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2024-09-05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精选十篇)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0年3—6月,随机抽取武汉市3所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70份;有效问卷536份,有效率92.4%。

1.2 方法 采用职业能力与职业倦怠调查表进行调查,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共68个项目;基本情况表收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称等一般资料;工作量表中情绪衰竭6个项目,评定工作原因引起的情绪反应;个人成就感5个项目,表示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个性丧失程度3个项目,对工作的态度及评估;情绪衰竭和个性丧失程度得分越高,个人成就感得分越低,则表示个体的职业倦怠感越严重。工作满意度量表包括自我实现、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5个维度共17个项目,评定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感受与看法,得分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职业能力越低。以上量表全部采用5点记分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计量资料用undefined的形式表示,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q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536人,男性占60.4%,女性占39.6%;年龄为(38.6±18.6)岁;工作年限为(14.2±13.1)a;教育程度:大专占3.7%,本科占25.6%,硕士占29.1%,博士及以上占41.6%;职称:初级及以下占18.1%,中级占40.5%,副高占23.9%,正高占17.5%;婚姻状况:未婚占16.2%,已婚占83.8%。

2.2 职业倦怠现状

从表1可见,31~40岁组和>51岁教师的情绪衰竭、个性丧失程度以及低个人成就感在所有年龄段中得分均较高,经方差分析,情绪衰竭(F=11.42,P<0.01)、个性丧失程度(F=8.32,P<0.05)以及低个人成就感(F=13.06,P<0.01);学历越高,情绪衰竭越严重,个性丧失度越高,经方差分析,情绪衰竭(F=10.14,P<0.05)、个性丧失程度(F=7.66,P<0.05)以及低个人成就感(F=12.43,P<0.01);高级职称情绪衰竭较严重,副高级职称个性丧失较严重,而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最高,经方差分析,情绪衰竭(F=1.42,P>0.05)、个性丧失程度(F=9.17,P<0.05)以及低个人成就感(F=14.22,P<0.01)。

注:经q检验,与20岁~组相比,aP<0.05;与大专组相比,bP<0.05;与初级组相比,cP<0.05。

2.3 工作满意度状况

医学院校教师在工作满意度各维度中人际关系和工作性质的均值超过了理论中间值,教师对这2方面较满意,而工资待遇的均值最低,整体上教师工作满意度较低,见表2。

2.4 职业倦怠和职业能力与职业生命质量的关联分析

职业倦怠得分越高,职业生命质量越差,呈明显负相关(r=-0.773,P<0.01);职业能力与职业生命质量呈正相关(r=0.526,P<0.05);男性较女性职业能力和职业生命质量高,但女性较易发生职业倦怠;已婚者比未婚者职业能力高,也较易发生倦怠;31~40岁年龄段易发生职业倦怠,而41~50岁年龄段职业生命质量较好;职业倦怠与职业能力呈负相关(r=-0.179,P<0.01)。见表3。

3 讨 论

职业倦怠分为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个人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即个体以消极、冷漠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低个人成就(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即个体的自我评价的倾向降低,情绪衰竭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去人格化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3]。本次调查显示,人口学变量对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目前研究认为,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易发生职业倦怠[4],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教师之间职业倦怠的总体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不同年龄段中,31~40岁组教师得分最高,可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对工作有较强的新鲜感和较高的理想,初入职场压力较大,职业倦怠发生呈年轻化趋势,然而>51岁的教职工得分与其他年龄段教职工相比较低,原因可能是资深教授,工作经验丰富、学术成就高、享受待遇较好,因此倦怠程度最低。己婚教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可能与已婚教师的家庭负担较重,且已婚教师的年龄普遍高于未婚教师,他们对工作的新鲜感逐渐减退,更多地体会到工作中的难题,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工作热情减退,情绪枯竭水平升高。

调查发现武汉市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呈现低情感衰竭、高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的趋势;年龄、工龄、学历、职称在武汉市高校教职工职业倦怠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较复杂,包括个人因素、工作压力以及超负荷、薪资待遇、有限的升职空间等。其中,态度枯竭和行为枯竭才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个人心理压力大导致工作态度敷衍,工作行为散漫也是其职业倦怠的特征表现。职业倦怠与职业生命质量和职业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通过提高职业能力与职业生命质量可以有效地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根据调查结果与分析,建议从个人、家庭和学校3个方面着手对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进行干预[5]。可以从组织干预、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社会方面的干预等方面进行。社会应尽可能多地给予教师理解和支持,特别是从物质、情感、信息3个方面对教师提供支持。针对教师本身的策略,一是改善教师的认知和行为,教师自身应正视倦怠心理,运用理性思维,自觉调整自己;二是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训,调整其职业意识;三是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生命质量来预防职业职业倦怠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为预防其职业倦怠和提高职业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武汉市3所高等医学院校536名教师,采用职业能力与职业倦怠调查问卷进行职业倦怠和职业能力测评,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其内在联系。结果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能力和职业生命质量有所下降;情感、行为、态度枯竭是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职业倦怠与职业能力呈负相关(r=-0.179,P<0.01),职业倦怠与职业生命质量呈明显负相关(r=-0.773,P<0.01),职业能力与职业生命质量呈正相关(r=0.526,P<0.05)。结论 职业倦怠可导致职业能力和职业生命质量下降,可通过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生命质量来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关键词:教师,职业能力,职业倦怠,职业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Maslash C,Jackson SE.MBI:Maslash Burnout Inventory[M].PaloAlto,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1:45-53.

[2]黄琼,龙立荣.高职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70-72.

[3]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4):66-68.

[4]李芸,李辉,白新杰.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20年[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1015-1017.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2

摘 要:校企联合为了培养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建立培训基地,既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便于教师为学生提供具备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教学特色的知识教学,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便利,方便企业参与到学生的技能培训,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学校应该认识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与企业进行联合,共同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便利条件。

关键词:专任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培养机制;实践

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的培养应该突出以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为主要任务,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教师培养战略,正是深化工学结合的重要战略步伐,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部署,为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提供参与便利,为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双向提升提供了机遇,满足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针对性需求,也实现了学校培养社会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下面,笔者将对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可行性进行相关分析,并依据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路径,希望能为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机制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 “双师型”教师培养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政策保障方面,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内涵建设,学院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并已开展多年校外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由在校教师与企业校外教师共同指导。其次,在制度保障层面,教务处、科研处颁布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和《教学科研基金实施细则》,用以保障双师型教师培养战略的有效实施。

2 “双师型”教師培养现状

2.1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培训速度较慢 由于认知理念方面的偏差以及双师型教师实践的可行性标准限制,当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74人,双师素质教师113人,双师型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目标要求。即使是在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部分教师,仍存在培训速度慢的问题,导致当前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较之期望值下的双师型教师素质标准存在较大的偏差。

2.2 “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教师积极性不高 当前,该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制度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培训流程缺乏标准规范,培训审核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在接受双师型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够参考,对于自身技能的要求设定缺乏相应参考指标,因而为大多数教师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技能提升障碍。再加之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技能审核标准还未达到专业性的标准,技能掌握存在一定差距的教师在双师型教师技能审核过程中,都会被认定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技能学习过程中不够专注,积极性较差。

3 “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3.1 吸纳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为了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该积极吸纳一些师范院校的优秀本科、研究生和博士毕业生来校任教,因为这些优秀毕业生已经接受了相当系统的教师素质培养,且易于接受新观点,在面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时会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与较高的接纳度。因此,将其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象,对于缩短双师型教师培训时间,提升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效率来说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3.2 建立一支独立的、专职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独立的、专职性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此教师队伍是在理论专业知识达标的前提下,建立的一批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还需要掌握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占主导的专业知识教学。对于这支独立的实践教学队伍的相关培训,则由与学校建立“校企联合”合作的企业负责,教师会被委派到企业中作为企业员工进行短期体验,在此期间,教师会通过自身在企业中的相应体验,获取实践经验,进而再将其通过实践教学传授给学生。这种实践技能较强的教师队伍,也属于双师型教师的一种,但是由于其对于教师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将其作为实践教学教师。由于自身已经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架构,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将其与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更加契合的融合,为学生提供真正实用的知识教学。

