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可依

2024-08-01

有法可依(精选十篇)

有法可依 篇1

一、置换比较法、删减比较法给学生提供赏析文章的思路方法, 让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完美之处能“看好处, 说门道”。

比千剑而后识器, 较千曲而后知音。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 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乌中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叠词是《声声慢》的特色。学生欣赏时, 对其艺术魅力的感知是比较笼统的, 不能清晰地说出。为此我采用置换比较法,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感知。先改为单音节字“寻、冷、凄”。学生认为虽然也能表达作者心情, 但显得突兀, 没有诗歌语言的美感。再改为“寻觅、冷清、凄惨”。学生感知到比单音节字表达的形象些。以“寻觅”为例, 两个近义词放在一起表达寻找的意思更浓些。在此我引导学生比较“快乐”与“快快乐乐”, 学生感知“快快乐乐”一词表达出的快乐程度更高些, 即存在程度上的区别。同时“快快乐乐”朗读起来感觉更琅琅上口, 有音韵之美、声乐之美。再比较“寻寻觅觅”, 重叠处有突出强调的意味, 寻找的意思表达最浓厚。一番置换对比后, 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叠词在诗词创作中独有的形象性、艺术性、音乐性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从“执手相看泪眼”一句更深理解情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缠绵悱恻, 我把“执手”改为“牵手、拉手、握手、挥手”。并让学生分别演示这些动作。分析比较后学生更深体会到“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多情、坚贞与执著。为了让学生理解“竟无语凝噎”一句“情到深处便无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让学生替他们开口说些话, 然后再与此句比较。学生最后都否定了“珍重”“保重”“相思”“勿忘”等俗言语。高二《唐诗宋词选修》教学《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时,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一句的赏析, 学生已能熟练地运用此法, 提高了自己的文学赏析水平, 具备了一定的文学赏析素养。

《再别康桥》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其中“彩虹”一词置换为“美丽”。置换后, 学生经过比较就可清晰感知 到作者用 词的独具 匠心。“彩虹”一词除了包含“美丽”的意思外, 还包含短暂、是经过风雨的洗礼后才产生的、如在天空中一样可望不可及。此外彩虹还具有形象美 (可观可感) 、意境美、绘画美于一身。

删减比较法也是赏析文章常用的方法, 特别适用于对虚词的赏析。有时学生不能感知作者运用的字句独具的匠心。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此部分删掉再与原文比较, 孰优孰劣就了然于心了。例《虞美人》 (李煜) “小楼昨夜又东风”学生赏析时对“又”多忽视。而本句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恰是此字。作为阶下囚的李煜对物候变化的敏感, 对阶下囚生活的厌倦, 对未来生活的绝望, 对自然永恒人事变迁的叹惋, 都是通过“又”字表达的。去掉此字, 以上意味全无, 只剩下客观的描述。于此处我引导学生用删减比较法赏析以下诗句:

南城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十二月十二日梦游沈氏园亭》陆游)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

才始送春 归 , 又送君归 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又送王孙 去 , 萋萋满别 情。 (《草》白居易)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醉花阴》李清照)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蜀道难》中“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一句出现三次。删除其中的两次, 再与原文比较。表明文章的思路, 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艺术效果学生就容易感知了。

【总结】置换的方法——把文本中的文字置换为其近义词或反义词。

二、置换比较法还可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素养, 让学生能对文学作品评优劣、判高下。

朱光潜在 《咬文嚼字》 中说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分量, 在实际上是调整思路和情感。”

教师可把课本中的文字置换为因版本不同有争议的文字, 让学生评优劣、判高下。

“独自莫凭栏”中“莫”有版本是“暮”字。

参考:“莫”好词人正在凭栏, 但“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就是见了又能怎样, 失去了的国家不能再回来, 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 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 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栏”, 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暮”好:正因为暮色茫茫, 所以放眼望去才会“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暮色的苍茫与词人心境的凄凉相映相衬, 与全词的意境更加契合。

《商山早行》中“槲叶落山路, 枳花照驿墙”中“落”与“满”字哪个好?

