择上, 缺少经济树种, 且未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支柱产业, 林业附加值低, 从而缺乏长期发展的经营目标和吸引投资的动力, 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3]。

5 持续推进西宁市南北山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南北山造林绿化不仅是西宁市近期生态建设的攻坚目标, 也是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长期抓手。传承和创新南北山绿化工作经验和做法, 统筹兼顾, 重点突破[4], 持续开展治山治水、生态建设, 使西宁市的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发展, 是对西宁地区和国家的重要责任和贡献, 也是西宁市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

5.1 建设生态林业, 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基于青海重要的生态意义, 西宁市作为省会城市应切实发挥林业担当的重大职责。坚持保护好“中华水塔”生态资源, 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提升城市品位, 普惠城乡居民, 建设美丽西宁。在南北两山绿化现有的基础上, 进一步向县域地区持续推进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 高起点、高标准、因地制宜地建设比较完备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体系, 从根本上改善西宁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 为推进以西宁市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和“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发挥好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 促进青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2 建设景观林业, 逐步开展林分改造

南北山绿化的终极目标是恢复秀美的森林植被。目前有约0.87万hm2林地树种单一, 结构不合理, 今后总体上应进一步加大乡土树种比例, “缺针补针, 缺阔补阔”, 并在前坡面适当种植珍珠梅、红刺玫、黄刺玫、紫丁香、暴马丁香、山杏等乡土花灌木, 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高原生态景观林体系, 建成具有稳定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区域性自然生态景观走廊, 从整体上提升西宁市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实现一年“四季常绿, 三季有花”, 尽显高原特色生态家园和山地城市景观特色。

5.3 建设和谐林业, 注重保护性发展

保护和建设好西宁地区南北两山, 必须协调林业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因此, 在加强林业产业培育, 注重提高森林整体质量的同时, 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突出“三分造, 七分管”。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治林, 加大林政执法, 落实各项森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减少人为破坏;另外要建立林业管护体系, 建立健全林业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科学防治有害生物, 预防山林火灾。确保栽得上、管得住、能成林, 切实保护好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5.4 建设全民林业, 多方筹资尽责

坚持在南北山绿化各项扶持优惠政策长期保持不变的基础上, 以国家投资为引导、政府投资为主体,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资金补充投资南北山绿化,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通过整合资金, 持续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造林绿化投资, 逐步形成长效稳定的投资渠道。同时, 坚持抓好绿化宣传教育工作, 普及生态建设和保护知识, 提高公众的尽责率和参与面, 形成政府倡导、社会参与、自觉自愿的良性发展机制。

5.5 建设创新林业, 提升绿化质量和水平

坚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南北山绿化工程的科技含量, 注重重点领域的研究探索, 特别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森林景观管理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监测防控、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森林保险等方面, 同时应加强林业领域各类行业学会、协会、研究机构的协作, 开拓产、学、研结合的路子, 以点带面, 推进林业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巩固南北山绿化成果, 为高原现代林业建设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5.6 建设民生林业, 让群众享受更多福利

坚持南北山绿化以生态公益性建设为主的基础上, 挖掘林业资源优势, 培育和开发林业绿色产业。发展林木育苗、林下种植、养殖、林下采摘、林产品深加工等多种林业立体经济。同时,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多留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的重要指示, 进一步加大园林景点、文化健身、旅游休闲等场地建设力度, 促进森林资源的开发, 更好地为群众创造宜居空间、提供生态产品、增加绿色福利, 在生态建设中改善民生, 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

5.7 建设文化林业, 提高公众生态理念

以南北山已有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景区景点为依托, 积极开发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高原花文化、树文化等, 不断丰富和拓展林业生态文化。大力培育南北山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发展生态旅游, 使人与自然和谐的林业文化理念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不断引导和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 促进全社会树立起绿色道德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 促进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西宁市统计局.西宁统计年鉴:2014[M].北京:统计出版社, 2014.

[2]黄永国.西宁人手册[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1.

[3]赵建琪.林业科技助推青海省西宁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25) :8634-8635.

济宁市林业十大绿化工程 篇2

5年计划完成造林100万亩。中国环境报记者 董若义 通讯员 高广勇 高明 济宁报道 山东省济宁市政府日前召开常务会议,决定连续5年实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为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济宁永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生态屏障。

据悉,济宁市将重点实施市、县、镇、村“四级联创”。通过水系绿化、山区绿化、城区绿化、通道绿化、平原绿化、镇村绿化、湿地保护恢复、生态富民、生态林场建设、全民义务植树等10项重点工程推进,打造“一轴、两城、三网、四区”。

“一轴”即以南水北调东线干线为主轴,重点建设护岸林、护堤林等生态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实施生物水质净化,加快生态修复,发挥森林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径流等生态作用,建设沿线生态屏障,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

“两城”即以济宁市城区和县(市)城区为中心,重点建设穿城林带、沿路沿河林带和各类公园、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快速扩充城区绿量,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效果。

“三网”即以市域内路网、水网、林网为骨架,重点建设沿线防护林、景观林和环水护堤林、护岸林、防风固沙林,提升沿线景观效果、打造绿色生态廊道。

“四区”即以山地丘陵生态建设区、平原生态防护区、城郊生态景观区、湿地生态保护区为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实施综合保护和治理修复,最大限度恢复区域生态,提高生态承载能力。

经过5年努力,全市计划完成造林100万亩,到2017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3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0%,林木蓄积量达到1500万立方米,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100万亩,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20万亩。

西宁市绿化 篇3

关键词 邕江两岸;园林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广西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3

择水而居是人类居住繁衍过程中的自然选择。水,积淀着一座城市宝贵的自然和人文财富,是城市文明素质和文化底蕴的体现。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进行大量的开发建设,水环境恶化问题普遍存在,水环境治理势在必行。南宁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水环境的治理,为实现“水生态良好、水循环正常、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水经济繁荣、水安全保证”的“水城”建设目标,于2012年开始实施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项目,该项目不仅+从水利单方面做出规划,在园林景观方面也做了总体的规划,以期达到综合整治的要求[1]。

植物配置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环节,而为了保证植物生长良好,首先,要考虑所选植物的生态习性与所要进行配置的地块的立地条件是否适应[2]。笔者通过调研和走访,发现南宁市邕江两岸以往的项目存在因选用植物不当,洪水位上涨造成大面积植物被冲走或死亡现象。通过对目前保留的人工种植植物和原生植物群落的种类、分布情况并结合南宁市邕江的水文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水位条件下适合生长的植物类型,以期能为下一阶段实施的南宁市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项目在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南宁市概况

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北回归线以南,介于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3′~23°32′,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2 ℃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4 ℃,极端最高气温40.4 ℃。南宁水资源较为丰富,年均降雨量达1 300 mm以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成植物资源非常的丰富,据资料,全市有维管束植物209科764属3 000余种[3],而湿地维管束植物69科149属241种,其中野生的种类有65科132属217种,被子植物占大部分[4],常用的园林绿植物有167种之多,其中乔木类66种,灌木类57种,草本和地被类45种[5]。

