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应用

2024-09-05

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应用(精选十篇)

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应用 篇1

具有自主学习、积极创新、合作精神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需要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良好环境。显而易见, 课程教学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应运而生的E-learning以其便捷、资源共享、多种媒体呈现, 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赢得了学生的青睐, 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以外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当前各大高校的学习系统仍然沿用传统E-learning学习方式, 未意识到随着席卷全球的Web2.0给E-learning带来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的变革。Stephen Downes称这一由Web2.0引发的E-learning变革为E-learning2.0。

1 E-learning2.0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1.1 E-learning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E-learning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即情境) 学生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的过程。数字时代的联通主义 (Connectivism) 则是E-learning2.0另一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把学习定位为一种“网络联结和网络创造物”, 认为数字时代的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 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 即是学生者与学习资源、他人的对话与交流过程。同时, 联通主义强调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

1.2 E-learning2.0的特点

E-learning1.0以内容为中心, 以构建完整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 强调单向的人人或人机交互, 有明确的“教师—学生”职责划分, 资源通过LMS或CMS等内容管理系统对资源进行统一的采集、分类, 并控制访问的方法。E-learning2.0则颠覆了E-learning1.0的教学理念, 以自由、开放、协作、共享为核心思想, 认为网络学习应以学生为本, 在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中, 通过协同互动、汇聚分享等开放、自由的学习方式, 主动建构知识。根据国内外研究者对E-learning2.0的研究, 笔者总结了E-learning2.0的如下4个典型特征:

(1) 以学生为本, 主动建构。学习的主动权分散在每个学生手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 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交互方式、评价办法, 在与教师、他人协作交流, 与内容、环境的动态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

(2) 学习的社会化。学习作为一种对话与交流活动, 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在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下, 与教师、专家、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或协作中学习。

(3) 学生参与知识的创造和管理。个人既是知识的消费者, 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与管理者。权威课堂教学资料的重要性有所弱化, 可重用的微内容成为学生喜欢和分享的学习对象。

2 学习空间的构建及其优势特点

陈丽认为E-learning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提高学习能力的必须选择, 是大学未来重要的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将取代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大量的实际调查也已证实, E-learning已渗入大学校园, 大学教育呼唤E-learning教学模式。笔者在本校250名本科生和150名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100%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 其中36.11%的学生经常在网上学习;60%的学生网络学习时存在孤独感;94.29%的学生认为学习同伴对学习有帮助;94.29%的学生希望网络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 其中, 40%的学生很看重知识运用于实践。

参考国内外各开放教育网站和教育平台,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构建了一个在校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创新实践的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学习空间以E-learning2.0理念为指导, 把学习的控制权完全交给学生, 给予充分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提供灵活的学习模式和动态丰富的学习内容, 能有效地改善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协作的能力。

2.1 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结构

网络学习空间主要是由博客平台、网络学习区、校园生活区和学习资源库组成, 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2.1.1 博客平台

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最重要的Web2.0应用是博客。每个进入空间的学生必须注册个人博客, 并在博客中设置一个学习专栏。博客在空间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 它作为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 (E-portfolio) , 记录学习过程的各类学习成果、学习心得、学习疑难, 方便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其二, 通过RSS或者Atom技术, 以内容连锁聚合 (Syndication/Aggregation) 的方式, 博客能自动接受教学讯息和内容, 成为实现学习资源共享的工具;其三, 通过回溯 (Trackback) 和文章的订阅、评论, 成为学生与他人学习生活交流的一个平台。

2.1.2 网络学习区

E-learning2.0以自由、开放、协作、分享为核心思想, 认为网络学习应以学生为本, 在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中, 通过协同互动、汇聚分享等开放自由的学习方式, 主动建构知识。因此, 在网络学习区中设置了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的个人自主学习, 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 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 以达到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高级人才的目的。

2.1.3 校园生活区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观点, 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网络学习中的社会交流活动, 对于学生网上学习的结果和满意度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传统学习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场所, 学习空间中设置了校园生活区为学生的各种非正式交谈提供方便的场所, 寓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纽带, 从社会情感和认知上给学习活动带来裨益。

2.1.4 学习资源库

学习资源库由教师和学生共建。一方面, 教师负责上传, 并管理权威的课堂教学资源, 如课件、音视频、考核试题和研究性课题等, 并且选取、审核、分类、公布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的动态学习资料, 如音视频、博客文章、实践课题资料、疑难问题、研究性项目等;另一方面,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博客为中心, 运用RSS或Atom技术等, 构建自己的个性化资源库, 贡献个人显性与隐性知识。

2.2 网络学习的策略

网络学习的策略对完成特定学习目标所采用的学习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网络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性环节。

2.2.1 彰显个性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学习, 包括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在学习区中为学生多角度地提供大量形象生动的学习素材, 全方位地展现较为真实的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自主学习区中陈列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要求和评估测试方式,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 选择适当水平和风格的学习方式和资料进行学习, 真正地彰显个性, 使学习回归本真生活状态。

2.2.2 共同进步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 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 为获得个人和小组最大化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学习活动。协作学习包括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5种策略。在协作学习区中以课程为单位设置3个子区域, 即讨论区、学习区和测试区。讨论区针对课程中的疑难、重点问题以3-8人为小组单位开展讨论。学习区采取角色扮演、竞争和伙伴的策略, 设置3类角色, 即班长、学习委员和学员:班长负责整个团队的协同合作、秩序维持;学习委员多名负责帮助其他学员答疑解惑;其他进入课程学习的为学员, 学员之间可以以竞争者或者伙伴的方式学习。测试区中的试题分为文本型试题和项目型试题, 其中项目型试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协同完成。通过协作学习, 使学习者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变枯燥为有趣, 变凝重为愉悦。

2.2.3 问题与兴趣驱动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实践性较强的专题进行研究,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研究性学习中, 专题的选择完全是开放的, 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 也可以是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专题的研究方式是自由的, 可以是个人为单位, 也可以以团队为单位协作完成。专题的研究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章程, 制定研究计划, 认真实施研究, 处理研究结果, 撰写研究报告, 然后上传报告, 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培养创造性精神, 锻炼知识运用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3 网络学习的主要优势和特点

(1) 以学生为中心,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过程中, 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度、灵活性和控制权, 可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评价方式。教师只能在适当时候给予帮助指导, 激励与评价, 不能强行干预学生的学习。

(2) 以学习平台为主, 充分整合各种Web2.0技术的开放学习环境。平台以B/SD模式, 前台页面采用Ajax技术, 利用Web2.0应用API的开放性, 有效地将RSS、Wiki、Tag、MSN、QQ、BBS等应用整合到平台中。

(3) 权威课程资料与动态集体智慧结合的共享学习资源库。按课程分类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料, 并充分利用集体智慧, 注重空间中学习者个人的显性隐性知识的分享、管理和积累。

(4) 多样化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利用博客的交互式功能, 学生可以得到伙伴、教师、自我等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和多元化的精神激励。同时, 平台中还有课程试题形式的总结性评价和学习过程中积分、等级等形式的激励措施。

3 有效实施网络学习空间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习空间的搭建, 只是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 但要使学习效果最优化, 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对学习者网络学习生存能力的培养, 使学习者学会在网络中自主学习、协作共处。只有当学生对网络交流工具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状态时, 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学习。

(2) 加强资源的建设和教师的参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有效性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加强对资源的筛选、监管和上传, 同时应积极参与其中, 做好答疑、评价、激励等工作。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与社会交流, 并鼓励线下交流, 形成一种亲密共存的互助气氛。

参考文献

[1]STEPHEN DOWNES.E-Learning2.0[DB/OL].http://www.elearnmag.org/subpage.cfm-section=articles&article=29-l, 2005.

[2]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http://www.usdla.org/html/journal/FEB02-Issue/article01.html (6of16) 21-09-200613:20:39.

[3]王佑镁, 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3) .

[4]牛端, 田晟.Web2.0下的E-learning变革:从单向传递到协同共享[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8) .

[5]EBNER, M.E-learning2.0=E-learning1.0+Web2.0Proceedings[C].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vailability,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ARES2007.Vienna, Austria.

[6]KARRER, T.What is E-learning2.0.http://elearningtech.blogspot.com/2006/02/what-is-elearning-20.html.

[7]TOMA PITNER, PAVEL DRAil.An E-learning2.0Environment:Principles, Technology and Prototype.http://www.muni.cz/research/publications/697469.

[8]陈丽.数字化校园-E-learning信息时代大学的必然选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9]问道.关于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http://www.askform.cn/For-mViewResult.aspxUserID=7347&FormID=18149.

