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稿

2024-06-25

导学稿(精选十篇)

导学稿 篇1

“导学稿”设计的基本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其中“课前预习导学”是关键, 它能否落实, 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然而, 笔者在使用语文“导学稿”教学过程中, 发现有些语文“导学稿”的“预习导学”设计过于简单, 或问题指向性不明。受此影响, 学生在预习时, 要么不需动什么脑筋就能完成预习作业, 要么无从下手, “预习导学”的作用大打折扣。以下从两个方面谈一谈有关语文“预习导学”设计的想法。

一、语文“预习导学”的设计原则

首先, 我们看一下“导学稿教学模式”对“预习导学”内涵的界定: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 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 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 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留待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预习导学”要能体现学科特点, 难度要适当, 量要适中, 要能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根据上面的论述, 笔者认为预习导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导学原则。“导”是引导、指导、辅导、疏导学生发现固有知识和新事实、新现象的矛盾, 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 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

2.激趣原则。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驱力。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开始, 也是语文“导学稿”教学的开始。所以, “预习导学”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设置悬念, 力求第一步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3.预设原则。从教育心理学来看,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以教师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几个问题, 就会将学生置于研究者的位置, 可以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克服被动、注意力分散的不良阅读习惯。

4.开放原则。一方面是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给学生以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自己提些问题自己解答” (叶圣陶语) , 也可以写下自己的疑问, 还可以写下自己的独特发现, 允许和鼓励不同的声音。

5.有效原则。“预习导学”应该在了解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 因课文而异, 根据教学目的来进行具体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设计,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智力, 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为旨归。

6.层次原则。“预习导学”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循序渐进, 使学生从一个问题引发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 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同时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需求。

二、语文“预习导学”设计的策略

根据“预习导学”设计的原则, 笔者认为语文“预习导学”应该从“基础层面”“理解层面”“探究层面”入手, 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层递式设计。

1.基础层面

(1) 诵读课文。这是“预习导学”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最主要的一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要想预习到位, 必须把课文至少读三遍。第一遍, 要求学生在自由的精神状态下与作者自主对话;第二遍, 自主解决第一遍阅读中产生的疑难, 或印证、或深化、或修正第一遍的感悟;第三遍, 在前面预习的基础上诵读, “把作者写在纸上的, 变成好比是在你的耳边叙述”, 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会特别深。

(2) 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可以把课文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词罗列出来,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 利用字典、词典解决这些生字词, 为阅读课文扫清“拦路虎”。这样就把初中语文课标中第四学段“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落在实处, 也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工具书的阅读习惯。

(3)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 这一点尤其重要。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人, 是人的思想情感, 而人的思想情感总是在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通过这一预习过程, 其实也是告诉学生一种方法:阅读文学作品, 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深入作品的堂奥。

(4) 储备文体知识。中学生知识积累、审美经验有局限性, 对有些文体可能既不熟悉、也不喜爱, 这就要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明确学习的意义,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了解学习欣赏某一文体的门径。对于常见的文体知识,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预习整理, 从而掌握这一文体的阅读规律, 提高阅读能力。

(5) 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积累”二字。所以, 教师在设计“预习导学”时, 对于一些名篇佳作, 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好的词句, 可以让学生摘抄造句、仿写。日积月累, 就会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丰富他们的头脑, 提高读写能力。

2.理解层面

(1) 把握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说明文、议论文等课文可以编写结构提纲;故事性强的课文可以复述故事或概述情节;古诗词可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描述画面;文言文可以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这一种预习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描述的能力。

(2) 思考主旨。对寓言故事或托物言志类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借助关键句段思考其主旨, 把握其中心。

(3) 思考写法。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写法。

(4) 圈点批注。“圈点批注”就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语文“预习导学”设计中, 要强调这种意识, 指导学生以一种自由的心态, 真实本色地与文本交流、与自己交流, 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这样, 学生将会觉得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3.探究层面

(1) 同类相聚, 延伸拓展。教师在设计“预习导学”时, 要有意识地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将与所学课文同类的材料进行有机组合、积累拓展, 丰富所学内容。组合形式多样:可以是具有某一类特点的词语, 或是表现同类情感、运用同类写法, 或是描写同类人物等。这就需要教师熟悉全部教材, 视野开阔, 善于发现事物的共同点。

(2) 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教师在谙熟课文的基础上, 设计几道体现教学目标的题目, 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3) “自己提出些问题, 自己解答”。或是写在语文“导学稿”上, 或是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4) 写下自己的疑问、独特发现、个性体悟。“导学稿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笔者关于“导学稿”“预习导学”的设计研究, 只是一孔之见, 意在引玉。

参考文献

[1].《以校本教研为先导, 深化教学改革工作——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导学稿教学模式课题报告》。

