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另一面

2024-08-03

网易另一面(精选七篇)

网易另一面 篇1

国家公务员考试, 简称为“国考”。在古代, “国考”叫科举, 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 故又附会为“察举”。

秦代选官, 主要重视三个条件:一、有一定家资, 穷人不可做官。如韩信“始为布衣时, 贫无行”, 所以“不得推择为吏”。萧何的家庭条件要优于韩信、刘邦诸人。二、要会书写、懂法律。萧何勤奋好学, 恰恰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三、年龄须当“壮年”以上, 至少要17岁之后才有担任官吏的资格。秦始皇驾崩那一年, 萧何48岁。

当然, 秦代还有军功爵制、分封制、世袭制等, 所谓“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谚语, 就是打这儿来的。

统一六国以后, 爵官分离, 有爵位者未必做官, 做官者亦未必需要爵位。如丞相王绾、冯去疾等不仅无爵, 就连军功也没有。顺便交代一下, 秦代也有考试, 只是不针对士子, 而是对在职官员的考核而已。

两汉察举, 孝顺爹妈是前提

公元前196年, 刘邦下的“求贤令”, 开了察举制的先河。

文帝时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之后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至此, 察举制基本定型。

武帝时期, 进一步细化了这项制度, 另设有征辟制, 相辅施行。如“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 也就是以儒术取士, 非儒不取。另外, 对所选或所征之“士”的标准, 也作了明确规定, 如德行、学问、法令、谋略等四个方面。这项规定对后世影响深远。

两汉察举, 分为“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 每年推举一次。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 后来连称为一科, 孝为前提, 廉为参考, 遂成寒族儒生跳龙门的唯一通道。

举孝廉的对象, 包括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 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 前者被举, 可获得到中央任郎官的机会, 后者可取得入仕资格。焦仲卿生活于东汉末年, 若非对老母至孝, 焉能成为庐江小吏?

唐代士子, 出了考场进青楼

隋文帝大业三年 (607年) , 开始实行分科取士的政策, 也就是科举, 真正意义上的“国考”, 终于出现。这一体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历经约1300年,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后被废止。

到了唐代, 科举考试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有点类似于汉代的岁举和诏举。常科每年分期举行, 制科则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 考试科目种类繁多, 就不一一列举了。有趣的是, 大唐“国考”, 除了给读书人和朝廷带来双赢之外, 青楼也跟着沾光, 赚了个盆满钵满。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长安有平康坊者, 妓女所居之地, 京都侠少, 及第士人, 萃集于此。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普通少爷坯子去青楼也就罢了, 中了状元、进士的人也去, 有点蹊跷。

其实也不难理解, 孟郊有首诗可作注解:“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原来未得意时压抑太甚, 如今金榜题名“马蹄疾”, 有必要完全彻底地放松一下身心。

宋代流行“榜下捉婿”

科举制到了宋代, 进入了它的辉煌期。读书人扬眉吐气, 统治者亦更加重视, 人才选拔出不少, “榜下捉婿”的故事也时常发生, 令人忍俊不禁。

读书人一旦科场及第, 铁饭碗就端定了, 其他种种超值回报也极为惊人。所以, 宋人评价一个家族的兴盛程度, 标准就看这个家族有几个考中科举的男子和几个嫁给科举出身者的女子。如此一来, “国考”考场, 就成了权贵们争抢乘龙快婿的场所。

在由皇帝担任主考官的殿试结束后, 要举行唱名仪式, 此时便是“金榜题名”见分晓的时刻, 正所谓“前日秀才, 今日官人”。唱名结束后, 便是新及第者的宴会活动。不过, 两者并不在一处, 这就为“择婿”者提供了条件。从唱名地点到期集所这段路程就成了“择婿”的地点, 豪家贵邸竞相在此观望, 从中挑选满意者。行情好时, 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