参考:落叶是动态的, 诗人走在山路上, 树上的残叶不停地下落, 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与全诗的感情基调相符。

“落”字以动态的形式体现凄凉之感, 这个动词把原来静态的画面写出动态。动态的场景更能渲染气氛。如新婚时, 花瓣是从天空洒下不是铺在地上, 飘飘洒洒的花瓣更增添浪漫、热闹的气氛。以此类推落下的槲叶更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落第的诗人此时内心一片迷茫, 不知路在何方, “槲叶满山路”路被落叶遮盖住, 更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前途的渺茫之感。满山落叶, 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体现作者心情的沉重。新旧重叠的槲叶, 恰如作者的心情, 悲愁淤塞, 难以排泄。所以“满”字更好。

三、置换比较赏析法在高考中的实用价值。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如2013高考湖南卷T10 (2) 简析首句中“净”字妙处。2013天津卷T14“白苎新袍入嫩凉”“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013福建卷T6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的“绿”字好处。

2012年高考安徽卷T9《最爱东山雨后晴》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两字的妙处。2012湖北卷T14《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注重用字 推敲 , 请对第三 联中“藏 ”“透”二作简要赏析。2012四川卷T12《子规》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11天津卷T14《骤雨》 (1)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赏析。 (3) 有人说, 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 你认为好还是不好, 为什么?

平时运用置换比较法赏析文章对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总结】动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动态, 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 副词则强调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

抓住了文章中关键的独特语、深义语, 进行比较赏析, 能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教给学生置换比较法、删减比较法等阅读的赏析方法, 既能使课堂丰富多彩, 又让学生学会了赏析的方法, 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3页

刘兆波《课堂因生成而灵动》《中学语文》2011年第3期第56页

解决问题“有法可依” 篇2

解决问题,有自己的旅程。由计划到提交,提交后的批准执行,再到实施。

每个阶段对于项目进行的评估是必要的,计划提交阶段,重点强调的是调研,对于问题在初步了解情况后的分析,以及市场调研后的深度分析,以定性或定量地判断假设前提成立机率的大小;提交阶段,重点是经过调研分析后,结合公司掌握与拥有的资源,做出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主要看我们有什么,我们可以做到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解决此问题;实施阶段,重点是对于实施执行到位以及对效果的及时监控与评估。

永远把问题作为关注点,来进行组织想法、制定调研计划、收集与获得信息、分析产生想法、再组织想法的过程,就像PDCA循环推进项目执行与优化一样,问题就在这样的层层剥皮情况下,越来越一目了然。当我们把问题看成问题时,慢慢地问题就不是问题啦!

决策树,可以帮助我们在决策选择时,清晰地理顺思路,从定性的角度判断出要选择的方向,为假设性前提提供判断依据与心理支撑。决策树是一种把大事化小的好方法,是一种从现象剥皮剥到核心问题的好方法,当一切的决策和解决问题找到核心点或关键点,问题解决就将迎刃而解。

要想决策快,一是要遵循解决问题本身的旅程,二是要运用科学的决策工具与方法,三是要及时总结和评估。

移动社区有法可依 篇3

著作权侵权和不正当竞争是社区类产品创业者经常遇到的问题。社区内用户生产出高质量内容后,一些人在并未获得作者或社区授权的情况下予以转载,不仅不支付报酬,有时甚至故意删除作者信息和原文链接,并用于商业目的。更为恶劣的是竞争对手的恶意仿冒行为,即“山寨”。

社区需在用户协议中清晰约定著作权归属,以便将来代表用户维权时能够师出有名。对于各类侵权行为,可根据不同性质,分别采取发函警告、媒体曝光、诉讼等不同手段进行维权。

社区内部也存在用户产生的内容被侵权的现象。通常情况下,该类行为适用“避风港原则”,即接到权利人通知后,侵权人及时删除相关内容,可免除法律责任。这就要求社区务必设立通畅的用户投诉渠道。

移动社区另涉及APP商标的申请。在实践中,经常碰到创业者把一个互联网产品做得风生水起而其商标却被抢注的情况,当事人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打商标官司,甚至被迫需为产品改名。因此,我强烈建议创业者在产品推出早期及时注册商标。

对于大多数移动社区产品来说,专利并非首要考虑的问题,但仍需提示的是,根据修改后的《专利审查指南》,自2014年5月1日起,APP图形用户界面已可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移动社区隐私权和用户信息保护也很重要。

国内法学家把隐私大致分为三类:1、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身高、体重、病历、经历、婚恋情况、学习成绩、爱好、肖像、姓名、政治倾向等广泛的个人情况;2、个人私事,包括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3、个人领域,包括身体隐私、个人住宅、行李包、书包、口袋等。