3.3 “双师型”专业教师定期培养和培训制度 由于企业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对于人才的需要自然也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为了实现双师型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趋势的贴近性,需要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保证双师型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鲜性以及实践技能与时代发展的接轨性。随着我国近年来土木工程的大规模推行,建筑、桥梁以及地下建设逐渐呈现出新兴性的特点与较高的饱和度,之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步入工作后面临的新建方面的工程会大大减少,而诸如维护、保养等工作成为了学生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因此,学院应该看到时代发展变化为本专业带来的就业转变,跟随时代发展态势不断更新育人理念。为了保证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时代发展提出的挑战,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实践教学,就应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在制度层面保证双师型教师能够履行科学、专业的教学准则,为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提供强大助力支持。

3.4 启动“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对于整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院有必要启动“名师工程”,通过对学院有名教师进行双师型技能培养,带动学院内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同感,提升教师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支持度。需要注意,“名师工程”应该具备名副其实性,不能只注重形式,使得对名师的实践性技能培训只是走过场,湮灭了双师型教师存在的真正意义。

4 结语

校企共同合作,为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战略提供助力支持,可以实现良好的工学结合,体现教、学、做的一体化理念,也可以让双师型教师更好地发挥教学作用,为培养企业需要、社会满意的技能型专业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应该意识到双师型教师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平台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泽平,田书芹.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5(04).

[2]朱雪波,周健民,孔瑜瑜.高校教师考核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04).

[3]王振洪.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有效管理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05).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3

1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伴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朱波认为, 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包括:良好的从师职业道德;系统而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不断地追逐专业知识发展前沿的能力;教育、教学理论和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教学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

笔者把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归纳为以下的四个部分。

1.1 思想素质

教育行业是具有特殊性的行业, 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成为学生们的好导师, 更要在课后成为他们生活、就业的引导者。这不仅要求高职教师心理健康, 言行正派, 还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并且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1.2 知识储备

无论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无论在本科类院校还是高职类院校中, 知识的传授都是教育存在的首要目的。所以,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拥有系统的对口专业学习经历, 拥有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是成为知识传授者的基础。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 现有的知识体系也非一成不变, 因此, 高职教师也必须持续地学习新知识、进修新技术, 从而传递给学生更前沿的专业发展方向, 以适应新时代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举例来说, 在专业专项能力课程上由最早开设的是51单片机课程,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2014年又增加了ARM (STM32) 课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对于技术发展的敏锐性, 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保证了课程内容不断地与时俱进。

1.3 教学能力

如果我们把教学的过程简单地比作烹饪的过程, 那么专业知识的储备可以看作是食物原材料, 教学能力就是厨艺水平。只有丰富的、新鲜的材料再加上厨师高超的烹饪水平, 才能做出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同样地, 高职教师只有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 才能更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教学基本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能力[2]。其中, 教学基本能力包括了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包括了如何进行教材的选择、课堂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能力包括了如何利用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还包括了如何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年, 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 除了已经普遍实现的多媒体教学之外, 高职教师还需要具备微课制作、资源库平台搭建等其他信息化教学能力, 并善于将信息化资源利用在课堂中。

1.4 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因为其职业性的特点, 所开设课程偏重于技术应用, 所以, 高职教师除了理论知识的储备之外,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鼓励高职教师获得“双师型”的教师资格以外, 还要求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 或要求有相关的项目经验。

2 国内外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现状

国外院校对于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要求很高, 在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上也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英国从1998年开始, 先后制定了“合格教师身份”、《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等职业标准, 从教师的专业品质, 专业知识与理解, 专业技能三个角度对合格教师、普通教师、资深教师、优秀教师及高级技能教师这五个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阐述。日本开设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 这是日本专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机构, 并为已入职的职业教师专门设定了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的进修课程。德国、美国、丹麦等发达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职业院校教师发展规划。由此可见, 发达国家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途径十分完备, 不仅提出了职业能力的标准, 并且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

在我国,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中已经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第二十七条“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中也提到:“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 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较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但目前来说, 国内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仍然存在瓶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职业倦怠感

根据麦可思学院2015年发布的《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 有超过半数高校教师表示, 他们每个学期都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在高职高专任职的教师中, 约5成副教授、讲师、助教职业倦怠产生原因来自“个人职业成就感低”。而由职业倦怠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受访高校教师中, 超过8成表示有过因厌倦教学工作而不能投入工作的经历。有3成左右的教师表示经常或一直因厌倦情绪不能投入工作。

2.2 缺乏有效的职业能力提升机制

麦可思学院2015年《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 近6成教师希望改进管理和评估体系, 提出了需要“提供教师更多元的职业发展途径”。

根据笔者对常州大学城内各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途径包括了: (1) 每年的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级各类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培训; (2) 一定的企业实践机会和学历进修的机会; (3) “双师型”教师考证培训。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地满足高职教师对于“多元的职业发展途径”的需求, 比如:各级各类培训的专业种类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专业、企业实践的名额有限、缺乏如信息化教学手段方面的专业培训。

3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措施分析

针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 应该从高职教师自身意识和高教政策两方面入手, 提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3.1 提高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自我发展的意识

社会的革新增强了高职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紧迫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校教师首先要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 其次要主动地在工作中争取学习的机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 发展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3]。通过新知识的汲取, 保持对教师职业的新鲜感, 提升工作热情。

3.2 建立系统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

一方面要成立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机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以笔者所在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院于今年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 不仅要在高职教师的理念上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深化其对专业化发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并且要根据与学校发展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制定包括具体的培养规程、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等。除此之外, 要在资金、时间方面给予保障[4], 让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同时, 专注在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当中。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在具体的培养政策制定时, 应该把握分层培养原则。教师的职务和专业不同, 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学水平、实践技能等也不同;工作年限的不同, 掌握的水平也不同, 要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型和提升需求将教师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按照划分的层次提供不同类型的职业培训。

除此之外, 尤其需要注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高校目前在信息化教学的硬件的建设方面已经较为完备, 校园内已经全面覆盖校园网, 部分专业已经建立起在线资源库, 学校配备有专门的录播教室并且设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 满足了学生和教师进行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的硬件需求。在此基础上, 学校还需要设置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课程, 使教师们学会利用这些硬件平台, 掌握资源库建设技能、微课制作技能, 并学会充分将其运动到课堂和课后的学习当中, 提高教学效率。

4 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判断院校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目前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现状, 为了达到提高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是需要从教师本身入手, 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二是需要从政策和管理手段入手, 切实提供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波.高职教师职业能力亟待提高[J].职业时空, 2005 (10) :24-25.

[2]汪亚明.高职院校教师行业职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11, 33 (5) :98-101.

