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治疗应用

2024-07-21

红花/治疗应用(精选七篇)

红花/治疗应用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1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WHO的标准。随机分成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中男30例, 女26例;中位年龄65.2岁;平均病程 (3.4±1.9) 年, 心功能分级:Ⅲ级34例, Ⅳ级22例。血浆黏度 (1.92±0.47) m Pa·s。观察组中男32例, 女28例;中位年龄64.5岁;平均病程 (3.2±1.7) 年, 心功能分级:Ⅲ级43例, Ⅳ级17例。血浆黏度 (1.89±0.43) m Pa·s。两组在各方面比较,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给予硝酸硝酸异山梨酯30 mg, 分3次口服。观察组将红花黄色素注射液100 mg+0.9%氯化钠250 ml, 静滴, 1次/d, 疗程为2周。1.3疗效评定方法[2] (1)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发作频率明显减少, 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 (2) 有效:症状有改善, 发作频率减少, 心电图具有改善; (3) 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剧, 发作频率无变化或加剧, 心电图无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利用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 利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3例、有效2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5%, 观察组治疗后显效32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为 (1.74±0.51) m Pa·s、 (1.64±0.37) m Pa·s;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指标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明显,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减轻冠脉血管痉挛的发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抗凝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西医治则。中医理论认为心血瘀阻是胸痹心痛的病机所在。其关键的治则在于行气、活血、通络和祛瘀。传统的中药红花具有通络止痛、活血散瘀的作用。红花黄色素是由红花中提炼出的主要药物成分, 是一种水溶性的查尔酮类物质。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红花总黄酮是其最主要的两种成分。现代的药理学研究认为[3], 红花黄色素可以有效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的能量代谢, 加强心肌的供氧量;还能够通过对人体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生作用, 从而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还能够使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作用减弱, 使抗凝血酶III得到有效的保护而抑制凝血, 进而降低血液黏度, 防止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栓塞。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91.6%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75%的总有效率。观察组的血浆黏度降低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于夕雯[4]等开展的红花黄色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得到了一致性结论, 表明红花黄色素具有显著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的作用。

综上所述, 红花黄色素具有显著的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心肌乏氧状态、抑制血栓形成的功效,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中具有稳定的疗效、高安全性、低副反应的的优势, 是一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理想中药制剂。

摘要:目的 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应用红花黄色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1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60例, 对照组使用硝酸酯类治疗, 观察组使用红花黄色素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浆黏度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血浆黏度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红花黄色素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中具有稳定的疗效、高安全性、低副反应的的优势, 是一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理想中药制剂。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红花黄色素,疗效

参考文献

[1]周松晶, 李玉玲, 黄东勉.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11, 22 (20) :63-64.

[2]刘建宏, 侯晓军.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 (6) :734-735.

[3]龚海楠.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新药-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中南药学, 2010, 8 (5) :389-391.

红花/治疗应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冠心病高黏滞血症患者50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血液流变学的测定标准和冠心病诊断标准。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25例, 实验组患者中男14例, 女11例, 年龄33~64岁, 平均年龄 (51.6±4.2) 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 女12例, 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 (52.1±3.8) 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抗炎、抗凝、抗冠、调脂和稳定斑块等。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为:采取静脉缓慢滴注, 滴注100 m L/次, 1次/d, 静脉滴注时要对滴注速度严格控制, 保证30滴/min, 两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利用血流变自动测试仪, 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采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4 m L, 将其注入到肝素钠抗凝管内并摇匀, 在4 h内测定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流变学中的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通过心电图和临床症状检查等来进行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中, 除对照组患者的全血还原粘度无明显变化外, 两组其余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除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积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

注:*表示和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和实验组相比P<0.05。

3 讨论

如果血液的粘度超过正常标准值, 在临床上就称之为高黏滞血症, 高粘滞血症会导致心、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出现血液供应不足, 从而引起缺血、缺氧等症状, 导致脑梗死、肾衰、冠心病、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加剧。对血液黏度会造成影响的因素比较多, 比如血小板、白细胞、血液成分中红细胞的形状、大小、压积等[3]。高黏滞血症在冠心病患者中比较常见, 高黏滞血症会对冠心病患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微循环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4]。

