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程能力

2024-07-13

培养工程能力(精选十篇)

培养工程能力 篇1

本校开设此门课程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大都输送到我国民航企业就业。近年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 学生对于本课程的理论学习都比较扎实, 但也存在动手能力较差, 工程实践技能薄弱等问题。基于以上因素, 我们认为有必要结合行业特点, 针对《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以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发展, 满足社会和民航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工程能力的定义

工程能力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包括两部分内容, 即基于实践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面向实践的较强动手能力。前者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并将其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在实践基础上融合、升华, 否则只能不得要领地了解或强行记住一些书本知识的片断, 在实际问题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后者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在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时, 不仅能依靠基础理论, 还应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或成果, 可以有探索和创新, 但不能脱离实际凭空臆造, 是检验素质教育成效的关键性指标。在实践性教学中我们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培养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工程技术人才。

《工程材料》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 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 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这导致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量大, 涉及面广, 系统性差各类材料自成体系, 缺乏联系, 彼此之间差异性很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形形色色的材料, 不知道如何理顺知识体系, 有些无所适从。基本概念多, 有大量的术语和定义, 学生掌握难度较大。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其教学任务重, 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在教学大纲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很难有充足的实验教学学时, 如材料物理专业该门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 实验学时仅为6学时, 这就存在着教学内容广泛与实践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

实践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且《工程材料》专业实验所涉及的仪器设备种类广泛、价格昂贵作为新专业, 如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或者是单一发展的专业, 如材料物理, 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仪器设备齐全的问题。这就造成实验室建设和设备更新缓慢, 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不足, 实验条件受限, 学生的实践也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

实践教学途径单一, 不能满足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课内实验进行, 但课程实验只是为验证理论课的某些内容而设立, 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的工程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主要措施

根据《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学生专业学习情况, 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和实践, 我们认为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引入工程实例教学, 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中引入相关工程实例, 努力把企业生产一线正在使用的新技术和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引进教学中。教给学生求索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了解在生产中涉及的一些理论知识, 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工程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实例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工程师的材料学基本训练, 即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工程构件在不同服役条件下的失效形式, 使学生了解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课程的作用。例如, 在介绍金属材料时, 针对本国民航维修企业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材料大都为国外进口材料, 与国内材料体系存在很大差别的现实情况, 重点以材料的牌号为例, 说明国外与国内材料在分类、牌号及应用上的差别, 从而使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对国内外不同牌号材料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 通过实例介绍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形象化教学, 尽可能贴近工程实际。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这部分内容由于与实际生产联系较为紧密, 而学生对零件的工作环境、失效形式、失效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设备知之甚少, 所以, 学生反映较难理解。通过结合民航维修中飞机零部件的失效实例, 采用多媒体课件介绍飞机发动机、起落架典型失效部位照片、分析流程及检测设备等内容, 既能解决课内实验学时少、设备不足的问题,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开展专题讨论, 促进学生工程意识的形成课堂讨论也是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工程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开展铁碳相图、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的专题讨论课。通过教师提前将讨论的要求和内容布置给学生, 引导学生练习查询材料性能的技能, 同时通过讨论, 使学生建立起材料学习的知识结构, 学习材料的成分, 整理出生产工艺、技术性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规定、试验检测方法、应用的整体学习主线。并以此做到正确和合理地选定材料, 安排合适的加工工艺, 从而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材料工程意识, 促进学生大工程观的形成。