[3]白以娟.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12 (9) :89-90.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4

一、考试内容及结构

《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教育类)》,全部为客观性试题,题量为140道,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主要测查考生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考试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教育类专业知识三大部分(教育类专业知识占70%,大纲参见附件),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公文写作、深圳市情和时事常识等七方面内容,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包括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四个部分。

二、作答要求

务必携带的文具有:签字笔或钢笔(最好为黑色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简单计算器。

《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要求考生必须用2B铅笔在机读答题卡上作答,作答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

三、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一)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涵盖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公文写作、深圳市情和时事常识等方面。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例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解答:正确答案为D。

(二)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题目。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 第一种题型:数字推理。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例题:

1,2,4,7,(A.9),16

C.11

D.12

B.10

解答:这一数列的排列规律是相邻两项之差构成一个等差数列1,2,3,4,5,故空缺项应为11。正确答案为C。

第二种题型:数学运算。主要考察解决四则运算问题的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中呈现一道算术式子,或者是表述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例题:

若每隔一米远栽一棵树,问在123米的道路上共栽多少棵树? A.121

B.122

C.123

D.124

解答:要考虑到起点和终点两处都要栽树,共124棵树,所以答案为D。

(三)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涉及到词语运用、句子表达、阅读理解与运用等文字方面。其题型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题型:选词填空。这种题型先呈现一个句子,在某些关键词的地方留出空位,要求从题后所给的四个词中选出一个词填入句中,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最连贯、最完整。

例题: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A.厚厚

D.浓浓

解答:语境材料中交代了“薄阴的天气”,据此可排除“厚厚”和“浓浓”两项,“层层”和“微微”都适合,但“层层”的云与“在我们头顶上流着”不太合适。所以答案为C。

第二种题型:语句表达。主要考察考生对语气、语序、语法结构等在言语表达中所起作用的理解程度。

B.层层

C.微微

例题:

从下列所给出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有歧义的句子来: A.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B.小王请求组织上允许自己到这儿参加工作。

C.他曾经看见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从这个桃园茶社里慢慢地走出来。D.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解答:答案D中“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可以理解为是孩子们,也可以理解为是李大伯,有歧义。所以答案为D。

第三种题型:阅读理解。主要考察考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言语材料的语法、语义、修辞所提供的线索进行一定的分析、综合和推理。

例题:

有些炎症,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中药不仅能与一般的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低。

对这段话的最准确复述是:

A.治疗某些炎症,成本低、副作用小的中药比西药更好。B.治疗某些炎症,中药和西药一样好。C.治疗某些炎症,中药和西药都可以使用。D.治疗某些炎症,西药的作用比中药差得多。

解答:通过阅读短文,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判断A是正确答案。

(四)判断与推理

判断与推理是考察考生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其题型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题型:事件排序。每道题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简短语句表述的,接着给出表示事件的四种假定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请选择其中最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

例题:

(1)店主生气

(2)小明得分

(5)孩子们四处奔逃

B.(5)(2)(4)(3)

(3)玻璃被打破

(4)孩子们玩棒球

A.(1)(2)(3)(4)(5)

(1)C.(4)(2)(3)(1)(5)

(4)

D.(3)(1)(2)(5)解答:从五个事件来看,主要说明的是孩子们玩棒球把店玻璃打碎这一件事。按照这一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交待背景(4)孩子们玩棒球→(2)小明得分→(3)玻璃被打破→(1)店主生气→(5)孩子们四处奔逃。这一顺序相对于其他顺序而言是最合理的。所以答案为C。

第二种题型:图形推理。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符合规律的一个,替代题干中的问号,使该组图形呈现出与前一组图形一定的规律性。

例题:

A B C D

解答:正确答案为B。因为只有B能使两套图形具有相似性,仅仅元素不同,一个是实的曲线,一个是虚的直线,但两组图形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完全相同。

第三种题型:演绎推理。这种题型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备选答案。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售价2元500克的洗洁精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没有除臭剂,另一种加有除臭剂。尽管两种洗洁精的效果相同,但没加除臭剂的洗洁精在持久时间方面明显不如加有除臭剂的洗洁精。因此后者:

A.味道更好闻些。C.具有添加剂。

B.比其他公司的产品效果好。D.从长远来看更便宜。

解答:从陈述来看,文中没有提到各公司产品的比较问题,售价都是2元500克,所以,B、D两项可以排除。文中也没有提到两种洗洁精中放不放添加剂的问题,故C选项也应排除。因此,A是正确答案。

(五)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试题着重考察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5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才能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例题:

从垂直高度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也十分明显。海拔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占27.8%,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比重却占到56.2%,200—500米高度的陆地面积占全部陆地29.5%,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为24%,500—1000米高度的陆地占陆地总面积的19%,人口占11.6%。也就是说,世界人口90%以上是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比较低平的地区。尽管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永久性居民点已达海拔5000米的高度(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我国西藏),最高城市也达到海拔3976米(玻利维亚的波托西)。

请根据这段文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居住在海拔200—500米这一高度内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 A.56.2%

B.27.8%

C.24%

D.29.5%

2.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在哪一个高度的陆地上? A.0—200米

以上

3.居住在1000米以上高度的人口比重是多少? A.10%

B.8.2%

C.11.6%

D.9.3%

B.200—500米

C.500—1000米

D.1000米4.世界上最高的城市是哪一个? A.我国的拉萨

B.南美洲的安第斯 D.日本的广岛 C.玻利维亚的波托西

5.海拔200米以上的陆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重为多大? A.56.2%

B.27.8%

C.72.2%

D.29.5%

解答:正确答案:1.C,2.A,3.B,4.C,5.C。第1题和第2题可以直接观察资料得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第1题问的是人口,而不是地域,在供选项中,就有面积的数据,千万注意,不要选错。第2题只要具有人口密度等于人口数量除以陆地面积这一概念,就可以直接推理得出,而无需计算。因为世界上一半多的人口分布在200米以下的陆地上,其密度当然是最大的了。第3题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出答案,算法是100-(56.2+24+11.6)=8.2,答案B是正确的,若仅凭文中“世界人口90%以上是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这句作主观推断,很容易选A这一迷惑性较强的选项。凡资料后面题中出现的四个选项都是数字时,一般都要经过计算得出它的精确值。第4题就是对题意的把握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给你罗列出来,只不过是用一种补充说明的方式点出。而且,材料中也给出了两个最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迷惑作用。所以,必须审慎地领会题意,以免陷入出题者所设的陷阱,造成失分。第5题只要找出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在总面积中所占比重,然后用“1”去减就可以了。

四、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的施测程序 1、施测须知

《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试题全部为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卷和答题卡。考生阅读试卷上的试题,然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题号下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考后,答题卡通过光电阅读机由计算机统一阅卷计分,因此,参加考试时,考生务必准备好2B铅笔和橡皮。

2、施测方法简述

考试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监考老师向考生宣布考场规则。

(2)监考老师发给每位考生一页答题卡,考生首先按规定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填涂自己的准考证号。

(3)监考老师发给每位考生一份试卷,要求考生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生写完后应把笔放下,等候监考老师的开考指示,不得提前答题,否则会影响考试成绩。

(4)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应注意把握答题速度。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考生应立即放下笔,将试卷、答题卡放在桌上,等监考老师收完试卷与答题卡,宣布可以离开后才可以离开考场。若发现考生带走试卷、答题卡或有抄录试题现象,将取消其考试成绩。

3、答题卡填涂方法

由于《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是通过光电阅读机和计算机来阅读评分的,所以要求考生非常仔细地按规定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涂)好个人信息(姓名、准考证号)和所选答案。其基本要求是:

(1)用钢笔或圆珠笔或签字笔在姓名栏填好本人姓名,并在准考证号一栏的12个空白方框中,填写本人准考证上的准考证号(12位数)。(2)对应准考证号的每位数,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栏中相应方括号内的数字涂黑,答题时,则用2B铅笔将各题的所选项(其他项不得作任何记号)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不要涂到框外。

(3)不要用钢笔、圆珠笔、签字笔、非2B铅笔等涂选项。

(4)修改时要用橡皮彻底擦净。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不得做任何其他记号。

(5)不得折叠答题卡。

附件:教育类专业知识

教育类专业知识

《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

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熟悉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了解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了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了解主要几种教育学派别和教育思想;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掌握教育的定义;掌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悉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掌握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学校

掌握学校的定义;了解学校制度的发展;掌握学校公益性特点;掌握学校文化的概念即构成;熟悉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掌握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领会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领会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熟悉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掌握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领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四、学生

掌握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领会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掌握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掌握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领会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掌握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领会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领会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领会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领会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掌握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五、教师