通过对红花黄色素进行药理学分析可知, 菊科植物红花的花瓣是红花黄色素的原料, 然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而成, 红花黄色素是一种天然色素, 其成分主要包括了红花黄色素A、红花黄色素B和它的氧化物。红花黄色素主要是由多种査耳酮类化合物组成的, 位于红花的水溶性提取部位[5,6,7,8,9]。对红花黄色素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 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治疗, 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0%和84.0%,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可能和该研究的样本数量有关。该研究进一步比较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低于治疗前, 对照组患者中除了全血还原粘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外, 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除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外, 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和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 翟穗燕等利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伴高粘血症的研究结果发现, 实验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研究结果也和杨志福等[10]研究结果相似, 杨志福等利用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和微循环检测发现, 血液流变学中不同切变率的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比粘度和血浆粘度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P<0.05) 。张宏宇等进行了红花黄色素降血脂和抗血栓作用的实验分析, 通过红花黄色素的静脉注射, 能让大鼠的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下降 (P<0.05) , 该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治疗后都显著低于治疗前,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 但是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会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的用量有关[11]。

红花黄色素对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可以让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得到有效的延长, 同时也能有效抑制凝血过程中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黏附和纤维蛋白交胶等[7]。血小板激活因子是现阶段发现的最强的血小板聚集激活剂, 血小板激活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 比如内皮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等, 在很多种疾病中, 血小板激活因子具有非常明显的介导作用, 和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比较密切的关系[12]。相关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红花黄色素对血小板激活因子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比较显著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红花黄色素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同时红花黄色素还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引起的血小板内游离钙含量的增加, 表明红花黄色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一起的血小板游离钙的内流, 从而来抑制血小板活化, 最终对心血管进行有效的保护。

该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中, 除对照组患者的全血还原粘度无明显变化外, 两组其余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除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积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红花黄色素具有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滞性和促进血栓解聚等作用, 所以在质量冠心病高黏滞血症患者时, 采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能得到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慧, 张立伟, 晋民杰, 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稳定性研究[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10 (1) :81-84.

[2]郭登洲, 王月华, 边东, 等.红花黄色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J].中成药, 2009, 31 (12) :1832-1836.

[3]苏荣彬, 平其能.羟基红花黄色素A-磷脂复合物及其微丸的制备研究[J].药学进展, 2011, 35 (1) :30-35.

[4]汤建明, 欧阳臻, 冯旭, 等.红花及复方脑得生片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1 (16) :2246-2249.

[5]王慧娟.红花黄色素在体内的稳定性及药动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3.

[6]王忠全, 丁卓伶.红花黄色素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 2014 (16) :125-127.

[7]徐宗佩, 张伯礼, 高秀梅, 等.高黏滞血症临床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调查[J].天津中医药, 2005, 22 (3) :194-197.

[8]杨照, 杨靖, 原海中, 等.高黏滞血症的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9) :140-141.

[9]Enoch, Kim, Stewart, Campbell, Olivier, Schueller, et al.A small-molecule inhibitor of enterocytic microsomal triglyceride transfer protein, SLx-4090:biochemical, pharmacodynamic, pharmacokinetic, and safety profil[J].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2011, 337 (3) :775-785.

[10]王婧雯, 乔逸, 杨志福, 等.红花药效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 2013.

[11]M.Cristofaro, A.De Biase, L.Smith.Fieldrel easeofa prospectivebiological controla gento fweeds, Ceratapi onbasico rne, toev aluatepotentia lrisktoanontargetcrop[J].Biological Control, 2012, .

红花/治疗应用 篇3

关键词:脑梗死,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神经功能缺损,血小板聚集率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脑梗死占脑血管疾病60%~80%。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 每年新发脑梗死患者10万左右, 新发病例加上原发存活病例, 每时每刻都有300万~500万患者等待治疗, 其死亡率、致残率均很高。因此, 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非常重要。近年来研究表明,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参与脑缺血病理过程整个环节, 从血栓形成到缺血损害, PAF均起到重要作用, 红花黄色素具有特异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笔者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系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本院住院患者,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入选标准:年龄在80岁以下无出血性疾病史、无血液病史、无出血倾向、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无应用抗凝药物史, 发病在1周之内, 经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梗死面积、梗死部位及血小板聚集率 (PAG) 和血小板计数检查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每日1次, 晚饭前服用, 辛伐他汀胶囊200mg, 每日1次, 晚饭后服用, 复方丹参注射液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33020177) 2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 每日1次, 连用14d。治疗组加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浙江永宁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50mg/支, 含羟基红花黄色素A35mg, 国药准字Z20050146) 5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注, 每日1次, 连用14d。对照组加用舒血宁注射液 (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 批号为国药准字Z11021351, 5mL/支) 2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两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原口服降压药、降糖药, 治疗冠心病药不变。

