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智慧教研

2024-08-11

智慧教学智慧教研(精选十篇)

智慧教学智慧教研 篇1

智慧教学就是要不断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逐渐形成整体感知力、直觉思维力和果断行动力,学会自主发展。智慧教学是一种崇高品质,追求的是双赢,既成就“教”,也成就“学”。

首先,智慧教学须以学定教。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亟待反思教情,从学情出发,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研究学情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行动,但不能仅采用经验性的印象式判断,必须对教学语境与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详细分析,要研究学生的现状与需要,也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特别要在意学生的此时此刻,寻找到其学习起点,并在教学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断开展对学情的诊断、评估与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教学走进灵动生成的境界。

其次,智慧教学须以教导学。一是准确定位教什么,二是胸中了然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知道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知道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要精心组织合作探究。如果学生思路不畅、模糊混乱,教师需耐心疏导,使学生从混沌走向清晰。

再次,智慧教学须少教多学。“少教”强调教师少讲、精讲,提高“教”的质量;“多学”就是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多参与体验,多参与思维过程,自觉地、主动地去吸收,去发现,去探索。“少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少教”来指导学生“多学”,让学生自信、睿智、积极地投入,促进其更快更好地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少教多学”重教重学,旨在用教师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让教学过程充满快乐,让课堂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

智慧教学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智慧教学不追求教学容量的最大化,而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精心捕捉课堂瞬息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讲究引导和纠错的智慧,让学生学有门道,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自我认同感。

要达到智慧教学的境界,语文教师首先得是一名智慧者,而成为智慧教师的唯一途径就是智慧教研。智慧教研是一种高度的教研自觉,即把教研当成语文教学生活的常态,对教学与研究有清醒的定位,正确处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智慧是在应用中产生的,教学智慧就是在创造性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教师有新手、能手和高手之分,教学有技、艺、道之别,智慧教研就是根据教师的不同状况,对教学的具体情形展开持续、细致的研究,努力追求技、艺、道的高度统一;智慧教研就是严于律己,持续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反思和调整,直面教学中的复杂因素,及时总结得失,不断培养解决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智慧教研就是灵活地向智慧者借智慧,但一定不是对他者的机械模仿和完全照搬,而是在质疑与追问中不断创新,能在当下教学情景中灵活运用,彰显教师个性,使教学精妙得当,左右逢源。

智慧是力量之源,是创造之泉。语文是美丽的,智慧的语文教学更美丽。

打造智慧团队 创建教研文化 篇2

通过几年努力,暨阳小学的校本教研制度已基本完善,校本研修活动也开展地颇有成效。但校本教研持续开展的关键是要激发教师持续不断发展内驱力。我们认为只有形成了教研组文化,才能让让校本培训充满生命力。我们期待一群永保教育激情的教师聚集在起,相互学习、相互评论,分享经验,最终获得各自不断地提高与发展。我们期待老师们在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过程中形成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价值观念体系,形成相同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创建出充满活力的教研文化。

校本教研能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智慧,我们相信有了“智慧教学”,才有“智慧课堂”;有了“智慧教师”,才有智慧学生;有了“智慧追求”,才有职业幸福。“做一名充满教育幸福感的智慧教师”这应该是我们教研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因此,今后我们要努力打造一支智慧型教师队伍,创建教研组文化,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校本培训充满生命力。

智慧读书 提升内涵

我们信奉:读书可以成为一种习惯。

“读书不可以增长人生的长度,却能增长人生的宽度;读书不可以改变人生的起点,却能改变人生的终点。” 要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必须多读书。学校将以“重温经典”为主题,继续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倡导读名著,读历史,读教育专著,让自己在知识中散步,在欣赏中吸收。◆在“温馨书吧”中畅读

学校阅览室将成为教师阅读的“温馨书吧”。教师可以一边选取自己喜欢的书细细品味,一边品尝咖啡、啜饮香茶,还可以与身边的同伴交流沟通,尽情享受读书给予我们的快乐与幸福。建议与要求:(1)学校开放阅览室(包括中午在内的所有工作时间),保证教师在空余时间有书可看。

(2)教师每周须保证1至2课时时间到书吧读书、学习,并及时作好业务摘记。

(3)每位教师去“温馨书吧”学习时在管理人员处签到,以督促大家认真读书。◆在办公室营造“漂流文化”

办公室里,以教研组为单位,推荐学习资料(可以是专著、经典短文、网络上下载的精品文章,杂志中的精彩篇章等等),组内每位教师传阅、学习,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漂流文化”。建议与要求:(1)学习资料教师要认真阅读,并做好阅后签名、摘记和感言。

(2)每学期每人至少阅读一本经典文学著作或历史书籍,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上下五千年》等,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树立博学多才的教师形象。

(3)阅读要有时间紧迫感,书籍阅读个人要在二周以内完成,以保证下一站漂流活动的正常进行。(4)每学期须保证二本书(及以上)完整漂流并有记载。◆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碰撞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好书目录、下载好的文章来阅读;更可以利用校园网,在bbs的交流平台上,畅谈读书感想,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也可以在教师博客中书写心得,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感受休闲的文化气息。

智慧课堂 展现魅力

我们追求:课堂中尽情展现个人魅力、享受教育幸福。课堂教学是一门无穷无尽的艺术,精致的教学设计、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高超的课堂的驾驭能力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我们仍然以每学期一次的优课展示为载体,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智慧课堂”分青年组,资深组两个类别开展。资深组课堂展示则由教师自行择定内容、时间灵活安排。青年组的课堂展示由学校统一组织,选择一定的主题开展,使其在上课者与听课者之间更好地起到双向促进作用。学校初步设想如下主题:

精雕细琢(细节成就课堂)关注教学细节,从细节入手开展教学研究。各教研组首先确定研究方向,可关注教学语言、态势、行走路线、课堂提问等。

起承转合(教学设计与课堂)关注教学设计,针对各个教学环节,如引入环节,练习环节,或是针对某个片断分析进行专项研究。

回归淳朴(课堂的有效性)以“真实有效的课堂”为主题,关注每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有效性,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精彩纷呈(欣赏我的课堂)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节课,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位教师。抓住课堂教学每一个成功之处,加以放大,让其成为经典,成为全体教师学习的范例。一节成功的课由设想到展示直至反思,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考验教师个人能力,凝结集体智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我们需要挖掘,需要彰显的。◆集体备课

(1)上课教师撰写好教学设计后,及时将教学设计上传至校园网/专业发展平台/协作备课中。由所在教研组负责,利用网络开展集体备课,共同交流修改教学设计。

(2)确定教学设计后,教研组内认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活动可邀请其他教研组成员参与,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同时,上课教师需及时在专业发展平台中修改教设计,以便参与研讨、听课的教师及时反馈意见,发表评论。◆课堂展示

集体备课的成效如何课堂展示是最好的检验手段。因此,所有上课教师要全力以赴,充分展示自我,为全体教师献上最丰盛的“大餐”,呈现出自己最精彩课堂。

各上课教师按学校排定的日程上课。参与听课活动的所有教师,须针对整堂课或课的某一环节及时在听课笔记中记下自己的评价、思考。◆反思提升 上课教师所在教研组由教研组长负责,在教研活动时间认真开展评课活动。教研组成员要积极发表见解,在交流中促进思维碰撞,为撰写高质量的案例论文做好素材的准备。听课反馈及时到上传校园网,与上课教师共同研讨。◆总结评优

