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挑战

2024-07-21

教学挑战(精选十篇)

教学挑战 篇1

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一些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远离经典, 一味追求“麻、辣、烫”, 更有甚者, 课外购买、订阅《猛鬼故事》之类的杂志, 寻找阅读刺激……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是针对上述种种现象, 力图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有效形式和载体,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一次丰富情感的过程, 一次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 一次语言积累的过程, 一次实践和训练的过程, 当然也是一次亲近传统文学经典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感受母语的精彩, 培养热爱母语的自豪感, 进而由享受语言的美过渡到创造语言的美。

2. 体会经典名著的永恒阅读价值。

3.认识蒲松龄, 了解《聊斋志异》与当下社会上热卖的《猛鬼故事》杂志的本质区别。

4.通过活动, 学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温度的和谐社会小公民。

教学流程:

一、穿越时空夸作者

1.夸夸蒲松龄。

师:自从咱们开展“走进经典”语文实践活动以来, 老师选编的《聊斋志异》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我想, 《聊斋志异》的作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今天的实践活动, 咱们就先来夸一夸《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吧!

2.学生夸蒲松龄。要求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做到语言精练、简洁。

3. 教师出示中外名人对蒲松龄的评价。

二、拨开云雾识《聊斋》

1.师:赞赏蒲松龄的人有很多很多, 关于蒲松龄的传说也有很多。据说蒲松龄在临终前曾交代儿子, 他写的491篇故事中, 只能对世人发表490篇, 他想用剩下的那篇故事向子孙后代挑战———谁能根据这篇故事的开头进行续编, 而且编的水平自认为可以超越他, 此人的作品就可以收入《聊斋志异》中。同学们想尝试一番吗?

2. 欣赏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说聊斋》。梳理阅读过的《聊斋志异》。

3.结合《说聊斋》谈作品。听了歌曲, 你有什么感觉?品味歌词, 哪些字眼触动了你的心?

三、运筹帷幄思创意

1.出示《鸿》故事第一段:“天津有位猎人捕猎到一只雌雁, 另外一只雄雁也随着猎人飞到他家, 哀鸣着来回飞旋, 到傍晚才离去……”

师:这对朋友的命运如何?蒲松龄接下去可能会怎么写?诸位又有何高见? (教师将两只大雁预设为亲密的朋友, 引发学生的质疑。)

师:同学们想得合理, 说得精彩。的确, 它们不仅仅可能是朋友, 还可能是像大家刚才所说的恋人、母子、兄妹等种种关系。蒲松龄今天算是遇到对手了!

2.学生思考。提示:从故事的创意、故事的题目、某个精彩的段落着手。

四、青梅煮酒论英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师:下面咱们就“青梅煮酒论英雄”!

3.出示《鸿》原作。

4.品评原作。读完原作, 你有何体会?

师:一只大雁不是“大难来临各自飞”, 而是冒着种种艰难险阻去救另一位同类。从它们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不离不弃的友情、至死不渝的爱情、生死相依的骨肉亲情……一对大雁间发生的故事就可以给我们如此多的思考、感悟, 这不正是《聊斋志异》这一经典名著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快乐吗?

5.师小结:挑战就意味着输赢, 但是今天的挑战很特殊, 蒲松龄赢了, 咱们也赢了。300多年前蒲松龄写作是为了心中的真、梦中的善和理想中的美, 300多年后的你们也是为了表达真善美, 其实大家比拼的是做人的温度, 是关心社会的热度。

五、情满天下话和谐

1. 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不和谐现象。

2. 教师展示搜集到的不和谐现象的图片。

3. 师:同学们, 当我们用一只眼睛享受真善美时, 别忘了也要像蒲松龄一样学会用另一只眼睛分辨出假恶丑。

六、小试牛刀

1.续编《鸿》, 将续编的故事投给班级《春芽》编辑部。

《挑战自我》教学设计 篇2

2.体验挑战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乐趣。

3.树立遇到困难不低头、不畏惧,学会运用聪明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信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有关战胜困难的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学习和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呢、怎么做的呢?

二、创设情境,人生挑战。

1、课件出示下列情境:(1)、当学习成绩不佳时。(2)、当愿望不能实现时。(3)、当家庭遭遇变故时。

2、讨论交流:说说你遇到过的困难和挫折,你是如何面对的?

三、名人故事,榜样激励。

1、过渡:困难和挫折对于人生是一种财富。古往今来。无数成功人士都有过失败和挫折的经历,但他们在逆境中仍矢志不移,奋斗不止,在坎坷中不断前进,最后获得成功。

2、读一读海伦.凯勒的故事。(课件出示海伦.凯勒的故事)

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说感受)

师:人生最困难的就是挑战自我。只有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才能超越平凡,成就辉煌!

3、你能从古今中外挑选一些伟人、名人,制作出“挑战自我”人物风云榜吗?

课件出示范例:“挑战自我”人物风云榜。

主要人物:西汉杰出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中国跨栏运动员刘翔。

4、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不向命运屈服,挑战自我的名人名言。请你搜集一下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四、迎接挑战,超越自我。

1、课件出示:《夏令营的“较量”》

2、面对这场“较量”,你想说些什么呢?

3、学生讨论交流。

师:克服苦难、战胜挫折需要坚强的意志。它是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试金石。一个勇于挑战自我的人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

4、课件出示:如何磨炼自己的意志。

(1)学习明确目标,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2)做事坚持不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习长征精神,不怕困难挫折?

(4)学会自我控制盒自我调节。

5、课外拓展:你还有哪些磨炼意志的好点子?

6、意志力测试。(课件出示)学生自行测试。背景歌曲:《挑战》

7、当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定时,你有什么办法加以改进呢?

师:挑战自我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调节情绪的一些具体方法,乐观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

8、课件出示:(1)注意转移法(2)心理暗示法(3)合理发泄法

9、课外拓展:你还知道哪些调节情绪的好方法?

五、总结。

背景歌曲:《挑战未来》

同学们,生活中充满了挑战,我们要做一个坚强的人,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学会坚持,勇敢面对人生挑战,超越自我!挑战未来!