1.2 邕江水文概况

邕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支流郁江自西向东流经南宁市及邕宁区河段的别称,全长133.8 km,上游总集水面积73 728 km2,年均流量1 292 m3/s[6]。邕江在南宁规划主城区绵延40多km,河道宽度400~650 m,常水位河面宽200~500 m,目前常水位线约在海拔63 m位置,季节间水位变化剧烈,枯水期与洪水期的水位落差达18 m;沿岸滩涂宽度20~250 m。海拔62~76 m,处于一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上,其中68 m为一级台地;海拔72~76 m为二级台地,洪水频率为2~10年一遇[7]。

1.3 调查地选择

笔者选取邕江两岸已完成景观建设的区域,如南宁市滨江公园、南宁市民生广场段、南宁市邕江滨水公园、邕江南岸的五象大桥江边,以及还保留原生态植被的部分区域,如石埠下灵村河堤边、缸瓦窑村江边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和走访。

2 邕江两岸植物分布特点

2.1 以两栖植物和湿生植物为主

邕江沿岸海拔68 m洪水位以下区域,分布的植物大部分具有一定的耐水性,主要还是以既能在陆生环境中生长又能在水生环境中生长的两栖植物和湿生植物这两类,自然植物群落主要生长有蕺菜(鱼腥草)、雀稗、菅草、象草、蓖麻、水竹叶、鳢肠、水蜈蚣、辣蓼、白花鬼针草、狗牙根、乌蔹莓、喜旱莲子草和海芋等植物。建成区的植物分布,如南宁市滨江公园、南宁市邕江滨水公园、南宁市民生广场段主要有芦苇、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蜘蛛兰、夏威夷草和马尼拉草。五象大桥南岸一带的河岸主要有马尼拉草和大叶油草(见图1)。

洪水位68~72 m范围,不论自然生长还是人工栽植的植物,主要以耐水湿的陆生植物为主,乔木主要有水同木、荔枝、龙眼、木棉、苦楝、麻楝、榕树、构树、秋枫、竹类等,灌木主要番石榴、雀梅藤、叶下珠、白饭树、水茄、山小橘,草本植物主要芭蕉、旅人蕉、海芋、假蒟(假篓)、鬼针草和鸡屎藤等,这些植物可以忍受持续2~3 d短期的浸泡(见图2)。

2.2 具有清晰的乔木分布界线

通过在邕江两岸几处调研现场的观察,可以发现邕江滩涂上存在着一条清晰的乔木分布界线,即海拔68 m水位线以下无乔木树种分布,海拔68 m以上区域,生长的乔木品种较多,而且能形成林带。究其原因,海拔68 m水位线以下地带,由于几乎每年都遇到洪水淹没且淹没的时间较长,而乔木树种生长速度通常较慢,自然飘落的种子即便能够发芽,但由于根系尚浅,遇到洪水即被冲刷殆尽,因此即便是水翁这样十分耐水湿的乔木树种也很难在此扎根。而草本植物生长迅速,特别是一些较为低矮的禾草(如雀稗)和莎草(如水蜈蚣),在水退之后,种子能够迅速在滩涂上萌发并成长为成年植株,而且往往形成大面积的草地,而芦竹、芦苇等高大的草本,生长速度也比较快,但在初期也难以抵御洪水的冲刷,因此呈不连续的带状分布。

2.3 典型水生植物比较少见

在邕江沿岸较少见到典型的水生植物,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水生植物需要较为稳定的水生环境,而邕江水位不平稳,季节间水位落差大,洪水位上涨时,水流湍急,冲刷力很强,因此滩涂及浅水水域内都罕见典型的水生植物,如水葱、水烛、莲和慈姑等挺水植物,苦草、狐尾藻、黑藻和菹草等沉水植物。

3 南宁市邕江两岸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建议

3.1 植物选择的原则

3.1.1 行洪安全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在行洪河道内禁止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在园林绿化植物选择时要首先考虑行洪安全的要求。

3.1.2 适应性原则

在园林绿化植物选择时,应首先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所要进行配置的地块的立地条件是否适应,这样才能保证植物正常的生长。

3.1.3 以乡土树种为主原则

乡土树种生命力强,适应性、成活率高,建设成本和后期管护成本相对比较低[8]。

3.1.4 观赏性原则

园林绿化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而且要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感,植物的配置要符合艺术美的规律,合理地进行搭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美”的魅力。

3.1.5 坚持人工干预最小化原则

对邕江两岸综合整治时应尽量减少人工干预,能保留的区域尽量保留现有的植物群落,使群落能自然演替、发展;对已遭受破坏的植物群落要借鉴本地成功案例进行构建优化植物群落,形成生态式园林绿化。

3.2 植物品种推荐

3.2.1 海拔68 m洪水位以下植物品种推荐

该区域每年夏天被洪水多次淹没,季节间水位变化幅度大,且淹没时间大多为2~7 d,且水位上涨时,水流湍急,难以满足典型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而大部分乔灌木树种又难以定植,也难以忍受经常性的洪水淹没。在园林绿化项目中,结合防洪的考虑,建议选用既耐水湿又能耐干旱的植物,宜使用芦竹、花叶芦竹、芦苇、海芋、蜘蛛兰、文殊兰、水生美人蕉、夏威夷草、大叶油草和马尼拉草等。

3.2.2 海拔68~72 m洪水位区间植物品种推荐

该区域洪水淹没的频率为1~2 a,淹没的时间相对较短,从自然植物群落分布分析,可以考虑选用耐水湿的乔木和灌木(见表1)[9]。

3.2.3 海拔72 m的洪水位以上植物品种选择

该区域洪水淹没频率相对较小,即使是洪水淹没,浸泡的时间也较短,因而该区域的植物选择比较广泛,南宁市常用的园林绿化植物均适合,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时可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模式(见表2)[5,10]。

4 结论

通过分析邕江两岸不同水位线受洪水浸泡的影响适宜生长的植物品种,结合园林绿化造景以及防洪安全的考虑,提出了植物选择的行洪安全、适应性、以乡土树种为主、观赏性原则、坚持人工干预最小化原则,从而推荐了3个洪水位区间园林绿化项目适合的植物品种。

参考文献

[1]南宁市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规划建设简介[EB/OL].(2013-03-21)[2016-02-26]http://www.nnscb.com/view.php?ac=news&newsid=704

[2]魏松龄.探析城市园林植物配置[J].陕西林业,2011(2):22-23.

[3]徐婧,和太平,唐世斌,等.南宁市滨水湿地中乡土植物的应用研究[J].现代园林,2015,12(1).

[4]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南宁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14.

[5]李德祥.南宁市园林绿化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6.

[6]邕江[EB/OL].[2016-02-2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KAk4g9wfkxKRdelh7_nGyQydulYA3idSj8L-Vb_FMecH8vNaFNBSV3Y_1f1ybMHeMjNPdh4rqYLILVBXwAXnq

[7] 朱炜宏.南方城市季节性河流滩涂绿化的适宜性探讨—以南宁邕江两岸滨水景园工程为例[J].规划师,2008,24(9).

[8]王新钢,孟垚,李世军.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植物选配技术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20).

[9]张蓝,梁远光,韦宁丽,等.南宁市城市水体及滨水湿地生态修复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6(1).

[10]南宁市林业和园林局,等.南宁市本土绿化植物应用指导目录[M].南宁:南宁市人民政府,2014.