从本质上讲,隐私是不愿让公众知晓的私人信息。互联网深化了隐私定义,也扩大了其界限。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信息种类陆续出现,比如聊天记录、网购记录、搜索记录等。社区产品的主要价值是用户和关系链,因此隐私保护不能装样子,必须落到实处。

我发现,很多移动社区出于各种考虑,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APP大量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这在法律上是有明显问题的。

和线下相比,线上网民百无禁忌,开起玩笑来尺度很大,有时不易分清是否已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这就需要社区运营商首先把底线划出来,对于明显违法的内容,比如色情、赌博、教唆犯罪等内容,应快速果断处理,不留任何情面。

对于有争议的内容,可设定如下几条处理原则:1、允许争论,但不允许人身攻击、辱骂;2、不允许侵犯他人隐私,包括各类“人肉”行为,因为网上伤害一旦形成,很难弥补;3、对不同错误分级处理,尽量保证标准的前后一致,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容易造成用户反感甚至流失。

阅读教学“有法可依” 篇4

一、师生朗读,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古人非常重视朗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现代语文教学同样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不仅让学生朗读, 还要求教师朗读。教师朗读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氛围, 给学生以熏陶。因为教师在朗读文本时, 语言的轻重缓急, 声音的抑扬顿挫, 无不传递着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感悟, 此时的文章就成了师生心灵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时, 必然引发学生关注文本, 使他们有所思有所感。师生经过反复朗读, 反复揣摩语言文字, 久之就培养出了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 同时也就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整体阅读, 领悟作者的情感意图

阅读应有全局观念, 须从整体出发, 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态度, 才有可能领略文本的写作真谛, 达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的程度, 甚至超越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思想, 而这些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比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复杂的记叙文, 让学生一下子掌握并非易事。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就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将信息简化, 教师提问:文中写了哪几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快回答:主要有三种人即反动政府代表, 走狗文人, 爱国青年;态度分别是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 痛斥了走狗文人下流无耻的谎言, 高度赞扬并沉痛悼念受迫害的爱国青年。这样一问, 文章的主旨就明确了。然后深化知识, 教师提问: (1)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2) “沉默呵,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此句的旨意何在?……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 学生就把握了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烈焰。最后将知识系统化, 联系鲁迅的思想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我们认识到这篇文章既具有现实针对性, 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 不仅思考着现实人生及其出路, 而且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的层面, 把对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人的自身存在困境的体验。通过这个方法, 学生才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内心情感。

三、关注细节, 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 不少作品被人传诵, 并不在情节的大起大伏, 人物的大红大紫上, 而在于以不起眼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来传情传神。细节虽小, 却往往能折射心灵的光辉, 所以阅读时关注细节才能更迅速地与作品融为一体, 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窦娥冤》第三折有两处细节, 第一处:在被押赴刑场途中, 窦娥披枷戴锁, 行动艰难, 两旁看热闹的人又推来搡去, 使她行动十分困难, 但是她向刽子手请求绕道而行, 怕去前街被婆婆看见, 因为婆婆年事已高, 性格又软弱, 她怕婆婆经受不了这种场面的刺激。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窦娥体谅亲人的善良本性。第二处:窦娥见到婆婆后交代后事, 说自己孤身只影无亲眷, 只有一个爹爹, 还失去联系13年, 惟一的亲人就是婆婆, 希望婆婆记得来祭奠自己, 她还怕婆婆不答应自己的请求, 还加上一句“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一描写精细地刻画了窦娥孤独、凄凉、悲惨的内心世界。

又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个人物水生嫂, 她识大体, 顾全局, 对家庭、对丈夫有着深深的思念之情, 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个情感世界非常丰富的女性。为了刻画这个人物,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用了一个细节:月光下、院子里, 当听到迟归的丈夫说要参军上前线时,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划破手指”是指听到消息时心灵的震惊, 这里有对丈夫的不舍和担心, 有对家庭的忧虑和操心, 而“吮了一下”, 则又活现她的镇定, 她在一瞬间激烈的思想动荡后的下定决心, 她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和胸怀。这个细节把女人内心深处的感情写活了, 抓住这个细节, 才能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真正把握人物的精神实质。

