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生态规划探讨

2024-07-18

绿色建筑生态规划探讨(精选九篇)

绿色建筑生态规划探讨 篇1

绿色建筑的含义, 不仅要求在规划设计时, 最大程度上借助生态环境的因素, 以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同时让人们享受到更加舒适、自然的环境。此外, 绿色建筑的含义也需要把能耗降到最低。建筑物在生命周期内实现低能耗, 实现与环境和大自然的共生, 是绿色建筑的追求方向。

1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策略

1) 自然通风。绿色建筑的自然通风系统是指借助自然环境或智控系统, 提高建筑的通风性能, 使建筑内空气质量达标。因此, 相比常规建筑, 绿色建筑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且优势明显。在智控系统控制下, 为实现建筑空气的流通, 采用的主要方式为借助自动风挡系统技术, 来实现这一目标。

2) 自然采光。借自然光可保证建筑照明环境良好, 比如通窗、中庭或玻璃幕墙等, 在自然通风基础上, 通过采用科技手段, 把自然光引入室内, 从而实现居住环境的自然化、生态化。同时, 通过自然采光, 还能够降低耗能, 减少社会系统的能源的消耗。

3) 智能化系统。遮阳系统智能化在设计过程中, 利用智能控制技术, 实现对建筑遮阳系数的有效控制, 从而使室内外光照达到均衡状态。

4) 降温隔热。认真研究当地气候特点、地理环境条件, 为有效降温隔热措施提供数据上的保障。比如, 可利用智能化系统对窗帘、水幕挑檐板等进行严格控制, 以此实现对室内环境有效控制, 让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让建筑更加宜居。

5) 隔热保温性能的改善。隔热保温措施, 可根据建筑的位置不同加以完善, 比如对热桥来说, 便可加以使用。为实现改善隔热保温性能目的, 可采用双层隔热玻璃系统, 以及房间的百叶设施与设备。

2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植物系统

1) 考虑植物的功能。毫无疑问, 每种植物均有自己的习性, 因此自然环境中各种植物可交互生长。在建筑物内部, 适宜采用绿色植物, 以实现植物系统功能的最大化。

2) 系统性原则。植物系统实现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建筑才可被视为绿色、生态的建筑。因此, 在设计建筑过程中, 需要综合考虑场地、室内环境, 建筑特点等因素, 才可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也才会使建筑更加经济, 更加的宜居。

3) 适地种树。每种植物有着各自的生长习性, 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能够交互生长。在设计绿色建筑时, 由于建筑区域不同, 则需具备功能也就不同, 在此情况下, 需要根据区域要求, 合理配置生态植物, 从而使得绿色建筑名副其实。众所周知, 植物系统对建筑功效是比较大的。

3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道路系统

1) 交通出行与管理。绿色出行包括自行车、公交车等外出方式, 鼓励绿色出行, 对于降低对城市环境污染、减少公共交通设施负荷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完善交通规划, 优化出行条件。对建筑来说, 如具备完善的出行与管理条件, 则建筑生态策略将更加带有时代色彩。

2) 空间与景观设计。在交通规划设计中, 应把空间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而两者结合的实质是对于建筑生态化规划。可根据运营交通系统的不同, 以及绿色生态体系的不同, 使得建筑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从而使城市更加自然, 在建筑交通规划中, 这应为重点考虑的内容。

4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环境系统

1) 风力因素。对绿色建筑设计来说, 风力环境的设计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较大, 对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来说, 更是如此。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 应综合考虑风力这一因素, 从而更好开展建筑的布局, 实现建筑良好的风环境。

2) 风对热环境的影响。如果地理位置不同, 则地理环境可直接影响建筑对风的利用。因此, 在建筑设计规划时, 需要考虑不同季节下, 当地的季风因素。比如若当地属于湿热带地区, 则夏季便可借助风因素降温、除湿等, 改善建筑环境;但如果当地属于干寒地区, 由于冬季风较强, 则应使结构具备较好的保温性能。因此, 在设计规划时, 应尽量降低热能损失, 在确保空气质量的前提下, 实现建筑的良好通风。

5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水环境系统

1) 建筑规划与水环境。在建筑小区设计规划时, 应考虑水环境系统这一因素, 而水环境系统主要包括雨水、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等。比如生活污水的输送、排放和处理, 需要认真规划与设计。此外, 设计时需注意与建筑规划的协调性, 遵循二者协调一致的原则。

2) 建筑结构与水环境。对水径流和水质来说, 建筑的屋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影响比较大。比如沥青屋面, 由于沥青的特性, 可能产生较大的污染。建筑设计中如果包含屋顶花园, 则在设计过程中, 应当考虑热岛效应这一因素, 降低热岛效应的影响, 同时也需考虑设计本身是否存在缺陷等。

3) 建筑和场地水。所谓场地水, 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水资源, 比如雨水、池水和污水等。在建筑设计规划中, 如何科学合理处理系统中的这些形式的水资源, 是建筑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在绿色建筑系统设计中, 水资源处理是重要因素之一。场地水环境应与建筑整体风格相适应, 同时可实现与建筑其他因素的协调, 比如水的位置、水质和形式等均需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4) 园林环境与水环境。在绿色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中, 水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主要是由水的作用和地位决定的。众所周知, 水可让园林景观“活”起来“亮”起来, 同时可促进园林中植物生长, 起着美化园林景观的作用。

此外, 植物灌溉也需要水, 因此, 在绿色建筑景观设计中, 应注重供水渠道的设计, 在渠道设计中, 应考虑节水技术的应用, 保证供水的质量。通过优化技术应用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5) 消防系统与水环境。在目前的形势下, 我国的建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全国范围内建筑火灾频繁发生, 比如2010年上海某宿舍楼大火, 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 即便是绿色建筑, 也应重视消防系统的设计。消防设计中,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水浇灭明火, 成为设计的难点。因此, 在设计中还必须重视消防系统设计与建筑水环境的结合, 通过合理的设计, 保证在发生火灾时, 水资源的调度不受掣肘, 从而把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6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声环境系统

1) 基本声环境设计策略。在再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基础上, 可利用当今时代中的各种高科技成果, 从而消除各种噪音对建筑的影响, 使得建筑环境更加舒适。

2) 建立科学合理的声环境模式。人属于大自然组成部分, 如果可借助各种技术把大自然的声音引入建筑环境中, 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则建筑必定可有效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比如借助绿色植物, 降低或者消除交通工具产生的各种噪音。

3) 改善声环境的措施。目前的建筑, 隔音效果不是很好, 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比较大。因此, 采取一定的隔音措施, 比如对墙体采取措施, 提高隔音的效果, 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可通过栽种绿色植物等, 降低交通车辆产生的噪音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总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加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资源短缺性局面的加剧, 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对绿色生态建筑的关注度持续提高。在21世纪, 在新的形势下, 绿色生态建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利用空间较大。特别是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 在未来社会, 绿色生态建筑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