当然, 其中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个新及第的年轻人, 英俊潇洒, 被一权势之家看中, 派出十多壮丁将其簇拥至家, 该青年既不拒绝也不逃避, 欣然而往。不多时, 一位着高官袍服的人问他:“我有一女, 长得并不丑陋, 愿嫁于公子为妻, 不知可否?”此青年深鞠一躬, 推辞道:“我出身寒微, 如能高攀, 自是幸事, 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 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无不哈哈大笑。

明清“国考”, 拉帮结派是主流

科举在明代进入鼎盛期, 体系更为完整, 如将学校与科考挂钩等, 使得“国考”比唐宋两朝更为艰难。这些都是为何范进、孔乙己之流屡试不中的原因。

为人们所熟悉的“八股文”文体, 就是明清科举的产物。其特点是重形式而轻内容。顾炎武先生曾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 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

人的另一面 篇2

人都有另一面,一面是表面,另一面是心里的面,大家往往不知道人的另一面,更加不会了解人另一面的行为。 人的另一面有很多,比如:老师、父母对你的严格,表面是严格,但心里是为了我们学生好,往往在你暗处帮助你、鼓励你,还有父母的日夜的工作,为你操劳,也是为了这个家和你以后的生活。 还有,你做作业时不懂的时候,拿别人的抄,人家不愿意给,你可能以为他(她)小气,其实不是,如果你抄了,就是自欺欺人,不要以为能蒙混过关,你骗了别人就是骗了你自己,人家不愿意给就是为了你好,而不是小气,相信大家在学校有很多的这种情况,所以大家尽量不要这么做。 人的另一面是看不到的,这需要大家的细心思考、注意,你就有可能知道人的另一面的心。

另一面木性 篇3

区别于我们常见的木刻版画在纵断面上进行雕刻(此类雕刻称作木面木刻),木口木刻(Wood Engraving)是在木头的横断面上进行雕刻的一种木刻技法。这也就决定了在横断面雕刻的木口木刻作品尺幅都比较小。

但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木口木刻做起来却非常有难度。完成一幅不到A4纸大小的木口木刻,就需要花费两三个月的时间。被称为美国当代现存最重要的木口木刻图书插画家巴里·莫泽说道“学木口木刻就像学弹钢琴一样,诀窍就是练习、练习、练习,并训练你的肌肉习惯那种韵律。一开始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很累,但到了最后就会像阿什克纳齐在琴键前面一样,忘了所有的过程、规则、技巧,直觉性的把心思整个放在创作上。这样的技艺是没有快捷方式的,只有靠不断重复的练习才会进步”。当肌肉知道如何掌握运刀的方法,开始在木头上刻出你要的线条时,心灵就可以自由的创作。木口木刻版画家也是经过这样的努力与坚持,才能刻出像《爱神与酒神》、《少女像》那么精细的作品。

在当代中国,由于油画、装置、多媒体艺术的活跃,版画一直处于被冷落的状况。木口木刻版画,更是冷门中的冷门,很多人还会直接将其等同于木面木刻。如今我们看展览大多习惯了走马观花,但是如果要欣赏木口木刻还是要走近作品,静心观看和思考,才能真正体会此木此面,感受另一面木性带来的细致和丰富。

杨宏伟

彩色木口木刻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采访时间:2015年01月09日

采访地点:杨宏伟工作室

虽然木口木刻与木刻常被人混为一谈,但两者其实有很大的不同,木口木刻和其他木刻相比,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木口木刻开始作为复制手段之时,就是要达到“消灭”刀触的画面效果。木口木刻能通过充分表现黑、白、灰的关系,很好地表现物体的层次和质感,使得整体画面效果细腻、丰富、表现力很强。这区别于黑白关系强烈的木面木刻形成的冲击力和力量感。

例如,丢勒的木口木刻作品《启示录》,线条细腻而自由,很接近用钢笔进行手绘的效果。以前还有一批工匠利用木口木刻技术复制油画,用于印刷。尽管木口木刻作品是“平”的,但是经过刀法的组织能表现出油画的笔触和厚度,远远看去效果跟油画完全一样。

木口木刻在制作过程中主要有什么困难?

