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资金利用

2024-07-06

农户资金利用(精选八篇)

农户资金利用 篇1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2008年, 我们在陕西省咸阳市杨村乡夏家沟村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110户农户进行逐户访谈的问卷调查, 这些农户均于2005年12月获得杨村乡信用社发放的由当地政府进行两年贴息的农业生产扶贫性小额信用贷款。调查地的农户均为农业生产资金短缺或运转困难的农户。调查农户所获的信用贷款是该村近年来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政府集中贴息的信用贷款, 贷款由村委会5名干部协同信用社进行发放, 贷款额度下限为6000元, 上限为10000元。2008年1月15日后未还清利息的信贷可以转贷, 但需将本金的一半付清, 月利率为0.7905%。此次调查实际有效问卷90份, 有效问卷率为82%, 包括家中成员是村委会干部的5户农户。

我们从农户对村委会支持其利用信贷资金的评价程度、农户的信贷规模、信贷资金不同用途的农户按期还贷的情况来研究村委会在农户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中的价值和作用。

二、村委会在农户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中的价值和作用的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 农户对村委会支持的评价。

陕西省夏家沟村由四个分散小村落组成, 地形为黄土高原与平地结合状, 位置相对偏僻, 交通、文化较落后, 是典型的传统农区。全村绝大部分获得信贷资金的农户存在着资金有还款约束、农业生产技术非常有限、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农业生产与外部市场处在一种“非协调性低效率均衡”[6]当中。因此, 作为从文化层次、信息资源的掌握程度、社会关系链条的长度、组织化水平、社区威信、办事能力等方面均优于普通农户的农村自治机构的村委会来说, 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使本村农户的收益最大化。

表1显示, 夏家沟村有61户 (占被调查总数的68%) 农户对来自村委会的技术、市场、生产等全方位支持其利用信贷资金从事农业生产项目予以“非常重要”评价, 20户农户则对村委会部分支持予以“重要”评价。这说明, 夏家沟村委会能够体现一个组织所起的职能作用, 农户对村委会所作的评价来自其对村委会行为后果的理性认知和经济判断, 也反映了村委会是农户信贷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调查中, 我们注意到持“非常重要”评价结果的61户农户从事相同的农业生产项目, 均种植猕猴桃, 其中5户家中成员是村委会干部。这说明这61户农户构成了有村委会干部参与的、具有相同利益需求的集团, 这样的集团在经济行动中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从而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 农户个体的福利达到最大化。同时, 村委会对这个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集团所作的支持对自身而言也是一种“正的选择性激励”。因此, 这61户农户由于在利用信贷资金从事农业生产中得到村委会的支持最多且全面而对村委会的评价最好。而其他农户则是部分或者未直接得到来自村委会的支持, 因此, 对村委会评价级别相对较低。

注:村委会对农户的支持包括技术支持 (通过联系专家对农户进行集中技术指导) 、市场支持 (帮助农户联系客商) 、生产支持 (组织农户修建基础设施、团购种苗、肥料等) 。

(2) 农户信贷规模。

表2表明, 信用社过于担心信贷风险从而将信贷额度限定在较低水平上, 78%的农户获得小于7000元的信贷支持, 而只有3%农户能够获得9000元以上的支持。

(3) 农户按期还贷情况。

表3说明, 大部分农户是相当理性的, 认识到不按期还贷要承受较高的利息成本。从还贷情况来看, 从事猕猴桃生产的信贷农户的还贷比例是高于从事其他农业项目的农户, 这一点同表1数据和统计说明相吻合, 也说明了受村委会支持的信贷农户还贷能力较强。

注:5户家中成员是村委会干部的农户均按期足额偿还信贷本金。

2.变量设定和模型选择

为了定量分析村委会在农户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中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将抽样调查的数据分为1个真实变量和2个虚拟编码标量。第一个变量是虚拟变量, 用Yi代表农户的到期还贷情况。如果农户到期能够还贷, 则Yi=1;否则, Yi=0。第二个变量是农户的信贷资金数量, 以百元为测量单位, 变量名为Xi, 表示第i个农户的信贷资金规模。第三个变量仍是虚拟变量, 用Zi表示。如果农户对村委会在信贷资金的利用中的价值持“非常重要”评价的, 则Zi=1;否则, Zi=0。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 变量Yi将作为因变量, 变量Xi和Zi分别作为自变量。由于因变量是两分类虚拟变量, 因此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由于90户被调查的农户中有5户系有村委会成员的农户, 因此, 为了模型建立的有效性, 将这5户予以剔除, 建立模型如下:

logityi=b0+b1xi+b2Zi (i=1, 2, …85) ①

进一步,

yi=1/1+exp[- (b0+b1xi+b2Zi) ] (i=1, 2, …85) ②

所以, yi∈ (0, 1)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输入样本数据后得出统计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从表4和表5结果可以看出, 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模型的Chi-square的显著水平为α=0.0005, 这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Xi、Zi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 假设模型整体检验也十分显著。表5中显著水平 (Sig.) 一栏表明, 自变量Xi和Zi都是显著的 (α<0.05) , 因此肯定了各自变量的作用。表5回归系数 (B) 一栏中, 两个自变量的系数都是正值, 说明农户借入信贷资金的规模越大, 农户按期还贷的概率越大。这表明农户对信贷的认识是相当理性的, 如果不按期还贷将要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 而受村委会支持的农户 (这一点从农户对村委会在信贷资金利用的价值持“非常重要”的评价予以体现) 比不受村委会支持的农户的按期还贷的概率要高, 这说明受村委会支持的农户能够较快且有效的利用信贷资金产生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具备了充分的还贷能力。Exp (B) 一栏提供了发生比率, 测量自变量一个单位的增加给原来的发生比所带来的变化。从表5可以看出, 农户信贷资金每增加100元, 农户的按期还贷能力的发生比将是原来的1.201倍, 即比原来提高0.201倍。从这可以看到信用社完全可以对农户提高信贷额度, 特别是可以对那些受村委会支持的农户提高信贷规模。Zi的发生比率表示受村委会支持的农户还贷能力的发生比是未受村委会支持农户的4.680倍, 即受村委会支持的农户还贷能力更强。由于这里提供的是偏回归系数, 即一个自变量在控制其他自变量情况下单独的作用, 所以, 这里的Zi发生比率高, 是指在借贷规模相等的情况下, 那些受村委会支持的农户更有按期还清信用贷款的潜力。因此, 模型估计结果的相应表达式是:

logityi=-12.456+0.183xi+1.543Zi (i=1, 2, …, 85)

yi=1/1+exp[- (-12.456+0.183xi+1.543Zi) ] (i=1, 2, …85)

以上结果说明:①村委会成员与农户从事相同的农业生产项目时, 村委会在农户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表1所示, 这样的角色是以村委会与信贷农户有共同的利益需求为前提的。②受村委会支持的农户, 政府贴息的扶贫性的信用贷款的贷款额度应适当提高, 因为在其他要素 (例如劳动力的投入、土地规模等) 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每增加100元的信贷额度, 农户的农业生产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 从而农户的还贷能力也是上升的。因此, 对农户适当提高信贷额度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通过对实际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从村委会支持的视角出发, 得出了村委会在农户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 这种价值和作用是建立在农户与村委会有着一致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同时, 农户和村委会成员所选择相同的农业项目要有一定的规模, 在我们的入户调查中, 有46户农户同村委会成员一样选择种植猕猴桃, 占总数的51%, 所以, 只有进行规模经营, 才会降低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因此, 从我们的研究结论来看, 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可以带领信贷农户根据本村的资源禀赋和特点, 选择适宜农业项目, 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提高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 增强信贷农户的还贷能力。就调查样本而言,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有价值的, 但由于受样本量以及调查地点的局限, 能否在更大的范围也经得起检验, 有待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和获取更多的样本。同时,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区分信贷农户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将其量化后引入方程;二是区分不同农业生产项目的投入成本和市场价值, 研究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 村委会与信贷农户的资金利用效率的相关关系;三是研究在村委会与信贷农户农业生产项目选择相同时, 会对村委会产生的选择性激励的强度如何。

参考文献

[1]Sing.I., L.Squire., J.Strauss.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Extensions, Applications, and Policy[M].Baltimore, 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2]Guirkinger.C., D.Fletschaner, S.Boucher.Credit Constraints and Financial Efficiency in Peruvian Agriculture[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Portland, 2007.

