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学习

2024-07-22

教学与学习(精选十篇)

教学与学习 篇1

一、概念的定义

(一) 两种关于概念的认识

1. 哲学的认识论认为: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概念被定义为:反映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或联系的思维形式。

2. 心理学一般把概念定义为:

符号所表征的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同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例如“老师”就是表同类对象的一个概念, “艳照门”是表同类事件的概念, “嘉年华”是表同类情境的概念, “好”、“坏”表同类性质的概念。

哲学的定义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 突出概念的唯一属性, 而心理学的定义不仅关注本质特征, 更关注共同特征, 突出概念的共同属性。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概念的学习与教学。

(二) 概念的特征

概念一般是有层次结构、相互联系的。例如, 韩雪屏老师把语文课程的概念分为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的概念, 在每个大类下又分了好多子概念。比如语言学知识概念里分为词、短语、句子等, 文章学的知识概念里分为段落与篇章等, 但是段落与篇章又由词、短语、句子构成。它们属于不同概念, 但又存在紧密联系。实际中各种概念都是以一种相当复杂的方式互相联系的。

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概念, 但是并非所有的概念都是文字。心理学对概念的定义是符号所表征的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同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种符号, 所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可以代表一个概念。但是有实验表明, 有些动物不用语言文字也能形成一些基本的概念, 比如在鸭子面前放三只不透明杯子, 分别用一块三角形和两块长方形作盖子, 只在盖三角形的杯子里放食物。鸭子尝试多次后, 不管放一块多大的三角形, 鸭子都能熟练的在放三角形的杯子里找到食物。实验表明鸭子已形成了”盖三角形盖子的杯子里存在食物“这一概念。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是用文字表现的。

概念可以帮助人们将大量的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单位, 从而大大简化人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不必为所遇到的每一样新事物命名和归类。我们通常把它们归入已有的类别中去。如果不能形成概念, 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将是混沌一片、毫不相关的经验, 无法对事物归类。没有用于思考相似事物的符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将是不可能的。

二、概念学习的过程

(一) 概念学习的实质

概念的学习, 实质是要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的特征, 同时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关键特征和无关特征, 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学习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分类, 掌握概念的名称、例证、属性、定义四要素。

要发生概念的学习, 先要具备概念获得的认知过程。关于概念心理构成的学说, 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两种理论:特征表说和原型说。

1. 特征表说

对于概念来说, 往往定义特征以及概念规则这二者组成了概念。定义特征是概念的实例共同拥有的特点。概念规则往往为不同定义特征间存在的关系或者整合这些定义特征的规则。特征表说说明在人类大脑里面的概念往往通过定义特征与概念规则进行结合形成。也就是存在于人脑海中的是关于概念的“定义”。

2. 原型说

有些概念具有明确的定义特征, 如等边三角形。但大多数概念, 如“聚会”, 其定义特征很难定义。但我们知道聚会是什么样的。这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存有“聚会”的原型。原型说认为, 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原型, 还需要类别成员代表性的程度这一因素。此处阐述的原型, 即为一个概念的最典型实例。原型说说明理解概念的方式为通过最能说明概念的一个实例来进行的。比如, 说到“鸟”这个概念的时候, 人们一般想到的是麻雀, 因为它最具有代表性, 而不会想到代表性不强的鸵鸟或者企鹅。也就是说当人们说到一个概念的时候, 在人们脑子里呈现的不是概念的定义, 而是可以代表这个概念的一些例子, 也就是这里说的“原型”。所以, 关于概念的学习, 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对具有代表性例证或典型的例证的认知, 再把这个典型特征作为基础, 逐步去认知那些不太典型的例证。

在实际情况中, 关于概念存在于脑海中的方式, 这两种理论都有。因为概念的对象是不同的, 复杂的。比如“吃饭”这种便于定义的采用特征表说, 而“跑”、“跳”这种不便于定义的采用原型说。

(二) 概念学习的过程

人们对概念的获得主要有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 概念形成

(1) 概念形成的实质:从例证出发, 通过对肯定例证的共同属性的提取来获得概念。

(2) 概念形成的类型:从学习类型来看, 属于概括化的学习;从学习方法上看, 是发现学习;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来看, 是上位学习。

(3) 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布鲁纳假设检验说的学习具体化。知觉辨别—假设—检验假设—概括