四、比较阅读, 感受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我觉得鉴赏性比较阅读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扩大学生的视野, 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例如学习朱自清《威尼斯》这篇游记时, 我有意识地安排学习与其内容相似的邹韬奋的《威尼斯》、刘白羽的《威尼斯》。三位作家写的都是游记, 同样的题材, 一样的题目。可是由于作家掌握运用的材料不同, 也就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现。朱自清的《威尼斯》抓住威尼斯的特点———水上的城、文化艺术城来写, 是以圣马克方场为轴心, 由此展开视角, 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 描写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圣罗珂堂、佛拉利堂、公园等描写点, 这些描写点组成了一个整体, 并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 这种结构方式被人称作“辐射式结构”, 它的优点是突出中心, 散而有序, 疏而不乱。邹韬奋的《威尼斯》也是抓住景色的特点, 却采用横式结构安排材料。作者写其三个特点: (1) 河流之多 (2) 市容整洁 (3) 建筑宏伟。并以这三个特点为纲, 将其他材料融入其中。这种横式结构易突出该城的三个特点, 使游记条理分明。如果说, 前两篇游记用的是以空间转移为序的话, 那么, 刘白羽的《威尼斯》就是以时间为序的纵式结构。作者 (1) 写抵达该城当夜听夜歌, 第二天黎明听晨歌; (2) 写上午登艇见闻; (3) 写午宴后游海、参观及夜晚欣赏夜景; (4) 写参观圆楼和展览会; (5) 记访问感受。这种纵式结构的特点是容量大, 以时间贯穿材料, 又能做到有条不紊。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就发现了文本的细微差别, 感悟到了不同文本的个性风格, 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以写促读, 体验文本的无穷余味

读与写, 应是一对亲密的伙伴, 以读带写, 下笔如有神助;以写促读, 阅读更添味道。在实际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感到中学生的阅读只浮在语言的表层, 缺乏深层细致的理解与感悟。因此, 很有必要尝试一条新路子———以写促读, 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无穷余味。

比如在阅读了《皇帝的新装》后, 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 给这篇童话续写一个结尾, 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童话世界里飞翔:有的说皇帝知道真相后, 羞愧与悔恨交加, 以后再也没脸见人, 国家乱成一团;有人说皇帝因此非常痛恨撒谎的人, 并下令严惩撒谎者, 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再也没有说谎话的人, 此国也就成了“诚信之国”;一篇篇精彩的结尾体现了学生对阅读材料认识的深与新。这样的以写促读之法, 让学生体验到了蕴含在文本中却又未尝言明的意趣。

又如学了朱自清散文《背影》后, 我就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父爱或母爱的文章。作文收上来后, 我一看, 很是感动, 大家一改往日满纸空话套话, 写得有血有肉,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亲情。通过写作, 学生才真正感受到了作者朱自清对父亲的深情, 也深深体会到了子女与父母那隔不断的亲情, 有一个学生甚至当天就发了个短信给他父母, 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有法可依 篇5

能源发展有法可依-《能源法》立法开门纳言

1月24日《能源法》立法起草工作起草组成立,由国家能源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法制办等15家单位参与组成,国家发改委主任、国家能源办主任马凯担任起草组组长,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任起草专家组组长,在能源办战略规划组下设立常设机构秘书处,起草工作拉开序幕.

作 者:杨子杨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投资 英文刊名:VENTURE CAPITAL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 

重疾从此有法可依 篇6

重疾定义3看点

《重疾定义》出台后,“重疾险到底能保哪些病”、“患重疾后到底什么情况下能获理赔”等被保险人关心的问题有了答案。而且,《重疾定义》还对重疾险的术语解释、除外责任作了要求。

统一25种疾病表述

一直以来,各保险公司的重疾险承保的重疾数量不一,而且疾病表述各不相同,不但让投保人无从比较,也暗藏了不少苛刻的要求,让旨在为重大疾病救治提供经济支持的重疾险,成了“保死不保病”的摆设。

《重疾定义》主要根据成年人重疾险的特点,对重疾险产品中最常见的25种疾病的名称、定义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并且要求,各保险公司定名为“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必须包括这25种重大疾病中发生率和理赔率最高的6种疾病。