[10]王海东, 丁兴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1) .

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应用 篇2

【内容提要】本文从信息构建(IA)最基本问题,即IA的产生与含义入手,提出了IA的层次结构,重点研究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的职业关系,最后探讨了IA与图书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借此为图书馆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信息构建(IA)/信息建筑师/图书馆员/图书馆学

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其本身是一种价值可观的商品。毫无疑问,许多领域的专家努力去理解并管理信息。网络的到来,尤其是万维网给信息产业带来了出人意料的巨变:一夜之间信息从业者与信息专家的数量与类型骤增,伴随着产生了一些与信息相关的学科和领域。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第一代网络中出现的新兴领域。目前,IA在国外受到很大的关注,这一并非新近提出的名词术语,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而为人们重新认识并赋予它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拟对IA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从而探讨它给图书情报界带来的影响。

1 IA的产生及其含义

1.1 IA的产生

1975年美国的建筑师沃尔曼(RichardSaulWurman)创造性地提出了InformationArchitecture一词,并在1976年召开的美国建筑师协会全国会议上将它公布于世。Wurman作为一个建筑师提出“信息构建”,其初衷是看到了信息的收集、组织、整理、表达和提供与建筑师从事的开发设计工作中的相似之处,因此把信息(Information)与建筑(Architecture)有机结合,视为一体。IA的最初提出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沃尔曼先生作为信息构建之父一直致力于IA的理论推广并做了大量让信息变得“可以理解”的工作。1984年他率先举办了“技术、文娱与设计”的大会,把他的IA理论进一步推进。进入新千年,ASIST(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的3次大会把IA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给予关注。4月8日在波士顿召开了主题为“定义信息构建”大会;2月在旧金山召开主题为“实践中的信息构建”大会;在巴尔地默召开主题为“改善我们的技艺”大会。ASIST连续3年举办关于IA的大会,反映出IA作为新兴领域其重要性已经凸显,它对社会的实际作用亟待研究。

1.2 IA的定义

Wurman先生最初提出IA并未给它一个概念上的限定,他强调要把复杂的信息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描述出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IA到底是什么也没有达成共识。国外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为3种学说:地图说、结合说、蓝图说。地图说认为“信息构建是信息结构根本的地图”,代表人物是伊兰;结合说认为“IA是信息系统中的组织、标识与导航计划的结合”,代表人物有约瑟和莫为;蓝图说认为“IA是基于所有领域建筑的规格、功能、隐喻、导航、界面、交互与视觉设计的一幅蓝图”,约翰是代表人物。国内的诸多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梁战平认为:IA是从大量处于复杂状态的数据或信息中抽取本质模式,帮助人们理解信息,找到知识的路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周晓英认为:IA是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笔者参照沃尔曼和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认为IA的生长之初不需要给它过多文字上的限定,这样反而不利于它的发展,从上述定义中抽取本质的东西,即IA的功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对IA的功能进行理解,IA具有如下图的功能层次结构。

附图

图1 IA功能层次结构图

上图说明从庞杂纷繁的海量信息中通过运用IA得到有用信息,满足信息需求者。IA包括四个层次,即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设计、信息表达。从获取到表达使复杂信息变明晰,从大量信息到用户最终得到的有用信息,使信息可以理解,能够为需求者所用。

其实IA并没有自身的传统、标准与文化,它是从一系列背景领域中诞生的。这些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信息学、知识管理、图形设计、交互设计、信息设计、可用性研究、认知科学、图形设计、品牌策略、社会科学等等。这些都是IA的基础学科,IA不断从这些学科中吸取知识构筑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 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Architect)与图书馆员职业研究

2.1 信息建筑师

从事IA设计的人员被称为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Architect),沃尔曼先生开始提出IA便称自己为信息建筑师,而且明确指出了信息建筑师的工作任务:(1)组织数据中的固有模式、化复杂为明晰;(2)创建信息结构或地图,令他人找到通向知识的个人路径;(3)信息建筑师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专业化职业,代表着时代对清晰、人类理解、信息组织科学的集中需求。在具体实践中信息建筑师们会履行下列职责:(1)收集和定义信息用户的需求内容,用户需求功能的要求并且帮助定义信息产品的视觉外观;(2)在可理解层次去组织信息,通常会利用网站地图、内容地图或信息模型。这包括发展受控词汇和辞典;(3)在屏幕层次决定内容位置与交互。要在最终设计之前添加原型导航、内容关系与用户交互。通常最后要形成一份书面的技术说明书;(4)进行用户研究(访问、观察、统计研究、市场分割研究等等)和可用性测试(启发式评估、用途分析、用户测试等等)。

2.2 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职业的联系

信息建筑师最终要完成信息的获取、组织、设计、表达工作,这与我们图书馆的职业类似具有可比性。根据20国外的一个调查统计,在西方国家很大一部分信息建筑师有着图书馆员的职业背景。这两个领域界限模糊,许多有经验的信息建筑师常问自己:“信息建筑师是否和图书馆员是一种职业,只是进入了数字化环境中而换了一个架构性的名称?”同样和信息建筑师有过接触的图书馆员们也会经常想:“怎么样自己才不是一个信息建筑师,我们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因为两者有着同样的工作任务,所以这样的问题很难得到满意的回答。就两者的.最高任务来说,都要寻求通过信息资源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两都都要承担通过组织和分类实现有效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职责,但是两者也是有显著区别的。

2.3 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职业的区别

(1)涉及范围

虽然信息构建诞生于网络但是它不局限于网络。信息构建能够被应用信息产品的范围,包括CD-ROM、软件应用、个人数字化服务、掌上电脑、手提电话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移动设备。信息构建甚至还包括一些结构规划,如飞机场设计以及广义上的城市规划。总而言之,目前信息构建的主流是应用于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致力于网站与基于网站的应用研究。

虽然网络空间的图书馆员与数字化图书馆员

之类的头衔越来越多,但图书馆员主要处理传统文件格式与图像记录。一个网络图书馆员能处理的数字化格式比信息构建师可管理的动态数据库更稳定。

信息建筑师能够影响作者的创作。例如,当为一个内容管理系统规划信息结构时,信息建筑师可决定要出版的内容数量与类型,以及表现出来的格式,这直接影响作者如何去创作内容。图书馆员关注收集、评估、与管理已有资源,在这种意义上一个图书馆是文献管理系统,很少有图书馆员的行为能够直接影响著作。

(2)时间跨度

信息建筑师的工作通常是具体有预见性而客观的基于项目规划的工作,平均创办一个网站的生命周期一般不到1年。信息建筑师高度讲求时效。相反,图书馆员不考虑时间而更多从事的是书目维护,尤其是在历史档案图书馆,时间跨度可能达到几百年。时间就成了这两个领域的显著区别之一。

而且,信息建筑师不需要像图书馆员那样的传统和标准,他们经常是针对具体环境提出客户化的解决方案,强调创新与原创,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提出解决方案。图书馆员关注的是掌握已有系统,这种系统是严格的、复杂的、可能有很多年的历史。高度顺应系统标准是关键。当然这也不是说图书馆就不要创新而是大多数图书馆员不必要去创造完全意义上新的组织化系统(例如分类法或受控词典),而信息建筑师却需要。

(3)空间位置

图书馆职业通常有一个工作场所:图书馆,这种重要的群体建筑不仅仅是信息的贮藏处。孩子们在公共图书馆玩耍,学生们在高校图书馆学习,职员们在公司图书馆读报纸。图书馆以及类似机构要满足人们寻求宁静的需求。图书馆员们要仔细考虑一个图书馆建筑的选址与建造问题,同时要接受图书馆管理与运作及图书馆物理建筑的问题方面教育。信息建筑师无须考虑所问题,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去创造信息空间。

(4)关注点

这两种职业都强调获取信息,信息建筑师比图书馆员更多关注用户经历与用户对信息的反映。一些人称信息构建是“交互性的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指的是信息构建运作中的核心是交互设计。信息建筑师的工作表明信息构建是高度可视化的传递,最终是服务于信息表达,这点可以从信息建筑师们对可用性问题的研究看出。

图书馆一职倾向于用一些行为和设备(如编目、馆际参考咨询、版权控制等)进行基本信息组织。这些肯定有助于用户定位资源,这种信息的深层次结构通常用户是看不见也意识不到的。而信息的深层次结构通常不是信息建筑师关注的。