(4) 概念形成的学习条件:第一、提供正例。需要涵盖所属概念的对象, 发现其中的共同属性。第二、提供反例。帮助学生辨别, 从而使概念的概括精确化。第三、提供及时反馈。使学习者能及时检验他的假设是否正确。

2. 概念同化

(1) 概念同化的实质: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 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一种方式。

(2) 概念同化的类型:从学习方法上看, 属于接受学习, 从新旧知识联系来看, 属于下位学习。

(3) 概念同化的心理过程: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认知异同, 组织一个按层次排列的系统。

(4) 概念形成的学习条件: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的上位概念;教师要以下定义的方式将概念的本质特征呈现给学生;能取少量正例来印证概念定义中的属性。

(三) 概念学习应达至的要求

概念要是完成后, 便于认知活动里面产生关键作用, 会对认知活动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何算是完全掌握概念呢, 往往基于概念在知觉与思维水平这二者的运用程度。

1. 在知觉水平上运用

这是提取表象的过程:当遇到概念的一个新例子的时候, 能立即看出它属于该概念。而且学习过的概念出现在新情境中时, 能直接从知觉上察觉意义。

2. 在思维水平上的运用

这是提取特征的过程:第一、能将学过的概念归属于它的上位概念;第二、能识别概念一个不是很明显特征的例子;第三、将概念重新组织解决新的问题。

三、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

概念的获得包括概念形成以及同化这些形式, 进行概念教学之时, 能够运用对应的二类方法。适合于概念形成的“例规法”: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 然后要求他们总结, 归纳出一个定义。适合于概念同化的“规例法”:先给学生一个定义, 然后要求他们识别正例和反例。在实际教学中, 大多数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先用“例规法”, 归纳出定义之后再来分析另一些例子, 这叫做“例规例”。或者是先用“规例法”教学, 之后再来检验规则, 这叫做“规例规”。一般采用这些方法的结合法。我们可以看出, 概念教学中的两个主要因素:概念的定义和和概念的例子。所以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如何给概念下科学的定义、怎样合理运用例子来进行教学。

(一) 概念的定义

概念的定义是指根据概念的相关属性来解释概念的、言语上的、人为的陈述。一个完整的定义应该由概念的名称、概念的相关属性以及连结相关属性的词语组成, 概念的相关属性是定义的中心, 所以定义要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Tennyson和Merrill提出了概念定义的公式:概念的名称是一种 (高一级概念的名称) , 它具有 (相关属性1的值) 、 (相关属性2的值) 、 (相关属性3的值) ……这种定义方式类似“属加种差”的下定义方法, 先指出这个概念的“属”, 即比它高一级的概念, 然后再指出这个概念与同级概念的差别, 即“种差”, 这些差别即是相关属性的不同值。

(二) 概念的例子

第一、概念的例子数量要充分。概念有几个特征, 就需要几个对应的例子。第二、例子质量要高, 例子必须具有典型性, 以免对学生产生认知干扰作用。第三、有简单到困难呈现例子, 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第四、提供反例进行比较, 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概念的定义, 帮助教师检验学生是否完全掌握概念。

学生一旦理解了某一个概念就要在实践中运用它, 这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做练习。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可以把学生对概念掌握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在实际中运用概念是学生对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每一次做概念相关的练习, 都会进一步丰深化他们对概念的认识, 从而学会使用概念。所以概念教学过程中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

[2]顾援.概念的教学[J].山西: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3]左银舫.概念的学习和概念的有效策略[J].湖北:鄂州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4]王小未.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及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2年第6期

[5]万文涛.概念和规则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法的启示[J].江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2月第31卷第1期

[6]张湘韵.概念学习[J].贵州: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8年6月

[7]郭建鹏.概念学习理论及其条件数述评[J].香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心理研究, 2010, 3 (2) :3-13

[8]郭建鹏.概念学习研究:观点、应用及发展[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3.2

[9]陈英和.关于个体概念学习和发展研究方法的评述[J], 北京: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3年第4期

[10]丛立新, 曾琦.国内概念教学研究的现状及意义[J], 教育科学研究, 2006年第四期

[11]梁宁建, 林正大.概念学习中的内隐和外显过程的协同效应[J], 应用心理学, 1993年12月第8卷第4期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 篇2

一、为什么学?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解释为什么要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时候,就要从自身的学习和将来的教学工作两方面来考虑。从自身的学习来看,学习这样一门课程,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多年来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将来的教学来看,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们在成长为一名专业小学教师的过程中更加的充实。对于一名小学教师来说,课程与教学是最基本的专业工作,也是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以后从事教师事业打下基础。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中,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的空间在扩大,课程正逐步发展成为小学教师的分内之事。要胜任这些教师工作,就需要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才能获得成长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需要!