[2].《师之善“导”, 生之善“学”——西安市远东二中导学稿教学模式构建创新纪实》, 《三秦都市报》2008年12月28日。

[3].陈日亮《我即语文》, 福建教育出版社。

[4].崔干行《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 中山大学出版社。

[5].余映潮《阅读艺术教学50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邱顺燕《问题导读法初探》, 《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版) 》2004年第5期。

[7].彭长才《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 《中学语文》2001年第6期。

[8].高棉、张玉萍《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6期。

[9].《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人民教育出版社。

《家》导学稿 篇2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探求“家”的具体含义

二、合作探究第一、二部分

1、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

2、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

3、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组间交流)

4、文中,作者先是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想一想,这几个比喻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5、归纳主题

三、拓展练习

1、就你的感悟写下关于“家”的格言或小诗、随笔

一句格言:

一首小诗:

一段随笔: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是什么?不同作家笔下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目中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家是夏天的空调,大雪天的一个酒壶;家是月光下的倾诉,家是夕阳里的搀扶;家是远行的一声声叮嘱,家是重逢时滚落的泪珠,家会很小很小,螺蛳壳是蜗牛的家;家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家会很轻很轻,像一粒尘埃,被人一指弹掉,不留一丝痕迹;家会很重很重,像一座铅山,压在脊上,寸步难行;家会很快乐很幸福,像一眼不老的清泉,家会很凄楚很悲凉,像一汪深不可测的泪潭

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世界的价值.-

--------摘自泰戈尔《新月集》

问孩子:家是什么?

他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着的风筝轴。

------摘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自选集》

家是什么?

家是 “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

家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

家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

家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落的灯花。

家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

家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缕缕愁思。

家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那撩人的夜曲

家是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的歌声。

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也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家里有我宽容沉稳的丈夫,有我天真可爱的女儿。我深深地爱着他们,她们也深深地爱着我。我们这只小船,已在风雨中驶过多年的航程。在我心中,家是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家是女儿得寸进尺的撒娇。

学生A: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是终点站;

学生B: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弹,(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学生C: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旅行包,(2)家是驿站,(3)家是目的地;

学生D: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那么(1)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2)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3)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学生E:如果人生是一座学习的乐园,那么(1)家是妈妈的唠叨,(2)家是爸爸的教诲,(3)家是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学生F: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

学生G: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学生H: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导学稿的设计与管理 篇3

1.成立备课组。由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备课组长,指导本学科组的集体备课。每个备课组安排在一个办公室。

2.集体备课。导学稿是由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的教学文本。教师根据学情,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由易到难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把教学的重难点分解到一个个问题当中,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学习目标。不同班级的学情不同,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经过充分的研究和选择,精选问题。因为同年级多个教学班共用一稿,同学科组老师都必须积极参与,以明确教学思路。我们不再把集体备课固定在一个时间,而是让集体备课贯穿整个工作过程中。导学稿编写完成后由备课组审阅修改后,备课组长签字交教务处主管领导审核。备课组长审阅时,侧重知识重难点在导学稿中的分布,教务处重点审核教学过程和方法,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学共性。

3.上课前教师要做好二次备课,一是完成导学稿上所有题目;二是根据学生情况做好教学活动、方法、时间等的具体安排,也可对题目做适当增删、改动,体现教学个性。

4.课堂上对导学稿要做适量批阅,可以批阅全体学生的重点题目,亦可批阅一小组的全部题目,督促学生高效完成。

5.学校督促检查。月考时学校对师生导学稿完成、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导学稿设计之初要写明课堂上活动的具体设计,包括展示组别、时间、方法等,因为老师还没有形成的习惯,这些具体的设计和安排能给老师们以适当的提示,防止再回到老路上去。学生的导学稿每一学期装订成册,学校以组为单位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导学稿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导学稿第一个版块是学习目标,它以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个版块是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主要是要求学生与教材进行交流,是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第一次碰撞,通过阅读教材,对学习内容进行第一次认知。这一版块,问题设计体现基础性。可以设计为简单的小问题,也可以设计为结构图的形式,便于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本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它的实质就是预习。

第三个版块是合作探究题目。它是重难点的突破,问题设计体现典型性,这是一个关键环节,是自主性学习的提高。选择问题切入点要好,问题提出方式要科学,使学生便于把握,即提问尽可能具体,不笼统。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合作探究的必要,难度过大或切入不科学则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之后合作探究讨论,结对帮扶。合作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理解仍不够深刻的地方,教师点拨,并对本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指导、归纳,总结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对知识有较系统的把握。