7 建筑的节能设计

1) 建筑本身的规划设计。建筑本身的规划设计包括两部分, 一是建筑的朝向, 二是建筑的总体布局。对于建筑朝向, 应根据建筑功能、规模大小等, 合理确定朝向, 而关于建筑的布局, 布局是否合理, 尤其是内部布局是否合理, 关系到建筑耗能。所以, 应通过专业的规划, 优化总体布局。

2) 建筑自身节能设计。建筑的耗能包括自身的耗能, 要降低建筑能耗, 除了做好设施的节能设计之外, 还应做好其本身的节能设计。比如对于住宅楼, 可在其侧面种植爬山虎等, 在夏季可降低建筑的温度, 从而降低耗能。

8 结语

建筑耗能所占的比重在全社会总耗能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 因此, 如何降低建筑能耗成为建筑设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 建设绿色生态建筑, 成为人们的理想和追求。绿色生态技术, 不仅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 同时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良好的居住环境。在本文中,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从生态策略、道路交通系统、水环境和植物系统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绿色建筑生态规划及设计措施这一命题。

摘要:中国属于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 随着经济的升级发展, 人们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在各个耗能“大户”中, 建筑耗能比较大, 因此, 在建筑工程设计时, 应考虑能源的消耗量。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 可积极推进设计和规划绿色生态建筑。本文即探讨绿色建筑的生态规划及设计措施这一命题。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规划,设计措施

参考文献

[1]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 2011, 19 (5) :74-77.

[2]陈芸燕.浅析绿色建筑的生态规划及设计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 2012, 31 (5) :138-139.

[3]岳耀章, 吕少伟.绿色建筑生态规划与设计措施分析[J].建筑科技, 2013 (22) .

[4]张晓瑞.非典的启示——论建筑中的自然通风[J].华中建筑, 2014, 32 (3) :55-56.

绿色建筑生态规划探讨 篇2

一、生态建筑观的含义

随着城乡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在的城市建筑中,人们生活的住宅越来越舒适了;学习和工作所使用的写字楼变得越来越宽敞了;同时人们购物的商场也变得越来越豪华了。虽然这些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舒适和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对于生态建筑的观念,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室内的居住环境必须舒适,而且还要健康、无害。(2)在修建高质量建筑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对建筑周围的自然条件要进行充分地利用,使建筑物修建完毕之后,能够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使建筑修建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能源消耗降至最低。(3)在建筑修建的过程中,要对各种所使用的资源进行回收并对这些回收之后的资源进行重复的利用。(4)对于建筑物的朝向要选好正确的方向,对于建筑物的体形和建筑室内的空间布置,要处理妥当,尽量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度。(5)在建筑修建的过程中,要对绿地尽最大努力地去保护并尽可能多地再去开辟一些绿地,以改善建筑周围的景观,保持建筑与周围生态之间的平衡。(6)在建筑修建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筑修建的工作效率。

二、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建筑环境的规划方面

生态建筑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建筑环境的产生和演变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自然环境、技术条件、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从古到今的建筑群进行仔细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所修建的建筑形式必须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当今全球气候之所以会逐渐变暖,与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是分不开的。现在的建筑师要想设计出好的建筑环境,就必须让所设计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在进行建筑环境规划时,就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协调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对自然和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以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由于每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要想对自然和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就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建筑设计,从而让所设计出来的建筑能够很好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以保证当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建筑形态的设计方面

所谓的建筑形态指的就是建筑的艺术造型。对于一个建筑,人们并不很重视它的外部形态,因为建筑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使用的。这就使得人们非常注重一个建筑的内涵,所谓的建筑内涵也就是它的内部空间及它的实用性。虽然建筑的形态不能影响建筑内部的居住环境,但事实上,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我们去了解一个建筑的时候,我们首先是靠视觉去认识它的,也就是说我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的外部形态,而第一印象的好坏在我们判断一个事物的时候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当我们看到的建筑形态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时,这个建筑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会非常之差,这样这个建筑就不会给我们留下太好的印象。而当我们所看到建筑形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时,我们在感官上不仅会获得美感,还能让人们体会到某些深刻的意蕴,起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只有对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将建筑与自然形态诗意地融合在一起。芬兰某著名的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由于非常注重人类、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使他所设计出来的建筑与当地的环境融合的非常融洽,从而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赞扬。

2.3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很小

目前,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日益严重,建筑行业要想保持健康发展的事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再生的建材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实施建筑工程时,尽可能多地去使用一些成本低廉、无害又无污染建筑材料,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生态意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在进行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时,一定要遵循建筑生态化的原则,即在尽可能节约能源的情况下,多使用一些无污染、可循环的建筑材料。(1)玻璃材料要想做好生态化建筑节能,就必须对玻璃材料的保温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这一领域陆续出现了热反射玻璃、电敏感玻璃、吸热玻璃和低辐射玻璃等。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为了使建筑有更好的保温和采光,可以将多种玻璃进行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来使用。(2)太阳能光电材料太阳能不仅拥有的能量非常之大,更为重要的是这庞大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利用太阳能这种既无污染又无噪音的能源来为建筑供电和供热,不仅效果非常显著,而且还能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这样就能在资源日趋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建筑行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2.4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生态建筑是指要设计出那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能源的短缺和使用能源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会严重阻碍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尽可能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自然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时候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让人们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要想修建出一个好的生态建筑,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等各个方面就必须能够处处体现出生态化。首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从而减少对外来的特殊物质的选用,在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的情况下来满足当地建筑的需要。在进行生态建筑的建设时,只有做到了建筑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才能使整个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建筑的外墙保温技术已日趋成熟,在建筑外墙保温过程中通常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在建筑内墙保温过程中则通常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这样在使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的同时,还能大大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在节水方面,应该向规模较大的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从而使废水得到再生利用;在建筑供热方面,应该大力的去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在对建筑进行供冷的时候,对风能和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实现转化,从而让这些清洁的能源能够得以利用。

三、结束语

建筑可持续发展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宏观方面研究解决有关建筑产业方面的系统问题,微观方面解决实际的施工问题。“绿色建筑”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然而“生态建筑”只有跨过特定的建筑空间环境,更大的规模研究建筑物的系统问题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它决定了研究对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而不是一个建筑单体。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不仅有益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助于社会的长足发展。

作者:吴金良 谢丁涛 单位:浙江中胜建饰设计院有限公司 绍兴市安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袁镔.生态建筑设计的技术套路[J].房材与应用.(02)

[2]袁树仁.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J].煤炭技术.2003(07)

[3]张亚民.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对策研究[J].节能技术.(02)

绿色建筑生态规划探讨 篇3

【关键词】生态规划;绿色建筑;区域绿色建筑

Study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Scale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based on Eco-planning

——Case Study of Tianjin Jiefang South Road Project

Li Bao-xin

(Tianjin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Tianjin 300074)

【Abstract】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s stepping into a new stage with the proposal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rge-scal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new tendencies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region-scalegreen building planning should be as essential part of eco-planning for eco-community in the early master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stage so as to push forward the practice of green building in region scale. The index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f region-scale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 Tianjin Jie Fang Nan Lu eco-planning is analyzed as the case study.