二、对什么感兴趣?

简单的浏览了教材,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教学目的的重要凭借。而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课程设计的美好愿望就难以实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指导法„„这些都是教材中提到的方法,了解了学习方法,重要的是要会运用。我们在运用时也不是仅仅局限这些方法,也可以结合实际,思考一些创新有用的方法。例如,“从错误中学习”就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错误非但不是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反而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首先是要宽容接纳的对待学生的错误,然后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教育价值,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这样的方法不仅不会让犯错误的同学有负担心理,而是能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要进行科学化,才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一个教师的个性和行为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也就要求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个性和妥当的行为!课堂管理很重要又很灵活,教师在备课时是不能预知课堂情况的,在遇到偶发情况时就需要教师具备处理能力。所以,要搞好课堂教学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计划怎样学习?

1、结合实际

学习书本上的内容,经常会感觉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有关课程的理念,我们就可以回想以前和现在学习的课程,延伸课本中的内容,也可提高我们自身的积极性。把我们现在所学的理念和实际联系并加以思考,这样我们便可以充分的了解课本知识,学得更加透彻。例如在学习课堂教学管理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案例,来进行虚拟情景模拟,让同学们来尝试怎样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课堂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学习课本内容,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分小组讨论,大家相互合作,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3、加强课外阅读

仅只学习课本内容,未免会有点眼界狭窄,这就需要我们扩展学习,读课外书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结合教材,找一些相关的课外书阅读,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深刻的理解问题,才能达到扩展学习,拓宽眼界的效果!

总字数:1445 参考文献:

F·戴维.《课堂管理技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次:2002年5月第一版 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二版

Donald R CrurckshankDeborah L BainerKim K Metcalf.《教学行为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合作学习与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 合作学习 作文教学 作文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有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作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因为审题、选材、布局、谋篇乃至用词、造句和修辞能力都主要是通过阅读获得的,这就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了条件。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学生写作文离不开模仿,作文选无疑成为他们学习写作的最好帮手。教师如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就会生搬硬套,整篇照抄,就会与“课标”提出的写作理念背道而驰,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利用作文选指导作文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指导学生扩大阅读,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强化写作内容与形式,丰富作文内涵,提炼文章主旨,提升文章技巧,使学生快速、有效写好作文,提高作文水平。

一、开好作文阅读课,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的经验,是很有道理的,说明了阅读和写作的紧密关系。生活是作文题材的源泉,但中学生生活阅历浅,不善于发现、积累素材,这就需要借鉴、模仿别人的文章,特别是同龄人的文章。如果在阅读中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的合作交流,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就会不全,达不到促进写作水平提高的目的,因此开展作文阅读课是很有必要的。

作文阅读课的教学有两种形式:合作泛读和集体精读。

(一)合作泛读指教师不限定作文选的文章,包括文章数量、内容、题材、特点等,要求学生在上作文课时间进行阅读,增强学生对优秀作文的感性认识,培养爱阅读作文的好习惯的一种阅读方式。在泛读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三结合一列”:“读与思”相结合(阅读与思考);“读与记”相结合(阅读过程中将自己认为是妙笔精华的词句记录在摘抄本上);“读与论”相结合(阅读过程中将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便于课后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讨论);“一列”是指依据作文内容编写阅读提纲,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构思的巧妙,选材的典型,语言的准确等。同时要求学生在做好“三结合一列”后,交流泛读心得,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集体精读指教师统一选择、印发作文选上的一篇优秀作文,在规定时间内精读,开展集体讨论,合作交流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是合作泛读的进一步提高,比泛读的要求更高,促进作用更大。课前,教师选印好作文,并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泛读,做好“三结合一列”。课堂精读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赏析。要求学生将合作泛读时自己认为是妙笔精华的词句奉献给大家,并做简要赏析。这一环节既检验了泛读阶段的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2.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的各个层面,包括标题、构思、选材、组材、结构、表达、语言等,挖掘出为自己所用的东西,并结合个人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做到“议有根据、议有目的、议有所用”。如对作文《童年趣事》的标题展开讨论,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找出题眼(“趣事”);接下来要求对题目中的各个信息元素进行推敲,是“童年”而非“少年”“青年”,是“趣事”非“趣人”,等等,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审题的好习惯。