(1)课堂评优:由校评委库成员担任评委。可设立如教学研究奖、教学设计奖、教学机智奖、语言魅力奖、潜质奖等。

(2)论文评优:教研组长负责初评,再由教导处组织最终评审,宣布结果。

智慧教研 协作发展

我们相信:教研活动可以趣味横生、效率倍增。

教研活动是教师提升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学校仍要求由教导处、教科室联动组织,让教研组活动形式更丰富、内容更丰富。

1、教研沙龙

教研沙龙是保障教师专业成长的专块时间,必须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为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我们要求教研组自主申报教研活动内容,由教研组成员轮流组织主持。

活动形式: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可以教研组之间联合开展,可以张贴海报的形式邀请有兴趣的老师一起参加,还可以骋请其他教研组成员为本组教研组作观点报告等。

活动内容:单周主题为专业发展,重点放在提高教师自身理论与实践能力上,可开展如“教材研读” “教学基本功训练”、“经典文章赏析”“做中学”、“教学点子交流”、“教学问题探讨”等活动;双周主题为观点交流,即全校青年教师观点报告会。

2、教研论坛

为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质量,拓宽教研思路,创新教研形式,使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上层次,出特色,学校将开展“金点子碰碰碰” 教研论坛这一特色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全体教师将自己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发现的好方法,可在组内交流后上传校园网共享。

活动形式:

(1)发表主题:每个月末全体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反思总结提出观点或问题,选择其中有典型性、有价值的观点或问题确定为主题,在“教研论坛”上发表。

(2)组织讨论:所有教师需及时关注教研论坛,积极参与网上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3)实践应用:对真正有价值的“金点子”,由教导处及时推荐给全体教师学习,让成果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智慧引领 拓宽思路

我们期盼:名师引领、同伴互助走进智慧殿堂。智慧的教师,需要智慧引领,观名家课堂,听名家报告、与名家对话可以助我们推开智慧之窗。学校将以“教师智慧成长园”为载体,经考核确定部分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坊”,由点及面带动全校教师专业成长。

1、专家引领 ◆专题研修 活动形式:

(1)采用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实行导师制,自主研修与专家辅导相结合,以自主研修为主。

(3)实行目标管理制,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以分散研修为主。

(4)实行地域互动,利用网络开展学校之间的论坛式交流,以期充分利用资源,达到互赢。

活动内容:

(1)每学年按主题,聘请专家作为学校的指导教师,定期为全校教师做辅导讲座,上示范课,与全校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策略,培养和提高教师们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如数学研修班已定了以下的几个主题:教学目标拟定(包括教材研读、教学目标拟定的培训),学习材料选取(包括主题情境选择、变式练习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包括预设与生成的学问、课堂有效提问、教师评价)品课、评课等

(2)除课堂教学外,我们的培训可辐射到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结合校内活动,邀请专家给予指导。如针对教师批改作业不规范的情况,可开展全校性的改作妙招征集,总结经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改作方法,做出范例„„

◆名师工作坊

名师工作坊成员既是全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又是全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名师工作坊的所有成员均由外聘专家做重点指导。名师工作坊成员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由外聘专家作重点指导,必须按时完成外聘专家所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每学期对成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名师工作坊成员在开展好自我研讨的同时,需承担校内新分配教师及三年以内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工作。具体如针对新分配教师的“一课多磨”活动,每学期选定1课内容,由名师工作坊成员负责指导反复磨课,拍摄录像以帮助新教师快速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2、同伴互助

学校与2006年与浙师大合作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平台,该平台以“学习促发展、工作促发展、科研促发展”为理念,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跨领域的使用到学校情境中,借助信息技术为有力工具,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同年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动力研究》。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发展平台,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将校本培训、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将重点关注教师群体发展及其对教师个体发展的影响。希望通过该平台来带动教师的群体专业发展,以群体发展促进个体发展,以群体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全校教师根据“保底争先”的发展思路,利用校园网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平台,提供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素质特长的教师多种可发展途径,使每一位教师能个性化地选择发展方向。我们利用网络将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通过具体的量化标准,以“积分排行榜”的形式出现在校园网首页,显示各个栏目积分前二十名以及总积分前二十名教师的进行排行,并即时更新,时时催生教师的争先意识,获得成功的喜悦。学校将教师的专业积分作为重要依据,每年评出专业发展最优秀的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智慧教学智慧教研 篇3

前测课教学片断:

师(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参加跳绳的共有多少人?

师: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5=43(人)]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板书:15+28=43(人)]

师:这两道算式的和不变,加数也不变,像这样的两个算式可以组成一个等式,即28+15=15+28。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例吗?(学生举例略)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2: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有没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变化的例子?(学生又开始思考,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子)

师: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像这样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把这个规律概括出来?

(经过思考,学生得出可以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即a+b=b+a)

师:还可以提出什么加法的问题?(引入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环节)

……

评析:教师利用主题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出加法的运算定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并且运用所学的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到练习“判断下面各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有学生说两个数相加就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三个数相加就是运用了加法结合律;甚至有学生回答说有括号就是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没有括号就是运用加法交换律。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运算律的本质特征,没有让学生真正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再者,运用简单归纳推理时,不能仅凭简单的几个例子就得出结论。

经过教师们的深入讨论,认为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质疑、猜测、观察、举例、验证等数学学习方法运用的全过程,然后归纳提升这些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思考、实践、再思考的境地,最终学到终身受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认识,于是有了第二次教学。

研究课教学片断:

师(讲“朝三暮四”的童话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生答略)每只猴子一天得到的栗子用算式可以怎么表示?

生1:3+4=7(颗)或4+3=7(颗)。

师:这两个算式和相等,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2:可以用等号连接,即3+4=4+3。

师:观察左右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3: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在其他的加法算式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生4:我们认为在其他加法算式中也存在着这样的规律。

师:猜想是否正确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验证。(学生举例验证猜想,再汇报交流)

生5:没有一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

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像这样的规律我们叫加法交换律。像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谁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生6:△+○=○+△。

师:如果用字母来表示可不可以?用字母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该怎么表示?

生7:a+b=b+a。

师[出示(13+45)+15与13+(45+15)、(7345+63)

+37与7345+(63+37)两组算式]:这两组算式是否分别相等,为什么?

生8:不论谁先算了,得数还是一样的。

师:谁听明白了?

生9: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但运算的顺序变了,最后的结果却没变。

师:是否所有三个数相加,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请举例验证。

生10:经过验证,发现所有的加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

师:你能不能也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生11:(a+b)+c=a+(b+c)。

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

评析:研究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朝三暮四”童话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仿写,并通过计算验证猜想。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师有意识地出示三组算式,从一位数到两位数再到三位数的加法,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观察其特点,判断每组算式之间能否用等号连接,并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猜想。遗憾的是,这节课教师设计的练习内容来不及教学,而且感觉后半节课教得比较辛苦,学生学得也比较累。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教师力图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举例——验证”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索加法运算规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但是,教学时教师不够放手,始终带着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导致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兴致明显不如先前。本节课在学习加法交换律之后,应指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方法自主学习。

展示课教学片断:

(前面新课导入与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设计和研究课基本相同,但在验证猜想时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归纳)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加法交换律的?

