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安全文化

2024-07-22

儿科护理安全文化(精选十篇)

儿科护理安全文化 篇1

儿科常见的安全隐患

护理因素: (1) 护理业务水平:儿科住院患儿大多患有严重的基础病及并发症, 临床疗护涉及多个医疗专业, 而年轻护士低年资, 学历较低, 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不扎实不熟练, 不能及时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施以正确的疗护措施, 缺乏病人潜在危险的预见。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年轻护士语言简单, 表述不清甚至态度粗鲁。 (2) 核心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交接班、分级护理、三查七对等制度执行不到位, 护士不能及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以及护理交接不到位, 缺乏必要的交接手续, 疗护前后“三查七对”执行不力, 从而存下安全隐患。 (3) 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医院重视经济效益及限于编制问题, 床护比达不到国家临床护理的规定, 处于疲劳状态超时间、超负荷工作, 造成观察不到位, 处理不及时, 易于产生安全隐患[2]。我科病区现有护士14人, 年出院3000人 (次) 以上。患儿多, 护士配备不足, 责任护士一轮打针没结束, 先打的又面临换药, 如换药不及时, 引起患儿家长不满。 (4) 对医疗环境评估不足, 缺乏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对病人宣教不到位, 防范措施不够, 极易发生坠床、跌倒、非计划性拔管等。护理人员学习阶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法律知识知之甚少, 加之年轻护士护理安全意识不强、应急能力差, 工作中只重视患儿的疗护, 不注重证据的收集与管理[3]。

医院因素:医院普遍存在医院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高、管理不到位现象。对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不够重视, 护理人员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加之年轻护士自身的一些特点。医疗环境、病房设施陈旧等, 如地面过滑易致摔倒, 病床无护栏造成坠床, 春冬季节患儿多, 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同住一室极易感染[4]。容易引起患儿家长不满情绪。医疗仪器陈旧、修护不当, 特别是对平时闲置的抢救器械疏于维护, 在抢救患儿时极有可能出现故障, 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患者因素:本院儿科住院患者大多来自农村, 家长文化水平低, 对疾病认知不够, 对护理宣教接受能力不高, 如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对检查收费不理解等而引发医疗纠纷。擅自离院外出或不按时回院, 如果发生意外, 一定引发医疗纠纷;家长宠爱患儿对护理人员注射要求一针见血, 如事与愿违, 极易发生纠纷;患儿好动易使针头滑脱就要反复穿刺, 引起家长不满。

社会不良因素:护理工作的完成需要护患双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 传播媒体对医院的片面报道, 加之社会对医院的关注度及要求越来越高, 造成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质疑不信任, 极易引发医疗纠纷。患者对医院医疗的期望值过高, 患儿病情稍有变化或恶化, 家长将责任加之于医护人员, “大闹大赔, 小闹小赔”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患者的纠纷意识。

对策

全面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1) 提高业务能力, 加强护士职业素养:为护士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 获得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老护理人员合理搭配, 取长补短;年轻护士轮转科室, 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短期培训学习, 不断提高科室护士整体素质。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心理、人文等知识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提高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 解答患儿家长疑问的能力。 (2) 新护士要进行儿科安全教育:儿科护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科室, 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一对一帮带, 加强操作、考核, 快速成长迅速掌握儿科的护理业务, 如体温测量、留置针的封管、药物剂量换算等独具儿科特点的护理。对新护士做到放手不放眼, 保证护理安全。 (3) 严格执行各项医护核心制度:儿科护理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给药等疗护核心制度, 完善各项操作规程, 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 改善服务态度。重要健康宣教内容要体现在护理记录上。护士长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病房巡视制度并加大对护理文件督查, 及时发现、纠正处理问题。加强医疗护理工作的证据收集和管理。 (4) 重视护士的法律教育, 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护理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法律等学习。护理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在工作中要强化护理安全教育, 引导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并严格执行的能力。 (2) 新护士要进行儿科安全教育:儿科护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科室, 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一对一帮带, 加强操作、考核, 快速成长迅速掌握儿科的护理业务, 如体温测量、留置针的封管、药物剂量换算等独具儿科特点的护理。对新护士做到放手不放眼, 保证护理安全。 (3) 严格执行各项医护核心制度:儿科护理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给药等疗护核心制度, 完善各项操作规程, 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 改善服务态度。重要健康宣教内容要体现在护理记录上。护士长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病房巡视制度并加大对护理文件督查, 及时发现、纠正处理问题。加强医疗护理工作的证据收集和管理。 (4) 重视护士的法律教育, 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护理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法律等学习。护理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在工作中要强化护理安全教育, 引导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并严格执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既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也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5)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医院要按照国家规定配置儿科医护人员。护理部门根据儿科实际,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护士长根据动态工作强度安排弹性值班, 住院儿科患儿较多, 中午或晚间安排业务过硬、经验丰富、沟通力强的护士值班以加强护理力量, 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

医院:儿科专用药品, 急救器材须安排专人管理, 放置于固定位置, 储存量足, 用后要随时补充, 及时检查药品过期失效事宜;定期维护、保养抢救仪器并及时维修, 降低仪器故障率, 延长仪器的寿命, 确保急救仪器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要求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操作。

患者:针对患儿的特点, 健康宣教对像主要是监护人:熟悉病房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防护措施, 如床边要使用护栏, 防止坠床;不可使热水袋直接接触患儿皮肤防止烫伤, 可以毛巾包裹;保管随身的贵重物品;看管好患儿要离手不离眼;患儿的静脉留置针局部不要接触水, 可以套个袜子或手套, 避免针尖脱出;患儿手圈要松紧适宜;竖抱患儿喂奶或喂药, 注意速度要慢, 防止呛奶窒息[5]。

总之,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观念, 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为对护理环节进一步调整、补充、完善, 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温馨、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摘要:护理安全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安全, 又可以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针对儿科护理安全隐患, 从护理人员、医院、患者、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从以上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文荣.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差错事故, 减少护患纠纷的应对措施[J].临床护理杂志, 2005, 4 (3) :45-46.

[2] 周旋.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全科护理, 2010, 8 (3) :814-815.