3.比较。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拿自己的文章同范文比较,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在阅读中经常有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文中的材料在我们生活中也发生过,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文中的语言这么优美,我怎么就表达不出呢?等等。学生通过比较学会了积累材料,学会了运用写作技巧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同存异的创新思维。

4.求异。作文贵在出新,要求学生将范文中的材料换个角度来思考,看看是否有新意,做到“老瓶装新酒”,“换药不换汤”。如范文《论“滥竽充数”》的论题是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得出“瞒和骗是不能持久的”、“人应该有真才实学”。换一个角度看看如何呢?从齐宣王角度立论,可以得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原因”的论题;而从齐缗王的角度立论,可以得出“大锅饭该废除”的论题。只有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你的文章才会从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5.改换。看看范文中是否可以换上更好、更典型的材料,能否重新选材、组材,结构上是否可以运用其他方式。如将记叙文中记人文章的事例,看看能否用到记事的文章中,因为记人记事的文章都离不开入和事,只是文体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如果改换得当,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改换练习,对写作的提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体验。只有亲自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体味范文后,自己构思,“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列出写作提纲,组织好材料,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让同学品评,找出差距,弥补不足。

二、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延伸拓展课内教学

课堂作文阅读在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交流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要延伸拓展课内作文阅读教学到课外,加强阅读的实效。每班成立3—6人为一个课外阅读小组,实行每周定量阅读,定时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作文阅读,循序渐进,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加以正确的引导,用好学生手中的作文资源,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意义教学与语文学习 篇4

那么,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意义教学呢?我认为除了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之外, 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错别字问题并非是不可防治、不可避免的, 它的防治、杜绝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 同时要求教师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 是一项反复的工作。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更要有一定的热情, 要能够坚持下来。如果一开始很有信心, 但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中错别字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教学没有毅力, 那么, 意义教学就进行不下去。

另外一方面, 要进行意义教学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感情丰富、细腻, 要求有体察入微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 要能够充分地理解所教知识的意义, 同时要有能够把教学内容联系课堂、联系小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力, 只有这样, 意义教学才能进行下去。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反思能力。

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 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 并进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得心应手、行云流水般地进行意义教学, 必须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众多的研究也证明了反思是一名教师有效、顺利地实现专业成长的途径。反思能把教师从单纯的冲动和日常活动中解放出来, 使教师能够以预见来指导他们的活动, 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或意识到的目的来进行计划, 能够以深思熟虑和带着目的性的方式开展行动。只有反思, 教师在意义教学中才能不断地发现存在的教学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 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使语文教学更能与课堂知识情境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联系起来, 使小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意义, 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丰富、完善, 更有意义。这样, 在回忆、提取、应用汉字的时候减少错别字的发生。

三.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能力,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现在的社会信息、科技日新月异, 知识的数量急剧增加,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一个人所拥有知识如果不及时地补充、更新, 其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如果不丰富、完善、发展, 那么, 他所拥有的知识将很快不再适应新的情况, 将会很快过时。同时, 现在的社会人必须逐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实施意义教学, 使小学生在回忆、再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减少、防治或杜绝错别字, 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能力, 必须不断地补充、汲取新的信息、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永远处于新的状态。只有这样, 才能跟上学生和教学新的变化, 适应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更好地实施意义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有效地做好以上几点, 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 积极有效地联系实际, 使自己的教学在小学生原有基础上赋予内容一定的意义, 那么, 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再现、应用知识时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小学生识字、写字、顺利阅读、写作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综

有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学习心得 篇5

八门城镇中圈中心小学

王建

《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和有效教学的经典案例评析》读书笔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小公民。十余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同时也领悟到要一名教师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

《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的经典案例评析》为我的课堂教学又一次指明了方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以及有效教学的内容。我认为开展有效教学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运用理论解释、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不能总是依赖经验主义,把理论束之高阁。因为一切教育教学理念都是死的东西,如何使他具有生命力,关键还是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否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下意识的运用它,检验它,并发展它。这样一个理论才能成为活的理论,才能为我所用,进而实现理论的价值。我们学习有效教学不只是为了接受它的一些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些理念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发展这种理念,使实践更加有效。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有意识的教师呢?我认为 “学习最重要的是思考”。这里的思考不仅是要求学生会思考,教师也要会思考,思考所有我们应该思考的。当然思考的方式有很多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比、质疑、构建等。通过一些深刻的思考,使理论成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理论。