规范术语解释、除外责任

以往重疾险中的除外责任、术语解释同疾病定义一样,都是保险公司自行制定的,各公司的规定存在差异。此次,《重疾定义》对重疾险的除外责任、条款中出现术语的解释作了统一。

《重疾定义》列出了包括被保险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或患艾滋病在内的8条除外责任,并要求保险公司在设定重疾险免责条款时,不能超出这8条除外责任的范围。而《重疾定义》对保险合同中出现的8个术语的解释,比如专科医生、遗传性疾病,也使保险责任的认定更加明确。

要求条款、宣传材料规范

除了对疾病、除外责任的定义和术语进行了解释之外,《重疾定义》对重疾险条款和宣传资料中疾病的排列顺序、疾病名称的表述方式也作了规定:如果保险条款中包含《重疾定义》中的疾病,那么就要按照《重疾定义》中的顺序排列,并置于保险公司自行增加的疾病种类之前,且要说明哪些是《重疾定义》统一定义的、哪些是保险公司自己增加的,便于投保人选择、比较;在宣传资料中出现的疾病名称,还要采取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比如“恶性肿瘤——不包括部分早期恶性肿瘤”,突出了理赔标准中的关键点,避免投保人出现误解。

理赔尺度是否更宽松

《重疾定义》出台之后,理赔条件是否能变得特别宽松,是很多打算投保的人非常关心的问题。《重疾定义》真的放宽了理赔的口径么?

理赔条件并未特别宽松

资深寿险顾问童巧玲女士在比较后发现,《重疾定义》和她所在公司原重疾险条款大部分的定义是一致或相似的。比如,对严重Ⅲ度烧伤、多个肢体缺失、瘫痪等的定义。

在比较中,也出现《重疾定义》的部分规定比原条款宽松。比如《重疾定义》对心脏瓣膜手术、良性脑肿瘤的定义。但童巧玲也指出,对于《重疾定义》中规定明显宽松的疾病,其实她所在的公司在之前的实际理赔中就已经按照新定义的标准在执行,比如保险公司对良性脑肿瘤的理赔条件为“已经施行开颅手术切除”,但当被保险人只做了放射治疗,而没有做开颅手术时,保险公司仍然理赔了。

在少数定义上,也有原条款比《重疾定义》的要求略微宽松的,如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同时,有些疾病,因原条款或《重疾定义》中没有,而无法比较。

规范功效重于理赔尺度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郝演苏教授表示,消费者一味追求条款宽松是盲目的,因为如果重疾险的理赔尺度放宽,会导致保险公司承担过高理赔率,最终会导致重疾险费率上涨,转而影响消费者自身利益。

郝演苏教授还指出,《重疾定义》将保险公司之前各自为政的疾病定义、理赔标准作了统一,使得消费者比较条款、选择产品会更容易,节省了消费者购买重大疾病险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重疾险的价格会更趋同,未来保险公司为了吸引消费者会在服务上下更多功夫。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陶存文教授也表示,《重疾定义》对之前争议较大的部分,如重疾治疗或确诊手段的限制也作了改变,使得重大疾病更名副其实,让投保者在发生重大疾病后能得到合理赔偿,这才是《重疾定义》对投保人最大的好处。

老保单能否适用新规

很多已经投保重疾险的人最关心的是,老保单能否享受新规定,得了大病后能否按照《重疾定义》的标准进行赔付?

对于这个问题,《重疾定义》并未作出统一要求,而是在附则中表示,对本规范施行前已经签订的重大疾病保险合同,保险公司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在监管部门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各家保险公司的反应颇有不同。比如,《重疾定义》发布当天,人保寿险和信诚人寿就推出了符合规定的新重疾险产品,并明确表示,对已购买原重疾险产品的客户,将按照对客户有利的原则处理原有保单的申请,即如果新保单有利于客户,将按新保单赔付;如果旧保单有利于客户,则按旧保单赔付。近日,规模位列寿险公司三甲的平安保险也表示,对2007年7月1日之前投保重疾险的客户,也会采用对客户有利的原则进行理赔。而有些保险公司则尚未表态。有业内人士预测,不排除部分公司选择老保单按照保险合同理赔。郝演苏教授表示,从法律角度看,以合同为准是无可厚非的。不过,郝演苏教授还提醒在《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06年9月1日)后购买健康险的消费者,如果出现保险合同规定明显违背医学标准或不合理的条款,可以依据《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进行抗辩。