由于木口木刻很精细,大多数人会觉得整个制作过程花时间,挺费劲,还得耐得住性子。实际上,这有点像画素描的长期作业,但是又不同于素描。但这说不上是困难,只能说有难度,要掌握一个技术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技术和制作层面的难度,是可以通过时间努力克服的。练习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能掌握。

目前做木口木刻最大的困难是这个技术是西方的,国内没几个人用更别说普及。因此想进行木口木刻创作也没有现成材料和工具,不像画油画,直接就能到买到画笔、颜料。例如木材,首先是需要购买价格比较高且不易获得的梨木,找到梨木后需要把木头放几年,让木材干燥,然后加工成板材等。做木口木刻的刀具也得从国外购买。现在学生用的刀子都是仿制的。

木口木刻在国外发展的历史和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

虽然在17和18世纪就有印刷技术可供参考,但木口木刻的起源仍然模糊不清。木口木刻被认为是1777年,由被誉为“木口木刻之父”的英国人托马斯·比维克(Thomas Bewick)改良一种艺术技法,并很快成为最常用的制作插图的方法。最初,比维克为一本《寓言选》作插图,他用铜版雕刀在黄杨木的木口板上刻制。比维克打破了木刻把黑轮廓线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传统刻法,而用从黑到白不等的灰色来组成画面,而灰色调子有依靠用雕刀刻出的不同走向、不同粗细的白线来控制,画面上很少有没有刀痕的大块黑色。虽不及铜雕版那么精细,但比当时那些低价书的木版插图要精美的多。因此很受人们欢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木口木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世纪后,木口木刻转变为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大概到20世纪以后,用木口木刻技术进行创作的人还挺多的,但不是像油画一样作为一个重要的、主流的艺术表现手段,因为木口木刻是一种很专、很“窄”的艺术手法。20世纪20年代,美国艺术家洛克威尔·肯特创作的大量作品影响深远。20世纪40年代,英国艺术家莫妮卡·朴沃的作品则标志着经验与传统的巅峰。在日本也有一些从事木口木刻版画创作的艺术家。但总的来说,如今国外进行木口木刻创作的人少之甚少。

木口木刻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新兴木刻时期,刘岘等也做木口木刻,但是他们做得都很小,大概十几厘米见方,内容多是书籍插图、花卉之类的。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基本上没有人做木口木刻。直到2000年,我第一次用这项技术创作作品参加全国版画展。

很多美术院校的学生运用木口木刻来创作,做得不错,得到很好的评价,销售情况也比较乐观。各大美院也逐渐意识到木口木刻的重要性,开始以教学手段普及木口木刻,纷纷开设相关课程。现在,天津美院版画系、中央美院都设置了木口木刻课程。与此同时鲁迅美院版画系购进梨木原材料,准备开课。但由于师资有限,像广州美院的学生看过我的木口木刻作品集后,只能通过电话、短信向我询问工具的使用方法。目前我正动手筹备远程教学的材料。使全国各地的学生可以同时上课,接受教学。

我认为这种木口木刻在国内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因为木口木刻在中国是一门既“老”而“新”的技术。“老”是说这项技术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新”则是因为国内很少人用这项技术,这或许能为当下版画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提供新的出路,带来一点生机。

如今国内木口木刻的整体创作存在什么明显的问题?

因为做的人少所以很少能提出问题。但如何能在当下的语境中找到新的技术语言和观念的可能性是木口木刻发展的重要方向。

木口木刻技术自诞生以来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可以说是一种较早的技法,你认为这种技法如何和当代接轨?

