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结合保留灌肠

2024-08-04

口服结合保留灌肠(精选七篇)

口服结合保留灌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72例, 均符合小儿腹泻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9例, 女33例;年龄为0.5~2.5岁, 平均年龄为 (14.6±2.5) 个月;其中0.5~1岁48例, 1~2.5岁24例;病程均不超过5d;所有患儿均有轻度及中度脱水现象, 同时伴随有恶心、呕吐症状, 部分患儿伴有发热现象;患儿腹泻次数均高于4次/d, 且大便呈蛋花样或水样。排除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患儿。将7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抗感染、退热、止吐、静脉或口服补液及纠正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治疗:每天接受2次思密达保留灌肠, 给药剂量为1包思密达加入生理盐水10ml, 利用肛管插入10~12cm, 将药物缓慢推注后轻微抬高肛管, 再注入生理盐水5~10ml对导管进行冲洗, 确保药物彻底到达肠管中, 将肛管反折并轻柔拔出, 利用手指对患儿臀部向肛门进行适度按压, 避免药物流出体外。同时, 给予口服葡萄糖酸锌3.5~7mg/ (kg·d) 治疗, 每天1次。2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d, 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 并对灌肠治疗后止泻时间进行记录, 比较2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治疗24h内患儿临床症状和脱水体征完全消失, 腹泻次数不超过2次/d, 同时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有效:经48~72h治疗, 患儿临床症状和脱水体征完全消失, 腹泻次数不超过2次/d, 大便中水分明显减少;无效:经72h治疗后, 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未发生改善, 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止泻时间

观察组患儿止泻时间 (45.3±5.2) 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98.6±6.3)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多种因素、多方面原因共同诱发的儿科常见疾病, 可导致小儿出现营养不良现象, 对生长发育造成阻碍, 严重时还会造成患儿死亡[2]。小儿出现腹泻现象, 主要与小儿生理特点、过敏、先天性酶缺陷及免疫缺陷等有关, 尤其是感染所致腹泻尤为常见。

思密达属于消化道黏膜高效保护剂, 主要由双八面蒙脱石构成[3], 对肠道黏膜可发挥有效保护作用, 可对消化道中细菌、病毒及生成毒素发挥有效抑制与固定作用, 同时可促使肠腔黏膜厚度明显增加, 黏膜增多, 并促使其生存时间有效延长, 从而对黏膜加以有效保护, 促使细胞修复加快, 对肠道分泌与吸收功能予以改善, 促使黏膜保护能力大幅增加。另外, 思密达可对病原菌入侵发挥有效抑制作用, 促使患儿大便成形, 大幅缩短患者止泻时间。思密达无不良反应, 只能在消化道中发挥作用, 不会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 因此患儿服用后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不会给其他药物生物利用度造成影响。然而, 思密达具有较大异味, 患儿若口服时会因其异味形成呕吐反应, 给喂药造成困难。利用思密达保留灌肠法可对这一问题予以有效避免, 同时药物可在患儿肠腔表面予以直接覆盖, 更容易对受损肠黏膜发挥有效保护作用。在小儿腹泻治疗中, WHO推荐每天口服锌制剂治疗, 因锌离子可促使一氧化氮生成量减少, 促使细胞所受损害降低, 有效保护从而对肠黏膜。

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止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总之, 在小儿腹泻治疗中, 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临床疗效显著, 可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用药方便,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蒙脱石散 (思密达) 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腹泻患儿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治疗, 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止泻时间为 (45.3±5.2) 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98.6±6.3)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小儿腹泻治疗中, 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临床疗效显著, 可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用药方便,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泻,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口服锌制剂

参考文献

[1] 占六娇.中药和思密达交替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 2013, 14 (1) :146.

[2] 杨怀武.小儿腹泻的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4 (9) :25.