生:先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师:接下来,我们要像刚才一样,用“猜想——举例——验证”的方式,小组合作研究加法的另一种运算定律,组长把研究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表格如下)

评析:在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的动态过程,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而且让学生明白:一个规律的得出不能只看一些特殊的例子,而是要看大量的普遍的例子。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通过猜测与探索、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不难看出,经过一次次的教学、一次次的讨论和反思,我们对于本节课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围绕一节课,进行“前测、研究、展示”的研究,好像勘探钻井一样,不断地深入,丰富了教学智慧,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好形式。

有效教研应该是共享教学智慧 篇4

一、对传统教研活动问题的反思

传统的教研活动一般是自上而下的, 教师是被动式参与。传统的教研模式已滞后于教育改革的步伐, 让教师产生了“教研疲乏症”, 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纵观传统的教研活动, 具体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重准备, 轻反思。

当老师一接到要上教研课的任务时, 他们往往都是花很多精力去准备这一堂课, 并经过反复试教, 然后展示给大家。可很多老师一上完课, 就完事了。把最重要的反思、总结、改进丢了, 也就把教研效果丢了。这也是多年来教研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2. 重结果, 轻过程。

我们曾看到很多的教研课, 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是天衣无缝,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对答如流, 课上得非常“成功”。但这“成功”, 是因为在课前教师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 对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了反复演练, 把问题的答案都告诉了一些“重点”学生。这样, 能不“熟练”吗?能不“成功”吗?问题是老师缺乏对新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应该在注重结果的同时, 更注重过程。

3. 重模仿, 轻感悟。

一般学校外派观摩学习的对象是对应学科、对口年级, 回校后也要对自己学校的老师上实践汇报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一味模仿。人家怎么教, 我也怎么教;人家让学生怎么学, 我也让人家怎么学;人家用什么课件, 我也用什么课件……人云亦云。结果人家好的东西没有得到充分的借鉴, 自己的东西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反思自己的观念, 反思自己的行为, 取其之长, 补己之短。

4。重参与, 轻点评。

当前许多教研活动, 前来参加的人往往很多, 可到了评课环节, 参与的人数就不多了, 常是听的不评, 评而不深;或碍于情面, 成了捧课等。

二、有效教研的条件

所谓“有效教研”, 主要是指通过教研组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研究之后, 课堂教学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研究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研究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课堂教学有没有真正地、科学地、艺术地贯彻落实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收获甚微, 即使教研活动搞得轰轰烈烈, 教师教得很辛苦, 也是无效教学研究。有效的教研应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 针对性。

要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 首先要确定好教研的主题。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 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 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 再上升为主题, 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 结合课堂中的问题、事件来研讨, 使教研主题有针对性。

2. 参与度。

有效教研活动应该是主体参与、合作共生, 实现教师专业的共同发展。有效教研活动倡导教研是教师的一份责任, 一种工作。它以尊重教师的态度、人文化的教研制度和民主的教研氛围, 唤醒着教师的研究意识, 让教师怀着发展的愿望, 创造的激情, 积极、自发、自主地投入于研究之中, 改善着自己的教学行为, 领悟着教学的技艺。

3. 指导性。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很重要的一方面要靠指导, 即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专家、教授、学科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可以借助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教研员, 通过听课、座谈、或其它方式与教师零距离接触, 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具体的案例, 从理论到实践, 深入浅出地帮助教师。

三、有效教研的基本类型

有效教研“着陆”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是为教学而研究, 是对教学的研究, 是在教学中研究。因此, 有效教研模式本着“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 走着一条适合教师的行动研究之路。

1. 以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为目的的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型校本教研是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需求, 由学校确定专题, 聘请本校骨干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组织集中培训 (如信息网络技术、教学课件制作、建构主义教学原理、成功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等) 。因为培训专题的确定来源于教师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能较好地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 并不断发展提高。

2. 以叙事为导向的个体反思研究

教学叙事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经历的事情, 或叙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心体验、教学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 或记叙教学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发生的一系列教学故事。其实质是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资源, 它对教学起剖析、反思、借鉴和启迪的效用。学校要鼓励教师每天反思, 以随笔、手记、案例、实录等方式表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事件, 常年组织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札记”、“教学随笔”、“班主任手记”等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创办校本研究刊物, 编发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教学手记、学生成长个案等叙事研究的“研究成果”。

3. 以问题系统解决为目的的课题研究

教学实践过程是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要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 优化“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过程, 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梳理、筛选个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并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四、有效教研的组织方式

我们本着“求是、求实、求新”的态度, 在抓好常规教研的同时, 在点子上下功夫, 在“细”字上做文章, 在“研”字上出成效, 在教研方式的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建立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

1. 综合教研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开放性、综合性已日益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发展趋势之一。于是, 我们对传统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变革, 开展了综合性教研活动。综合性教研指的就是把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合在一起进行教研, 让大家走进彼此的学科, 加强交流, 相互借鉴。

2. 专题研讨

所谓“专题式互动教研”, 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实际问题, 经过多方筛选确定每学期研究主题, 再细化分为每月主题、每课主题, 并以每次主题为教研目标, 开展同伴共创、协作备课、互动研讨, 共同参与研讨全过程 (备课、上课、评课、反思) 的互动教研活动。这种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主题式教研模式围绕选取主题、合作教研、互动研讨、系统反思四大环节展开。

3. 同课教研, 对比提高

我们采取了同课教研的方式, 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来加以对比, 寻求教学的最佳策略。

4. 主题论坛

主题论坛型教研是一种由关心同一教学问题的教师自由参加、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论坛每次就一个教学热点问题或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这种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 旨在开阔思路, 引导思考, 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对这些“热点”话题的交流, 教师们可以加深对教学的认识, 形成新的教学策略, 通过交流大家更有效地收集与交流相关信息与资料, 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5. 联谊教研, 携手共进

为了促进城乡交流, 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更新观念,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我校跟本县的埠头镇中心校、官路镇中心校和溪港乡中心校结为帮扶学校, 我们每年都以送教下乡为载体, 有计划、分批组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传、帮、带“城乡联谊”教研活动。每次联谊教研活动都有三项具体任务:一是示范课观摩, 课前说课、课后反思、教师点评。二是通过讲座, 把我校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教学研究的新成果送到基层学校。三是现场解疑, 我校教师在参加他们的教研活动时, 针对农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析疑解难, 指点迷津。

五、有效教研的制度建设

有效的教研制度更应注重发挥如下效应:育人效应、转化效应和创新效应。在这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中, 我们逐渐完善了各项教研制度。

1. 基于共享的学术交流制度

(1) 建立你读我荐制度。我们提出“做个有心人, 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共享理念:每位教师每月向全校教师至少推荐一篇好文章, 学校教科室根据教师实际, 挑选最有价值的文章作为该月的经典文章, 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另外, 我们还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收集5篇以上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 上交课题组, 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大家学习讨论。

(2) 成立“教师学术俱乐部”。我们组建了“教师学术俱乐部”, 它是学校内部群众性的教育学术团体, 是广大教师相互交流、自我追求、不断发展的活动平台。俱乐部由全体会员信任投票, 选出会长、副会长和理事, 组织开展俱乐部的各项活动。俱乐部本着“参与就有收获, 互动就有进步, 反思就有提高, 工作就是生活”的理念, 引导大家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的学习, 并组织一些纯民间性的教研活动, 如“周日话吧”, 每周的星期日下午, 由学校提供场地、茶水, 俱乐部成员自愿参加, 每次集中讨论的话题由主持人确定, 每一次都评选每期明星, 作为下期主持人。在这里没有校长, 没有主任, 大家都是平等的, 你可以只言片语、可以宏篇大论、也可以始终是个听众。

