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意义研究

2024-05-11

临床意义研究(精选十篇)

临床意义研究 篇1

对内踝进行解剖研究, 主要是为了临床上对踝部骨折进行内固定, 并设计内踝定位导向器。临床上踝部骨折比较常见, 内踝骨是常见的一种关节骨折。人的踝部受力强且复杂, 而且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我国内踝骨折的病例呈上升趋势。如果踝部骨折后固定及复位不理想, 会诱发创伤性关节炎。所以有必要对踝关节解剖进行研究, 从而有效对踝部骨折病人进行治疗。

内踝骨折病例中, 大多需要进行内固定器械进行内固定手术, 内固定器械需要根据内踝的解剖学特点进行制作。膝关节和髋关节处骨折的治疗有解剖学上的依据, 解剖学上公认股骨颈存在15度的前倾角和127度的颈干角, 公认膝关节具有5-8度的生理外翻角, 所以根据这些客观指标指导可以进行髋关节、膝关节复位手术。内固定器械和定位导向工具可以准确地设计和定制。但是对人体内踝参数缺乏公认的标准, 难以在实践中指导内踝的复位手术。由于对内踝解剖研究的不足, 内踝骨折手术中内固定器械的选用, 多是经验性的, 医生根据X片对内踝的内翻角估测, 根据经验进行内踝的内固定。因此在内固定置入的角度上都缺乏解剖上的客观依据,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风险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测量人体内踝角及其相关的数值, 了解国内正常人内踝的解剖结构, 从而有效指导内踝骨折手术, 设计定位导向器, 有效地指导内踝骨折手术的实践。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成人胫骨标本男女各10对, 共20对;内踝正侧位X片男女各10例, 共20例。

1.2 实验仪器

桂林广陆数字测控股份有限公司游标卡尺 (精度为0.02mm) , 上海九量五金具工具有限公司量角器 (精确到1度) , 上海量具厂制造;Nikon D7100照相机。

1.3 实验方法

内踝尖为o点;胫骨下端关节面水平内踝最前缘为m点;胫骨下端关节面水平内踝最后缘为n点。

①对胫骨的中轴线L进行测量;②对胫骨下端关节面的切线LZ进行测量;③对内踝外侧面的切线L3进行测量;④对内踝内侧面的切线L4进行测量;⑤对内踝尖与胫距关节面的平行线L5进行测量;⑥对胫骨下端关节面水平内踝前后缘的连线L6进行测量;⑦对经内踝尖基底部与胫距关节面的平行线L7进行测量。

结合骨性标本和X光片, 测得内踝参数有:①内踝角, 线Ll和线L3的交角;②胫骨角, L2和L3的交角;③内踝高度, L2和L3之间内踝的实际长度;④内踝上端宽度W上;⑤内踝下端宽度W下。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数据及分析

2.1 内踝高度H的测量及分析 (表1)

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 男性样本左右两侧内踝高度差异P>0.05, 无显著差异, 女性样本左右两侧内踝高度差异P>0.05。男女同侧高度差异P<0.05, 所以男女内踝高度差异显著。

2.2 内踝上端宽度W

上的测量及分析 (表2) 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 男性样本左右两侧内踝上端宽度差异P>0.05, 无显著差异, 女性样本左右两侧内踝上端宽度差异P>0.05。男女同侧上端宽度差异P<0.05, 所以男女内踝上端宽度差异显著。

2.3 内踝下端宽度W下的测量及分析 (表3)

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 男性样本左右两侧内踝下端宽度差异P>0.05, 无显著差异, 女性样本左右两侧内踝下端宽度差异P>0.05。男女同侧下端宽度差异P<0.05, 所以男女内踝下端宽度差异显著。

2.4 内踝角MA的测量及分析

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 男性样本左右两侧内踝角差异P>0.05, 无显著差异, 女性样本左右两侧内踝角差异P>0.05。男女同侧内踝角差异P>0.05, 所以男女内踝角没有明显差异。

3 研究的临床意义

3.1 内踝角测量在临床上的意义

经过实验及数据处理, 可以发现胫骨下端存在一前倾角, 内侧面向外旋转, 前倾角消失于胫骨下端关节平面。内踝存在一个27度左右的内翻角。根据这27度的内翻角, 可以指导内踝骨折手术中的复位定位。内踝骨折手术中, 可以沿内踝角的方向植入螺钉或克氏钉。沿内踝角的方向植入螺钉或克氏钉, 可以保证螺钉或克氏钉置于胫骨下端, 不会穿出对周围组织形成损害, 另外螺钉或克氏钉在这一位置承受的剪应力小, 不会出现松动和断裂。

3.2 实验对内踝内固定的临床意义

通过实验, 测得男性内踝的下端宽度平均为29.25mm, 女性内踝的下端宽度平均为19.34mm, 这样内踝手术中, 采用两枚螺钉进行固定效果较好, 两枚螺钉直径之和不宜超过10mm。通过实验, 测得男性内踝的高度平均为18.49mm, 女性内踝的高度平均为16.29mm, 据此选用固定用拉力螺钉, 务必使拉力螺钉无螺纹部分的长度大于内踝的高度, 使得螺纹全部通过骨折线。

3.3 实验对内踝钻孔导向器设计的意义。

在内踝骨折手术中, 螺钉置入的角度非常重要了。螺钉置入的角度过小, 固定不结实, 螺钉置入的角度过大, 螺钉可能进入踝穴, 而内踝钻导向器可以保证螺钉与内踝轴线平行, 使得固定角度准确、提高手术效果。通过本实验数据的测量, 可以为内踝钻导向器设计提供有效的数据, 克服了以前螺钉植入角度由手术者靠经验和感觉估计的弊端。定位导向器的科学设计, 可以使内踝手术快速、准确、有效。手术痛苦减小, 康复快, 防止因螺钉伤害造成创伤性关节炎。

4 结束语

本实验对内踝进行了解剖研究, 准确测量成人内踝样本各项参数, 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内踝骨折手术, 对科学设计定位导向器提供了依据。

摘要:踝部面积小而受力较大, 所以踝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人体内踝缺乏公认的标准, 内踝骨折手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经验进行, 从而带来了创伤性关节炎等风险。本文通过实验测量人体内踝角及其相关的数值, 从而有效指导内踝骨折手术及定位导向器的设计,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内踝,应用解剖,踝部骨折

参考文献

[1]郭团茂.内踝骨折后不愈合原因分析2例报告[J].吉林医学, 2013 (10) .