【Key words】Eco-planning;Green Building;Regional Green Building

1. 前言

(1)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事业开始进入尝试探索阶段。随着相关技术、标准、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进步,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1260项绿色建筑设

图1 2008~2013年逐年绿色建筑

设计标识项目数增长情况

图2 解放南路城区生态规划四个方面计标识项目,并从2008年到2013年连续六年快速增长[1](图1)。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12年4月住建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出台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具体的部署与要求,绿色建筑发展由单体建筑向规模化、区域性转变。

(2)生态城市建设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实践,包括英国伦敦贝丁顿生态村、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哈默比湖城、国内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上海崇明岛东滩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等都将绿色建筑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制定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定义了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开发区、功能区、新城区等[2]。可见,区域性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对是生态城市(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图3 绿地规划与慢行系统设计 图4 轨道交通规划(3)天津市解放南路地区是位于城市中心之内,属于新城建设与旧城区提升改造并存的类型,用地以居住和商业为主,占地约为16.66平方公里。本区域已存的旧城区生态基础条件并不优越、规划的人口密度大,决定了区域开发强度高的特点,增加了区域性绿色建筑的实践难度。本文将结合解放南路生态规划实践案例诠释如何将区域绿色建筑融入生态规划中,为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表1 解放南路生态规划中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有力条件的指标

天津解放南路生态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单位 控制层次

区域 街坊

备注

生态环保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本地植物指数 % ≥70 ≥70 量化指标

水体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施工过程环保措施采用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绿地率 % ≥40 ≥40 量化指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12 ≥1.5 量化指标

污水处理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固体废物收集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环境噪声达标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危废及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绿色开发 集约开发

能源低碳

水资源

利用

用材

低碳

绿色交通

土地集约利用 m2 ≤70 ≤100 量化指标,其中,区域、街坊用地指标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建筑用地指标指人均占有的建筑面积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 - - 指导性指标

清洁能源使用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能源分类分项计量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日人均生活用水量 L ≤100 ≤100 量化指标

雨水入渗与收集利用率 % ≥50 ≥50 量化指标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 ≥40 ≥40 量化指标

景观设计节水率 % ≥75 ≥50 量化指标

节水灌溉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用水计量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本地材料比例 % ≥75 ≥75 量化指标

回收、再利用材料比例 - - - 指导性指标

使用可循环材料比例 % - - 量化指标

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建筑比例 - - - 指导性指标

自行车停车位设置比例 % ≥15 ≥15 量化指标

民生

保障 健康

环境

便捷

宜居

舒适

宜居

能源

管理

建筑满足日照、采光要求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生活垃圾收集间隔 h ≤24 ≤24 量化指标

居民区500米步行距离内公共服务、文体设施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学校1000米范围内居民区覆盖比例 % - ≥80 量化指标

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 % - ≥80 量化指标

轨道交通站点800米步行距离比例 % - ≥60 量化指标

无障碍设计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endprint

室外风环境计算机模拟仿真优化设计比例 % - 100 量化指标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 ℃ ≤1.5 ≤1.5 量化指标

公建能耗监测系统覆盖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家庭智能电表安装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用电信息采集覆盖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表3 解放南路生态规划中的区域绿色建筑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

指标 单位 控制层次

区域 街坊 备注

绿色

开发 绿色

建筑 绿色建筑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既有建筑绿色

节能改造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2. 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的关联

(1)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绿色建筑包含的节地、节水、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等方面内容超越建筑单体层面的控制范围,在国内长期的绿色建筑实践中也发现单从建筑单体层面入手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单个建筑是区域内的“孤立点”,建筑单体层面的技术措施的辐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规划阶段从“面”上为区域内的绿色建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确保建筑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方面满足绿色建筑要求。

(2)解放南路地区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了区域内绿色建筑的目标,将绿色建筑作为衡量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绿色建筑实施提供基础条件(图2)。生态规划中与绿色建筑相关联的指标在宏观层面上为区域绿色建筑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本底条件(表1),使得城区内的建筑单体在规划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部分要求(表2),因此建筑单体层面可以充分利用生态规划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表2 生态规划即可满足的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款

满足的条款 满足的条

款占各章

节条款总

数的比例

节地与

室外

环境 •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有价值的植被和其它保护区;

• 不影响周边建筑日照与采光要求;

• 自行车、汽车停车场(库)配置;

•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 场地噪声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 建筑周围室外风环境;

• 本地植物指数;

• 场地到达公交站点距离不超过500m;

•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9/15

节能与能

源利用 • 新建的公共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监测系统; 1/19

节水

水资源

利用 • 节水器具;

• 非传统水源利用;

• 分质供水;

• 节水灌溉系统;

• 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

• 按用途设置计量水表; 6/14

节材与

材料资

源利用 • 500Km范围内材料比例;

• 回收再利用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

• 可再循环材料所占比例;

• 土建与装修一体化; 4/14

室内环

境质量 - -

运营

管理 • 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 水、电、气、热(冷)等实行分类计量,经营性公建实行分类、分户计量与收费管理;

• 建筑智能化系统;

• 利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有效能耗监测、统计、分析和管理; 4/13

3. 区域绿色建筑指标

通过综合分析解放南路生态规划为城区的环境、基础设施等提供的有利条件,生态规划指标中针对区域绿色建筑提出了明确目标(表3)。在充分考虑区域内的基础条件,包括地热资源、蓝绿系统、基础设施条件等(图3、图4),城区内规划了绿色建筑等级片区。沿绿轴景观布局的建筑具有绿地率高、公共交通便捷(小于500m距离)、慢行系统网络通达性高、地热资源充足等场地优越条件,为其达到绿色建筑较高等级提供了有力保障,综合分析后确定了不同绿色建筑等级分区(图5)。在充分发挥了场地规划的条件后,配合实施导则中方法与流程,可以确保区域绿色建筑的实施与落地。绿色建筑比例指建成区内符合绿色建筑标准(一星及以上星级)的建筑总面积占建成区内所有建筑总面积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绿色建筑比例=建成区绿色建筑总面积建成区建筑总面积×100%

图5 绿色建筑区域分级规划

图6 区域绿色建筑设施相关方4. 区域绿色建筑的实施路径

在规划阶段将绿色建筑要求融入生态专项规划中并在修详规阶段明确绿色建筑要求。政府部门在引入开发商时需要明确指出城区内所有新建建筑须为绿色建筑,同时政府部门对城区内的绿色建筑评定星级进行备案与监督(图6)。

5. 总结

为增强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效应,规模化、区域性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建议将区域绿色建筑发展融入生态规划,制定专项指标,在规划阶段为绿色建筑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并通过具体的实施导则确保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http://www.qianjia.com/html/2014-02/20_225106.html.

[2]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Standard for Green Ecological City Assessment.

[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GB/T 50378-2006.