加强《工程材料》课程与实践实习环节的衔接本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其中认识实习在第五学期开设, 金工实习、生产实习都在第六学期开设。金工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周进行, 这时“工程材料”教学正在进行, 可以将钢的热处理、切削刀具的选材及机床的选材等知识贯穿于金工实习中。而当讲到复合材料时, 又可以与在第五学期学生去波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进行认识实习的情况结合起来, 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重点介绍航空复合材料特点、加工工艺及失效原因。对于教材中航空航天器用材部分, 可以与学生去沈阳黎明发动机集团进行生产实习相结合, 把一些相关问题留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生产实习, 调查一下实习企业内部机器和产品的材料性能如何。这样就将《工程材料》这门专业工程基础课与实践、实习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也能缩短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引导学生成为工程实践的主体考核是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与体现, 传统的教学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这是很不全面的, 还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考核除了常规的课内实验考查外, 还应鼓励学生主动进入实验室, 参加大学生科技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及参加学术报告等各种科研活动, 并在课程成绩考核时增加科技活动的分数, 与常规实验一起作为期末总成绩, 以提高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积极性。

在《工程材料》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任务之一。在教学实践中, 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充实多媒体课件, 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 促进学用结合。同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又是一项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作, 不仅需要教与学的相互配合, 还需要其他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

摘要:《工程材料》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的。结合本校专业特点, 对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探索, 旨在寻找更好的教学改革方法, 充分发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文从工程能力的定义出发, 概述了《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 分析了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 着重阐述了在教学方法、形式及与实践实习有机结合等环节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工程材料,工程能力,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培荣, 郑茗元, 韩立新.从基础力学课程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J].高教论坛, 2007, (2) :79-81.

[2]沈传波.《石油勘探构造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1) :321-323.

[3]刘小雄, 章卫国, 侯明善, 等.《飞行控制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62 (4) :112-113.

[4]聂伟安, 龙立平, 熊文高, 等.“实践—认识—再实践”教学方法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 2007, 97 (5) :86-88.

[5]周如金.《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工程素质的培养[J].广东化工, 2009, 36 (3) :112-113.

纺织工程专业能力培养 篇2

本文对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培养

0 引言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低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低于学术型人才。

此类的认识不仅存在于部分教师,也存在于部分学生,更有很大部分企业人员持类似的观点。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师生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认同,真正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地位。

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

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 注重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

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加强校企结合,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和自身核心利益的考虑,对每年长时间接收多名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和产品设计开发存在顾虑。

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在相应实习过的企业工作,所以企业担心生产技术和产品秘密外流,而且,企业在该项目实施中基本上付出较多,收益较少,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所以,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从税收政策的减免、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等政策方面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真正有效落实。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质量建设。

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同时,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指导学生。

培养工程能力 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能力,工程实践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同时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切实贯彻“卓越计划”,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本质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質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1]“卓越工程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卓越工程技术人员的本质要求。

二、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仍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校主要是按专业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又紧紧为专业服务,使得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呈现高度的单一性,弹性较弱;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内容重复,衔接不力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大多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学习,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触及相邻学科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过分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消极的听者地位。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难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处理问题能力的实验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却相当薄弱,即使有开设实践环节,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作为实践的真正实施者,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实践,根本无法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纸上,不能落在实处。

第三、工程类实践接触少,实质实践训练不足

突出反映在工程实践训练没有真正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没有实际的感性认识,没有感受到所学专业的实际工程意义和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对工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长期,使得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弱化,无疑阻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2]

第四、缺乏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和环境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创新氛围不浓的现象,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学生在校内实践环节的条件普遍较差,大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新性实验的仪器、设备更加有限,另一方面,从学校外部环境来讲,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有所弱化,接收实习生的热情下降,使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第五、缺乏对工程型师资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大多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同时,对参与工程实践的教师没有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得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教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严重制约了高校对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针对学生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视野问题开设相应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学科基础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打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要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改变以校内学习和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实践的教育观念,使产学研真正相结合,将实践环节提前到与理论学习同步,达到边学习边实践的目的。

第三、建立“3+1+X”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搭建良好平台,如图一所示。其中要完成累计3年的校内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的构建;要有1年以上的企业环境实训培养经历;X代表学生需完成相应的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主持或完成一项科研项目。

图1.3+1+X校企培养模式

第四、建设高水平工程师资队伍。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是“卓越计划”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顺利推进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成立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人员应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术资深、具一定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另一部分则是企业里实践能力强,功底深厚的高水平企业专家。最后完善导师评价和奖励政策,对于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成绩优异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与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挂钩。

总结:“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是高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应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一体的新模式,建立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J].人才培养2015(194).