口服结合保留灌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89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5)。对照组年龄27~44岁,平均38.2±4.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4.3±2.2月,病情程度:轻度18例,中度20例,重度6例;观察组年龄25~46岁,平均37.6±3.8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4.1±2.3月,病情程度:轻度15例,中度25例,重度5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头孢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内服康妇炎胶囊加保留灌肠:口服康妇炎胶囊,每次3粒,每天3次;康妇炎胶囊10粒溶于100mL生理盐水(37℃)中,行一次性灌肠袋保留灌肠,每天早晚各1次。两组均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痊愈:下腹疼痛症状消失,无跳、反痛,血常规检查正常,盆腔包块消失;显效:下腹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局部疼痛减轻,盆腔包块缩小1/2以上,渗液减少多于2/3;有效:下腹疼痛症状部分减轻,盆腔包块缩小不到1/2,渗液减少不到1/2;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P=0.0375<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复发

对照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20.5%;观察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4.4%;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女性盆腔为开放性,通过输卵管、子宫及子宫颈等与阴道相连,阴道出现炎症后病原体极易上行引起盆腔发生感染。盆腔炎是目前妇科常见病症,具有病情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女性生育及其生活质量。有报道称,康妇炎胶囊联合保留灌肠治疗对盆腔炎有良好效果[3]。

中医认为,盆腔炎因湿热邪毒入侵致女性气血失调,以清热解毒、利湿、调节气血为治疗原则。康妇炎胶囊包含蒲公英、苍术、川穹、香附、赤芍、延胡索、败酱草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本研究采用保留灌肠,避免患者肠粘膜损伤,促进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药物吸收性和疗效。本文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P<0.05),说明中药联合保留灌肠效果优于西医治疗;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康妇炎胶囊口服加灌肠治疗盆腔炎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且复发率低,经济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何艳春,苏莹.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4):177-178.

[2]颜惠琦.康妇炎胶囊廿服加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处方药,2014,(12):130-131.

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常见病 篇3

关键词: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小儿常见病

小儿常见病包括感冒、发热、咳嗽、腹泻等。由于小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容易患此类常见病。小儿患病时给药往往比较困难, 肌内注射痛觉明显, 小儿不配合;静脉点滴时, 小儿血管细, 脂肪较厚, 不易辨出, 造成穿刺困难;口服给药时, 药物味苦, 难以下咽。诸多的因素增加了小儿给药的难度, 困扰着家长和医护工作者。近年来, 药物保留灌肠的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具体病例分析, 探究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小儿常见病

1.1 小儿咳嗽:

咳嗽为常见的肺性疾患常见病症之一, 小儿咳嗽以外感居多, 内伤咳嗽较少[1]。因六淫都可侵肺引发咳嗽, 所以不同病例需具体辨证施治。根据小儿机体特点, 用药应有别于成人。

患儿女性, 9个月, 咳嗽10余天, 初期有发热、流涕, 经药物治疗好转, 仍咳嗽不愈, 有痰咳不出, 服药即吐, 后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7℃, 舌尖红, 苔黄而厚, 扁桃体无肿大,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 闻及痰鸣音, 腹部平软无包块。治疗用穿心莲注射液2 m L×3支, 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3 mg×1支, 二羟丙茶碱注射液0.25 g×1支, 行保留灌肠, 每天2次, 3 d痊愈。

1.2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期发病率极高的疾病, 也是婴幼儿死亡的原因之一[2]。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也逐渐应用到小儿腹泻的治疗, 并使患儿病死率有所下降。

患儿女性, 10个月。腹泻每天3~5次, 蛋花水样便3 d来诊, 查体患儿呈脱水样貌, 体温37.5℃, 肛周红肿。治疗用利福平0.1 g, 氟哌酸胶囊0.1 g, 复方苯乙哌啶片1片, 思密达冲剂2 g, 乳酸菌素片0.9 g, 双黄连注射液15 m L。保留灌肠, 每天2次, 次日大便转稠, 2 d痊愈。

患儿男性, 1岁2个月。腹泻每天5~6次, 水样蛋花便3 d, 小便量少, 来我院就诊。查体:患儿口唇干燥, 皮肤弹性差, 纳差, 呈脱水样貌。治疗用利福平0.15 g, 氟哌酸胶囊0.1 g, 复方苯乙哌啶片2片, 思密达冲剂3 g, 乳酸菌素片0.9 g, 双黄连注射液1支 (20 m L) 。保留灌肠, 15 min后患儿入睡, 6 h未便, 次日大便转稠, 排便次数减少, 精神好, 3 d痊愈。