咸宁市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造景研究 篇4

1研究地概况

1.1地理位置

咸宁市位于武汉南部80km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属江汉平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其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1.2气候条件

咸宁市地处中亚热带,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冬季偏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6.8℃,年均日照时数1 755.1h,年均降水量1 576mm左右。

1.3土壤条件

丘陵土壤主要是地带性棕红壤土和红黄壤土,大部分土壤偏酸性,有机质含量比较高,全氮含量一般,速效磷、速效钾偏低,平原地带土质比较肥沃疏松[2]。

1.4植物品种

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咸宁市约有维管束植物209科、857属、1 983种,其中木本植物1 000多种,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木兰科和冬青科等树种为主要被子植物[3]。地带性植被树种资源种类丰富,落叶阔叶林代表树种有苦槠、甜槠和短柄枹等被子植物;针叶林代表树种有油松、 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裸子植物;竹类以楠竹和雷竹为代表。

2咸宁市城区道路园林植物景观分析

通过对城区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交通岛的调研,统计出共应用园林植物50科85属105种。其中应用乔木植物31种,主要有桂花、杜英、 乐昌含笑、樟树、复羽叶栾、鹅掌楸、喜树和重阳木等;应用灌木植物42种,常用的有金叶女贞、枸骨、红花檵木、红叶石楠和毛杜鹃等;草本植物24种,主要有麦冬、吉祥草和马尼拉等;木质藤本植物5种:斑叶络石、络石、花叶蔓长春花、云南黄馨和凌霄;竹类3种。从乔、灌木组合比例分析,应用的73种木本植物中,常绿植物46种,落叶植物27种,道路的乔灌比为1∶1.0~3.9,大部分道路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群落景观。常绿与落叶行道树树种的比例为1∶1,常绿树占主要城市道路2/3,影响冬季采光且季相景观不明显[4]。

2.1交通性道路园林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桂乡大道是展示咸宁文化特点和生态形象的一条景观路。该道路形式为车行道,道路两侧绿线控制50m,两侧宽绿化带各30m,道路沿线充分利用景观带原有的低岗丘陵地形上的坡地、平地、水田、湿地和水塘等原生景观和原有生林植物作为道路绿化设计的中景,借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为远景,以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和花卉等植物组合成的生态群落为近景,选用的植物以桂花、香樟、毛竹、从竹、苦槠、杨梅和荷花等乡土植物为主,采用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群植的植物布置方法,多种植常绿树种,形成以不同的绿色为基调,通过红、紫、黄等花色、叶色的变化,形成丘陵城市道路绿地特有的两季观果、三季有香、四季常青、每季有花的立体绿化格局,同时在不同地段配以鄂南历史文化脉络元素的古桥、景墙、雕塑和景石等园林小品,使城市道路绿化体现高品位的人文内涵。

2.2生活性道路园林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老城区城市生活性道路多为一板两带式的植物景观布局。如温泉路、茶花路和幸福路等老城区道路,由于原规划道路两侧没有设置路侧绿化带,人行道宽度不足,道路两侧建筑挤占行道树的生长空间,致使许多行道树被砍伐或重新种植小树,导致夏季行人无大树遮荫而遭受暴晒,以至道路绿化生态景观空间无韵律性和连续性。鉴于老城区绿地面积不足的实际情况,应采取立面局部空间绿化方法,行道树选用乐昌和含笑等常绿树种,同时在墙脚设花池,种植爬山虎、七里香和凌霄等攀沿植物,对建筑墙面进行立体绿化,并在道路灯杆上设置吊篮花卉植物。

新城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起点高、标准高,形成了空间开阔、环境优美的城市道路景观。滨河西路为一板两带式滨水式景观,为了减少车辆对滨河绿地的干扰,车行道靠近淦河的一侧乔木和绿篱种植成行成排,道路绿地布置较为规整,形成绿化屏障,行道树树池采用广玉兰与狗牙根形成乔、草组合,道路红线内侧绿地采用红花檵木、杜鹃和罗汉松等植物,并剪成篱状的几何体,设木条座椅嵌入规则式绿篱中。充分利用城市道路一侧沿淦河狭长的绿化用地,采用自然式园林的设计手法,按形式美确定的造景方式,利用冬青、桂花、 二乔玉兰、金合欢、红枫、结香、细叶栀子、凌霄和狗牙根等乡土植物来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态景观空间。

2.3步行商业街街道园林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温泉第一步行街位于咸宁市城区中心繁华地段,是集购物、休闲、餐饮和娱乐等多功能的城市商业公共空间。步行街道路宽度为15m,街道中布置简易式木质花坛,其内种植灌木球。从步行街景观空间看,绿化效果不明显,应增加行道树、 花坛、花钵、花架和盆栽植物,选用适应性强、抗污染的本地树种,花坛选择月季、紫叶小蘖和栀子等灌木种植,在街中广告牌边种植高大常绿乔木起到遮荫作用,将三角梅和迎春等下垂植物布置于容器内悬挂在墙体上或窗台外,增加垂直绿化,拓宽绿化空间。

3咸宁市道路园林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3.1城市绿量布局不均衡

由于历史及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咸宁市城市绿地分布不平衡,出现了市区道路绿化新城区多于老城区、城市中心城区高于中心镇的现象。 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契机,坚持道路绿化全域规划理念,强调市域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形成城镇道路布局绿化体系,提升旅游城市品位, 构建生态宜居的现代文明城市。

3.2园林植物景观雷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

城区主要道路的植物配置以常见的乔、灌、草为组合,且运用大多相同,以桂花、樟树、杜英、广玉兰、鹅掌楸、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小叶女贞、金边黄杨、苏铁、马尼拉和麦冬等植物为主,使道路园林街景相似,景观识别性不强。在道路绿化中应突出咸宁地方植物特色,可选用如野黄桂、甜槠、天竺桂、丝栗栲、交让木、苦槠、长叶石栎、冬青、青栲、短柄枹、厚皮香、绵槠、乌桕、板栗、香椿、 酸枣、拐枣、香桂、木香、油茶、油桐、茅栗、白花龙、 玉铃花、白檀、山矾、清香藤、金缨子、野蔷薇、山蜡梅、藿香、香根芹、缬草、牛至和桔草等植物,形成具有浓厚鄂南乡野气息的生态园林空间[5]。

3.3道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地域艺术文化内涵不足

道路绿地街景没有突出咸宁地方特色,鄂南地域景观表现深度不足。道路绿化植物造景要以桂花文化为重点,打造“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的鄂南园林艺术特色,选用金桂、银桂、丹桂、楠竹、棕竹、苎麻、油茶和茶树等植物。结合“香城泉都”的城市定位,实施独具特色的林荫道和路侧休闲带工程,推广桂花、四季桂、 木荷、蜡梅、桃、李、梨、含笑、紫丁香、栀子、茉莉和建兰等香味植物,同时布置具有咸宁历史文化特征的雕塑、墙垣等园林小品。