(3) 设立“校园学术节”。我们把每年3月份定为“校园学术节”, 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在学术节期间, 我们组织系列学术活动, 如教育教学论坛、读书沙龙、青年教师课堂竞赛、骨干教师讲座、课题论证会议等活动, 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 浓厚校园的学术氛围, 使教师们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2. 基于实效的教研活动制度

根据学校的性质我们构建了“三级”教研课网络, 即中心校级——校级——年级组的教研课。中心校的教研课是一月一次, 放在每月末的双休日, 由学校的骨干教师上展示课, 采用综合组合方式;校级的教研课为每周一课, 安排在每周四和周五下午, 周四下午是语文, 周五下午是数学, 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的舞台, 采用主题式;年级组教研课则是每位老师轮流上, 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教研课, 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每周一晚上作为教研组集体教研的时间, 要有明确的主题, 并选择合适的教研形式, 要求教研形式丰富多样, 重点实践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微格教研、教学沙龙等教研形式。

3. 基于发展的自我反思制度

教学反思首先是教师自我课后的反思, 要求教师上完课后, 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闪光点及时加以记录, 反思其中的成败得失,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次是针对主题的随机反思, 教师围绕学校或教研组的专题教研活动, 随机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结合实际碰到的新问题进行专题反思, 解决校本问题, 指导教学实践。学校提倡教师每月上交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或教育教学案例, 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论文, 每学期开展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的评比。

4. 基于分层提高的名师培养制度

我们经过认真的思考, 于2005年上半年出台了《安洲小学名师培养方案》。我们把培育名教师、建设优质课堂作为构建有效教研的重要依托。通过目标引领, 加强对“名师培养对象”的评选, 在教学活动中, 积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 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构筑学校的人才高地。同时进一步完善名师的评选、考核制度, 不断壮大名师队伍, 进一步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通过开展谈体会、赛课件、比教学、练基本功、开研究课等一系列活动, 在创设良好的环境中练就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过开展“十佳青年教师”评比活动, 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发展。

5. 基于全员参与的教研激励制度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基层组织, 我们开展了“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 把教研组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研科研、培养青年教师等作为考核指标, 尤其是把教研组的特色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做到每学年开展小群体创优总结、交流、评比、表彰等活动。

6. 基于多元的教师评价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我们不能单看学生期末的成绩, 而应从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自我提高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2004年下半年, 我校开始第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实验, 并相继出台了《安洲小学评价改革工作方案》、《安洲小学一年级学习评价方案》、《安洲小学技能学科评价方案》、《安洲小学教师教学成绩评定方案》等, 随后教导处又在原先的评价方案上补充制定了《安洲小学教师教学成绩评定补充办法》。

智慧教学智慧教研 篇5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成为艺术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掌声响起来声音大起来自信强起来。

每位学生的潜能远远超过已经实现的一切。

沉默是金难买课堂一分,跃跃欲试不如亲身尝试。

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

今天多一份拼搏,明日多几分欢笑。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扎实推进教学改革。

尊重理解沟通,平等对话交流。

快乐是我们的主张,努力是我们的方向。

让精彩成为我们的学习方式。

健康是的财富,知识是永恒的追求。

打造绿色课堂,提高绿色质量。

插上理想的翅膀,扬起青春的风帆。

施教之法,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

智慧教学智慧教研 篇6

这情形应引起我们的警觉。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发展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幼儿——这一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段,加强训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将“小班幼儿口语训练”定为本学期园本教研中心课题。

一、让幼儿“愿意”说话

带着这个课题,老师们对自己的从教经验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经验层面的见解,然后以园本教研的方式进行讨论:

“小班幼儿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区域,一种潜意识中的戒备心理使得他不主动跟老师或同伴说话,特别是刚入园的孩子,哪怕自己着急小便到了要尿裤子的程度,他也不敢或是不愿吱声。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察不了言,要观其色’,作为老师,眼睛要时时地盯着孩子,要注意孩子的表情,了解孩子的需求,主动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说话。”

徐老师的一席话打开了我们的思路,于老师立即进行了相关补充:“发现孩子动来动去或走来走去,或是面部表情难过、痛苦等,就应主动去关心他,问他是不是要小便了,他会立即点头,说是。老师帮他解决了困难,他对老师就会有信任感,也就愿意与老师谈话了。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孩子就会逐步表现出他活泼的天性,主动与人交流。”

陶老师:“小班孩子刚入园,往往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这是导致孩子‘金口难开’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时老师要有意无意地亲近他们,搂搂、抱抱、亲亲他们,让师幼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孩子形成安全感,让孩子找到在母亲身边的感觉,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磁场,他们自然也就愿意说话了。再适当开展一些诸如玩‘娃娃家’,开‘糖果店’等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孩子是自由的主人,个性自然释放,他们就会开口与同伴讲话、交流了。”

小结:了解幼儿的需求、亲近幼儿,创设出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消除孩子的不安定情绪,要有意识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让他们自由地交谈,通过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促进这种幼儿之间的群体交流,让孩子在无形中愿意说话。要注意教育的“无痕性”。对于幼儿的每一次主动,都及时表扬,保护幼儿自尊心,增强幼儿自信心、成就感。让他有话敢说,自然也就有话愿说。

我们还需要把这些经验性的智慧与教育理论相结合,还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还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善于借鉴他山之石。

二、让幼儿“学会”说话

愿说话的下面是会说话,要帮助他们解决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存在的发音不清、语序颠倒、代词使用混乱、发单音节多于发多音节、语句不完整等现象,使得他们能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们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以书为友,学习相关经典教育理论;以网络为平台,同大师对话,与同行交流;以家长为盟友,及时了解信息反馈,共同致力幼儿学说话问题的研讨。

周老师:“我认为要经常跟幼儿个别交流,了解他们各自的语言表达水平,再对症指导。如:有的孩子发音不清晰,把‘老师’说成‘老西’,就指导他慢慢地从发单音节词开始,让他看老师说话时的口形。接着发展幼儿说多音节词,用较慢的速度让幼儿说‘老师好’‘老师你好’‘老师你早上好’等。指导孩子慢慢地从发单音节的词发展到发多音节的词并放慢讲话的速度,要求孩子用一句话将事情讲清楚。”

徐老师:“代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相对比较抽象,幼儿不易接受。我也采取单独交流的方式,并请配班老师配合,和该幼儿一起拿出各自喜欢的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指导他说短句‘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是他的……’从而让他分清三个代词分别代表的对象。”

于老师:“要多与家长交流,建议他们要抓住生活中幼儿接触到的具体事物、动作,及时地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例如,幼儿在穿衣服时教孩子说各种衣服的名称;在洗澡时教孩子说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去超市买东西时,让幼儿说各种商品的名称等。”

小结:从幼儿存在的口语表达的实际问题着手,针对不同的语病或抓住训练语言的时机,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其实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如鼓励幼儿进行同伴间的交流,引领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将绘画与口头表达结合起来训练等等。小班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看似简单,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长期深入地努力,在教学中悉心观察、精心施教,更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断创新。

三、总结和反思

以上仅为我们开展园本教研的一个侧影,经过一个学年的研究与实践,依托园本教研我们在“怎样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高了幼儿的说话能力,教师个人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达到了在讨论中消除问题,在探究中升华智慧,在实践中获得成长的目的。