二、做反思型的教师。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开展有效教学的意义,是不需要用过多的笔墨描述的。我想说的是如何进行反思,就是说,我们要反思那些东西,怎样反思,什么样的反思才是正确的反思?我认为,能否正确的反思,关键还是看教师个体思维认识程度。也就是说,反思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他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且随着反思的展开,我们要提炼出新的理念,这样才是有效的、成功的反思,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三、多读书。新课改提倡教师多读书、勤反思,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但是,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广大农村教师书读得极其有限。可以说,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制约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又不乏这样的例子:一旦某个“有思想、好读书、肯钻研、善反思”的教师崭露头角,并多少得到一些“实惠”,就会出现“树大招风”和“泼冷水”的现象。这股“冷风”和这盆“冷水”,冷却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读书热情,更严重的后果是,冷了所有积极上进的教师的心。

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 篇6

关键词:学习理论 外语教学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1. 引言

“学习”是一种极为普遍而又极其复杂的活动与过程。然而究竟什么是学习?它是如何实现的?学习过程受到哪些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针对这些有关学习的实质问题,研究者们众说纷纭,提出了各种有关学习的理论,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和哲学认识论等多种学科。外语教学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与学习的活动与过程,在其教与学的实践环节中,可充分体现和运用学习理论,以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本文拟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学习理论谈起,综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这三种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研究,揭示它们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 三种学习理论

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衍生于行为主义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 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ed Reflex) 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作为行为派的代表学说。行为主义理论把大脑看作一个“黑箱”(black box),着重“可以观察和测量到的显性行为”,相信大脑对刺激会产生反应,强调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形成。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习惯(habit)”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习者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如果得到强化,会提高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的发生概率,从而形成反应与情境的联系,并最终建立习惯,即“某种刺激与其特定反应之间的自发联结”。语言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融合了习惯的形成。“学习者模仿正确的语言范例(S):如果使用正确,便获得积极强化;若错误,则成为消极强化。”当学习者能够对给定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R)时,学习就发生了。行为主义对学习的研究着眼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行为主义理论在许多观点上受到挑战,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早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局限性。研究者发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刺激--反应联结为基本出发点,侧重对简单行为的习得研究,未能深入探讨人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认知转变及复杂行为方式的相应转变。并且,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因而没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这些行为,在此过程中也并不一定表现和接受强化。

与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观察角度相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动的信息探求者,情境只提供潜在刺激,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学习不是将书本知识及关系照搬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去,而是学习者从自己的某一经验出发进行理解认识。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将所学的信息与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观念及组织进行联系,并由此建构新的关系,形成认知结构。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兴起的一种学习观,是继认知主义之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重要变革。”。皮亚杰(Jane Piaget)和早期布鲁纳(Jerome Bruner)的思想中已经具有建构的观念。本世纪70年代末,布鲁纳等人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受其影响,建构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每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对于世界所赋予的意义却是不同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世界。由于人们的经验各不相同,对世界的解释也就大不相同。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作为对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和价值,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并且关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认知能力以及态度倾向对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的功能。

纵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不难发现,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学习的发生机制、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及进行有效学习的途径,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知主义强调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建立,注重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而建构主义则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持有的都是客观主义立场,并且研究的都是经过简化了的学习,忽视了学习的社会性、情境性特征,建构主义则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上述三种学习理论虽然各自研究的方法和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是却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相同的研究对象,对有关学习的基本问题做出了回答。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论争各方都无法因涵盖其他理论而取消其存在的价值,相反,它们之间兼容与整合的趋势日益增强。因此,简单地评论孰是孰非是无意义的,重要的在于从各个方面揭示学习的实质和规律,取各家之长,补己之短,相互吸取融合,促进学习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 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活动和过程,学习理论向我们提供了观察语言学习问题的不同视角,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启示。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对推进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的学和教师的教,促进学习者获得有效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要学会划分学习的发展阶段。语言学习绝非线性的前进,而是动态的、渐进的发展,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而不断进步。要对各发展阶段进行区分(如加涅的学习过程八阶段说),并且教学设计也应以发展阶段和顺序为依据,把语言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习者的形式。

其次,要重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教学中要考虑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习者将已有知识和新学习的内容建立起联系。要大力提倡发现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智慧潜能,以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及其结构的精神,并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教学过程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学习者之间即“生生”互动与合作,使学习活动进入良性的、不断发展的循环之中。

再次,要适度强化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应该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开始教学的合适时间。并且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语言学习问题,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合理安排环境中的刺激,以利于学习者做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要关心体贴了解学生,注意打破学习者个体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创设引起不平衡的因素,激发和指引学生们的活动,促进他们不断对目标进行追求。

参考文献:

[1] Good, T. L, Brophy, J. 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realistic approach (4th ed.) [M].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1990.