第四个版块是拓展延伸,它的是实质是用中考的题目检测本节的学习效果。采取的方法仍然是先独立完成,后合作探究,疑难点教师点拨、归纳。

第五个版块是学习心得,学生三言两语谈体会、谈心得,反思学习效果,亦可对教师的导学方法提出建议。

编写导学稿具体解决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1.突破传统的备课作业模式。编写导学稿抛弃的是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避免了传统备课项目及要求的繁琐,或抄袭现成教案应付检查,造成备课与学情严重脱节的状况,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将集体备课落实到实处。导学稿的编写体现了“提前备课、轮流备课、集体备课、优化设计”的原则。实现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统一。一份好的导学稿,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情做适当的增删,完成课堂操作做的个性化设计,既有共同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这种备课模式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熟,促进了中老年教师进一步发挥作用和进行教学创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学习品质得以优化。按导学稿要求,自学是一种主动达标行为,导学稿的问题设计由易到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作出选择,在课堂上完成导学稿的练习,避免作业抄袭,实现面批面改,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稿精选的问题就是作业,在课堂上完成,课下不留作业,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导学稿让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在阳光下进行,使每项工作成为有效的劳动而不是一种形式和负担。

2.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的教学指导是有效“疏”而不是“堵”,就像大水来了,最好的方法是疏导。我们一再强调让教师少讲、精讲,把课堂还给学生,多数老师却无从适从,所以只好再去讲,这样觉得有事可做,比等着下课好。导学稿是一根拐杖,使师生有了可以依托的东西。老师要精讲,讲多了,学生就完不成导学稿上的题目。学生有事可做,老师少了一份担心,实现了对学困生的转化。以往的课堂,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滔滔不绝地讲得有声有色,学困生根本听不进去,课堂上如入雾中。使用导学稿后,学生有了自己看书的时间,简单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学困生有了成功的体验,逐渐产生良性循环,就会取得进步。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每位学生都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进步,让每位学生都有目标——学会导学稿上的题目,学困生也是一样,导学稿使每位学生有了着落。

3.导学稿分学科装订,可以作为学辅保存下来。课堂上操作不熟练或没有掌握的知识作出标记,便于今后的复习和查漏补缺。

“导学稿”运用的策略探究 篇4

一、“导学稿”低效运用的归因分析

1.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导学稿”是2011年秋季全校六个年级普遍使用的,教师还没有了解“导学稿”的有效设计和运用就进入行动阶段,显然不能适应,导致原来的观念一时无法转变。“导学稿”的有效设计与运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自我提供可能。这种差异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感觉到新知是我自己学会的,有较大的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学习的动力就更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2.“导学稿”的设计效果不佳。“导学稿”是什么?“导学稿”是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导向性的练习,是师生共同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自主学习的一种尝试性练习。“导学稿”决不是简单的几道试题的堆砌,而是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而成的。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导学稿”,设计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刺激学生的眼球,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设计缺乏开放性,无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导学稿”缺乏恰当的反馈与指导。虽说“导学稿”的设计渗透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不是拿到“导学稿”后就能很好地自主学习。只有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才能逐步学会自学、探究的方法。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导学稿”只是进行简单的对错判断,缺少面批面改、当场指导的机会;缺乏书面的评价性和指导性交流;缺乏集体性预习指导。

4.小组展示活动缺乏规范性。小组的展示汇报交流是“导学研合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中又一重要环节。学生课前用好“导学稿”,能够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深入。同样的道理,小组展示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得以展示,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充分肯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们的小组活动却因缺乏规范性操作,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积极性。

二、“导学稿”低效运用的解决策略

1.加强学习,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引导教师不断地认识到“导学稿”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让教师了解,有效运用“导学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才能有效甚至高效运用“导学稿”呢?可以采取三种办法:一是请进来。邀请生本课堂教学专家以及研究“导学稿”的一线优秀教师到学校来进行讲座、上课、沙龙等活动,用他山之石来润泽教师的心灵,让教师们从心灵深处认同“导学稿”,认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二是走出去。学校校长室和教科室联合制定外出学习方案。分批让教师们到“导学稿”研究比较成熟的学校去学习,通过听课,分享研究经验,促进教师转变思想。三是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共读共写的活动,为教师订购《谛听教育的春天》《教育走向生本》等书籍,并利用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时间进行学习心得交流,青年教师利用“雨竹书社”这一平台进行读书心得的思维碰撞,而且每次教研活动都请一位教师介绍“导学稿”运用的经验等。总之,学校要努力搭建平台为教师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2. 潜心钻研 ,设计科学 高效的“导 学稿”。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教科室制定了“导学稿”的编写细则。要求编制的“导学稿”以“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成长每一个”为宗旨,体现“简单、易行、有趣”的原则。编写“导学稿”之前,要潜心钻研教材,梳理教材的重难点,体悟编者的意图,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导学稿”主要分为五大环节,即:知识准备、探究新知、尝试练习、我的质疑、挑战自我。知识准备部分设计时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知识网络的梳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调查活动。探究新知环节的设计需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开放性,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求;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应让学生在不断操作的活动过程中感悟、理解,积累活动经验。尝试练习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梯度。我的质疑环节则是让学生预习后把不懂的记录下来,以待课堂质疑、交流。挑战自我需要有较高的思维含量。