[3]Carter.M., P.Olinto.Getting Institutions Right for Whom-Credit Constraints and the Impact of Property Rights on the Quantity and Composition of Invest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3, (01) .

[4]Diana Fletschner.Women’s Access to Credit:Does it matter for household efficiency-[M].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5]蒋丽敏, 郑长德.农户小额信贷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波阳县的个案分析[J].海南金融, 2008, (05) .

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农户行为;方差分析;吉林西部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404-04

收稿日期:2013-08-28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编号:20110749);吉林农业大学青年启动基金(编号:216-00127)。

作者简介:李春丽(1983—),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 :lichunli66fuxiao@163.com。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不同学科学者关注的热点。农户作为农业经济区的微观主体,其行为决定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作为土地利用的直接参与者,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管理措施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产出,都可能引起耕地质量的变化[1]。近年来,基于农户层面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土地用途变更和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变化的研究等方面[2],如基于MAS模型研究農户土地利用决策变化的机制等[3]。随着非农化程度、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倾向于选择经济效益高、耗时少的种植方式[4],1980—2006年国家尺度反映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劳动力投入减少、省工性投入增加[5]。还有学者针对农业政策、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移民政策和农户行为等方面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6-9]。

吉林西部属于农牧交错地带,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西部土地利用问题受到关注,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吉林西部的土地利用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10-11]、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评价[12-13]等,基于农户层面的系统研究缺乏。鉴于此,在尝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PRA半结构式农户访谈、问卷调查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揭示吉林西部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和规律,探讨影响农户土地利用方式的因素,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吉林西部位于松嫩平原西南部生态环境脆弱带,处于北纬43°53′~46°18′、东经121°38′~126°17′之间,主要包括白城地区和松原地区,总人口约491.5万人,土地总面积 49 955 km2,占吉林省总面积的26.66%,地处半干旱农牧交错区[14],盐碱化草甸土及风沙土分布广泛。吉林西部曾是水草丰富的大草原,由于人口剧增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日益增大,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面积逐年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锐减[15],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瞻榆镇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区,位于通榆县县城西南 46 km 处,面积674 km2,现有耕地1.59万hm2,属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该区地势平坦,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大豆、花生等,一年一熟;养殖业以羊、牛为主。目前,全镇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口2.2万人,共辖20个行政村。2009年,畜牧业总产值超过5 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 850元。

1.2方法

1.2.1农户调查及数据获取综合考虑吉林西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土地面积、外出务工收入情况等因素,确定通榆县耕地面积最大的瞻榆镇为研究区域。基于PRA半结构式农户访谈与问卷调查,对研究区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农户调查涉及新利村、新胜村、西关村、东关村、蔬菜村、四明村和良井子畜牧场村共7个村庄,发放调查问卷178份,获得有效问卷162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农户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教育程度、家庭保障水平、从事非农业情况、土地经营目标;(2)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地面积、种植结构、土地投入与产出、牲畜数量、土地租赁情况等[16]。

1.2.2农户类型划分据实地调查,研究区耕地资源比较丰富,而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户除了少量打工、经商或工资性工作外,大部分仍以务农为主,瞻榆镇所辖20个行政村的农户类型结构比较相似,获取的调查问卷具有代表性。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依据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劳动力的投入方向等[4],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将研究区的农户分为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户等4类。其中,纯农户是指家庭劳力以经营农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大于95%的农户;农业兼业户是指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50%~95%的农户;非农业兼业户是指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5%~50%的农户;非农户是指家庭劳力全部以非农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小于5%的农户。在162个调查农户中,纯农户64户,占总样本的39.51%;农业兼业户60户,占37.04%;非农业兼业户22户,占13.58%;非农户16户,占9.88%。

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地块尺度上种植制度的选择、资源利用和生产投入。对于不同类型农户,由于户主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状况、农户经济特征等资源禀赋的不同,使得农户在生产目标和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差异[4]。

2结果与分析

2.1农户特征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多变量检验

在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多因素变量方差分析中,借助SPSS软件中的Multivariate模块,分析农户类型、人均耕地面积、户主年龄和文化水平等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方差分析显示(表1),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5,说明不同农户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有显著性差异。

2.2农户类型特点

2.3农户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

由图3可见,由于主要劳动投向、自身经济实力和生产经营目标等的不同,不同类型农户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纯农业户土地利用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玉米—高粱、玉米—花生、玉米—大豆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农户,可能是由于经济意识较弱,蔬菜的种植面积较少,仅占2.88%,由于务农劳动力较多,玉米、玉米—高粱和玉米—谷子的种植面积在50%以上,一部分用于自家生活需要,很大一部分用于喂养数量较多的牲畜。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兼业户由于经济意识更强,往往选择玉米—向日葵、玉米—蔬菜(或两季蔬菜)、林地等经济效益高的种植方式。非农户土地利用方式以玉米为主,占土地利用面积的44.44%,其余大部分耕地被出租,这主要是因为非农户务农劳动力少,而玉米耕作方式简单,靠自然生产即能满足家庭生活需要。

2.4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利用方式

吉林西部耕地资源比较丰富,瞻榆镇被调查农户户均耕地面积为1.03 hm2,人均耕地面积0.36 hm2,单位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0.53 hm2,44%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13~0.45 hm2,38%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45~1.05 hm2。

由图4可见,人均耕地面积对玉米—花生、玉米—蔬菜、玉米—大豆等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明显,随着人均土地面积的增加,选择种植玉米—花生、玉米—大豆的比例在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越多,选择单独种植玉米的比例越小,玉米—蔬菜和玉米—谷子的比例也在减少;非农户人均耕地面积最少,为0.21 hm2/人,大多数位于人均耕地<0.13 hm2,土地分布比较零散,破碎度较高,土地利用方式简单,主要表现为种植玉米、玉米—蔬菜和出租。种植玉米作为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一方面由于案例点自然环境适合玉米的生长,另一方面,玉米保产高产,能够满足农户的基本生活需要。农户经营土地追求土地规模的扩大,应积极引导其向集约经营转变,把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农户土地利用率。

2.5年龄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

劳动力的年龄差异与劳动能力及家庭生产积累直接相关,年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农户生产经验的不同,导致其对土地生产决策不同。由图5可见,不同年龄结构的农户在土地利用上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户主年龄越大,单一种植玉米方式的比例越小;年轻人土地利用方式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户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多元化。这主要是由于农户年龄结构的差异引起其家庭生产积累和生产经验的差异。

瞻榆镇户主平均年龄超过42岁,40~5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2.10%,51~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7.28%,再过10多年,现有留乡务农劳动力将进入老龄化阶段。户主实际上可能不是家庭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或不参加农业生产活动,因此,留乡务农劳动力实际平均年龄大于户主平均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的留乡务农人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将会影响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升。

2.6文化水平與土地利用方式

受教育程度高可以提高农户收集、加工和处理价格等生产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农户使用生产要素的总量和构成等,并通过土地利用方式决策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瞻榆镇农户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其中,16.05%的农户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58.02%具有初中文化水平。

由图6可见,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户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户主文化水平越高,选择玉米—大豆、玉米—花生方式的比例越大;农户文化水平对玉米—向日葵、玉米—花生、玉米—大豆和玉米—蔬菜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高低影响其搜集、获取信息,消化、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而农业新技术传播的初期阶段(比如: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只有少数受教育程度较高、富于革新观念的人才会接受。

3小结与讨论

不同类型农户在家庭规模、成员组成、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等方面呈现不同特征,农户经营目标、生产规模、土地租赁及牲畜养殖情况存在差异。影响农户土地利用方式的因素很多,在选择土地利用方式时,不同农户有不同的考虑。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土地耕种是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其经营目标是进行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而对于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户,家庭收入以非农收入为主,土地经营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基本粮食需求。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既受到农户自身生产特点及土地资源所限制;另外,文化水平和年龄差异等会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影响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当然,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等也会影响农户的生产决策。

农户是我国农用地最重要的土地利用主体,他们的行为决定着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希望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内,获得稳定而丰厚的收入。农户土地利用决策主要是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其土地利用行为一般没有考虑其带来的环境影响,比如花生的种植会加剧水土的流失,不利于吉林西部盐碱地的改良等,使得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具有不可持续性,不符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吉林西部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必须从农户尺度探索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目前,我国广大农户一是生产规模小,二是数量多,面对市场,单个农户几乎无法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当需要转换土地利用结构时,大多数农户没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政府政策的参与和扶持作用至关重要,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如何提高农户承担风险的能力。因研究区二、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以及土质(尤其是盐碱地和沙包地)所限,主要为玉米套杂粮、花生或大豆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且通常只能种植1季作物,应加强对吉林西部盐碱地的改良,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注重发展农村后续产业,保障农户的长远经济收益,实现土地开发利用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诸培新,曲福田. 土地持续利用中的农户决策行为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1999(3):33-36, 41.