[3] 陆翠玲, 熊丹.ICU护理人员医学相关法律知识认知程度调查[J].护理研究, 2010, 24 (6) :1528-1529.

[4] 阎成美, 翁芦英, 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7) :547-548.

新生儿科护理安全制度 篇2

1.管理因素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管理监督不严等因素而影响护理安全组织的管理,这不仅是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对病人安全最大的威胁。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性质要求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严格按照特级护理的要求,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并善于从细微的异常的临床表现中,分析出可能的病情进展,做到准确及时地为医生提供患儿病情的信息,保证医疗安全。

2.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紧张,繁重。医院管理者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按卫生部要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本科护士的年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要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合理调配,工作中根据护理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医院还应体现“以人为本”,为护士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使护理人员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基础。新生儿科要建立科室安全管理小组,安全防范预警机制,建立科室各项安全管理评估标准,建立和完善新生儿科家属探视制度,制定新生儿科各项操作规程,统一护士思想,认真学习标准并落到实处。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其应对能力,强调严格的纪律是执行工作的保证及先决条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护理管理者应利用各种形式对护士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只有知法、懂法,护士才能在工作中依法、用法,工作中遵循慎独原则,自觉避开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2]。

2.3 重视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护士专业知识素养

护士的能力素质往往与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护士的业务素质越高,越能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全局。新生儿病房护士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护士长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抢救技术、护理操作、病情观察要点等内容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不放过一个细节。同时,鼓励年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及难点、疑点时,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醒护士在工作中如何主动、细致地规避各种护理风险。护理管理者还应为护士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如参加专科新业务、新技术的业务学习,学历提高等,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除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外还需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沟通协调能力,为患儿提供多角度、高层次的服务。

2.4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保证护理质量

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审慎、慎独精神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增强责任感。只有将护士职业道德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的护士,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5 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

对于医疗设备,要充分了解其性能,掌握操作方法,每台抢救设施设备均建立档案,并制定相关制度,明确落实相关责任;新仪器使用前要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了解其性能,掌握使用方法,各种设备使用前要确保完好状态,使用后要整理和检查,并设专业技术人员定时、定期检修和维护并做好记录,使危险因素降低。在使用这些设施设备时,护士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多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2.6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制定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及新生儿院感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设施和布局合理,床间距达标(>90 cm)。根据新生儿病房的特点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病区的探视制度及外来人员入室制度,避免病区内人员过多,增加感染机会。认真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灭菌制度,防止交叉感染。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和消毒,护士长要组织训练全科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洗手六步法”,并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严格执行“一接触一洗手”;要求空气采用循环风消毒机进行消毒换气,控制室内温度22 ℃~24 ℃,湿度55%~65%;要求每月对病室空气、医护人员的手、奶头、奶具等做细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传播途径,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2.7 建立良好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家属焦虑、紧张的情绪,并进行心理疏导,利用入院时(发放爱心卡)、探视日(热情接待,详细解答)、出院时(发放出院指导手册)等一切和家属接触的机会以及电话沟通方法,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减轻家属的焦虑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增加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2.8 注重关键环节的管理

加强对关键人物(新入科护士、工作粗疏易出现问题的护士)、关键时间(节假日、夜间等)、关键病人(急、危重病人、疗效不佳的病人、有纠纷苗头的病人)的管理。每月组织安全管理大查房和缺陷分析,围绕病人和医护人员两方面分析不安全因素。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护理安全隐患,针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解决,将护理过程各环节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降到最低限度。

2.9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和健康教育质量,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文件在记录的内容、要求和管理上要适应举证责任倒置的形势,体现护士的证据意识。为保证护理记录的法律效应,护士长要经常对护士强调护理文件书写的重要性,加强护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篇3

【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实行小组管理,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等;结果: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发生频次减少,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有效减少差错,杜绝事故,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 儿科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科护理因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遇见性难,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儿科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为使儿科护理工作安全、有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安全管理

1.1 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 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对儿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和质量标准,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随意性,并以文件为准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1.2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 为根本上落实安全管理,除护士长严按标准统一进行质量管理外,科室还设立了安全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护士长外出及夜间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并负责夜间的质量监控,要求严格按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督导。建立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护士对本班所发现的护理缺陷、隐患,如急救、治疗物品方面需要修理、补充、完善;服务态度方面与病人发生争执、纠纷等;护理质量方面配错药、打错针,严重的漏针、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进行记录,并向下一班交班,提醒下一班注意。对护理缺陷登记本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3 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 (1) 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保障病人的安全。(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急危重病人,新生儿、蓝光照射患儿、输液患儿及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3)时间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加强监督和管理。(4)护理操作环节的监控:输液、注射、各种过敏试验、医嘱的转抄核对、执行、录入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5)定期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和科室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 (1)强化质量监督机制:护士长对护士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处理,针对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完善质量考核标准。各班工作首先自控,科质控小组每周监控,院质控小组每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提出改进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2)严格查对制度,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患者时,医生下口头医嘱,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做好记录。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执意拒绝,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为证。(3)加强学习,重视理论与技术培训。儿科护士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儿科专业知识,护士长要引导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学习相关学科,如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针对儿科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6],故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儿科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定期以小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竞赛及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赛等,定期考试考核,加强“三基”训练,要求精通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器具的应用,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加强抢救物品保养 科室对抢救物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1.6 确保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糾纷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

2.安全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安全管理,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理缺陷发生频次由上年度的6起下降至2起。护士转变了理念,形成了一种学业务、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使护士护理技能得到锻炼。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缺陷,才能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根本上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49.

[2] 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41.

[3]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6,1(1):53.

