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措施

2024-07-23

加强措施(精选十篇)

加强措施 篇1

电力调度部门在整个的电网运行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其相应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够有效地保证我们的电网安全运行。基于调度部门的重要作用, 我们发现如果工作中出现失误会严重的影响电力安全, 严重时还能对电网造成很大的事故。如何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状况呢, 首先一点我们就需要先了解它。何为电力调度, 主要是指采集数据, 传输数据、处理数据三点。而采集数据主要指由RTU收集站端 (变电站或电厂) 的电气参数, 包括开关位置、保护信号、电压电流等遥测数据。传输信息主要指, 将RTU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可靠的通道传送至主站系统 (前置机、服务器) , 并传输主站下达的控制命令到战端。数据处理主要指, 收集到的信息要经过处理、筛选、计算。电力调度系统又又和功能呢?主要包括一, 它能够有效的检测电压质量等, 对供电电压等进行进行相应的检测以及采集工作。二, 电力系统供电电压质量、谐波电压分量和失电时间, 及时准确地向电压质量管理负责人员提供有关运行数据。

2 电力调度的目标

2.1 电力市场运营

研究掌握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电力市场的运营技术, 直辖市三级电力市场的运行;研究开发、适时建立完善的商品化的发电侧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实现报价处理、交易计划、安全校核、阻塞管理、辅助服务、考核结算、合同管理、市场预测、信息发布及报价辅助决策等功能, 以此来确保我们的侧电力市场能够合理有效地运行, 开展输电市场和售电市场运营方面的研究;所有开展电力市场的省级以上调度机构均应投运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2.2 电网调度自动化

2.2.1 使国调和网调以及省调三者之间的EMS系统能够有效的结合。

2.2.2 全国网省调AGC功能全部实现实用化, 并能适应大区电网互联和电力市场的要求, 使频率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3 网省调全面应用负荷预测、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静态

安全分析、DTS等应用软件, 由经验型调度发展到分析型、智能型调度。

2.2.4 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电力数据网络 (SPDEND) , 逐步形成完

善调度系统实时控制专用的电力调度数据网络, 连接各级调度中心及各直接调度的发电厂和变电站, 完善国家一级网, 完善建成所有大区二级网, 90%的省建成三级网。按照国家安全部门的要求, 必须实现该网与外部公共因特网及内部公用电力信息网的安全隔离, 以保证实时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

2.2.5 积极完善调度管理系统, 努力做到国调、网调以及省调三级之间的有效结合。

电力系统本身的运行规律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有效平衡。但是由于受到机组物理的特点的约束以及符合不均匀, 还有水情不稳等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突发事故的影响, 这些都使得调离供需的平衡被打破, 严重时还能危及到电力的安稳运行。

2.3 电网运行与安全稳定控制

积极响应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以及能源有效利用的大方针, 合理有效使用电力资源, 使之能够很好地适应大的市场环境, 最终实现电力的优化使用。合理有效的划分电网控制区, 通过先进的技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控制模式, 并制定有效地规范措施, 以此来提高我们对电网的分析及控制能力, 努力使我国500千伏以及330千伏的电力主系统不安全稳定运行, 尽最大努力的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 根据各地电网的具体运行情况, 建立相应的高水平的控制系统, 虽然我们能做到有效地管理调度, 但是由于电力的改善还不是很好, 仍然存在高度垄断的情况, 他作为一个企业在满足正常的生活生产用点以后, 就会尽最大的追逐经济利益。而起逐利的主要部门就是电力调度部门,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调度部门失去了其本身的社会职能。电力系统本身的运行规律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有效平衡。但是由于受到机组物理的特点的约束以及符合不均匀, 还有水情不稳等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突发事故的影响, 这些都使得调离供需的平衡被打破, 严重时还能危及到店里的安稳运行。

3 加强电力调度的措施

3.1 建立有效的责任体系, 只有有效地做好了调度工作才能保

证国家的各级电网能够合理运行发展, 调度中心领导人员具体负责, 相应的总工程师具体负责实施工作, 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把对先进科技的利用率防盗对领导班子的考核标准当中,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工作人员的热情度和积极性, 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3.2 积极培养高素养的人才, 以此来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对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 同时还可以给技术人员提供出国考察的机会, 努力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 有效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 上述这些办法都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更好的服务于工作。

3.3 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 我国应该自主的开发研究新的设备, 努力使电网调度设备做到国产化。

同时国内电力部门应积极的对这些国产设备投入使用, 积极地支持自主品牌, 但是不应该形成保护主义, 以此来带动经济和技术的快速进步。

3.4 一旦调度工作中出现技术难题, 应积极的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地研讨制定解决方法。

对重点项目做到有效分工, 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不定时的进行检查, 积极召开电网调度系统会议, 不断的研究型的课题。

3.5 我们应该不断的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经验, 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 努力使我们的调度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同时还应该鼓励自主创新, 并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 小结

虽然我们针对电力调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还有很多新的技术有待我们去开发, 而且工作中我们要机动灵活, 针对情况认真分析而不应是固守思想, 按套路进行。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发现电力调度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他能有效地保障电网的运行, 还能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只有做到电力调度的合理高效运行, 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我们的基本生活和生产, 保证我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以高度的热情来迎接更多的挑战, 努力研究新的举措带动经济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输变电技术常用标准汇编:电力调度卷.中国标准出版社第四编辑室 (编者) .

加强校风建设措施 篇2

加强校风建设措施

一、加强思政教育和队伍建设

1.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紧跟时代主题,唱响主旋律,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按照“三个贴近”要求,在政治辅导员继续认真推行谈心制度和例会制度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动态,认真、细致、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风建设,努力营造一个齐抓共管“三育人”的新局面。

2.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学校工作计划,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发挥“上挂下派当督导”作用,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

3.加强政工队伍特别是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应重视和加强政工人员培养力度,切实改善和提高政治、经济待遇,以激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热情和增强后劲,努力构建一支下得去、上得来、稳得住、做得好的思政队伍。

4.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延长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及加大心理辅导力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要通过各种渠道、形式让学生感受大学氛围,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和档次,构建一个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1.学校和广大教职工应积极扶持学生各种专业类兴趣小组和各社团组织发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兴趣小组、社团组织带动、繁荣、提升校园文化。

2.利用我校网站、红领巾广播站、专栏、校报、通讯等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其功能。

3.做强、做大、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营造浓郁的学术、人文氛围,进一步扩大论坛影响力。

4.继续深入开展“请文化进宿舍”、“请文明进公寓”活动,抓两头带中间、树正气压歪风。

5.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和才干。

三、转变观点,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1.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吃透新上级文件精神,认真把握新其主要修改内容和制度创新点。

2.从现在开始,系统清理以往规章制度,全面修订、完善新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贯彻《规定》为契机,推动我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