1.3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大多是由于外感风寒, 风邪病毒侵袭所致。表现为头痛、流涕、发热等。感冒四时皆有, 中医谓之“伤风”或“感冒”, 若流行较广, 则称之为“时行感冒”[3]。小儿无法表达疼痛等症状, 因而哭闹不止。

患儿女性, 1岁, 发热3 d, 体温38.9℃, 有咳嗽, 流清涕。二便正常, 面色潮红, 舌苔薄白, 指纹不明显。治疗用柴胡注射液2 m L×2支,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2 m L×1支,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 mg×1支, 保留灌肠, 每天2次。灌肠当日退热, 3 d治愈。

1.4 小儿发热:

小儿发热症状是常见患儿就诊原因, 若持续高热未得到有效的处理, 会继发高热惊厥, 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小儿发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给予相应的治疗。有研究表明[4]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进展。

患儿男性, 9个月, 发热3 d来诊, 体温38.9℃, 面色潮红, 精神差。舌苔薄白, 指纹不明显。治疗用双黄连1支 (20 m L) , 用6 m L生理盐水稀释, 浓度为100 mg/m L, 根据小而体质量用药, 80 mg/kg, 保留灌肠, 药液保留2~3 h。每天2次, 用后4 h退热, 2 d痊愈。

若发热患儿出现惊厥, 症状缓解后可用始小承气汤药汁30毫升/次, 保留灌肠, 每天2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2 方法

2.1 物品准备:

20 m L注射器一支, 拔除针头;静脉输液头皮针一个, 剪掉针头。

2.2 操作方法:

将需要用的药物浸泡在40~50℃的温水中, 2 min后取出, 将药液抽入注射器内, 连接注射器乳头和头皮针接头处。用石蜡油润滑头皮针塑料管, 将塑料管插入肝门内10~15 cm, 将药物缓慢推入。推药速度可根据患儿反应进行调节, 患儿哭闹可适当加快推药速度。拔出注射器, 使臀部抬高, 夹紧患儿臀部3~5 min, 防止药液外漏。根据药性及病情确定保留药液的时间。根据患儿体质量适当增减药量。灌肠前可先给患儿喂奶, 使其放松, 便于灌肠操作的进行。

3 体会

西方医学证实直肠周围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丛等, 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直肠吸收速度最快, 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最高, 因此显效快。直肠给药后, 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 避免了药物经过肝脏发生变化。同时减少了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及酶对药物的作用;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 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5]。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及大肠通畅有助于肺气肃降的理论[6]。《内经》明确提出肺有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等功能。因此, 灌肠疗法在中医理论中也是有迹可循。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后, 通过脉络传输至肺, 再通过肺“肺朝百脉”的功效作用与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方法也突出了中医辨证治疗的特点。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发热、咳嗽、感冒、腹泻等常见病效果显著。主要有点包括: (1) 操作简单, 易掌握, 可指导家长自行操作; (2) 无创伤, 避免了小儿穿刺和肌内注射引起的疼痛, 对小儿伤害小, 同时避免了输液等给药途径产生的并发症; (3) 疗效好, 药物直接通过肠道吸收, 避免了对胃的刺激, 同时也避免了药物经过胃时酶的作用, 保留了药效的完整性。此方法也有缺点, 灌肠操作时, 头皮针塑料管容易刺伤患儿直肠, 应特别注意。新型灌肠材料还有待开发。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常见病效果好, 操作简便, 费用低, 解决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正林.小儿咳嗽诊治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3) :426-427.

[2]冯宝峰, 周圆.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9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7) :141-142.

[3]乐鸣.感冒的病因病机及其辩证分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2, 16 (4) :10-11.

[4]张希.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 2 011, 31 (8) :744-745.

[5]朱淑梅, 丁莉, 王平军.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常见病[J].中国民间疗法, 2013, 21 (3) :18-19.