[2] 丁言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 Ellis, R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4] Bandura, A., Walters, R.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3.

[5] Atkinson. R. C., Shiffrin, R. M.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In K. W. Spence & J. T. Spence (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68.

[6] 戴维栋, 刘春燕.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 [J]. 外国语, 2004, (4): 12.

[7] 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自主学习与英国文学教学 篇7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的定义有多种, Dickinson (1987) 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负责有关学习的所有决策并负责实施这些决策。同时, 他还提出不同形式的自主性学习, 完全性自主学习和指导性自主学习。完全性自主性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参与, 而且学习者也不使用任何种类的专为学习者设计的语言学习材料。若在学习过程中有老师不同程度的参与, 就是指导性自主学习。Candy (1991) 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能力有是个人品质, 是学习者自己组织学习的能力和意愿。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其重要特征是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的行为或倾向, 并具备与之相应的一定能力。在自主学习状态下, 学生的压力产生于内在需求的冲动, 即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 而不是外在的压迫或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和通过考试, 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 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和锻炼培养能力。

二、自主学习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英国文学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进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只有注重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因此提出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渐进式系列训练方法, 倡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一) 低年级时文学作品的接触

我校采用的是每周4学时的教学计划, 开设一个学期, 共72学时。那么, 在如此之短暂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有效地进行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因此, 在一、二年级时, 建议学生利用寒暑假, 每个假期至少阅读一部完整的英国文学名著, 并做好阅读计划、读书笔记、内容摘要和心得体会, 并由担任主干课程的老师鼓励、督促、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这样, 在高年级讲授《英国文学史》课程时, 学生已经接触并感受过相关作品, 也容易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 教学过程中的文学作品阅读

在已有的阅读鉴赏能力基础上, 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实行自主教学的可行性会更高一些。在此时的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去直接接触和阅读更多的英国文学作品, 引起学生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从最基础的英国文学名著简介写作入手, 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做法是, 规定学生一个月自主选择阅读一部文学原著, 同时给出几个问题, 要求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思考。

虽然要求同学一次写一个作品的简介, 但是同学在相互借阅书籍的过程中, 其实一次读到了多部作品。并且在寝室生活中会引起一定的对读解作品的话题, 起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效果。同时通过课堂交流, 学生会在同学的阅读体会中引起对该作品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从而形成部分书籍同学课后去争相借阅的情况。

(三)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优化英国文学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要求课堂教学应有充分的感性资料进行形象直观教学, 交互式启发式教学, 要设计题目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这一切都可以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在英国文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点, 就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校的英国文学史课程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授课, 教学效果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提高。

同时, 结合英国文学教学内容和师范教学性质, 让学生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长度的英国文学史中的作家作品或者文学流派内容, 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一方面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在课件的框架结构设定中, 在对课程内容的概括中, 达到复习和进一步掌握英国文学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课件制作进行实践操作, 有利于学生将来去教育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时, 可以熟练的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 通过个人设计、具体制作、互评互改、课件展示, 达到精益求精。

(四) 课程论文的撰写

在学期进行到最后阶段, 要求学生能对英国文学作家作品和思潮流派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理论性小论文, 要求学生把做这样的一次作业, 当作一个小课题来对待。其中有对作家作品和思潮流派的选定, 写作方向和内容的选题, 写作过程中资料的收集, 写作的提纲, 最后撰写成文。对小论文采取两稿制的作业要求, 即第一稿上交后, 在老师批阅讲评和学生课堂交流后, 返还学生进行第二稿修改。前后二稿结合起来评分, 看学生第二稿的改进情况给一个最后的分数。一般情况下, 第二稿的文章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重复作业, 疲于应付, 随意写作, 又提高了学生评论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三、结束语

趣味学习与初中历史教学 篇8

一、利用情感, 激发兴趣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5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 他们最愿意听、最乐于记的是形象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 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 要讲得有声有色, 力求渲染气氛, 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 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 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在讲《火烧圆明园》一节, 我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 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 ……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 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 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 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 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 学生为之动容,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产生的强烈的内心体验, 激发了他们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决心。