四、提升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能力

1.加大校园管理值班巡逻力度,有效地将不安全、不稳定的苗头遏制在萌芽之中,及时地发现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和文明。

2.以迎评为契机,抓好校园环境卫生;引导学生行为养成和自觉遵守公德(如谈恋爱等);遏制侵权行为;防控违法犯罪行为。

3.以学生权益为中心,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学生学习、生活基本条件和环境,构建法治社会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机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4.建立健全学生救济制度,打通学生救济通道,完善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切实保障学生救济权。

5.建立预警防控机制,有效地防止影响校园安定、稳定以及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突发性案件发生。

6.加强门卫、楼卫管理,防止校外人员滋扰和寻衅滋事。

7.拓宽贫困生勤工助学的渠道,挖掘更多帮困助学岗位。

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 篇3

工程项目成本是指施工企业对于实施的项目的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施工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于项目成本管理。因此,加强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保持长久不衰的必要条件。

目前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成本管理控制体制不健全。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环节。目前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只是停留在事后分析阶段。工程项目是一次性的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不可重复生产。在实施项目管理工程中,项目经理部制定了成本管理办法,但工程项目各部门、各岗位没有具体、明确地对确定成本管理的责任,在形成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在考核优劣方面困难较多,没有切实地、真正地把项目成本与项目管理人员之间进行经济利益挂钩。部分项目管理人员一味地追求产值、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完成指标,对直接关系到工程成本机械、材料、人工使用等方面的费用节约控制却关心较少,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一些项目经理及工地管理人员甚至对于领导和上级部门强令其开展成本管理的意见,也很多是被动消极的,大多流于形式。

管理人员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意识程度不高。绝大多数企业均已经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可以促使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尽管在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众多项目经理部缺乏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如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现场负责人只对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等方面负责,往往为了保证工期而盲目地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等,这些不科学的施工组织必然会造成成本无效增加。部分项目经理成本意识不强,一些施工项目开工前没有认真地编制项目成本预算,有的即使编制了,也常常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降低成本措施不够重视,一些项目经理过份关心利润,对成本开支的情况过问不够。有的项目缺乏健全形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基础工作不扎实,落实力度不够,如领料无限量,用工无定量,费用开支无标准等,导致项目成本管理出现短板,甚至失控,出现亏损时一些项目找不出问题的关键,更无法精准“对症下药”,影响企业效益。

项目成本控制措施在现场实际施工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实施。由于工程项目的生产过程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成本的管理重心应当移向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过程控制。当前,许多施工企业对项目的成本管理缺乏事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相当阶段时才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对成本控制好的措施,在施工现场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现场生产管理者只关心生产进度,只干不算,忽视项目成本,对实际现场的各项资源安排没有合理的规划,造成大量的成本无效增加和浪费。

施工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

加强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项目成本管理贯穿从开工到竣工结算价值链的全过程,覆盖项目的合同、工程技术、物资、设备、财务、人事、安全等管理部门及项目经理、各分队等现场管理部门,因此成本管理应该是全员管理。成本控制决不单纯是合同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任务,也不仅仅是项目经理的任务,而是一项涉及各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分工协作的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成本控制要做到全员参与,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经济意识。从项目管理人员到现场作业人员,都要进行经济教育,将为了项目效益的意识深深的刻在每个员工的脑海里,从大局出发,项目有效益,参建员工才能有更好的收入。

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经理部要制定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制度与相配套的管理办法是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的基础。这些制度有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工程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奖惩制度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项目管理要避免“吃大锅饭”的问题,完善好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坚持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奖罚分明,是促进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武器。

加强施工现场成本控制。(1)控制材料损耗。一个工程项目的材料消耗占整个项目成本的50%-80%,因此材料节约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现场施工时,必须严格定额领料,建立完备的材料管理制度,防止施工过程中材料的大量浪费,以及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合理利用废料等手段,降低材料的损耗。(2)加强机械设备管理。随着机械化施工的发展,施工机械的使用日益增多,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项目成本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应当加强施工设备的配置管理,保证施工配置与现场实际需求相匹配,实行专门负责管理,积极开展单机核算制度,把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益与个人的经济利益关联起来,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机械设备的闲置率、消耗费用和保修费用。(3)严格控制人工费。根据施工各个阶段,认真合理分析,合理安排劳动力资源,避免出现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高峰期人力资源不够而低谷期人力资源大量过剩的现象。通过合理安排劳动力资源,控制整个项目管理的人工工费,达到最优标准。

加强成本的动态管理。强调项目成本的事中和事前控制,是确保大部分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措施,应当格外重视。要重视重视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科学地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案,并严格实施。在竣工阶段,由于成本大多已经在施工阶段花出去,成本盈亏基本已成定局,调整成本的余地很小,因此,项目的主要施工阶段是我们成本控制的重心,科学编制,精心组织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分析检查发现问题,看控制好成本。

加强项目合同管理。一是加强和业主之间的合同管理。施工单位和业主之间签定的合同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业主签订的总承包合同以及合同中约定的所有解释文件、附件等。项目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这些合同及其文件,认真研读,仔细推敲,为我所用,为实施项目变更、甚至有必要实施索赔工作时提供法律依据。二是要加强项目内部各类合同的管理。工程合同数量多,涉及内容广,签字定合同时必须小心谨慎,考虑周全,稍有不慎,就会陷于被动,甚至导致成本增加。三是抓好对分包工程的管理。随着国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很多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无法单独自行完成,需要借助于专业分包,借助于社会资源。在对项目工程分包时,严格分包队伍准入制度,严查队伍设备、技术、资金等实力,必须签订规范的分包合同,严格过程管理,杜绝当甩手掌柜,避免以包代管,甚至只包不管。

做到开源节流,重视二次经营管理。(1)寻求优化或变更设计的可能。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图纸会审是重要的成本管理环节,要跳出图纸来会审,重点从方便施工、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降低资源消耗,确保质量、增加工程收入等方面入手,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对于一些明显亏本的项目,要努力做到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替代措施,并加强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认可。因此,图纸会审是增加收入减少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2)加强索赔管理。一方面要求管理人员收集施工中保存的各种与合同有关资料,如施工日记、来往信函、气象资料、会议纪要、备忘录、工程声像资料等,为索赔提供详尽的证明材料,另一方面,仔细研究合同文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寻找索赔点。

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的措施 篇4

重点税源的监控是税务机关通过各种方式, 调查、分析重点税源的变化, 及时、准确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和分布的一项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的综合性业务工作。目前, 我国对重点税源已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监控体系, 如分级设置重点税源级别, 加强重点税源数据采集, 推行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等手段, 推进了税收征管工作的开展, 但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了重点税源监控工作效能的发挥。