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篇4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 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 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深化学分制改革,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 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 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 拓宽专业覆盖面, 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 课程体系系统化, 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 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 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 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 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 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 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 (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 , 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 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 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 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 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 (国家级2项, 省级6项) ;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 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 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 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 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 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 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 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 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 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校企结合,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 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的控制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 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 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 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 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 确定专业服务面向, 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 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 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 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 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 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 绘制教学体系拓扑图和能力体系拓扑图

以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了由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三层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 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有了显著的提高。

摘要:以“卓越”理念为指导, 以提高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为主线, 通过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环境工程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篇5

通过为期一学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学》学习,让我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不仅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了初步了了解,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有了初步的设想,让自己可以更自信的迎接毕业生就业难的多方面挑战,更好的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从而能顺利的择业并理想的就业。

一直以来我感觉对自己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将来要从事何类职业,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哪里。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以及课堂中老师的讲解,随堂做些测试和分析方法,我渐渐对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有了明显的趋向和目标。对我现在所学习的专业也有了更热爱的学习热情,慢慢的发现自己很适合现在的专业。

我是个热爱思考,喜欢积极动手操作的学生。对理科中的物理化学也情有独钟。通过日常专业课老师的讲解,课后自己积极主动思考,特别是对本专业的实验兴趣浓厚,能积极响应老师的回应,认真操作,仔细从实验中发现各种现象,不断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在大二的学习中,正是对专业知识打基础的时期,我将会更努力的扎实自己的基础,以便更好的投入到日后的深层次学习中。从个人的性格和个性来看,我感觉自己比较外向,比较喜欢与人交流,喜欢接触新的事物。也比较有责任感,交给我的工作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同时也会积极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不足的是发现自己还欠缺很多沟通技巧,态度是具备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锻炼。

为了更好的让自己毕业后顺利择业就业,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人才交流会,虽然我不太符合招聘要求,但我要提前了解一下本专业的行情,提前感受一下招聘会的紧张气氛,大致搜索一下自己专业到底可以应聘什么样的公司、企业和单位。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减少了很多,同时增加了应聘人员的学历和经验等要求,让就业市场的竞争变的更加激烈。我还特意留意了一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司数量,以及对这方面的求职者有什么样的要求和具体的薪金是多少。大部分要求求职者要英语熟练,会使用操作环境模拟软件,熟悉环境建筑评估体系等,虽然很多还是我并未开始涉及的知识,但让我了解了更多的挑战,并要激励自己不断充实自我,更自信的面对就业挑战。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正是启动的,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诞生。然而到1999年,在全国高校中开设有环境工程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就达到120多所,此外还有些专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今年的上海世博会被誉为是“后哥本哈根时代”,是中国节能减排的一个缩影。节能减排理念的实施和一系列节能场馆和设施的使用,充分彰显出降耗、减排等问题已成为国家层面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课题。对此,中国正大力加快城市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培育和发展环境工程师成为了各地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中国,更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中国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必然对相关行业和职业带来更大的机会。其中,环境工程师是一个新兴职业,人才储量低,有着非常大的供给缺口。由此我对自己以后有了初步的规划:

1.专业知识方面:具备环境工程专业所需求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成为本行业专家的潜质:

A.接受全方位的大学基础教育,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有较强的研究分析能力。

B.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C.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D.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工具性知识方面:建立基本的工具性知识体系,为日后工作提供必须的知识储备。

A.通过大学英语CET4,CET6,基本达到可以和别人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目标。

B.通过环保工程师的基础考试,为以后的环保工程师资格审查做好准备。

C.努力通过ISO14000内核员考试,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3.考研:读研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所学领域的深度理论和技能,并为以后的事业提供必需的储备。大三初步确定志愿学校,了解对其考生的相关要求,并对此作出规划细节,开始着手准备考研复习。参加权威机构开设的考研辅导班,将考研工作提上日程。