[4] 邓开勤.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94

[5] 温冬娣.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探讨。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0(12),394

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问题分析 篇4

关键词:护理,儿科,安全,分析

当代社会, 人们对下一代的关心和重视日渐加深, 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现有的医院医护水平和医疗环境渐渐无法满足家长的要求,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 患儿病情的复杂多样, 自身年龄的限制, 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也使得儿科护患纠纷越来越多[1]。本文将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儿进行观察研究, 对于儿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2012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儿科患者, 男性27例, 女性33例, 年龄0~10岁, 平均年龄为6岁。分析总结儿科护理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

1.2 一般方法

1.2.1 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

医院方应重视儿科护理病房的管理, 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 明晰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任务, 以护士长为代表, 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组成儿科护理病房监察小组,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排除隐患, 积极开展安全意识学习, 提高安全意识[2]。具体安排由护士长根据情况拟定科室规章制度, 且以身作则认真执行, 养成优良的工作习惯, 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根据情况, 特殊患儿, 特别管理, 如流行病患儿应与普通患儿隔离, 重症患儿重点管理。绩效工资分配,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2 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素质

鉴于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都与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 因此, 院方的培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方法有几下几种 (1) 强化服务意识:护理工作不仅属于医疗范畴, 更是一种服务, 护理人员应做到热情、认真、耐心, 对待患儿应轻声细语, 动作轻柔, 尽量消除患儿恐惧感[3]。对待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也应理解, 耐心解释; (2) 提升职业技能:护理人员应多多实践学习, 熟悉操作流程、规则、药理知识等, 提高职业素养, 实践中才能少出差错; (3) 增强责任感, 端正工作态度:强化学习“三查七对”, 及时观察患儿病情并准确记录患儿病情变化, 交接班时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以免患儿病情失去控制[4]。

1.2.3 改善医疗环境

患儿自身的特殊性, 直接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受伤的概率升高, 院方应适当增加或定期维护、保养护理设施, 检查护理环境是否存在危险因素, 并安排护理人员按时巡查, 避免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受到来自环境的二次伤害, 设施的健全也可使家长在陪护患儿的过程中更加便捷舒适, 家长和患儿都身心愉悦[5]。

1.2.4 宣传儿科护理知识

儿科护理病房应制作相应的宣传栏, 加强普及儿科护理知识和科学合理的儿童教育方案, 使家长对于儿童的护理及教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重新认识护理工作的内容及性质, 在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也多一份理解[6]。护理人员也应多与家长沟通, 及时汇报患儿病情极其发展变化, 做到让家长心中有数, 对病况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 结果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造成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几下几点:医院管理方面的占比为23%, 医护人员素质问题比较突出, 占比为62%, 医院护理环境因素占7%, 家长方面占5%, 其他因素较少, 占比较低, 占3%。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管理方面的因素

许多医院由于规模小, 护理人员配备不齐, 医院管理层尚未形成系统的的管理方式, 导致儿科护理病房的管理混乱, 具体表现为 (1) 工作制度不完善; (2) 责任制度不明朗; (3) 工资制度无差别化, 会导致许多问题, 如:儿科当班护理人员工作任务不明确, 交接班混乱;科室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个人, 出现安全事故后, 推卸责任;医院没有安排安全检查工作及定期进行提高安全意识的培训学习等[7]。

3.1.2 护理人员素质问题

儿科护理的许多纠纷或患儿家长不满、投诉等, 究其原因, 大部分是因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服务意识淡薄、态度恶劣:由于儿科的特殊性质, 护理人员每天要解决诸多患儿琐碎的问题, 工作任务繁重, 精神压力大, 精力消耗过大, 导致工作情绪差, 服务态度恶劣, 甚至对患儿粗暴对待; (2) 护士一般较为年轻, 甚至有护校实习生, 对于护理知识尚未融会贯通, 且实践时间短, 实际操作方面尚不熟练, 如注射时无法准确把握位置、静脉留置针处理不当等。药理知识匮乏, 甚至会出现药物用量计算失误等情况; (3) 缺乏责任感:对于儿科护理工作不重视, 得过且过, 对工作是否做好漠不关心, 不注意细心检查, 排除安全隐患; (4) 工作态度不端正:护理人员在护理患儿时态度不认真, 会出现许多安全问题, 如填错表格、取错药、写错记录等, 这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7]。

3.1.3 医院护理环境因素

儿科以其性质的特殊性, 是医院的重点科室, 儿科护理病房安全预防工作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对于护理的环境的改善也十分必要[8]。儿童尚未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行为没有预见性, 且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恐惧, 会产生抗拒心理, 很容易在护理过程中受到来自环境的意外伤害, 如滑倒、从病床坠落、磕磕碰碰等。

3.1.4 患儿及家长方面的不稳定因素

儿科患者较为特殊, 均为婴幼儿, 患儿都具有语言发育不成熟、行为没有预见性、自我保护意识差、心智不健全、病情复杂多样且变化快等特点, 他们无法准确表达出身体的感受, 疼痛时任意哭闹, 情绪差, 治疗时不愿意积极配合, 护理的实践过程也有困难, 且极易出现意外差错。另外有家长缺乏医疗知识, 对于医院规定置若罔闻, 不理解护理工作, 缺少与护理人员的沟通, 言行举止极端, 容易引起纠纷, 这也是护理工作的重大阻碍[9]。

3.2 总结

随着人们对儿童身心健康的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人们对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医疗环境以及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升高, 该领域的竞争也愈演愈烈[10]。医护人员高素质、医疗环境优越、服务热情周到成为了患儿家长选择医疗机构的综合考量标准。因此, 医疗机构要从管理层到一线基层, 全面提高水平, 使儿科护理的综合实力得到加强, 才能得到患儿家长的好评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秀萍, 张茂允.儿科护理安全潜在风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2) :73.

[2]李艳英, 李红.探讨儿科护理管理对策[J].中外医疗, 2011, 30 (15) :76.

[3]王玉红.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2 (3) :53.

[4]荆世真, 崔锦美, 赵兴娥.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4) :109.

[5]邸建琴, 王鸿英.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 :141.

[6]刘振芬.综合儿科护理管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8) :53.

[7]赵晓青.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21 (22) :273.

[8]郝桂兰.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首都医药, 2009, 16 (8) :32.

[9]董波, 孙晓萍, 沙影丽, 等.医疗服务中儿科护理人员常见不安全因素剖析与防范[J].吉林医学, 2009, 30 (8) :739-740.