1.重点税源监控内容不全面。目前, 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的掌握只停留在纳税人所提供的税务登记资料、纳税申报资料和企业财务报表等有限的静态基础资料上, 而对重点企业的发展前景、发展规模的预计等最具监控价值的动态资料, 则掌握得很少, 缺乏全程动态监控机制, 给重点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辖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作科学预测带来了一定难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纳税申报时的侥幸心理, 导致申报准确率不高。

2.重点税源监控信息不实。企业在重点税源管理中存在报表繁多、数据重复、口径不统一等问题, 影响了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例如, 企业在依法按期进行纳税申报时, 要填制并报送重点户报表。由于报表中的内容主要为企业各项财务指标、流转税和地方各税种, 而在地税、国税的征收信息库中都有相应数据, 这就造成了重复填报, 不仅增加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同时也极易造成申报数据不准确。另外, 部分企业对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企业财务人员认为, 在每月征收期前纳税申报时附送财务报表是必须的, 可每月再“额外”报送重点税源监控报表实在是额外负担, 于是敷衍了事, 报表时有差错, 最终导致了重点税源管理中信息失真。

3.重点税源监控效率不高。由于企业在重点税源管理中信息失真, 税务机关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税源信息和经营动向, 只是进行事后分析, 使重点税源监控工作出现较长的时滞, 造成监控效率低下。

4.重点税源预测和分析手段不科学。当前税源预测主要采用“基数+增减因素”法 (以上年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实现税源加税源典型调查估计的增减因素, 作为本年预测期的税源) , 既缺乏科学依据, 又与实际税源相差较大。一是基数仅是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应征数” (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应征数+税务检查已查补的部分应征数) , 未包含尚未查到的纳税人偷骗税收的应征数, 因而该基数不能反映纳税人实现税源的“全貌”;二是多年来各种人为累积因素的影响, 这种“基数”已难以代表某地区的实际税源;三是通过对部分企业典型调查估计的本年“增减因素”因受调查估计准确性的影响, 税源预测的可信性较差;四是纳税评估作为对部分企业税源的一种监控手段, 仅属于微观税源监控的范畴, 而对某一地区或行业纳税能力的估算作为宏观税源监控的方法, 在税务部门未能得到有效应用。

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的措施

1.依托信息化手段, 实施重点税源的精细化监控。一是加快与银行、地税、工商、海关、外汇和商检等部门的联网, 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数据自动比对, 形成全方位、高效率的税源监控网络, 防止偷逃骗税行为发生。省级税务部门可统一开发“重点税源税收分析软件”, 建立重点税源收入分析报告制度, 进行双向动态监控分析。二是通过与相关部门尤其是国税、工商、房产局和土地局等部门数据的共享与交换。企业征期申报后, 重点税源监控系统可通过权限设置、数据集取等功能, 从相关数据库中任意采集数据, 生成重点税源报表, 实现企业一次申报、数据多次利用, 健全重点税源监控系统, 实现重点税源的确认、分析和查询等功能的灵活运用。既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比性、基本准确性和报送的及时性, 还可减轻企业的负担, 有效避免信息失控现象出现。

2.优化传统监控方式, 提高监控效率。一是逐级建立重点税源户统计分析台账。要全面掌握重点税源户的分布、生产经营、应缴已缴税款、企业整体规模等基础情况, 并登记在册, 根据变化及时对重点税源进行动态调整, 分析税收增减变化的原因, 监控税源变化情况。二是建立动态分户监控档案。要实行按户建档, 根据不同类别企业的监控内容制成统一的表册或记录本, 由税源监控人员在监控税源时统一使用, 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纳税人的动态信息, 增强监控信息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

3.建立完善的监控制度。一是建立地税系统内部的重点税源转移监控制度。重点税源在一个地区的税源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 其注销、转移等变动会对本地税源构成以及全市整体税源的分布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应建立地税系统内部的重点税源转移监控制度, 对重点税源的转入、转出情况和纳税情况进行不间断地跟踪监控和查询, 实现各地区之间重点税源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二是建立纳税人重大事项报告和跟踪服务制度。要求所控管的年纳税额在一定标准以上的重点税源大户, 每季度初向税务部门报送《重大事项报告表》, 此表内容涉及产业政策变动、产业结构调整、合并、分立、转制、资产转 (受) 让、资产置换、股权转 (受) 让、增资扩股、筹备上市和分红派息等重大事项。无论纳税人是否发生重大事项, 都要按季度定时报送, 或在发生重大事项时随时报送。与此同时, 税务机关要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定期走访, 以更加及时地掌握企业的经营动态和相关重大涉税信息。三是对特大重点税源, 税务机关应与之建立固定的联系制度。特别是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全面推行后, 要让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较高的管理员对重点税源进行管理, 与企业进行经常的、不间断的联系, 实施科学监控。联系人员应密切关注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和对税源的影响情况, 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有效监控, 及时了解税源的变化, 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 保证税款及时入库。同时, 在重点税源监控中要把为纳税人服务作为出发点, 服务与管理并重, 以赢得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支持, 强化重点税源监控。还要通过建立重点税源监控制度, 实现“管户”与“管事”的有机结合, 既可消除“征纳职责不清、权力过大”的弊端, 又借鉴了税源信息掌握到位的优点, 增强税源监控的针对性。

4.加强税收分析和预测。税收分析是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 税源监控是作好税收分析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 包括对企业的申报资料严格把关, 动态分析经济政策对税收的影响以及税源的动态发展变化, 及时把握重点税源的变动趋势, 合理作出决策, 逐步提高对重点税源的税收分析水平;另一方面, 要建立科学的数理统计分析模型, 在动态分析税源的基础上, 对税源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从而达到掌握应征规模和应征水平的税源监控总目标。

5.加强稽查与评估工作力度。税务稽查与评估在税源监控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税源监控的特殊手段, 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检查与评估的力度和税收执法力度, 拓宽案头稽核面和税务检查面, 开展分行业的专项稽查、检查, 对违法行为严格查处。同时, 对偷逃税款的行为及时公开曝光, 树立依法纳税观念和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全面发挥税务检查的法制威慑力, 检验并规范征纳行为。

加强顶板管理专项措施 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顶板管理工作,规范现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实现我矿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发展。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及工区实际,特制订加强顶板管理专项措施如下:

一、顶板管理要求

1、坚持“一工程、一规程;一分步、一措施“制度,开工前必须制订专门的安全技术规程和措施,否则严禁开工。

2、各项工程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施工,完善工程质量验收制度,严格按照工序流程组织验收,做好验收各类记录,确保工程达到精品要求,施工中严禁偷工减料和劣质工程出现。

3、加强掘进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掘进工作面质量,规范现场管理,提高掘进安全可靠性。