[作者简介] 李宝鑫(1984.01-),满族,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可持续设计高级工程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认证专家(LEED AP(BD+C)),工作单位: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项目经理,毕业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方向:生态规划、建筑可持续设计、环境建筑物理分析与应用、CAAD、绿色建筑评估等。

绿色建筑科技生态规划与体系设计 篇4

1 绿色建筑

解读绿色建筑, 其释义为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 最少程度地占有和消耗地球资源, 用量最小且效率最高地使用能源, 最少产生废弃物并最少排放有害环境物质, 成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利于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共同安全、健康且满足人类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的宜居的可持续建筑物。

2 科学的生态规划是绿色建筑的前提

生态规划学科理论是建立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之上, 通过生态学理论和原则为基础条件, 并运用规划理论的技术方法, 将生态学应用于城市范围和规划学科领域。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组织形态, 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科学地配置与高效分配城市所需的资源总量, 通过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达到高效的城市运行和降低城市运行费用的目标, 解决好城市的安全健康, 保证符合宜居城市要求的生态系统关系以及生态系统格局的稳定与完整存在, 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支持政府科学的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管理, 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

2.1 从总体规划阶段, 主要体现在如何保障

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建构。需要将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内容具法定效率低落实到土地利用的生态等级控制、生态安全基础上的建设容量与空间分布, 并基于水资源、植物生物量及土地使用规模的人口控制规模控制, 对生态规划的生态承载指数控制下的资源使用和土地使用容量进行动态管理、评估与释放。针对性地在规划中明确要求建立生态保护、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及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具体要求。同时在该阶段可以确定性质、容量规模, 指导绿色建筑选址, 并针对绿色建筑的具体细节内容制定从生态城市到绿色建筑的标准。

2.2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依据生态规划编

制成果、指标进行深化编制, 实现技术合作的纵向深入。在镇域体系与新城发展的规划中, 对局部资源分配与管理使用进行具体控制与落实。这主要是利用整合、调节与配置的技术手段,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最大、最佳及高效的选择与集成,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的节地、节水、节能、节材, 产业结构和生态结构完整性的法定管理与科学调控。

2.3 从修建性详细规划到城市设计的编制

中, 主要是实现规划编制成果的要求在行为与功能在组织的落实。这其中包括:在大型生态安全框架中斑块, 廊道体系的内部结构与内涵的组织与应用, 要求建立中型和微型斑块、廊道体系;适宜生境的植物群落、种群特点、景观功能的指导, 尤其是生态设施的组织于建设;在人居系统规划设计中强调人的行为控制、人为结果的规范以及空间结构中人与自然交错存在的布局尺度、功能组织与分布效率关系。在此基础上, 研究并提出了城市设计的生态模式, 进行设计要求与规范。该阶段明确生态技术的系统要求, 对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技术进行集成。如推广屋顶绿化技术应用要求, 节能技术的要.求和节水技术的要求等

3 绿色建筑的生态体系设计

绿色建筑不是孤立于城乡及生态系统之外的设计, 也不是各种技术的堆砌与拼凑, 以往的建筑设计由现实条件、环境限制出发, 选择方式是基于人对建筑本体的依赖于需求而决定。对于绿色建筑而言, 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 绿色建筑是要符合并成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 自然系统与建筑构成的建筑运行使用体, 达到符合绿色建筑定义和要求, 并实现绿色建筑量化标准指标。因此, 绿色建筑强调建筑绿色因子的选择, 绿色要素的组织关系, 绿色功能系统集成的体系构成。从城市规划, 场地规划阶段为绿色建筑选址, 规模容量提供依据;在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阶段不断深入, 具体落实到绿色建筑的场地, 并在城市规划的指标控制下进行生态设计, 成为单栋绿色建筑的设计前提。步骤是:

a.依据城市规划要求的规模容量, 进行绿色建筑体系规;划, 确定生态景观设计的体系结构, 功能布局, 体现其生态功能。

b.绿色建筑的场地生态体系设计。

1) 土地的集约使用:即高效利用土地, 在空间上形成人与自然交错存在的布局、尺度、功能组织与相互关系。2) 生态景观体系的建立:建立保证生态功能的植物体系、湿地水系统等;完成具有适宜生境植物群落和景观功能植物体系。3) 场地的生态技术的集成:包括场地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再生水资源技术、环境材料技术等。4) 场地污染的控制。5) 注重场地的文态体系;保护与利用场地中具有历史文化的要素。6) 生态交通体系的建立:包括高效的交通体系和生态道路设施的建设。7) 重视生态基础设施:发挥绿地、水体、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净化功能。

c.约定绿色建筑的社会行为模式, 对使用提出要求。

绿色建筑前端的生态规划是量化的规划, 它是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建立因子-关系-系统-逻辑的体系进行规划, 并落实在绿色建筑的生态体系设计中。

4 绿色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是建筑的基础, 建筑是由建筑材料构筑的。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灵魂, 即使有再开阔的思路, 再玄妙的设计, 绿色建筑必须通过绿色材料这个载体来实现的。所以绿色建材作为绿色建筑的材料系统是建筑的核心支持系统。选择绿色建材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4.1 该材料在环境中是否有效

多数材料都有一个最佳工作范围, 找出适合所在地环境的材料。例如, 在北京的温和气候中工作的良好材料未必能抵抗黑龙江的严寒气候;在东部沿海气候表现优良的材料, 在西部沙漠地区无情的烈日下的表现就会大打折扣。

4.2 该材料是否安全, 是否有利于健康

对于居住在现代建筑的人来说, 材料和产品必须是安全、有利于健康的。例如, 油漆中的甲醛, 墙材中的放射性氨气等。最重要的是材料在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必须不能对地球产生不利的环境影响。如臭氧消耗、全球变暖、栖息地消失、不可替代资源枯竭等。

4.3 该材料是否耐用, 易保养

在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期选择耐久性和自洁性较好的材料。实用耐用的材料节省了替换材料, 减少了废弃物处置问题, 降低了费用;使用无需保养或很少保养的材料, 可以节省时间、劳力和金钱。

4.4 该材料是否可有效地使用

该材料的加工是否在当地?运输产生污染, 所以运输越少越好。该材料是否极易加工成型, 或仅需很少的加工。该材料是否有多种用途, 因而无需其它材料。该材料是否充分使用了原材料。

4.5 当地是否有该材料, 承包商是否可会使用该材料

产品的生产使用了资源丰富的材料。有效地利用了可再生资源。产品是环境影响值最低的。产品可循环再生, 再生材料的环境影响一般都比新材料小。产品具有长寿命, 循环再生既消耗能源又要排放造成环境负荷的物质, 所以需要产品具有长寿命。产品安全、健康, 应尽能不使用有毒物质。

据统计, 美国建筑业占能源总消耗量的36%、耗电量的65%、温室气体产生量的30%、原材料使用量的30%。在我国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 此外, 我国人居耕地只占世界1/3, 而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达12万亩;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而卫生洁具耗水量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 污水回收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钢材、水泥等物耗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30%。因此, 有效地降低建筑业的能源资源消耗, 减轻建筑业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 将建筑业这个传统的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 将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浅谈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 篇5