[2]苗卫东.放置内踝螺钉安全区的解剖与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8 (06) .

[3]肖军.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03) .

[4]赵双印.内踝上微创经皮解剖钛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6) .

睾酮临床意义 篇2

见于特发性性早熟和儿童的肾上腺皮质增生、部分肾上腺皮质肿瘤。男性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肿瘤、妊娠期的绒毛膜上皮疾病、睾丸女性化、原发性多毛症。这种情况可以摄入巴比妥类镇静剂、氯米芬(克罗米芬)、促性腺激素及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2、睾酮减低

临床意义研究 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界面征;拓展研究;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89-01

“界面”是自然与人体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基础。对于“界面征”的细致研究,则是判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影像的正常与否,以及先天发育异常、急慢性炎症与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在医学文献资料中,对“界面征”的定义缺少系统性的论述与准确的定位,且在不同论著、对不同系统疾病的描述中,不同学者对其概念的命名也不尽相同。为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认识“界面征”的来源及形成基础,并给予其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义,充分发挥“界面征”在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较系统地提出了对“界面征”概念的新论述,并对“界面征”进行了系统性、拓展性研究,使其在医学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对“界面征”的系统性研究做以简要汇报如下,以供探讨。

1 一般资料回顾

据文献资料记载,关于“界面征”及“界面”方面的资料有如下论述:①当不同病理性组织在肺间质内聚集,可以导致间质增厚,与含气肺组织对比的界面可有不同表现称为界面征【1】。 ②充气的肺实质支气管、血管,以及胸膜之间的界面不规则称为肺界面征【2】。③“(脑外伤)界面征”产生的机制:认为是外伤使脑组织在颅腔内产生相对运动,脑叶与粗造颅内板摩擦使软脑膜撕裂出血,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或同时伴有少量膜下出血,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交界面模糊【3】。 ④在肺部慢性炎性病变中,一般多产生支气管及血管慢性炎性增生及纤维化性改变,多造成肺部支气管及血管纹理周围轮廓不规则,可呈锯齿状等,称其为“不规则界面征”【4】。 ⑤在超声影像诊断学中,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对特定声波产生的特性声阻抗不同。对两种特性声阻抗不同的物体(组织)的相接触处称为“界面”【5】。

2 讨论

2.1 医学影像学形成基础:在自然界物体影像学成像方面,人体医学影像学与自然物体影像学一样,均是根据各种物质或物体所自然存在的密度、结构、形态及色彩等差异,所显示出的不同影像。自然影像学是通过人视觉直观获得的自然成像,而医学影像学则是通过各种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密度、轮廓等得以显示的一门科学。如:X线与CT是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各种组织产生剩余射线量不同所形成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各种组织在各种外加磁场作用下所被激发而产生的信号强度不同所形成的图像;超声是利用人体各种组织对特定声波产生特性声阻抗不同所形成的图像等。

2.2 “界面征”的来源及概念:“界面征”是建立在“界面”基础上的一种影像学表现。界面是指两种不同密度或不同形态的物质接合在一起时,所呈现出来的分界面。其无论在自然界中,还是网络世界与意识形态领域等,均无处不在。但“界面”一词在医学领域是由超声影像诊断学中最先提出的。也正是由于人体正常器官、组织、结构的密度及轮廓等存在着自然的分界面与差异性、功能性等,才使得现代各种科学技术在医学影像检查诊断中不断得以运用与发展。因此,“界面征”应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物体或物质间接触分界面的一种表现,是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器官、结构等自然分界面的医学影像学特点,是人体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基础。对于各种疾病造成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结构等所产生的病理-影像学改变,应为“界面征”病理-影像诊断学的拓展性研究范畴,其对人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2.3 对文献中“界面征”相关论述的认识:对于文献资料中关于“界面征”定义的论述,均局限于某一系统或某种疾病所提出的,而不符合针对各系统人体医学影像学的统一应用,并不能解决人体个系统组织器官结构正常与否,以及急性与慢性炎症、占位与非占位性疾病、良性与恶性疾病影像的鉴别诊断问题。因此,文献中诸多关于“界面征”的论述,如:将肺部慢性炎所造成的支气管及血管纹理轮廓不规称呈锯齿状称为“不规则界面征”;在急腹症肠梗阻疾病影像检查中,常将肠腔内出现气体与液体的分界平面表现称为“气-液平”; 脑出血慢性期血肿内出现脑脊液与血液分层现象称为“液-液面征”;还有关于“脂-液面征”、“脂-血液面征”、“造影剂-囊液界面征”⑤等描述,仅对于上述相关疾病及系统性疾病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病理-影像”临床诊断意义。

2.4 “界面征”拓展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文献关于“界面征”的命名方式,可将炎症感染性渗出所造成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及轮廓模糊的影像学表现称为“模糊界面征”;将恶性肿块及转移瘤向周围侵犯,造成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及轮廓出现局部分界面消失称为“缺失界面征”;将恶性肿瘤边缘呈毛刺状浸润者称为“毛糙界面征”;将良性或类肿瘤性占位性病变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结构造成的推压、移位表现称为“移位界面征”;将正常组织、器官、结构间相互交叉重叠,其边缘及交叉点所形成清晰、规则的几何三角形表现称为“交叉角界面征”等。

