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部门执行力

2024-07-26

职能部门执行力(精选十篇)

职能部门执行力 篇1

缺乏执行力是中国许多企业的通病, 也是它们不能迈过半职业化管理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如何提升执行力是摆在每一位企业领导者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执行能力的提高与加强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除了流程和管理层面的因素外, 还要有技术、工具、策略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辅助, 需要正确把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现就如何提升部门的执行里谈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 企业的计划或方案要想在各个部门或分公司得到有效执行, “有效沟通”是前提和重要手段。所谓有效沟通, 就是要让他们首先深刻、全面地了解, 并且认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全程参与进来, 让未来执行该计划或方案的部门的主要几个经理以及骨干都参与到计划或方案的制定当中去。这样做不仅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了他们的潜力, 吸收了他们智慧, 而且使计划、方案更加可行。制定计划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最有效的沟通的过程, 公司总部同分公司、各部门的沟通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都很到位, 后面的工作就会非常有效, 对执行当然带来直接的帮助。这样做优点如下: (1) 公司开始制订方案之前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 把可预见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列一个提纲出来, 作为对制定参加会议的人的一个引导, 避免开始的时候大家产生分歧。 (2) 在下属公司的人员的选择上也要注意, 事先要调查研究, 挑选态度积极、办法较多的经理参加第一阶段的会议。该会议要将主要的问题解决掉。然后, 再选择下属部门、子公司的主要的经理、骨干都来参加第二轮会议。这一阶段的主题仍然是“制订方案”, 但是, 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其次, 要有一整套的制度、流程 (包括为完成公司计划的各个相应岗位的职责、任务、考核项目、绩效标准、考核人员、考核周期等) , 以保证计划方案得到执行;对完成结果要有奖惩;为了完成计划采用的技术、方法等等。

第三, 要选对人。执行力是指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企业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有无执行力, 关键看有没有选对人。从某种意义上说, 选对人意味着企业领导者成功了一大半。各个子公司、部门经理的综合能力以及他们对公司以及相应计划的认可程度, 这些对执行效果也有很大影响。一个好的部门经理可以把计划执行得超出公司的预期, 也可以执行得一塌糊涂。所以, 我们在干部挑选、干部任用及干部的培训上要下足功夫, 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第四, 企业的目标和远景必须形象易懂、便于接受。因此, 将一项复杂的决策简单化为A、B、C式的可执行教条十分必要。当年毛主席将红军的作风界定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并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上门板”、“捆稻草”之类连目不识丁的人都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 实在堪称经典。结果, 红军被塑造成了纪律严明的“铁军”。

第五, 执行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高效的干部团队。这个团队除拥有高素质的队员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凝聚力和高昂的士气, 富于协作精神。有时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只要士气高昂、凝聚力强和协作得力, 即使队员素质一般, 也同样可以取得惊人的业绩。因此, 企业领导在日常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干部员工置身企业之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提出有吸引力的共同远景和奋斗目标, 确立团队的荣誉,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教育宣讲活动, 以增强凝聚力、激发斗志和有效协作的目的。如此坚持, 便会形成一种优良的、有利决策执行的企业文化和传统。

第六, 部门执行力的提升还有赖于一定的领导策略。概括起来有“推”和“拉”两手。“拉”是正面吸引, “推”是背后督促, 以解决干部员工迅速、有效执行领导决策的主观动力问题。“推”的策略需要有效授权、合理控制和严明的纪律。有效授权意味着责任分担, 因此在授权时, 领导者必须讲清楚做事的理由和责任, 明确地表达期望目标、进度和质量要求, 激发乐观情绪, 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而不是放任自流。一些企业领导在授权下属贯彻其决策意图时, 不把原则、框架和资源条件讲清楚, 而是说:“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 至于怎么办, 你自己拿主意, 我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下属不明了, 只好揣摩着干, 结果自然执行不好, 即使个别天性极高者执行好了, 那也是偶然。“拉”的策略包括吸引追随者、实施有效激励并对执行过程中可能需要的危机处理有所准备。现代商业社会里, 企业领导要使其干部员工成为自己忠实的追随者, 仅仅依靠传统强权社会的“恩威并济”或“胡萝卜加大棒”还不够, 还需以平等的姿态表现出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人格魅力。这样, 领导的决策才能得到下属发自内心的认同。

政府职能部门如何提高执行力 篇2

温家宝总理在年初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贯彻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大力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我感

到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正确把握政府执行力的内涵和条件

“执行力”一词最早流行于国外企业界。所谓“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执行力是“做”的能力,即企业选用合适的人去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近年来,“执行力”一词逐步由企业向政府延伸。就政府而言,所谓执行力,既不同于传统行政法中的行政行为执行力,也不同于中央文件中提出的执政能力。它是指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决策政令的能力,也是指政府通过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进行工作目标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它首先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统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决定。同时,政府执行力也并非意味着下级政府只能跟在上级后面亦步亦趋,做法律政策的“传声筒”。它要求下级政府和官员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从公务员的角度看,政府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但是,政府执行力不仅仅是公务员的执行力,还包括政府体制机制为公务员带来的创造力。因此,政府执行力包括公务员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政府的体制机制、客观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公务员的观念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前提条件。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公务员要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力,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执行观念。从哲学角度看,观念可分解为世界观、原则性信念和因果信念三种形式。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比如,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务员,就会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实际行动,就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执行政府决策,而不会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原则性信念和因果信念同属于信念范畴,在世界观的作用下发挥自身作用。但原则性信念和因果信念不同,它更能决定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根本宗旨。

二是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核心。公务员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可以说,在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制度框架制定以后,公务员的执行水平决定着政府的执行水平,公务员的执行能力决定着政府的执行能力。总体上看,近几年来,我国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得不承认,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与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一部分公务员出现了“本领恐慌”、“能力恐慌”,具体表现为,在决策中出现重大失误,在执行中软弱无力,在监督上无所作为,等等,严重地制约了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政府执行力,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三是政府的体制机制问题。这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关键。公务员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手段,行使国家行政权利,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公共事务,离不开一定的行政体制,并且必须在其规范下活动。因为行政体制是依照法律规定确定的,在公共行政中发挥着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对政府行政组织起框定、调控和制约作用,但如果行政体制功能失调,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就会引起政府管理的混乱和无序。现代行政学把行政活动视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行政体制改革既要处理好系统内部的关系,又要涉及系统外部的关系。行政系统内部的关系主要是政府内和政府间权力、结构、功能及其过程的关系,行政系统外部的关系包括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等几组关系。因此,提高政府执行力,还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切实处理好行政体制内外各种复杂关系。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若干思考 篇3

关键词:部门预算 执行审计 作用 问题 措施

预算执行审计指的是政府审计机关根据财政预算对各个预算执行部门的资金使用进行审计与监督。预算执行审计可以规范部门财政预算的执行,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政府审计机关需要针对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不断该机你审计工作方法,从而确保财政预算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意义

第一,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内容以及体系。通过审计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及结果,能够发现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收支执行数以及收支计划数间的差异,审计部门向财政部门以及被审单位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有利于部门预算编制合理界定预算的内容以及范围[1],同时确定预算收支的计划数额,从而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科学水平。

第二,提高预算的约束力。通过审计部门预算执行,能够及时掌握各个预算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核实各个部门的预算收支,从而审计各个部门收支真实情况,揭露各个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当中的问题,例如隐瞒收入或者超预算使用等,发现问题之后要求部门加以改进,同时严格各个预算部门根据批复的预算展开,强化预算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其相应的政府职能。

第三,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人大是我国立法机构,同时有权对政府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加以监督,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人大对于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行全面监督并不现实。所以通过审计部门预算执行结果,评价各个部门的资金运行情况,有利于人大履行其监督职责,为政府决策提供合理依据,促进政府合理科学制定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

2、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

2.1、预算执行力比较弱

因为部门预算编制的制度存不足.例如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监督各个环节的职能界限较为模糊,使得各个部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权责不明,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同时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滥用职权。编制预算的工作人员、以及执行工作人员及和监督工作人员应当相互制约,但是实际上缺乏相互制约效果。这方面的体制不足导致预算编制以及执行过程不够合理,使得预算以及执行的情况存在着超常的差距。