板书:

锻炼意志

《挑战“两极”》教学设计 篇3

【教材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挑战“两极”》。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这节课讲述二战中西欧诸国和日本的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在二战后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两极格局下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两个重要“极点”的史实。当今世界的主流之一是发展,稳定、开放、联合、全球协作及科技是发展的动力所在,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欧盟的建立和二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

(2)、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3)、正确理解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方法与途径

(1)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

(2)依据中考要求,对于教材内外的资料进行多角度认识,结合历史事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与评价

(1)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2)社会制度不同并不意味着敌视和隔阂,我们应解放思想、相互交流,并把“发展”当做重心。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1)采用多媒体导演法和“三六二”教学法。

(2)结合时事政治、地理,通过多学科的渗透,进行课外延伸,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开卷考试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措施,欧盟的形成过程以及日本和西欧快速崛起的道路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教学难点: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格局影响。

二、教学准备

在准备本课的过程中运用教师用书、教材、网络资源以及其他相关教学资料,制作了教学设计、说课稿、课件、学案等教学资源,各种准备能够尽量很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通过数据和图片(课件展示)的对比,西欧和日本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合作到抵抗,得出原因是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对“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形成挑战。

2、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3、检查自主学习(学案展示,直接检查)

4、合作探究

(1)多媒体展示材料和问题。

材料一 经过努力,从1947年开始,经济形势开始扭转,到40年代末,经济实现了恢复与调整。从50年代中期起,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70年代初,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日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80年代后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材料二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正在一体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在全球的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向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方向努力。

——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注:播放视频《日本的崛起》给予补充)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后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

特点: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原因:外部因素美国援助,内部因素有引起世界先进技术,政府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培养人才,实行“贸易立国”战略,并在政策上保持一贯性和连续性,长期保持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世界格局的影响:政治上牵制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成欧盟、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2)作为21世界的中学生,你认为日本和西欧快速崛起的道路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1)、积极引进和发展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2)、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3)、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完善管理制度。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5)、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5、课堂检测(见学案)

6、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战后欧洲联合和日本崛起的过程。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然而西欧和日本经过二十多年的恢复,到70年代经济已经恢复,对当时的两极格局形成挑战。

7、布置作业

就西欧、日本崛起的主要因素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该如何做,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四、板书设计

挑战“两极”

西欧——欧共体——欧盟

挑战“两极格局”→中国启示

日本——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

五、教后反思

《挑战“两极”》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三六二”新教学模式设计的,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1、结构较完整,能够环环相扣。从导课、展示学习目标、检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到小结各个环节都是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环环相扣,使的这节课结构完整,也提高了课堂效率。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改的要求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三六二”模式显著特点,本课设计了两处“合作探究”的环节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播放了《日本崛起》的视频材料加深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轻松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学生谈收获和疑惑的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有一个学生直接提出在这样的世界环境下中国会怎么样,为了鼓励学生我的答案直接就是“中国一定可以强大”,从而达到了情感与评价的学习目标还鼓励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

虽然本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课,但仍有不足之处:1、运用教学语言个别不专业,出现方言和口语话,这对于现代的教学课堂不应该出现的。2、没能给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好的鼓励。作为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应该多给予鼓励,帮助树立自信心。

教学挑战 篇4

笔者对“全语言”的理解概括为四方面:其一, 各个学科的学习, 都是学习语言。语言学习溶解在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各个学科都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达成学科学习的目标。语言学习, 应视为“母性学科”, 统领一切。想来我们称汉语为“母语”, 与此异曲同工。其二, 全部的生活, 都是学习语言。饼干盒上的包装、街上的招牌、商标上的文字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都是阅读对象, 都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全语言”主张学习要回到真实的世界中,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环境中学习语言。其三, 完整且自由阅读, 就是学习语言。笔者毅然决然反对使用教材学习语言, 认为教材无论编写水平的高低, 都存在着将语言切割成细小零碎的部件, 按照线性逻辑演绎方式缓慢推进的不可规避的弊端。这样的硬伤直接造成语言学习的碎片化, 而抽象的语言碎片只能增加语言理解的难度, 让语言学习成为毫无意义的事。这一观点至今争论不休。西方多国不使用统一教材, 国内多家机构使用不同的读本作为教材, 也有学校在教材使用之余开发“校本教材”, 想必是受到“全语言”的思想渗透。其四, 所有的交际交往活动, 就是最佳的语言教学系统。古德曼主张教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布置真实的交际交往事件”, 让儿童身处其间, 运用语言的功能达到交际交往的目的。如此教学系统下, “事件”的存在性是第一要义, 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供“仿真的交际交往的事件”。儿童学习的方式也伴随着交际交往的方式展开, 如:阅读, 思考, 聆听, 表达, 演讲, 宣告, 申辩, 解释, 劝告等。任何听、说、读、写、思的过程都可视为全方位的语言学习。

可见, “全语言”的“全”, “全”在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全”在生活时空的融合, “全”在读写事件的情境营造, “全”在语言环境的建设。以“全语言”的理论反观现有的学校体系下的语言学习, 发现看似周全严密的传统教学至少面临“全语言”的三大挑战。

第一, 一本教材统天下, 难以周全。传统教学体系从“教教材”的落后格局进化为让人可喜的“用教材教”, 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神圣地位。能适应教材、理解教材的儿童才能从中获益。错过此店, 别无二家。“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成为学校体系下语言学习的铁律, 单一路径使语言学习成为“原有言语水平高”“语言学习能力强”“语感优良”的学习者的“江湖”。更多儿童成为伴读、陪衬, 成为语言学习的失败者, 从幼年时即对母语学习产生延绵终身的恐惧。这不能不说是语言学习者的悲哀。虽然我们从来不敢否认也无法否认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 但“这一本”真的无法满足“这一群”的需要。笔者也曾参编一些教材的“表达”部分, 用呕心沥血一词形容编写过程一点也不为过。心中永远充满着遗憾, 再周全的教材也无法满足层次不同、口味各异的学习者的需求, 更不要说“用教材教”是一门技术活, 要经历不同教师的不同的个性化处理。就像食材经过加工, 其性质改变, 营养的摄取, 都是未知数。教材中的有益的语言教学内涵有多少能得以开发, 确实是困扰大众的难题。