12.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篇5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 唐晓燕

当今社会法律知识普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医闹泛滥,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医疗安全,这样才能保护患者、保护自己。

美国权威机构统计,1999 年医疗事故死亡人数为44000至98000人,耗资29亿美元。2004年死亡数据达19.5万人,意味着美国每年有114万起医疗事故,4人中有1人致死,医疗事故将成为第6大死亡原因。在导致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统计中,护士占了约40%。

什么是护理安全?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的发展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安全,即护士在执业过程中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病人的安危、医院的声誉。重点护理环节质量控制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要保证护理安全,就要降低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是指可能会发生的护理危险。所有医疗过程都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风险有两种,对于患儿主要有用药错误、意外事件、仪器使用失误和无菌物品被污染。对于护士主要有针刺伤、接触病原体、接触高危药品及家属随时爆发的情绪。

导致用药错误的主要原因有:药物计量不精确,药物剂量不熟悉,执行口头医嘱时用药失误。

儿科常见的意外事件:

1、坠床,走失,摔伤,碰伤;

2、输液头皮针脱出,输液架坠落;

3、窒息;

4、误吸、误吞:纽扣、瓜子、糖果、玩具;

5、烫伤。坠床,走失,摔伤,碰伤的原因:入院宣教不到位;无家属陪伴;床栏杆没有拉起。输液头皮针脱出,输液架坠落的原因:小儿输液时走动,不合作。窒息的原因:喂养不当,或小孩进食后睡觉,无人看护;用棉被蒙头睡觉。误吸、误吞原因:小儿食物、衣服纽扣、玩具零件不适宜(太小或太松)。烫伤的原因: 热水袋放置不妥、热水龙头使用不当。

我们的护理风险还包括仪器使用失误:包括输液泵出现故障,或使用不当;负压吸引器压力失控。

对于我们护士针刺伤、被病原体感染、化疗药物造成的职业损伤等,都是工作疏忽、不慎和失误造成的。而家长随时爆发的情绪是由于焦急、不信任感及期望值过高。

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护理风险,影响了护士的护理安全呢?

1、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带教因素;

4、病房管理因素;

5、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因素。

面对这些极易发生的护理风险,我们应该从人、物、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对人的管理。对陪护的家长加强安全告知、安全意识的教育。对实习的同学应强化其法律意识,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对我们的护士应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对重点患儿、重点时段的管理。重点患儿包括:新入院、新转入的患儿;一级护理的患儿;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易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重点时段包括:节假日、双休日、夜班、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间。

必须重视护患沟通,因为有效的护患沟通可以让患儿及家属信任我们,配合我们的治疗护理工作,理解我们对其的管理,从而避免很多由于家长不遵守规章制度引起的意外事件或医患矛盾事件。与患儿或家长沟通的技巧一般有主动介绍;耐心倾听;真诚理解;理解患病住院后出现小儿行为退化现象;使用适当的方式和患儿沟通。

其次是对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对于仪器设备:重点仪器定期检修和保养,出现问题及时维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各种用物。对于药品:

1、药品分类放置;

2、按失效期先后放置;

3、贵重药、麻醉药、剧毒药专人负责;

4、包装相似的药品分开放置;

5、药瓶应有明显标签,标签不清楚、模糊的药品坚决不使用;

6、新药使用前应组织学习。

对于如何防范针刺伤,提倡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及无针输液接头,因为安全型留置针具有保护医护人员避免针刺伤和血源性暴露的作用。而无针输液接头避免针刺伤的同时可避免针头反复穿刺肝素帽所形成的输液微粒进入体内引起输液反应,减少管腔回血率,防止管腔堵塞。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 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 不安全因素;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15-01

儿科护理学是对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的科学。儿科护理是我国医疗护理行业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儿科护理行业比较特殊,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另一方面它需要儿科护理工作者具有扎实的儿科护理知识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现如今人民的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导致医疗护理行业有了更高的风险,护理安全变得至关重要。护理安全指的是在护理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然而结合个人多年的时间工作经验发现,现如今的儿科护理行业存在的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儿科护理工作者缺乏,儿科护理工作比较容易出错等等都严重的阻碍了儿科护理行业的发展,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就此问题展开了分析并给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儿科护理行业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儿科工作者比较缺乏,儿科护理工作者压力过大

近几年来虽然医学界常常发出儿科人才缺乏的呼声,由于儿科护理诊断比较难,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儿科护理工作者压力过大的问题,导致儿科护理行业不能良好的发展。结合个人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儿科疾病其实算是一门“哑科”,难就难道这里。对于一个会说话的成年人来说,他如果哪里不舒服,你如果问他,他会告诉你哪块不舒服。但是相对于一个小儿来说,他只会啼哭,根本不能告诉你他到底哪块不舒服。作为儿科护理医生,首先要学会怎么去哄孩子,怎么去和孩子沟通,如果他不能准备的了解小儿的病症,则无从下手。还有,儿科护理工作者的压力比较大,作为儿科护理工作者,一天基本要面对二十到三十个不同病症的小儿,即使儿科护理工作者心里承受能力再强,一天下来都会招架不住的。

2.家长们迫切希望孩子好起来的心情

随着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健康在父母们的眼里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健健康康,快乐的成长。当孩子生病时,父母们会带着孩子去高质量,专业的医院看病,看着孩子生病,仿佛自己得了病一样,寝食难安。当每一个孩子处于小儿这个阶段时,父母们会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虽然小儿只会啼哭,不能直接告诉父母们到底哪块不舒服,但是父母们会从小儿的吃饭状况、作息时间中看出小儿表现出来的不良反应。当小儿表现出不良反应时,父母们会迫切希望小儿好起来。当带小儿看医生时,家长们会表现一种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在无形上增加了儿科护理医生的心里压力,特别是当儿科医生没有辨别出小儿所患的病症,小儿没有好起来,有些家长会对儿科护理医生爆出口,甚至会出现医疗暴力行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科护理行业的良好发展。

3.儿科护理工作比较容易出错

由于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比较急,变化计较快等特点,如果儿科护理医生没有准备的诊断出小儿所患的疾病,错误的作出了判断,小儿的疾病很容易从一种疾病变化到另外一种疾病,从而引起恶化。另外,小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差,对儿科護理工作者的护理操作要求比较高,一般刚出高校毕业出来的高校生担任不了,虽然高校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应对不了任何的突发状况。家长们一般找给孩子看病的都是俗话说的“老医生”,这类医生基本功不仅扎实,而且应对突发状况知道如何去处理。但是这类医生一般就是那几个,还会随着调动导致“老医生”变得越来越缺乏。还有就是小儿患病症的时间不一,使儿科护理工作者变得更加身心疲惫。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出错率。