2.2、审计的效率比较低

一方面是审计机关信息化的水平比较低,这就导致审计机关难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审计技术来改善审计的效率以及精确性。被审计部门信息化的水平往往要高于审计机关,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审计效率低下。一些审计领域缺乏通用的审计软件,从而使得税务以及财政等难以通过联网来进行操作,更是严重地影响了审计的效率以及准确性。另一方面,目前审计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传统审计方法使得审计的对象以及审计机关工作过程中存在局限性。这就导致上级审计机关难以审计同时基层审计机关无权审计。这一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因为审计方法不够合理而导致的,从而使得预算执行审计出现不够真实以及不够完整的问题。

2.3、审计法律比较落后

审计法律法规比较滞后使得预算执行审计发挥职能的过程当中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虽然我国陆续出台各项财政改革的对策,不过审计方面的很多法律法规没有随之改变,沿用之前颁布的《预算法》,在预算执行审计方面的很多规定已经难以适应目前审计工作的要求[2]。除此之外,预算执行审计处罚方面的规定也应当進一步加以改进。虽然已经颁布实施《财政违法处罚条例》,不过其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没有详细规定,这就导致处罚条例的操作性不强,因为缺乏处罚条例震慑,导致审计工作即便出现问题也不会遭到处罚,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审计问题。

3、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措施

3.1、完善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指标

随着部门预算不断深入改革,我国的公共财政预算逐渐想着绩效预算的方向演变。实施绩效预算能够刺激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对于公共部门的控制以及约束,将资源投入以及政府行为的效果以及产出相联系,从而不断改善预算透明度,真正落实责任归属制度。这有利于推动我国政府部门预算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同时提高审计的效益性。当前情况下,我国部门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已有的相关政策关于绩效审计的规定不够具体,因而缺乏操作性。所以通过建立完善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指标成为刺激绩效审计的核心工作。首先是要建立绩效审计的评价机制,同时建立配套的审计管理方法以及工作规范,并且设置部门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这样一来就对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的绩效工作加以指导、监督以及质量控制。其次是要建立符合我国财政绩效审计具体情况的操作指南,从而选择性地对部门预算执行进行重点绩效、单项绩效以及整体绩效审计。再次是要根据积极试点以及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在部门预算审计的过程当中引入绩效指标,开始引入简单绩效指标以及措施,然后跟踪措施实施的功效以及影响,同时选择性地进行调整,不断改善适用性,从而逐渐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指标结构。

3.2、积极推动预算编制的审计工作

预算编制可以说是审计部门预算执行的重要依据。离开了预算编制,那么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就是无本之木。预算执行当中的很多问题根源就在于预算编制不够公平不够合理。预算编制审计则可以实现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从而保证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更加合理科学以及规范,提高预算的权威性以及严肃性,实现预算执行源头方面的控制,并且为后阶段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提供良好的条件。部门预算编制的审计需要重点把握以下环节。首先是要重点关注部门预算编制是不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政策的要求,是不是符合量入为出以及收支平衡的原则。其次是要关注部门预算能否根据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从而改变目前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再次是要关注预算编制内容是不是真实完整,部门收入能否包含实际工作当中的各种收入,能否对部门预算收入增长实现科学的预测,部门支出的结构是不是合理,资金的投向是不是符合政府宏观政策的导向。

3.3、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运用

有效使用审计结果可以说是改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水平的重要措施。只有持续完善载体建设,逐渐丰富实质性的内容,才可以不断改善审计监督的纠错功能,充分发挥出审计的建设性作用。首先是要强化督促整改的制度,对于审计工作当中发现的漏洞,要尽快反馈给政府部门,从而揭露部门预算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避免因为非主观故意或者是因为对政策的不够了解而出现人为的失误,从而进一步改善部门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以及科学性。其次是要进一步优化信息的报送制度,将审计过程当中发现的那些典型性以及普遍性的问题,及时通过审计要情以及审计信息等方式,传递给党委政府以及立法机关等,从而为调整政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并且保证政策制定更加科学有效。再次是要要实行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这属于审计公开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结合党委政府要求,逐步公告预算执行的审计结果,从而扩大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地位,改善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其职能的环境氛围。

综上所述,随着财政改革的持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面临新的挑战,在改进预算执行审计质量的过程当中,应当推进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同时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最终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壮志.顺应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预算执行审计[J].现代商业,2013,12(26):154-155

提高部门员工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篇4

一、部门员工执行力低下的表现

国有企业员工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院墙市惯性思维模式导致了其对企业高度依赖,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体表现为:缺乏责任心,工作缺乏主动性,对安排的工作不是积极想办法完成,而是把功夫花在找无法完成工作借口上。工作标准不高,容易满足现状,解决问题不能以点带面,完整分析,彻底解决等等,所有现象的归集起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各项安排部署得不到正确的落实,最终影响企业创效盈利能力。探索提高国有企业部门员工执行力,对确保企业各项安全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导致员工执行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员工自身因素

1、人岗不匹配。

部门在需要补充岗位时,管理者如果对本岗位需要什么样专业背景、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的人没有清晰的认识,在选择应聘者时就无法从众多的的候选中挑选出最适合本岗位的人选。而员工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并非自身专业所长,或者与本身的性格特征相悖,在工作中不能全面施展所学,感受不到学以致用的畅快淋漓,就会表现出对工作学习缺乏积极性,岗位技能不能有效提升,工作出不了成绩,对于安排的工作总是不愿意全力以赴。

2、执行态度偏离。

这一类员工往往具有较高的岗位技能,可以理解为通常说是的“技术能手”,他们对领导下达的命令能够准确领会,而且完全具备有效执行的专业素质,可是由于态度偏离,纠其原因或者对于上级下达的命令合理性不认可,或者是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认为执行到位可能会影响到局部或个人的利益,例如增加劳动量,或是影响到个人收入等等而故意执行不力,或者是选择性执行等。

3、执行能力不足。

“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这一类员工的典型表现。他们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他们通常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落实上级安排的工作,也乐于帮助别人,积极配合部门内外人员开展工作,可是问题在于:缺乏准确领会命令的能力和足够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导致对下达的命令有执行,可是由于能力受限,工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外界环境因素

1、部门职能、岗位职责不清晰。

在岗位重组、部门设置调整的时候,由于没有及时对部门职能梳理转移,导致新旧部门在确定工作职责时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同样在部门内部里,没有及时梳理划分岗位职责导致部门人员职责不明确,在安排工作时员工自然会产生“这又不是我的岗位职责,为什么要我来做?”的抵触情绪。

2、缺乏科学、合理、公正的激励体系。

如果缺乏准确、及时、到位的激励,就会使员工觉得:既然工作努力和不努力都一样,工作效果好与不好都一样,何必又去认真呢?激励的方式、时机的选择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激励效果。

3、没有形成“强执行”的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在执行力上的魅力就在于能透过无形之中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创造共同信念,引导执行者向一致的目标努力。企业文化对执行力的积极影响,需要环境的推动和牵引,要形成一定的制度和习惯。公司的企业文化如果没能全面获得员工的认同,员工的行为必然是被动和缺乏生机的。

三、提高部门员工执行力的思考

1、最大限度确保人岗对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如何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其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任何一个部门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是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时在兼顾岗位客观需要的同时,更应该充分了解员工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以及岗位意向,尽量让每一个人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向往的岗位,有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扬长避短,实现人才的有效利用。这样,一方面是对知识的尊重,一方面更体现出对人才的尊重。员工只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特长,才能激发出无限的潜能,在爱岗敬业基础上更爱岗“乐”业,对安排的工作才会自觉执行。

2、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员工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最终的执行效果。提升员工的方法途径有多,归集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诸如提供培训的机会等外部被动的技能提升途径,这也是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广泛采用的手段,可是事实证明,这种被动的提升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有的岗位本身工作量就非常大,员工的时间仅仅只能应付繁杂日常工作,何来时间总结学习?有的部门员工年龄结构偏大,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另一种方法是提升员工学习的内动力,建立和完善薪酬和能力相对应的正激励评价体系。一些企业为一岗多能、且工作效果好的高素质人才打通职业生涯上升通道,或是以提高薪酬待遇激发员工主动获取知识的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让员工充分体会到能力高低与实现个人价值息息相关,以及充分施展才能带来的成就感都会让员工技能知识的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3、加强沟通交流。