二、巧设情境, 导引参与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因此, 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 并抓住关键点,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 发挥自主性, 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 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 我虚拟情境, 设置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 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学生纷纷举手发表看法, 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当堂课程的学习。由于虚拟了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思维活跃,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设疑, 引爆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探索未知领域, 寻找客观真理, 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 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在讲授《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时, 我首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 有一天, 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 明太祖问宋濂, 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 没有欺骗我。”说完, 拿出一张地图。宋濂一看, 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 不禁吓出一身冷汗。故事接近尾声时, 我适时设问: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材料的运用和问题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将学生引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善用工具, 轻松学习

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 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更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我在讲“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 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 并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 清晰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当我看到学生指出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等等时, 借机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 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2) 人们在干什么?3) 他们为什么这样?4) 你认为这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5) 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然后再让学生讨论, 最后讲述。这样学生毫不费力地理解了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破产的灾难性后果。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 我们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 难与学生达成共识, 更别提激发学生的兴趣了。

五、联系实际, 古为今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 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例如, 在教《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 我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 拉近距离, 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1) 假如你是魏晋南北朝的北方人, 你会不会南迁?2) 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 学了本课, 你对当今的开发活动有什么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 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 关注身边的历史, 使他们懂得学史可以明智, 古为今用的道理, 进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实, 趣味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实现趣味教学:如采用对联或者民谣, 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 可用“民国万岁 (税) , 天下大平 (贫) ”来形容;再如采用诗词、活用历史小说和电影, 讲慈禧时可用《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今日幸颐和, 明日幸北海, 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 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 六十割台湾, 七十更割辽东地, 廿余省版图渐蹙, 预期万寿祝疆无”, 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 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即可有效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又可减轻学生负担, 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合作学习与英语教学 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教学,组织策略

0 引言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 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和策略。它建立在包括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发展理论、精制理论、接触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基础之上。社会互赖理论认为积极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 选择理论认为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自尊和对归属感的需要, 才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 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概念的掌握, 精制理论强调学习者向其他人解释材料的重要性, 接触理论认为学习者之间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学习。王坦将合作学习概述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1]。

1 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受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影响, 英语多为大班授课, 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教师传授为主、教师专制、学生被动, 学生之间封闭,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处于弱势地位, 在需要外语表达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 这种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另外, 语言课堂应该提高学习者在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中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而非简单控制或参与语言结构。大班授课的现状则大大减少了单个学生参与表达的时间, 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 英语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如何在班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 优化外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是英语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合作学习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单位, 运用分组的形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 这就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大大增加了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机会。在合作学习模式下, 教师负责设置任务, 不直接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有利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 明确了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任务,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降低焦虑感, 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要素之一就是学生之间积极互赖的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一旦建立, 小组成员互帮互助, 形成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对学习任务的达成起到积极作用。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 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合作学习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 给学生机会将目标语应用到与小组成员的合作中去, 达到“用”的目的,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作学习使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型为:活动型、民主型、自主型、开放型、多元型, 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更加适用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英语, 能够解决大班授课的问题。

3 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中的组织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 合作学习课堂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过于追求学习方式的形式而轻视学习效果, 过多的采用单一的合作学习的方法而轻视合作学习方法中的要素构成, 过多的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而轻视其它的合作学习形式, (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王) 课堂秩序混乱等.如何在英语课堂中避免类此的问题出现, 就需要一套完备的组织策略。笔者认为组织英语合作学习应该分以下五步走, 这五步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3.1 输入目标语

合作目标包括学业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英语课堂的学业目标也就是学生对目标语的掌握。因此, 合作活动之前, 需要教师输入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知识和水平, 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语言。同时, 教师还要输入一定的交际用语, 以保障学生之间的顺利互动。

3.2 布置任务

教师设置任务时首先要明确任务目标, 争取任务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 有责任可担当, 并且有基本均等的表达目标语的机会。其次, 任务形式要多样, 以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主动性, 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3.3 分组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2-6名学生组成, 在单个小组成员构成上要求突出异质性, 将学生按性别、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而各合作小组之间又要有同质性, 以保证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2]。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个体有较全面的了解。

分组形式和成员要时常根据任务的变化而更换, 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挑战性, 使学生与不同人接触, 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4 监督与管理