二儿科护理行业的干预措施

1.鼓励儿科护理工作者,提高儿科护理的专业化程度

现状决定做法,鉴于我国现如今的对儿科护理工作者的缺乏,应该对儿科护理工作者给予鼓励,颁布一系列对儿科工作者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人们投身于儿科护理行业,从而推动儿科护理行业的发展。还应该引进外国先进的儿科护理技术和许多专业儿科护理人员,建立儿科护理研究所,提高儿科护理的专业化程度,使儿科护理朝着更加专业,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

2.加强儿科护理工作者和家长们的沟通

首先,作为一个儿科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极高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儿科医护工作者和家长们都要换位思考,儿科医护工作者要理解家长们迫切希望孩子好起来的那份心情,因为每个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同时,家长们也要替儿科医护工作者思考,因为作为一个医生,自己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他们的快乐就是看着一个个病人脱离病魔,快乐的好起来。在医护工作者给小儿看病症的同时,他们自身已经有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和医护工作者一样,都是希望孩子好起来。所以在医护工作者给孩子看病时,我们不应该再给他们增加更多的压力,这样医护工作者才能更全神贯注的治疗孩子,才能更大程度上让孩子摆脱病魔,快乐的成长。

3.儿科护理工作者要不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护理技能

儿科护理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参加儿科护理培训,提升自身的护理技巧,加强儿科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才能应对儿科护理存在的病症不断变化以及新出现的病症情况。

小结:

作为儿科护理工作者,我们所承担的责任更大,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调整自己,才能来适应儿科护理面临的新情况。在处理突发状况时,医护工作者自己首先要镇定下来,从容不迫的开展治疗项目,并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使患儿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敏;浅谈儿科护理工作风险意识及护理纠纷防范[J];中华现代科学杂志;2007第04期

[2]高翠林;何敏儿科护理差错隐患及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7 第36期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篇7

1 资料和方法

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儿科开放床位45 张, 每月出院病人人数在300 人次左右, 儿科护理人员共14 人, 平均年龄32.5±6.4 岁;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 人, 护师2 人, 护士10 人;学历分布:本科2 人, 本科在读1 人, 大专5 人, 中专6 人。本研究共总结了2012 年1 月~2014 年6 月期间科室护理值班记录、总护士长夜查记录、科室月度护理质控记录、院护理部和监察科患者投诉记录, 对我科发生的所有的夜间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资料进行总结, 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汇总。资料显示, 我科病房共出现夜间护理缺陷132 次 (其中严重护理缺陷11次) , 护患纠纷15 次 (其中严重护患纠纷3 次) , 护理人员负主要责任的护患纠纷5 次, 未出现导致患儿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

2 结果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汇总表, 详见表1。

3 讨论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可分为护理人员相关因素, 护理管理制度相关因素, 患者及家属相关因素, 因此, 应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3.1 护理人员因素

3.1.1 制度执行不严格表现为夜班护士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 如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交接物品不严, 有过期甚至物品丢失未发现, 不能认真查看交班报告, 对病区整体患者情况不熟悉, 床旁交班过于简单;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不能做到班班查对的原则, 特别是后夜不查对前夜医嘱;违反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 如配置液体不戴口罩, 夜间输液时为图方便不挂输液卡等。

3.1.2 业务技术水平缺陷由于夜班护士多以年轻护士为主, 因经验少, 事物处理能力不够成熟, 在病情观察能力、静脉穿刺水平、熟悉及使用抢救设备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夜间入院患儿的静脉穿刺上引起患儿家属投诉次数较多, 是引起护患纠纷最常见的原因[1]。

3.1.3 护士自律性不足夜间病房内护士单独一人值班, 这需要护士有严格的自律性, 也就是“慎独”精神[2]。“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表明慎独精神具有独自、谨慎、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特殊品格和能力。护理工作的核心精神要求护士细致、细心、一丝不苟地为患儿服务, 当夜间护理工作是个体独立承担的时候, 护士的“慎独”修养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好坏[3]。夜间护士能否按照护理级别按时巡视病房, 治疗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 直接影响病区安全管理。

3.1.4 工作压力过大研究表明, 儿科护士是职业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4], 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常常成正相关。儿科工作压力主要和儿科专科疾病特点、患儿不合作、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因素有关[5]。年轻护士专业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不够成熟, 特别是新护士, 由于上岗前只接受护士的基本技能训练, 而专科性不强, 在小儿静脉穿刺、危重儿急救技术等方面不够熟练。当夜班独自面对患儿及家长时, 总是感到信心不足、精神紧张, 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 护理效果常常不理想, 就会产生内疚、灰心、无能为力等心理紊乱综合征, 更容易导致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

3.2 护理管理制度因素

3.2.1 儿科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床护比是1:0.4, 但临床护理人员的缺乏在我国目前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6]。我院儿科开放核定床位45 张, 应有护士18 名, 实有护士14 名, 缺口比为22.2%, 且低年资护士占比达到71.4% (10/14) 。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杂, 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较多, 加之患儿不配合治疗措施, 护士工作量较大, 配备更显不足。

3.2.2 护理人员排班制度缺陷目前护理排班制度各家医院和病区各有不同, 有传统三班倒、APN班、扁平化排班、整体护理两班倒等模式[7,8]。科学合理排班不仅要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弹性排班原则、合理搭配原则, 还要注意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3.2.3 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不当儿科是患者数量有较强的季节性波动的科室, 尤其在冬春季节, 呼吸道感染高发, 患儿数量猛增, 护理工作压力增加, 需要通过全院护理人力资料调配增援等手段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然而由于全院总体护理人员不足, 且儿科专科具有其特殊性, 调配增援的护理人员不能独立承担夜班工作, 增援对减轻科室护理工作压力效果不佳。