管理者在下达一项任务的同时必须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沟通计划,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手段让员工充分了解岗位工作在推进整个战略中的重要影响,使任务目标真正固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安排一项工作,特别是涉及到要求员工增加额外的劳动量才能完成的任务等特殊情况的时候,更加要加强沟通宣传的力度。管理人员绝对不能只是一味硬性地命令和要求,而是要尽量占到员工的立场和高度来理解命令的合理性,通过全方位的宣传贯彻和细致的沟通交流,使员工充分理解全面执行命令的意义和重要性所在,从而获得员工的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支持,思想上达成共识,行动上才能执行到位。让员工把安排给的事情完全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部门、或者是领导的事情来做,工作的效果才能有保障。

4、营造强执行的文化氛围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组织,才是好组织。”在人力资源配置的时候不可能一定都完全合乎要求的人选,可是只要能够营造强执行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养成强执行的习惯,充分激发出个体的工作潜力,部门作风、工作效果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要营造强执行的文化氛围,管理者首先要让员工养成“不为问题找借口,只为解决问题想办法”的执行习惯,同时要在执行效果的处理上多花心思:对执行态度积极、工作效果突出突出的员工要大力表扬肯定,勒波夫曾经提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原则是奖励;受到奖励的事会做的更好,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干得更漂亮。对于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要客观分析不到位的原因,确定其主观性和客观性,再决定处理的方法。

5、提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

国税部门提高执行力建设 篇5

执政之道,贵在执行。执行力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能力。执行力建设是各项方针、政策、决策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基层国税部门作为国家各项税收政策法规的直接执行者和税收“杠杆”作用的直接推动者,只有不断加强执行力建设,切实提高执行水平,将上级的决策与基层实际有机结合,确保政令畅通、执行到位,及时、有效落实好各项决策部署,才能实现国税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基层国税部门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执行力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国税部门积极组织税收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财源保障;另一方面又要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这就要求国税部门,尤其基层国税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执行力,确保党和政府的各项税收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及时落实、有效落实,实现国税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执行力建设是提高国税队伍素质的有力保证。打造高素质的国税干部队伍是促进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提高队伍执行力是建立高素质的队伍的前提。只有不断加强执行力建设,引导广大国税干部及时发现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接受实践的锻炼和检验,才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学习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提高及时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推动国税事业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执行力建设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举措。基层国税部门作为直接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的主体部门,只有切实提高执行力,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理念,才能严格按照税收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保证各项税收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才能真正打造公平、规范的税收秩序,降低税收执法风险,提升依法治税水平,形成健康、和谐的税收环境。

(四)加强执行力建设是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的当务之急。优化纳税服务是国税部门的法定义务和基本职责。尤其2009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国税务系统将优化纳税服务当做各项税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国家税务总局多次召开纳税服务工作会议,对纳税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详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作为基层国税部门,只有不断加强执行力建设,严格按照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才能真正提高纳税服务质效,进而和谐税企关系,树立良好国税形象,实现税企双赢。

(五)加强执行力建设是促进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2009年山东省国税局明确提出了“一三六”工作思路,最近又初步确定了2010年建立“纳税服务、内控预防、税收征管、国税文化”四个体系的工作构想,描绘了今后一个时期国税事业的发展蓝图。要使这些规划和目标得以实现,需要基层国税部门不断加强执行力建设,坚定不移地抓好贯彻落实。

二、基层国税部门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对策

执行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着眼长远、统筹全局、常抓不懈、务求实效。

(一)加强班子建设,提高执行领导力

提高班子领导力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对于重大决策事项,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决定。要将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在结合中出思路,在创新中出特色,在落实中出实效;同时扩大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建立民主议事会制度,制定决策前通过民主议事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职工和纳税人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统筹兼顾,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二是提高执行的管理效能。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要坚持周密部署,及时督促,狠抓执行。本着“全面、具体、重点突出”的原则认真做好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对于长期性工作和涉及多个科室的工作,及时进行检查指导,搞好协调调度,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加强配合,密切协作,确保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认真进行工作总结,通过总结,明确工作亮点,形成工作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整改,提高整体工作水平。三是提高班子的领导水平。首先,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强化学习。要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同时广泛学习经济、法律、管理知识和税收业务知识,增强把握大局、分析形势的能力和业务技能,充分把握工作的宏观性、动态性和前瞻性。其次,要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同志们的身心和谐,通过日常了解、沟通谈心、教育引导等形式,使同志们保持健康、向上、乐观、主动的心态;要本着“尊重人格、承认差别、挖掘潜能,发挥作用”的用人原则,将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鼓励先进,关心后进,充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作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行落实力

提高队伍落实力是提高执行力的根本。一是提高队伍学习力。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制订并落实学习培训计划,通过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培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税收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广大税务干部树立和保持一种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保持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自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税收工作实践。鼓励税务人员积极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资格的考试,鼓励税务干部不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夯实功底。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提高队伍创新力。在强化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干部积极进行税收实践,以实践为依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破束缚,将理论知识与贯彻落实上级的各项政策要求有机结合,正确分析并创新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实现理论向实践的延伸、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实践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三是强化干部执行意识。“行源于心,力源于志”。提高执行力,必须大力强化执行意识。要结合教育培训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执行的自觉意识,变“要我执行”为“我要执行”,切实增强执行主动性;树立执行的服从意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纪必守,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不讲条件、立说立行地抓好贯彻落实;树立执行的责任意识,明确“岗位即是责任、权利即是责任、工作即是责任”的理念,形成人人有责任,人人能负责的良好执行环境;树立执行的细节意识,养成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事无巨细,事事关心,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确保圆满完成每一项工作;树立执行的时效意识,严格按照时限要求,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各项工作部署。

(三)加强机制建设,完善执行机制

建立科学、高效的执行机制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一是优化工作运行机制。修订完善工作规程,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细化岗位职责,理顺各单位、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时限、责任、质量等标准和要求,加强日常考核,确保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紧张有序、高效运转。强化分工协作,要求各单位之间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积极沟通、协调配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加强单位领导的团结合作。要求科室、分局的正职宽思路、宽胸襟、宽视野,能够统筹布局,着眼具体,对重要的工作亲力亲为,单位副职能够扎实做好具体工作,并充分发挥助手作用,出主意,想办法,抓协调,勤通气,确保每项工作抓到底、干到位。二是完善检查督办机制。加强领导督办,坚持从领导做起、从机关做起,带头执行落实,带头提速提效,做到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显效能,形成一级督办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执行落实机制。班子成员要按照分工,定期深入科室分局,强化督促指导和协调调度。机关各科室要按照“分口办理、分口督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对基层税务分局的督导作用,确保各项工作事事能落实,件件有着落。三是落实工作奖惩机制。完善目标责任制管理,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考评机制,运用目标责任制、机关基层互评、纳税人评议等多种方式,使每一项工作都有目标要求、有责任主体、有工作进度、有监督考核。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标准。根据部门和岗位的不同性质,设置不同的绩效目标、考评指标和考评方法,建立指标之间的合理关联和权数。科学量化考核指标,减少考核中的人为因素,增强考核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建立干部考核档案,突出描述工作业绩和工作潜能,加强干部考核的全程跟踪和审查评价。狠抓考核落实,严格奖惩兑现,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能级联系,与收入分配、评先创优、干部使用等方面利益挂钩,既要奖优,又要罚劣,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四)加强文化建设,优化执行环境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优化执行环境,提高执行效果的长效保障。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软管理”作用,通过加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养成良好的执行习惯。通过文化熏陶,引导人的执行意愿,激发人的执行潜能,提高人的执行素养,规范人的执行行为,进而达到提升执行能力、提高执行效率和执行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礼建, 赵世友.浅析我国政府执行力的建构[J]. [2]徐珂.政府执行力[J].