木口木刻作为一项很古老,手工性很强的艺术,如果要从技术层面跟当代接轨,是没有办法的,也没有必要。但是如果从手工性和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可以的。当然,这不是人为强硬地去把两者接上,而是在当下我用这个技术进行创作的时候,我怎么以现代人的眼光对这个技术进行理解和使用。说白了,就是和当代接轨不取决这个技术本身,而是取决怎么用这个技术、作品本身的题材、表现的观念、表达的思想性,如果这些跟当代接上了,做出来的作品就能和当代接轨。

方舟子的另一面 篇4

同样感受的人或许不多。几个月前,出差时跟一个北大生物学的博士同车,聊起方舟子,她颇为不屑。而且作为准“专业人士”,她也信中医,反转基因。当时便觉得方舟子在这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上,虽然风光无限,毕竟道阻且长……

2010年4月14日,我在一家小报社做记者,因为一个偶然的缘由,开始关注转基因问题。去绿色和平组织听了几次介绍,不由地为我国同胞的健康问题忧心忡忡。但想起之前方舟子在牛博网的一些文章,看上去理据充足,而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支持转基因的一边。于是,抱着姑妄一试的态度给这个貌似不好打交道的人写了封邮件,问了几个问题。未想一个小时后,就收到他的详细解答,他列举了很多国外的文献资料,对绿色和平组织质疑转基因的一些证据逐一反驳后,特别关照“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是否能产生环境和经济效益,不能听某个民间极端组织如何说,或某个标新立异的科学家如何说,而应该听权威机构、主流科学界如何说。现有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其效益已得到了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在内的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美国科学院4月13日刚刚发布长达200多页的报告《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肯定转基因作物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非常大”。

后来就这一话题继续探究,接触了更多的人之后,发现真是“懂的人都说好,不懂的都说不好”。尽管方一直是民间打假者的身份,而自外于所谓的“学术殿堂”,但他关于转基因的观点在专业圈子里支持者甚众。而他的这次受访,也给了刚入行的我不少鼓舞。

一个月之后,方舟子和土摩托就转基因和食品安全问题有个对话,前去围观,终于得见本尊。尽管当天活动宣称要根据报名验身份证登记入场,但现场还是出了点状况。因为观点迥异,几个“乌有之乡”(一个中国大陆具有同情弱者,追求公平正义的政治性网络)的人起来闹场抗议,方的律师兼保镖彭剑与其针锋相对,厉声斥责,而方则一直不紧不慢地解释,平和理性地坚持。

这场活动的意外之喜是得到一本方舟子的书——《科学成就健康》。这本书揭开了中医的很多鲜为人知的真相:谣传治好原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脑死亡”的安宫牛黄丸中,有毒元素汞和砷的含量极高,危害很大;而广受欢迎的“龙胆泻肝丸”则曾致数人罹患尿毒症;何首乌也有导致肝炎的文献记录。看了这本书所附的触目惊心的《中药毒副作用备览》,我从此失掉了对中医的最后一点信心。

它还揭开了很多保健品的骗局。比如,对于市场上抗衰老的各种“灵丹妙药”,它归类解析后得出结论:“衰老乃是生命过程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为生命提供能源的机制也播下了摧毁生命的种子。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发现抗衰老的灵丹妙药。但是在目前,这一前景仍然相当渺茫,市场上所有号称能抗衰老的药品、保健品,更全是心理安慰剂。与其浪费金钱购买心理安慰剂,不如学会正确地对待衰老。”看看那些相信“林博士”逆生长的神话,而掏高价购买其“神药”的人,不由默念“信舟子,不上当”。

半年后,给一个杂志写稿,主人公是罗永浩。去见了罗,谈及方此前出走牛博,两人之间的骂战,罗老师坚称缘由是方舟子情商太低,他本身是想把此事引导成“散伙”,而方舟子却非要“反目”。“他做了那么多牛叉事,结果全国人民有很多骂他的,他自己有幻觉,觉得做正义的事就是会得罪人”。

采访完老罗,又打电话给方舟子,看他可否评论下他的“敌人”。可刚报出杂志名称,方就说以前曾有过节,不愿接受采访。我想说服他,便说,起码我对你没有恶意,可以公正报道,你不能拿过往的事来对付我们这些无辜的人啊。他却依然不为所动,礼貌而坚决地拒绝,只好作罢。