当良性或类肿瘤性病变边缘分界面出现“局部界面征缺失”时,则为良性或类肿瘤性病变局部恶变的特征。“毛糙界面征”為肿瘤组织呈侵袭性生长向周围侵犯的特征。在“移位界面征”鉴别诊断中,也可将良性或类肿瘤性占位性病变对同一器官内肿块周围组织结构产生膨胀性挤压表现称为“膨胀性界面征”;将良性或类肿瘤性占位性病变对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结构产生局部或整体推移性表现可称为“推移性界面征”。对于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结构轮廓交叉或重叠时,其交叉角应完整、轮廓清晰;若出现交叉分界面缺失,即为结构异常或病理物产生所致。

在有关文献资料中关于肝硬化结节内出现“结节中结节”(简称“结中结”)【6】时,应高度怀疑肝硬化结节恶变;以及关于肺部大片阴影内出现结节(简称“影中结”)【1】时,应考虑恶性占位可能。因此,“结中结”与“影中结”均具有“恶性征”诊断作用。

2.5 对“界面征”及其拓展性研究的目的:“界面征”在自然界中是各种物质间广泛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及影像学形成基础。本文对“界面征”概念进行深入、系统性地提出,在于使人们能够认识“界面征”的本质,更清晰认识人体医学影像学中存在的自然特点与系统性特点,提高人们对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征象及疾病诊断,其对发育畸形、急慢性炎症、良恶性占位及恶变等所引起异常影像的诊断与鉴别,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铁一.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2.

[2] 王煜,顾新,金宏伟.界面征-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早期征象[J].放射学实践,2003.7:18(7):473.

[3] 潘纪戍,张国桢,蔡祖龙.胸部CT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189.

[4] 姜玉新,王志刚.医学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6~7.

[5] 卢光明 陈君坤 CT诊断与鉴别诊断[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1:1(1):29.

白介素-2对临床意义的研究 篇4

白细胞介素, 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它和血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 相互作用, 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 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 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白质素2 (IL-2) 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 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 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不同种属间, 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 向下无约束性。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 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IL-2又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 在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量很低且分布局限。IL-2 m RNA分布于大脑皮质、中脑、纹状体、海马、隔区, 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分泌 (Eizenberg等, 1995) [1]。

2 白介素-2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2.1 药理作用

白介素-2是一种淋巴因子, 可使细胞毒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分泌抗体和干扰素,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在对动物的长期毒性实验上证明, 无论血象、血尿生化检查、循环系统检查、病理组织检查, 均无异常所见。

2.2 适应症

(1) 用于肾细胞癌、黑色素瘤、乳腺癌、膀胱癌、肝癌、直肠癌、淋巴癌、肺癌等恶性肿癌的治疗, 用于癌性胸腹水的控制。也可用于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的培养; (2) 用于手术、化疗及放疗后的癌症患者的治疗, 可加强机体免疫功能; (3) 各种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 (4) 对某些病毒性、杆菌性、胸内寄生菌感染性疾病, 如乙型肝炎、麻风病、肺结核、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白介素-2对神经递质合成、释放及其功能的影响

IL-2可在体外呈剂量依赖性地刺激多巴胺的释放。外周给予IL-2后能够提高海马NE的代谢及额叶皮层的多巴胺 (DA) 代谢。IL-2还能抑制海马和额叶皮层的乙酰胆碱 (ACh) 释放, 但对其他脑区无影响 (Hanisch等.1993) 。在大鼠嗅球切除抑郁症动物模型中, 脑室给予IL-2后明显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和5-HT浓度, 假手术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则无变化 (Song等, 1995) 。Lacosta等研究全身急性或慢性给予IL-2对中枢单胺活性的影响。急性给予IL-2 (0.55~17.6×106iu) 可提高下丘脑室旁核NE的利用度。反复给予IL-2 (连续7 d) 后可提高正中隆起、弓状核及海马的NE利用高, 也轻度增加杏仁核与额叶皮层的NE利用。同时正中隆起、弓状核和杏仁核的NE水平提高[2]。

4 白介素-2对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2005年5月21日, 纽约路透社医学新闻发表在《国立肿瘤研究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通过分离分别具有血管通透活性和细胞因子活性的白介素2片断, 能够减少白介素2的全身毒性, 有助于发展新的药物增强白介素2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Alan L.Epstein博士及其同事指出, 白介素2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以往认为这可能与其细胞因子活性或与白介素2受体结合有关。由于将白介素-2与抗肿瘤抗体或化疗药物耦联, 将增加肿瘤对抗体和化疗药物的摄取。因此, 研究人员合成白介素-2的肽类片断, 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结合, 分析白介素-2的血管通透活性是否与其特定区域有关。结果发现, 包含22-58区域氨基酸的片断具有白介素-2所有的血管通透活性, 被称为“渗透性增强肽” (PEP) ;而小范围或重叠区域的片断仅具有其部分功能。

当研究人员采用连接PEP或完整白介素-2的抗体治疗肿瘤移植小鼠时, 两者均能产生高于为单纯抗体2~4倍的血管通透性。与此相比, 无论抗体是否结合PEP, 它均不能引起白介素-2依赖的T细胞增殖, 这表明PEP缺乏白介素-2活性。Epstein博士认, 通过改变白介素-2的基因序列, 可能产生保留细胞因子活性、消除血管通透毒性作用的白介素-2类似物, 这将有利于免疫治疗。

5 白介素-2前体脂质体研究

目前, 上海新药研发中心白介素-2前体脂质体研究获得新进展, 该中心研究人员研制的白介素-2前体脂质体解决了一般脂质体存在的稳定性和高温灭菌等问题, 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技术的第四代靶向给药技术。该技术利用脂质体的独有特性, 将毒副作用大、在血液中稳定性差、降解快的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 由于动物机体病灶部位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 脂质体药物可透过此间隙到达病灶部位, 在病灶部堆积释放, 从而达到定向给药。