4、掘进工作面贯通、施工大断面峒室、过老巷、老空、过断层及大断面巷道扩刷等必须有专项措施,并坚持队、班干部跟班。

5、加强顶板支护管理,把好“四关”,即:把好技术规范和方案设计关,把好规程、措施编写和学习关,把好工程质量关,把好特殊地段薄弱地点的顶板管理关。

6、抓好顶板现场管理,重点加强“三个巡查”:一是加强边远区域巷道顶板管理巡查;二是加强过断层、过破碎带、压力集中显现处的巷道顶板巡查;三是加强巷道顶板离层检测管理及巷道施工后路巡查。

7、对上级检查提出的问题积极落实整改,保证整改质量。

二、顶板管理措施

1、施工前,必须由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作业规程,并按规定进行审批。施工过程中,认真做好顶板岩性观测工作,根据观测资料及顶板岩性和压力显现情况,对所施工的巷道煤层进行分类,结合顶板的具体条件,确定相应的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并编制相应的补充措施。

2、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该规程及补充措施,支护工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规程中规定的支护形式和支护技术参数。施工过程中,必须按支护说明书和支护质量检验评定表精心操作,安全施工。

3、需配齐规程中规定的支护材料和施工工具,用于临时支护的前探梁及处理冒顶的应急材料,如撞楔、木楔等,支护材料的规格必须符合《煤炭安全规程》的要求。

4、各班施工前,跟班区、班长应详细检查顶帮、围岩情况。发现坠网、锚杆松动等情况,要及时处理,必要时加打锚索、补打点柱;若巷道过断层或其它地质构造,围岩破碎,顶板出现较大淋水,锚网梯无法有效支护时,应及时改为架棚支护。

5、施工时,要加强顶板管理,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发现顶帮悬煤,矸要及时用长把工具找掉。必须按规定采取前探梁支护,用木板、木楔接实打牢,严禁空顶作业。

6、找顶工作,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找顶工作由两名有经验的人员担任,一人找顶,一人监护。注意观察顶板和退路,找顶人员应站在有支架掩护的安全地点,监护人应站在找顶人的侧后面,并保证退路畅通。

(2)找顶应从有完好支护地点开始,由外向里,先顶部、后两帮,依次进行,找顶范围内严禁其他人员进入。

(3)找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用长把工具找顶时,应防止煤矸顺杆而下伤人。

(4)顶板遇有大块断裂煤矸或煤矸离层时,应首先设置临时支护,保证安全后,再顺着裂隙,层理慢慢找下,不得硬刨强挖。

7、施工时,严格按质量标准化施工,努力创建流程精品,严禁任意扩大或缩小断面。

8、由于雨季期间井下空气湿度加大、雾气加重、顶板含水量较高、顶板加重,工作面顶板易来压,造成顶板下沉、破碎、淋水等情况,跟班区长、班长应每班至少巡回检查两遍整个巷道的支护情况,发现坠网、锚杆崩盘、两帮折塌现象时,要及时采取补打点柱、补打锚杆或进行架棚等措施进行处理。

9、施工中,凡出现“

三、四岔门”,必须加强支护。锚网梯巷道5m范围内要布置“井”字形锚索,锚索间排距为1600×1600mm,必要时加打点柱。

10、施工时,要根据现场情况合理确定空顶距离,若煤体完整,无明显压力显现,最大空顶距为2.1m。当矿压显现明显、围岩破碎时,要缩小循环进尺,采取逐网施工,出现帮折顶空处,要及时用藤材木腰牢背实,托盘紧固牢固,以防继续折落。

11、施工中,验收员要在跟班区、班长的协助下按规定进行抗拔力试验,并做好标记与记录。其具体要求为:锚杆在300根以下,取样不少于一组,300根以上,每增加300根,相应多取样一组,设计及材料变更,应取样一组,每组不少于3根。进行拉力试验操作时,首先要认真检查拉力工具完好情况,拉杆套头必须上满上紧螺丝,加压前人员要撤至拉拔影响的范围之外,距拉拔锚杆不少于2m处,操作人员要缓慢均匀用力,并随时观察受力锚杆及煤岩体变化,一旦出现危险情况,及时停止操作。压力表达到规定读数:锚杆25Mpa(78.4KN);锚索31Mpa(100KN),即证明该锚杆安设合格,随即卸压,卸掉套头,停止操作,不合格锚杆,必须及时补打。

12、巷前掘时,对预计可能出现的断层等构造,由地测科做好钻探,现场必须准备不少于10棚工字钢、圆料等应急支护材料。

13、顶板离层义间隔100m安设一个,要及时观察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上报。

14、锚杆拉力试验安全技术措施

1)试验前,首先检查试验地点周围的支护情况及拉力器具完好状况,原则上,试验地点应选在顶帮煤体完整的一段巷道内进行。试验前,必须首先清除试验地点周围5米以内的障碍物。查看拉力器具,是否存在漏油、缺油状态,坚持器具不完好不做拉力试验。

2)检查完毕,进行拉力试验,锚杆拉力试验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一人操作,一人监护。监护人员必须密切监视试验地点周围煤体变化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及时停止操作,查明情况,待煤体稳定后,方可继续操作。

3)首先将实验锚杆的螺母卸下,套上拉力杆,将套头固定到拉力杆上,旋紧固定螺母。将回程扳手打到注油位置,操作压力手柄注液。操作过程中,试验地点5米范围内不得有闲杂人员逗留或通过。

4)操作人员密切注意压力表读数,待读数满足设计要求时,立即将回程扳手打到回油位置卸压,卸下套头,将原锚杆螺母紧固到位,并在托盘上做好标记,同时做好拉力试验记录。

5)锚杆拉力试验过程中,严禁操作人员破坏性操作,以防破坏锚杆原有的支护强度或损坏拉力器具。

15、工作面临时停工时,巷道支护必须到迎头,保持正常通风,并随时对巷道支护变化情况进行检查。临时封闭时,必须对巷道支护进行加固。恢复开工时,必须严格执行开工检查制度,并根据支护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6、更换巷道支护时,在拆除原有支护前先备好临时支架,并加固相邻近支架。拆除原有支架后,必须及时除掉顶帮悬矸,并架设永久支护。

17、工区管理人员每周至少召开一次顶板管理碰头会,研究现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提出改善顶板管理的意见、方法、措施。

18、采用锚杆、锚喷、锚网等支护形式时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三、掘进迎头临时支护

1、掘进工作面施工时不得空顶作业,永久支护前必须有临时支护。临时支护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对顶板有足够的控制力、对现场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

2、掘进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要对使用的临时支护的方式、操作程序、技术要求等进行规定。