口服结合保留灌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110例。患者年龄在26~56岁之间, 其中男性患者共50例, 女性患者共6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3]。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共58例, 采用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共52例, 采用常规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症类型上均无统计学上差异 (P>0.01)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进行口服, 每次服用1.0g, 每天服用3次。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口服美沙拉嗪肠溶 (葵花药业集团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片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进行保留灌肠局部给药治疗。患者每晚临睡前, 将约1g的锡类散溶解在约100mL的生理盐水中, 进行保留灌肠。灌肠液在患者肠内部停留的时间约在3h左右。每天进行一次灌肠, 连续使用2d后, 休息1d。持续进行4周, 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都禁止进食刺激性大的食物以及辛辣油腻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标准[4], 分为临床缓解、有效和无效三个级别。其中临床缓解指的是: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结肠镜检查发现炎症面积以及炎症反应得到控制并出现减少;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比治疗前有着明显改善, 但仍未完全消失, 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炎症症状有所减轻, 但仍未消除;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有恶化症状。结肠镜检查发现炎症症状与治疗前无显著改善。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根据临床疗效的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经过1个治疗疗程之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 具体的临床数据如下。见表1。

根据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两组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另外,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缓解患者明显要多于对照组患者, 两者有统计学上差异 (P<0.01) 。

2.2 症状改善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 分别对比患者的腹痛、腹泻以及便血消失的时间, 具体的临床数据如下表显示。见表2。

根据表2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均明显要短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在腹痛消失时间、腹泻消失时间以及便血消失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以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 这是由于病变部位多发生在结肠的黏膜层并且累积患者的直肠以及远端结肠。药物难以到到该生理位置, 并且药物在病变部位停留的时间不足, 从而不能达到治疗浓度, 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往往时间长而效果不佳。本文主要是研究在给予患者口服美沙拉嗪的口服肠溶片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继续锡类散的保留灌肠治疗。其中锡类散属于中药制剂, 其主要成分是珍珠、牛黄、象牙、冰片以及青黛等。实验证明锡类散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因子的释放, 因此能有抗炎作用外还能保护患者局部的结肠黏膜[5]。通过保留灌肠能提高药物在病变部位的局部浓度, 因此其临床效果较好。同时配合服用美沙拉嗪的肠溶片, 由于美沙拉嗪的主要成分是5-氨基水杨酸, 大量的临床证实其对于治疗结肠炎有着良好的效果。而肠溶制剂则可以使得美沙拉嗪在经过胃部和小肠时不会被胃肠内容物分解, 能保证药物顺利到达病变部位。而且美沙拉嗪肠溶片的治疗效果确切, 在胃部以及小肠均不会被吸收或是分解, 但不含会引起不良反应的磺胺成分, 患者口服后的耐受性较好。

综上, 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锡类散进行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有效提高药物在结肠局部的浓度, 使得治疗的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是探讨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共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 选取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11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两组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另外,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缓解患者明显要多于对照组患者, 两者有统计学上差异 (P<0.01)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均明显要短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在腹痛消失时间、腹泻消失时间以及便血消失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能有效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 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美沙拉嗪,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

参考文献

[1]倪广婷, 陈诗华.锡类散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 2011, 46 (10) :923-924.

[2]Kornbluth A, Sachar DB.Ulcerative colitis practice guidelines in adults (update)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J].Am J Gastroenterol, 2004, 99 (7) :1371-1385.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痈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2007) [J].胃肠病学, 2007, 12 (8) :488-494.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4, 9 (4) :240.