3.4城市道路园林植物种类单调,色彩层次单一

由于咸宁市市区道路绿地植物配置以常绿植物为主,至使道路景观四季季相不明显。目前市区道路行道树除栽植喜树、重阳木、无患子、复羽叶栾、鹅掌楸和枫香等落叶乔木外,大多为桂花、 樟树、乐昌含笑和广玉兰等常绿植物,灌层植物以红花檵木、毛杜鹃、红叶石楠和金边黄杨等为主, 造成四季道路植物空间林冠线轮廓过于呆板,道路景观色彩层次较单调。应通过增加如四照花、 乌桕、香椿、蓝果树、檫木、金叶含笑、交让木、毛黄栌和黄连木等彩叶乔木,金边瑞香、金边万年青、 紫叶小檗和红背桂等彩叶灌木,调整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关系,增加乡土植物和彩叶植物,形成道路植物群落结构合理的艺术空间。

3.5市民绿化意识不高,政府绿化管理亟待加强

只有依靠有关部门与市民的共同努力,城市道路绿化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部分市民对公共绿化事业关心不够,破坏绿化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市容整体环境和城市形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有关部门应在重点路段安装监控视频,加强综合执法巡查,对绿化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必要时可进行媒体曝光。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园林管理部门可在主要街道旁的花草树木旁边增加公示牌,刻上植物的名称,详细介绍植物所属科类、生态习性,根据其四季特征观花赏景,通过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4结论

咸宁市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建设应坚持立足市情、发掘优势、兼收并蓄及突出创新的思路,以特色植物和多元化园林小品为主要载体,将鄂南艺术文化内涵和生态园林的理念充实到城市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在道路绿地空间营造形式美和意境美,创造出较高品位的植物绿化空间,逐步把咸宁建成武汉城市圈内最具人文特色的旅游生态园林城市。

摘要:为提高咸宁市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对咸宁市城区道路绿地植物造景进行实际勘察和现状分析。研究表明咸宁市城区道路绿地中共应用园林植物105种,隶属50科85属,其中乔木31种,灌木42种,草本植物24种,木质藤本植物5种,竹类3种,大部分道路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群落景观。通过总结咸宁市道路园林植物景观现存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西宁市绿化 篇5

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广场绿化养护水平, 巩固“中国绿城”品牌形象, 2014 年南宁市城市广场管理处以“中国绿城”提升工程为契机, 按照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 以优生态、增绿量、重彩化、提档次为主线[2], 在管辖的金湖广场、滨湖广场、民族广场、朝阳广场、民生广场范围内着手打造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 推进广场绿化生态自然化、森林化、多彩化、多样化、本土化、低成本化发展。

1 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和活力的开放空间, 因此常被誉为“城市的客厅”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 人流聚集的地方, 同时也是是塑造城市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 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 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 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 也是城市构成的一种重要元素。因此, 城市广场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硬件之一, 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1.2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是进一步提升“中国绿城”城市品牌的需要

一直以来南宁市有着较为深厚的“绿色情结”, 偏重于“绿量”的追求, 相比之下, 在城市园林彩化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 景观色彩单一, 变化不足, 特别在城市广场绿化中, 彩叶植物、花果植物、时令花卉以及开花乔灌木上的运用不够[3], 城市广场绿化与彩化在发展上没有实现齐头并进, 与时代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 结合南宁市地方特色, 以立体生态、自然群落的绿化模式为主体, 突出“绿化、美化、彩化”的绿化景观地方特色, 在充分利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实现广场的“三化”目标, 精心选择及增种优良的开花、彩叶植物品种, 打造城市广场精品绿化, 使绿叶与鲜花相匹配, 四季色彩分明, 让城市客厅更加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4]。

城市广场分布于南宁市各城区, 是南宁市重要节点和市容的亮点, 是展示城市整体风貌的重要载体, 其容貌关系到南宁市窗口的形象, 更是上级领导和国内外宾客到邕参观和游览的必选之地, 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提升后既能更好地为嘉宾和南宁市民服务, 也为一年一度的“两会一节”等重大节庆服务, 全面树立首府园林绿化新形象, 因此, 打造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十分必要和迫切。

2 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的要求

对城市广场的绿化景观进行品质优化提升, 将显著提升广场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及景观性, 同时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系统[5]。广场绿化景观提升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2.1 保留原生植被

保留现有的大部分绿植, 增加观花观叶植物, 进行多彩配置, 形成稳定的生态自然植物群落。

2.2 增加广场绿量

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 以观花乔木为高层背景, 搭配丰富中下层灌木、植被品种, 打造多层次的植物空间, 体现自然生态的森林式绿化景观。

2.3 植物品种多样化

根据绿地的不同位置, 合理配植植物, 形成植物多样性、层次多样性、色彩多样性相结合的多样化园林景观。

2.4 植物品种乡土化

提倡使用节约型园林植物材料, 为绿地养护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适地适树, 大力筛选易生长、形态优美、地域特色突出的乡土植物进行推广使用[6]。

2.5 增花添彩

运用多彩的观花乔木、多年生鲜花、花灌木进行科学配植, 丰富植物的色彩, 形成花林相映的广场园林景观。

2.6 养护工作转型

三分种七分养, 重视后期维护养护工作。推行生态科学的管养技术, 加强后期养护工作不仅可以降低重新布置的植物所需成本, 还可以使绿化植物持续发挥理想景观效果的作用, 向管理低成本化发展, 彰显节约型园林理念。

2.7 因地制宜, 因势造景

根据实际地理条件, 在广场配置可观赏性强的花境, 合理考虑花境的长度和宽度, 便于养护管理。

3 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案例

3.1 金湖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概况

金湖广场位于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中段, 北接金湖北路, 南接金湖南路, 中间以民族大道分开为南、北两个广场, 是南宁市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及景观节点。

金湖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为对金湖广场园林绿化进行全面提升, 总提升面积约为78000 m2, 其中景观广场面积63900 m2, 绿地面积约14100 m2。

3.2 金湖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措施

金湖广场原绿化景观效果比较单调, 缺少季节性变化, 单纯的一片绿色, 色彩层次不够丰富。进行提升改造时, 以优生态、增绿量、重彩化、提档次为主线, 采取保留原有大树作为骨干树种, 配植花灌木、观叶植物和草本花卉, 以构成景观群落的方式, 通过花境配置的宿根花卉、草本花卉的色彩变化实现亮丽的广场园林景观。

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是对全广场进行景观提升, 主要分为:外侧绿带和广场内部绿化。其中外侧绿带:即金湖广场核心 (民族大道两侧) 绿带及沿金湖广场外围的沿边绿带、广场后排林荫绿地。广场内部绿化:为现状块状绿地、休闲场地、入口门户绿地等广场内部绿化。

3.2.1核心绿带

提升措施:全面提升, 上层种植洋紫荆, 下层打造自然花境组团模式生态绿带。选用开花、色叶以及结合草花、时花的形式进行种植。

3.2.2 沿边绿带

提升措施:移植现状一半球形灌木, 更换自然状丛生开花植物, 增种红花夹竹桃、琴叶珊瑚、黄钟花, 丰富景观层次, 增加彩化效果。

3.2.3 林荫绿地

提升措施:增种耐荫的山茶、毛杜鹃、朱槿等丰花灌木及栀子、狗牙花、含笑、四季桂等香花植物, 增加中层绿量, 强化花化、香化、彩化效果。

3.2.4 门户绿地

提升措施:将修剪的块状灌木外侧1.5~2 m处种植矮化朱槿 (进口) , 外侧预留1 m左右的空地种植时花, 确保日常的彩化效果。

3.2.5 片状绿地

提升措施:高层群植开花植物大花紫薇、洋紫荆、大腹木棉, 增强多彩效果。中下层丛植红花夹竹桃、小花紫薇, 打破现状规则式的种植模式, 形成多彩且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