1.3 检测指标

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4天检测PAG和血小板计数;于用药前及用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按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临床评分标准及日常活动项目 (ADL) 量表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包,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药前及用药后比较采用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组间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 (见表1)

2.2 两组PAG、血小板计数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继发的血栓形成和栓塞有关, 血小板激活是血栓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刺激 (如凝血酶、缓激肽和组胺) 可合成和释放PAF, PAF是一种内源性具有生物活性的磷脂, 由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PAF一方面激活血小板导致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生成, 另一方面激活中性白细胞造成血管内皮受损, PAF是迄今发现最有效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剂具有特异性地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作用, 对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5-羟色胺 (5-HT) 释放, 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以特异性拮抗PAF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红花黄色素还具有扩张心脑血管, 保护心脑血管, 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能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 无一例毒副反应, 是治疗和预防急性脑梗死的理想药物,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红花/治疗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20例,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男68例, 女52例, 年龄45岁~75岁, 发病时间小于72h。多发性脑梗死24例, 基底节区梗死34例, 丘脑梗死16例, 额叶、颞叶梗死18例, 脑室体旁梗死16例, 脑干梗死12例。排除: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如昏迷等) 、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和有明确溶栓指征的脑梗死患者。发病到开始治疗在 (2.1±0.5) d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4例, 男性36例, 女性28例;对照组56例, 男性32例, 女性24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HISS) 评分、病灶分布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剂 (浙江永宁制药厂,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146, 规格:50 mg/支) 1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 1次/日。对照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4mL (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100, 规格:2 mL/支) , 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 静脉滴注, 1次/日, 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PAG) 及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含量。治疗期间除应用降压药物和保护脑细胞药物外, 停用所有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评定

应用NIHSS评分, 治疗前和治疗后15d各评价1次。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5%~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4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

1.3.2 PAF和PAG检测[2]

PAF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PAG采用光学法测定, 检测由美国Helena公司生产的PACKS-4血小板聚集仪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所有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 临床疗效组间评价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组基本治愈4例, 进步58例, 无效2例, 有效率96.88%。观察组基本治愈1例, 进步51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92.86%, 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治疗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红花黄色素与疏血通注射液在临床神经功能改善方面疗效相当。

2.2 PAG和PAF指标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14d后PAG和PAF均明显改善 (P<0.05) ;红花黄色素组较疏血通注射液组改善明显 (P<0.05) 。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红花黄色组与疏血通注射液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 居神经科各类疾病之首。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和其他原因性脑梗死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70%~80%。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产生漩涡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血小板激活并在损伤的动脉壁上黏附和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基础。诱导血小板聚集的途径主要有花生四烯酸 (AA) 途径、二磷酸腺苷 (ADP) 途径和PAF途径。临床上目前常用阿司匹林 (通过阻断AA途径) 和氯吡格雷 (通过阻断ADP途径) 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但临床研究发现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存在抵抗的现象特别多, 即使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也部分归于失败。故寻找另外作用途径的新药物是当前临床研究亟需所在, 传统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 综合作用的优势, 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疏血通注射液作为一种动物类中药复方制剂, 主要成分为水蛭、地龙等。其在抑制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释放及降低纤维蛋白原等方面作用显著。

本研究表明,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制剂组在神经功能改善方面与疏血通注射液疗效相当;而在PAG和PAF改善方面明显优于疏血通注射液组 (P<0.05) 。PAF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脂类介质, 它由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合成、释放, 可引起血小板聚集、白细胞贴壁、红细胞变形, 内皮细胞呈波浪状突入毛细血管腔使之面积变小, 内皮细胞胞浆中出现大量空泡, 质膜中囊泡大量增加, 使内皮细胞呈泡沫状外观, 是机体多种疾病的致病因子[3]。PFG是血小板功能的一个检测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时, 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 其数值越高, 形成血栓的可能越大。