口服结合保留灌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汕尾地区溃疡结肠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所指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胃肠道疾病、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患者。对照组中, 男24例, 女18例, 年龄22.4~65.8岁, 平均 (37.7±8.4) 岁, 病程1个月~8.5年, 平均 (3.6±1.5) 年, 其中8例初发型, 20例慢性复发型, 14例慢性持续型;观察组中, 男25例, 女17例, 年龄22.3~65.7岁, 平均 (37.5±8.1) 岁, 病程1.5个月~8.3年, 平均 (3.5±1.7) 年, 其中7例初发型、21例慢性复发型、14例慢性持续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治疗, 对照组静脉注射5000 U低分子肝素, 2次/d, 连续治疗14 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加用清热凉血保留灌肠治疗。中药散剂方:仙鹤草、茜草根各10 g, 白头翁、紫草根、黄柏、青黛、白芨各15 g。除白芨、青黛外, 其余药物一起煎煮, 1剂/d, 100 m L浓缩药汁灌肠。灌肠前夜, 须先排空大便, 肛门常规清洗、消毒, 患者采取左侧卧位, 臀部下方垫胶单和治疗巾, 并将臀部抬高约10 cm, 充分暴露肛门, 一次灌注量以150~200 m L为宜, 药量需要根据患者适应能力而逐渐增加。16号导尿管排尽管内空气, 并前端涂有凡士林, 将导尿管轻插入离肛门15 cm处, 以患者下腹感到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 将药汁慢慢注入直肠, 每日睡前15 min, 灌完中药汁, 灌肠完毕后即休息。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 尽量保留药液1晚, 臀部垫高1 h后可撤去, 灌肠后不能下床活动, 连续灌肠14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 (TCM) 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04年《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 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结肠镜检查显示黏膜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结肠镜检查显示黏膜轻度炎症或形成假息肉) 、无效 (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 甚至恶化) [6], 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 对溃疡结肠炎的腹泻、腹痛、肛门灼热、腹胀、脓血便等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定, 得分越少治疗效果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13,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TCM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TCM积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TCM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观察组治疗后TCM积分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头晕、腹痛、转氨酶升高等, 但是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程度均为轻度, 给予相应处理后均可缓解, 没有影响正常的治疗流程。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13,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等特点, 好发于中青年患者, 其肠道及全身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目前, 溃疡结肠炎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都还不是很清楚, 可能与感染、精神压力、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7]。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和手段, 只能暂时性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并且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还需要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患者往往不能耐受长期治疗, 而导致治疗的中断,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治疗的临床效果。

有报道称, 溃疡结肠炎患者血液系统存在高凝状态, 容易形成肠系膜微血栓, 因此, 肝素抗凝治疗能够发挥较好的临床效果[8]。低分子肝素具有显著的抗凝功效, 有效发挥辅助溶栓效果, 也是临床治疗溃疡结肠炎的常用药物, 但是单纯西药治疗虽然可以短期改善溃疡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容易造成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治疗的临床疗效[9]。

中医药治疗方法及效果被日益重视, 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过程中,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给药方式采用内外结合, 实施标本兼治的辩证思维, 随证加减治疗的灵活用药方法, 使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而且,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是将中药汤剂浓缩后, 通过直肠滴注方式到达病变部位, 药物经直肠黏膜吸收入血, 病变部位血药浓度即可达到与口服药物相同水平。

中医学认为,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肠痹”、“久痢”范畴, 其发生可能与脾虚所致的气滞血凝、温热耗阳有关, 因此, 治疗应以清热凉血、祛湿止痛为主[10,11]。清热凉血灌肠制剂中, 仙鹤草具有止血、解毒、止痢等功效, 茜草根具有活血、通络、止血之功效, 白头翁具有清热、解毒、止痢之功效, 紫草根具有凉血、活血、解毒之功效, 黄柏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青黛、白芨具有清凉解毒之功效, 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凉血、通经活血、止血祛火之功效[12]。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清热凉血灌肠制剂中白芨具有缩短凝血时间、凝血酶原形成时间, 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活性等作用, 白头翁、紫草根、青黛能够减轻肠道炎症、溃疡症状, 诸药合用能够减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局部病灶的炎性反应, 有利于肉芽组织的增生, 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13]。现代研究表明, 清热凉血灌肠制剂对胃肠运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不仅具有扩张肠黏膜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作用, 还具有免疫调节、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营养等作用, 可发挥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 (P<0.05) , 结果表明清热凉血方保留灌肠治疗能够使药汁直接作用肠内局部病灶, 提高病灶的局部血药浓度, 更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 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改善溃疡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 减轻肠黏膜的炎性病变[14,15]。另外,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 , 表明清热凉血方保留灌肠治疗有效避免了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 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患者耐受性较好[16]。

总而言之, 中药散剂保留灌肠治疗汕尾地区溃疡结肠炎的疗效显著, 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且不良反应少, 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散剂保留灌肠治疗汕尾地区溃疡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汕尾地区溃疡结肠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结合中药散剂保留灌肠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药散剂保留灌肠治疗汕尾地区溃疡结肠炎的疗效显著,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且不良反应少, 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口服结合保留灌肠 篇6