3.3 患儿及其家属因素

3.3.1 夜间急诊入院患儿病情特点夜间急诊入院的患儿多病情较为危急和严重, 如热性惊厥、持续性重症哮喘、脱水性休克等, 急诊入院后需要护士迅速按照医嘱给予各种治疗措施, 如建立静脉通路等。但重症患儿常伴有静脉塌陷穿刺困难、烦躁不配合治疗等病情特点, 对护理工作要求相对更高, 增加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3.2 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患儿家属的常见不良情绪有:对疾病缺乏认识和对环境的陌生引起的焦虑情绪;对病程中病情变化过程的不了解引起的紧张情绪;对疾病不了解进而对治疗方案产生的怀疑情绪;对孩子接受各种侵入性和有创检查的不配合甚至反对心理;反复住院或病情较重患儿的经济负担引起的悲观心理等[9], 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对夜间护理管理及安全体验造成影响。

3.4 加强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护理对策

3.4.1 强化护理人员的思想和法律意识教育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相应护理常规、操作流程, 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建立临时医嘱的双查对制度和方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科室设有“护士交班本”, 具体规定了交接班内容, 帮助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明确具体交接对象。急救物品、仪器由专人负责。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护理行为, 使护士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 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

3.4.2 实行护士长晚查房制度护士长下班前带领责任护士巡视病房, 重点了解新入院患儿的病情、医嘱、治疗护理落实情况, 跟踪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 查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检查抢救室及治疗室药品、物品及急救器械的性能, 保证夜间抢救药品、器械的无短缺, 设备性能良好。评估危重患儿夜间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 督促接班护士进行认真仔细的床头交接班, 加强值班护士对危重患儿重点监护。

3.4.3 改进排班方法实行弹性排班。根据病区护士的能力、资力等综合素质实行“新老护士搭配”值班制, 低年资护士按照APN法排班, 高年资护士全夜值班, 轮科护士专人带教并实行跟班制。在危重患儿多, 工作量超负荷时增加人力资源, 指定二线值班人员, 在病区工作需要时, 保证随叫随到, 以确保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落实。

3.4.4 加强专科培训, 注重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 只有通过专科培训, 使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 才能更好地保证护理安全。强化服务理念, 深化优质服务内涵, 培养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士的自律性, 尤其倡导护士夜间工作的慎独精神, 促使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 减少护患矛盾和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1]荣德明, 张英, 谢功群.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 2013, 10 (12) :173-173.

[2]唐晓云.护士慎独意识和修养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作用[J].中外医疗, 2012, 31 (25) :154-155.

[3]张阿妮, 姜东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慎独修养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 26 (6) :731-732.

[4]李玉娟, 韦翠花, 李莉.儿科护士压力与职业倦怠感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5) :2505-2507.

[5]蔡华玲.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9) :137-138.

[6]刘克英, 胡海鹰, 黎小慧.432名护士延时下班现状和补偿意愿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2, 19 (21) :39-41.

[7]刘娟, 刘春红.改革排班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2) :134-135.

[8]吴燕红.扁平化排班模式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 :56-57.

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住院患儿3 265例, 其中新生儿568例, 危重患儿232例, 存在护理风险的有485例, 占住院患儿总数的14.85%。对我院儿科病区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归纳汇总, 针对性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 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2.1 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儿科护理人员严重短缺, 儿科为“三高科室:高危人群、高危科室、高危工种。由于危险性高, 工作量大, 收入和付出不呈比例;儿科护士外出学习机会少, 职称晋升难度高;再加上世俗的偏见和社会歧视, 造成护士都不愿在儿科工作, 儿科护士离职率偏高。

2.2 特殊的护患关系

儿科住院患儿年龄小, 自理能力差, 发育不成熟, 无法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病情和需求, 病情变化快, 症状不典型, 用药特殊, 陪护家属多。因此儿科不是简单的护患关系, 而是护士、患儿和家属的三角关系, 致使处理护患关系难度增加。

2.3 工作负荷过重

儿科技术操作难度大, 有时1例患儿穿刺需2~3个人固定;用药特殊, 输液剂量小, 批数多, 有时几个患儿液体需同时更换, 并且须认真核对剂量, 因而使工作量加大, 工作压力增高。

2.4 法制观念淡薄

儿科护士更换快, 新护士多, 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风险意识差。而如今患儿家属维权意识增强, 只要护理工作有一点不到位, 如静脉穿刺、服药、注射等, 家属马上会投诉护士。

2.5 沟通不到位

特别是新上岗的护士, 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都不娴熟, 又缺乏沟通技巧, 不能很好地与家长沟通, 由此引发矛盾。

2.6 专业技术水平不过硬

儿科有些护士工作不到半年, 就因嫌儿科工作苦、累、收入低而离职。新上岗的护士技术不过硬, 不能做到一针见血, 加上理论知识不扎实, 沟通方法欠佳, 极易引起护患纠纷。

2.7 病房管理因素

儿科专业多, 病种复杂, 护士任务繁重, 人力不足, 护理人员承担了大量护理范畴以外的工作。加之管理制度不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管理不完善、风险告知不及时、管理监督不力, 影响护理安全[3]。

2.8 患儿及家长的因素

孩子生病家长心情焦虑、紧张、慌乱, 到医院后, 再经过挂号、看病、缴费、办理入院手续等几个环节后, 已经产生不满情绪;家长又缺乏基本的就诊用药知识, 输液穿刺如不顺利, 不满情绪一触即发, 而引起纠纷。另外有些家长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服务, 拒绝采血和检查, 使患儿在就医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3 防范措施

3.1 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医院要有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如输液安全管理、用药安全管理、氧气使用安全管理、坠床跌倒安全管理、住院患儿安全管理、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职业防护暴露安全管理等, 安全管理小组定期检查, 科室护士长也要增加监控次数, 及时解除安全隐患, 防患于未然。

3.2 增加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的数量是否充足, 结构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医疗护理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医院要制订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 及时补充护理人员, 应用激励机制对儿科护士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 合理提高护理人员待遇, 增加护士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士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机会, 选派骨干到上级医院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对生活有困难的护士给予适当的照顾, 减轻思想负担, 减缓工作压力[4], 激发工作信心和热情, 有效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3.3 提高法律意识