3、采用的临时支护形式应由生产科认可。

4、掘进工作面的循环进尺必须依据现场条件在规程中明确规定,永久支护离迎头距离不得超过一个循环进尺。地质条件变化时,应及时补充措施并调整循环进尺的大小。5巷道顶部锚杆施工时应由外向里逐排进行,不得在所有的锚杆眼施工完后再安装锚杆。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62-01

一、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已成为现在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内部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加强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提高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有利于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能够合理保证公司管理层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降低经营风险。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健全。

首先,内部控制系统具有滞后性。尽管我国各个企业陆续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但是由于现代经济瞬息万变,企业花一定资金甚至是重金打造的内部控制系统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因此一部分后知后觉的企业会因一直沿用其初始建立起来的内控系统而导致决策失误。其次内控系统缺乏灵活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往往流于一种形式,那些“拿来主义”企业完全照搬制式内控模式,而没有将内控系统做出修改以适应本企业的发展。最后,内部系统文字性描述较多,不便执行。

2.企業管理者认识不足。

无论是在企业的创立之处还是在后续发展中,管理者常常忽略不能和企业效益和利润直接挂钩的内部控制,且常常由于执行力不足及认识上的错误,使内控系统失去了其实际价值。

3.内部控制系统执行不足。

企业内控系统执行不足,一方面是企业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使其徒有虚表,成为公司的“陈列品”。另一方面便是企业相关员工对内部控制的不了解及不作为,尤其是那些本来就缺乏相应会计知识且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会计人员,由于他们无法满足现代会计活动的需要,从而造成公司内控流于形式、会计信息失真、财务造假等一系列问题。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事前预防。

1.内部控制系统制定。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制定是加强企业内控的根基。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系统的创新,使企业的内控系统紧随企业的步伐,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要有严密内控体系。内控系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我们要将内控贯穿于企业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另外要重视内控系统的图文样式,在内控系统中加强流程图的使用,以便于各部门更加全面具体的了解各自的责任。最后就是要强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必须贯彻不相容职务分工的原则。

2.加强和完善预算编制。

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十分强调预算的编制。毋庸质疑,预算编制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会计部门完成的。但是预算又是由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不仅包括财务部门,还包括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等。因此合理的预算编制首先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另外就是要使用适合本企业的预算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

3.责任落实到人。

企业实施内控前,要将内控的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便于事后总结及责任的追究。

(二)事中管控。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监督。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企业应完事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最高的监督机构,除了在其下设内部审计部门外,还应使各层级的领导对下属的各责任进行监督,同时各层级部门的领导进行相互监督,加大内控的管控力度。

2.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

除了加强董事会监督、上层领导对下属监督、各层级领导的相互监督外,还应着力强调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应区分开来,只接受董事会的领导;所有人员均不得在其他部门有任何任职现象,且内审部门的人员与其他部门人员(尤其是各个部门领导)不得有亲属联系,以防串通。内部审计部门还可借助外部环境的力量,如政府及社会的帮助。

(三)事后总结。

1.内审职能的扩展。

现代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在检查内控执行活动中发现的漏洞和缺陷,提出一些列切实可行的意见和措施,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及时扩充和整改内控系统,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水平。

2.加大惩罚力度。

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主要是由企业领导及员工的主观因素,因此我们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这种惩罚不但要成为一种惩罚手段,更重要的是使相关责任人了解到内控的重要性。另外,如果有有效执行内控的部门及员工,奖励也不失为一种加强内控的好方法。

3.技术培训。

无论是事前、事中还是事后,在内部控制方面都始终贯彻的一项任务就是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道德教育。技术培训是让相关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好地完成其相关任务和职责。

总之,内部控制体系已成为当今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企业不打起万分的精神注意到内控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必将会被现代市场所淘汰。

参考文献:

[1]严秋平,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

[2]王艳艳,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

[3]王琼,浅析企业内部控制[J],科技咨询,2011(29)。

唐钢加强风险管控的措施 篇7

本文在探讨当前钢铁冶金行业面临的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唐钢)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钢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以期能够对钢铁企业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找到出路,走出困境提供参考。

一、当前钢铁企业面临的风险

1. 市场供需风险

当前我国钢铁生产总量偏高,市场竞争格外激烈,特别是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接近7亿吨,钢铁产能在8亿吨以上,工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仍有近7000万吨落后炼铁产能和近400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尚未淘汰,总量偏高的现状短期难以改变。一方面,由于钢铁生产保持较高水平,钢材市场仍呈现为供大于求局面,钢材价格继续下降;而另一方面,国内主要用钢行业增速继续回落,国内市场钢材需求疲软。

在钢材出口方面,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仍是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由此引发的贸易争端和摩擦不断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钢材出口难度进一步加大。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势必继续保持低利率和适当放松货币政策,美元低汇率态势短期难以改变,人民币被动升值,我国钢材出口的价格优势逐渐减弱。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出口下滑,部分出口钢材可能返流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剧国内供需矛盾,对企业的盈利造成不利影响。

2. 成本风险

当前钢铁原、燃料价格仍处在剧烈波动态势,特别是铁矿石、动力煤、炼焦煤、废钢和其它金属炉料价格与钢材价格市场水平不同步,从而抑制了钢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钢铁企业原、燃料价格的大幅波动成为钢铁行业在成本控制方面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3. 投资风险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钢铁行业带来了快速扩张的契机,大量产能项目不断上马建设,钢铁产量不断创新高,这是导致钢铁市场严重供大于求,钢材价格持续下跌,行业面临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前的市场形势,使很多中小钢铁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这对大型钢铁企业来讲是兼并扩张的良机,但是企业的投资决策者应当从上一轮投资扩张中吸取教训,对投资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避免盲目投资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另外,为使钢铁企业走出目前的困局,很多大型钢企提出了调整结构,加大向“非钢”产业投资的思路。这可以看作是钢铁企业对当前形式的一种应急措施,但钢铁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是应当做到“立足主业,依托主业”,避免在其他领域中由于盲目介入而可能带来投资失败的风险。

4. 环境风险

宏观环境对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当前针对钢铁行业的政策频繁出台,从产业发展、节能减排、兼并重组、出口关税等都有涉及,若不能正确把握产业政策,盲目决策,将带来很大经营风险。

钢铁行业作为耗能、污染大户,节能减排的任务很重,相关政策越来越严厉。尽管近年来钢铁工业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但随着产量的提升,钢铁总量与资源环境等支撑条件的矛盾仍不断加剧;在水资源消耗方面,伴随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吨钢新水消耗不断下降,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并没有缓解,钢铁工业水资源支撑条件与钢铁生产总量偏大的矛盾有加剧的趋势,尤其我国北方等严重缺水的地区,矛盾更加突出;兼并重组作为实现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相关推进政策不断出台,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有望加快,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对整个行业的企业结构都会有影响;同时,为了限制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相关出口政策会收紧,从而影响企业的出口贸易。