基层公路部门提高预算执行率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基层公路部门  提高  预算执行率

预算执行率是事业单位当年财政拨款支出占当年财政拨款收入的比例,是衡量财政预算管理水平、评价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依据,是财政部门考核预算执行进度的主要指标。现阶段,执行率低下是基层公路部门预算执行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预算执行率低造成的负面影响

预算执行率低是财政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块硬伤。预算执行率低导致财政资金被占用和闲置;预算执行率低导致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影响财政惠民公路养建政策的落实; 部分基层单位为了提高预算执行率而突击或违规违纪花钱,容易导致预算资金被挤占、挪用、滥用、浪费,可能滋生贪污腐败问题。

二、基层公路部门预算执行率低的形成原因

我省基层公路部门于2013年全面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期间经过不断摸索学习,支付制度不断完善,支付流程逐渐理顺,然而,我省公路部门承担着全省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养护和新改建任务,预算项目投资额大,工程项目建设期长,在建过程情况复杂多变,实际中会发生损路、水毁、安保等需抢修突发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既要节约使用财政预算资金,还要用好财政预算资金,真正将财政预算执行用到实处。作为基层公路部门,必须从自身行业特点出发,认真分析预算执行率低的原因,有效使用财政预算资金,不断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执行率。

(一)实地考察做得不够,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基层公路部门业务主要涉及公路日常养护及维护、公路和桥涵建设及改造,因此必须要对所辖路段路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预算,而公路日常养护预算根据各段养护里程、路龄、路宽、交通量等因素测算,忽略当前路况的优差等级以及突发病害。部分新改建项目,受前期工作实施进度的影响,使后续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受到一定影响,造成预算执行和资金支付的滞后。

其中也不排除有些部门为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未经严密科学的调研而随意立项,在财政资金到位后却发现不具备执行条件;或者编制预算时考虑不周,执行预算时发现如征地拆迁、线性复杂等阻碍,执行难度大。此外,有关部门缺乏担当,在执行预算项目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敢决策,宁可不执行预算也不能出事的懒政思维导致部分项目执行率很低甚至为零执行。

另外,涉及设备或物资的采购项目,受采购前期公开招投标、供货合同签订、物资供应商供货周期及设备到位、验收等影响,导致从预算下达到资金支付需要一系列环节。这也是基层公路部门每年的养护机械设备购置需要结转下年支付的主要原因。

(二)年初预算到位比例较低,追加预算下达较晚,项目实施时间有限

预算于上年编制,在年初下达,作为经常性开支的日常养护经费通常下达较晚,日常养护工作的开展得不到资金保障。年初未将预算全部细化下达到具体执行单位,如损路配(补)偿费,应急抢修费等,使用单位不能根据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支付资金,而要通过上级单位及上上级单位逐级申请层层审批,影响了预算支出执行进度,而且容易出现“以拨代支”的问题。

公路部门项目支出预算金额大,批次多,基层公路部门存在较多的追加预算,追加预算下达一般在后半年,甚至在年底下达,必然导致这部分预算无法执行或来不及执行,形成大额的结转资金,造成当年预算执行率低下。同时,预算下达不及时会引起资金困难,直接影响养建工程任务的完成。

(三)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预算下达时间与项目开展周期不匹配,预算缺乏必要的预见性

基层公路部门预算执行率分年度考核,容易出现项目开展周期与预算下达时间不匹配的问题。对于跨年项目的实施,如根据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在实施后第二年完成交(竣)工验收工作,而项目专项支出预算一次性下达或者与项目实施程度差距较大;或者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年初开展,如遥感遥测、野外勘察等,但由于受季节、气候等客观环境因素影响,项目沒有办法正常实施,相关预算资金未能支出。由于预算下达时间与项目实际执行周期不匹配造成的预算执行率偏低在基层公路部门普遍存在。

基层公路部门编制预算时可能会忽略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预算已经下达,但是项目的财政备案审批手续、招投标工作、项目实施以及工程计量没有及时跟进,导致预算不能执行。在基层公路部门的财务预算中预见性是重要的,有的项目如设施维护、坑槽修补、油路灌缝由于发生突然及行路安全考虑需要及时实施,比如在公路养护上,如果翻浆、水毁的路段不能及时全面的修补,只是一味等待财政预算,使得公路毁坏程度加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更大的资金投入,且修复费用容易超出财政预算范围。而调整或追加预算又不能及时落实,项目执行单位担心预算最终得不到审批下达而造成资金缺口,导致施工不够有效及时。

(四)预算执行相关各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预算管理观念有待增强

财政预算管理是一个整体规划和动态管理的过程,需要调动全员参与,单位上下各级都应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基层公路部门的计划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执行,养护及工程管理部门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在预算执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算编制部门的政府采购审批及备案程序,养护或工程管理部门的工程招投标工作、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进度的监控、工程计量资料的申报和验收工作以及大额资金支付审批进度,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预算执行的效率。财务部门未获取一系列完善的资金支付资料不得随意支付。

(五)工程计量及结算不及时,资金支付进度有待加快

部分单位仍存在重分配、轻执行的思想,预算执行中没有实时跟踪监控预算项目的执行情况,也没有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及时申报工程计量并申请和支付资金。部分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不及时进行工程结算,未认真及时编制用款计划,或未规范提出支付申请或拨付预算资金,直接影响了资金支付效率。这些行为容易导致到年底突击支付,形成预算执行“前慢后快”状态

三、提高基层公路部门预算执行率的建议

基层公路部门要从自身行业特点出发,立足实际,全面把握,认真做好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一)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预算项目和执行单位具体化程度

在公路部门对各项财务支出做年度总预算的时候,要对所辖路段如公路小修保养、公路大中修、公路抢修、公路改建等的具体情况及所辖路段的车流量和路况进行调查,作出详细深入的调研,研究养护成本的真实构成,工作材料价格浮动情况,需立项新改建项目的里程、危桥改造和新建桥涵的数量、需大中小修补路段情况等,这是公路部门年度财务预算的总依据。对新立项的路桥等项目,在列支预算和审批的时候,要坚持从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可行性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立项。同时将预算全部细化下达到具体执行单位,精简优化审批程序,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二)精心考虑,强化预见,最终实现预算周期和执行周期的同步

预算执行率按年进行考核,项目实施周期与预算下达周期的不匹配降低了预算执行率。跨年项目的预算应按照专家预计项目周期下达,避免重点工程因资金未下达而拖延整个工程进度或者提前下达而浪费财政资金。另外,对当年不能执行完毕的预算,要及时进行调整预算,把财政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在保持预算管理严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影响,要求预算编制部门有充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建立应急预案预警机制,尽早做好开工前各项准备。

(三)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实现全员预算参与

基层公路部门的各级领导应当树立起预算管理的理念,牢牢将预算执行植入脑海,要把预算执行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各部门的相关人员要对预算执行率有充分的认识,明确预算执行是全单位關乎到各个业务部门的全面工作,将预算管理上升到关系到单位整体发展的高度上来。

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在预算执行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项目申请立项到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养护或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与财务部门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在项目预算申报阶段,应进行充分的业务规划,尽可能将项目预算编制到位。待预算批复后,财务部门应及时向养护或工程管理部门通报项目的预算执行进度,对执行进度较低的项目进行监督办理。养护或工程管理部门应优化施工工艺、加快施工进度,及时申报工程计量和资金支付申请。部门之间的完美协调与配合,使得预算编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预算执行更加顺利,执行率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四)尽快完善资金支付手续,加快资金支付进度。

做好预算执行和资金支付的前期准备,认真编制月度用款计划,及时提出支付申请,加快资金支付审核,防止资金滞留。日常养护费实行定期检查后支付,大中修、抢修及新改建工程按进度计量支付。这样使上级预算管理部门随时了解项目实施动态。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对各工程项目的预算支付情况和工程进度情况及时了解,不断发现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预算执行的动态。与财政部门要及时进行沟通,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咨询或作出相应解释和说明。

(五)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财政预算执行效率

要加强预算资金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把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的整个过程。真正通过绩效管理,强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进工程施工进度。

此外,单位内部还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不仅要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还要事前参与预算的编制过程,要从源头、过程和结果对预算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要充分利用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同时,引入奖惩考核制度,加强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在综合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后,对失职渎职和不作为行为进行问责,打消预算执行不力者的侥幸心理。将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基层单位考核范畴。

(六)加强人员培训与知识结构更新,确保预算政策执行到位

预算执行相关人员必须随时掌握最新的财政规章、项目制度及法律法规,及时全面了解相关政府采购、工程实施、资金支付等方面的政策,加强法律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同时积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及辅导,以内部交流、行业培训、检查评比为手段,切实提高预算管理相关人员业务水平和协调能力。

总之,基层公路部门各个环节协调有序开展,充分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提高预算执行率,使财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珏.提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执行率的思考[J].财经界,2013(12):55-65.