(5)个性化

图书馆员通常对读者群有所了解,甚至了解单个读者。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通常是以地理途径与图书馆以某种方式相连,他们的需要和行为都是图书馆员熟知的或很容易被图书馆员们观察得到。

信息建筑师很少在个人基础上了解他们的目标组。信息建筑师从用户行为的替代物(如日志和市场研究)来推断用户行为。即使是通过面试和可用性测试的方法也仅仅让息建筑师们了解到一种特定产品所有用户的一小部分。

这就是说信息建筑师面对着不知名的用户而图书馆员不是。因此信息构建中的那种推动力是基于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构建没有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产品书目,有了书目图书馆员就可以发展无偿咨询系统:如果用户刚开始不理解就教育他们。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员在信息的基本组织中是以内容为中心而不是用户。而信息建筑师渴望追求以用户为中心。

综上所述,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们不是直接面对同样的问题,因此两个领域不是在一个固定范围内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仍是两个单独的职业,目前这两个职业之间只有知识与资源共享的一些零星交换。

随着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将来这两个职业间的联系会更紧密。目前信息建筑师们在研究组配分类和电子商务服务的元数据,图书馆员也正式研究交互设计与网络环境下信息可用性问题,因此未来这两个职业将会在更多层面上共存共荣。

3 信息构建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研究信息构建与图书馆职业的关系也是为研究信息构建与图书馆学科关系做铺垫。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职业联系与区别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信息构建的核心问题虽然是信息的获取、组织、设计、表达,但它并不能完全纳入到图书馆学的研究体系中去。相反,信息构建对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挑战,迫使我们去思考多年不变的工作行为与服务方式。

3.1 IA对图书馆学的影响

笔者认为,IA给图书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表现在以下两点:

(1)工作方式上,IA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他们的工作中贯穿着对用户的研究。在实践中图书馆并不以用户为中心,经常不能从用户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而首先考虑图书馆量的发展,片面追求馆藏数,忽视利用率,导致使图书馆用户满意度低下。此后我们图书馆学的研究可借鉴IA的用户研究手段、方法,研究读者心理,发展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

(2)IA特别强调用户经验与信息交流。随着图像图形使用界面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改变人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而传统图书馆学强调的是按照信息的那些基本组织方法,科学组织信息并提供给用户,未曾考虑用户与信息交互的界面。IA强调信息交互界面与用户经验,使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拓展了眼界,认识到对信息组织与提供不是一门机械性、重复性劳动,更应富有艺术性、智慧性与创造性。

3.2 图书馆学对IA的影响

IA与图书馆学之间的信息流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两边都必须积极输入与输出知识,图书馆学同样也对IA的发展给予了坚实的保障,体现在两个方面:

(1)深层信息构造。受控词典、字典、元数据等,对于这些主题的研究在图书馆学界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IA可以借用这些成果充实自己,更好的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中去运用它们。

(2)传统和标准。因为图书馆学的研究传统与标准能够创造出更长远稳固的信息系统的核心模型,所以信息建筑师们开始发展那些较少可任意处理的方法,停止使用随兴的方法。

4 小结

印度学者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指出:图书馆是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图书馆在新环境中的运动就必然表现出更多新的特征。这需要更多更有力的方法,更丰富的其他学科知识来帮助图书馆学研究。

笔者探讨了IA若干最基本的问题,旨在用信息构建去推进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多视角、全方位地去发展图书馆学,使我们现有的知识增值。总而言之,作为网络空间新领域――IA的出现是有必要有价值的。展望未来,IA可能与图书馆学情报学逐步融合,为图书馆更好的在数字化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收稿日期:-05-30

【参考文献】

1 JamesKalbach.IA,thereforeIam.Bulletin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n

bsp;andTechnology,2003(2/3)

2 MarkHurst.AboutInformationArchitecture.www.goodexperience.com..7.2

3 www.onepine.demon.co.uk/pwurm.htm

4 周晓英.信息构建(IA)-情报学研究的新热点.情报资料工作,2002,(5)

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应用 篇3

【关键词】云空间 项目教学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3-02

一、当前高职课程教学存在的难题

实践表明,工学结合、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它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把大的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项目,再把小项目分为系列的子任务或情境,每个任务相对较小、内容单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完成一系列的子任务过程中渗透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训练,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教学法打破了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对抽象思维不强的高职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多,课堂时间不足。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很多教师将理论学习时间大大缩短,但是,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学习及职业发展,这是不可取的。

二是需要分组教学。每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子任务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团队合作完成,同时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场地有限仪器设备有限,要求把一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分组的合理性也就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

三是教学过程难以监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实时监控,课堂课前课后都要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还要实时指导、解疑答惑和实施评价,特别对于课堂的45分钟对于教师来说有分身乏术的感觉。

四是生产环节难以模拟。项目的选取都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每个项目的实施都需要有生产场地、相应的生产设施或实验设备,还要耗费一定数量的加工原材料,但学校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使得有些生产过程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为项目教学带来难题。

根据项目教学在高职工科课程中的实施情况,设想为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及教学条件下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利用效率,理论与技能齐头并进,可考虑结合当前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教学潮流,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将理论学习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外完成,课内则主要用于对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就是颠倒了传统的课堂上教学、课堂下做作业的方式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 class-room),实质上是将翻转课堂融入项目教学,这将能很好的解决上述困难。

二、基于云空间+项目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教学设计

针对高职课程项目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根据翻转课堂的特点,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将课程的学习分为课前知识储备、课堂讨论实践、课后巩固总结三个阶段,构建一种新型的“云空间+项目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开发或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并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包括视频、动画、教学课件、同步练习、单元测试等内容和形式,课前下发自主学习任务单布置任务,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设计好课堂做好课堂安排。学生则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检验学习效果,进行知识储备,对存在的疑惑进行记录,可以在线交流,也可放在课堂集中讨论。

课堂实践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对课堂进行组织,对于课前学习存在的理论问题,可采用小组协作与探究的方法,对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问题可采用发现教学法、同伴教学法,问题疑惑在课堂解决;在之后安排的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巡查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如果是项目评价或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则起到组织点评的作用。学生则在教师的组织下与同学、与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进行项目实施完成情景任务,进行自评互评、 PPT汇报及作品展示。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角。

课后总结评估阶段。教师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在试题库中发布进阶练习或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将拓展训练内容发给学生,以加强巩固本次任务,实现拓展提高;收集整个项目的相关资料,分析项目实施的教学效果,对项目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改进方案。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获得相应的拓展任务训练信息,独立完成或与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做到举一反三;根据自评互评及师评的意见建议对项目进行完善,并撰写总结报告,同时对教学的实施提出意见。

2.教学实施

本研究以学习《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的通信1501班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每组23人。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以“串联稳压电源”项目为例实施基于云空间+项目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A组采用传统的项目教学,B组采用云空间+项目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根据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从教学的实施过程、实施结果两个方面来实证检测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课前要求B组学生必须登录世界大学城空间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相关的视频动画、教学课件,完成项目的相关知识储备,对于A组学生则没做相应的要求。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梳理,之后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的实施,教师实时提供个性化指导,项目完成后进行作品展示及自评互评师评。课后学生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完成项目拓展训练,进行项目的改进完善及撰写总结报告。A组学生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完成课堂教学。通过实验对比,发现A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时间明显不够,教师的解决方法是要么缩短理论学习时间,要么是要求学生牺牲课后时间完成任务。

3.教学效果分析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分析

根据对A组学生实施基于的云空间+项目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来分析,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明显的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调查结果显示,34.8%的学习者认为对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非常有帮助,52.2%的学习者认为对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有一定的帮助,13%的学习者认为对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帮助不大。

(2)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成绩分析

项目完成后,A、B两组学习者通过学习,提交各组完成的作品,根据评价表统计作品成绩,另外为考核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增设理论考试得出理论成绩,综合后作为学生的总成绩。经过统计分析得出,A组成绩优秀(90分以上)的学生占21.7%,成绩良好(80-90分)的学生占69.6%,成绩及格(60-80分)的学生占8.7%,明显高于B组的成绩。

(3)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基于云空间+项目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及对比分析,34.8%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希望以后继续采用该教学模式;43.5%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希望以后继续采用该教学模式;21.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不明显,无所谓以后采用哪种教学模式。从教师的观察及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调节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理论基础、动手操作、沟通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理论学习放在课前,节省出来的课堂时间则主要安排讨论课前学习时遇到的理论问题或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操作问题,或者让学生参与项目实践,课堂有足够宽裕时间的进行项目的实施。在课堂中内化、深化,问题在课堂中解决而不是留在课后,给学生一种安全感、保障感,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基于云空间+项目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项目教学过程中的难题,但要普遍应用还需要学校提供政策及硬件设施,营造氛围大力支持;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准备丰富的立体教学资源及清晰的课程导航,精心组织课内外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参考文献:

[1] 邓桂萍,宋烨.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2]卜彩丽,孔素真. 现状与反思-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2.