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采取了高度重视的态度。在发展要求之中更是指明我们应该推动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工作, 在以后的工作之中更多的考虑到经济发展的质量, 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衡量评价体系, 保证我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绿色。对于建筑和城区规划的监督监管要更加的严格, 工程建造要越来越体现绿色建设的理念。这些都说明, 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是大势所趋, 因此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我们就要做到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在工程的总体设计还有具体实施的过程之中都要力求精确精准, 尽可能的减少碳排放和对环境有害无知的排放。在规划的过程之中需要对建筑、能源使用还有交通管理以及市政规划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 一级开发商要对建筑规划过程和施工过程之中的交通、市政还有能源等几个方面负责并且落实, 保证这些方面的质量过关有保障, 此外, 还需要二级开发商在具体精神的引导之下有意识的进行绿色建设施工, 尽可能的排除不稳定因素和污染环境等因素, 确保规划能够更加的绿色和环保。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要一以贯之严格执行, 在有关方面的土地出让、规划还有使用等阶段严格把关, 只有在审核之后才能让项目上马。在工程项目结束之后也要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 这就要求有关方面建立健全严格的检查监督机制, 确保没有漏网之鱼。所以说对于二级开放商的要求要更加的严格, 检查检验方面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的真正绿色环保, 而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和装样子, 真正促进这些计划的落实和科学化、系统化和合理化、规模化。

要像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就必然要有一定的章程和政策, 确保具体实施阶段做到有理有据, 不能胡乱实施。但是当前我们还没有科学合理并且成系统的规定, 这就造成了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在实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相关规定和实施标准不够具体和科学, 对于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的具体划分标准模糊不清楚, 有的甚至就是简单的设定一个目标或者完全照办官方的要求, 这些要求对于具体的实施工作不仅不会起到指导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具体的规划设计, 即便设计完成了也会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技术操作可行性、经济方面等种种问题。其次是比较空泛造成的没有针对性。现有的标准并没有针对某些内容进行必要的明确规定, 有的就是纸上谈兵完全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最后是各干各的完全没有统一领导的思想, 跨度太大又直接影响到了下一次的工作内容。

2 如何实现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

结合上面的一系列分析, 笔者认为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是好的, 虽然存在有一些问题但是却都是可以克服解决的, 只要我们认真对待静下心来下功夫那么肯定会去的比较可观的效果的。那就是我们要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之中不能泛泛而谈, 而是要具体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去。绿色理念不仅仅是在具体的边边角角之中, 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之中给予相对应的支持和指导, 保证后续工作能够成功开展。因此笔者建议应该采取措施进行科学引导, 让绿色建筑和生态城轨规划设计走上正确的道路。

2.1 具体分析项目

想要真正做好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工作, 首先我们就必须要做好具体的项目分析工作。俗话说得好, 磨刀不误砍柴工, 只有做好项目分析工作我们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有意识有选择的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具体分析项目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分析理解项目, 主要包括有上位规划、资本剖析及规划愿景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要求我们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控制规划, 此外其他方面的规划工作也需要找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和讲解, 使得我们对于项目建设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还有资本条件等等情况进行同意综合的分析理解。这么做是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了解到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之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并且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同时对于项目最终的定位和建设理念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2.2 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

在解读完项目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案。这是在上面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是目标规划部分, 第二是布局规划部分。这两部分的工作都需要以国家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计划明确的方针为指导, 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意识的修改和添加, 对于项目涉及到的各种问题都要进行预案设计和准备。对于建筑项目的绿色环保程度的确定与评价需要在有关科学指导之下进行。同时项目运行的定位还有功能性质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也要给足足够的重视并体现在规划设计方案之中。

2.3 具体设计方案

在上面两个方面的之后接下来进行的就是具体的设计方案的制定。在具体的设计方案的制定之中我们需要根据规划方案制定的一些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细化和控制, 保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能够将方案圆满的实现。具体设计方案就是从规划方案之中将关于建筑和周围相关方面的内容择出来并且继续进行细化, 将具体设计方案作为我们在建筑施工过程之中的指导。地块施工过程之中出现的更加的具体的问题我们也要提前做预案, 让建筑过程之中能够一个点一个点的进行, 这样能够确保施工的质量和速度。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将要点进行量化, 责任具体分配, 让二级开发商上交方案并进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同时对于方案特别好的我们也可以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2.4 确保方案得到有力执行

在做好规划设计之后我们还需要确保方案得到具体的强有力的实施。总结起来就是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检查和审批制度, 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之中按照既定方案进行, 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3 实际规划设计案例

说的再多不如实际应用一次, 所以笔者打算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再分析。现在有一个项目A, 首先我们进行项目的具体分析。这个项目总体面积在7平方公里左右, 其周围交通比较发达。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之中主要目的在于打造活力城市, 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突出其交通便捷、智能化还有富有文化气息, 服务对象包括金融、居住、商品贸易还有旅游等等。其次我们进行科学的规划方案的设计工作。为了更好的突出A项目的特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我们可以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进行切入, 坚持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放在第一位, 突出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可以重点讲解A项目所在城市的经济情况和自然环境情况以及资源情况, 在社会、经济还有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协调。将A项目与环境的共生进行重点突出。重点打造低碳项目。再其次就是进行具体的项目计划设计, 我们可以设定这样六个标准, 即“宜居环境、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低碳交通、公共配套与社会和谐、能源资源利用和可持续性经济”。最后是确保方案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环保标准, 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够进行项目建设和后续施工以及最后的验收, 在招商的过程之中就要有意识的控制将绿色建设作为一个投标条件。

总而言之, 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一定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真正的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孙桦, 韩继红, 汤鹏.绿色生态城区中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研究与实践[J].建设科技, 2013, 16∶51-53.

绿色生态小区的开发规划探讨 篇6

绿色生态小区指从规划用地、建筑设计造型、运营到物业管理等方面在开发与建设中, 以生态设计原则为指导, 遵循“生态美学”“以人为本”的创新意识, 协调人、自然、建筑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 以绿色经济为基石、绿色技术做支撑, 绿色环境为标志, 从而体现住区人格化、自然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 并以“人性化”为出发点进行管理的新型住区。

在设计中, 思考人、建筑、绿色生态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既注重造型艺术的多维表现, 更突出人的居住与生存环境的相融性以及生态规律的作用。维系与自然的平衡, 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再生和维护生态系统。建筑作为载体, 将生态环境与人格化设计有机结合, 并赋建筑予生命;同时, 生态环境美与建筑的完美和谐, 又体现出了人、生态建筑与住区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规律。

1.1 绿色生态小区的调控机制

绿色生态小区就自然控制论的理论而言, 应将其视为一有机功能整体, 系统的调控与运营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住区生活与服务系统、交通与工作范围联系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为链接、经过对小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并起重要作用的因子分析, 建立明确、严谨的系统发展目标及其功能结构网络关系。通过国家各部门宏观调控、融资者的科技投入以及业主参与, 这种三位一体的系统反馈机制传递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住区发展目标, 合理调节和控制系统内功能流 (能流、物流和价值流) , 实现3R (Reduce、Recy2cle、Reuse) 原则。通过系统分析、综合、优化和生态设计、运行等环节, 从整体上对住区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住区循环再生性、反馈平衡性、高效和谐性、文脉延续性等特征。并形成总体优化的系统, 使绿色生态住区实现高效节能、绿地占用合理、节水、低污染、物业高水准管理,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绿色生态住区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1.2.1 系统分析