[2]钟太洋,黄贤金. 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述[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341-352.

[3]陈海,王涛,梁小英,等. 基于MAS的农户土地利用模型构建与模拟——以陕西省米脂县孟岔村为例[J]. 地理学报,2009,64(12):1448-1456.

[4]欧阳进良,宋春梅,宇振荣,等. 黄淮海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1-11.

[5]陈瑜琦,李秀彬.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J]. 地理学报,2009,64(4):469-478.

[6]Wu J J,Adams R M,Kling C L,et al. From microlevel decisions to landscape changes:an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polic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86(1):26-41.

[7]Shiferaw B,Holden S T. Policy instruments for sustainable and management:the case of highland smallholders in Ethiopi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2(3):217-232.

[8]孔祥斌,刘灵伟,秦静. 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北京大兴区耕地质量评价[J]. 地理学报,2008,63(8):856-868.

[9]唐宏,杨德刚,张新焕,等. 新疆三工河流域生态移民的农户响应[J].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4):463-469.

[10]张殿发,王世杰. 吉林西部土地盐碱化的生态地质环境研究[J]. 土壤通报,2002,33(2):90-93.

[11]宋长春,邓伟,李取生. 松嫩平原土壤次生鹽渍化过程模型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5):23-26.

[12]黄方,刘湘南,张养贞. 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态势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2003,23(1):95-100.

[13]李晓燕,张树文. 基于景观结构的吉林西部生态安全动态分析[J]. 干旱区研究,2005,22(1):57-62.

[14]徐德志,于力. 吉林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5]盛连喜,刘长生,周道玮. 吉林生态与生态建设[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等.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 地理学报,2010,65(11):1401-1410.

互助资金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篇3

一、加强宣传培训,健全组织机构,增强项目的透明度

横峰县在互助组织试点过程中,确保“三个到位”:一是学习领会互助资金政策并宣讲到位。各协会理事长、会计,乡镇财政所负责人在县扶贫和移民办、财政局的组织下,认真学习了互助资金运作程序和报帐提款程序等业务知识,县财政局的有关负责同志就互助资金帐务处理办法进行了细致讲解。并在试点村通过召开会议、发放资料、走访农户等方法,积极宣传有关政策,让群众认识到互助协会的优势,动员群众主动入会,采取富裕户、一般户按标准自愿缴纳互助金入会,贫困户免缴入会等方法,壮大互助资金组织,扩大互助资金扶持范围。

二是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到位。该县成立了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的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制;县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2个试点村、同时抽调干部进村入户指导试点村工作;各乡镇也都明确了分管领导和扶贫专职干部,落实了试点责任;指导试点村把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的党员致富示范户、经济能人和致富能手选进协会理事会、监事会,明确互助资金协会理事长法人责任,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合力,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软硬件到位。统一印制了会员证、会员入会收据、借款凭证、资金回收凭证、申请表、借款合同,制作了协会印章、协会牌匾,制定了相关制度等,做好一系列的前期服务工作,使所有协会达到“五有”(有稳定的办公地点,有牌子,有协会管理人员分工责任制,有规章制度、周期借款公示、产业项目公布栏,有协会会员和贫困户资料档案)标准。同时指导各协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作章程,到村开展建账业务培训,为各协会及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开设资金专户等方面的衔接和服务工作。

二、落实民主管理、严格运作程序,提高项目的规范度

1、坚持民主是前提。

该县始终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贯穿于扶贫互助运行的全过程,充分保障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定期会议制度,组织社员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集中会诊社员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认真商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积极组织实施,使协会真正成为农户主动参与、民主管理、互动发展的组织。以每个村15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为主,按照“民有、民管、民用,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运作,入会农户按一般户缴纳600元,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赠股为辅,本村民营老板无附加条件捐赠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壮大扶贫互助社基金规模。

2、坚持规范是原则。

结合县情、村情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科学管理,规范运行。建立协会管理制度。根据《江西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指导各协会制定了《章程》、《财务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协会借还款制度》等制度,对宣传、培训和日常工作管理及运行作了明确规定,做到用制度管人员、管资金、管事务,规范了协会资金运行。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大力推行互助资金公示制度、月报制度、监事会监理制度,与各乡镇签订了扶贫互助资金安全协议,使乡镇重视、积极参与工作指导、监督资金使用,确保了互助资金的使用安全。在资金借贷方面我们坚持严把“三关”,一是项目审核关,对申请借款的会员坚持做到逐户核对、逐项目考察,对非生产性项目、不符合发展实际的项目不予审批,严把项目审批关,使互助资金真正用在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上。二是资金控制关。采取“因事制宜、区别对待”的方法,第一期借款上限为5000元,对买鱼苗、猪仔、谷种、化肥等一般性生产项目,借款额度严格控制在3000元以内。对新建蔬菜大棚、建设养殖小区、发展农家乐等一次性投资较大的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项目,借款额度控制在5000元以内。这样使资金得到科学调配,突出产业发展重点。三是担保关。由5户入会农户组成联名担保小组,会员借钱要由联名小组同意,按照小组长签名—理事会集体研究—理事长签名的程序,层层审批,若借款户到期不还钱就由联名担保小组集体偿还。岑港村的毛小荣对扶贫互助协会赞赏有加,他说:“我们村这个扶贫互助协会章程、制度制定得比较细、比较严,这样管理,我们农户入会放心,借钱方便,当然,会员也必须讲信用。我们贫困户是大大沾了扶贫互助协会的光,要不然我们一家还是老样子。”

3、坚持发展是目的。

互助金试点项目的目的就是要支助农民致富,同时,组织本身也不断壮大发展。横峰县莲荷乡义门村,资金运作成效显著,第一轮借款到期,共收取使用费16000余元,还款率达到100%。理事会三名成员每人拿到了1200元的误工补贴,149户入会会员年底每股按40元进行分红,入会会员逢人就说“还是共产党好,自古沿袭下来的‘种地纳粮,干买卖应行’的习俗取消了,现在种粮食给我们钱,入个扶贫协会到年底还是给我们钱”。该村扶贫互助协会除去正常的费用开支,还剩4800多元现金滚入了互助资金本金,进一步壮大了协会规模。部分原先未加入的农户也纷纷申请加入互助协会,使协会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

三、瞄准贫困对象,围绕主导产业,扩大项目的效益度

1、提高贫困户收入,

调动社员创业的积极性。考虑到有绝大部分贫困户想发展生产而又难以筹资的状况,该县互助全组织把重点瞄准这些贫困对象。莲荷乡上畈村的张伏苟,以前一直都想多喂几头猪,可就是没有那么多本钱,每年都只能喂三四头。他成为扶贫互助协会的会员后,从协会借来5000元,增喂了17头猪,8月初肥猪价格上扬,卖到了16元一公斤,他将17头肥猪全部卖出去,净赚了7000元。借款积极户会员兰秀金,家庭一直就有养猪的传统和技术,前几年家里受灾生活贫困,想多养几头猪发展生产,但由于资金限制难以扩大规模,去年从协会借款5000元养殖母猪,到今年9月底,存栏的8头母猪卖了个好价钱,净收入5000余元。他逢人便说:“多亏村里有了互助协会,不出村就能借到钱,为我买猪和饲料帮了大忙,他们还常来家里教我养猪、给猪打防疫针。我打算再借些钱,多养几头猪。