后来看他一直“轴”下来,用证据、用数据、用理据,一路砍杀,很多形迹可疑的所谓“大师”纷纷落马,心里也会暗自痛快。但他意气风发跨界讨伐之时,也多泼皮手段,伤及无辜。他与韩寒等人的纠葛,便近乎泼皮耍赖,对韩寒身高等的一些质疑被证虚妄之后,也不见他有任何纠错致歉的表示。

前不久看《锵锵三人行》,许子东说之所以方韩之争两败俱伤,不了了之,恰恰是因为方舟子这样的人太少了,有更多质疑权威、探寻事实的人出现,世界的本来面目才会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确,有更多一门心思求真的力量出现,我们这个伪君子横行的时代里,真相、真话、真人和真理才能越来越多,发展壮大。正如方舟子在《科学成就健康》里引用毛泽东的话,“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

对“科学”,方舟子有原教旨主义的偏执;但“负责”,或许正是他应该加强的。

另一面作文700字 篇5

直到第四天,我们才发现她的另一面。

那天清晨,正当我们还在梦乡时,一阵刺耳的哭声划破了寂静——寝室长抓着被子,边哭边喊妈妈。大家不放在心上,以为她说梦话,倒头继续睡。后来,我们开玩笑似的对寝室长说:“寝室长也会说梦话呀!”谁知她脸色一沉,没洗澡就上床了,打电话给她妈妈,边大哭边对着手机大喊:“妈妈,我想你了,你来接我回家!”

面对寝室长的大哭,我们有些不知所措,没想到平时开朗积极的她会如此脆弱。待她接完电话,我们安慰道:“没事的,明天就回家了呀,我们大家都不想家,你也不用想。”寝室长沉默了,在三秒的沉默之后,随即爆发歇斯底里的大喊:“你们这群没良心的,你妈养你十几年,你们居然不想!”随后她把头蒙到被子里,哇啦哇啦继续大哭。我们也不好受,好心安慰你,你却骂我们。

次日早晨,寝室长又大哭,把大家都吵醒了。她的哭声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噪音。我们不再安慰她,她也不理我们,也不打理寝室里的事务了。而且,几日来我们逐渐发现其实她的自理能力很差,怎么洗衣服,怎么叠被子都要打电话问她妈。尤其是那个歇斯底里的电话后,我们对她的好印象全没了,只剩下可怜和气愤。

在教室里、课堂上,她依旧对同学很友好,别人哭了她也去安慰,别人有什么事,她也帮忙,在老师面前也当好小助手。只是对我们这些室友十分冷淡,还刻意疏远,也许是因为我们那句于她听来很不入耳的安慰。

回寝室后,她照常早晚都大哭一次,边哭还边“哀号”着:“我要回家,我想妈妈。”害得我们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被她吵醒,陪她一起早起。当不知情的老师或同学夸她怎么开朗、乐于助人时,我们同室的都不屑一顾地走开了,不想听这些名不副实的夸奖。

狼的另一面 篇6

故事发生在西藏。一个星期天,几位解放军战士闲来无事,请假去野地里采摘雪莲。行前,他们做了充分准备,水壶、干粮、药品,一应俱全。哪知转悠了一上午,也没发现雪莲的影子,几个人很是扫兴,正准备返回。仿佛是来提神助兴似的,一只小狼出现了。

这只小狼的腿不知为什么受了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小狼也发现了他们,想跑,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几位军人没想到竟然逮到了一只狼,也算不虚此行。然而当他们发现小狼受伤之后,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便拿出随身携带的急救包,为小狼细心地包扎。刚把这个不够专业的活干完,远远地跑来一只老狼,不用说,它是来找孩子的。几位军人刹那间没了主意,救小狼竟然把老狼给招来了。大家都知道,老狼看见孩子在别人手里,一定会拼命的。军人虽然不怕死,但也不免担忧。无计可施之时,他们赶紧将小狼放了,然后若无其事地赶路。