然而, “全语言”毅然摆脱了教材的束缚。“全语言”面对的是全学习者, 考虑的是学习者的全部:包括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其弱项。“全语言”教程必须是为了儿童, 反映其需要, 发挥其特长, 帮助其克服弱点。“全语言”需要全教师在儿童眼中不是权威, 而是与之一起学习, 随时准备采用适合的方法指导实践的人。因此, “全语言”教学主张无统一教材, 取而代之的是“以生活为教材”“以活动为教材”“以语言环境为教材”“以海量阅读为教材”, 教材的宽泛性带来无限可能, 让不同气质、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的儿童都能在“全”中取“一”, 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第二, 一个顺序定乾坤, 难以突破。学校体系中的语言教学有严格的序列性和制度化, 一切按部就班, 无法逾越也欲罢不能。按照从拼音到汉字、从片段到全篇、从写话到习作的线性逻辑施教, 教师的职责简化为将固定的教学内容传导给儿童。学习最为主要的模式就是“记忆”。信息不断输入后被储存, 等待一种叫“考试”的事件发生时, 检验先前“储存”的效果。这一顺序的建构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图式。其一, 总体顺序划定依据皮亚杰的个体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阶段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 儿童的思维与身心逐步趋于成熟, 因而课程的编排要适应于儿童每一阶段的特征, 以促进该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为目标。其次, 教学任务设计适切于皮亚杰儿童的“最近发现区”水平。教学任务的设计要适切于儿童的发展水平, 促进其不断向前发展。其三, 教学活动适切于认知发展的整体规律。皮亚杰在《学习论》中介绍其认识论的最实质的方面是“认识的螺旋”。主体的认知发展总体呈往复螺旋上升状, 开口逐渐变大。由此, 教学活动也应该以一种螺旋的模式演进, 按照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速度增加不同的层次结构和复杂结构, 促进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基本结构, 形成自我认知的图式。现实中, 沿循着皮亚杰理论下的语言学习, 往往陷入僵死不变的套路格式。固有序列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和“缪斯本能”, 限制了语言发展, 并未实现“螺旋递进”的教学预期。

“全语言”教学则力主突破这一线性逻辑, 采用跨越式、随机应变、灵动前行的发展模式。例如古德曼曾指出所谓必须先学会阅读, 然后才能学习其他事物, 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儿童借着语言学习各项事物的时候, 同时也学会了听、说、读、写, 以及语言本身的形式结构。这三件事同时发生, 而且发生在真实的语言事件中。镜像神经元观照下的语言发展研究为“全语言”突破线性教学逻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Gallese等人 (1996) 和Rizzolatti等人 (1996) 在猴脑F5 区发现的镜像神经元 (mir-ror neurons) 及随后研究发现的人类大脑的镜像神经系统 (mirror -neuron system, MNS) , 使得研究者能够从神经机制层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认知活动。而且, 镜像神经系统的根本特点———建立对外界观察的内部行为表征使得人类能够居身模仿 (embodied simula-tion) , 也使得研究者能够从一个比之前更加统一、基础的理论出发来了解各种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认知活动, 包括模仿学习、语言的习得及理解、推测他人意图以及共情等 (Gallese et al., 2004) 这个发现说明了人脑存在一种特殊的神经元, 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的模仿系统辨认观察出对象行为的潜在意义, 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动作等一系列反应。简单说, 人的学习是可以一目了然、无师自通的, 中华传统文化将其表述为“心有灵犀一点通”。

根据镜像神经元的实验论证, 大脑中蕴含着古老的密码, 大脑的思维并非需要通过直接尝试错误的原始方式逐步前行, 很多时候可以是跳跃的, 顿悟的, 直觉的, 可以通过相对间接的“看见”“实践”“感受”等方式获取。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大脑更多时候激活的是几万年进化过程中储备的整体信息, 而不仅仅仰仗于先前记忆储备的零星碎片。大脑可以不经过推理或论证, 瞬间辨认和领悟言语对象发生的言语信息中存在的意义, 达到学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 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如此严格地耗费时间去“循序渐进”?

其三, 一类模式贯始终, 难以收效。学校体系下的语言学习, 呈现“精细讲解”“精密分析”“精致表达”的“三精”教学模式。此模式要求儿童学习语言极其讲究: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 不得添字漏字, 不能情感平乏, 不能另类曲解。也正因如此高标准、严要求, 教学过程中无法规避“少、慢、差、费”的现象:一个句子拆得支离破碎;一句话分析到索然无味;一篇课文讲解三四个课时意犹未尽;一类习题从识字到毕业依然出现在试卷中……我们一直在此类模式中寻找着存在的理由, 似乎也发现模式教学中涵盖语言学习必须的认识、理解、分析、综合、推理等能力。但我们严重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完整性以及语言能力形成的不可分割性, 不断在语言发展的“下游”花力气, 期待由“下游”的精致化逆流而上, 达成“上游”的优异品质。这是一厢情愿且吃力不讨好的模式。“学会一部分”并不能整合为“学会整体”, 在细枝末节处不断精雕细刻, 只能是让思维被压抑, 让创造力被扼杀, 让言语生命的活力从学习开始就让其窒息而亡。此外, 强调细节不但破坏完整, 更回避了完整的语言所具备的交际交流的功能, 如何能收到实效?

杜威认为, 把经验和理性截然分开是错误的, 一切理性思维都需要以身体经验为基础。传统学校语言教学体系中的“三精”模式本身就是典型的“经验”和“理性”截然分离式教学。课堂精讲的是一个个从语境中剥离出来的语言碎片, 以此为样本分析出现实生活中用不上的语言概念、结论, 并以记忆的方式结束学习, 这等于白白走一趟冤枉路。认知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也为“全语言”的“全”做了有力的后盾。具身认知概念的含义为人的身体在认知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具身认知强调认知对身体的依赖和身体经验对认知的作用。认知具有情境性, 是具体身体对外界的感知, 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优质的语言学习不应当是端坐课堂内的“听”, 而应该还具有:“看得见的”, 让儿童用眼睛感受外界, 认识事物, 发展语言, 让眼睛成为学习语言的敏锐感受器, 所见即所思与所表达;“触碰得到的”, 让仅限于“脖子以上”的学习释放为“全身心”投入的学习, 用切身体验, 参与其间, 融入其中等一切可能的方式, 让儿童在具体可感的言语事件中学习语言, 借助语言的功能解决交际交往中的困难, 在运用中提升语言运用水平;“联系得起来的”,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接收新信息, 刺激旧记忆, 唤醒已有的言语识别能力、表达水平等, 让眼见耳闻、心手感应形成联动, 共同构建成新的言说系统, 应对新的言语事件, 达到新的言说水平。

“全语言”正是主张此类的全方位语言教育。“全语言”认为语言的全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思, 这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而完成全系统的教学就需要“全方法”, 让讲授、参观、访问、体验、调查、阅读等各种方法和语言学习紧密结合, 伺机而动。同时, “环境”作为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资源得到重视, 整个语言学习嵌入在不同的环境中, 环境即是教学的背景, 又是教学的组成部分, 还是教学的一股潜在力量, 语言能力的提升在与环境的融合中完成, 这让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了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即便离开学校教学系统, 他们仍然能够自觉学习, 因为环境无处不在, 学习永无止境。

新课程挑战传统教学 篇5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而教学改革则是一场更持久、更复杂的攻坚战。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

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呢?以语文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当前,国外母语教学的改革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努力追求高质量的语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参与国际间的竞争;二、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观念,具备应有的时代道德价值观;三、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四、文学熏陶与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并重;五、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六、强调语言学习必须与不同领域的内容相结合;七、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语言学习;八、课程标准与评价紧密结合。