掌握教师概念的含义;掌握教师地位的含义;领会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掌握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掌握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掌握教师资格分类;掌握教师资格条件;掌握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领会教师培训的含义;领会教师考核的含义;领会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领会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领会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六、教育目的

掌握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掌握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掌握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领会不同的教育目的论;领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领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了解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七、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掌握德育的概念和功能,熟悉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掌握智育的概念和功能;熟悉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掌握体育的概念和功能;熟悉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掌握美育的概念与功能;熟悉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八、课程

掌握课程的概念;领会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领会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掌握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掌握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领会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熟悉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领会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九、教学

掌握教学的定义和教学的任务;领会教学活动的本质;掌握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教学原则的概念;熟悉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体系;掌握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领会贯彻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的要求;掌握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征;领会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领会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概念的含义;领会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方法应遵循的要求;掌握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熟悉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领会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掌握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环节;领会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要求。

十、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掌握学生集体的概念;领会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掌握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掌握班级的概念;领会班级组织的结构;领会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领会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

十一、学校咨询与辅导

掌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举办主体的类型及其内涵;掌握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熟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熟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掌握咨询的目标与原则;掌握主要咨询方法;领会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十二、教育测验与评价

掌握测验的类型及其含义;熟悉良好测验的标准是什么;掌握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以及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掌握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熟悉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熟悉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十三、教育法制

熟悉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了解西方国家教育法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熟悉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掌握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掌握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掌握我国学生的法律地位;熟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熟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熟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熟悉法律责任的定义;领会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熟悉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熟悉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掌握学校事故的定义;掌握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熟悉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责原则、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掌握学校事故分类标准和学校事故的分类;熟悉法律救济的定义;熟悉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熟悉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心理学》部分

一、概论

掌握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熟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熟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领会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二、意识与注意

掌握意识、无意识;熟悉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熟悉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掌握生物节律、日节律;熟悉生物节律与睡眠的关系;熟悉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熟悉失眠的种类;掌握催眠的原理;熟悉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三、感觉与知觉

掌握感觉的基本概念;领会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掌握视觉适应和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和色觉理论;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熟悉基本的听觉现象;掌握知觉的概念和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熟悉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的简单应用;掌握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和特性;熟悉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

四、记忆与学习

掌握记忆的概念、基本过程与类型;掌握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概念、特征与区别;熟悉记忆系统间各成分的关系;熟悉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及其应用;掌握长时记忆储存与建构的特征;掌握遗忘的概念;熟悉遗忘曲线及遗忘的原因;熟悉有意遗忘的作用;掌握记忆能力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概念;熟悉学习的过程;熟悉学习的分类;熟悉学习与记忆的关系;熟悉学习的策略的应用。

五、思维与创造性

掌握思维的概念和特征;熟悉思维的机制;掌握概念的性质、分类和功能;熟悉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掌握推理的概念、问题解决的概念;熟悉推理的一般过程、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熟悉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掌握想像的概念、创造性的概念;熟悉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六、智力

掌握智商、比率智商、离差智商的概念;熟悉智力的类型、智力的发展特征、智力与能力的关系;领会如何看待智力差异及其应用;掌握智力的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掌握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领会各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常模、信度、效度的概念;熟悉智力测验的性质与类型;熟悉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区别;掌握遗传因素的概念;熟悉智力的影响因素;熟悉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七、动机与情绪情感

掌握动机、需要、诱因的概念;熟悉动机的基本特征;熟悉动机的功能、需要、诱因与动机产生的关系;熟悉动机的种类;熟悉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及其应用;掌握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工作动机的概念;熟悉成就动机的成分和工作动机理论;熟悉影响成就动机高低的因素及其应用;熟悉社会性动机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掌握本能理论、匮乏动机、成长动机、认知与期待理论;熟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熟悉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解释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现象;掌握情绪情感、心境、应激的概念;熟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熟悉情绪情感表达的方式;熟悉保持良好的心境的方法;熟悉情绪情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

八、人格

掌握人格、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的概念;熟悉人格的特性、气质类型;熟悉气质与性格的区别;熟悉自我调控的三个系统;熟悉看待人的气质差异的方法;掌握特质、个性特质、共性特质的概念;熟悉特质的种类;领会现代特质理论;熟悉类型的三种模式;熟悉特质说与类型说的关系;熟悉如何描述各种人格差异的特征;掌握认知方式;熟悉各种认知方式差异的特点;熟悉在教育中发挥不同学生认知方式的优势的方法;掌握人格测量的主要方法;熟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熟悉在教育中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的方法。

九、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熟悉三维人际关系理论;熟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掌握沟通的概念、沟通的要素和模式;熟悉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熟悉非言语沟通技能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熟悉人际关系测量的基本步骤;掌握群体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掌握社会助长,从众,去个体化;熟悉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熟悉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十、心理健康

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掌握压力的概念;熟悉压力的来源和压力的影响因素;掌握压力的应对策略;掌握挫折的概念和类型;熟悉挫折产生的原因和挫折的防卫方式;掌握挫折的应对策略;掌握焦虑的概念和类型;熟悉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焦虑的应对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研究 篇5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是一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30多年的老教师,曾经多次参加省、市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工作,尤其是通过十堰市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湖北省民办技工学校办学资质评估和湖北省高评委这三项工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

纵观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一类是技工学校,这应该是当代中国最典型的职业学校,以政府办、行业办、企业办的方式存在,后来又出现了民办技工学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类是过去的老“中专”,他们培养的是能获得“干部”身份的人;还有一类是由普通高中转化过来的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技工学校的教学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较早办起了自己的实训场所。而老“中专”和职高则有更多普教的影子,自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这三类学校现在统称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十余年才发展起来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逐渐复制并发展完善了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并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

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或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或者没有接受过正规完善的教育教学的训练,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职教中心,其教师基本都是原来的中学教师,根本无法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考虑解决中职学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国培”和“省培”,加之各学校的校本培训,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职学校教师从引进、培养、使用到考核,仍然显得较混乱。虽然国家、省、市相继也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职教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大多是从专业教师的角度或专业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该从职业的角度考虑,制订能指导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科学、统一、通用的职业能力标准。

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原则和理念

1.依据“法律”“法规”编制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家十二五教育法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有明确的描述,国家依法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包括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明确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满足任职条件。

2.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资格条件和专业技术晋升条件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职学校教师任职资格要求教师普通话二级乙等,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进行专业能力水平测试,评定职称时还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此职业准入和晋升机制明确地体现了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的特殊性。

3.专业化不如职业化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制度化,也就是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它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行为规范。而专业化则是相对狭窄的概念,主要指某种相对具体而独立的业务。显然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心理、管理、知识、技能、技术等诸多领域,是系统性的工作,职业化比专业化更能反映教师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⒋必须把教师职业提升到事业的高度来看待

职业是一个人安生立命、用以谋生的手段,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教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要获得相应的报酬以维持自己及家庭的必要开支。但是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它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而不是简单地生产某个商品。它是关系到社会教化、人类文明传承及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所以教师要把职业作为事业对待,用尽一生精力做好它。如果仅仅只把它当成一个职业,则报酬则会成为教师考虑的重心,而不是享受教书育人的乐趣,这样将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

5.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

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的规律,按照教育的要求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它还必须研究行业、职业的特点,按照行业和职业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要比普通教育复杂得多,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要高于普通学校教师。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除要求技术学院毕业外,还得再上两年师范院校,同时要有五年的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

6.通用的原则

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门类众多,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以前教师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现在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即一个教师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教学过程则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因此,教师大体可分成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只从中职学校全体教师应具备的通用能力考虑,个别地方兼顾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7.教师职业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会逐渐消亡,一些内容会被淘汰,一些新的职业会出现。职业学校的专业和教学内容会随之调整。同时,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出现,要想胜任中职学校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将无法胜任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