让中年级作文教学“有法可依” 篇7

一、以生活为素材, 拓宽写作思路

中年级学生刚刚从简单的“写话思维”过渡到真正的“作文思维”, 如何将一件事叙述完整, 如何将一种景物描述优美就成了他们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 仍是不懂得“留心周围事物”所致。简而言之, 即不会抓生活中的素材。

生活无外乎社会生活与大自然生活两大类。

作为教师, 应赋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由, 引领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接触各行各业, 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组织学生举办一次义卖活动, 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商品买卖的过程;教师节、母亲节带领学生当一天小记者, 孩子们了解了采访的流程;全班进行一次大扫除, 教师拍摄一小段劳动过程, 看着镜头里的自己, 孩子们一定有话可写。

另一方面, 则是大自然中的体验。图片、视频虽生动, 却不及孩子们来到户外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来得可贵。初春微雨的午后, 放下手中的语文书, 走出教室。孩子们拿着记录本走在校园里, 边走边观察。这个时候不用教师的提醒, 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在本子上记录下了雨中花儿的摇曳、露珠的晶莹、昆虫的外形……他们三五成群, 或附身拨弄、或安静记录、或大声惊呼, 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写作的素材, 还有课堂上难以企及的无尽欢乐。

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却又不及高年级学生掌握的想象、润色作文能力。因此, 亲身体验让他们寻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也就在无形中拓宽了写作思路。

二、以“班报”为圆心, 激发写作兴趣

个人认为:低年级孩子年龄太小、识字量少, 办报时难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班报更合适于中高年级。其中, 中年级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情绪与自控能力都在发展之中, 因此, 一定要关注到学困生的情况。稍有忽视, 可能让这些孩子彻底丢失写作的兴趣。

班级中有学优生, 当然也一定会有学困生。学优生写作能力强, 作文上报的机会也相应较多, 可学困生连挤出200字的“豆腐干”都困难至极, 作品何时才有机会发表在班报上呢?这就要用到前两个法宝了———因材施教、惠及全体。书中的老师是这样做的:适时地压一压学优生的作品, 当然一定要说明理由, 让学优生能有超越自己原有水平的机会。对待“作文困难户”则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法, 适时地开“小灶”, 承诺只要超过字数、言之有理、结构完整即可发表。当然不能忽略中游的孩子, 以积分制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这样的发表制度基本上可以说是因材施教、惠及全体的。另外, 孩子的积极性是需要培养的, 因此必须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 稿件初选、复选、定稿, 一轮轮的选拔对孩子而言就是一轮轮的比赛。老师也可以根据文章入围的次数为孩子们设定品阶:初级魔法师、中级魔法师、高级魔法师、特级魔法师、魔神……孩子们在这样喜闻乐见的形式中, 在潜移默化中积极地写作, 提升了自己的水平。最后, 坚持不懈尤为重要, 一两次班报起不到什么作用, 重要的还是在“坚持”。让我们在作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且行且思考吧!

三、以“讲评”为热点, 传授写作方法

如何讲评?什么样的讲评才有效?1.欣赏。欣赏为先, 尽可能地多欣赏作文中的亮点,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热情。2.挑刺。要让学生明白, 病在哪里, 怎么将病去除。3.训练。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出发, 找准训练点。渐渐地, 学生的作文干净起来了, 发表的机会也就多了。

此外, 讲评方式的多样性也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自评———学生是作文的主人, 通过反思来提出自己作文的优劣之处。互评———四人一小组合作评价组内成员作文, 学生能在比较中不断成长。联评———挑选同一层次的佳作供学生朗读、寻找共同点, 找到的这一点即是学生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这样, 在递进性评价中, 孩子们就能自己摸索出一定的写作方法。

其实, 教作文的时候, 还有一本现成的好教材就在我们手中, 那便是我们的教科书。怎样选吸引人的好题目?看看语文书。怎样写有血有肉的语句?看看语文书。怎样剔除语句中的语病, 写得干净?看看语文书!