逆行保留灌肠法超声(hydrocolonic sonography,HS)法能够避免肠腔气体、内容物的影响,对结肠病变的显示及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实时超声造影技术(CEUS)通过造影剂来清晰显示病变组织微血管灌注情况,应用逆行保留灌肠法超声观察结肠病变,总结肠良恶性病变实时超声造影血流灌注特征,探讨逆行保留灌肠结合超声造影技术对结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8月~2013年8月行逆行保留灌肠超声检查患者64例,均经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溃疡性结肠炎8例,缺血性肠病3例,绒毛管状腺瘤9例,结肠腺癌及粘液腺癌3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2例,间质瘤1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34~74岁,平均(64.81±12.37)岁。临床以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就诊。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造影仪器采用i U22超声诊断仪,C5-1凸阵探头,脉冲反向谐波造影技术(PIH)。机械指数(MI)固定为0.06~0.10,仪器其他设置(包括聚焦位置、增益、扫描深度、TCG、动态范围等)保持不变。超声造影剂选用Sono Vue,每次经肘部浅静脉以团注方式注射1.2 m L微泡混悬液。

检查前3天禁忌钡灌肠,当天禁忌肠镜检查,检查当日禁食,采用硫酸镁或舒泰清清洁肠道,于1 h内饮1000~1500 m L水,至排水样便时(无明显粪渣)灌肠;灌肠时患者先采用右侧卧位,插入肛管10~15 cm低压缓慢灌入温生理盐水,总量约1000~1500 m L,直至充满整个结肠及回盲部并保留。

仰卧位自直肠上段至回盲部逆时针方向,沿肠管纵轴和横轴连续追踪扫查,必要时应用高频探头探头扫查。记录病变的位置、范围及侵犯肠壁的周长及深度,观察病变内部回声、病变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情况,肠周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大小、数目,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切换入PIH显像方式,注射造影剂同时启动超声仪内置计时器,实时不间断地观察病灶的动态灌注过程及回声强度变化,并将数据存储于设备硬盘。

1.3 超声造影图像后处理及定量分析

将保存的造影数据图像转入后处理工作站,采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将ROI取样框面积固定为25 mm2的正方形,所有受检者的取样框位置设定尽量保持一致,将ROI取样框分别置于肿瘤中心无坏死区内及正常肠壁内,尽量避免因呼吸运动造成的周围组织进入ROI取样框内,观察其内各像素及造影剂微泡回声量的变化。由QLAB定量分析软件自动生成时间-强度曲线(TIC)及及相关定量参数数值,包括到达时间(arrival time,A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上升时间(rise time RT=TTP-AT)、基础强度(basic intensity,BI)、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强度相对值(relative rise in intensity EI=PI-BI)[5]。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所获得的资料,样本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结肠良恶性病变的逆行保留灌肠法二维超声及实时超声造影表现

8例溃疡性结肠炎肠壁轻度增厚,以粘膜层增厚为主,粘膜粗糙不平,肠壁层次清晰可见,3例缺血性肠病肠壁增厚,以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增厚为主,病变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晰,2周后复查病变消失。9例绒毛管状腺瘤病变局限于粘膜层,4例可见细蒂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相连,肌层及浆膜层连续性完整。32例结肠腺癌及粘液腺癌病变不规则增厚,肠壁层次消失,粘膜凹凸不平。CEUS:可见病变较快速整体或不均匀增强,并强于正常肠壁,增强顺序紊乱层次不清,28例快速退出,4例缓慢退出;1例结肠腺癌肠壁僵硬,全层增厚,部分肠壁层次可见保留灌肠法超声误诊为克隆氏病,CEUS示病变快速增强并缓慢退出,边界不清,造影剂增强方向由浆膜层至粘膜层,造影早期可显示增厚肠壁内微血管走行呈紊乱梳齿状,浆膜层高增强并边界不清,诊断为结肠癌。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粘膜层光滑完整,内部回声极低,超声造影模式为整体快速增强并快速退出,边缘清晰;10例间质瘤超声造影可见表面的黏膜层与浆膜层与周围结肠壁同步增强,边界清晰,其中3例间质瘤造影后清晰显示内部液化坏死部分呈无增强区。见图1~2。