3.2.6 林下花池

提升措施:保留原有植物, 增加栀子花、狗牙花、山茶等耐荫开花、芳香灌木, 丰富花池植物品种及彩化效果。

3.2.7 边角绿地

提升措施:丰富和完善配套功能设施周边景观绿化, 增加绿量及彩化效果。增种开花植物组团, 上层种植洋紫荆, 中下层增加山茶、三角梅、矮化朱槿 (进口) 、紫花马缨丹等。

3.3 金湖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绿化植物的应用

提升金湖广场园林景观采用的植物种类达50 多种, 包括三角梅桩、大腹木棉、宫粉紫荆、四季桂、山茶花、夹竹桃、青杆吊钟、龙船花、翠芦莉、矮化朱瑾、马樱丹、白蝴蝶、风雨兰、蚌兰、长春花、草花等开花乔灌木及应时地被花卉。根据植物类型及特点将其分为乔木、灌木、地被和草花四大类 (见表1 至表4) 。在进行提升改造时, 将四大类植物根据花期、花色进行科学搭配, 使其能够满足四季开花, 具有较高观赏性的需求, 同时很大程度上降低养护成本。

4 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经验总结

“中国绿城”项目建设以来, 南宁市城市广场管理处的绿化提升工作成效显著, 现总结一些经验, 供城市广场绿化工作者一起探讨。

4.1 适地适树生态自然

绿化造景必须要因地制宜, 顺其自然。在广场绿化美化彩化中要坚持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的分析、研究, 在两者相互适应的前提下, 选择适宜该广场环境条件的植物, 进行配置。因此, 优先采用乡土植物品种, 大胆选择适合本区域生长, 最易生、最耐长、最有生机活力的种苗来种植, 确保乡土植物具有良好的生长态势和最佳的景观效果。同时, 绿化提升必须遵循“自然生态”原则, 注意自然式、组团式的配植方式, 避免规则、生硬, 营造生态自然的景观节点, 提升自然景观效果。

4.2 立体绿化多样化

广场绿化提升工作, 在提高绿量的前提下, 着力于林荫绿地的花化、彩化, 精心配置上层、中层、下层绿植, 从而形成立体化、多样化的绿化景观, 各类植物具有高低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提高艺术成效。

4.3 四季有花

经过多年的实践, 广场四季开花的植物配置如下:乔木层———春季有桃花、木棉、无忧花、大花紫薇等, 夏季有紫薇等, 秋季有三角梅、美丽异木棉、栾树、黄槐等, 冬季有红花羊蹄甲等, 灌木层———三角梅、夹竹桃、黄婵、野牡丹、朱瑾、双荚槐等, 小灌木和地被层———龙船花、杜鹃、马樱丹、葱兰、风雨兰等, 采用自然式的花境配植方式, 营造多层植物群落, 达到春夏秋冬都有繁花似锦的绿化景观效果。

4.4 低成本化养护

具体表现在盆花的使用, 改“摆”为“种”, 全面下地种植, 既营造出自然优美的生态景观, 又能延长花期, 减少了换花量, 节约了投资成本。“三分种七分养”, 鲜花下地种植后, 推行生态科学的养护技术, 加强后期养护工作不仅可以降低重新布置的植物所需成本, 还可以使绿化植物持续发挥理想景观效果的作用, 向管理低成本化发展, 彰显节约型园林理念。

摘要:南宁市城市广场绿化管护是市园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城市广场绿化的设计与管理工作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实现南宁市城市管理的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广场绿化管护水平, 巩固“中国绿城”品牌形象, 按照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 以建设美丽南宁,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 打造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十分必要和迫切。笔者以金湖广场绿化景观提升工程为例, 阐述了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的必要性, 以供城市广场绿化工作者一起探讨。

关键词:城市广场,绿化,景观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坷, 夏健, 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唐世斌, 黎向东, 庄嘉, 等.南宁市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 1999 (3) :47-49.

[3]谭奕为, 梁喜献, 林少芳.南宁市园林绿化植物多样性及其应用调查[J].广西热带农业, 2008 (2) :53-55.

[4]顾顺仙, 林爱寿.花境新优植物应用及养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5]朱丹粤.城市园林绿地植物配置原则[J].2002, 16 (2) :54-56.

西宁市绿化 篇6

1 乡土植物的特点及优势

1.1 抗逆性和适应性强

乡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历经了优胜劣汰, 早已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对一般的自然灾害及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因而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

1.2 成本较低

由于乡土植物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所以, 在繁殖培育、种植移植、养护管理等环节比较简单和容易, 节省了人工、材料等投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降低了养护成本, 从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几方面比较考虑, 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1.3 乡土文化气息较浓厚

由于乡土植物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息息相关, 因此, 乡土植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较直观、共性地表现其生长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传递其出生长特殊的环境信息。乡土植物往往与当地的文化有着特殊的关系, 诸如有些民族以当地标志性的植物为图腾, 以当地特殊的植物为感情寄托对象等, 此类乡土植物与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可以完美地诠释当地人们的审美要求、民俗风情和民族习惯, 承载着丰富, 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色文化, 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及旅游景观。

2 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2.1 存在问题

2.1.1 认识不够全面、充分、到位。

虽然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 已经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普遍认识及发展趋势。但是, 还是存在部分领导或设计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其积极意义及重要作用, 或仅仅停留在口头、口号上, 而在行动上少见。

2.1.2 缺乏相应的知识及实践经验。

有的地方对利用乡土植物的意义和作用有较深的理解和赞同。但是, 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支撑和经验积累, 从而影响到乡土植物的成活率及景观效果, 群众的不理解或异议也给予了很大压力。

2.1.3 经费投入不足。

乡土植物的推广应用本身就是一个新尝试, 就注定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物质支持, 面临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建设者在园林绿化建设上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传统的景观植物选择上, 而不愿意投资在把握性不高的乡土植物推广应用上。

2.1.4 养护管理不够精细、到位。

乡土植物大多从野生环境中驯化并应用, 其对自然生长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自然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高, 需要在养护管理方面下足功夫, 尽可能在养护管理和保障设施等方面要求更加精细、到位。这些繁琐的工作也构成了阻碍乡土植物推广应用的一大因素。

2.2 问题分析

第一, 南宁市地处北纬, 北回归线贯通其中, 具有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 乡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这些为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植物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对乡土植物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第二, 南宁市多年来一直注重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推广应用, 积累了比较丰富全面的技术措施及经验和方法。例如, 文殊兰、龙血树、野牡丹等乡土植物的运用, 其技术相对全面, 经验相对丰富和成熟。

第三, 南宁市十分注重园林文化建设,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上也有所体现。例如, 乡土植物的应用上充分体现出岭南特色, 透露出南宁人的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例如, 枫树的大量应用, 从另一角度阐明了壮族制作五彩糯米饭的传统, 无花果的大量应用与当地米粉制作存在密切的联系等, 这些乡土植物处处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气息, 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四, 南宁市十多年来十分重视城市的环境建设, 持续不断地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努力创建宜居城市。近年来, 南宁市努力推进“中国绿城”、“中国水城”建设, 对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的大量需求, 以及对植物多样性的追求, 为乡土植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3 乡土植物推广应用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教育及政府扶持力度