2、“一村一品”的格局,对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起了支撑的作用。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创新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机制,有效提高试点工作成效。一是把试点村与全县产业发展布局相结合,提高试点工作的针对性。按照“种养为主、加工为辅、培育旅游、特色补充”的产业布局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和省市确定项目村的要求,在选点上,选择了经济基础不同、产业支撑不同的村作为试点村。在规划上,注重与全县农民增收规划相结合,因户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在投向上,我们坚持把互助资金优先向产业项目倾斜,对贫困户和发展设施农业、兴办农家乐返乡农民工再创业的会员,优先借款,重点扶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龙门畈乡钱家村规模种植葡萄500余亩,且已产生经济效益,许多农户在典型的示范下,也纷纷兴起种植葡萄的想法,协会会员邱贵田等13户农户从协会借款6.5万元,种植葡萄30余亩,已获收入16万余元。

3、吸引更多的会员参加,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许多返乡农民工的二次创业给予了极大的扶持。互助社的资金虽少,但对于返乡农民工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他们借助这笔资金创业成功,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和从业,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岑港村的毛其喜,以前在浙江企业打工,返乡后,利用学到的技术从协会借了2400元用于购买鱼苗种,到今年已卖鱼9000余斤,净赚4000余元。港边乡何家村是个外出打工的大村,大部分务工人员均在浙江义乌,返乡农民工较多,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互助协会推荐王秀英等3户会员牵头,成立小工艺品来料加工组,从协会借款7万余元,从义乌等地购进原材料进行加工,参加会员达21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农户资金利用 篇4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法, 调查范围在聊城市7个县市和东昌府区的农村地区,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20份, 回收300份, 回收率接近94%。在这次调查中, 300份调查问卷中有231份回答知道新农村建设, 但竟有69份回答说, 不知道国家已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做好新农村建设。

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底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全国各地便开展了新农村建设, 但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仅限于政府的积极推动, 但少有让农民参加、参与。当前聊城市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应是广大农民, 只有让广大的农民积极参与, 聊城市的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 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调动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热情, 聊城市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

二、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调查组淘汰69份不知道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调查问卷, 留下231份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问卷。在问及当资金紧缺需用资金时, 有114份问卷回答向亲友借钱, 占49.3%;只有1份问卷回答向地下钱庄借, 占0.4%;有103份问卷回答说向信用社借入, 占44.6%;有13份问卷回答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资金, 占5.6%。由此可见, 聊城当前仍是一个农业社会的人情社会, 需用资金时, 49.3%的人会选择向亲友借贷。

当然聊城市毕竟处于山东这个经济强省, 虽在鲁西地区, 但经济毕竟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也有44.6%的人选择向信用社借款来缓解自己的经济状况。只有1份 (0.4%) 问卷选择向地下钱庄借钱, 可见聊城市的高利贷活动并不多见。也有13份 (5.6%) 问卷选择其他途径。可见, 绝大多数 (93.9%) 的人在遇到资金问题会选择向亲友借贷和向信用社借贷。信用社已成为聊城农村生产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问及向信用社借贷的难易成程度时, 19份问卷回答容易, 占8.2%;有18份问卷回答较容易, 占7.8%;有117份问卷回答一般, 占50.6%;有50份问卷回答说较困难, 占21.6%;有26份问卷回答说困难, 占11.3%;有1份问卷未作回答。共有154份问卷回答, 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并不是困难, 占66.6%。由此可见, 当前由于信用社启动了各项对农村、农业、农民贷款的有利政策, 农民能够比过去容易地获得信用社的资金支持。但仍有79份问卷回答说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困难, 占32.9%, 说明部分农民仍然很难获得信用社的资金支持。信用社仍需改善服务, 改进贷款方式, 服务更多的农民。

在问及借款的用途时, 有175份问卷回答是用于生活用途, 占75.8%;有56份问卷回答说是用于生产用途, 占24.2%。当前聊城农民的资金主要用于生活方面, 在生活方面我们列举了7个方面, 由选择方面看, 大部分选择盖房、医疗、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传统的农民大额生活消费方面, 并没有将借贷资金用于人情往来、生活困难等方面。这也说明聊城市农村农民已解决温饱问题, 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借款很少。但由于聊城位于鲁西地区, 经济发展和农民人均收入显而易见地落后于胶东地区, 农民资金积累能力不高, 家庭生活中资金投入量较大的项目, 如盖房、医疗、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对借入资金的依赖性较大。农户资金用于生产用途的只有24.2%, 在资金借贷总量中份额较小。但农业生产性借贷用途只有6份选择将借贷资金用于购买种子、化肥, 其他50份选择将资金用于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这说明, 农户愿意把农业借贷资金投向既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又能增加效益农业生产领域。但是值得关注的是, 在聊城农村, 仍有农户 (6户约占2.6%) 需要靠借贷资金购买生产资料, 维持农业简单再生产。因此, 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问及借贷资金的额度时, 有59份问卷回答说在1000元以上, 占25.5%;1000-3000元的有39份, 占16.9%;3000-5000元的有54份, 占23.4%;5000-8000元的有33份, 占14.3%;8000元以上的46份, 占19.9%。5000元以上的小额借贷需求共有152份, 占全部调查问卷65.8%。由此可见, 当前聊城市农村的资金需求以小额为主, 主要用于生活消费方面。但也有一定量的大额资金需求, 主要用于生产方面。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户进行生产方面投资, 勤劳致富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 也可用部分资金支援农村农户的消费需求, 开展农村地区的小额消费信贷, 也能支持农民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达到支持农村经济、支援新农村建设的效果。

在问及你能够筹集到的资金占实际需要的比例时, 有37份问卷回答说能够筹集到的资金占所需资金的30%以下, 占13.0%;有88份问卷回答说能够筹集到所需资金的30-50%, 占38.1%;有75份问卷回答说能够筹集所需资金的50-80%, 占32.5%;有31份回答说能够筹集到所需资金的80%以上, 占13.4%。可见能够筹集到自己所需资金的50%以上是很困难的。这说明, 农村信用社仍需加强服务, 除加强小额贷款外, 提供大额贷款给农户, 以满足农户对大额资金的需求。

在问及你认为信用社对你勤劳致富有没有帮助时, 有72份问卷回答说有很大帮助, 占全部问卷的31.2%;有152份回答说有一些帮助, 占全部问卷的65.8%。这说明, 信用社长期扎根农村, 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 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有7份问卷回答说信用社对其致富没有任何帮助, 占全部问卷的3.0%。这表明农村信用社仍需加强和改进工作方式, 深入农村, 服务广大的人民群众, 让所有的聊城农民都能够获得信用社的支持, 能够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勤劳致富。

在问及你认为农村信用社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有没有起到作用时, 有96份问卷回答说作用很大, 占全部问卷的41.6%, 这说明41.6%的被调查农民认为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很大,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有130份回答说有作用, 但作用一般, 占全部问卷的56.3%。这说明, 56.3%被调查农民认为农村信用社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有作用, 但是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这说明, 绝大多数 (97.9%) 被调查农民认为农村信用社对发展农村经济能够起到支持作用。仍有5份问卷回答说, 没什么作用。这说明, 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仍有很大潜力, 需要农村信用社加强管理, 改进服务、工作方法, 调整当前的工作思路, 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问及你认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会怎样时, 有146份问卷回答说作用很大, 占全部调查问卷的63.2%。有79份问卷回答说作用一般, 占全部调查问卷的34.2%。只有6份问卷回答说没什么大作用, 占全部调查部卷的2.6%。可见当前聊城农民对农村信用社在聊城市建设新农村过程抱有很大希望, 希望农村信用社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的传统, 对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在支持农民致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很大的信心。

在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看到, 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对农民纯收入和农业生产总值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对聊城市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三、政策建议

综上可知, 农村信用社对当前聊城市农村经济有很大支持, 并且农户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抱有很大希望。希望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户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支持农民自己的“致富运动”。

在当前聊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 在广大农户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 利用贷款证发入贷款, 积极利用支农再贷款, 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第一, 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户传统的农业生产, 特别是在筹措农业生产资金方面, 做到早调查、早预测, 贷款及时发入,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农业生产资金问题的同时, 也应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支持农村多种经营, 在支持传统种植业发展的同时, 支持农户养殖业的发展。当前聊城市有凤祥集团、蓝山集团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 农户发展养殖业大有可为, 农村信用社应加大支持力度, 支持农户大力发展养殖业。

第二, 农村信用社支持教育、卫生事业发展,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在聊城市农村发展助学贷款, 支持农村贫困学生就学, 继续做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主办和代理工作, 对高等院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或直系亲属、法定监护人, 发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一般助学贷款, 帮助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题。二是支持卫生事业发展, 为农民身体健康服务。在各级财政部门向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资金时, 通过以公共卫生医疗收费权、农村医保合作基金担保等贷款模式, 提供配套支持乡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当前聊城市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薄弱, 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今后几年,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将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 在坚持风险可控与商业经营原则下, 对有营业收入、财政给予资金支持、还款有保障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给予支持: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第四, 支持农民改进生活。当前随着聊城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户在建房、家用电器、大型农机具的购买方面有很大的资金需求。这要求农村信用社除支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应加大农民消费资金支持。积极开展聊城市农村农民消费信贷, 支持农民改变当前的生活习惯, 改进生活。

摘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条件下, 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情况、农户的资金需求状况、农村信用社对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笔者对聊城市下辖的区县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农户对新农村建设有部分了解, 农户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抱有很大希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用社,农户资金借贷

参考文献

[1]、屈小博, 钟学军等.传统农区农户借贷的需求与供给[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 .