[3] 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4] 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5]邓桂萍. 翻转课堂在高职实施的现状、难点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5,9.

[6] 董奇,黄芳.职教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瓶颈及突破[J].职教论坛,2016,3.

项目基金:

教师“网络空间”的探索与应用 篇4

一、网络空间的概念

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特别是“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互联网, 网络空间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各大门户网站包括各个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纷纷为用户开辟了个人空间, 诸如QQ空间广为普及。到底什么是网络空间?有必要对网络空间及其相关概念进行阐释, 厘清内涵与边界。

1. 空间

空间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应用广泛的词汇, 可以从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文学、信息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诠释。哲学上将空间定义为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 有真实与虚拟、物质与精神等多种形式。数学上的空间是指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及一些额外结构的集合, 表现为长度、宽度和高度。物理学上将空间界定为宇宙中物质实体之外的部分或宇宙物质实体运动所发生的部分。生物学上的空间由细胞间隙、细胞壁微孔和细胞壁与原生质膜之间的空隙组成, 它允许外部溶液通过扩散可自由进入。文学上空间代表目标事物的概念范围。信息学的空间指互联网上盛放文件或日志的地方, 这就是网络空间。

2. 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一词又可翻译为电脑空间、赛博空间等, 最早由加拿大科学幻想小说家吉布森 (1984) 提出, 本意是一种能够与人的神经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系统所产生的虚拟空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空间逐渐变成现实, 网络空间的概念也不断得到新的拓展, 人们对于网络空间的理解也从不同的维度逐渐展开。有的将网络空间等同于虚拟实在;有的强调信息的存储和流动;有的视其为个体的概念空间;有的则突出其社会互动方面。不管从哪一视角界定网络空间, 其关键性特质有两点, 一是交互性, 二是虚拟性。

3. 云空间

云空间, 简单地说就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空间。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通俗地讲, 云空间好比一个网上的移动硬盘, 即网络存取器。借助于云计算核心技术的云空间, 其最为突出的优势是海量的资源存储, 称之为“云存储”。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 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 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系统。云空间成为人们享受云计算服务的一个载体、一个平台, 借助这一平台, 让人们非常便捷地、低成本地享受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服务器资源。

4. 教师网络空间

教师网络空间是指以教师实名制注册的个人网络空间, 相当于教师本人的一个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库, 主要服务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统一部署,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 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 努力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当前, 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着力推广实名制网络空间, 影响面较广的是世界大学城空间。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 运用Web2.0、Sns、Blog、Tag、Rss、Wiki等为核心, 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 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 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世界大学城的空间是什么?湖南城市学院副院长陈鸿俊教授作了描述性的诠释:空间是教与学的档案库、资源库和导师库;空间是教与学、交流互动、展示自我的平台;空间是瞭望世界、开阔眼界、提升境界的窗口;空间也是信息时代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增进感情的又一纽带;空间本质上是信息时代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的一场革命性改变。

二、网络空间的功能

云空间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 且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之中。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有关事务, 大多可以在空间里完成。就教师个人网络空间而言, 其突出的功能是教育资源存储、开放式教学、网上学术研讨与互动交流展示等。

1. 教育资源存储

云空间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应用, 使其信息资源的存储和提取变得更加快速便捷, 数字化资源的形态包括文本、IPG格式的图片和FIV格式的视频, 而且基本上不受容量的限制。从这种意义上讲, 个人云空间实质上是一个强大的、海量储存的信息储备库, 它已突破了传统纸质媒介乃至单个信息终端对信息储备的有限性, 为个人信息资源的储存提供了无限的安全性、可能性、现实性和便捷性。由于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支持非逻辑性结构, 人们可以根据个人意愿与需要任意搭建空间资源的目录框架, 有序上传和迅速提取相关资源。

2. 开放式教学

随着“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的逐步实现, 学校的围墙被无形地跨越, 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开放, 每间教室便是一个世界。教师建设和使用云空间, 最终要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通过空间教学,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促进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 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如当前在职业院校比较流行的3G实景教学、表格教学、专递课堂等新模式, 就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同时, 在线学习、泛在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存在方式。学习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 变得更加开放和便捷。

3. 网上学术研讨

网络空间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供了信息化手段, 为教研资料的收集和成果分享创造了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云空间的存储功能, 教师可以构建个性化研究领域的资源库。教师在建设空间与实施教学的同时, 可利用个人空间资源的优势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 坚持反思总结, 形成与之同步的学术科研成果。利用空间可以轻易实现与同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成为教师学术研究灵感的源泉。

4. 互动交流展示

借助于网络空间, 人们的交流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 人际交往的圈子得到极大的拓展。教师空间既是教学工作的平台, 也是交流互动的平台, 还是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三、网络空间的应用

湖南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数字湖南”的整体规划, 积极探索“校校有平台, 人人有空间”的教育信息化新途径, 走在了全国前列。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11月26日印发了《数字湖南规划 (2011—2015年) 》, 明确指出:“大力推动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化教育, 实现所有教育机构上网, 全省教育系统在职人员和高中阶段及以上学校学生每人拥有一个网络学习空间。推动数字化学习教育云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以个人空间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资源与服务平台。”根据国家、省的战略部署, 这里重点探讨如何打造“六型空间”, 将其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 实现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1. 学习空间———自主研修

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了自主研修的理想平台, 为教师知识与观念更新提供“源头活水”。空间里设有“学习管理”板块, 其功能完善。一是资源汇聚, 数字化的学习材料可以汇聚在“数字图书馆”“视频资源库”, 也可以自创栏目, 系统管理。二是在线学习, 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 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学习, 学习的频率及时间等数据, 后台可以如实记录并统计显示。三是接受指导, 通过“视频直播”“在线留言”等方式, 可以实时地接受专家、辅导老师的远程指导。四是反馈成果, 系统学习某一网络课程, 可以网上完成作业、撰写学习笔记心得等并及时提交, 指导教师可以网上批阅并反馈。对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可以“在线考试自测”。五是自主学习, 空间学习可以做到完全自主, 自由自在。

2. 教学空间———日常教学

伴随着“网络空间人人通”工程的实施, 广大教师逐渐熟练掌握空间应用技术, 网络空间成为教师施教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 空间教学成为一种趋势与方式, 成为教师的教学依赖与习惯。空间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是辅助日常教学, 二是打造名师课堂, 三是实施专递课堂, 四是支持个性学习。“音体美健”教师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到教学这个主战场, 以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基本价值取向。可以广泛应用到日常教学“备、讲、批、辅、考”的各个环节。

第一环节, 从备课来说, 所有备课资料如电子教材、教学课件、参考材料、教学设计等, 可以存储、收藏在空间, 需要时从空间提取或通过空间分享。特别是借助空间可以开展网上集体备课, 在不过多占用同事、同行宝贵时间的情况下, 集思广益, 博采众家之长。

第二环节, “讲授”时, 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空间中调取事先准备好的完整课件, 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提取教学素材, 还可以调用同行空间的教学资源, 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三环节, 作业的布置与评阅, 如果学生人人拥有网络学习空间, 新授内容结束后, 教师可以通过空间统一发布相同的作业, 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的差异分别发布不同的作业,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学生在完成作业的第一时间可以提交, 也可以延时提交, 教师收集作业后, 可以进行网上批阅。

第四辅导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私信”进行个别交流, 即“一对一”的辅导, 可以通过“交流群组”分层辅导, 当然也可以统一辅导, 集中为所有学生解疑释惑。

第五环节, 考试评价, 利用空间可以进行“在线测试”, 如果采用标准化测试试题, 测试结果在学生完成测试的瞬间就可以进行个别反馈, 全体学生的成绩, 通过后台数据统计功能, 自动生成后及时发送给执教者或试题发布者。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成果, 又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3. 教研空间———在线研讨