4.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

A.品格:坚守诚信为本的原则,培养起高尚的独立人格,拥有明确的人生价值和职业道德。按照目标要求潜心修炼自己的品格,从小事做起。

B.文化沉淀:一个具有广播学识的人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赢得尊重,我要博览群书,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C.个性气质:气质是使人成功的要诀之一,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涵养甚至能力等方面,拥有良好的个人气质,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促进以后的交往。我在大学四年内要使自己的整体气质得到提升,熟悉社交中的基本礼仪并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D.社会知识和经验:在大学期间要培养自己的社会意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预见能力和团队意识。

大学生就业,其实就是在处理“四所”之间的关系:所学、所愿、所能、所做的关系。所学的专业往往不是我们就业时的方向,因为在选择时我们就不喜欢;所愿是我们的一个就业目标,但依靠现在的能力和素质又往往实现不了;所能是我们现在拥有的技能、能力、素质的综合,这个更多还脱离不了本专业的影响,毕竟你学了四年,还有你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考取的证书、积累的实践经验等;所做就是在毕业后实际从事的工作。

我认为专业是自己最大优势和背景,学什么专业,什么时候学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为什么去学,有没有兴趣去学。不要在不了解、不知道、没有体验过就轻易说喜欢或不喜欢,我相信如果你的时间在哪里,那么你的成就一定就会在哪里。我们要宁可因梦想而忙碌,而不可因忙碌而失去自己的梦想。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大学未上,定义由你;大学已上,意义由你。大学已完,评价由你;大学未

完,改变由你!

培养工程能力 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工程实践能力 产学研结合

为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国家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和培养质量等方面正做着各种研究和实践,我校的“卓越计划”才起步、经验还较少,且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资等系列问题还未解决,因而,将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阶段,必须先找准问题的关键,明确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服务。

一、 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 育人观念与“卓越计划”不相适应

企业需要的是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师,需要的是具备相当工程素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可造之才。不同类型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对同一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我校还是简单地按照统一标准来实施人才培养的观念,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力趋同,还没有充分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把工程实践融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有偏差

目前,我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仍然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来进行建设,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往往从学科要求出发,把学科需要蕴涵的知识、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仅仅是简单地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改革。这样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卓越工程培育培养的要求。

(三)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和动力。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我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实践教学开展,使得教师仅有的工程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与提高,进一步导致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落后于工程实际。另外,我校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时,重视科研成果,而非教学质量和工程实践,即使教师一开始有意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也很快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

(四) 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工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已是不争的事实。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实验设备投入主要靠行政拨款,难与技术进步同步;教师生产实际经验极度缺乏。由此,必然会带来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不能严格考核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我校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我们推行“卓越计划”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 能力导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建立

我校应当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注重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卓越工程师服务,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通过对社会及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查分析而确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目标。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地更新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二) 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工程实践能力欠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需要有效引导,我校应建立并贯彻青年教师的“双导师”指导制度。校内指导教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担任,校外指导教师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主要负责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在教师考核上,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成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审上,把工程实践技能作为晋升职称的评审条件之一,以促进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第一线挂职参与工程实践,丰富实践经验,增长实践技能。另外,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通过学习过程,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系统架构,教师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也为其参与工程实践提供机会。

(三) 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工程实践平台

推进“卓越计划”,提出企业要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创立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这对高校推进产学研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要紧密关注“产”“学”“研”的各方主体,而且还要考虑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将工程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学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有机“捆绑”起来,以此来调动全民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拓展,更要重视校内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引领行业潮流的跨国企业愿意在国家重点高校投资宣传的契机,与其共同建设工程中心和实验室,这既弥补了学校对设备投入的不足,也方便了师生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彬,潘艺林.实施全面工程教育改革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J]. 化工高等教学,2008(1):1-4.