强化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刻不容缓 篇7

2006年3月5日,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 “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正式被纳入国家治理范畴。2007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坚强决心。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是政府执行力的核心, 同时存在诸如执行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强化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的背景和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以及强化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说明强化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强化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的背景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浪潮下, 各种新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基层政府部门处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前沿, 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 迫切要求基层政府部门与时俱进,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理念, 全面提升基层政府部门的执行力。

首先, 执政理念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求基层政府部门转变执行理念。过去封闭落后的思想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基层政府部门不断接受新思想, 积极与国际接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重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探求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 发展新思维和多元思维。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生态保护和社会协调发展, 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其次,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处于转型中, 这对我国基层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 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三大产业结构面临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利益分配关系趋于复杂, 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干群关系面临疏远等不断出现, 基层政府部门及其人员在管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迫切要求基层政府部门及其人员做好提升执行力的思想准备, 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化解人民群众和基层政府部门存在的矛盾。

最后, 改善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是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也是政府部门角色转变的迫切要求。基层政府部门承担着绝大部分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 而基层政府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源使用效率低, 行政效率低下, 行政管理成本高等问题, 导致政府管理失灵, 政府执行力弱化, 进而基层政府部门公信力下降, 从而在提供公共服务上与人民群众产生矛盾。政府部门的执行力是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 正确的行政决策和公共政策固然重要, 但保证正确的行政决策和公共政策得以实施的执行力显得更为重要。执行力一直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都把执行力作为公共行政改革的突破口。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改变原先行政效率低下、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弊端就需要转变政府角色, 从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从原来的直接控制者转变为间接的调控者, 当代的发展更加需要的是效能政府和服务政府。通过改善基层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可以帮助转变基层政府部门的角色, 从而改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形象,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改善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题中之意。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把党的执政能力看做是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政府的执政能力体现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基层政府部门的执行力不仅体现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效果, 而且体现着执政党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程度。当前, 我国整体上处于大发展大改革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我国已经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要看到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协调, 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协调, 城乡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 社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不稳定因素, 公共安全存在诸多隐患, 这些现实问题摆在执政党和政府面前, 正是对执政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发挥的好坏对于执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威信的高低至关重要。改善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保证。我国基层政府部门由于客观情况不同在具体到执行政策时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党中央和国务院站在全国大局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制定方针政策, 而各地基层政府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差异, 如果基层政府不做变通生搬硬套进行执行的话, 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效果。改善执行力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当地出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改善执行力是可行的。同时, 在加强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的同时如果不考虑执行客体的权益而一味强调执行力的强弱的话, 不仅会影响到执行效果而且会引起执行客体的不理解甚至会对正常的执行事务造成不良影响, 最终会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2 基层政府部门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选择性执行

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近期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基本精神和大政方针, 并放权地方制定相应的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措施。但实际情况是, 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原则性政策与某些基层政府部门的利益有冲突, 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相关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的眼前利益。所以, 便出现了“政策出不了中南海”这样的情况, 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不力, 落实上级政府部门及其领导人的工作指示不实, 表现为应该执行的不执行, 不应该执行的乱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 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执行或敷衍执行。如一些地方政府及基层政府部门为了自身部门的利益和领导者政绩, 借着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东风”不惜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钱上马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制定的地方土地征用拆迁补偿条例, 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原则补偿, 而是降低补偿标准;有些地方甚至重新开放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明令禁止营业进行整顿的污染企业, 这些都是明显违背中央基本精神和原则的。

2.2 曲解性执行

中国地域辽阔, 历史悠久, 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地理环境不同, 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 尤其是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存在很大差距, 所以决定了在制定执行国家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 有区别的对待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一些大政方针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国家整体需要和反映上来的问题制定实施的, 带有整体性和原则性, 不可能针对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 党中央和国务院放权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部门拥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执行适合本地发展政策的权力, 以更合理地贯彻落实中央决定。但是, 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利用中央政府赋予的自主权擅自添加中央政策没有的条款以借国家名义谋取私利, 或者曲解中央政策擅自修改中央政策规定的执行标准, 扩大或缩小执行的范围, 整体违背了中央政府的初衷和政策法规的实质, 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严重影响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损害了中央政策的威信, 给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维系带来不良影响。如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对中央政策的规定故意歪曲解释, 既蒙蔽了中央的监管也蒙蔽了广大人民群众, 本应该到位的征地拆迁补偿款却迟迟没有落实到位, 基层政府部门给出的解释为中央的拨款还没有如数到达地方财政。像这样的事例毕竟是少数, 但是就是这样的少数使得人们群众对中央的政策产生了怀疑, 这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3 推诿扯皮或变相争利

我国政府职能部门比较全面, 基层政府部门在各自的工作职能领域内分工明确, 当然在需要各个部门配合协作联合执法时也会牵涉到沟通协调。如果沟通协调好各自的职责范围和权责分配, 那么执法过程和结果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能通过执法获取利益时, 各个相关联合执法的基层政府部门就会相互争抢, 以获取最大利益作为本部门工作的准则, 会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而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抛在脑后。如果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政策的执行会带来责任的追究或部门利益受损, 那么各个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就会相互推卸责任, 找各种理由推诿扯皮, 部门领导不想承担责任, 尽量使不利的事情远离本部门。如我国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 对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食品进行调查, 并采取一些措施制止不法行为。在初期, 各个执法部门拥有各自领域的管辖权和监督检查权, 一定范围内会出现利用权力寻租的情况, 都想分享一下“唐僧肉”, 但当出现职责履行不当需要追究职能责任时, 却很少有部门出面主动承担, 甚至都想“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这种不负责任的想法和做法一直是我国行政执行力低下的主要表现, 这些问题不解决恰当, 会给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带来被动, 不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现。

2.4 执行方法不恰当

政策是否符合人民群众整体的根本利益, 是否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路线方针, 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这不仅要求政策的制定必须科学、民主、有效率, 而且需要政策执行的方法科学、民主、有效率。而且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比政策的制定更为重要, 甚至决定政策制定的成功与否。恰当的执行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和国务院的政策, 而且能减少执法过程中的阻力, 协调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拥护。但是, 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只保证完成任务而不考虑执行方法是否恰当, 于是一些基层执法人员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来执行政策, 这必然加剧了执法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矛盾, 给执法带来了阻力, 更加不利于正常执法活动的开展。如一些地方传的沸沸扬扬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 (简称城管) 在执法过程中采取抢夺、拦截、打人等方式暴力执法, 给当地的城管部门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来城管部门为了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改善进行日常的执法活动没有什么过错, 初衷是好的, 但是由于基层执法人员执行政策的方法方式不合适, 加深了老百姓的不理解和抵触情绪, 给执法活动造成了诸多不便, 进而影响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2.5 执行成本过高, 效率低下

执行政策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成本, 具体说来, 基层政府部门执行上级机关及其领导者的指示时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 充裕的资金, 必要的硬件设备和和谐的工作环境。这些成本在执行政策时是必要的而且需要投入很大, 一定比例的成本投入不仅会保证政策的顺利进行而且保证政策保质保量地完成。但是行政投入成本过大不仅会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 铺张浪费, 而且执行效果会大打折扣。有的政府部门机构编制人员庞大, 大量过剩的编制人员由财政供养, 加大财政补贴压力, 有的基层政府部门执行政策的预算都大大超过了实际的花销。同时, 由于一些基层政府部门执法人员的工作态度差, 所谓“门难进, 脸难看, 事难办”再加上一些“吃、拿、卡、要”和消极怠工, 使得本来能够快速解决的事情和办理的业务也会因为工作人员敷衍执行而被拖很久才办理成功。这对我国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造成很多不便, 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带来很大的不便, 影响了行政管理机关的窗口形象, 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2.6 执行效果差