5. 技术风险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国钢铁行业的钢铁生产能力已基本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要;加快了主要工艺装备大型化、现代化步伐,主要钢铁企业的主体工艺装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钢铁工业主要工艺装备的本地化率大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与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

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认知,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追随者的局面。下游用户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提出的新要求变化很快,而产品质量性能仍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变化,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必须加快与用户的战略合作,加速新形势下的产业链建设。市场上,低端产品恶性竞争与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并存,特别是先进的生产线定位相似,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不高,产品升级换代、提高质量,越来越成为钢铁企业竞争的关键。节能减排仍有很大差距,按国家现有工序能耗标准要求,会员钢铁企业中,仍有相当比例的主要设备尚未达标;已经讨论通过即将出台的更加严格的钢铁工业能耗、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后,将使很多钢铁企业现有的节能、污染物处理措施难以满足新的能耗、排放标准要求。

6. 企业安全生产稳定运行风险

上述风险均属于钢铁企业面临的机会风险,即盈利与损失的可能性并存的风险,除此以外,钢铁企业还面临着只能带来损失的纯粹风险。这类风险一旦发生,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稳定运行,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带来更加严重的间接损失。

钢铁企业的纯粹风险,除了普遍风险,如地震、洪水、雷击、暴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和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风险外,还有其特殊的行业风险特点:一是风险类型复杂多样,钢铁工业大量使用压力容器、管道、特种设备,并伴随产生焦炉煤气、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同时需辅助生产氢气、氧气、氮气等,存在众多的危险源,易发生中毒窒息、灼烫、爆炸等重大事故;二是责任风险突出,既有产品质量责任风险,又有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由于火灾、爆炸、水管爆裂、污染等造成的公众责任风险、雇主责任风险等;三是风险管控难度大,钢铁企业产业链长,工艺生产线具有大型化、连续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的特点,作业方式多为立体交叉式,风险贯穿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风险管控难度较大,一旦发生事故,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都十分巨大。

二、唐钢加强风险管控的措施

1. 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为了降低风险的危害和损失而采取的一系列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其基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当风险事故发生后,尽量缩小和控制损失的大小,并尽快恢复到事故损失前的状态。因此,避免风险事故和减少风险事故损失的关键,在于管理层对风险的掌控和其应对企业风险的综合素质。

钢铁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复杂多样,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唐钢的管理层对风险高度重视,始终将风险管理工作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考虑,并能将对企业全面风险的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项业务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确保全面风险管理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企业领导层、管理层不定期进行行业风险管理培训,强化了唐钢领导层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为深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树立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钢铁企业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在全员当中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有、严格防控纯粹风险、审慎处置机会风险、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意识和理念。面对越来越激烈的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尤其是处于钢铁行业的战略调整过程中,只有树立全员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使每个层级的管理者与员工理解自己岗位工作与风险责任之间的关系,才可能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化。

唐钢将全面风险管理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齐心合力抵御风险。通过对各二级单位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培训及在集团公司举办风险管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唐钢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提升了企业整体风险管控水平。

3. 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预警和分析机制

钢铁企业具有风险程度高、风险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要想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就必须要对风险进行客观分析,对可能导致(或引起)的风险事故以及所应采取的应变措施做必要准备,对已经发生了的风险事故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唐钢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的预警和分析机制,持续不断地收集整理分析本企业、国内同行业及国外企业发生的包括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在内的事故案例的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为唐钢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4.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唐钢围绕全面风险管理策略目标,针对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通过执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制定并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程序和措施。

5. 对标挖潜,降本增效

对标是寻找和学习最佳管理案例、标准和运行方式,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方法。“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就是瞄准先进企业,瞄准先进指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竞争力的过程。

唐钢在河北钢铁集团开展的对标竞赛中,以一流企业做标杆,紧紧抓住影响成本的关键指标和因素,制定深入对标挖潜的措施,树立系统整合思想,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创造新经验,引导企业的对标挖潜工作逐步深入下去。在“对标挖潜,降本增效”过程中做到:开辟新领域,扩大覆盖面,扩展对标挖潜工作范围;引进新机制,运用新手段,提高对标挖潜水平;采用新方法,选准结合点,使对标挖潜与其他工作相结合,融于整体,带动全盘;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视知识因素,开发特有产品;加强生产过程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无形损失与废品。

6. 聘请专业机构为唐钢全面风险管理出谋划策

钢铁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先进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聘请具有全面风险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和机构协助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专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可以协助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凭借专业优势,对企业进行深入的风险查勘,研究企业的风险因素和风险特征,制定符合企业自身要求的风险策略,科学设计全面、合理的综合保险方案,还可以根据查勘结果为企业提供风险改进建议等全面风险管理服务。

唐钢为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从2011年1月聘请了北京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专业服务,收到很好效果。中汇国际每年为唐钢提供一次全面风险查勘工作,在查勘中经过资料整理汇总、专项分析、专家探讨等环节,完成并向唐钢提交《风险查勘报告》,为唐钢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同时,围绕钢铁企业风险管理、钢铁行业运行态势,中汇国际以不同的主题形式、交流形式等为唐钢领导层和一线员工提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钢铁企业的纯粹风险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加以转移。保险是钢铁企业转移风险,控制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中汇国际介入后,协助唐钢保险科使唐钢的保险工作实现了保单数量由244份减少至88份;用责任最广的财产一切险替换财产综合险;对每张保险单进行核实审查,增加必要的附加条款,规避误操作等问题,提升保险保障条件等目标;从而达到了扩大保险保障范围的同时降低唐钢保险成本的目的。

在出险理赔方面,中汇国际协助唐钢保险科就赔案进行专门分析,根据每个赔案的特点分别提出解决的思路,并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协商沟通,使赔案得到妥善解决。

钢铁企业的风险具有“风险程度高、风险类型复杂、责任风险突出、风险管控难度大”等特点,且当前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其全面风险管理也必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控制和化解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我国会计监督的措施 篇8

一、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

1.内部会计监督

内部会计监督可以看做是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工作方面的具体规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 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控制环境;二是会计系统;三是控制程序。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这方面的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现有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督制度不完善, 责任主体不明确。

2.社会会计监督

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是依靠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中介机构对会计工作实施监督。近年来,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迅速, 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

3.政府监督

政府监督又称国家监督, 主要是指财政部门代表国家对单位和单位中相关人员的会计行为实施的监督检查, 以及对发现的违法会计行为实施的行政处罚, 是一种外部监督。政府监督在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就已经存在,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 为了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质量, 保护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利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也必须强化政府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目前, 在我国会计工作的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是多头监督, 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都有相应的监督权, 但在监督检查中的重点、要求各不相同, 被监督单位疲于应付, 不堪重负。