[2]马涛,何仁龙.高等工程教育:迎接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

[3]林建.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培养工程能力 篇7

近几年,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虚拟实验室的开发越来越普遍, 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工程材料虚拟实验系统可望将工程材料课程的大部分实验内容制作成一个个的虚拟实验项目, 学生做实验时就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一部分实验内容, 而不容易制作成虚拟实验的那部分实验内容则仍然采用现场实验的形式完成, 这样就可以实现现场实验和虚拟实验的有机结合, 能够做到在有限的实验教学环节, 使学生完成更多的实验内容,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2 优化创新性综合实验内容

由于传统的单一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教材中的某些结论而设计的, 实验指导书中一般都列出了详尽的实验步骤和数据表格。上实验课时指导教师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讲解演示, 很容易导致学生不主动思考, 被动接受实验内容和结论的现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

尽管传统的工程材料课程的实验内容被设计成了一个个的单一独立实验, 但是这些实验内容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内在关联性, 因此把几个存在内在关联但独立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设计, 剔除各单一实验中的重复内容, 整合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无疑会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他们理解、掌握工程材料的整体知识架构很有帮助。

例如, 把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和试样制备、碳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定、钢的非平衡组织观察3个独立实验的内容可以设计成一个创新性的综合实验。这3个实验涉及工程材料课程相关章节的多个基础知识点, 把这3个传统的独立实验设计成为一套完整的、连贯性很强的综合性创新试验, 对于提高实验效率和实验效果很有意义。

具体实验时, 可选择20, 45 (或60) , T8, T12四种典型的碳钢作为实验材料, 每4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 每人负责一个试样。第一步每个实验小组首先针对4种碳钢试样进行不同的常规热处理工艺实验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第二步把热处理之后的试样进行磨制、抛光、浸蚀, 制作金相试样;第三步对自己制作的金相试样进行组织观察和采集电子图片;第四步对金相组织观察后的试样进行硬度测定;第五步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共享后撰写各自的综合实验报告。

工程材料实验中学生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显微组织

经过优化设计的这个综合实验项目, 实验室只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实验设备, 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指导, 各个实验小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 包括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操作、金相照片采集、实验数据处理、编写实验报告等,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设计整个实验过程, 大大提高了他们做实验的兴趣, 能够大幅度改善教学效果。

3 合理设计研究性实验内容

工程材料作为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充分挖掘实验课教学的潜能才能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以上所述的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范畴, 这类实验一般都是课程的必做实验, 实验室都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 学生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受到严格限制,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鼓励创新, 工程材料课程有必要设计一些研究性、应用性实验项目。

单一的独立实验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工程材料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综合实验项目则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两种实验的内容设计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能力方面仍然欠缺, 需要设计一些新的研究性、应用性实验项目。

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最终目标, 是培养学生具备合理选用零件材料、正确选择热处理方法、合理安排工艺路线等问题的能力。设计制造的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和服役表现可作为检验学生学习工程材料课程之后, 是否真正具有这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工程材料的教学中, 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实验有望设计成一个研究性、应用性实验, 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材料的失效分析实验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相对简单的典型零件失效案例作为实验内容。例如, 轴类零件、齿轮类零件、发动机连杆、弹簧、刃具、锅炉管、压力容器等的典型失效案例, 或者选择一些热加工缺陷 (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 引起的失效案例。也可以根据各自高校的行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失效案例作为实验内容, 例如石油高校可以选择一些石油钻杆、油套管、抽油杆的失效案例进行实验分析。

具体实验过程采用分小组进行, 指导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指定一个失效案例作为实验内容, 学生根据题目进行查阅资料、确定实验方法、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失效分析报告) 等实验工作。指导教师对于实验进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和指导, 实验室的设备对学生预约开放, 可要求学生在3周内完成实验, 学生能够自由安排实验的时间。实验完成后, 每个实验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材料的失效分析实验答辩, 根据实验报告和答辩成绩给出最后的实验成绩。

材料的失效分析实验同时具备研究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完成一个小科研课题的过程, 接受的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训练, 这对于他们今后进行科研活动和毕业论文实验具有很好的帮助。由于实验内容选择的都是一些工程上常见的零件和设备, 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 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好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4 结束语

通过对工程材料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 可形成单一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3种类型相结合的实验项目体系, 即保证了基础实验内容的完整性, 又兼顾实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建平, 张锦州, 杨雄.工程材料创新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6 (21) :183.