[2]、吴海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个结合[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1) .

[3]、王丽平, 李平等.论非农化进程的农户借贷行为[J].重庆大学学报, 2006 (4) .

农户资金利用 篇5

一、调查样本与问卷设计

为了深入了解贵州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需求特点, 我们选择了贵州省平坝县竹林村和高院村的农户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50份, 收回217户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86.8%。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2道题, 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资金需求、资金用途、借款渠道、民间融资等方面。笔者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

调查对象的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17人;20~30岁的有80人;30~50岁的有94人;50岁以上的有26人, 年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调查样本中家庭年收入水平在5000以下的占19.8%;在5000~10000元的占41.9%;在10000~30000元的占26.7%;在30000~50000元的占8.8%;在50000元以上的占2.8%。可见, 农户家庭年收入水平较低。从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看, 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30%~50%的有100户, 占46.1%;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50%~80%的有36户, 占16.6%;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80%以上的有19户, 占8.8%。因此, 农业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较大。

二、农户资金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

1. 收入水平低的农户资金需求占比大, 资金需求数量大

调查中发现, 有借款愿望的农户中, 农户家庭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20.9%;家庭年纯收入在5000~10000元的有占44.3%;家庭年纯收入在10000~30000元的有占24.1%;家庭年纯收入在30000~50000元的占8.9%;家庭年纯收入水平在50000元及以上的占1.9%。因而, 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借款愿望较大。这部分农户的借款用途主要是满足生活需求;收入水平在三万元以上的农户, 借贷资金主要是用于蔬菜、西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做生意、运输等个体经营。

资金需求在5000以下的农户占13.8%;资金需求在5000~10000元的占24.9%;资金需求在10000~50000元的占24.4%;资金需求在50000元以上的占9.7%。因而, 农户当前资金需求单笔额度比较大, 资金需求总量大。问卷也发现与近三年相比, 当前无资金需求的农户减少, 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增加;农户对小额资金需求减少, 对大额资金需求增加。近几年, 当地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户资金需求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进行非农产业的投资, 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量大, 借贷资金的单笔数额大, 资金需求总量也有很大的增加。

2. 资金需求主要是生活性需求

农户的借款用途 (多选) 一般分为生产性用途和生活性用途, 从农户的数量上来看, 借款用于生活性用途的占55.5%, 用于生产性用途的占44.5%。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户资金用途排名第一位的是建房, 其次是孩子上学, 除了用于其他方面的, 用于看病就医的也较多, 这些都属于大额的消费。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和缺乏消费信贷的农村地区, 大额的和突发的消费已经成为农户借款的主要目的。

从农户借贷资金的生产性用途看, 44.9%的农户借款用于购买农药、种子、化肥、饲料等, 有29.7%的农户用于购买牲畜、农业机械等生产工具, 有25.4%的农户用于做生意、跑运输和其他个体私营经济。可见, 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小额的维持性生产投资上, 然后是对农业扩大化再生产的投资, 最后才是对非农业生产的投资。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平坝地区很难发展规模化经营, 大多农户都是“小农”经营模式, 农业扩大化生产的投入需求不旺, 加上平坝农村地区的非农经济发展缓慢, 所以农户的生产性资金需求不足。

3. 民间资金借贷频繁

在调查中发现, 农户在选择借款渠道时, 有39%的农户会选择在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之间进行资金的借贷。这种发生在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之间的借贷是除了农村信用社外, 农户融通资金的主要渠道。此外, 我们对农户出借资金的对象选择进行了调查, 发现有140人会选择借给亲戚, 占64.5%;46户会借给朋友, 占21.2%;选择借给其他一般村民的有31户, 占14.3%。从以上分析可知, 农户比较倾向于亲戚朋友之间这种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的借贷, 农户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很难转换成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需求。

三、农户资金供给现状

1. 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户贷款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户的借款渠道的选择 (多选) , 44.57%的农户选择信用社贷款;26.85%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13.97%选择向银行借款;11.51%选择向邻里和乡亲借款;2.19%选择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0.55%选择向高利贷借款。由于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发展良好, 贷款无需抵押, 方便快捷, 大多数农户会考虑向信用社贷款, 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户贷款的主要渠道。

农户在选择贷款对象时考虑的因素中, 20.7%的人会考虑能否借到钱;37.8%考虑借钱是否方便;41.5%考虑借钱有无利息和利息的高低。在考虑能否借到钱的农户中, 45.5%的农户用于生产性用途, 54.5%的农户用于生活性用途;在考虑借钱是否方便的农户中, 33.3%的农户用于生产性用途, 66.7%的农户用于生活性用途。在考虑利息的人中, 42.9%用于生产性用途, 57.1%用于生活性用途。而其中借款用于生产性用途的农户中, 66.7%的农户收入水平在5000元以下, 33.3%收入水平在5000~10000元之间。

以上分析表明, 在农户的借贷过程中, 生活性借贷更关注借款的方便灵活和有无利息及利息的高低, 而对收入较低的农户来说, 利息也是他们考虑生产性借贷的重要因素。

2. 农信社贷款很难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在此次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天龙镇农村信用社2011年1~12月份共向竹林村和高院村217户农户发放贷款523.6万元。而我们抽样调查中期望从信用社获得贷款的167户的资金需求为316.25万元, 户均贷款需求为18937元/年。以高院村999户农户计算, 年资金需求就达到1891.8万元, 可见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 农村地区资金缺血现象严重, 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3. 缺少担保抵押是农户难以从农信社贷款的原因

15.7%的农户认为很难从信用社借到款的原因是没熟人;72.4%的农户认为是没抵押、担保;12%的农户认为是其他原因。由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额度较小, 农户需要更多资金必须提供担保抵押, 而一般农户都缺少担保抵押品, 信用社的供给结构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农村信用社应以农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 提供一些与农户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产品, 增加对农村地区的供给。正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 给民间金融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4. 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融资成为农户资金来源的补充方式

平坝县先后成立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 发展势头良好, 支农作用逐渐凸显。据调查了解, 在平坝的广大农村地区, 农户有一种民间融资方式, 即“杂会”。这种“杂会”大多以地缘为纽带, 以一个村寨或熟悉的人组成一个集体, 约定一个“会头”, 负责组织活动。大家共同商定时间间隔和金额, 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收钱的先后顺序, 到约定时间, 所有成员自觉把钱交到收钱人的手里。这种民间融资形式是以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个人信用为基础的, 以社会舆论为约束, 一般没有违约的。这种融资方式方便快捷, 手续简单, 利息是很少的, 有着积少成多的功效, 很受农户的喜爱, 是平坝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融资方式。如果能通过各种途径把这种组织发展壮大起来, 形成一种农户之间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借贷协会组织, 将给农户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便利。

四、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有效供给的建议

1. 构建多层次、多主体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积极推动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 发挥政策性资金在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支持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银行应加强服务“三农”的职能, 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中。邮政储蓄银行应积极利用其网点优势, 为农户提供小额保证贷款、质押贷款等, 为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利用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优势,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强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合作, 引导更多资金回流农村。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导, 要不断推进改革, 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来完善自身的治理;根据农户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进行创新, 建立一些便民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扩大金融服务的供给。正规金融机构还要不断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和进行与农村金融需求相符合的业务创新, 更好地为农户提供服务。