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自我保护, 护理工作中几乎每时每刻每个操作都隐含法律风险, 护理人员要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 组织大家学习讨论与医疗服务有关的法律问题, 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慎独自律, 时刻不忘护理工作的严肃性。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 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服务第一、患者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3.4 重视职业修养, 提高业务素质

对新上岗的护士加强培训, 定期进行各种知识讲座, 加强儿科护士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注重职业修养。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各种理论与操作技术, 如自考、远程教育、院内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外出培训、科内小讲课等, 苦练技术操作, 掌握抢救技术和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断完善自己, 力争在患儿家长和周围的人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高工作质量和自信心。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5 加强护患沟通, 做好健康教育

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是护患双方良好沟通的润滑剂。护理人员要时刻牢记“患者就是上帝”, 细心观察, 适时引导, 主动与患儿交流, 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 适当运用体态语言, 护理时动作轻柔。多与家长沟通, 多换位思考, 多给家长解释, 减轻其焦虑, 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从根本上杜绝纠纷的发生。

3.6 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因儿科的服务对象是小儿, 年龄小, 认知差, 依赖性强, 陪侍人员多, 护理工作繁琐;加上患儿发育不完善, 防御功能差, 因此医院要提高主动防范意识, 控制或消灭潜在的危险因素,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尽最大可能避免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3.7 加强病房管理, 改善就医环境

首先要为患儿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儿科病房的布局要合理, 温、湿度适宜, 四壁设置卡通片;洗手间要有防滑设施, 病床有床挡, 使患儿对医院不产生恐惧。其次合理调配护理人员, 把护士还给患儿, 护理人员分工合理, 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把儿科病区管理得井井有条, 给患儿一个舒适、安全、安静、温馨的就医环境。

3.8 加强患儿及家长的管理

利用健康宣教、晨间护理及给患儿做治疗时的各种机会, 与患儿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嘱家长在患儿休息时把床挡拉上, 避免患儿坠床;口服药要保管好, 不要让患儿误吸;患儿上洗手间要有家长陪同, 防止其摔倒等。指导家长遵守医院的一切规章制度, 不私自带患儿外出, 为了患儿的安全及尽快痊愈, 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服务。

4 小结

儿科护理安全是减少儿科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在护理工作中, 护理管理者只要增强安全意识, 落实安全措施, 及早发现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找出差距, 吸取教训, 加强关键环节控制[5], 做好安全监控, 强化安全管理, 巩固安全底线, 就能提高护理质量, 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缺陷, 确保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文先.儿科病区护理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4) :391-392.

[2]张红兵.儿科护士慎独教育与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1) :43.

[3]郭敏.浅谈儿科护理工作风险意识及护理纠纷的防范[J].中华现代儿科杂志, 2007, 4 (2) :189-190.

[4]张春梅, 吴育萍, 郭建青.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 2006, 20 (10B) :2637.

儿科护理不安全隐患的分析与防范 篇9

儿科有其特殊性。患儿家长工作繁忙, 上有老下有小, 不仅是单位的优秀员工, 在家里也是顶梁柱, 承受的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在孩子生病时难免焦虑、烦躁, 这时护士的态度、行为尤为重要。良好的行为、亲切的语言有如和煦的春风, 让患儿家长倍感温暖;但如果态度冷漠, 行为迟缓或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就会产生纠纷、争执、甚至出手伤人的现象。在病房我们还经常会看到一人生病三代人陪同的现象。隔代人更是容不得一点儿差错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士在工作中更要慎独, 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断总结护理不安全隐患及其防范对策。

1 护理不安全隐患分析

1.1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护士在校所受的教育和在职教育中缺乏法律知识教育, 长期以来医疗传统习惯使护士工作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2]。护士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例如, 在护理查房时没有避开探视人员就告知患儿被诊断为21-三体综合征或病毒性肝炎;如男医师在为女患者进行胸部检查时无第三人在场, 这就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

1.2 护理职业的特殊性

护士在很多时候是一人值班, 不可能所有的交代事项和操作都叫患儿家长签字, 当发生问题或家长有质疑时很难取证。例如, 静脉输液前的药物配制是在治疗室内进行的, 患儿家长对期间的操作可能质疑;有一些特殊科室, 如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等无家属陪护, 虽有完善的特护记录但没有除医护工作人员以外的旁证。

1.3 专业技能不熟练

随着护理新技术、新观念的不断更新, 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渐增多, 这就导致护理工作中的技术风险增大。

1.4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 尤其是护理模式的转变, 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提倡人性化护理, 这就使患者的护理需求日渐增多, 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当护患比严重失衡时, 尤其是晚夜班, 一个护士管理整个病房, 再面对新入患者时, 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服务及环节质量控制不到位, 甚至忙中出错。例如:夜间值班时同时来三个患者, 三查七对不严给患儿输错了药;给药物中毒患者洗胃时有肺炎患者痰堵需叩背吸痰等。

1.5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欠缺

如工作中缺乏主动性, 责任心不强, 遇事容易情绪化, 对患儿及家长态度冷漠, 语言、行为不当或错误操作给患儿及家长造成不安全感或不良后果, 这些常常是造成护理纠纷的重要因素。

1.6 患儿及家长的行为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 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有赖于患儿及家长的密切配合与支持, 若家长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极易产生焦虑、猜疑等心理现象, 从而不信任医师护士、怀疑医师诊断有误等, 产生护理隐患。如医师告知家长该患儿被怀疑是21-三体综合征, 需进行一系列检查时遭到辱骂。

2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措施

护理安全防范, 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逐渐摸索形成的。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 分析查找原因, 寻找解决办法;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 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合理需要;做好护患沟通工作, 让我们的护理工作得到患儿及家长的支持、理解与监督, 让护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开展爱心创意护理活动, 开展护患交流会, 提供优质的服务, 体现现代护理特色。

2.1 加强在职护士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教育, 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护士懂得怎样与患者有效沟通, 才能即保护自己又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使护士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单是患者住院期间的法律文件, 是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记录时要做到客观、准确、正确、及时、完整, 在记录上不发生任何疏漏, 真正树立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观念。