3.加强沟通,多形式进行学法指导。“导学稿”的有效运用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其前提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何利用“导学稿”这一媒介进行学法指导呢?第一,“导学稿”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进行学法渗透。例如,在探究环节中,教师抓住教学难点设计一组有层次性的问题,将难点分解,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直指核心。第二,对于一些典型的方法,学生普遍存在的学法问题,需要在“导学稿”练习的过程中进行集中辅导。例如,解决问题策略的题目如何审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集中讲解,帮助学生积累方法。第三,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以采取面批指导,更多的可以采用书面评价的形式进行点评指导。这种评价指导的方式不仅能够对学法进行个别化辅导,这种交流方式也是对学生导学探究的肯定和激励,能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4.规范操作,展示小组个性风采。“导学稿”的有效设计,高效的自主学习,让课内的小组学习活动更深入,交流更广泛,个性更张扬。有备而来的学才是有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学生展示交流,绽放个性才是凸显生命课堂的重要表现。该如何规范操作展示环节呢?学生的展示环节主要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4人小组交流展示。其中一人为组长组织小组活动,一人为主讲人陈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主要观点,其余三人在认真听取主讲人交流后进行补充、质疑。第二阶段是在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认识后,指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交流。当然其他组的成员可以补充、赞扬、质疑和点评。一个个知识,在学生的个性化展示交流中得以掌握,学生的能力在相互交流的思维碰撞中得以提升。

伟大的悲剧导学稿 篇5

设计龙的故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语言丰富、情感丰厚、思想丰蕴,可读性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复述课文、梳理情节、概括感悟内容、把握主旨等能力的好材料。本文文题是编者所拟,颇具深意,是文眼,是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主旨、精神品德渗透的关键。

【设计说明】

本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一篇传记,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时文题改为《伟大的悲剧》,有删节。这部集子分别记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12篇。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语言丰富、情感丰厚、思想丰蕴,可读性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复述课文、梳理情节、概括感悟内容、把握主旨等能力的好材料。本文文题是编者所拟,颇具深意,是文眼,是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主旨、精神品德渗透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类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极地图,美丽的南极风光,可爱的动物企鹅蓝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地图,介绍中国的长城站、中山站,特别介绍设在南极南纬90°的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学实验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命名的。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设计

(二)用多媒体播放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图片,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骄人成绩。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爆炸、“哥伦比亚”号返航时解体的画面。播放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帮马峰时不幸遇到雪崩,5人遇难等画面。说明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悲剧,但人类却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请学生说说本课需学习哪些内容,老师点拨归纳。

☆读一读,写一写☆

吞噬(shì)角逐(jué)雪橇(qiāo)癫狂(diān)

拽(zhuài)悚(sǒng)毋(wú)皑(ái)怏(yàng)

馨(xīn)温馨赢(yíng)输赢

罄(qìng)告罄羸(léi)羸弱

磬(qìng)钟磬

1、毛骨悚然(sǒng):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2、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4、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5、怏怏不乐(y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6、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

7、忧心忡忡(chōng):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

三、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图文)

(一)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二)南极简介

★南极之最★

最大高原--------最大冰库--------世界“寒极”--------世界“风极”

四、速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自读默读。多媒体显示思考题,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文的感受或心情。(如感动、崇敬、钦佩、敬佩等)

2、梳理脉络情节(按时间顺序)(点拨、讨论、提问。)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3、复述课文内容。(提示六要素)

(提问。训练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最后教师介绍斯科特探险队南极探险的整个经过。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4、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时间、人物、地点、结局)

(讨论、提问、归纳:1912年3月,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返回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5、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在文中的哪一部分体现的(找主旨句)?有何作用?(点明主题)

(讨论明确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悲剧”之“悲”是指“悲哀”还是“悲壮”?

2、既是“悲剧”又何来“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勇士们的肉体悲壮的死去令人悲痛,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3、本文“悲”包括哪些内容?“伟大”指什么精神?(板书设计)

失败之悲勇于探索

作证之悲诚实守信

死亡之悲悲剧————————伟大集体主义

离别之悲献身事业

世人之悲给人精神鼓舞

课文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巩固训练

请用“悲在____,而____伟大”的句式,表述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例:“悲在全军覆灭,而冒险精神伟大”、“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精神伟大”等。

七、拓展延伸

联系各科所学知识及课外阅读积累,展示所学成果。

1、谈谈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伟大的悲剧”式人物或事件及对你的启示。

(抗洪抢险、抗非典等救灾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黄继光等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沉冤三百年;美国“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后毁于一瞬,宇航员全部罹难等等。)

2、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探险者的故事?