民间借贷已经成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量剩余的流动资金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被借贷给急需资金的农户。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 遏制高利贷等非法借贷行为的发生, 维护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在确保能够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下, 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 积极引导各种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为农村地区提供范围更大、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增设更多的基层便民网点机构, 为农村提供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满足农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

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更好地发展, 政府应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保费补贴, 鼓励农户参保, 同时可以给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优惠和其他补贴。为促进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长远发展, 可以把农业保险分为一般保险和巨灾保险,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证券化、基金到等方式对巨灾保险的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散, 达到降低自身经营风险的目的。

2. 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相比, 我国有关农村金融的立法相当滞后, 这不仅不利于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 而且还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首先, 由于没有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立法,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业务, 从而影响资产质量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由于缺乏合作金融立法, 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金融性质增强, 在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之间摇摆不定;最后, 由于缺乏对小额信贷组织和民间金融的系统性立法, 这些机构的发展缺少法律的保护, 无法对其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 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要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必须在立法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有完善的法律支持和约束, 使其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因此, 要尽快制定《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农村信用合作法》等法律, 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银行的发展。此外, 要制定系统的法律对民间金融和小额信贷进行统一规范, 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并逐步走向规模运作, 为正规金融的供给提供有效的补充, 弥补正规金融供给的真空地带。

3. 完善农村担保体系

欠发达地区农村担保体系发展缓慢, 农户难以找到适合的担保抵押品。因此, 农户的资金需求很难转换成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的供给。因此, 完善农村担保体系有很大的必要性。政府给予农业担保机构一定的资金支持, 以增强资金实力和进行风险补偿;第二, 鼓励担保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使担保公司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和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 从而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第三, 建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评估机构, 完善农村担保抵押登记制度, 对农村担保抵押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第四, 减少农村土地所有权对农地使用权的不当干涉, 允许农地使用权在不改变原用途的情况下自由转让、出租和抵押, 使土地使用权能够得到充分释放;第五, 积极尝试把大中型农用机器、大宗农副产品、农产品预期收益纳入抵押担保品的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国华, 李克强.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制度创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05) .

[2]王彬.农村金融抑制及制度创新——基于供需视角下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07) .

[3]刘祚祥.农户的逆向淘汰、需求型金融抑制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04) .

农户资金利用 篇6

关键词:农户,资金借贷需求,CHIP2013

1 引言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户作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体, 是我国农村信贷市场需求的主体。在现阶段, 我国农户资金借贷具有哪些特征?农村金融发展能否满足农户资金信贷需求?学者们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颜志杰, 张林秀与张兵 (2005) 利用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户抽样调查资料对农户信贷情况进行了分析;周宗安 (2010) 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对山东省农户信贷需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研究;王定祥, 田庆刚, 李伶俐, 王小华 (2011) 对1156户暂时性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情况与信贷行为进行了调查;石志平, 张文棋 (2012) 就福建省农户信贷问题展开了研究;刘辉煌, 吴伟 (2015)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对农户信贷需求等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可以看到, 研究者们使用不同地区农户数据对信贷需求特征进行研究, 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为此, 本文主要使用CHIP2013中15省 (区) 994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对其资金信贷需求特征展开具体分析。探讨农户资金信贷需求特征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来源

CHIP2013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导研究有关我国收入分配动态变化追踪的项目。CHIP项目组按照东、中、西分层, 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得到CHIP样本。样本覆盖了15个省份的个体样本, 其中包括7175户城镇住户样本、11013户农村住户样本和760户外来务工住户样本。数据内容包括住户个人层面的信息以及家庭层面信息。经过对原有农户数据样本的筛选与整理, 最终获得9940户农户信贷数据资料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3 农户资金借贷需求特征分析

3.1 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及来源渠道

在表1中可以看到, 在接受访谈调查的农户中, 向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商业或金融机构与向亲戚和朋友借贷的提出借贷请求的农户为1149户和3084户, 分别占到受访农户总量的11.53%与30.94%。其中, 同时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与亲戚朋友提出借贷请求的农户为779户, 所占比重为7.82%。说明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户的资金借贷需求比较旺盛, 近四成受访农户有资金借贷需求。在资金借贷来源渠道方面, 向亲戚或朋友提出借贷请求的农户远多于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出资金借贷的农户, 农户的资金借贷需求更多地通过民间金融渠道满足, 民间金融在满足农户生产与生活的资金借贷需求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根据样本数据计算所得。

3.2 农户资金借贷需求满足状况

注:根据样本数据计算所得。

表2对向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商业或金融机构与向亲戚和朋友借贷的提出借贷请求的满足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到, 农户无论是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还是向亲戚或朋友提出的借贷请求超过七成均被足额满足, 未得到足额满足的比重分别为14.0%与15.0%。同时, 借贷申请或要求被拒绝的农户占到样本总量的14.4%与13.3%。这表明农户资金借贷需求较大程度地得到了满足。

3.3 农户资金借贷排斥的原因分析

在对样本农户资金借贷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调研情况, 本文进一步站在农户角度对农户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提出的借贷请求遭到拒绝的原因以及没有向亲戚或者朋友提出资金借贷的理由即农户资金信贷排斥进行较为深入地考察。

3.3.1 农户正规信贷排斥的原因分析。

在表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有74.8%的农户没有借钱或者贷款的意愿。分别有5.1%、4.6%与6.9%的农户认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信贷也会被拒绝、不懂怎么申请与要支付较高的利息。另有6.2%的农户是其他原因导致不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资金借贷。可见, 有资金需求借贷意愿的农户没有向金融机构提出申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主观认识偏差、不了解申请程序以及利息的高低等问题上。

注:根据样本数据计算所得。

如表4所示, 农户认为即使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资金借贷也会遭拒的主要原因为:没有人担保 (27.7%) 、收入低而还不起贷款 (21.3%) 、与信贷员不熟悉 (16.6%) 以及没有抵押品 (13.2%) 。概括起来, 缺少资金信贷担保 (包括人的担保与物的担保40.9%) 、收入低以及与信贷员不熟悉是导致农户认为向金融机构贷款遭拒的主要原因。此外, 有欠款未还清 (4.5%) 、其他原因 (8.3%) 、项目风险较大 (1.3%) 、政策性原因 (1.3%) 以及不良信用记录 (0.4%) 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信贷的积极性。

注:根据样本数据计算所得。

3.3.2 农户民间信贷排斥的原因分析。

表5对我国农户民间借贷排斥原因的统计表明:约有近九成 (87.9%) 农户不需要借钱。觉得亲戚或朋友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借钱的农户比例为3.1%, 农户碍于情面等其他原因而没有向亲戚或朋友借贷比重为7.2%。

注:根据样本数据计算所得。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CHIP2013调研数据的分析, 全面掌握我国农户资金借贷需求特征。分析表明:首先,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户的资金借贷需求较为旺盛, 近四成受访农户有资金借贷需求。民间金融在解决农户资金借贷需求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次, 无论是农户正规信贷需求还是民间借贷需求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最后, 在农户信贷排斥方面, 除无资金信贷需求的农户外, 导致农户正规信贷排斥的原因主要包括对金融机构的主观认识偏差、不了解申请程序以及利息较高等。另一方面, 农户民间借贷排斥主要是由农户觉得亲戚或朋友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借钱以及碍于情面等原因而产生的。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 进一步发挥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户资金借贷需求方面的主体功能, 积极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其次, 在农村地区积极向广大农户宣传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在支农与惠农等方面的政策, 向农户详细解释农村信贷的具体要求与流程以及利息优惠等措施, 增加信息透明度, 使得农户对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以减少农户对金融机构的认识偏差;最后, 制定相关措施更好地发挥农村正规信贷与民间信贷各自的优势, 使得正规信贷与民间信贷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以更好地满足农户资金信贷需求。

参考文献

[1]颜志杰, 张林秀, 张兵.中国农户信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5 (4) :2-8.

[2]周宗安.农户信贷需求的调查与评析:以山东省为例[J].金融研究, 2010 (2) :195-206.

[3]王定祥, 田庆刚, 李伶俐, 等.贫困型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11 (5) :124-138.

[4]石志平, 张文棋.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农户的调查[J].东南学术, 2012 (3) :105-112.