共生智慧建设优质教研组 篇7

一、创建校本特色,提升教研品质

“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提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是我校英语教研组工作的特色。带课题入课堂,就课题出设计,论课题展成果,着眼实际、求真务实的课题研究引领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1. 以生为本,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研究课题的确立和执行,既要适切于学生实际,又要着眼于教师需求,力求使课题的研究过程成为学生螺旋式发展的平台,成为教师解决诸多教学问题的利器。近几年不断深化的校本研修,使英语教研组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可持续发展。

(1)网状交互,整体推进

我校成立了一个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分管负责,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共同开发课题研究课题的网络化教研队伍。“一大一小”,即“一人一个小课题,一组一个大课题”是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模式。研究课题的确立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任务,让每一天的教学都成为研究的过程。教师们不再是单纯地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从源头上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三级课题网状结构。

总课题由校长和英语教研组组长作为带头人,带领全组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最新理念,并依托复旦大学丰实的高校资源,畅晓国际教育观,关注最新教学形势。

一级子课题由课题组负责,学科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设计有效方案,制订详尽计划,组织具体实施。

二级子课题由各备课组负责落实,组内教师实践操作。在课题实践中,我们结合教研组成员的实际水平(知识、经验、研究能力等)、现有条件以及有关材料的掌握情况,使教研组每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专长的空间。

课题的确立、行为上的步步跟进,这些都将研究内容层层渗透到备课和评价中,将课题研究外显于课堂教学中,使研究成为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过程。网状的课题研究,实现了点面结合、互相扶持、整体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2)教研同步,全面提升

科研引领教研,我组要求每位教师都有一个小课题,每学期都上一节研究课,每次教研活动四个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要求),在时间、空间、内容、规范上使教学研究得到了保证。我们以新课程研讨课、观摩课、校公开汇报课等形式,开展多样的听课、评课活动,力求使教研活动立足校本、定位课堂,为教师提供相互研讨、观摩、切磋、提升的平台,既检阅了教师教育科研的成果,又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课题讲座:我组每月举办一次课题专题讲座,组内教师轮流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成果作为主题,罗列出研讨菜单,确立发言内容进行主讲。讲座意在关注教学动态,传递实时信息,拓宽教师视野,丰富教师理论。

交流研讨:我组不定期举办课题沙龙,围绕热门话题,教师交流真知灼见,碰撞智慧火花,形成有效共识。通过这样的交流,教师有兴趣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有意识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讨课:由教研组组长牵头,教研组成员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共同探讨,分工合作,定教材、定教案、定人选,不断试教、反思、修改,推出一节高水准的专题研讨课。随后,在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中,大家主动研讨,阐述观点和见解,打破了以往沉默是金、一家放言的研讨格局。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将实践问题课题化,课题研究实践化,实践经验共享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分享融合、互通共进,并为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2. 资源共享,组建教研组资源库

资源需要共享才更显有效,经验需要交流才有助提升。在工作中,教师是持续的学习者,努力在常规工作中探寻更高效的方法。英语教研组形成互助互惠意识,以备课组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备课活动,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

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信息交流,实现备课组教案共享。教师在得到备课组集体智慧成果后,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特点进行修改,使之适合学生和本人。我们还对教师的公开课课件、研讨课课件等进行整理,并建立各年级各学期共享文档,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搜索相关内容,以此丰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日常小练习、单元练习卷,都是由教研组内教师共同讨论定卷的,并由组长把关后,再进行发布。英语教研组资源库正在得到不断更新和充实,课件、音频、视频、习题以及备用资源,真可谓是一座宝库!教师们还共同分享反思、随笔、论文等,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创智团队,构建高效课堂

1. 青草艾艾,开启“教学旅程”之门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创智课堂的诞生为课堂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也为英语组带来了热情四射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他们激情无限、创意非凡的工作态度感染着教研组内的资深教师,他们同时也成为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生力军和活力群。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业务,缩短磨合期,成为英语组的中坚力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优工作成为教研组工作的重心之一。

(1)名师引领,薪火传承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校特意聘请资深教研员,指导我校开展青蓝结对工程。带教师傅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扶持他们走出教学困境,形成个人风格,充盈创智课堂。在“创智课堂,有效教学”的精彩报告中,英语教研组的全体教师明晰了创智课堂的内涵和意义,扫清了教师们理解这一新名词的重重雾霾,也深刻领悟在“创智”的同时不忘教育之本和教育之规。

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通过跟踪备课、听课、评课、磨课等形式,师徒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对教材的理解驾驭能力,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掌握各类不同课型的教学特点,量身定做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促使青年教师特色成长,快步成熟。

(2)磨炼砥砺,崭露头角

青年教师在名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充实自己,全方位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后反思更是成为了他们的教学常态,他们把平时积累的隐性知识不断外显,然后再用这些显性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

青年教师在带教活动中掌握了教育规律,明晰了创智课堂的内涵,拓展了学科知识,强化了专业技能,提高了专业水平。我校英语教研组的两位青年教师先后在区级层面成功进行了公开课展示,撰写的论文获得了市级奖项。

2. 善思细研,托起“教学生命”之重

我们以“打造卓越课堂”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齐心协力建设一支创智型英语教研组。全组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努力探求一条科学、低负、高效的创智型教学之路。

(1)教研活动,集思广益

我们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如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设计、语篇语境带动语言学习和语用体验、单元统整、内容整合设计、优质课观摩评课等。丰富、切实、精准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6位教师一起探讨,充分利用教研组这一学习共同体,在交流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5个备课组就一些教学问题轮番进行专题性发言,介绍教学经验,答疑解惑。活动的有效开展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打造自己的创智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依托课堂,提升能力

在我校,教师同组跨组互听互评循环课、研讨课,积极学习,探索创智,已蔚然成风。

循环课:同年级组的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在课件共享、协作互促的基础上,根据各班特色、教师专业水平和风格,彼此分头准备,逐个上课,跟踪听课,课后研讨。虽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却有着各自充满创智的教学设计,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

研讨课:每学期由一位教师在教研组内围绕研究课题进行公开教学展示。“小学英语中高年级故事教学方法的探索”“课堂有效活动设计”课题都已在研讨课中得以充分体现。虽说是一位教师承担任务,但是整组对课堂设计过程中的群策群力,试教后的中肯建议,直至最后有效合理的修改,每一个环节组内全体教师都尽心尽力,细致入微。

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全面展示了英语教研组的课堂实践成果,让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有了收获和提升。

三、搭建专业化发展平台,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进,教育理念更替、教材变革呈新、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对爆炸式的信息量和多元评价的新潮理念,我们应该如何切实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这是摆在我们每一名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开放式学习,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开放式学习能让教师在原有的知识结构框架内选取适合自身的学习内容,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声誉优势,不断拓展教育的国际视野和多维视角,积极为英语教研组的教师提供开放式学习的平台。

近年来,我校先后与韩国礼一学校、新加坡乐赛学校、香港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台湾新荣小学等多所学校结为姐妹校,并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交流活动。在这些交流活动中,组内教师走出学校,了解了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英语教学的情况,开阔了视野,并在交流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我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全国、市、区各项教师培训。组内一名教师曾赴澳大利亚进行师资培训,多名教师先后到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地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的研讨会和教学活动。教师观摩后,都会与组内教师分享收获。有时,他们会模拟公开课,让其他教师一起观摩受益。