脂质体主要辅料为磷脂, 而磷脂在血液中消除极为缓慢, 因此脂质体药物在血液循环系统中保留时间长, 可达到使病灶部位得到充分治疗的效果。利用该技术可将一大批已知高毒性活性药物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其中有抗癌药、抗生素类药抗真菌类药、抗寄生虫类药、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 可极大地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减轻病痛。同时, 可将单克隆抗体连接的脂质体上, 借助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 将载药脂质体定向送入;也可以将基因载入脂质体中, 利用脂质体特殊的运载功能, 实现基因修补。而前体脂质体是脂质体中的一类新型的脂质体, 系将脂质体组成成分和赋形剂制成脱水形式, 通常为具有良好流动性能的干燥粉末。大量的前体脂质在水化前便于贮存, 克服了一般脂质体之间的相互凝聚的现象, 贮运稳定, 应用前与水混合, 即可分散或溶解成等张的重建脂质体。前体脂质可解决稳定性和高温灭菌等问题, 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可实现规模化生产, 解决了脂质体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瓶颈。

6 白介素-2与支气管哮喘相关关系的研究

IL-2最初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 是T细胞主要的分泌生长因子, IL-2可以和IL-5、IL-6一起, 协同IL-4促进体内Ig E的合成, 还可以诱导eos产生大量过氧化物, 从而导致支气管上皮破坏, 引起慢性炎症[3]。内源性哮喘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中的IL-2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体内的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较缓解期哮喘及正常者增加, 其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可以作为观察哮喘患者病情变化的客观指标。

7 白介素-2与急性脑血管病 (ACVD) 相关关系的研究

IL-2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辅助细胞 (THI) 产生, 其生物学活性是促进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CTL) 和自然杀伤细胞 (NK) 增殖, 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诱导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结果显示:ACVD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中IL-2水平显著提高, 表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与ACVD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IL-2通过脑细胞上的特异受体IL-2R产生中枢效应。活性T淋巴细胞是效应细胞, 以多种形式和分泌淋巴因子损伤血-脑脊液屏障, 并参与疾病的发病过程。ACVD患者血-脑脊屏障的损伤可能与此有关。T淋巴细胞包括许多次亚群, Tc和Ts是其中两类主要的效应细胞, Tc细胞活化后, 可以表现出细胞毒作用, 造成细胞大量死亡;Ts细胞被激活后, 可表现出细胞免疫机制, 患者易并发感染, 预后不良。研究结果还显示:ACV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TNF-a和IL-2水平与其病情轻重明显相关, 即重型患者TNF-a和IL-2水平显著高于轻型患者, 这是因为重型患者多有脑梗死体积大、脑出血量多、脑组织破坏严重,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T淋巴细胞大量活化。因此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TNF-a和IL-2水平对判断ACVD病情及推测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4]。

8 小结

总的来说白介素-2对相关疾病的诊疗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在对人与畜方面的作用机制及意义基本一致, 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另外, 犬IL-2可明显提高幼犬对犬瘟热疫苗和犬细小疫苗的抗体应答能力, 可作为佐剂增强犬瘟、犬细小疫苗的免疫原性, 是一种良好的犬瘟热和犬细小疫苗候选佐剂。

参考文献

[1]李俊旭, 郑继旺, 梁建辉.脑源性白介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19 (3) :253-257.

[2]Lacosta S, M erali Z, Anisman H.Central monoamine activity following acute and repeated systemic interleukin-2administration.Neuroimmunomodulation.2000, 8 (2) :83-90.

[3]Conesa A, Tassinari P, Aldrey O, et al.Interliukin-2induces peroxide peroxide production by primed normodense eosinophils of patients with asthma[J].Allergy Asthma Proc.2003, 24 (1) :27-33.

自身抗体系列的临床意义 篇5

检验科近日开展自身抗体系列,现将临床意义简述如下:

1、抗核抗体:ANA包含一组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细胞核常成为自身免疫反应的靶子。ANA主要是指对核内成分所产生的抗体,此外也包括对核内成分相同的物质所产生的抗体。所以,ANA是抗核酸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的总称。通常是7sIgG,但也可以是19sIgM。它可在许多风湿病患者的血清中检出,也可以在健康老年人、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病、原发性肺纤维化、肿瘤等,缺乏特异性。甚至服用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等均可出现ANA阳性。约99%的活动期SLE病人ANA阳性,但它的特异性差。在非狼疮性结缔组织病中,ANA阳性率为50%,即使在健康献血者中,偶尔也可检出ANA。所以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但应注意有5%的SLE病人ANA可为阴性,这其中大部分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因为测定ANA通常用鼠肝或鼠肾做底物,而这些组织核内含SSA、SSB、Jo-

1、rRNP抗原相对较少,所以不易测出其相应抗体。

2、抗ds-DNA抗体:即抗双链(天然)DNA抗体。高浓度的抗ds-DNA抗体几乎仅见于SLE,且与疾病活动度、特别是与活动性狼疮性肾炎密切相关。在SLE缓解期抗DNA抗体可转阴或滴度减低,因此单次测定结果阴性,不能除外SLE;

3、抗ss-DNA抗体:即抗单链(变性)DNA抗体。它不仅存在于SLE病人中,也可以存在于非SLE的其他疾病中,包括炎症性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物性SLE、硬皮病等。虽然它在致病性方面与抗ds-DNA相同,但特异性差,对SLE诊断价值较小。

4、抗ENA抗体:又称盐水可提取性核抗原的抗体。是抗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s)和小分子细胞浆核糖核蛋白(scRNPs)的自身抗体,不含组蛋白。主要有七种:抗U1-RNP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 La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抗r-RNP抗体。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无明显相关。