鉴于以上方面的考虑,结合笔者从事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教师管理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本标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设计了6个职业能力模块,34个能力领域,52个能力要素要求。基本上涵盖了中职学校教师工作的各个领域。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制订,使中职学校在教师引进上有了更具体的参照标准,操作的规范性更强,完善了教师的准入制度;使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学校在教师使用和管理上更科学、更方便;更能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教学需求,职业能力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教师更愿意到企业实践、企业更自觉地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使校企合作的基础更牢固。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是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极高的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高于普通学校。本文分别从法律、职业资格、职业化、跨界教育、终身学习及通用原则的角度,结合笔者在中职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从六个方面对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是一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30多年的老教师,曾经多次参加省、市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工作,尤其是通过十堰市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湖北省民办技工学校办学资质评估和湖北省高评委这三项工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

纵观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一类是技工学校,这应该是当代中国最典型的职业学校,以政府办、行业办、企业办的方式存在,后来又出现了民办技工学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类是过去的老“中专”,他们培养的是能获得“干部”身份的人;还有一类是由普通高中转化过来的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技工学校的教学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较早办起了自己的实训场所。而老“中专”和职高则有更多普教的影子,自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这三类学校现在统称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十余年才发展起来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逐渐复制并发展完善了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并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

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或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或者没有接受过正规完善的教育教学的训练,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职教中心,其教师基本都是原来的中学教师,根本无法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考虑解决中职学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国培”和“省培”,加之各学校的校本培训,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职学校教师从引进、培养、使用到考核,仍然显得较混乱。虽然国家、省、市相继也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职教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大多是从专业教师的角度或专业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该从职业的角度考虑,制订能指导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科学、统一、通用的职业能力标准。

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原则和理念

1.依据“法律”“法规”编制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家十二五教育法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有明确的描述,国家依法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包括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明确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满足任职条件。

2.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资格条件和专业技术晋升条件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职学校教师任职资格要求教师普通话二级乙等,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进行专业能力水平测试,评定职称时还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此职业准入和晋升机制明确地体现了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的特殊性。

3.专业化不如职业化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制度化,也就是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它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行为规范。而专业化则是相对狭窄的概念,主要指某种相对具体而独立的业务。显然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心理、管理、知识、技能、技术等诸多领域,是系统性的工作,职业化比专业化更能反映教师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⒋必须把教师职业提升到事业的高度来看待

职业是一个人安生立命、用以谋生的手段,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教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要获得相应的报酬以维持自己及家庭的必要开支。但是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它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而不是简单地生产某个商品。它是关系到社会教化、人类文明传承及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所以教师要把职业作为事业对待,用尽一生精力做好它。如果仅仅只把它当成一个职业,则报酬则会成为教师考虑的重心,而不是享受教书育人的乐趣,这样将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

5.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

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的规律,按照教育的要求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它还必须研究行业、职业的特点,按照行业和职业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要比普通教育复杂得多,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要高于普通学校教师。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除要求技术学院毕业外,还得再上两年师范院校,同时要有五年的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

6.通用的原则

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门类众多,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以前教师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现在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即一个教师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教学过程则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因此,教师大体可分成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只从中职学校全体教师应具备的通用能力考虑,个别地方兼顾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7.教师职业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会逐渐消亡,一些内容会被淘汰,一些新的职业会出现。职业学校的专业和教学内容会随之调整。同时,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出现,要想胜任中职学校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将无法胜任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

鉴于以上方面的考虑,结合笔者从事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教师管理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本标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设计了6个职业能力模块,34个能力领域,52个能力要素要求。基本上涵盖了中职学校教师工作的各个领域。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制订,使中职学校在教师引进上有了更具体的参照标准,操作的规范性更强,完善了教师的准入制度;使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学校在教师使用和管理上更科学、更方便;更能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教学需求,职业能力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教师更愿意到企业实践、企业更自觉地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使校企合作的基础更牢固。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是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极高的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高于普通学校。本文分别从法律、职业资格、职业化、跨界教育、终身学习及通用原则的角度,结合笔者在中职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从六个方面对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是一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30多年的老教师,曾经多次参加省、市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工作,尤其是通过十堰市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湖北省民办技工学校办学资质评估和湖北省高评委这三项工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

纵观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一类是技工学校,这应该是当代中国最典型的职业学校,以政府办、行业办、企业办的方式存在,后来又出现了民办技工学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类是过去的老“中专”,他们培养的是能获得“干部”身份的人;还有一类是由普通高中转化过来的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技工学校的教学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较早办起了自己的实训场所。而老“中专”和职高则有更多普教的影子,自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这三类学校现在统称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十余年才发展起来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逐渐复制并发展完善了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并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

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或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或者没有接受过正规完善的教育教学的训练,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职教中心,其教师基本都是原来的中学教师,根本无法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考虑解决中职学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国培”和“省培”,加之各学校的校本培训,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职学校教师从引进、培养、使用到考核,仍然显得较混乱。虽然国家、省、市相继也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职教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大多是从专业教师的角度或专业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该从职业的角度考虑,制订能指导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科学、统一、通用的职业能力标准。

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原则和理念

1.依据“法律”“法规”编制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家十二五教育法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有明确的描述,国家依法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包括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明确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满足任职条件。

2.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资格条件和专业技术晋升条件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职学校教师任职资格要求教师普通话二级乙等,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进行专业能力水平测试,评定职称时还必须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此职业准入和晋升机制明确地体现了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的特殊性。

3.专业化不如职业化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制度化,也就是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它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行为规范。而专业化则是相对狭窄的概念,主要指某种相对具体而独立的业务。显然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心理、管理、知识、技能、技术等诸多领域,是系统性的工作,职业化比专业化更能反映教师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⒋必须把教师职业提升到事业的高度来看待

职业是一个人安生立命、用以谋生的手段,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教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要获得相应的报酬以维持自己及家庭的必要开支。但是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它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而不是简单地生产某个商品。它是关系到社会教化、人类文明传承及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所以教师要把职业作为事业对待,用尽一生精力做好它。如果仅仅只把它当成一个职业,则报酬则会成为教师考虑的重心,而不是享受教书育人的乐趣,这样将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

5.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

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的规律,按照教育的要求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它还必须研究行业、职业的特点,按照行业和职业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要比普通教育复杂得多,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要高于普通学校教师。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除要求技术学院毕业外,还得再上两年师范院校,同时要有五年的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

6.通用的原则

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门类众多,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以前教师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现在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即一个教师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教学过程则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因此,教师大体可分成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只从中职学校全体教师应具备的通用能力考虑,个别地方兼顾对专业教师的要求。

7.教师职业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对中职学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会逐渐消亡,一些内容会被淘汰,一些新的职业会出现。职业学校的专业和教学内容会随之调整。同时,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出现,要想胜任中职学校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将无法胜任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

鉴于以上方面的考虑,结合笔者从事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教师管理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本标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设计了6个职业能力模块,34个能力领域,52个能力要素要求。基本上涵盖了中职学校教师工作的各个领域。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6

科学研究必须把握研究新动向、新方法、新策略,必须有较强的教育理论做支撑,因此,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在培训中强化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学校应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 定期由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对全体教师进行科研方面的指导,与此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就当前科研形式、内容、方向、课题确定、课题申报及课题结题等有关事项予以讲解指导, 使全体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此外,学校还应重视校本培训,结合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现状, 定期组织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以他们为中心带动其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科研水平迅速提高。

二、开展活动,强化科研意识

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是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将科研成果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 才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学术思想更活跃,课讲得更有特色、更生动。因此,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看,教师的科研水平在一定层面上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积极进行教改实验,并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优化教育教学。另一方面, 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有目的、有选择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并利用科研的迁移效应,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三、畅通信息,构建科研平台