我校不定期地邀请区教研员参加校本培训,并开设“加强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指导”“依托自我评价,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英语课与课堂”等系列讲座;还会定期地与姐妹学校交流教学所思,形成“走出去、请进来”的良性循环模式,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提高质量。

我校与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院合作,推荐教师参加区内各项教学研究活动。英语教研组内的两位教师是杨浦区英语教材训练体系的执笔者和实践课的参与者。我们积极地使校内教师与同区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在理论与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开放式学习平台的搭建为教师拓展教学理念,开阔教育眼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让教师更真切地找到自身的薄弱点,夯实基础,提高素养。

2. 参与式学习,锤炼教师个人基本功

高屋建瓴,千锤百炼。作为复旦大学的附属小学,我们借助大学独到的人文环境和教学优势而衍生出的家校互助模式受到师生的好评。每逢校园开放日活动展示,家长们或多或少地都会以同行的身份参与活动,在肯定我们教学的同时,会就某个教学环节提出中肯、合理的建议,或提供教学素材供参考。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同时,复旦大学的教师(也是我校学生的家长)成为了我们改进教学的助推器。

我校依托上海戏剧学院儿童合作园开设了以四年级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戏剧表演课程,迄今已有八个学期。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以助教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规范了口语表达,更是在外教构建的“真实自然”的戏剧语言环境中,反复体验英语教学的魅力,获得了最前沿的教学理念。

积水成渊,每位教师都在参与式的学习中沉淀文化底蕴,修炼教学与人文素养。

3. 团队式学习,实现组内教师共同成长

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环境——学校。团队式合作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当我们把眼光聚焦于课堂的时候,当我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时候,除了重视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领悟,还应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注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倾囊相助。

团队式学习在我们组内盛行已久。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有共同目标,他们的知识、技能可以互补,相互之间可以共同协作、群策群力。学期伊始,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们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的得与失,就某个单元、某个教学环节提出教学建议,并及时梳理年级段知识。“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获得广泛的认同。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观摩学习,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集体智慧在课堂中闪耀。

营造教研文化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篇8

这是直面教育最终目标的两个问题。我们认为,如果能通过教研文化的引领,有效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我们就能把教师与学生带进教育的梦想乐园。为此,在推进《金山区教师课堂教学有效行动计划》中,我校围绕“走进有效的课堂,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一主题,努力构建适合教师发展的教研文化,有效监控教学五环节,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相伴前行,让合作、分享成为教研的主题词

教师是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师的。教师的成长需要自身学会从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从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中寻找挂钩点,从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中寻找支撑点。而要完成成为教师的过程,教师不仅需要这些内因,也需要外力的帮助——他者是教师自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研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因而,我们需要营造一种真诚对话的、相互沟通的、彼此共享的教师教研文化,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享受教研的乐趣,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问题、能力和信息向他人开放,与他人分享。

为此,在教研文化建设中,我们突出了“合作、分享”的理念,提出了“相伴教学”的教研工作思路。

在教研组的人员配置上,我们尽量根据教师的工作意向,力求把有同样研究志向的教师安排在一个教研组中。为了形成教研组发展的共同愿景,每学年的学科发展计划,我们都规定由教研组每一个成员参与讨论、制订,使教研组的整体发展与教师的个体发展融为一体。

在教学考评中,我们推行捆绑式质量认证方式,把教师个体考评与教研组整体建设结合起来,在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建立了互动机制。

在每年的年终考核中,我们也把权限下放到教研组,由教研组成员进行互评,并按学科组为单位推荐优秀合作伙伴,享受学校特有津贴。学校的这些管理举措,为有效推动分享式教研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二、结伴走进课堂,让教研生成教学的精彩

为了让教师在自助与他助中得到发展,我们围绕“相伴教学”的理念,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相伴教研中走进日常的教学,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

1. 关注教育细节,引导反思自省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的成效,就是靠教师的一个个精细化设计累积起来的。如果教师不注意一些课堂教学细节,势必影响教育的成效。要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改进,首先就应该引导教师认清教学细节与教学质量的关系。为此,近几年中,我们引导教师关注教育细节,不断地反思自省。

我们组织全校每位教师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优秀是教出来的》两本书,又请导师团的部分成员一起参与学校组织的“关注课堂细节,实施有效教学”大讨论。我们分析了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从中筛选出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几个行为,如怎样抓计划的落实,怎样按教学程序操作,怎样设计环节,怎样抓三维目标的落实,怎样进行个别化指导等。

为了让教师切实关注自身的教学工作,我们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又组织每位教师找出决定自己工作成败的十个细节,并制订相应的措施。我们还组织了一次“教学细节大家谈”论坛活动,有十位教师代表参与了论坛交流。通过论坛,大家进一步明确:只有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细节,把工作做规范,才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

2. 关注学科建设,打造学科特色

学科教学特色建设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学科组只有明确了本学科追求的特色目标,才能逐渐地形成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学科特色,进而带动学科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为此,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多层次的学科研讨活动,如学科特色项目申报、学科特色提炼等,旨在挖掘学科发展的优势,形成学科长期发展的愿景。

为了让学科走上特色发展之路,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每学期,我们都组织骨干教师学科特色展示活动,为教研组的学科特色研究提供课例。从前年开始,我们还开始了学科推优课的展示活动,让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也有展示课堂的机会,使形成学科特色成为教研组中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3. 关注常态教学,提倡互助诊断

为增进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并不断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2006学年,我们尝试开展了以学科、年级为单位的领先课研究。我们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对不同的教材类型在所有教师使用之前指名由一位教师先行尝试,而后以这一领先课为课例,大家再组织研讨、反思和修改教案,再由其他教师进入课堂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实践。这样,通过反复的备课、上课、评课,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研究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帮助教师相互诊断教学行为中的不足之处,使教师能经常关注自己的教学状态,唤醒他们提高专业水平的自觉性。一年中,教师们上了许多领先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中,每位教师都成了研究的焦点,每个教学问题都成了研究的热点。这使大家在互助中感受到“个人的成长不是靠等待,也不是靠别人来拽,而是要有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从2007学年开始,我们推出了相约课研究,不再由教研组或备课组统一安排上研究课,而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情况或教学中的困惑,主动邀约备课组或其他教师来听课、研讨。于是,相约课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被动教研。组内教师同课异构,组外教师结伴教研等,使校园内呈现出浓浓的研究氛围,形成了团队互相帮教、互为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结伴走向课后,让互动成为一种习惯

传统教研中,大多数听课教师总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课堂,课前又没有设定观察目标,课后评价大家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听课常常不能真正触动教师的心灵。在实施“相伴教学”后,我们要求执教者预先把教案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中,每位听课者在课前要浏览教案,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课后,我们把个人与组内互动、现场互动与博客互动有机结合,深入剖析教学成效。

1. 组内互动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为了促使人人参与。我们采取“圆形互动”的方式。小组各个成员可以安排担当不同的角色。

主讲者——找到对话的主题,引导大家进入对话。

反思分析者—对讨论的进展做好记录,进行小结。

代表发言者——听取各人意见,记录后,在讨论结束前向大家宣读。

唱反调者——在可能出现“集体共识”时,适当发表一些相反的观点,帮助对话者进一步探讨一系列不同的阐释。

同一角色可以由一人或几人担当,并在一段时间后更换角色,尽量使每个教师能多次充当所有的角色。

在小组讨论时,我们也可以用“链式互动”。讨论时,围绕主题首先由一人发言,当这位发言者就主题谈论之后,以他的讲话形成讨论的基点,由坐在发言者右边的人继续谈论,第二位谈话者的内容要从对第一个发言者的评论开始,根据第一人的谈论给出自己评述的基础。以此类推,促使参加讨论的教师能围绕主题交流并且需要聆听别人的发言,使“互动研讨”成为可能。