2.2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不仅要加强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还要使护理人员能够换位思考, 有爱心。我院举办了“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的活动, 让因各种原因住过院的护士谈谈当患者的感受, 当时有什么样的需求,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自身科室的具体情况,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在排班上老幼搭配, 让其相互督促、相互学习;实行弹性排班, 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 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如在儿科每天早9点开始配药输液, 中午值班人员下班后更显忙乱, 那么就可以安排人员早9:00~13:00时休半天班, 以解决此时间段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4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是防范护理不安全隐患, 减少护患纠纷的一个具体方式和重要手段。可预先制定具体时间, 也可在发生护理差错后随时讨论。讨论内容为近期哪些方面存在不安全隐患, 或者是已经发生过的护理问题, 护理差错及纠纷进行讨论、评价、分析、总结制定整改措施, 并重温各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增强责任心, 做到警钟长鸣。平时形成分级督促制度, 发现违反操作规程者按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理后, 需再学习后上岗。

2.5 开展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全院开展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鼓励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哪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出现不安全隐患等均要讨论、分析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案, 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告护理部。由护理部在护士长会上传达, 这样各科都能互相借鉴。

2.6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 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规则制度。成立以护理部为首, 由护士长、护理骨干组成的质控小组, 加大监控力度,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以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加强护士长夜间查房工作, 系统地观察护士自律性。在对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同时, 必须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3]。规定对一些关键操作、创伤性的护理操作、贵重物品使用等不管患者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医护工作人员已告知、患者已知情, 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填写在护理记录上。

2.7 加强高危人群的监管

如住院时间长、病情反复不易治愈、住院费用高或有过纠纷的患者更要加强管理, 防止纠纷发生。

护理安全隐患防范, 重在预防, 应重视每一个护理操作环节,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消除不安全隐患, 为患儿及家长以及护理人员营造一个安全、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和谐医疗环境。一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 不是被动的去工作, 盲目的去执行医嘱, 而是及时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工作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学习专科知识,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 同时也是护理工作最基本的需要, 护理安全应受到每个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1-192.

[2]阎成美.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治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7) :547.

儿科护理安全文化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对儿科护理工作进行了分阶段的护理措施安排,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 (其中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为第一护理阶段, 该护理阶段使用常规护理措施;2012年7月—2014年6月期间为第二护理阶段, 该护理阶段使用优质护理措施) 该院两个阶段儿科由于护理工作而产生的安全隐患问题的具体原因, 并且根据这些安全隐患问题探讨出相关防范对策。

1.2 护理措施

1.2.1 第一护理阶段组

第一护理阶段组给予常规儿科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遵从医嘱给予相关处理[1]。

1.2.2 第二护理阶段组

第二护理阶段组在给予常规儿科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加以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需要积极热情的为患者展开护理服务, 尽可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所有合理要求, 并且以温和态度为其解答疾病相关疑惑, 从而改善护患关系[2,3]。

1.3 统计方法

该组实验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使用χ2进行检验[4,5]。

2 结果

在第一护理阶段中由于护理人员态度恶劣所导致的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明显要高于其他因素所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 其次则是由于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欠缺, 责任感不强, 不够重视患者的生命安全。在第二护理阶段组中, 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有所降低, 与第一护理阶段组进行对比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第一护理阶段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医疗市场的竞争也呈现出日渐激烈的发展趋势, 患者对于自身就医权利的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 这便是对医护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考量一个科室质量工作的优劣与否, 最为关键的参考数据便是该科室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率, 这也是患者选择就医的重要参考依据[6,7]。通过翻阅相关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得知, 近年来医院儿科的护患纠纷事件越来越多, 例如说患儿滑到、坠床、烫伤, 甚至是窒息等事件在临床中屡见不鲜, 而护理则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义务[8,9]。儿科与其他科室略有不同, 患者的年龄与疾病均具有特殊性, 这便导致该科室的工作性质是具有高风险性的[10,11]。所以, 探讨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因素, 分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从而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至关重要[12,13]。针对于各种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因素应当制定规范、高效且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从而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缓和医患关系。经该组调查研究报告也可得知, 国家在为护理人员给予丰厚福利待遇的同时, 护理人员也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 改变服务态度, 强化业务能力, 为患儿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儿科的护理工作有别于其他科室的临床护理, 其年龄具有特殊性, 所以抵触情绪也要强于其他科室的患者[14,15]。在这种背景环境下, 人性化护理服务更能发挥其作用, 减少其心理负担, 增强其依从性, 提高护理满意度与临床护理质量。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也需要参与一些提升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及知识水平的相关培训, 只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才能够取得患者及其家长的信任, 改善护患之间的紧张关系。通常来说,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含众多方面, 如若将其总结分析, 医院可以通过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其一, 加强护理人员护理相关文书的书写能力, 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质量进行讨论分析, 定期进行考核, 从而提高其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其二, 增强法律观念意识。护理人员应当完全做到知法律、懂法律、会用法律。以此来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避免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其三, 加强护理人员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具备非常丰富的业务知识, 熟练操作相关技能, 这些都是在患者危急时刻能够抢救生命的关键手段;其四, 加强护理人员的礼仪态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如若护理人员出现任何失误都应当主动对患者辨识歉意, 充分体现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理解与人文关怀, 以此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经该组实验研究可知, 第一护理阶段出现了90例儿科安全隐患事件, 90例儿科安全隐患事件中有40例是由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而引发的, 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44.44%;因为医护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25例, 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27.77%;由于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欠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12例, 占据13.33%;由于护理人员素质能力欠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4例, 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4.44%;由于环境管理不完善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事件为3例, 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3.33%;其他相关因素而导致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的为6例, 占据安全隐患事件总例数的6.66%。第二护理阶段中出现了30例安全隐患事件。两组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依照该次调查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出, 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责任意识欠缺是导致儿科出现安全隐患事件的首要原因, 将服务态度、责任意识与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儿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责任意识问题均是儿科护理安全隐患问题中的重要因素, 所以基于此探讨出有效的防范解决措施, 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与临床护理满意度的关键措施。

上一篇:学生对数学情感培养下一篇:外防腐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