[2]贠冰, 黄鹏, 李成华, 等.材料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69 (9) :8-10.

[3]武晓峰, 曹丽云, 岳旭东, 等.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8) :102-104.

[4]张有凤, 孙剑桥.材料失效分析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238-239.

[5]石英, 王建华.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 2007 (474) :192-193.

[6]余江.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研究, 2009, 127 (6) :158-159.

[7]文九巴, 朱利敏, 王顺兴, 等.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及建设[J].实验教学, 2009, (5) :19-21.

培养工程能力 篇8

目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作者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对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作了浅析。

1 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在教学中强化工程意识与工程经验

地方性院校要加强工程实践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参加工程实践的认识。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对学校而言,可以提高该校的知名度,扩大该校在社会的影响,是工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而言,工程实践具有社会化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感受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的差距,锻炼自己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学生工程实践社会活动与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工程师。如何使受教育者建立完整正确的工程意识,积累必要的工程经验,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建立工程意识与积累工程经验,应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在入学教育时,进行专业介绍,要有意识地进行工程意识的灌输。其次,要开设工程概论与认识实习课程。介绍专业背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有哪些知识做专业支撑。进一步加深对工程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再次,要把建立工程意识与积累工程经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教学、学生工作部门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参与工程实践。

1.2 实践教学的改革

1.2.1 实验的改革

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工程能力。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应树立“以生为本”意识,关注学生的需求,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学生能主动、充分地参与教学,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入工程试验实例,将学生的实验指导书转为任务书,并尽可能将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介绍给学生,制造工程气氛,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就会高涨。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将实验室面向社会,争取与企业全方位合作,为工程实验实例引入到实验室提供良好条件。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和解决先进仪器数量有限的矛盾,除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更新实验设备外,还可设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

1.2.2 实习的改革

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前做出详细的计划安排,明确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方法,预期的效果是什么等。事前都要部署,事中要能监控,事后要评价总结。在实习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师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实习”,把实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1.2.3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改革

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工程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要由专业素质高、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学习并协助指导;必要时邀请设计院等单位专家来指导。强调将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设计题目要求有工程实际、生产实际或课题研究背景。

鼓励学生到工厂工地实地考察,保持学校的设计题目与新的设计同步;邀请设计师介绍实际工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应注重学生自我工程设计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但要加强中间的监督和检查。

1.3 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双导师制

不论是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还是担任实践教学指导的老师,都要既具有深厚广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发挥现有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丰富专业技术知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2)鼓励教师从学校到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单位挂职,参加工程实践,积累工程经验;3)对于新参加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先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实践活动;4)鼓励教师承揽土木工程项目及与工程实践相关的科研课题。

具备多元化知识的“双师型”教师毕竟是少数, 学校可以采用校、企双导师制, 指派有专业特长的高校教师与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1.4做强校内工程实训中心,做大校外实习基地

1.4.1优化实验教学,做强校内工程实训中心

工程训练作为理工科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广泛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可在学校现有专业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模式重组、内容拓展、基本设备仪器更新、机制优化等改革而成。

1.4.2遴选优秀企业,做大校外实习基地

地方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生产条件是地方性院校宝贵的办学资源,通过协商,台州学院与方远建设集团、标力建设集团、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台州民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地方知名企业横向联合,建立了长效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运行管理机制。

1.5健全多渠道信息反馈系统

1)要关注市场需求,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尽量做到“量身裁衣”;2)“面向工程实际”,收集土木工程行业前沿资料,努力做好动态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3)关注毕业生适应岗位状况,为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保障体系提供依据。

2结语

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提高地方院校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台州学院虽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对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了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当前的教育改革而言依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针对目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和实践,提出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包括实践教学的改革、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双导师制等,指出了地方院校只有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提高地方院校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策略,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柯云斌,俞静.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现状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5):78-95.