(提示:张骞、玄奘、马可•波罗、麦哲伦、哥伦布、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等。)

八、作业

1、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做书后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文中哪些情节、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让你激动难忘?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挪威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伟大的悲剧》使我们深受震撼,勇士们敢于冒险,挑战自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现在起,希望你们树立科学意识,勇于探索,勇于同大自然进行挑战,让斯科特他们的精神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一直相随吧!让我们记住这五位英雄的名字: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课件显示)

请大家一起念他们的名字,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吧!(学生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教学步骤】

一、研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

文中哪些情节、语句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激动难忘?请概括说明。

★例如

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探险家诚实守信的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敬佩。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动。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科学家为事业自我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令人心灵震撼。

4、斯科特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例

5、“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6、“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使用拟人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一行人的心情。此刻,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们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舞

扬威、洋洋自得。

7、“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执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深受这种文化传统熏陶的斯科特只能接受这一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

8、“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他在离开世界前回忆的美好往事,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样,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们的心灵以强烈的冲击。

9、“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二思考探究

1、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找出文中的相关的语句并大声诵读。

通过直截了当的议论,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颂扬之情。

例:“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2、作家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这五位探险者,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作者给他们作传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三创造阅读,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成败?

2、假如你是一位作者,你会为谁作书立传?你如何评价失败的斯科特?

提示:斯科特虽然在探索领域失败了,但他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爱国精神,不仅是英国人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他的不懈探索精神给后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作业1、2002年7月,英国安妮公主到达南极,纪念斯科特逝世90周年。茫茫冰雪,浩浩雪原。斯科特等人长眠的地方,只有一方矮矮的坟墓,一个小小的十字架。请你为他设计墓碑并写几句墓志铭。

简介墓志铭知识。墓志铭是放在墓里或立在墓前刻有死者生平事迹或颂扬文字的石刻。要求语言简练,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品格特点,寄托刻写者的敬仰和哀思。

2、课外收集有关南极、北极、海洋、太空等探险的资料,制成知识卡片。

3、搜集整理中国南极考察站的资料,了解我国南极考察的成就。

五、课堂总结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他倾注了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英雄们的足迹烙在了南极的土地上,英雄们的名字镌刻进了历史的记忆。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探索这个星球的奥秘是会永不停歇的。

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事业,既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我的挑战。愿将来你们中的某些人,也能成为像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等英雄般的人物,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价值。

六、名言寄语

成功能证实一个人的幸运,挫折能证实他的伟大。

――――小普林尼

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毫无意义。

――――何塞•黎萨尔

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浅谈导学稿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6

一、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的课程很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很多,如果学生不提前预习,上课会很吃力。所以,学生的预习是很必要的。尤其是语文这一学科,仅仅靠课上的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如果学生课前不能够充分预习,在课上他们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对于一些难理解的问题,他们也会理解的不到位,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会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但是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预习,导学稿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导学稿的开头部分老师就交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所了解,学生会清楚地知道这一节课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在“预习导学”这一环节上,老师还会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不同类型的预习题,帮助学生预习。在预习导学中,我们通常设计这样几个类型题:给划线的生字注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学生会通过查字典标注上准确的拼音,这样学生就会扫除朗读课文的障碍;解释词语的意思,并且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学生会借助工具书理解它们的意思,便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让学生养成了积累词语的习惯;借助工具书搜集重点作家的相关资料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预习导学中,我们还会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的朗读课文,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我的信念》一课的预习导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在文章中找出根据来。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认真朗读课文才能谈出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才能在课文里找出有利的根据。只要学生做到了这些,他们就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就会主动的学习,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预习的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兴

趣。

二、有利于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语文也同样离不开思考。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所以在设计导学稿的的时候,我总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有条理的研讨课文。例如,在《春》一课的导学稿设计中,我围绕结尾的三个比喻句,针对“新”“美”“力量”这三个词语设计了三个大问题:春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春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春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讲授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独立思考或者合作研讨,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出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学生学习效率就不会高,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所以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在导学稿上设计的教学流程跟上课时的学习流程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就能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便于学生思考问题,学生也就很难走神了,即使没听清老师的问题,他们也能通过导学稿上的问

题,跟上老师的思路,通过自己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习惯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如果没有导学稿,那么课堂上提出的较难问题就会忽视某些反应稍慢的学生。有了导学稿,那些学生就可以在课前仔细思考,在课堂上就会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信心。

如在讲授《行道树》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出树的骄傲在哪里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纷纷举起了自己的手,因为在课前预习时,他们都曾看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都想说出自己的见解,时间长了,他就會养成主动参与的好习惯。

四、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我们在设计导学稿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一个空间,让他们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整理出来,上课时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样,学生就会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咏雪》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句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把它抛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课堂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见解,有的从颜色上来谈,有的从形态上来谈,通过一番比较,学生既能体会到“撒盐空中差可拟”的相似性,又能感受到“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轻盈美,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学生养成了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我还经常评选出最佳问题,所以学生也越来越用心琢磨问题了,都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每次看到学生这么用心的做导学稿时,我都会感到特别欣慰。

导学稿 篇7

首先, 我来谈一谈导学稿表现出的优点:

一、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导学稿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是教师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载体, 又是学生预习指导、课堂笔记、练习测试、复习资料的合成体。

二、 学生转变成学习的主动者。一张导学稿让学生不得不主动去预习。把学生等待教师教, 变成自己能自学的主动性学习习惯。学生从自学预习过程中得到了英语知识的强化, 真正把思维空间留给了我们的学生, 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了我们的学生。

三、 教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导学稿很好地落实了集体备课, 实现了资源共享。以往我们学校领导一直在强调集体备课, 但只是形式, 大家口头交流一下就算完成任务了。而现在在导学稿的促进下, 我们把大家的想法和设计经过商讨形成一套完整的导学稿。“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光靠一个人不可能知道学生的整体状况, 只有教师集体备课才能做到。导学稿的使用培养了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

可是我们在运用时却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不能完成导学稿上的习题, 学生上课不如以前听课认真, 教师上课把导学稿当作试卷评讲, 教师不再写备课笔记。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让导学稿的运用最优化?下面是我在运用导学稿中的一些启发:

一、导学稿须有引导性和提示性。导学稿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 按照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问, 让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或根据一些温馨提示能解答。其次要有过程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看书来解答。比如我在设计8B Unit 5 Reading的导学稿时, 在语言点导学中分别介绍了proud的三种结构:

(1) be proud of sth./sb.为某事/某人感到自豪或骄傲

(2) be proud to do sth.因做某事而自豪或骄傲

(3) be proud that... 以……为荣

然后我通过以下三题来检测学生对该语言点的掌握, 题目为:

(1) Translation:We are proud of our success.

(2) Translation:I’m proud (to help) so many people.

(3) Translation:我很自豪我的父亲是ORBIS的一名成员。

通过课堂的实践, 我感到经过我的预习提示,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新单词的用法掌握得很好。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充当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学习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而要营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 以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 给学生以特别的关注。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比如在新授生词medical时, 我在导学稿中是这样设计的:

medical 词性: 词义:

词性: n. 词义:

Please take the three times a day.

People needed quick treatment after the traffic accident.

课堂上我请学生来讲解, 对于词性和词义, 大部分学生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答案。但对于完成两个句子, 我就请了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讲用哪个词, 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样学生很有成就感。

三、导学稿不是统一的教案。每个教师要根据每个班的不同情况来进行适当的修改, 并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使用的导学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来对导学稿进行“再加工”。比如在8B Unit 5 Grammar中讲到to do sth. 和 be used to doing sth. 这两种结构, 凭我的教学经验, 还有be used to do sth. 也经常会考到。所以我对该语法课进行了适当的延伸。在导学稿中增添了这种结构的讲解和相关习题, 使大部分学生能对这三种结构灵活地、准确地运用。

四、通过分组教学来促进导学稿的使用。在导学稿中大部分题目都是大家通过认真预习可以完成的。但是有些提高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要靠个人的智慧, 可能难以完成任务。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以“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为基本原则进行混合编组。教师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将全班学生按照语言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组中应该包括学业水平低、中、高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竞争来实现大家共同进步。

农村初级中学怎样用好导学稿 篇8

一、明确概念, 深入理解, 用心编写

1. 弄清楚教案和导学稿的区别

导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教案是教师关于教学的流程设计, 因此, 教的流程设计不等于学的流程方案。一份完整“导学稿”的撰写靠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完善定稿这四步来实施。

2. 摸索导学稿和教案的侧重点

学生的导学稿包括课前预习训练、教学过程重点展示、课后深化三大部分。教师在每篇新课前的预习训练中要把本课的重点、难点、课文写作背景, 作者生平、学习方法等适量地编写上去。而教师教案的重点则是教学的流程, 从导入到整体感知, 再到研讨赏析和拓展延伸, 课堂的重点问题的研讨过程、难点问题的剖析等都应在教案里有很详细的分析。

二、更新观念, 不懈努力, 坚持到底

1. 走进有形的导学稿, 严把预习质量关

我们在认真备好导学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源头的落实抓起, 比如在预习部分让学生针对文本的内容自己设计问题, 努力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所以, 语文老师认真、及时地批改预习作业是检查学生的预习部分知识落实情况的有效途径。

2. 扩大无形的导学稿,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走进文本, 深入思考, 有效讨论, 多元化合作。我们在导学稿上设计新颖的题目去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在互动过程中深入研究、发现问题, 学会自己设计问题, 进而真正把文本读懂、读透, 成为自己的东西。

3. 结合真实的导学稿, 把好课后巩固关

我们的导学稿是讲究延续性的, 课堂也是, 要让无形的导学稿真正起到作用, 还需要在真实的导学稿上强化训练。我们的学生只有见过各类各样的题型, 才可能在以后应付自如。所以, 我们的语文导学稿在题型训练上是全方位的, 也是超前的。最近几年的中考题, 我们在编排训练的时候, 会放在八年级的语文导学稿中, 甚至有时会放到七年级中去。题型的变化, 让学生耳目一新, 比如让学生学着赏析一些短小精悍的短文, 歇后语的积累, 成语接龙小测试, 名著导读, 诗词鉴赏等等。