红花黄色素 (SY) 是中药红花的主要成分, 属查耳酮类化合物, 多位学者在对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后, 发现红花黄色素含有的一种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 。本研究结果提示,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制剂可能主要是通过降低患者血清中PAF含量或拮抗PAF受体, 阻抑血小板聚集, 起到减弱血栓形成的作用。臧宝霞等[4]研究结果表明, HSYA可拮抗PAF的受体结合和PAF诱发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本研究表明,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很可能是一种能通过阻断PAF途径, 进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有效中药制剂。

摘要:目的 观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率 (PAG) 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 给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注, 1次/日。对照组56例, 给予疏血通注射液4mL, 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注, 1次/日, 疗程均为14d。于治疗开始当日及疗程结束后次日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AG和PAF含量测定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在PAG和PAF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各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改善 (P<0.05) ,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可有效降低患者的PAG和PAF表达水平, 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与疏血通注射液疗效相当, 可有效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疾病。

关键词:脑梗死,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聚集率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5, 21 (6) :60.

[2]彭黎明.现代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测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8-164.

[3]Ais JG, Novo C, Gomez-Garre M, et al.The physiopathology of acute pancreatitis:The role of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PAF) [J].Rev Esp Benferm Dig, 1992, 81:25-28.

红花/治疗应用 篇5

1发病情况

2016年4月李某饲养的一头90~100 kg黑山羊难产,该羊精神及膘中等,已产二胎,第一胎是3羔,第二胎是双羔,通过触诊和产道检查,并无胎动迹象,怀疑胎儿窒息死亡,胎衣从产道下垂10 cm,羊水已破,从产道流出。

2治疗

将山羊保定好,再用5%的碘酒溶液和脱脂棉由里及外在尾根交巢穴处涂擦消毒,用75%的医用酒精脱碘,然后用碘伏消毒后垂直肌注当归红花注射液5 m L(昆明中药厂生产),20 min后,母羊开始宫缩,30min后顺利产下双羔,但由于胎儿在宫中时间太久,羊水流干已窒息死亡。

3讨论

红花/治疗应用 篇6

关键词:红花酊,斑秃,疗效,涂搽,毛发

斑秃是一种突发于身体任何长毛发部位的局限性斑状非斑痕性脱发, 局部皮肤正常, 无自觉症状。笔者采用自制红花酊配合中草药水煎内服,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斑秃患者102例, 排除全秃和普秃。治疗组62例, 其中男34例, 女28例, 年龄最小9岁, 最大46岁, 平均29岁, 病程最短2周, 最长5年, 平均4个月。脱发区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无自觉症状。脱发面积直径为1~6 cm不等。对照组40例,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最小7岁, 最大51岁, 病程最短10 d, 最长5年, 平均6个月。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药物配制[1]

将红花、申姜、侧柏叶、丹参、艾叶等十余味中药按比例加75%乙醇中浸7 d, 过滤后密封闭光备用。

2.1.2 治疗方法

用棉签蘸红花酊涂搽斑秃区, 3~6次/d, 配合桑椹、女贞子、五味子、川芎、鸡血藤、首乌、枸杞、藁本、当归等水煎服, 2个月为1疗程。

2.2 对照

口服首乌片4片/次, 3次/d, 外用补骨脂酊, 3次/d涂搽皮损区, 2个月1疗程。

3疗效标准

痊愈:头发全部长出, 其分布密度及色泽正常。显效:新发生长70%, 密度、粗细均正常。有效:新发生长30%, 包括毳毛及头发生长, 且治疗后毛发停止脱落。无效:治疗后新发生长不足30%或继续脱落。

4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51例, 显效7例, 有效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4%。对照组治愈22例, 显效7例, 有效6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87.5%, 两组结果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5讨论

现代医学对斑秃的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多数认为病因常与自身免疫因素、神经精神因素、感染灶、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其主要机理是毛发乳头的血管神经功能发生障碍, 不能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毛发生长。