在复杂因子中, 寻找关键的影响因素。分析绿色生态小区系统之间的关系, 生物的如生物之间各个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非生物的如净化水体、土壤、空气流动等诸多复杂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分析系统生态环境的相融性;分析实现生态建筑目标结构体系中影响系统发展方向的排它性;分析环境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的完美和谐性。

1.2.2 系统评价

绿色生态小区系统评价的范围, 按照国际绿色建筑协会的定义, 对绿色生态建筑的评定包括能源、水、声、光、热、绿化、环境、绿色建材及废物处理等九大系统。而绿化系统又包括三大功能:首先是树木、花、草的生态平衡功能, 其次是休闲功能, 最后是景观文化功能。对现有住宅的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进行评价。从专业角度出发, 评价住宅小区的声、光、热和节能效果, 以及居民居住在其中的健康、舒适程度。并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去研究, 其内容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控系统方案评价等。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 由建设部、清华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学者提出, 从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居住小区进行全面评价, 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益。若上述5个指标体系都在60分以上就被认定为绿色生态住宅。分体系得分在80分以上的住宅, 可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单项认定。

1.3 绿色生态小区系统实施与反馈

绿色生态住区系统的实施与建设过程应充分体现整个系统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和反馈平衡性。在实施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是综合的、全方位的。从绿色生态住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到单位住宅设计;从政府各部门到业主;从自然经济环境到地方建材质量、价位。总之, 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及其资源 (太阳能、地能、生物质能、风能、雨水资源、中水资源等) 的利用为目标, 并确定适应地域发展的主导能源和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诚然, 必须考虑开发项目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以及诸多条件是否可行。如象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 需要采取的生态措施, 变废弃有机物为可利用物质, 成为清洁型能源。并对所获取的反馈信息、能源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形成系统的良性循环, 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

2. 观察平台

小区的系统生态调控, 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以生态设计为导向, 构建“整体优化”和“生态优化”为准则的绿色生态住区。并融合人居生态环境美学等学科知识。绿色生态住区的开发, 为最佳表现“生态设计”符合自然生态本原, 完美表现生态建筑形象提供了一个观察平台和运作模式。绿色生态住区目标的实现, 是生态城市目标的集合。绿色生态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笔者建议将未来的规划设计 (小区的绿地设计) 提升到人类聚层环境科学研究范畴上去构建。从自然、人类、社会、建筑及其支撑网络 (即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 去考察生态建筑。并明确未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地理学、园林学等相互融合与拓展的发展方向, 视建筑为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一个开放的子系统, 有效的参与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活动的循环与交换, 有机的结合绿地生态、植物生态、建材生态、能源生态、景观生态等体系, 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

3. 生态小区环境效益

生态小区环境效益表现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其经济效益诸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3.1 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

绿色生态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可表现在绿色空间设计、水资源系统设计、能源系统设计、废弃物处理、住区道路与居住环境设计诸多方面。即要考虑居住者使用功能和健康等因子、以及建筑造型的特点, 又要结合绿色生态小区环境的可行性。这就意味着未来的设计将是一种三位一体或多维思维的建筑模式。是以建筑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建筑设计理念。

3.2 小区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

绿色生态小区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 显而易见的是环境的绿化, 目前, 我国许多开发商, 都将住宅小区开发的绿化率作为小区的重要环境指标之一, 相同地段的住宅小区, 周边绿化环境佳, 其销售价或租金要明显高于周边环境欠佳的住宅小区。绿色生态住区绿地建设是生态设计中不容忽略的影响因子和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数据之一, 笔者建议, 绿色生态住区的环境绿化率不应低于50%, 可根据不同标准加以规定。规划与设计师应审慎认知, 并对环境绿化的循环成本加以关注。

3.3 小区环境设计的经济效益

绿色生态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体现出环境的经济效益。既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存在着统一性, 反映出小区设计与开发建设的协调关系。表现生态建筑的绿色生态住区环境效益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参考文献

[1]景星蓉, 张健.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J].工业建筑, 2003, 33 (5) :24.

[2]李立敏, 王竹.绿色住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新建筑, 1999, 20 (5) :1.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230.

绿色建筑生态规划探讨 篇7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指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环节中, 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并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住宅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地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小区的绿化水平, 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加强绿化生态住宅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先做好设计规划。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摒弃原有落后的环境, 着重注重生态及景观设计, 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绿色生态住宅规划设计

1. 生态住宅小区的规划和建设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自然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居住环境, 体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节约性。

2. 生态住宅小区的选址、规划、设计和建设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

保护自然水系、湿地、山脊、沟壑和优良植被, 可有效地防止受到地质和气象灾害的影响。生态住宅小区的规划和建设应尊重和发掘本地区的建筑文化内涵, 小区建设应具有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3. 尊重自然地貌, 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和自然资源

不宜深挖高填, 不应对小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建筑密度高层建筑应≤20%, 多层建筑应≤25%。

4.道路交通顺畅便倢, 分级明确

应与城市道路衔接合理, 与外界联系方便, 形成无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道路。

5.生态小区内60%以上建筑的主要开窗面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 宜使居室朝向南偏东15°至南偏西15°范围, 不宜超出南偏东45°至南偏西30°范围。

二、生态绿化

生态住宅小区环境绿化、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应尽量保留有利地形地貌, 注重自然资源的组织、自然降水的收集利用、自然水系的生态性修复。以调节小区气候, 净化空气、水质、降低噪声, 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必须以植物造景为主、突出乡土植物。注重生物多样性的重组、生态系统的重构与景观多样性的营建。

生态住宅小区景观应注重地域历史文脉的有机传承, 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生态住宅小区绿地率应不小于35%。绿地配置要合理、位置适当、布局有序, 绿地内植物种植面积 (含水面) 不小于绿地面积的80%。

植物配置要合理, 乔、灌木树种按4:6比例搭配;常绿树与落叶树树种按1:1比例搭配;乔木量不小于3株/100 m2绿地;复合层次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不小于20%;草坪面积占绿地面积应不大于20%。

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它硬质铺地宜采用透水地面, 并应采用大树遮荫。室外透水地面面积不小于45%。

三、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的核心

1. 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

被动式节能建筑的设计思路是从当地气候、建筑围护结构和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入手,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技术手段, 通过规划、建筑和围护结构设计为建筑节能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 提高热舒适要求。

建筑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气候要素, 如太阳辐射、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降水。并且利用建筑朝向获取最适宜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烟囱效应来形成自然通风;利用植物和水体的蒸腾和蒸发作用调节微气候;利用水的自然蒸发来降温;利用自然通风除湿等。

在建设生态住宅中, 合理布局和建筑设计要满足住宅节能标准中的一般规定的设计和围护结构的规定性指标。如建筑物的选址和总平面规划要符合相关的国家规定。同时, 也要合理布局建筑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居住建筑的体型系数、不同朝向窗墙面积比。窗的传热系数、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也应满足国家标准和项目所在地现行执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规定, 并应有建筑热工计算书;如不能满足, 则应进行建筑能耗动态计算, 并应有建筑节能计算报告书, 其计算结果必须符合项目所在地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另外, 外门窗的热工指标选择应采用 (门窗气密性与开启方式相关) 外墙屋面的保温隔热措施及热工指标, 如图1、图2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已成为现代建筑业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生态建设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还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现状。因此, 在建设绿色生态小区时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探索。并且积极运用生态城市建设的观点, 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 满足市民们的生活环境需求。以便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摘要:本文以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和发展规划为探讨重点, 希望能够加强绿色生态环保住宅的建设。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发展规划,绿色生态环保

参考文献

[1]方鸣.浅谈生态小区的发展趋势[J].林业科技情报, 2006.