我们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其学莫如激其趣。只有当学生内心的激情被激发了, 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持续, 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才可以提高。

曾经看到一句话:“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出色的导游, 能带领学生去领略文本的处处美景。”我很受启发, 我觉得从某种角度而言, 教学情感的力量远远超出知识本身。于是, 我在导学稿的课后作业批改上, 实行量化考核, 把每一份导学稿当成考试试卷去批改, 每道题目实行积分制。时间久了, 学生答题越来越规范了。虽然没有统计最后的总分, 但是, 我在最后一般都会写几句简单的评价话语, 比如:“最近状态不错”、“要加油哦”、“今天上课有点走神了”, 等等。有时, 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的“好”字, 再加一个五角星,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他们会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到了尊重, 于是我在不经意间撩起学生的情感涟漪, 让他们对语文爱得更深切了。

三、日积月累, 不断锤炼, 勇于创新

自从运用了导学稿教学以后, 我们的教学发生了改变:学生带着有充分准备的头脑进入到了课堂;学生的随意性预习变成了有教师引导的保质保量的高质量预习;课堂上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变为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主;以听课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以作业练习为主变为以提前预习和独立思考为主;将教师以往的“教”改为“导”, 引导学生学习。

导学稿 篇9

课堂转型是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基于导学稿的小组合作分享式学习”,是以导学稿为课堂教学载体,以小组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课堂评价为催化剂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它通过小组四大体系(组织体系、活动体系、培训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的建设,使小组成员同学习、同实践、同活动、同竞争、同评价,进而成为感情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行为共同体。其中,小组是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的纽带,是合作学习的土壤。

作为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导学稿的小组合作分享式学习”在操作程序上包括自主先学、合作探究、师生研讨、自主提升等四个环节。

一、自主先学

自主先学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可以理解为“先行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学生而言,自主先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而言,学生的自主先学是为了了解学生独立预习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状况,为“后教”提供依据。

在这一学习环节,导学稿的使用至关重要。导学稿旨在为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提供导引,提示学生预习中需要引起思考的关注点或关注方向,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中,预习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预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导学稿与通常意义上的“以习题为主的学案”有着本质区别,它在形式上以问题为主,指向教材,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此外,导学稿中的问题应是基础性的,其设计要有梯度。如针对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中的“二元一次方程”一课,我们可在导学稿中这样设计问题:

1.问题一:小红告诉同学说口袋里有30 元并且都是面额为5 元的钞票,你猜共有几张?

设_______,我列的方程为______,解得:______。

2.问题二:小红告诉同学说口袋里有32 元,并且说里面是面额为5 元的钞票和面额为1 元的钞票,你能猜出小红口袋里有几张5 元和几张1 元的钞票?

思考:在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__________。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吗?______。如果“设需要面额为5 元的x张,1 元的y张”,列出的方程应为:______。

3.问题三:“问题一”中的方程叫______元______次方程。“问题二”中的方程与问题一的方程是同一类型的吗?如果不是,请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问题二”中的方程下个定义:。

4.写出“问题二”中小红口袋里有几张5 元和几张1 元的钞票: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5.认真阅读教科书第33 页,进行归纳。

(1)使______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的______。

(2)把x=4,y=3代入方程3x+4y=24得,左边=______,右边=______,所以左边______右边,所以x=4,y=3就是方程3x+4y=24的一个解,记作______。

在教学中,师生可以这样使用导学稿: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群学,第一步是校对答案,第二步是互助解决问题,第三步是若还存在疑问由组长反馈给教师;课堂的前5 分钟,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展示问题。如果各学习小组没有问题,教师可通过让学习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自主先学的检查,或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当然,导入语要新颖自然,简短有感染力,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针对的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意指合作探讨或研究,即学生个体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集集体智慧之长补个体认识之不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导向和调控作用。

合作探究的基本步骤为: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点评—点拨。

独学。全体学生先独立思考,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时间控制在8 分钟左右。

对学。学生两两组合,一对一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变换伙伴。

群学。学习小组内,全体组员站立,组长分配任务,组员通过学习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展示。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解、板书、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不展示的学生要仔细观察、倾听,并做好点评的准备,同时迅速巩固知识,把导学稿补充完整。

点评。点评以学生为主,范围包括:精神风貌,如声音、站姿、面容、板书字迹、是否脱稿等(对初一新生,尤其要强调这一点);结论的正确与否;用到的方法是否多样性,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点拨。点拨重在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深入学习小组参加讨论,了解疑难问题或新生成的问题,完成二次学情调查,并针对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调整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及时关注学生学习讨论的专注度,防止学生不讨论或假讨论,最后还要给各学习小组打上合作分。