人类社会已迈入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加大,知识爆炸,所以,我们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时代这一大优势, 方便快捷地传递科研信息, 确保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一是依托校园网建立科研网络,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新的对策、新的资料、新的方法等科研信息, 为全体教师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为全体教师提供必要的科研场所和一定数量的科研设备与设施,并设立专项科研经费,积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优先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三是为全体教师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平台。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和日程管理中, 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特别是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为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牵线搭桥,为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各种便利。

四、激励诱导,建立科研机制

激励可以挖掘教师的潜在能力, 促进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发挥才能和智慧。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运用科研政策激励老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时间上为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供学术假期;在科技成果推广上体现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对教师实行效益奖励; 在津贴职称和聘任方面向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倾斜。

五、建立考核机制,实施科学管理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是确保科研目标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手段。为此要建立科研跟踪管理年度考核机制。

1.目标跟踪 管理。主要采取科研人员上报月工作计划 ,科研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按上报计划检查验收的方式, 对于无故未按工作计划完成任务或任务完成质量不高者, 要求说明原因,并迅速拿出整改措施和方法。

2.年度考核。考核内容 :科研规划考核 ,重点放在目标确定及达成有无可靠保障措施,落实执行效果;高级研究考核:重点看科研人员能否将研究内容同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有效结合起来。科研成果的过滤与积累,交流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外界的评价及影响,科研平台的安全建设与管理等。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7

关键词:教师职业能力,层次分析法,多目标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0 引言

对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进行客观、全面的量化评价是职称评审、岗位考核、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关键环节, 对于稳定和发展国家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促进各行各业尤其是科教文卫事业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美国学者对“教师评价”定义为通过对教师的行为与能力进行全面的判断以决定人员的聘任和继续任用的一种组织能力 (Nolan, J.和Hoover, L.A., 2007) 。全美专业教学委员会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NBPTS, 2001) 推出了第一套教师评价的系列标准, 得到49个州和地方教育局的立法认可。2007年9月, 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司制定《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 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程规划 (TDA, 2007) 。芬兰学者 (Pentti Nikkanen和Jouni Valijarvi, 2004) 对芬兰的中小学进行调查和测试, 总结出教学评价的7项一级指标与22项二级指标。这些国外研究成果为教师职业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国际比较方面, 孙河川 (2011) 对世界各国, 尤其是发达国家中现存的教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张渝 (2012) 对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进行研究, 指出应当建立客观、公正、透明、有效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量化管理是专业技术职称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进行职业能力评价的关键方法。在量化方法上, 许多学者运用了科学计量学理论。如许放明 (2002) 采用里克特量表法, 对不同的工作群体按不同的打分内容进行量化;蔺洪全等 (2013) 基于AHP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了构建与实践。

按照传统方法 (如层次分析法) 建立教师职业能力指标体系, 将各类指标分层并标以权重, 其缺点在于将不同质的指标在一起比较, 难以客观公正地比较与评定教师, 难以全方面、多元化地比较与评定教师。为了克服这一缺陷, 本文引入智能优化方法中的多目标理论, 基于非劣排序 (Pareto排序) 与层次分析法 (AHP) 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应用于教师的职业能力评价。

1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与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对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分为高校教师基本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对每一项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进行具体分析, 挖掘相应功能所需要的高校教师的各项指标, 从而构建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三大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 制定相应的子目标, 构成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子目标层。再根据职业特点和需求来分析和构建子目标层内含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由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构成准则层。具体的, 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部模型如图1所示:

在总目标下的第一层, 依据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 指标体系分为“基本素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三个一级指标, 构成子目标层, 研究中采用多目标优化的Pareto排序的思想来进行选择, 从而实现总目标。在子目标层面以下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依据前面所述的原则来进行设定 (如表1所示) 。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构成准则层, 其权重采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设置, 结合专家调查法, 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检验一致性, 最后统计出二、三层指标的权重。

首先, 按照层次分析法要求, 邀请专家使用1-9标度法对各层指标进行评分, 对同层小领域内部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判断其重要性;其后, 回收专家的调查表, 统计转化而得相应判断矩阵;再经过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统计出准则层各个指标的权重值, 如表2所示。

3 指标体系的实际运用与结论

针对建立的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测试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际运行中对教师职业能力评价结果。我们对同专业的二十位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评价, 以确定其在聘用岗位的相应等级表现。

组织该专业专家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专家对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 其评价结果表明该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各层指标通俗易懂, 量化方法具体, 指标涵盖了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的主要方面, 可操作性强, 其评价结果客观、真实。

在评价方法上,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首次采用“非劣排序-层次分析法”, 将研究视角从单纯指标权重的比较扩展到不同类子目标的多目标比较, 将多目标理论引入到指标体系的建立, 这拓展了研究视野, 丰富了指标比较的方法, 促使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完整。采用非劣排序对子目标进行多目标寻优, 并与层次分析法有机融合构建指标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以往传统指标体系比较方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Nolan J, Hoover L A.教师督导与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M].兰英, 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7.

[2]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Education Regulations 2001[M].London:Df ES, 2001.

[3]Nikkanen, P.Effective School Improvement:the Finnish ESI-programs[M].University of Jyvaskyla.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1.

[4]孙河川.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5]许放明.中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观层面的合理性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5.

[6]蔺洪全, 王国武.基于AHP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 2013.7.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8

教育部第16号文中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1 什么是双师

对“双师”教师概念的界定, 研究者们的看法和表述不一。综合起来一共有以下六种“双师”的观点:

一是“双证”说, 认为凡是持有“双证” (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 的教师就是“双师”教师;

二是“双能 (双素质) ”说, 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又具有技师 (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 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 是“双师”教师;

三是“叠加”说, 与以上两种对“双师”教师概念的界定相比, 此观点比较折衷, 也比较普遍, 它强调的是“双证十双能”;

四是“双职称”说即要求“双师”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 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

五是“双层次”说, 认为所谓职业院校教师就是各级各类大中专职业院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 其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 即:经师 (经典专业知识) /技师 (精湛专业技术) :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 即:人师 (价值引导) /事师 (职业指导) ;

六是“特定”说, 该界定没有对“双师”教师概念给出具体的操作定义, 只是指出“双师”的提法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这一特定的情况就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背景, “双师”的提法就不再有意义, 因为普通教育同样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1.2“双师”教师数量缺口很大

目前,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都超过了1:20。“双师”教师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但发展却又是步履艰难的。在调查走访中, 笔者发现导致其发展难的最大症结是企业参与问题。调查显示, 近五年中, 具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双师”教师仅占37%, 说明大多数的“双师”教师欠缺专业实践经验。加强“双师”教师的建设, 是当务之急的, 但现实中有较多的障碍。

1.3 师资管理, 激励措施不到位

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制订和实施适合实训教师工作特点和要求的管理措施, 不能有效地进行实训教师的专业培训, 不能准确衡量他们的贡献, 当然就无法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实训教师处于行为目标和职业前景不明确、业绩大小和能力强弱无区别的环境下, 因此缺乏自我提升动力。

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实施校企合作后, 企业成为“双师”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 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针对企合作模式下对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做法, 提出以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2.1 教师走出去

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教师深入到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 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 强化实践技能。制定相应的访问工程师选派计划, 确保每年选派2-3名骨干教师到大中型企业进行3-6个月的工程实践锻炼。要采取切实措施, 从时间、经费等方面保证“访问工程师”制度的有效落实。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是高职教育“双师”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需要, 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

2.2 企业精英引进来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着“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思路, 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 聘请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突出、熟悉地区和行业情况的高级技术人员, 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训实习指导任务, 充实师资队伍, 优化队伍结构, 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部分优秀的外聘兼职教师, 及时通过人才引进的方法将其调入学院, 进一步促进学院师资队伍结构的多元化。

2.3 拓展培养渠道的探索

组织专业教师以半脱产形式, 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校企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科研;一种是人员参与形式的科研。人员参与式的科研合作, 近似于挂职顶岗, 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 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