[2]贾铁军.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和生态住宅的建设[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绿色建筑生态规划探讨 篇8

建筑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巨大的重要产业, 是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 人类生活取得了不断变革,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挑战: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异等。1984年, 联合国大会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负责制订了“全球的变革日程”的长期环境保护对策。1992年6月,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 其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掠夺性的, 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 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中国正以高速经济发展影响着整个世界,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同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从概念上来讲, 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三点:

(1) 节约资源, 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2) 保护环境, 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

(3) 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环境。

“健康”、“适用”和“高效”这三个词就是绿色建筑概念的缩影, 绿色建筑首先应该具有节能、环保和可循环三个特征, 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最低污染下, 强调建筑的健康化、舒适化、高效化。有些专家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 即Reduce, 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 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 利用回收材料, 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 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因此, 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 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 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2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 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 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绿色建筑中最核心的不是某种固定的结论或方法, 而是这种思想所蕴涵的设计原则。从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材料和技术的选用、设备的安装, 到建筑建成后的营运、维护, 绿色建筑的思想都以人为中心, 与自然融为一体, 贯穿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绿色建筑设计必须遵循整体及环境优化、简单高效、健康舒适、节约利用资源的原则。并且绿色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 充分利用旧建筑;

(2) 尽量少占用土地;

(3) 设计要结合自然;

(4) 尽量减少建筑面积;

(5) 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

(6) 积极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

(7)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广高效节能的新科技。

3 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是个综合全面的过程, 需要建筑设计师的全面把握, 笔者认为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3.1 现场设计

选定建筑的建设地址后, 对建设地段进行现场设计是保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必要条件, 只有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建筑才能称得上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现场设计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绿色建筑现场设计应该重视以下五点:

(1) 现场设计要保护现场的生态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2) 尽量减少现场因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尽量减少使用自来水进行浇灌;

(3) 尽量减小现场的热岛效应;

(4) 绿地面积满足要求;

(5) 绿地配置合理, 局部环境内能够保持水土、降低污染和隔绝噪声。

3.2 建筑平面设计

合理的朝向设计能使建筑从阳光中获取大量的能量, 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 并且朝向南面, 同时彼此之间要留出足够的间距保证冬季的日照时间。建筑的体形系数 (建筑物表面积与其体积的比值) 直接影响建筑能耗的大小, 体形系数越大, 单位建筑空间的散热面积越大, 能耗就越高。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 从节能的角度宜首选高层和中高层建筑。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建筑层高固定时, 对于确定的建筑面积, 都有与之相适宜的最佳节能楼层数。减少体型凹凸变化, 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现场的资源来减少建筑耗能以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仔细划分建筑内的使用功能区, 使不需要窗户的功能区域尽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 使具有相似使用功能的功能区域尽量位于同一区域。

3.3 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业是耗能重要产业, 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在我国, 建筑能耗已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 且呈递增趋势, 如不及时地加以改善, 这个比例将迅速地上升到40%左右, 因此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建筑耗热量主要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构成, 在传热耗热量所占份额中, 其中屋顶约占7~8%, 外墙约占23~34%, 门窗约占23~25%, 可以看出, 外墙传热耗热量所占比例最大, 必须采用高效保温墙体降低其耗热量;其次是窗户, 窗户是耗热的薄弱环节, 是节能的重点部位, 改善建筑门窗的保温性能和加强窗户的气密性是节能的关键举措。

建筑节能需要多学科技术、多部门环节的相互沟通和配合, 需要根据节能建筑的所在区域选择适合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按照标准进行建筑热工的节能设计和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 然后再进行空调采暖和通风的节能设计, 使设计的建筑在增强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和提高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参数方面有更好的性能。设计中应采用高效保温隔热外墙及屋面体系, 选用高效门窗、幕墙系统及高性能的玻璃, 以利于建筑的高效与节能。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 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 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设计, 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

(1) 屋顶节能设计:我国冬季的采暖大多数地区还在用煤, 夏季的降温一般都是用电, 合理的屋顶保温和隔热设计可省出大量的能耗。采用屋顶绿化设计技术, 增加绿化率, 同时为节约能源和调节气候做出贡献。

(2) 外墙节能设计:建筑设计中应采用高效材料, 进行必要的保温和隔热设计, 并且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建筑节能设计。不仅要提高对围护结构的保温要求, 而且要考虑构造柱、圈梁等周边热桥部位对外墙传热的影响。

(3) 门、窗节能设计:建筑通风、采光性能变优的同时通常其面积就要相应的增大, 这样与外界的交换就会变多, 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居住建筑中比较流行的大落地窗和外飘窗, 这些对室内的保温和隔热都带来困难。所以建筑门、窗中特别是户门、阳台门及外窗必须进行合理的节能设计, 要在设计中提高门、窗的保温和隔热能力, 增加门、窗的密封性, 减少通风次数, 同时要合理减少门、窗的面积, 从而降低建筑能耗。

3.4 可再生自然能源利用

可再生自然能源的利用对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至关重要, 自然界可再生自然能源有很多, 其中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均是常见的可再生自然能源。太阳能是不需要耗费成本的清洁能源, 太阳能的使用有以下三种方式:利用太阳光作为照明, 太阳能加热系统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系统, 在住宅的阳台、外墙、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板储存能量, 此外还可设置被动式太阳能设备, 如居室窗户上“反光板”的安装能够提供最佳日照表, 以改善房间深处的自然采光条件。另一种先进的“被动”利用太阳能的方法是设计“通风塔”, 它能利用太阳热量产生气流以提高降温效果, 在“通风塔”中上升的气流带动温度较低的气流穿过与它相连的房间, 起到降温的作用, 这种作用在无风的日子更为显著。

除了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太阳能外, 在我国西部、北部和许多沿海, 风能充沛, 可以利用风能作为建筑能源的供应, 风能利用的方式一般是利用风能发电, 再将电能用于建筑的照明、空调等。

3.5 节约利用资源

3.5.1 减少资源消耗

在建筑生产及使用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 为了抑制自然资源的枯竭, 有必要对如何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 如何合理地使用地方材料, 减少资源消耗以及如何抑制废弃物的产生等问题, 在设计和材料开发上进行研究, 并且把研究的新成果合理地应用于实践中。