[2]柯云斌,俞静.地方院校土建类学生岗位适应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2009(8):105.

[3]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8-10.

[4]徐敏,李明.关于地方工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27-28.

[5]曾文德.土木工程专业生成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180-182.

[6]张炳生,陈志刚,王正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6(1):102-104.

[7]王晓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6(3):196.

培养工程能力 篇9

关键词:生物工程,工程实践能力,高等工科院校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生物工程产业必将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世纪国家的主导产业,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生物工程人才,则成为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高等工科院校是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发挥人才培养作用方面,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随着新时期社会对应用型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比理论教学更加重要的教学环节。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就曾经说过:“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现代工程的综合性和复杂化对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满足工程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1]。工程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角度来讲,实践是工程专业教育的根本,回归工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最基本的使命。

本文针对现时期高等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高等教育“工程科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大多数高等工科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综合需求,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生感叹找工作难,另一面企业也在感叹合适的人才难觅[2],直接导致企业技术人才缺乏与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局面。一般来讲,学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漠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接触实际、增长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于工程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是学生较喜爱的教学形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现在的一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下厂实习。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投入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通病,在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物价和消费水平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压缩实习时间和场所也就成为无奈之举。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学生不能很好地接触和了解现代化工厂及其运行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对实习积极性的降低甚至丧失,漠视实习,直接表现为在工厂实习时敷衍了事,这也间接导致工厂接待实习积极性的降低,将学生实习视为走过场,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实习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实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现在,高校教师普遍拥有高学历,但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相反高校教师在接受高学历教育的同时,不可避免对实践学习的精力投入就会减少,导致现在有些高学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工科院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工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积累和文化积淀,各自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应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但由于受到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的影响,纷纷成立一些热门专业,并对传统的专业所授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公共课和基础课的开设。这么做,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博而不专,失去其鲜明的专业特色。

另外,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则应该通过工程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到生产一线去,而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工程实践类课程较少,学生到企业的机会和时间有限,限制其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针对以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实践教学的心得,提出以下几条解决途径,并经过在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培养中实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思想教育工作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把理论传授和工程训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推向一定的深度。

在实践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编写指导书,制定实践学习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我认同感;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总结报告,完成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将知识进行提炼的过程,培养其工程意识。

(二)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工程师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水平工程师的成长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3],我国工程界泰斗张光斗院士曾经有过“教师要加强工程训练,工科教师最好是工程师”的经典论断。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首先,在引进高层次青年教师人才时,注重考察其学历背景,是否拥有工科学习经历成为录用与否的必要条件;其次,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派遣学院年青教师利用假期或陪护学生下厂实习期间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通过跟班作业,掌握单元操作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了解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再次,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邀请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及时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动态,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

通过以上努力,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为培养造就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适应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三)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展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单位,与百威英博啤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培养新时期生物工程高新技术人才共同努力。

在合作过程中,首先根据自愿原则,从学生中筛选出一批有志于到企业工作的学生组成新的班级,根据企业需要为其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大工程实践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得到充分利用,为加强其工程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与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将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有经验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工厂第一线的生产资料;再次,利用假期和各种实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实战训练,通过接触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科学的运作与管理,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通过以上合作,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不但锻炼动手能力,而且增加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企业由用人单位成为联合培养单位,极大地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主动性,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不但为企业储备后备人才,更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社会效益,真正实现校企共赢。经过以上实践教学过程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工厂后,只需进行短期培训甚至不进行培训,就可以上手操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肯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是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4]。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工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等工科院校必须提高对工程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校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由加工型产业变成创新型产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菁, 王超, 肖玲莉等.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10, (6) .

[2]米伟哲.案例教学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9, (11) .

[3]项聪, 李正.当前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误区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 2007, (3) .