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探析 篇7

1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数量经济模式

1.1 调查情况

根据前文研究基础, 随机抽取江西南昌不同方向的6个乡镇350为农户调研, 发放调查问卷350份, 回收350份, 有效问卷为285份, 有效率为81.43%。调查内容主要为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土地经营剂流转情况、农产品贸易情况、农户家庭收支情况、土地利用情况。

1.2 数量经济模型

为具体量化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每个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本文中自变量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因子, 因变量为土地利用变化绝对量,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B0+B1X1+B2X2+B3X3+£, Y为观察的随机变量, X1、X2、X3、、、、、Xk为可观察一般变量;B1、B2、B3、、、、Bk为待定模型参数, £为随机误差。

1.3 变量选择以及说明

依据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机理, 并依据调研数据, 初步明确因变量、2个可能会农户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的因子, 各个变量的描述分别为:Y (土地利用变化农地面积) :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形式多样, 绝对量为土地利用变化设为方程的因变量;X1 (农户现有农用面积) ;随着农户用又土地规模的扩大, 农业生产所获得收益越高, 因此, 农户目前所拥有农用面积多少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X2 (家庭中最高受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中教育水平最高的人具有重要的决策作用;X3 (政府干预行为) :政治经济绝对对土地利用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是直接决策因素;X4 (农地流转率) :可据此分析农户农地流转情况、对农户农业用地非耕地流转的影响;X5 (农产品销售率) :农产品销售率低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并非农业收入;相反则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调整土地利用类型:X6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可用于评价一个家庭的支出能力, 直接影响着这个家庭是否有一部分支出为土地利用变化成本;X7 (农户家庭非农收入为总收入比例) :农户家庭非农收入提高, 这样表明农户更多从土地解放出来从事非农生产;X8 (农户农地经营效应) :其是农户决策的一个根本性因素, 对农户经济行为有着直接影响作用。

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2.1 回归结果

根据Eviews软件对样本数据实施多元线性回顾分析, 检验方程为:Y=-1.941X1+7.660X4+1.745X5-8.034X8+9.360, 具体见表1:

2.2 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结果对各个自变量、因变量关系描述分析:

(1) 农地流转率与土地利用变化为正相关性。农地流转率高, 则土地利用变化农地面积多, 表明农户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一个主要因素为农地流转。农户流入土地为了将土地集中并不断将农地面积扩大, 规模经营, 或种植效应良好的经济作用, 流出土地主要为了进行非农产业生产。而且当前国家的一些政策也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农户现有农用地面积、土地利用变化为负相关。随着农户现有农用面积增大, 农户改变原土地利用模式可能性变小。农户经营的农地面积小, 不能形成规模, 不利于提高经济效应, 降低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农户在考虑自身效益的基础上, 通过租赁、入股、反租倒包方式流入到集体、企业或其他农户, 实现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3) 农户家庭非农收入为总收入的比例、土地利用变化之间为负相关。随着农户家庭非农收入比例不断增加, 农户在包邮基本口粮田基础上, 会将其他农地释放并流转出去, 继而将稀缺资源投入到非农产业, 改变农户土地利用方式。

(4) 农产品销售率、土地利用变化之间之间为正相关。随着农产品销售率增加, 农户改变现有农地利用方式可能性也不断增加, 改变面积增加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比较效益驱动, 为了收获更高的效益, 农户会出售大量农产品, 选择较好经营的农业产业, 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结构。

3 结论

综上所述, 在农村土地利用变化中, 农地流转率、农用地面积、农产品销售率、农民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因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临床针对性提出:第一, 解放剩余劳动力, 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提高农户的非农收入;第二, 针对农户现存在的农用面积过小问题, 提倡农村地区适度规模经营,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积极提倡实施土地流转;第三, 规范以及活跃农村集贸市场, 促进区域农贸产品的发展, 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业结构, 加快构建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经营, 促使农村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 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社会化以及专业化。第四, 稳定地区粮食产量, 同时进行农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农民多方向发展, 尤其多生产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经作物, 对于规避风险, 促使农民增收相当有效。

参考文献

[1]单杨.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0 (3) :36-37.

农户资金利用 篇8

我国于1994年首次开展小额信贷, 并逐步在全国推广。2008年,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强监管,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求的各种微型金融。”2009~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地提出要在农村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 小额信贷势必成为21世纪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重点和焦点。同时, 小额信贷在其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开展农户的小额信贷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 对农户小额信贷进行现状分析, 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对推动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次调研的地点主要是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双流县、都江堰, 以及广元市, 南充市等地。以上调研地区不仅拥有较多的传统正规金融机构, 如以工农中建和农村信用社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 而且还建立了多家新型金融机构, 如温江区金穗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双流县诚民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都江堰市金都村镇银行, 南充市仪陇县惠民村镇银行等。在这些地区开展调查, 将有助于数据调查与资料的分析, 调查实践地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此次调查采用重点调查方法, 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93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5%。在收回的193份问卷中, 有145和户农户表示了解小额信贷, 所占比例约为75.65%。

2 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小额信贷实施现状、问题以及对收入影响已有诸多研究。

何亚玲 (2009) 对甘肃省农户信贷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户贷款需求高, 但是其需求能得到满足的仅为33.58%, 故农户资金需求缺口大;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户借款需求, 仅有20.3%的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在贷款用途上, 农户用于日常生活所占比例最大, 农业生产方面借款次之, 非农生产最次。王永强 (2009) 就小额信贷需求发展趋势研究指出:小额信贷需求总量不断增长, 需求额度不断提高;农民基本生存性和简单再生产信贷需求弱化, 发展性及追求生活质量的信贷需求大幅增长;信贷资金用途呈多样性发展趋势, 第三产业贷款占绝对比重;农户信贷需求的层次性日趋明显, 满足度存在较大差异。

金涛等 (2011) 从宏观层面指出:我国小额贷款发展迅速, 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单一, 农民选择范围窄, 民间高利贷普遍存在;农民主动借贷意识较弱, 思维保守等问题。李小敬 (2011) 从机构角度出发, 指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机构有农信社、农业银行及非政府组织, 小额信贷受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制约。外部环境问题有: (1) 资金来源狭窄, 后续资金不足; (2) 小额信贷运作缺乏可持续性; (3) 小额信贷机构缺乏法律规制。自身问题有: (1) 单一扶贫目标; (2) 管制和机制难以适应业务发展; (3) 利率上限管制问题; (4) 人才缺乏。张春吉 (2011) 还指出农贷措施与农贷需求不匹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从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方面看:小额信贷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但对不同农户的收入效应存在差异, 对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户收入影响最为显著 (马雪彬等 (2011) 。然而, 刘康华等 (2008) 调查发现小额信贷最终受益农户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谭民俊等 (2011) 的研究分析也证明小额信贷对增加农民收入有显著正效应, 其途径主要通过增加家庭经营非农投入来实现。本文主要从农户视角出发, 通过对农户小额信贷资金运用现状进行分析, 发现农户资金需求旺盛, 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缺口大, 小额信贷资金主要运用于非农经营方面等。

3 农户对小额信贷的利用现状

3.1 小额信贷的利用主体

3.1.1 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壮年是小额信贷利用的主体人群。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年龄分布在30~50岁的比例达到75.65%, 而小于30岁和大于50岁农户所占比例分别为13.47%和10.88%。故从样本年龄分布看, 基本满足正态分布, 因而具备抽样调查中正态分布的假设条件。样本说明30~50岁的青壮年是小额信贷的主体人群。从样本农户的受教育程度看, 有76.68%的农户达到了高中及以上水平, 其中9.84%的农户是本科及以上水平, 而从未受过教育的仅有2.07%。因为达到了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户, 对于小额信贷的知识信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所以, 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壮年是小额信贷的主体目标人群。

3.1.2 小额信贷农户中个体经营户、工人及管理者较多, 纯农业劳动者较少。

从样本农户职业分布看, 农村个体经营户所占比重为36%, 工人及管理者共占44%, 而纯农业劳动者所占比例小, 所占比例仅为8%。这说明小额信贷在农村地区影响广泛, 尤其是对农村个体经营户影响较大, 但是对纯农业劳动者影响较小。另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与职业分布基本一致, 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3.2 小额信贷的利用方向