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个人专属, 网络空间的主人依法具有发表、交流、分享、使用、处置相关信息资源的权利。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 每个人都可以称当“新闻发言人”, 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或主张, 从而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网络学习空间, 都相当于“个人网站”, 每一个网页就是一篇博客 (博文) 。世界大学城的网络学习空间, 简单理解就是功能强大完善的“博客”。它可作为教师构建自我知识的平台, 为教师提供资讯发表的平台, 为社群之间知识交流和共享提供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的这些功能优势, 让网络教研变为现实。可以在空间里发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论文、经验、随笔, 与同行交流分享;可以与好友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系统、全面、深入、持续的研讨, 协作研究, 合作攻关;可以了解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 开阔学术视野……另外, 许多基于网络的活动包含一系列探索或发现学习方式, 学习与研究有可能像计算机游戏那样有趣。借助于网络学习空间, 我们可以让合作者提供问题情境或者有研究价值的案例, 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诊断、策略或者设计。

4. 管理空间———教学管理

网络学习空间具有较强的管理功能, 可以作为空间主人的管理助手。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空间管理自己的知识, 借助于空间栏目,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其次, 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可以管理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教研成果, 教师及时将个人工作日志、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教育论文以及科研报告等发表在个人空间里。在教师个人空间里, 可对其分年度、分类别、分层级进行分类、整理、储存, 日积月累, 便会成为一个丰富翔实的个人教学工作业务档案库和个人资料库。再次,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空间管理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在空间里为学生建立电子学籍档案, 其中包含学生的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 利用电子学籍档案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 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最后, 利用主题空间或机构平台, 可以实现对群成员的管理。优秀的教师个人空间通过推优功能, 可以分门别类地云集到机构平台的首页, 便于机构成员交流借鉴。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汇聚在机构平台或主题空间相应栏目, 并在首页显现, 这样就便于同行分享。机构平台还具有数据统计功能, 进入管理后台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统计机构成员上传空间资源 (文本和视频) 的数量, 点击访问数量, 以及建立的交流群组数量和活跃程度。

5. 生活空间———互动交流

互联网络的显著特征就是互联互通, 通过互联网络, 教师可以跨越时空地与他人发生关联。交互性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特性, 网络空间就是一个交往空间。网际交往的发展导致了网上虚拟社群的出现, 在网络空间, 可以发起或加入“学习俱乐部” (交流群组) , 进行“好友管理” (添加、分类、访问、打招呼) , 在“留言板”上留言, 发送“私信”, 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流。

6. 成长空间———成长档案

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应用 篇5

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乌镇。11 月 23 日至 24 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在浙江乌镇成功举办,这座洋溢着浓郁“互联网+”气息的千年古镇,再一次汇聚世界目光。

拥抱互联网,奋进新时代。从 2014 年到 2020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已走过 7 个年头,始终紧紧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秉持开放、平等、互信、共赢理念,与世界各国一道互利共赢,搭建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数字信息浪潮风云激荡,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以及数字化浪潮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现实生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一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和网络空间治理工作,其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蓝图,而且也指明了互联网前进的方向。这

就需要我们树立互联网思维,形成重视互联网、关心互联网、支持互联网的浓厚氛围,保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拓展数字经济新空间,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新动能,使中国在“互联网+”发展中抢得先机、赢得未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冲击。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在网络空间加强团结协作、维护公平正义、共享数字红利,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1 月 18 日,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发布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国际社会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秉持“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的理念,采取更加积极、包容、协调、普惠的政策,加快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争议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谋合作、在合作中创共赢,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真正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依靠人民、惠及人民,互联网更能激发出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是网信事业发展的不变初心。各方须集思广益、增进共识,与时俱进、乘势而上,不断深化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交流合作,携手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服务水平,支持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和发展,推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打

造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助力经济持续趁稳。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社区管理、医疗健康等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改进网络购物、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无人配送、“健康码”等互联网技术,有效化解现实生活中的堵点、难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全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面对风险挑战,唯有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加强对话合作,携手共克时艰,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才能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建设好互联网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

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应用 篇6

当前时代,互联网行业“蚀骨般入侵”传统行业,将传统企业打得措手不及,为了突围困局,传统企业不断摸索互联网环境下未来发展的道路。

在覆盖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网络空间时代,组织领导者的领导力仅靠互联网思维进行升级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网络空间思维”再升级,才能指导组织的长远发展。

那么,那些如同灯塔般构建网络空间领导力的新方法论,又有哪些呢?

即时化,奠定网络空间的“新三通一平”

真正的网络空间正式形成以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为重要标志(见图表“10亿人同时在线的时代”)。从此,人类的各项社会活动都表现为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渗透与融合。而网络空间的新特性,就是基于互联网从工具属性到空间属性的提升。

互联网已然从“实况录像时代”进入到了“现场直播阶段”。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很早以前,我们基本都是通过实况录像观看足球比赛,后来,我们看的基本都是现场直播。看现场直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此心中充满了悬念和兴奋。

在这个“现场直播”时代,在各个社会领域里形成的网络空间里,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平台正在构筑起网络空间的新“三通一平”(见图表“网络空间里的‘新三通一平’”),颠覆了传统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模式,给传统组织施加强大的生存压力,迫使组织构建网络空间领导力。

“新三通一平”之大数据和云计算

大数据和云计算成为网络空间时代中传统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信息技术革命下,海量的数据沉淀使得数据的资源化特征更加明显。网络空间时代是一个数据驱动的满足客户新需求的时代,社交媒体、移动化、物联网和数字化引发的大数据趋势,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颠覆着企业原有的运作模式。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在过去数据匮乏的时代,通过抽样数据、局部数据和片面数据,无法获得实证数据,管理者甚至靠经验、理论和假设去作市场决策。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出现和运用可以改观传统企业原来对客户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不甚了解的现状,分析出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因素,进而得以完成以客户为中心思维转型的关键。

大数据和云计算渐渐成为传统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资源在产品的营销和广告、产品的开发以及企业策略制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新三通一平”之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成为网络空间时代中小传统企业发展运营的气血之源。

商业社会离不开资金流动,互联网金融为整个网络空间的经济运行提供了“造血”和“输血”功能。我国互联网金融对于推动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2014年中博会上,中小企业主表示:融资难是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以银行为主,可银行在经济下行时容易出现惜贷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渠道。银行也在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下积极创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

另外,根据上海2014年首届互联网金融博览会透露的数据——2013年中国网络借贷市场规模达到924.6亿元,已经超过网贷发源地英、美,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P2P交易市场。P2B(互联网融资服务平台)等服务的发展不断涌现也不断补充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得非常活跃。

“新三通一平”之平台化

平台化成为传统企业发展的重要渠道资源。

“每一个公众账号都是一个App”,这是“微信·公众”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方面的态度。2013年底,海底捞表示:“我们希望利用微信的平台优势,彻底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海底捞的信息化改造”。而大众点评网在接入微信支付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交易额增长了七倍。微信的平台化战略正在推动一批传统产业转型:电商、银行、航空公司、快递公司等各行各业开始为具体到“人”的消费者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也将平台战略作为未来主业之一。阿里计划转型:改变原有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形式,转变为支持网商面对消费者。从阿里的影响力和用户规模来看,阿里平台战略的推进以及未来战略的实现会让传统企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模式的升级,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有望形成从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物流到和用户之间保持良好互动的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企业利用平台可直接和用户实现交流,指导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转思维,“双重空间”里的网络空间思维

当今传统企业转型的复杂性在于: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是简单从现实空间迁移到网络空间,而是要适应一个并行的双重空间。

两个空间如同两个变量,在不同领域中的影响程度很不一样,而且时间轴上也时刻都会变化。因为你已经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主导你整个生活的网络空间之中,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网络空间思维,用网络空间思维主导现实和网络并存的双重空间;每一个企业也都应该具备网络空间思维,因为你的消费者越来越活跃在双重空间里,你的现实的上下游伙伴越来越直接通过网络空间连接在一起;甚至每一个国家也都应该具备网络空间思维,因为一个国家现实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深入到网络空间,并且在双重空间中与全球各国形成新的互动与博弈。

互联网时代的成功者,其实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网络空间思维模式。相比之下,由特定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总结出来的“互联网思维”只是甜点,普适性的网络空间思维才是正餐;互联网思维是少数人的窍门,网络空间思维才是每个人的钥匙;互联网思维需要练就绝世武功,而网络空间思维只是需要学会调整和适应;互联网思维是阶段性、局部性和特殊性,网络空间思维才具有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国家的普遍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不同的范式,不同的范式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网络空间思维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如前所说,一个钢铁公司,如果善于在网络空间中重构上下游关系和产业生态,通过实时、动态的大数据来决定钢铁的产品特性和产量以及物流体系,那么,这个钢铁公司就成功实现了网络空间的转型。

领导力,掌握网络空间时代的“新五力模型”