然而, 作文是写出来的, 写作文的能力往往是改上去的。管老师指出, “多改”重于“多写”。他以《班级作文周报》为平台, 以“作后讲评课”为基石, 来自学生作文的病例, 传授学生修改的策略。可以这么说, 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 是一门“技术活”, 也是一门“艺术活”。所以, 讲评课后还必须以各种各样的激励措施来引导孩子们自主修改。一篇佳作, 往往诞生于多次修改下。

信息化发展进入有法可依新阶段 篇8

会议由山西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赵建平主持, 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张立新进行发布, 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邓永明、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委员高国顺、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王满春、省政府法制办主任王卫星、省经信委主任张华龙、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委员蔡汾湘、省经信委副主任朱鹏出席了会议。省有关厅局和相关企业的代表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

张立新介绍了《条例》出台的背景, 《条例》是在当今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针对山西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信息化建设低水平重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享度低、信息产业基础薄弱、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出台的。他详细介绍了《条例》规定的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职责、规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明确信息化项目的管理要求、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以及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以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并对各相关单位尤其是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了贯彻实施的要求。

《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宣传贯彻暨新闻发布会在省人大会议中心召开

张华龙表示, 山西省经信委作为信息化主管部门, 将按照《条例》的规定要求, 认真履行职责, 抓好全面落实, 并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 围绕信息化发展目标, 加大《条例》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各级主管部门要做好面向本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全社会的宣传活动;还要进一步细化完善配套规章制度, 研究制定信息化相关标准体系, 出台优惠政策;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加强对《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周然强调, 要认真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 依法加强对《条例》的实施力度和监督检查力度, 促进山西省信息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 朱鹏明确了《条例》出台的目的, 即为了加快山西省信息化发展, 提高信息化水平, 规范信息化行为, 保障信息安全,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信息化缺乏统筹规划、开发利用滞后、应用层次低、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 《条例》对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开展的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信息安全保障等活动进行了规范。《条例》分别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各级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责作了规定。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制定发展政策和措施, 设立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信息化投入;各级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信息化统筹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在促进信息化方面, 《条例》也有具体的措施, 如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 表彰对信息化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在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条例》在要求利用信息化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 还要求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在促进两化融合方面, 《条例》第五章的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均作出了明确规定;此外, 还出台了《山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以重点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从而带动山西两化融合发展。

《条例》从明确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规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信息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加大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的出台是山西省政府法制办、省人大有关工作委员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各个部门通力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凝聚了众多同志的心血和社会各界对信息化的关注, 广泛集中了民智, 充分反映了民意。山西正处于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全面实施阶段, 《条例》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对山西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引导与规范, 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有助于明确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责, 理顺管理运行机制,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助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 有力推动全省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促进转型跨越发展;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促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 提高信息化水平, 保障信息安全, 有力加快山西信息化进程, 提升信息化水平, 助力调结构促转型, 推动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链接

读书有法 篇9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一定全灵。比如我们中学时一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恐怕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三味”之深义,也就是说“三味”一般都被当作“不是问题”被我们忽略而过。实际上,“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大有说道的。有人说它取自旧典中的“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也有人说“三味”是由“三余”改字而来;当然也有人说它源于“三”。且不管鲁迅的老师定名“三味书屋”时寓意何指,单说在我们知识结构不足之时,光靠一遍一遍地读,那是绝对不行的。再如论书画和金石的一句名言“疏可行马,密不透风”,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所指对象,读一万遍又有何用呢?再如炼金界的一句名言“山中才七日,世上已千年”,如果我们不知道炼金术的那套特有的运算规则和时间概念,读一遍和读一万遍的结果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读书悟道能悟到第几层深义,与读几遍没有关系,而是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为中国文人写作有爱用典故的习惯,“有直用其事者,也有反其意而用之者”,不管是直用其事,还是反用其意,在阅读时,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不知道那个“事”,别说是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难解其义。只是在那个缺书的年代,由于没有过多的书供文人博览,很多文人也只能重读经书和经书重读了。

到我们这一代,各类纸质书、电子书如此之多,再加上有无所不知的“百度”助阵,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世界,除了应付考试的学生,还有谁愿意拿着一本书“咬定青山不放松”呢?也就是说在书多的当下,无论是康熙、朱子还是裴松之,他们那一套又一套的读书大法,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就算是孔子提倡的“温故而知新”,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觉得这才是读书的高境界。在自由、爱好与无求中博览群书,通过博览群书,得以无为而为,从而神遇书中之道。

思辨对话:有道、有效、有法 篇10

一、预设有道

学习活动是靠不断的质疑来推进的,产生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是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提供有思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类似“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学完了全文,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浅尝辄止的话题,无法让学生触摸到思维的脉搏,更不可能引发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交锋。