二、加强我国会计监督的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会计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大, 已经引起国家和众多会计学者的高度重视, 而就如何正确有效地解决现阶段企业所存在的问题, 加强会计监督的执行, 完善会计监督的相关法律制度, 使之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秩序提供更大的作用, 已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1.健全内部会计监督的法律体系

内部监督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要求。完善加强内部监督制度, 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防止舞弊, 控制风险, 这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相互职业的制度和方法能够保护单位财产、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顺利进行。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如建立内部岗位责任制、内部稽核制度以及财产清查制度等, 可以使内部会计人员职责明确, 将强企业控制, 为会计核算的正确性打好基础, 是会计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与完善。

2.加强国家和社会监督

会计监督包括分为国家监督 (政府监督) 、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三者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会计监督的一个体系。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监督, 如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事业单位依照法律和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企业进行的外围监督, 这种监督方式可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发展, 是会计监督的重要手段和形式。社会监督是指国家赋予某些社会中介机构的一种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等相关事宜进行的一种外部监督, 如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 它们接受国家的委托对企业进行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是外部监督, 可以弥补企业内部监督存在的种种不足。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在会计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勤俭节约、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精神, 恪尽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品德。使学生意识到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把个人理想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因此, 有必要调整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 适当增加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训练, 以全面提高其素质。

对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会计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各级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应把这作为一项长期地任务,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应举办职业道德培训班, 从思想政治、会计法制、经济形势等入手, 来普遍提高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具体办法, 对不道德的会计人员, 不允许其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考试, 对于有严重违法乱纪的会计人员, 除应负相应的责任外, 还应吊销已取得的资格证书, 以后不得从事会计工作。把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好坏作为达标升级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结语

总之, 就目前看来我国的会计监督状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 这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配合共同努力。会计监督作为经济监督的一部分, 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 可以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法律、制度、规定和计划, 从而全面完整的监督每一项经济活动, 企业应该在界定会计监督职能的基础上, 重点解决如何利用会计完善自己的监督制度, 通过对企业外部的综合治理, 从根本上保证会计监督的措施落实到位。

摘要: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同时也暴露了企业在会计监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加强企业会计监督, 优化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本文通过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谈谈企业在会计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加强森林管护质量的措施 篇9

关键词:森林资源,问题,管护质量,措施

森林管护工作始终是国有林区生产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自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 林区围绕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提高森林管护的质量是林业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石。

1 森林管护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滞后, 制约管护工作发展

在国家对国有林木材生产实行禁伐、限伐政策后, 国家对国有林业企业全面实行民“断奶”;林业企业必须要自我完善, 自负盈亏, 一方面要承担国家生态建设的社会公益性任务, 实现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要面向市场, 参与竞争, 提高经济效益加之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投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用工机制, 使目前这种“非企业事”的管理体制, 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也同样制约着森林管护工作的发展步伐。

1.2 森林管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森林管护工作上, 人均管护面积比较大, 用于发展林下资源、营林等资金投入不足, 管护人员的通讯、交通设施配备不全、不够先进等;森林管护工作缺乏后劲。目前的管护承包虽然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安置问题, 但由于林地的所有制结构单一, 非公有林发展滞后, 很难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使管护工作大都停留在看林护林的低水平层面上, 管护工作性质单一。由于体制、地理位置以及企业的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 现有职工的思想观念陈旧, 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不强, 知识结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远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 缺少森林管护工作的专业人才。受地域条件和固有人际关系模式的局限, 职工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依法治林的观念还没有普遍形成。

1.3 配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工程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培育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 在天然林经营管理过程中, 实际存在着天然林中幼林的抚育, 低质低效林分的改造, 次生林的经营, 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等一系列森林经营措施, 这些森林经营措施没有配套实施,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的最佳效益就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林业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 科技人员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科研工作难以开展。

1.4 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供给不足

对天然林林下资源开发, 林副产品的深加工和森林旅游业的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 在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上, 如何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思路不清, 且工作做得不够扎实,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没有真正形成。

2 明确管护范围、确认管护资源

在森林管护中, 过去只是在管护范围上进行了大致规定, 没有形成系统的材料, 而且没有对管辖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详细的统计, 因此, 许多管护人员都存在着不知道管区内有什么树种, 面积有多大, 都在什么位置分布, 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管护质量。针对上述问题, 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 把每个森林管护人员责任区的地形图资料和森林资源资料保存在数据库中, 并对其中的森林资源情况按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宜林地等进行分别统计, 使每一个护林人员在明确其管护范围的同时都能详细地了解并掌握管区内的森林资源分布情况, 做到心中有“树”。

3 结合森林管护职责, 细化森林管护工作

森林管护就是巡护森林, 制止一切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森林管护工作的主要职责很笼统, 因此对森林管护人员工作业绩的考核造成很大的困难。如果将笼统的森林管护工作细分为林木管护、林地管护、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管护、森林病虫害管护、禁牧工作 (针对出台封山禁牧政策的地区) 以及林业生产设施管护等七个方面, 这七个方面涵盖了森林管护工作所有内容, 通过对每个森林管护人员在以上七个方面的工作进行考核就相对容易得多。

4 强化森林管护措施

4.1 强化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 杜绝超限额采伐

狠抓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检查监督力度, 坚决杜绝超限额采伐, 强化林地林权管理, 严格禁止林地逆转和非法流失。坚持一手抓禁伐、一手抓保护和管理。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的通知》, 坚决禁止毁林开垦, 并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毁林开垦, 限期退耕还林。二是加大执法力度, 在坚决制止群众性乱砍滥伐、非法侵占林地的同时, 严禁政府部门和法人乱砍滥伐和非法侵占林地的行为。三是认真抓好森林分类区划的落实, 将禁伐区、限伐区和商品林区落实到山头地块, 严格按照区划实施保护、分类经营, 同时加大检查一、稽查的力度,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四是强化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 确定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量化指标, 层层签定责任状, 严格落实责任制。五是结合工程的实施, 加大对木材市场和小型木材加工点的管理和整顿力度。

4.2 积极开发林下资源

针对经营区除林木外, 其他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丰富、利用价值高等特点, 在开展个体承包的过程中, 把管护森林与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证不破坏地表植被、不降低森林生态功能、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 允许管护承包者依法开发利用林下资源, 适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林副产品采集、加工业, 调动承包者的管护积极性, 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

4.3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森林病虫害危害大、防治困难, 不仅可使森林资源遭受重大损失, 还将严重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证和促进天然林保护工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5 加强森林分类经营