另外一个重要命题是,传统领导力的“五力模型”在网络空间需要进行新的阐释(见图表5),同时非权力因素导向的网络空间领导力在当前时代下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在网络空间时代,前瞻力不仅仅是以行业性为主,组织的领导者要能洞悉当前行业和经济形势,准确把握组织发展方向和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感召力也不仅仅是面向于公司内部为主,还需要组织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各方面因素和资源的能力。影响力,需要拓展到组织对网络空间时代下无边界、泛客户的动员能力。

而网络的复杂性将直接考验领导者在网络空间的新决断能力。控制力也将由内部的流程和管理控制“走出去”,掌握全球性、有机性的驾驭能力。

在网络空间,领导艺术更多的来自于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等构成的非权力因素。由于个人获得空前的自由和解放,所以决定了网络空间对于传统权力性力量的排斥和抵触。原来现实空间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而要在网络空间建立领导力,必须通过非权力性因素来构建亲和力、凝聚力、号召力、认同力和动员能力。

如果说权力性因素依靠的就是权术水平,那么通过非权力性因素驾驭领导力,更是一种艺术。

构建我国可信网络空间的思路和建议 篇7

关键词:可信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措施建议

1 可信网络空间及其特性

可信网络空间是指一个网络主体彼此信任、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值得信赖、仲裁结果令人信服的网络空间。其中,电子认证服务是连接网络主体与应用提供商的桥梁,是构建可信网络空间的核心环节,也是主体注册、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提取、网络举证、网络仲裁等构建可信网络空间的其他环节的基础。

可信网络空间主要包括五个特性。

主体身份的“真实性”,即网络行为主体的身份真实可靠,如果是匿名或假名主体,必须确保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核实其真实身份。

主体属性的“可靠性”,即网络行为主体的年龄、性别、职务等属性信息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信息内容的“保密性”,即网络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

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即网络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行为偶然或蓄意地破坏和篡改。

主体行为的“可追溯性”,即在适当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式标识网络行为的主体、发生时间及状态,为网络仲裁提供依据。

可信网络空间国家战略就是要从政策、法律法规、组织机构、产业、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确保我国网络空间满足上述五个特性。

2 构建我国可信网络空间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空间产生诸多新威胁

网络空间的出现带来了快速而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威胁。近年来,全球信息安全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难度持续加大,具体包括:黑客行为组织化;恶意攻击更具目标性,高级可持续性攻击增多;出现了政府部门支持的攻击、恐怖分子发起的攻击;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带来新问题;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状况面临挑战等。

2.2 可信网络空间核心产业不能满足可信网络空 间需求

电子认证服务产业是可信网络空间的核心产业,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针对电子认证服务(CA)机构的商业保险等公共服务尚未发展起来。CA机构对其发放的数字证书给用户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是数字证书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但目前保险行业还缺少相应保险属种。

第二,数字证书在服务器认证、移动电子商务等高端应用相对落后。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约230万个网站, 但仅使用2万余张服务器证书,99%以上的网站没有使用服务器证书。在2万余张证书中,国外机构签发3510张 ,虽然只占我国证书总量的17.2%,但都应用于证券、银行、保险、其他金融类服务、电子商务行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存在安全隐患。

2.3 可信网络空间相关技术相对滞后

第一,国产密码算法尚不能满足需求。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的PKI系统将不能依赖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密码算法产品的出口,必须加快国产密码算法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全面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系列密码算法。第二,相对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日益扩大的需求,新技术领域可信技术开发仍存在较大差距。

2.4 可信网络空间的专业人才队伍不能满足需求

构建可信网络空间,归根结底要靠“人”去实施。目前可信网络空间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构建我国可信网络空间的需求。尤其缺少既懂技术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加快这类人才的培养。

3 构建我国可信网络空间的战略举措

3.1 构建我国可信网络空间的战略思路

构建我国可信网络空间应坚持的战略思路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原则,坚持制度创新和研发创新相结合,推动部门、机构、区域、国家间广泛合作,兼顾解决方案可用性、安全可靠性、可互操作性和经济性,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认证服务业资源,把电子认证业作为可信网络空间的核心和基础环节,加快电子认证服务产业链建设、推动电子认证服务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实现对实体身份、属性的认证,以及主体行为核查和追溯,建立网络空间身份认证、属性认证、信息保护、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推动建立互信、互认、安全、公正的可信网络空间。

3.2 构建我国可信网络空间的战略目标

构建我国可信网络空间应实现的目标是: 建立基于数字证书的可信网络生态体系, 进一步推动各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中建立可靠的信任关系, 有效规避各种网络风险和安全威胁,营造互信、互认、安全、公正的网络环境。

如图1所示, 可信网络生态体系是一种信任机制, 利用这种机制,政府、组织和个人能够在虚拟和自由的网络空间中建立起可靠的信任关系, 充分相信对方,形成互信、互认、安全、公正的网络氛围。

3.3 可信网络生态体系应用模式示例

如图2所示,在参与在线业务之前,可信网络生态体系中的网络主体可从身份提供商处获得一个匿名或者可唯一标识身份的身份凭据。身份提供商将验证主体 的物理身份,并确保数字身份准确地反应了真实的网络主体。随后,身份提供商将主体的身份凭据与主体的数字身份联系到一起。

在图3中,网络主体直接向依赖方展示其身份凭据和属性,以获得业务授权。网络主体利用隐私增强技术, 使向依赖方提供的信息量最小化。接下来,在无需身份提供商及属性提供商知悉该主体正在进行当前业务的前提下,依赖方可以验证该主体的身份凭据和属性。网络主体可能向依赖方提供属性值 (例如“我的生日是1974年3月31日”),或者是经过验证的属性声明(例如“我的年龄大于21岁”)。依赖方可以鉴别该凭据和属性是否来自于可靠的提供商,以及该凭据和属性是否仍具有时效性。同样,通过检查依赖方是否拥有可以证明其遵守可信网络生态体系规则的可信标记,网络主体能够更加明智地选择依赖方。当个体在线获取依赖方的服务时,可信标记可通过电子方式得以验证。

4 构建我国可信网络空间的措施建议

以电子认证服务为核心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为构建可信网络生态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政策、法律法规、组织机构、产业、基础设施、技术和人才基础,但是可信网络生态体系的实现仍需开展大量的工作。

4.1 完善可信网络空间相关法律体系和标准规范

建议完善可信网络空间法律体系,健全《刑法》、《公司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实现对虚拟财产、虚拟身份、网上交易等网络资源和行为的法律保护,并针对电子商务、网络隐私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特殊需要,探索网络空间单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完善网络身份管理、网络属性管理、网络权限管理、网络行为 / 内容认定相关标准规范,建立涵盖环境、系统、流程、内容的身份 / 权限证书签发和应用标准体系。

4.2 建立结构合理的证书策略体系

建议逐步推出可信网络空间个人、法人、设备等所有网络主体的证书分类策略,确保在可信网络空间中针对所有网络行为能够追溯出其所对应的网络主体。根据应用需要进行证书分级,建立完善的(身份)证书分类分级策略体系。

4.3 加强可信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

建议推动电子签名与认证基础技术产品的国产化, 完成加密机、数字证书认证系统、数字证书介质、数字证书应用系统的升级换代,全面支持国产密码算法,大力提升国产密码算法产品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快国产可信安全操作系统、可信安全整机,以及可信安全芯片、可信BIOS等关键零部件的成熟化进程,鼓励重点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系统采用国产可信计算产品和安全解决方案。

4.4 推动可信网站评价体系建设

建议制定合理的网站可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明确网站可信展示指标、网站可信认证指标在网站可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网站可信 认证指标,通过权威备案信息比对和服务器数字证书验证两种方法对网站进行可信评价,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的公信力。

4.5 加快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建议在教育机构中设立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专业培训,还要建立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大力培养行业紧缺人才。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等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开展行业专业技能培训,针对入侵检测、日志管理等专业内容,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和认证。建立人才选拔机制,从现有的人员中选拔具有相关知识技能的人才,以应对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

4.6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可信网络空间建设需要持续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建议加大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建议将贯彻落实构建可信网络空间的 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议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民营资本投入到可信网络空间建设中来,为可信网络空间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资金保障。

4.7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应用 篇8

在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相应的网络安全战略目标。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目标是谋求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利益的指标性任务,充分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对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的整体需求,为此,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目标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建立完善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第二,使得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管理能力、防范能力以及控制能力显著提升;第三,使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健康、稳定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建设。