2. 网络互动

在保持和发展传统的现场物理形态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还搭建了校本研修网络虚拟空间的“博客”教研平台。互动合作,智慧共享,教育博客以便捷易操作、互动性强等信息媒体的优势为我校教师呈现了一个互助发展的平台。在博客上,教师根据自己课堂教学情况,可以从“为什么这么设计”“课堂上我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我是怎样做的”“为了改进教学,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什么”等多方面来深刻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

运用教学智慧进行智慧教学 篇9

一、就地取材, 巧用道具

在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时, 一个学生突然举手, “老师, 他总是往我这边占, 我都没地方坐了。”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偶发事件”, 很不和谐。但我随即发现, 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我先让那位同桌让一让, 然后问:“其实,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人体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人体也有体积。”

没有过多的讲解, 没有预设的情境, 一个很偶然的事情就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一味追求新鲜的教具、鲜活的课堂, 只要留心身边的素材, 只要我们用心发现, 这些原本不起眼的“道具”, 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二、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教学的技巧在于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有一次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学生们对“43和65”有了许多的大小比较方法, 有通分母、通分子、化作小数比较, 或者借助图像线段、比较与1的差, 等等。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时, 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可以直接比较, 因为3×6=18, 5×4=20, 18<20, 所以43<65。”话音刚落, 质疑声、反对声、个别的赞同声纷纷响起。对于这么精彩的发现, 我觉得完全有必要让大家讨论一下, 于是, 我顺势追问:“可以这样比吗?”该学生说:“可以, 我姐的老师讲过的, 我姐还说这是交叉相乘法。”班上好几个也跟着附和:“对, 交叉相乘法, 可以的。”我又说:“看来真的可以这样比, 那么到底为什么可以这样比?有什么道理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四人小组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快大家就有了自己的看法。一学生说:“我们小组举了很多例子, 用这种方法做下来, 都是对的。看来这方法可行。”又一学生说:“我们小组认为这做法是有道理的。其实它就是在通分。不过没用12做公分母, 而是用两个分母的积做公分母。第一个分母乘6了, 它的分子也就乘6, 后一个分数的分母乘4, 所以分子也乘4。”有学生立刻补充说:“对, 因为分母一样了, 所以就看分子, 前面的分子是3×6=18, 后面的分子是5×4=20, 所以43<65。”“对。”大家听了都不由自主地点头。

多好的发现啊!正因为我给了他们思考的空间, 临时调整了教学的内容, 才有这样精彩的生成。有意义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总是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 可以说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越主动、充分, 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深刻、丰富。

三、及时表扬, 激发热情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 先是出示了一组数, 让学生通过计算, 判断是否能够被3整除, 再在这些能够被3整除的数中, 让学生小组讨论, 发现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即“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够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够被3整除”。

班级一个学生站起来, 振振有词说:“老师, 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麻烦, 只要先去掉一个数中的3、6、9、0这些数字, 把其他的数字加起来, 看看能不能被3整除就可以了。”同学们有的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 有的立刻拿出笔进行试验。当确信这种方法准确无误后, 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样的一个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 我在备课时已经想到, 这样的方法已经不太新鲜, 但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鼓励, 我还是以这位学生的名字将这一方法命名为“浩浩发现”。并且讲述了古今中外一些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物理法则、化学现象等。

四、巧用失误, 生成精彩

一次,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 我将书中定义的“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说成了“1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我还没有发觉自己的错误, 就有学生指出:1平方米还可以是其他一些图形的面积, 比如说, 将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对折一下, 再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将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而这两种图形的面积都是1平方米。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言, 并且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而后又借助这件小事教育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难免会出现失误, 我们要能及时改正这种失误并加以利用, 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智慧教学智慧教研 篇10

一、夯实基础,营造文化

教研组建设的前提是奠定与夯实各项基础,形成运行机制与研修文化,在这次评选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参评组都十分重视教研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但又不停留于通常的建立文本性制度条例,确立人所共知的“几定几落实”(如:定内容、定主题、定时间、定主讲等),而是更加重视从研修文化营造的角度全方位地加以体现。比较典型的有:

1. 研修内容注重全面和基础性

南洋中学数学信息教研组长期以来本着特色研究常态化的思路,逐步形成了常规工作布置系列、考试情况反馈系列、公开教学研究系列、组内优秀论文和教学反思展示系列、读书活动系列等五大教研内容,基本涵盖了教师研修的各个方面,各系列内容视教学工作的重点以及需要进行合理组合,形成学期教研组活动方案,成为恒定支撑常态教研组活动的核心内容。

逸夫小学数学教研组针对小学阶段的基本培养目标,按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自2002年起,始终抓住学习习惯培养这一基础性工作,以数学教学作为载体,从宏观的年段培养目标与操作要求序列制定,到微观性的具体培养细节与形式的探索,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形成了以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性教研内容,取得了显著效果。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紧紧抓住“有效练习”的主题,围绕传统的“三精”原则,即“精编、精练、精讲”进行持续的研究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教学经验体系,有效地改进了教师课堂教学。世界外国语中学综合理科组为了实质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两个一”,即当天作业不超过一页,周末作业不超过一张的要求,并以实验教学作为突破,潜心研究教学的效益问题。

由此可见,这些教研组在确立教研内容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现状诊断分析基础上的相对恒定性,围绕这些看似传统但却基础的内容长期坚持,才有可能取得实效,形成特色与积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由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教研组活动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2. 研修文化的建立应从多方位介入

教研组的研修文化并不是某种虚无缥缈、理想化的“应然”状态,这次评选出的示范、优秀教研组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研修文化的建立要抓住有效的实体,并注意从多角度来考虑和介入。

首先,以实用可行的专题为引领,创设“鲶鱼效应”,驱动教师的研修。

所谓实用和可行,意指研修专题的素材源于组内教师的实际需求,也即教学中的突破点和空白点,直指教师专业知识的短板,如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与目标的匹配”“学习性活动中材料跟进的有效策略”“在科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培养幼儿分类能力”“调试创生《年》的课程活动方案”等。

其次,关注非正式研修活动,使研究“浸润”于教师的常态生活。

零陵中学化学教研组、汇师小学外语教研组都有一个充满人性与关爱的教师团队,他们的主要经验是关注各类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匹配性的研修项目为驱动,努力营造相互信任、公开自我的和谐氛围,除了预设性的专题教研之外,善于抓住常态下的“主题性聊天”等契机,做到自然的一事一议,进行观点和思想上的深度沟通,构建知识共享的“心理场”,努力使教研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

再次,注重专业之外的人际沟通,凝聚组内教师的人心。

在具体的现场观摩和访谈中,不少教研组的组长谈到了除了专业活动之外,如何与组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华东理工大学附中政治教研组的“凝聚力工程”,西南位育中学语文教研组体现“致中和”办学理念的“上下同欲,和合交往”团队文化,以及爱菊小学语文教研组的“文化建设”等,他们一致认为,高质量的专业活动有时也有赖于专业之外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即“功夫有时在专业活动之外”。