临床意义研究 篇6

【关键词】 乳腺肿瘤;雌激素;孕激素;cerbB-2基因;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且近年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已居城市妇女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有研究[1]表明,肿瘤的发生为多基因参与和多阶段协同作用的结果。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较多,其中激素受体水平和淋巴结转移是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cerbB-2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临床分期﹚,探讨其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義.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选择江西省广丰县医院病理科2000 01/2009 09经病理证实女性原发性乳腺癌根治手术标本107例, 年龄30~76(中位年龄57)岁。 患者术前均未做放疗和化疗。其中导管内癌15例,浸润性导管癌82例,乳腺鳞癌1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61例,无淋巴结转移46例。0~Ⅰ期36例,Ⅱ期46例,Ⅲ~Ⅳ期25例,免疫组化第一抗体ER, PR,,cerbB-2及相关试剂均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

1.2 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法(SP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步骤如下:所有标本经40 g/L甲醛固定,常规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切片厚4 μm;二甲苯脱蜡,梯度乙醇至水化后高压锅热处理5~8 min, 过氧化物酶阻断血清封闭,加一抗孵育,4℃过夜,接着加二抗及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其余步骤按SP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免疫组化染色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以试剂商提供的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判断:ER,PR的阳性表达以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cerbB-2的阳性表达为细胞膜上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采用国内通用标准,根据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数分级。 评定标准:10%~25%为“+”;26%~75%为“++”;76%以上为“+++”。

1.3 统计学处理: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R、PR和cerbB-2表达与乳腺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ER、PR和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1%、82.2%和71.0%;ER、PR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无相关性,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cerbB-2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pTNM分期显著相关(P均<0.05),见表1和表2。

2.2 ER、PR与cerbB-2表达的关系 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P=0.000。PR与cerbB-2表达呈负相关,P均<0.05)。

3 讨论

乳腺是女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之一,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存在ER和PR,但含量极低.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可部分或全部失去,据此,将乳腺癌分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和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1],乳腺癌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则恶性程度低;其ER,PR的阳性表达率高,则内分泌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好[2]。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本组107例乳腺癌患者的激素受体测定结果,ER阳性表达率56.1%、PR阳性表达率82.2%,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R、PR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无相关性,而两者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另外,相关分析显示,ER、PR与cerbB-2是呈负相关的。

癌基因cerbB-2是一种分子量为185KD的跨膜蛋白,其氨基酸的序列和结构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似。作为凋亡抑制基因可阻断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而不影响细胞的增殖。 目前cerbB-2已被公认是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原癌基因,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分化,其产物过度表达常提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本实验研究显示,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1%,其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显著相关,相分分析显示,cerbB-2阳性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呈显著正相关,可以说明cerbB-2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其阳性表达率越高者,淋巴结转移率越高。cerbB-2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ER, PR,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有相当高的表达率, 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均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关, 通过多项生物学指标的联合检测乳腺癌并作出更为准确的预后判断, 对指导治疗和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Fiets WE,Bellot FE,Struikmans H,et al. Prognosis value of mitotic counts axillary nod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predominantly welldifferentiated tumours[ J]. Eur J Surg Oncol, 2005, 31(2): 128-133.

[2]王跃华,赵 铁,周 娜.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基因和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4):360-361. [3] Walker RA.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as predictive tools for breast cancer[J].J Clin Pathol,2007,9:231.

[3]郑雅娟. 乳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4):286-288.

[4]季晨阳,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7):304。

[5]周道平,王彬,邢晓皖.Ki-67、P5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实用肿瘤杂志,2009,24(2):136。

[6]裴劼,翟笃明. 104例乳腺癌cerbB-2、P53、ER、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0):1385。

[7]Michael PD. Clinical singnificance of HER-2/neu overexpression : Part[J]. Principles δ Practice of Oncology, 1999,13:1.

[8]李宝江,朱志华,王军业.等.Ki-67、P53、VEGF和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癌症,2004,23(10):1176

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意义研究 篇7

临床药学对药物调剂具有积极意义

选择近几年药物调剂业务中设计的相关药学问题讨论, 涉及到的处方数量58 685张, 经过计算, 日平均处方1 467.2张。在本研究当中, 主要以磺棕口服混悬液为例。此种药物针对儿童, 此药物的特殊之处在于, 儿童服用此药治疗过程中, 还需要通过碱性药物的药理作用调整尿液中的酸碱度, 降低磺胺药物对儿童肾脏的损害[2]。经过统计, 部分人群由于体质较为特殊, 服用磺棕口服混悬液时, 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例如溶血性贫血、皮疹等。出现不良反应时, 患者应及时停止服药, 如果不良反应过重, 必须采取治疗措施。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磺棕口服混悬液而言, 家族遗传史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要向患者或患者家属详细询问后, 方可用药。

核黄疸疾病主要患者群集中在新生儿当中, 因此磺胺类药物不能用于<2岁的婴儿, 或者是临产前的孕妇。药物调剂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于, 给予患者最需要的药物, 而不会考虑到临床药学的药理作用。假设某儿童患有核黄疸, 磺棕口服混悬液虽然是有效药物, 但由于儿童的年龄较低, 身体发育不完全, 生理机制仍然处于提升当中, 并不适合应用此种药物。为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我院药师与医生进行了多次学术沟通, 并且在临床试验当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我院药师与医生一致认为, 除了新生儿以及孕妇禁用磺胺类药物之外, <2岁儿童在应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时, 必须得到主治医师的签字认可, 要对患者负责。由此可见, 临床药学对药物调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降低了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是身体受到损害的概率。

临床药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平台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意义之一在于,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现代医学主张, 以患者为中心, 以临床药学为基础, 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3]。药物调剂在以往的工作当中, 偏向于单方面进行, 不会考虑到太多的因素。今后加入临床药学的相关内容, 可以保证药物调剂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为广大患者选择更加适合的药物, 而不是单单从疾病方面出发。