既然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推广应用乡土植物是一项有益的社会活动, 相关部门就要坚定信心,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宣扬乡土植物在创建优良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让更多的市民充分认识并自觉参与乡土植物的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积极有效地支持乡土植物的科学合理应用推广, 促进此项工作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建设理念及原则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 应该优先考虑乡土植物的运用与推广, 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 以外来植物为辅的原则, 积极加强生物多样性建设。只有科学合理地将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协调应用, 才能有效地建成生物的种类多样性;才能更有效地增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才能更有效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有力地促进用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科学系统、规划的开发种植及有计划推广应用

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运用与推广要以科学发展为前提, 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根据规划设计优先的原则, 城市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市建设规划等政府职能部门要科学合理地对乡土植物的推广应用进行规划设计, 对乡土植物的运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推进, 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3.4 加强技术革新及经验积累

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 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运用与推广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有关园林绿化建设者要切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努力提高相关工作者技术水平的同时, 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乡土植物选择、培育、开发及应用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认真调查种质资源以及乡土植物的生长情况, 加大乡土植物驯化工作的力度, 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努力提高乡土植物的观赏性和市场前景。

4 结论

加强乡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对于降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本, 提高和丰富生物多样性, 巩固和稳定自然生态平衡, 改善人民工作生活环境, 充分体现当地的人文习惯, 提高园林景观水平等均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地推广应用乡土植物资源, 更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陆江林.浅谈乡土植物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推广应用[J].大观周刊, 2012 (18)

[2]尹士海.乡土植物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河南林业科技, 2010 (2)

西宁市绿化 篇7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就是用有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来柔和生硬密集的建筑线条, 调剂人们精神上的疲乏, 大量经过艺术配置的各种植物为人们创造出了具有一定内涵的城市园林景观。此外, 植物造景也指应用乔灌草等各类植物来创造优美的景观, 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美, 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供人们观赏[2]。

著名的园林专家汪菊渊曾指出植物造景就是在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要求下, 按照美学理论和环境进行选择, 创造出优美的并能充分发挥功能的植物景观[3]。

目前国内外在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并且多数偏向于对野生植物的保护利用与生态研究。英国学者Brain的《风景园林植物配置》[4]一书较早的从生态学和美学观点结合来对树木、灌木及地被植物、草本植物等的设计作了论述, 书中重视园林的养护和管理, 将园林设计、种植施工和养护管理结合阐述, 并且鲜明地提出了四维管理尺度的观点;美国学者Norman K.Booth的著作《风景园林设计要素》[5]中有关植物材料的各项功能和种植设计的论述已成为植物景观营造的基础, 尤其是在植物空间营造方面的经典基础理论。国内研究方面有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苏雪痕教授所著的《植物造景》, 朱钧珍教授所著的《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2 我国立交桥绿化研究

在我国, 最早进行城市立交桥绿化的城市是广州, 逐渐推广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6]。目前, 各大中城市的城市立交系统都已迅速发展。但是, 城市立交桥绿化还是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 (1) 城市中车辆数量增长迅速, 使得立交桥承载的车流越来越大。 (2) 立交桥下的环境缺少充足的阳光而不利于绿化植物的生长。 (3) 立交桥环境中的空气污染严重, 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甚至导致植物死亡[7]。这些问题普遍的存在于城市立交桥绿化环境中。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城市立交绿化发挥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及它目前所存在着的问题。

2 调查与研究基础

2.1 城市立交桥的分类

立交桥采用分隔空间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突, 使两条交叉道路上的车辆能畅通无阻, 它的建设, 极大地便利了交通。现有的城市立交桥主要类型有[8]:

2.1.1 单纯式立交。单纯式立交桥主要指用于高架道路与一般道路的立体交叉道路。它是城市立交桥中最常见的一种。

2.1.2 简易式立交桥。

简易式立交桥主要是指设置在城内交通要道上的立体交叉道路。它的形式有十字型立体交叉、T型立体交叉等。

2.1.3 互通式立交桥。

互通式立交桥指通行路线较为复杂, 多位于城市主交通干道交叉处。它包括二层互通式立交桥和多层互通式立交桥。

2.2 城市立交桥绿化植物选择

因立交桥受光照条件不足, 汽车废气、粉尘污染严重, 土壤质地差, 水分供应困难以及人为践踏等因素影响, 所以城市立交桥桥体绿化难度较大。在进行桥体绿化时, 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的环境因素。

在植物选择上, 由于立交桥特殊的生态环境, 应选择有较强抗逆性的植物。首先应以乡土树种、草坪为主, 主要树种应选用那些适应性强并且耐荫植物的种类[9]。针对土层薄的特点, 植物要选耐瘠薄, 耐干旱的植物;针对桥底光线条件比较差的特点, 植物应选择耐荫植物。

3 南宁市立交桥绿化造景的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选择了南宁市区十四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立交桥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的对象具体为:科园-秀厢大道立交桥;秀灵路-秀厢大道立交桥;友爱北路-秀厢大道立交桥;北湖路-秀厢大道立交桥;邕武路-秀厢大道立交桥;五一西路-壮锦大道立交桥;南建路-五一东路立交桥;邕江大桥-江北大道立交桥;新民路-民族大道立交桥;南梧路-厢竹大道立交桥;民族大道-竹溪大道立交桥;青山路-竹溪大道立交桥;凤凰岭路-民族大道立交桥;东葛路-厢竹大道立交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立交桥性质, 立交桥绿化植物的种类。

经过调查, 我们可将这十四座立交桥分成:4座单纯式立交桥 (五一西路-壮锦大道立交桥、新民路-民族大道立交桥、南梧路-厢竹大道立交桥、东葛路-厢竹大道立交桥) , 6座简易式立交桥 (科园-秀厢大道立交桥、秀灵路-秀厢大道立交桥、北湖路-秀厢大道立交桥、邕武路-秀厢大道立交桥、南建路-五一东路立交桥、邕江大桥-江北大道立交桥) , 4座互通式立交桥 (凤凰岭-民族大道立交桥、青山路-竹溪大道立交桥、友爱北路-秀厢大道立交桥、民族大道-竹溪大道立交桥) 。

调查结果表明, 南宁市立交桥园林植物主要有49种, 隶属28科45属。其中乔木1 7种, 常绿乔木12种, 落叶乔木5种;灌木18种, 常绿灌木17种, 落叶灌木1种;藤本植物3种;草本植物11种。常绿乔木为:短穗鱼尾葵、大王椰子、散尾葵、蒲葵、软叶刺葵、垂叶榕、高山榕、印度橡胶榕、小叶榕、鸭脚木、红花羊蹄甲、糖胶树。落叶乔木为:鸡蛋花、扁桃、合欢、木棉、小叶榄仁。常绿灌木为:大叶棕竹、棕竹、朱槿、七彩朱槿、木芙蓉、黄素梅、龙船花、红背桂、花叶鹅掌柴、非洲茉莉、黄金榕、福建茶、苏铁、小叶黄杨、小驳骨、尖叶木樨榄、也门铁、红花檵木。落叶灌木为:红绒球。藤本植物为:绿萝、常春油麻藤、爬山虎。草本植物为:花叶绿萝、春羽、一叶兰、沿阶草、马尼拉草、地毯草、西南文殊兰、水鬼蕉、四季秋海棠、金边龙舌兰、金鱼草。在所调查的立交桥绿化植物中, 应用乔木类种类最多的是棕榈科和桑科, 棕榈科有5种, 桑科有4种。灌木类种类最多的一个科为锦葵科, 有3种。藤本植物应用最多的是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应用最多的是天南星科、百合科、禾本科, 各2种。在南宁市立交桥绿化植物中, 乔木类植物有17种, 出现频率较高的前5个树种分别是:短穗鱼尾葵、小叶榕、垂叶榕、大王椰、鸡蛋花。灌木类有18种, 出现频率较高的前5个树种分别是:黄金榕、黄素梅、苏铁、花叶鹅掌柴、大叶棕竹。藤本植物有2种, 出现频率最高的藤本植物是常春油麻藤。草本植物有11种, 出现频率较高的前两个草本植物分别是:西南文殊兰、沿阶草。