3.2.1 小额信贷的利用方向主要是生产投资方向。

农户信贷行为取向与需求随农户收入水平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差异 (尹学群等, 2011) 。低收入农户信贷最主要的三个行为取向 (也即用途) 依次是子女教育、农业生产和盖房或修缮, 消费性信贷需求明显。中等收入农户借款最主要的三个行为取向依次是农业生产、做生意和盖房或修缮, 其信贷行为已经由低收入农户的消费性信贷需求转向生产投资性资金需求。高收入农户借款最主要的三个行为取向依次是做生意、农业生产和盖房或修缮。高收入农户信贷行为主要偏好于投资经营商业性生产活动, 其投资生产性和商业性信贷需求动机较前两者更强。

本次调查将小额信贷利用方向分为:生活消费支出、农业生产支出、非农经营支出及其他支出四类。

从图2可以看出, 农户主要把小额信贷用于非农经营, 其次为农业生产支出, 较少的有生活消费支出和其他支出。在本次调查中, 约88%的农户将小额信贷资金用生产投资方向。这与农户将小额信贷资金用于日常生活所占比例最大, 农业生产方面借款次之, 非农生产最次的研究结论截然相反 (何亚玲 (2009) 。说明小额信贷的利用方向已经由消费型转变为生产投资型。

3.2.2 农户对小额信贷的利用方向较为传统单一, 范围较窄。

将小额信贷资金在生活消费支出、农业生产支出及非农经营支出方面进行细分, 如表2所示:

在生活消费支出中, 40%农户将贷款用于盖房或修缮, 40%农户将贷款用于医疗支出另外20%农户将贷款用于增加受教育机会。这部分农户为低收入农户, 其贷款用途主要为消费型。将贷款用于农业生产的41户农户中, 有33户将资金用于扩大种养殖规模, 其次有11户将资金用于增添农业机械和器具, 剩余部分农户将资金用于增加运输工具的购买、增加化肥农药的购买或其他。农户将贷款用于扩大种养殖规模, 达到了提高农业生产收入, 改善生活条件的目的。因此, 将贷款用于农业生产支出的农户绝大部分属于生产投资型。将贷款用于非农经营支出的92户农户中, 有42户用于扩大经营规模, 有38户用于维持正常经营。农户在农村中的非农经营一般来说规模较小, 利用小额信贷扩大经营规模可以提高经营农户的收入, 而农户资金短缺的情况时有出现, 因此维持正常经营也是资金的另一大用途。

表2一方面证明小额信贷的利用方向主要是生产投资方向, 另一方面也说明四川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利用较为传统单一, 缺乏创新。如, 在农业生产方面, 未有农户利用小额信贷进行农业机械器具和运输设备租赁, 农户贷款仅是扩大生产规模效率, 未有将贷款运用于向农业生产一条龙服务转变;在非农经营方面, 较少农户是为了腾出资金用于其他投资而进行贷款等。这一是因为农户思维保守, 需要转变观念, 二是由于金融机构提供的小额信贷产品少, 范围窄。

3.3 农户对小额信贷利用的满意度分析

农户对小额信贷资金运用总体满意度高, 许是因为农户的贷款需求旺盛。农户对小额信贷资金满意度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贷款利率、期限及基金到位情况满意度高。此次调研显示, 贷款利率主要在9%~11%之间, 期限主要在1年以内。农户对贷款利率及期限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分别为:97.69%和91.54%, 同时, 约93.08%的资金到位及时。

二是对小额信贷对改善生计状况满意度高。如图3所示:农户对小额信贷改善生计状况满意度为100%, 并且都以比较满意为主。

农户对小额信贷资金运用满意度高, 一方面说明小额信贷服务质量好,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户对小额信贷需求度高。因为农户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能否获得资金成为首要问题, 如利率等因素都靠后考虑 (9%~11%的信贷利率高于6.10%~7.05%的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 。

4 政策建议

4.1 应尽早实行利率市场化

调查显示, 农户对于小额信贷满意度极高, 并且对于利率及期限的满意度达到97.69%和91.54%, 这说明: (1) 农户能否获得资金成为首要问题, 利率高低成为次要因素; (2) 小额信贷机构在农村地区放贷资金少, 农村小额信贷高风险与低利率的矛盾让小额信贷机构不愿放款。本次调研的样本贷款利率主要在9%~11%之间浮动, 尽管高于市场利率, 但是与国际相比仍然较低, 例如, 在印度尼西亚, 商业利率是18%, 而小额贷款利率是28%以上, 在印度, 商业利率是12%~15%, 小额贷款是20%到40%, 在孟加拉, 商业利率是10%到13%, 小额贷款利率是20%到35%, 一般说来, 小额贷款的利率都要比商业贷款利率高十个百分点以上。利率管制是造成农村小额信贷高风险与低利率不匹配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 一方面政府应减少对利率的干预, 充分发挥市场发现价格的作用。另一方面, 应区分农村不同群体实现效率改进。对于农村高、中收入的群体,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放贷:可要求提供一部分抵押, 并对其实行稍微低的利率, 或是对无法提供抵押的借款人实行高一点的利率。此外, 对于农村特别贫困的农户, 我们可对其实行低利率, 但为了贷款机构持续性的实现, 政府财政给予补贴以弥补其成本非常重要。

4.2 加快小额信贷产品创新

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用较为传统单一主要是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信贷产品单一, 缺乏创新。四川省小额信贷机构在提供传统小额信贷的同时, 应该加强小额信贷产品的创新与开发。郑昌鑫 (2010) 将小额信贷产品创新划分为三类:一是担保类创新产品;二是便捷化创新产品, 即农户小额贷款“一卡通”制度, 将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组合类创新产品, 例如:“保险+合作社+信贷”模式;“合作组织+农户”的统一贷款方式;农村信用社、农户、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和政府“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方式等。

据前文分析, 小额信贷农户中个体经营户较多, 纯农业劳动者较少, 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小额信贷对农业贡献较小。通过产品创新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一问题。郑昌鑫 (2010) 指出对于农产品、运输、销售等行业可以试点动产质押贷款;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 可以实行订单担保贷款, 如湖北的“订单农业质押贷款”;对于林业发达地区, 可以鼓励自然人用“林权证”、“果园证”等林木经营权作为质押向小额信贷机构申请贷款, 例如福建的“林权抵押贷款”。

另外, 加强小额信贷产品的创新也需要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经济状况, 开发有针对性, 有特色的产品。例如海南省既有针对妇女的“格莱珉模式”, 也有针对其他客户的“党员‘双带致富’贷款”;“农村‘诚信青年’创业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还有结合当地经济开发的“大海卡绑定贷款”。

4.3 农户应转变观念, 积极主动进行多渠道融资

面对农村信贷资金缺口大, 农户信贷需求旺盛这一问题, 除了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以外, 还需要农户积极主动多渠道融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6.01%的农户依靠乡镇部门及村委宣传了解小额信贷, 依靠贷款机构宣传和亲朋好友介绍分别占22.09%和16.56%;而电脑网络和报纸杂志宣传所占比例仅为15.34%, 可见, 主动积极融资农户仅占15%左右。从农户筹资渠道看, 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向农信社贷款、向四大商业银行款和向亲戚朋友借款, 所占比例各为:30.29%、25.55%和17.15%, 而向微型金融机构贷款等较新形式所占比例仅为8.76%。可见, 绝大多数农户融资渠道较为传统单一。

目前, 农村地区电视、电脑等媒体设备较为普及, 农村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 农户应该转变传统小农观念, 积极主动搜集相关金融信息, 及时了解相关信贷政策等。在向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遇到困难时, 可以转向新型微型金融机构, 贷款中介机构等。

摘要:运用重点调查的方法, 对四川广元市、南充市及成都周边地区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壮年是小额信贷利用的主体人群;且利用小额信贷的农户中个体经营户、工人及管理者较多, 纯农业劳动者较少。小额信贷的利用方向主要是生产投资方向;但小额信贷的利用方向较为单一、范围较窄。农户对小额信贷利用总体满意度高, 尤其是对贷款利率及期限满意度高, 反映出农户的贷款需求旺盛。要促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需要尽早实行利率市场化和加快小额信贷产品创新, 农户也需要转变传统观念, 积极主动进行多渠道融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户资金利用】相关文章:

资金利用08-03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06-29

农户05-02

农户选择05-02

评价农户05-14

农户影响06-21

项目农户07-07

农户施肥07-27

农户养羊07-30

浙江农户08-02

上一篇:家长教学内容的新探究下一篇:热成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