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平台:各级医院开展TDM比例情况, 见表1。

注:P<0.05。

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适应范围

对于临床药学来说, 在药物调剂当中, 其适应范围也是有限的, 不可能无限制的将临床药学应用到药物调剂工作中。经过统计分析, 发现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适应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范围较窄、不良反应较强的药物。此类药物对患者身体会产生一定的损害, 同时在治疗疾病时, 不良反应也会非常明显。药物调剂工作只会在乎药物能否治疗疾病, 而很少考虑患者的身体。通过应用临床药学, 更大范围的关注患者身体健康, 对安全范围窄、不良反应强的药物, 更加谨慎的应用。 (2) 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较大的部分药物。 (3) 具有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制定全新的工作, 预防潜在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

药师在调剂药物观察到, 一般医师处方中很少调整酸碱度, 并且没有告知患者在服药期间是否需要多饮水, 甚至遗漏了对患者以及家族里的药物过敏史的了解, 导致很多患者不仅没有康复, 甚至在治疗过程中, 遇到了很多阻碍,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当中, 产生了很多的积极作用, 今后药师和医师必须紧密合作, 对患者病情详细了解的同时, 还要为治疗做长远打算。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患者疾病出现反复的情况比较普遍, 一方面是由于患者体质较弱, 另一方面是由于药物调剂没有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单一用药导致患者身体损害程度增加, 对疾病治疗产生了负面影响。今后的药物调剂工作, 需要适当融入临床药学的各项指导, 如果患者年龄较小或者患者的年龄过大, 必须充分考虑到药物的药理作用, 是否能够在患者体内发挥出来, 还要考虑到患者的其他生理机能, 是否可以承受药理作用。

临床药学在目前的发展中, 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重视, 国家对临床药学也颁布了很多的条文, 行业内的一些准则也得到更新。未来的药物调剂工作, 势必与临床药学相结合, 为患者的康复和疾病治疗带来更大的积极意义。

摘要: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本研究通过以下几项工作进行论证。首先, 根据实际案例, 确认潜在或者是实际工作中, 存在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其次, 根据当下的工作要求, 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系的问题;第三, 制定全新的工作, 预防潜在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今后的药物调剂工作, 可以融入临床药学的指导工作, 为患者提供最符合治疗的药物, 实现更快康复, 降低疾病的复发概率。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物调剂,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化勇, 郭锦辉.对临床药学实践的一些体会与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10 (3) :1-6.

[2] 沈健, 陈友亮.为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探讨[J].中国药房, 2010, 9 (26) :22-25.

临床意义研究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就诊经超声检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在17岁~78岁之间, 平均年龄 (51.7±14.6) 岁;并选取无右下腹疼痛史的阑尾正常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在16岁~77岁之间, 平均年龄 (50.9±14.6) 岁。2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均衡可比。成人正常阑尾超声的检查标准:阑尾的横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阑尾纵切面则呈管状多层征, 无蠕动, 近端与盲肠相连, 远端为盲端, 阑尾直径≤7 mm, 平均直径为 (5.5±1.1) mm, 阑尾壁厚度≤3 mm, 阑尾长度为50 mm~100 mm;正常阑尾腔内可有气体、液体及粪渣等, 也可无内容物, 加压可以使阑尾变形、滑动及阑尾腔内内容物移动[2]。阑尾炎的超声检查判断标准:阑尾有轻度或者明显肿胀, 即阑尾直径≥7 mm, 阑尾壁厚度≥3 mm, 正常阑尾结构消失、模糊不清;黏膜不平整, 回声不连续, 阑尾腔内有粪石形成或腔内有脓液;部分腔管内积液, 并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

1.2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采用线阵探头, 频率为6~11 MHz, 凸阵探头频率为3~6 MHz。 (1) 研究对象不需要特殊的肠道准备及禁饮食, 最好排空膀胱, 并且宜取平卧位, 高频探头与低频探头相互配合。 (2) 寻找阑尾位置方法:回盲瓣顺钟转向移动法, 这种方法能准确定位盲肠, 容易探及阑尾的部位, 避免盲目性, 提高检出率;右侧腹部自上而下纵横切升结肠、盲肠寻找阑尾法, 这种方法能准确定位盲肠下端, 阑尾起始部位容易探及, 且配合横切升结肠、盲肠等易探及盲肠外侧位、后位及高位阑尾;麦氏点任意扫查法, 这一方法极为简单方便, 常在腰大肌或髂腰肌前方可见阑尾横断或纵切面。探及阑尾后, 准确测量阑尾直径、阑尾长度、阑尾壁厚度, 并仔细观察阑尾腔内回声、阑尾壁各层次回声及毗邻结构声像等。对阑尾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并做阑尾壁动脉收缩期最大峰速及阻力指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比较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阑尾直径、阑尾壁厚度、阑尾壁彩色血流显示率, 阑尾壁动脉收缩期最大峰速、阻力指数等指标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阑尾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组阑尾壁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根据观察超声检查显示, 2组阑尾壁的彩色血流显示及阑尾壁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明显:对照组有阑尾壁彩色血流显示者为32例 (64.0%) , 观察组有阑尾壁彩色血流显示者为47例 (94.0%)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27, P<0.01) 。对照组阑尾壁动脉收缩期最大峰速、阻力指数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讨论

正常状态下的阑尾一般不易在超声检查中显像, 但当阑尾发生扭曲折叠或阻塞时导致阑尾充血、水肿、腔内积液形成时则可清晰显像, 这是用超声检查技术诊断阑尾炎的病理学基础。国外诸多学者认为超声检查对于诊断急性阑尾炎较CT诊断急性阑尾炎更有价值, 可作为急腹症的首选检查手段;并且因为超声检查有无创、无痛、辐射小、对人体危害性小、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 可以在临床上反复使用, 但关于超声检查和CT用于急腹症首选诊断至今仍存在争议。而国内学者也对超声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的符合率做了大量研究, 如赵景亭等人研究, 其结果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接近, 也认为超声检查对确诊急性阑尾炎有很大价值[2]。成人正常阑尾超声检查的声像表现与扩张的胃肠壁的声像表现相一致, 都有五层结构, 但是阑尾壁的五层结构不受阑尾腔扩张影响, 正常阑尾壁各层回声是连续没有中断的, 其厚度区分不明显。CT检查可获得与B超检查相似的结果, 对阑尾周围脓肿更有帮助, 但是其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不是必须的, 而且CT检查与超声检查比较需要接触更多射线。因此, 在临床上对于急腹症的检查一般首选超声检查。