另外,教师应当注意到信息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挑战。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迅速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这就要求每一位合格公民都要具备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在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达结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用准确而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语文教学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变化,鼓励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源,拓展视野,获得选择、判断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死记硬背抽象的符号和内容,而要与实际事物和对象本身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对周围事物、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认识,从而使语言文字与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缩短,这样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语文学习要与社会生活相互贯通,才能使语文学习获得生机与活力,而这种生机与活力来源于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杜绝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模式的做法。教师不要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

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不要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 分析代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引导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关心国家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第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涵盖面很广,包括全球

浅析网络对高中政治教学的挑战 篇6

【关键词】网络;高中;政治;教学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根本点在于树立高中生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各种信息资源、观念层出不穷,高中政治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很容易被网上的信息所颠覆,同时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弱,面对不良的信息容易受到误导,产生消极的后果。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网络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冲击。

一、网络对高中政治教学挑战的表现

(1)对教师权威性的质疑。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权威者的角色出现的。在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时代,老师掌握了信息、知识的主导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就是权威。“老师的话都是对的”,“听老师的话没有错”,诸如此类的观点经常被学生家长、学生所提及和接受。但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信息海量存储,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直接呈现在人的面前,可以说在一个掌握了基本的上网知识和基本学习能力的人面前,任何知识都不是被独占的,任何人只要他愿意能学习任何知识。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学生通过网络价值质证,对老师所犯的每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学生都可以开通过网络加以纠正。长久以往,在信息不对称时代所形成的教师的权威性,慢慢的被海量的信息所掩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2)对教材的质疑。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的主体,这个主体所传授知识的依据就是教材。在网络条件下教师的权威性地位受到了挑战,因为知识的来源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知识获得的途径多元化。同样获得的知识,在网络条件下也是多元化。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编写,与现实多少都有些脱离。特别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发生的实例,往往与教材上写的内容不一致。尤其是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由于一定的社会原因,层出不穷,高中生通过网络看到此类新闻和评论,对教材上所写的内容难免产生质疑,“教材与现实差距太大”。(3)色情、暴力信息的不良影响。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些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充满色情、暴力的有害信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高峰时期,渴望对社会了解,渴望对异性的了解,冲动有余而控制力不足。而我们传统教育缺乏性教育为主的青春期教育。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不法之徒为了谋取暴利,色情信息泛滥。高中生往往出于好奇,涉猎其中,控制力较弱,往往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严重的影响了高中生的健康成长。网络游戏日益成为未成年的娱乐首选,而网络游戏中,暴力情景充斥,高中生长久沉迷其中,慢慢习惯接受暴力。这些都是对高中生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二、网络对高中政治教学挑战的分析

(1)教师缺乏魅力。所谓魅力,简单的就是吸引力。“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真真达到了这个标准的教师,肯是充满吸引力的,肯定是充满魅力的老师。在目前社会条件下,社会整体充满浮躁,高中所有课程的开设,以高考为基准。在目前高考模式下,虽然政治是考试科目之一,政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教会学生做题。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讲授必然是灌输式的,自然缺乏一种提高自身魅力的动力。特别是政治学科有其特殊的知识体系,必定有些内容在学生看来是非常无趣的。照本宣科,做题讲题,必然不需要教师有多大的魅力。当教师意识到不自己不需要有多大魅力时,自然不会有人主动的提升自己的魅力,以吸引学生。到最后,老师只会讲教书当成一个工作来应付,而不是当成一个事业来对待。(2)教材脱离现实。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教师教的,学生学的都是按照教材进行的,考试也是按照教材来设定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可以说教材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可否认目前的教材与现实有距离,学生通过网络对社会的了解,或者通过有限的实际对社会的亲自观察,往往会得出与教材不同的观点。换句话说,教材的记载,已经脱离了我们这个社会现实。我们也注意到教材的编写者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但是限于目前的考试体制,和社会环境,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变。因为这个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3)缺乏对网络的了解。教师可以说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社会每天都在进步,教书育人者必须紧随时代的脚步。面对网络时代,我们应当看到网络的积极性,而不是简单的批判。因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较为可惜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有部分教师,对网络不甚了解,往往只看到网络的负面影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于是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书的不了解网络,被教的反而对网络非常了解,于是乎,教书的与被教的之间产生了沟通的鸿沟。其实我们应当看到,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也是一种非常有利于高中政治教学的。

三、面对网络对高中政治教学挑战的应对策略

(1)旗帜鲜明地明确高中政治教学的育人本色。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必须旗帜鲜明的坚持高中政治教学的育人本色,牢牢的树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路线。(2)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占据主导地位,不代表着教的好。“教的好”的一个衡量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没有“教得好”的老师,往往无法应对网络对课堂教学的冲击。笔者以为,所谓教的好,根本在于学生是否接受,而不是简单的以考试为目的的被动式接受。而让学生接受,根本上来说教师必须要有魅力,吸引学生。提升教师的魅力,首先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找到任何他们想找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当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吸引学生,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解答疑惑。最后教师应当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干事业的心,而不是简单的干一个工作,谋一个生活。(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在笔者看来,网络其实就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高中政治教学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资源。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网络资源,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实例,这些资源网络可以提供。可通过网络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学形式,如QQ、博客、微博等,以形式来丰富内容,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晨.基于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育理念的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2]刘国建,高晓钟,陈年强,梁均宁.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蒋霞.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播客”——网上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篇7

“播客”, 也被称作“波刻”。有学者提出, “播客”一词所对应的英文有三个, 即Podcast、Podcastor和Podcasting, 其中Podcast指与传统广播不同的iPod广播, Podcastor则指使用这一传播方式的人, 而Podcasting指的是这一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即指这一传播形态。除了“播客”以外, Podcasting还被译为“爱波”、“网播”、“聚播”、“随身播”、“自由播”等等中文译名, 这些名字一方面有音译的因素, 另一方面也形象表现出播客这种传播形态的特点。

播客到底是什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 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电视”。通常把那些自我录制视音频节目并通过网络发布的人称为“播客”。他们利用播客网站将自己制作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播客提供的节目, 受众还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节目, 甚至可以将这些节目自动地下载到MP3、MP4、手机等便携播放器中。用户可以通过许多网站搜索并获取播客节目。播客正在成为继E-mail、BBS、ICQ、BLOG之后的第五种网络交流方式。

二、“播客”的特点

1.播客技术零门槛。

在数字时代, 传播模式的平民性使许多人走上了网络舞台, 从木子美到芙蓉姐姐、公交美眉, 网络传媒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播客”与BBS同样简捷易用, 个人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电脑、一个麦克和一个摄像头, 就可以自己做导演、自己做DJ、自己制作广播节目。用户还可以在网上搜寻视音频文件, 上传到自己的播客空间, 作为广播节目。用播客的话说“每个播客都是个听众, 每个听众也可以是个播客”。