教师要善于预设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索、讨论、研究。在备课的第一步,我们就应该以思辨的眼光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构建的语文课堂不是解析文章,而是指导读书活动,学生不是在解答教师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只有精心构筑有思辨价值的话题,才能吸引眼球,抓住心灵,挑战思想,引发激情,从而使学生主动阅读探究,获取实践体验,创造地发现“语言的秘密”。

如执教《孔子游春》时,可提出思辨话题:孔子的上课和我们的课堂有什么不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出学生的思辨:孔子的课堂不一样!孔子的课本不一样!孔子的上课方式不一样!……学生根据思辨话题发现,孔子的课堂竟然如此与众不同,同时开展研究:孔子的课堂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孔子的课本是什么样的?孔子为什么要这样上课?……根据这些问题,学生一遍遍地思索和品读,在文本中跨越时空,与几千年前的孔子对话。再如《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说明文,一反说明文用词准确的常态,用了“呼风唤雨”这样一个极具夸张色彩的词为题,教师可以预设: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二十世纪”?这样形容“二十世纪”准确吗?讨论的核心直指“呼风唤雨”是对人们改善生活的形容,而不是改变自然、支配自然,只有人和自然和平共生,才能真正“呼风唤雨”。

二、质疑有效

近年来,很多教师都能在文本细读方面做足功夫,一篇文章在备 课之前就 读“厚”了,于是,老师知道得越多,就越想给学生更多。这原本就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为了给予,而更多地讲解、灌输,挤压学生质疑、探究、研讨的时间,那就会收之东隅、失之桑榆,最终可能得不偿失。教师可以停下来,可以慢慢走,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质疑和探究。其实,当我们把质疑提问的权利下放后,让学生主动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进行思辨交流,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校青年教师在执教《乌塔》时,就做了这样的尝试。在初读课文后,教师说:“如果此时乌塔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乌塔遇到危险怎么办?”“钱不够花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独自旅行的时候住哪里啊?”“旅行期间,你休息的时候会做什么?”“不怕遇到危险吗?”“听不懂别国的语言怎么办?”“你就不怕家人担心吗?”等多个问题。教师围绕这9个问题开展教学,学生在思考、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古语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三、解决有法

我们害怕和学生进行思辨对话,原因除了来自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怀疑之外,还来自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古人早就说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应当承认,按照“引领点拨”“长善救失”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行为的确还存在很多缺憾。突出的表现是:不该做的,时常“越位”;应该做的,却又做的“不到位”;或者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动不动就以教师的思考和理解取代学生的讨论和探究;或者点化不明,帮扶乏力,不能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到达理想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学生在思辨中遨游,又让教师自得其乐呢?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是这样做的。

师:你觉得嘎唆是一头怎样的大象?并说明理由。 (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之间先说一说吧。互相说,两个人都要相互说给对方听。 (生同桌互相说) 我们来找这一组同学起来。 (对学生A)你来说说同桌说的是什么。注意,我不是要你说自己的观点。

生A:他说嘎唆是一头非常忠诚善良的大象。

师 (对生B):你是这样说的吗?

生B:是的。

师:那他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生B:他说这是一头对友情非常忠诚的大象。

师:好,你问他原因了吗?为什么说它忠诚,从什么地方看出忠诚来了?

生B:我问了,他说嘎唆又披上了战袍,走向了它自己当年的战场。

师:真好!讨论的时候,第一,你要学会倾听,要听别人说;别人说的时候,你还要学会问,让他说出自己的理由来。这组同学做得不错!首先,他们听得很认真;其次,在听的过程中,他们还询问了别人。

“嘎唆是一头怎样的大象”,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讨论思辨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做答案的“引领者”,而是关注讨论思辨过程中的方法:你是不是倾听了?你是不是学会问了?在听和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交锋,能力在提升;而教师呢,则退居到这场“思辨战争”的背后,仅仅做一个学习方法的点拨者。就像《道德经》里的“弱者道之用”,教师要在思辨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弱下来,不要让学生眼巴巴地看着你,等着你。要让学生明白,老师这里没有你要的答案和知识,你得自己去找,自己去发现,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交流、讨论中得到锻炼。

上一篇:市场进入模式下一篇:科研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