培养工程能力 篇10

关键词:工程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工程技术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工程科技水平和工业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工科类本科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共识和趋势。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高等院校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1,2]寻求切实可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方法,对现代工程类高等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工程类本科教育应使学生不但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能学会对所获取知识的运用和工程能力。为此,以提高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研究目标,提出了课堂、实验及生产实习“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以提高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线,在对课堂、实验以及生产实习3个环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三个转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1 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堂环节由“听”向“听问结合”转变

近年来,我国高校专业教育逐步向“宽口径”方向发展,对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要求不断扩大,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使工程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升,首先在教材的编写及选用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要“听”的内容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听”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的“问”,而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不但要考虑教材涉及的整体知识面,而且要兼顾专业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及前沿性,针对课程特点有的放矢。以电力工程课程为例,电力工程为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全局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电力系统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任务。由于电力工程课程知识面涵盖较广,传统教材内容多而杂、重点不够突出,在有限的学时里学生感到掌握有难度。针对当前工程类本科生需求和电力工程课程的特点,编写出版了适应本课程使用的《电力工程基础》教材。[3]教材尤其注重对基础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计算方法以及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例如针对短路电流计算,该教材在对短路类型及标幺制等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就无限大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计算、有限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计算及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等方法进行讲解,举出典型例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明确算法,清楚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针对适合的教材,实现以单一讲授向讲授与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转变,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获取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及探究的渴望。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教学效果欠佳。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点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关键问题,注意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采用提问、介绍实例等方式。例如在讲解“继电保护”相关内容时,通过列举一些实际的电力故障,启发学生对保护重要性的进一步理解,在学生对各类保护必要性有清楚认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不同继电保护方案的讨论,进而激发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渴望。为了使学生了解系统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在相应教学环节中应穿插能够反映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等教学内容,尤其注重将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对实际的科研课题有系统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认知的灵活性。在结束每一相关内容讲授时,必须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查阅资料,参与学习内容讨论。在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开拓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自我认知的能力。

2 强化实践能力实现实验环节由“被动接受”向“主动申请”转变

能力的培养是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故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本科生的每个学年中。通常提到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只强调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改革,而并不强调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想真正有效地深化学生的工程观念,不仅要求教师以传授课本知识作为自己的目标,更为关键的是要全程不断地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例如大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学生还没有涉及所学专业的内容,但在实验中应充实工程意识,使办公数据处理、数据库应用、网页制作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低年级开始将学生的实践及创新意识渗透到每个学期中是当前工程类本科教育必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衔接至关重要。为此提出开放式的实验方法,即在课堂所涉及知识和实验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提出合理的实验项目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意识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学生实验中,通常是指定实验内容,学生或教师操作演示,这种方法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思考而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学习热情。在开放式的实验方法中,首先在课程开始就向学生介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针对自己感兴趣或自己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明白做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所学的知识,还要从所学知识里面找到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发现及改进的方式与方法。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性较强,在上机实验中,最初教师针对课内讲解的基本内容布置作业,学生进行简单编程;在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顺序、选择以及循环控制结构的基础上,为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加强学生对自定义函数实际编程的锻炼,由学生自由组合分组,主动申请感兴趣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题目,提出可行的编程思路及方案,进行编程并分析,通过主程序和子程序功能的实现,使学生不但对较复杂的编程内容和方法有系统的认识,而且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3 注重实际效果实现生产实习环节由“参观”向“参与”转变

实习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在生产实习环节上,改变传统的学生简单参观、听课模式。学生在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改造的前提下,分析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需要创新的关键点,提出解决方案,有的放矢地完成实习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常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等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增进对系统的全面了解,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大量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资料,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既能让学生清楚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更是对他们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次提升。生产实习是学生接触实际的重要环节,根据实习时间、地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心理准备,做到教师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实习,把实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要生产环节上针对工厂存在的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认真思索,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改进方案,作为实习的考核内容之一,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 结束语

上一篇:旅游商品系统下一篇:七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