2.播客主体多元化。

传统电台广播是国家行为, 个人只能作为受众出现在传媒活动中。播客打破了这种局限, 传播主体可以是专业的媒介组织, 也可以是社会团体, 还可以是业余爱好者、个人等, 只要你愿意, 有兴趣, 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传到网上与他人共享。因此, 播客变“你说我听”的传统广播模式为“想说就说, 想听就听”的现代广播模式, 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 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参与者和创造者。

3.播客终端的多样化。

播客最大的优势是其收看、收听的自由性。除了在线收看、收听, 播客还可以借助任何便携式视音频播放器, 通过Rss或者Podcast的软件自动更新所订阅的频道上的节目, 并与MP3、MP4、手机、PDA等便携播放器同步, 实现离线收听, 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订阅下载方式彻底摆脱了人们固定在电脑前收听的刻板性, 增强了随意性。

4.播客内容个性化。

播客的特点是个性化, 传统广播的特点是即时性。一般来说, 播客不需要专业素质, 只要有特色、有个性就能成为一个好播客。例如, 有人把新东方的罗老师上课讲的话录下来, 不用剪辑放在网上, 点击率就非常高。播客正是因为打破了传统广播正襟危坐的布道式的传播信息的方式, 才使得民间的真实的声音被释放出来;正是由于其口语化、平民化的亲切感, 才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

5.兼具网络交互性。

播客站点大多具有门户网站的特点, 注重交互性。通常, 播客站点具备回复、群组、社区、投票、排行等交互功能。

三、“播客”与教学互动

开放教育的着力点是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中强调的是资源的积累与呈现、教学环节的互动、学生行为的监控等重要环节。“播客”的发展如火如荼, 就像电视、互联网等其它技术一样, 虽然它不是针对教育而诞生, 却在教育应用领域蕴涵着巨大的潜能, 特别是在教学互动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这就要求我们迎接机遇与挑战, 创造性地将其与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整合在一起!

第一, 播客资源建设模式值得借鉴。

开放教育网上教学是围绕资源进行的, 主要通过各级电大建设资源, 学生围绕资源开展学习。在实践过程中, 各级电大教师如何共建资源、学生如何参与资源建设、以及师生如何通过资源开展学习都还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反观播客的运营, 正是依托广大网民进行资源共建、资源共享, 从而实现积累资源、选拔优质资源, 进而吸引更多网民的加入资源建设。播客的资源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 播客资源体积小、制作简单, 更适合流媒体点播。

开放教育针对工学矛盾, 推出了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VOD (视频点播) 。而目前主流的视频点播主要有流媒体视频文件的点播与IP课件点播两种, 一般时长在40分钟左右, 一课时 (40分钟) 文件体积至少在100M;课程以章节为单位, 应用的主要形式是网络点播与光盘播放。播客资源来源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网友自拍后上传, 另一种是利用播客平台网络录像;一般体积较小, 时段较短 (10分钟左右) ;网友上传的资源支持ASF/WMV、RM/RMVB、MP3/WMA、MOV、SWF等格式。相比而言, 播客的制作模式更加简单, 生成文件体积较小, 更适合流媒体点播。因此, 播客的资源开发理念更适合对课件质量要求不高、对课件处理要求较低的电大教师。

第三, 播客小组有利于以知识点为体系进行教学交互。

教学交互是开放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 而以往的网上交互往往以章节为单位, 常常出现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况。以知识点为体系组织教学资源建设, 实施教学互动, 必然会将教学中的问题分解到知识点, 使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晰的判断思路。播客小组成员可以将共同爱好的资源收藏入小组, 实现和小组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第四, 播客为移动学习搭建了实践的舞台。

电大远程教育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经历了函授、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阶段。未来的信息社会属于3G移动时代, 面对3G的日益临近, 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电大开放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播客的最大特点是基于网络的视频浏览、下载、订阅, 通过RSS等软件确立订阅机制, 能马上发现最新的、符合自己兴趣的节目。开放教学互动平台结合播客的便携性、机动性和及时性, 那么, 每个人可在计算机上收看、收听教学节目, 也可下载至MP3、MP4、手机、PDA等便携播放器同步收看、收听, 地点和时间完全由用户控制。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使人类的学习更多地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实践移动学习已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无论信息技术如何进步,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不可代替的, 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的教学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校园的文化熏陶, 任何技术都代替不了。面对扑面而来的“播客”等新技术, 我们更要借助其先进的技术理念, 切实做好支持服务系统, 推动远程教育的深入开展, 迎接学习型社会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张伟, 李静.播客——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数字传播技术.中国科技信息论文集, 2006, 13.

[2]刘瑞生.播客:WEB2.0时代的典型传媒形态——国内播客现状研究.中国传媒科技.

[3]李红艳.播客——网络时代的广播新武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2.

[4]曹艳.播客的数字化生存探析.新闻界, 2006, 4.

[5]袁东斌.博客在电大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6]刘毓洁.播客的传播特点浅析.当代传播, 2005, 6.

教学挑战 篇8

一、设计对话活动, 在多元思考中自主建构

案例: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总复习第1题。

师:观察一下这些题目, 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生:被除数不同, 除数都是4。

师:那么, 商——肯定不同 (众生) 。

师:是吗?大家算一算, 看看商到底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后, 集体校对每题的结果, 并板书成:

师:果然每一题的商都不同, 看来大家的眼光真厉害!如果我们将这些算式重新排列 (课件出示算式, 如下) , 就会有新的发现:除数不变, 被除数越大, 商就——越大 (众生) ;反之——除数不变, 被除数越小, 商就越小 (众生) 。

师:回忆一下, 刚才你们是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

师:再看一看这些结果, 可以怎么分类?为什么?

生1:第 (1) (4) 题一类、第 (2) (3) 题一类。因为第 (2) (3) 题有余数, 第 (1) (4) 题没有余数。

生2:第 (1) (2) (4) 题一类、第 (3) 题一类。因为第 (3) 题商是两位数, 其他算式商是三位数。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可能是——两位数, 也可能是——三位数。

师:为什么第 (3) 题商是两位数?

生3:因为283百位上2不够4除, 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 所以商只能是两位数。

师:还有不同分法吗?