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阑尾直径、阑尾壁彩色血流显示率、阑尾壁动脉收缩期最大峰速 (PSV) 、阻力指数等多项观察指标发现, 2组研究对象的超声检查参数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研究对象的阑尾壁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证实超声检查对于诊断急性阑尾炎有重要意义, 在急腹症的诊治中, 通过超声检查探查患者是否是阑尾炎较为容易, 若患者为阑尾炎则可获得清晰显示。因此, 根据正常的阑尾声像图及血流动力学特点, 判断或排除急腹症中的急性阑尾炎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将超声检查作为急腹症超声诊断中的一个常规检查项目。又因在急性阑尾炎的超声检查中其高频超声对急性阑尾炎检出率可高达90%以上, 超声征象可对阑尾炎病理类型作出提示, 简单、无创, 安全性好、重复性高, 若出现假阴性可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合提高确诊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琰君.正常阑尾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 (6) :779-781.

临床意义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本次研究抽取2015 年2 月至10 月期间收治的36 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6 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15 例,年龄在19~5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1.6) 岁,平均病程(24.2±2.5) 小时。致伤原因:16 例交通事故致伤,8例高处坠落摔伤,5 例锐器致伤,7 例挤压致伤。我院本次研究已事先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前均已在具有法律效力的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分别采用CT和B超对36 例腹部创伤患者实施诊断。

1.2.1 CT诊断方法本次研究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Bright Speed16 排螺旋CT对36 例患者实施诊断。造影剂为碘比醇(300mg I/ml),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团注,注射速度设置为3.5ml/s,动脉期25~30 秒,门静脉期65~70 秒。扫描参数设置:扫描层厚设置为8mm,扫描层距设置为8mm,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先进行平扫,然后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观察患者脏器损伤情况、腹腔内有无气体和积液,扫描结束后将获得的影像学资料上传至工作站中进行三维重建,由两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生共同进行阅片。

1.2.2 B超诊断方法本次研究使用国产B超扫描仪对36 例患者实施诊断,扫描诊断时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取仰卧位,使身体保持放松状态。扫描患者腹腔,观察患者腹腔内有无积液和气体,然后观察脏器的形态、大小是否发生改变,有无血肿、破裂等。

1.3 对比指标

本次研究对比36 患者CT诊断结果和B超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21.0,率形式的对比指标采用百分率[n(%)]表示,样本差异采用卡方(χ2)进行检验,计量型指标采用(±s)表示,以t检验样本差异,P<0.05 表示两者比较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36 例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

经手术证实36 例患者中,11 例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为脾脏,9 例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为肠,8 例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为肝脏,5 例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为胰腺,3 例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为胆囊。

2.2 36 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和B超诊断结果比较

本次研究经统计发现36 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4.4%,B超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77.8%,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比较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研究数据见表1。

2.3 36 例患者CT诊断结果具体分析

CT诊断结果显示36 例患者中,11 例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为脾脏,其中7 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可见脾脏体积明显增大,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密度欠均匀,属于包膜下破裂,2 例患者影像学资料显示脾脏破裂,1 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可见脾内血肿,与手术病理结果完全一致。8 例患者主要损伤部位为肠,其中5 例患者为十二指肠破裂,3 例患者为结肠破裂,与手术病理结果完全一致。主要损伤部位为肝脏的患者共7 例,其中3 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可见肝脏低密度阴影,边界欠清晰,属于肝脏破裂,3 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显示肝脏包膜下有低密度阴影,为肝脏内血肿,1 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可见片状低密度影,为肝脏内血肿。经手术证实,本组36 例患者中,共8 例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为肝脏,采用CT诊断共误诊1例。共4 例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为胰腺,影像学资料均表现为胰腺形态发生改变,属于胰腺破裂,经手术证实,本组36 例患者中,共5 例患者胰腺破裂,采用CT诊断误诊1 例。共3 例患者的主要损伤部位为胆囊,3 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可见胆囊破裂,与手术病理结果完全一致。

3 讨论

腹部创伤患者病情危及,病死率高,临床尽早明确诊断结果,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相关临床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伴随着交通事故发生率的不断升高,腹部创伤患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已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早期,B超是临床诊断腹部创伤患者的首选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应用优势,可快速明确患者肝脏、脾脏、胆囊等脏器的情况,但长期的临床应用发现,该种诊断方法在诊断肠、胰腺等器官损伤时则存在明显的应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影像学资料清晰度差,故误诊率较高,较易引发医疗纠纷。

伴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阶段CT已在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较长一段时间的临床应用发现,CT可对患者机体器官及组织进行全面检查,并可以对得到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存储和三维重建,有利于临床医师明确患者相邻器官及组织的损伤情况,具有分辨率高、方便快捷等应用优势。但该种诊断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应用局限性,如腹部创伤患者多为复合伤,疾病具有突发性,合并上肢创伤的患者,在接受CT诊断时,不能将上肢抬高,或患者受伤前曾大量饮酒,这些因素均可对获得的影像学资料的清晰度产生影响,导致影像学资料出现伪影,不利于临床医师进行诊断。

我院本次研究发现腹部创伤患者的除易发生脏器破裂外,还较易发生脏器血肿,采用B超对腹部创伤患者实施诊断,难以明确患者脏器血肿情况,而采用CT对患者实施诊断,则可有效避免误诊。此外,CT所具有的增强扫描功能,可使患者病灶的分辨率得到明显增强,清晰度增加,便于影像学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王浩宇[3]在对“探讨分析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发现,CT诊断腹部创伤患者的准确率可达90%以上,明显高于B超的诊断准确率。张奎涛[4]等在对“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所得结果证实了王浩宇所得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6 例患者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4.4%,B超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77.8%,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上述王浩宇、张奎涛等的临床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进一步证实了CT在腹部创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综合分析上述结果我院认为CT诊断腹部创伤,操作简单,准确性高,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参考依据,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但该种诊断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应用局限性,建议医院影像科医师在对腹部创伤患者实施诊断时,充分考虑可能影响诊断结果准确性的因素,避免发生误诊,延误患者疾病治疗。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摘要:目的 探讨CT在腹部创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我院2015年2月至10月期间收治的36例腹部创伤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分别采用CT和B超对36例患者实施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36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4.4%,B超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77.8%,两种诊断方法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5)。结论 CT诊断腹部创伤,操作方便,准确性高,可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部创伤,CT,诊断,临床意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尚红.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2):5458-5459.