3.5.2 资源再利用

大量选用低能耗可再生环保型材料, 减少木材的使用, 垃圾回收管理是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方面, 设置一些经过特别设计的废料箱、隔间或斜槽, 用于收集指定的可再生垃圾, 包括那些可以混合的有机废料, 使之变为发电原料。建筑资源在建筑生产中应充分利用, 如建材生产废料、建材包装废料、旧建筑利用、建筑设施公用、施工废弃物减量, 拆除废弃物再利用等。

3.5.3 节约利用水资源

我国淡水资源储量居世界第六位, 而人均水量仅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强, 属于贫水国家之列, 水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年国家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来节约利用水资源,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水资源的利用, 包括建筑内的供水、排水、卫浴用水、建筑物外的景观用水、绿化用水等, 是给排水设计的一个要点。节水设计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设置污水处理设备, 经物理方式处理后的中水即可用于花木庭园浇灌及土壤渗透等方面。并采取节水型器具等措施, 降低用水量, 同时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收集或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 保持水体循环。另外, 在建筑采暖中热水的循环利用, 能为建筑节省很多能耗。充分回收利用污水和雨水, 由原来的污水、雨水直接排放的方式改为“污水、雨水→排放→存储→处理→回收利用”的循环使用方式。

4 结语

建筑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是凝固的乐章,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每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有其特性, 拥有无穷的魅力, 成为人类文明史的见证。随着地球人口的急剧增长, 人类不断向地球索取, 环境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里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建筑生产模式,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使建筑既舒适、健康、高效, 又与环境和谐共生。绿色建筑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 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探索, 人类进入了建筑史的新时代。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资源的紧张已经给我们亮起了红灯, 积极推进生态建筑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对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从事此方向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从而从一定层面上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列.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J].广东建材, 2008 (3) :124~126.

[2]陈宇峰.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 2008 (3) :3~4.

[3]姜长征, 周庆华.在现实条件下如何体现绿色建筑设计原则[J].安徽建筑, 2002 (1) :13~14.

[4]容健.论建筑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J].建材与装饰, 2008 (4) :347~348.

绿色建筑生态规划探讨 篇9

相对于传统的自然科学而言, 生态学是一门新生的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内涵和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 生态学广泛吸收当代自然、社会科学成果, 学科范畴由动植物、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延伸到由人类这一特殊生命有机体与所处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以系统理论为科学基础的现代生态学, 不仅远远超出了传统学科分类的限定, 它所带来的是对包括自然与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揭示。由此, 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

(1) 世界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 而非机械论所描述的一个可还原的机械实体。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生态思维的重要特征。世间各种事物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事物 (系统) 整体与部分的区分只有相对意义, 它们的相互作用是更基本的;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的动力学性质决定的, 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它的意义。

(2) 世界是一个永恒变动的有序整体, 与机械论所描绘的静止的时空特征有着质的区别。世界现实和宇宙在根本上都是运动的, 结构不再被看成是基本的东西, 而是一种基本过程的表现形式。系统整体上的有序状态是事物内部的力量与来自环境影响的外部力量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形式, 而非静态的结构。

2 基于生态思维的建筑观及设计思路

2.1 设计结合气候

现代主义建筑主张“形式追随功能”, 生态思维影响下的设计探索, 则在其长期的植根于本土的设计实践中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理念, 两者相比较, 观念的差异是值得注意的。前者是机械观的必然结果, 空间与功能呈线性的因果关联, 与环境是分离的;后者则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建筑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顺应整体的。

目前, 在生态建筑实践中, 对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气候要素的利用已演化为建筑能源构想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心。结合气候的思路在建筑设计上有两种技术趋向。其一, 利用建筑传统技术、低技术手段, 通过对日照、通风等环境气候因素的因势利导, 营造良好的建筑微气候环境, 这构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借以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方式;其二, 与当代高新技术相结合, 通过智能化的建筑设备调控与管理, 实现对自然气候要素的深化利用, 如今, 这已成为西方国家高技术建筑的重要趋向。

2.2 设计效法自然有机体

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在生态演化中, 那些不能与整体共存的可能安排, 便会在进化的长期过程中被排除出去。这样, 一个现存的生物结构, 或是已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 按照常识, 就是最好的。自然有机体的启示是人类建筑进步的一种原始动力。现代化的进程中, 现代力学、空调技术的成就曾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3 设计结合建筑的再利用

以生态整体论的观点来看, 系统的进化过程是一个不断与环境进行非线性的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中, “原料——产品——废料”的历程是与生态循环模式相悖的。人类的生产、消费由“非循环”到“循环”模式的转化, 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筑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凭借物, 它的生产与消费也必须纳入到可循环的模式中。20多年来, 不少建筑师致力于建筑再利用的设计和研究, 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其中如:按可拆卸再利用方法设计的上海世博会许多展馆、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工程之一——巴黎火车站改造为奥尔赛博物馆、英国利物浦的阿尔伯特船坞改建为北部的国家现代艺术品收藏馆——塔特美术馆、美国最大的历史性建筑改造工程——圣路易斯车站改建为商业中心和宾馆等, 这些有代表性的工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发了人们对建筑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 也引发了人们对价值评判标准的重新思考。生态观的建立, 使人们对建筑再利用的价值判断不再局限于经济利益, 而是结合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效益来综合地加以评价。

与之相应, 还有许多建筑师开始将视线投向了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再生使用的实践。它包括对旧建筑中可再生材料的重新加工、合成和利用, 以及对新建筑采用可循环使用的“绿色”建材、可拆卸的结构和系统的倡导。这些实践所蕴含的整体论思维向人们预示, 建筑再利用的思路将是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

2.4 设计结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内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实体化形式, 是地域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求建筑子系统与环境的整体关联性是生态建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设计结合地域文化, 就是要求在建筑构思中积极发掘地域文化中的特征性因素, 将其转化为建筑的组织原则及独特的表现形式, 使建筑的演进能够保持文化上的特征性和连续性。贝聿铭设计的日本京都美浦博物馆就体现出建筑与文化的深层结合。该博物馆建于京都附近的自然保护区内, 80%的主体建筑被置于地下, 地面部分保持了适宜的尺度。总体构思效法东方传统山水画的意境, 通过空间布局的起承转合、流线组织的曲折变化, 借助山形地势, 营建出东方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世外桃源”的意境, 其造型利用现代材料重新诠释了传统建筑形式。

2.5 设计让建筑走向开放

开放性是系统生存、进化的必要条件。建筑的开放性不仅意味着与自然环境系统的沟通, 同样是处理与社会系统关系的一种思路。这要求建筑创作过程中要以系统的、动态的, 而非机械的、静态的观点来研究社会行为, 构筑一种弹性、可变的建筑空间形态, 与社会生活多样性、历时性的特征相适应。建筑走向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倡导公众参与设计、共同决策的过程, 使建筑构想直接与具体的行为要求对话。

上一篇:隔离控制下一篇:明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