执行效果是一项政策追求的目标, 也是衡量政策落实与否, 贯彻情况如何的一项重要指标。执行政策就是要看效果如何。满意的执行效果说明政策执行中各种因素得到了协调和平衡, 合适的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适当的资源完成正确的任务。而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执行不成功, 效果自然就差了。例如, 一些基层执行人员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盲目听从上级机关和领导的指示进行执法, 导致执行效果差;一些基层执行人员没有结合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一味地机械执行政策, 不与具体情况联系, 导致执行过程困难重重, 效果不令人满意;一些基层执行人员本身文化素质低, 社会经验缺乏, 按照自己的意思执行政策, 没有按照原则行事, 灵活掌握的尺度过大, 造成了一些渎职和滥用权力现象的出现, 最终导致没有达到理想的执行效果。

3 强化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强化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有利于提升党和政府整体执行力水平, 有利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有利于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建设。基层政府部门是政策执行的基础环节, 事关党和政府决策的成效, 对党中央精神和国务院政策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基层政府部门的所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为的一扇窗口, 基层政府部门是政府的窗口, 代表政府的形象。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执行力水平的高低, 而且直接反映党和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同时, 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是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其水平的提升会加快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建设, 为政府角色转变提供经验, 最终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强化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的研究为今后政府执行力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借鉴。基层政府部门的改革和建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改革和建设的一个试验, 试点如果适应当地情况的发展则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和地区进行推广;如果不适应则可以分析不适应的原因, 总结进一步改进的调整措施。同时, 对基层政府部门的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小, 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投入充裕的资金对基层政府部门各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例如从社会学、心理学、人文艺术等方面调研基层政府部门特殊的实际情况, 这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既为相关领域提供新思路, 又为其他交叉领域研究提供研究的新方法。

摘要:随着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和日益明确, 执行力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日常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国家的政策能否达到预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执行情况。基层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在国家公共管理中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基层政府部门站在贯彻执行政策的第一线, 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分析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强调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为相关课题提供一个浅显的思路。

关键词: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紧迫性,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智勇, 黄鹏.我国地方政府部门执行力提升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2) .

[2]薛瑞汉.地方政府执行力: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

[3]莫勇波.论提升中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策略选择[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1) .

[4]徐珂.政府执行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

[5]蔺全录.关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一些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8) .

职能部门执行力 篇8

(一) 政府执行力的内涵

政府执行力, 即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准确理解施政的目标及方向和精心设计、实施方案, 通过对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的使用、调度和控制, 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内在能力和力量。

(二) 政府执行力研究的前提和要素

1. 良好的执行者心态的培养

心态要素包括三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即信念、激情、态度。心态是影响行为的首要因素, 是人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实践的一个动力源泉。良好的执行者心态表现为执行者必须接受组织的信念和价值观, 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有着与组织一致的看法。执行者也要认同组织执行任务的目标和方式, 有着必胜的执行信念和热情投入的工作激情。同时, 执行者必须有积极向前的执行态度, 有着即使碰到困难也毫不退缩的思想准备。良好的执行者心态是组织执行成功的关键性前提条件之一。

2. 积极向上的执行力文化的建立

执行力文化是政府组织内的全体执行主体所共享的关于“执行”价值观念、信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在一个组织中建立的执行力文化, 即经过培育的弥漫于组织内部的关于“执行”的各种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及行为规范, 能够以强大的影响力影响执行者的思想意识和执行行为, 并逐步成为执行者自觉的执行思维惯性和行动惯性, 最终形成良好的执行传统习惯。

二、我国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一) 执行失职问题

所谓执行失职就是指行政主体有积极实施行政行为的职责和义务, 能够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其法定职责的状态, 也叫行政不执行。行政不执行往往以隐蔽的形式张扬了权力“不作为”的恣意和放任自流般的“倦怠”, 实际上是被动姿态上的滥用权力, 也是权力非物质性腐败的一种隐蔽形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众权益也离不开有关政府部门的保护。“执行失职”是官场腐败的另一种形态。它激化了党群、干群矛盾, 影响了社会稳定, 恶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

(二) 执行滥权问题

执行滥权又称执行不当, 即滥用自由裁量权, 是行政主体在职责权限范围内违反行政合理性的原则不当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执行滥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时具有不合法的目的、不相关的考虑以及不合理的内容而所做出的行政决定, 是违背了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表现。具体包括:一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目的。只要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目的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不问动机如何, 既使出于善意的行为也是滥权;二是不相关的考虑。政府作决定或裁决时考虑不应考虑的事情或者不考虑应当考虑的事情, 都是不相关的考虑。

(三) 执行低效问题

政府执行力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投入, 更应该注重产出和结果。现实中, 往往是政府执行过程中投入巨大, 结果收效却甚微, 导致执行成本居高不下。主要表现为:一是执行机制不健全, 赏罚不明。政策相对来讲是好的, 执行者开始也信心十足, 但是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丧失信心, 停止执行。二是执行成本高昂。目前我国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行政管理费用超常规增长与政府浪费现象有关, 导致政府陷入怪圈。

三、我国政府执行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执行主体的素质缺失

执行主体的素质可以区分为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前者关乎其执行能力, 后者关乎执行态度。两者的完善与否都和执行的是否顺畅有效密切相关。从能力素质的角度而言, 是执行主体的组织执行能力和个体执行能力缺失。组织执行能力应当包括组织解读力、组织整合力、组织协动力等, 其中组织的整体的协调行动力至关重要。从道德素质角度而言, 是执行主体的组织执行纪律和个体执行态度缺失。执行者个体的道德素质在具体的执行活动中体现为执行态度, 执行组织的整体道德素质则表现为执行纪律。当前的地方政府执行力, 执行者的执行态度不同程度的呈现出散漫随意、推诿拖沓倾向, 责任意识、效率意识不强;执行组织的执行纪律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 依法执行、效率执行的价值规范尚未确立, 这些都成为弱化地方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原因。

(二) 执行对象的掣肘抗拒

执行对象对特定政策的掣肘抗拒, 究其原因, 一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利益博弈, 对既定政策采取不配合甚至抗拒态度, 属于利益性掣肘, 如拆迁、征地过程中执行对象不同程度的掣肘抗拒;二是因为执行主体对政策实施的宣传教育不够, 或因执行者的执行方式不合实际, 比如过于简单粗暴导致执行对象对既定政策的误解误读, 从而对该政策采取抵制态度, 属于误读误解性掣肘。

(三) 执行手段的偏差落后

当前地方政府的执行现实中, 所选用的执行手段在整体上与执行需要是相适应的, 但是仍然存在着类型偏差和技术落后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一是类型选择的偏差性。不同类型的执行手段, 是不同历时时期、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只在特定条件下发挥其作用。而当前地方政府在具体的政策执行中,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制度惯势还是较多的采选带有压力性、强制性的政治执行手段, 而对法律、经济、思想、市场、社会等更能顺应时代潮流、更能减少执行抵制、更能推进政策有效执行的执行手段却重视不够、使用不多, 因此加剧了政策执行的人治色彩和官僚作风, 弱化了其执行力。二是技术选择的落后性。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重视的不够, 在信息传递、协调沟通、服务提供等领域多采用纸质传输、邮路沟通、人力服务等传统方式, 对高效率、高速度的电子政务手段的重视不够, 建构不力, 应用不广, 导致执行成本偏大而效率低下, 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四、提高政府部门执行力的对策

(一) 培育政府执行主体的执行力素质

执行主体的执行力素质主要是指那些对执行有直接影响的素质, 包括执行主体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技能。首先是要培育政府执行人员的思想素质, 必须培养执行者的敬业精神, 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 有着高度的责任心、纪律性以及执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执行者还必须有一定的自制力, 诚实可靠。其次要着力提高执行人员的职业技能, 要把政府组织建成学习型组织, 要强调不断学习, 使政府执行人员与时俱进地掌握新的执行技术、手段和艺术, 提高执行能力。