中医称斑秃为“油风”, 病机多为肝肾不足, 血虚受风。肾虚则毛发无生发之源, 发为血之余, 血虚发无濡养, 治则为活血化瘀、行气补血。

在治疗中嘱其调节情绪, 劳逸结合, 注意饮食营养调理, 加强自身运动, 可增加疗效或缩短疗程。

结合本病的病理特点, 选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相关病原体的中草药, 制成酊剂涂搽,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毛发生长, 配合滋补肝肾、行气活血之药, 内外结合, 标本兼治, 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 方法简单, 便于临床开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红花/治疗应用 篇7

关键词:综合护理,红花黄色素,脑梗死

脑梗死是脑部动脉系统出现了粥样硬化或形成血栓的情况, 多以老年人为主, 可使患者的动脉管腔发生闭塞或狭窄, 使局部供血区和脑组织出现坏死。在治疗该疾病方面, 红花黄色素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药物, 但患者易出现发热、药疹和过敏等情况。因此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红花黄色素治疗时, 需给予综合护理, 以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本文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采用红花黄色素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采用红花黄色素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其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龄52~86岁, 平均年龄66.3岁。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 在得知患病时会出现一定的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安慰, 使其得到温暖[1]。病房保持干净, 使患者能够感受到阳光, 保持良好的心情。介绍使用的药物, 并将用途和用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 避免产生紧张情绪。护理人员要经常对患者进行巡视, 询问其感觉, 从而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对于过于紧张的患者, 护理人员可以指导其使用深呼吸的方法, 以消除不良情绪。

1.2.2 健康教育

多数患者只知道自己患病, 但对病情并不了解, 护理人员应将每天的治疗情况给予讲解, 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知。同时要将红花黄色素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 如不能随意对滴速进行调整, 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通知护理人员等[2]。护理人员要在患者输液时巡视, 及时对出现的不良情况进行处理, 避免意外的发生。

1.2.3药物护理

红花黄色素与氨茶碱和甲磺酸帕珠沙星等药物有一定的配伍禁忌, 当患者需要这些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时, 不可同时输注。若患者需要连续用药, 应在两种药物输注间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后方可使用第二种药物, 从而避免患者因两种药物混合使用而出现不良反应[3]。

1.2.4 输液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滴速进行合理调节, 将滴注速度调整在30滴/min以下, 对于身体状况较差, 或伴随其他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应将滴速设置在20~25滴/min。若滴注速度过快会使其出现心悸、恶心、皮肤瘙痒和呕吐的不良反应。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 护理人员要及时处理并陪护在患者身旁, 直到情况好转[4]。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要进行抗过敏治疗, 反应较轻的患者可肌注苯海拉明、异丙嗪或采用地塞米松和葡萄糖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反应较严重或出现休克的患者, 要立即停止用药, 对患者采用吸氧的措施, 同时给予激素或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支持治疗。

1.2.5 用药监测护理

红花黄色素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是一种大分子药物, 使用后患者存在出血倾向或肾功能不全。因此用药前需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检测, 有出血倾向者应谨慎使用;对于收缩压大于180mm Hg, 舒张压大于110mm Hg的患者不能使用该种药物;对于血压偏高, 但未达到以上标准的患者, 在进行药物输注时, 要进行严密监测。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统计SPSS 12.0学软件进行检验, 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后, 38例显效, 20例有效, 2例无效, 护理有效率为96.7%。

3 讨论

红花黄色素是一种有效的活血化瘀药物, 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 经常采用该种药物。该药物不仅能有效抗血栓, 还对脑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改善脑部缺血情况, 从而减少脑梗死的面积, 使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但对该种药物进行注射时, 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在用药前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知识宣教,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消除负面情绪。注射过程中, 要对患者进行药物、输液和用药监测护理, 能避免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还可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而提高疗效。综上所述, 对采用红花黄色素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能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l]杨志福.红花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 2013, 7 (5) :13-13.

[2]谢瑞金.红花注射液的稳定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11 (2) :20-20.

[3]尹宏斌.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田[J].中草药, 2012, 8 (5) :46-4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红花/治疗应用】相关文章:

红花06-01

小红花05-01

红花岗区09-11

红花绿叶作文05-23

泥土育红花范文05-20

描写红花的段落04-14

红花山小学作文07-05

红花黄色素07-04

红花的研究论文04-15

一年级红花奖励制度05-29

上一篇:分容器法下一篇:扬州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