根据森林分类区划, 在其界定的禁伐区、限伐区及商品林区, 依其经营目的和培育方向的不同, 施以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在禁伐区内, 严禁任何形式的采伐, 严禁一切破坏森林植被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人工促进更新, 制止过度放牧等措施, 为森林的天然更新创造优良条件, 保证其天然的林分结构及林下动植物种群结构, 维系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对过去遭受人为破坏的天然林, 应争取资金投入, 努力增加和恢复森林的生态功能, 改善林分质量。在限伐区内, 严格控制采伐方式。采取积极保护措施, 按照林木生长规律及其需要, 实行培育和保护相结合的管护法。在停止以取材为目的的采伐方式的基础上, 对影响下层林木生长的成熟林木, 进行必要的低强度择伐和卫生伐;对中幼林分, 以提高林分质量为目的, 合理地组织抚育和疏伐等经营活动;在林间空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采取造林、围栏封育、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相结合的管护办法, 尽快恢复森林植被, 提高生态防护效益。在商品林区, 禁止按龄级进行采伐作业, 采取按林木径级大小进行低强度择伐的作业方式。应使林分始终保持最佳密度和复层结构, 将采伐利用对天然林的干扰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森林资源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重要作用, 是林业和农业的生态屏障, 一旦遭到破坏, 不但农业生产要受到影响, 生态建设也会深受其害, 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将不断恶化。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可待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黄小伟.浅谈森林资源管护[J].资源产业, 2009 (04) :15-16.[1]黄小伟.浅谈森林资源管护[J].资源产业, 2009 (04) :15-16.

加强企业会计核算措施探讨 篇10

1 会计核算的内容

1.1 企业的资产核算

企业的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其他原因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而这些资源是企业创造利润的基础条件。所以资产应该满足企业拥有、控制、创利的基本特征。企业的资产分类可以按照流动性进行分类, 比如流动性资产、长期的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科技文化资产等;在流动资产中还包括现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 都属于流动资产;另外按照事物形态, 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

1.2 企业负债

负债是企业在既往的经营中所形成的现实的义务, 这种义务的表现方式是企业资金的减少。负债之所以称为企业的现时义务, 主要是因为债务的偿还形式是利用现在资金偿付过去的负担。一般来说, 企业在经营中有两种债务形式, 一种是流动负债, 一种是长期负债。流动负债包括企业内部的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内容。长期负债是指偿还周期较长的借款。

1.3 经营收入

企业收入的核算, 也是企业财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的收入所得包括以下内容, 销售产品所得、提供劳务所得, 这是企业经营的目标, 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最后的收入, 企业进行财务核算就是计算出企业的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企业收入的界定是企业的毛利收入, 不包括其它代收款项。

1.4 经营费用

企业在维持日常生产的过程中, 是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人力, 这个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支出就是费用。费用是企业为生产和销售所投入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和收入是一对孪生姐妹, 相互半生而存在。比如融资的利息, 经营的支出和负债等内容都是经营的费用。

1.5 企业利润

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是利润的获得, 因此企业财务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利润的核算, 企业的利润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 既毛利润和净利润, 正确做好企业利润的核算, 对于企业的经营至关重要, 区分毛利和净利, 准确核算。

2 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2.1 会计核算主体不明确

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中有存在, 主要是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界限不清楚, 资金及资产的管理随意性很强, 随意处置, 还有一部分人故意把企业的资金用于家庭生活, 目的是规避税收。

2.2 会计监督不力

企业会计核算不够规范, 缺乏监督机制, 尤其是内部的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会计方法不够科学和完整。企业管理者及财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主要是因为有些单位领导故意使财务信息失真, 以便偷逃税款, 私设小金库等;同时监督部门有法不依, 监督力度不大, 使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得到了衍生的土壤。

2.3 会计账目不规范

这些情况在中小企业中有存在, 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低下, 账目建立不科学和不规范, 核算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2.4 会计核算信息失真

会计核算失真的现象, 是存在于一些企业内部的普遍现象, 目前这一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干扰着企业的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在数字、会计方法运用、文字说明、财经法规制度执行方面出现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

3 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3.1 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首先, 具体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重置价或公允价作为资产计价的备选方案, 缩短会计核算价值与财务管理价值的差距, 为企业实施各项决策提供了便利;其次, 现金流量表增强了企业的现金流意识, 弥补了“权责发生制”的不足, 为企业合理规划资金、增强资金的流转速度和支付能力提供了保障。

3.2 加强财务核算管理

财务核算规范化管理是企业整体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因素, 加强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就是要财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办事, 按照财务管理规定管理财务信息, 实现决策管理规范化, 避免企业发展中的失误。领导者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比人员失误造成的损失还有大, 往往是企业发展或者衰退的直接因素。一些领导者不习惯依靠科学的信息分析进行决策, 往往拍脑门随意决定决策。企业的发展没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财务信息做依据, 没有真实可靠的财务核算数据进行参考, 那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就难以保证正确和科学。因此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财务核算的规范化。

3.3 规范会计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应加大对《会计法》和有关会计实施规则的学习力度, 从根本上扭转企业自身会计核算体系混乱的局面, 并依据相关法规出台自身的实施细则;其次, 应严格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程序, 减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减少同类业务或相似业务多选择性处理的可能;最后应尽快制定与企业电算化配套的会计实施准则, 以此来保证会计核算质量和日常工作正常的进行。

3.4 推动会计核算电算化

企业应从长远和效率的角度出发, 应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基本技能和会计电算化技能的掌握, 并在工作和业余时间加大与企业核算内容配套的培训;企业的财会人员除了熟练掌握基本的财务技能, 还要应用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分析并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数据参考。面对此挑战, 企业会计人员应加大后续教育, 达到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切实做到“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守准则, 不做假账”以此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顺利实行。

3.5 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督

企业应依据自身发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以此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获取、传递、核算等各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当然, 企业也应更多借助于外部监管机构来帮助自己实现会计规范化。目前, 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督体制是由国家、社会监督体系所组成的。国家监督是由财政、税务、工商、证券监管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社会监督则以会计中介机构为主体, 由其接受他人委托的有关单位进行会计审计、验资等工作。企业应完全接受来自国家有关机构监督并促进自身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国家监督机构也应同时建立自己的良效考核和整改推进机制;企业也应主动利用社会监督机构来执行对自身的会计监督, 以此来督促和改进自己的会计体制。

4 结语

企业的财务工作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强化企业财务的规范化管理, 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遵照法律法规进行财务核算管理, 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科学规范的企业核算管理, 提高财务信息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摘要:企业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同时也是企业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通过企业会计核算, 企业对正在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和统计而转化为具有价值形态的资料。合理的组织会计核算形式是做好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对于保证会计工作质量、会计效率、报表编制以及企业运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寇海峰, 浅谈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杨松令.中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方群.如何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J].科技资讯, 2009 (01)

上一篇:初、高中下一篇: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