[2]王波.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08):200-201.

[3]王浩宇.探讨分析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144-145.

临床意义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CroweⅣ型成人DDH患者19例(22髋)作为脱位组,其中男4例,女15例;左侧9髋,右侧13髋;年龄21~56(26.3±3.2)岁;体质量43~76(62.4±7.3)kg。所有患者均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手术。选择同期在骨科住院的同龄健康成年人22髋为对照组,2组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均行骨盆X线检查和CT平扫+三维重建,对照组做相同项目检查。

1.3 测量指标

(1)骨盆X线片解剖参数测量:测量X线片上的髋臼Sharp角、髋臼外翻角(ACV)、改良髋臼指数(AAI)等指标(图1~3)[3]。(2)骨盆CT测量:在CT+TDR上分别测量髋臼前壁、后壁、内侧壁厚度及深度,髋臼前后径、上下径,髋臼外翻角(图4~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片髋臼解剖参数测量结果

脱位组的Sharp角、ACV大于对照组,AAI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T+TDR髋臼解剖参数测量结果

脱位组的ACV、后壁和内侧壁厚度大于对照组,髋臼前壁厚度、前后径、上下径和深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成人DDH的治疗方法较多,由于髋臼形态改变和股骨解剖变异,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多,失败率高。THA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4]。术前通过影像学测量与手术有关的一些解剖学指标,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5]。

成年DDH的髋关节骨性结构及软组织发育变异,由于缺少应力刺激,髋臼缘不发育,旋转中心向外上方移位,关节囊及周围韧带牵拉导致髋臼的上下径大于前后径,臼顶负荷区呈斜坡形,伴有骨质硬化或骨缺损;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瘢痕化,部分肌肉出现萎缩或代偿性肥大,以适应髋关节的异常运动。这些解剖变异造成THA手术复杂困难,并发症多,包括脱位、髋臼及股骨骨折、髋臼内移、神经损伤、早期假体松动等[6]。

THA手术成败的关键主要在髋臼侧的重建上[7],包括髋臼重建位置、结构性植骨、假体选择、臼杯安放等。髋臼应有70%的自体骨覆盖,后上方的骨缺损可行结构性植骨,通过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或Chiari骨盆截骨以增加臼杯的覆盖,应用植骨覆盖髋臼杯的面积应不超过臼杯面积的3 0%~40%[8]。根据本结果,真臼的内壁和后壁增厚及髋臼深度能容纳臼杯,能提供足够的骨量支撑,假臼位于髂骨板处较薄,难以满足臼杯深度要求,假体初始稳定性差,故将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在真臼位置是最合适的选择,可恢复人体力学正常传导,减少应力不均带来的磨损;真臼与健侧髋关节处于同一水平,可均衡肢体长度。将旋转中心向内下移时,相对减小臼杯的外翻角,增加骨性覆盖,在延长肢体的同时,可改善髋关节外展功能,缓解神经血管的张力。由于真臼前后径小、臼浅,应尽量使用较小臼锉向内侧加深,小号臼杯因应力较集中,远期发生松动及穿透臼底的几率虽会增加,但可相对增加髋臼对臼杯的骨性包容,初始稳定性好,当骨量充分,臼底及臼周骨质较厚时,可适当扩大臼窝,年龄较轻者可选择生物学固定方法。

一般要求臼杯安放在外展45°,前倾10°~15°,当小臼杯外展角增大时主要为外上方向磨损,内侧磨损率低,臼杯的外展角不宜过大。为减少接触应力和内衬磨损,要确保髋关节稳定所需良好的头颈比[9];前壁骨质较薄,一旦磨穿,臼杯的把持力明显下降[10]。本文发现真臼后壁、内壁厚,前壁薄,安装臼杯应内移下移,在加深真性髋臼深度时应向髋臼后上部扩臼,有利于增加股骨柄假体偏心距,增加外展肌杠杆臂;在确保臼杯骨性覆盖的同时,适当减小臼杯的外展角(43°左右),当扩臼后前后径≤40mm时,应当使用22mm或更小的特制股骨头假体以确保聚乙烯的厚度;当前后径为40~48mm时,使用直径为26~28mm的假体头可获得足够的聚乙烯厚度,如有足够的空间及骨量,50mm以上的仍可选用32mm的假体头;为减少臼杯对宿主骨覆盖面积的依存度,选择小型臼杯是常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10-1011.

[2] Dezateux,Rosendahl K.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J].Lant,2007,369(9572):1541-1552.

[3] 汤建华,李祥,张世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5,(1):67-68,69.

[4] 李洪秋,阿良,王恩波,等.偏光显微镜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圆韧带组织的病理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1):8057-8060.

[5] 陈帅,王克来,庄岩,等.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形态的MRI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8):144-147.

[6] 葛孚章,刘复奇.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闭合复位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股骨头的平均覆盖率:3年随访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577-580.

[7] 王滋润,王跃,吕波,等.265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2):1070-1074.

[8] 陈帅.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形态的MRI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9] 白帆,郭锦丽,包勤德.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33例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5):75-77.

上一篇:建筑基础施工下一篇:性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