(二) 变革和创新政府管理理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政府要充分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成为一个有能力并为广大群众认可拥护的政府, 必须进一步变革和创新政府管理理念。一是强化政府服务的理念, 摒弃单纯管制的观念。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政府的一切工作, 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行政就是服务”、“服务就是发展资源”、“服务才能体现和提升执行力”等先进理念应成为政府的主导理念。二是强化责任政府的理念, 破除随意裁量的陈旧观念。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政府服务的过程, 也就是政府履行职责的过程。服务意识缺失, 难以真正尽职尽责;责任意识缺乏, 政府服务也难以实现。确立和强化责任意识, 确保权责相称, 防止和纠正权大责小或责大权小的现象, 才能使政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 构建协调高效的政府执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执行机制, 形成行为规范、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事管人”的执行制度和责任明确、协调高效的政府执行机制。首先要优化政府组织架构。合理高效的政府组织结构, 可以产生磨擦最小和效能最大的综合执行力。其次要制定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岗位责任制的目的在于明确决策执行中领导、部门、行政人员等各自的责任, 让执行者负责地并正确地做事, 明确这一步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 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真正做到任务到人, 责任到岗到人。第三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 依法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 减少审批环节, 下放审批权限, 缩短审批时限。

参考文献

[1]李雪梅, 徐小军.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6.

[2]唐铁汉.努力提高行政执行力[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3]陈永国.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4]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5]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6]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探讨 篇9

关键词:部门预算,政府审计,制度安排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内容。部门预算是预算管理改革的核心。随着我国建立法治政府和公共财政体制目标的确立, 政府预算制度改革逐步深进, 国家审计机关应如何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的部门预算制度

所谓部门预算就是政府各组成机构或部门编制的其在预算年度内收入与支出的预算。我国开始构建政府预算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是以1999年试编部门预算为标志。2000年所有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全部都编制了部门预算, 并选取了农业局、教育部、科技部和劳动保障局的四个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上报人代会进行审议, 以后上报审议的范围逐步扩大。各级政府也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在部门预算制度下, 一个部门只编制一本预算。部门预算必须全面反映本部门的年度收支预算状况。部门预算收入包括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 预算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实行部门预算后, 部门的各项收支都详细地在预算上列示, 提高了预算的透明度, 规范了各部门的收支行为。但是, 部门预算制度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管理风险较大的环节:一是财政专项安排没有统一的标准, 主观性较强;二是具有预算资金二次分配权的部门的存在制约了预算管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三是对象和环节众多, 使财政监管难以一一到位。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含义及意义

所谓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 依据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年度财政预算, 对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部门预算审计对于推动中央部门预算改革、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

1、预算支出审计

(1) 财政专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根据项目支出管理的有关规定, 财政专项是先由资金使用者申报项目, 再由财政部门审核, 按轻重缓急, 财力可能安排的, 由于项目安排没有统一的标准, 其预算编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财政部门限于人力和财力, 对专项资金的安排难免会疏漏;所以在这方面违规风险较大的。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审计包括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一是真实性审查, 主要审查资金使用单位所申报项目是否真实, 是否存在虚报项目或多头申报, 以骗取财政资金;二是合法性审查, 主要审查资金使用单位是否规定的资金使用对象, 所申报项目是否属于规定的资金使用范围内, 申报的程序是否合法;三是合理性审查, 主要审查是否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工作重点,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编制项目预算。

(2) 二次分配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在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下, 除了财政部门外, 还有其他一些政府部门, 如发改委、建设部门、水利部门、市政园林部门等具有预算资金分配权。这些部门可将部分财政切块的预算资金实行二次分配, 用于其负责管理的社会公共项目。财政部门根据分配计划拨付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职能部门与财政部门的管理要相互协调一致, 否则在资金的使用和效果方面容易形成“两不管”的现象。所以审计部门应重点审计二次分配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审查是否有完善的管理法规、制度, 对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审查项目前期调查工作是否充分, 资金分配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真正需要资金的项目却申请不到资金, 不需要资金的项目却获得资金的现象;审查资金安排的标准是否科学, 资金是否被专款专用, 结余资金的处理是否合规;对资金的使用效果是否建立了必要的后续跟踪检查机制。

(3) 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转移支付制度是平衡地区与地区间的收支的重要制度, 是公共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移支付资金由于其监管链条过长, 拨付环节过多, 政府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一直是审计问题的高发领域之一。审计转移支付资金应以资金的走向为线索, 重点审查资金是否专款专用, 是否存在被截留、挪用, 损失浪费的问题;是否存在重复申报、多头申报、虚报项目, 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 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因故不能实施的项目和项目完成后的结余资金是否及时上缴或调整处理。

(4) 公众关注领域。在专业审计的选择上, 预算执行审计应重视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关系到民生的重点领域, 例如重大建设工程、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的领域。

(5) 基层预算单位。随着政府预算改革的深入, 财政对一级预算单位的管理日臻完善。以往, 政府审计很重视对一级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 因为这类预算单位往往是组织、参与预算执行, 掌握资金调拨权和管理使用大宗财政性资金的重要部门, 即要害部门, 忽视了对二级、三级或再下级的基层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而这些单位往往是各监督部门监管不到位的单位, 容易存在隐藏财政收入, 资金使用不规范, 被挤占、挪用等违规问题, 甚至会成为上级预算单位隐藏违规资金的地方。因此基层预算单位应该成为下一步审计的重点监督对象。

2、加强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所谓效益审计就是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和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 对被审计组织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 也称绩效审计。长期以来, 对于财政支出产生的预期效果缺乏相应的过问、审查制度, 公众对此意识也不强, 政府花钱没结果的事情常有发生。近年来, 随着人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 政府支出绩效已成为我国公众关注的重点。与此相适应, 国家审计署在《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明确“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 争取到2007年, 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但实践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指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政府效益审计工作却未能如期推进。今后, 随着财政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逐步开展, 对各项政府支出有了相对明确的绩效要求与考核标准, 这就为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发挥促进预算制度建设的作用

从效益的角度来看, 事前的预防比事后的纠正要有效益, 所以, 审计关口应前移, 以减少损失, 而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正是审计关口的最前沿。但是制度的效益无法量化, 它是无形的, 但是良好的制度安排有保障、规范、约束作用, 从机制上预防了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的产生, 对防止损失浪费,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今后,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 国家审计作为人大之外的重要的预算监督力量, 更应将堵塞漏洞、改进管理、促进预算制度建设作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重心。

四、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制度安排

1、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公告审计结果是国际通行的惯例, 在发达国家, 审计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报告的公开性。将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告, 使预算执行部门的违规行为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 本身就有警示作用, 无形中对相关部门的施加了一种压力, 促成其对存在问题的整改, 是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结合的有效途径。自2003年以来, 审计署每年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和相关部门的整改情况进行公告, 取得了很大成效, 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扩大了政府审计的影响力。但在地方, 这项工作的开展却远不如中央那样如火如荼。所以, 审计公告制度还有待进一步从中央到地方推进。

2、完善审计后续处理制度

目前, 由于惩处机制不完善, 法律、法规缺位, 使部分审计处理得不到执行, 审计问题得不到纠正, 出现“屡查屡犯”的现象。要解决审计的后续处理问题就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各种违规行为作明确的惩处规定, 考虑赋予审计机关必要的强制手段。同时针对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严重的问题, 把责任追究到个人, 特别是领导者, 建立部门高官问责惩处制度。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惩戒与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明:财政理论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1.