这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植物构成了南宁市立交桥绿化的基调, 在南宁市应用较为普遍。它们大都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生长也较好。从园林植物的绿化配置说, 木本植物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植物配置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 乔木+草本, 灌木+草本等多种配置方式。

4 南宁市立交桥绿化造景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4.1 主要问题

(1) 桥体绿化与桥体建设不同步, 立交桥绿化不是简单的桥体绿化, 而是随着立交桥的立体交叉而形成的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系统。

(2) 绿化植物应用种类和形式比较单一, 从调查的14座立交桥可以看出立交桥绿化所运用的植物为49种, 植物种类较少, 植物景观不够丰富。

(3) 植物的生长环境不良, 由于立交桥所处的特殊环境, 绿化植物在水分管理、土壤养分管理、整形修剪等方面难度相对较大, 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养护。

4.2 解决对策

(1) 同步好绿化建设和桥体建设。在规划和建设立交桥时, 就要结合立交桥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 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绿化设计和合理的立交桥绿化布局。在设计时就要预留足够的绿化用地, 要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性进行植物的规划与建设, 在设计中要突出植物的多样性, 要体现乔灌草的合理配置, 尽可能为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丰富植物景观。对南宁市立交桥的绿化而言可以充分发挥城市植物资源优势, 在能适合立交桥环境的植物中, 挖掘能体现现代城市文化特征的植物品种, 使立交桥绿化植物向多样化发展。

(3) 加强后期养护管理。绿地功能效益的发挥与后期绿化的养护管理密切相关。要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立交桥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水分管理、养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同时, 为了使立交桥绿化植物更具有观赏性, 应及时的对其进行的枝叶整形修剪。

5 结语

城市立交桥与植物造景的相融合, 突出植物景观特色, 是巧妙的植物造景设计, 是景观融合建筑的最佳载体。在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 植物造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信随着人们绿化意识的提高, 立交桥绿化造景在植物的选择和营造立交景观的道路上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英.浅谈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造景[J].景观设计, 2012 (4)

[2]王世金, 林晓英, 尚雪英.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意境艺术美手法赏析[J].现代园艺, 2006 (10)

[3]陈自新, 许慈安译.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4]曹礼昆, 曹德鳗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5]吴清华, 宋力.国内城市立交桥绿化研究概述[J].中国园艺文摘, 2009

[6]韩莉, 殷慧英, 谭春茹.浅析城市立交桥绿化设计[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7]吴亿明, 陈晓春, 吕明伟.立交桥园林绿化实例[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6

西宁市绿化 篇8

1研究地概述

南宁的地理坐标是在N22°13′~23°33′, E107°45′~108°52′。全市平均海拔74~79m, 最高处为496m。南宁地理位置接近北回归线, 地处北回线南侧, 气候具有明显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 十分湿热。南宁全年光照均十分充足, 降雨较多, 无霜雪气候现象, 夏季时间较长。通过对南宁历年年均降雨的统计分析, 不难发现, 其年均降雨量可以达到1000mm以上, 平均相对湿度也较高, 较稳定地维持在80%左右。基于南宁的气候特点在景观分布上南宁形成草木终年长青, 植被资源丰富的特点。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扁桃、垂叶榕、小叶榕、木棉、朱槿、夹竹桃、黄素梅、红花檵木、红叶乌桕、红合欢、黄金榕、红珊瑚、三角梅、黄槐。

2.2 试验时间

采样时间为6 月27 日、6 月29 日、7 月1 日、7 月3 日的早上, 而且4 天都是无风的晴天。

2.3 样品采集

每种植物各选择3 株采集叶片, 叶片应生长良好。在采集叶片时, 各株植物的胸径、树高等应当基本相同。在此次采集中, 乔木的胸径为10cm, 灌木的胸径为5cm左右, 每株植物取20 片大叶, 小叶取30 片[1~2]。

2.4 试验方法

一般大于15mm的降雨量就能冲刷掉叶子上所积累的灰尘, 必须等雨停后重新测定滞尘量[3]。

2.4.1 叶片滞尘量测定。将样品采回后放在烧杯中用蒸馏水浸泡2h以上, 用软毛刷清洗叶片上的粉尘, 并用蒸馏水清洗3 次[4], 用镊子将叶片小心夹出, 避免破坏叶片结构。浸洗液静置24 小时后用已烘干称重 (W1) 的滤纸抽滤, 然后将滤纸置于105℃的恒温箱下烘2h再以万分之一天平称重 (W2) , 两次重量之差 (W2-W1) , 即为采集样品的灰尘重量。每个样品平行测定3 次[5]。

2.4.2 叶面积测定。将叶片晾干, 用扫描仪对叶片进行扫描, 得到叶片的形状, 再利用CAD软件对扫描图形进行处理、计算, 得到叶片的叶面积。

3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单叶滞尘量分析

通过相关实验可知, 植物的单叶滞尘量跟时间、地点、树种都有密切的关系。以时间和地点作为变量, 同样的植株在不同的地点或者不同的时间里, 其叶子表面单位滞尘量都不一样, 而以植株的不同作为变量, 控制采样的时间和地点, 各种树种的单叶滞尘量也不尽相同。从上图可以看出, 昆仑大道的植物滞尘量要比其它两个地方的大许多, 同一地点同一树种的滞尘量也有很大差异, 这跟它们的叶片特征和树木的高度有关, 如朱槿和黄槐。通过采样测定分析, 有些植物的滞尘量随雨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 如三角梅、红叶乌桕、黄素梅。但也有部分植物叶子在滞尘量随着递增曲线达到一个较高的点后, 其滞尘量会在这个点的附近波动。这是因为, 它们的叶面特征不同, 有的叶表面粗糙、有绒毛、有油脂, 有利于吸附大量的空气颗粒物, 而有的则比较光滑, 叶片阻滞粉尘的量就比较少。