这时教师环顾教室四周, 只有一人举手。

生4:第 (1) (2) (3) 题一类、第 (4) 题一类, 因为第 (4) 题被除数里有0。

他的回答立即遭到其他学生的联合反对——老师要求按计算结果分类, 不是按被除数分类。

师:他虽然没听清前面的要求, 不过他观察很仔细, 第 (4) 题被除数里确实有0。

这时忽然有几个学生激动地高高举起了小手, 显然他们是受了生4的启发。

生5:第 (1) (2) 题一类、第 (3) (4) 题一类。因为第 (3) (4) 题商里都有0。

……

数学复习课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再组织、再创造、再深化而发展认知结构, 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内化方法、发展思维、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等教学目标, 使教材的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合理的具有灵魂的认知结构。而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需要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有效互动等教学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协助下自主建构才能实现。上述教学中, 教师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显性目标, 而且还促进了学生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的发展, 体现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协同、和谐达成。教师首先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题目本身上来, 同时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这样, 枯燥的计算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目标驱动——成为一种验证的需要。同时, 借助具体的计算结果, 教师不失时机, 连续发问, 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处, 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即使面对生4偏离要求的回答, 教师也及时肯定了他发言中的独到之处。这种做法不仅使该生体面地坐了下去, 而且给其他学生带来了启发, 使教学向教师预设处推进。

二、设计探究活动, 在思考短路时适时援助

案例: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 (下册) 第6页第10题。

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出这两组答案:

那么, “有没有其他答案?”或者更确切一点说, “是否存在乘数不是整十数的答案?”这成了大家的疑问。

“肯定是有的。”教师的话语消除了大家的疑惑, 增强了大家思考的信心。但思考了片刻后, 大家还是一无所获。

这时,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道算式:16×100=1600, 并启发道:“这道算式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它暂时还不完全符合题目要求, 但会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有益的帮助。”

不知谁低声嘀咕了一句:“100是三位数, 如果把它变成两位数就好了。”

“32×50=1600”一向反应敏捷的小黄今天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他惊喜地喊道。

“对的。”已经有口算快的学生回应了。

“怎么想的?”教师追问。

“乘数100除以2等于50, 要使积不变, 另一个乘数16必须乘以2。”

“还有一个答案:64×25=1600。”又有几个学生有新的发现了。

“怎么得到的?”

“乘数50除以2等于25, 另一个乘数32乘以2, 积不变。”

“我不是这样想的。”有人唱起了对台戏。

“我还是从算式16×100=1600想的。他们每次都把乘数除以2乘以2的, 我嫌那样麻烦, 不如直接把乘数分别除以4乘以4。”确实是个好主意!

伴随学生回答, 教师作如下板书:

师:你能找到右边算式 (指□□×□□=2400) 另外的答案吗?

……

这道题上手容易, 但深入思考却困难重重。当学生陷入思维的困境时, 教师既没有坐视不管, 又没有和盘托出, 直接抛出答案, 而似“犹抱琵琶半遮面”, 给出了人人都能看出的算式16×100=1600。这道算式抛得及时, 给得准确。进入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成了滋润学生思维的“及时雨”, 为学生深入的探究活动提供了“脚手架”, 为学生思维的起跳重新铺设了“垫脚板”。果然, 数感敏锐、思维敏捷的学生率先洞察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比较此式与题目要求的差异入手, 迅速进行实验、尝试、调整、变换、验证, 最终发现可以运用积不变的规律进行等式变形, 找到符合条件的一个答案。而班级是个学习共同体, 课堂是个思维共振场, 一些学生的思考必然会对其他学生的思想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案例中学生从一个答案类推到另一个答案, 从小步子思考到跨越式思考, 把一道题目的思考方法迁移到另一道题目, 从少数学生能够解答到绝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不是有力的佐证吗?

三、设计反思活动, 在思维无序时及时梳理

案例: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 (上册) 第27页第10题。

下面一幅三角尺拼成的角是多少度?

教师出示一副三角尺, 让学生分别说出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 并分两行板书。

师: (出示上图左) 这副三角尺拼成的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生:180°, 因为90°+90°=180°。

同样上图右拼成的角是105°。

师:用一副三角尺还可以拼成哪些度数的角呢?请大家自己先拼一拼, 再与同桌交流。

学生活动后,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1: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成75°的角, 30°+45°=75°。

生2:我拼成的角是150°, 60°+90°=150°。

生3:我拼成的角是120°, 30°+90°=120°。

生4:我拼成的角是135°, 45°+90°=135°。

生 (几个学生插嘴) :还可以拼成15°。

师:怎么拼成15°的角?

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地上来演示 (60°-45°=15°) ,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用减法呢!

随即又有学生补充:也可以用45°-30°=15°。

伴随学生发言, 教师适时有序板书。

师:用一副三角尺还可以拼出其他度数的角吗?

教室里一阵短暂的沉默后, 有人迟疑地说:好像没有了。

“究竟有没有呢?”这时, 教师将学生的目光全部聚焦到板书上, 边说边按顺序连线 (实线表示相加, 虚线表示想减) :

师:现在你能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吗?

生 (声音响亮, 果断地) :没有了!

师:看到拼成的这些角, 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师:确实很有意思。今天我们拼成的7个角, 有6个拼法是一样的, 只有1个拼法与众不同。我们可以借用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一个著名栏目命名, 这个栏目的名称是——

生 (部分) :非常6+1。

……

教师一般按照这样的程序教学此题:教师示范——学生尝试——组织交流。这种教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主动获取知识,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那么, 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呢?应该说,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 我们发现能够拼出所有7个角的学生还是很少, 更不用说有序地思考了。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缺少反思!学生的交流发言, 都是从各自的观点、立场出发的, 对自身而言是充分理解的, 对他人而言情况肯定会千差万别。上述案例中, 当教师把学生个别的、零散的答案有序地排列、梳理出来之后, 学生还是不能肯定是否还有其他答案;而当教师把线性排列的答案变成网状结构的答案时, 学生几乎都能一眼看出答案的全部。显然, 不仅需要反思, 更要注重反思的方式。

四、设计游戏活动, 在学玩结合中情智共生

案例:

在教学10以内加法的练习课上, 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的数学游戏。课堂上, 学生通过玩游戏练习了10以内加法计算, 而且还在游戏中感悟了取胜的策略, 达成了多重教学目标。

游戏设计: (出示表格)

游戏规则:

(1) 甲在方格中画○, 乙在方格中画×。两人轮流在加法表中画一画。

如:甲先算5+0=?, 算对后在相应的方格内画○;乙再算4+1=?, 算对后在相应的方格中画×。

(2) 如果甲计算错了, 而乙纠正对了, 则乙在相应的方格内画×;反之, 如果乙计算错了, 而甲纠正对了, 则甲在相应的方格内画○。

(3) 当出现4个同一种符号连成一条线时 (横、竖、斜线均可) , 执该符号者胜。

如何使数学练习如同游戏一样有趣、好玩?这需要我们葆有童心, 存有童真, 根据学生好动、好胜、求变的心理, 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变的形式, 将训练内容融于富有童趣的数学游戏活动中。上述练习, 减少了计算的统一性、严肃性, 增加了计算的随机性、选择性,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形成熟练的技能, 而且还可以调节他们的情绪, 唤起学习兴趣, 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吸引他们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增进学习的效果。

五、设计体验活动, 在矛盾冲突中催生新知

案例: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 (下册) 《统计——平均数》教学尾声。

师: (课件出示爱心图片) 看到这幅图片, 我们就想起“5.12”大地震。虽然过去两年了, 但我们不会忘记这一段历史, 也不会忘记为灾区献爱心的人们。

课件出示:五 (1) 班第二小组6位同学为“汶川大地震”捐款, 平均每人捐款100元。

师:根据平均每人捐款100元, 你能猜一猜, 他们每人大概捐了多少元?