三、师生研讨

师生研讨重在对教学内容的拓展。随着学生讨论的展开,教师的作用在这一环节逐步升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需要提炼和升华,教师精要的点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自主”不等于“放任”,缺少了教师及时的、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出现“群体性错误”,师生的合作研讨主要就是为了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出现“渎职”现象。还是以“二元一次方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就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研讨:

已知二元一次方程为3x+y=10。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_____________。

(2)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_____________。

(3)写出这个方程的三个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二元一次方程”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用一个未知数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个能力,为学习代入消元法打下基础。在师生研讨环节,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研讨,进而判断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并通过及时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自主提升

自主提升是就当堂反馈的内容而言的,意指学生在经历了前面的学习过程之后学会自主选择、自主调控、自主设计。所以,它既是巩固性的,又是拓展性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独立完成导学稿上的巩固练习,教师当堂进行检测。题目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难度(要在编写导学稿上标示出来),如:

A组: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

B组:小明要把1 张50 元的人民币兑换成面额为5 元和10 元的人民币,你认为有几种不同的兑换方案?如果要求在换成的若干张人民币中刚好有3 张5 元人民币,你能办到吗?

C组:完成下列多选题。

方程x/2-2y=5变形正确的有()

导学稿 篇10

一、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受教育的地位变为寻求知识的地位, 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内部活动过程, 无论是知识的摄取、存储、转化、还是信息的提取、加工、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实现。由此可见, 学生主要的特征是主体性, 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 充分的思维时间, 充分的讨论时间, 让学生享有获取知识的喜悦。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将受益终身, 但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学习对于他们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因此,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非常被动, 有些学生甚至厌恶学习, 一提到学习就感到头痛。针对学生的这一现状, 作为教师要进行深刻反思, 认真研究新课程教学改革,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以目前单纯依赖以前教师的满堂灌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我的具体方法就是利用导学稿转变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地理《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应付, 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现状, 从而确保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选择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学生看书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则在组间巡回检查, 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分层学习的个性化教学操作策略, 也真正的做到了以学定教。比如, 在学习黄河时针对“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什么海洋”“干流形状像什么”“黄河对人类有哪些贡献”“黄河上建成了哪些大型水电站”“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是哪里”“分别位于哪个省区”“黄河的‘地上河’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 学生可以从各自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畅谈自己的认识, 然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 吸取他人的精华, 充实完善自我, 这些问题相对难度较小,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基本掌握, 这样通过努力学生既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使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发挥小组作用, 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合作”二字, 而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 是对以前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从旁协助的角色, 学生的学习主体自始至终要靠老师的引导、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合作探究题一定是学生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 或者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争议的问题。因此, 合作探究中必须保证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地参与, 我除了让小组“讨论、观察、举例、展示”以外, 还让他们尝试一些传统课堂中属于教师的一些活动, 鼓励小组代表上台来讲解, 课堂让学生也当一回小老师。课堂上其余的学生很积极的去配合讲台上的小老师, 整个课堂显得很活跃。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胆识, 又锻炼学生的口才, 还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 真正让学生形成了能自由自在的在知识的海洋里去“觅食”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当然组织学生讨论也要注重实际效果, 讨论不是任何内容都可采用讨论法、合作法, 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 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内容。另外, 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我也会为他们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学习结果;在思考的基础上对同学的学习进行修正和补充;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合作才能激起思维的火花, 这样合作才有实效, 这是我的教学体验。例如,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将准备的结果拿到课堂上分组发言, 每堂课教师都应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演讲”, 只要演讲的主题与地理有关即可。如四季气候变化的原因、我最喜欢的地方、同一经度 (维度) 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等。要求学生的演讲内容不需要多深奥, 但是一定要蕴含了学生自己的思想, 通过这一方式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升学生查阅资料、自主获取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实践证明, 通过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切身体会,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三、以探究为目的, 培养创新精神

利用导学稿、采用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在探讨研究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 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与同组伙伴进行交流探讨, 摆正自己的观点, 互相学习, 得到智力启迪与互补。这不仅是学生主动质疑、探究的第一步, 也是创新的基础,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也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在教学《自然资源》时, 我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闪电、台风是自然资源吗”……这一过程, 让学生在自己提问中解决问题, 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帮手,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掌握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在探究式学习中, 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探究过程的体验, 将学生引向自然, 引向社会, 引向生活。使他们能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这不正体现了地理课的育人功能吗?也不正是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吗?

通过导学稿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留出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舞台的主角, 我则甘当陪衬, 扶植学生这朵红花。

参考文献

[1]袁承国.怎样编写实用的导学案[J].考试周刊, 2010, (22) .

[2]杨建军.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浅析[J].青春岁月, 2011, (18)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导学稿】相关文章:

上一篇:辽宁省绥中县下一篇:举案齐眉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