2 重视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顶层设计

在棱镜门事件之后,为了更好地维护网络安全,我国正式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这也标志着我国将网络安全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意味着我国将从战略地位和政策上解决国家网络安全缺少顶层设计的问题。在国家网络安全建设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则必须将眼光放长远,统筹协调各个地区、不同领域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而且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职能部委也必须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对现有的管理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全面优化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组织体系。网络使得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目标能够全面实现,则需要进一步明确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发展路线,制定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并且要对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的重点工作予以确立。

3 积极推动网络安全空间的国际合作

由于我国的网络安全技术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和一些发达的国家进行积极合作,以获取一定的经验。具体而言,可以在网络安全标准的设立、安全技术的应用、国家网路安全法规建设以及网络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完善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各项内容。而且,国家交流合作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动全球化时代网络空间安全的国际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这样也可以有效限制诸如美国这样超级大国的单边行动。在开展国际合作过程中,我国我可以通过联合国建立普遍接受的规则,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网络犯罪活动。就目前来看,在一些国际公约中开始将网络安全犯罪划归到刑事犯罪的内容,然而,针对一些具体的网络安全犯罪行为的处罚还没有明确,如对网络系统的恶意入侵、在线提供侵入系统工具等犯罪行为,为此,针对这些问题还应该通过联合国或其他多边机制予以界定和解决。在国际合作中,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国际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明确我国的正面立场,从而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实施建立良好的国际外部环境。

4 完善网络空间安全的法规体系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针对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电子签名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但是这些法律文件的立法层次不高,针对性不强,其中所包含的法律条文主要是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而且,这些法律条文所设立的内容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性,一些条文的内容比较笼统,导致所规定的内容在具体执法过程中缺乏较强的指导性。所以,在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我国可以对一些发达国家在立法方面的做法予以借鉴,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我国网路空间安全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相关法律体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和评估,对我国相关立法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有序开展网络空间安全法律修订工作,当然,要在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那些指导效果不明显的条文内容予以删减,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最终使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确保法律体系的完善。具体而言,在网络空间安全法规体系建设中,可以制定网络空间的青少年保护法、隐私权法等。最后,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流出必要的空间,防止立法过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我国网络自律机制的完善。

5 进一步推进网络空间安全标准化建设

在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实施过程中,网络空间安全标准的设立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战略实施中所进行的法律体系建设、系统完善、技术研发以及网络安全产品的开发等都必须依据相应的安全标准。针对网络安全工作的开展,我国早年间已经成立了信息安全标准技术委员会,到目前为止,相应的安全标准已近90项,可以说,我国在网络安全建设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包含基础标准、技术与机制、管理标准、测评标准、密码技术、保密技术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一进步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我国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应的网络安全产业发展速度还比较有限,所以,针对网络空间安全所设立的标准还不太完善。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在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方面,应该紧跟国际信息安全标准最新研究进展,在国际合作中积极吸纳,而且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网络安全标准建设方面进行积极创新。

6 进一步完善优化网络空间安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在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方面出现了多头管理现象,这一情况的出现,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困境,必须对我国在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方面的传统组织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具体而言,针对网络空间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建立相应的主管部门,这一部门应该由中央高层直接领导,然后再建立相应的下属机构部门,而且每一个部门都要进行明确分工,针对网络空间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由国家政府中央领导部门统一决策,然后下属机构积极配合,因为每一下属分支机构的分工比较明确,所以,中央领导部门要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对不同部门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且,为了确保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可以在国家层面建立专门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领导小组,针对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实施进行统筹规划。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工作的针对性,还应该针对我国国家保密局、工信部、新闻出版署、公安部等国家安全相关职能部委,必须进一步明确其管理职责,从宏观角度出发,在网络空间安全建设中央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对现有的管理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最终实现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组织体系的全面优化。另外,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机构,尤其是能源企业、金融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必须建立专业化、扁平化的网络体系,而且要接受国家政府网络空间安全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

7 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建设专业人才培养

毋庸置疑,在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实施过程中,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必须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我国可以引导一些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到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深造,从而学习一些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方面的高端技术,在回国之后,应该作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的主力军。其次,加强后备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最好的做法就是联合国家教育部门在普通高校进一步强化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相应专业教育工作,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国家可以从一些重点高校的优秀尖子生中抽调一些人,使其在学习期间就进入我国所建立的网络空间安全管理部门进行实习,通过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再者,我国可以从一些发达国家聘请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因为,在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方面,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差距,通过对发达国家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实施。

8 建立相对完善网络空间防御体系

网络空间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要紧紧围绕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目标进行,首先要建立攻防兼备的网络空间防御体系,夺取网络空间的控制权。这主要包括构建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分析及预测指标体系,打造基于骨干网、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防御与预警体系,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的建设力度。

9 结语

文章具体分析了相应的构建策略,分别是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目标的设立、重视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顶层设计、积极推动网络安全空间的国际合作、完善网络空间安全的法规体系、进一步推进网络空间安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优化网络空间安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相对完善网络空间防御体系等,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郭利民.2014年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态势及主要建设举措综述[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5(1):71-77.

[2]沈逸.网络时代的数据主权与国家安全:理解大数据背景下的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新态势[J].中国信息安全,2015(5):59-61.

[3]李雪威,王晓璐.美韩同盟新拓展:网络空间安全合作[J].东北亚论坛,2015(4):116-126.

[4]裴毅东.美国赛博空间安全攻防能力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军事,2015(11):36-44.

计算机网络的构建与应用实践 篇9

随着计算机、Internet、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教学、行政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完善。互联网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对私有信息和数据被破坏或侵犯的风险日益严重。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 保护系统内部资源, 成为目前网络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而Linux操作系统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网络操作系统, 在Linux操作系统中安装PVM软件包实现计算机的并行计算, 再通过高速网络将PC互联, 构成性能接近商业大型机的并行计算机群。通过笔者对Linux的应用实践与工作经验, 对构建一个基于Linux系统下的网络平台方法进行了浅要总结。

1. 采用Linux构建计算网络的优势

首先, Linux操作系统是一个免费开源的操作系统, 与其相关的并行软件和编译系统软件也是免费的, 且组建计算机群的硬件是商品化的, 由Linux系统通过PVM实现的并行计算机群的总体成本比传统的大型计算机成本要低很多, 硬件维护也相对方便快捷。

其次, 基于Linux系统组建的计算机群可扩展性强, 通过节点可以实现系统总内存的大幅增加, 而且可以突破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单个文件不能超过4Gbyte的限制。这对结构化学、量子化学计算中生成的5~10Gbyte大小文件的存储来说十分方便。通过并行计算机将临时文件分散至各个节点, 可以使计算机完成64位机才能完成的计算。

再次, 并行计算机中的单机也可当作独立的PC使用, 这样就可以将性能较弱的老计算机放入计算机群, 通过性能较好的计算机控制其他并行计算机, 给性能较弱的老计算机分配一个较低的任务值, 以达到硬件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另外, Linux操作系统对软件资源的高利用率也是其在构建计算机网络中一个不可比拟的优势。

2. 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网络配置与构建

2.1 配置Linux下的TCP/IP网络

以RedHat Linux9为例, 使用Ifconfig命令配置计算机的IP地址、网关等网卡信息, 常用命令如下面实例:

(1) 配置Eth0的IP地址, 同时激活该设备:

#ifconfig eth0 l92.168.1.154 netmask 255.255.255.0 up

Ifconfig命令在禁用网卡设备时采用Down选项, 例如:ifconfig eth0 down

(2) 查看网络接口配置:#ifconfig eth0

(3) 查看所有接口配置:#ifconfig

(4) 添加到主机的路由为网络设备eth0:0:#route add–hos192.168.1.13 dev eth0:0

(5) 添加默认网关:#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1.1

由于现在互联网上有关命令配置TCP/IP的方法已经很详细, 就不在次赘述, 而且RedHat Linux9同样支持图形界面, 且易于操作, 下图为笔者在Vmare中进行的网络配置操作, 具体步骤不在一一截图, 只将设置IP、网关与DNS的截图列出作为学习者的参考:

2.2 网络内核性能的优化

基于Linux的网络内核优化, 采用ONPK技术方案, 具体步骤为:

(1) 利用mmap函数将应用程序与内核空间建立一块共享的内存区域, 并生成一个内核设备。mmap函数如下:void*mmap (void*addr, size_t len, int prot, int flags, int fd, off_t offset)