学生的估计有:110元、100元、90元、80元……

师:大家说的大多在100元左右, 为什么这么猜?

生:因为5人捐款的平均数是100元。

师:也就是说5个同学的整体状况在100元左右。

师:我们来看一看实际情况。

课件先出示空白统计表, 然后一一出示6名学生的捐款数目。从第1位学生的捐款数目是20元出现起, 学生就不断地发出“啊”的惊讶声音。当出现最后一位学生的捐款数目是500元时, 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教室里快要沸腾了。

五 (1) 班第二小组为“汶川大地震”捐款统计表

师:你们为什么惊叹呀?有什么想法?

生:有一个人捐的太多了。

生:与我们的猜测相差太大了。

师 (接着出示统计图) :从表中可以看出来, 大多数人捐款在多少左右?

生:20元左右。

师:确实是这样, 大多数人捐了20元左右, 而这里的平均数是100元。你们觉得这里的平均数能反映这组学生捐款的总体情况吗?

生:不能。

师:看来在数据相差特别大的情况下, 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一组数据的整体状况。那么, 我们用什么数据来反映它们的整体状况呢?这是一个新的统计知识,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

……

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篇9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透视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当时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弊端进一步凸显,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难以适应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的超越,它试图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界长期存在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局面,最终实现学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型,构建符合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要求的新型学校生活方式,“人”的发展在课程的架构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凸现。对“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现实关注与凸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特质。

(一)课程改革的提出

任何改革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正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一样,它的提出和实施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决定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在世纪之交,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的驱动力,“知识经济”已成长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直接左右着生产力的发展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培养和吸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世界各国所竞相瞩目。在新世纪中,庞大的人口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明确提出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发展战略,而这又要靠教育来实现。社会迫切的要求教育领域进行相应的革新以做出回应,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改革必须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起。实际上,在世纪之交,美、英、法、德、日、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科书、教育评价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以回应社会政治经济变迁带来的挑战。

从内部因素来看,普及义务教育的完成,既在“量”上改变了学校服务对象的范围,更在“质”上改变了教育对象群体的特征。教育界在逐渐解决了最初遇到的“量”的问题之后,开始关注教育之“质”的提升。然而,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譬如内容陈旧、过时;学科分离、科目林立;局限于学生认知的成长而忽视了情意的发展;以学科为中心,忽视学生经验的生长和综合知识的传授;课程设置缺乏弹性,追求统一化和模式化,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应该“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对其的解读来看,当前的课程改革主要内容有:(1)制定课程标准。改变课程中仅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革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改革课程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与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的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在教师评价方面,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课程自身方面,力求能够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4)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以增强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5)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内容“难、繁、偏、旧”以及与学生生活、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现状,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趋势,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关注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的社会生活。(6)改革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

无论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多么先进,还是课程改革的方案与措施多么精致,改革最终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得到实现。同时,教师的教学实践应该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方案与措施等来进行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来说会产生某种新意,这种新意要求改变教师常规的教学活动,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教师有了需求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心理状态,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心理基础。同时,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课程观的重大调整,它以新的课程理念融合原有的课程与教学,提出新的课程形式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无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状态,还是外部的新课程与教学理念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这些都是一种动力,推动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专业发展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能力。一般认为,教学的主要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载体,所以,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以及教学载体的要求。

(一)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

当前的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实施新的行为。总之,课程改革将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和变化。首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整体发展转变。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思维过程”转变。若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结果,有意无意压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思维过程,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是难有好效果的。第三,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第四,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课程改革要求将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应服从和服务于“学”,通过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人地位,从而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即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和探索的学习。而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吸收传统学习方式优点的同时,极力主张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多种学习方式结合的学习模式。作为新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所要补充和倡导的是“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6)

(三)课程改革对教学载体的要求

本文中的教学载体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层面。课程改革对教学载体提出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手段的多元化等首先,教学内容是学校向学生所传递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课程教学内容的取向和选择,体现了教育决策者、课程编制者和教学执行者共同的知识观和质量观,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我国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课程改革要求在注重教学内容一定的系统性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综合化。其次,教学方法多元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教学的课堂,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因此,多元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求知欲所采取的方式,使学生为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总之,“现今的教师,也必须在多元的教学上有所变化,创造出更新颖的教学理念,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此才不至于陷于呆板而枯燥的教学中”。

三、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对传统的以“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下构建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努力实现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以及绝对的权威。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而教学行为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行为能力。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他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传统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教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地进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帮助和指导。如果教师不具有这种教学指导能力,想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教学行为及能力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的基础。换言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必然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其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三)教学载体的革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载体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教学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改革了教师只有嘴巴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教学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而,教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要实现其改革目标,除了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新教材的编写等等以外,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教师理解、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落实在行动中,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而任何课程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落实到课堂教学,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能力。因此,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挑战,迅速调整自己,做出自己的回应,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成功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大变革。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落实到课堂教学,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效果。新课程的理念和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载体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而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载体的变革需要教师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教学能力,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1.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

[3]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6-8.

[6]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

[7]杨静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OL].http://www.fsjh.ylc.edu.tw/images/%A6h%A4%B8%A4%C6%AA%BA%B1%D0%BE%C7%A4%E8%AAk.doc.2005-11-13.