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组内部成员闹矛盾、课堂秩序混乱等问题。因此, 小组活动开始后, 教师要积极履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责, 在不轻易解散小组的原则下, 及时妥善解决问题, 确保每一个小组能够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任务。

3.5 评价

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是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保障。因此教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 并在学期初将评价考核方法公之于众, 起警示和约束作用, 以防过程中有学生不合作。

教师评价应分为三部分:学生自评, 团体评价和抽查评价, 其中以团体评价为主。每次小组活动结束以后, 学生个体都要对自己在本次合作中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并打分, 认真总结自己在学业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两方面的达成情况, 分析问题和不足。自评有助于学生在将来小组活动中改进。任务结束后, 专门留出时间供小组成员坐在一起, 就整个任务执行过程进行反思, 描述并评价其它成员在小组工作中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并将反思和评价反馈给教师, 作为评分依据之一。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 给各个小组打分, 小组分数即为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分数, 这样可以提高大家积极互赖的意识, 确保学生在合作中的积极性。此外, 小组活动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任务内容, 观察学生表现, 抽查部分学生与他人用目标语沟通的能力和目标语掌握情况, 酌情将抽查结果考虑到学生最终分数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 合作学习是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良药。但是由于不同于以前教师习惯与熟悉的个体学习形式下的教学活动, 实际操作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使合作学习为英语教学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学苑出版社, 2001.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1) .

[3]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 2002 (2) .

[4]庾鲜海.合作学习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3 (5) :65.

[5]张迅.论英语口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8) .

教学与学习 篇10

1. 在线学习的概念。

简单的说,在线学习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渠道,获取到需要的资源和知识。当前,在线学习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国家。其中,美国的在线学习已经占到了整个课程的80%。另外,在混合教育中,在线学习也占到了30%以上。在运用在线学习的基础上,有效的促进了远程教育模式的发展。通过在线学习方式,打破了资源在地域、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学习者在不同的国家、地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知识的学习当中。正因为如此,在线学习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 在线学习的特点。

在线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教学环境的虚拟化。表现为:学习者只要打开网络平台,就可以随时进入学习状态,完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干扰。其次,在线平台加强了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在网络平台中,不仅可以快速的查找到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互动的方式更加开放性,同时减少了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心理。再次,基于在线环境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由的选择学习的课题、章节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针对性,取得的效果更明显。最后,在线学习可以满足每个年龄段的学习者。他们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直接进入相关的页面即可学习。因此,非常方便。

二、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策略

本文在介绍在线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构建(传统教学与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1. 改变教学理念,重新构建教学观。

传统班级教学中,体现了事先预设的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驱动下,大部分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实施备课、讲课。由于所有环节都是固定的,所以教师仅仅扮演了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与此同时,学生使用在线学习后,不仅可以学习教材的内容,而且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中搜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课程建设除了要关注文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书)外,还应该重视体验课程的开发。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展现教学计划、大纲等显性课程外,还要重视对隐性课程的传授。

2. 重新进行教学系统化设计。

传统班级教学往往只限于围墙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法关注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当前,很多教师采用了课件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以上教学方式的改变远远是不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要负责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对远程教学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系统时,要求尊重学生的发展的个性化特点,以此来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达到将知识内化的目的。

3. 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

常见的教学管理平台有Blackboard、Sskai等。在以上平台中,学习者可以看到详细的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作业,以及评分等。同时,采用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构建出虚拟的学习情境。比如:教师和学生可以进入BBS、Blog等社区,然后进行学习、生活上的交流、沟通。在该平台中,学生可以感知到其他教学主体的存在,并积极投入到其中。另外,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当前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 加强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终身教育理念诞生以后,使人们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在线学习方式,掌握在某个方面的技能。可以看出,现代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更关注每个人在知识、情感、意志方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学习者的自觉性、主动性,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当然,要达到班级教学与在线教学平台的有效整合,不仅要求教师、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获取资源和信息,还要求教师、学生不断学习网络信息方面的知识、技术,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最终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结束语

在传统班级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备课、讲课,布置作业的固定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死板,而且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冲击。鉴于此,有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在线平台和教学平台。研究表明,对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有利于转变教师、学生的角色,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本文以基于传统班级教学与在线教学平台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为题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了在线学习方式的概念,以及使用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班级教学与internet在线学习的混合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班级教学中,采用混合教学方式后,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在线学习方式,弥补了传统班级教学中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传统班级教学,在线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叶荣荣.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21).

上一篇:非手术法下一篇: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