老狼将自己的孩子收到身边,并未立即投入战斗,而是不紧不慢地尾随着他们。几位军人想,老狼肯定是在选择下手的时机,反正我们有好几个人,对付一只狼不在话下。于是就保持着高度警惕,做好了与狼进行恶战的准备。然而狼迟迟不下手,一直与他们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弄得大家更加忐忑不安。当走到一处悬崖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棵硕大的雪莲。军人们是为寻找雪莲出来的,这时却没有一点要去摘那棵雪莲的心思,老狼在后面盯着呢!况且,那雪莲长的地方太陡峭,根本上不去。正想着,只见那只老狼一个飞跃,众人还没缓过神来,老狼已经将那雪莲叼在了嘴里!

老狼将雪莲往地上一放,带着孩子往回走了。

都说狼是凶残的,然而从这只老狼的身上,分明看到了狼其实也有善良的心地。人们常把有良心、有善心说成是“人性”,好像这种东西只有自称为“高级动物”的人才配拥有似的。岂不知,这种“善心”其实是一种“动物性”,世间大多数动物,都有一种向善之心、报恩之心,只不过我们人类不去注意,不去研究罢了,人类把这种共性强夺过来,反正动物们也不会和人类辩论,摇身就成了人类独有的美德。看看狼吧,它们比我们人类逊色多少呢?

发现另一面 篇7

经过了历代的严苛打造,眼前的535Li成就如艺术品一般的工艺品质。灯眉不再是装饰作用的一抹横线,而改用了实实在在的LED光源组成灯眉。平切的“天使之眼”是对传统和经典的保留,有所改变也有所传承。设计师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提升了535Li的造型质感,这种“手术”看似无形,却让535Li的气质更上一层楼,散发着某种磁场,吸引我来到它身旁。车身精致的线条使我的手指情不自禁随之滑动至车门。

进入车内,无需用力关上车门——535Li配备的电动吸合车门会自动锁闭。坐入驾驶室内,Nappa真皮材质座椅让人“身”陷其中,难以自拔。按下启动按钮,全液晶可编程式仪表让人兴奋至极,这个非常炫的屏幕虽然采用模拟显示,但却能做到“以假乱真”的使用体验。打开音响,一曲Wiener Blut Op.354如现场演奏般萦绕,来自丹麦的B&O音响系统也是英国皇室的选择,配备了12只扬声器和专业的声学透镜,让我沉浸于维也纳爱乐乐团私人定制的演奏现场。

动,多变从容

在享受中出发会让人感受到神清气爽的体验。松开制动,按下中控台电子手刹旁的摄像头启动按键,车外的摄像头能清晰观察实时情况,它赋予了我更开阔的视野,尤其是在起步之初,这种看似不会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更容易被我们所忽视。挂上挡位,好戏马上上演。

535Li既能“装”成温柔可爱的绵羊,也会摇身一变成为一只狂奔的猛兽。它完全会遵循我的意愿。在市区内,我更偏爱ECO PRO模式,转速区为蓝色的能量回收表,宁静优雅,即使遭遇拥堵,静谧的蓝色也能让我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535Li此时起步绵软温顺,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输在起跑线上,随着油门踏板深度的增加,它越来越发力,加速过程虽不刺激,但能在保持低消耗的情况下满足我对提速的要求。进入高速,我选择将它设定为运动模式,背光变为红色的数字,激情动感,油门反应相当灵敏,只需轻点油门就能获得足够的动力响应,继续增加油门开度便会迅速做出反馈,得到很强的推背感,展现出绅士狂野的一面。

面对一成不变的道路,我明显放松了警惕,而535Li的主动安全系统依然坚守岗位,随着前车距离的缩短,碰撞警告通过平视显示系统和仪表盘进行警示,可我并未在意。这时,前部的雷达探测器接替了我的控制,自动降速以保持安全距离。

正当我伸了个懒腰舒展一下身体时,535Li先进的自动泊车系统已经帮我停车入位。锁好车门,崭新的一天会迸发怎么样的精彩?

上一篇:绩效与薪酬下一篇:绿色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