[2]马蔡琛:预算资金分配中的自由裁量权:阳光财政建设的制度性障碍[J].中国审计, 2005 (11) .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建模及实践 篇10

1 总体思路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包括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两部分。运用计算机审计就是要将传统审计思路转换为计算机程序。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应围绕“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即以预算指标为中心, 以专项支出和基本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审计为基本点。通过综合运用A O各项功能, 建立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分析模型。审计分析模型主要包括部门预算总体情况审计分析模型, 基本支出挤占专项支出审计模型、部门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审计模型等。

2 数据采集

采集数据主要有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包括:凭证明细表、科目余额表、项目表、会计科目表, 利用AO系统中的财务数据采集功能生成财务账套。业务数据包括:预算指标表、拨款记录汇总表、凭证明细表、年初数表、项目表、科目代码表等六张业务数据表, 利用A O系统中的业务数据采集功能导入。

3 建立模型

3.1 部门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审计分析模型

3.1.1 建模思路

该模型主要围绕预算指标这一主线, 利用AO从导入的表中生成指标表、拨款表、收入表、支出表、经费结余年初数表, 并以指标表为主表, 按项目编码关联生成“指标执行分析中间表”。

3.1.2 实施步骤

步骤1:利用AO系统的“采集转换-业务数据-采集数据”功能及“S Q L编辑器”功能生成部门预算单位的指标表、拨款表、收入表、支出表、经费结余年初数表。

步骤2:利用“图形化SQL”功能, 将五张表以项目编码关联, 生成指标执行分析中间表。参考S Q L语句如下:

SELECT[拨款表_0].[国库拨款], [指标表_0].*, [收入表_0].[单位收入], [支出表_0].[单位支出], [经费结余年初数_0].[年初数]FROM.[指标表]AS[指标表_0]left JOIN[拨款表]AS[拨款表_0]ON[指标表_0].[单位编码]=[拨款表_0].[单位编码]AND[指标表_0].[预算项目编码]=[拨款表_0].[预算项目编码]) left JOIN[收入表]AS[收入表_0]ON[指标表_0].[单位编码]=[收入表_0].[单位编码]AND[指标表_0].[预算项目编码]=[收入表_0].[项目编码]) left JOIN[支出表]AS[支出表_0]ON[指标表_0].[单位编码]=[支出表_0].[单位编码]AND[指标表_0].[预算项目编码]=[支出表_0].[项目编码]) left JOIN[经费结余年初数]AS[经费结余年初数_0]ON[指标表_0].[单位编码]=[经费结余年初数_0].[单位编码]AND[指标表_0].[预算项目编码]=[经费结余年初数_0].[项目编码])

该步骤的审计结果:审计人员能够清晰、直观地从表中看出部门全年各项目预算指标数, 国库拨款数、单位收入、单位支出整个资金链的执行情况;从表中可知指标全部结转下年使用的具体项目, 最终分析指标与拨款、拨款与收入、收入与支出差异项目。 (详见图1)

步骤3:将指标执行分析中间表中的收入表、支出表与步骤1中单位实际收入表、单位实际支出表进行对比, 计算收支差异。若收入表与实际收入表有差异, 判断是否存在非预算指标收入或者存在未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收入。若支出表与实际支出表有差异, 审核实际支出的差异项目, 判断是否存在无预算支出项目。

步骤4:根据步骤3得出的支出数不一致, 利用“图形化S Q L”以支出表为主表与经费结余年初数表、项目表关联, 分析无预算支出的项目及资金来源。参考S Q L语句如下:

SELECT[支出表_0].*, [经费结余年初数_0].[年初数], [源__项目2009_0].[项目名称]FROM ( ([支出表]AS[支出表_0]left JOIN[经费结余年初数]AS[经费结余年初数_0]ON[支出表_0].[单位编码]=[经费结余年初数_0].[单位编码]AND[支出表_0].[项目编码]=[经费结余年初数_0].[项目编码]) left JOIN[源__项目2009]AS[源__项目2009_0]ON[支出表_0].[项目编码]=[源__项目2009_0].[项目编码])

3.1.3 模型特点

该模型通过一张表能完整清晰的反映预算项目指标从批复到执行的全过程, 这为审计人员从总体上把握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指标执行的每一环节比对, 能确定差异, 找出疑点, 把握重点。

该模型可用于指标结余结构分析, 判断动用上年结余安排当年支出是否纳入当年预算管理, 可通过分析国库拨款与单位收入的差异判断是否存在收支两条线未执行到位等情况。

3.2 基本支出挤占专项支出审计模型

3.2.1 建模思路

多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实践表明, “基本支出”挤占“专项支出”既是部门预算执行中的常见问题, 也是多发问题。对该问题的审计, 主要是从凭证表中生成以会计科目名称、项目名称、摘要、支出金额相连的支出分析表。

3.2.2 实施步骤

步骤1:利用“SQL编辑器”的功能生成支出分析中间表。参考S Q L语句如下:

Select[单位编码], [项目编码], [会计科目编码], [摘要], SUM ([借方金额]-[贷方金额]) AS支出From[源_凭证表$]WHERE[会计科目编码]LIKE'5%'AND[摘要]NOT LIKE'%年终结转%'GROUP BY[单位编码], [项目编码], [会计科目编码], [摘要]

步骤2:利用“图形化SQL”功能, 以支出分析中间表为主表, 与源会计科目表、源项目表关联生成支出分析表 (详见图2) 。参考SQL语句如下:

SELECT[源__项目2009_0].[项目名称], [源_会计科目$_0].[科目名称], [支出分析中间表_0].*FROM ( ([支出分析中间表]AS[支出分析中间表_0]left JOIN[源__项目2009]AS[源__项目2009_0]ON[支出分析中间表_0].[项目编码]=[源__项目2009_0].[项目编码]) left JOIN[源_会计科目$]AS[源_会计科目$_0]ON[支出分析中间表_0].[会计科目编码]=[源_会计科目$_0].[会计科目编码])

步骤3:根据需要直接在支出分析表上用“筛选功能”分析各项目实际的支出用途, 或者按经济科目筛选分析各类支出的资金来源。进而分析是否存在基本支出挤占专项资金, 是否存改变用途使用专项资金, 项目资金结余处理不规范等问题。

3.2.3 模型特点

该模型通过分析表既可直接根据经济科目分类查询与之对应的项目名称和摘要、支出金额, 又能直接根据预算项目查询与之对应会计科目及摘要、支出金额, 根据审计关注重点进行筛选分析, 进而得出审计结论。

3.3 部门固定资产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审计模型

3.3.1 建模思路

通过组合使用“部门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审计分析”、“基本支出挤占专项支出”两个审计模型, 比对单位实际设备购置费与当年设备购置指标之间的差异, 再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入账及时性和完整性审核”审计方法, 分析是否存在新增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的问题。

3.3.2 实施步骤

步骤1:根据建立的“部门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分析审计模型”, 从数据表中以“分组表查看”方式打开指标执行分析中间表, 提取设备采购预算执行数。

步骤2:根据建立的“基本支出挤占专项支出审计模型”, 从数据表中以“分组表查看”方式打开支出分析表, 筛选单位发生资产购置的会计科目, 如“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等, 同时查看项目名称, 分析项目资金来源。

步骤3:根据步骤1和步骤2的数值, 比对单位实际设备购置费与当年设备购置指标之间的差异。

审计结果:通过以上步骤判断是否存在无预算采购、未纳入政府集中采购、挤占专项资金等异常情况。

步骤4:编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入账及时性和完整性审核”审计方法, 分析是否存在新增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的问题。执行过程如下:

(1) 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入账及时性与完整性情况审计方法”, 输入相应的固定资产与支出科目编码 (详见图3) 。

(2) 根据审计方法中生成的图表, 可以清晰地看出每月该部门固定资产支出与固定资产入账的对比, 对发生额不一致的月份的相应会计分录输出到审计疑点中 (详见图4) , 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负责人员, 逐一对疑点进行落实, 最终得出审计结论。

该审计方法ASL脚本如下:

3.3.3 模型特点

该模型通过对当年政府采购预算指标实际执行数据与单位实际购置资产的数据比对, 能判断采购预算编制是否科学, 预算调整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无预算采购、自行采购、挤占专项资金、固定资产账实不一致等问题。

4 结束语

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模型在本地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广泛运用证明, 通过拟订从总体到个体, 围绕结构分析和差异分析搭建的总体分析模型, 构建常见问题、多发问题的基本支出挤占专项支出审计分析模型和部门固定资产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审计分析模型, 有利于审计人员更快地把握审计重点, 发现审计线索, 实现审计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凡.AO审计软件在实践中的运用.审计月刊.2006年, 第8期

[2]王琦峰, 胡玲玲.基于AO的审计数据采集方法.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年第3期

上一篇:《第三二胡狂想曲》下一篇:高中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