3 激励机制探索

为使实训师资队伍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必须制定一套合适的激励机制, 在人事和分配制度上, 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3.1 行政激励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由本专业领域有代表性的技术管理人员以及具有多年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通过教师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 一方面可以使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 课程的设置和构建更加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的提高。

3.2 荣誉激励

加强技能培训, 开展技能竞赛。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针对专业特点, 结合教师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外实训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政府或行业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 做到以赛促训, 以赛强能。

3.3 落实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获取“双师”资格

建立健全激发教师知识拓展、获取“双师”资格的奖励机制。要大力鼓励教师在取得本专业讲师以上资格证书的前提下, 再获取人事部门、劳动部门等部门承认的相同或相近的其他系列专业资格证书, 对获取“双师”教师资格的, 在晋职评优中优先考虑。对应达到而未达到“双师”教师资格要求的中、高级职称的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将采取“高职低聘”、限课时和限期达标的措施, 直到取得“双师”资格为止。

4 结束语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9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能力指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般能力, 特指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与实施教学能力。麦可思报告中一位专家谈到:“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以教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改进为目标, 诊断其在能力方面的不足, 在评价过程中给予反馈和建议, 并且为尚不胜任者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改进方案。”

一、对职业教育能力提升的反思

(一) 职业教育能力提升是课堂改革的根本

这其实就是在思考改革从何处入手?从内涵建设的长远发展看, 以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为突破口, 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面貌, 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产生深远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行为主体是教师, 行为需要观念的指导, 转变教师的观念是教改的前提, 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是教改的根本。因此, 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力, 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 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能否提升、办学特色是否鲜明的重要因素。

(二) 教师对职业教育能力的认识不全面

学校教师从小学一直到硕士研究生毕业, 经历了不同类型的课堂学习, 在观念上对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为什么学校还要组织大规模的培训, 让大家了解教学设计、教学艺术、教学常规呢?这说明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还是有它的独特性。所以, 教师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内涵, 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学、教、做一体化”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是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职业活动或工作过程为导向, 体现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 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及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具体地说,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职业实践能力, 即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从事本专业岗位的能力。专业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组织的课堂教学肯定是学科体系下的教学, 如是什么、为什么、用于什么或怎么用的学科内容。所以, 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的文化、工艺流程、生产过程、项目工程实施等, 还须会自己动手操作和示范实践, 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环境下生产产品、开展社会调查和顶岗实习等。第二, 教学设计能力, 即教师能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 才能形成行动体系教学———项目化教学。第三, 教学组织能力, 即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 帮助学习者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发展的能力。第四, 教学研究能力, 如果教师在传统的学科体系下从事教学, 往往会认同教学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研究,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反思。而要开展教学研究, 就必须不断地对自己所授的每门课、每节课进行反思, 才能找到研究的方向与内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教师专业素养不断发展和生成的过程, 也是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核心。

二、对职业教育能力提升的实践

学校以开展职业教育能力测评为抓手, 通过组织培训、提交设计、校外鉴定、现场评审等环节, 不断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测评的指导思想:教师遵循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从“完成一门课程整体设计, 实施一个单元课堂教学”入手, 在“做”的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 突出能力目标”的高职教育新理念, 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从而推进全院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测评的促进机制:职业教育能力提升由教师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构成, 通过搭建各种管理服务平台促进教师提升职业教育能力, 激发教师内在的提升动力。一是选派骨干教师赴国 (境) 外培训, 每年安排教师分期赴新加坡、香港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培训。二是自主申报国内培训项目, 参加项目教学、课堂整体设计与改革、访问工程师、企业顶岗等各类培训。三是组织教师校内集体培训, 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系列专题讲座, 全面提升其教学设计能力。四是通过助长系统, 开展校外专家与能力较弱的教师“一对一”对口辅导, 修正和改进教师教学不良行为, 促进教学行为过程的规范, 提高教学能力。五是校内专家通过“三进三评” (即期初、期中、期末进课堂听课评课) 的方式, 加强各层面的沟通与评价, 促进教师教学认知和自我修正。

测评的运行机制:表现为以下几个进程:一是教师自主申请测评课程与单元;二是学校组建校内外测评专家库, 原则上以校外专家为主;三是审查被测教师的教学设计材料, 如《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课程整体设计方案》《课程单元设计方案》;四是测评专家根据预先设计的评分标准, 进入课堂现场考查教学活动并当场评分。

测评的控制机制:测评的实施全程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掌控, 确保评分的公平、公正;测评的成绩评定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教学能力测评“优秀”作为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必备条件;教学能力测评等级为“不合格”者, 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

测评的反馈机制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测评专家的集体反馈, 针对专家审阅教学设计与现场考查的既定事实, 对教师在设计理念、项目建构、组织形式、学生活动、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评价;二是对个人的书面评价, 学校汇总相关专家对测评对象的评价作出书面总结, 提出教师需改进的问题及相关措施, 并通过二级学院作出间接推动, 激发教师内在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三是个别谈话, 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 找准教师真实问题, 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三、职业教育能力提升的改进措施

在培训与测评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教育能力提升方面要想取得更大的成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 先进理念开路:职业教育能力提升的“螺旋式”结构

回顾过去, 采取一系列举措, 不断地推动教师转型与发展, 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创设条件。如开展暑期专业调研、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各类培训等,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问题, 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然而,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 一些短期培训缺乏一个可持续的“学做一体”的有效载体, 专业团队的融合度不高。为突破这一瓶颈, 可以建立一个促进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职业教育能力提升“螺旋式”结构 (见图1) , 促进教师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有一项调查, 问教师最喜欢的教研活动形式是什么, 选择“同行之间相互交流”的占71%, 其次是“优质课的观摩教学”, 占58%, 第三是“在专业指导下的教学反思”, 占50%, 选择“集体备课”的仅占19%。因此, 搭建高层次的教师培训、咨询与交流平台, 可以传承优良的教学文化, 引导教师全员参与, 引领教师自主发展, 营造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一是面向全体教师分层开展教学培训, 促进教师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二是为新进教师、中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 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推动职业教育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四是针对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教学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开展教学交流, 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跨专业之间“教”与“学”的交流、研讨与经验分享。五是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进行考核、检查、评估, 确保教学改革卓有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二) 重新认识教学:课堂教学具备三个“有”和四个“力”

职教课程进行改革, 要以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为评价新标准。教师上好一堂课需具备三个“有”和四个“力”。

有设计, 课堂教学开头的设计要精细、自然, 学情分析要充分, 师生互动要自然。项目选择与任务设计要充分考虑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标准。有辅件, 多媒体的使用要动静结合, 并进行加工与梳理。有体验, 要对工作过程的理解有体验, 对职业素养有体验。

感染力, 教师语音语调要有张力, 肢体语言要体现职业精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展现亲和力。渗透力, 要熟悉工作过程, 熟悉工作实际, 熟悉职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注意展现职业人的风范。解析力, 多媒体材料的组织要好, 知识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逻辑力, 课堂教学逻辑起点要好, 中间部分要能承上启下, 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的目标逻辑关系要清楚。

(三) 创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体“以学为主, 以问为主”

要改变以教为主、以听为主的现状, 教师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 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 不断压缩课堂“讲”的时间, 创造一个自然的、批判的学习环境, 真正走出“读课”、改进“讲课”、重视“说课”的建设, 打造出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以学为主、以问为主”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需要创设以学生为主的预习化环境, 可以将课堂聚焦于课前导入、课后拓展、某一技能 (方法、问题) , 通过制作简短、完整的微课 (微型教学单元) , 促使学生事先掌握学习的内容, 教师则可以空出时间训练更多的拓展性内容;或从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或难题着手, 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并从中引出下一个问题,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某些高层次的智力活动 (比较、应用、评估、分析、综合) 。

(四) 重视质疑问题:强化学生个体对“问题的建构”

学生理解、醒悟和经验积累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所以应十分重视学习者的反思。反思是从多层次、多角度质疑困难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反向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 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揭示问题本质, 沟通知识联系, 进而构建思维过程中的“问题链”。问题的信息、解决方法往往是多样化的, 所以教师要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质疑能力。任务完成分成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转换都需要有问题衔接。因此, 教学行为要想得以新的改变, 首先要重视学习者反思技能的训练, 质疑研究问题的证据可靠性与准确性、推理质量与逻辑的一致性、未言明的假设与观点、理论与观点的适用性、预见性结果等;其次, 要重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点的问题提出, 并将其体现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五) 关注师生交流: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师生之间必须开展平等的对话互动, 教与学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共同体。对话是对双方的一种改变, 观点相互冲突与碰撞后达到一种新的观点。师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肯定存在偏差, 教师必须担任引导者的角色, 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后, 通过融合或转变观点达成共识。教师要尊重他人的理解和操作, 在平等互动中把握个体的差异性;要突出学生的“有声思维”;让学生“学会聆听”, 并抓住他人思维中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张洪春, 温中梅.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机制及实现研究[J].职教论坛, 2015 (5) .