二、聚焦教师,成就智慧

教研组的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和学习、培养和指导,教研组的所有活动均指向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的形成。在这次评选中我们发现,不少示范、优秀教研组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聚焦于教师的智慧养成。

1. 具体甄别,按需培养

西南位育中学语文教研组共有41位教师,按照教师专业发展进程看,组内大多数教师尚处在专业上的发展期,年纪比较轻。对此,教研组进行了系统思考与谋划,提出了“凝聚内力,借助外力,整合推进,优化显效”的思路,探索“群体相融,个体发展”的教研实施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的实际需求,分别开展了“菜单式研修”“阶梯式研修”和“实战式研修”来增强教研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汇师小学外语教研组在原有的教师培养“一人一策略”基础上针对组内“两新教师”(新毕业的职初教师、新调入的教师),提出了三项培养基本策略:即提供一个情景去体验,留给一个空间去思考,搭建一个平台去展现,进而让这些教师在新的环境和岗位上迅速成长。与此同时,教研组还建立了名师基地学员带教校骨干教师,校骨干教师带教职初教师的组内三级培养指导机制。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教研组内的教师存在着差异,教研组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甄别这些差异,充分利用好这些差异,并加以合理转换利用,进而实施更具针对性的“组本”培养。

2. 创新方式,引领探究

教研组建设中的核心部分是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但是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不应仅仅是对浮于表面鲜亮活动形式的简单直观判断,而是应聚焦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教学经验的改组与完善。在这一方面,这些示范、优秀教研组中出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性做法。如宛南实验幼儿园中大班的“问题引领下的渐进式教研”,他们提出了旨在激活教师已有经验的“问题方阵”,为教师在具体教研活动中提供一个明晰问题、初步归因的思考框架,以此作为工具,有效地将案例呈现——梳理归纳——启发拓展等研修环节有机组合,有效地引导教师展开反思。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外语教研组和高安路第一小学数学教研组等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分别尝试引入“思维导图”和“创意板”工具,引领教师展开递进性探究并强化互动研讨过程中教师创意的产生和优化。

此外,南洋中学数学信息教研组则创新教师学习理论的方式,开展开放性教研活动前的10分钟书目文献推介活动,每次教研活动前,作为热身,由组内一位教师介绍和推荐近期自己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如《有效教学论》《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到实处》《数学学习效率的比较研究和教学对策》《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七宗罪”》《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及调适修改》《关于双曲线函数的再认识》《向量分解定理的图象分析》等,这种经常性的推介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介入,让教师关注本学科教学的前沿与动态,使理论研读恰当地嵌入教师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教研活动的开放性和信息量,汇师小学数学教研组创建了学校数学网站,设立多个栏目,集知识发现、积累、共享和创新于一体,有效地拓展了教研的时空,使教研活动成为全天候的学习与探讨。

教研组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尽可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以教师的这一需求为出发点的。聚焦教师的什么很值得深思。从这些教研组的经验可以看出,聚焦教师的核心就是聚焦他们实践性知识的增长,以及他们向个体智慧的转换,在这一点上,目前发现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完善与提升,同时在区域内推广运用。

三、项目驱动,深入开掘

教研活动专题化,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将专题转化成教师实质性的探究与学习活动绝非易事,就目前而言,这一将教研与科研合一的想法尚未见到令人信服的做法与经验(有些做法成本过高,常态适用性差),在这次评选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可能性,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1. 以重大项目实验为载体,细化操作,统领教研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外语教研组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验项目作为研修的基本内容,在学校整体实施方案的框架内展开深入教研,目前已完成了本学科六至九年级的校本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的统整,教学方案的设计等系统性学科教学体系的构建,同时还从课程体系建立的高度对初中英语课程校本体系及其运行进行探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展开类似探索的教研组还有西南位育中学语文教研组的“语文学科学期课程统整实验”,徐汇中学音乐教研组的“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上海师大三附中体育教研组的“初中体育健美操校本课程开发”,启新小学、世界外国语小学、逸夫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小学数学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统整的实验”,以及东安新村第二小学体育教研组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校本体育课程构建”等。这些教研组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根据本校和组内的实际,不同程度地从校本课程开发视角展开教学研究,将任务分解到人,并以此为载体,精心策划相应的教研活动。除此之外,上中路幼儿园中班教研组着力探索将课题研究转换为教研内容,落实到具体课例,再上升为纳入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教研方式,这种从技术操作角度研究和实践科研与教研合一的教研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 关注生成性问题,连续驱动教师的研修

研修项目是教学问题经加工提升后的产物,鉴于教学的复杂性和教师学习的自我主导性特点,示范、优秀教研组普遍比较重视教研过程研讨主题的生成性和多变性,通过追踪,把握研修的线索,融入教师的各项学习活动,充实教研的内涵。

南洋中学数学信息教研组长期坚持进行“校本习题开发”的研究,从起初的合作建立题库起步,再进行习题的功能分类,直至校本习题的有效批阅反馈。随着习题开发探索实践的深入,教研组随时捕捉和发现派生出的问题,从宏观架构到具体批改反馈细节,形成系统的问题链,让教师连续地在探究中理解和领会有关习题设计及其使用的原理和知识,促进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与经验改组,构建起个体的系统教学知识,驱动组内教研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东安新村第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期以“咬尾巴”的方式,展开系列化课例研究,在观课中发现现象,加工成专题,并以这些专题链为载体,进而形成环环相扣的听课、评课研修系列,使听课、评课活动趋于系列与结构化。

高安路第一小学数学教研组实施的教研活动后续跟进环节,通过学校知识管理平台,将教师课堂实践中的问题集中呈现,引导教师深化探索。

从这些经验可以看出,关注探讨研究中的生成性问题,及时展开归因分析,并不断驱动后续教研,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完善、充实教研内涵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教研组长发挥“骨干”与“首席”作用

这次评选产生的示范、优秀教研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组长的专业素养普遍比较高,具体表现在:首先,组长自身具有较高的本学科专业素养,他们绝大数是市、区、校教学骨干,在组内有专业话语权;其次,组长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善于利用自己的专业资源,主动提供给组内同伴,做到知识共享(部分组长还负责组内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带教);第三,组长思考问题比较全面,比较注意组内教师的实际和需求,采取措施设计和策划富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有的还善于利用多种资源,形成开放性的研修环境,做到观察在前、思考在前、研究在前;第四,组长具有比较健康阳光的心态,工作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激情,影响感染组内同伴,这些综合性的专业素养与人格特质,如同乐队的首席,较好地凝聚了人心,带领团队发展。

因此,教研组建设的核心是教研组长这一关键人物的确立与培养,组长素养高了,那么教研组建设也就“纲举目张”了。

为了使以上这些经验更加系统和完善,进而向构建学习型教研组迈进,仅从评选本身的后续效应来看,我们认为:

首先,要组织力量对这些示范、优秀教研组的初步经验进行加工和梳理,分别寻找出今后的突破点和再生点,予以放大和提升,进一步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使其系统与结构化,形成徐汇区校本研修与教研组建设的特色材料。

其次,作为及时跟进,举行各类专题现场研讨和教研组长专项培训研修,在梳理提升基础上,从实践与理性思辨结合的层面全面介绍和宣传这些教研组的典型经验,做到评选一届,引领一批,辐射一片,同时逐步构建区域性教研组长研修课程。

上一篇:固定资产流失下一篇:水暖施工中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