2.2 TIC曲线获得各灌注参数

结肠良性病变组参数BI、PI、EI、AT、TTP、R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参数PI、EI、AT、TT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参数BI、R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瘤组参数PI、E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瘤组参数BI、AT、TTP、R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逆行保留灌肠后,肠腔充盈呈无回声管状结构,明显减少肠道内气体及粪便的干扰,明显改善了结肠、直肠的超声显像,并可清晰的观察结肠走行及体表投影,了解了结肠的体表投影有助于提高超声对肿瘤的定位诊断[1,2]。

HS法超声对结肠癌术前准确分期的基础是清晰显示结肠、直肠壁5层解剖结构,正常结肠壁自腔内至腔外为强回声-弱回声-强回声-弱回声-强回声,分别对应液体与粘膜界面、粘膜深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下脂肪及浆膜,部分显示为三层。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是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共同难题,当病变仅局限于粘膜层、粘膜下层或肌层时,二维超声仅可发现肠壁轻度增厚,与慢性结肠炎及结肠缺血性疾病难以鉴别,其鉴别要点是炎性及缺血性结肠疾病的肠壁增厚多数匀称,而且炎性疾病的节段较长[3,4]。

逆行保留灌肠法结合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肿瘤浸润深度及良恶性鉴别有更进一步的诊断价值。CEUS的灌注模式取决于肠道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结肠癌组织富含大量复杂新生血管以适应肿瘤细胞快速生长的需求,新生血管以垂直模式进入肿瘤并形成大量的动静脉分流,由于新生血管壁薄且缺乏弹力纤维,新生血管内的阻力指数低、血流流速明显高于正常结肠壁组织[5]。因此超声造影时结肠癌组织与正常结肠壁形成明显的时相差,PI、EI均显著大于正常肠壁,AT、PPT均显著小于正常肠壁。对于间质瘤的分析,本研究将其区别于结肠良恶性病变独立研究,由于间质瘤是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国内外文献表明其生物学特征无真正意义的良性可言[6],由于间质瘤血供丰富本研究表明除液化坏死区外,间质瘤的增强强度明显高于正常肠壁,PI、EI均显著大于正常肠壁,AT、PPT均与正常肠壁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结肠间质瘤血窦丰富,无动静脉瘘形成,窦内血流缓慢,并可能与致密排列的间质细胞及平滑肌成分有关[7,8]。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肠壁内淋巴组织,以弥漫性粘膜下浸润逐渐累及肠壁全层为主要特点,声像图表现为肠壁弥漫性增厚或/伴肿块形成,病变呈分叶状,回声偏低近似无回声,同时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对于局限于粘膜下肿块型的病变超声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组1例回盲部的肠道原发恶性淋巴瘤超声首先确诊而肠镜病理仅提示慢性炎症。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恶性病变CEUS多为快进快出,并强于正常肠壁后快速退出,增强层次紊乱结构不清。本组1例浸润型结肠癌超声造影误诊为克隆氏病,分析主要误诊原因:(1)患者一般状态良好;(2)病变部位肠壁均匀性增厚,以浆膜及浆膜下增厚为主,尽管管腔狭窄但肠壁层次可见;(3)病变范围较长约12.0 cm。(4)CEUS:病变快速增强并缓慢退出,边界不清,造影剂增强方向由浆膜层至粘膜层,造影早期可显示增厚肠壁内微血管走行呈紊乱梳齿状。回顾病理切片发现尽管病变侵及浆膜外,但肠壁正常层次并未完全消失,局部仅见脉管癌栓。造影剂缓慢退出的原因考虑与脉管内癌栓形成有关。因此超声对于判断炎性浸润还是癌性浸润,鉴别浸润型结肠癌与克隆氏病仍有一定难度,还需密切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借助其它检查手段[9]。

逆行保留灌肠法结合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肠壁层次结构,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形态,并能结合病变区域微血管灌注情况,对病灶的定位、良恶性鉴别及肿瘤浸润深度有更进一步的诊断价值,对于选择治疗方案,确定手术方式,正确判定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廖盛日,陈敏华,张晖,等.结肠体表超声投影及肿瘤定位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1):28-30.

[2]臧国礼.大肠癌超声造影成像特点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3):279-281.