其中fd是生成的设备;len是长度;addr是待映射的内存起始地址;prot、flags分别是权限和标志。

(2) 增加一个系统调用, 参数有待发送的文件描述符、发送的起始位置和长度和欲发往的socket套接字。该系统的功能是检测网卡缓存是否空闲, 如果空闲就直接把数据拷贝到网卡缓存, 否则等待网卡驱动程序自动发送。

(3) 在Linux下, 通过修改网卡驱动程序的源代码, 把编译后的.ko模块加载到Linux的内核, 驱动网卡后监测步骤 (1) 生成的设备。如果有待发送的数据, 则会主动把数据发送出去。

2.3 构建Linux系统下小型计算机网络的入侵防御体系

根据目前小型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御问题, 通过笔者的应用实践, 在Linux系统下利用firewall-iptables和IDS-Snort, 将IDS和防火墙智能化联动, 并利用PHP的远程管理工具, 将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和PHP技术综合在一起利用, 收到了良好效果, 具体措施为:

采用Intel Pentium4 3.0G CPU 1G内存的台式计算机, 配备了三个网卡:其中Eth0连接外网;Ethl连接WEB服务器;Eth2连接内网。软件配置采用RH9.0, 配置snort 2.6.2, 使用GCC编译器作为编译工具。

3. 小结

随着Linux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高效通信机制的开发, 并行计算机系统的通信性能会越来越接近专用互联网络。而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各种校园网络、大型商用网络平台的应用也日趋广泛。Linux操作系统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应用 篇10

1.1 从IC信息共享空间到LC学习共享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上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提出IC(Information Common)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最早信息共享空间指的是超越物理、技术和文化壁垒的潜在的信息聚集和知识的共享。明尼苏达大学公共政策学院Harlan Cleveland以及贝尔实验室研究主管Robert W.Lucky提出,信息共享空间是人们用来交流学科知识、科学研究以及专业技能的场所。[1]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进入互联网领域,实现了数据库的集成和其他数字化资源的统一,人们开始利用全球联网来交流学科知识、科学研究及专业技能,信息共享空间成为现实和可能[1]。David Bollier认为“信息共享空间”还包括法律、规则、促进言语自由的传统观以及知识的社会共享等内容[2]。南佛罗里达大学将信息共享空间更名为学习共享空间,Jana Futch Martin说:“在我们增加了诸如写作中心以及导学和学习服务等支持项目后,我们将信息中心更名为LC(Learning Common)学习共享空间,这种协作让学习者在校园内图书馆中有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这是至今为止非常成功的。”[3]

1.2 学习共享空间的含义

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协同交互式学习环境,它融合了学习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及人力资源等虚实结合的无缝式互动平台,强调对协同式学习过程的全面支持,是一种促进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全新服务模式。[4]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创意,将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出温馨和谐的,能满足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的环境,来为学生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建立学习共享空间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监督和管理,以确保能为学生学习提供高效服务。同时通过学生参加和技术的支撑,使学生互相协作,共同发展。

2 高校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推动了高校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应对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需求,高校应努力构建学习共享空间。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把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服务、图书馆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整合起来,以加强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教学部门、科研部门和学生管理及服务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便利,以增强其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新的学习共享空间以图书馆为依托,结合学校教学、科研、信息技术、学生管理、教务等部门。具体而言应包括实体物理空间的构建、虚拟网络空间的构建、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空间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

2.1 实体物理空间构建

高校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的前提是物理空间的客观存在,因此它首先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存在的,所有学习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建筑空间和硬件设施为基础。

目前很多国内外高校的既有学习空间的场所即落户于图书馆,但是近年来,国外的很多高校,已经把原有的图书馆直接更名为学习共享空间。我国的高校则是在现有的图书馆建筑内专门开辟一个空间作为学习共享空间。

为保证学习共享空间的功能的实现,有些高校则是对现有的电子阅览室进行改造和升级,在传统的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增加物理资源的种类,如纸质图书、期刊,增加物理资源的现代化设备,如复印机、扫描仪等,使传统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览相结合,传统阅读为主变更为阅读、复印、检索、扫描相结合的方式,最大化地方便读者,以组建学习共享空间。

学习共享空间的空间布置上,还可在本区间内设立方便个人独立而不受干扰的个人学习室、为方便思考激荡头脑风暴的协作学习室以及集学习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区域,目的都是最大化地方便读者。

学习共享空间首先是信息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的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是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必要条件。因此,学习共享空间必须具备技术中心,即必须拥有总机房、计算机工作台群、多媒体中心区等硬件设施。

同时基于网络功能的应用,学习共享空间也是综合性的专业化学习区域。即国内外的学习共享空间都会根据学习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习室,如写作指导室、动漫学习室、信息技术学习室、生命科学学习室等。

2.2 虚拟网络空间构建

学习共享空间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网络的应用是其与生俱来的特征,因此学习共享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种虚拟的网络化学校。一般而言,学习共享空间的虚拟网络空间应该包括虚拟的学习社区以及在线的学习和交流场所。通过虚拟学习空间的构建学校将不分主校区和分校区,不分学校内还是学校外,不分参与者是学生还是老师,不分学科专业,不分兴趣爱好,不分白天还是晚上,随时随地都能提供24小时学习空间。

而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必须建立相应的知识门户网站和学科导航网站,必须建立虚拟的学习社区,建设虚拟的学习论文,并开设与学校专业相对应的学科博客。同时应该坚持以学习为导向,灵活适应兼顾社区生态的原则服务于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为保证学习的顺利开展,应该准备各种网络交流和网络学习必须的工具和相应软件;应该随时随地开展虚拟的参考咨询和在线帮助,对学生的网络在线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2.3 学习资源的整合

学习共享空间的物理依托即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多年来一直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源的保障。资源一直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和优势,核心资源、特色资源、重点资源等一直是高校图书馆主要打造的重点,学习共享中心也就必须利用图书馆的核心资源来进行相应的整合。

学习共享空间的资源从类型上来讲,应该包含学习型资源。学习类资源从载体形态上来讲,应包括各学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所形成的传统的纸质资源,以及近年来比重一直不断上升的各高校努力打造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电子资源。从内容上来讲,应该包括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专业性资源,即专业期刊、工具书和其他资源,也应该包括为学习休闲所需的人格和素质提升的综合性资源。

学习共享空间应该包含为服务于网络需要的在线学习工具,如在线学习软件、知识导航、搜索引擎,也应该包括为学习和科研所需的各种数据库资源、数字图书馆、知识库、在线学习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网络学术报告厅等资源。

学习共享空间应该包括支撑空间所必须的各种人力资源,包括学科馆员、咨询馆员、IT馆员、写作指导员、网络技术维护人员、各种实体空间的管理员和现场的辅导人员等。

2.4 学习空间的组织与管理

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除了实体物理空间的构建、虚拟网络空间的构建、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外,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和组织,才能最终把各个方面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学习空间,因此也必须加强学习空间的组织和管理。

首先,在建设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在开展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前,必须对学校图书馆和现代教育中心进行总体调研,摸清学校进行建设的物质基础、技术水平、资源状况、人力资源情况及读者的需求。同时在建设前必须对建设的步骤进行科学的认证,保证空间的设置、资源的配备和虚拟空间的最终构件能够完全到位。同时建设的过程必须按部就班,加强计划和控制,对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保证一切都能科学合理地正常推进。

其次,加强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实现学习共享空间的既定目标。在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加强空间的内容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明晰空间参与者的服务需求,理清读者的需求是书目信息还是全文信息、是被动的检索服务还是主动的知识推送服务、是课题服务还是学科服务、是读者的自助学习还是空间的主动提供等,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应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提升人力资源的水平,提高总体服务的水平。

最后,应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及时了解用户需求,提升读者满意度。

3 结束语

学习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和深化。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为用户提供一个协作式及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是充分利用现代以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整合学校里的各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采取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个人学习与小组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使图书馆的服务融入用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最大化地实现高等教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最终目标。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升了高校教育工作的水平。网络时代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即由传统的资源服务转向学习共享的空间建设。高校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包括实体物理空间的构建、虚拟网络空间的构建、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学习空间的组织管理。

关键词:学习共享空间,虚拟网络空间,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CLEVELAND,HARLAN.The knowledge ex-ecutive:leadership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M].New York:E.P.Dutton,1985:101-102.

[2]BOLLIER,DAVID.Silent theft:the private plunder of our common wealth[M].New York:Rout-ledge,2002.

[3]黄峰,杨振华.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历史的视角、模型分析与个案考察[J].软件导刊,2010(,01):5-7.

上一篇:中考英语总复习及策略下一篇:石油企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