[2]何百通.后现代教育理念视野下的数学教师教学行为[J].煤炭高等教育, 2012 (1) .

教师职业与职业能力 篇10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建设一支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又有现代教育实践能力;既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需要培养大量的“双师型”教师,针对机电专业的教学特点,细化教师教学应具备的能力,让他们在教学中能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系统分析,深入阐述了作为一名机械制图课教师完成课程教学所应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一、前沿

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追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又有现代教育实践能力;既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培养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特殊的能力要求。

(一)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专业知识

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知识,还要熟悉行业职业岗位及企业管理知识;不仅要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还要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

(二)职业教育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教学能力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还要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为了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要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机电专业是各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教学中如何体现职业教师的特殊能力指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机电专业讲授《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师在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下,所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要求来进行具体阐述。

二、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专业知识

(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知识

首先,要具有《机械制图》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这是传授知识的基本需要,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之一,更是从事教学的资本,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才能在讲课中运用自如,丰富、充实课堂内容。其次,还必须具有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如金属加工工艺及材料、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等学科知识,这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加透彻地理解图样中零件的功能、材料性能、表面质量、结构合理性、加工方法、装配工艺等方面的内容,还能帮助教师挖掘并选取生产中的典型例子。最后,还要了解任课班级所属专业的相关知识,以便结合各自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解和举例。

(二)掌握制图标准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

制图标准及相关的国家标准是制图的依据,又是课程的基本内容,作为一名机械制图教师,理所当然应掌握这些标准,认真遵守标准中的每一项规定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自觉遵守和应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具备一定的图样管理知识

懂得有关图样管理制度方面的规定,明确图样分类及概念,特别是对制图中的有关术语要准确掌握,不得含糊。

(四)熟悉行业职业岗位及企业管理知识

了解任课班级所属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设置,熟悉企业或行业的管理规定,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掌握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以便帮助学生了解所能从事职业岗位的背景、工作环境等,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高他们的职业敏感性,尽可能使其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五)了解机械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更新迅速,机械制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新信息尽快传递给学生。

(六)具有相关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

包括相关的人文知识、科学和造型美学等知识等,并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就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职业教育能力

(一)机械制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教师要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道德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品德,才能肩负起教育学生的重担。特别是在职业学校,教师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要热爱学生,对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因机械制图对空间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多数学生认为机械制图课程难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细心观察,耐心讲解,认真示范;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每次示范作图和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制图;机械制图课的作业量大,教师只有及时批改作业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要及时评讲;对作业中的错误,当面指导纠正效果最好,而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学习情境。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身心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前者应具备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后者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等。

(二)机械制图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1)具有较强的空间形象思维和平面图示能力

绘图和识图主要是空间和平面的转换,绘图是把立体平面化,识图是把平面图形立体化。对机械制图教师来说要有较强的空间形象思维和图示表达能力,具体地说,应具有正投影和轴测投影的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机件的表达技巧,能根据各种复杂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合理提出不同的表达方案,并能分析、对比选出最佳的表达方案。

(2)一定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应用能力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课程内容与产品的设计、生产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机械制图教师有一定的产品设计、生产实践知识以及应用能力,并将其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2.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1)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指导生产实训的能力,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技术卓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和职业教育的规律,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特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法,并能合理地处理教材内容,因材施教。

(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简明扼要、生动准确,有说服力。要善寓教于乐,配合肢体语言,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3)驾驭课堂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课堂组织协调能力、学生管理能力等。鉴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要从原先的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这样教师无法预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新要求,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就要求教师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驾驭课堂教学的发展走向,确保课堂秩序。

(4)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正确领会职业教育政策,敏锐觉察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及时觉察、分析生源素质的变化,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要不断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学生生源素质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以适应以上因素的改变。

3.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这一能力体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件、动画的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不仅扩大课堂的信息量,还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实现了寓教于乐,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MOOC、微课、微课程等,更值得教师们研究、学习和运用。

4.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

机械制图教师应具备机械专业相关岗位的初步技术技能,熟悉生产过程及相关内容,有较强的动手示范能力、解决疑难问题以及现场指导能力。不仅要熟悉技术工作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流程,还要熟知相关的技术规范以及该岗位的主要工具、仪器、仪表,具有排除故障、设备维修的基本能力。

5.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除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了解本专业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紧跟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吸纳和接受新观念、新信息、新知识,以获取当代最先进的知识。

6.创新能力

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将创新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应用的对接,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

(三)机械制图教师应具备的技能

1.熟练掌握制图技能和技巧

一个好的制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动手技能、熟练掌握绘图技巧,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绘图工具和仪器,写好一手工程字,画好一手图样;能够以标准的绘图姿势和动作给学生做好示范;此外还应掌握制图、读图、审查图纸的合理方法与步骤,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不仅可以保证所绘图样正确、美观,还能客观评价学生作品。

2.徒手绘图技能

虽然挂图、模型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机械制图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徒手绘图特别是在黑板上画图,对该课程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性。

首先徒手绘图省时、灵活,特别绘制轴测图,对学生的识图有积极作用,能快速解决学生因空间概念不强出现的识读错误;其次教师画图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如果我们要求学生画图,教师自己却不愿意动手,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制图课教师能有效地利用黑板作图,还能为学生做出榜样,通过这一过程把一些绘图技巧传授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有很好的示范效果;第三是绘图的过程与教学进展一致,绘图的速度可快可慢,重点、难点内容慢一些,一般内容快一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环节,取得教学上的主动权。

3.计算机绘图技能(绘图软件的应用)

目前的生产实践中计算机绘图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图,而计算机绘图也已成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机械制图课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尽可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几种计算机绘图软件,这样做不仅仅使自己能用计算机绘出图样,更为重要的是能对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绘图训练时进行指导,准确判断学生绘图中出现错误的原因,迅速解决学生绘图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运用三维绘图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够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形体,使枯燥的教学过程趋于灵活化、形象化、生动化和过程化,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和深化,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零件加工、测量和设备装配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

教育部新大纲突出了机械制图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明确提出了“做中学、做中教”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除设置阶段性实践外,还单独列出了“综合实践模块”,强调其“综合应用”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机械制图不再是“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而要利用制图模型、机械零件、设备,测量工具进行综合性的拆卸、装配、测量、测绘等实践性操作,零件加工、测量和设备装配是必须掌握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结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只是为了方便阐述使用的分类方法,决不是独立的几个方面。在教师的提高及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密不分的,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的融会为一体,即要求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整合为“一”,这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下对机械制图教师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葛炳伟.教师专业化视角下高职教师能力结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唐卫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其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11).

[3]齐强,赵敏玲.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4]卢建平,钟显东.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制度探析[J].职教论坛,2012(9).

上一篇:麻疹减毒活疫苗下一篇:电影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