[3]魏达友,梁玉婷,谭小燕,等.高频超声下灌肠造影对结肠癌分期诊断的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27(3):20-21.

[4]曹海根,王金锐,主编·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10-411.

[5]Wdowiak M,Rychlik A,Nieradka R,et 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in canine liver examination[J].Pol J Vet Sci,2010,13(4):767-773.

[6]Wronski M,Cebulski W,Slodkowski M,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ultrasonographic spectrum of the disease[J].J Ultrasound Med,2009,28(7):941-948.

[7]张月浪,鱼博浪,李晨霞,等.小肠间质瘤MSCT征象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8):1171-1179.

[8]Chu YY,Lien JM,Ng SC,et al.Diagnostic methods for initial evaluation of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Saudi Med J,2010,31(3):262-269.

口服结合保留灌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吉林省大安市中医院内科门诊和住院的60例患者, 均依据第5版《内科学》诊断标准来诊断。其中男性33例, 女性27例;年龄20~64岁, 平均41.3岁;病程1个月至5年, 平均2.3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排除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过敏体质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西药复合灌肠液治疗。配方:苦参15g、黄连10g、白头翁20g、秦皮10g、白及10g、生地榆20g、赤芍15g、公英10g、黄柏20g、 仙鹤草10g、 败酱草15g 、乳香10g、 没药10g, 水煎取浓缩汁100mL加入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16万U, 灌肠3d后停用地塞米松, 其余药液不变。灌肠方法:患者排空大便, 取左侧卧位, 双下肢半屈曲位, 药液加温至38~ 40℃后装入2支50mL注射器内, 连接涂有石蜡油的导尿管, 由肛门缓缓插入 (根据病变部位可插入15~30cm) , 然后将药液缓慢注入, 给药后嘱患者静卧保留3h以上, 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片1.0g, 4次/d, 西药灌肠, 配方:庆大霉素16万U, 甲硝唑0.2%、地塞米松10mg加0.9%盐水100mL, 灌肠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且均在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1.3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无腹泻、腹痛及黏液脓血便, 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 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较前愈合6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较前愈合3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没有因无法耐受药物而退出者, 也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从表1可知,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 发病部位多为结肠的黏膜层, 且以溃疡为主, 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 重者可遍及整个结肠。本病多表现为起病缓慢, 症状轻重不一, 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多见于20~40岁。

本病属中医“腹痛、泄泻、痢疾、便血”等范畴, 中医认为主要是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 脏腑虚损导致脾失健运, 肠胃失和, 湿热蕴结大肠, 脏腑气机阻滞, 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病变部位在肠, 与肝肾密切相关。疾病初起湿热积聚, 气血阻滞, 热毒壅盛, 泻之日久或反复发作而耗伤脾气, 中阳不振, 继则及肾, 导致脾肾虚衰, 虚实夹杂, 故临床虚实夹杂多见。近年来中医对本病治疗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治疗方法多样, 且疗效好, 副作用少, 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

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 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既避免全身用药带来的副作用, 还使病灶局部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相结合,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方中苦参、黄柏、黄连、公英、白头翁、秦皮败酱草:清热解毒利湿;赤芍、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仙鹤草、白及:收敛止血, 生地榆:凉血止血。上述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止血、止泻之功。地塞米松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稳定细胞及溶酶体膜, 减少肠道炎症介质白三烯的释放, 故能控制炎症, 抑制自身免疫过程, 减少毒性症状。激素类药物长期应用副作用大, 本灌肠汤剂中, 地塞米松与中药配合应用, 应用剂量小, 时间短, 既充分发挥了它的治疗作用, 还明显降低了它的副作用。综上, 采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疗效确切, 明显优于单纯西药保留灌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给予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 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片口服及单纯西药保留灌肠治疗, 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 高于对照组的83.3%,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比单纯西药灌肠疗效更好。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口服结合保留灌肠】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临床观察(附病例36例)09-19

口服疫苗06-11

口服溶液08-10

口服药品09-09

口服给药05-22

中药汤剂口服06-28

中药复方口服06-30

口服药物中毒09-06

中药口服制剂范文06-05

口服直肠给药06-09

上一篇:生态文明绿色经济下一篇: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