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篇10

1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发展机遇

1.1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通过近十几年来的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有高职院校1 091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9%),招生人数248万(占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1.2%),在校生人数713万(占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47%)[1];到2006年年底,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 147所[2],在校生人数达800万,实际上高职院校已经成为高校的“半壁江山”,形成一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之路”[3]的新型高等院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实用的高技能型人才,发挥出了“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3]。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 开设英语课程适应高职教育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有关文件指出[4],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同时英语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因此,各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都在强化和改革基础教育中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教学。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掌握了英语这门语言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可观的资源,这一资源能带来机遇、增加财富。因为掌握了英语,对于一个商人来说,他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外界信息,从中捕捉商机;对于一个求职者来说,掌握了英语无疑增加了胜算;对于一个商贩来说,能用英语同外宾进行交流能带来额外的利润等。英语课程在经济上的市场价值和培养文化素质上的人文价值,凸现了它在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地位,其也成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这无疑是高职英语发展中的重要的历史机遇。因此,英语教育应当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推动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探讨、教育理念创新,走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之路。

1.3 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一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并充分体现了大学外语改革方向的崭新教学理念,在过去的几年中已成为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纲目,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已得到各级教学领导和各校的普遍接受和积极贯彻。这一创新性成果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制订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材、设计教学方案、设计考试考评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基本要求》的颁布与实施对转变教学观念、推动英语课程教学基本建设和改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基本要求》自颁布之日起,在全国广大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近年来,广大教师努力贯彻《基本要求》,转变教学观念,从本科压缩型英语教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在薄弱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领域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朝气蓬勃局面。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各出版社联合各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英语教材的改革,这些教材在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注重推陈出新,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够用为度、以实用为目的”的特色,基本改变了过去高职教材是“本科教材压缩饼干”的被动局面。由于认真贯彻体现《基本要求》的规定,指导思想正确,编排符合我国高职学生实际,受到了普遍好评。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推出了诸如《实用英语》、《实用业务英语》、《成人英语》以及《高职高专版英语》等一系列英语教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5],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这项工作针对的是包括本科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也十分重视推动英语课程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成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传至网上并免费开放,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其对提高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不可小窥的作用。

2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过程中,作为既有经济性又有人文性的基础性课程——英语,在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是否相适应?教学中面临哪些挑战?弄清这些问题对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提高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许多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师就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6~13]。调查内容涉及英语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英语教学改革、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学生英语观、学生英语学习方法、英语教材建设、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特别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建设等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2.1 课程设置方面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方案,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蓝图和总体规划。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4]指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即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种重实践、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定位。但这也对诸如英语这类基础性教育课程提出了挑战,即英语教学再不能仅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进行知识讲授了,而要思考如何将英语教学内容“渗透”到全院所有能力培养课程中去的方式;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能仅仅依赖集中培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要思考采取“渗透”到所有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去的方式。另外,英语课程如何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导向?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突出能力目标?如何组织“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如何对课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三维整合?这些均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文献[13]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中进行的调查表明,由于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多数调查对象对教学针对性感到一般,因而对教学效果也感到一般,调查结果见图1和图2。结果表明,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传统特点决定,其内容对高职学生的针对性不强,因而教学效果也一般。

2.2 英语师资队伍方面

由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特殊性,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它对教师除了有一般要求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对高职英语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政治觉悟、社会道德和师德水平,具有创新能力、专业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其次,高职英语教师要具有英语专业的系统知识和理论,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将熟悉的英语理论知识改造为英语的应用知识。另外,高职英语教师还要懂教育,要懂初学者的基本认知规律,但是更重要的是高职英语教师要懂“职业”。因为“专业”更多的是从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上划分的,懂“职业”则需要了解市场,了解专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要懂经营管理、行业法律和规章制度,这是在知识教学中没有的新内容。所以,高职英语教师也要“一专多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高效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具备社会活动能力,要具有“双师”素质。但是,目前对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评价还没有完全从学历、职称等方面脱离出来,多以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来判断师资队伍的优良。即使如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师资结构也不尽合理[14],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生师比偏高。这样就造成任课教师的工作任务偏重,因而很难保证大众化过程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英语教师也很难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忙于工作,疲于应付,致使英语教师对英语课程与生产实践的关系缺乏认识,理论与实际联系少,同时对于英语课与其他专业课的相互联系等问题缺少沟通与思考。在英语师资的培训(再教育)上,调查结果显示其现状不容乐观[15],具体见图3。

图3的调查结果与不少高职院校对英语师资培养不够重视,多数院校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英语师资培训体系的现状是相吻合的。

2.3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方面

在学生努力学习英语的诸多原因中,外界被动性因素是比较明显的。文献[7,13]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进行了调查,结果见图4和图5。从图4、图5可以看出,因自身兴趣而努力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就业需要、通过英语四及六级考试、顺利毕业等)。

如果不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问题,那么英语教师所做的很多工作都将是徒劳的。因此要协助学生解决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学英语的原因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较强,对英语学习目的缺乏更深刻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各国政治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学好英语是为了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另外,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英语仅仅为了考取英语等级证书,以便将来顺利毕业和找工作时多一块敲门砖。在他们看来,找工作时即使用人单位要求具备英语证书,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后真正用到英语的场合也是极少的,这部分学生自然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提高英语水平。也有很多学生认为,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会的仍是“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这使他们认为学好英语是极其困难的,对在大学阶段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因此,怎样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每位英语教育工作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2.4 英语教材建设方面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对高职教育来说,要体现“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并非易事。文献[13]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高职英语教材的满意度一般,有10%的学生对教材不满意。可见,目前高职英语教材还很难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要,具体见图6。

究其原因,虽然目前高职英语教材与高职院校创办之初的教材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第一,教材缺乏高职特色,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如《实用英语》真正的实用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尤其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没有体现出来。没有把握好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缺乏对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支持。第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材的更新滞后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高职的就业导向要求不相适应。如tender的解释为“嫩的”、“柔软的”,而现在常有“投标”、“提交标书”的意思;honor为“荣誉”,现常有“承兑”的意思;declare为“宣布”、“声明”,现常有“报关”、“申报”的意思[16]。在当今的国际经济、贸易、科技交流与合作中,会经常遇到这些通用的词义,传统教材却缺乏这样的释义。第三,教材缺乏实践性教学方面的内容安排,目前的高职教材大多没有对占总教学时数50%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持,对于以应用型技能培养为主导的高职教育来说,如果英语教材不能解决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安排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非常困难。这些不足既对高职英语教材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算长,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遵循高职教育办学规律。毋庸置疑,近年来高职办学的迅猛发展给英语课程的开设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对英语教师来说,应该借着这股历史春风,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建立广博与精深相统一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和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授课水平。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这些挑战不能回避,也不容回避。每一所高职院校除了应高度重视教师自身以外,学校层面也应该鼎力支持。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为包括英语课程在内的课程教学提供有利的软硬件条件,并从管理角度狠抓制度建设,把抓好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神圣使命,也作为领导水平优劣的评判标准,狠抓管理,做出成效。只要我们齐抓共管,全力以赴,不断更新观念,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7],相信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会转化为机遇,成为前进的动力。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教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长期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束缚,英语课程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建设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将成为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一篇: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下一篇:白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