3.2 植物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分析

相同时间相同植物采集的样本中, 滞尘量最大的地区为昆仑大道, 其次是嘉和城周边道路, 滞尘量较小的地区为校园道路。通过以上分析再结合实际环境发现地点的不同而导致植株叶片滞尘量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各个地点间空气的灰尘颗粒含量不一样。昆仑大道植物叶片的单位滞尘量最多, 这是由于昆仑大道的人口密度比较大, 工业排放、尾气排放、人流、车流引起的扬尘等, 大大增加该地区空气中的粉尘量, 空气中的含尘量大, 叶片就越容易和灰尘接触, 从而更容易滞尘。对于嘉和城周边道路, 此地点属于住宅区, 除进出车辆引起的扬尘和少量的烧火引起的颗粒外, 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空气污染, 因此单叶滞尘量较小。相比以上两个地点, 校园道路的单叶滞尘量最小, 主要是因为校园道路产生的空气颗粒较少, 而且绿化率较高, 从而使校园道路的单叶滞尘量最少。

3.3 滞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大部分的植物在相同的地点, 其单叶滞尘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说明这类植物有很强的滞尘能力。但有小部分的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 滞尘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便不再增加, 主要原因是植物的滞尘能力有限, 当滞尘量饱和后叶子也失去滞尘能力。昆仑大道的朱槿、扁桃、红珊瑚等的滞尘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而小叶榕、紅合欢等植物的滞尘量,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先减少后增加, 像垂叶榕等植物的滞尘量则逐渐减少;嘉和城周边道路的红合欢、红叶乌桕等植物的滞尘量变化规律逐渐增加, 三角梅、朱槿等植物的滞尘量变化规律先减少后增加, 滞尘量逐渐减少的植物是黄金榕;校园道路的夹竹桃、朱槿滞尘量的变化规律为先增加后减少。同一树种在不同时间段内, 也有很大的差异, 如扁桃在3 个时间内的滞尘量大小变化为, 7d>5d>3d, 其中3d和5d两个时间的垂叶榕滞尘量不显著。红花檵木在第7d的滞尘量值大, 红花继木叶面有绒毛, 吸尘量大, 不易脱尘, 叶面灰尘量大, 3d和5d的红花檵木不显著。从理论上来看, 每一个树种的滞尘能力都有限, 也就是说每一个树种的滞尘量都有自己的饱和点, 一旦滞尘量达到这个饱和点, 叶片的滞尘能力将会大大地降低, 甚至失去滞尘能力, 由此可推断, 叶片滞尘量饱和点越高的植物滞尘能力就越强。

3.4 植物叶面特征分析

植物的叶可以分泌树脂、黏液等, 只有在大雨冲击下才能被部分清洗, 对粉尘的滞留时间比较长, 如红叶乌桕、黄金榕、小叶榕。叶表面有毛锯齿的叶片容易吸尘, 且滞尘量大, 如朱槿。叶表面较光滑, 植株的枝叶较柔软, 结构密集的叶片, 不容易吸尘, 滞尘量小, 如红合欢。由于各植物的叶面特征不一, 植物的滞尘能力也大不相同, 总的来说, 叶面粗糙、有毛、有褶皱的叶片比叶面光滑、柔软的叶片滞尘能力强。比较显著的是:朱槿 (叶面粗糙褶皱) 的滞尘量远大于红叶乌桕 (叶表光滑无毛) 的叶面滞尘量。因为朱瑾树的叶子边缘布满很多密密麻麻的锯齿, 当空气中的灰尘落在叶子上时, 这些锯齿对落在其上面的灰尘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从而使得灰尘较牢的吸附在叶子上, 而红叶乌桕的叶子表面比较光滑, 当空气中的灰尘落到其叶子上时会很容易再次飘走, 使得滞留在叶子上的灰尘很少。由此可发现, 植物的滞尘能力与其叶子表面的构造有很大关系, 植物叶子表面越粗糙其滞尘能力也就越高, 反之, 叶子表面越光滑的植物就越不易吸附灰尘, 滞尘能力就越低。

3.5 同一植物在不同地点滞尘量分析

由于地点的不同, 植物受到的汽车尾气、工地施工扬尘以及大气污染的程度不一, 所以同一种植物种植在不同的地点的滞尘量就会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 昆仑大道的植物滞尘量要比其它两个地区大很多, 相比来说, 在车流量较多、大气污染以及扬尘较为严重的昆仑大道, 植物的滞尘量较为严重且周围地带的滞尘量变化较大杂乱;而在车流量一般、大气污染较少的嘉和城周边道路, 植物的滞尘量相对较少。因为车流较少、大气污染较少的无施工地段的校园道路, 植物的滞尘量则相对较少、较为稳定。

4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综合对比南宁市昆仑大道、嘉和城周边道路、校园道路3 个地点, 14 种树种滞尘能力的顺序为:朱槿>扁桃>黄金榕>夹竹桃>小叶榕>垂叶榕>三角梅>黄素梅>黄槐>紅合欢>红叶乌桕>木棉>红花檵木>红珊瑚。

(1) 时间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 单叶滞尘量随之增加, 有些树种在单叶滞尘量达到饱和状态后, 滞尘量不再增加, 滞尘量在饱和状态附近波动。 (2) 树种方面。每个树种的叶子都不一样, 所以树种的滞尘能力与树种的高度、叶子的大小、树冠的面积、叶子表面特征有关。叶片越粗糙, 滞尘越大。 (3) 地点方面。较为杂乱、车流较多的地区单叶滞尘量较高, 较为偏僻地区的单叶滞尘量较少。

4.2 讨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 在选择道路绿化植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植株高度的影响。受植株高度影响的主要在二次扬尘的地区效果比较明显, 二次扬尘指的是行人、汽车在移动过程中所带飞的灰尘, 对于二次扬尘, 较矮植物有着更强的滞尘能力, 其主要原因是扬尘主要是由于地面灰尘的向上飘而产生, 较矮的植株在尘源处阻碍了灰尘的进一步扩散。这也就是本次研究中朱瑾、黄金榕等较矮植物滞尘量较大的原因。 (2) 叶子的表面结构的影响。植物的滞尘能力与植物本身的特性并没有很大的关系, 而是叶片的表面构造影响着植物的滞尘能力。因此, 在研究植物的滞尘能力时, 从叶子构造上就可以看出。 (3) 与树冠总叶面积、枝干分枝角度、树冠形状有关, 树冠总叶面积大、生长密集的树种比生长稀疏的树种滞尘量要大, 因为它有更多的叶面积去吸附粉尘。

4.3 建议

(1) 植物对吸附城市的颗粒污染有着巨大的作用, 只有扩大城市的绿化率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颗粒污染。 (2) 由于滞尘能力大小与叶片表面特征有很大关系, 城市绿化应尽量选取叶子表面较为粗糙、有绒毛、湿润性较强的植物。 (3) 通过研究可知, 在污染严重的地区, 则应选择滞尘能力强的植物, 而在校园道路这种轻微污染的环境, 应适当地增加观赏植物, 增加城市的魅力。

摘要:本研究主要从昆仑大道、嘉和城周边道路以及校园道路上各选择14中常见的绿化植物来测定其叶片滞尘量。从植物单叶滞尘量、单位面积滞尘量、滞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植物叶面特征、同一植物在不同地点滞尘量分析所调查植物的滞尘能力, 为本地区道路绿化植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兴宁区,道路绿化植物,滞尘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胜利, 金荷仙, 华晓莉, 周延粉.杭州常见绿化植物滞尘能力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 2013 (5)

[2] 李七伟, 赵晓松.抚顺市主要绿化植物滞尘能力研究[J].现代园艺, 2013 (4)

上一篇:探索与还原法下一篇:300MW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